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医学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行为医学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网络的学习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网络学习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一种学习方式,对于“网络学习行为”研究成为一个热点。

第一篇:行为医学论文

唐山市医学与非医学大学生口腔健康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摘要】 目的 了解唐山市医学与非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口腔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及其差异,为高校开展口腔健康课程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对分层整群抽取的唐山市医学与非医学院校1 011名大学生进行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及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口腔健康的一般性知识知晓率较高,对专业性知识了解有限;仅18.0%了解牙菌斑的概念。60%以上的大学生口腔健康态度较好,但对定期口腔检查,洁牙的意识薄弱,口腔疾病发生时就医率普遍较低,多数学生在遇到口腔疾病后就医意识淡漠。86.8%从未洁过牙,牙线和含氟牙膏的使用者也相当少。医学与非医学院校学生在牙龈出血是牙龈炎的表现、牙线利于牙龈健康、口腔健康态度方面、刷牙次数及时间、洁牙次数、发现龋损就医项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唐山市大学生对口腔健康知识认识不足,但态度较好,口腔健康行为有待改进,在高校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关键词】 口腔卫生;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对比研究;学生,医科

Oral Health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in Medical and Non-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of Tangshan City/ZHAO Yan-ping, LIANG Rui-ying, WEN Li-ming, et al.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North China Coal Medical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Hebei Province, China

【Key words】 Oral hygiene; Health knowledge, attitudes, practice; Comparative study; Students, medical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龋病和牙周病是影响人类口腔健康最常见的两大疾病,也是导致牙缺失的重要原因。笔者在门诊就诊的大学生中了解到多数大学生不知道龋病和牙周病是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医学院校就诊的多数学生是在大四上口腔课程后才认识到口腔健康的重要性。由于大学生对口腔健康认识不足,大多数患者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牙缺失、牙齿松动,甚至过早脱落。本研究通过对唐山市医学与非医学院校大学生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为在高校开展口腔健康课程提供一定的参考資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唐山市4所院校各随机抽取1个系部,在被抽取的系部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2个班共1 0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剔除资料不完全者后,获有效问卷1 011份,有效回收率为98.2%,其中男356名,女生655名;医学院校非口腔专业468名(男生174名,女生294名),非医学院校543名(男生182名,女生361名)。

1.2 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现场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发放调查表,调查前先向学生说明调查目的与要求,学生匿名自填问卷,当场收回。

问卷设计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基本口腔保健成年人问卷[1]和第3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问卷的内容[2]。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学校、学历等)、口腔健康知识、口腔健康信念和态度及口腔健康行为。问卷经华北煤炭医学院口腔专业的专家评定,经预调查反复修改。重测信度系数为0.810,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0.631~0.752。内容效度相关系数为0.612~0.934。

1.3 统计分析 数据录入核对无误后,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百分率描述医学与非医学院校大学生对问题正确回答的比例;用χ2检验比较医学和非医学院校及全体大学生对问题的正确回答比例,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口腔健康知识 本调查人群口腔健康知识结构不均衡,一般性常识知晓率高,偏专业性的知识知晓率低。67.8%的学生能够正确回答保持口腔卫生最好做到哪几点,62.3%的学生知道刷牙预防龋齿,63.5%的学生知道牙菌斑导致龋病发生的主要物质,57.1%的学生知道牙龈出血是牙龈炎的一种表现,55.0%的学生知道减少和防止牙石的主要方法。38.3%的学生知道氟化物防龋,27.6%的学生知道饮水加氟防龋,仅有18.0%和9.8%的学生了解什么是牙菌斑及牙周病的危险因素。医学与非医学院校学生在牙龈出血是牙龈炎的表现及牙线利于牙龈健康2个项目上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项目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口腔健康信念和态度 大学生对口腔健康信念和态度的认知率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口腔健康态度是积极的,且大多数持有正确的口腔健康信念,但医学院校和非医学院校学生在口腔健康信念和态度认知程度上(除牙齿健康状况会影响找工作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2.3 口腔健康行为 见表3。

80.1%的大学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70.7%的学生从不吸烟,69.9%的学生每天刷牙2次,39.3%的学生每次刷牙的时间至少要2 min或以上。对含氟牙膏的使用者占32.8%,牙线使用者相当少。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洁牙的学生比例较低,只有12.7%和1.3%;而86.8%的学生从未洁过牙。医学与非医学院校在刷牙次数、时间、洁牙次数3个项目上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 口腔疾病就医行为 医学与非医学院校大学生在口腔疾病发生时就医率普遍较低,龋损就医率分别占53.2%,牙痛和牙结石就医率占41.3和41.6%,牙龈出血就医率仅占16.4%,医学与非医学院校学生在发现龋损就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4。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口腔健康的一般性知识知晓率较高,专业性知识(如牙菌斑的概念)知晓率较低,这一结果与福州市大学生的调查结果[3]一致。医学生与非医学生比较, 医学生的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程度高于非医学生,有少数项目(如牙龈出血是牙龈炎的表现、牙线有利于牙龈健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一些项目(如氟化物防龋、饮水加氟防龋、牙线利于牙龈健康)的知晓率均较低,这与《中国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规划》(2004-2010年)中提出的“到2010年人人享有初级口腔卫生保健,城市中小学生口腔保健知晓率达90%”的目标相差甚远。口腔健康信念和态度调查显示,医学生的口腔健康信念和态度高于非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医学院的高年级学生对口腔知识有更多的了解有关。两者对口腔健康信念和态度认知率都在60%以上,说明大学生的口腔健康态度是积极的,而且大多数持有正确的口腔健康信念。

口腔健康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不吸烟,能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坚持每天刷牙2次,但在刷牙时间的控制上有误区,对含氟牙膏和牙线的使用率较低,对牙线的保护作用认识不足。另外,大学生普遍缺乏定期口腔检查、定期洁牙的意识。对口腔健康知识认知不足,对龋病和牙周病的病因、危害缺乏认识,口腔疾病发生时,就医率普遍较低,多数学生在遇到牙体和牙周疾病后就医意识淡薄。福州市[3]、德阳市[4]、丽水市[5]、大连市[6]的调查也反映出与上述相同的情况,这一现象在门诊就诊的大学生中了解到与大学生无收入、治疗费用高、牙科畏惧心理有关。

上述调查中所出现的问题提示,口腔健康知识宣教工作任重而道远。口腔健康教育应纳入学生的课程[7]。高校特別是医学院校应开设口腔卫生保健课,通过选修课或讲座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讲授口腔健康方面的知识,同时对调查显示的薄弱环节要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宣传龋病和牙周疾病的防治知识显得更加重要,使大学生的口腔保健知识水平与其学识水平相符,并使口腔健康观念深入人心,使口腔保健成为自觉行为。对经济困难学生,学校可在医疗保险中采取一些优惠措施,如将门诊治疗的一些费用纳入医疗保险中,提高口腔疾病患者的就诊率,提高口腔健康水平[5]。

笔者认为,加强大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全身健康,对指导全民口腔卫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以上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口腔知识的知晓率,通过反复强化教育而加深口腔保健知识的知信深度,特别强调自觉自愿,着眼行为和实践[7],逐步实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4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tegrated package for basic oral care, Questionnaire foradults,Geneva:WHO,1999.

[2] 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调技术指导小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9-61.

[3] 王慧明,姚丽艳,张长源.福州市大学新生口腔卫生知识与行为抽样调查.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5):3061-3062.

[4] 刘红春,范旭,胡德渝,等.德阳市成年人的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5,23(1):46-48.

[5] 徐晓毅,蔡章聪,郦芳.丽水市大学生口腔预防保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5):137-138.

[6] 马晓伟,李文颜,闫建伟, 等.大连市医学与非医学院校大学生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9,31(1):89-97.

[7] 卞金有. 预防口腔医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0-281.

(收稿日期:2010-02-21)

作者:赵艳萍,梁锐英,温黎明,陈乃玲

第二篇:体育锻炼对医学生行为意识影响的探讨

摘 要:"野蛮其身体、文明其精神、磨砺其意志、崇高其理想"正是体育教育功能的形象描述[1]。本文从体育锻炼对医学生时间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吃苦意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影响阐述体育锻炼的意义,皆在促使医学生主动参与锻炼,进而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关键词:体育锻炼;医学生;行为意识

前言

医学生作为已有职业定位的特殊群体,作为未来医学领域的工作者和管理者,担负着救死扶伤、促进人类健康的使命,其意识行为决定着他们的工作态度,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危。高等医学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任,医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专业课程的教育,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国家未来发展需要的医学生,不仅要具有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而且还要有良好的行为意识,高尚的医德医风,在未来从事医务工作的职业生涯中才能成为履职尽责,让人满意的医务工作者。体育锻炼本身的价值特点在某种程度而言对于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高尚的医德医风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1 体育锻炼对医学生时间意识的影响

高校的素质教育与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大相径庭,大学生的课外时间相对较多,这些零散时间的管理对于个人未来的成就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时间管理(Time management)是指个人以有效运用和管理时间,避免不当的时间浪费,以提升个人的工作效率和追求幸福美满的人生为目标所进行的有计划的安排时间的一种行为[2]。医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既可以愉悦身心锻炼身体,又可以有效的利用课外时间,提高时间意识。学校体育在追求趣味性的同时也兼顾竞技体育“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比赛战胜对手,故而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其时间意识更强。时间意识的重要程度于医学生不言而喻,医生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通过体育锻炼的形式培养良好的时间意识亦可达到意想不到的收效。

2 体育锻炼对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影响

团结合作是人的生存方式,具有团结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现代社会大生产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方式要求人们有高度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很多企业分外注重员工团队意识的培养,大多数单位在大学生入职的招聘中明确提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目前的高校课堂已着手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例如体育课堂采用的合作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同学们的团结协作意识。医学生在大学期间借助体育课或是体育锻炼学会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对其今后从业生涯的帮助至关重要,医务工作者在救死扶伤的过程中处处需要合作,体育锻炼对于医学生的团队意识的培养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3 体育锻炼对医学生竞争意识的影响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特点,体育是在竞争中发展, 一场激烈的运动竞赛就是灵与肉的较量, 人们一方面要超越自己,创造新的体能、成绩与精神,另一方面要超越对手,夺取比赛胜利,优胜劣汰得到具体的体现[4]。在医学领域同样充满各种形式的竞争。纵观古今,疾病是人类摆脱不掉的伴侣,当地球上有了人类,就遭遇到疾病,为对抗疾病,就诞生了医学。因此,疾病史、医学史、人类史犹如三驾马车如影随形。随着医学的发展,疾病的发展势头更加猖獗,一些疾病的治疗方案尚在研究之中,另外的医学难题又如雨后春笋般接踵而至,很多患者在等待有效治疗方案出来之前就已不幸离世,无形的竞争压力已使医务人员难以喘息。体育教育不仅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更要教育青少年在竞争的过程中树立起健全的观念—--胜不骄、败不馁,医学生也应具有这种观念,才能不断突破自我,突破疾病,更好地服务于医学事业。

4 体育锻炼对医学生吃苦意识的影响

任何一个运动项目技能的掌握,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天赋,还要经过后天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在这个过程中身体会出现疼痛甚至损伤,精神上会出现沮丧甚至是颓废,若要战胜必须坚持。医学生在校期间如能拥有这种体育精神,定会为日后的人生或事业锦上添花。医务人员穿上白大褂后的莊严令世人艳羡不已,但是其背后的心酸并不为人知。医生的辛苦也许只有同行才能知晓,但是在尚未踏入工作求学之时,就能够拥有敢于吃苦勇于拼搏的精神并坚持不懈,那么在工作中岂不更容易适应角色的转换。

5 体育锻炼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影响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業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5]。改革开放推动着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也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们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同时,也滋生出诸如“拜金主义”、“本位主义”、“享乐主义”等腐败的思想,对人们的职业行为和道德建设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给每一个从事医务工作人员的神圣职责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体育规则的束缚,对公平公正的要求,可以有效的降低医学生未来工作中产生腐败思想的可能性。医学生在校期间受良好的体育氛围影响耳濡目染,经过大学四年或是五年的消化吸收,必将促进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王淑华,张桂新.冰雪体育文化特征对大学生社会品质的塑造[J].冰雪运动,2012,3:69-71.

[2] 邱芬,季浏,崔德刚.时间管理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完美主义与学业成绩的中介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8:87-90.

[3] 职业索养养成之路,职业病网,http://www.zybw.cow/

[4] 李芹,潘佐坚.论体育的功能与人的社会行为[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10:29-31.

[5] http://baike.so.com/doc/525263-556039.html

作者简介:

胡国鸽, 女,河南,汉族,讲师,硕士研究生,民族传统体育方向。

作者:胡国鸽

第三篇:不发达地区医学院校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分析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网络的学习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网络学习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一种学习方式,对于“网络学习行为”研究成为一个热点。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主要立足于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通过问卷调查法、定性和定量分析、实地观察等研究方法,从医学院校学生使用网络学习的习惯、特点、各主体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分析了在不发达地区医学院校学生网络学习行为所表征出来的发生、发展的内因、外因,以及各个状态类型、各状态间的关联,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对策,结合各种学习理论提出促进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见解和策略。

关键词:不发达地区;医学院校;网络学习行为

信息产业高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全员”渗透、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网络学习已经逐渐被人们接受。大学生是网络学习的主力军、是教育信息化的推动者,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出了高需求、多重性、多结构、高层次的特性,并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自主学习行为。在不发达地区,医学院校学生网络学习已经成为主流学习形式,因此结合医学院校特点、学科特点、医学教学资源、学生生源等特征,对两所院校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观念、方式、习惯、适应性等进行深入、全面地研究,掌握网络学习行为的规律,对于促进大学生有效学习、开发适合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网络教育平台、整合各种医学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学校网络学习行为现状

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通过校园网进行课程预习、课件下载、选课、自学,以及通过互联网进行医学教学资源查询、关注最新医学动态等各种网络学习的方式已经成为学生最常见学习方式。在西部甘肃医学教育不发达地区,医学技术发展相对落后,利用网络中先进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是当务之急,学校在网络资源方面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建设,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上基本满足了学校现有学生进行网上学习的需求。医学院校课程量大、实验比例大,很多课程需要学生课后学习或者复习,网络学习正好适合医学院校学生学习需要。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分析法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分类、发现当前的研究不足,并着手进行研究。

2.2 问卷调查法

笔者根据网络学习行为特征,从医学院校实际出发制作调查问卷,其目的是搜集第一手资料,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存在问题,提高研究的可信度。

2.3 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该选题采用以问卷调查、访谈为依据进行计量分析,用统计学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使结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结合实际存在问题进行定性分析。

2.4 实地观察法

深入到学生中去,听取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意见,对意见进行归类,以及实地观察学生网络学习情况,为后续工作做好准备。

3 策略及对策

3.1 重视校园网建设

对学生进行网络教育首先要做好网络学习的平台,即学习网站,在调查中发现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时,主要依靠校园网,因此,校园网的建设是重点。校园网的建设成效,首先取决于对校园网的认识,学校的领导者应意识到校园网建设不仅是完成教育部的一项评估指标或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1],更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

3.2 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是具有自身课程特色和一流教学管理水平的示范性课程,但是如果缺乏网络教学环境和平台,精品课程只是教学材料的堆积,尽管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各级精品课程建成之后难以较好实现资源的共享,影响了精品课程的示范带头作用[2]。作为医学院校,上网学习精品课程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应不断更新精品课程资源,加强示范作用。利用一线名医、名师讲课制作网络精品课,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目的是引导广大学校巩固教学中心地位,在切实加强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优质的教学资源上网,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使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共享[3]。

3.3 数字图书馆建设及使用

图书馆是学生进行学习主要场所,繁荣学生网络学习,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数字图书馆应该作为网络学习的主要阵地。医学院校学科众多,学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资金投入还有待于加强,学科分类要保证明确,有利于学生查阅、检索;使用方便快捷的管理软件,方便师生使用;加大对数据库的推介和培训,保证每位读者能够更好的了解和使用学校的数据库资源。

3.4 讨论区建设

讨论区是校园网为学习者提供的一个交流平台,在医学院校应根据专业不同、学科不同设置与之相适应的讨论区,并在建设时要分专业、分学科设置讨论区,后台有专业教师进行定期维护,积极引导学生在讨论区参与讨论,每一个子讨论区都要有学科教师负责回答学生提问,学生之间也可以针对同一个问题各抒己见,保证教师及时、认真回答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网络学习兴趣。

3.5 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影响力

在医学院校不能再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等一类信息技术课程当做课程表的“填空题”,应加大课时数,保证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时间、练习时间;提高信息技术教师待遇,激发工作积极性;新生入校对信息技术能力进行测试,测试结果作为计算机类课程分班依据,全校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分层教学,能力较弱者,补基础;能力中等者,进行巩固;能力较强者,进行拔高。保证每位学生都可以找到一个可以提高自己信息技术能力的学习平台。

3.6 教师指导网络学习

网络学习,虽然学生是自主学习,学生占主导地位,但是,教师的指导地位从未改变。首先,教师要增加网络自主学习技巧和学习策略方面的课程内容[4],当前,学生已经会在网络中搜索到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但是对于学习策略和技巧还有待于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其次,教师应当设计更多的病例情境,可以适当引入、融合传统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慢慢地学会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让学生顺利过渡到完全的自主学习[5]。

4 结束语

目前,在不发达的甘肃医学院校学生通过不同的终端利用网络生活、学习,网络已经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各种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进行网络学习行为研究是势在必行的,希望后续研究可以坚持下去,开辟更多、更好的医学网络学习平台,引导学生正确、灵活使用网络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林剑敏.新型大学校园网络建设的探讨[J].硅谷,2009(16):21-24.

[2]贾红桃.从系统论视角看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中的问题及建议[J].教书育人,2009,12(21):744.

[3]袁兆新,何凤云,周银玲,李宗花,王芳华.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研究[J].吉林医学,2013,34(24):4633.

[4]马晶晶.研究生网络自主学习行为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47.

[5]彭文辉,杨宗凯,黄克斌.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及其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

作者:穆亚梅

第四篇: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课题(JGJX2019C41);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课题(JGJXZ2019D19)。

作者简介:刘坡妮(1990-),女,汉族,吉林农安人,硕士研究生,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教学;周丹(1977-),女 ,长春中医药大学副教授(通讯作者)。

摘 要:亲社会行为主要包括乐于助人、与人合作分享和帮助,甚至牺牲自我利益帮助他人,充分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充分体现了当代社会的文明进步和新时代的精神,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本文就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的原因、对策及效果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原因;对策

在对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比较多的学者认为社会的转型使得集体主义的观念逐渐弱化,而个人主义的观念越来越强,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出现亲社会行为低的主要原因。为了更好地了解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的原因,本次研究以600位大学生选进研究中,探究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的原因与对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 研究开展

1.1 研究对象

此次研究把2017级非医学专业600位学生选进,观察组为被动划定参加第一轮次《现场急救常用技术》课程的学生,对照组为随机抽签选到的学生,每组各300名学生。

1.2 研究内容与实施

在展开研究开始之前,需要对研究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然后在上课之前向观察组的学生发放网络问卷,并让学生签署知情同意书;在上课结束之后,让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的学生都填写相应网络问卷,并在发放问卷之前由专业培訓的调查员对问卷进行统一的讲解,此次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进行,以消除同学们在填写问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顾虑。填写问卷后当场回收,并进行资料录入及相关统计分析工作。

2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的原因

经研究调查显示,大学生缺乏足够的亲社会行为能力训练,使得大学生仅有爱心而没有爱的能力;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缺乏移情能力训练,随着网络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无法有效体验他人的各种情绪。此外,大多数大学生缺乏主动性训练,此情况的发生大多是由于学生怕惹祸上身,也怕对方不领情而被拒绝,使得大学生逐渐形成自我保护倾向;根据学校实际教学情况对学生展开现场急救教学,包括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和常见意外伤害的急救方法。

在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状况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大学生目前亲社会行为的星狂主要是缺乏同情心、政治意识比较单薄、犯罪情况比较普遍,且利己思想过于浓厚。其次,刘毅等学者认为目前的大学生大多可以理解其他人,并对是非有着良好判断的能力,可以主动认识并交新的朋友,且行为比较礼貌,碰到事情讲道理,可以真诚地赞美他人也可以善意建议别人,不过也不乏缺失同理心、不愿帮助他人以及功利心重,且感情比较单薄的人。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时常处于竞争的环境中,包括大学生,他们需要面对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这种压力使得大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对社会的疏离,从而导致亲社会行为缺失。其次,社会上的一些人利用人们的求助心理从中获取利益,其假装遭遇不幸向社会以及他人求助,使得一些人在发现上当受骗之后,严重挫伤大学生乐于助人行为的积极性。此外,大学生大多缺乏间接性帮助人的训练,在帮助人过程中,大多会选择直接救人,但这会极大牺牲自身利益,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在训练过程中不仅要训练大学生直接帮助人的能力,也要训练他们间接帮助人的能力,从而在不威胁自己利益与生命的情况下更好地帮助他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而在此种背景下,面对需要帮助的人,大学生会存在诸多犹豫状态,怕惹祸上身,也怕被拒绝等情况,使得大学生选择放弃帮助,这也是造成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的原因。

3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的对策

思政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各种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意识还有道德素养以及文化素养等,也是目前高校教育领域高度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切实提高自身素质,敢于担负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急救在实际的应用中是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挽救生命安全,其中在急救现场中正确操作能够更好地提高抢救效率,所以在教学课程各种加强现场急救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面对突发事件。大学生是社会未来重要的成员,也是普及急救相关知识最为重要的群体,但是在相关研究中显示,学生对于心肺复苏、止血还有包扎以及搬运等相关技能的掌握程度要低于6%。目前对于大学生来讲,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需求较高,但是在中小学期间接受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的比例较少,主要是由于学习紧张没有过多时间学习急救培训。在对大学生展开急救培训的过程中,主要包括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和常见意外伤害的急救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对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并逐步提高社会亲和力。

4 研究统计与结果分析

(1)亲社会行为量表(PTM)评分,其中共包含26个题目,总共分成6个维度,包括利他、公开、依从、匿名还有情绪性的以及竞技的亲社会行为内容。

(2)社会支持量表(SSRS)评分,此种量表主要是根据肖水源版的量表修改来的,主要包括客观、主观支持还有对支持的利用程度。

(3)生命意义感量表,采用7点计分的方式,主要使被调查者根据自身半年以来的具体感受进行相应内容的选择。

4.1 现场急救教学后调查显示亲社会行为高于调查前

调查前观察组的亲社会行为(2.89±0.42)要比调查后的亲社会行为(3.38±0.57)低,且调查后对照的亲社会行为要比观察组高,由此可以得知,对学生展开现场急救教学,能够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急救知识与技能,从而在出现问题的情况下能够有信心完成相应急救操作。

4.2 现场急救教学后调查显示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感行为高于调查前

观察组在调查前学生社会支持(23.52±3.42)要比调查后低(25.63±3.27)。其次,调查前生命意义感(3.27±1.13)要比调查后低(3.67±1.02),且调查后观察组的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感评分要比对照组高。充分证实对学生实施现场急救教学能够更好地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并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5 分析与结论

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关系,并促使社会可以和谐发展,而且对于大学生本身来讲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他们可以获得很多非常重要的社会技能,对自己还与对社会的关系都有着良好的定位,也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本身存在的消极心理,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养成乐于助人和善待他人的心理。

在对大学生展开亲社会行为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增强责任感以及明确意识,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社会以及解释相关事件,从而增加责任的明确性。现场急救主要是指意外或事故发生时,在医护人员或救护车未到达前,在事发现场对患者实行初步的救助或救护。所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并通过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不断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大学生可以深刻认识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在展开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改变自身存在的教学观念,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内容,并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学习,利用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从而有效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日后的实践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向学生详细讲解现场急救学习的重要性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在讲解的时候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实际状况还有学习的需求等,从而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学业评价体系,使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明确培养目标,对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核心素养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改善。并且教师也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能力,更好地使学生掌握现场急救教学知识。由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缺失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怕惹祸上身等因素,所以在进行教学讲解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改善学生的思想,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亲社会的行为。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对照组及观察组调查前的亲社会行为、社会支持及生命意义感评分要比调查后的评分低,充分证实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实施现场急救技术训练具有良好应用价值,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技能掌握程度,并有效提高其亲社会行为。

综上所述,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实施现场急救技术训练具有良好应用价值,可有效提高其亲社会行为,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谢婧,郑春东.钦佩感与群体关系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6):943-947.

[2]王超,翟明月,刘森,等.本科护生心理弹性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相关性分析[J].全科护理,2019,17(35):4369-4372.

[3]叶宝娟,杨雪,雷希,等.网络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的影响机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6):1208-1210,1214.

[4]梁麗芬,陈忻,余春沐,等.大学生心肺复苏急救知识认知现状及培训需求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9,24(6):568-570.

[5]欧高文,黄蓉,谭成,等.衡阳市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第一反应人”急救知识培训效果评价[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7,45(2):210-213.

[6]王宗华,杨漾.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信行现状的调查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20,30(2):176-178.

[7]童玲,李静,杜彦瑶,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模式研究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8):1255-1256.

[8]贵海峰,乔萍,徐林丽,等.混合教学模式在非医学类大学生急救技能培训中应用效果的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20,(7):271-272.

[9]邹霞.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研究——以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课程教学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9):123-125.

[10]黄种宝,李金祥,郑林颖,等.大学生常见急救知识、技能掌握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6):11-14.

[11]危秋平,卓龙彩,殷婷婷,等.基于云班课的延续学习模式在大学生急救培训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23):3865-3868.

[12]张孟玉,宁思艺,任继轩,等.在校医学生急救能力和急救意识培养的必要性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9,40(7):514-517.

作者:刘坡妮 周丹

第五篇:安徽省医学生吸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安徽省医学生吸烟行为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填调查问卷,于2007年10月-2008年3月分别对安徽省3所医科院校的648名大学生吸烟行为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医学生总吸烟率为14.2%,男生为28.1%,女生为0.6%;学生启动吸烟年龄集中在18~20岁。大学生吸烟行为与家庭因素、个人因素以及周围的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母亲文化程度较高是吸烟行为的保护因素,而性别为男性、父母有任何一人吸烟、曾目睹家庭暴力以及饮酒是吸烟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大学生吸烟行为比较普遍。亟待在大学生中全面开展深入有效的健康教育,宣传吸烟危害,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关键词】 吸烟;因素分析,统计学;回归分析;学生,医科

目前,吸烟行为在我国青少年中非常普遍, 大学生吸烟者的吸烟状况值得关注[1],吸烟问题不容忽视。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吸烟行为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提供全面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笔者于2007年10月-2008年3月运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安徽省3所医科大学的部分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安徽省甲、乙、丙3所医科大学,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一年级、三年级和五年级中各随机抽取2个班级,对选中班级的所有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实际回收665份,其中有效问卷648份,有效应答率为92.6%。其中男生320人,女生328人;年龄最小18岁,最大26岁,平均(21.05±1.12)岁。

1.2 调查内容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指标、家庭情况、个人情况(吸烟情况、饮酒情况)、部分儿童期不良经历(包括曾目睹父亲打母亲、18岁前是否被打过屁股)等。本研究使用了标准的吸烟行为定义[2]:“已经吸了至少100支烟”定义为曾经吸烟;“每天吸烟20支或者更多”定义为重度吸烟;当对“你曾经吸烟吗”做肯定回答时,应答者接着回答以下问题“那么你多大开始第1次吸烟”,应答者的年龄按照连续变量记录。处于儿童时期时,父母有1人吸烟的被认为存在父母吸烟史[3]。

1.3 调查方式 调查为匿名自愿参加,调查前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向大学生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问卷的填写方式和注意事项,然后发放调查表和知情同意书,单人单座自填调查表。填完后当场收回,整个调查过程中该校教职人员回避。

1.4 资料分析 将调查数据全部双人双重录入EpiData数据库,采用SPSS 11.0 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百分率比较,以Logistic回归模型作相关因素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648名大学生中,总吸烟率为14.2%;其中男生为90人,女生为2人,吸烟率分别为28.1%和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667,P<0.01)。见表1。吸烟者与非吸烟者生源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P=0.362), 吸烟者与非吸烟者民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9,P=0.538),吸烟者与非吸烟者父亲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23,P=0.082)。

2.2 首次吸烟年龄 最小为10岁,最大25岁,平均年龄(19.60±3.24)岁;首次吸烟年龄集中在18~20岁,占45.05%。

2.3 吸烟行为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对一般人口学指标、家庭情况、个人情况(吸烟情况、饮酒情况)、部分儿童期不良经历(包括曾目睹父亲打母亲、18岁前是否被打过屁股)等15个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赋值见表2),再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forward stepwise Wald法)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8个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有5个因素进入模型。见表3。

表3显示,男生、父母有1人吸烟、曾目睹家庭暴力以及饮酒是吸烟的危险因素,而母亲文化程度较高是吸烟行为的保护因素。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医学男生吸烟率明显高于女生,与国内有关报道[4-5]一致。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传统观念中女生不适合吸烟,女生所处的周围环境中也没有吸烟的驱动因子。

母亲文化程度较高是吸烟行为的保护因素,原因可能是文化程度较低的母亲有较高的吸烟率,子女容易模仿母亲的吸烟行为;而文化程度高的母亲会比较注意子女的日常生活,及时制止吸烟等不良行为的发生,不让其愈演愈烈。

本研究发现,父母中有1人吸烟是子女吸烟的危险因素,因为子女多有模仿父母行为的本能,父母在子女面前吸烟,对子女吸烟行为的发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好奇而模仿父母吸烟,以至于日后自身也存在吸烟行为,是可能原因之一。

许多研究表明,吸烟与饮酒[6-7]总是相伴出现,吸烟与饮酒呈现剂量反应关系[8],相互之间具有协同作用。本研究结果也显示,饮酒是吸烟的危险因素,饮酒率升高的同时也带动了吸烟率升高。

童年时的某些不良经历,如虐待、忽视、目睹家庭暴力,尤其是母亲受虐等均已被证明与成年后出现的吸烟、饮酒、物质滥用、危险性行为等多种健康危险行为相关[9-11]。同样,在此次调查中,曾目睹家庭暴力的学生出现吸烟的行为概率增大。其可能的原因是曾目睹家庭暴力的学生缺乏家庭关爱和安全感,在接触烟草之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心灵的抚慰,给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找到一个宣泄的平台,从而依赖烟草,引发吸烟行为的发生。

1977年美国癌肿协会首先提出了控制吸烟的一种宣传教育方式——无烟日。自1988年的第一个世界无烟日起,每年都有一个主题。2008年是第21个世界无烟日,主题是“无烟青少年”,口号是“禁止烟草广告和促销,确保无烟青春好年华”,这表明各界已经广泛关注青少年这一群体的吸烟问题。大学生正处在开始接触社会的阶段,自我抵制力比较薄弱,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控烟行动非常重要。通过健康宣传教育,使大学生自己认识到吸烟的巨大危害,自觉自愿地抵制烟草,迈向健康文明的生活中来。

4 参考文献

[1] 李爱兰,黄悦勤,王燕玲,等.我国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1,17(1):75-77.

[2] GIOVINO GA, SCHOOLEY MW, ZHU BP, et al. Surveillance for selected tobacco-use behaviors——United States, 1900-1994. MMWR CDC Surveill Summ, 1994,43(3):1-43.

[3] ANDA RF, CROFT JB, FELITTI VJ, et al.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smoking during adolescence and adulthood. JAMA, 1999,282(17):1 652-1 658.

[4] 杨建文.兰州理工大学学生吸烟现状及其原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4):284-285.

[5] 徐世尧.莱芜市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吸烟状况及相关问题的调查.职业与健康,2003,19(11):113.

[6] 赵虹,张河川,涂星光,等.大学生生活行为调查.中国校医,1999,13(2):95-96.

[7] 黄发源,陶芳标.中学生饮酒行为与危害健康行为相互影响的研究.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0,6(1):11-13.

[8] 薛茜,张顺杰,陈学玲.新疆大学生吸烟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0):1 176-1 177.

[9] VALERIE JE, ROBERT FA, DAVID G, et al.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smoking persistence in adults with smoking-related symptoms and illness. Permanente J, 2007,11(2):5-13.

[10]SHANTA RD, VINCENT JF, MAXIA D, et al. The impact of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on health problems: Evidence from four birth cohort dating back to 1900. Prev Med, 2003,37(3):268-277.

[11]叶冬青,姚捷,董玛霞,等.儿童期不良经历的研究现状.疾病控制杂志,2004,8(6):483-485.

(收稿日期:2008-11-28)

作者:苏 颖 张 林 金岳龙 孟 莉 甄 泉 叶冬青

上一篇:花卉艺术论文下一篇:矿山机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