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及其借鉴意义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国研究生教育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如今已发展形成为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之一, 而且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美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依然会是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的风向标[1]。留学美国接受一流教育已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青年学生竭力追求的目标。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 有责任有义务去发掘这一优质教育资源的魅力所在。基于此, 笔者结合自己切身体会、综合各方面信息资料, 对美国高校或研究所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凝练, 探讨其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些方式方法和理念, 以期为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 美国大学研究生招录特点

1.1 入学申请

与国内的研究生招录制度明显不同的一点是, 美国高校研究生招生过程中没有类似于我国研究生入学全国统考这一环节。是否录取一个申请者, 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立的标准, 完全由学校自主决定。学生的自由度也很大, 可以同时申请多所学校。提出申请时一并递交的申请材料包括:G R E或G M A T成绩、本科期间成绩证明、2~3封推荐信、个人简历、个人陈述 (申请理由) 、读书计划以及其它支撑材料 (包括科研经历、实习经历、发表论文等) , 同时, 非英语国家的国际学生需提供英语语言成绩。美国高校要求学生提交的入学申请材料能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思维水平及其可培养潜力, 它体现了对申请人学业、科研、社交、人品等多方面的考察, 这一点值得我国借鉴。

1.2 生源的广泛性

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是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生源市场。美国以其优质的教育资源、开放自由的教学理念以及极具竞争力的就业市场, 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据统计, 每5个研究生中, 就有2个是国际学生, 其中尤以中国和印度两国的学生为多。以佛罗里达大学 (University of Florida UF) 为例, 在2008~2009学年度里, 佛罗里达大学的中国学生就达500人之多, 其中大部分是研究生。这些研究生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就读于美籍华人导师的名下。而实际上, 这些美籍华人导师有很多就是若干年前跨越万水千山来到美国的追梦者。这说明, 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先进性和权威性一直都像一块强力的磁铁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杰出的国际学生, 他们给美国社会注入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可见重视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强大的根基。

2 美国大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特色

2.1 培养类型的多样性

美国大学对研究生申请者提供多种多样的培养类型和学位类别。实际上要对美国现有的研究生培养类型和学位类别进行精确的区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概括起来基本可划分为三大类:学术性学位、专业性学位和第一专业学位 (First-professional degree) 等。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相比, 其第一专业学位凸显特色。第一专业学位也称为职业博士 (Professional doctorate) , 其培养目标不是指向学术研究, 而是指向完成一定课程学习之后的职业实践, 反映的是高层次的职业水准, 比如临床医学博士学位、临床牙科医学博士、临床眼科医学博士、临床骨科医学博士、兽医博士、法律博士等。第一专业学位与专业性学位之间一个最大的区别在于, 获取第一专业学位比如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是从事临床医学职业的先决条件, 而专业性学位比如工程博士学位并非从事工程师职业的先决条件[2]。

基于这种培养目标明确、培养类型多样的研究生教育模式, 美国高校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求实现了高度融合。这种做法无疑克服了研究生培养单一性的不足, 更加切合人才需求多样性的实际。

2.2 研讨课或学术研讨会 (Seminar) 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研讨课在美国大学 (或研究所) 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包括专题研讨课、独立阅读研究课、导师指导研讨课及课堂讨论课等。这些课程同时兼具规定性和灵活性, 规定性体现在课程设置目标明确、内容具体, 而灵活性则体现在学习方法的开放性。研讨课由教授主持、学生主讲, 教授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协调者的角色, 其作用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如何解读原始资料和文献、如何利用各种研究资源以及如何提出研究题目等。学生会对那些尚未解决或有争议的问题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 并将研究和思考的结果带进课堂, 在课上交流研究心得、分享研究信息和成果。因此, 美国研究生课堂不是“静听”的课堂, 往往是学生积极参与, 气氛十分活跃。这种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研究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新事物、产生新思维, 更有利于研究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除了在课程学习阶段设置研讨课外, 美国的大学还特别重视学术研讨会 (Seminar) 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研讨会的报告者 (Presenter) 不仅有本学科的权威专家, 更多的则是研究生。佛罗里达大学土壤和水科学系的学术研讨会基本已成为每周五下午定期按时举行的一个例会, 报告人也大多是该系的博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生。这些研讨会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组织讲稿的能力及其演讲才能;另一方面营造出了创新的学术舞台、学术氛围以及宽松的学术环境, 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思想的培养和形成。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较, 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学生缺乏自主创新性学习意识、实践技能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较弱等[3], 这可能与研究生课程设置不太合理、缺乏培养手段等因素有关。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加强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人才强国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2.3 奖、助学金的多样性

众所周知, 美国的大学学费昂贵。依学校不同, 研究生学费在2~5万美元左右不等。但是, 学校也向优秀的研究生申请者提供额度不等的奖、助学金或其它资助计划, 而且奖、助学金的形式多种多样、名目繁多。

以佛罗里达大学为例, 校友捐助基金是该校所有奖学金类别里最具挑战性和吸引力的一个项目, 获得该项资助不仅可免除学费, 还可获得可观的生活补助, 但是成功获得资助者必须要有很好的本科成绩、有强烈的专业兴趣和奉献精神、还要有活跃的思想和创新能力。另一个资助项目是专门针对少数族裔学生的, 目的在于保持校园多元的种族文化。其次还有荣誉奖学金、有为研究生提供科研资助、野外考察资助的项目、以及来自于校外的个人、企业、组织、机构等的资助计划[4]。此外, 各院、系也会提供学术奖金和助研 (RA) 、助教 (TA) 岗位, 给予研究生一定的经费支持, 以保证录取的每一个研究生能够顺利地完成他们的研究工作和学业。

美国其它研究型大学研究生院对学生的资助形式基本大同小异, 资助经费也多来源于政府、学校、校友及其它个人、企业、组织、机构等, 形成了多头参与分担研究生教育成本的格局, 而且这些资助力度都很大。通常情况下, 相当比例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能够获得来自大学内外的各种资助。而且, 研究生还可以基于个人需要申请贷款或者兼职工作机会。

可见, 美国研究生奖助学金多样化是吸引世界各地优秀申请者的重要举措, 这样的奖、助学金制度一方面丰富了办学资源;另一方面也使得学校的学术优势地位与服务社会的功能进一步加强与巩固。

3 美国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诚信教育与培养

笔者认为, 诚信是一种习惯, 需要培养与保护。

美国的大学都制订有学生学术诚信条例 (Honor codes) 。条例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 从定义、表现形式到处罚规则和申辩程序, 都做了详尽规定。上述条例均印制在新生手册中, 在报到之际发给每一位新生。与此同时, 对教师亦予以指引。比如, 达特茅斯学院明文规定了教师的三项职责:持续地向学生提供学术诚信指导;改善能够增强学生学术荣誉的程序和环境;经常性地审查诚信守则的执行效果。

制定诚信制度、规范学生的学术行为可以帮助督促学生诚信行为的培养与形成;而严格执行诚信制度则是对信守诚信准则学生的一种保护。这种制度的长期良性运转使得美国大学校园里绝大多数学生都乐意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 并逐渐将诚信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和习惯。

如何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推行诚信教育、培养研究生的诚信品质是当前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和严肃的课题。当前, 有关研究生群体诚信缺失的现象如考试作弊、剽窃文章等学术造假事件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产生可能有很多诱因, 诱因之首也许可归咎于过大的科研压力。科研压力过大, 会导致急功近利心态的产生, 直接挑战其学术诚信。应该说, 当前科学研究群体及至科研管理部门无不受到急功近利这一“高速社会文化”特征的影响, 也许这才是我国高校研究生群体诚信缺失的深层土壤[5]。因此, 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诚信品质的树立是一个系统、艰巨且必要的建设工程。

摘要:美国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已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的风向标。以实地调研为基础, 从研究生招录、创新能力培养、培养类型与经费、诚信教育等多个层面解析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可为我国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美国高校,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诚信教育

参考文献

[1] 朱宏清, 陈鸣曦.美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J].江苏高教, 2009 (3) :143~146.

[2] 张炜, 刘延松.对美国第一级专业学位的再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5) :13~16.

[3] 王衡生.论创新教育与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高教探索, 2003 (1) :34~37.

[4] http://gradschool.ufl.edu/students/financial-aid.html.

[5] 安宁.研究生科研压力的疏导和诚信作风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 (2) :180~181.

上一篇:浅析工程项目管理中费用和进度的关联性下一篇:关于法律范畴下的劳动合同与劳动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