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常见的事后总结方式,报告的内容,是以严谨、准确为特点的,有效的报告一般都具有哪些要素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传统媒体改革调研报告》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报刊媒体管理体制改革探讨
[摘要] 作为一种公共产业,媒体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其自身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新媒体发展变化,传统的报刊媒体面临巨大挑战。报刊管理体制暴露出了较多问题,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这种管理体制需要在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的前提下,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本文就报刊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改革报刊管理体制的策略。
[关键词] 新媒体;传统报刊;媒体管理体制;改革
[作者单位] 蒋亚辉,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教育导刊杂志社。
报刊媒体管理体制具体指的是针对报刊事业单位经营机构的设置以及经营范围的界定,建立运转机制制度,划分管理权限和分配方式的制度。我国报刊媒体管理体制存在于全社会的媒体管理体制中,反之,全社会的报刊媒体管理体制决定着我国报刊媒体的发展历程。报刊事业在国家财政补贴的形势下无偿为社会服务,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新闻和电视的普及导致作为宣传工具的报刊逐渐被机关化了,其管理体制也被机关化。在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下,报刊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局部改革也难以调整其日益面临的社会压力和挑战,为了使其在新媒体背景下更好地发展,需要对报刊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
一、媒体产业管理体制的内涵
媒体产业管理体制一般情况下是指实施宏观管理的管理体制,是从事媒体产业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设置方式,它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推动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下的各级管理体制,保障管理机制作用的管理制度等。媒体产业组织机构设置方式还包括按照什么原则设置媒体产业组织机构以及设置组织机构的层次。管理体制作为一种社会动力和约束力,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媒体产业的发展。此外,还可以推动媒体产业各个部门活动的进行,对于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媒体产业发展目标的重要组织保障,媒体产业管理体制决定着产业运行的有效方式,对于媒体产业的管理水平起到制约作用。体制本身能够合理组织媒体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能够保障信息资源的有效性,是维持媒体产业系统正常运行的主要手段。
二、报刊媒体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报刊综合评估体系设计的问题
在报刊媒体管理体制的制定中,传统报刊没有遵循报刊配置的原则对出版资源进行配置,对于市场资源配置重视程度不高,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配置质量难以提高。报刊评估指标的设计没有和经营主体的绩效相互关联。报刊体系设计过程中,新闻出版相关部门对报刊出版的内容、编制以及装帧设计等质量方面没有制定严格的监督管理措施,因此,使得评估指标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报刊内容质量的标准。
2.报刊体制的法规路径问题
我国报刊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专门的新闻法,报刊管理体制中使用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出版管理条例》。该条例主要以政治标准和内容标准为导向对报刊的退出进行规定,缺乏市场标准,因此,难以保障市场层面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传统报刊中关于退出机制设置了五条路径:第一条是主办单位可以主动撤销出版单位的设立;第二条是报刊的注销登记可以由出版单位主动进行;第三条是新闻出版总署可以在报纸期刊停止出版一定时间时,注销其登记,甚至可以吊销营业许可证;第四条是违反条例的报纸期刊可以由新闻出版总署责令限期整改;第五条是不符合新闻出版单位出版质量的报刊可以责令其限期整改。这五条路径体现了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由行政指令直接操作报刊退出,难以对报刊进行综合评估。
3.报刊综合评估操作中的问题
报刊管理规定中指出,对办刊出版活动的监督管理应该实施属地原则,以此作为报刊综合评估的原则之一,而在传统报刊管理中忽略了这一原则。此外,报刊出版结构的出发点和不同类别的报刊在市场表现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从而导致报刊的评估和调整出现问题。虽然,报刊出版管理条例中规定了对报刊的分类评估原则,但是中国报刊的官方分类还是不够清晰。另外,由于中国半数期刊出版资源多为学术期刊,这增加了期刊综合评估分类的复杂程度。学术期刊的管理体制不够严格,从而使得更多的文献被转载,一些文献的评估体系出现了相互竞争的状态。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对于学术期刊评价的体系也难以进行选择。各类别期刊总数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大,期刊分类不均匀,分类标准成为报刊综合评估的难点工作。
4.报刊内容管理与产业发展问题
一直以来,报刊内部管理和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矛盾,较多人认为对报刊的内容进行管理必然会影响到报刊的产业发展进程,如果要加强对报刊产业发展的重视,就需要放松对其内容的管理。其实不然,报刊的内容管理和产业发展两者是可以协调统一的。我国传统报刊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没有实施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从而导致报刊的发展缺乏经济支撑,而报刊内容作为其核心力量,能够促进报刊的生存和发展。除此之外,内容管理作为产业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其生产的产品也是报刊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报刊媒体管理长期以来实施的是行政管理体制,从而导致报刊的内容产品较为单一。报刊传媒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贯的诟病,那就是报刊内容肤浅,版面内容雷同现象严重。报刊传媒有着双重属性,既有强烈的社会属性,也有着独立的经济属性,因此,对于报刊内容产品进行创新,就必须促进其产业发展,从而给报刊业的发展带来经济收益。传统报刊在这些方面没有进行全面改善,无论是内容管理还是产品创新,都和产业发展之间有着难以言明的分歧。
5.报刊分页管理的问题
报刊传媒作为文化行业的领头羊,和文化行业一同都实施分页管理体制。所谓分页管理,就是针对统一文化事业把不同行业分属成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随着国务院实行的机构改革,部分部门管理实行了大部制度,使得更多的管理机构被合并,管理机构数量逐渐减少,但是对于报刊传媒业而言,由于其一直以来实施的行政管理模式,所以,该行业仍然是条块分离的状态。报刊传媒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地方政府的管辖和本行业内部管理规定的限制和约束,外加上级领导对下级部门的管制,从而出现了较多的管理问题。具体表现为上下部门的对应问题,还有部门之间的管理冲突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报刊传媒业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分页管理的方式使得文化行业在区域之间的发展较为困难,随之出现了跨行业发展和跨国发展的问题,最终难以形成完整的传媒市场。
三、报刊媒体管理体制改革策略
1.完善报刊综合评估体系设计体制
为了确保报刊评估体系设计符合报刊出版的要求和规定,需要以合理配置报刊出版资源作为报刊市场退出机制的主要目标。在指标体系设计中,要坚持资源整合和优化结构的原则,发挥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从而更好地提高资源配置的质量和资源使用的效率。在评估指标设计中,需要制定市场标准指标,指标的制定还应该与报刊的经营主体和经营绩效相关联。建立新闻出版质量的监督检查体系,确保出版物内容和编制以及印刷的质量。此外,在评估指标设计中,还应该包括与出版物内容质量相关的产品标准指标。与报刊基本出版资源相关的规模指标也应该纳入评价指标设计中。最后,对于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指标进行细化,罗列在评价指标设计的内容中。
对报刊出版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进行细分具体可以划分为四个指标体系。第一个是基础建设条件指标,利用这一指标对报刊社的出版条件和体制机制的建设情况进行考察,对出版所需要的基本资质进行综合考核。第二个是环境资源条件指标,利用这一指标对报刊社的各个环境资源进行考察,主要考察的环境资源包括市场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以及人力资源、出版资源和其他资源等。第三个指标是经营能力指标,主要对报纸期刊在市场上的经营业绩进行考察。最后是出版能力指标,主要对报纸期刊的规模和内容评价以及文字质量等进行考察。对这些指标的细分可以权衡指标的选择,进而增强综合评估数据的有效性。
2.建立健全报刊管理体制法规
为了满足报刊退出机制在法律法规方面的要求,需要增设新的出版条例,对报刊出版内容进行监督管理,确保报刊退出机制的法规更加清晰。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对出版物的进口和发行进行监管,采取准入以及退出的管理机制,适当监管出版物的质量和内容。关于报刊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的改革中,增设了第五十一条和五十二条规定。第五十一条中规定,对于出版物的内容以及装帧设计方面可以由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规定和标准实施监督检查。第五十二条中规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出版单位的综合评估办法,对其出版物分类进行评估。此外,对于出版物的出版和复制以及经营单位不再具备行政许可法定条件的,可以由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过了期限没有整改的,发证机关可以撤销许可证。这一法规政策的改革,不仅增补了报刊质量评估的内容,还确定了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内容。相关规定中将质量评估改为综合评估,从而明确了综合评估的指标选择更接近于经营性选择。
3.建立健全报刊综合评估体制
对于报刊的出版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属地原则,实施属地管理以满足报刊的综合评估要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应该加强对报刊评估体系的统一掌握,推进报刊基本构架体系和综合评估工作的实施,在属地报刊评估过程中,加强对各省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使其能够对属地报刊综合评估的方案进行合理制定。坚持属地管理原则不仅方便省新闻出版局对报刊的灵活操作,还有利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控制报刊资源的总量。考虑到报刊出版结构和不同类别报刊之间有着较大市场表现差异的缘故,需要将报刊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进行综合性评估。建立报刊评估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类别的报刊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对各属地的报刊进行排名比较,对数量相对较少的属地报刊适当缩小其分类的数量。
除上述改革策略之外,报纸期刊管理司对报纸的分类采取试点分类方式,将属地报纸分为党报、晚报、都市报、生活类报纸和行业专业报纸等,采用这样的分类标准使得报纸综合性评估进一步得到简化。针对期刊综合评估出现的复杂问题,在学术期刊的综合评估体系中应增加对期刊学术价值的评估。由于期刊的官方分类模糊不清,为了使其分类清晰化,原新闻出版总署对全国的新闻出版业情况进行了统计,对期刊进行了详细划分,将整体期刊划分为七个类型,这样的划分使得期刊评估可以直接借用此标准进行分类评估。
4.实施报刊传媒和新型媒体的融合发展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报刊传媒业在顺应时代潮流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困境。一方面,作为传统媒介的电视和广播为大众创造了生动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作为新媒体的手机和网络的发展以其独特的发展属性不断对传统的传媒市场造成冲击。这种情况下,报刊传媒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经营上都遭受到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当下,我国报刊领域的读者数量逐渐减少,报刊的广告收入也不断下滑,报刊业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要改变报刊的发展现状,就需要在此期间寻找新的发展机遇,融合发展的模式成为报刊转型的必然选择。对于报刊的发展而言,融合式的发展不仅是报业改革的契机,也是巨大的挑战。到2003年,我国报刊业实现了集团式的跨区域经营以及多品种经营的模式,一些试点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发挥着自身的品牌优势,不断加强对其业务的拓展,实现了跨地区经营。在试点期间,报业管理者鼓励优势集团走出去占领新闻市场,有实力的报业集团可以在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帮助下,实施跨行业甚至是跨区域兼并组合,一些试点报业集团甚至可以在异地办理分支机构。
近年来,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中明确提出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可以实现跨区域,甚至是跨行业兼并重组。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报刊业传媒的融合发展出现了新的契机。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树立一体化发展观念,将互联网的发展思维应用到报刊传媒的发展中,借助于互联网发扬报刊发展中的攻坚破难的精神,使其适应新媒体环境下融合发展的新要求。报刊发展还需要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利用新技术来引领报刊的发展。要实现报刊业的融合式发展,报刊传媒需要打破禁令,实现其与市场发展的统一。我国相关管理部门还应该鼓励报业集团在异地进行投资办报,为了使新闻宣传更加开放,确保舆论报告的客观性,应减少政府对传统媒介的干预政策。我国传统报刊业在发展过程中难以做到与电视广播等媒介的融合,在报刊媒体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应该突破这种束缚,实现报刊和其他传统媒介的融合发展。我国报业在跨媒介融合方面也取得了较多的成就,例如,南方报业创办的《南方人物周刊》,浙江报业创办的《浙商》等得到很多读者的好评。
此外,为了适应新媒体的发展,报刊传媒需要不断深化改革,通过创新内部产品,甚至是开拓高端营销模式等方式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使其能够继续保持发展的活力。报刊的发展不仅需要利用各个媒介的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和融合式发展,还需要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思维,实现跨媒介、跨区域的融合式发展,将新媒介发展带来的众多压力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将新媒介带来的众多挑战转变为发展的机遇,从而拓宽其发展的路径。
5.由行政管理转向法制化管理
传统管理体制中对报刊媒体的管理手段主要有三种:其一是行政管理,其二是法律管理,其三是经济管理。作为文化业发展的领头羊,对报刊实施行政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依靠行政指令指导下的方针政策难以确保文化生产活动的正常经营。为了促进报刊发展的正常经营,需要将政府指导下的行政管理手段转化为法律管理模式,使报刊传媒在经营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利用国家的制度和法令约束报刊传媒的行为,使其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各种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报刊发展过程中的管理手段在逐渐发生转变,行政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其发展的要求。虽然,在一些大事件的应对中,行政手段仍然是必要的选择方式,但是报刊业的日常管理需要转化为法律手段。由于法律手段具有较强的规范性,能够建立一套稳定的管理体系,从而使得报刊传媒在发展中的随意性逐渐减少。此外,法律具有国家权威性,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报刊传媒管理的有效性和有序性。 在报刊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应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不断加强相关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对新闻出版业进行规范化管理。
四、结语
报刊媒体改革是一次生产力的革命,需要加强对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建立健全立法制度,加强有关立法工作,从而能够为报刊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此外,报刊媒体管理体制中的退出机制和综合评估存在一些技术上的困难,为了使报刊分类和直指标选择的权重衡量之间保持平衡性,在报刊评估和退出机制的设置过程中应该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多采用市场化的发展指标对报刊发展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政府对媒体产业的约束,实现报刊传媒业的自我发展和壮大。
[1]梁肇唐. 浅谈报刊社经济管理体制改革[J]. 新闻战线,2009,Z1(41):54-56.
[2]高慧军. 媒介环境变化与媒体管理改革[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135-141.
[3] Analysis. Zhou Cui Lan our news media management system [J] . New West (Theory), 2014(2):109-110 .
[4]宋敏. 省会城市广电媒体管理体制改革实践初探[J]. 东南传播,2011(17):4-5.
[5] Songxiang Yun, Gao Hui Jun, Yao Linqing Media Industry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deas [J]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s,2004(33): 47-51.
[6]叶再春. 大媒体时代的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刍议[J]. 长白学刊,2010(21):136-138.
[7] Wu Qianqian all media era of cultural studies Industry Management System [J] . news world,2013(16):12-13.
[8]全世杰. 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民日报社属报刊管理体制改革纪实[J]. 中国报业,2011(42):13-15.
[9]熊明轩. 全面推向市场,让读者选择订阅——关于报刊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点思考[J]. 理论月刊,2012(27):6-18.
作者:蒋亚辉
摘 要 多媒体有很大的优越性,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效结合,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就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上的改革及其效果进行讨论。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初中生物;实验
在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中,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图片和视频,使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更透彻,但是仅仅靠多媒体教学,忽视传统教学的话,根本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价值。
1 传统教学下的生物实验课程
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 传统教学模式流传至今是因为其本身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些优势也是不可忽视的。虽然科技发展得比较迅速,传统教学的一些优势也没有被科技掩盖。传统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1)不需要太多的课前准备工作。传统教学在课前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准备,在传统教学的课前准备过程中,教师只需要根据教参备课,找出教学重点、理清教课思路,再准备一些练习题。所以,传统教学的准备工作比较简单,而且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2)在课堂上的应用比较灵活。教师教学水平不仅体现在教学能力上,还包括教师的应变能力和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观察学生的听课和学习情况,也可以随时调整教学方法,不受外界影响的时候,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能得到充分发挥。
3)教师可以自由掌握和组织课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灵活应用,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课堂的气氛等突发情况自由调整。而且在教师恰当的调整下,不仅不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反而会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学生。
4)教师教学能力的充分发挥。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个人风格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着学生对生物课的热爱,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能得到充分发挥。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过于重视教材而忽视学生。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基本是以教材为主,根据教参确定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看法,只是一味地教授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变得很被动,学生也会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造成学生丧失学习生物的信心和动力。
2)重点传授知识而不注重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课堂中表现的知识都比较死板,所有事物都是靠教师用口头语言来描述的,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课堂上学生会被忽视,多数时间都是教师的讲课时间,这样学生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会对课堂失去兴趣,渐渐地也就不愿意听课。
3)传统课堂会压制学生。传统教学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主体,也可以说教师掌握了课堂的“生杀大权”,这样一来就压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一种抑制。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青少年应有的活力,变得呆板。
3)过于重视学习成绩。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是最后的结果,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也就造成学生对知识不理解,也没有完全掌握,却要为了应付考试对知识死记硬背。这样下去,学生对知识会越来越模糊,也会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2 多媒体教学的生物实验课程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2]
1)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视频把抽象死板的知识形象地展现出来,这样能使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可见,通过视觉效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所表现的知识比较广泛,内容也丰富多彩,通过多媒体对知识的展示,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可以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也使教师摆脱传统的比较繁重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有所提高,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而且多媒体教学能把知识更具体更形象地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课件的设计。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与教师设计的课件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教师的课件做得没有条理,或者仅仅就是图片、视频的简单组合,会不利于学生的对知识的学习,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
2)教师对多媒体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减轻了教师的教学任务,但是也并不是说教师能完全依赖多媒体教学。有些教师为了方便自己教学,就把所有的知识都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也不管学生是否理解,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有很大的影响。
3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生物实验课程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优点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是集合两者的优势,尽量避免单独使用一种方法时出现的问题。在两者结合下的课堂教学,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还能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可以通过板书把多媒体中比较重要的、难理解的知识点展示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也能通过多媒体进行互动,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能够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吸引学生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生物课有些东西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一些概念性的知识点,利用多媒体能把这些知识形象地展示出来,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也就更容易了,也方便记忆。而且,两者相结合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创新和探究,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对生物实验和一些生活现象进行模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在生物课堂的应用[3] 一个好的开始能激起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课堂开始的引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影响。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利用一些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短片或者是图片,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接下来知识的引入就比较自然了。这样对于难懂的知识点,学生也会有去探究的意愿,能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探究能力。
生物学科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所以有些知识就很难理解,特别是比较抽象的生活现象,如果只是按照传统教学的讲课方式,学生就会很难理解,而且教师讲解时也会很难。多媒体教学能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但是课堂如果一直是多媒体教学的话,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在生物实验课堂上要注意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有效结合。多媒体能对一些生物实验现象进行模拟,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晰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4 结束语
通过探究可以发现吗,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在生物实验课程中获得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两者的结合能有效地避免单一使用时所出现的问题,能充分体现生物实验课程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丽珍.当传统生物教学遇见多媒体[J].知识窗:教师版,2015(1):78.
[2]牛得吉.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学周刊,2015(10):175.
[3]赵萌萌,薛林贵,任爱梅.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7):177-180.
作者:张淑莲,唐山市第二十一中学,中学一级(063000)。
作者:张淑莲
摘要:通过分析翟家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现状,提出依法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管、全面记录村落基本信息、强化执法力度、发挥村规民约的制约作用、出台翟家岭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制度等对策。
关键词:翟家岭;保护;开发
文献标识码:A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承载文明的纽带。由于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面临巨大难题,村落中许多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消亡边缘,如何协调传统村落在保护和开发中的矛盾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是笔者对翟家岭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一、翟家岭传统村落的特色与生存状况
翟家岭,最早称为“龙井岭”,因为有龙脉从这里经过,分别从 7块不同岩石下喷出了清凉可口的泉水,因此得名七口龙王井。翟姓祖先便在此营造房屋,开垦农田,后由于地质条件变化,目前还剩下 2口水井。现在位于村子西部有一口最大的水井,水井不深,由石条砌成方形,四周铺着大块的石板。水井下方不远处是一口堰塘,有渠道彼此相连,多余的水流到堰塘储存,供平时村民清洗所用。
翟家岭的翟氏先祖翟廷宏明朝从江西迁至远安定居于此,历400余年,生生不息,延绵至今。连片的石屋,成排的古树,漫山的红叶,古井、石碑,这些都是翟家岭最显著的特色。
翟家岭传统村落保存基本完整,周围生态环境保持较好,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缺失。从制高点看这个面积近200亩的传统村落,它坐北朝南,有15栋保存完好的建筑,具有历史价值的房舍 16间,其中最古老的建筑有 200多年。整个村落依山而建,共有三排房子,每排房屋之间留有较宽的巷子,每排房屋之间有一定的地势落差,用石阶连其上下。房子主体是用石块堆砌而成,而门楣以上的部分使用的是土坯砖,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墙体有所坍塌。外墙的石块土坯裸露在外,略显陈旧,极具历史感,村子留存有明清时期的冬青树 38株,郁郁葱葱,遮天蔽日,与古民居相得益彰。完整的族谱,古朴的石碑,向人们展示着翟家岭传统村落的过往。
二、翟家岭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现状
(一)翟家岭传统村落保护状况
1.修复代表性建筑
一栋栋古建筑和传统民居是传统村落的历史的缩影,保存比较完好的、具有纪念意义的古民居等遗址能够体现出一个村落的特点和面貌。翟家岭传统村落是由错落有致的石块构建的房屋群而形成的原始山区民居,这些简朴石头民居的布局结构是翟家岭传统民居的特色和代表。翟家岭传统村落建筑保护修复中,对房屋的修缮治理没有单纯要求整齐划一,而是在保护修复的过程中尽量恢复和还原古村落的原始风貌。首先体现出民居的不同特点,对民居运用不同的技术来展现建筑构造;其次展现古村落房屋建造的顺序,如建筑的留存时间长短不一,因此在建筑位置和使用的材料方面加以区分;最后体现出民居的建筑艺术和形式特征。目前地方政府已经将翟家岭纳入旅游区建设规划,将按照“古朴、自然、生态”的原则,对倒塌残留老建筑遗址进行清理保护,对保存完好的 15栋石板屋,进行清理打扫,采取措施进行加固,并且对原有的建筑风格进行复原,使翟氏家族的建筑无论是从周边的居住环境还是室内的建筑风格都能恢复到原有的状态。而且以古建筑为中心,向四周放射性地进行保护,将它外围的自然环境和它内在承载的历史信息一并纳入到保护的范围,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方法。
2.保护古树名木
翟家岭背靠垭口的位置,翟姓先祖耗费相当大的代价在岭上种树,并用族规禁止村民砍伐。村里有明清留存下来冬青树 38株。四百年来,翟家岭传统村落历代子孙严格恪守永禁砍伐、鼓励种树之族规,违规者将在翟氏祠堂接受全组成员公审,接受杖击、鞭打,要罚香跪拜向列祖列宗请罪。村内现存有“用禁砍伐”石碑一方,历历可见,翟家岭一排排的风水树成了翟氏族人内心的图腾和安慰。如何保护好这些高龄树,远安区管理部门加强与市古树办合作,多年来摸索出一套因树、因地、因时制宜,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借力城市维护项目,对村内大部分古树采取了相应的技术措施,保护设施也相对比较完善。
3.展示传统生活生产器物
翟家岭传统村落的许多珍贵古器物被单独放置在无人居住的院落内,摆设成以前一个普通农家屋舍内器物摆放的样子,再现在参观者眼前。传统村落的保护始终离不开村民的生产生活,翟家岭传统村落生产生活景观再现,使传统村落景观在一个较高的程度上以到保存与升华。
4.重构家族历史记忆
据传翟姓老祖宗是在明朝万历年间,从江西吉安府吉水县翟家塝移民来远安。翟氏三兄弟是江西填湖北移民大军中的一支,他们扶老携幼从江西出发,一路沿长江向西进入湖北,辗转北上到达远安县,后向荆山进发,定居龙王井。龙王井为喀斯特地貌,石漠化严重,自然条件较为落后。翟氏居民筚路褴褛,垦荒取土,年复一年地围筑梯田。翟姓人像一颗种子落地生根,后历经 17辈人拓荒经营,翟姓家族逐渐繁衍壮大,人们不知不觉把此地叫成翟家岭,龙王井则慢慢淡出了人们记忆。400余年,勤劳朴实的翟氏居民用他们的双手开垦出了现在的层层梯田,使得翟氏家族移民的艰辛历程被谱写在了历史的篇章中,成为伟大移民的历史缩影。翟家岭在保护古村落过程中,针对这些历史记忆进行了整理,如重新续写家谱,翟氏居民照全家福,整理翟氏先祖墾荒史等。
(二)翟家岭传统村落的开发状况
1.外部介入和内部配合相结合
外部介入主要是指由政府负责翟家岭村落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及管理,由当地政府下拨资金对村落的各项事务进行管理。内部配合是指村落居民负责村落开发过程中的具体运营和实施工作。在翟家岭,几乎每户村民都开有农家乐,利用自家传统做饭工具、自家的院子、自己种植的蔬菜及家禽、山上的野味等来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食宿。
2.以保护为主,创收为辅
目前许多传统村落开发的模式,多是大肆改造传统村落,迎合一些所谓的市场需要,走进了景点装扮、开门招商的误区,把它当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长枪短炮”,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传统村落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翟家岭村落在开发中,无论是政府还是村民都没有急功近利地对其大肆改造,而是让原有的建筑格局和自然景观都尽量保持其原有状态,保持其原本的静谧的乡土文化氛围。
(三)翟家岭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的效果与问题
1.翟家岭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效果
传统村落是文明的传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然而在近年来的城镇化浪潮中,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消亡的严峻问题。翟家岭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之后,村落中许多珍贵处于消亡边缘文化遗产被及时地保存下来。
开发后的翟家岭村落,交通得以改善,进而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最终促进了村落居民家庭或者个人收入的增加。据调查,近几年翟家岭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翟家岭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保护和修复前期所需资金投入与现实资金投入相距甚远
翟家岭属远安县较为偏僻的地界,距离县城有20公里。即使是宜昌境内外的游客计划去此处旅游也需要克服交通的偏僻、道路设施的不健全问题,因此很多游客因为长时间的在途时间和较差的旅行舒适性,而产生排斥抗拒的心理。翟家岭古村落的旅游开发,首先就是要进行古建筑进行修复工作,并且加强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系统,整治村容村貌,但是这些项目所需要投入的資金,仅仅依靠个人、企业或者村集体,显然是不能实现的,现实的资金投入完全无法满足村落修复和保护的需要。
(2)旅游开发不全,层次较低
传统古村落如果只看待为“物”而缺乏“文”,就会失去它原本的风貌,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只有深入挖掘村落自身特色和内涵,才能让无形或者有形文化遗产变成现实的资产。翟家岭传统村落的开发目前由远安县翟家岭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主持进行,但是薄弱的人才引进意识和缓慢的人才引进进度,严重阻碍了旅游开发水平。缓慢的开发步伐和低水平的旅游开发,使得传统村落的民居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挖掘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
(3)与村民关系处理不当
古村落旅游的开发不仅需要古建筑作为依托,其中的人文环境也是开发过程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对古村落进行开发必然涉及到村集体的利益和村民个人利益的冲突。在开发过程中,一个首要和现实的问题摆在开发者面前的就是难以界定的公共产权界限。对于村民来说,突如其来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给其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诸多变化,由此在古村落的开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村民与公司冲突的现象。如何妥善地处理好村民与开发者之间的纠纷、协调与原住居民的关系,是开发者需要慎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没有科学的处理方法便会增大前期资金投入的“交易成本”。
(4)内部管理动力不足
最熟悉村落的或许是与它世代相守的居民,在村落的保护、开发和管理中,如果没有村民的介入,无疑会增加相应措施实施的难度。虽然翟家岭传统村落的许多村民认识到了需要对村落进行保护,但是对于如何保护,谁来保护,他们却不太重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村落里面有些建筑年久失修,却没有人对其进行修缮。
三、对翟家岭传统村落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依法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管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翟家岭传统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后,国家设有专门的资金支持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如何确保该笔专项资金能够真正地运用到翟家岭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上,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对专项资金的用途信息进行公布,接受国家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使国家投入的每一笔资金都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村落保护工作的进行,保护工作愈来愈困难,后面所需资金投入会越来越多,所以要加大资金监管力度。
(二)全面记录翟家岭传统村落的基本信息
目前,传统村落的破坏程度十分严峻,保护和修复村落的任务刻不容缓,只有在全面认识和把握其存在的遗产信息基础上,才能准确科学地制定保护和发展措施,为正处于消亡边缘的遗产争取时间抢救。因此,必须要全面记录翟家岭传统村落信息,包括生态信息、人文信息等。
(三)明确各部门职责,强化执法力度
传统村落的保护,表面上看是对一些现存的村落的建筑保护,它实质上是对一个小社会的保护,存在社会、经济、政治、历史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多个部门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政府各部门不能相互推卸责任,必须转变观念,切实落实保护传统村落的各项工作,不仅要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支持,而且要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对于严重损害传统村落的利益的违法行为,要加强执法力度。
(四)发挥村规民约的制约作用
翟家岭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外部的支持,也离不开村民内部的配合。翟家岭传统村落的破坏除了外部力量的干扰,村民自身的毁坏也是屡见不鲜的。其保护不能仅依靠外部立法来保障,还需要将村落村规民约纳入传统村落立法保护的补充,因为村规民约是这个集体内部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的自愿遵守的准则,在村民的心中,村规民约往往比法律更容易认可和接受,更能够给村民内心约束。
(五)出台翟家岭村落保护和开发制度
我国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法律依据是现行的《文物保护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但是对于其保护的主体有限制,只能是通过国家认定的文物建筑和历史文化名村,对于广大的未被认定为国家和省级市级文物建筑的乡土建筑和传统村落缺乏法律保护。但可以出台翟家岭传统村落保护制度,既针对传统村落保护主体、保护责任、保护资金来源以及原住民和社会参与古村落保护的方式方法等做出规定,又对传统村落的生产经营主体做出具体规定,规范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管理,使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进入法制化轨道。
责任编辑:刘冰清
文字校对:蒋文艳
作者:余澜 徐丽平 卢晓燕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
1.表现
虽然对新媒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市场蛋糕的大小是不变的,新媒体的出现必然与传统媒体产生竞争,分流一部分受众。美国去年5月公布的一项针对2600位网络使用者所进行的媒体消费行为调查显示,有60.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比起前一年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更多了,而减少时间看电视的人有35.5%、看杂志的有34.1%、听收音机的有27.1%、看报纸的有30.3%。
2.原因
虽然新媒体并没有形成对传统媒体的大规模替代之势,但新媒体的种种优势确实使传统媒体正在失去一些传统优势。
(1)新媒体提升新闻时效性
以报纸为例,报纸的内容一向被要求具有时效性强的性质,报业竞争也主要表现为时效性的比拼。以南京地区的报纸为例,为了增强时效性,许多原本应该在傍晚发行的晚报都赶在了清晨发行。而新媒体的出现,使报纸的这一优势明显削弱。电子媒体在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使其时效性远远胜过报纸的时效性。
如今,许多受众已经习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通过这种途径得知的新闻往往比随后浏览报纸、观看电视所获知的要新鲜很多。
(2)新媒体增强受众主动性
报纸新闻的阅读受报纸发行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电视新闻的收看受播出时间段的限制,传统媒体的受众不可能在自己所希望的任何一个时间段随心所欲地接受信息。新媒体的出现则大大改变了这样的格局,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段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动态,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接收所希望获知的资讯。新媒体无形中改变了人们与生活对话的方式。
(3)新媒体降低信息成本
报纸真正成为大众传播媒体,不仅因为它是新闻纸(newspaper),还因为它是廉价纸(cheappaper)。以低廉的价格获得大量的信息曾经是报纸的极大优势。现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成本大幅度下降,无论是在获得信息的量上,还是在获得信息的价格上,报纸都在失去其传统优势。特别是,报纸的低价格还依赖于发行网络的低成本,而新媒体传输技术和终端设备技术的长足进步导致其价格大幅度下降,而且基本不受传输距离、范围和信息量的影响。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依存
两种媒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如何体现,两种媒体在相互依赖中各自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这要从内容传播的共享性和传播技术的互补性两方面来分析。
1.信息内容共享
要从内容信息的共享性上回答这些问题,就有必要引入西方传播学中的共鸣效果(reso鄄nanceeffect)和溢散效果(spill-overeffect)两个概念。
(1)共鸣效果
“共鸣效果”(resonanceeffect)的提出,是学者诺尔纽曼等人(Noelle-Neumann&Mathes,1987)在研究1968年伦敦反越战示威时,发现媒体之间也有意见领袖媒介(opinion-leadingmedia)的现象存在,即一些主流媒体最先报道相关新闻后,其他媒体才相继跟进,且意见领袖的内容为其他报纸所采纳,形成一股连锁反应。诺尔纽曼称这一现象为“共鸣现象”。就是说,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主流媒体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是其他新闻工作者的信息来源与参考架构。这种由主流媒体引起而在媒介系统中产生一连串报道上的连锁反应,就是“媒介共鸣”(resonanceofmedia)效应。
传统媒体在社会公信力和第一手新闻信息获取方面依然具有绝对的优势。如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处以绞刑的事件曾经受到传统媒体的广泛关注,并因此促使新媒体产生“共鸣”。
(2)溢散效果
“溢散效果”(spillovereffect)是学者Mathes和Pfetsh(1991)提出的。当媒介议题由潜伏期与预备期转变成上升期时,主流媒体开始加入报道。他们将这种媒介议题是由另类媒介流向主流媒介(意见领袖媒介)的议题传布方式称为“溢散效果”。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溢散”日益明显。如果说,广播时代最重大的国际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电视时代最重大的国际事件是越南战争的话,那么,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
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网络传播时代最重大的国际事件。“9·11”恐怖袭击事件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有目共睹,但这样一个重大事件最初是通过网络传播出来的,随后逐步溢散,传统媒体才加以报道。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新媒体使得“溢散”日益明显,让主流媒体卷入敏感问题的报道,不仅扩大了新闻报道面,而且拓宽了受众的言论空间,使受众话语权得到增强,受众的地位得到提高,反映民心民意的渠道更加畅通。
2.传播技术相互依存
如果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传播上的相互依存是隐性的话,那么两者在传播技术上的相互依存则显而易见了。一方面,传统媒体需要借助新技术升级自身,另一方面,新媒体如果能够将自身在技术上所具有的互动性优势与传统媒体的便捷性优势相结合就更加能够开拓发展的市场。
(1)报纸全面Web2.0
Web2.0是当下在互联网上迅速崛起的一股新的传播势力,它创造了个性化、平民化、交互性的传播景观,这种新技术的出现,为传统媒体的创新提供了许多启示,尤其对于报纸,提供了一次打破传统定位,加快数字化发展的契机。正如百度公司副总裁梁冬所言:“报纸也将进入Web2.0时代。”
美国报业协会主席曾表示:“因特网是少数可以跟传统媒体配合得天衣无缝的媒体。它是报业自然的发展方向,它为报纸提供了空间、及时性和更大的读者群。”而借助Web2.0的传播优势,尤其博客这一Web2.0核心应用的最典型代表,报纸新闻传播将拥有更大的空间和能力。
(2)手机与报纸相互补充
伴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作为大众通讯工具之一的手机,其功能不断拓展,特别是短信、彩信等的出现,手机已逐渐发展成为人们之间记录、存储、传输、交流和呈现信息的新媒介。针对手机在新闻资讯传播方面的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平面媒体纷纷推出以手机为媒介的新闻信息服务业务,即将纸质媒体的新闻内容进行数字化转换,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使手机用户能够即时、快捷、便利地阅读当天的报纸新闻。
(3)IPTV升级传统电视
IPTV即交互网络电视,一般是指通过互联网络,特别是宽带互联网络传播视频节目的服务形式。
互动性是IPTV的重要特征之一。有学者指出,数字交互电视“颠覆了电视观众的„受众‟定位与电视传媒的„传者‟定位”,“数字交互电视的互动传播,使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位置不再是固定的或先在规定的,而是不断在互相共享的、移动的。”数字交互电视的发展还使得“大众传播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信息使用者”身上。
(4)播客扩大广播发展空间
随着博客的出现,播客也应运而生,而且短时间内人气急升,所以播客是传统广播的一个新的竞争者,但不是它的掘墓人,一方的发展不一定必然以另一方的停滞乃至灭亡为代价,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共生关系,存在着很大的合作空间。輥輱訛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补升级
如今,在一派“唱衰”传统媒体的声音之下,新媒体似乎成了传统媒体的“掘墓人”。其实,传统媒体目前的处境,与十几年前戏剧面临的危机有某种相似之处,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对戏剧产生了巨大冲击的电视的优势固然应予承认,戏剧的观众也的确在减少,另一方面,电视和录像的崛起还给戏剧带来了新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观众,戏剧借助于现代化强有力的传播手段,进入了千家万户,这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现在,戏剧依然在熙熙攘攘的现代艺术世界里占据着不容替代的一席。
和戏剧消亡论一样,曾几何时,电视的普及也曾使人担心纸质媒体将大大萎缩,而这几十年的事实同样表明,电视并没有对报纸产生很大的冲击,电视和报纸仍然是共同繁荣和发展的。这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在这种既定的生存环境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必然也是相互依存互补升级的。
(一)传统媒体的升级方向
历史已经证明,新技术带来的变革并不会使传统媒体消亡,广播的出现并没有摧毁报纸,电视的出现也没有摧毁广播,而他们都没有使图书消亡。新闻业的每一次新技术浪潮都推动了该行业的进步,促使双方面互相借力,促进优势升级。輥輲訛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面对新媒体的优势,大可不必自惭形秽,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新媒体竞争是正确的选择。传统媒体的优势首先体现为
公信力强。中国社科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12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和《中国5小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网民最信任的还是电视、广播和报纸,而信任程度最低的则是网络上的新闻。輥輳訛
在挑战面前,传统媒体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突围,突围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相反还要借助对手的力量,传统媒体可以采取有效的战略、战术,充分利用好支撑在新兴媒体背后的新技术,增加互动的成分,从而提升传统媒体的价值,为自己的生存创造条件。
(二)新媒体的升级方向
在目前状况下,新媒体的发展是一个冲破自身局限、分流传统媒体影响力的过程。目前新媒体内容的整合和发布,只能借助于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或是传统媒体内容的廉价供应,新媒体上的内容在传统媒体中并不稀缺。因此,对于新媒体来说,不缺少整合能力,但缺少原创内容。特别是今后“内容”作为知识产权的理念进一步明晰后,新媒体的内容劣势会进一步放大。所以作为新媒体,一方面应该加强新媒体从业人员获取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互动性强的优势,鼓励受众原创的积极性,引导提高受众原创的水平,使得新媒体上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湖北大学 肖笛
科技的进步诞生了新媒体,人们把从前看报纸的时间拿来刷微博,看电视的时间改成了看网络电视。新媒体具有的多样性、实效性深深吸引着受众,它不受地理限制,将第一时间获取新闻传播给受众,它交互性强,一个问题可以引发全民讨论,人们可根据喜好选择想看的栏目资讯。当人们把实现转移向新媒体时,传统媒体必然受到冲击。报刊、广播电视这样单一的传播渠道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由于受众流失,广告也大大减少,传统媒体面临巨大考验,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迎来了新一轮变革。
一.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
对于新媒体,传统媒体从业者抱着两种不同的心态,一种是威胁论,事物有新旧交替,认为传统媒体已死,不再有未来,一种是乐观派,认为传播注重的是内容,而传统媒体拥有精干的队伍从事新闻和文化产品的生产,应该扬长避短。简单来说,威胁论是从渠道角度出发,传统媒体渠道单一,而渠道正是新媒体的优势,这就有了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变革。而新媒体由于成军晚,缺乏过硬的技术,制造的内容粗糙,不具备权威性,使得传统媒体得以发挥特长。
其实,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一直都在相互影响,相互取经。传统媒体在冲击下向新媒体转变,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湖南广电集团,在保证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制作一流的情况下,向下发展芒果TV、金鹰网、芒果粉丝圈等,逐步构建全媒体网络生态模式。以互联网思维经营媒体,《我是歌手》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节目全程由经理人控制生产流程、制造原理、观众反应,从单纯的节目制作,发展成粉丝效应商业链,这些是在经理人的推动下完成的。《我是歌手》还引起了一个现象,让许多不看电视的人重新回归银幕,大家守在电视前看直播,人们同步用手机在微信上讨论,带动社交网络进行图文直播。这说明了好的内容在媒介传播中的重要性,值得许多传统媒体思考学习。
然而,受新媒体打击最大的当属报业集团。网络的渗透,新媒体信息的迅速传播,使得报纸失去时效性。人们一打开手机就能受到最新的实时资讯,对比之下,刊登前一天新闻的报纸成了“旧闻”。在严重的市场冲击下,报纸开始了革新,其中最成功的当属南方报业集团,旗下有南方周末报系、南方都市报系、21世纪报系,主打深度报道,开辟独到的评论视角。抓住网络时讯不能进行深度评判的弱点,站在更高的地方审视事实新闻。南方报系还进行了内部办公结构的整改,借鉴西方媒体,采用集约型采编形式,核心的11人负责最终内容的把握,其他人曾网状散开,例如,负责体育新闻的团队,从外采到内编呈一条流水线,整理过后送往内容中心,由11人决定是否发布以及内容的调整。这种模式加快新闻生产的速度,生产的新闻有分量有深度。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南方报系采取资源整合方式,开辟南方报刊网站、手机应用、电子杂志业务,实行跨媒介多元化跨位置发展战略。在互联网时代找回受众,把产品定位在学生、各行业精英,对准受众精确投放广告,取得更显著的成效。在另一边,培养互联网读者,依靠南方报系老牌影响力,将互联网潜在消费人群转变成显性,维持报业更长远的发展。
新媒体具有信息发布和更新的及时性、群言性、开放性;传统媒体在信息的选择性以及内容的权威性、公信力和信息的原创性等方面的优势。两者取长补短,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
二.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的途径
建立自身的网络体系,在转型过程中,传统媒体应该结合新媒体技术,开辟出一个全新的、系统的跨媒体经营方式和营销方式是十分重要的。这里的网络体系,不是简单的指建立网站,和官方社交软件,对于企业内部的制度,我们也要进行新一轮的改革,借鉴先进理念,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改革。扩宽渠道的同时,加强媒介影响力。传统媒体在开辟新媒介道路的同时,发挥传统媒体的采编实力,整合报业、广播、电视等资源,提升自我优势,实现利益最大化。当品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后,才能使传统媒体的生命得以延续、生长。
最后,还是要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源源不断向前的根本力,对于媒介而言,内容制作上更要新颖大胆,角度要更独特,赋予时代的意义。例如,这几年大热的《舌尖上的中国》,从美食出发记录着中国人的点点滴滴,两套纪录片切入点都能打动人心,引起观众的共鸣,《舌尖》从策划到播出都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依托于传统媒体强有力的采编背景。与其他美食节目不同,对国内,弥补了国人对饮食文化的不了解,也对准国外游子的思乡之愁,更重要的是,给想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观众打开了窗口。舌尖的成功也证明了传统媒体在内容上的优势,其素材丰富,内容制作精良,也得到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这表明想要吸引受众的眼球,必须是眼前一亮的东西,在制作内容时有匠人思想,把细节做到完美,在选题时要蕴含深意,引发观众思考。
与此同时,运用新媒体技术,扩充市场占有率,吸引受众目光。媒介自始至终都是传播文化,输出信息的渠道,今天最流行的,最吸引观众眼球的或许是微博、微信,但过个十年,出现了更新颖的媒介,微博、微信和电视、报纸一样,又被划分成“传统媒体”,时代在变,科技在进步,人们的观念在更新,但不变的是,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局面,都会需要媒介来提供信息,需要媒介来弥补精神上的缺失。
【摘要】在高科技与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传媒业正发生着深刻变革,其表现特征是新媒体的迅速兴起和快速发展,以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相互竞争、融合。本文通过考察这两类媒体讯息内容的特点、结构及其作用方式,进行比较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特点;内容分析
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现状
一提到新媒体,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现在经常使用的互联网,那么下我就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代表,调查研究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并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较2008年增长28.9%,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22.6%提升到28.9%,互联网普及率在稳步上升。如图1所示:
图 1中国网民规模与增长率
此外从部分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图2),2009年网民增长8600万,由于中国网民基数庞大,虽然增长率降到了28.9%,但是网民规模增长依然旺盛。
图 2
2009.12部分国家的互联网普及率
不仅是互联网,另一种由通讯工具衍生的新媒体──手机,也凭借移动便携、信息交流互动的优势迅速成长。目前,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6.8亿多,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也已达到1.55亿,占网民的46%。从上面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媒体的普及应用,新媒体已由高端用户、个别人群,向普通用户和大众人群推广。
那么什么是新媒体呢?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媒体是信息载体,新是相对旧而言,一种新出现的信息载体,其受众达到一定的数量,这种信息载体就可以称为“新媒体”。
一般认为“新媒体”就是指继报纸、电台、电视台之后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互联网、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TV、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触摸媒体等。其主要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也日益丰富,读者不仅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提供甚至创造信息,正如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所说:“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实现真正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二、 新媒体的特点
首先,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由《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而起的文化事件,由BBS猫扑发起的虐猫事件调查,由《魔兽争霸》而起的“铜须门”——网络上富娱乐性的新闻消解了我们的社会压力,在网络上产生的事件一再成为传统报纸连续的版面。新媒体随全球化而来,随草根精神而来,随共享的Web2.0精神而来,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新媒体以它的开放、它的纵情、它的无处不在和英勇表达,改变了传媒的秩序,改变了全球人类的生活方式。
其次,新媒体为观众带来了多种收视选择和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传统电视的传播模式大多是一点对多点的单向传播,观众对电视台节目选择、编排的影响较小,观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多限于人际传播,影响力有限。在新媒体时代,个性化的收视需求不必要再顺从群体收视选择,观众可以根据媒介形态的不同,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节目内容。电视观众变成了电视用户,电视的传播模式也变为电视台与用户之间的多点对多点的双向网状传播,观众从一定程度上获取了传播者的能力,在内容选择方面拥有了更大地自主权,并能通过便捷的双向互动和交流,直接影响电视台的节目选择和编排。
再次,新媒体具有跨时空的特点。网络电视为传统电视频道和新兴电视业务开辟了通达观众的新途径;当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技术应用到手机电视、车载移动电视和楼宇电视等新型媒介形态中后,观众的收视行为再也不用限制于室内。新媒体打破了电视收视的空间限制,帮助媒体和广告商锁定传统电视难以把握的年轻人和高收入群体。
最后,新媒体还具有大众传播的“小众化”特点。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和移动电视等新媒体之所以能叫板传统电视,就在于他们拥有一张王牌——“个性化、分众化”的媒体消费。网络电视利用网络强大的双向交互功能和丰富的网络资源,让使用者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制定个性化节目单;手机电视借助完全私人化的终端,将自己塑造为最具个性特征的信息渠道;移动电视和楼宇电视则依赖密闭的强制性收视空间,强调自己对移动人群和白领群体的准确到达。在几类新媒体的共同作用下,观众群体开始进一步分化,流向不同的媒体,选择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收看电视。
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新媒体发展势头不可抵挡,相形之下,传统媒体似乎要退出历史舞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究竟会是怎样的呢?新媒体不会取代传统媒体。新媒体并不会取代传统媒体,从以下几点进行对比分析:
1.媒体形式。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出版物、电影等;新媒体形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媒体以及以手机为代表的第五媒体等。新媒体大多都呈现出无纸化和虚拟化状态,许多受众因此对其产品或服务抱有怀疑的态度。相对来说,传统媒体具有感性特征,报纸、杂志是拿在手里面可以感觉到的。并且,新媒体对操作者的物质设备、文化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而传统媒体有易携带、阅读或收听方便并且成本低廉的优势。
2.媒体内容。新媒体过于开放,必然会导致一些违背社会道德和规范的内容流入传播体系,造成不良的后果和影响。传统媒体因为受技术和政策的制约,内容相对来说较少。但是较少的内容资源恰恰成了传统媒体有力的竞争“武器”。受政策限制,目前新媒体的内容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传统媒体。
3.媒体市场。传统媒体目前大多是国有的,因此,传统媒体面对的市场竞争较小。新媒体是开放性的,市场竞争激烈。例如互联网从一诞生,就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虽然竞争有利于媒体自身的发展,但是由于缺少完善的政策及法律保护,缺少市场的保障,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各方的威胁。
4.媒体受众。CNRS(全国城市居民媒介与消费调查)近几年的数据显示:其一,报纸到达率停止下跌,在2007年出现回升和增长;其二,阅读媒体网站新闻在2007年跃升为第五大上网目的,网络从精英走向大众,且与传统媒体日趋竞合;其三,传统媒体受众中的网民中,杂志网民比例最高;其四,开车族对广播的热情不减,广播仍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其五,在绝大多数时段的电视观众保持基本平稳,而在晚间黄金时段的收视有集中趋势。由此可以看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自掌握着不同的受众群。
5.媒体管理。传统媒体发展至今,已经有非常清晰的管理机制。传统媒体清晰的管理机制保障了“把关人”的地位,确保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也使传统媒体更加规范与严谨。新媒体由于管理机制的模糊和平台的开放性,导致其“把关人”地位发生变化。首先是使“把关”的可行性弱化:其一,新媒体的海量时空范围降低了“把关”的必要性,其二,高速高效的新媒体无暇“把关”,其三,操作简单导致“把关”非组织化;其次是“把关人”角色泛化。随机变换的传受定位、无集权的管理机制,造成新媒体的“把关人”角色不断变化。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对于网络上的报道,总是要在传统媒体上求证后才肯相信。这一现象说明,由于新媒体管理机制薄弱,“把关人”地位弱化,导致其公信力与权威性的弱化。
因此,很多人都提出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融合,双方只有在内容与传播手段上优劣互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融合。
1.从媒体形式互补的角度进行融合。其一,传统媒体和网络的融合。互联网已经成为有效提高传统媒体到达率的重要载体;其二,传统媒体和手机的融合。传统媒体与手机的融合是较之网络融合更为新兴的空白点,可以有效细分受众群,获得较高的回报;其三,多种媒体的融合。多种媒体的融合更有利于各媒体的发展,实现多方获益。
2.从吸引受众关注的角度进行融合。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吸引受众,新媒体的多元化和互动性吸引受众。两种媒体可以互相依托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以东方卫视《我型我秀》节目为例,除了传统的电视播出之外,东方卫视还将这一节目通过短信互动、手机流媒体、宽频网络等多种传播渠道进行播映,设置了网络点播、幕后花絮、在线直播、选手博客、会员用户上传歌曲、投票(选手和网民)、论坛几大板块。
3.从信息共享和信息传播的角度进行融合。新媒体的许多内容都是对传统媒体内容的转述,使新媒体的技术与传统媒体的内容相结合达到信息共享。例如,电子报纸在印刷报纸的基础上,适应电脑网络的内容与形式上的需求,出版同印刷版有所不同的网络版,在内容上,网络版可以不受限制,依托报纸的新闻内容,发表详尽的深度报道和背景资料,还可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提供生动的声音、影像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慧:《网络传播对“把关人”理论的冲击》,http://www.zijin.net/blog/user1
2、赵文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变迁趋势》,《科学新闻》
3、李皓:《新媒介的兴起及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山西科技报》,2005年3月
新媒体的特点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对此,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周进指出,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节目专业化越来越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 郭炜华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有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发布,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张毓强还以“伦敦爆炸案”为个案提出了新媒体的多媒体整合态势。“市民威廉?达顿拍摄了手机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这些照片很快进入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在这次„报道‟中,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与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 隐蔽性 新媒体的许多形式隐身于日常环境的各种空间、物体中,它最低限度地减少了与受众之间的抵触性,使广告同娱乐结合得更为紧密。 分众性 可以更有效地针对产品的消费群,加上一些新媒体属于主流媒体,信息传播率高,所以它能够很好地找到每个人单独的时间,通过这些零碎的时间,得到传统广告难以获取的好环境。 高科性 使新媒体具有鲜明的时代个性与广泛的应用性,适合于不同场所,可以产生更好的视觉效果 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感,具备了较好地表现商品的各种特性 使商品的广告大大降低了整个环节的成本,又充分提高了广告的传达率。 新媒体的优点 新媒体既拥有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优点: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每个参与者,不论是出版者、传播者、还是消费者,对内容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又免除了人际媒体和大众媒体的缺点:当传播者想向每个接受者个性化地交流独特的信息时,不再受一次只能针对一人的限制;当传播者想向大众同时交流时,不再不能针对每个接受者提供个性化内容。同时他指出新媒体完全依赖于技术,不是人类先天自然拥有的技能。没有数字化等技术,新媒体完全不可能。
什么叫新媒体?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不在于出现时间的先后,而在于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不同 曾几何时,互联网络的盛行,曾经使业内人士无不感叹,网络媒介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媒体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介。在一段时期内,网络媒介成了新媒体的代名词,似乎一提起新媒体,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就是网络媒介。但是,说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正确吗?答案是不正确。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变迁,具有越来越多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如数字电视、车载电视、楼宇电梯广告、手机短信、手机电视等等。 最后,可以明确地说,所谓新媒体,是指一切区别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具有多种传播形式与内容形态的不断更新、不断涌现的新型媒体。 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 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 从岩画和巫会的模拟传播,到诗歌和戏剧的口语传播,到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之后的文字传播,到无线电发明之后的电子传播,回顾人类的大众传播史我们可以发现,传播的媒介形态日趋丰富,而传播行为日趋自由。 印刷品传播和电子传播的形态、通道是固定的,其传播的专业要求和边际成本都很高,传播者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和控制权,而数字化必然带来的网络化,以及网络化必然导致的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转换极其容易。如今,一个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博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大众传播,突破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 “信息”与“意义”无关 尼格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说:“比特就是比特”。在数字语言里,所有的文本、声音和影像都只是0和1的组合。传播的信息从传播的意义中抽象出来,使“把关人”的能力大大削弱。 因为意义是完整、单一而不能分割成片段来进行传播的,易于甄别,而信息是可以编码、分段、压缩,进行传播,再组合、复原、解码,进行读取的,很难在传播过程中判别每一片断的信息意味着什么。上海目前发展很快的楼宇视频和地铁视频系统是电视还是计算机?曾经发生一场定性之争,就是这种突破的生动案例。 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在传统传媒一统天下的鼎盛时期,传播的效果似乎是无坚不摧的,大众媒体对于公众有着“魔弹”般的效力。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信息和“噪音”越来越多,以一个人的接受能力,根本不可能全部进行接收和处理,同时,在技术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复制和传递已经非常容易,因此,信息接收者按照什么样的标准,通过什么途径,如何选择和过滤信息,又如何屏蔽噪音,在最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传送者的传播意图能否实现。这意味着受众在接收信息时的主动性和消费偏好变得日益重要。 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传播学研究中曾经有一个“沉默的螺旋”的发现,表明人们为了避免成为异类,陷入孤独,往往在大众媒体或舆论活跃分子发表了意见之后,不再表达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而在数字加 网络的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人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就可以随时进行信息沟通,甚至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人际传播的性质得到凸显和强化,传统的,倾向于无差异的普遍的广大受众,开始分割为气味相投的或者利害相关的“小众”,如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团体、户外旅游论坛、短信交友俱乐部等。在小众中,人们也许更容易找到声气相投的伙伴,以对抗大众传播所造成的“社会孤立 分类 手机媒体,开创媒体新时代 杨春兰在她的文章指出:“如今的手机已不再单单是通讯工具,它还担当起了„第五媒体‟的重任”。 手机版报纸内容图文并茂,只不过为了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编辑们要将报纸的新闻精编一遍后再搬上手机。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版报纸新闻时效性更强,很多新闻都能在报纸上报摊之前看到;简洁方便,可容纳一份内容丰富的报纸,从热点新闻、房产行情、彩票服务到生活信息等内容应有尽有;还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随时阅读。此外,手机版报纸不占用手机的存贮量,像电脑一样只是一种虚拟存贮状态。 相比较以往的手机看新闻业务,“手机报”具有很大的优势。比如从订户体验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延伸需求。形式上,最大限度地展现报纸的全貌;使用上,瞬间接收,随看随翻,彻底摆脱了传统纸媒介的时空限制。而且订阅者还可将自己的感想意见及时发送到无线报纸平台,编读间再没有隔膜,实现直接交流互动。这改变了传统的传者传递信息,受者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实现了互动有效,人情味十足的沟通新局面。尤其是2006年下半年发放3G牌照以后,手机媒体可传送的信息量和信息形式越来越多,手机的媒体趋势越来越明显。 IPTV,传受互动进行时 IPTV即交互网络电视,一般是指通过互联网络,特别是宽带互联网络传播视频节目的服务形式。 互动性是IPTV的重要特征之一。有人指出,“IPTV用户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收视节目内容”。 网络电视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制度上的弊端。业界人士提出,“网络电视不仅是电信运营商的一场盛宴,对节目制作商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然而,“在新媒体产业领域,广播电视已不再享有原先的政策保护和市场垄断优势,与市场接轨的企业制度安排至关重要”。 数字交互电视是集合了电视传输影视节目的传统优势和网络交互传播优势的新型电视媒体,它的发展给电视传播方式带来了革新。有学者指出,数字交互电视“颠覆了电视观众的„受众‟定位与电视传媒的„传者‟定位”,“数字交互电视的互动传播,使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位臵不再是固定的或先在规定的,而是不断在互相共享的、移动的。”数字交互电视的
发展还使得“大众传播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信息使用者”身上。 数字电视,产业链有望增长 数字电视是一个从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输直到用户端都以数字方式处理信号的端到端的系统。基于DVB技术标准的广播式和“交互式”数字电视.采用先进用户管理技术能将节目内容的质量和数量做得尽善尽美并为用户带来更多的节目选择和更好的节目质量效果,与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具有图像质量高、节目容量大(是模拟电视传输通道节目容量的l0倍以上)和伴音效果好的特点。 特点: (1) 音画,细腻逼真。由于采用了数字编码、压缩和传输技术,大大降低了传输过程造成的信号损耗,基本消除了模拟电视中的“雪花和条纹”现象,收视效果接近DVD水平。 (2) 功能,种类繁多。除了数字电视基本频道、专业付费频道等视频节目以外,使用方便的节目收视导航、电视网站、实时股市行情、游戏、电视短信等新型服务形式也将出现在电视荧屏上。 (3) 频道,极大丰富。数字压缩技术的应用使一个频道传输4—8套节目成为可能,全方位拓展了收视空间,用户仿佛臵身“节目超市”,精彩节目随意挑选。 (4) 内容,个性十足。有线数字电视节目注重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真正成就“家庭电视台”的梦想。 分类 数字电视可以按以下几种方式分类: 按信号传输方式分类
可以分为地面无线传输(地面数字电视DVB-T)、卫星传输(卫星数字电视DVB-S)、有线传输(有线数字电视DVB-C)三类。 按产品类型分类 可以分为数字电视显示器、数字电视机顶盒、一体化数字电视接收机。 按清晰度分类 可以分为低清晰度数字电视(图像水平清晰度大于250线)、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图像水平清晰度大于500线)、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图像水平清晰度大于800线,即HDTV)。VCD的图像格式属于低清晰度数字电视(LDTV)水平,DVD的图像格式属于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SDTV)水平。 按显示屏幕幅型分类 可以分为4:3幅型比和16:9幅型比两种类型。 按扫描线数(显示格式)分类 可以分为HDTV扫描线数(大于1000线)和SDTV扫描线数(600~800线)等。 移动电视,强制收视的是与非
1、基本定义 狭义上,移动电视是指在公共汽车等可移动物体内通过电视终端,移动地收看电视节目的一种技术或应用。 广义上,只以一切可以以移动方式收看电视节目的技术或应用,这就包括了狭义的
摘 要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文章从区(县)委宣传部的角度,探索试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道路,剖析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困难问题,最后为融合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新闻舆论;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05-0061-02
伴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传播手段、方式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被社会认可度、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渐渐成为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新媒体发展势头不可阻挡,相比之下,传统媒体似乎要退出历史舞台?其实不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并不是矛盾体,二者各有优势,应该走跨界融合之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部分中明确提出: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2014年8月,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2016年2月,习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了新闻宣传要充分认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常德市武陵区深入学习领会中央有关精神,同时结合本区新闻宣传工作实际,整合区属媒体及市级协办媒体资源,在构建“大新闻”宣传格局下,积极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新闻宣传的融合之道。
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新闻宣传平分秋色
武陵区位于常德市中心城区,是常德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心,拥有人口73万。经过大量查阅资料综合分析,2012年前武陵区新闻宣传中传统媒体独占鳌头,重点集聚在纸媒、电视媒体上,仅2013年在中央级媒体上稿17条,《湖南日报》上稿30条,其中头版头条4个,在湖南卫视新闻联播节目中上稿30条。传统媒体凭借强大的内容生产力、成熟的传媒运作机制和品牌知名度效应,在武陵区新闻宣传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尽管传统媒体为新闻宣传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新闻发言席”一直是制肘武陵区对外宣传的重要因素。2012年,武陵区委宣传部在经过深入思考后,试水新媒体新闻宣传方式。10月,由区委宣传部全权主办的手机媒体《武陵手机报》正式创刊,凭借优质内容和快速发布迅速在武陵区“走红”,被确定为区委、区政府的机关报,2013年被纳入常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到会媒体,被广大读者誉为常德中心城区“资讯专家”。初次尝试让区委宣传部看到了发展新媒体的潜力与效应,在筹备工作持续了半年后的2013年底,与湖南红网合作打造的武陵新闻网经过多次测试后正式上线,武陵区从此有了具备完全新闻发布资质的新媒体。2015年,区委宣传部努力创新,又推出了“品武陵”微信公众号,一年时间就收获了近3万名微信用户的关注,单条推送内容阅读量超过5万次。自此,武陵区区属新媒体建设取得可喜成果。
随着新媒体建设的推进,新媒体新闻宣传开始在武陵区崭露头角。据统计,2013年武陵区在各大新闻网站上发稿3 521条,稿件在门户网站、主流网站上转载1 733条;武陵区在手机报媒体上上稿5 760条。同时,2014年武陵区在中央级党报党刊新闻网上稿15条,省级党报党刊上稿34条,其中《湖南日报》头版头条6条,在湖南卫视新闻联播节目中上稿192条。数据显示,武陵区在拓宽新闻宣传渠道的路上,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2 “大新闻”宣传格局的有力构建
地处中心城区的武陵区新闻宣传,与其他县区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天生的弱点。独特的优势是城区新闻内容具有趋同性和共享性,市、区两级媒体的报道重点时常重合,从而造成了新闻资源单向流动的共享格局,也就是区级媒体可以借用或直接署名转载市级媒体的内容。天生的弱点则是区级媒体在市级媒体的大品牌效应下,很难做出影响力。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武陵区委宣传部大胆地提出了“大新闻”宣传格局的构想,通过整合资源将区属媒体、市级协办媒体统一起来,共同为新闻宣传出力,而将这些媒体有机统一起来的载体就是武陵新闻网。在统一的思路指引下,包括武陵新闻网、武陵手机报、品武陵微信公众号、武陵新闻频道(电视)、武陵政府网在内的区属媒体,与《常德日报》《常德晚报》《常德民生报》、常德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开始了更进一步的“亲密接触”。
武陵新闻网作为“大新闻”宣传格局的“航空母舰”,在栏目上就设置了外媒关注、视频武陵等专门为传统媒体开辟的栏目,让纸媒、电视媒体的新闻资源第一时间流动到网络媒体上进行推介。同时,武陵手机报还经常会为登上纸媒的优质稿件进行推介。
除了在形式上融合,武陵区还探索了深化内容合作的模式。武陵新闻网在筹备之初,就邀请了纸媒、电视媒体的负责人参与谋划,广泛汲取意见。2014年初,武陵区委宣传部还建立了新闻宣传报道联席商讨制度,对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及重大典型报道,邀请网络媒体、纸媒、电视媒体负责人及区委办、区政府办等部门负责人一同参与,采取“一个内容多个创意、一种创意多种联动”的发展模式,各具重点、百花齐放地积极开展新闻宣传报道。例如2014年7月,武陵区加强基层组织服务能力与水平有了新突破,建设“完美社区”过程中在落路口社区引入了湖南省第一台“易办事”自助服务终端,打造了“永不下班的社区”。在确定了该选题后,武陵新闻电视频道率先以便民、为民的角度对该服务终端进行了重点报道,紧接着武陵手机报以建设“完美社区”,提升基层服务水平进行了专栏报道。该新闻在区属媒体上一经发出,《湖南日报》《常德日报》《常德晚报》,常德电视台相继推出相关主题报道。8月,中央媒体《经济日报》在头版以《湖南常德:有了“易办事”办事更便捷》为题关注武陵区创新方式加强社会服务,同时配发记者手记,结合简政放权、提升效率,表示全国各地都应通过武陵区真正解决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中得到深刻启示。《经济日报》文章发表后,武陵新闻网、武陵手机报再次撰文进行后续报道,将《经济日报》刊文内容核心与当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再融合,更深一步阐释了武陵区党委、政府的执政理念。通过此次新闻宣传实践得出的区级传统媒体+新媒体打头阵――上级传统媒体深入挖掘――区级新媒体升温的报道模式,给予了武陵区新闻宣传的重大启示,促进了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同时结合各自媒体特点释放了更多展示的空间,在受众中取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3 如何探寻符合自身实际的二者融合之道
应对媒体融合发展这一传媒领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武陵区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统筹规划,充分运用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的特点,在新闻宣传的路上走稳走快走好。
1)解放思想,形成适应融合发展的新观念。观念引领行动,认识推动实践。2014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召开的出版传媒集团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区(县)一级新闻宣传主管部门,不能有畏难情绪和惯性思维,最重要的是树立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观念,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武陵区委宣传部确定了通过新媒体发展带动全区“大新闻”宣传格局构建的目标,但依旧需要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实现共享融通,同时挖掘和整合资源,进一步完善自身,满足受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抢占新闻宣传时机与先机。
2)发展阵地,形成适应深化合作的新模式。如果没有区属新闻宣传的阵地,与上级媒体采取更多的合作都只能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难以发挥更多的能动性。因此,武陵区将加大投入,发展区属新闻宣传阵地,继续加快武陵新闻网、武陵手机报、微信公众号、电视频道的发展壮大,为武陵区新闻宣传大踏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继续完善“大新闻”宣传格局的内涵、合作机制,在现有雏形的基础上形成完整、操作性强的制度,深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继续保持新闻宣传报道联席商讨制度,加强内容交流,在合作中寻找灵感,形成形式与内容资源双向、自由流动的新模式,借助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动力和海量资源,推进武陵区新闻宣传的覆盖面,借助新媒体传播快捷、随时随地阅读和云数据优势,扩大武陵区新闻宣传的影响力。此外,要充分地借力发展,不关起门来搞宣传,什么都自己来建。
3)夯实基础,形成以内容为根本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新闻宣传来说,“内容为王”的原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武陵区将始终把内容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突出位置,以内容优势推动新闻宣传工作。一是追求专业权威,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新闻宣传的融合,进行专业化的新闻生产,提升新闻内容品质。二是注重分众化互动化,即既要提供共性化的新闻产品,也要加强个性化的新闻生产,同时还要注重将大众互动纳入新闻宣传。2014年9月,武陵区全面承接17项城市管理事权,有市民在网络论坛上留言,希望武陵区加大对街面流动摊贩特别是新疆烤羊肉串摊的整治,武陵区创新思维,探索引导新疆兄弟入店经营后的第二天,武陵手机报以新疆兄弟自愿入店经营、在常德安居乐业的角度,侧面对武陵区解决“老大难”城管问题进行了报道,引发了市、区两级的广泛关注。10月,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武陵手机报转换角度,以普通市民欣喜看到城市管理转变,再次对该话题进行了深入报道。《常德日报》持续关注该稿件,并将该稿件刊发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版显著位置。这种探索,达到了市民参与、新兴媒体密切关注、传统媒体借机发力的效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复制性。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是传媒领域的一次重大历史变革,同时对于区(县)级新闻宣传主管部门来说,也是一次观念、管理、发力的重大变革。武陵区适应发展潮流,率先探索“大新闻”宣传格局,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对促进武陵区对外宣传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武陵区也将继续顺应融合发展势头,健全、完善“大新闻”宣传格局,大胆创新、砥砺前行,不断开创新闻宣传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强.新媒体:传统媒体强劲的竞争对手[J].新闻爱好者,2010(8):21-22.
[2]汤宇时.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的转型[J].中国传媒科技,2010(8):58-60.
宽泛化 小众化 多元化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三个趋势
在人们眼里,报纸、杂志、电视等传达信息进而影响受众的媒介形态就是媒体。若以此来界定,百度、有道等搜索引擎,新浪、腾讯、钛媒体等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墨迹天气、携程旅行等APP,都可以叫媒体。
可以预见,未来大家将在各种不同的生活场景里消费信息,媒体的边界会变得模糊而宽泛,媒体的内容会变得特定而小众,媒体的形态会变得丰富而多元。
宽泛化:媒体边界变得模糊
自从微博出现并让人人都可以当上记者时,媒体的范畴就开始变得宽泛。现在,一个人、一家企业都是一个媒体。一些企业的高层更是成为拥有几百万乃至几千万粉丝(受众)的超级媒体。例如,罗永浩拥有747万微博粉丝,马云拥有1557万微博粉丝,潘石屹拥有1698万微博粉丝……他们每发一条微博,就能在第一时间传播到数量级可观的粉丝那里;他们的内部讲话、公开演讲,也成为最稀缺的媒体资料。在最近举办的媒体训练营2014年夏季峰会上,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在演讲中提出:“每个公司都是自媒体,每个公司都应该快速地转型,让自己成为自媒体。” 随着媒体的宽泛化,广义媒体的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一些媒体甚至还没来得及参与竞争就消失了。未来的媒体形态,将由新闻单位、企业媒体、自媒体构成,后两者经过市场筛选后变得活力十足,成为个性化突出的高品质媒体。
基于市场化媒体的以上特征和需求,公司制会成为一些大众媒体的新选择。壹读传媒CEO马昌博就宣称“壹读是公司,不是媒体”;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也表示,“应当承认公司制的效率要远高于所谓的事业制。能不能转型为公司,而且建立起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这也关乎传统媒体的转型成败。”
小众化:一张报纸不再包打天下
进入互联网时代,一方面,很多不是媒体的介质成为媒体;另一方面,媒体的内容正变得小众化、专业化,而不是一张报纸包打天下。
在传统媒体的“通用时代”,由于各个条线都要囊括,而且还要保持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媒体支出的人力、物力成本居高不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些都市报为了控制成本支出,只好限定版面数和总印量,完成从“厚报”向“薄报”的“瘦身”。例如,2014年以来,《新京报》总版数就减少了三分之一,原本各自成沓的文化、娱乐、体育内容合并为“文娱体”版组。《北京晚报》则减少了周末版数,部分版面由全彩改为双彩,以节省印刷及发行成本。 事实上,受众寻求专业领域的信息,更倾向于阅读专业媒体。在细分的成熟市场,媒体注定是适度和小众化的,目标人群与覆盖人群以合适为宜。
未来的媒体,也许会变得越来越“小”——变成若干个小众的、专业的行业媒体。基于长期积累的用户需求信息,这些“深耕行业”的小众媒体可以演化出更多的服务方式。例如“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通过招募会员组建社群,进而开展各种活动;《创业家》以杂志为基础,通过黑马会、黑马俱乐部、黑马大赛等线下活动,向创业公司提供创业培训……
还有另外一种“小”的可能——未来的媒体或许会变成企业的“内刊”,作为公司的“增值业务”而存在。《天下网商》原主编、明道公司副总裁许维就表示,也许以后会出现类似《星巴克lifestyle》《路虎国家地理》《G-star军事博览》这样的企业媒体——它们并非企业内刊,除了名字以外,内容和今天的第三方媒体并无区别,但是企业却能以此来传达自己的价值观。
多元化:专注内容,以不变应万变
近几年,媒体融合与报网互动成为业界讨论的热点。然而,传统媒体在该方面取得成功者寥寥无几,更多的只是把报纸内容搬到网上,而非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生产适合网络传播的内容,并与用户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与共同生产。其实,报网互动也好,媒体融合也好,指向的都是新工具。
当前,除了资本运营外,媒体融合的主要工具就是建设和运营网站、APP、微博、微信。有的传统媒体在这方面表现不凡,粉丝众多,影响力甚至超越了纸媒本身。然而,这样的转型是不是一条成功的路子?未来的媒体形态是否就是如此?目前下结论为时尚早。
媒体的核心任务是提供信息,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网站、APP、微博、微信、户外LED屏,都只是工具。如果只重视工具,而忽略或不重视信息这个媒体的核心任务,无异于缘木求鱼。许维就认为:“我们的产品不是某一个渠道,而是内容本身。至于技术手段,到底是不是用微信公众账号,真的不重要。”
可以预见,微博、微信之后,一定会有新的工具、介质出现。市场瞬息万变,工具更迭的速度也令人眼花缭乱,如果跟风走、片面追求工具,很容易耽搁了作为媒体本质的内容信息。传统媒体完全可以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内容,以不变应万变。按照《壹读iRead》出品人兼主编林楚方的看法,即“内容为王的时代确定已经到来”。
在人人都是媒体、每个媒体都需要内容的现实之下,传统媒体应该有理由、有信心输出升级版内容——当然,不是通常意义的一篇新闻报道,而是业内人士所说的“内容产品化,产品服务化”。(南方科技报社 钟汉成)
推荐阅读:
新媒体vs传统媒体10-1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对比09-28
论微博时代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07-01
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模式对比分析论文07-21
融媒体改革工作要点10-08
中国社交媒体报告06-27
全媒体立项报告10-17
暑期实习报告新媒体05-28
广告媒体的考察报告 陈颖09-06
多媒体课件设计 总结报告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