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传承调查报告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统文化传承调查报告(精选8篇)

传统文化传承调查报告 篇1

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调查报告衡水当地传统文化传承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调查报 告【篇一】题目: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 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时代新风。

”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有利于扭转不良 社会风气,发挥我们数千年来积累下来的道德智慧的效用,会对改善当前的社会风气起到积极的作用。

用传统文化教育 我们和下一代,提高国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不仅是素 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战略需要。

调查目的 为了加深当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了解传统文化在当地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调查过程

1、调查方式:一些网络社交软件

2、调查

数量:90 份

3、调查时间:XX 年寒假期间

4、调查步骤:通过一些网络社交软件发送问卷,并对 问卷进行整理统计 对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分析

1、有 74%的人喜欢中国传统节日,26%的人喜欢西方节 日

2、有 100%的人认为京剧,诗词歌赋是我国优秀的传统 文化,有 40%的人认为看春晚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 2% 的人认为开派对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 1%的人认为占卜 算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3、有 10%的人认为清真菜是我传统菜系,85%的人认为 苏菜是我国传统的菜系,仅有 5%的人不知道我国传统菜系是 什么

4、有 20%的人认为纵横,重农,洛桑为我国传统学派,100%的人认为儒家为我国传统学派

5、有 75%的人认为我国传统戏曲为花鼓戏,黄梅戏,20% 的认为评剧为我国传统戏曲,5%的人不知道我国传统戏曲是 什么

6、有 10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四大名著

7、有 5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一部医学著作,有 50%的人 知道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两部及以上

8、有 4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一部数学著作,有 25%的人 知道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两部及以上,有 35%的人一部都不知

9、有 30%的人知道我国古代一部农学著作,有 35%的人 知道我国古代农学部著作两部及以上,有 35%的人一部都不 知道 调查总结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竞争已成为国家间软实力 的较量,并将在未来构架国家综合实

力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

在此我总结了一下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

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问题——外患

一、部分国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侵袭,如 XX 年 11 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XX 年韩国拟将“韩医”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XX 年 10 月,韩国在得过举办“韩国是 印刷术的起源过”展览,并向联合郭教科文组织申请非物质 文化遗产,论证孔子、西施是韩国人,称汉字是由韩国人发 明的…….二、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侵蚀,西方洋节掀起热 潮,快餐文化盛行、日本卡通动漫、美国电影、韩国电视剧 等外国文化产品的大量引进。

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不少 人也开始在接受外国生活状态潜移默化的接受了他国的行 为价值观,有识人士已经开始思考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商业 性中潜藏的文化危机,传承至今,中国传统文化耐寒减弱且

造人捷足先登,这不能不给国民敲响了警钟。

三、外来节日冲击盛行,民族优秀传统节日反倒被漠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举头望明月,低头 思故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上诗 歌都是传承着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节日,有着非常悠久的文 化内涵,然而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 只在民间断断续续地传承着各种习俗,没有正规的宣传,没 有正规的保护传承,在民间传得艰难而断续;倒是所谓的 “圣 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在国内流行不衰。

我并不排斥 外来文明,只是不希望看到民族的东西最后被丢在社会的角 落里。

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问题——内忧

一、重大文化事件,领导从不做准备。

中国有一个非常 严重的现状,那就是不管什么事件,领导永远都没有做准备。

之所以不做充分准备的人,那是因为有人替他准备好了。

清 华大学校长没把自己赠给宋楚瑜先生的篆文看清楚,那是因 为他自己没准备,是别人准备好了给他 “上上台面” 就罢了,尴尬当然在所难免。

这只是一个缩影,但是影射了一个社会 文化的怪圈。

领导不是领导,而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充台面的人,如果是这样,那还不如请个明星

二、社会乱用成语,误导群众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应该吸 取了清华大学校长前车之鉴的教训,可是刚一出言,就发生

了低级文字错误,“七月流火”……哪怕他后面慷慨

陈词也 已经无济于事。

在这里用一条歇后语评论“一颗老鼠屎,坏 了一锅粥”。

很多时候,社会的语言结构是由文化人、媒体 来引导的,而很文化人和媒体都在乱用成语,把涂料说成是 “好色之涂”,宣传治咳嗽的药就说“咳不容缓”,这是文化 人带来的悲哀,误走文化路线将会让社会文化变得混乱无序。

三、语文、民族历史受到国人的冷遇。

我们的语文和历 史是国之瑰宝。

从甲骨文开始,我们的文字就传载着我们先 人的思想;从北京猿人开始,我们的历史就开始辉煌演 绎……美国——号称超级大国的繁华社会,它的历史只有三 百多年,它连最起码的传统文化都还得沿袭英国的。

然而,不管是在教育考试上,还是在社会活动上,凡是涉及语文和 历史的,都视为是副科附属物,这多么悲哀。

随便抓一个在 大街上的年轻人,问“开元盛世”是指哪个朝代的,鸦片战 争什么时候开始,他们都支支吾吾搔头挠脑不懂回答,这难 道不是悲哀吗?【篇二】20xx 年 8、9 月间,我们对山西、河南、山东、河北、陕西五省的国学教育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情况做了调查。

总 的印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大力弘扬中 华传统文化的重大战略,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和积极支 持。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国学热”正在蓬勃兴起、方兴未艾。

一、“国学热”渐入佳境 在山西省,太原市除了有晋豪学府、北大总裁班,还有其他一些不定期的国学培训班 60 多个。

令人高兴的是,弘扬国学“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得到生 动多样的实践,太原山西国学教育基地、止谦家塾、北辰学 校、大方国学教育培训学校、文瀛书院等都各有所长。

这些 国学学校都是民办的幼儿园或师资培训机构。

这些民办幼儿 园的国学课程概括起来有: 《孝经》 《弟子规》 《三字经》 《百 家姓》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唐诗三百首》等。

对这些内容,各校有不同的选择和侧重。

朔州市国学会创立“每天一小时二轨亲子共读班”,到目 前已复制了 20 多个这样的班,参加诵读的家庭已累计有 XX 多户,间接参与的家庭有 1 万多户,能背论语的孩子有 1 千 余人。

在河南郑州,从 20xx 年开始以“传统文化论坛”的形式 弘扬国学。

郑州二七区举办首届传统文化论坛时,有政商学 各界代表 1300 多人参加。

当年 9 月,河南举办了由全国各 地代表参加的六千人的国学论坛。

在河南的 18 个地市中,千人以上国学论坛每年举行近百场,每场 3 天以上;还有国

学讲坛、讲堂,都是政府牵头、企业家捐款、学界组织,是 政商学结合。

省里有国学文化促进会,各市有分会,各县有 办事处,保证国学的系统传播,促进国学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

在山东曲阜市,为弘扬传统文化,提出了建设以 “大爱 之城、诚信之城、孝德之城、仁德之城”为主要内容的“彬彬 有礼道德城市”目标。

全市已建成 675 所“人人彬彬有礼”教 育学校,同时建立儒源儒家文化体验基地、全国企业家儒商 文化培训基地、师德教育基地、政德教育基地。

已举办各类 培训两千多场次,受众达 50 万人。

市政府从财政列支 500 万元专门设立了国学教育基金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用于教 育培训、典型表彰、教育设施完善等。

曲阜最近出台《关于 深入推进“百姓儒学活动”的实践

意见》,为每个村庄配备一 名儒学讲师,力争形成“村村讲儒学,户户颂和风”的新气象。

在陕西榆林市,民营企业家韩海燕于 XX 年在家乡佳县 办起了燕翼堂私塾,培养小学生学诵经典。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我们考察了明德学校、长谦学堂等 几家私塾。

总的说,从中原五省的情况看,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特 别是“国学热”正在兴起。

国学热唤醒了民族文化特别是传统 道德的基因,使人们重新找到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凡是 学习国学坚持时间较长的,成年人思想有了转变,德性有了

提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了价值追求,工作态度趋 向认真负责;家庭、同事、社区内关系趋向和谐,村风村貌 有了明显改变;学国学的少年青年,初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学会文明礼貌地待人接物,提高了自己动手的生活能力。

青 少年国学教育促进了家长学习国学,促进了亲子教育和师生 教学相长,改变了家风校区。

特别是不少家长已认识到 “为 子孙计长远”的道理,很注重对孩子的国学教育。

实践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 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使我们民族生生

不息、发展壮大的丰 富滋养;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 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并茁壮成长 的肥壤沃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 展的根本,是国家之魂、民族之魂。

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 地增强我们的文化自尊、文化自信、文化自立,作为增强理 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文化基础。

从调查情况 看,河南、山东弘扬国学比较有特色、有力度,值得我省学习和借鉴。

二、“国学热”的冷思考 一是弘扬国学工作进展难。

主要是国学机构审批难;无 法同体制内学校衔接;办学场地难,经费难;师资短缺;在“国 学热”骤然兴起中,有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况。

我们发现,有少数办学者只是喜欢国学,却不懂国学,因而难以科学地确定课程内容和次序,以致违背了少儿认知 规律和成长规律。

如少数国学堂不教学生认字,而只背经书,背了数万字的经书,却不明字义。

这不利于培养孩子做人和 “学文”.利用少儿记忆力强的特点,背诵一些古文,背诵《弟 子规》 《三字经》等蒙学内容以至“四书”的选段是应该的,但少数学堂让孩子两

三岁就背易经、老子、庄子之类,就不 太妥当。

还有的国学堂把培养目标单纯定为“培养圣贤”、“ 培养天才精英”,这也是片面的。

我们需要天才精英,但要因 材施教,不可能让学生都成了天才和精英,大多数还是要培 养成为有道德、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些都需要有关 部门加强指导。

还有的国学学校有些过分注重形式,应更多 地注重国学内容的传承,精神实质的传承。

还有极少数学堂 图名图利,功利色彩较多。

这些问题不是主流,也不难解决,关键在于加强及时指导,而不是冷眼旁观或过多指责。

二是政府推动不力。

调查结果表明,现在弘扬国学是 “ 两头热,中间冷”,或称“中梗阻”.上面中央领导很重视,下 边民间办国学教育的积极性很高;而中间有关部门和地方一 些领导同志对这一工作理解不深,重视不够,措施不力。

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以习近平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要求的高度上来,真正把大力弘扬传统 文化作为国家的重大文化战略、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战略 工程来抓。

三、对弘扬“国学”的意见和建议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领导。

对国学的认识,社会各方面 都需要提高,但重点是领导。

由于国学教育中断上百年,加 上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伴生的负面影响,造成现在为官缺 德,政治生态问题很多,以至出现了不少贪官污吏,甚至呈 现出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的严重现象;在领导水平和工作方 式上,有“术”无“道”;有的“道”“术”全无,德才皆缺,升官 走邪路,理政全无方。

要通过弘扬国学中关于“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思想,修好为政之德;借鉴“无为而无不为”和“君子不器”的思想,提高执政能力;弘扬“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天命维新” 的革故鼎新思想。

要把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与 建立健全现代化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结合起来。

各级领 导全面提高了对国学的内涵和意义的认识,才能自觉加强对 弘扬国学工作的领导,才有资格领导并不断改善领导。

为了提高领导对国学的认识,建议各级党校在培训领导 干部中开设国学课;在各级领导班子集体学习中增设国

学内 容并适当加大分量;把对国学的认识和实践情况、抓弘扬国 学工作的成绩作为考评领导干部的标准之一。

山西是尧、舜、禹建都的地方,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国学基因较其他地方尤为显著,这是山西及中原数省的突出 优势,应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唤醒这个基因,改变山西的政

治生态和文化生态,特别要深化“官德”建设,清除产生贪官 污吏的思想文化土壤。

在反腐败斗争和从严治吏中,要借鉴 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德先刑后”的中国传统治理原则,大力加强“官德”教育,加强“清、慎、勤”的传统政德教育。

这是治理山西的重要战略途径。

加强分类指导。

面对千差万别、不同层次的受众,国学 的认同和弘扬面临不少困难。

国人对传统文化多有曲解、误 解和担心。

在弘扬国学中,也多有正负能量搅在一起,不好 分辨、不好规范的情况。

要根据不同受众的文化基础,行业 与职业之不同以及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习惯习俗之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不同方法,以联系实际的、深入浅出的、辩 证说理的、循序渐进的、为各层次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授 国学,传道授业,释疑解惑;使受众通理明德,修身养性,增长做人、做事的大智慧,摒弃损人利己的 “小聪明”;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于奉献,敢于担当,为实现复兴中 华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对现在比较流行的几种弘扬国学的方式,如学院派、诵 读经典派、诸子百家派、弟子规派、国学与佛道结合派等,要分析其优缺点,做到扬长避短。

比如,我们提倡的国学,本来就吸收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精华,但是对幼儿和青少年 的国学教育,不应掺和宗教成分,这与尊重成年公民的信仰 自由是不同的两回事。

不提倡以宗教教义解释五经四书和老

子等国学经典。

要端正国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明确我们的教育目的是 “ 育人”,“人”重于“才”,“为人”重于“为学”,“育人”重于“育才 ”.要着力培养能“明明德”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高品位 的人;培养民胞物与,以大爱之心担当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的人;培养优游暇豫、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能贯通天道、地道、人道的人;培养能反省自己、反省人生,不断完善自 己的人格、人性,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人。

要改变一些领导同志对弘扬国学采取的“不反对,不支 持,不干预”的不成文政策和无所作为的消极态度,积极地 领导和指导弘扬国学的工作,及时分析评估,总结经验,树

立典型,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弘扬工作得到持续 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弘扬国学的传承体系。

纵的方面,建议从中央 到地方都要坚持政府推动的原则,做到弘扬工作有组织、有 机构、有人员。

这样,才能使弘扬工作“一杆子插到底”.再 如,各种社会性的、民间性的国学组织,如儒学会、国学会、文化促进会等,都要明确各自职能,名正言顺地发挥作用。

各级都要组织有较高水平的国学宣讲团,配备合格的讲授人 员巡回演讲。

横的方面,要按习总书记“让 13 亿人每一分子都成为传

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的精神,传承体系要坚持落 实国学进机关、进学校、进家庭、进工厂、进农村、进社区、进军营,并使社会分散人员、特殊人群也能受到教育。

要使 全社会的国学教育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形成良好的气氛和 优良的环境;要明确传承的责任主体、传承人员、传承内容、弘扬措施,并加强检查督促,实行奖惩激励。

对民办国学私塾、学堂、书院、学校予以政策支持。

帮 助它们解决在发展中步履维艰的问题。

1、予以体制承认。

该批准的为合法单位的及时批准,使民办的国学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得到官方承认,办 学名正言顺,学生有学籍,解决与体制内学校不相衔接的问 题。

应适当放手、放开,让民办国学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竞 争。

借鉴广东潮州的做法,批准一些民办的小学、初中、高 中一条龙国学学校,使学习内容、学籍从纵向上衔接起来。

这种体制承认要建立在评估之上,对有办学资格,有基本办 学物质条件的、已办学校质量较好的优先批准。

已办学校尚 不合格的,在加强指导,限期达标后也可批准。

废除个别地 方有关民办国学幼儿园孩子不能上公办小学等不合理规定。

从长远看,国学教育必须深度进入现行教育体制,必须 加大公办各级各类学校学国学的分量。

各级教育部门要拿出 具体工作方案并加大推进力度。

要借鉴民办国学教育的成果 和不足,审慎而积极地开放和改造现有教育体系,改革教育

内容和方式。

如在语文教材上不能“去中国化”“去古典化”“ 去乡土化”;教学方式上,如改“灌输式”“填鸭式”为“启发式 ”,改“

一刀切”为因材施教,等等。

2、给民办国学学校以一定的办学自主权。

国学有不同 于其他各具体学科教育的特点,民办也有不同于公办的优势,对教学各科目的目标、课程设置、老师资质认定、课材编选,教与学成绩的考核,应赋予其一定自主权。

3、给场地。

民办国学学校急需办学场地,建议政府把 关停工厂的场地和废弃学校的场地无偿借给或低价租给它 们使用。

确需批准用地时也要压低征地价格,放宽限制,简 化审批手续。

4、坚持实行“民办公助”.给国学学校以资金补助。

从公 办教育经费中划出一块资助民办国学学校建校和增加教学 设备投入。

对困难较大的民办校予以教师工资补贴。

5、国家出资提高民办国学学校教师待遇。

除工作补贴 外,在教师的职称评定、资质认定方面给予公平待遇,在社 会养老保险方面予以资助。

6、从国家重大战略的高度看待和培养国学师资人才。

合格的国学师资是传承国学的中坚力量,是传承的重要桥梁 和纽带。

当务之急,是选拔一批内外双修、德才兼备的热爱 国

学的在职教师进行强化培训,使之取得资质,尽快上岗,解决国学师资严重缺乏的问题。

各省应建立国学培训基地。

名牌大学、各级党校要承担培训师资任务,作出培训规划,国家要提供培训经费。

【篇三】

一、实践主题: 走进公司,参观厂房,了解节能产品 深入社区,贴近市民,宣传低碳生活

二、实践目的: 1.通过深入社区,大力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市民的环保 意识,培养社区居民和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热爱社 会公益事业的品质。

2.在宣传教育别人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水平和知识水平,让我们彼此教育,负起环保责任,全面提高 环境与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道德风尚,从身边点滴做起;3.建设绿色家园,弘扬社会道德风尚,发扬义工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实践形式: 1.对各年龄段人群进行询问。

2.在小区草坪捡拾树叶垃圾。

3.去公园社区进行实地访问 4.上网查询资料,制定宣传策划 5.环保展板宣传:首先制作环保知识宣传展板,在会场 展示,人们自由观看义工在旁边讲解;6.环保游戏:

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宣传,吸引人们注意;环保知识有奖问答,根据展板内容提出相关环保问题,答对 给予环保文具、环保小布偶等奖品;7.问卷调查: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人们对环保的认知 程度和环保观念;8.邀请电视新闻媒体参与环保宣传活动,小组成员与居民、学生交流环保宣传心得。

四、实践时间: xx 年 7 月 11 日到 xx 年 7 月 20 日

五、实践地址: 南京市 ** 光伏发电产业有限公司河海大学校本部鼓楼 市民广场绣球公园

六、实践人: 河海大学赴南京***伏发电产业有限公司暑期社会实践 小组

七、实践过程: 低碳环保一直是一个社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以及 整个地球都需要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大问题,它关系到我

们人类的存亡。

而我们发现,有不少组织起来的关于宣传低 碳环保的活动都不能真正得到落实和实践,所以,这次暑期 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低碳研究社就选择了宣传低碳环保,带 头低碳环保的目标并进行了落实,在 7 月 11 号,社长和我 们一起进行了讨论,并分成两组,明确了各自活动的内容和 目标。

前期活动具体实施: 1.编写绿色社区低碳环保宣传活动策划及方案;2.整理低碳环保资料,设计低碳环保展板;3.制作低碳环保展板,横幅 4.编写低碳环保问卷调查;5.设

计低碳环保有奖问答试题;6.策划低碳环保游戏。

7.赶赴南京联系中电公司 , 与其谈判 , 商量食宿等问题 a 组五人先行赶往南京,与中电公司谈判,解决团队在南京 食宿交通问题。

b 组五人先留校制作展板,调查问卷,横幅 及宣传单。

团队成员精诚合作,紧锣密鼓,一丝不紊地准备 着活动。

随着与公司谈判的顺利完成及展板等宣传工具制作完 工,所有团队成员都按计划抵达南京,正式开始低碳宣传之 旅。

我们的第一站,南京中电公司。

在那里,公司专门派工

作人员向我们悉数介绍公司节能产品-光伏太阳能电池及干 式变压器,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南京中电公司成长的风雨 历程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公司宿舍休整一天并完善宣传计划后,我们来到了第 二站,河海大学校本部。

第一次来到校本部,印象最深的就 是那些古老的树木,漫步曲径幽深的小路,耳边缠绕鸟语蝉 鸣,尽情感受这座老校的沧桑。

传统文化传承调查报告 篇2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引入高校的必要性

2003年10月17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为:“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 有时是个人, 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 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 被不断地再创造, 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 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性的尊重”。我国是多民族汇集的大家庭, 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 这也就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体系。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 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平台, 作为培养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基地, 汇集了大批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与创造发展的主体———大学生。当代大学生是步入新时代的新生代, 普遍上缺乏三种基本能力:辨别真假、是非的判断能力, 辨别善恶、好坏的道德能力, 以及辨别美丑的审美能力。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 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智慧结晶, 包涵了中华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奋斗创造, 作为高校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教育以及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具有深远影响。随着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高速有效发展, 尤其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学习大背景下, 各高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掘、学习工作越来越具政策化, 其也期望从中提高整个学校的学术氛围, 以及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文化熏陶。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创新之处

国务院决定自2006年起,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 并且在2011年6月, 我国实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这也就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各高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专家面对面讲解与表演的方式引进了校园、引进了课堂, 让同学们亲自来感受与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并非只是通过课本上的文字来了解。为了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各高校都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了创新, 其中, 河北科技大学在此方面的工作成果尤为突出。

2006年4月28日, 河北科技大学化工学院邀请井陉拉花艺术团教授我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拉花, 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且积极刻苦,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取得了校艺术大赛一等奖、“中国·井阱拉花艺术节”三等奖和河北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2008年6月, 河北科技大学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影音资料中心, 它是在河北科技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基础上建成的。河北科技大学历来重视传统文化艺术教育, 其整合了建工学院、艺术学院、动画学院、校艺术团等相关院系 (单位) 的人才优势, 将民间艺术、民间舞蹈等作为选修课, 纳入学分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并取得了突出成绩, 是河北省文化厅授予的首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 这项工作受到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等领导的肯定。

其中, 为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 河北科技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于2013年10月24日邀请了国家非遗项目———永清秸秆扎刻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徐艳丰, 当日, 这位普普通通的农民艺术大师徐艳丰和女儿、儿子受聘为我校建工学院“国家级非遗项目秸秆扎刻进校园”导师, 徐老先生的女儿留校一周为同学们开展了秸秆扎刻技艺教学。永清扎刻涉及了几何学、物理学、力学、建筑学等相关知识, 被国外专家誉为“东方构成学的典范”, 堪称“中国一绝, 世界无二”, 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收藏价值, 以及很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建工学院把“永清扎刻”非遗项目请进校园, 与学院《房屋建筑学》等专业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结合, 在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 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强化了思维训练。与此同时, 建工学院成立了“永清扎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团, 以科技大学为基点, 长期有效地对扎刻技术进行学习、宣传与保护。

此外, 河北科技大学组织各学院优秀人才学习了二贵摔跤、乐亭大鼓、昌黎地秧歌等民间舞蹈, 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此次我们进行的调查研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学术氛围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相联系,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园文化的结合进行深入调查分析, 着重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这项调查研究可为学校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校园文化等方面提供参考。

传统文化传承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传统;重构;水族端节;文化变迁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16)03-0125-05

水族是中国政府认定的56个民族之一,全国总人口约40万人,主要居住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三都县)、荔波县、榕江县、都匀市、独山县、雷山县以及云南富源县、广西河池地区等。其中三都县有水族人口20万人,约占全国水族总人口一半。端节和卯节是水族重要的节日,这两个节日虽然都被视为水族的年节,但性质完全不同。笔者对这两个节日进行专题论述,指出水族端节是年节性节日,卯节则是农事性的节日,不能简单以年节视之,二者有本质区别[1]。2014年10月国庆长假期间,恰逢三都县三洞乡一带水族端节,笔者以“他者”身份,深入达便村考察该村水族过端节全过程,发现水族端节文化变迁存在着“传统与重构并存”的现象,值得讨论分析。

一、达便村概况与达便端节来源

达便村位于三都县三洞乡(现并入中和镇)境内,距乡政府1.5公里,距县城三合镇所在地约30公里。达便村是典型的父系宗族型村寨,除外来媳妇外,村民均为潘姓,长幼辈份分明,全村内部不能通婚。达便村由5个自然寨组成,共446户1 929人,达便村是水族中心地区(语言学家把三洞水语定为水语标准音)少有的大村寨。据传,清中后期达便村人丁兴旺,全寨人口曾多达3 000人,建有寨门7个,远近闻名。①①资料来源:2014年达便村委会端节宣传资料《达便村简介》。 清末因战乱,不少人由此迁居到荔波、独山、榕江、福泉等地,这些迁居外地的潘姓村民,与达便一样在同一天过端节,这也成为他们祖籍认同重要依据。1944年底日本军由荔波侵入三都、丹寨后折返,途经三洞,达便村与相邻的水更村村民在一个叫低育的地方设隘伏击日军,史称“低育伏击战”。是役共击毙日军15人,缴获步枪12支,子弹350多发,水族青年潘鉴、潘海术也在这次战役中牺牲。②②参见杨胜超.低育伏击战与一把日军指挥刀.水族百年·三都篇(上),2009: 29. 70多年时间已过去,低育一战至今仍是达便村民引以为荣的一段历史记忆。

过去,达便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鱼塘,据称是当地水族村寨中拥有鱼塘最多的村寨。如今,这里的鱼塘已急剧减少,大约只有20多个。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现在市场上活鱼供应充足,水族端节、老人去世必备的活鱼随时可在市场上购买,不必自养备用;二是随着人口增加,经济收入水平提高,自建住房成为一种需求,将自家鱼塘转变成宅基地现象十分普遍。

历史上三洞地区有上三洞(水语称“干”)、下三洞(水语称“养”)之分,传说“干”和“养”系两兄弟名字,今天三洞乡的潘姓水族都是他们后裔[2]。正因为如此,这些潘姓水族之间,不论相隔多少代均不能通婚。而与达便相邻的水更村,虽也是潘姓,由于他们不是“干”和“养”的后裔,所以两个村的潘姓可互相通婚。与其他地区水族村寨一样,每逢端节祭祖或寨内老人去世,达便村民均忌动物油而食素,祭祀用品也只能是豆腐、瓜果及鱼类,有人将这种“忌油”文化现象称之为“忌油圈”。同属“忌油圈”之内的水族成员不仅拥有共同的先祖,而且还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独特的宗族制社会。

水族端节分批分期进行。过节的时间按照水族历法来推定,大体在农历八月下旬开始,至农历十月上旬结束,这段时间正是水族历法的岁末年初,因此端节是一个典型的庆祝丰收,辞旧迎新的年节[3]。在这段时间里,逢亥日过节最具特色,也有少部分水族村寨在午日、未日或申日过端。总体而言,在亥日过节的村寨和人口最多。达便村所属的三洞潘姓是第4个亥日过节,据了解,相对其他批次过端节的地区而言,第4个亥日过端节的范围最广、人口最多、规模影响也最大。所以为宣传水族节日文化,地方政府往往会选择在三洞端节邀请远方宾朋与水族同胞一起共渡佳节。2014年达便端节是在10月7日进行(相当于汉族春节“大年初一”),尽管这天三都县政府在县城三合镇举办全国赛马邀请赛来庆祝水族端节,但并没有对达便的端节活动造成影响。

关于达便村端节由来,10月6日这天笔者对潘巨(化名)进行访谈。①①被访谈人:潘巨(化名),男,现年68岁,曾任达便村支书多年,初中文化。访谈时间:2014年10月6日。其子潘和(化名)为县政协副主席,曾与笔者在同一个乡镇共过事。 以下根据录音整理:

达便端节很早就有,至少有几百年历史。端节主要为纪念我们的祖先,庆祝人寿年丰而兴起的。除达便外,善哄、梅山、水各、板领、定城、水敢、板以、寨罗等村寨都是今天过端节。这几个村寨都是“干”公或“养”公后裔,我们过端节要集体祭祀和纪念“干”公或“养”公。其实除这两个公之外,还有一个“燕”公,他们3个是兄弟,“燕”公的后代主要居住在都江、坝街等地,他们也是今天过端节,我们也不通婚。我们三洞端不属于韦姓“端十六”,“端十六”是在上一个亥日过节。所谓的“端十六”指的是这批端节有16个端坡(赛马坡),意思是端坡很多,所以名气很大。三洞端因为“干”公与“养”公后代共用马坡,所以我们的端坡比韦姓16个端坡少得多,但我们的过节人数和过节范围要比“端十六”大得多。传说从“干”公、“养”公到现在已有20代人,所以,我们达便的端节至少有500年历史了。

二、达便村端节内容的传统与重构

达便端节与其他地区水族端节大同小异,节日活动以祭祀祖先、端坡赛马、敲铜鼓、宴请亲朋好友为主要内容。10月6日也是农历戌日,俗称大年三十,在外工作学习的村民都要尽可能回到达便老家过节。潘巨的儿子潘和(化名)本来在县城负责筹办全国赛马邀请赛,因为有上级领导要到三洞过端节,他被临时改派回老家达便备办宴席,做好接待工作。笔者也因此受邀到他家近距离考察达便水族村民过端节全过程。

nlc202309031537

当我们驱车到达便时已是下午2点钟。因为15年前曾来过,所以我们没费多少力就找到潘和家。进屋一看,潘和以及他的妻子、女儿、潘和妹妹都早已回到家正忙里忙外准备年夜饭了。屋后晒台上摆放着早已做好的20碗扣肉以及生猪脚、五花肉、油炸豆腐以及各种蔬菜。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放在盆里10余条刚做好的“鱼包韭菜”。顾名思义,“鱼包韭菜”就是将鲤鱼或草鱼沿背部剖开,在鱼腹包上韭菜而得名。当然除韭菜外,还要配上广菜(学名芋荷)以及各种辣椒、姜、蒜等佐料等。为防止鱼腹中的韭菜等配料散落,还要用稻草捆扎好,加工好的鱼包韭菜最后还要放入大铁锅中蒸煮数小时,直至完全熟透所有配料都入味之后方起锅。“鱼包韭菜”是三都地区水族最重要的菜肴,是祭祀祖先必备供品,同时也是待客佳肴。

通过与潘巨交谈我们得知,做好年夜饭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家祭祀祖先,供奉祖先还有男、女之分。男祖先的供桌可以说是主供桌,不仅桌子要比女祖先的供桌大、供品和碗筷也要多些,摆放的位置也居于堂屋神龛前。相比之下,女祖先的供桌处从属地位,有的摆放在主桌侧,有的则只能在厨房单独供奉。祭祖仪式程序看,家庭中的男主人是祭祀主导者,摆放供品后,焚香化纸,简单念几句吉祥的话就算完成。没有下跪磕头、放鞭炮、杀牲见血等礼仪。从供品种类看,主要是鱼以及糯米饭、豆腐、瓜果、酒之类东西,动物肉及油脂绝不能摆上供桌。过去,大年三十是没有外人到家做客的,所以全家人年三十夜饭也只能吃除鱼之外的素食,直到大年初一(即亥日)端坡赛马归来后,才正式开荤食肉。如今,生活条件大大提高,很多时候大年三十就有客人到家,为更好地的宴请客人,除供奉祖先的供品仍保留传统外,全家人的年夜饭已不再忌荤食素,而是与客人一道共享美味佳肴。

大年三十“喊端”是过去端节最重要的仪式,如今这一习俗已基本消失。“喊端”又叫“邀端”实质上是一种吃“转转饭”形式,主要是村寨内三家六房近亲间的男主人参与,寨子小的则可能是在全寨进行“喊端”。“喊端”的过程是,当祭祖仪式完成后,先开饭的一家会通知三家六房男主人到他家吃饭,大家共同举杯,大呼“唷、唷、唷”之后干杯,酒过三巡,大家又立即起身到另外一家继续开怀畅饮,如此接二连三,直到每家每户都走完方停止。因为户数多,“喊端”持续时间长达数小时,到结束时往往已是深夜了。如今,每家每户都忙于招待各自的外来宾客,因为男主人抽不开身,这种体现家族亲情、邻里和睦的“喊端”活动已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全村寨每家每户集资举办的题为“美丽水乡·生态达便”的系列活动。

其中,公祭共同祖先“养”公和举行大型歌舞晚会,是达便村2014年端节活动的亮点。据说,这种过节形式已进行两三年了,得到全村寨大多数人的认可和支持。因为这种节日形式,是传统的端节活动所没有的,笔者姑且称之为节日文化的“重构”。

宗族共同的祖先公祭仪式在大年初一(亥日)上午9点进行,地点设在村委会门前篮球场,这里也是当天晚上举办歌舞晚会的场所。参与祭祀仪式的是德高望重寨老以及村委会几位主要成员。祭祀台背景是大型喷绘幕布,上面用水书写上祖先牌位及对联。供桌摆放的供品与一般家庭祭祖一样,但供桌两边还分别摆放有斗笠、蓑衣、犁耙、锄头、镰刀、箩筐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工具。主持祭祀仪式的是村寨里的水书先生,由他朗读水书,为祖先歌功颂德,并祈求祖先的庇护全村后代来年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后,其他参与者则完成焚香化纸点蜡等程序。除本村男女老幼外,众多的外来客人则是这场祭祖仪式主要观众。整个祭祀仪式简短庄重,具有民族特色,除表达祭祀祖先的意涵之外,其表演或者说“做秀”的意向也是不言而喻的,按照村民自己的说法,这种公祭祖先的仪式是近几年乡政府为表演给客人看才慢慢出现的,过去没有这样的仪式。

祭祀仪式结束后,除寨老要到端坡(端节赛马的固定场所,又称马坡)主持开道仪式外,其他人都会马上返回到家中忙于招待宾客。现在的端坡是三洞乡政府十多年前为方便外来宾客观看赛马而重新划拨土地兴建的。端坡靠近公路,距离乡政府以及周边的达便、水更、寨罗等村寨很近,因而也得到附近村民的认可。端坡的马道宽约8米,呈不规则圆圈,周长约600米,围绕一座几十米高的小山坡而建,山下砌有水泥台阶可直达山顶,便于人们登高观看赛马。山顶上建有一座汉式六角凉亭,是这座端坡最重要的标志。为吸引其他地方水族村寨参加赛马活动,今年达便与周边的水更、寨罗等几个村寨自发集资设置奖金奖励赛马参与者,其中冠军的奖金高达5 800元。过去,水族端节赛马很讲究配鞍而骑,现在已看不见马鞍,据笔者了解,没有马鞍可以让骑手更容易操纵奔马,赛出好成绩。

夜幕降临,达便村自发组织的歌舞晚会拉开序幕。村里的年青人是这一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观众除外来宾客外,村里的老人和小孩占的比例最大。表演的节目除唱水歌、敲铜鼓外,现代热歌劲舞已成为重头戏。专业的音响震天动地,传遍村寨的每一个角落,播放的都是当下最流行的音乐和歌曲。直至深夜11点,整个晚会活动才结束。通过与村委主任潘林(化名)交流得知,端节举办歌舞晚会在达便村兴起才两年时间,因为反响很好,所以今年大家都乐于出钱出力再办一次,相信明年还会再办。

三、达便村端节文化变迁的动因

1859年,英国著名学者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创立进化学说,他提出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争斗,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4]。进化论学说不仅在生物界产生强烈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学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产生了人类学理论的进化论学派,该学派最著名的代表分别是英国人类学奠基人泰勒和美国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前者于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后者于1877年出版《古代社会》,这两部著作堪称人类学进化论学派的经典之作,对人类学界产生巨大影响。进化论学派理论认为,人类社会、人类文化也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不断进化的。我们借此理论来阐释当代水族端节文化的变迁与传承,也能很好地说明水族端节为什么会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换而言之,水族端节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不仅没有式微,反而发扬光大,传统与重构并存模式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这里,传统与重构实质上就是遵循适者生存这一基本原则,也就是既保留传统,又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吸纳新的文化元素,丰富和充实节日内涵,使之延续不断。

nlc202309031537

在笔者看来,水族端节之所以能够与时俱进,还与水族端节文化变迁的动因有直接关联。就水族社会而言,时代的发展进步和外部力量(主要是国家政府)的介入是无法回避的选择,而水族村民的认同与接受则是积极主动的选择,二者相加,使文化的重构成为可能,由此促成当今水族端节传承和变迁的新模式——传统与重构并存。纵观水族端节文化变迁的动因,至少有以下三点。

(一)时代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族端节文化的变迁与传承产生巨大的影响

传统的端节与现代端节相比,按照潘巨的描述,他最大的感慨是今非昔比。他说他小时候过端节,因为家里太穷,节日期间肉与鱼的消费量很少,除自家亲戚外,外来客人也很少。鱼包韭菜很少见,一是因为那时自养的鱼一般都很小,只有二三个手指这么大,无法做鱼包韭菜;二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也买不起大鱼来做。现在过端节,每家每户鱼和肉少则几十斤,多则数百斤,有的要杀猪甚至杀牛过节。过一次节花费数千元,甚至万元,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由此可见,正是时代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了经济基础作保障,水族端节的活动内容才会发生如此变化。达便村民自发集资举办公祭活动、悬赏赛马领先者、举行歌舞晚会等等,无一不是以收入水平提高作为先决条件的。

(二)政府力量的推动,是水族端节文化变迁的又一动因

水族传统端节文化发生变化,政府力量的推动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间,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观念的驱动下,为谋求招商引资,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县乡两级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大量人力、物力,不遗余力积极支持水族村民举办各种活动(包括免费提供宴席,邀请外来宾客参与过节),重构节日文化的项目,扩大节日的宣传力和影响力。如前所述,三洞乡政府投入资金为村民重新开辟赛马专用端坡就是一个例子,且这种现象很普遍。2013年笔者曾到三都九阡考察水族卯节,发现当地的卯坡已不再是传统自然状态下的卯坡,经过地方政府的精心打造,现在的卯坡登山步道,凉亭、祭井(供祭祀用的水井)、纪念碑、水歌歌词碑刻、祭祀稻田的祭台等设施,一应俱全。可以说,政府力量的介入,对包括端节在内的水族节日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三)水族村民的认同,是水族端节文化变迁的根本原因

水族是一个很有文化特色的南方少数民族。千百年来,水族社会虽然不断受外来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影响,但水族传统文化核心内涵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1964年在“左”的思潮影响下,三都县政府通过行政命令要求所有水族村寨统一在国庆节期间过端节,但并没有收到实效,公开过节变成偷偷过节,1980年三都县政府撤消统一过端的决定,水族分批分期过端节传统又得到恢复[5]。这种现象说明水族村民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是根深蒂固的,2006年端节与水书、马尾绣一起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水族当之无愧的3张文化名片之一。但也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水族传统文化包括端节文化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尽管如此,我们仍很惊奇地看到,水族端节文化因子并不没有发生质变,仍深深耕植于水族民间,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水族社会对端节文化的广泛认同,特别是对端节文化重构内容的认同。上文所述达便村举办公祭活动和歌舞晚会是典型的文化重构,水族村民并没有排斥反感,而是乐于接受并积极参与。所以,达便端节文化之所以能够重构成功,村民的认同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四、结语

当今社会发展的速度我们用日新月异和一日千里来描述一点都不夸张,在现代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背景下,包括民族节日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传统与现代化的碰撞,后者最终要取代前者,似乎已是大势所趋,面对一个个不断消亡的民族文化案例,人们在抚今追昔、扼腕感叹的同时,也在不停地思考和探索各种应对措施来阻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本文所提供的达便村水族端节文化传统与重构并存的变迁模式个案,或许对我们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春寒.从民间传说看水族的端节和卯节[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2] 潘一志.水族社会历史资料稿[M].成都:巴蜀书社,2009:482.

[3] 潘朝霖.水族历法与端节——诠释“年”的本义[J].南开语言学刊,2005 (1) :45.

[4] 达尔文进化论[EB/OL][2016-03-04]. http://baike.baidu.com/view/453552.htm.

[5] 三都水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三都水族自治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68.

[责任编辑:蒲涛]

传统文化传承调查报告 篇4

为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实现“三年突破XX”的目标。近日,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组成调研组,通过走访了解、座谈、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本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蕴含的追求和谐、以人为本、见利思义、诚信待人、自强不息、精忠报国等价值理念,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继承和弘扬。

一是传统文化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我县政法系统先后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在增强司法干警素质的同时,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取得显著效果。原法轮功练习者张某,经过政法委引导学习《弟子规》,不但自己不再练习法轮功,而且主动帮助另外两名法轮功练习者转化,与法轮功永远决裂。县司法局积极探索,创新思路,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中,让社区服刑人员学会换位思考,启迪善心、唤醒良知,鼓励他们改过自新,“争做好人”。截止目前,县司法局已举办集中教育培训班20期,受教育的社区服刑人员达500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这样的做法和例子在全国也是屡见不鲜。如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一位67岁的老上访户,因工作纠纷四处上访告状38年,一直心怀怨恨,不但自己身心俱疲,家庭也苦不堪言。无意中,他接触并开始学习传统文化后,逐步认识到自己思想的片面性,决心不再上访告状,“好好学习传统文化,达到人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再如,辽宁抚顺的黑社会老大康金利,杀死1人,坐牢两次,共20年又6个月,身中40多刀,缝了30多针。释放后,在策划犯罪之际,接触到传统文化,深受触动,决定改邪归正,重新做人。现在广东河源从事绿色农业,生活幸福美满。

二是传统文化净化了人们的心灵,提升公民道德素养。我县孝直村作为济南市惟一的“全国文明村”,其独创的“精神文明物质奖”先进经验曾在全市农村推广。孝直村成功的秘籍就是传统文化。十几年来,村委一班人坚持不懈地用传统文化来教育和影响村民,通过村广播、闭路电视、村办报、培训班、评选“五好家庭”等形式,学习《弟子规》、《论语》、《百孝经》等文化典籍,让群众在这些意味深远的历史故事中受到教化。多年传统文化的熏染,让这里家家都有和谐之风,楷模和故事更是不胜枚举。如某村民不孝敬老人,甚至夏天吃西瓜时故意在老人面前吃,很得意的向老人宣称:“就是不给你吃,馋馋你。”村里多次做工作,成效不 大。自从学习了传统文化,村里依据传统美德标准评选“五好家庭”,看到自己数次名落孙山后,该村民幡然醒悟,羞愧的说:“如果不是学习这些知识,我恐怕要一辈子背上不孝的骂名了。”无独有偶,村里另一户不孝敬老人的家庭,学习传统文化后,兄弟姐妹开始争着赡养老人。前不久,孝直村组织60岁以上的老人和50岁以下的媳妇分别学习了传统文化,村民们在感触良多的同时,纷纷写下心得体会。村里择优在村报上予以发表,引发群众的强烈共鸣。

三是传统文化对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塑造良好品格起到积极作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青少年。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的伦理道德、人生智慧、精神价值、文化基础、人格熏陶、习惯养成的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被十三所学校开除的胡斌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胡斌今年22岁,来自甘肃兰州,自小父母感情不和,年幼的他为了报复父母,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他的父母没有放弃这个“万恶不赦”的儿子,母亲的不离不弃、良苦用心和一本传统文化瑰宝——《弟子规》共同作用,触动了迷途少年的内心,让一个即将坠入深渊的青年改过自新、走上正途。胡斌的故事具有典型的现实教育意义,也给人们启迪:在教授孩子课本知识的同时,要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我县孝直村也有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真实故事。一位 村民时常与邻居发生纠纷,一天,孩子放学回家,很郑重的对父亲说:“爸爸,以后和邻居好好相处吧,咱们家总是评不上五好家庭,我在班里都感觉抬不起头来。”孩子的话对这位父亲触动很大,经过反复思量,他鼓起勇气敲开邻居们的门,挨家道歉。邻里之间从此和睦相处。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不可低估。

二、存在的问题

与传统文化割裂。当代中国文化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当代中国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割裂,使得许多人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盲目追求一些西方文化,如圣诞节、愚人节等等,造成对本民族文化的遗忘。学习、借鉴甚至吸收一些西方文化固然必要,但是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

经济至上盛行,道德滑坡。目前,我国道德状况面临严峻挑战,据媒体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约有2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或行为问题,比如娇惯、任性、心理脆弱、缺乏毅力等。此外,逃课、酗酒、网恋、少女怀孕、自杀等问题也层出不穷。近几年,出现的“毒奶粉”、“瘦肉精”、“毒大米”等恶性事件,甚至老人跌倒该不该扶都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些折射出经济至上、道德底线缺失的社会问题。这一系列严重问题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 因,其深层次原因则是人们的伦理道德出了问题,根本原因则是我们几代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丢失了传统文化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基本道德准则。

教育实践中存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虚位现象。如:对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系统的课程设计;教育内容上分量不足;教学形式上仅仅依赖少量的课堂教学,且教学手段简单化;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等。另一方面,由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而相关传统读物晦涩难懂,失去了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加之宣传导向上对一些不良的文化和有害信息津津乐道,一定程度上腐蚀了人们的心灵。

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已经引起诸多有远见卓识人士的高度重视,他们积极行动起来,推广和引导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像任登第、刘余莉、陈大惠等一批专家学者在全国各地巡回举办公民道德教育论坛,通过亲身感受阐释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影响力,吸引了相当多的听众,受到世人的关注。安徽省庐江汤池镇建立中华传统文化示范基地,用儒家启蒙经典《弟子规》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智慧,进行一场浩大的“新国民教育”,将汤池变为“礼仪之邦”,成为国人行为规范的道德样板。近年来,传统文化的教育已如雨后春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态,从学雷锋到新版“24孝”,从“最美妈妈”吴菊萍到“最美教师”张丽莉,从“最美战士”高铁成到“最美司机”吴斌…… 这些都表明了社会对中华传统美德的高度认同和赞赏,很值得让人深思。

三、几点建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前,我县已进入“实施三年突破XX计划”、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以先进的文化理念巩固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共建精神文明和谐家园。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弘扬传统文化的表率。要做好官,首先要有好的人品。按照中国传统思想的道德理念,做人的根本是正心、修身、积德、为民。历史的事实证明,清官不是作了官才清廉的,而是在人品上已具备了清廉的品格。选拔领导干部要以传统的道德品质修养为标准,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人格修养当作终生的必修课,以大公、孝廉、勤政、诚信、高尚的情操、为民的思想、关注民生的贤德,引导更多的人做道德高尚的人,也以此树立自己的权威,使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坚强有力。同时,各级领导也要树立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摒除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思想,用注重文化安全、重视传统文化建设的忧患意识构建和谐社会,为“三年突破XX计划”营造良好的氛围。

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构中华道德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学校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各级学校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从美德教育入手,以孝敬父母、立志勤学、勤劳俭学、爱国爱民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气。全县“道德讲堂”要把传统文化价值标准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融入到全县城乡居民的血液中去,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居民素质,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为“建设美好家园、打造幸福XX”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营造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舆论环境。要努力拓展传统文化的舆论空间,在学校、工厂、车站等各种公共场所,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等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广大群众处处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时时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新闻媒体要通过设专栏、办专刊,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研讨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舆论环境。要进一步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完善法规、制度措施,强化全民保护意识,培养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和良好习惯。

进一步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扶持力度。在县有影响的媒体上设立传统文化论坛,研究和梳理我县优秀传统 文化的精髓,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优秀传统美德,陶冶性情,凝聚人心。利用元宵、清明、中秋、重阳、端午、教师节等重要民族传统节日和文物进行民族精神和思想施行教育。注重提升文化内涵,发扬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同时不断赋予时代精神,改进过节方式,使它们更加适应现代生活,吸引未成年人。积极扶持民间组织和单位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弘扬和宣传,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传承调查报告 篇5

少先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调查(辅导员卷)

敬爱的辅导员老师: 您好!

为了了解浙江省少先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情况,我们拟发放本次问卷。该问卷只是作为学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所用,问卷答案没有对错之分,请您按照自己的感觉真实回答。问卷内容匿名回答,不会对您的生活造成影响,您的回答对本次调研的顺利完成非常重要,感谢您的配合!

浙江省少工委

2015.3 【第一部分】 个人基本资料(请把最符合您情况的答案在□里打“√”)

1、您的学校所在地:□1.农村

□2.乡镇

√3.县级市

□4.地级市

□5.省级市

2、您的性别:□1.男

√2.女

3、您的年龄:1.30以下

□2.31-40

√□3.41-50

□4.51-60

4、您的职称:□1.三级

√ □2.二级

□3.一级

□4.高级

□5.正高级

5、您的教育程度:□1.中专

□2.大专

√□3.大学本科

□4.研究生

【第二部分】少先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调查(请在最符合您情况的答案选项上打“√”)

6、请问您觉得少先队员喜欢了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假日的社会实践活动吗?。(1)非常不喜欢(2)基本不喜欢(3)说不清楚√(4)基本喜欢(5)非常喜欢

7、请问您觉得少先队员喜欢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古典诗词”等传统经典活动?(1)非常不喜欢(2)基本不喜欢(3)说不清楚√(4)基本喜欢(5)非常喜欢

8、请问您觉得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古典诗词”等传统典籍,有益于儿童阅读认知能力发展吗?

(1)丝毫无益

(2)基本无益

(3)有点益处

√(4)基本有益

(5)完全有益

9、请问您觉得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典籍,有益于儿童道德行为规范养成吗?(1)丝毫无益(2)基本无益

(3)有点益处

√(4)基本有益

(5)完全有益

10、请问您校在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中,组织过“珍爱亲情”之类与“孝文化”相关的活动吗?

(1)从来没有

√(2)偶尔有

(3)有时有

(4)经常有

11、请问您校少先队组织过类似“拜孔子”、“祭孔子”的活动吗?

(1)从来没有√(2)偶尔有

(3)每年有

(4)每学期都有(5)每个月都有 12.请问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名人的参观考察活动受少先队员欢迎吗?

(1)非常不欢迎(2)基本不欢迎3)说不清楚√(4)基本欢迎(5)非常欢迎 13.请问您觉得少先队开展感恩社会,服务社区的志愿者活动,受少先队员欢迎吗?(1)非常不欢迎(2)基本不欢迎3)说不清楚√(4)基本欢迎(5)非常欢迎 14.请问您校少先队是否在学校网站中开设传统文化专栏?(1)已经开设

(2)没有开设

√(3)不清楚

15.请问您觉得少先队员喜欢参加闹元宵、看木偶戏、舞狮子、百家宴等各地传统的民俗活动吗?

(1)非常不喜欢(2)基本不喜欢(3)说不清楚√(4)基本喜欢(5)非常喜欢 16.请问您校少先队邀请过传统文化名家到校园做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吗?

(1)从来没有

√(2)偶尔有

(3)有时有

(4)经常有

(5)不清楚 17.请问您校少先队邀请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校园开讲座、表演、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表演艺术(吹唢呐等)、手工技艺如剪纸、表演传统戏剧、了解传统中医药等活动吗?

(1)从来没有

√(2)偶尔有

(3)有时有

(4)经常有

(5)不清楚 18.请问您校每周一课时的少先队活动是否能保证?(1)能

(√2)不一定

(3)不能

19.您觉得在少先队传承传统优秀文化活动中,最大的问题是:

(1)辅导员国学素养太薄弱√(2)难以找到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3)国学教育活动流于表面,不够深入(4)国学教育活动与时代主题难以找到有效契合点(5)其他 20.对于“三叩九拜”的传统“跪拜”仪式,您觉得是否应该在少先队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中加以传承吗?

(1)完全反对(√2)基本反对(3)说不清楚(4)基本赞成(5)完全赞成 21.对于在少先队活动中行“鞠躬礼”,您的态度是?

(1)完全反对√(2)基本反对(3)说不清楚(4)基本赞成(5)完全赞成

22、请问若要将传统文化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您觉得在设计少先队活动时能否胜任?(1)完全不能(2)基本不能(3)说不清楚√(4)基本能够

(5)完全能够

23、请问做好传统文化与少先队活动结合的最重要条件是增强国学修养方面的培训吗?(1)完全不同意(2)基本不同意√(3)有点同意(4)基本同意(5)完全同意

24、请问您觉得做好少先队组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最重要的是?

(1)校长重视

(2)家长重视

(3)教育政策支持

(4)辅导员国学素养

√(5)校园文化建设(6)其他

25、请问如果少先队活动与学校教学活动相矛盾的话,一般学校的选择是: √(1)少先队活动优先

(2)教学活动优先

26.请问您觉得在带领少先队员外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最大的阻力是()

(1)学生安全问题(2)经费问题√(3)时间问题(4)难以联络合适的实践基地(5)其他

27.请问您觉得传统文化以怎样的形式传达给孩子比较好?

(1)图画书、故事书(2)游戏(3)影视动漫(4)参观考察

√(5)其他

28、您觉得加强辅导员国学素养最好的方式()

(1)外出到高校培训(2)自学古典书籍

(3)请传统文化名家进校园

√(4)其他 【第三部分】对少先队员道德状况和行为规范的认知(请在您最认可的答案选项上打“√”)

29、请问您觉得当前少先队员在诚信做人方面的状况?

(1)非常不理想

(2)比较不理想

(3)说不清楚

√(4)比较理想

(5)非常理想

30、请问您觉得当前少先队员在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方面的状况?

(1)非常不理想

(2)比较不理想

(3)说不清楚

√(4)比较理想

(5)非常理想

31、请问您觉得当前少先队员在热爱祖国、热爱党方面的状况?

(1)非常不理想

(2)比较不理想

(3)说不清楚

(4)比较理想

√(5)非常理想

32、请问您觉得当前少先队员在责任感方面的状况?

(1)非常不理想

(2)比较不理想

√(3)说不清楚

(4)比较理想

(5)非常理想

33、您觉得您校开展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否有助于少先队员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1)完全不能

(2)基本不能(3)说不清楚

√(4)基本可以

(5)完全可以

34、您觉得您校开展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否有助于少先队员培养理想人格?(1)完全不能

(2)基本不能(3)说不清楚

√(4)基本可以

(5)完全可以 35.您觉得当前少先队员在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方面最大的三个问题是?(请按照严重性依次排序)(1.6.8)

(1)过于自私和自我中心

(2)不懂礼貌

(3)不够独立

(4)不讲诚信(5)不守纪律(6)过于娇气,不能吃苦

(7)缺乏爱国、爱党的朴素之心

(8)虚荣心太强,攀比严重

(9)过于注重物质享受

(10)不尊敬师长

(11)不孝敬父母长辈

(12)缺乏理想

(13)缺乏感恩之心

(14)缺乏责任感

(15)其他

传统文化传承调查报告 篇6

创建中华优秀艺术传承学校活动自评报告

XX小学位于XX县城南郊。现有学生680名,16个教学班,32名教师。目前每个教室都配有联网电脑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可在线观看各种教学视频。建有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器乐室等第二课堂专用教室8间。其中毛笔书法习字专用教室两间,习字桌60套,文房四宝一应齐全。

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下,Xx城关中心小学坚持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求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创办特色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结合人文教育,不断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质,坚持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范畴,深化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校艺术教育质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为客观总结工作成绩,寻找不足,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根据《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评价要素》要求,我们对学校近年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艺术传承学校活动进行了认真自评总结,现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规章制度健全

为扎实有效做好学校艺术教育和开展创建中华优秀艺术传承学校活动,我校成立了由学校校长任组长,学校副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及各教研组长为成员的“中华优秀艺术 1

传承学校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并针对我校实际,制定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和创建传承学校的工作目标和行动计划,健全了有关艺术教育创建工作的管理规章制度,将创建传承学校工作列入学校主要工作之中,列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之

中,确立了“课内普及,课外提高,不拘一格培养艺术人才”的教育思路,提高了创建工作的目的性、计划性和有序性,为全面推进创建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组织和制度保证。

二、坚持艺术教育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努力形成有效

地创建传承工作模式

1、加强艺术学科课堂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艺术学科教

育教学质量。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教学计划,开齐、开足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的同时,经常举办校级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程教学的公开课、研讨课和示范课,积极探索艺术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扎实开展教研组活动,加强随机听课,建立反馈机制,撰写教学反思,逐步形成了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良好格局。

2、立足课堂教学,渗透艺术教育。

学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使艺术课程的开课率达到

100%。学校以提升全体学生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素养为核心,将艺术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音乐、美术课教学的美育功能,施美于教。音乐课,口风琴进课堂,美术课,剪纸、中国结、书法等民族技法进课堂;体育课,中国

武术进课堂;同时在各个课程中强化学生的艺术修养,形成学科渗透艺术的意识,培养学生对传承艺术项目的兴趣和自觉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感受、努力实践、不断提高艺术修养。

3、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丰富课外艺术活动内容。

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是搞好课外艺术活动的有效载体,是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有效形式,我校极为重视课外艺术活动的开展,学校安排文体教研组专门负责课外艺术活动的计划制定、开展实施、年终讲评、学期总结等一系列全程工作。目前,我校开设有书法、绘画、器乐、舞蹈、武术等艺术类的兴趣小组8个。学校根据创建传承活动方案和每学期的工作计划,积极开展艺术兴趣小组活动,每学期均要举办2次左右大型的文艺演出,让学生尽展自己的艺术特长。

三、加强软硬件基础建设,确保创建传承活动有效进行

1、强化培训机制,提升教师艺术素质水平。

我们在创建传承活动过程中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加强学科教师的师德教育、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不断加强教师自身艺术教育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一是组织教师学习研讨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小学美术教学》《新课标》等相关学习资料,提高教师对艺术教育工作的认识,极大的促进了艺术教师的专业成长。二是组织教师到兄弟学校和外地先进学校考察学习创建

传承工作先进经验和成功的做法,大力支持骨干教师参加县上举办的文艺演出、节目汇演等社会艺术实践活动积极为教师的成长搭建舞台。三是创建了教师舞蹈团,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吸引更多教师参与舞蹈训练,培养艺术美感,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艺术修养。在每年的教师节、艺术节、元旦等,教师都和学生一起共同在舞台上展示才艺,引领校园艺术风尚。

2、努力注重体系建构,确保投入到位。

不断加大艺术教育专用设施的资金投入。首先,作为县教育系统重点灾后重建项目——城关中心小学教学楼已竣工交付使用,极大地改善了我校的办学条件,提升了校园文化艺术品位。学校还多渠道筹建资金,进一步完善了音乐教室、舞蹈活动室、美术教室、书法、国画活动室、多功能活动室,建有艺术长廊2个、艺术宣传栏4个,购置了钢琴、电子琴、音箱、画架、画板、写生用具等艺术教育专用设备,学校每周保证一定的训练时间,对参与合唱队、舞蹈队、鼓号队、大型团体操训练的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课时补贴,满足了开展艺术教育工作的需要。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艺术文化氛围

学校在环境艺术化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教学楼、办公楼的长廊以及宣传栏、会议室的正厅等遵循育人宗旨,按照校园文化审美要求,张挂学生的作品或学生活动的照片,勾勒出校园艺术文化的主体脉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教育空间,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艺术成果展,刊登学生书画作品、优秀习作、点滴心得等;校园走廊增设学生绘画、剪纸、手抄报作品展;每逢重大节日或专题教育活动,征集优秀学生作品进行展出;每年借助学生艺术节、六一儿童节开展艺术节活动,舞蹈、歌唱、表演、朗诵等在学生心中播下艺术的种子;在师生中深入开展以“礼仪常规”为主要内容的论坛讨论,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

五、创建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助推学校进一步发展。“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可谓是硕果累累,取得了一定成绩。2007—2010年以来,有100多名学生在县级以上各种书法大赛中获奖,成绩可喜。2008年,2名学生的书法作品在县美术馆展出,收藏,作品同时被《青少年书法报》刊登。2009年在XX地区妇女儿童书画大赛中我校师生获团体优秀奖,指导教师剡彩梅老师作品获大赛金奖和优秀指导奖。2010年3月,12名教师在县教师写字大赛中分别获一二等奖,颇受社会好评。我校教师论文《写字教学对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等5篇论文在徽县教育网和《XX教育》杂志发表或获奖。校本教研课题《实施“四导”写字教学模式,开展农村小学书法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正在进行研究之中。几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 “X县

学校艺术教育先进集体”,“学区书法实验学校”,目前,我校已是远近闻名的书法教学窗口学校。

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综合艺术素质得到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初步实现了“以艺育德、以艺启智”的创建传承活动目标。我校的创特实践充分证明,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工作对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开创了我校艺术教育新局面。

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1、目前我校缺乏艺术专业骨干教师,艺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快推进名师工程,加大名师培养力度,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艺术素养。

2、校园艺术特色氛围的营造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要努力争取各方支持,加大投入力度,积极营造浓郁的艺术特色校园氛围。

3、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标准化艺术教育功能室建设不足,今后要积极向上争取建设资金,增加投入,改善艺术文化教育条件,逐步朝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传统文化传承调查报告 篇7

一、云南戏曲概述

(一) 滇剧

滇剧系云南地方戏曲剧种, 亦称滇戏。因云南简称“滇”而得名。此称谓始见于民国元年 (1912 年) 六月二十日《滇南公报》上的一则新闻:“丹桂园乘此时期, 聘京角鲍小妹、张秀峰助演京戏, 即滇戏亦认真演唱, 该园生意遂见兴盛”。在这之前, 一些有关诗文中只提到“滇曲”“滇调”。该剧种广泛分布于云南全省各地州市汉族聚居区及滇西、滇南部分白族、彝族聚居区, 德宏的傣剧也吸收了滇剧的表演和打击乐器, 甚至将滇剧改编成傣语来表演, 如:《三国演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白蛇传》等剧目。[1]

(二) 花灯

云南花灯是云南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是云南花灯戏的简称。全省16 个州市均有分布。除汉族地区外, 许多少数民族也都喜爱花灯。云南花灯包括花灯剧、花灯歌舞、花灯小唱等艺术形式。传统花灯剧主要在春节至元宵节期间表演, 上世纪初逐步形成专业表演艺术。经长期发展, 云南花灯形成了众多艺术流派, 如:滇中的昆明呈贡花灯, 玉溪花灯;滇东的嵩明、师宗、罗平花灯;滇东北的巧家花灯;滇南的建水、蒙自花灯;滇西的姚安、大姚花灯、元谋花灯、弥渡花灯、腾冲花灯等, 都是有代表性的花灯艺术表现形式, 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2008 年花灯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二、青少年对云南戏曲的认知态度调查

本次调研, 共发放出65 份问卷, 收回65 份。问卷的发放对象主要为青少年群体。以下为问卷所得数据。

如图1, 参加此次调研的人群中:76.92% 的被调查者为19-25 岁;18.46% 为25-35 岁; 仅有4.62% 为16-18 岁。而从图2 可知, 在65 名被调查者中, 55.38%的被调查者已经毕业参加工作;24.62% 为大学本科在读;15.38% 为硕士研究生在读;仅有4.62% 为高中在读。

从图3 可知, 50.77% 的青少年对云南的戏曲仅仅只是听说过, 但没有欣赏过云南戏曲;20% 的青少年欣赏过云南的戏曲, 但是不喜欢;仅有21.54% 的青少年欣赏过并且觉得云南的戏曲还不错, 可以接受;而7.69% 的青少年完全没有听说过, 更没有欣赏过云南的戏曲。这个数据说明, 当代对戏曲的关心度很少, 绝大多数人对云南的戏曲仅仅只是停留在听闻阶段, 没有真正的接触过、感受过、欣赏过云南戏曲。

从图4 柱状图所列项目可以看出, 这是对云南戏曲和其他音乐形式的一个喜好度调查。从图中可以明确的发现, 56.92% 的喜欢港台、日韩、欧美的流行音乐;13.85 的喜欢古典乐;9.23% 的分别喜欢民乐和爵士;10.77% 的喜欢摇滚。而此次调查的重点, 云南的滇剧、花灯的喜欢程度为零。在所有参与抽样调查的人中, 没有任何一个人选择滇剧或是花灯。这是包括笔者在内的年轻一代需要反思的问题。

对于滇剧、花灯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认知度调研中, 我们可以从图5 的数据看出:50.77%, 超过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仅仅只是知道有这样一种表演形式, 和上述听说过而没欣赏过云南戏曲的数据一致;21.54% 的被调查者能简单的说出云南戏曲中两三个代表性的作品;13.85% 的被调查者基本不了解此种表演形式;10.77% 的被调查者能看懂一些剧种和剧目;仅仅只有3.08% 的人能简单的表演一些情节。

而对于问题:您是否愿意花钱至演出场所专门观看戏曲、花灯表演?由图6 中数据可知, 75.38% 的不愿意花钱去演出场所专门观看戏曲、花灯的表演;仅有24.62% 的人愿意花钱去演出场所观看戏曲、花灯。在当下, 有很多演唱会的门票仅仅在开售的几分钟内就被售罄, 最快售罄的一次仅仅用了0.4 秒。而这些演唱会的票价更是几百到三四千不等。这就值得大家反思:为什么青少年愿意出高价抢一张演唱会门票, 而不愿意欣赏一场相对而言票价低廉甚至不需要门票的戏曲、花灯表演呢?笔者认为,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或许青少年对戏曲的认知度还不够。

由图7, 关于不喜欢戏曲的原因可以看出:50.77%的人是因为缺乏兴趣所以不喜欢;而40% 的人依然是因为对云南地方戏曲不了解而不喜欢;9.23% 的人则认为, 看戏曲、花灯太耗脑, 不如看电影、看电视、听歌等娱乐方式轻松。

三、云南戏曲在青少年中的普及与保护

从图8 我们可以看出, 调查中对向大众普及了解并接受戏曲花灯文化的方式的数据显示:第一, 35.38% 的人认为, 可以在相关节日中以戏曲的形式来表现, 重拾古人过节的传统;第二, 29.23% 的人认为, 现在是网络时代, 应该利用新媒体及报刊杂志来进行宣传;第三, 21.54% 的人认为可以像好莱坞电影推广美国文化一样以经济形式输出文化;第四, 9.23% 的人认为, 可以通过在教科书上增加相关内容来进行普及;最后, 4.62% 的认为, 可以借助商业活动来推广普及。

(一) 戏曲进校园

笔者个人觉得, 在普通高校中开设一些戏曲相关类课程, 丰富学业生活的同时也达到了普及戏曲知识的目的。而朱栋霖老师说过, “中国戏曲和评弹的最主要问题不是没有艺术的传承, 而是没有观众, 没有去培养青年观众。在信息爆炸现代娱乐多元化的今天, 传统戏曲安享观众的到来是不可能的。戏曲史上剧种的消亡都与观众群的流失有关。对于传统戏曲艺术来说, 培养和造就新一代观众群成为当务之急。而当今最有潜力、有能力来欣赏鉴赏中国戏曲的人群莫过于大学生了。”

从2007 年开始, 朱栋霖就在苏州大学开设了戏曲评弹鉴赏课, 并以此为依托, 举办了戏曲走近大学生的活动。戏剧评弹鉴赏课不是枯燥地向同学们灌输理论, 而是以丰富的内容配以灵活的形式, 突出了现场鉴赏, 戏曲名家以自己精粹的艺术理解、讲授和表演相结合展示艺术的精华, 让同学们在欣赏中感受戏曲的独特魅力, 这是戏曲文化艺术家与当代大学生的一次美丽际遇, 前后有两千多大学生近距离聆听和体会戏曲评弹的婉约与高亢, 触摸和感觉历史的厚重与深沉。当然, 笔者个人认为, 这样类似的活动与课程, 没有政府的支持也是难以长期坚持发展下去的。

(二) 戏曲与现代综艺的碰撞

2014 年, 天津卫视就已经播出过现代戏曲节目《国色天香》, 此节目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元素进行碰撞与融合。节目中, 全新演绎出的曲目以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和二人转这六大曲种的唱腔旋律作为基础, 并进行现代化的改编, 从而将时尚和传统相融合, 现代与古典进行碰撞, 赋予了歌曲 “中国风”的新旋律。

中央电视台在今年的3 月开播了一档由中韩明星合作的大型戏曲真人秀节目《叮咯咙咚呛》。而早在2014年底, 除了公布会有韩国明星参演外, 央视还借助备受中国观众喜爱的多位韩国娱乐圈顶级艺人进行了宣传录制, 使这个节目在国内未播先火。这档节目将艺人们进行分组, 每组队员在老师的教导下, 从戏曲的各种基本功, 如唱念做打等学起, 分别要求学会京剧、越剧和川剧, 并最终在大观园演出, 接受现场观众的检验。

可以说, 这是一种创新的节目模式, 有中韩明星可以更好地吸引年轻一代关注节目, 同时也借助节目很好地向学生群体甚至国外友人普及我国的戏曲知识。云南戏曲也可以借助与综艺结合的方式, 向大众介绍、推广、普及其戏曲知识。

(三) 戏曲保护传承与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值的新兴产业, 是一个国际社会普遍重视、广大市民百姓喜闻乐见的产业。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精神内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戏曲, 可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丰富的创意素材, 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在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同时, 推广戏曲文化,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 也是戏曲的一种新的发展途径。创意产业化既可以以“活态”的形式再现戏曲的作为综合艺术的魅力, 也可选取戏曲的某一个元素从多视角体现传统戏曲的艺术张力。

四、结语

随着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 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 传统戏曲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正如上文所说, 如果没有好的方法去对戏曲文化进行推广、继承、普及, 戏曲文化将会面临更大的危机。戏曲进校园、戏曲与娱乐明星的碰撞, 无疑是吸引学生和大众的好方法。在政策的支持下, 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将会使戏曲等到更为有力地普及与推广。

摘要:戏曲,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了民族精神和智慧, 体现了民族的世界观、审美观和艺术创造力, 不论在艺术价值上还是在历史价值上都是非常宝贵的。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环境的变迁、网络的日益发达、欣赏习惯的不断改变, 人们与戏曲越来越隔膜, 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戏曲生存发展所面临的危机。本文以对云南戏曲的认知度为切入点, 通过抽样调查, 浅析了当代对云南戏曲的态度与看法, 并提出了如何在当代普及戏曲知识的建议。

感受传统 传承闽南文化 篇8

关键词:民间文化;中职美术;教学

我的家乡地处九龙江畔,历史悠久、地广物博、民风淳朴、人杰地灵,繁育了丰富多彩的具有闽南特色的文化艺术,民间艺术是“美术课程”的宝贵资源。例如,漳浦剪纸、漳州木版年画、木偶戏剧、端午赛龙舟、水仙花雕刻艺术……多彩多姿的闽南民间艺术,它是家乡的一朵艺术奇花,值得我们下一代去认识、学习、发扬,积极挖掘本地民间艺术很有艺术价值,因为在这里孕育了独特的闽南文化。闽南文化之美,值得我们用崇敬的眼光去欣赏,更值得我们用心去传承。

如何充分利用中职美术教学过程,有效渗透并充分运用闽南民间美术资源呢?具体措施如下:

1 将美术教学与丰富的校外民俗活动相结合

在美术活动中,结合各种不同的传统节日,立足于闽南民间节日风俗,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例如,端午节教师根据节日特点,结合中职学生专业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活动,美术专业教学要充分利用高教版教材《广告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让学生设计带有闽南风情、能体现闽南传统体育项目——端午节赛龙舟公益广告竞赛。食品专业学生美术课程开展了设计“巧手制作端午节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同学们拿着自己心爱的作品相互交流和欣赏,感受闽南民间文化的气氛。

2 以闽南土楼文化为美术教学资源

将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南靖土楼文化引入美术课堂,带学生到南靖土楼进行实地写生,并举办土楼文化写生作品展,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校园文化。收集与土楼有关的资料,客家土楼历史故事、土楼建筑特色、突出土楼乡土、土楼乡情、土楼风景。

(1)结合高教版教材《色彩》课本第五章《风景写生》课,渗透闽南土楼文化,给同学们介绍美丽神奇的土楼,如南靖土楼的风景,土楼田螺坑、土楼群、怀远楼、塔下土楼群等。它们有圆形、半圆形、方形等建筑结构,并巧妙地向学生提问“这些土楼风景的色彩是如何形成的”,同学们自然就会讲到家乡土楼美丽的风景。这会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领悟土楼建筑艺术与自然之美,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家乡。这加深了学生接触当地闽南传统文化资源的印象。

(2)为加深学生对土楼文化的了解,学校文化艺术学部在南靖土楼曲江河坑自然村设立写生基地点。艺術学部每年都带学生到土楼实地写生,开展“土楼色彩风景写生”“土楼风景速写”“土楼风景素描”等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实践、观察,亲身感受土楼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沉积。学校充分利用当地闽南传统文化资源对学生了解民间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其精神境界和艺术素质及审美能力,有着积极且重要的意义。

3 将闽南漳浦剪纸艺术等引入美术教学

福建漳浦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漳浦剪纸是一门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镂空艺术的杰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浓烈的原始趣味和稚拙美感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漳浦剪纸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刻。我们把剪纸作为特色活动来开展,学生利用课堂和业余时间进行练习。

(1)同学们利用课余收集漳浦剪纸艺术的信息资料,寻找方法不限,可以应用网络、电视、课外书籍等。到上课时学生先讲自己了解的漳浦剪纸艺术知识,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根据自己介绍的兴趣内容自愿结合成小组,先进行交流,然后小组进行汇报。有的小组向同学们介绍了漳浦剪纸的起源、流派、制作方法;有的小组介绍了各式各样动物、花卉的剪纸艺术,以及各种剪纸的装饰用途和寓意。有的小组介绍了闽南民间与泉州传统的剪纸艺术的形式风格,同学们通过第一课时的讨论、交流,同学们对漳浦剪纸艺术知识从知之甚少到具有一定的了解了。

(2)在高教版教材《图案》第一章第四节——“图案的继承与借鉴”,它把漳浦剪纸艺术引进学校课堂,欣赏漳浦剪纸艺术作品,分析它的表现内容、表现题材,作品中充分关注闽南的乡土人情、自然风光、传说、民俗活动、历史景观等,动态地反映当下闽南人民的生活状态。

(3)介绍漳浦剪纸的表现方法,阳刻剪纸、阴刻剪纸、剪纸的制作步骤、剪纸的符号语言,圆形、月牙形、锯齿形、柳叶形等。在图案单独纹样这一课,引导学生以闽南惠安女为形象,以闽南民间故事等为题材来表现和创作,学生听了很感兴趣,表现出了强烈的动手愿望。根据漳浦剪纸制作方法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一件作品。上民间剪纸美术课是同学们最开心的日子,他们四人一组,用小小的剪刀,色彩斑斓的彩纸,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展示他们的心灵手巧。他们在动手、动脑中体验民间艺术,将民间美术引入课堂为同学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让美术课堂鲜亮了起来。

4 欣赏和创作富有闽南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品

学生通过欣赏闽南民间传统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领略闽南的历史文化。例如,通过视频欣赏《漳州水仙花雕刻》,学生从中了解水仙花雕刻艺术,需准备钢制的刻刀、刻片、刻钳、刻剪、修叶刀和刻针等工具对水仙花茎球进行八个流程的雕刻。雕刻后的水仙花茎球经过浸洗、盖棉、定根、管理和控温。一勺清水,叶花具佳,花开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百赏不厌;视频欣赏《漳州棉花画》棉花画是漳州别具一格的棉花画工艺品。视频介绍了棉花画的艺术发展史,曾经有过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在20世纪90年代初停止制作,最近才开始复苏。通过欣赏和了解民间工艺品,激发了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拉近自身与民间美术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充分理解民间美术的造型和形式,增加他们的审美能力,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民间劳动大众的距离。

民间艺术文化进课堂的意义主要体现于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交流的渠道也日渐增多。中职学生是当前最易接受外来文化的群体,他们喜欢日本动漫、韩国网络游戏等舶来品。频繁登陆花样繁多的外来文化使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不断受到冲击,甚至处于濒临危险的处境,不少中职生甚至认为民间文化已经过时。对外来文化,中职学生的高手就是酷炫,自然对本土民间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现行教育理念上对培养中职学生民间文化意识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年青一代对闽南民间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普遍的认识和认同感。这在无形中使我们的中职学生淡化了对民间文化的关注,部分学生甚至认为民间文化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自然更谈不上对其实行宣传、保护、发展和创新了。其实,闽南民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既是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也是民族凝聚力所在。因此,弘扬和宣传闽南民间文化,让更多的中职生认识到民间文化的魅力,为本土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上一篇: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下一篇:我与工会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