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顾客价值导向的物流专业教学创新体系探析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中外实践证明, 经济越发达, 物流业就越发达。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 在物流管理的理论研究、物流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等方面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 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管理教育体系、知识结构也需要构建。随着我国物流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 必然带来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的大量增加, 因此, 物流管理专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应依“校企合作平台, 突出职业能力, 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专业建设指导思路, 立足社会需求,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制定教学计划, 以岗位核心能力为基点开展课程改革, 以双师型为目标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以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为支撑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 以教学研究为基础促进专业建设。

1 物流专业行业背景分析

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强调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 到2011年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 物流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服务产业, 它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 对促进生产、拉动消费的作用巨大。物流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也必将带来物流人才的大批量需求。物流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 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在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物流所包含的每一个功能环节中, 都需要大量的人员去操作。在物流从业人员中, 75%~85%的人员是在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由于交通限制、客户需求、服务质量要求等原因, 物流操作往往是需要全天候24h作业, 这种作业特点使得物流操作人员的需求成倍增加。可以看出:一是针对不同的岗位对英语和计算机水平提出了不同要求;二是企业对基层岗位的学历要求并不高, 多数企业对从事高层岗位的员工要求具有高中学历;三是多数的物流操作岗位比较艰苦、单调, 很多工作地点比较偏僻, 工作环境比较差, 这就必然要求在基层工作的员工“工作认真肯干、吃苦耐劳”、“具有协作精神和一定的责任感”。

2 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物流专业教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理念的提出

正是基于物流专业的行业背景分析, 可见在企业中目前的基层操作人员的水平还有待提升, 基于顾客价值导向的物流专业以客户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建立物流服务品牌, 提高物流客户满意度是每一个物流企业孜孜追求的目标,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 又充分依赖于高素质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成为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 物流人才的培养, 尤其是高职物流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

2.1 明确课程体系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专业的教学思想, 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 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2.2 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

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要素的基本要求, 更要主动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因此, 课程体系改革应当成为教学改革的主线。

2.3 服务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对国际化物流人才在素质、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 国际化物流专业教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模块、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模块、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模块。在三大课程体系模块中分别按照“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专业定位设置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2.4 在培养文化道德素质时更应培养物流专业学业校吃苦耐劳的精神

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 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敬业爱岗的精神和高度负责、遵纪守法的意识。要求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时, 也要具备敬业爱岗的良好职业道德、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为企业创造价值, 为顾客创造价值。

3 构建基于顾客价值导向的物流专业创新教学体系

本着“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 物流管理专业应始终站在教改的前沿, 积极探索本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建设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 并将不断推进这一改革的深化。

3.1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 围绕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 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接轨, 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鉴定考证相结合, 为学生获取证书提供条件, 保证学生的过证率, 同时在课程设置上保证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为学生终生幸福铺垫基础。建立物流专业调整与改革的预警机制和毕业生跟踪制度, 建立中长期人才资源需求预测系统, 及时听取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 及时改进教学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3.2 专业调研成为专业建设的常态, 专业教师到企业实习成为常规

专业调研成为专业建设的常态, 专业教师到企业实习成为常规, 密切与市场联系, 探索和建立按企业用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发挥企业在确定物流人才规格, 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训实习和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保证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入和成功, 教学内容立足企业并保证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前瞻性, 站在社会实际需求和未来的高度去探讨。在教育与市场、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结合机制, 架起一座信息流畅通的桥梁, 使二者真正融为一体, 优势互补, 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3.3 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专业将职业课程分为企业物流、国际物流二个模块。每个职业课程模块采取课证融合、渐进式的教学体系, 将助理物流师、助理采购师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和相关标准融入企业物流课程模块, 将报关员、报检员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和相关标准融入国际物流课程模块。

3.4 建立完备的教学制度和监控体系

为保证教学质量, 学校应建立完备的教学制度和监控体系。物流管理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实验实习指导书、教师学期授课计划、实习实训计划等教学文件资料均严格按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关标准及审批程序要求进行编制和审批, 完备率100%。

摘要:教学体系直接反映专业的教学思想, 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 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基于顾客价值导向的物流专业教学创新体系作简单探析。

关键词:教学体系,顾客价值,物流专业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 2007 (10) .

[2] 罗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6) .

[3] 沈艳丽.高职“国际物流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商场现代化, 2007 (12) .

[4] 魏杰羽.物流人才供需现状分析[J].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7 (3) .

上一篇:加强新时期大学生法制教育迫在眉睫下一篇:加强家风建设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基于萧山发电厂“孝文化”活动的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