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精选11篇)

读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 篇1

最近一年,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每天出去疯玩到很晚才回家,或是H歌,或是泡吧,又或是玩四人游戏,现在每天下班回家是哪也不去,崽崽上小学一年级了,为了让她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我们家的电视机都放假了,每天我会拿出一本书,陪着小孩做作业,然后她也会在做完作业后和我一样手棒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她活在她的童话世界里,我也会沉静在另一个世界中,或是气愤;或是感动;或是领悟.慢慢的这样的生活成了我的一种习惯,也开始喜欢上这样的生活,我现在才发现,读书是一个逐渐让自己的心安静和回归的过程;是一个上人心灵纯静的过程。

在我的床头总摆着一本书是于丹的《论语感悟》,每当心情不好时或是心中有事无人诉说时我总会拿出这本书看一看,然后对于自己的一些困惑或是迷茫总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在学生时代无聊时也随手翻过《论语》,但那时没什么印象,其实呢是好多话看不懂,就像是现在看通过于丹老师的一些解说觉得自己懂了,理解了,但是几十年以后我想我再看这本书可能又会是另一种感觉,另一种领悟.于丹的只言片语能将我们带到二千多年前的的孔子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一些文化上的产悟,当然有很多是过时的,但是论语里也有一些是关乎人性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有核心价值的一些东西,她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我们,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其实也就是教导我们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他的那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之言在当今这个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的人中又有谁能做到,虽然知道自己很难做到,但是通过看这本书至少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很多时候自己一忙一起来最容易忘记的就是这三种人,要让老者安之,让朋友信之,让少者怀之那又是怎样的一种品质和胸怀,那又是怎样的一种态度和心境。孔子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爱其实离我们不远,它时刻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看这本书里面所讲的孝敬之道给我很大的感触,总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的很好,其实不然,孟武伯曾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回答这样一句话"父母唯疾之忧."多么朴素而又简单的一句话,但它确告诉我们一个至深的道理,还有一句话我记忆深刻"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健在,身体健康,惧的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岁,我们还有多少时间能陪在他们身边尽孝呢?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万里儿不愁,看这本书这样的句子让我震憾,让我心酸,让我自责,我最怕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种感觉.扪心自问,我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但在漫漫人生途中,我会用生命去体会,用行动去感知,用至高无上却又简单至纯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贤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智慧之道——于丹《论语》感悟 篇2

《论语》从始至终充满着智慧,智慧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它不是拎出来的一句两句警句,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思维的方式,《论语》总是用最朴素的话去点明那个至极的真理。当樊迟问老师什么是智的时候,老师就说了两个字叫作知人。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在我们今天来看,如果你懂得天体物理,懂得生物化学,或许你都不是大智慧,那只是你拥有了知识。真正的智慧只有一个标准,就是面对人心你拥有什么样的判断力。

学生问老师,知人以后要做什么呢?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就是这样10个字,告诉我们知了人以后要干什么。举直,是把那些正直的,有才能的,善良的,符合社会基本价值的人,提拔上来给他们一个好的空间;错是安置,把他们安置在枉的上面,枉就是那些曲折的,不正直的,心思可能不是那么高尚的人。也就是说让贤达的,善良的人,这些符合核心价值的人在那些不怎么善良的,有一面之私的人之上,这是一个标准。能使枉者直。这个标准更温暖,也就是说人性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我们不能说某一个人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大善人,也不能说一个人他从始至终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歹毒小人。人性中的各种元素其实都是在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温度,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空间中,或善或恶,在一种环境作用下的释放。当你了解人心的时候,你有没有一种力量让他起码跟你合作的这一段,跟你在一起的这一段时间,让一个曲折的人,也就是心思可能有很多弯弯绕的人在这一段表现得更正直坦荡一点?这就叫能使枉者直。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人生真正成功不在于你凭运气抓了一手好牌,而在于你抓了一手坏牌,但是你能把它打好;人生真正交往的成功,不在于你侥幸一路走来遇到的全是君子,而在于你遇到有些不能成为君子的人,当然不一定就是小人,能够因为你的交往看到人性中的温暖,善良,看到你对他的体谅、包容,而让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现出来。为什么要知人呢?孔子说,就是这样一个目的。

《论语》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是知人,是为了用正直的力量影响周围、影响社会,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知人呢?观察了解一个人最有效的方法又是什么呢?

孔子说看一个人,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论语·为政》)。真正看一个人做事,不是看事件的物理过程,而是看他心里的安顿,这就给我们一个起点,视其所以,再给我们一个过程,观其所由,最终给我们一个终点,察其所安。人焉哉,人能怎么藏呢,就是藏匿,一个人的心经过你这样一个过程,你说这个人还怎么能藏起自己呢?孔子不光告诉你知人很重要,还告诉你方法,就是永远不要在静止的一点上考察一个人的言与行,不能断章取义说谁谁谁说什么话了,所以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而观其行不在于一个结果,在于整个动态的过程。

再说得进一步,孔子说,你如何观察一个人呢?你去看一个人的过错,因为每个人的过错最终都是可以归类的。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党,指归类,每个人的过错都是可以归进哪一类的。所以孔子有一句话叫观过,斯知仁矣,你看一个人的过错,就知道他是不是一个仁义的人,这就教给我们更进一步的办法,不仅看每一件事的过程,还要去看看这个人的过错。

人的过错千奇百怪,不一而足,但在过错里最见人心。人这一生悠悠漫漫孰能无过?真君子不是没有过错,而是能从过错中洞察他的心:有人是因为软弱犯错,有人是因为轻信犯错,很多人的过错源自善良。我们以前曾经说过,学生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告诉他,你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德报怨不是一种过错吗?有很多人都是由于内心过于慈悲,柔软,而超出了底线,所以屡屡被伤害,这也是一种过错,从这种过错中你或许能看出人性中一种深刻的善良。所以,孔子说,观过,你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一个仁义的人,这一点其实是一个看人的方法,这种观点很有意思,它可以超越时间,适用于不同的时代,让你完成一种解读。人面对过错的时候,怎么去观察,有两点很重要,第一就是过错之后的态度,用孔子的话说,君子也不是不犯错,但君子之过如同日月之食,太阳再灿烂它有日食,月亮再皎洁它有月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改了之后它还在天上,你还仰望它,叫作君子过而勿惮改,别怕改,马上改。过而不改视为过,错了不改才叫过错。

真正的君子有三个字,叫不贰过,用今天话说就是不犯同样的错。人这一辈子都可能犯错,但是犯错误也要有点品质,我们不能屡屡地犯同样一个错,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情景下可以有失误,但是你记住教训,不要在同样一个地方再次跌倒。所以观察一个人的过错,不比观察一个人的好处要更深刻、更见人心吗?

于丹感悟:孔子不但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是知人,并且还告诉我们知人的方法,就是要通过完整的过程来观察人,而其中一个重要方法,是看他犯了错误以后怎么做,这样会更有效,也更深刻。

知人要善任

那么,我们观察人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掌握真正的智慧又是为什么呢?

不是为了我们在这里飞短流长品评人物的,真正大智慧的获得,是为了有用。大家都知道子路,他是一个勇敢过人,但智谋稍稍欠缺的人,有一次他去问老师,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说老师,如果现在让你带兵打仗,你会选择跟什么人同行呢?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什么叫暴虎冯河?冯就是凭借的意思,读ping(凭);河就是大河;暴虎,指赤手空拳,没有任何外在器械就敢搏击老虎,像武松那样,去打白额吊睛大猛虎,这叫暴虎。冯河,是指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在那里,河上没有桥,河下没有船,这个人只身就敢去泅渡游泳过大河。一个人敢这样做还不算,还要拍着胸脯说,死而无悔,我不怕,我的勇气足够支撑我去这么做,用不着考虑后果。如果一个人在三军阵前这样表态,孔子说,我反正不选择跟他同行,我不用这样的人。那他用什么人?他说了八个字标准,他说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这话什么意思?临事而惧啊,一事当前心里得知道害怕。我们想一想,今天的领导在任务下达的时候要看下属的态度,很可能面对两种人:第一个人听个大概马上拍胸脯,说请领导放心,保证完成任务。第二个人在那儿听啊听啊,说您说的这件事太大,您让我回去再收集点数据,我好好考虑一个可行性方案,我尽量把它完成。这样两个态度摆在你面前,你会用谁?第二种人就叫作临事而惧,他真知道害怕啊。

什么叫作好谋而成,就是我真把它当回事接下来了,然后好好地运用自己的智慧,一步一步去谋划,直至完成。孔子说,你问我用什么人?我用这样的人。

法国曾经有一个智力测验题:如果卢浮宫不幸失火,这个时候你只能从里面抢救出一幅名画,你将抢哪幅画?大家纷纷报来答案, 90%以上都集中在“蒙娜丽莎”上,要抢肯定抢这幅画,但是最后这个大奖,被法国当时的大作家凡尔纳拿走了。凡尔纳的答案是什么呢?他说我抢离安全出口最近的那幅画。去过卢浮宫的人都知道,“蒙娜丽莎”在哪儿?在二楼的一个大厅里,而且是一幅不大的画,我们想想真着火了,一片浓烟中,别人往外逃生,你逆着人流往二楼上跑,你去找蒙娜丽莎,你还没摸着那幅画估计就已经烧死了。所以人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负责任的是找到安全出口,然后第二尽责任,就是随手你能抢哪幅画就抢哪幅画,这是大智慧。大智慧永远不是拍着胸脯、一个高扬的声音就能够代表的品质。其实,大智慧跟小聪明的区别,有时候就是在彰显一种态度上。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是知人,我们是信任大智慧还是信任小聪明呢?

但是,毕竟这个世界上有大智慧者是少数啊,那小聪明的人都不用了?小人是不是也一定要远离呢?孔子有这样的说法,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这话什么意思呢?说每一个人啊,都各有其位,真君子是什么呢?按孔子经常说的标准,叫作敏于行而讷于言。(《论语·里仁》)他认为君子都是不怎么唱高调的人。这个人不一定很善言辞,但是他内心非常刚毅果敢,这种人可大受,就是你给他一个大任务,让他去担当承受,他会以性命相授给你完成。但是这种人也有弱点,不可小知,你别拿小聪明的事情去试探他。今天我们这个社会上有好多事情是需要小聪明的,有很多商务往来,有时候真的需要跟客户沟通,就需要那种伶牙俐齿的人,需要八面玲珑,甚至必要的时候还要给人家递个红包,还要阿谀奉承几句,这些事属于小聪明,真君子肯定给你干砸了,他做不了。但孔子说,小人可小知而不可大受。

于丹感悟:知人是为什么?知人是为了用人,也就是说知道人以后你就能把他摆对地方。

知人,从知道自己到了解他人,到摆对位置,这是真正了解智慧之后的出路。智慧终究是要有用的,用在这个世界上去做什么?那就取决于我们自己。

生而知为上

那么这样的智慧由何而来呢?孔子还是教过我们一点方法论的,他说人的这个智慧首先是可以学来的。他认为人的智慧的得来,有四个等级,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论语·季氏》)

第一叫生而知之者;第二就是他说的学而知之者,通过学习了解;第三是困而学,就是遭遇困顿了,有麻烦了,才临时应急想学;最次一等就是困而不学,就是都已经遭遇困境了还不学,那你当然只能认命了。这四个层次中大家最容易质疑的是第一个层次,叫作生而知之者,就是指那种悟性好的人。也就是说,学而知之是看见了什么能举一反一,而所谓的生而知之,是凭着他的悟性可以举一反三,是很多事情他可以联系起来想,这个层次就比较高了。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知识固然很重要,当今又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但是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智慧,比智慧更重要的是经验,而在经验里面,悟性又是最强的一点,也就是说,凭借这样一种悟性,能够在我们的生命体系里提供一种别人不能替代的那种智慧。这就是一个人靠自己的悟性的酝酿,要想达到一个高层次,该怎么办,就是要把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联系起来看。

1979年12月,洛仑兹在华盛顿美国知识学会的一个年会上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就是这个世界的科学有哪些连带呢?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有可能带来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后来大家所说的蝴蝶振翅效应。为什么蝴蝶振翅能够引起那隔山海的龙卷风呢?因为这个世界上气息相关,凡事之间都有着微妙的联系。如果看不到这些的话,那就是你的悟性不足,所以有时候我们的经验能够将一些复杂的问题教我们迎刃而解。

于丹感悟:什么是大智慧,知识是可能产生智慧的基础,但知识未必直接导致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外在可以学,而内心要有酝酿。

孔子能够做到一种很难得的境界,叫作子四绝,有四样东西在他这儿基本做到了杜绝。哪四样呢?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什么意思?意,是主观臆断,就是一件事情摆在那儿,没有什么真凭实据,拍脑袋一想就说它是怎么回事,这件事他基本上不做;第二是毋必,也就是说他对任何事不抱一种必然的期待;第三个字叫固,毋固,也就是说不固执己见,要真正尊重事情的规律,尊重它的变化,然后去找它客观的走向,而不是固执于心;第四个字最难,就是毋我,就是能够把自己达到一个浑然忘我的境界,然后去真正完成对客观事实的判断。

有了外在的学习,又有了内心这样的一种彻悟,内外合一的时候,还要有一些现实的方法。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他说,你说我有智慧吗?我没什么大智慧。有个大老粗来问我一些需要用体能用技能的活,我没有感觉过,空空如也,我就回答不上来。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人是全知全能的。但是他说我有个方法,就是遇到任何事我会叩其两端而竭焉,也就是说不要沉浸在事情的过程中纠缠于细节,凡事在你眼前先问问自己,最好能怎么样,最坏能怎么样?比如说一份工作,一个选择摆在眼前,到底何去何从呢?无非是最好会怎么样,最坏会怎么样,这叫叩其两端,就是问它两端的极值,然后来统观全局。

说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在德国一个小学的课堂上,有一个小男孩特别淘气,他从来不认真听讲,老师实在太烦了,为了让他安静一会儿,惩罚他,出了道题,随口说,你坐那儿算,一加二、加三、加四、加五、加六一直加到一百,最后得多少?老师转身接着讲课,没有几分钟这小男孩站起来了,说5050,老师大吃一惊,说你怎么算出来的?那小孩说,1加100是101,2加99还是101,3加98还是101,这样两头加,加到中间50加51还是101,最后50个101不就是5050吗?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大数学家高斯。其实这个方法就是一个特别简单的叩其两端的方法,是他找到的一种最简炼的方式。

于丹感悟:《论语》告诉我们,要想拥有真正的智慧,必须掌握一套独特的方法,不管天赋如何,人们都不但要学,而且要悟,要把世界上的各种事物联系起来综合考察,还要善于把复杂的问题,归结成简单的事情。

于丹感悟智慧

《论语》中的许多智慧,都来自于生活中常见的细节,虽然朴素,却永恒久远。《论语》所描述的智慧之道,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用生命去体验。那么,智慧的最高境界又是什么呢?

从一开始我们就说到智慧,这个世界的智慧有些是可以去观察的,有些是可以去感悟的,循着圣贤这么多道理走下来,最后我们会知道,智慧最大的境界在于自己心中通彻的透悟而最终成就生命的欢欣,所以只有自己的心智在,智慧才能够从知识完成转化。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篇3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

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们也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生活中愉快地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篇4

当我捧读《于丹<论语>心得》,是有这种真切的感受的。难得于丹先生慧眼再现,让我国古代《四书》之一,两千年来一直被列入官学,视为“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衿”的《论语》,这样一本令人心存敬畏的古籍,在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的阐释下,让蕴含于其中的古老的东方智慧与朴素的生活哲理顿即散发出了一种可人的温暖,令人有种如座春风的感觉,顿悟“道不远人”。

“道不远人”。于丹心得把论语归为“八种道”,意欲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而其中第五章交友之道,谈的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朋友的作用,以及如何选择朋友、如何与朋友相处。她认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这引起了我的深思与共鸣。

作为社会个体的人,总有一个活动的圈层,现代人交友之道,择友标准,应是怎样的呢?于丹先生在他论语心得中,肯定地说 “《论语》里面给出了答案”。这就是孔子所言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我想即算在今天一个人,如能以孔子“益者三友”标准为参照,去选择朋友,那么用于丹的话说无疑就是选择了一种有品位的生活方式,一种趋向高尚的人生境界。

因为,“道不同,不相与谋”,一个人有什么样朋友圈层,就有什么样的情趣与爱好,不如此,总是无法聚在一起,结成圈子的;再则环境改变人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浸润于什么样的环境中,其品行相应就会有某种倾向,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所以古人说,择交如求师,当慎之又慎。

那么,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面对喧嚣的世界,种种的诱惑,我们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呢?

我以为当首选志趣高洁者。志趣高洁者,必然是志存高远,情操高尚的人,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胸怀远大的抱负和追求,因而心无杂念,能不为眼前尘世的欲望所羁绊,能淡泊名利,静下身心,埋头实干,一意向着理想的彼岸,而奋发进取。他们如翱翔于苍穹的雄鹰,如屹立于山巅的苍松,总有着一种鼓舞人心的,教人奋发的灿烂气象。

其次,则当选择正直严谨者。正直严谨的人,必然是心地宽厚善良,胸怀坦荡,富有正义感,能明辨是非,心存大局原则,不为权势左右,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人,他们看似平常,却如山野的芳草、鲜花,自然散发出一种人格的芬芳气息,常与之伴,如坐芝兰之室,当为幸事。

再则,是选择博学有为者。博学与有为于个人常是相伴而生的,博学有为的人,必然先是一个勤于读书,善于学习,因为博览群书,而知识丰富,富有知慧、精神世界富足、生活情调高雅;而渊博的知识,则是他人生进步的阶梯,更赋预他行动的力量,因此他往往是一个事业成功的人。这种人如同一面镜子,与之相伴,以之为鉴,可以知不足。

读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篇5

,才能帮助他们成人、成材。

作为一名小学的教师,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并用自己良好的素质去影响学生与家长。我们教师的整体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虽然家长对其子女的影响也十分重要,但我们教师应该利用学校这个有力的教育阵地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来改变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学习方式。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要去抱怨,而要有责任,首先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做师德的表率,以师风、师魂,坚决抵制一切有悖师德的`行为。用自己良好的师德,去感染和带动周围的教师,甚至学生与家长,做到一个教师就是一面旗帜。

“道不远人,温暖人心”这是于丹教授对《论语》这部伟大著作的评价,在这里我引用于丹教授的名言来表述我内心对《论语》所树立精神的仰慕,同时对于丹教授可以以如此生动却又不乏深刻哲理性的方式来对象我这样的人进行思想上的洗礼表示尊重和感谢。以上这些是我读了这本书,我的心灵产生了一些触动,触动着我不得不寻找自我的坐标,触动着我寻求快乐的生活,触动着我做淡定从容、心平气和的教师。

读于丹(论语心得)一点体会 篇6

近读于丹(论语心得),受益匪浅,特别是对其中一章“交友之道”更是颇有感慨,不妨整理摘录,并略作心得体会,和大家分享。

孔子非常看重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朋友的作用,他说这个世界上的好朋友有三种:即“益者三友”,坏朋友也有三种,叫“损者三友”。

所谓“益者三友”,指友直、友谅、友多闻“。第一,友直,指的是正直的人,这种朋友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有一种朗朗的人格,没有一丝馅媚之色,他的人格可以影响你的人格。第二,友谅,”谅,信也,”就是诚实的人,这种朋友为人诚恳不作伪,和他们交往,我们的精神能得到净化和升华。第三,友多闻,就是知识渊博,见多识广。当你在一些问题上感到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是,不妨到朋友那里去,也许他广博的见闻可以帮助你做出选择。

所谓“损者三友”,叫做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是典型的坏朋友。首先是“友便辟,指的是喜欢馅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这种人毫无正直诚实之心,没有是非原则,目的就是让你高兴,以便从中得利。和这种人交朋友,你会特别舒服愉快,好话听多了,头脑就发昏,时间长了,你会自我膨胀,盲目自大,目中无人,失去了自省能力,祸不远矣。第二是友善柔,就是|“两面派”这种人虚假伪善,是真正的小人,他们往往扮出一副善良的面孔,表面对人热情,背后却传播谣言,恶意诽谤。你如果不付出惨痛的代价一时是不会认清其真面目的。第三,友便佞,指的是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这种人生就一副伶牙俐齿,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气势逼人,其实是巧舌如簧,腹内空空,光说不干,除了一张嘴,别的什么都没有。与其交往,危害极大。

常言道,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就像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但朋友也有好坏之分,良师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

回想自己的交友史,年轻时朋友不可谓不多,为了朋友也做了一些可笑之事。到了不惑之年,暮然回首,却发现以前的朋友大多是酒友、牌友和玩友而已,真正的知心朋友寥寥无几,也就是从小长大的几个朋友和同学、同事罢了。唯一庆幸的是,没有交上一个“损友”,还没被“带坏”,也就是难得的一点安慰吧。

读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 篇7

每晚习惯在睡前读一会书,无关乎内容,只是习惯在书香中入眠。这几日一直在读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受颇深。于丹教授用活泼直白的语言把圣人的道理诠释了出来,让你感觉圣贤们的目光穿越了五千年的历史,正温暖着你,让你感受到朴素的生活哲理,知道快乐的生活其实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于丹教授用质朴的言语传达给我们一种生活的态度,就是要有平和的心态,拥有一种淡定的从容。平和的心态浸润你的身心时,你就会发现其实生活就在对你微笑。“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心态”。于丹的话语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怎样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人生在世,难免有不如意的地方,如果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那我们的生活就会简单而快乐。就像同样的三个人在干活,一个人只看到了自己在辛苦的劳作,另一个则高兴的说自己在建一堵墙,最后一个脸上始终充满了祥和,他说自己在建造一座城市,这就是心态所决定的态度,这个心态决定了一个人快乐与否。在生活的长河中,我们要善于寻找我们身边的快乐。当你在外奔波时,将所遇、所听、所感、所想的快乐尽情收集;当傍晚来临“满载而归”时,将快乐一一清点,生命将被点染得五彩缤纷。我们在工作中同样也可以找到《论语》的影子。《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对学生的态度是循循善诱的,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和特点,让自己的学生量才而用,依据特点发展。在这点上圣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像孔圣人那样,对我们的学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少一些声色俱厉,多一些商榷的口气,养成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养成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格理想。每读一遍,我都有一些感受,对生活,对人生,对工作,对家人······当我们品味人生时,我们可以把这份从容,这份淡定融进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在这个轮回中快乐的生活,“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虽不能达到这种境界,但我们可以拥有自己内心的安宁。这是于丹告诉我们的,更是先贤们告诉我们的最朴素的道理。

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 篇8

黄冈小学

赵晶莹

人生是一艘驶向未知的航船,在光怪陆离精彩无限而又充满艰难险阻的航程中,我们需要有大智慧为我们保驾护航,我们需要知识的力量作为奋勇前进的推动力,我们需要在学习中不断找到智慧的源泉,无论是“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还是“诚信之道”。读完于丹的《论语》感悟一书,于我做人做事和工作学习上有颇多启发。无论身处何种岗位,我们实际工作就是在做人做事,而做人做事都要有大智慧,都要不断学习。

什么是大智慧?又怎么才能用好大智慧?正如于丹在书中提到的,“真正的智慧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面对人心,你拥有什么样的判断力”,知人是最好最朴素的大智慧,而知人善用又是智慧的延续,大智慧的获得,并非是为了我们蜚短流长品评人物,是为了有用。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知人之后应当知道如何用人。“在一个充满迷茫的世界里,真正深沉的智慧就是我们能够沉静下来,面对每一个人以及她背后的历史,能够顺着她心灵上每一条隐秘的纹路走进她内心深处的那些欢喜和忧伤,那些心灵的愿望”,此言用之于妇女工作上,也许有很好的指导性。因为妇女工作是复杂的,需要坚韧和细心,当然不惟妇女工作,其他工作也是如此。孔子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把那些正直的、有才能的、善良的、符合社会核心价值的人,举荐上来,给他们一个好的空间,让这些符合核心价值的人,在那些不怎么善良的、有一己之私的人之上。并且能够带动其他人,使得大家能够共同遵循一个基本的符合社会核心价值的规则,营造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知人,无可置疑是一项超凡脱俗的技术。想要做到尽善尽美,着实要在一生的工作学习中去不断完善。首先,要找准清晰的人生坐标,做一个有顶天立地人格的人,这样才能“以德服人”、才能做到古圣人所说的“圣与地,神与天”,在天地之间做个顶天立地有尊严的人。“恭则不侮”生命就会有尊严,对人友好和善可以改变生命的质量,在天地之间让心性自由翱翔。其次,知人之后是要知人善任,而何以得众人信服爱戴?一是“信则人任焉”,以信立人,做人做事都要有信誉,才能得到信任,才能在人生的大道上走得更长久,走得更出色,才能独树一帜,才能在成功路上的激荡险滩上从容应对;二是“宽则得众”,以宽阔如大海的容人雅量对人就会得到更多人的信服和爱戴。人心怎么能够宽阔?“宽阔就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判断”。毋庸置疑,学习就是那个带给我们准确判断力的关键之所在。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哪些东西真正有价值,才能取其所长为我所用。三是“敏则有功”,一个人如果只有信誉只有宽容而没有如灵猫般的敏锐,她的工作就很难有效率保证。一个真正有敏锐有智慧的人是会在现实中发现各种机遇,即使在受到挫折的时候,也会最先发现那些最有利的因素。只有这样,在学习工作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才能无所畏惧,才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面对工作事业,学习似朋友,如亲人,像故交,若长者,与我们娓娓而谈,向我们倾诉心曲,帮助我们在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而高效地慢慢成长。平日生活里,学习又似把我们带入到一扇神奇的窗户面前,从这扇窗户里,我们可以看到善良与邪恶,正义与非正义,聪明机智与愚昧无知,欢乐与痛苦,使我们的性情得到至纯至善的陶冶。在我们的一生中,连绵延宕,陪伴我们度过波澜起伏的人生之旅。

于人生细致处,学习是最可深入人灵魂深处的。但是做到这些---尤其是日复一日地做到这些事,简直“难于上青天”。“群居终日,言不及义”,没有大视野大格局,没有站在高屋建瓴的高度,学习很难深刻,也就很难达到理想的要求高度。所以培养大视野大格局是学习的头等大事。“在这个世界上,不同的人问同一个问题,可以获得不同的答案,原因在于主体的不同”,从主体出发的有方向的学习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率;真正有价值的学习还要和实际结合起来,要应该懂得学以致用。真正的学问往往是在最简单的地方,也就是如何最简单地可以“致用”。既是致用,就需要懂得“权变”。当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我们要转换思路,从不同角度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需要根据自身所需去学习去吸取养料。孔子也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也就是说只靠空想是没有任何用处的,要从实际工作中去学习,不断修正学习过程;而且还要从实际中检验所学的知识,“一个人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达到理想的可行之境”。所以我们要高举理论旗帜,坚定不移地做好思想工作,而且还要懂得在工作中灵活使用,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工作。

读于丹《庄子》有感 篇9

现代人的忙碌大家有目共睹:工作的压力。家庭的烦恼。生活的琐碎已经让我们力不从心,时间被大量的占去,哪里挤得出时间与精力去细细揣摩那语句,快节奏的生活已经让我们熟悉了不再去耗费大量的精力做我们所不熟悉的领域。文化的缺乏已经到了让人担心的地步,传播经典文化已经迫在眉睫。快餐文化的出现无疑带给了我们希望的曙光。于丹也好,百家讲坛也好,都是作为一个传播的主体而出现,我们都应该去包容,去理解。

经典文化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口,国学的没落引起很多人的深思,而快餐文化的出现恰恰祢补了这一缺口,快节奏的生活应该有快节奏的文化方式。我们有理由相信快餐文化的出现将是对经典文化的一次拯救。

《于丹论语》读后感 篇10

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尖利的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于丹论语》读后感。它们老是不知道大家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距离才最好,离得稍微远些,互相借不着热气,于是就往一起凑凑;一旦凑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了,就又开始疏离;离得远了,大家又觉得寒冷……经过很多次磨合以后,豪猪们才终于找到了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面对着各种社会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从豪猪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太过亲密和太过疏远都不是最佳距离。

就说夫妻关系吧,过分“亲密”,恨不能把对方绑到自己的腰带上,容不得对方有半点“私密”空间,因为“爱”而整天疑神疑鬼,这种看似很“在乎”的举动其实会适得其反的。能够成为夫妻,本身是一种缘分,夫妻间的信赖、体贴是非常重要的,婚姻是一种责任,是人生旅途中相互搀扶的伴侣,不能因为婚姻而失去了自我,成为彼此的附属品,更不能把婚姻变成幸福快乐生活的羁绊,这种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是很难的,读后感《《于丹论语》读后感》。

当然,过分疏远冷淡也是不可取的,那样也许就体现不到婚姻存在的价值了,一个冷漠没有温暖的家庭谁人会去珍惜呢?夫妻间保持好一定的距离,既不失温馨甜蜜,又能距离产生美——尊重彼此的兴趣爱好,保留最初的神秘和新鲜,在我看来,这应该是夫妻间比较完美的相处之道吧。

朋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很多如漆似胶、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因过于“亲密”,而把自己置于很尴尬的境地。比如,有的朋友把自己的个人隐私告诉了好朋友,后来无意中听到别人在议论自己的私密话题,于是,便怀疑是自己的好朋友背叛了自己,好朋友间就出现了隔阂;还比如,有时候好朋友家里闹矛盾,本来出于好意帮自己的“姐妹”出主意,谁知最后人家小两口和好了,作为朋友的自己却被对方的丈夫记恨;再比如,出于义气,借钱给好友,对方却认为既然是那么铁的哥们,这钱什么时间还无所谓的,而当你在家人的催促下向朋友催要借款的时候,却被好友认为不够义气,不够哥们,结果闹得不欢而散。凡此种种,生活中屡见不鲜的,究其原因,正是因为没有把握好朋友间交往的距离和分寸,正所谓“过犹不及”。

于丹论语读后感 篇11

这是无限崇高的荣誉,只是孔丘自己享受不到了,只能让他的画像接受后世学子的膜拜。他的话不容质疑,每一句都是圣旨纶音,都是金科玉律。他说君子要守孝三年,结果后世出现了“丁忧”这个词,无数官员因此失去了升官发财的好运气;他讲“夫夫妻妻”,结果几千年中中国妇女的自由被剥夺了,沦为被统治阶层;他回忆说自己十五岁时要学习了,结果无数八股文高手为此累秃了笔……孔丘啊孔丘,你在陈蔡间饿肚子时,能想到后世的辉煌吗? 你如此受人尊敬,因为你是“圣人”。韩愈、朱熹那些人就差没写篇文章证明你的排泄物也要比麝香还香了! 可惜,当封建思想落伍的时候,被骂的人中你是首当其冲的,你的名誉与地位一落千丈。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否让你的庙宇发抖?“批林批孔”的运动是否让你的画像沾满唾沫?一些专家谈到封建社会余毒时对你的指责是否让你的“几十几代某某孙”蒙羞?…… 你要面对如此大的舆论压力,因为你是“圣人”。“擒贼先擒王”,要否定封建的腐朽思想,就要拿你开刀!好在事过境迁,现在人们对你的观点以恢复平稳,大家都辨证的看你,你的功过是非虽然还没有定论,但不会再让你时而在波峰、时而在波谷了。你备受尊敬与惨遭批判的原因归根到底是:你是圣人。庄周说:“圣人无名 ”。你这个“圣人”不是无名,而是得到名的两个极端:盛名与骂名。

你说过对一个人不能只看大家的评价(“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见《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我想了解你,所以我读《论语》。因为虽然相传《易》、《书》、《礼》、《诗》和《春秋》等是你整理的,一来这种说法未必正确,二来即使是你整理的也不是你写的,反映不出你思想。而《论语》则不同,它甚至记载你“挑食”(“不得其酱,不食。”见《论语乡党第十》)的问题。

《论语》的特点是写的很平实,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等等,似乎与现在很多小学校园里经常能听到的“认真完成作业”、“和小朋友友爱相处”一样。这些话,不及“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的第一句话)有高度,不及“北冥有鱼”(《庄子》的第一句话)吸引人,不及“如是我闻”(《金刚经》中佛祖的第一句话)深奥。 可是,《论语》就是在平实中讲述做人的基本道理。孔丘谈仁,认为仁是修为的最高境界。他的“仁”不同于我们今天的“仁”,其含义不仅仅是仁慈的意思,甚至可以说,根本不是仁慈的意思。“仁”到底是什么,我读过《论语》后还是一头雾水,只觉得仁是一种境界。我甚至认为,佛,道,儒三家,最高境界是很接近的,见性成佛和参悟大道也只是比仁者高一点而已。佛、道是类似于通过自我约束而达到终极约束的境界,即无拘无束,顺其自然,反璞归真。而仁者是达到了自我约束的最高程度,虽然还没有突破极限,实现质变,却也达到临界点。关于仁是什么的问题,《论语》中提到九十余次;孔门弟子也不止一次问,仅樊迟一人就问了三次,孔丘给的回答却是三个完全不同的,分别是“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爱人”和“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三者虽然都是修身的重要准则,可是也不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其中,“爱人”似乎含义最深,但由于只有两个字,还需要通过其他语句理解。这样一来,就没有办法确定什么是仁的本质了。颜回是孔丘最得意的弟子,他问仁时,得到的答案也不过是“克己复礼”而已。因此,我说“仁”对于儒家来说,就如“祖师西来意”对于佛家、“道”对于道家一样,是一个境界,而非实在的修身途径。

有了“仁”,儒家的其他思想、方针,就有了核心。于是,孔丘的学说就基本形成了。所以,虽然他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却通过他门人弟子和这部《论语》成一家之言。只是孔丘的学说和其他学说不同之处在于,他让人们绝对遵守统治阶级的管理,而且要服服帖帖的遵守,并把这种“服服帖帖”称做“礼”,说它是太平盛世的必要条件,只有大家都守礼,社会才能一片和谐之象。而这种学说最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阶级统治,所以统治者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至于乐,我认为,它应该属于礼的一部分,是用来反映人内心世界的。孔丘喜欢韶乐,并不是仅仅因为韶乐美,而是因为韶乐是大禹创的,孔丘认为听这种乐可以提高人的修养水平,对于复礼大有好处。所以才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要是以为大“圣人”也是追星族,那可大错特错了。由于乐对于阶级统治没有什么大的作用,甚至可能制约统治者,所以他们并不强调乐。

因此,孔丘也说过,礼不仅仅是玉帛,乐不仅仅是钟鼓。礼乐如果得到本质上的复兴,那天下就太平了。现在看来,孔丘也不过是一家思想的开创者,即使被他的言论正确,也不过是多一些人接受而已;如果他的言论不正确,那大家只需要知道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对他进行“人身攻击”呢?其实,我认为,这是因为他的思想被统治者接受后,为奴化人民,对孔丘本人进行了包装,即:给他一个“圣人”的高帽。统治者的意思是让百姓接受孔丘思想中有利于阶级统治的部分,但百姓听说孔丘是个千年难得一见的圣人,就认为他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分开来理解也是无上正确的,结果造成文章开头时所说的一幕。大家将他的话拆成一个碎片一个碎片的来学习,于是成语词典里又增加了不少内容。

再加上韩愈、朱熹等人的吹捧,大家渐渐忘记将孔丘的话整体理解,不再记得仁是什么,也不知道礼乐是什么,从而造成儒家思想越来越衰败,留下的仅仅是三纲五常等糟粕。我想孔丘本人泉下有知,也是哭笑不得。既然儒家思想越来越跟不上社会的.步伐,尤其到新文化运动时,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那么新生力量一定要推翻它。而儒家学说的创始者、代表人就是“圣人”孔子,那么提倡民主与科学的人首先要除掉孔丘的威信,从而要全面的反对他的学说。即使他的学说中有合理成分,也不能保留。否则,会给维护孔丘的人以机会。

因此,才有了“打倒孔家店”和“批林批孔”的一幕幕。所以我说,如果孔丘不是“圣人”,他当然不会享受那么多年的无上荣誉,可是也不会挨那么多不合理的痛骂。纵观《论语》,孔丘的思想虽然在高度上有待提高,可其丰富的内涵,简单而不寻常的理论,是值得每一个“志于学”的人作为启蒙读物的。而对于那些在社会上奔波多年、心中已被尔愚我诈填满的人,《论语》是很好的修身静心教材。可以说,对于每一个生活在“礼仪之邦”的中国人,都应该认真而不盲目的读一读《论语》。

上一篇: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下一篇:区委办主任述职述廉报告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