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经济学科

2022-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贸易经济学科

关于贸易经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理论思考

摘 要:本文从西方经济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两个方面分别探讨了贸易经济学的学科基础问题,认为贸易经济学科的发展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石,同时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理论的有益成果。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围绕学科建设提出了贸易经济学科建设的“三化”问题:科学化、经济学化、中国化,认为贸易经济学科建设要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前提下,积极展开与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对话,在中国流通改革的实践中汲取新的营养,从而保持该学科的新鲜和活力。

关键词:贸易经济;学科建设;学科发展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贸易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这门学科曾经有过蓬勃发展的辉煌时期,然而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学科建设却处于一种持续的低迷疲软状态,研究队伍、水平和情趣不断处于跌势。这里面既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对该学科的主观认识和学科发展过程中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贸易经济学科地位冲击最大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一是政府机构改革。商业部更名为国内贸易部,内贸部降格为国内贸易局,后又将内贸局并入原国家经贸委,这使得贸易经济这一实用性很强的专业缺少政府机构支持。二是专业目录调整。教育部1998年的专业目录调整使得许多高校纷纷取消了贸易经济这个专业(目前全国有12所院校在目录外保留了贸易经济专业),许多从事贸易经济教学的教师纷纷转换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这对于贸易经济学科建设来讲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三是认识上的盲从。改革开放后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货币流通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理论研究的视线更多地从商品流通转向了货币流通,渐渐淡化了对贸易经济学科的研究兴趣,与此同时,“金融热”导致金融学不断升温,逐渐成为了显学。其实,“术业有专攻”,各行各业都有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货币流通本来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没有商品流通根本不会有货币流通,但现在人们似乎对商品流通不感兴趣,对商品市场很少关注,而对资本市场却倾注了过多的热情,货币流通受到如此重视是与证券热、股票热、上市热分不开的,这反映出了一种学术上的浮躁。

上述外部环境因素对该学科的影响固然是不争的事实,但导致贸易经济学科衰落的根本原因还是学科发展过程中没有与时俱进。必须看到,目前贸易经济学的学科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以往的商业经济学是一种短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经济学,主要研究商品配给的方针政策,而现在的商业经济学或贸易经济学主要研究过剩经济条件下或买方市场条件下的商品流通过程;(2)以往的商业经济学是一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业经济学,而现在的贸易经济学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研究流通资源的合理配置,商品流通所赖以依靠的体制基础发生了根本的转换;(3)以往的商业经济学是一种纯粹国内经济条件下的商业经济学,主要研究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即所谓国合商业,而现在的贸易经济学所依存的所有制条件不仅包括全民、集体经济,而且包括个体、私营经济,还有大量国外商业资本进入后的合资、合作问题;(4)以往的商业经济学仅仅是一种消费品领域的商业经济学,研究的是有限领域的商品流通问题,而现在的贸易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则是包括消费品在内的整个市场体系意义上的商品流通问题。正是在这样一种新的学科背景条件下,贸易经济学需要进行不同层面的创新,充实基础理论研究,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材编写,提高专业特色,而且要注意与新学科、新专业的相互协调。但是,贸易经济学科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创新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准,使得整个贸易经济学科收敛过度而开拓不足,这是一个值得认真反思的问题。

二、贸易经济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问题

贸易经济学科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承认,这门学科的创立取得了奠基性、开创性的重要成就,但与经济类的其他分支一样,一诞生就存在着先天不足:20世纪50年代学科专业设置与相应部委对口,贸易经济学对口商业部,以后由于内、外贸分离,商、粮、供分离,贸易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越来越窄,后来由于经济体制、管理体制的原因已经退化为内贸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甚至国合商业管理学了,贸易经济理论基础显得日渐虚弱。

(一)西方经济理论缺少对流通问题的专门研究

西方经济理论在生产与流通的关系的认识上是有过反复的。重商主义认为生产从属于流通,关于交换的理论研究达到了一定的成熟水平。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重视从劳动分工角度研究生产的效率问题,流通研究便后退了,处于一种被生产所决定的从属地位。新古典经济学转而认为流通包含生产从而又突出了流通的地位,但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见面的假设条件,使得它只看到了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简单商品交换”,而将以商人为媒介的发达商品流通从其理论体系中抽象掉了,流通也就从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中消失了。回避流通问题,以生产为主线来建立逻辑分析结构,这不能不说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种缺憾。在西方非主流经济学中,对分工与交换问题研究较深的是交易费用理论,尽管这一理论涉及了诸如约定、集市、商人、商业企业等交换范畴,但它仍是从成本比较角度,把市场交易看作为企业组织的一种替代,而没有把交换当作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来看待,所以,交易费用理论对流通问题的研究也有欠深入。

进入20世纪后,出现了另一种从企业角度研究商品如何顺利出售的专门学科,这就是产生于美国的营销学(Marketing),西方的市场营销理论属于生产厂商在市场中的一种延续。现在国内市场受买方市场影响,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销售困难,于是市场营销学长盛不衰。但我们认为,市场营销解决的是企业的产品如何进入市场的问题,而进入市场后如何处理复杂的交换关系,还是需要由贸易经济学来解决,特别是在中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复杂,商业活动的重要性更为凸现。所以市场营销这种企业层面的微观研究不可能从宏观上涵盖整个社会的商品流转过程。由此,受1998年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因素的影响,有些院校取消了贸易经济专业后,用市场营销取代了贸易经济课程,我们认为是极其不妥的。

(二)马克思流通理论的一般性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如果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把流通摆在了生产的附属地位上,那么,马克思的《资本论》则承认流通是与生产并列的一个特殊领域。马克思将社会再生产过程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阶段,把交换问题独立出来进行了专门研究,这集中反映在《资本论》第2卷的相关论述中,在这里,马克思详细讨论了商业资本的流通,阐述了商人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商业劳动的性质和商业利润的来源,研究了商品交换的一般规律,系统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可以说《资本论》本身就是一部经典的交换经济学。恩格斯也把生产与交换两种职能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象地比喻为“经济曲线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从而更加贴近现实的市场运行。所以,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迄今为止仍是最完整的流通理论体系。

当然,马克思流通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产品交换,是对资本主义流通运行的概括和总结,但理论本身对社会主义流通运行具有同样的解释力,我们不能苛求马克思在那样的年代就对社会主义的流通问题作出详尽的解答。问题是我们对马克思“流通一般”的理论没有很好地进行研究,而且对马克思的流通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也没有很好地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流通理论研究一直相当薄弱,甚至一段时期内“无流通论”、“有限市场论”思潮盛行。作为理论教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从一开始就把商业拿掉了;商业经济教科书里充斥着大量的政策解释内容。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计划经济体制不承认全民所有制内部存在商品交换,商业部是管分配吃穿用的后勤部;认为生产资料只具有“商品的外壳”,所以物资部的统计数字只有实物指标,没有价值指标。对这种“无流通论”最先提出挑战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他是我国最早系统研究社会主义流通理论的先驱者之一。上世纪60年代他在中国人民大学讲授《社会主义经济论》时,在讲了直接生产过程篇后,专门讲了流通过程篇。受历史条件限制,他的一些观点虽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当时的“重生产、轻流通” 环境下,这是需要极大理论勇气的。

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到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经济转轨和体制演变过程中,关于如何重新认识流通的地位和贸易(商业)的作用,引起了国家领导人、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省部级领导干部“国际形势与WTO”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烙印很深,这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好流通极为重要,是消费通过流通来决定生产,只有现代的流通方式才能带动现代化的生产,大规模的流通方式才能带动大规模生产”。朱钅容基同志也曾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真正搞好,解决好流通问题最重要——只有把流通领域的问题从理论到实践正确地解决了,那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就基本建成了。(注:参见:《经济参考报》1995年2月3日。)此外,李岚清、吴仪同志也先后就流通问题发表过重要讲话。刘国光同志更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业的地位和作用将由社会再生产中的末端行业升位为先导行业”的重要理论观点。所以,市场经济从某种角度讲就是流通经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现代流通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更需要我们培养出大量的既懂内贸又懂外贸、既懂商务又懂产业、既懂贸易又懂投资的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从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又首先要解决好学科建设和发展问题。

三、贸易经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几点设想

贸易经济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也面临着一个对传统学科的改造和升级问题,贸易经济学如果不能彻底地从狭窄的部门经济学中走出来,不进行改革和创新,贸易经济专业和一些贸易经济课程就没有生命力。现围绕学科建设提出几点具体的构想。

(一)贸易经济学科的科学化问题

学科科学性的重要表现是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科学地定义贸易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清晰地界定其研究边界,明确其研究任务,这是该学科独立存在的基本条件。贸易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理由还是充分的:就目前的科研和教学水平来看,贸易经济学或商业经济学已基本上具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有一系列独立的概念与经济范畴,与其它学科边界的划分也是清晰的,即它是一门研究商品流通领域交换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可将其概括为所谓“关系及规律论”。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活动论”、“产业论”、“结构论”“运行论”、“配置论”等,可谓见仁见智。目前整个国家的经济都处在转轨时期,贸经学科的发展也处在变革时期,在学科理论体系的构造上,应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争论,不宜过早定型,待条件成熟时自然会形成理论上的共识,统一到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上来。在此也提出自己的两个理论观点。一是现在不少学者把优化资源配置作为商业经济学或贸易经济学的研究重点,笔者以为这与强调经济运行并不矛盾,商品流通的运行过程其实就是资源配置过程。不过,经济关系的研究仍然是必要的,问题在于如何认识、怎样研究经济关系,总之,要研究关系、规律、体制、运行。还有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是,在内外贸管理合一后,有学者提出把贸易经济学搞成所谓“内外贸合一的大贸易经济学或大商业经济学”,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欠科学,也不赞成所谓“大贸易、大市场、大流通”的提法(持这种观点的同志不在少数),这种提法作为工作用语尚可使用,作为学术语言有欠规范。贸易经济和国际贸易固然同属贸易领域,但两者的研究角度和研究内容是不同的。贸易(商业)经济学是站在商业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流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国际贸易显然不是研究产业发展问题,若将两者合二为一,则将失去各自的学科特色。贸易经济学应该在内外贸合一的视角下建立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而不应强求生搬硬套的学科整合。内外贸学科的分与合,取决于学科本身的特性和研究领域的差别,而不在于密切跟踪政府机构的如何设置,不能机构分学科就分,机构合学科也合,这样的学科设置很难有什么科学性可言。

(二)贸易经济学科的经济学化问题

一门学科独立存在的条件除研究对象清楚外,还应有属于本学科的一整套概念、术语和理论体系。贸易经济学以交换、市场、流通、贸易、商业、价格、供求等为核心范畴,研究整个商品流通领域的资源配置、总量规模、结构状况、运行规律和流通体制等问题,属于中观、应用经济学的范畴。但是,贸易经济学最初是由前苏联的贸易经济理论移植并经过演化而来的,长期以来,它用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来解释流通领域的经济现象,过于重视政策层面和生产关系层面的问题,过于追究所谓“纯理论”研究,因而在研究内容上相当一部分是对政治经济学部分内容的重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导向逐渐明确,贸易经济学逐渐恢复了生机,在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一是贸易经济学从部门经济学向领域经济学转变,定位于中观经济学。二是贸易经济学学科对象由狭义的商业扩展到市场与流通,包容了广义上的交换,凡商品货币交换的范畴均被纳入了学科视野。三是贸易经济学大大拓展了研究领域,市场秩序、交易费用、零售业态、批发市场、连锁经营、政府采购、战略储备、产权改革、期货、期权、物流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概念、新现象、新问题均成为了研究热点。四是除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框架与定性分析方法外,微观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及数理模型与计量方法均被广泛采用。着眼于该学科的长远发展,贸易经济学科要优化、调整、充实、提高,必须与现代主流经济学进行对话,吸收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将流通问题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使贸易经济学成为基础经济学的延续和深化。但也应该注意,我们并不主张将贸易经济学全盘“现代经济学化”,在处理这两者的关系时,既要使贸易经济学在各种不同的西方经济理论中吸收营养,又要保持其作为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基本特色。还有一点值得强调,现在有学者提出把“贸易经济学”改为“贸易学”,向商科方向靠拢。既然把贸易经济学定位为经济学中的应用经济学,就不应把大量商科内容即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的活动内容加进去,如果加进去了应分离出去。当然,部分商科的具体内容有时会与贸易经济学的某些内容有交叉,但角度会不同,有的可在教材中设而不讲。总之,贸易经济学不能搞“小而全”,也不能搞“大杂烩”,要建立或总结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分析线索。

(三)贸易经济学科的中国化问题

贸易经济学是不能引进的,它是在我们中国自己的土壤上成长起来的一门以研究贸易规律、探讨贸易政策、总结贸易模式、指导贸易实践为己任的学问,这门学科正逐渐引起国外理论界的注意和兴趣,甚至认可和赞同。所以,不能“因为国外没有,我们就不该有”(实际上一些东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如日本就有流通经济学),保持特色就是保持优势,贸易经济学科应该成为有中国特色的财经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贸易经济学的发展要始终强调中国特色,使之成为一门本土化的应用经济学。其中国化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要继承原来的。继承比初创更为困难,因为在习惯性思维方式中,对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要区别出哪些是精华需要承继,哪些是阻力需要克服,往往是令人困惑的。尽管贸易经济学在计划经济时期存在以政策取代理论的研究“范式”危机,但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该学科的理论含量得到充实,理论体系逐渐丰满,要尊重现有理论成果并对其加以完善。贸易经济学的发展要有一个继承的基础,这种继承应围绕两点来进行。首先要从新的视角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市场、流通、商业的理论表述,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对交换的研究是以资本主义为个案的,但我们要有一个从“流通一般”角度对马克思流通理论重新认识的过程,列宁关于苏维埃贸易的理论也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关键是要将这些理论与中国国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其次,要加强对中国历史中有关商业、贸易理论的研究,我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且有价值的商品交换思想,“商理极深、商务极博”,商业史、贸易史方面的研究应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是要借鉴西方的。西方经济学目前在我国经济学界的影响力和地位正在不断上升,贸易经济学应以宽广的胸怀接纳来自西方的优秀研究成果,吸收资本主义国家在组织市场商品流通方面的有益经验,但关键在于使其中国化。我们改革开放已经近三十年,应该说有能力和经验对西方理论进行消化、吸收、改造,使之符合中国国情。那种缺乏学历准备的急功近利的引进、那种只要是西方的,也不管其学术价值及在西方的学术地位如何就予以功利性引进的做法,会形成大量的误读、误解、误导,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炒作”而已。比如科斯的产权理论曾经被业内人士“爆炒”了一番之后,反而把国外经济学大师们弄糊涂了。再比如流通费用问题。自从新制度经济学提出“交易费用”概念以后,这个名词在未经清晰界定的情况下被无限制地使用甚至滥用了:几乎无事不属“交易”,商品交换、市场波动乃至体制改革的种种支出、损耗、摩擦,一概被归入“交易费用”,而“节约交易费用”又成为抨击制度安排合理性的唯一标准。“交易费用”的泛化与虚化直接冲击了流通费用问题研究,生产性费用与纯粹流通费用的差别被抹杀了,流通费用背后的社会分工因素被忽视了,流通费用所体现的节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规律被淡化了。所以,贸易经济学如若引进交易费用,那么如何认识流通费用与交易费用两个范畴的区别和联系?流通费用总规模的扩大究竟意味着产业结构升级还是经济效率下降?如何确定流通费用发生的合理性界限?凡此种种,都要求我们吃透理论,融会贯通,而不是仅仅搬弄几个新鲜名词。这里也引伸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贸易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为基础的,引入西方经济理论后,要在两种自成体系的理论之间寻找共同语言实际上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不能因为困难就在“西化”的同时,把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抛弃掉。理论总是在发展的,现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不意味着今后解决不了,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才能逐渐走向贸易经济学的彼岸。

三是要汲取实践的。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并且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内需主导型的贸易大国,“内贸是基础,外贸是延伸”(吕福源,2003)不同区域之间特别是相邻区域之间有着庞大的贸易需求,国际贸易远远不能承担全社会的贸易活动,特别是县域经济更是以内贸为主。所以流通领域有大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研究。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随着工业化过程的完成,生产领域的矛盾已经让位于流通,生产决定型经济已转向流通主导型经济,据专家测算,就多数商品来讲,从流通时间看,用于加工和制造的时间不到10%,而90%以上的时间被物流过程所占用;从流通费用看,物流费用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高达30-40%,并进而提出了向市场和流通“要利润”的口号。而且,现代流通的发展使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原有的相对独立的边界愈益模糊,生产和流通的相互融合使生产成为流通当中的生产,正所谓“生产生产着流通”、“流通流通着生产”。传统经济理论把社会再生产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交换在生产和消费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流通刚好把原来经济运行的首末端颠倒了过来,满足消费需求成为经济运行的起点,流通所以成为启动生产、引导消费的先导型力量,其道理就在于此,因此我们可以说,“重生产、轻流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流通产业的先导型决定了贸易经济专业存在的合理性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给贸易经济学科建设提出了一个任务,贸易经济学要更加关注中国现实经济问题,要走出部门商业的狭窄空间,适应贸易主体的多元化、贸易对象的扩大化、贸易范围的广泛化,要研究贸易中的新现象、新概念、新问题,抱残守缺、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将会使这门学科失去生机和活力。贸易经济学既要重视规范分析,也不应忽视实证分析,学科建设要紧贴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和社会商业的发展,将人们在流通实践中反复探索所取得的成熟经验提升为理论,并将其适时充实到贸易经济学教材中去,以达到厚基础、宽领域、重应用、有特色的目标。

总之,贸易经济本来是离市场经济最近的一门学科,与市场经济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但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受到削弱,甚至要被取消专业设置,这是不公平的,是与当前的“贸易强国”“人才强商”“科技兴贸”战略背道而驰的。当前流通领域问题复杂,矛盾突出,许多难点热点问题并没有从理论上给予科学的解释和准确的回答。贸易经济学科要从国情出发,在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注意基本概念的创新、研究方法的革新,从流通实践中提炼新的范畴,发现新的规律,这样才能保持学科的新鲜和活力,使贸易经济学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

参考文献:

[1]纪宝成.面向未来,深化改革,加强贸易经济学学科建设[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7(1):11-15.

[2]宋则.贸易经济学的学科发展述评[J].财贸经济,1995(7):60-61.

[3]晁钢令.论新形势下商业经济学的地位和发展趋势[J].商业研究,2002(5):17—19.

[4]韩耀.“流通创新和贸易经济学科建设理论研讨会”综述[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3(3):103-106.

[5]洪涛.创新贸易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34-259.

Key words: trade economy;the construction on the subject;the development on the subeject

(责任编辑 郑英龙)

作者:王晓东

第2篇:大力发展经济学科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摘 要】地方经济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学科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撑,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科技创新动力,成为引领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因此,论文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结合“十四五”规划战略,以经济学科与地方经济的关系作为切入点,分析制约经济学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因素,提出大力发展经济学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以此为培养社会高素质人才、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实践参考经验。

【關键词】经济学科;地方经济;人才;服务

1 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新阶段,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脱贫攻坚战役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常态背景下,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高质量的经济类创新型人才。经济学科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因素,因此,基于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学科,以此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2 经济学科与地方经济的关系

经济学科是以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国际贸易以及财税等为主体的应用经济学,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是培育经济类创新人才的核心力量。地方经济则是按照地理对经济进行归类。实践证明经济学科与地方经济之间存在内在的关联。

2.1 经济学科发展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经济学科建设的核心就是培养经济类创新人才,而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就是高素质的经济类创新人才,因此,经济学科的建设有助于为地方经济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例如,根据调查,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经济学科体系较为完整,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另外,经济学科的发展推动了地方科技水平,促进了地方产业的科技化发展水平。经济学科发展能够有效带动科教融合发展,促进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技能,从而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例如,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学科之后,可以带动相关经济学方面的科研工作,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最前沿的知识。例如,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诸多科研机构将精力放在新冠肺炎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科学研究上,通过研究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地方经济发展带来诸多经验。

2.2 地方经济促进经济学科的发展

地方经济发展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方经济越发展,经济学科就越完善、越丰富:一是地方经济发展程度直接决定了财政资金对经济学科的投入情况。根据我国中西部城市发展程度可以看出,地方经济越发达的城市,其对经济学科的支持力度就越大。对应城市经济水平不高则会造成经济学科的投入资金短缺,制约相关研究。二是地方经济发展必须要依托人才和科技创新,而地方经济越发展越能吸引人才,从而促进经济学科的发展。例如,北京具有较强的人才聚集效应,而人才的聚集则带动经济学科的发展。

3 制约经济学科服务地方经济的因素

分析制约经济学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因素关键就是要精准分析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调查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清晰地看到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是人才、科技水平。其中调查普遍反映经济类创新人才是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学科是培养经济类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虽然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经济学科水平显著提高,尤其是学科队伍结构日益合理,人才培养的规模不断扩大。

例如,陕西高职院校经济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与规模取得显著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学科建设仍然存在力度偏弱、拔尖人才不多以及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

3.1 经济学科建设投入力度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调查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尤其是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社会虽然对经济学科建设重视有所提升,但是与高质量人才培养规格相比,经济学科建设仍然存在投入力度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

第一,对经济学科建设投入力度不足,导致经济学科建设滞后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学科建设虽然侧重于经济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但是地方经济发展属于系统工程,因此,经济学科建设在短时间内难以见效,因此导致地方对经济学科建设的投入存在力度不足的问题。例如,地方政府对经济学科建设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现象,制约相关研究。

第二,社会对经济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人们将重点放在了自然科学学科建设上,而忽视了经济学科建设。他们认为职业教育体系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而经济学科侧重于文科建设,结果导致经济学建设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存在弱化的现象。

3.2 经济学科建设脱离地方产业,创新力不足

经济学科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就是经济学科内容必须要符合地方产业经济发展。但是根据统计分析,经济学科建设的内容与方向存在脱离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现象:

第一,经济学科建设过度追求“高大上”,而忽视本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导致所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例如,我国部分地区在发展经济学科时往往以高水平院校为依据,突出经济学科的理论水平,结果导致所构建的经济学科不符合区域产业调整发展的要求。

第二,经济学科的创新力不足。创新是经济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但是目前我国经济学科建设存在“千篇一律”的现象,致使所培养的人才缺乏工匠精神。

3.3 经济学科领头人匮乏,企業参与积极性不高

经济学科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尤其需要高水平的带头人的引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学领域专家学者知识结构日益合理,但是至今高水平的带头人依旧匮乏,尤其是企业参与经济学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以陕西省为例,目前制约陕西省经济学科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缺乏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一是经济学科带头人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尤其是缺乏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领导者,导致经济学科建设工作无法领先于行业;二是在经济学科建设中缺乏与企业的融合,导致经济学科建设脱离企业实际、难以融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体系中。

4 大力发展经济学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

针对制约经济学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因素,遵循产教融合的根本要求,我国要立足于“十四五”规划要求,大力发展经济学科,以此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4.1 加大经济学科建设支持力度,构建全社会共建氛围

经济学科建设需要多方面主体的参与,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下,我国必须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大经济学科的建设:

第一,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提升经济学科建设水平。财政投入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经济学科建设带有公益性,为提升经济学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本质内涵,地方政府要从财力方面给予支持,鼓励职业院校深化经济学科建设。例如,基于陕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出打造西北地区经济增长极。陕西省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的作用,政府部门通过资金投入引导经济学科建设,促使经济学科建设朝着陕西省经济战略方向发展。

第二,发挥资源优势,形成经济学科共建氛围。经济学科建设不仅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作用,而且还要进一步引导社会和企业的参与。经济学科建设最终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而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因此,企业在经济学科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为此,我们要激发企业参与经济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增强经济学科建设的实效性。例如,在经济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经营所遇到的困境,结合企业发展困境而不断优化经济学科方向,以此提升经济学科服务地方经济的质量。

4.2 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经济学科建设的根本是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脱离地方产业发展的经济学科是没有现实意义的。结合“十四五”规划发展要求,我们在经济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着力于经济学科建设的实效性:

第一,要切实增强经济学科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经济学科是培养经济类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为增强人才培養的质量,在经济学科建设中必须要紧紧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的要求,结合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优化经济学科布局。例如,在绿色经济发展驱动下,陕西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向工业和服务业双主导产业结构转型,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新材料、制造业智能化、重大技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项目成为陕西省大力发展的产业,为此,经济学科建设则要突出该方面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

第二,要提升经济学科创新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是经济学科建设的重要原则,在经济学科建设中必须要突出科技创新的功能,带动经济科技发展。例如,在经济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围绕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趋势,依托高职教育资源优势等开展科学研究,带动整个行业的创新发展。

第三,要突出个性发展。在经济学科建设中必须要融入本区域特色产业的特点,彰显出个性化、创新性发展。基于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陕西省经济学科建设要突出西部地区产业资源的优势,形成集群效益。

4.3 培育经济学科建设带头人,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

学科带头人是经济学科建设的重要因素,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环境下,我们要发挥经济学科带头人的资源优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第一,要加大培养经济学科带头人力度,增加智力团队建设水平。一个学科带头人要充分了解本学科的知识,要不断出去交流学习最新的学科知识,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才能带动学校科研的进步。例如,鼓励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积极申报国际项目,形成具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高层次人才”全国高校“双带头人”等资质的学术带头人团队。

第二,完善科研平台建设、培育高质量科研产出。要积极搭建科研平台,吸引高素质人才聚集。例如,为促进经济学科高质量发展,我们要积极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研讨会,举办大型经济学学术年会等扩大经济学科的影响力。例如,西安交通大学金禾中心与台湾中研院“制度与行为专题研究中心”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已经初步形成的产业和制度领域,将制度经济学、信息理论等微观研究方法运用到深层的开创性理论研究(如公有制、垄断管制),如金融市场、银行税收、冲突及传统的顶层设计。

第三,调动企业参与性,激发经济学科建设活力。企业是经济学科建设的重要主体,因此,我们要发挥企业的参与性,通过企业的广泛参与增强经济学科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能力。当然调动企业参与必须要借助有效的平台,为此我们可以构建产教融合平台,该平台可以与产业对接、与企业对接、与资本对接,以一种创新的模式解决了科研和产业“两张皮”问题,将产学研资政协同创新,切实做到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与地方经济的紧密结合,发挥了优势作用,推动了区域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当然除了上述举措之外,我们还要以服务为切入点,创新经济学科服务形式。例如,我们要加快智力库的建设,鼓励工信部门、科技部门以及人力资源部门发挥行业宏观政策引领作用,不断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智力库,推出一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提升决策咨询服务能力。

总之,基于经济新常态发展要求,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经济类创新型人才,而经济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学科,以此推动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路娟,郭春阳.旅游管理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0(06):112-113.

【2】姚小剑.行业背景下的产业经济学科发展研究——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03):54-56.

【3】肖新乐,陈建兵.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度研究——以池州学院为例[J].科技风,2021(03):148-151.

【4】姚保兴.高校人文社会学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7(72):66-70.

【5】范晓雯.高职院校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互动”的实践探索——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服务科创廊道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3(04):5-8.

【6】武云亮,操瑞章.产业经济学学科建设方向选择与特色凝练——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37(02):100-103.

作者:古红英

第3篇: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转型研究

摘 要:本文指出了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教学转型、应用属性、实践能力、研究范式等方面揭示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建设应该适应人才培养需求,推动学科教学改革转型;突出打赢能力建设,推动学科研究内容转型;提升决策服务能力,推动学科应用研究转型;加强学科创新发展,推动学科研究范式转型。

关键词:国防经济;学科;转型;军队院校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建设在学科谋划、学科管理、学科队伍、学科成果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呈现新常态、军事斗争面临新挑战、国际安全环境发生新变化,学科在紧贴国防与军队建设的重大战略,满足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需求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亟待探索新环境新条件下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转型出路、解决当前学科建设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转型的必要性

(一)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建设转型,是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精神的必要举措

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要紧紧围绕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院校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办学育人水平,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习近平主席的讲话精神为军队院校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是军队院校学科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遵循。国防经济学科是必须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坚持打赢能力建设标准,坚持强军目标要求,贴近部队训练和作战任务,创新学科发展内涵,提升学科为国家与军队现代化服务的能力水平。

(二)軍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建设转型,是顺应军队院校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

院校教育向部队靠拢是军队院校教育的本质属性,深刻揭示了部队建设和院校教育的内在联系。当前,军队院校重心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变,更加注重军事特色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兼具军事学与经济学属性的国防经济学科要谋求向前发展,就必须加快推进凸显军事特点的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深入推进实战化教学改革。紧紧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坚决贯彻“源于部队、高于部队、用于部队”的要求,坚持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切实做到教为战、学为战、研为战。

(三)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建设转型,是推动学科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

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的学科,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但与国内外、军内外相关迅猛发展的学科相比,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相对滞后,面临诸多问题,必须要转型升级。大力推动学科研究内容创新、研究方法创新服务能力的创新和学科运作模式创新,构建符合国防经济学特点的自主研究范式,加大成果转化和应用研究力度,切实为国家和军队提供国防经济决策支持,构建与国内外、军内外顺畅高效学科交流机制,提升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的开放性、融合性和竞争性。

二、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转型可行性

(一)广泛的转型认同为学科转型提供了思想保证

长期以来,承担国防经济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军队院校,都保持着广泛密切的交流合作,学者们依托中国经济学年会国防经济分会、全军军事经济研究中心年会等交流平台,对学科转型建设进行了充分而深入的探讨,基本达成以下几点共识:一是国防经济学科转型的重任远未完成。二是人才梯队层次鲜明,各有优缺点,复合型人才队伍比较欠缺。三是研究主题应紧跟国家和军队发展与改革的热点难点,应来源于国防经济领域具体实践,研究成果也应该能够转化为现实的战斗力。这些广泛而统一的思想认识为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转型提供了思想保证。

(二)浓郁的学术积淀为学科转型提供了智力支撑

军队院校是我国国防经济学科建设的主力军。从学科演进历程看,1985年1月,中国首届国防经济研讨会由军队单位主持召开,同年10月,军队院校首次在武汉原军事经济学院召开国防经济研讨会。两次研讨会成为我国国防经济学科创立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和转折点。1987年5月军事经济学院成立全军军事经济研究中心,并创办了首个国防经济理论刊物《军事经济研究》,目前也是全国唯一的专门研究国防经济理论的双核心期刊。据不完全统计,从1987年到2016年,国防经济学著作出版达200多部,论文8000余篇,大部分都产自于军队院校。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无论是在国防经济领域的项目数量和质量、学术成果水平、学术影响、人才团队建设、学科资源、学科平台建设等方面均处在全国前列。这些深厚的学术积淀为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转型提供了智力支撑。

(三)深刻的环境变化为学科转型提供了时代机遇

国防经济学科从创建初始、初步形成、迅速成长、成熟完善到深入发展,每一个阶段的成长进步都离不开对当时国防经济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追踪研究。当前,新时期新阶段我国国家安全形势已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军民融合式发展日益深化,军队改革深入推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防经济学科建设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现实需求,以及国家安全环境与需求的变化,为拓展学科研究领域、丰富学科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提供了现实题材;二是现代经济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先进研究方法,为国防经济学科的认知规律、分析方法和研究工具提供了参考借鉴。三是军队院校力量结构改革已初步完成,国防经济学科建设力量得到了整合优化,为下一步实施学科转型创造了条件。这些内部外部环境变化为国防经济学科转型提供了难得的时代机遇。

三、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转型思路

面对新形势新使命新环境,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转型势在必行。为解决当前学科建设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保持学科鲜活的时代生命力,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应该在教学改革、研究内容、应用研究、研究范式等方面实现全面转型。

(一)适应人才培养需求,推动学科教学改革转型

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必须着眼军队人才培养需求要求,科学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教学内容体系,探索教学方法创新。

1.准确定位军事人才培养目标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学科教学改革的前提。针对国防经济人才培养目标“学味”偏重、“军味”偏轻的现状,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一是实战牵引突出重点。紧贴现代战争特点和未来战场需求,着眼人才培养目标与部队无缝衔接,切实把人才培养的目标点定位到“能打仗、打胜仗”上来。二是区分类别细化标准。跟踪国防经济人才岗位去向,细化量化高素质的国防经济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专业技能等。三是适度前瞻动态完善。紧贴军事变革发展引发的国防经济前沿问题,将军事新理论、新技术、新战法、新概念等前沿成果引入国防经济人才培养全过程。

2.充实完善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是学科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立足“着眼实战、满足需求、胜任岗位”的目标要求,着眼战场需要,结合部队担负的使命任务,按照模块化设计、专题式实施的思路,科学合理地设置实战化教学内容,确保实战化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加快教材更新步伐,增加军事案例分析教材,建立常态化的教材更新机制。积极关注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方向,及时把部队建设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按照“专、新、精、博、实”的要求,建立综合性强、覆盖面宽、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3.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创新

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是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区分国防经济学科所承担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和任职培训课程教学任务,分别构建相应的教学方法。专业基础课程方面,打破传统“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以研究案例着手,逐渐引入“实案研讨”“情景模拟”等教学模式,把课堂变成“战场”和思想碰撞的阵地。任职培训课程方面,探索“课堂教学、参观考察、网上模拟、现地演练、交流研讨”全过程实现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员由“主演”变为“导演”、学员由“观众”变为“演员”,着力提高学员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灵活处置各种情况的能力。

(二)突出打赢能力建设,推动学科研究内容转型

针对国防经济学科研究内容泛化的困境,应该明晰國防经济学科研究边界,规范研究内容,为学者提供研究的聚焦点。

1.合理划分学科边界,形成协调的学术分工

必须科学把握国防经济学科的边界,坚决克服“泛化”的错误倾向。科学合理的学术分工是推动国防经济学科建设转型,促进国防经济学科深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为防止研究力量分散,研究内容泛化,应该根据国防经济学科的整体发展趋势,结合不同军队院校传统的学科优势,定位不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形成“结构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学术分工体系。

2.以能打胜仗为指引,突出学科军事属性

“能打仗、打胜仗”是国防经济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促使国防经济学科与战斗力接轨,突出军事属性,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应侧重于从军队建设和军事需要出发来考虑,突出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适用为军队现代后勤建设服务的需要、着眼未来信息化局部战争经济保障需求以及适用我国国防经济发展的需要。

3.以形势任务为依托,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着眼国家安全形势、军事形态演变和国防经济发展趋势,按照“突破重点、主攻优势、辐射整体”的思路。国防经济理论与政策方向突出对国防经济领域现实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国防经济组织与制度方向着眼战斗力建设基础问题,重点研究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队体制编制调整与优化、部队战斗力建设与促进官兵全面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国防投资与军工经济方向着眼信息化武器装备在战斗力生成中的重要作用,重点研究推动我军高新技术武器装备自主式、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路径和方法等问题;国民经济动员方向着眼我国非传统安全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应急动员领域的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形成了符合形势任务要求,适应军队院校学科专业调整规范,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布局。

(三)提升决策服务能力,推动学科应用研究转型

国防经济学科应用属性要求,国防经济研究必须紧盯新形势国家安全和军队建设需求,积极开展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国家和军队领导机构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1.积极培育应用型的科研创新人才队伍

应围绕军事需求,从选拔实践型教员、深入部队代职锻炼、加强培训交流等方面入手打造学术团队。一是严格标准,把好师资选配关。可从一线作战部队选拔中层领导干部来任教,进一步完善学科与部队的双向交流机制,聘请军地相关领域的领导和专家担任国防经济专业兼职导师或客座教授。二是加强交流,丰富教员实践阅历。尽可能安排教员到部队代职、调研,参加部队军事活动,增强科研选题和科研成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开阔视野,选派优秀教员出国学习深造。积极支持优秀教员走出国门,在与世界先进军事强国进行军事交流和专业交流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

2.持续推进科研精品工程战略

面向国际国内学术前沿,着眼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大力实施科研精品工程,着力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国防经济战略智库。结合国家、军队需求和自身优势,大力开展围绕国防经济发展战略、军民融合、战争经济决策支持、国民经济动员、国防科技工业、国防经济法规等热门领域攻关研究,力争取得突破性的标志成果。深化决策咨询和技术服务,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和军委机关的联系,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向国家发改委、军委相关职能部门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报告。

3.持续完善科研开放合作平台

加强院校、机关、部队和地方的交流合作,搭建资源聚集、内外互动、多元联合的科研开放平台,准确把握国防经济宏观决策层面的现实关注和政策走向,紧密追踪战争经济保障中的热点和现实问题。依托全军军事经济研究中心等从事国防经济、后勤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全军性学术研究组织,扩大学术交流,及时了解国防经济学科发展现状及实践需求。总之,要逐步建立完善课题共研长效机制,通过实战化问题为导向,实现院校与部队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推动国防经济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实践创新。

(四)加强学科创新发展,推动学科研究范式转型

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是国防经济学科科学化的重要手段。国防经济学科要保持创新发展,必须借鉴吸收现代经济学或其他学科的先进研究范式,推动传统国防经济学向现代国防经济学过渡。

1.进一步夯实学科的支撑基础

为弥补学科基础经济理论和方法的短板、夯实学科支撑基础,保持军队院校国防经济学科发展优势和潜力,应积极与国内外在经济学领域具有优势的科研院所合作,采取送学、进修、引进、培训和交流等多种渠道,不断增强学科团队在基础经济理论方面的造诣。同时,引进和运用理论经济学的理论和应用经济学分析软件或工具,开设基础理论课程,并构建与之配套的教学实验环境,强化学科团队尤其是中青年骨干人才的前沿研究理论方法培训。

2.确立学科的学术研究规范和程序

学科研究是严谨并且严肃的。军队院校的各学术委员会应对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加强监测和惩罚力度,在体制机制上严格把控学术论文的质量。同时,积极培养鼓励原始创新的学术氛围,真正做到创新驱动学科发展。军队院校在开展国防经济研究过程中,应鼓励采用“提出研究问题→建立研究假设→实证检验→得出结论”的一般科学研究程序,尽量避免采用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主观性研究。

参考文献

[1]方正起.需求牵引视域下国民经济动员任职培训课程设计[J].继续教育,2014(9).

[2]方正起.军队网络高等教育基本框架研究[J].继续教育,2014(7).

作者:方正起 赖祥

第4篇: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导论学习规划范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习规划(学科导论作业)

一、 学习目的

1、 为什么要报考国际经济与贸易

选择大学对我来说是人生中的第一次重要抉择。大学的好坏、专业的市场、自己对大学以及专业的满意度等,决定了我能否充实得过完大学本科四年的生活。起初,我因为自身原因,报考了南昌大学这个211学校,第一志愿是临床医学,但是事与愿违,由于临床医学太过热门,本来有把握以后从事医学生涯的我被调剂到了第二个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英语)。幸运的是,在选择专业时,我就做出了临床落选的准备,于是我按照自己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以及以后的市场需求,将自己比较喜欢并且比较有市场的国贸放在了备选的行列,于是,在漫长的暑假中的期待中,我来到了南昌大学经管学院,成为了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的一员。现在,我正在努力适应大学生活,学习大学的科目任务,并且按照自己的兴趣报了一些社团,努力做事。总体来说,国际经济与贸易虽然不是我最喜欢的专业,但是的的确确是我比较能把握并且对未来有比较大的希望的专业,当然,身为一个理科生,最近学的政治经济学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课程。

2、 本专业学习的意义和背景

几个月的短暂学习并不能让我对国贸这个专业充分了解,我查阅了网上的相关资料,一下是专业资料对国际经济与贸易该学科的解读: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包括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技术转移的重要国际经济活动。也是旨在培养具有从事国际贸易及其他国际化经营与管理活动和相关政策研究所需技能的人才的一门重要学科。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世界市场的日益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地位日趋凸显。而其发展前程,无疑也是相当广阔的。一.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历史看,其强盛趋势具有必然性。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经历了资本主义时期之前,资本主义时期,以及“二战”以来三个发展时期。在资本主义时期之前,伴随这货币媒介和商品货关系的发展,国际贸易从物物交换向以交换为目的,有货币媒介的商品生产和流通转变,国际贸易逐渐扩大发展。而今,政治经济全球化已成必然趋势,可见,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既是必然的,又是必要的。它不是时代的偶然产物,而是经历了长久的历史发展考验,一步步适应时代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发展的一大洪流。二.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现状看,其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 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正进入21世纪的历史转换期,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和演变趋势。而今,全球贸易和金融投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依存,多边贸易体制不断取得心得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三.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机制看,其发展动力十足。概括说来,国际贸易促进一国经济发展,是通过下述这些机制的作用而实现的。开展国际贸易,必然使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刺激企业素质的提高,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开展国际贸易,必然带来市场的扩大。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开拓,无疑会有力地带动经济增长。开展国际贸易,必然会激发企业的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开展国际贸易能加速资金积累,促进经济增长。开展国际贸易,有利于促进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开展国际贸易,必然带来人员的交流、文化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换,从而对一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四.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条件看,其发展是有较大保障的。

总结:对我来说,与外国发展贸易关系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只有打开国门,吸取外界技术资源,到海外寻找资源,将中国特色输向各国,才能够真正发展自己的经济、文化,强大国家综合实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正是从事这项崇高任务的职业,不仅仅是个人对资源的需要,更是社会国家对资源的需要,造就了这一专业,我觉得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专业的市场十分强大。虽然,从客观上看,近年来各大学都开设了有关经济金融的专业,经济类毕业生暴增,对我们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是我认为,对一个专业,在同样的背景下,资源掌握量完全取决的每个人对专业的态度、对专业知识的渴求程度以及个人对自己人生、职业的重视程度,所以,对一个认真学习知识的人来说,许多困难将不再是困难了。

二、 学习内容

1、 课程学习(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160个学分怎么完成、

在大一起初的这几个月中,我上了政治经济学、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英语语法等相关课程。具体来说,因为我是在国贸三班,也就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分流专业——商务英语,因此,我需要上更多的有关英语的课程,侧重点也与真的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同学有些许的不同。 目前,我的基础课与许多大一的同学一样,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我觉得基础课是为我们的专业打基础的课程,也许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我们并不会用到我们学习的全部内容,但是上层建筑需要好的地基,我们需要这些基础知识来武装我们自己。 关于专业课,我觉得政治经济学是很重要的一门课程,尽管很难理解,但我还是要认真学习,其实作为商务英语专业,我会把重点放在英语上,争取这个学期达到英语六级水平,能够参加考试。

由于现在还没有选修课,所以我并不是很了解,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再探讨这个问题。我觉得选修课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的需要,其他的就了解的不太多了。

2、 重点学习(外语、外贸等) 作为国贸的学生,学好英语什么重要,因为这是我们以后参与外贸项目的工具,没有优秀的外语技能,很难很好的发展和把握机会。

3、 能力学习(科研能力、学习 能力等)

关于科研成果,我在开学的时候听过白彩全学长关于挑战杯的介绍,当时觉得自己也要参与一些项目的研究,也要研究出一些举世瞩目的项目。但是,在后来的参与中,我发现大一的自己并是不十分适合参与科研项目。因为科研项目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作为大一的我并不能掌握,其次,科研项目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调研,现在的我并没有这么多的时间也没有足够的耐心。大一的我不具备研究项目的条件和能力,因此,很遗憾,我在大一的时候并不准备参加有关科研项目,至于以后,我想,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看。关于学习能力,我上大学的最大感悟就是大学的学习模式与高中时完全不一样的,高中学习的范围很小、很狭隘,大学更加开放自由,我有很多空闲时间,也有更多的知识技能要学,也需要自己把握自己,控制自己,这是个很大的挑战,但是我愿意接受。的确,大学培养的是自主学习的人才,在大学这个看似轻松实则竞争激烈的小社会,我有信心把握自己,让自己不虚度这四年的时光。

三、 学习方法

1、 课堂学习及课前、课后学习

当我发现大学学习生活与高中生活有极大的不同的时候,我的确有些迷茫。我很努力的在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模式,甚至我现在依旧在尝试适合自己、适合大学的学习模式,这很难,很费时间,但是我觉得是值得的。现在,我很抱歉的说我并没有把很大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就像今天,我还是在临时赶作业,我知道这很不好。但是,在上课时,我努力让自己在上课时间全神贯注,不看手机不走神,我正在努力做,尽管做的不是很好。至于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学习,我觉得自己现在做的并不是很好,但是我在做,这很重要,态度比什么都重要,老师你觉得呢? 大学很轻松,也不轻松,大学的意思在于个人,我希望我的大学是有意义的。

2、 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

理论学习:对大一的我来说,理论学习很重要,是基础,我需要理论去指导自己以后的工作。

实践学习:现在我并没有很多实践学习的机会,或者唯一有的实践的机会也并没有多少含金量,我想,我现在需要学的还是理论学习。

四、 职业生涯规划、考研、就业、出国深造 以下是我的职业规划:很多同学准备在本科学习后考研,希望进一步的深造。我的观点则是,作为经济类的毕业生,我们需要的不是更高的文凭,而是足够的、有含金量的经验。文凭可以在以后的职业中进一步学习,但是机会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所以,我准备在结束四年的大学学习后,就进行职业训练,真正投身于有关国贸的工作领域去。对于喜爱学习的人,任何地方都是课堂。

第5篇:学科总结:经济学类学科专业设置说明

(四)

万学海文

随着考研网络预报名的开始,同学们又要面临一次专业具体学科方向的考虑和选择。比如经济学,一个学科内就包含了将近20个具体专业设置。今天,万学海文就经济学类学科专业设置为大家作一个详细的说明,指导大家更准确地把握专业方向的选择。

统计学

(共44个二级学科招生单位)

一、学科概况

统计学是以搜集、整理、分析统计数据,研究客观现象数量规律性,并进行科学预测和决策的方法论学科。它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农学、医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作为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的统计学,以哲学、数学和经济学为基础,应用描述与推断统计等方法,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为经济管理和决策服务。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致力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具有严谨求实的思想作风和较高的精神文明素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要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掌握数理统计学基本方法和较系统的统计学专门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统计分析的能力,将经济关系数量化的能力和从事统计实务工作的能力;毕业后可承担本学科教学、科研工作和中高层次统计分析实务工作。

三、业务范围

1.学科研究范围统计学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在经济管理领域,它至少可以分为描述统计学、推断统计学、抽样调查、时间序列分析、国民经济核算、经济计量学、管理统计学、统计学在其他经济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等。其具体研究范围如下:国民经济统计和核算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社会经济调查和分析,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应用,统计在其他经济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统计信息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2课程设置

基础理论课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西方经济学(高级),财务会计理论专题。 专业课数理统计,国民经济核算。抽样调查,多元统计分析,结合培养方向的其他专业课。

四、主要相关学科

国民经济学,会计学,数量经济学,管理工程,金融学。

五、开设院校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天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B)、河北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山西财经大学、长春税务学院、东北林业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江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

(B)、安徽财经大学、福州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财政学院、河南财经学院、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深圳大学、贵州财经学院、云南大学、云南财贸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商学院、新疆财经学院、内蒙古财经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郑州大学、西安财经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广东商学院、桂林工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

数量经济学

(共 61个二级学科招生单位)

一、学科概况

数量经济学是在数理经济学、经济计量学、投入产出经济学、经济优化理论与方法,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在经济管理中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研究经济数量关系的学科。近二十年来,它在吸收、借鉴国外现代经济理论和方法,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探讨我国经济发展规律,使我国经济学定量化、实用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它对编制我国国民经济计划与规划、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以及政策分析等起重大的作用。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致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具有严谨求实封果想作风和

较高的精神文明素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努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要求具有经济学基础理论,掌握数学和统计学基本方法;以及较为系统的数量经济学专门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建立经济数量模型从事经济数量分析的能力,毕业后可从事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和经济分析预测工作。

三、业务范围

1.学科研究范围本学科将经济学、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研究各种经济数量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政策分析,并为决策服务。它的具体研究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理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经济计量学理论和方法以及经济计量模型的建立使用,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经济系统优化理论与方法,经济监测、预测、预警和决策,经济系统的计算机模拟与实验,数量经济学的历史与发展,以及它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2.课程设置

基础理论课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专业课数量经济学,经济数量分析,经济数学模型,结合培养方向的其他专业课。

四、主要相关学科

统计学,国民经济学,数学,经济学,管理学。

五、开设院校

清华大学(B)、北京工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B)、天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B)、长春税务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宁波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华侨大学(B)、福州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经济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B)、武汉理工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学

院、内蒙古财经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郑州大学、西安财经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广东商学院、桂林工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

国防经济

(共 4个二级学科招生单位)

一、学科概况

国防经济学是军事学与经济学交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军事学和经济学知识衍生化合的产物。国防经济学是经济对战争影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意义上的国防经济学诞生。在西方发达国家,国防经济学被界定为研究战争经济准备的科学,战争经济学被誉为研究战争经济保障的科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广泛深入地研究了战争经济问题,将战争经济和战争准备经济综合为一体,创立和发展了《军事经济学》。我国国防经济学的研究在某些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特别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防经济学将为提高国家总体经济实力起到日益明显的作用。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致力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具有严谨求实的思想作风和较高的精神文明素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应具有坚实系统的国防经济基础理论,了解和熟悉我国及发达国家战争的国民经济准备、动员和保障理论与实践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较为线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独立从事高层次军事经济管理工作和政学科研工作能力。以培养应用型硕士生为主。

三、业务范围

l、学科研究范围国防经济学是研究战争经济准备、经济保障活动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国防经济学主带研究经济中的"军事因素"和军事中的"经济因素"。具体研究领域包括:战争经济准备领域,战争经济动员领域,战争经济保障领域。

2、课程设置

基础理论数量经济学,统计技术与方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西方经济

学(高级),书事战略学。

专业课军事经济学,军队经济学,中国军事经济史,军事采办经济学,实用军事经济法学、结合培养方向的其他专业课。

四、主要相关学科

军事后勤学,战争动员学,军事装备学,后勤专业勤务等。后勤专业勤务等。

五、开设院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军械工程学院、海军工程大学

另外,今年经济学类新兴起几个专业科目,如:理论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北京大学开设;网络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企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

第6篇:《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专业导论课》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应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学时:10

学分:1

课程简介

专业导论课是学生在进行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前应接受的基本训练,是本专业的基础课程。专业概论过对本专业性质、知识体系、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课程设置的介绍,学习这门课程可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基本情况,明确在一定阶段内专业学习的主要任务,从而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授课教材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导论》,魏龙、黄汉民编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二版

二、教学性质与任务

教学任务如下:

1、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性质;

2、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知识体系;

3、掌握专业学习方法;

4、了解各学年主要课程基本内容;

5、了解专业学习其它注意事项。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的发展历史,对本校经管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历程、师资力量、软硬件设施有所熟悉,帮助学生树立对本校本专业的信心;通过对本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呈现,启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背景

难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的发展背景与重要进展。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背景

二、专业沿革(从全国到我院)

三、本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软硬件资源介绍

四、专业现状、相关专业及发展前景

实践环节:

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软硬件资源展示与参观活动

课堂师生活动

第二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性质、特点及专业特色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让学生把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科性质,通过与其他相关专业的对比分析,了解本专业的学科特点及专业特色,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教学方法,明确本专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科性质、特点

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性质及特点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专业教学方法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专业地位及本院本专业特色

实践环节:

课堂师生活动

第三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计思路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模块设计、主要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素质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

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素质要求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

1.人才培养目标

2.专业定位

3.培养模式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计思路与原则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模块与逻辑关系

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课程简介

五、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环节

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素质要求

实践环节:

课堂师生活动

第四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习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让学生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的教学安排,特别是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帮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中专业名人、名著、名刊,帮助学生形成借用网站、期刊、名著等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的学习习惯,了解大学学习的特点和本专业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学学习方法如何向大学学习方法的转变过程;如何解决好专业学习和就业之间的关系问题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学习方法简介

1、 学习与就业的关系

2、 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的关系

3、各模块课程的关系

4、具体学习方法介绍

二、相关名人、名著、名刊、网站介绍

二、大学各学期重点任务建议

实践环节:

课堂师生活动

第五讲职业生涯设计及其建议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要就业去向及其特定的技能需求,帮助学生规划其学习计划。

教学重点与难点:

就业去向及个人选择

就业方向的特定技能要求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

一、就业形势及其预测

二、就业去向及技能要求

三、职业生涯与大学学习计划

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查。

1、小论文。内容:结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和专业导论知识谈感想。要求:手写,2000字左右。

2、结合自身实际写一份大学学习生活规划书。要求:手写,500字左右。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评定依据日常考勤、课堂回答问题和平时表现。

第7篇:《经济学学科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2004年制订,2006年修订)

课程编号:070076 英 文 名:Introduction to Economics 课程类别:经济学专业必修课 前 置 课:无

后 置 课:经济学专业课程 学 分:1学分 课 时:13课时 主讲教师:尹敬东等 选定教材:自编讲课提纲

课程概述:

本课程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三讲,主要介绍经济学专业和学科的基本情况:首先介绍经济学的构成和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架构,然后介绍经济学专业的两大核心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具体内容和学习方法与学习要求。第二部分包括四讲,主要介绍与四年学习相关的核心课程的学习及培养对经济学的理解,内容包括如何学好数学、大学英语学习方法,最后两讲聘请社会成功人士专题讲解学习经济学专业的体会。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正式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对经济学专业有一个直观的整体了解,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增强专业学习的信心;通过相关课程学习方法的介绍,对大学本科阶段基础课程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了解,避免学习过程中的盲动性;通过聘请理论、政府和商界人士队经济学学科和专业的现身说法,培养学生热爱经济学专业,激励学生不断努力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座和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阶段:共三讲,经济学专业介绍及学习

第一讲 经济学—社会科学中的显学

(尹敬东)

课时分配:2学时 教学要求:

本讲介绍经济学在社会科学和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介绍经济学的内容体系、知识架构和理论经济学、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介绍让新生对经济学专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确立自己的努力方向。 教学内容:

一 经济学----社会科学的新权贵

(一)历史发展中的显学学科。

成为显学的条件:学术的先进性及对其它学科的影响;

社会的影响力:媒体、参与国家决策的程度、社会公众的关注程度; 学术明星的收入; 作为职业的收入。

1、显学的历史回顾:

宗教:中世纪是宗教的鼎盛时期,宗教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儒、释、道三教影响不断,南朝四百八拾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哲学:康德、黑格尔、马克思、休谟 历史学:历史率先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经济学:二十世纪的显学,学术明星府拾即来:凯恩斯、弗里德曼

全面介入国家政治生活,影响国家的走向

经济学专业的就业和收入

经济主题公众的关心程度

2、经济学: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显学

文学 历史学 哲学 美学 各领风骚3-5年。

经济学在中国之为显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导致对财经人才的大量需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需要研究

政府高层决策对大量的专业人才的需求

社会公众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持久的关注。

同其他社会科学相比,经济学与国际接轨做得比较好,为社会变迁

和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更有力的解释和方案选择。

当然,现实中的中国的经济学享受了过多的光环,经济学应当走下不实的神坛,回归到现实。

二 经济学的内容体系、知识架构和理论经济学

(一)经济学的内容体系 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经济学已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美国经济学会提供了一个经济学内容体系的标准分类。

从研究的角度,经济学的层次可区分为:理论经济学、应用理论经济学、应用研究、一般应用。

从经济学研究主题的不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财政金融学、国际贸易等等。

(二)经济学的核心知识架构

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知识架构:核心架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当代社会主义经济、资本论

(三)理论经济学

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主要定位于:理论经济学,是主干是特色,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

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经济思想史

经济史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

当然,理论经济学不只是从理论到理论,需要应用经济学的有力支撑,从经济学人才培养的角度,二者缺一不可。

三 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基础厚实的经济学人才。

人文素养的体现:哲学文学艺术

厚实的体现:较好的数学和外语基础以及计算机技能

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训练

培养目标:理论与应用并重:学术型:20~30%

应用型:70~80%

(二)课程体系

(三)重视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

社会调查和学年论文

文献综述

毕业实践和毕业论文

四 如何才能学好经济学

(一)作为研究之路的经济学

(二)作为职业之路的经济学

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对经济学的感情、培养对社会经济问题的直觉和感悟能力。 思考题:

1. 你所期待的经济学是什么样子的? 2. 你有信心学好经济学?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学科导论

(何干强)

课时分配:2学时 教学要求:

经济学院是南京财经大学理论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基地。进入经济学院的本科学生必须树立明确的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科意识。尽管经济学院从毕业生的就业考虑,也适当开设一些应用经济学的课程,但是,其主要的专业学科是理论经济学,这是专业学科分工的规律的要求。明确专业学科方向,有利于从整体上办好财经大学和我们经济学院,有利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专业特色明确的人才,也有利于同学们的就业。

教学内容:

当前,我国正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朝着又快又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由于应用性人才显得格外需要,一些人产生了错觉,以为理论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不那么重要了。其实,只有理论经济学的研究扎实深入了,科学化了,应用经济学才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在实践中获得生命力。

下面,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学科结构、它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和学习要求等方面,谈一些意见。

一、理论经济学的学科定位

1.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分类看理论经济学的学科定位。了解一个专业学科,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应当弄清它在整个学科专业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分类,可以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制定的研究生专业学科分类来了解。我国专业学科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共12个门类。每个门类有若干一级学科;一级学科中,又有若干二级学科;二级学科中,根据学科的发展状况,还再分为若干三级学科。经济学门类有两个一级学科,即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

2.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的区别。这两个经济学的一级学科都有经济理论,都要联系实际,这是共同点。但是,理论经济学侧重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联系,揭示具有普遍性的客观经济规律;应用经济学则侧重于研究具体经济领域的规律,研究具体经济实践中的问题。可以说,理论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基本指导原则和思想基础;而应用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与经济实践的中介,是理论经济学的一定原理在国民经济某个方面或者某个实践领域的具体应用。

3.理论经济学的专业结构。理论经济学作为一级学科,包括6个二级学科,即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世界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而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包括10个二级学科,即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含税收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和国防经济学。从学科结构上,可以进一步了解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的区别。

4.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同样重要。“术业有专攻”,就每门学科而言,它们都是应运而生,都很重要,都需要有人研究。我们既然已经选择了理论经济学的学科专业,就应当热爱这个专业,努力学好它,今后才能利用这门专业知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5.我国的理论经济学教学与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经济学要研究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的本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因此,它必然具有意识形态性,也就是说,它总是为一定社会制度的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这是许多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都是承认的。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并存的世界,存在工人阶级的理论经济学和资产阶级理论经济学两大经济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就是工人阶级的理论经济学。我国理论经济学的6个二级学科专业的教学与研究,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一起构成了工人阶级的理论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体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西方经济学本身属于资产阶级经济学范畴,但是,在我国的理论经济学学科专业中,我们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其进行研究和批判地借鉴的,这与照搬和宣扬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有原则的区别。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做出开创性贡献的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科学的经济学。我们不赞成把马克思的学说等同于属于个人的狭隘的思想流派。因为它是时代的产物,人类科学思想长期发展的硕果,如果没有马克思,它也会通过别的人产生出来。马克思的代表作《资本论》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观,就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1,它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2,它唯物辩证地再现了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的经济的社会形态的辩证运动,用中国话来说,它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正因为如此,它是科学的经济学。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密的科学性,是两者的统一。有人说,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目的(任务、使命)是“革命”,而当今的任务是“建设”,因此要把“革命的经济学”创新为“建设的经济学”,这种说法曲解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立论的目的——揭示客观经济规律,这就把它等同于以实用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经济学了。这种是似是而非的说法,只会给人们造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已经过时的印象。

2.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经济学诞生之后,其真理性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证实;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它与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或建设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创新和拓展,传遍全世界,因而构成了既具有国际性,又具有各国特色的、内涵极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创立的经济学在当代中国化的思想结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当代的中国化,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指导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它不断创新和丰富的过程。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贡献。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 12 《资本论》第1卷第二版,2004年,第10页。

《资本论》第1卷第二版,2004年,第10页。 科学发展观中的经济思想,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里程碑特征的经济学成果。它们越来越深入地再现出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并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进程。正是从时代的角度,从它们与马克思创立的经济学一脉相承的角度,可以把它们统称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正是从中国国情特征和反映经济实践的内容的角度,也可以把它们统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

3.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然不能排斥对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借鉴。正如列宁指出的,“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学习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全部新成果;同时,在当代世界经济中,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经济学仍然是多数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要同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就必须知己知彼,为此,研究当代西方经济学是必不可少的,十分重要的。但是,必须看到,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仍然是资产阶级的经济思想体系;就整体看,马克思揭示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固有特征在当代仍然或多或少地保持着。只有充分认识到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这种非科学性,我们才能科学地借鉴其中包含的反映经济现代化发展新规律和现代经济管理新经验的有用成分。正如一些严谨治学的经济学家指出的,当代西方经济学中可借鉴的科学成分和体现拜物教观念的、具有辩护性的理论,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对经济的本质联系或客观规律的反映往往是扭曲的,我们需要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思想武器,才能把这些有用成分过滤出来。

三、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的与时俱进

1.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必须科学地理解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与时俱进,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的内在要求;因为它的唯物史观指导思想决定了,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始终正确反映地发展着的客观经济规律。如果历史条件尚未发生根本的变化,那么它反映与这些历史条件相联系的经济规律的理论原理就仍然具有真理性;如果历史条件发生了新变化,因而经济规律本身发生了变化,那么就应当对原有的理论原理做出调整,或者充实新的原理。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的与时俱进是与一以贯之地坚持唯物史观基本思想和方法论结合在一起的,在理论上表现为经济学原理的稳定性与发展性的辩证统一。

2.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必须反对教条主义的态度。教条主义主要表现为:离开时代发展与现实中国国情,离开具体时间、空间和条件,机械地孤立地搬用“本本”中个别原理裁减现实,而不是全面把握个别原理和理论系统的关系,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唯物辩证法来认识经济规律及其综合表现。教条主义的态度,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唯物史观基本思想的背离。

3.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基本思想。这里有必要指出,有的学者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与时俱进时,一味抽象地强调,马克思当时提出的某些个别结论现在已经过时,但并不具体地指明,究竟马克思提出的什么个别原理已经过时了,说它过时的理由是什么?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轻率态度,只会造成不利于巩固和发展马 3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48页。 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后果。因为,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中,个别原理都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同时,究竟什么是个别原理,什么是基本原理,不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人并不是清楚的,因此,含糊其词地强调“个别原理已经过时”,就会造成人们把至今依然是基本原理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也误认为是“个别结论”而轻视,甚至抛弃,实际上起到了宣传马克思经济学“过时论”的作用。仇恨马克思经济学的人则会因此而趾高气扬,幸灾乐祸。我们看到,一些学者在强调马克思的个别结论已经过时的同时,却以借鉴现代经济学为名,青睐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照搬资产阶级经济学,这是很发人深思的。当然,即使是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这些基本原理,也是需要发展创新的。但是,这种发展需要我们沿着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识论的道路,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继续前进,再现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劳动及其交换关系的新变化,再现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新变化。如果只是简单地宣布原有的科学结论已经过时而加以抛弃,这是一种理论割断,决不属于理论创新范畴。

四、用科学的态度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

1.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需要有刻苦的态度。科学的理论不可能那么通俗易懂,因为它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本质上来理解现象。从现象上看,太阳是绕着地球旋转的,但是自然科学告诉我们,实际却完全相反,是地球绕着太阳转。经济生活中,这样的事多得很。如果只是凭感觉想经济问题,就不存在经济科学了。而要从本质上、从规律上来把握经济现象,进而指导经济实践,就必须认真地学习科学的经济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坚持实事求是,由表及里地分析经济问题,在弄清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又以严密的理论逻辑,并以历史事实为证据,论证经济学原理,这与普通意识相比,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如果不肯下苦功,是难以达到这种深刻的思想境界的。我们应当记住马克思的忠告:“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4

2.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的科学性和阶级性决定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伟大实践,是它在当代中国实现创新的主要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判断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是否实现科学创新的惟一标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研究和创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目的是揭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经济形态运动规律,并用以指导实践。要全面正确地认识中国这样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具有过渡性质的复杂经济形态,只有从国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坚持调查研究,决不能搞任何本本主义。这就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实践,因为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才具有全面性和深刻性,才有可能将复杂经济形态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显示出来。

3.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从广大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中吸取营养。改革开放27年来,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城市和农村都出现了一大批劳动者集体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经济方向,发扬主人翁精神和创业精神,实现共同致富的典型,其中蕴藏着创新马克思经济学的大量生动素材。以江苏农村著名的华西村、长江村等为例,它们都有一个 4 《资本论》第1卷第二版,2004年,第24页。 具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不谋私利、联系群众、有组织能力、有吃苦耐劳和开拓精神的优秀带头人;都坚持巩固和壮大公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不动摇;都发动农民群众,改造农田,走科学种田的道路;在工农业产品存在剪刀差的情况下,都合理规划土地,主动发展工业经济;在这个过程中,都敢于抵制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小农经济意识,终于走出了一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创新马克思经济学,就需要从这些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经验中吸取营养。

4.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意识形态的斗争是客观存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总是曲解和反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以各种形式误导群众,起着分离两者关系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在1987年曾指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至少在本世纪剩下的十几年,再加上下个世纪的头五十年,都存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要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自觉性,真正弄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原理,是需要增强自由化思潮的免疫力的。因此,一定要关心国家大事,坚定地站在维护民族经济利益的立场上,尤其是站在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经济利益的立场上学习和研究理论经济学。这样,才能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科学性与阶级性相统一的重要特征。

这次由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的王万珺老师主讲,主题是如何学习西方经济学。刚刚进入大学门的学生,还没有对经济学有任何接触,首先要让他们在脑子里对现代经济学的体系、研究方法、研究目的有个概括性的认识。其次还要给他们指出一条学习经济学的道路,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一样,学习现代经济学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初级、中级不断向高级延伸的过程。

思考题:

1. 同过本讲的学习,你是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讲 如何学习西方经济学

(王万珺)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这次由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的王万珺老师主讲,主题是如何学习西方经济学。刚刚进入大学门的学生,还没有对经济学有任何接触,首先要让他们在脑子里对现代经济学的体系、研究方法、研究目的有个概括性的认识。其次还要给他们指出一条学习经济学的道路,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一样,学习现代经济学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初级、中级不断向高级延伸的过程。

强调学习现代经济学,一个主要的内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学习经济学的人来讲是很宝贵的,无论将来从事怎么样的工作,这种思维方式的熏陶会在潜移默化

55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1页。 中影响他们的工作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什么是现代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是什么问题,这是初学者要掌握的基本。本节课程引用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的定义以及广泛流传的经济学十大原理来向同学们解释以上两个问题。

现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数学工具的广泛运用,因此强调数学和英语的重要性,对于初学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最后向大家介绍国际上最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让大家有目的地开展经济学的学习道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学的初步认识

一、经济学的定义和稀缺性

二、经济学家要研究什么问题

第二节 经济学十大原理

(by Mankiw)

一、People face tradeoffs

二、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三、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四、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五、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六、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七、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economic outcomes

八、The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a country’s production

九、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十、Society faces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第三节 学习经济学必须学数学和外语

一、数学对于经济学分析的重要性

二、数学和经济学的关系

三、现代经济学主要源于西方,这决定了外语在经济学学习中的地位

第二阶段:共四讲,学好经济学,功夫在诗外(只有主题,不确定具体大纲)

第四讲:数学类课程的学习方法 课时分配:2学时

第五讲:大学英语的学习方法

课时分配:2学时

第六讲:学习与致用:成功学界人士谈经济学

课时分配:2学时

第七讲:学习与致用:成功商界或政界人士谈经济学

课时分配:1学时 附 录:参考书目

1.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 2.曼昆:《经济学原理》,三联书店2001。 3.萨缪尔逊:《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8。

4.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执 笔 人:尹敬东 何干强 王万珺等 2006年01月 审 定 人: 2006年01月 院负责人: 2006年01月

第8篇:经管学院学生会经济学科学期总结

随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我走进了南昌大学,带着对学生会工作的热情,我又跨进了院学生会经济学科的大门。在经过初试、复试、之后,终于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干事。短短的两个多月已悄然走过,自己的“收获之山”仍在与日俱增!

在压力重重的初试中,如何才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我将自己的简介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阐述,并且说了很多对以后工作的想法。随之进入了复试,三十多个人同台竞技力争让部长选择你。可表现度的问题又让我们在复试里进行了一次实战性训练。经过重重筛选,我终于成为了经管学院学生会经济学科的一名部委。

经济学科这个部门里,从主席到干事,没有一个人是闲着的,每个人的工作都被办公室合理分工。经科有个很大的特点:主席副主席没架子,,在一种很平等的环境里工作。有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营造一个很和谐的工作氛围,最后总能有一套达成共识的解决方案。 从开学到现在,我们的工作并不是很多,但是对于我来说,工作不多并不意味着自己可以偷闲,不认真对待,一下便是我的工作总结和体会:

一、在工作中要推陈出新

辩论赛是我院每年都会组织的活动,也是提高团体凝聚力,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今年明星赛较去年的亮点在于增加了一个向现场观众向辩手提问的环节,它不仅让统分人员有了充足时间,也使辩论双方得到了进一步阐述观点的机会,更使现场的气氛更加热烈,效果显而易见。因此我们会继续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下一次的活动能办的更加出色。

二.细微处见精神

细节决定成败,失祸常积于忽微。哪怕是一件芝麻小的事情,既然分配在自己手上,就得用心办好,追求完美。我们在工作中的一些小事往往 影响着整个全局,如辩论宣传,这是一个开头的准备工作,要求我们打好第一仗,其实从发通知到写策划,从准备物资到活动,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要求我们用心去做,在这过程中,我学会了认真和细心,明白了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细节问题的重要。

三、坚持就是胜利

一场辩论赛从开始到结束,从海选到决赛,需要花费比较多的心力,这就更需要我们的坚持。或许这些工作真的不能用量来衡量,等你一路走下去了,在将来的某个瞬间蓦然回首,会发现它其实带给你很多收获,让你有了质的提升。

四、团结就是力量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部门凝聚力的重要性。例如写策划,一个人苦思冥想,收效甚微,但当你和部门其他同事一起讨论时,彼此的思想火花互相碰撞,思路打开了,更多妙点子也就接踵而至,因此作为一个团队,成员一定要为整个团队考虑。

五善于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

古代大智大贤之人尚且要“吾日三省吾身”,何况我这个凡夫俗子呢?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在工作后反思总结,才是真正的负责到底,才能让自己避免同样的错误,让工作更完美。

经济学科这个大集体给了我很多很多,不仅是工作上的收获,还有能力与朋友。从主席到副主席,各部门负责人到部委,没有因资历或年龄而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我们都能和谐的生活在这个大集体内,能感受经科各个成员给予自己的温暖。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经科,进入了这个大家庭。也许途中有过磕绊,也许我们有过不和谐的音符,但是,我们的心都系在经科身上。工作的失误我们有过揪心,但为了失败后的成功,我们所有的成员都在尽自己的努力去做好手头的工作。也许凝聚力还不够,但至少我觉得相对其他社团或部门已经很不错了。我相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各位成员之间的感情会日益深厚,也会越来越默契,能更好

的完成经科的工作。

关于本期的工作,我的总结如上。同时,我相信,经科所有的手牵在一起,会共同创造属于我们的精彩。

经管学院学生会经济学科范艺君

第9篇: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创始与发展优势论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内容提要:本文系笔者近年来倡导并获准立项的中国经济学术史研究的一个重点

考察。文章试图进行初步的学理阐述,基于大约120年以来中外相关文献的发掘梳

理,首次重点考证中国经济思想史这一独具特性的学科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端与发

展,论述中国和日本相关研究的具体状况与研究内容,考察国人在不同历史时期

进行该学科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和主要学术特点,进而阐释中国经济思想史惟独在

中国大陆作为理论经济学独立学科的特殊优势与发展前景,探寻丰富和发展传统

汉学与理论经济学、经济史学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经济史学经济思想学科创始中国与日本传统汉学 一

近年来,笔者提出新世纪学术发展与深进的前提和基础是对以往学术研究史

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和研究。在世纪之交,我国各种学科的“百年反思”接踵

而至,然而当今“显学”之一的经济学尤其是中国经济学研究,除了极少的百年

回顾以外很少进行学术史反思研究,经济史学研究者基于学科性质试图开展相关

工作。我们知道,一般认为“经济学”是“西学”,其基础理论具有普遍性意义

。然而,我国的经济学理论研究和经济改革与现代化的实践,都对此提出了不同

程度的挑战。我国理论经济学界对经济学的本土化、规范化、普遍性等问题先后

展开了多种讨论,这些问题客观上也是对中国经济学研究者提出的时代课题。①

博大精深的中国史学传统提示我们进行一些新的思考,如对理论经济学的学科演

进与基本特征进行考察,对经济学诸学科的发展史进行爬梳,对经济史学的理论

方法进行新的探索,对我国经济学的研究史进行分析等等,都是很值得下大气力

的科研工作。一般说来,令人信服的研究结论往往不能限于理论本身的推理或演

绎,还要求以大量实证研究的坚实成果来佐证,更需要通过学术史的系统考察来

完善。推动中国经济科学的发展,系统研究中国经济学术史无疑是一条重要路径

,这也是丰富和发展传统汉学和理论经济学、经济史学的创新途径。

应当说,经济学术史是一个较为广博的概念,其研究对象涵括经济文献学、

经济学说(思想)史、经济学史、经济史学史、经济学批评史、经济理论发展史

、经济学科发展史、经济观念发展史等,其核心是研究经济学诸学科的形成、发

展、特性、问题、趋向等等;其基础则是对经济学研究史进行文献计量学和理论

阐释学的分析研究,考察特定时代哪里的什么人在怎样的状况下要研究解决的是

哪些具体经济问题,采用的是什么理论方法,怎样思考或研究经济问题,得出的

是何种论点或结论,重点研究在上述基础上逐步蕴积而成的经济概念、范畴、学

说、乃至理论和规律,如此等等;再就是论析经济学诸学科的创立、分布、演进

及主要研究对象、领域、方法、素

—————————

①主要如林毅夫、胡书东:《中国经济学百年回顾》,《经济学季刊》第1卷第

1期2001年;李根蟠有关“中国20世纪经济史研究”、笔者有关“中国经济学术史

——传统经济研究史考察”等课题。经济学理论讨论等参见张问敏等编:《中国

经济大论争》(第2辑),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拙作《“中国经济学”寻根

》,《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获第八届孙冶方经科学论文奖)。〔YE

Tan,EtymologicalStudiesofCHINESEECONOMICS,SocialSciencesin China(EnglishVersion),No.4,1999〕修改稿收入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编:

《集雨窖文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材及研究群体、科研组织及相关的制度变迁,还有教育领域中相关学科专业的设

置、课程内容的安排等等。还要考察影响人们进行经济思维、研究、活动以至决 策的社会经济状况、思想文化特征、政治制度背景等因素;搞清楚“是怎样的”

及其关联因素的存在,进而深入探讨“为何如此”以及“诸因素之间关系如何”

等等,以阐释经济学术发展史的脉络和规律。在经济学尚未成为独立学科的时代

,则主要考察人们如何进行经济思维,对经济事物形成怎样的认识、意见、以至

思想主张等。不难看出,与上述内容和问题关系最直接、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就是

经济思想史。但经济学术史并非经济思想史或经济学史本身,其研究内容如上所

述要广博许多,可以认为有关经济学术史的学理范围、研究对象、理论方法等等

的规制与界定,本身就是经济科学创新的重要内容。

开展中国经济学术史的系统研究,特别是进行中外比较,一方面有利于总结

提炼“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说和理论,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和发展理论经济学

的学科内容和学理基础。借鉴耳熟能详的一个说法——越是民族性的,才越是世

界性的。在我国步入WTO之后,在汇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洪流的进程中,在研究具有

一般性、普遍性的经济理论与规律的同时,注重研究本国特有的、尤其是独具优

势的学科及其发展历程同样不容忽视。这可以使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非西

方的经济科学理论,并推动整个理论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创新发展,为世界进步贡

献中国人应尽的力量。与此同时,注重经济学的发展史实尤其是传统或古典经济

学与现当代经济学的传承与联系,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这不仅可以警示经

济学科“无源之水”的可能缺失,也能提示经济与其赖以存在的基础之间的必然

关联,还能够从学科发展的流脉以及有别于本国的比较中提供把握发展趋势的线

索。

在我国,理论经济学诸学科中“中国经济思想史”这门学科具有突出的自身

特性,它研究中国自古及今经济思想、学说、观念、理论的历史发展,传统帝政

时代占据了很大板块,而“彼时”的民族文化积淀与观念习俗传承潜移默化地植 根于本土斯民;同时,此学科又直接以“此时”中国经济思想理论为研究对象,

现今的改革与发展为理论研究不断提供丰富而新颖的内容。对中国经济思想史的

形成、发展进行系统考察,认识这门学科的独特性质与发展前景,特别是其所具

有的优势在未来学术发展和深进中的价值与意义是很有必要的。实际上,无论是

早于西方若干世纪就发达得多的古代中国,还是近现代中国人走向现代化的艰难

历程,特别是现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都蕴涵、汇聚、凝成了丰富的“

有中国特色的”经营经验与经济理论;而不同历史时段的经济学术研究与发展汇

集成一部系统的中国经济学术史,亟待认真总结和研究,这也是我国经济学新世

纪学术发展的基本前提与必要基础。

创新的前提就是对前人的成就进行总结与研究。开展系统性的中国经济学术

史研究,这在国内外尚属开拓性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此研究

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的跨学科性质,具有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和基础性意义,对中

国的经济振兴和现代化发展必将产生促进作用。 二

中国经济思想史惟有在中国大陆成为理论经济学的独立学科,其具有突出的

跨学科特性,关涉经济、哲学、历史,又及社会、文化诸领域,研究自古及今中

国经济思想和学说理论的发展历史及其规律。若以1949年为界,中国经济思想史

的研究大抵可分为两大时期──“发端期”与“发展期”。发端期以20世纪20—

30年代为中心,早则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叶;发展期以20世纪80~90年代为重心

,上则可以回顾50至60年代;还可以进一步将发展期的这两个时期称为“发展前

期”和“发展后期”。

据笔者长年来的考证,世界范围内最初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是中国和日本

的学者。早在19世纪末就有相关的研究成果问世。著作如许楣《钞币论》道光二

十六年(1846)古筠阁本、陶煦《租核》1884年成书,光绪已未(1895)聚珍本 、陈炽《续富国策》豫宁余氏重校本(1897)等。论文主要有1890年马建忠的《

富民说》,同年日本的高桥作卫在《国家学会杂志》上发表《王安石财政政策》

,此后,该杂志先后发表了石渡邦之丞《孔教的经济思想及其政策》(1893)、

田岛锦治《论中国上古的地租》(1894)等论文。与此同时,中国的相关研究则

有陈炽《〈续富国策〉自叙》(1896)、梁启超《论金银涨落》、《论加税》

(1896)、《〈史记·货殖列传〉今义》(1897)等等。需要说明的是,那时还

没有形成中国经济思想史这样的学科,所以称之为“相关研究”。先有相关研究

成果面世,经过逐步发展与整合,后有独立学科形成,这在学术发展史上应当说

是具有普遍规律性的。由于中国经济思想史这门学科具有的特殊性,对此学科的

创始进行考证虽有难度却很有价值,尤其能为中国经济学术史研究提供基础性分

析的重要个案。①

进入20世纪以后,有关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而且学科性质

在不断加强。相关资料书《皇朝经世文编》连续出版了续编、新编等,作为中国

经济思想史先驱者的梁启超,于1902年写了《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介绍西方经

济学说史;同年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提出“余拟著一《

中国生计学史》”,“以与泰西学说相比较”。所谓“生计学”即经济学。当年

,上海广智书局出版了日本高桥作卫著、陈超译《王安石新法论》(1902)、后

又出版了康有为《金主币救国议》(原名《币值论》)(1910)。接下来,陈焕

章《孔门理财学》(ChenHuan-Chang,TheEconomicPrinciplesof ConfuciusandHisSchool,1911)问世,这是迄今知道的最早的英文著作,是

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论文,得到该校F.Hirth和H.R.Seager等教授的好评。据胡寄

窗先生说《美国历史评论》称之为“破天荒的成绩”,后来哥大对中国留学生的

博士论文答辩还常以此书中的论点提问,不过胡老把该书出版时间误为1912年。 ②中国经济学在国际上初露头角的就有中国经济思想史,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此后,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有所加强,1912年康有为的《理财救国论》刊出,东瀛

的涩泽荣一不久后出版了名著《论语与算盘》东京东亚堂书房(1916),荷兰的

卫士林(G.Vissering)著、杨冕译的《卫士林中国货币论》由上海泰东图书局

1917年出版;同年孙德全自刊所著《经济纪要》(1917)、次年天津经济学会出

版章宗元《计学家言》(1918)。总之,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以中日学者为主

对于中国经济思想史开展的相关研究已经有了一定规模,这为该学科的形成与发

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系统研究发端的中心时期③,

时值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时期,也是学术思想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强盛国力抵

御外侮和建设国家发展经济的现实需求,推动和促进了实业发展与理论探索;西

方经济学的传入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经济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学术参照;

掌握西学理论又致力于献身本国发展的一批留学生归国,成为探索本国经济学的

中坚,中国经济思想史作为经济学独立分支学科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学术基

————————

①近年来相关科研已立项,如笔者主持的课题《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创始研究

》等。

②胡寄窗:《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 476页。

③关于中国经济思想史系统研究的发端期,包括世界范围内的情况请参考拙作

:《1920—30年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之分析》,载《中国研究》(东京)1995 年12月号、1996年1月号;英文版见EditedbyAikoIkeo:Economic

DevelopmentinTwentiethCenturyEastAsia,RoutledgePress,U.K. 1997.pp35-

54。

见James.L.Y.Chang:HistoryofChinese

EconomicThought:OverviewandRecentWorks,HistoryofPolitical Economy,19:3,1987byDukeUniversityPress.拙作《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

的回顾与展望》,载《经济学动态》1993年第4期;拙作《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现

状与课题》(岸本美绪译),载东京大学《中国:社会与文化》第9号,1994年等

础上发其端的。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其形成或创立的主要标志至少有二,一是这

一时期系统性研究成果集中而大量问世,并且明确命名为“经济思想史”;二则

是同时在我国南北方约有十余所大学中先后开设中国经济思想史课程,这些此前

都是没有的。迄今知道的我国最早以“经济思想”命名的中国经济思想史著作,

是1925年北京志学社出版的熊梦著《墨子经济思想》。一般认为较为系统性的成

果则是甘乃光1924年写、1926年1月出版的《先秦经济思想史》,作者在其《自序

》中说此书是他”在岭南大学教授中国经济思想史的一部分”。①此后著述逐渐

多了起来,但有重头学术性的是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唐庆增《中国经济思想

史》上卷(未续下卷),这是作为大学教本问世的。其《自序》说“民十七年春

,应友人徐君叔刘之约,在交大担任此课,乃着手编著。……著者在沪上及南京

各校,担任此课,先后达三四十次……。”②他先后在交通大学、暨南大学、浙

江大学、光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这一时期,在我国北方的大学中

也有开设中国经济思想史课程的,侯外庐自述说1931年“我在哈尔滨法政大学任

教,开设了一门‘中国经济思想史’课程,写了一部研究性质的讲义”;又说“

但我在此时,除了在北平几所大学讲授中国经济思想史之外,并没有直接在报刊

上参加论战。”③近日,得叶世昌先生惠赠新著《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导

言”提到1920年李大钊曾在北京大学讲授相关内容的课程。根据以上记载可知中

国经济思想史课程当时在南北方大学中已较为普遍地开设,而作为知识传授的大

学课程,必以基本定型的学理和一定的经验积累为前提。 那么,国外的情形如何呢?那时在西方的学者主要进行相关典籍如《盐铁论

》等的西译工作,专著继前述陈焕章书之后,美国人耿爱德(E.Kann)写了《中

国货币论》,此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出版了蔡受百的中译本。再有,1936年

李肇义在巴黎有法文版著作《古代中国经济思想的主要学派及其对重农学派学说

形成的影响》面世,系作者留学法国第戎大学的博士论文,这在J.A.熊彼特

(Schumpeter)《经济分析史》(HistoryofEconomicAnalysis)第2编中

有提及,同时也提到陈书,但认为这些都还不是“对严格的经济课题进行推理的

著作”;又说中国“没有可以称得上我们所谓‘科学’著作的”。此评价未必客

观,何况所评论的对象似乎未含中日文著作。但是,即使如此比起后来美国人

H.C.泰勒(Taylor)在《东方的经济思想》中所说的“没有一个东方国家有任何 东西足可与西方中世纪经院学者们所作的良好开端的经济分析相比拟”④已是进

步了。

日本学者在中国经济思想史系统研究开端期的主要贡献有田崎仁义《中国古

代经济思想及制度》(1924)、田岛锦治《东洋经济学史──中国上古的经济思

想》(1935)和小岛祐马《中国思想:社会经济思想》(1936)等专著和多篇论

文。田崎先生是经济学博士曾留学西方,回到日本后主要研究中国经济史学及思

想制度,出版了许多著述并到中国进行过实地考察,但就时况而言其研究中国的

动机值得分析。小岛先生则是著名的“京都学派”汉学家,以研究中国思想史著

称,他是从社会思想角度来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30年代末出任京都大学人文

科学研究所所长,他同时对法国社会经济思想有着颇深的造诣。田岛先生也是留

学西方并供职于京都大学的名教授,如上所述他在1894年即发表相关论文。尤其

值得重视的是,他在京都大学经济学科开课讲授中国经济思想史,其著作即其后

学本庄荣治郎等整理汇编他的讲义而成,而本庄先生后来则成为日本经济思想史

和日本经济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这可以成为是我们研究中日两国经济史学源

流的一条

————————

① 甘乃光:《先秦经济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自序》。

② 唐庆增:《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自序》。

③ 侯外庐:《韧的追求》,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224页。

④ 《美国经济评论》1956年5月号。泰勒的武断不实之辞也从反面刺激着中国经

济思想史的研究者们不断努力,胡寄窗、巫宝

三、赵靖等先生的著作中对此均有

提及,并都以实实在在的多卷研究成果予以了有力回击。 重要线索。可惜日本至今没有专门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独立学科,研究者分布

于东洋史学、中国思想史或经济史学等相关学科之中。日本经济思想史(属于经

济学学科)的研究肇端约在明治时代而有较大发展则也在近20年来,他们对中国

经济思想史的关注则更是近期之事。①然而,直至今天以东洋史学为主的日本学

者对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并没有停过步,仅以著作为例,不同时期的主要著作

就有原富男《中国经济的源流》(1941)、穗积文雄《先秦经济思想史论》

(1942)、出口勇藏《孙文的经济思想》(1946年)、上野直明《中国经济思想

史》(1971)、桑田幸三《中国经济思想史论》(1976)、井泽弥男《春秋战国

的经济思想》(1987)、依田熹家《日中两国近代化中经济论之比较》(1990)

、中村哲夫《试论孙文的经济学说》(1999)等,后几部书有的我们还出了中译 本——这是后话。

20世纪20~30年代,国人相关研究明确以”经济思想”命名的著作已不鲜见,

这在此前是未有的。当时的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成果主要如前述熊梦《墨子经济

思想》(1925)、甘乃光《先秦经济思想史》(1926)以及李福星《孟子经济思 想》(1926)、岭南大学经济学会编《中山经济思想研究集》(1926)、李权时

《中国经济思想小史》(1927)、熊梦《晚周诸子经济思想史》(1930)、马君

武《中国历代生计政策批评》(1930)、李慎言《孟子的政治思想及经济思想》

(1931)、李权时《现代中国经济思想》(1934)、赵可任《孙中山先生经济学

说》(1935)、唐庆增《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卷,1936)、黄汉《管子经济思

想》(1936)、戴锡琨《中和经济论》(1936)、赵丰田《晚清五十年经济思想

史》(1939)、文公直《泰西经济思想史》(1939,附录:中西经济思想历史之

比较)等等,其中许多书还再版多次。另外,据笔者大约八年来的爬梳考证1949 年以前共约有五百余篇相关论文发表,其中绝大部分是在1925年以后发表的,此 前不足十分之一。

在这些成果中,前述唐庆增的著作可认为是当时的最高成就。他有家学渊源

,后留学哈佛大学学习财政学和西洋经济思想史,1925年归国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并开课讲授中国经济思想史。其自序治学目的是因“世界各国实情不同,其历史

的背景亦迥异,处今日而欲创造适合我国之经济科学,必以不背乎国情为尚。”

认为“非审度本国思想上之背景,不足以建设有系统之经济科学也。”他要“为

创造本国新经济思想之准备”,“以创造中国独有之新经济学”而努力。该书有

马寅初、赵人俊、李权时三篇序言,都提出中国经济思想学说光辉灿烂,很有研

究之必要;而要整理国故以创造中国的新经济学,则学贯东西的唐庆增可当此大

任,“固舍君莫属也。”②唐书分为十编,阐述儒、道、墨、法、农各家及政治

家、商人和史书的经济思想,并设专章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对西洋各国的影响。通

过比较,作者指出:“中国经济学说,发达确在西洋各国之先也。”并认为“中

国之上古经济思想,流入西土,殆为必然之事实。”③关于我国经济学说发达于

西方在当时是较为通行的时论,如孙中山先生1912年10月在上海的演说中就讲“

经济学本滥觞于我国。”④。日本著名经济史家庆应大学教授泷本诚一1931年出

版《欧洲经济学史》,其“附录”谈法国重农学派 ————————

① 其与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发展情形很相似,1983年(晚于我国3年)日本经济思

想史成立全国性研究会,对此后的研究工作很有促进。笔者十几年来注重开拓中

日经济思想研究,已有一些著译成果问世,任日本学术振兴会和国际交流基金研

究员期间曾参加该会及相关学术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还曾派出经济思想史访问

团进行学术交流。1993年我们在北京召开了首届东亚社会经济思想与现代化研讨

会,与会学者中有6 位日本学者,这也是中国经济思想史历史上的首次国际会议

;1995年在东京召开了第二届会议,参加国发展到包括欧美的8 国。近期该研究

会新一代领导者拓展科研,2003年3 月以早稻田大学教授川口浩为首的8位学者首

次组团出国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我们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经过多方

努力与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并正式开展合作研究。需要特别提及,武汉大学

严清华教授在开展中日经济思想研究方面也做出了较大贡献。

② 唐庆增:《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自序》、《马序 》、《赵序》、《李序》。

③ 同上书,第362页。

④ 《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10页。 的思想根源,提出“西洋近代经济学的渊源在于中国的学说”。①需要指出,当

时已有大量西方经济学著述中译,不能认为国人不了解西方学说而妄自非议,再

如唐庆增本人作为留学哈佛大学习学经济专业的学者,对西方的经济学应当是很

了解的。那时,国人并不满足仅仅“引进”外国的经济学说,包括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和西方经济学的传入,而是还要“创造”本国经济学以促进和指导当时蓬勃

兴起的经济建设,这也成为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创始的重要基础。②可以看到,

中国经济思想史是伴随本国经济大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而且始开研究的中

外学者基本上都是经济学出身,这也是值得注意的。 通过考察,可以概括出这一时期的研究基本特点有五:

第一,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先秦与当时。先秦是中国经济思想的渊源与高峰

,百家荟萃诸子争鸣,此后却被认为是渐趋衰落“无大研究之必要”了;而研究

当时则是以孙中山先生的经济学说为主,以求直接为光大中华振兴实业发展经济 的现实需要服务。

第二,研究基本上是依循中国思想史划分的主要学术流派来进行研究的,研

究方法则主要借鉴和采用历史学与经济学的方法,还不能抽象出中国经济思想自 本身的理论方法。

第三,对先秦为主的中国经济思想史资料进行了发掘,在大量历史著述文献

材料中爬梳、整理出本学科的基本资料,奠定了本学科文献史料学的初步基础,

并为此后的研究开辟了道路。

第四,集中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在中国经济学术史上开启了中国经济思想 研究的新的一页,并为本国的经济学术遗产的发掘整理和经济学说理论的总结提 炼打下了基础。

第五,在全国多所大学开设中国经济思想史课程,普及相关的知识、培养学

术人才,使这一新学科的形成初具规模。然而到30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战争等

原因,本学科的发展很有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有了“质”的飞跃。从1949年到

1966年“文革”前的17年间,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发

展时期,这一时期还可细分为两个阶段,即50年代和60年代(“文革”前)。

从目前掌握的材料看,50年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相关成果中,著作主要

有许涤新《经济思想小史》(1950)、《官僚资本论》(1953,日译本);王亚

南《中国地主经济封建制度论纲》(1954)、《半殖民地经济论》(1955,日译

本);侯外庐主编《中国历代大同理想》(1959)等;成果的国外译介这在此前

还是不多见的。此外较为突出的是文献学工作,如《盐铁论》、《吕氏春秋·上

农》、《管子》等古籍的校注释译以及编辑《中国大同思想资料》(1959)等基

础工作。最为重要的是,1956年“中国科学院十二年规划”由中国科学院经济研

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前身)巫宝三先生牵头制定科研规划开展本

学科的研究,并在1959年出版《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及政策资料选辑》(1840—

1864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料选辑而是具有研究性质的著述,可以认

————————

① 有关此问题可重点参考谈敏:《法国重农学派学说的中国渊源》,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2年版。不过,也有学者不同意法国重农思想导源于中国之说,认为”那

是太牵强附会了。”见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 298页。 ② 据笔者迄今看到的材料,西方经济学的传入最早大概是1840年德国传教士郭

实腊(K.F.A.Gutzlaff)编译的《贸易通志》,介绍西方商业制度和贸易情况。

此后主要有清同文馆1880年以《富国策》为名翻译出版H.Fawcett的Manual of Political Ecomomy;1886年海关总税务司署出版W.S.Jevons的Primer of Political Ecomomy名为《富国养民策》等。再后,西文及日文经济类书的中译以

及中国人的自著大量增加,篇幅所限此处不赘,请参考前述拙作《1920—30年代

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之分析》等。

为是50年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的代表作。整个50年代中外学者发表的相关论文约有

120篇,研究对象依然主要是先秦诸子并发展到近代思想家。随着新时代学科研究

的发展和诸如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等理论探索的深化,中国经济思

想史研究出现了一些新倾向:一是开始对学科本身进行研讨,如李宗正《关于中

国经济思想研究上的几个问题》(《新建设》1956年第9期);再一个是探索学科 理论问题,如罗根泽《古代经济学中的本农末商学说》(《诸子考察》人民出版

社1958年);另外就是研究内容向汉代及中古拓展,如日本学者板野长八《司马

迁的经济思想》(《北大史学》1951年第1期)、在台湾的学者陶希圣《北宋几个

大思想家的井田论》(初版)(《宋史研究集》第1辑1958年)、刘绍辅《陆宣公

及其经济思想》(《民主宪政》1957年第12卷9期)等,大陆学者这方面的工作还 不是很多。

进入60年代以后,尽管只有短短6 年就开始了“文革”,但学科建设与研究

成果的数量质量都相当可观,实现了真正的学术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飞跃”

。主要著作有刘绍辅《中国经济思想史》(1960)、友于《前汉时期的重农学说

》(1960)、叶世昌《鸦片战争前后我国的货币学说》(1962)、胡寄窗《中国

经济思想史》(上、中196

2、1963)、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

》(上、中、下1964~1966)等。短短几年时间论文就有约180篇,而且不少都很有

份量。大陆研究的突出理论特征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原理为

指导。胡著3 卷本(下册1981年才出齐)代表当时本学科的最高成就,其筚路蓝

缕的之功得到公认。其研究起自上古止于鸦片战争,无论从研究时段之长、内容

之广、材料之博还是科研的系统性、科学性和理论性而言,都是此前同类著作无

法比拟的,因此也可以说这是有史以来中国经济思想史较为系统的研究专著的开

山之作。其最主要贡献有三:首先是系统发掘、整理了自上古至19世纪中叶有关

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基本史料,为此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是运用经济学主要

是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分析研究中国经济思想,探索本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再

次是创建了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基本框架,并对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思想进行了

阶段性的特征分析。与此同时,标志本科学发展水准的另一指标,是多所大学逐

步开设中国经济思想史课程。1961年全国文科教材会议制定综合大学经济系教学

计划,正式将中国经济思想史列为必修课,以后扩展到非综合性大学等,而且在

本科教育以外,60年代起如北京大学就开始招收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生,培育高 级专业人才。

此后,众所周知的“文革”开始,学术研究基本停滞概莫能外。直到70年代

末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思想史十余年有文总共不足200篇,而大陆除极个别

有价值外绝大多数都是“大批判”文章少有学术性难称“论文”。这一时期海外

的研究继续发展,专著主要有台湾韩复智《两汉的经济思想》(1969)、周金声

《中国经济思想史》(全4 册,1970)以及前述日本学者的《中国经济思想史》

(1971)、《中国经济思想史论》(1976)等。

“ 改革开放”带来“科学的春天”,更使中国经济思想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

“腾飞时期”。1978年叶世昌等先生牵头的《中国经济思想简史》(上)(下

1980、中1983)付梓;接下来陆续面世的有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

想史》(修订本,上、下1980)、与之配套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

上、中、下,1982)、赵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讲话》(1983)、《中国古代

经济思想史讲话》(1986)、侯厚吉、吴其敬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稿》(

全3册,1982~1984)等;台湾侯家驹《中国经济思想史》(1982)、《先秦儒家

自由经济思想》(1983)也很有影响。这时,一个新动向是国内出了英文版著作

,胡寄窗《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光辉成就》(1981中文版、1984英文版),这在

本土出版史上尚是首次。同样学贯中西的巫宝

三、赵迺抟等学者致力学科理论与

思想资料工作,先后出了《经济思想史论文集》(1982)、《中国经济思想史论

》(1985);《披沙录》一(1980)、《披沙录》二(1986)等;文献方面还有

陈绍闻主编《中国古代经济文选》(全3册,1982)、赵靖《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名

著选》(1984)等,特别是巫宝三主编的大型项目《中国经济思想史资料选辑》

(先秦卷,上、下1985),以及对古代希腊罗马和欧洲中世纪经济思想资料的编

辑,开启了本学科史料学的深化与拓展新时期。另外专史著作如周伯棣《中国财

政思想史稿》(1984)、吴申元《中国人口思想史稿》(1986)、叶世昌《中国

货币理论史》(上1986,下1993)、赵靖《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概论》(1986 )、刘含若主编《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1988)以及上海社科院《秦汉经济思

想史》(1989)、姚家华等《商业经济思想史》(198

9、)巫宝三《管子经济思

想研究》(1989)等出版标志着本学科研究的新发展。这一时期论文的质量数量

都远超此前,限于篇幅不再列。

综括来看,这一时期的研究呈现几个特征:一是理论探讨逐步深入,主要是

从学科基础上讨论研究对象、方法和体系,尤其是理论方法的研讨推动了学科建

设与发展。二是人口思想史、货币思想史、财政思想史、经济管理思想史等“分 支”迅速发展起来,并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结合“古为今用”成为一大特色。三是

开展现当代经济思想史研究,如王毅武主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简编》

(1988)等,构成自古及今的学科研究体系。四是成立全国性中国经济思想史学

会(1980),成为同行交流与合作的组织保障,标志本学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

的历史阶段。五是随着本学科教育的进展,多种相关教材问世,有利地促进了学

科知识的普及和人才的培育。六是国家施行学位制度,中国经济思想史作为最早

的博士学位点之一,导师胡寄窗(上海财经大学)、巫宝三(中国社会科学院)

、赵靖(北京大学)、叶世昌(复旦大学)等不仅很早就培育硕士而且其中80年

代就培养出本学科最早的博士,如北京大学张鸿翼(1988)、中国社会科学院叶

坦(1988)、鲁奇(1989)、北京大学郑学益(1989)等,成为学科中坚。

上述四个博士点除了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许多共性外,均形成了各自的学 术风格和治学特点。概括说来,上海财经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都比较重视比较

研究,胡、巫两位先生早年都留学西洋,具有外国经济学说史和中西比较的功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后来还发展到以中国为主的东亚研究);但前者的系统性研究

以个人专著为基点,注重研究的理论性与贯通性(近年上海财经大学在新中国经

济思想史的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后者则以源头资料发掘为基础,以集众人之长

为特征,专著亦采用“剑桥史”式的合作方法,突出研究机构的学术风格。北京

大学以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为特色,写书育人成才著书,近些年重点是在赵靖先

生领导下毕业的“子弟兵齐上阵”搞《中国经济思想通史》,丰碑高耸。复旦大

学叶世昌先生提倡“史料学”基础,著作兼有科研与教学结合之长,合著简明扼

要突出重点,个人专著如货币理论史、人口思想史、市场思想史等深入细致古今 贯通。

总的来说,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国经济思想史

的教育科研都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高峰时期。仅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就有谈敏、

陶一桃、高文舍、戴金珊、欧阳卫民5 人。据笔者统计,迄今共有研究著作约500 部,其三分之二是近20年出版的;尤其进入90时代以来新人新著如雨后春笋,研

究领域也有很大拓展,学术性、理论性和系统性、开拓性成果明显增加。科研的

显著特征,一是现当代经济思想史特别是领导人的经济思想成为科研“热点”,

已有著作80余种,文章更是蔚为大观(其中许多属于党史研究等)。主要如王毅

武主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丛书(多卷本,1993)、胡寄窗、谈敏主

编《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纲要(1949~1989 )》(1997)等,还有很大部分是研究

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以及当代著名经济学家经济思想的;同时历史人物的经

济思想研究也在加强,如韦苇《司马迁经济思想研究》(1995)等。二是对以前

较为薄弱的领域如建国前30年经济思想研究和经济发展思想、市场经济思想等开

展研究,已有不少成果问世。三是前述类别或专门史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发

展,如郑学益《走向世界的历史足迹──中国近代对外开放思想研究》(1990)

、马伯煌等《中国经济政策思想史》(1993)、欧阳卫民《中国消费经济思想史

》(1994)、钟祥财《中国农业思想史》(1997年)、张家骧主编《中国货币思

想史》(上、下2001)等。四是断代性成果面世,如叶坦《富国富民论——立足

于宋代的考察》(1991)、唐任伍《唐代经济思想研究》(1996)、巫宝三主编

《先秦经济思想史》(1996)等,标志着本学科研究深入化。五是理论性研究加

强,如于光远主编《中国理论经济学史(1949—1989)》(1996)、张卓元主编

《论争与发展:中国经济理论50年》(1999),台湾还召开“经济思想史与方法

论研讨会”。六是“学以致用”或“古为今用”形成风尚,出版了多种经济管理

思想、儒家思想与现代化及海外华人经营研究等著述,如杨承辉:《中国古代经

营管理思想研究》(1996),朱家桢、叶坦主编《诸子百家与企业管理》丛书(6 册1999)。七是展开中外经济思想比较研究,如谈敏《法国重农学派学说的中国

渊源》(1992)、严清华《中日现代化经济发展思想比较研究》(1996)、叶坦

《石田梅岩的经济思想与儒学》(1998)、两岸学者举办“中西方经济观与现代

化”研讨会(1998)、李超民《常平仓---美国制度中的中国思想》(2002)等。

八是近年来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不一定是本学科的)选题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

及相关内容的明显增多,证明本学科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受到重视。最后,必

须申明代表现今本学科系统研究最高成就的,是赵靖先生主编的《中国经济思想

通史》(4 卷本,初版1991~1998;修订本2002),此书起自上古止于1840纵贯四

千余载,洋洋180万言,研究撰著历时十余年,颇多理论建树与观点新论,自问世

以来颇受关注已有不少评介文章,笔者有长文可参考在此不赘。① 四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思想史步入了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既有发展契机也

面临严峻挑战。前者主要是经济发展和理论深进的基础与要求,后者则是轻视基

础研究和注重实用与利益的诱惑。无庸讳言,一方面是可观的发展趋势,另一方

面则是难言的尴尬境况。前者除了前述的成就还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例如

教育方面经过近年的调整,本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及外国经济思想史合

并为“经济思想史”,有利于研究领域的拓大和比较研究的开展,而且2003年新

增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的5 所大学也可招收本学科,再如福建师范大学新增

了二级学科博士点“经济思想史”。目前,前述原有4个博士点外,浙江大学、厦

门大学理论经济学和云南大学专门史均招收中国经济思想史博士生;招收硕士生

的除了所有博士招生点外,主要还有西北大学、山东大学、东北财大、中南财大

、西南财大、武汉大学、河北大学等。所谓尴尬则主要是有的单位研究队伍青黄

不接经费困窘几近濒危,与发展要求极不相称亟待改变。

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学科特性才能明晰其价值与趋向,这正是学术史的意义所在

。 透过本学科的学术研究史和学理内涵,结合新世纪学术创新和发展的趋势,可

以抽象概述中国经济思想史主要具有以下独特的学科优势和发展前景:②

——————————

① 参见拙作:《二十世纪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鸿篇巨制──评〈中国经济思想

通史〉(修订本)》,载《燕京学报》新14期,2003年5月。

② 近年来,笔者先后就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特性与优势写了一些探讨性文章,

如《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学科优势与创新探索》,载《社会科学报》1997年7月24日

;《经济文化一体性理论与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国经济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会议论文·北京.1998.8)、《经济文化一体性理论与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修

改稿)载《聊城师院学报》1999年第3期等,可资参考。

1、本学科惟独在中国是经济学的独立学科并具有跨学科性质,其边缘性、交

叉性等学科特性与优势是其它学科或国外相关领域所不具有的;新世纪的学术发

展要求在“精深”的同时更加“广博”,诸如行为方式、制度变迁、道德伦理、

观念意识等越发为经济研究所不容忽视,而本学科具有学术创新的特有优势。

2、我国学术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的人文社科成果中,传统的“汉学”(或

“中国学”)无疑是“长项”;而以自古及今的中国为研究对象的中国经济思想

史,最具学术与现实紧密关联的特性,无论研究内容还是方法均有着特殊意义。

就经济史学而言,中国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是相辅相成的“双翼”居世界经济史

学特殊地位,而后者更具理论性和综合性,且更年轻从而更有发展前景。

3、惟经济思想是物质与精神、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中介”,经济思想史

研究直接产生并作用于经济活动的思想学说,非其它间接性的宗教、文化或伦理

的研究可比。惟经济思维与观念是经济文化的接点和核心,研究经济思想与社会

发展的内在而有机联系的经济思想史学科,不仅最有利于研究经济与文化、与伦

理的关系,更有着探索“经济文化一体性”理论与实践的专长,而这些都是新世 纪的学术热点。

4、本学科具有积淀“有中国特色”经济学说和理论基础的性质,在汗牛充

栋的文献资料中保存了较世界发达得多、丰富得多、早得多的珍贵资料;具有总

结中华文明宝库中丰富的经济思想、提炼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经验与理论之长,这

些对于经济改革、政策制定、国情认知、观念变革、企业文化建设等等都有重要

作用,需要认真发掘研究。任何外来东西只有与“本土”结合才有生命力,任何

现况都有其来龙去脉,注重传统与现实的联系必不可少,否则就有“无源之水” 之虞。

5、本学科不仅具有经济思想史的一般特征,还有其特别意义。众所周知,经

济学是西方的东西,而东亚地区有着儒学传承与历史积淀的一些共性,中国传统

时代早于西方几千年就很发达的经济事象和学说理论中,蕴含着有别于西方的传

统或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这在东亚各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并对现今的现

代化发展起着作用。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具有研究东亚经济思想之“源”的意义

,有利于从深层结构中探究东亚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为东亚经济思想

史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参照。

6、迄今为止世界经济学说史大抵仍无中国甚至整个东方,这与我国乃至整个

东方社会的发展极不相称。中国经济思想的系统研究史,在非西方国家中是很突

出的,具备填补空白的独有优势,可能成为中国对世界的又一重要贡献。作为发

展中国家,中国更是研究发展经济学的典型案例。

7、本学科具有发展理论经济学的学科基础。在“西方”和“近代”两个前提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不断面临“时”与“空”发展的挑战

;而中华文明漫长岁月蕴聚了先进而丰富的经济思想与理论,现今的经济改革更

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既能为创新中国的经济科学提供借鉴,又能丰富发展经济学 的理论基础。

8、本学科具有全方位、多视角等系统研究特长,可以打破旧有学科或专业界

限,丰富和发展中国学术如历史学、经济学、文化学、哲学等学科的基础,而且

颇具实践意义,如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经验的总结可作用于优化企业管理、创新企

业文化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秩序;经济思维和观念的梳理以及经济伦理的研

究,可以提供深化改革和观念更新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培育与发展的借鉴;本土经

济思想在本民族族群域外的延伸与演化的考察,可以成为华夏文明演进和开展海

外华人经济研究的基础。如此等等,对于中国经济文化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重要

作用,中国经济思想史将越来越显现其强劲生命力。

这些年来,本学科学者在学科建设和基础理论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创

新的努力,从中国经济学术史的重点个案研究中,我们更能清楚地认识中国经济

思想史的学理价值与发展优势。祈望学界同道尤其是青年学人用心关注这一独具

特色与前景的学科,企盼更多的学者投身本学科的学习与研究,笔者欢迎有志者

交流切磋或报考,共同推进本学科及中国经济史学以至理论经济学的新发展。

上一篇:缩句与扩句练习及答案下一篇: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