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大学

2022-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论语读后感大学

《论语》在大学班集体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文章在对孔子德育方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针对当代大学班集体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应用《论语》中的思想方法建设大学班集体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理想道德的和健康的人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论语 大学班集体 文化

1 问题的提出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大学班集体文化建设对于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国文化的宝藏《论语》,很多经典思想影响了中国世代的文化。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法对《论语》进行了研究,其中《论语》注释和就某方面观点探讨的文章较多,应用研究的文章大部分从德育角度进行。文化建设应用研究很少。在现实中大学班集体文化建设被忽视,缺乏机制保障;大学班集体文化建设缺乏内涵,缺乏理性主义,缺乏对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下面通过分析大学班集体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汲取《论语》思想精髓,探讨如何建设大学班集体文化。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班集体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1]。班集体具有社会文化基因,以学生直接交往为特征,以集体主义价值为导向,社会化的共同学习活动是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整合因素。它传导和积淀着班级制度的社会文化基因。

2.2 班集体文化

班集体文化是班级所有成员共有的价值和信念体系。这一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集体成员的行为方式,它代表了班集体成员所持有的共同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班集体文化:首先班集体文化是一种感知,在班集体中的见闻就是感受班集体文化的过程。其次,所有不同背景和经历的学生都能够用相似的语言来描述班集体文化。最后,班集体文化是描述性的语言,而不是评价。

3 大学班集体文化建设方法

3.1 德育为先,积极培养理性的道德修养

(1)德育第一的思想。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孔子认为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这句话意识是做儿女的回家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尊敬兄长,要认真可信,广施爱心,亲近仁德之士,能做到这些之后如果还有余力,才可以从事理论研究。孔子德育第一的思想在今天有深远的影响,现代企事业管理中这些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文化建设中。《论语》中理性的道德修养是“孝、礼、诚信、仁爱、学习”。在现代很有教育意义。

(2)虚心好学,以学为乐,全面发展。孔子多才多艺,知识渊博,主张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以学为乐,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君子不器。”孔子是主张全面发展的,如果单方面发展,他认为那就像只限于某一种用处的器具了。在现代的教育中,主张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大学生培养自己受益终生的兴趣爱好,为就业和人生做好准备。

3.2 《论语》思想在大学班集体行为文化建设中的发扬

3.2.1 百事孝为先

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理解孝就是孝顺、孝养、孝道。养父母,关爱父母,有好东西先让父母享用,和颜悦色提出不同意见,不怨恨,不对抗父母,保护好父母给予的身体和生命,祀奉父母不违背礼。

3.2.2 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孔子提倡与人交往要常怀一颗宽容仁爱之心。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交友谨慎。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动机纯正。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尊重别人、成人之美、讲诚信、适度有节。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恭近於礼,远耻辱也。”

3.2.3 做谦谦君子

《论语》中107次提到君子。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认为君子应胸怀坦荡、心底宽广、讲求和谐、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为人正直、坦率、表里如一、无忧无惧,和而不同、成熟,慎言,讲仁义礼智信。

3.3 《论语》思想在大学班集体制度文化建设中的借鉴

3.3.1 有良好的班级制度

《论语》中很多治理国家的思想在大学班集体制度文化建设中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治国的基本方法:选才、富国、育人,立法。任人为贤。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孔子认为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3.3.2 管理者严于律己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3.3.3 重视才智礼仪仁德的关系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即靠聪明取得了地位,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虽然得到了地位,也一定会失去的。靠聪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持它,假若不用严肃的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不会尊敬他。

无规矩不成方圆,有良好的制度和方法,选德才兼备的学生做班级干部,重视才智礼仪仁德的关系。这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中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通过梳理和研究《论语》,挖掘孔子的育人处事哲理,吸取精华,对于大学班集体文化建设积极培养学生的理性道德修养、建设好班级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对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大学优秀班集体的特征和构建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

[2]汪丽娜.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功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1.

[3]程昌明,译注.论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作者:马菱

第2篇:试论语块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语块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处在词汇以及语法这两者之间。语块存在于整个学习过程中,是整体习得然后在记忆中储存的范例,是一种价值非常高的语言现象,但这种语言现象往往被人们所忽略。本文基于内涵以及分类,讨论了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语块的作用,分析了充分利用语块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语块 大学英语 写作

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比较注重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输出能力。英语写作作为检测学生语言输出能力常用的手段,但是根据学生的英语写作得分情况来看,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并不是很理想。通过相关调查可以得知,大部分学生对写作感到恐惧,不知该如何下手。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应当将教学重点由只看重于英语输入转变为看重学生英语输出的能力。

1 语块的分类以及内涵

英语语言不仅存在着能够利用语言规则按固定格式组合的单词以及不可以用规则进行答疑的固定短语,而且也存在许多具有句法特征以及词汇意义突出的半固定结构词组。其组合虽然并不是非常固定的,然而形式却是相对固定的,比如说a long time ago等等。这种类型的短语由于使用的非常频繁或者是有效,往往被看作是整体。这种模式为半固定或者是固定化的多词组合结构就被称作是语块。

语块一般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聚合词,。聚合词,指的是由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的单词所构成的固定短语,像是all in all等等;第二,搭配词。搭配词指的是经过长期使用某种词项而慢慢形成的同现关系,也就是词项间能够相互预示“搭档”一般出现的结构。一般搭配能够词汇搭配以及语法搭配两种;第三,惯用话语。惯用话语,指的是半固定或者是固定形式的,存在固定语用功能的英语单词词组,比如说I' d like…等等;第四,句子框架以及引语。句子框架以及引语指的是能够衔接语篇的关联词。

由此可以看出,英语语块不但与习语不同,而且又和自由搭配存在区别。语块是一种半固定搭配模式,介于自由搭配以及习语之间。若是某个词汇序列出现次数非常频繁而且往往用同现的形式,并且基于语用意义以及功能角度存在较为指定的范围,结构上呈现出相对稳定,这种类型的语块一般会被看做是约定俗成,而且在使用时一般会按照这种模式使用。语块的组合能够形成句子,句子的组合能够形成篇章。英语学习者只需要有机利用这些语块就能够有效的利用语言,描绘出精彩的篇章。

2 在大学英语写作中语块的作用

语块的稳定性很强,站在英语学习的角度来看,语块相当于是语言的一部分、预制板,也可以说是半成品。语块具有固定以及半固定形式的结构,具有某种特定语义。语块能够作为语言输出或者是储存的理想单位,所以,利用语块进行输出以及记忆都不易出错。

2.1 语块能够加强文字表达的生动性以及地道性

写作是一种用书面语言来阐述思想情感的方法。写作的第一步是构思,也就是作者先将需表达的思想以及要写的内容在脑海中刻画出来;然后将内容转化为语言形式;最后用语言将这些言语信息表达出来。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丧失保的情况,往往会失去短时记忆中已经储备好的信息,也就是将已构思好的内容突然间忘记,这是因为转换阶段所使用的时间太长而引起的。写作是一种知识的表述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写作依靠脑海中所储存的信息。写作除了会依赖于写作技巧、文章结构以及体裁之外,更加的依靠于英语语言材料。一般来说,转换指的是将不同层次的一系列的命题变为具有衔接性的短语组合。短语一般可分为三种形式,也就是半固定短语、自由组合短语以及固定短语,所以转换也依赖于人脑中所储存的语块以及单词。若是语块的存储量有限,往往会错用自由组合短语,进而导致转换过程较为缓慢,导致短时记忆丧失,导致失去构思的内容,阻碍了文字表达的进行,而扩大语块储存量能够很好的改变这种状况,比如说若是语块存储量大,在描写倾盆大雨时,会选择使用“rain cats and dogs”表示,而不是使用干枯无味的“rain heavily”。

2.2 语块能够提高语言表达的流利性

英语写作流利性是指学习者可以毫不费力的、运用自如的用外语进行写作。实际上写作是一种用书面语言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过程,这样就能够将作者所构思的内容变程具体的语言表达,形成了格式比较固定的语块以及自由组合的短语,最终形成流利的书面语言。语块一般有两个作用能够提高语言的流利性,一是语块存在较强的可及性,二是语块能够帮助语法计算争取最多的时间,这样学生只要熟练的掌握大部分的语块,在进行英语写作中,只需对语块进行稍微加工就能够自由取用。

2.3 语块能够加强语言叙述的连贯性

语块不同于单个词语的相对独立,语块存在比较完整的意义,突破了词义以及单词传统的范围,范围已经包含了句子、句群以及语篇。语块的作用不只限于遣词造句功能其还能够连接段落或者是句子,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同时还可以让整个语篇流畅自然、语义连贯。比如说On the whole表示总结;Firse of all表示列举;In spite of表示让步等等,上述英语词组都是英语语篇比较明显的显性标记。所以理解语块并记住更多的能够对语篇进行组织的语块,能够使选择词语以及理解词语这个过程省略下来,这是由于只需把文章的语块串联好,就能够得到文章的基本框架。英语语块所具有的宏观语篇连贯功能能够使学习者掌握以及了解英语篇的逻辑组织以及衔接关系,从而能够更加轻易的在整体角度把握英语语篇,以提高理解语篇以及产出语篇的质量和速度。

3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块意识

3.1 将语块教学程序化

绝大多数的英语句子都是由程式构成的,大学英语老师只要引导学生掌握好这些程式,就能够引导学生写好文章。这是由于程式往往是由半固定的词汇构成的,这些词汇能够提供所有句子的框架,所以学生只需通过不同的语境需求,整理以及提取自己头脑中的句子程式,对部分词语进行变换就可以达到表达目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学英语老师应当将句子尽可能的程序化,将类型大致相同的句子程式尽可能的列出来,便于学生区别和認知,然后根据语块模仿造句,并不断的反复训练,使学生对语块的理解层次更深,熟练程度也更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2 强化学生的语块意识

英语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意识到英语语块的储备直接影响到英语写作能力,使学生了解英语写作是一种语言输出的形式,英语写作的过程实际上语块连续形成出现的过程。语块的积累以及输入是大学英语写作的本源所在。大学英语老师要基于语块理论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整理语块、区分语块以及总结语块,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语块,提高语块的敏感性,不断积累基于语块的英语材料。所以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平时时间积累新的语块,同时设置情景帮助学生及时消化、应用新的语块,也可以给出一些语块例句,让学生对这些例句进行模仿,然后鼓励学生自己进行造句。

3.3恰当创设语块情景

只让学生掌握很多的英语语块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语块的输出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语块的运用方法。英语写作可以说是最好的检测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方法。大学英语老师在上写作实践课时,可以先就写作的作文话题或者是讨论话题内容,给出部分可能会用到的关系到作文题目的表达方式、短语、汇或者是句型,然后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背会后再将这些表达方式、短语、汇或者是句型擦除;老师也可以列出几个关系到生活实际的例句,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例句举出几个其他的例子,亲身体会到语块实际的用法;如果学生已经消化了这些表达方式、短语、汇或者是句型,老师可以布置给学生任务,让学生用已给的语块写作文。这样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就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作文难这一问题。

4 总结

语块理论作为英语写作教学理论的一种,像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语块理论的实施成功的避免了过去语言教学中的极端情况。一方面,语块理论弥补了传统英语结构教学法的缺点,使学生不但能够学习到语法规则,而且也能够提高学生在实际语境中选择使用英语的频率,提高语言流利性;除此之外,语块理论也避免了交际法学习方法过分强调语境但是不看重与学习与教授语法规则的倾向,有效增强语言准确性。总体来说,语块教学法可以把语法规则的学习以及语言应用到实际的语言环境中,以使得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能够流畅而又准确的表达语言。所以在进行英语写作教学时针对性的进行语块教学,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解连峰.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4).

[2]郑友奇,杨春红.语块在英语学习者写作语篇中的应用——一项基于语料的对比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3]丁言仁,戚焱.词块运用与英语口语和写作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3).

[4]孙秀芳.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5]曹立.预制语块在语言能力发展中的作用[J].吉首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作者:陈红莉

第3篇:《论语》中的诚信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培育的启示

摘 要:诚信思想无论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还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都是重要的道德规范,《论语》中的诚信思想包括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诚信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要求,诚信是为政治国的基本原则。这些思想对于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大学生缺失诚信思想的现象;其次剖析了大学生的诚信思想缺失的成因;最后重点讲了《论语》中的诚信思想对大学生道德修养培育的启示。

关键词:《论语》;诚信;道德

在当今社会中,信用对我们来说是一块无形的试金石,也许信誉并不直接写在简历里,但是信用是一个人的口碑、一个企业的形象,一个人为人处事怎么样,消费者是否相信企业生产的产品,这都会反映在别人对其的信用评价中。可见,信用的分量之重。

信是《论语》中的思想精髓之一。继承发扬《论语》中合理的诚信道德思想,对于当今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思想缺失现象

(一)学习上诚信道德的缺失

学习上诚信道德的缺失随处可见,我们可以看到或者听到这样一些现象:平时的考试测验或者大型考试,总有一些替考、代考、带夹带、带高科技考试作弊设备的人,而且作弊的手段越来越高超。抄袭作业也是不诚信的表现,还有各大高校学术造假的现象,花钱雇人写论文,把自己的名字挂在别人的研究成果上,剽窃别人的研究成果,有些学生对老师布置的论文找别人现成的采取复制的方法,拼凑出来应付了事,甚至有些学生直接把别人的论文,换成自己的名字当作作业,这都是不诚信的表现。

(二)求职上诚信道德的缺失

随着大学生毕业面临就业压力的增大,简历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资料,是进入用人单位的敲门砖,所以,不少大学生为了能够获得岗位,在众多求职应聘者中脱颖而出,于是在求职简历上造假,擅自修改成绩,为自己安上“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花钱制作假证件,花钱买证书,虚构在学校期间的工作和实践经历。有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签订了协议,但是他们缺乏诚信意识,当发现条件较好的企业时,就违约跳槽到其它企业。

(三) 经济方面诚信道德的缺失

国家为了使家庭困难的大学生能有更多机会读大学,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其中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重要举措。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推行的一种无担保的信用贷款,无抵押,由政府贴息,目的是为了减轻困难家庭学生的经济负担。还有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银行等机构为了大学生自主创业对高校学生发放贷款,这种贷款是无抵押无担保的,如期还贷,靠的正是学生的诚信。但是,有极少数学生不按时偿还贷款,这是大学生诚信素质缺失的重要表现。

(四)人际交往上诚信道德的缺失

有些学生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不讲信用,不真诚,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有的大学生夸夸其谈,不履行自己的诺言,还有的学生借别人的钱物不物归原主,甚至有些大学生在网上散布虚假谣言,发布不真实的信息,传播电脑病毒,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二、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思想缺失成因分析

(一)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现代社会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为了个人私利,社会上出现许多诚信缺失的现象,例如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商业欺骗,贪污受贿……大学生受这些不正之风的影响,使得一部分大学生诚信品质缺失,做出欺骗、不诚信的行为,于是出现学术造假、抄袭作弊、简历注水、贷款到期不还等不良行为。

(二)学校诚信教育的匮乏

受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在许多高校只重视科研,只注重教书,往往不注重育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缺乏。许多高校学生评优的主要标准在于学习成绩、论文发表的数量,使得学生们只想获得高分,不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且一些诚信教育只保持在传统的理论灌输说教形式上,使得学生没有意识到诚信缺失带来的不良后果。

(三)诚信机制不健全

许多高校没有建立一套自己的诚信机制系统来对大学生的诚信行为进行管理、约束。

由于一些高校中的行政权力的干预,学术评估的公平性被破坏,导致了许多不公平的学术行为,以及学术不诚信的行为的出现。

(四)家庭诚信教育的不足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都是无形的教育,父母如果在生活工作中做出不诚信的行为,会对子女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一些父母认为孩子走进学校,教育孩子的任务应该被分配到学校,家长对孩子言传身教的教育则放松了,对子女出现的不诚信的行为也不加以制止,导致了大学生从小就有不诚信的思想和行为。

三、《论语》中的诚信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培育的启示

由以上分析看出,大学生诚信素养的缺失由多方面原因导致,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培养其诚信品质对于其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有必要用一些经典著作来指导大学生。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现代社会诚信道德建设的有利因子,是承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而《论语》作为一部经典著作,对诚信思想的论述十分精炼而又深刻,谈到诚信的问题,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借鉴意义。辩证地学习和弘扬《论语》中的诚信思想,有助于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利于其全面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应诚信做人

《论语》作为做人的前提、人生的基础提出了“信”的原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讲了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与人交往,就像大车没輗 ,小车没有軏一样,车如何能走呢?孔子用这个比喻说明诚信的重要性,人如果不讲信用,就无法处世。可见诚信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言忠信,行笃敬,虽蛮陌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子张,说话要忠实讲信用,做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荒的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实守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土家乡,也难以行得通。孔子教育弟子“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孔子教育弟子,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是一种对诚信的坚持。孔子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如此威信也就降低了。“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讲的是君子以夸夸其谈、说得到而做不到,不诚信为耻。“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真正做到言行一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论语·学而 》)意思是说,信与义意义相近,就是说过的话能够兑现。恪守良知,诚实不作假。“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诚信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论语·颜渊》)以忠信为主,追求正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要办到。

可见《论语》中的这些关于诚信的至理名言给大学生的启示就是诚信做人,像古人一样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说话要谨慎,做人要诚信,要言行一致,只有诚信做人才能诚信做事,诚信是大学生处世通达的重要要求。

(二)大学生应诚信待人

孔子及其弟子,都把诚信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公冶长》)子夏说到,对待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曾子认为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检讨:为主人出谋献计做到忠心不二了吗?与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诚信了吗?可见他们诚信道德修养水平之高。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弟子们在家孝顺父母,在外尊重师长,谨慎做人,言而有信,有博爱之心,仁义之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要以忠诚和守信为主要的信仰,没有朋友不如自己,犯了过错不害怕改正。所以《论语》中的诚信思想教育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诚信待人,说话诚实守信,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

(三)大学生应诚信求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孔子教育人们知道就是知道,不必刻意隐瞒,欺骗别人,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必虚张声势,自欺欺人,既不利社会,又阻碍自己的发展 ,只有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积极进取,认真学习,这就是真正的求知。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孔子在文献不足为证的情况下,宁可有疑虑,也不妄下结论,可见孔子治学的诚信与严谨,反映了他对知识的诚信求实的态度。告诫大学生学术上不应该造假,应该诚信求学,不要自欺欺人。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诚信是品评人物最基本的出发点。诚信是一块试金石,验证人品的高下。真正的诚信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大学生更应做到。不管从大学生个人的人生道路来说,还是从整个社会文明的进程来说,只有守住诚信才有未来。当今大学生应该从《论语》出发,结合今天的现实,以《论语》中的诚信来引导今天的生活,走好人生之路。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 [ M ].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唐贤秋.道德的基石:先秦儒家诚信思想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苏 盾.中国传统诚信观与当代市场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王公山.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作者:朱晓晨 张玉霞

第4篇:《论语》读后感1000字-大学作业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一部经典国学著作,众所周知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的,内容为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仁、义、礼、智、信”。其核心思想为“仁”,他所提出的“仁”实际上是一种公益的思想,希望建设一个公益的社会。

对于《论语》的内容,我们在初中时就开始接触了,至今过了六七年,但譬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经典语句我们依然随时都可脱口而出,这说明经典就是容易深入人心,但当时尚且年少,对其内容页大都一知半解,现在重新再细细品读,便对其内涵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论语》全书有很多章节,但我最喜欢“学而第一”章里的内容。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则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则主要是要同学们适应新环境,好好学习,培养君子风度,搞好团结,正体现了其“礼”的思想。这一则也被收录在中学语文课本的《论语》十则里,第一次学时,我并没有真正读懂它的意思,尤其是“朋”字,一直还以为是“朋友”的意思。这样又证明了《论语》的又一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如果我没有重新认真的去复习,又怎会知道这里的“朋”不是朋友的意思,而是指聚在一起学习的同学们呢? 还有一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一则我经常用来提醒自己,为人处世要常常自我反省,从而自我提升。这一则的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做三个方面的反思:替人设想做到忠实了吗?与朋友交往做到诚信了吗?老师传授的学业复习好了吗?说明了作为一个学生每天应该坚持的三省内容。如果这样坚持自省,那为人必定越来越完美,我们不仅现在应该坚持,即使毕业后不再是学生了也应该继续坚持。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而《论语》中最能体现“仁”的一则是“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说人如果没有仁义,还怎么对待礼?人如果没有仁义,还怎么对待乐?说明了仁是礼乐的基础。一个人如果要成为君子,即思想道德修养高的人,“仁”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如果没有“仁”,又怎会有其他的“义”、“礼”、“智”、“信”呢?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仁”,就难以成为君子。

《论语》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所蕴含的丰富哲理时刻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愿《论语》文化可以继续传播扩散,经久不衰;愿社会充满仁义道德;愿孔子向往的“仁”(公益的社会)能早日实现。

第5篇:我读《论语》 论语读后感

我读论语

真理并不在于它有多么的深奥晦涩,恰恰相反,真理是最朴实无华的,《论语》语言简练,但千百年来却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名著深为文人志士所尊崇,其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传播,从伦理道德、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前进的方向。其人文思想的光华,已然灼照了千古。

论语的哲思博大精深,所阐述的内容包罗万象,富含着先哲的睿智光芒。试想在两千多年前,人们无不在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追求物质富足时,孔子,这个有着堪比宇宙般广阔思想的圣人,他捋着髭须行进在苍茫的天地之间,这是怎样的睿智者与开拓者,他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有了礼法、信仰与思想的社会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率性而为、追寻自我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孔子是勇敢的,他敢于直言不诲,他放任精神在天地间自由驰骋,他将小我融入大千世界,于是

他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方平天下“的道理。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属于孔子的时代,孔子该是骄傲的,他有一个民族的追随者,这世间不会有一个明星可以做到如此。可我又深知他该是平淡的微笑吧,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即使是射箭这样的比赛,也必然是互至揖让之礼。君子之心,与世无争;君子之行,与人无争;君子用世,与名利无争。这便是孔子,他称自己是君子,他便按着君子的准则要求自己。君子,岂名利所能驱使也?

“大音希声,大道无形”《论语》中最令我折服的是《述而》一章,述而述而,只是阐述而已,述而的开章写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说:“我只是阐述前人成说,而没有创建新的理论,我深信并喜爱古文化,只是力求像老子和彭祖那样谨慎的延续传承古文化精华的工作。”孔子没有创建新的理论么?答案是肯定的:他创建了,并且发扬光大了。他将自己的言行思融入了他所传承的古文化,他发觉了古文化与人的联系,可以毫不怀疑的说孔子是伟大的,他与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可孔子不会急切的立论或夸夸其谈。真理是朴实的,圣哲从不故作高论来炫耀才华,也不刻意危言耸听来惊世骇俗。大道至道,莫不以极简洁极明晰的语言紧扣其真谛精髓而道出,“夫大道不言,而致远也。雀噪聒聒,何所见也。”文化的传承不在于刻意的标新立异,而在与继承和发展。

孔子73岁归逝,算得上长寿之人,其实在我心里,若不是仔细的看过孔子的生卒年月,怕是我会相信孔子是修行已满升级做了神仙,孔夫子的精神世界始终是安详平淡的,有文为证:“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在生活中神态也总是保持安详快乐的,这便是生活的深度,所谓独处见操守,居家见性情,赋闲见德行。生活是一种境界,不疾不徐,不愠不火,始终保持一种从容恬静,淡泊宁居,安享生活的乐趣与美好。心忧天下不需要整天一副忧心忡忡的苦相,表面的忧形于色,是做给人看的,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为道德文化奠基,并不与生活的快乐相矛盾。既能够平静的高居荣盛的热闹,也能够安然的静处退居的寂寞,超脱于凡尘的琐碎与卑下,显示出的方是人生的境界与深度。

《论语》开篇讲《学而》,强调‘唯学习为人生的第一要务’,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主张对崇高思想的执着,对丰富健全精神的向慕,应远在物质追求之上。高行微言,所以修身;博学澈文,所以广知;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才有高下,德无止境,学而无涯,不学则无以立于社会。因此古人说:学是立世之本。《论语》二讲《为政》,三讲《八佾》,四讲《里仁》……这便是孔子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完善与修养

孔子创造了一种学说,然后用这种学说改变了一个民族,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传奇,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传奇,旧时的《论语》作为封建士大夫走向仕途的敲门砖,而今作为人们约束自我的行为准则,《论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教给人们为政以德、清廉守节、做事勤奋、生活节俭、待人诚信、交友谨慎、精忠报国……这些智慧的睿智语言,对中华民族精英群体有着巨大的影响。《论语》的教化早已不局限于儒学派,它已经成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性的文化标志。在中华民族不断探索的进步中,常有后人研究《论语》时将其神秘化、宗教化,流于其表面的注解,对于其思想精神的把握有所偏差,便对《论语》肆意菲薄,进行牵强附会式的批判,我们不能否认其内容具有一定的封建传统性质的道德偏

差,例如:歧视女性等。但那是一种时代下的思想产物,带有一定的时代标志,而《论语》对思想的弘扬,经久而弥新。《论语》表现的是一种文化的历史,一种历史的文化,你无法去否决它的价值。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不同人品读《论语》自有不同的体会,这便是其传承千古的内在品质。

文化的传承是严正的文化是一种观念,一种氛围,一种素质,一种生活态度。任何丰功伟业都只是暂时的,只有文化能够流传久远《论语》便是一种文化,一种深刻的,值得人们不断学习理解探索追寻的文化。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是危险的,而一个拥有良好礼仪文化底蕴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伟大民族,论语就是这样的传承所在

第6篇: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1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2

读《论语》有感《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于言行的语言,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这是一本十分值得让人去阅读,去品味的书。

四年级起,我便开始阅读这本书,这里面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的道德修养各个方面的言论。

每当一有时间,我会棒着它贪婪地看。里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么一句:子贡问曰“孔文子向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孔子的谥号是“文”呢?”孔子说:“他聪敏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导,所以谥足是“文”。”

读了这句话,让人有所深思。是的,我们在学习上能不耻下问,虚心请教别人,就一定会有所提高。可是有的同学认为问别人会显出自己的笨、不聪明、这是不对的。你想想,连孔子这样的大人物也请教过别人我们就不能吗?孔子认为,什么人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所以他遇不懂的问题总是虚心向别人请教。所以,我们小学生就更要虚心地向别人请教了。不懂就问,不要感到羞耻,不会就不会,正所谓知只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是知道,不知道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要虚心地去向别人请教。

《论语》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从中得到的乐趣不计其数。大家需多读这样的书。因为,它值得你用心去阅读。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3

我喜欢《论语》,论语里面记录着咱们的老祖宗孔子说的一些话,孔子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学家,他的一生出了《春秋》、《论语》等著作,每一篇都是博大精深。

寒假中,老师布置我们要背诵论语,我读到这么一段:子游问孝,子曰:&ldqu;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rdqu;这句话,我&ldqu;推敲斟酌&rdqu;了很久,才知道意思是:今天的孝者认为养父母就是给他们一点吃的,他们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买什么,能养活父母。(其实)连狗马等牲畜都能得到饲养。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rdqu;我感慨万分:

孔子说的太对了,这句话说出了孝道,我寒假听到一则新闻,一位独处的80岁老人有5个子女,但是直到老人在家中去世1个多星期后,在同一座城市的子女们才在警方的通知下赶到老人的家里,为老人办理后事。听了以后我很气愤,父母是我们的长辈,把子女一把屎一把尿地养大成人,呕心沥血付出了一切,到头来,这位老人却得到了这个结果,不能不说这些儿女真的是大逆不道啊!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觉得我要从现在做起,听爸爸他*的话,长大以后要多陪陪父母,好好地孝顺父母。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4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一本书记录了他与他弟子的言行——《论语》。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撰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这本书涉及政治、文学、哲学、道德以及教育的道理等多方面,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句子都能告诉我一个道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让我知道了如何才能保持君子风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明白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让我了解了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我知道了要向一切人学习,要随时随地注意学习······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这句话阐述了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恕”。宽恕是一种润滑剂,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宽恕是一种镇定剂,可以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格守平静;宽恕是一缕阳光,可以消融彼此之间的猜疑积雪;宽恕是一座桥梁,可以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宽恕是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种因素。如果没有宽恕,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无比沉重,身后的包袱就会越来越重。总有一天,它会把我们压垮。

《论语》中的句子不长,但是每一个句子中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这本书。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5

前者说,几个人一块儿走路,其中一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后者说,聪明敏捷并且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这两句话出自古代圣人之口,但是到现在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蕴含着这样一个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一些人,他们各自都有长处什得我们学习,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就拿我们班来说吧,有到四十五人的班集体,有的擅长绘画,有的擅长音乐,有的写得一手好字,有的是篮球场上的猛将……多少这样的同学值得我们学习啊!你见过高山吗?你见过密林吗?高山之高,是因为它不嫌一粒粒的小石子;密林之密是因为它不弃一颗颗小树苗。如果你想具有高山一情怀和密林的亲密,就应寻找自己的身边的良师与益友,学习他们的点滴长处。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要做到不耻下问就不容易了,我们应该放下架子,虚心向别人请教。

名人也有不少不耻下问的例子。例如,李时珍为了写好《本草纲目》,到处收集有关资料,甚至常常问当地农民。白居易自幼聪明,五六岁即会作诗,每写完一首诗都去读给邻居家不识字的老奶奶听,以便修改。一个不懂医学的农民怎能比得上一个有文化,聪明的识诗人。

朋友,让我们放下架子,虚心请教,知识宝库的大门将永远向你敞开。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6

《论语》这本书汇聚了春秋时期的大儒学家孔子云游四海、辅佐君王、教育弟子时曾经说过的话,读《论语》有感作文400字。聚集了孔子毕生的心血,处处展现了儒家“仁”的思想结晶。

此书总共有十三篇。自古以来都是用于教学和治理国家的。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它的作用是如此之大呀!

读完此书后,我印象最深、感觉也是最有用的一句话是“三思而后行,行而再思也”。在如今的法治社会里,做任何事不仅要有实力,最关键是要有智慧的,在任何情况下,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再三思考,做到沉着冷静,不能鲁莽,这样才能做出一番事业,读后感《读《论语》有感作文400字》。同样,我们在学习中,每件事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开动我们的脑筋、丰富我们的知识;在平时考试中,每一道题解答前一定要审清题目的意思,经过全面的思考后再下笔解答,力争做到做一题对一题,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功”,省去了做完考卷后再重新思考重新答题的时间。

可见,孔子的知识渊博,《论语》的博大精深,他所宣扬的儒家思想,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7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死后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整理而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论语》全书共二十篇,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经济、文学、道德等诸多方面。

在《论语》中,有记录孔子言行举止的,有孔子回答弟子问题的,有孔子评论别人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启发。

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有做作业遇到了一道不会的题目,我绞尽脑汁地想,可怎么也想不出来。当我准备向同学请教时,忽然想到如果同学嘲讽我:“这么简单的题目,难道连李思敏都不知道怎么做吗?”于是我立刻打消了向同学请教的念头。可眼见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转眼间到了该交作业的时间,我只好空着交给了老师。课 后金 老师找到我,火冒三丈地对我说 :“你怎么这么粗心啊?居然漏写题!”我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师,老师这才压低了火气,语重心长地说:“不会没关系,可以问同学,《论语》中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说,勤勉而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低下的请教为耻。希望你以后有什么不会的多向同学请教。”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遇到什么不懂的就虚心 向 老师、同学请教,使我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论语》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类似的经典语录还有很多,诸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使我明白了许多深刻的道理,使我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8

这个寒假我利用空闲时间读了一本名叫《论语》的书,这本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这本书讲的是君子行为和为人处事的原则。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三思而后行”,遇到什么事,先冷静,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战胜困难,创造奇迹。

这让我想到了一件事。一次表演中,因为下雨,两个表演者不能来了大家都慌了,“怎么办呢?马上就上场了,又少了两个人”。这时老师走过来说:“大家别慌,一起想想还有没有办法。”于是,大家又开始想办法了。有人说:“我们不要他们了,自己演吧!”“不行,我们演的是话剧又不是舞蹈。”又有人说。突然,我想到了我两个闺蜜。我在家时,也让她们陪我练过,只能让他们上了。我给大家说了一遍,大家都说只能这样了。我拿起了三把伞,向外跑去,还好她们家离学校很近,不一会儿,我带着她们回来了。我们换上了服装,让她们两个练了几遍。

上台了,大家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观众,虽然没有原来的好,但是掌声依然热烈。表演结束了,大家都说我真聪明呢!

所以说,遇到困难不要害怕,只要冷静想办法,一定能战胜困难,创造奇迹。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9

《论语》这本书汇聚了春秋时期的大儒学家孔子云游四海、辅佐君王、教育弟子时曾经说过的话,读《论语》有感作文。聚集了孔子毕生的心血,处处展现了儒家“仁”的思想结晶。

此书总共有十三篇。自古以来都是用于教学和治理国家的。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它的作用是如此之大呀!

读完此书后,我印象最深、感觉也是最有用的一句话是“三思而后行,行而再思也”。在如今的法治社会里,做任何事不仅要有实力,最关键是要有智慧的,在任何情况下,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再三思考,做到沉着冷静,不能鲁莽,这样才能做出一番事业,小学六年级作文《读《论语》有感作文》。同样,我们在学习中,每件事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开动我们的脑筋、丰富我们的知识;在平时考试中,每一道题解答前一定要审清题目的意思,经过全面的思考后再下笔解答,力争做到做一题对一题,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功”,省去了做完考卷后再重新思考重新答题的时间。

可见,孔子的知识渊博,《论语》的博大精深,他所宣扬的儒家思想,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10

我国春秋时期,有这样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创建了儒家学派,周游列国,广收门徒,不问出身与家境,提出“仁”的学说,并留下了《春秋》一书,他与弟子的言论被整理为《论语》,他就是孔子。在语文课本上,我们学到了来自于《论语十二章》,让我受益匪浅。

这十二则中,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到做人三个方面教育后人。学习要按时复习;被别人误解而不生气;积极向他人学习;思考与学习要共存;珍惜时间……这些都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留给我们的无价财富,每一则都让我惊叹于先人的智慧,让我感受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论语》不仅要读,更要应用于实际中。

每一天老师教授的东西复习过了吗?思考了吗?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了吗?很多知识总是学过后堆积在脑海里,每天不断吸收着新的营养,但是在实际学习生活的面前却仅仅只是一堆文字,这些知识应该在问题面前能够及时“跳”出来,进行实际应用,而不只是一堆空洞的文字积累在脑海里,它们的深层含义以及蕴含的知识道理才是更重要的。学习要活,活学活用,让这样宝贵的精神财富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仁”是孔子创立的学说,也是社会需要的正能量,制止并反对苛政。“仁”包含了一切的美德,仅是一个字也可以折射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个字应该印在脑海中,时时刻刻能够想起。

《论语十二章》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中华民族汉字背后蕴含着多么巨大的精神财富。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11

《论语》当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是知也。”每当我读这句话时就会想起寒假的一件事。

“咚!咚!咚!”有人敲门了,会是谁第一个来拜年呢?我打开门,看见姑妈一家人先来,奶奶就叫我带六岁的小妹妹去玩。我就带她去堆雪人,正在滚雪球时,她问我:“娟娟姐姐,你觉得我聪明还是你聪明呀!”我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我聪明呀!我比你懂得多。”她又问我:“那我就问你两个问题,好吗?”“可以呀!”我心想她是个孩子,问的问题我一定能回答,就爽快地答应了。

她一开始问我:“雪是什么颜色?”“白色呀!”我肯定地回答。她又接着说:“雪不管怎么样,都是白色的吗?”我说:“只要不加有颜色的东西,一定是白色的。”只见她把雪放在手上,走进屋里,她手上的雪就溶化了,变成了透明色。“哎哟!”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哪,真后悔。

接着她又问第二个问题:“雪和冰一样吗?”这是我沉思了一下说:“不一样。”她又说:“只要不加任何东西,都不一样吗?”“对呀!”我笑着说。随之,她把雪和冰放在手上,又拿进屋里,雪和冰都变成了水,她说:“这不是一样了吗?”我顿时哑口无言,脸红耳赤。

这件事后,我又想起了《论语》当中那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从此,我也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最聪明的。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12

《论语》这本书讲的是孔子对学习、执政、敬孝、仁德、礼节和天道地论述。

我认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孔子对弟子说,老师教过的知识要时常温习,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能获取新的更深的道理,这样就可以为人师表。如果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白学。学的知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执政就要用道德教化来推行政治;做人要孝敬父母;奉承君主要有献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要讲信用;为别人出主意要忠实,要广泛地与众人友爱;君主使用臣要以礼相待;臣奉承君主应当以忠相待,作为君子要谨慎地说话,敏捷地行动。

我也要用孔子的道理和品德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动。对学习,我要经常复习,而且要深入思考,要经常去实践,不能空想,做到虚心好学,说话要有分寸,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孝顺父母,父母不愿听的话要委婉的劝说,为父母做事不要抱怨。尊敬师长,要听从师长的告诫,不冒犯长辈,做一个有孝心的晚辈。和朋友交往要讲信用,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长大以后做国家的栋梁之才。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13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莫属《论语》最为经典了。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一生的言行。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在《论语》中分24个章节,分别是子路、颜渊等,在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学而篇》。这篇讲述了为人如何学习与做人的道理。这篇中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使我颇受启发。它告诉了我们学习要有无时不学、无处不学的态度,才能使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快;远方的朋友来了,应该因可以一起切磋知识而感到快乐;人为人处事不能因小事而自寻烦恼。如果做到这些,就可以更好地成为有作为的人了。

确实,在日常生活中,因为人的记忆有遗忘性,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就象我在复习阶段遇到以前学过的知识,因为平时也没有很好地巩固,有时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竞一直想不起来。平时有什么疑问我也很喜欢与同学一起讨论,虽然有时候会争论起来,但与同学的相处会让我获得很多一个人思考不能获得的快乐。以后,在生活中,与周围的同学相处,我一定不能因为一点点小事情而与同学争吵起来,破坏了彼此之间的友情。

《论语》这本书确实无愧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俗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将始终是我人生中的好老师。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14

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值得观察的事物,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它们,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奥妙。再往远处看,那娇艳的蝴蝶花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花在风中摇摆。于是,我拿起一个小型的烟花;涂上了美丽的颜色。”看到奇奇很有智有谋,老狼便从身上拿出一颗蓝宝石对奇奇说:“你可别小瞧这颗蓝宝石,它能给你变出美味可口的食物,还能逢凶化吉,请你收下吧。

这两座山虽然高,却不会再长,我每天挖一点,总有一天会把它挖掉。”愚公的这种坚持不懈、不畏艰难险阻、不屈不饶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值得我们学习。记得我曾经在数学小测验上,考得不理想,很多题目都不会做。回家后我也不管了。

就在这时,妈妈拿了一本我已经读烂了的书,告诉我不要一遇到困难就气馁,一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不做了,而是我先要心静下来,万变不离其中,多看书,仔细想一想,肯定能做出来。所有的题目平时我要多做一些练习,关键是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越是遇到困难,越要去战胜它。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论语》,要把愚公移山的精神运用到学习当中,不管前面的道路有再多的困难,只要怀着一颗坚定的心,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我们一定会成功的!当我们学到了知识本领后,长大后才能回报祖国。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15

《学而篇》开篇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虽然,对这句话不是很理解,但“君子”,我仿佛知道些。能称“君子”的人,应该是讲诚信的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我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诚信。若想正自己的身心,必须要有“诚”的思想、心境与行为。在“诚”上,我是要勉励自己的。

有天,我答应同学要给他课外书,结果回家玩起来便忘记了。次日,同学向我要,我明明知道是自己忘记了,却偏要说,是对方在放学时没有提醒而忘记的。其实,我说后的瞬间就后悔了,所以,第三日的早晨,我不仅把课外书带来,还与同学表达了真诚的歉意。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有时,不打不相识,自与同学道歉后,我们便成为了好朋友。我们还有了约定,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俩都要以“诚”相待,说到做到。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我喜欢这句话,因为有了诚实,才能有正确的思想。当我们听说一件事情后,一定不能盲目地说给别人听,万一事情不是本来的样子,那么就会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

有可能会把错误的事情当成了正确的事情。在我与小朋友们的交往中,总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这是我们小孩子的专属。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多读圣贤书,多思辨,才能使自己拥有明辨之心。

当然,能称为“君子”的人,不仅需要诚信,更需要一颗“至诚”的心灵。我想,这将是我努力学习的方向。

第7篇:《论语》读后感

读《论语》心得

郑旺中心小学 郇金娟

伴随着寒假假期尾声将至,我的《论语》学习笔记也已完成,但对孔夫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等各方面的学习还远远没有结束,孔夫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一生追寻。

在这个短暂的假期中再一次领略了先人“万世师表”的风采。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孔子思想的内容很丰富,归纳起来说,其核心是“仁”论。孔子“仁”论贯穿于他的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诸多方面,即所谓“一以贯之”。因为我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通过这个假期的学习对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深有体会。

孔夫子的“一以贯之”体现在4.15章,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其中15.3章里的“非也。予一以贯之。”通过读孔子的言论,深刻感受到其人伟大的人格感召力。

孔子思想以立身为出发点,他认为人能立身于世的首要条件就是具有“君子”人格。,君子要有仁爱之心,自重自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等等。 孔子的教育学说内容也很丰富,他主张学思并重,学行统一,讲究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的论述中都能体现出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善于启发,触类旁通。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

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孔子的教学是民主的。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因此,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我们大家都教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写的是孔子与四个学生的一次课堂活动。当年孔子在课堂操作上“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为我们今天的课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联系实际,评人评事。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新闻很多,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视和关心时事,随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宣传自己的主张。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评论过很多人和事。从这些评语中可以看出他审时度势的胸怀和抱负,并且也反映了他通过实例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今天,联系实际,评人评事,也是各科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次课改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就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这一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教师既要给学生干粮,还要给学生猎枪。” 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读后受益无穷

第8篇:论语读后感

有句话说的好:‘读史使人明智’论语就是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的学习它告诉我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人等为人处世之道,我学到最多的是学习。

论语的第一句就告诉我们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把老师教给你的知识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实践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奋人心的事。”孔子认为作为教学过程的一方——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就应该是快乐之事。孔子的教学思想完全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并且十分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在实践中锻炼知识和提高知识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来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证明你已经把握了知识。而真正懂得知识的人在现实中的运作会兴趣倍增,会自然产生出需要更多知识的充实。学习、实践的重要性,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都是重中之重。只读书学习而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死书。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精神疲惫,就成为“纸上谈兵”。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多读书、认真学习各种先进教学经验、优秀论文、教学先进案例,而且要勤加思考,不断将所学知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际行动,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们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之不断符合社会的需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那么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也就是对我们学习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温故而知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使我们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社会的需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向书本学,不如向世人学,学习是一种悟性,处处皆学问。人的行为,价值观,礼俗,知识的传承,体现在的人的生活得方方面面。一个人的内心有智慧,而且愿意好好去学,甚至乐意比自己差的人去请教,这就是一种难得的态度。

论语可以让每个人都各有所得,受益匪浅。相信只要我们深刻体会《论语》中的精辟言论和孔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我们不断努力学习,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去,我们就会更充实。

第9篇:论语读后感

《论语﹒为政篇》读后感

为政篇是《论语》的第二篇,是学而篇的一个延续。《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一、为政以德

为政篇的第一句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作为开头,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可以看见孔子为政的核心思想是“为政以德”,当时社会处于礼乐崩坏,周天子式微,各国混战不休的时期,孔子希望天下恢复道德秩序,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希望君主不断完善自身,提高治理天下的德行,通过道德人格魅力征服百姓。另外结合“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不同于法制的特点。可以从中看出孔子的出发点是:把为政建立在道德基础上,通过道德教化使百姓知廉耻懂礼仪,守规矩。

二、以孝治天下

然后通过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和子夏等人问孝,不同阶级层次,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来问孔子孝是什么,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这是孔子高情商的体现,随机应变。

孟懿子的父亲在临终前要孟懿子向孔子学礼,孟懿子问孔子孝是什么,孔子回答他是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要求他对他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

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问孔子何为孝,孔子回答他,作为子女要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对子女的身体健康的担忧,同样我们也要为他们的身体健康而担忧,回报爱给予父母。

子游问孝,孔子回答他要赡养父母,对父母要有孝心,如果没有心,那与畜养犬马有何区别。

子夏问孝,孔子回答他要对父母和颜悦色,不仅仅是有事情去帮父母去做,有饭给父母吃。

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但最终说明的还是孝治必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只有厚德才能真正实行孝治。

三、学习与思考

随后在后面多次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温故而知新”,这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不断回顾所学,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每次都会有新的知识产生。然后通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这道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和思而不学的弊端。认为只会学习而不去思考只会茫然无知,相当于白读书,只知道思考而不去学习,心中只会充满疑惑而得不到解答,只有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可以让自己学到知识,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孔子认为对于知识我们不能一知半解,因虚心学习,实事求是,只有这样的学习态度,我们才可以学习到跟多。

四、慎言慎行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这一章十分鲜明的概述了为政之时应当慎言慎行。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仅仅是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

五、任人唯贤

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政篇中,孔子讲述了任人唯贤应当做好以下三点,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只有分析一个人做的事,做这个事情的目的,察看他事后的心态,就可以了解这个人。这讲述了孔子为政选拔人才的精髓。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这句话体现了为政用人的意义。

综上所诉,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到德是做人之基,学与思则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一个人不能光有才德,更重要的要有品德。通过学习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学习与思考,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德治国,将道德与法律相结合,把法律作为规范行为的一种手段,提高道德水平,让人们知廉耻,明礼仪,社会才会更和谐。

上一篇:广州大学助学金申请表下一篇:幼儿园音乐歌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