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读书态度(精选8篇)
书籍放在什么地方呢?书籍放在车房壁上的架上边。那新书买回来,放到车房去。
美国人没有书房,美国人却随时随地读书。美国人读书,不必找宁静的环境。在闹市中,经常有一块小草地,草地上有一两张椅子,椅子上坐着的,就是美国的读书人。
在香港,坐电车,由上环坐到筲箕湾,其实是很好的读书机会,但是,依我的观察,在电车上看报纸的人,看书的人,却不多见。
在美国,随时随地都看见人读书。这不时说,美国人勤力,而是说,中外对读书态度,有所不同。
历史上,中国的读书人,是一种特殊的人物。《幼学诗》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又描写读书人十年窗下,一朝得志,曰:“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由于读书人是一种特殊的人物,因此,读书也变为一种神秘的事情。神秘之极,便变成为“红袖添香夜读书”。平心论事,红袖添香,未尝不好;如果必要红袖添香,才能读书的,那就不免太过隆重其事了。
1 中国人和美国人对于狗的不同态度
1.1 从定义上看
狗, “哺乳动物, 种类很多, 嗅觉和听觉都很敏锐, 舌长而薄, 可散热, 毛有黄﹑白﹑黑等颜色, 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 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 有的用来帮助打猎﹑牧羊等, 也叫犬。” (《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2005)
A common animal with four legs, fur, and a tail.Dogs are kept as pets or trained to guard places, find drugs etc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 商务印刷馆, 2003, 第四版)
从词典的定义看, 《现代英语词典》对于狗的描述, 基本代表了中国人对于狗的看法和观点, 《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也基本代表了美国人对于狗的看法和观点。对于狗的外形, 两个国家的人基本都认可对方的描述。但在对代狗的态度上, 两个国家的人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对于狗的态度上, 基本上是从狗的用途上来进行描述的, 体现了中国人的功利主义的心理;美国人对于狗的态度与中国人有一定的交叉性, 也会说出其用途, 但是他们首先是把狗作为宠物来养的, 其次才是用途。从词典的定义上我们觉得, 美国人在态度上好像比我们更偏爱狗。
1.2 从语言习惯表达上来看
英语和汉语中对于狗的描述有一定的交叉部分, 除此之外, 英汉中对于狗的描述有很大的差别。
在汉语中, 对于狗的描述, 即使有对狗表现友好的成语或俗语也是寥寥几个罢了, 其它多与贬义有关, 许多的意思都表现了对于狗的不齿, 比如:狗眼看人低、猪狗不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等等;就连与狗的身体部位有关的词都没什么好的意思, 比如:狼心狗肺、狗头军师、狗血喷头、狗尾续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汉语词中"落水狗"和"丧家犬"不但得不到同情, 反而有“棒打落水狗”的说法;狗就连够做了好事都得不到表扬, 比如: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还罢了, 有时候还会来到中国人的餐桌, 成为盘中餐, 但还是得不到应有的赞扬, 所以才有“狗肉上不了大席面”的说法。真是被中国人从生贬到死。
美国人受到他们的“狗是人类的朋友”思想的影响, 因而在其语言中一般都有较为积极的意义。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 Be top dog (处于支配地位) , Gay dog快活的人等等;狗在美国人的语言中, 常常用来和人相提并论, 比如:A lucky dog (幸运儿) , A jolly dog (乐天派) , 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人皆有得意时) ;美国人的语言中有较多描述狗的忠实勇敢的品质的语句, 比如:doglike (忠实) , as faithful as a dog (忠诚的人) , Dog does not eat dog. (同类不相残, 同室不操戈) ;甚至对于优秀人物, 也常常用dog来描述, 比如:big dog要人, old dog (有经验的人) , sea dog老练的水手, top dog优胜者等等。可见, 美国人不仅仅是把狗当作人类最好的朋友, 而且在语言中也把狗夸了个方方面面。
1.3 从看待狗的不同方式上看
《三字经》云:“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看来够在中国人的眼中狗的位置比较靠后。即使食肉时也不忘来分个等级“挂羊头卖狗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狗肉是比较低级的食品, 虽然它的功效较高。而且, 中国人对狗的描述大都是贬义, 即使是褒义也是从不同的看待方式来说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 与弟子相失, 孔子独立郑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 其颡似尧, 其项类皋陶, 其肩类子产, 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 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 然哉!然哉!”;杜甫曾在《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诗中说:“昔如纵壑鱼, 今如丧家狗。既无游方恋, 行止复何有。”这两则记述并非说古人在赞赏狗, 自己是与之同类, 其实无论是孔子还是杜甫, 说自己如丧家之犬都是从形似和境遇相像来说的, 一方面表现了我们中国古人的诙谐幽默的一面, 另一方面对于把自己当时的状况做了恰当的比喻, 当真也率真的可爱。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 他们比喻的都是自己陷于困境时的状况, 本身就是有“贬”的意思。同时, 他们没有说自己是狗, 而是自己当时所遇到的状况如丧家之犬罢了。如果有人指着鼻子说他们是狗的话, 恐怕我们的孔夫子和诗圣也不会静默不语, 以言来还击还是会的。
美国人在看待狗的方式上就比较直白。比如:
养狗是唯一一种金钱能买到的爱。———美国-史塔克
不曾养过狗的人, 很难想像与狗一起生活是什么样子, 养过狗的人, 则无法想像没有狗的日子该怎么过。
———美国-卡洛琳
不管我睡的有多沉, 依旧能听到你们的呼唤, 所有的死神都无力阻止我兴奋快乐的地对你们摇尾巴的心意。
———《一只狗的遗嘱》 (美) 尤金.奥尼尔
“不养狗的人才养孩子。狗儿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更慈爱, 更温柔的世界”。———美国-哈妮
从这些语录中可以看出, 无论从他们的外在还是内在, 美国人对于狗的热爱淋漓尽致。他们不仅仅说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家庭成员来看待, 而且更有甚者说狗的品质凌驾于人之上。他们对于狗的热爱不像中国人只在形似时, 自嘲的说如丧家之犬, 而是无论怎样, 他们不避讳表现出对于狗儿的赞美之情。
从以上的比较中有使我们感到比较奇怪的地方, 为什么中国人心中是爱狗的, 怎么反映在文化上就完全不同了呢?笔者尝试对这种对待狗儿的不同态度进行分析, 进而弄清楚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一些差异。
2 中国人和美国人对狗的态度不同的可能原因
2.1 思维方式
美国的语言学家罗伯特·卡普兰 (Robert Kaplan) 指出美国学生和东方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文化思维模式, 语言的思维模式影响到双方对事物的看法。
美国的人是直线型的思维模式。无论是在说还是在写的方面, 他们一般都会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 因为他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重逻辑思维。这也就限定了他的思维模式是直接的, 一般是从问题到结果, 不能太多的分散, 思考时不会过多考虑联想到的因素。他们看到的是狗儿给他们带来的好的东西:忠诚, 勇敢等, 因而, 在他们考虑对于狗的描述时, 就会偏重这些方面。
中国人的思维是螺旋形的, 也就是说, 中国人不会向美国人那样在看事物时直接看到结果, 他要在寻找结果的过程中不断地涉及到其他的东西。中国人强调“悟”的思维模式, 不会直接告诉对方结果是什么, 由于具象性思维的影响, 我们在看待事物时, 常常会“意在言外”。同时, 在此过程中, 中国人的形象化思维是非常发达的, 这在我们的文学作品和平时的说话中都可以明显看出来。因而, 中国人在看到了狗的优点的同时, 从狗儿表现出的德行上也联想到了它不光彩的一面。这也许对于中国人心里对狗喜爱而在语言中多为贬义的原因之一吧。至于是如何联想的, 在下面的原因中会继续探讨。
2.2 文化因素
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 对于狗的需求较少, 中国人养狗最多也就是看家护院, 因而对于狗也就不会有很多的喜爱。另外由于他的一些表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德行有相悖之处, 这也就决定了其被中国人所不齿。在《周易》中就有记载:“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卦)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卦)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 即使颠沛流离, 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 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 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而且,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文化中对于君子的操守和德行有很多限制条件, 无论你是什么身份, 都要以此来要求自己, 否者, 就会出君子之外。《曾子立事》篇还说:“君子不绝小不殄微也, 行自微也不微人, 人知之则愿也, 人不知苟吾自知也, 君子终身守此勿勿也。”, 以及“君子见利思辱, 见恶思诟, 嗜欲思耻, 忿怒思患, 君子终身守此战战也。”这些对于君子的说法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所以才会有后来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流传千年, 近代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接受救济粮”的故事为人称颂。再来看狗儿的表现。仗势欺人, 摇尾乞怜是其能事。只看主人脸色, 狂叫乱吠, 没有自己的主见, 只有主人在他眼中是人, 其他外人不足道哉, 真是仗势欺人;主人来了, 把亲昵之情尽量展现, 极尽讨好之能事, 实为摇尾乞怜。而且, 有些时候, 如果有人给它吃的, 不是人为训练的狗儿, 一般都会立刻接受, 甚至对于施食者也大表殷勤, 有“有奶便是娘 (主人) ”之嫌, 这和中国的君子之风相差甚远。因此, 虽然狗儿很多时候表现不错, 但已经我们的祖先们把其和君子之风进行对比联想就改变了其原先的形象, 多以贬斥对之。由此来说, 狗儿也是有许多冤枉的。
西方人的文化起源于游牧文化, 对于狗的依赖较多, 与之感情深厚, 因而在这种感情基础上赞的多而贬的少。同时, 在美国人的心中有一种基本信念:宠物有受到妥善对待的权利。美国人很艰难的摆脱了英国的统治, 对于本民族内部的平等概念理解极深, 对于家庭成员的概念也比中国人广泛, 他们把自己养的狗也视为家庭成员之一, 以彰显他们的平等主义。同时, 由于他们语言思维的影响, 美国人会因为对于狗儿的爱进而看到的是狗对于他们的重要性, 而会忽视它的一些瑕疵。他们不会因狗的一些缺点而像中国人那样进行联想对比。而且, 从美国总统华盛顿开始, 美国总统就开始有了养狗的习惯, 每位总统的家庭成员, 除了有第一夫人, 第一女儿等家庭成员外, 还会有第一狗, 这并是说每个总统都喜欢狗, 即使不喜欢, 他也得弄个第一狗出来, 因为美国民众养狗成风。原因有两点:其一是美国的文化中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对狗要给予保护和尊重;其二是美国人认为他们的总统应该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这样才能服务于人民, 而养狗就能很容易体现出他的爱心。由于有民族文化的需求, 加上美国总统应国民的要求而表现出的行为, 反过来国民会受到总统养狗的影响, 这两者会相互促进。因此, 美国人的狗文化会世代继承和发扬下去。
2.3 情感因素
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会形成各自独特的对社会事物的认知和情感。
在中国进入古文明时, 食物比较匮乏, 一般家庭是养不起狗的, 只有富人才会养狗, 这样狗就成为了富人的帮凶, 穷人恨它, 恨不得杀之而后快。在狗看来, 其他人对其主人都是危险的, 他的本能护主被其他人看成是帮凶。在中国的等级社会中, 富人家的狗都比穷人生活的好。而且, 在中国人看来, 与人相比较, 狗都是次等的, 如果狗都在人之上了, 那绝对是不允许的。因此, 中国人的仇富思想就转移到了狗的身上。另外, 中国人认为狗之所以不如人是由于它的“劣根性”的存在, 与人相比, 它显得凶残、丑陋、低级、野蛮。比如:脏乱、好斗、吃屎、当众淫乱、狗仗人势等等。这些劣性让中国人从内心对其反感。虽然这些都是狗儿的本能, 但是中国人对于这些行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的。动物的形象特征较为突出, 因而就会被用来去描述人的一些品质、个性, 这样就显得较为形象生动, 中国人对于狗的联想往往是夸大了他的劣性而忽视了他的高贵的品行。这种审美价值取向和民族的心理因素形成了我们对狗儿进行大贬特贬的原因之一。
美国人的对于狗的情感除了以上提到的历史上形成的深厚感情外, 美国人大都认同“养宠物利大于弊”。因为宠物能够满足我们人类情感上的需求, 而且在美国养宠物还能拓展你与其他人的人际关系。美国人对于狗的情感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家庭情感意识, 他们大行狗道。可以随主人出厅堂、进厨房、进主人卧房, 甚至同住人睡一张卧床。有一种说法, 在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标志是:一对夫妻, 两辆车, 三个孩子, 一条狗。由此可见, 美国人把狗的位置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其二是社会情感意识, 他们广泛认同, 狗有狗权。你在家里教训自己的孩子, 只要家人不去告发, 可能别人并不会干涉, 但是你要在家里教训自己家的狗儿, 邻居听见了就会告你虐待动物。这种社会的情感深入大多数美国人的内心。
3 结束语
语言的学习是为了交际, 不管是口头交际还是书面交际, 由于文化的不同会造成一定的“文化休克”。在不同的背景文化中, 交际的双方应根据所处的文化环境来改变自己对于某一事物的看法和理解。文化交际不能存在刻板印象和文化偏见和民族中心主义, 当然对于对方有损民族尊严的行为也要坚决予以纠正。文化没有优劣之分, 只有是不适应时代变化的文化。因而对于语言和事物的理解, 要深入到对方的文化当中去, 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比如:英语中“Mad dogs and Americans go out in the midday sun.”意思是美国人在中午最热的时候出去从事户外体育活动。这对于美国人来讲, 丝毫不会影响他们的情绪, 因为他们认为人和狗是平等的。但是如果你在说中国人是a good dog或者a lucky dog时, 你翻译为你是一直好狗或者你是一条幸运的狗, 那将会激起中国人的怒火, 因为说人是狗, 那对中国人是极大的侮辱。可见, 了解交际双方的种种不同是进行有效交流的前提条件。
摘要:该文从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狗的不同态度入手, 进而分析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思维方式、文化因素和情感因素方面的一些差异。旨在让大家了解要进行有效的交流, 就必须深入交际对方的文化之中来理解对方对于语言和实物的真正含义。
关键词:文化,狗,思维,情感,态度
参考文献
[1]平洪, 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关键词:社会习俗 平等 个人奋斗 无阶级
▲▲一、美国社会关系
美国以比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具有更多的随意性和更少的社会阶级区分为特征。一位刚刚到美国的外国人可能很难理解美国人时而表现出取得成就的骄傲,时而又做出“其他人和我做的一样好”和不太看重个人尊严的谦虚态度。美国人非常在意平等,不喜欢被人不受重视,他们会抱怨别人给他们带来的不便和得到的不公平的对待。但是美国人却很少在意个人荣誉。他们很乐意别人谈论他们的成就,不过似乎又习惯以谦虚的态度来回应别人的赞扬。
如今,美国的社会习俗正在越来越少地显示出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一样,在美国着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收入,特别是反映了年轻人对社会和对自己的态度。但是,却没有固定的准则限制社会中不同职业和阶级的穿衣风格和样式。坦率地承认自身缺点是美国人的另一特征。例如:“我数学就没学好过”,“我打棒球很糟糕”或者“我是世界上唱歌最难听的人”等等。不过当美国人在做自我批评的时候,旁观者最好不要很快的附和。因为美国人认为他们自己承认缺点可以,但是由别人指出缺点就是对他们的一种冒犯。所以,当美国人谈论自己的缺点的时候,听者要说些鼓励的话,或者提及他们的其他明显优势。尽管美国人在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非常随性,但是我们在和他们接触时还是要表现得正式一些,毕竟善解人意、为他人多考虑是与人礼貌相处的基础。美国人通常自己的举止很随性,对待外国人却很正式和严肃。这经常使外国人感到很困惑,因为他们不清楚应该在哪些方面表现得随意一些。在美国,老师在课堂上可能很友好,很开心,很随意,但是却希望学生认真学习,给每位学生打分很仔细很严格,也希望学生能够对老师表示尊重。学生在课上可以自由对老师发问,可以不同意老师的观点,可以与老师辩论,但是老师不希望学生因此与其产生矛盾。
▲▲二、美国精神
美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造就了美国人凡事靠自己的独立精神。三百多年前,当欧洲人在美洲大陆开始定居时,在他们眼前出现的是大片的荒野。为了种植粮他们砍伐了原始森林,为了取暖做饭,他们掘地开矿。所以这些工作都是靠他们的双手独立完成的。从那时候起,美国人就高度重视自身的动手能力。渐渐地,在美国,凡是靠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人都会得到人们极大的尊重。尽管现在很多美国人不仅仅是靠体力劳动来谋生,但是人们仍然对于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工作机会并且双手创造幸福而感到骄傲和愉悦。
美国是一个追求平等的社会。大多数的美国家庭很少雇佣人手为他们做家务和整修花园,因为人工费很贵。美国人认为他们生活在平等的世界里,他们不希望被人看做是仆人,即使是过去那些做过仆人的人,现在也能在工厂中依靠自己的工作得到较高的薪水。 因此,美国人就在自己动手做家务、打理花园、给房间刷漆、做木工活等体力劳动中将凡事靠自己的独立精神传承下来。同时,社会也号召人民凡是要靠自己,杂志上有很多专栏会列出做各种技术工作的方法和步骤,夜校会开设课程教人怎样缝衣服,怎样修理汽车。在美国,每个人都为自己能够独立做事不依靠他人而感到自豪。
▲▲三、美国人的信念
美国人认为他们生活在无阶级差别的社会里,但是这种想法却是很片面的。美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是一个由富人和穷人组成的有阶级的社会。
但是,美国又不同于那些传统观念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在许多国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由他的出身或者他的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来决定的,再或者,他生活成长的城镇、街区也能决定他的社会地位。但是在美国却有所不同,个人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家庭和亲属无关,社会鼓励小人物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从底层向上发展。因此,美国人普遍愿意相信,每个普通人都有权利梦想成为伟大的人物,甚至是总统。不管一个人的出身有多么的卑微,他总有可能依靠自己的天赋和意志成就一番事业。阶级差别不可能成为他们在各种职业里取得成就的绊脚石。但是,个人的奋斗通常会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等因素的一些影响。不管怎么样,美国人对那些既不依靠家里的钱,也不依靠家庭在社会中的影响,通过自身奋斗而取得成功的人怀有极大地敬佩之情。独立自强,凡事靠自身努力的人在美国很受看重,或许现在的价值观和取得成功的途径与美国最初建立时有所不同,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奋斗成功的模式,但是依靠自身努力取得成功仍然是美国人普遍接受的社会信念。
References:
[1]Peter Bromhead. 1984. Life in Modern America. Longman.
[2]George E. Frakes W. Royce Adams American History.
[3]1980. People and Culture. Bowmar/Nobile Publishers, Inc. Los Angles.
[4]Hunter, James Davison. 1991. Culture Wars: The Struggle to Define America. Basic Books.
[5]Mills, Claudia, Harcourt, Biace Jovanoiich. 1992. Values and public Policy. College Publishers.
[6]梅仁毅.美国研究读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7]周静琼.《当代美国概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 姓名:刘颖 (1979_) 性别: 女,籍贯:辽宁葫芦岛,
工作单位: 沈阳医学院 外语教学部 英语教师 职称:讲师,学位: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第二作者 姓名:李利 (1980_) 性别:女,籍贯:辽宁义县,工作单位: 沈阳医学院 外语教学部 英语教师,职称:讲师,学位: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美国《男人》、《传记》等媒体联合评选出了美国文化的十大偶像。据称,他们的评选标准是:只要提到他或她的名字,人们就会联想到美国;不管人们喜欢还是憎恨,在别国人的眼里,他们都代表着美国;只有真实的人有资格当选,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则无当选资格;当选者必须是“正宗”美国人,卓别林、施瓦辛格虽然对美国的影响很大,但他们都被排除在候选人之外。按照这些标准,最后的评选结果如下:
10.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
里根是作为美国第四十任总统而为世人所熟知的,但他最初只是一个电台播音员和一位好莱坞电影演员。在他首次入主白宫后不久,便遭到疯狂的朱迪·福斯特影迷的刺杀,而刺客刺杀总统的惟一理由,仅仅是希望引起朱迪·福斯特的注意。逃过一劫后,里根开始全力对付苏联。有人认为,正是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使苏联被军备竞赛所拖垮,最终导致了冷战结束。在美国逐渐转向重商主义的年代后,里根一直试图向世界表明:美国就是世界的中心。名言:“伟大的美利坚应该从事与自己相配的事业。”
9.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海明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做过救护车司机,还是西班牙内战和二战期间的战地记者。他的几部著作描写了自己作为一个美国人在20世纪二十年代流亡的经历、在非洲打猎的体验以及在古巴海边钓鱼的感受。精炼直截的文学风格成为他的商标。海明威的作品赢得过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他最终选择用自杀结束生命。他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巨匠之一。
名言:“所有的罪恶都始于清白。”
8.弗兰克·西纳特拉(Frank Sinatra)
弗兰克·西纳特拉是最受人欢迎的美国歌手。在他还是一名体育记者的时候,他开始选择将歌唱作为自己的第二职业,1942年开始了独唱生涯。他的歌曲感情真挚,极受乐迷的欢迎。后来,西纳特拉与萨米·戴维斯迪恩·马丁、卓依·比绍普以及皮特·劳福特一起,成立了一个娱乐组织“老鼠帕克”。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演艺人士,西纳特拉有理由成为美国人的精神偶像。
名言:“朋友不要强求。”
7.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
詹姆斯·迪恩在加利福尼亚学习表演和法律时,偶然在一个电视节目中表演了一次,便走红起来,随后他离开加利福尼亚去了纽约,在百老汇名声大噪。他轻柔自然的表演打动了华纳兄弟娱乐公司,他们与迪恩签了拍电影的协议。到1955年车祸去世之前,他一共演出了3部影片,其中两部是在迪恩死后才开始放映。《伊甸园以东》、《没有动机的叛变》和《巨人》赢得了广泛的好评,让美国人首次看到了“另一种风格”的表演。艺术家沃赫尔·安迪称,迪恩“是我们那个年代被损坏却又美丽心灵的代表”。
名言:“人类因梦想而永生;失去梦想,生与死无异。”
6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
成为迈克尔·乔丹式的人物,是所有美国人的梦想。迈克尔·乔丹来自纽约的布鲁克林区,后来进入北卡罗莱纳大学学习,在那里,他的篮球天赋开始显现。加盟芝加哥公牛队后,乔丹率队6次获得NBA总冠军,5次赢得最有价值球员(MVP)的称号。两度宣布退役,又两度宣布复出,最终于2003年从华盛顿奇才队退役。据估计,截止2002年,飞人乔丹的财产总数为4亿200万美元。乔丹是美国最伟大的篮球运动员。
名言:“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无法接受放弃。”[1][2]
5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马丁·路德·金是个极其聪明的学生,在演说方面也很有天赋,小时候就立志要成为一个牧师。在考入莫尔豪斯大学后,他选择了克鲁泽神学院。在听说了有关印度英雄甘地的故事后,他为甘地的和平抵抗方式着迷。
黑人罗萨·派克斯在公共汽车上拒绝让座给一个白人,马丁公开支持罗萨,他也因此成了种族主义者的目标,他的房子还因此而被炸毁。但这丝毫没有吓倒马丁,他继续为废除种族隔离制度而四处奔走。他积极倡导民权运动,呼吁美国转变歧视黑人的观念。1968年被暗杀。
名言:“一个人如果一直没有找到值得他为之献出生命的东西,那么他就没必要再活下去了。”
4.约翰·韦恩(John Wayne)
一次事故使“公爵”的橄榄球事业终结后,他被迫离开大学。在没有被福克斯电影公司注意之前,韦恩只是在公司中干一些杂活。由于在一部出演主角的影片中演出不成功,但开始出现在一些低成本预算的影片中。使韦恩大获成功的影片是由约翰·福特执导的《驿站马车》(1939)。从此,他便以演出西部片和战争片中的硬汉而出名。韦恩是那个年代所有美国人的化身:诚实、有个性。
名言:“我从不相信一个不喝酒的男人。”
3.埃尔维斯·普莱斯利(Elvis Presley)
1935年1月,埃尔维斯出生在密西西比州图珀洛的一个穷人家,并在这个家庭中长大。高中毕业后,他为母亲录了一首歌,却不料引起一个三流制作商的注意。埃尔维斯录制了几首乡村摇滚独唱歌曲,这些歌曲在当地风靡一时。1956年,埃尔维斯因在《爱德·沙利文》节目中的表演而风靡美国。尽管由于电影《夏威夷》和《码头工人》的成功,他成为电影明星,但他更是以“摇滚乐之王”而为我们熟知的。1977年8月16日,他被发现死在孟斐斯的家中。“猫王”埃尔维斯死后,他的画像在食品店、加油站以及餐厅随处可见,歌迷们无法接受埃尔维斯已去世的事实。
名言:“我真的对音乐一无所知。依我所见,你们千万不要搞音乐。”
2.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
梦露的幼年是在继父的谩骂声中度过的,后来,她去做了泳装模特,直到最后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电影明星之一。她的一生都具有传奇色彩,她与棒球大师迪马乔的结合,就是梦露传奇色彩的集中体现。她在电影《绅士偏爱金发女郎》和《有人喜欢热》中的表演使人们相信,梦露的表演天赋与她的美貌一样名副其实。1962年8月5日,玛丽莲·梦露在家中自杀。玛丽莲·梦露的经历说明,有志者事竟成。
名言:“性是天性的一部分。我喜欢天性。”
1.约翰·肯尼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
肯尼迪家族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惟一的“皇族”。人们这样认为并不是由于肯尼迪家族的财富和政治地位,而是因为围绕在这个独特家族周围的高贵荣耀。从“二战”时的一个海军军官,到成为美国历史上第35任总统,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是这种荣耀的化身。
肯尼迪废止了种族隔离制度,建立了和平军队,并成功解决了古巴导弹危机。不幸的是,肯尼迪于1963年11月在达拉斯遇刺身亡。作为一个充满精力、富于吸引力的总统,他无疑是美国精髓的代表。
名言:“不要问你的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一问你为你的国家做了什么。”
十位入选者之外,评选者还提及西尔威斯特·史泰龙(Sylvester Stallone)。史泰龙并不是他那个时代中最伟大的演员,但他塑造的所有最著名的角色,都是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他的电影在世界各地也大受欢迎。《第一滴血》中的兰博,巩固了他动作片明星的地位。在世界许多国家的人们看来,史泰龙就是美国。
名言:“在人的一生中,如果出现生死抉择的时刻,他必须选择流芳千古,否则,他就白活了。”
发生校园枪击案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在停课一周后,本周一正式复课。除出事的那座教学楼关闭外,教学生活秩序基本恢复正常。
在停课的一周里,学校举办了多场悼念活动。令人意外的是,凶手赵承熙和32名遇难者一起被列为悼念的对象。
据此间媒体报道,在20日中午举行的遇难者悼念仪式上,放飞的气球是33个,敲响的丧钟是33声,其中包括32名遇难者和自杀的枪手赵承熙。次日,33块半圆的石灰岩悼念碑被安放在校园中心广场的草坪上。其中一块悼念碑上写着“2007年4月16日赵承熙”,旁边放着鲜花和蜡烛。还有一些人留下的纸条:“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爱都包含在这里。劳拉”;“赵,你大大低估了我们的力量、勇气与关爱。你已伤了我们的心,但你并未伤了我们的灵魂。我们变得比从前更坚强更骄傲。我从未如此因身为弗吉尼亚理工学生而感到骄傲。最后,爱,是永远流传的。艾琳”。
对凶手的宽容意味着什么?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中国留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薛宏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我们认为凶手本身也是受害者,因为他心理有疾病,可惜没有及时得到社会、家庭的关心和救治,才导致悲剧的发生。所以在悼念活动中,校方也把他当作一个“人”来看待,以体现人性关怀。
在这次枪击事件中死里逃生的一名中国女留学生告诉记者:“最初凤凰卫视记者采访时问过我,‘现在还恨不恨凶手’,我回答说,“凶手都死了还恨什么’。”后来,这位女留学生参加了当地华人教会的祷告活动。“当牧师提议为33个遇难者和他们的家属祷告时,我深有感触。因为在美国人看来,凶手孤僻、性格扭曲,却没有被关怀和治疗,社区是有责任的,同时凶手的家属也是受害者”。
旅美作家林达分析说,这次枪击事件的制造者,很早就被发现有极端的暴力幻想,学校和老师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相应的治疗和措施。社会应该从医学研究的特殊角度,去了解病患感受,以最大可能保护他们的安全,满足他们的特殊要求。同时也注重有效预测他们的行为,尽量减少他们和社会的病态冲突。
一名专门给新移民上英语课的社区教师桑迪对记者说,凶手8岁随父母从韩国移民到美国,由于文化冲突,未能融入美国社会,最终抑郁成疾。这起惨案提醒我们,应该更多地关心新移民的心理健康。她认为,宽容是医治心灵创伤的最好办法。
曾经一度被误传为是“涉案枪手”的华人学生江伟恩在澄清真相后,没有纠缠于媒体的误报,而是在自己的博客上呼吁关心事件中的死难者和他们的家属,并将他在线收到的一笔捐款转交给慈善机构。记者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官方网站看到,一个专门用于救济死难者家属并为他们的心理康复提供帮助的基金已经开始网上募捐。据悉,中国留学生学者联谊会也在积极开展募捐活动,目前已募得2100美元。
记者注意到,枪击案发生至今已10天,美国媒体从多角度对此进行了充分的报道,但关于凶手赵承熙父母的信息几乎没有(除了有报道说赵的父母企图自杀外)。
密苏里新闻学院的一位教师认为,这是美国新闻界自律的表现。如果在这个时候,再去采访处于深度内疚的凶手家人,就显得“出格”了。直到赵承熙的姐姐赵善敬在事发后第5天主动出面道歉,人们才有机会了解赵家人的想法。一位网民在赵善敬道歉信后回帖说:“这不是你或你家人的错误。你也失去了你心爱的人。”
对校园枪击案凶手及其家人的宽容,在美国已有先例。1991年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开枪杀死包括自己导师在内的5名教师和同学,最后饮弹自尽。在枪击事件发生后的第3天,受害人之
一、副校长安妮·克黎利女士的家人就通过媒体发表了一封给卢刚家人的公开信,称卢的家人同样是受害者,希望以宽容的态度分担彼此的哀伤。
——美国联合下的欧盟对华态度研究
在中美摩擦不断的背景下,中欧关系的实质是中美欧的三方博弈。中欧关系的演变历程与冷战结束以来的经济全球化浪潮紧密相连。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欧盟联系逐加密切,2013年中欧领导人共同制定了《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定义中欧关系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欧关系进入冷战后的蜜月期。过去三年,随着中美关系恶化,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欧盟,一直拒绝在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之间选边站队。但这一年来,或许因为美国的压力,欧盟对中国态度已有强硬之势。
一、欧盟内部对华态度正逐渐产生强硬共识
德国外交部国务部长迈克尔罗斯2020年8月称,“缺乏团结是我们的致命弱点”,欧盟若无法团结其成员,将无法对中国发挥影响力。欧盟27个成员国各自的发展情况不同,对中国的态度存在差异。中国是德国在欧盟以外的第二大双边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而卢森堡、爱沙尼亚、保加利亚等欧盟成员国与中国的贸易很少。此外,意大利、希腊、塞浦路斯、匈牙利等12个欧盟成员与中国签订了“一带一路”合作项目,而捷克等国家对中国态度强硬。9月7日,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题为《新中国共识:欧洲如何日益警惕北京》的研究报告称,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欧盟成员国对中国给欧洲带来挑战的评估出现了新的趋同,这些成员对中欧关系的未来走向越来越感到怀疑,这为欧盟在对华政策上采取更加稳健、连贯、强硬的政策提供了机会。这份报告提到的对华新共识包括:
1.中国构成的挑战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要求欧盟委员会履行其真正的地缘政治承诺;
2.以一种有利于所有成员国的方式与中国打交道,而不仅是德国、法国;
3.欧盟内部应该更紧密合作,需要一个协调一致的与中国竞争的长期战略;
4.欧盟及其成员国需要专注于捍卫欧洲价值观和国际规则,同时加强欧盟在多边机构中的作用;
5.欧盟新的多年财政框架的实施,为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协调和欧洲自治建立了强大的基础;
综上可以看出,欧盟政界和商界正在重新思考中欧关系,对中国的态度已经发生转变,更多地会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欧盟虽然声称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但是在很多领域显示出向美国靠拢的迹象。未来,如果欧盟各成员内部能够达成对中国的新共识,则很可能会出台系统性对华战略。
二、欧盟在部分领域将与美国合作,共同对抗中国
2020年9月,欧盟委员会在其首份《战略远见报告》中表示,“与志同道合的民主国家的强有力合作越来越重要。” 此前,6月5日,美、英、德等8国加上欧洲议会议员,成立“跨国议会对华政策联盟”(IPAC),现在已扩展到12国。该联盟在其官网列出五个重点关注领域:维护国际规则秩序、尊重和维护人权、促进贸易公平、加强安全战略、保护国家主权和完整。2018年3月特朗普政府启动对华贸易战,欧盟态度暧昧,希冀美国为欧盟火中取栗,迫使中国做出体制机制上的让步。2019年3月欧盟出台《对华战略展望》文件,将中国定位为“合作伙伴”“谈判伙伴”“经济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而2019年底上台的以冯德莱恩为首的新一届欧盟领导层则将中国崛起视为全球地缘政治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当前,“地缘政治”“大国竞争”“战略自主”成为欧洲政治精英和战略研究界高频使用的关键词,而欧盟决策层愈加重视和强调中欧关系中的竞争性乃至对抗性,对中国的负面态度不断得到强化。2020年初以来新冠疫情的暴发和中美战略对抗的加剧,使不少欧洲政治精英重新审视中欧关系,并逐渐形成共识。首先,他们对中国日益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感到恐惧,希望借助美国主导的西方世界的合力,抵消中国塑造国际地缘战略新格局、参与制定世界经济与政治新规则的力量。面对拜登上任以来伸出的橄榄枝,欧洲方面也一再重申巩固跨大西洋联盟的重要性,表示美欧战略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欧盟寻求战略自主,在中美之间走自己的道路
新冠疫情让欧盟既失去了对美国的信任,也增加了对中国的怀疑,这就决定了欧盟要在中美之间走一条自己的道路。欧盟试图独立于中美之外,以第三方力量出现。在此次中欧峰会后的声明中,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再次明确表示,“欧洲需要成为一个参与者,而不是一个竞技场”。2020年 9月,德国外交部推出“印太政策指导方针”,作为德国在本国及欧盟层面推动共同构架21世纪国际秩序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旨在加强多边主义。德国外长马斯在通过这个指导方针后表示,“我们以此加强多极化世界,这样任何国家都不必在权力的两极间做出选择。”他没有点名,但明显是指美国和中国。随后,欧盟委员会发布其首份《战略远见报告》,明确表示,欧洲将加强其“开放的战略自主权”和全球领导作用,“在高度相互依存、大国相互竞争的世界中,植根于欧洲的共同价值观”。疫情在欧洲暴发至今,从欧盟外交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和法国财政部长勒梅尔等欧洲决策者,到欧洲议会研究部和布鲁盖尔研究所等欧盟智库的报告,都一再强调这一点。再次,仍然希望在中美之间走钢丝,玩平衡,既避免选边站队,又想从两边都获取好处。一方面,欧盟和法德领导人对于美国希望美欧联手对抗中国的意向,明确表示不予认可。2020年底尽管美国一再施压,欧盟仍与中国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今年2月马克龙警告说,美欧联合对付中国会“激起最高程度的冲突”,3月的美欧首脑视频峰会上默克尔谈到,美欧在对华议题上“存在分歧”,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布鲁塞尔之行亦未获得欧盟的明确回应。但另一方面,与此同时,惊讶于中国在疫情打击之下仍能维持经济快速增长,欧盟决策层明确反对美国对华“脱钩”举措,主张继续发展对华经济关系。
2005年, 我们全家定居美国, 住在休斯顿一个靠湖边的社区。
第一次让我认识到美国人独有的“面子观”, 是在我们街对面的梅丽尔一家。
梅丽尔是一位小学教师, 她的先生安东尼是一家金融机构的中层管理者, 家庭收入属于上层中产之列。可每次见到这对夫妇, 两人的衣着打扮并不十分讲究。
2006年底, 社区要举办新年派对。这是我第一次出席正式的社交活动, 所以特意花500美元租下了一件新款普拉达礼服, 希望它能帮忙撑撑场面, 毕竟不能给国人“丢份”吧。我想梅丽尔也一定会在这种场合亮出自己隐藏很深的“实力”吧。
可我没有想到, 当晚她只穿了一件湖蓝色的CK礼服。我对此颇为不解, 梅丽尔薪资丰厚, 为何总是穿得这般寒酸?在中国, 女子打扮得端庄靓丽不仅是给丈夫撑面子, 也是给自己长脸。
我道出了疑惑, 而梅丽尔却十分坦然:“在我眼里, 穿什么都一样。”
这一回答起初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但是一次偶然机会, 却让我知道了美国人不一样的“面子观”。
邻居杰森是一位石油大亨, 收入可观。一次我在超市遇到杰森的儿子马克, 他正在挑选李维斯牛仔裤的打折款。我问他为什么不去专卖店买刚上市的主打新款, 马克的回答却让我印象深刻:“在我眼里穿什么都一样, 不会因为我穿上了名牌就能变成‘富二代’。”
年轻人总喜欢追求时髦, 而马克却一反常态, 实在与我所认识的少年大相径庭。
“难道你就不想穿新款吗?”我忍不住追问, 马克一脸奇怪地反问我, “为什么一定要穿新款?”
我顿时噎住了, 不知该如何回答。
我总觉得在社交圈子里, 一定要将自己的门面给撑起来, 因为在国内都是如此, 人们爱装扮自己, 觉得颇有面子。来了美国才发现, 美国人不会因为虚荣心而花几个月的薪水去买一双LV的鞋子。
我先生的同事杰克是个黄金单身汉, 按理说他在休斯顿买一幢漂亮的房子是绰绰有余, 但他至今是租房子住。对此, 我颇为不解。一次, 我问他为何不买房时, 他颇为坦然道:“买房便意味着固定了住所, 租房却可以让我自由更换, 遇见不同的邻居, 这样的日子自由而洒脱。”
这一解释让我大跌眼镜, 国内房奴车奴众多, 每个人都在借这些物质装点自己的门面, 呈现出一种表面的虚假繁荣, 关起门却未必幸福。而在美国人看来, 面子远不如真正的舒适生活重要。
品位无关“贫富”
慢慢地, 我发现美国人不仅不好面子, 甚至在品味上也千奇百怪。
有一年圣诞节, 我和同事珍妮去逛梅西百货。珍妮是个小小的富豪, 所以我很好奇她会给老公和儿子买什么贵重的礼物。她很快挑中了两条男士围巾。我拿过价签看了一眼, 天哪, 还真是不便宜呢, 和临近柜台的巴宝利简直不相上下!
我问珍妮, 既然价位都差不多, 怎么不给你老公买那条巴宝利的格子围巾?毕竟巴宝利是专柜名牌, 更加适合包装送人。
珍妮用不解的眼光看着我, 又拿出围巾, 从花色到样式, 从设计到质地, 说得头头是道。最后, 她问我:“价格相差不多, 性价比却不一样, 如果换成你, 会选哪个?我们又为什么要为那些大牌的天价广告费买单呢?”
几句话说得我哑口无言。
2012年6月, 先生所在的证券公司要举办一场慈善晚会, 我也在受邀之列, 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名鼎鼎的股神巴菲特也在嘉宾名单里。可当晚, 我却惊讶地发现巴菲特选择了一套小众品牌的正装!
我拉住老公同事的太太妮娜, 问她巴菲特的正装是什么品牌, 结果这位时尚杂志的资深编辑居然也没有说出来。不过, 妮娜对此作了一番分析和解释:“像巴菲特这种人物, 完全不需要用一套杰尼亚来验明正身, 他们都是热衷于慈善事业的低调之人, 如果真是穿了杰尼亚, 反倒降低了品位, 流于庸俗了。”
越深入美国人的生活, 我就越发现, 相较于用奢侈品来往自己身上贴金的国人, 美国人则更愿意把钱投入维系家人情感以及家庭基础建设上。
比如我常去的那家健身会所的瑜伽教练瑞贝卡, 平时她总是穿着休闲的平价衣服进进出出, 所以当她告诉我为了去看一场丹佛野马队的比赛, 居然给全家人每个人都买了一套400美元起价的标准橄榄球套装后, 我半天都没有合拢嘴。
我问:“瑞贝卡, 你难道不想给自己添置一些上档次的衣服吗?”她眨着一双湛蓝的大眼睛微笑着说:“和装扮我自己相比, 我更愿意花钱为家人做一些事情!”
后来我发现, 即便是收入有限、生活节俭的中下层美国人, 也不会积攒一笔钱用来给自己买大牌货, 美国人更愿意用金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为家人和家庭谋利。
有一次, 给我们家做小时工的露西跟我说, 她给家里买了一台双开门的冰箱。我问她是什么牌子的, 她一脸骄傲地答道:“肯摩尔。”我微微惊讶, 这个牌子的冰箱可不便宜。但露西一点也没有为豪掷千金而心疼, “对于我来说, 能让老公在下班后痛快地喝上冰镇啤酒, 让放学的孩子们吃到可口的冰淇淋, 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
很多国人误以为价钱越高的东西越有品位, 甚至觉得品位是有钱人的专利, 但美国人从来不这么认为。品位与他们来说是不同的人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追求, 富人有精打细算的抠门, 而穷人也有一掷千金的豪迈。
“拼爹”也另类
当然, 除却美国人独到的面子观和品位观外, 美国人也有另类的“拼爹”模式。
在中国“拼爹”是少数有权有势者的专利。美国人也拼, 不过相比中国父母努力找关系, 为孩子铺平道路不同, 美国父母通常会将孩子引导进入自己的学术领域或工作领域, 帮孩子搭建一些更专业的阶梯。他们拼的不是关系、路子, 而是拼的父辈的学识、修养、知识的传承。
就拿我儿子所在的学校来说, 学校经常让学生们搞各种研究课题。虽然老师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 但孩子们在选择课题时, 总会不知不觉地接受父母的指导。“拼爹”、“拼妈”的时刻就到了。
有一次, 我去儿子的学校参观科研成果展。美国学生各种各样的科研成果让我大开眼界, 尤其是一个初中生关于人类化石的研究更让我惊奇。他可刚刚上初二, 就能研究人类化石了?
就在我好奇不已时, 一位戴眼镜的男孩走过来, 给我仔细讲解了他的研究内容。讲到最后时, 这位小男孩终于回答了我的疑问:我爸爸是搞化石研究的。
这时候, 他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神情, 其他同学也一脸羡慕称赞。
除此之外, 在美国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中, 活跃着一大批的爹们。比如各种球类的教练, 男女童子军的组织者, 大都是由美国家长担任的。而平时最活跃、最积极的家长, 他的孩子在学校会非常有“脸面”。
而且与中国大学不同的是, 美国大学录取不仅仅取决于学生成绩, 父母在学校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积极性, 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在这种客观条件下, 谁能吃苦, 谁能拼, 谁就能在众多的家长中鹤立鸡群。相应的, 他也会在孩子的大学录取中加分。
这样另类的“拼爹”, 让美国人少了浮躁的心态, 孩子们也会更加脚踏实地。
不仅“拼爹”另类, 美国大多数的富豪父母们, 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是另类的。
就拿先生的上司肯尼亚来说, 他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商学院, 然后再让他们来家族的公司上班, 和所有员工一样, 从基层做起。如果做不好, 卷铺盖走人。
对此, 先生尤为感叹。一般的美国平民, 会身体力行地为孩子做榜样;而一般美国的富豪, 会在孩子青少年时期给他们提供舒适的条件, 但又绝对不是奢侈的。
江苏省政府侨办、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Chinese Biopharmaceutical Association - USA,简称CBA)、连云港市政府三方确定于6月底在连云港召开国际生物医药创新创业交流合作洽谈会暨CBA二十周年年会。为了做好会议信息服务工作,组委会决定由华人时刊杂志社出一册专刊,记者有机会与素不相识的CBA成员打交道,在此过程中感受颇多。
在4月底从南京去连云港的路上,与CBA前任会长校迎宪博士、CBA理事会秘书长赖寿鹏博士同车,返程中再次与赖博士同车,一路上话题广泛、有问必答、相谈甚欢。在连云港研究会议事宜时,又结识了CBA候任会长巢守柏博士与钱敏博士。这些来自大洋彼岸的生物医药资深专家、学者、企业家,其谦和、严谨、认真、细致的态度与作风,都给记者留下了好感。
有两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在以后的微信、邮件、信息、电话来往中,记者深深感受到了CBA博士们的良好心态、合作姿态、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六百余次(件)微信、邮件来往的背后
专刊方案确定后,CBA行动迅速,5月初就组成了工作小组。巢守柏会长主持CBA相关负责人会议,为配合做好专刊的编辑出版工作,确定由在美的CBA前会长赵玉琪博士牵头组织一个小组负责和本刊联系、组稿。成员有美国自然杂志驻上海办公室赵建飞、CBA美国办公室张小萌、巢会长驻上海助理盛嘉云。校迎宪博士由于相识,更是在其中穿针引线、鼎力相助。校博士、赵博士相继发来邮件,感谢省侨办和《华人时刊》办专刊配合大会,介绍工作人员情况,表示全力以赴支持办好专刊。校博士还不忘感谢华人时刊社黄如才社长一路辛苦开车带他们去连云港。一句谢语,显示出做人的态度与考虑的周到。
为联系方便、提高效率,赵博士很快建立起双方工作人员的微信群;除了群里联系,还相互建立了个人联系。
专刊有个栏目叫“先行足迹”,报道CBA会员在江苏创业的情况。赵博士在美国联系不方便,校博士推荐在江苏泰州中国医药城创业的杨大俊博士负责联系组稿。赵希望校联系杨来承担。记者不知联系过程,只发现杨博士很快出现在微信群里。记者也收到“我是杨大俊,请加我”的请求……CBA会员之间相互配合、密切协作的团队精神令人感佩!
于是,微信、邮箱、手机、短信……不同通信手段一起上,文字及图片稿件资料,从美国、从中国各地、从记者不知道的地方,纷至沓来。赵博士、校博士、巢博士、余国良博士负责的几篇重头稿件率先发来!
一个多月中,相互联系的微信、邮件、信息达六百余次(件),其间不知蕴含了多少时间、精力、心血与故事,但记者明明白白地感受到了CBA的认真负责的态度与精神!
赵博士、校博士:恪尽职守的“哼哈二将”
民间传说、佛教故事、《封神演义》中均有“哼哈”两位神将的描述:威武雄壮、道术了得、配合默契、尽职尽责。在组稿过程中,赵博士、校博士堪称“哼哈二将”。他们肩负重担、迎难而上,想方设法完成任务,还提了不少很好的建议,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CBA处于美国马里兰州,与江苏相差12个小时。有时,我们会在午后收到他们的邮件或回复。南京的午后,就是马里兰州的午夜以后啊。二十年中,CBA曾拥有的数千会员如繁星般分布世界各地,18位会长也是天各一方。各地时差不一,联系他们谈何容易!为此,他俩不知耗费了多少时间和心思。况且,他俩还有自己的事业与工作!
由于职业不同,CBA会员对照片的要求不太了解,按杂志要求,照片要发原图,保证分辨率高一些。可开始时,有些来稿往往把照片连在文档里,造成被压缩后像素很低;有的照片虽然是单独发的,但也不是原图,分辨率很低。记者要求重发原图。两位博士就要再和作者联系,有时为一个会长的照片,就要反复几个来回。
经过一番努力,18位会长简介收到了15篇,还缺鲁隼、何为无、龙志峰的简介。记者理解征集的困难,但是心又不甘,于是发问:缺的三个会长简介有希望补上吗?没想到,校博士回复得斩钉截铁:“玉琪,你负责何为无,我负责鲁隼和志峰。完不成提头来见!”见此言语,记者真佩服这“哼哈二将”尽职尽责的精神。
没过一天,赵博士就把何为无会长的简介搞到了,还幽默了校博士一把:“报告校博士,完成任务。等待他人的首级了!”就在同一天,校博士也把鲁隼、龙志峰两位会长的资料发到了杂志社的邮箱;也不忘幽默一把:“看来大家的脑袋都保住了!”
实现“十八罗汉”(18位会长)“大聚会”,大家都很高兴。
记者还曾把专刊栏目名称的中英文发给校博士,请他确认是否准确。他请CBA中英文俱佳的女理事付雅丽一一订正。反馈后,本刊懂英文的编辑连声称赞改得好。校博士如此认真负责,太让人感动了。
透过“哼哈二将”做人做事风格可以看到,CBA真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的团队,而且是一个幽默快乐、关系融洽的团队!
由“一航伴大俊”,获得意外的工作便利
在中国暨江苏创业的CBA会员们都很忙,不但要在大洋两岸飞来飞去,还要在中国暨江苏各地跑来跑去。由于各做各的事,相互联系的时间也减少了。从微信及邮件留言得知,杨大俊博士在路上时间很多,虽不知最近赴美几次,但知道他在往来中美途中还遇上大雨,耽搁了不少时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克服困难与在江苏创业的博士们联系,组来七位博士的稿件。其中有的稿件图片不足或分辨率低,还需要再次与本人联系,这都需要花费不少他的时间。他都竭力去办理。
不仅如此,杨博士还主动为办好专刊着想。他在微信群里说,“我把一帆加进来,她那里应该有很多你们需要找的照片。”紧接着,翟一帆博士露面了:“需要什么,请告知。”
这真是意外的惊喜,记者正愁照片不足呢。翟博士给记者发来了十来个照片包,内有七八十张照片,不少照片都很珍贵。不仅解决了专刊照片不足的问题,还为以后在《华人时刊》上继续报道CBA,打下了基础。为稿件事,记者有时联系不上杨博士,就通过翟博士转达,结果灵通得很!
杨博士、翟博士是什么关系?不仅称呼亲切,还知道对方“行踪”!
江苏省侨办经科处吴新华处长揭开了谜底:他们原来是一对夫妻!夫妻都当过会长,并且都干得不错,真可谓CBA里的一段佳话!吴处长还为他们赋诗一首:“远航伴大俊,归来系一航。牵手新丝路,圆梦花果山。”杨、翟博士欣喜之余,感叹道:“我们CBA的人,和江苏有缘啊”!
是的,CBA和江苏很有缘分。这既体现在有些CBA成员就是江苏人,也体现在早就有CBA成员在江苏创业,还体现在此次三方联合在连云港举办合作交流活动暨CBA第20届年会,并且还预示着今后会有更多合作。
赖寿鹏博士——记者的“近水楼台”
赖寿鹏博士在南京创业。记者在与赖博士往返连云港的车上,交谈了很多:向他请教生物医药基本知识,了解美国人特点及社会逸闻趣事、海外对中国看法,询问海归回国的想法,谈论中国与美日关于南海东海问题的分歧,CBA成员在江苏创业的情况、如何办好连云港会议专刊……海阔天空,无话不谈,真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当时没想到,在专刊组稿过程中,他成了记者易于“得月”的“近水楼台”……
美国传来的图文资料中,包含着一些会长个人肖像照,但有些人不知姓甚名谁。记者就把图片发到赖博士邮箱,请他注上姓名。很快,注上姓名的图片就反馈回来了。
赵博士发来的图片中,有一些个人活动照片分辨率较高,其中有没有会长呢?又请赖博士注明。他又很快注上反馈回来。
还有不少CBA集体活动照片,记者请他补上说明,他一一补上;有张合作签约照片可以估计是谁在签字,但没把握,请他确认。他确认后当即用在专刊上……
有时候,记者遇到一些联系上的不便,就直接打电话请教,赖博士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有次,他告诉记者,他们每周都会开一次电话会,研究连云港会议等相关事宜,可以把组稿中遇到的问题告诉巢守柏会长的助理盛嘉云小姐,在电话会上提出来。
这主意太好了!于是,记者遇到急需解决的问题,就去联系盛小姐。
盛助理、张小姐都是热心人
初与盛助理联系,第一感觉就是她彬彬有礼、办事热心;联系多了,进一步的感觉是她认真负责。无论记者提出什么问题,她都不厌烦、不推诿。无论微信还是邮件来往,她都是有信必复、有问必答,充分体现了礼仪之邦的风范。
有一天下午,快五点半了,记者有几个问题需要联系,就直接打电话给她。刚好她正在开车往回赶,当即把车停在路边接电话。记者连着说了好几个问题,如图片问题、加快组稿问题等等,请她在电话会上提出来。电话持续了大约十几分钟,耽误了盛小姐的行程,记者心有歉意。不料,盛小姐反过来继续说,您刚才说了四个问题……她把记者提的问题概括为四项,一一复述了一遍。这让记者再次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她一丝不苟的作风。
此后,有关图文征集速度明显加快。这一定是盛小姐通过巢会长在电话会上议论了此事,采取了措施。
为了搜集照片,记者还请在美国的张小萌小姐帮助。她也是一口答应,很快发来了一批照片……
CBA这个团队,真是不一般!
学时修好自身,成则兼济天下
CBA成员,原来都是普通的留学生,在美国留学、游学、修学过程中成就了高素质。这固然与美国教育环境、特点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他们的学习态度有关。他们身在美国,既保持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也汲取了美国的优秀文化,在中西文化碰撞、交汇、融合中,形成了领军人才的素质。他们聚时一团火,散时满天星,无论处在个体状态还是群体状态,都表现出很高的文明素质。
在与校博士、赖博士的交谈及与其他博士联系中,记者明显感到他们能够宽容包容,懂得换位思考,能超越国别及民族局限看待问题,有一种天下情怀。赖博士不止一次说,看问题不能只站在自己角度,也要站在对方角度想想,那样才会更客观。与他们打交道,会觉得很舒服。组稿过程中,记者曾提出很多建议及要求,他们从未推托,从未强调困难,总是积极配合。他们都是大学者、大专家,但表现出来的是温良恭俭让。
研究、创制出一种新药,需要大约10年时间,成功率只有10%。因此,学、研、产生物医药,更需要长远眼光、坚韧品格,甘于寂寞、敢冒风险。他人在花前月下浪漫的时候,他们常常是在实验室里度过不眠之夜。赖博士说,搞生物医药就是“赌”上去了,豁出去了,经常处在苦苦钻研和漫长等待之中。谁知道自己最后的结果,是不是在那10%里啊。
这就促使CBA成员养成了忍耐、不躁的心态。他们是十年辛苦无人问,一朝成功天下知,走的是“艰辛辉煌”之路。
【美国人的读书态度】推荐阅读:
读书态度的名言10-09
英国人的特质读书笔记09-10
丑陋的中国人读书笔记09-30
《态度决定一切》的读书笔记07-09
美国学生是怎么读书的07-27
读书笔记,读书心得06-24
南京读书月读书节09-22
我爱读书优秀 世界读书日11-15
全民读书月学校读书活动总结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