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教学内容分析(通用9篇)
一、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教学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呢?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一致的。只不过,这种联系,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场复原(回到原始状态)。
场复原,说简单一些,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的“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十则》的教学,若能采用这种方式,其教学必将产生特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
“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
“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精彩教学片段实录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他这样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生:可以。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子贡问的就是
“有一词可以用来一生践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宽恕”之心。所以,子贡的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师:是呀!你的思考严密,也很正确。谢谢!请坐!
师:同学们,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正是通过他与弟子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语。课文《十则》中的其余九则仅有答语,没有问语。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你给学生提的问题吗?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出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
(教师依据全班同学自然分组情况,由第一大组完成第一、三则,由第二大组完成第二、八则,由第三大组完成第四、五、六则,第四大组完成第七、九则的问语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前后四个同学一组讨论修正,形成统一意见。由中心发言人汇总讨论结果,准备发言。)
师:下面,我们来听听大家学习的成果。(第三大组多人举手,我点了一人发言。)
生:第四则,仅有孔子的答语,我们经过讨论认为,答语回答的是学习方法中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一问题。所以,问语应这样设计,“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师:那你能如同第十则那样,把你加入到问语之前吗?
(生有点不理解。师提示:第十则中是谁提问的?学生答,子贡。师提示,这时是你提问,你应将自己的名字加到问语之前。是不是?生笑了。)
生:
XXX问曰:“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下面,请让我们回到春秋时期,我当孔子,你做学生,全班同学担任旁白,我们来进行问答对话。
(学生旁白:
XXX问曰。)
生: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学生旁白:子曰。)
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师生逐一完成其余八则的问语添加,学生、师生之间采用古人问答时的语气语调进行问答训练。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对第一则,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即认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学习方法中温习的快乐,“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会学友,后一句则讲人的修养问题。三句话三层意思,层层递进。)
四、教学反思
笔者曾多次执教《十则》,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悠”过去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如何联系生活呢?笔者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
“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针对《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中心发言人发言时,常出现
“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怎么能让中心发言人一个人独享呢!但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编辑短评:
作者对于《
<论语>十则》的教学确实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并能够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还有教学反思。课改需要这样既有理论又能实践、既会教书又会作文的老师。
—
END
在历史的长河中, 随着时间的流逝, 有些叱咤一时的英雄豪杰可能已经黯然失色, 但是不管历史如何变迁, 中华文明却一脉相承。诸子百家中最为显赫的一家是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为什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尊孔”决议, 其总统奥巴马访华演讲时引用孔子语录?为什么有人断言孔子思想必将照亮世界?
二.拜访孔子, 了解其人
1.学生讲述心中的孔子
2.教师点评、补充、归纳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两个主要流派, 一个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 一个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孔子是先秦儒家始祖,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典籍整理编订家, 被尊称为“万世师表, 至圣先师”、东方的太阳。
细读《论语》, 发现孔子还是一位志士、勇者、智者、仁者。他积极进取, 有匡复天下的大志“苟有用我者, 期月而已可也, 三年有成”;他坚持人生理想“吾道, 一以贯之”, 在逆境中执著一辈子, 不变节、不移志;他既重道德情操, 又重实务实效, 坚持用双重标准衡量他人;他教导人们“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让仁爱丰盈天地。
三.走进《论语》, 了解其意
(一) 学生讲述《论语》其书
(二) 教师点评、补充、归纳
1.人生智慧之书
(1) 重视教育。首创私人讲学之风, 相传有弟子3000千人, 著名者72人, “有教无类”的均衡教育, 在孔子那里基本实现。创立了相当系统的教育理论, 强调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讲究务实“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提倡“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原则。
(2) 强调仁爱。“仁”在《论语》中出现了96次, 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什么是“仁”?“仁”的根本意义就是“爱人”, 即尊重人、同情人、理解人、宽容人。
(3) 注重育人。孔子教导人们要老老实实做一个知天命、有弘毅的真正人。知天命就要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缺憾。弘毅, 就是胸襟开阔、知识广博, 有百折不挠的意志。
2.审美之书
(1) 言简意赅, 含蓄隽永
(2) 善用比喻, 形象生动
(3) 人物形象, 栩栩如生
四.走进课文, 理解内涵
(一) 品读文本, 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 享受语言美
2.师生双向交流, 提出、解答问题
(二) 研讨文本, 指导言行
1.学生交流, 互相启发
(1) 课文中的十则语录, 主要谈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孔子对君子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学而不厌、不知不愠、一日三省、行重于言、诲人不倦、不做器皿、周而不比、人生三戒、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 假如让你从课文中, 选择语录作为座右铭, 你将选取哪条?为什么?
(3)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 你认为哪一点最有价值, 为什么?
(4) 孔子说: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有人说:多个朋友多条路。谈谈你的想法?
(5) 请联系生活实际, 谈谈你对“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看法。
(6)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成为君子, 需要行动、更需要坚韧, 你有信心吗?
2.教师点拨, 触动心灵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问答体著作, 被誉为儒家经典、东方圣经。虽然离我们有些遥远, 但孔子语录值得我们百回读、百味读。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是心灵的鸡汤。《论语》中道德人格的等级是“圣人—君子—小人”, 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圣人。虽然圣人的境界太高, 不是人人能够达到, 但走近圣人, 努力成为君子, 是完全有可能的。
五.课外延伸, 潜移默化
1.阅读易中天《中国智慧—我读先秦诸子》、于丹《〈论语〉心得》
关键词:课堂教学;《(论语>十则》;儒道;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5-0050-02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即所谓的“文以载道”、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充分利用课文中生动的、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下面谈谈我在《(论语)十则》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点滴做法。
《(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的内容。课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走近孔子,以其光辉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为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孔子,使孔子的形象更鲜明,更具震撼力,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激情导入,走近孔子,以孔子的光辉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这一德育渗透环节。从孔子对教育的巨大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让学生在学习之初便对孔子产生敬仰之情,以达到先入为主的目的。
此环节的具体做法是,播放背景音乐及相关画面,同时辅以导入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5000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文化巨人光耀千古,他们丰富的、宝贵的文化遗产,直至今日仍光芒四射。他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一文化伟人。他就是孔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走近《论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北宋丞相赵普曾称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可见它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至今日,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整体感知,以文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做人修身之道启迪学生
论语中所展现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修身做人的道理,直至今日仍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为人处事作风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学生自读、听读课文,读准字音、体会语调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然后小组交流每则的文意,领会它们蕴含的道理,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与把握。此环节,把德育渗透点定位为《(论语)十则》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对学生学习做人的启迪上。
指导学生对《(论语)十则》中的内容按照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进行分类。在学习态度方面,让学生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中所阐述的学无常师,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学习态度;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中诚实的学习态度;学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中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学习方法方面,从“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学习古人按一定时间复习,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在修身做人方面,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中学习古人珍视知己,时刻保持谦逊好学的态度,时刻反省自己,具备宽广、坚忍的品质,不管在怎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都不屈不挠、坚持真理、守卫正义,并能推己及人,学会宽容,不强人所难。
三、析读课文,深层体悟,创设情景,指导人生
在学生对孔子和《论语》有了较深刻的把握之后,把德育的渗透点进一步拓展提升,即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情景一:学校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邀请同学们参加,请同学们结合《(论语)十则》及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态度与其他同学交流。
情景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把《论语》中有关修身做人的做法,向全世界推广,需要我们整理相关内容。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中所学的相关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积极撰写,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供稿。
情景三:通过《(论语)十则》的学习,对你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请以此为话题写一写。
柏乡镇中学 王香芝宁晋纪昌庄中学 孙耀江
一、设计理念
新课标十分重视“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新课标在选择教学策略时指出:综合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学习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这篇课文的教学采用诵读和对话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听、读、说、背、用、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学习目标
1.流畅地朗读、准确的背诵并默写课文。
2.积累文言实词、成语、格言、警句。
3.初步认识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以及《论语》这部儒家经典。
4.学习古圣贤的为学之道及品德修养。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处在诵读的最佳期和记忆背诵的黄金期。我们要抓住这个最佳时期,让学生记诵大量的优秀的语言文学精品,使他们终身受益。《〈论语〉十则》是孔子的语录,在教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关于学习的论述,代表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最经典的内容。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指导学生运用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方法去学习。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准节奏,三要读出韵味。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自读、研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2.对话法。实现作者、编者、学生、教师“四位一体”。贯彻《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课改精神。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以及《论语》这部儒家经典。
2.流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
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
1.听老师故事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自幼聪明好学,学识渊博,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有一次他周游列国,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了一个7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问题才让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的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好学钻研,可以做我的老师了!多么真诚坦荡的胸怀啊!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
起探讨学习的秘诀吧。
2.听学生介绍孔子
孔子是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孔子像)多么慈祥、和蔼可亲啊!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现在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呢。
相传孔子有门徒3000,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山东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
孔子不仅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两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
尊敬。现在,人们都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殿外两旁是他的72贤人弟子,大殿里边是孔子的像。身长6.4尺,号称“长人”我们不仅感觉到高大、庄严,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好不好?那就请孔子也来为我们讲学吧。
3.听教师范读课文
《论语》的“论”lún,是编纂、编辑的意思,《论语》是记录孔子和
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语录体的散文,孔子死后,是他的弟子编辑而成,共20篇,是儒家重要经典著作。宋代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学生速记《论语》简介,老师提问并鼓励)
(二)读一读
1.读准字音
教师再次范读,学生默默跟读,注意读音,体会语调。
(1)《论语》lún(2)不亦说乎?yuè(3)人不知而不愠 yùn(4)...
学而不思则罔 wǎng(5)思而不学则殆 dài(6)诲女知之乎 rǔ(7)是知....也 zhì(8)默而识之 zhì(9)逝者如斯夫..fú
2.读准节奏
(1)学生自读课文,把握语速,体会句子的语气。要求读准节奏,读书时看谁摇头晃脑摇得好。
(2)请学生朗读课文,每人读一则,然后全班同学点评谁读得好。
3.读出韵味
(1)读出文言的韵味,文言就读懂了一半。学生分组研读课文。第一组研读1-3则;第二组研读4、5则;第三组研读6、7则;第四组研读
8-10则。每研读一则,都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即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说点评。将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再全班讨论或问老师。
(2)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然后提示重点
A.实词解释:
①学而时习之⑥诲女知之乎 ...
②不亦说乎⑦谓之‘文’也 ..
③人不知而不愠⑧默而识之 ..
④温故而知新⑨学而不厌 ..
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⑩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难句翻译: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古圣贤的为学之道及品德修养。
2.积累成语、格言、警句,准确的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1.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哪一则,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老师做示范:我喜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这一则让我想到了刚上课时老师讲的孔子被七岁孩子拦路的故事。告诉我们虚心从师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正是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学问学问就是连学带问,只学不问不叫学问;又联想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取长补短这些成语。
2.学生各自说自己喜欢的内容,简要说明理由,教师和其他学生适当
点评补充。
(二)背一背
1.熟读背诵:就学生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出
示课件:背一背,赛一赛,看谁背得快)
2.自由背、个别背、分组背、男女比背、小组赛背,最后齐背。
(三)用一用
理解运用:不仅会背,还要会用。(出示课件:用一用,考一考,看谁
脑子好)小组竞赛题,每题10分。男女生分组,谁先举手就先叫谁,但一定要认真思考听我把题念完,否则就违规了。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在生活中我们要虚心向周围的人学习,只要他有一技之长,就
应向他学习。《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已成为著名的格言。
(5)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阐述读书求学的三种境界并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7)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提高学习效率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孔子是怎样从反面说明空想不如实干的: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9)古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强调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做人。当别人
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0)古人把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切磋交谈、探讨问题、合作学习当
成一种增进知识的精神享受。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人民喜迎各国嘉宾,请用《论语》中有一句话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写一写
准确默写:我们听准了字音,读出了情感,说出了内涵,背诵了重点,用到了实践,我们还要写得规范。
会总结的人一定是会学习的人,由“学会”走向“会学”。看看文中
有哪些成语和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分类抄写在积累本上
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②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④珍惜时间:逝者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然后找同学到黑板分别默写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各三条。要求字迹工
整,书写规范。看谁写得漂亮,包括格式和标点。
结束语: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让我们本着诚实谦虚、勤学好问的学习态度,采用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去读《论语》的其它篇章,你一定会找更多的智慧,让它植根于我们的心田,伴我们成长。
板书设计
《论语》十则
听学习态度: 诚实谦虚 勤学好问 实事求是背
读学习方法: 温故知新 学思结合 学以致用用
说品德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知者不怪罪写
教学反思:
我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论语十则》。一直以来,学生们对文
言文学习普遍感到枯燥无味,老师们对文言文教学普遍感到挠头。似乎除了逐字逐句串讲式的满堂灌,别无他法。新课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建议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此,我在教《论语》时做了尝试,采用了“听读说背用写”的教学流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为了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注重了诵读教学。新课标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相信学生是能读懂文言文的,再通过老师的点拨或者查看注释会意而后懂,逐步 “感知、感受、感悟”。因此我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我认为不一定老师都要按部就班的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甚至面面俱到的讲解,唯恐学生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总是对学生不放心,好像只有老师讲解才会似的,其实有些东西不一定当时就让学生掌握得那么透彻,相反有些东西老师讲得多了,倒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是有道理的。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在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会让学生记得更扎实。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文言妙句来。从而达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的境界。
七上—《论语》十则
一、文学常识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重点字词 【重点词语】
时习:时常复习说:同“悦”,愉快。知:了解 愠:生气,发怒。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 日:每天 三省:多次反省 谋: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交往 信: 诚实,真诚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一词多义】 1.而:
故,旧的知识 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以:可以凭借 罔:迷惑。殆:有害 诲:教导 女:同“汝”,你 是:这
知:同“智”,聪明。思:想,想要 齐:看齐 省:反省
士:读书人 弘毅:刚强,勇毅 仁:实现仁 已:停止 然:这 凋:凋谢 可以:能够 行:奉行 其:大概,也许 恕:恕道 欲:想要的 勿:不要 施:施加
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表顺承
②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但是,却
③ 任重而道远。——表 并列: ④ 拔山倒树而来。——表 修饰 2.焉:
① 见贤思齐焉,——语气助词
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于之”,在其中。3.其:
① 其恕乎。——大概,也许,表猜测。
② 择其善者而从之。—— 代词,他们的、其中的、自己的。4.之:
①知之为知之。——代词:它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它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代词:它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③心之所向,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5.为: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替 ②可以为师矣。——动词:做,当。③仁以为己任。——动作:当作
三、内容要点 【文意概括】
《论语》十则分别选自《论语》中的《学而》、《为政》、《公治长》、《述而》、《雍也》、《子罕》、《卫灵公》几篇,讲的是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修养。
【重点问题】
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4.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喜迎来客,《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这句话说明一个人要经得起环境考验。
8.《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任重而道远”,“重”表现在“仁以为己任”,“远”表现在“死而后已”。
9.《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中的哪句话作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0.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12.写出本课出现的至今还用的成语。
①温故知新 ②任重道远 ③死而后已 ④见贤思齐 ⑤不亦乐乎 ⑥三人行,必有我师 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阅读题典
【题源】2015届四川宜宾中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论语》八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 * * *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
8.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学而不思则罔(罔:有害)B.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这)C.切问而近思(切问:急切地追问)D.我独亡(亡:死亡)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学而.时习之
B.仁在其中矣
.C.与人恭而有礼 .D.如日月之食焉 .10.翻译(3分)
学而不思则罔 .其恕乎 .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儒家学派提倡的待人接物之道,请结合所学知识或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3分)
【答案】 8.B 9.D 10.孔子说:“不怕(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患”、“己知”各1分,句意畅达1分)
11.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所讨厌(不喜欢)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对儒家“恕”的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行为准则。(1分)这句话说明了在生活中,我们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而应推己及人,宽容待人。(2分)(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举出事例加以说明也可,但不能偏离这句话的主旨)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9.试题分析:解题思路同上,根据所学所记,了解内容,弄清各个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判断字义,注意文言虚语多义性的特点。本题用反选排除法,A前表承接,后表转折;B前代词,后语气词;C前介词“对”,后动词“参与”,答案为D。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的意思,即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要求别人去做,结合生活实际从“自律”或“宽容”等方面谈感想。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五、牛刀小试
【题源】2014中考湖北襄阳卷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二章》
【乙】《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国之小子也,而早丧所天,为二兄所诱养,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录自《三国志·蜀书·向朗传注引<襄阳记>》
【注释】①传:《左传》。②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③天:指所依存或依靠,这里指父母。④诱:教导。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以天下之所顺 以: .(2)《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 克: .【答案】(1)以:凭价。(2)克:战胜.取胜。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以”就凭着之意,注意在课下总结“以”字的用法和意义。经常考到。.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天时不如地利 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吾,楚国之小子也 ..C.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早丧所天 ..D.生,亦我所欲也 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 ..【答案】 B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答案】译文:管理百姓(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边界)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翻译和理解。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把“域”、“以”、“固”、“威”翻译出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从内容看,甲乙两文都强调了“ ”的重要性。甲文以战争为例,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文则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用原文中的词语填空)(2分)
【答案】和 天地 君臣 九族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从写作目的看甲文希望统治者 ;乙文则是告诫子孙。(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案】 施行仁政 不要担忧和害怕贫困,而应努力做到“和”。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两文都围绕“人和”。把“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翻译出来既可作为答案。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题源】(2015届福建福州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16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5.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清流见底
见往事耳
B.实是欲界之仙都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C.于我如浮云 皆以美于徐公 D.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 ....6.解释加点词。(3分)
(1)古来共谈
共: .(2)夕日欲颓 颓: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8.甲乙两文”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4分)【答案】 B(1)共:都(2)颓:落下(3)与:共同
(1)早晨云雾将要散去,到处响起猿声鸟鸣。(2)枕着弯曲的胳膊睡觉,能在其中享受快乐。甲文:赏景之乐。乙文:生活淡泊无忧之乐。【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颓”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同,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8.试题分析:仔细阅读两文,了解作者所写的内容。甲文写的是“山川之美”,根据作者最后所说“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是“赏景之乐”。乙文孔子表达是对平淡简朴生活的向往,所表达享受平淡自由生活的快乐。
论语十则反思总结篇1
传统的串讲式文言文教学法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设计使陈旧的文言文课堂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学生从僵化的学习中解放出来,饶有兴味的吮吸着传统文化的营养,与远古的原创大师进行着精神对话,相信,通过文言文教学,学生定能增加对国学的认识,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我把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理解文意的学习内容交给了学生,并且要落实在学案上,这样能夯实基础。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论语》十则的字面意思并不难,但要解读出深意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所以我让学生
①表明孔子非常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复习环节的句子是: ②与今人“举一反三”意思类似的句子是: ③孔子注重将“思考”和“学习”结合的句子是: ④孔子倡导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的句子是: ⑤与“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意思相仿的句子是: ⑥表明孔子向他人虚心学习的态度的句子是: ⑦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⑧孔子借物候现象比喻高尚节操的句子是: ⑨孔子认为“恕”的含义应该是:
⑩ 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文学常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四书是指:《论语》、《大学》、《中庸》与《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又称《周易》)、《春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重点字词释义
学而时习之:时习,时常地复习..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
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发怒。.
三省吾身: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
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故,旧有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
词。新,新的理解与体会(或“新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诲女知之乎:诲,教诲。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
是知也:是,此、这。知,通“智”,聪明,智慧。..
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刚强,勇毅。..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凋,凋谢。.
★一词多义
而学而时习之顺接连词,学而不思则罔转折连词,却
思而不学则殆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接连词
日吾日三省吾身每天
能张目对日太阳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天
其其恕乎大概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他们”
细察其纹理代词,指“藐小之物”
蹲其身代词,指“自己”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知道
知之为知之明白,知道,懂得 .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知道
故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
为可以为师矣成为
以虫蚁为兽当做
项为之强因为
★出自《<论语>十则》中的成语
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死而后已
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用课文中的原句填空
1、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孔子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与“学而时习之”内容相近的句子是:
5、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者而改之。
6、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课文内容理解
本文所选十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品德修养。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则主要讲学习方法和个人品德修养。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这则讲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这一则讲的学习态度,强调不要不懂装懂,要实事求是,应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译文: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这两则都是讲的学习态度,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这一则讲的思想品德修养,曾子的这一番话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这一则讲的思想品德修养,这里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告诉我们人的品质要如松柏,坚强不屈。
译文: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这一则讲思想品德修养,强调要待人宽厚、仁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2.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3.能熟练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通过分类整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3.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其成为反省自己的镜子。
2.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积累重点字词,疏通课文;背诵课文,阅读其它篇章。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确,我国两千年多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如今在联合国总部里悬挂着从《论语》中摘录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说明当今世界,《论语》在治理天下方面还用得着。治理天下如此,治理一国,一省,甚至一校,一家也是如此,治理个人的一身一心也是如此。可见《论语》是不可不读了。
二、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牲畜),工作得很出色。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50岁那年(前500),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为时14年,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宫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他的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三、关于《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论,纂辑的意思,应读lún,语,言谈。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上有四种体式:(1)“子曰”式: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可称格言体。(2)问答式: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可称答问体。(3)谈话式: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4)议事式: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
《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从宋朝以来,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原文
四、疏通课文 重点字词
就:靠近,接近。此处可译为“到……去”(金就砺则利)诲女:女同汝,第二人称代词。是知也:知同智,智慧。衣轻裘:阮元校勘记:「唐石经轻字旁注,案石经初刻本无轻字。车马衣裘,见管子小匡及齐语,是子路本用成语,后人涉雍也篇衣轻裘,而误衍轻字。」 盍:兼词,“何不” 伐:夸耀施:表白 安、信、怀:使动用法。
知者乐水:知通智;乐,yào,喜爱。饭疏食:饭,名作动。
饮水:饮,名作动,喝。水与汤相对,冷水。
五、学生自己翻译,然后老师出示译文,让学生对照。
六、熟读至背诵。
七、阅读课外补充的其它章节。
第二课时
课前预备:诵读课文
一、导入
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那么,孔子究竟以什么样的智慧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论语》十则来读一读孔子,看能否读出孔子思想里哪怕是一点点的智慧。
这样的经典之作一定要用心阅读,而且我觉得个人的力量还不足以推开他寻那扇智慧之门,所以我给大家提出了一些品读的要求。
二、品读要求:
1、分组品读,注重交流与合作。
2、“品”之前最好要读一读。
3、品读应从文本出发,最好联系生活实际。
品读完了之后,要对你们自己的感受有一句结论,或是人生哲理或是劝诫之语,4、语言要简洁。
5、读完后,每组选一个同学为代表,先背诵,再把你们品读的结果告诉大家。
6、注意时间和效率(5-8分钟)
三、学生自由发言 附老师对每一则的理解:
第一则:这一则体现出了孔子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过多地追求物质享受,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
感悟:“物质的追求可让你富足一时,精神的追求却让你充实一生。”
第二则:这一则写出了孔子的早立志与好学。孔子十五岁立下了学习的志向,并且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想,然后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有所成。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成为了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就是讲孔子晚年勤奋读书的。感悟:“终身学习,便成天才”
第三则: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可当代社会偏偏就有很多人做不到,感悟:“实事求是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第四则:可见孔子的博爱精神。孔子希望“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感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五则:孔子的乐学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渊明也曾“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便会甘之如饴;不喜欢读书,便味同嚼蜡。博学如孔子他们正是因为乐读书,才会一生勤学不倦。
感悟:“把学习当作一件幸福的事吧,你爱书,书也会爱你。”
第六则:这则好像是用山水的比拟对仁者和智者作一个比较。他认为智者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仁者仁慈宽容而不容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乐山乐水”不一定只是就性情而言,或许它更体现了一种人生价值观或者是生活态度。智者乐水,因为他们如水通过自身的流动滋润万物,且海纳百川;仁者乐山,因为他们如山,山虽不语却以自身的厚重令人高山仰止。
感悟:“知者善行若水,海纳百川;仁者厚德如山,容载万物。”
第七则:孔子的“安贫乐道”。《论语》里还有这么一则:“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改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极力赞扬颜回的安贫乐道,说他是真正的贤者。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孔子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没有关系,但同内心有关。而且孔子也认为不符合道德的荣华富贵他是不会接受的。感悟: “自由的心灵不能被物质所困。”
第八则:孔子的坦荡胸怀。他认为君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天知命,坦荡自得。小人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所以局促不安。感悟:“胸怀四海才能心宽天下”
第十则:孔子的清心寡欲。沉迷美色、争强好斗、贪得无厌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大的诱惑,如果不能克制自己或者自身欲望太强,就可能陷入欲望的沼泽,无法挣脱,愈陷愈深而无法自拔。
感悟:欲望是个深深的泥潭,在它面前,请停住你的脚步!
四、深入探讨孔子的仁
总结孔子的道德精神:好学乐学,安贫乐道,博爱仁慈,坦荡胸怀等等。而且更重要的是孔子把这所有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有一个核心:那就是“仁”。(学生阅读第九则)
师:“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
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孔子的仁?(引导提示)出示孔子对“仁”的阐述: 《论语 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1、(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师问:孔子仁的实质是什么? “爱人”,关爱他人;“泛爱众”,广泛地去爱众人。这个“泛”,就是由己及人。后来孟子总结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是推及父母、家人,然后是亲戚,然后是乡里,然后是祖国,然后是天下。
如何才能做到仁呢?孔子是这样说的:
1、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2、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假若有一个人,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实行仁的方法。
结:孔子仁的实质是“爱”,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仁学,而且孔子的“仁”是一种博爱。所以说“爱众人、爱人类”这就是孔子的最大智慧,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宋儒曾写诗赞扬孔子说“天不生仲尼,千古是长夜”。这就是他的力量。以至于孔子以后,中国社会乃至全世界都遍布了这种思想的不灭之火。
五、(学生自主发言)孔子之后哪些这样的仁者?
1、孟子:把这种仁发展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3、周恩来:“生为国家,死为人民的耿耿忠心
4、飞人博尔特:奥运夺金后送了一只签名的足球给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小女孩,她在地震中失去一条腿。博尔特还给中国红十字会捐献善款5万美元。这更是一种跨越国界的爱。
5、高耀洁: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艾滋病患者一般人不敢接触,可她以渊博的知识、理性的思考驱散了人们的偏见和恐惧,以母亲的慈爱、无私的热情温暖着他们的无助和冰冷。
6、感动中国2005人物“丛飞”。他把无私的爱给了失学儿童。
7、感动中国2006人物林秀贞,她是一位农妇,但是她30年来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六、结语
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爱无边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论语十则教学内容分析】推荐阅读:
读《论语十则》有感800字11-22
《论语》教学反思11-28
《〈论语〉导读》教学设计06-14
课文《论语》教学设计06-16
《〈论语〉》优秀的教学设计10-24
论语 述而教学设计11-18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管理07-24
国学之《论语》选读教学计划11-03
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研究性学习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