水循环微课教学反思

2022-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水循环微课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微课设计思路与教学反思

摘 要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通过对微课的精心设计和合理运用,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得更轻松,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对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初中生物微课设计思路,并反思初中生物微课教学。

关键词 初中生物;微课;实验室;显微镜;实验

1 前言

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学习、不断进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要将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辅助教学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就需要做好微课的设计工作,保证微课教学质量。只有对微课进行合理运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效率。

2 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物学科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其探究的是生命的奥秘,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但是,由于初中生物知识比较抽象,很多东西用肉眼观察不到,因此,学生在理解方面会出现较大困难,进而影响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微课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对微观世界的展示,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来,从而提高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增强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植物细胞”的教学中,学生用肉眼观察不到植物细胞,学校也基本不具备让所有学生用显微镜细致观察植物细胞的条件。教师可以在微课中展示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细胞的过程,并让学生学习制作玻片标本的方法。在微课中可以将洋葱表皮细胞在显微镜下的状况展示出来,还可以让学生看到黄瓜表层果肉细胞、橘子果肉细胞等在显微镜下的状况。当学生能够真真切切地看到这些微小的细胞时,其探索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进而对未来的生物学习充满兴趣。

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初中生物知识虽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贴近,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本中的知识却比较困难。这是因为大部分初中生缺乏生物基础,对生物学的认知有限,加上初中生物知识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所以会增加理解上的难度。利用微课能够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将微课与教材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对生物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有效性。

如在上述“植物细胞”的教学中,如果学生不能亲自到实验室操作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微课将实验过程展示出来。尤其是玻片标本的制作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决定着后续的观察结果,所以教师可在微课中对其制作过程进行演示,让学生掌握其中的方法和技巧,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初中生物微课设计思路:以“植株的生长”为例

准备階段 本节内容带有很强的探究性,也是初中生物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但是由于植株的生长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因此,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将此实验完整地呈现出来,学生也无法观察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相关现象。通过微课将植物的生长过程展示出来,并给出相应的结果,能够将课堂上的时间预留出来让学生对其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初中生的好奇心很强,但生物基础又很薄弱,缺乏实验能力。利用微课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够提高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使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生物知识的能力。

设计阶段 在对生物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可能在课堂上发生的所有情况,明确自己在课堂上需要讲哪些内容,学生需要做什么,分析学生可能产生哪些疑问,可能会做些什么。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认识根尖各部分的名称及功能,芽的发育较抽象,利用微课的展示化难为易,根据教师提供的枝条认识顶芽和侧芽,认同枝条是由芽发育而来的。植物生长与无机盐的关系,微课展示植物缺乏某种无机盐时出现的症状,通过分析讨论、归纳,师生合作总结出含氮、磷、钾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结合微课中的内容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讨论。所以,教师在对微课进行设计时,要能够使微课具备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功能。

制作阶段 在设计好微课以后,还要将其制作成视频,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在制作微课前,要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为: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的发育过程;调查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初步认识化肥对环境的危害,培养环保意识,认同合理施肥,领悟科学方法。

先制作课件,第一张PPT上展示根尖图片,将其划分为成熟区、伸长区、分生区、根冠,并说明每个区域的功能。第二张PPT上引导学生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提出问题:选取什么样的根合适?怎样标记?接下来的PPT是对根每天生长情况的展示,引导学生总结以上问题;然后展示几张不同树木的枝条的图片,告诉学生枝条是由芽发育而成的,并对芽的相关知识以结构图的方式进行详细讲解;紧接着是关于植株的生长需要各种营养的讲解,在PPT上展示玉米幼苗分别在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的玻璃器皿中进行培养的实验,并展示相应的实验结果,让学生对此实验进行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在将课件设计好以后,再通过对课件进行抓屏录制、添加字幕、插入背景音乐等操作,就将合成视频,成为微课资源。

应用阶段 在上课之前,教师先将微课播放一遍,让学生对本堂课即将学习到的知识有初步了解。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教师让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本子,将自己的问题写下来,并为学生安排相应的学习任务,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播放完视频以后,教师开始根据微课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在每讲解完一部分知识后,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学习。

如微课中提出的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哪里,分析根生长的原因,芽是怎样发育成枝条的?茎是怎样加粗生长的?植物细胞数量的增多和体积的增大,都需要哪些营养物质?植物是如何获得营养物质的?农业生产上常用哪些肥料?它们主要含哪些无机盐?缺少这些无机盐会出现什么病症?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和探究,才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印象,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学生讨论过程中,组长要将本组学生的所有问题集中起来,并在每解决一个问题后将其勾画掉。最后,教师将学生的问题卡收集起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评价阶段 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实际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知识的获得上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自我提升的能力。

在“植株的生长”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学生对微课教学模式进行评价。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很有新鲜感,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到很多知识,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无法融入小组讨论中,课堂气氛有些过于活跃,听不清楚同学回答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评价,能够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优化教学,从而提高微课教学的有效性。

4 初中生物微课教学反思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采用微课教学模式,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现代初中生对网络并不陌生,接触到的网络资源也比较多。所以,学生不仅能够从传统的课堂上获取知識,还能从网络渠道获取知识。为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现代化水平,将更多的教学资源应用到初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在对微课进行设计时,教师要借助计算机才能完成,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计算机技术,能够灵活应用相关软件制作微课。同时,教师还要具备对资源进行整合的能力,将教材、课外参考书籍、网络中相关的资源结合起来,对其进行筛选、整合,再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将其制作成最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的微课,才能将微课的辅助教学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而学生则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发散自己的思维,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向教师和同学请教,尽可能不在课堂上留下疑问。在课前和课后,学生都可以借助家长的手机、电脑等,利用微课进行预习和复习,以锻炼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只有不断地督促自己努力学习,学生才能不断取得真正的进步。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利用微课时,教师和学生双方都需要做出一定的努力。只有教师和学生配合到位,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5 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现代化教学的需求,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在对微课进行设计时,要做好每个阶段的工作,保证微课的质量。课堂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对微课教学进行评价,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不断对生物微课教学进行优化,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艳菊.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生物学通报,2017(8):30-32.

[2]张桂梅.初中生物学微课的选题与教学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5(4):36-37.

[3]苏喜俊.初中生物学微课的选题与教学设计[J].考试周刊,2018(4):148,151.

[4]姚碧林.例谈微课在初中生物复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2018(2):21-22.

[5]刘莉莉.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7(9):13.

[6]胡桂娣,陈乐东.例析基于微课的初中生物探究实验教学[J].中学生物学,2017(9):51-52.

[7]陈榕.初中生物学微课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11):100-102.作者:王金霞,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初级中学,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生物教学(266409)。

作者:王金霞

第2篇: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应用反思

摘要: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颇受推崇,但是微课开发出来,如何使用微课,使用中又会出现哪些问题?这些都值得去探究与验证。

关键词:微课;课例研究;应用反思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自引入中国以来,凭借诸多优势受到了一线教师以及教育研究人员的推崇和探索,但是微课的这一新模式却更多的停留在开发阶段,至今未比较成熟的范例为教学所借鉴。在初中历史领域,微课程更是处于不断的摸索中,微课开发出来,如何使用微课,教师是否都具备微课教学能力、微课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适用范围、学生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的质量问题、课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呢?下来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尝试对以下困惑进行分析。

一、教师是否具备微課教学能力?

教师作为微课教学的设计者以及实施者,真的准备好了吗?微课应用虽然弱化了教师部分课上知识讲授的功能,但对教师其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优质的微课或其他学习资源,需要为学生设计启发式问题和有针对性的练习,需要在上课前整理学生课前学习产生的疑问,需要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及时的补救”[1]。以上需求对教师来说充满了各种挑战,这些挑战也说明了并非每一位“原生态”教师都具备微课教学能力。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微课者,教师首先要提高综合教学能力,在备课中要更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重难点知识、课程设计要利用自身见解和创新,对现有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要有效监控把握学生课前课后的微课学习,以及对课堂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的能力;其次要提升教育技术能力,在微课教学中,教师需要提升制作微课的能力、灵活运用网络教育平台的能力,借以通过教师对视频的讲解吸引学生;最后更新观念,加强合作,一线教师在找研究兴趣点,实践落脚点时,尽量避免“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各自为政”的重复建设的现象,要加强合作交流,共同进步,这样才能提高微课教学有效性。

二、如何确定微课教学的适用范围?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笔者在进行实践探索中常常有此困惑:微课是否能够代替常规课堂教学?该如何协调微课与常规课堂之间的关系?

微课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结合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制作能够为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但这并不代表微课是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在微课历史教学中必须要明确的是两点:首先在观念上要明确微课仅是促进教学的一种手段,不是唯一因素,学生学习过程才是教学的核心,应用微课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获得知识。因此微课应用要适当,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与知识点的特点来恰当的运用微课辅助历史课堂教学,不能乱用或滥用微课,微课也有微课的弊端,传统教学也有其优势。所以,在微课应用过程中,要避免落入以“技术为中心”,避免落入只见技术不见人的窠臼,无论是何种微课教学模式,学习者才是中心和目的,这一认识是微课教学科学开发、应用的基础[2]。另外还需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微课教学,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实践,总结规律与方法,如一些较为简单的课程,学生通过导学案预习即可,无需制作微课,而一些重难点较多的内容,学生易混易错,教师可以在传统课堂讲解外辅助微课教学。

三、学生的“先学”“合作”“复习”发生了吗?

微课有跳出课堂、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按需移动学习的功能,这一特征使得微课实施效果出现诸多不可控因素,一受学生自主观看微课时间影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课程学习以及课外补习占用时间极多,自主学习的时间难以把控;二受学生自制力影响,微课学习对学生的要求是要能够实现高度自主学习,但是受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学生习惯教师的课堂讲授.习惯于被动的获取知识,学生自学能力与自学意识极其薄弱。学生极易被网上其他消息吸引,无法完成自学任务;三受学生合作意识影响,微课诸多模式都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借此完成知识的内化。但是在传统课堂下,学生几乎缺乏协作学习环节的训练,这使得学生合作意识能力都极其缺乏。这些因素使得学生的“先学”“合作”“复习”发生率变得具有不确定性。基于这方面的考量,笔者在实践中通过导学单和达标单的完成情况来监控、诊断、反馈学生的“先学”以及“复习”学习情况,但是如何确保课中学生“合作”有效进行与完成呢?微课教学使得传统课堂上由教师单方向填鸭式的灌输变成学生双向主动的“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是极其关键的,如果学生的学习依赖性较强的话,缺乏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势必无法适应自主观看微课的教学方式,若学生对微课的情绪是消极抵抗的,那教学效果势必大打折扣;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在微课的设计上势必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感:细致讲解重难点内容、课堂提问与互动要逐渐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在课堂与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意见,在尝试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素质。当然,学生也要主动调整自身学习状态主动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方式,增强自身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课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否有效?

从历史教学法的角度来看,历史教学的重点应是学生历史思维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3]。在微课教学中,如何才能确保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切实可行?在教师“搭台”的过程中,如何确保学生“唱戏”?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微课教学设计上教师需要不断提出新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创造,思维从疑问而始,将课堂中的部分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然后通过微课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熟悉的现实情景,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课堂活动要精心,加强学生实践,充分运用文献资料、录音、录像、图片等开拓学生视野,学生在此基础上充分展开自我思维,自由施展。

虽然教育体制内微课的理论研究还处在初期阶段,微课这种形式应该如何推广,如何使用,都需要进行一定的探究与实验,但笔者相信,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育资源,它的发展空间与应用前景必然十分广阔、信息化时代下微课的应用将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和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管珏琪,邱慧娴.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5(6)

[2] 樊旭,路维等. 高职微课推广可行性与应用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 2016.(12):187-188

[3]唐纳德·汤普森:《理解历史:程序与内容》,载阿拉里克·迪金森等编:《学习历史》[M],转载于《历史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李娟

第3篇:基于“微课“本体特征的教学行为设计与实践反思

摘要:微课是在互联网进入“微时代”的文化语境下,在教育领域产生的一种适于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新生教学资源。该研究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微课的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其区别于传统视频课程资源的本体特征。依据吉林大学微课设计实践的体会与个案分析,对微课呈现出的主要教学行为及影像呈现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并结合微课的教学应用,提出微课设计需要观照的四个视角,以期对微课的设计开发提供些许启示。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本体特征;教学行为

引言

伴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视频压缩与传输技术的成熟、移动智能终端的日渐流行,互联网逐渐进入“微时代”。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已然成为当下“碎片化”的生活空间中人际交流、信息分享、表达自我的主要方式,技术的发展无疑引领了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并在教育领域不断地酝酿发酵,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翻转课堂等学习方式成为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引发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与实践,微课也成为“微时代”语境下一种新探索。

一“微课”的概念界定与本体特征

1 “微课”的实践溯源

微课是“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泊来概念被引进到中国后的一种本土化称谓。微课程概念的首创源自美国“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2008年他提出“一分钟微视频”的微课程概念,强调将教学内容和目标紧密结合,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式的学习体验”。在微课程概念出现之前,微型视频的实践已经悄然兴起。2006年萨尔曼·可汗推出可汗学院,他录制的微型视频在美国基础教育领域风行一时,并波及世界。2007年美国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在微型视频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翻转课堂”的概念。

在国内,广东佛山教育信息网络中心胡铁生老师率先提出“微课”概念,并在中小学开展微课建设。深圳、天津、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都启动了微课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区域性的基础教育创新举措逐步实施,且不断波及到高等教育。自2012年12月开始,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如火如荼地展开。笔者作为吉林大学的教育技术工作者,在微课建设实践中体会到微课与传统视频教学资源的差异所在,其鲜明的本体特征也使得教师在微课实践教学中加强了对教学行为的思考,这些新特征、新变化值得关注。

2 “微课”的本体特征

国内对于“微课”概念的界定可谓众说纷纭。最早进行区域性微课研究与实践的胡铁生老师认为,微课是根据实践教学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华南师大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这些定义均指向了微课的本体特征,然而部分教师对微课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微课是传统视频课程的片段化处理。因此有必要对微课本体特征进一步厘清。

第一,主题明确突出。微课的教学目标比较单一,教学主题相对明确,主要围绕学科中某个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等展开教学活动。

第二,内容短小精悍。在基础教育领域,鉴于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时间以5~8分钟为宜。在高等教育领域,因教学内容的复杂性,时间一般在10~20分钟。

第三,资源丰富多样。微课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并提供由教学课件、习题作业及师生互动等多种资源构建的教学环境。

第四,结构相对独立。微课是基于某个知识点或教学主题建立起来的,各知识模块间松散独立,呈现出课程学习的结构性特点。同时,若干知识模块以某种意义或关联组合在一起,构成学习单元,形成主题明确、内容完整的结构化资源应用环境。

二 “微课”教学行为的设计与实践

1 “微课”的教学行为分析

施良方等将“教学行为”界定为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的所有行为,即为了促进学习者能够完成学习行为,教师进行的支持、指导学生各种行为的活动总和。教学行为具有开放性的特征,灵活并富于弹性,教师根据教学情境、目标、内容等灵活地选择和组合教学行为,并深入理解和思考每一个行为的涵义,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微课强调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泛在学习、翻转课堂等理念引导下的教学实践模式,其教学行为与传统课堂相比,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1)教学设计行为

教学设计行为属于教学准备行为的一个主要方面。从本体特征来看,微课是一种以视频为载体,主题突出、短小精悍、易于扩充的微型课程;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微课是为学生提供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那么,基于微课的教学设计行为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两点,选择一个主题突出、重点明确的教学内容,并充分调动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是微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更是获得良好应用效果的关键。

刘丹老师的微课以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核心内容“比较优势理论”作为教学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明确了教学目的,即理解比较优势理论的含义,并应用该理论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中的具体问题。在讲授中以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手段进行讲解。邀请学生角色扮演,进行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2)多媒体呈示行为

在微课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是教师最重要的一种呈示行为。授课教师利用多媒体,配合具体的讲述行为,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调节的视、听、读、写、做的创造性的综合学习环境。设计规范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往往能够配合教师的讲解,达到吸引学生注意、提升教学氛围、强化学生记忆的功能。

王晶老师的《光的偏振》和刘丹老师的《比较优势理论》都采用观看视频的方式来导入课程。微课《光的偏振》通过观看3D电影《阿凡达》的片段进行课程导入,提出3D电影的制作和放映是利用了光的偏振原理。刘丹老师通过米兰时装周的视频,提出意大利的服装闻名世界,是国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必须拥有的绝对优势。这两门微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影像的动态性和直观性特征,吸引学生注意,快速进入教学情境,形象地切入教学主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微课中,对于重点与难点问题的解析配合多媒体演示的方式,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理解。在微课《生物电现象》中,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和膜电位变化情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种抽象概念、微观现象单纯依靠讲授较难理解,教师发挥多媒体作用,通过表格、指示图和动画的演示,加之生动细致的讲解,使这一难点轻松地被学生理解。

(3)板书行为

板书行为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又一项主要教学行为。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有教师认为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口头讲述可以替代板书的作用。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板书行为的本质,不利于教学信息的有效传达。多媒体视觉冲击力强,可以激发学习兴趣,然而往往丰富的视听效果,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导致对知识点的忽视。板书可以在学习者的视觉上留下强烈的印象,这种印象将会巩固他经由听觉所得到的信息。尤其在微课中,以学科重点或难点为主题,设计合理的板书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建立,同时板书留在视频画面上的时间较长,有助于学习者记录并加深印象。

微课中板书的呈现一般为两种:一种是将知识脉络和结构框架呈现在板书上;一种是根据重点和难点,将关键词有意识或随意性地记录在黑板上。前者如吴留戈老师的微课《有效遗嘱的实质要件》,主讲教师充分发挥的板书的作用,将主要知识结构提纲挈领的呈现在板书上,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后者如王玮老师的微课《生物电现象》,主讲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将本讲的重点内容的核心要点和关键词记录在板书上,有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也有教师将这两种板书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如王晶老师的《光的偏振》,既呈现本讲的知识脉络,也依据讲解的要点将核心词或数据、简易图等记录在板书上。

(4)提问行为

提问行为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行为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思考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言语表达的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课堂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对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等做出预估,再基于此进行课堂提问的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和提问的具体时机都需要进行具体的设计,以便实现教学应用的效果最优化。

丁瑜老师的微课《帕金森病与模式动物》在介绍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时,播放了患有帕金森病的拳王阿里点燃奥运火炬的影像片段,要求同学观察阿里的手、头、面部表情等,随后向同学提问。这样的问题不具有太强的专业性,教师充分考虑微课开发后的教学应用环节,不至于让过于深奥和专业的问题影响了处于不同知识层次的学习者参与的主动性。

吴留戈老师的微课《有效遗嘱的实质要件》在提问契机和评价反馈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讲授教学重点时,通过典型案例,向学生提出“遗嘱财产给予情妇是否合理有效”的问题,并对回答做出中肯的评价,同时结合两起性质相同但判决结果不同的案例,分析问题的理论渊源。这样的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思考能力,检验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同时通过提问引出的有争议的案例,有助于微课在进行翻转课堂实践时,引发学习者的反思。

2 “微课”教学行为的影像呈现

微课以视频为载体,这就涉及如何将教学行为进行影像呈现。视频摄制与包装的水平影响接受者的心理感受,优秀的课程视频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呈现令人愉悦的视觉效果,吸引学习者参与学习的兴趣。

为达到真实反映教学情境、完整记录全部教学活动的要求。选择在多媒体教室录制,三机位拍摄,将三路摄像机信号源与一路通过网络传输的PPT信号源接入导播台,进行现场即时编辑是一种比较合理优化的设计方案(如图1)。这种方案的优势在于能够完整真实地展现课堂原生态,全面记录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依据影视制作原理对四路信号源进行即时编辑,以合理的视觉呈现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

1号摄像机为主机位,以拍摄主讲教师的中近景为主,兼具中景的叙事功能和近景的表现功能,适于呈现教师的肢体动作、精神面貌以及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等。同时1号机位也会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丰富的景别变化,吸引学习者的无意注意。2号摄像机为辅助机位,以拍摄教室的全景为主,利于揭示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忠实地记录课堂全貌,在教学互动中表现师生间的相对关系。3号摄像机用于拍摄学生镜头,主要用于捕捉学生的即时表现,及记录学生回答问题的行为。投影屏幕的多媒体课件通过教室的主控电脑以网络信号接入导播台,用于即时呈现教师的多媒体呈示行为。这种接入方式清晰的表现PPT内容,获得良好的呈现效果。

将这四路信号源接入导播台,由导播人员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的变化适时进行现场编辑。录制过程中要注意与师生的协调,根据教学方案制定合理的拍摄计划,不能单从影视制作的角度去进行场面调度而忽略了教学情境;此外,现场切换也要充分考虑到教学行为的变化,信号源的选择和镜头的组接都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以符合学习者的心理期待。

三 “微课”的实践反思与设计建议

1 “微课”的实践总结与反思

微课是具有明确教学主题和内容的微型教学视频,其主题内容、视频呈现、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应用这四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微课的设计与实践过程中,这四要素及关联关系是需要予以重视的,如图2。吉林大学在微课建设后,将其投入到教学应用中,进行翻转课堂的尝试与探索。通过学生的反馈,对微课的设计进行总结与反思,归纳如下:

(1)微课作为一种主题明确、内容短小的教学微视频,教学主题与教学内容的设计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合理有效的教学主题与内容设计可以跨越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而进行的教学设计使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习的自由度,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满意度。

(2)微课作为一种适用于翻转课堂的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艺术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接受效果。在非面对面的师生互动环境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艺术就显得更加重要。选择适合教学主题表达的教学行为,综合运用多媒体呈示行为、板书行为、提问行为等,提升教学的艺术性,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身份与角色认同,达到教学应用效果的最优化。

(3)微课的影像呈现效果给学习者带来最为直接的感官刺激,直接影响其外部注意。视频的呈现要注重形式与内容的整合、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景别的选择、镜头的组接以及多媒体课件的整体布局、色彩搭配等都可以达到刺激感官、调控学生注意力的作用,优化的设计可以强化师生之间的思维互动。

2 “微课”的设计建议

基于微课的建设实践,并结合微课在教学应用中学生的信息反馈,笔者认为,微课的教学行为设计与视频呈现方式应从教育、心理、技术、艺术这四个视角予以观照。

(1)教育视角。微课与微电影等微视频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教育性。微课的作用在于知识的共享和传播,因此,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其教育性和教学性应成为微课设计的根本。

(2)心理视角。微课突出的特点在于师生的时空异步性,在非面授式的师生互动环境中,微课的知识内容设计、教学行为的选择以及视频的影像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认知特征,依据学习者的心理和学习特点进行优化设计,以使受众对知识内容产生心理共鸣。

(3)技术视角。微课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制作方面,如何依据课程的主题内容、教学行为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技术表达方式来制作微课是至关重要的。在视频的影像表达上,也要充分考虑到镜头语言的表意性以及镜头的组接、多媒体的应用对学习者无意注意的影响。

(4)艺术视角。微课设计的艺术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的艺术性。教与学时空分离,教师应凭借经验赋予微课以独特的认知,发挥教学艺术,以激发学习者的参与情绪,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另一方面是视频影像呈现的艺术性。影像表达是技术支撑下的艺术创作,需考虑其呈现的艺术效果,以刺激学习者的感官,优化学习体验。

四 结语

“微课”作为在互联网进入“微时代”的文化语境下在教育领域产生的一种新生教学资源,以主题突出、短小精悍、资源丰富、结构独立的本体特征,打破了传统的课程资源结构,提高了课程资源的可用性、适应性和再生性,满足了碎片化时代的学习文化,为智能教育提供泛在的优质的学习资源。一个优秀的教师理应把握时代脉搏,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让过去的经验成为进一步反思与探索的出发点;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适应新型的教学模式,掌握不同环境下教学行为的变化特征,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依据进行优化的教学设计,综合运用传统与现代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在新的教学环境与教学形式下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0.

[2][4]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现代教育技术.2011,(10):61-65.

[5]施良方,崔允榔.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9-150.

[6]欧阳兴,蒋朝群.多媒体教学不能取代传统板书[J].教育文汇,2004,(4):11-13.

编辑:李婷

作者:刘红霞 赵蔚 陈雷

第4篇:水循环微课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上的水体以及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2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及其循环过程。 3.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水资源”的初步知识,了解了水圈知识,对本课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但这仅仅是感性认知,总结归纳能力也弱。因此,本节课应采取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3)重点难点

重点: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及其循环过程

难点:三种循环类型与实际的联系与应用。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名篇《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在学习水循环的知识中寻找答案。

二、新课讲授

1、知识储备

(1) 从存在形势看:认识地球上的水体分为固、液、气三态且能互相转化,并在转化过程中实现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 从空间分布看:水体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最多。 (3) 陆地水又分为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生物水、冰川水。

2、水循环的定义与类型

定义: 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水循环的三种类型(通过动画演示进行)生动直观 (1)海陆间大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其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海上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其主要环节包括蒸发、凝结、降水。 (3)陆地内循环

陆地内循环:其主要环节有蒸发(植物蒸腾)、凝结、降水。 【课堂练习】

(1)请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入海不复回”。天上来”和“奔流入海”分别表示的是水循环中的( )环节和( )环节。不复回”的说法是( )。(填正确的或错误的)因为黄河参与( )循环。 (2)据水循环示意简图回答问题:(图略)

水量最大的是(

),水量最小的是( )。海陆间大循环主要发生在我国的( ),陆地内循环主要发生在我国的( )地区。

三、水循环的意义

通过实例探讨揭示水循环的意义。归纳总结 水循环的意义: 1.维持水的动态平衡

2.实现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3.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4.塑造地表形态

5.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四、小结

本次学习我们主要认识了一下三方面的内容

1、认识地球上的水体。

2、熟记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及其循环过程中的各环节。

3、水循环的意义。

五、课后作业

有人这样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来奔去不入海”,这反映了水资源存在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做?

第5篇:微课教学反思

微课教学课后反思

在看了自己的课堂实录后,再结合上课中自己的感觉,对本节课进行反思,总觉得自己在语文课教学上还存在很多不足,现在一一列出以帮助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提高。

第一, 备课要预设一些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对一些教学重点和难点要在课前中做出充分的准备和尽可能多的预案,这样才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进行的流利,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得到相应的保障。

课堂上要对学生的反应给予正面的反馈,作为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只有教师心态摆正,其语言才能生动活波、举止才能得体、教态才能得体大方,同时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亲切,课堂才可能出现活力。当然,教学活动才可能高效。

一些不必要的口头语太多,老师语言组织不够严密,表达不够通顺。没有相当的语言表达技巧,肯定会对学生理解教师意图和指令有影响,这需要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多加注意,并有意改正。

课堂时间把握不准。对时间的把握,其实质的起点在备课一个环节,课设计时就得考虑教学实施的耗时情况,这样才能做到心里有数;再一方面,扎实的备课能让教师对所实施的课堂教学程序和内容做到了然于心,这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流畅进行。 第二,

第三,

第四,

总之,通过这次晒课活动,让我发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也清醒认识自己面临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更让我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6篇:微课教学反思大全

随着课堂改革的实施,思想品德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因此,我们要更多的反思。下面是关于微课教学反思的内容,欢迎阅读!微课教学反思本微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节中的第二个知识点,主要讲述金属钠和水反应的性质,也是本课的重难点。

第一次制作微课,在录制时候很多问题都出现了,例如讲课是总强调“同学们”,忽视微课模拟“一对一”模式……这节微课从设计课件,到录屏、录音、剪辑都有很多疏漏,课题组张菲老师也提出很多建议。

个人认为,作为微型教学视频,本微课的亮点在于利用实验爆炸的形式,把学生引入知识点,让学生自主的从实验视频中接受到金属钠和水反应的剧烈性,突破本课难点;在课堂上,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巨大热情,平时不太发言的学生,不注意听讲的学生都积极发言;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且通过视频资料的播放,再通过课堂上面演示金属钠和水反应,后面让学生自己们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出“浮、熔、游、响、红”帮助学生牢牢记住本课的重点知识,也达到了启发学生的目的;通过微课视频的播放,结合课本资料,学生学习积极,微课实践时的学生反应和效果及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教学效果较好,基本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这节微课不足之处则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微课设计上,要更科学,作为一节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应先提出问题,而后给出材料,带着问题去学习,效果更好。这次在课堂上,将微课视频放了一遍,后面又做了一次演示实验,导致课堂时间紧张;二是要在制作上多学习,多下功夫,制作精美的微课,符合学生特点的微课;三是要注意录制微课时语言规范,注意措辞和语气,达到即传授知识技能,又“接地气”,符合学生要求;四是尝试教学不同环节微课的实践。微课教学反思

“微课”是近几年来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授课方式,所以说“微课”这个名词,对我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而新鲜的教学术语,我也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教学比赛。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对微课教学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由于我是第一个上场的选手,所以早早地就讲完了,从讲台下来之后,我就回到了座位上,在其他参赛选手的讲课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反思着自己,并发现了自己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1. 在微课教学的设计上没有很好的体现“微”的含义。本次比赛,我选的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内容,本次微课,我着重去讲了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而题目写的却是蛋白质,选题范围太大,没有具体到所讲的内容,选题不够清晰。

2. 教学时间的分配不科学,没有重点。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过于追求整个教学环节的完整性,所以设计的教学环节较多。并且,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范围过大,过于追求知识的完整和课堂讲授的精细化,最终导致比赛的时间紧张。我认为处理好课堂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时间的把控二者的关系,是我们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微课教学带给我们的启示。

3.在讲课过程中,与学生互动较少。由于内容较多,所以有些着急,导致语速过快,感情不够丰富。

此次比赛,使我受益匪浅,我相信,每一次比赛,都是一种历练,都是一种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每一次参与,都是一次成长!

第7篇:《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三十家子小学 徐嘉雪

本节课教学的是循环小数,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由于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因此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四环节教学,其实对于我来说新接触这样一个教学方法,一开始我都有点不适应,总感觉在教学时憋得慌,自己总是想说想讲,但又意识到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说,老师要学会听了,适时地加以指导最好。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自主的探索,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节课我通过算一算、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中获得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及无限小数等相关概念。让他们在动脑、动眼、动口的过程中探究问题,获取新知,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最后运用新知来解决问题,达到自我检测,即新知探究结束后做以归纳总结,并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反馈,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享受不同的成功。

新的教学方法要求老师和学生都要有新的改变,老师更要费心费神的去备课,做好引领,让学生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学会做学习的真正的主人,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理论,争取早日成为一个合格的新课改的先行人。

第8篇:《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随着上课的铃声响起,我和往常一样揣着教学“必备品”,登上讲台,看到台下那么多双求知的眼神,颇感自豪。今天这节课上的是《循环小数的意义》,我按照课前的预设施教:

1、拍节奏,悟规律;

2、找规律,猜图形。“这些图形是有规律的,下面的除法竖式呢?”我话锋一转,“请动手计算1÷3=,58。6÷11=这两道竖式题。”随后,我把同学求的商“0。33……、5。32727……”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第1题的商从小数第几位开始循环的?第2题的商呢?”……一切都按原先规划的那样推进,我感到满意。

“老师,我们学循环小数有什么用啊?”刘谷玄同学突然站起来问,班上哗然了。孩子们都来劲了,纷纷举起小手:

生1:我也觉得学习像循环小数这样的知识,没多大用处;

生2:我认为,刚才的竖式计算完全可以用计算器,免得浪费那么多的时间;

生3:我不同意,如果学习确实需要,该花时间还是得花的;

生4:用计算器多好!何必花这么多时间去算;

生5:可我们有时没带啊!……

出人意料之外的问题,打乱原本正常的教学步骤。我刚想发火,但马上镇静下来,竖起大拇指对着同学说:“大家的发言太精彩了,真是好样的!”随即,我调整了教学设计:把原先要在课堂上做的竖式题放到课外,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计算器完成;把课后的作业“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也是依次不断重复地出现?”移到课堂。“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依次不断重复地出现呢?”孩子们又投入对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的探索——

生1:春夏秋冬;

生2:日落日出;

生3:周一至周日;

生4: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

生5:人都是从出生到死亡;

生6:这不是依次不断重复地出现,因为人死了不能再复生;

生7:人死了虽然不能复生,可他还有儿子、孙子……

确实,从人的个体来讲,它不是依次不断重复地出现,但如果从人的生命繁衍的整体来讲,人从出生到死亡也是依次不断重复地出现。孩子们讨论得太好了!这真是智慧的火花,生命的精彩!

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此时,我真切体会到什么是“震撼”,真切体会到“教学相长”的实际意义,也更深切地体悟新课程“师生共同发展”的内涵。这一节课,与其说是我教给学生新知,不如说是孩子们大胆地质疑教材,敢于提出“这个阶段学习循环小数没多大用处”震撼了我,教育了我,从而促使我深深地反思:作为教师,我本应该明了传统教材存在着忽略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知识的弊端,本应该对教材很好地进行研究、取舍、改进,然而……

下课了,当我再次听到孩子们“谢谢老师”这稚气的声音时,以往的习以为常变得有点窘迫,但之后,我心里涌动着一种压力,一种鞭策,重新开始“为师”的远征……此时,我由衷地佩服他们——这群让生命更精彩的孩子们!

第9篇:《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循环小数》这部分内容较多,要学习循环小数、循环节、循环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和循环小数取近似值,《循环小数》教学反思。概念多,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我先是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循环的概念,接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小组比赛先做除法,通过实际计算,发现这些除法无论除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再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商有什么特点,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观察、分析、理解、概括,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培养他们不断反思的习惯,在协作小组集体探究活动,体验喜悦感、成就感、感受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教学反思《《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不仅让他们养成认真听的习惯,还注意让他们养成动脑多思习惯。从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钻研动脑习惯。在教学中,我尽量多的给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我平时的课上总是会讲很多,但这节课上我尽可能的改变自己以往的教育方式,充分相信学生,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这节课,我的讲解其实只是提示和点拨,学生能自己完成的或是能发现的,教师决不代替。比如循环小数的一些特点、商的表示法、循环小数和无限小数之间的关系等等都是学生自己找到的。即使是循环小数的概念,也是在学生观察共性和异性。通过教师引导,通过自学,学生归纳出来的。总之,平时每一节课,学生都应该养成多思多想,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才不至于养成思维的惰性。

上一篇:业务员入职培训内容下一篇:文秘专业教育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