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生物教案设计(精选3篇)
廖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4.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
5.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学会徒手切片和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2.通过对绿色植物叶片结构的观察和描述,进一步练习显微镜的使用。
3.练习画生物图的基本方法,并通过画图进一步认识保卫细胞和气孔的关系。
情感目标
1.通过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结合水影响植物分布的知识,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观点,形成保护植物必须首先保护其环境的情感。
2.通过绿色植物蒸腾作用意义的学习,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3.利用气孔的“开”与“闭”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1.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
2.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
3.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
4.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
2.气孔“开”“闭”的机理。
3.水分通过气孔散失的过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推理归纳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显微镜、双面刀片、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叶片的永久切片,盛清水的培养皿、滴管、吸水纸、碘液、纱布、毛笔、小木板。
(2)长型气球(选球壁厚度不一致的)四个或五个。
(3)生物圈水循环的CAI课件或录像。
2.学生准备:(1)新鲜叶片。
(2)网上查阅有关水循环和蒸腾作用的资料。
(3)植物蒸腾作用散失水分(袋内有水珠)的装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知道,绿色植物一生中要吸收很多水,每天都有大量的水吸进植物体内。如一株玉米一天可以吸收几千克水,比你一天喝的水都多许多。我们又知道,水进入植物体后,是通过茎中的导管运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那么,这些水是存留在了植物体内,还是又离开了植物体?
生:讨论回答,是又到了植物体外,因为在前面我们做过“植物对空气温度的影响”的探究。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不但答对了问题,还把前面的知识联系起来。给予掌声鼓励。
[讲授新课]
一、实验分析--蒸腾作用使水分大量散失
师:首先介绍实验的操作过程:用干燥塑料袋罩住盆栽花卉的一枝,在基部将袋口扎住,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
生:仔细观察袋内现象回答,有水珠了。
师:这些水珠是哪里来的?
生:是从植物体内,通过叶片出来的。
师:很好,下面我们来观察叶片的结构。请同学们对照课本的实验要求制作临时装片。在用刀片时要注意安全。
生:按实验要求观察叶片的结构。
师:巡回指导,对临时装片效果不好的组,发放永久装片,让学生进行观察。
师:现在大家都能清晰地看到叶片的结构了,你能分清上下表皮吗?
生:参看书中图Ⅲ-23区分并回答:栅栏组织一侧是上表皮,海绵组织一侧是下表皮。
师:下面大家用镊子撕取下表皮进行观察。
生:撕取、制片、观察。
师:下表皮细胞是什么样子的?上面有气孔吗?
生:观察后回答,是不规则的,并且上面有气孔。可见水分就是从气孔散失掉的。
师:非常好!根从土壤中吸收了水,由茎中的导管运输到叶片,再由叶片中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这是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并不是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的。那么蒸腾作用的进行受什么控制呢?大家进一步观察一下气孔的结构。
生:观察后回答,气孔是由两个细胞构成的孔像两扇门一样。
师:对,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两扇门是如何开闭的。两名同学各吹一个长形气球,当吹气到一定程度时,气球弯曲(表示保卫细胞吸水弯曲),将两个气球的凹面相对放在一起,即可显示气孔“开放”,然后缓慢放气,气球变直,中间的空隙逐渐减小,直到两气球合并,表示气孔“关闭”。
师:大家刚才仔细观察了,现在想想气球为什么会弯曲?
生:讨论并思考回答,由于气球壁的厚、薄不均造成的。
师:对气孔的“开”“闭”原理与此类似;保卫细胞的厚薄不均;外壁厚不易伸展,内壁薄较易伸展。保卫细胞吸水时弯曲,气孔张开;失水时拉直,气孔闭合。同学们讨论一下,气孔的张开对植物有什么意义。
生:热烈讨论回答,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从这里进来,产生的O2从这里出去,还有蒸腾失水。
师:及时总结评价,并提问:蒸腾作用的意义是什么?
生:总结:促进水分的吸收,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调节体温。
二、归纳升华--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师:绿色植物吸收大量的水分,又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对生物圈有何意义呢?
生:可以调节气候,增加空气的湿度,增加降雨量。
师:回答得非常完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生物圈中的水是如何循环的,展示CAI课件:
用FLASH动画展示生物圈的水循环过程。
生:总结:植物体吸收水分不但参与了光合作用,而且通过水分的蒸腾作用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
年级:初一 执笔人: 课型:新授 时间: 学习目标:
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重点和难点 :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
2.在 和 之间有形成层。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形成新的 和,3.把幼嫩的植物茎掐断,从茎的断面上会渗出汁液,这些汁液主要是从茎的 部分渗出来的。
4.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叶的 作用散失的。
5.一株玉米旺盛时,一天要吸收几千克水,比人一天喝的水还多,有的植物还不止这么多,那么多的水分都用来组成植物体了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
一、认识叶片的基本结构 1.自学教材第113页学习徒手切片的制法。
2.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结合《叶片结构示意图》归纳叶片基本结构:。
讨论问题:“菠菜叶片的正面与背面的绿色一深吗?为什么?” 3.拓展反思,讨论交流:如何区分上、下表皮以及其结构特点。学习任务二:描述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
1.探究叶片气孔情况:
二人小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 ℃以上热水的烧杯中
观察现象并讨论问题:“叶片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那一面气泡数目较多?为什么?”
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2.探究气孔开闭机制
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对比观察新鲜的菠菜叶和萎蔫的菠菜叶制作的下表皮临时装片。
思考问题“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
讨论总结: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含水量与气孔开闭有关。
拓展延伸:“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受到拉力时伸展情况是否一样?”
讨论得出结论:-----------------------------学习任务
三、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 1.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⑴观察图Ⅲ—25生物圈的水循环。
⑵四人小组根据问题思考:“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
讨论、交流、总结: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2.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观察图Ⅲ—25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讨论总结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讨论回答:P116《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3.培养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探究,自主学习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七章“生态系统的稳定”中的一节。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植物叶表皮气孔的实验, 认识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场所———叶片, 理解叶片上与蒸腾作用直接相关的结构———气孔的作用。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掌握相关的知识概念,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理解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中水循环的意义, 自觉形成爱护绿色植物、保护森林的情感和意识。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理解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分析和综合能力, 迁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物作图能力, 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认同绿色植物促进生物圈中水循环的意义, 内化爱护绿色植物、保护森林的情感,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增强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 理解气孔的开闭和蒸腾作用的关系。
2. 难点:蒸腾作用的意义及植物体参与生物圈水循环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入情境】首先播放热带雨林和沙漠戈壁地区的生态气候课件, 然后分析比较:为什么前者每天都会下雨, 昼夜温差不是很大;而后者则有“早穿棉袄午穿纱”的现象。接着导入新课:一株向日葵一个夏季要吸水200kg~300kg;小麦结出1kg果实要消耗300kg~400kg的水;一株玉米一生中约要消耗204.22kg的水, 其中作为组成成分的水约1.87kg, 维持生理过程的水约0.25kg, 其余202.10kg的水都被蒸腾掉了。提出问题:蒸腾作用看不见摸不着, 如何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呢?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场所在哪里呢?
【设计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之一, 采用反差鲜明的图片、发人深省的数据来导入新课, 能引发新旧知识的冲突,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保持学习探究的浓厚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为概括出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在调节空气湿度、温度及保持水土方面起重要作用作铺垫。最后提出问题, 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
2. 实验探究, 分组讨论
【实验设计】选两枝粗细相近的枝条, 一枝去掉叶片, 一枝保留叶片, 分别插入两个锥形瓶内, 枝条要插到瓶底。枝条露出瓶外的部分用塑料袋罩住, 袋口扎紧。两瓶内水的液面高度一样, 液面上加适量食用油防止水分蒸发, 在瓶壁上做上标记。将它们放在阳光下, 约3h后, 观察塑料袋的内壁上是否有水珠, 两瓶内液面高度有何变化。 (见图1) 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蒸腾作用的概念。
【学生对实验的改进】因本课学习在11月下旬, 植物蒸腾作用不强, 虽然有叶枝条塑料袋内壁出现了水珠, 但锥形瓶中液面变化不显著。有些小组对实验提出改进:不用离体枝条, 直接在同一植物上选取长势相近的两枝条, 其他方法不变。这样既不会折损很多树枝, 真正做到爱绿护绿, 又简化了实验过程。笔者表扬了这些小组的创新思维, 并在其他班级实施改进后的实验探究 (见图2、图3) , 取得同样效果。
【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创新】各组提出的创新探究方案有: (1) 比较不同种植物在相同条件下的蒸腾作用。 (2) 探究同种植物昼夜蒸腾作用的不同。 (3) 取同种植物三个相似枝条, 一枝用凡士林涂抹全部上表皮, 另一涂抹全部下表皮, 第三枝不做任何处理。比较三者蒸腾作用的不同, 得出结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在各植物叶片中是不同的。一般陆生植物下表皮的气孔比上表皮多, 这也使学生明白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时为什么一般取下表皮。
【设计理念】通过对照实验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 使学生明白植物体的水分是通过叶片散发出来的, 这有利于学生建构蒸腾作用的概念。在实验中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大胆改进实验, 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让学生在提出、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这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3. 动手实验, 观察气孔
指导学生分组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 理解气孔的开闭和蒸腾作用的关系。出示问题串: (1) 气孔是怎样构成的? (2) 为什么气孔可开和闭? (3) 保卫细胞的形状怎样?
两人一组制作青菜叶片下表皮临时装片, 用低倍镜观察, 比较新鲜和萎焉青菜叶制作的临时装片, 并画图。时间有余的小组还可制作青菜叶上表皮、叶柄表皮的临时装片, 并与下表皮的气孔分布进行比较。
【设计理念】从宏观探究到微观观察,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动手实验, 动脑思考, 动口交流, 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挥, 让学习过程成为探索知识、建构概念、提升能力、体验情感的过程。
4. 小结交流, 拓展提高
以问题导入讨论蒸腾作用的意义:植物消耗水的99%用于蒸腾作用, 这是不是一种浪费?为突破这一难点, 可从生活小常识入手: (1) 平时怎样喝到饮料瓶子里的饮料?讨论:为什么植物体内的水能克服地球的引力往高处流呢? (2) 炎热的夏天, 为什么湿手会感到凉爽些?讨论:为什么炎热的夏天要出汗呢?得出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两个意义:促使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同时吸收水中的无机盐 (产生了蒸腾拉力) ;降低叶表面的温度。
通过展示生物圈水循环的图片, 引导学生概括出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绿色植物的其他作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制造氧气、净化空气、过滤尘埃、调节气候、杀灭细菌、消除噪音……
资料分析:1998年, 长江两岸经历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调查结果显示:长江上游的森林覆盖率下降了30%左右。展示我国植被分布图, 进一步认识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 形成“爱护绿化, 人人有责”、“保护环境, 从小事做起”的校园风气。
【设计理念】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鼓励深入探索。
五、教学反思
本课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训练, 从课堂气氛和课后反馈来看, 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设计合理、引导得法、开放得体, 学生觉得轻松充实。本课脉络清晰, 兼顾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条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建构蒸腾作用的概念, 通过观察气孔的实验理解蒸腾作用与气孔的关系, 提高了实验能力, 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了本课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加强了情感内化的多感官体验。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实现新课改师生合作互动, 共同成长的理念。本课值得深思的两个问题:一是教师不要给学生太多的约束。要让学生不断尝试, 大胆想象, 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可要求学生随时记下自己的发现、假设, 感想和理解, 促进自主探究中的创新和改进, 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二是本课教材主要探究的是陆生植物的蒸腾作用, 那么水生植物、沉水植物的蒸腾作用如何来设计实验探究, 可让学生课外延伸, 进行充分的实验设计, 会有意外的收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个体发育的概念。
2.理解荠菜胚的发育过程和发育结果。
3.理解玉米胚乳的发育过程和发育结果。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图40荠菜胚的发育过程和图41玉米胚乳的发育过程,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记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观察荠菜种子结构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让学生掌握种子的每种结构是由子房内哪部分结构发育而来的,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荠菜的受精卵发育成胚和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使学生感受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通过荠菜的胚的发育过程和玉米胚乳发育过程的实例说明植物的个体发育,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植物胚的发育。
[解决办法]用边讲解、边贴剪贴图、边板书的方法突出重点,让学生复述被子植物胚的发育过程,且教会记忆的方法强化重点。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对荠菜胚的发育过程真正理解必须建立球状胚体和胚的空间概念。
[解决办法]
用贴植物胚发育的剪贴图的方法以及让学生观察荠菜种子的结构、玉米种子的结构,让学生建立胚的空间概念。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对基细胞和顶细胞的识别。
[解决办法]
让学生明确:①图38子房壁和胚珠的模式图是一个立生胚珠,而荠菜的胚珠是一个倒生胚珠;②受精卵发育成胚是以胚珠的珠孔作为参照物。受精卵分裂一次形成两个子细胞,其中靠近珠孔的为基细胞,远离珠孔的为顶细胞。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解法为主,兼实验法。
五、教具准备
①荠菜植物标本或挂图;②胚珠的结构挂图;③荠菜胚的发育各期剪贴图(图的上端粘一条透明胶布,以便粘在黑板上)。④浸泡好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⑤菜豆和玉米(或小麦)幼苗(提前把种子播在盛土的烧杯中,最好使种子贴在杯壁上);⑥多媒体教学器材。
六、学生活动设计
1.通过先行组织者的方法复习与初中紧密相关的知识。
2.让学生复述被子植物胚的发育过程和胚乳的发育过程知识结构“链条”,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网络结构,有利记忆长久。
3.让学生自己观察荠菜种子结构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实验并做课堂练习题。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在多媒体教学银幕上显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见《素质教育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建立联系]
多细胞生物体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的。受精卵经过有丝分裂,细胞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等一系列过程,终于发育成一个性成熟的个体,这个过程叫生物体的个体发育。不同生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也不同(边讲解边板书)。
通过先行组织者的方法复习初中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老师用多媒体教学在银幕上投放下列问题。
①什么叫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种子在结构上有什么区别?
②出示花的基本结构插图,根据图,指出花的各部分名称,其中花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雌蕊由哪几部分构成?
③出示P110中图38子房和胚珠的结构图,根据图,指出子房和胚的各部分的名称,并说明在受精后各部分发育成什么?什么叫受精?受精卵的染色体与卵细胞的染色体数有何不同?
要 求:同桌同学可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回忆并思考,互相回答银幕上所列的`问题。待同桌同学相互讨论回答后,由老师集中全班同学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
2.[讲授新课,扩大感知]
想一想,被子植物的胚珠的受精卵是怎样发育成种子的胚的?受精极核是怎样发育成胚乳的?这就是本节课要讨论的两个问题。先以被子植物――荠菜为例,讲解高等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我们着重讲两个问题(边讲、边贴剪贴图,边板书)。
(1)被子植物的胚是怎样发育的
要明确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图38子房壁是一个立生的胚珠,而荠菜的胚珠是一个倒生的胚珠,并且受精卵发育成胚是以胚珠的珠孔作为参照物。接着边讲解边剪贴粘贴图,边板书,让学生知道:
受精卵分裂一次形成两个子细胞,其中接近珠孔的一个细胞叫基细胞。另一个细胞叫顶细胞。这两个细胞同时继续分裂,但分裂状况不同。顶细胞经过三次分裂,形成8个细胞的球状胚。球状胚继续分裂,细胞数目增多,同时细胞的形态和机能进化,便形成子叶(两片),胚芽(细胞具有分裂能力)、胚轴和胚根(细胞具有分裂能力),这几部分合称为胚。胚是荠菜下一代植物的幼体。
要求记住: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如果条件适宜,种子萌发,胚就可以发育成新的植株。
基细胞经过几次分裂,形成一行细胞,构成胚柄。胚柄下端是一个大型泡状细胞,它从周围吸取营养物质,胚体发育。胚柄的作用是将胚推送到胚乳中,使胚从那里吸收养料,任务完成后,胚柄就逐渐退化了。
为让学生理解记忆,抽一名学生复述一遍,老师根据学生复述过程,用多媒体教学将刚才所讲内容用简图表逐渐投放在银幕上(如下图所示)。
老师强调:要记住简图表,一定要结合P111中图40荠菜胚的发育过程中的图示,采用图文结合,并用在大脑中放“电影”的方法进行回忆,才能记得牢、记得快、记得好。
(2)被子植物的胚乳是怎样发育而成的
大多数被子植物的极核受精后,经过多次分裂,形成多数胚乳核。这些胚乳核游离在胚囊的原生质中,先分布在胚囊的边缘,随着原生质不断地增加(原来胚囊中有个大液泡),胚乳核也不断分裂,直到充满整个胚囊,最后核分裂减弱,同时在胚乳核的外围细胞壁,出现了许多胚乳细胞,整个组织就是胚乳。指出P112中图41玉米胚发育受精后 12小时的状态和36小时的状态。
要求记住:胚乳是由受精极核发育成的。
为使学生理解并强化记忆,抽一名学生复述刚才老师讲的过程,老师用多媒体教学将学生口述内容,用简表逐渐投放在银幕上(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的过程如下)。
这是特别说明的是绝大多数的双子叶植物胚乳发育较早,胚发育较迟,直到胚乳形成后,胚才开始强烈生长。因为胚乳是为胚将来的发育提供养料。
(三)总结、扩展
1.启发学生自己做出小结
2.课堂观察实验(同桌同学可相互讨论)
[方法和问题]
(1)把浸泡好的菜豆和玉米种子发给学生(用刀片把玉米种子从胚中纵剖切开),观察肛和胚乳。
(2)观察菜豆和玉米的幼小植物体,指出根、茎、叶各是由胚的哪部分发育而成的。
(3)把菜豆和玉米种子做比较,看有哪些不同?进一步思考菜豆种子为什么没有胚乳?此外,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种子也没有胚乳?
2.课堂练习:
下面是一种被子植物(2N=22)的生殖发育情况,要求在[]内填写构造名称,在( )内填上染色体数目。
(四)作业布置
要求阅读教材和布置P113中复习题。
备注:(准备答疑)
1.P110中图38子房壁和胚珠的模式图中,卵细胞两侧的助细胞于受精时消失,与其相对的三个反足细胞,在胚和胚乳生长时也相继消失。
2.认识荠菜胚的发育图时,要建立空间概念。胚的发育全过程是在胚珠内进行的,是一种动态变化过程。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物的发育
一、植物的个体发育(被子植物――荠菜)
(一)胚的发育
(二)胚乳的发育
(三)小结
八、教学参考
被子植物的胚和胚乳的发育 卵细胞受精以后,就进入了休眠状态,受精卵休眠时期的长短,随植物的种类而异:有几个小时的,如水稻、橡胶草等;有2-3天的,如棉花等;有长达几个月的,如秋水仙等。休眠以后,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逐步发育成种子的胚。
双子叶植物胚的发育,常用荠菜为例来说明。荠菜的合子经过短暂的休眠以后,横向分裂成两个细胞:靠近珠孔端的胚柄细胞,远离珠孔端的是胚细胞。胚柄细胞稍大,经过连续的横向分裂,形成由6-10个细胞组成的胚柄。胚柄的主要作用是把胚推向胚囊内部,以利于胚在发育过程中吸收周围的营养物质。胚细胞先要经过两次纵向分裂(第二次的分裂面与第一次的分裂面垂直),成为四个细胞,然后各个细胞再横向分裂一次,成为八个细胞的球状体。这八个细胞先进行一次与球状体表面平行的分裂,再经过朝各个方向进行的连续分裂,形成一团组织。随后,这一团组织顶端的两侧分裂得比较快,渐渐形成两个突起,并最终发育成两片子叶。两片子叶之间的凹陷部分则逐渐分化出胚芽。与此同时,与原胚相连的胚柄顶端的一个细胞以及原胚基部的细胞也不断地分裂生长,一起分化成胚根。胚根与胚芽之间的部分就是胚轴。不久,由于幼胚细胞的横向分裂,使得子叶和胚轴延长,并使得胚珠和子叶弯曲成马蹄形。至此,一个完整的荠菜胚就形成了。胚柄除了具有把胚推向胚囊中去的作用以外,还有吸收营养物质的作用。等到胚发育完成了,胚柄也就逐渐退化消失了。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生物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植物生物学授课教案06-12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高二生物教案11-09
植物开花生物说课稿09-30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教学设计06-26
绿色植物进校园范文10-01
观察一株绿色植物作文06-29
《植物的根》教学设计教案06-29
绿色蝈蝈教案教学设计12-12
植物妈妈有办法(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10-26
《创建绿色家园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教案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