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读书目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读书目(共10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读书目 篇1

《剩余价值论》,马克思著,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著,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大卫.李嘉图著,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政治经济学原理》下卷,约翰.穆勒著,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费.李斯特著,商务印书馆1967年版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著,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经济学原理》,[美]曼昆著,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经济学》,[美]斯蒂格利茨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国际经济学》,[美]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国际经济学》,[美]多梅尼克.萨尔瓦托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中、英文)版 《国际经济学》[美]彼特.林德特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国际经济学》[美]丹尼斯.R.阿普尔亚德,小艾尔佛雷德.J.菲尔德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英文版。

《国际经济学教程》,黄卫平,彭刚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新编国际经济学》,曲如晓,闫庆悦编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世界经济学——理论.机制.格局》,杜厚文,朱立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世界经济学》,张幼文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年版

《国际贸易教程》,高成兴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国际贸易教程》教学辅导,高成兴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国际贸易》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国际贸易学》, 赵春明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国际贸易教程》, 尹翔硕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国际贸易——原理.政策.实务》, 陈宪,韦金鸾等编著,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年版 《国际贸易学》, 朱钟棣,郭羽诞,兰宜生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国际金融》,陈雨露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货币银行学》,黄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微观经济学: 现代观点》,范里安,上海三联书店。

《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扩展》,尼科尔森,中国经济出版社

《宏观经济学》,曼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萨克斯,上海三联书店

《金融学》,博迪、默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国际金融》,Clark,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国际经济学》(第一卷、第二卷),甘道尔夫,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投资学》(第五版),夏普、亚历山大、贝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货币金融学》(第四版),米什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计量经济学导论》,伍德里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国际金融市场》,莱维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读书目 篇2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就业能力内涵的不同定义

在就业能力研究的历史沿革中, 其概念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和复杂, 由单一的概念演变成了一个庞大的研究体系。

Jacquelyn P.Robinson (2000) 认为就业能力也可称为工作预备能力, 是指那些对于个体获得、保持和做好某项工作所必备的能力, 包括保证个体与其同事、上司和谐相处以及做出合理且关键决策的能力。Ronald W.Mcquaid和Colin Lindsay (2005) 提出了一个就业能力更为广泛的框架, 在这个框架下, 包含了影响个体就业能力的内容和一系列因素, 除包含个体因素 (就业技能和态度, 寻求工作的能力) 之外, 还包含个人情况和外部因素[1]。

我国首次明确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的郑晓明认为, 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它是直接反映高校办学效益、大学生竞争能力、社会市场对高校评价及其毕业生择取标准的评价参数。谢志远 (2005) 认为就业能力的定义虽然各不相同, 但总的来说, 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他指出,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 它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1]。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看出, 国内外学者们对就业能力的内涵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这当然与就业能力自身的复杂性有关, 也可能是因为学者们思考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的关系。

1.2 国内外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综述

本文从构成就业能力因子 (维度) 角度对国内外学者的已有模型成果进行分类比较。

三维多以大学生寻求就业的特点为起点, 对这些特点进行解释从而得出三个因子。胡芳和邵海燕认为, 为了提高就业能力, 大学生需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中包括专业人才需具备的专业能力和优秀的普通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力, 以及具有潜在价值的人拥有的特殊素质能力[2]。其次, 楼锡锦、吴丽玉、周树红则认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是重大的影响就业能力的三大因素[3]。国外也有部分学者或机构将就业能力分为三个要素, 其中, 加拿大会议委员会认为就业能力包括基本技能、个人管理技能和团队合作技能三个部分。另外, Law, Wong&Mobley认为个人适应能力、职业身份和个体与市场的交互共同组成了就业能力[4]。

四维更多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知识与模型引入, 典型代表为USEM模型。

1.3 当前国贸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研究概况

国外没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因此针对国贸人才就业能力的研究寥寥无几。国内院校虽设有此专业, 但针对其就业能力的研究多集中在高职学生上, 而针对国贸本科生就业能力的调查研究却十分有限。当然, 也有部分国内学者曾在不同程度上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讨。

郑金彪、张玫、王芳 (2014) 在探究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时, 就从学生自身竞争力角度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改革专业学生考核方式、举办专业相关竞赛及实践活动等提升就业能力的策略[5]。而曾妙 (2014) 经过对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认为高校在国贸专业的课程模块设置上不合理, 因而从课程与企业需求的相关性着手, 提出改革原有教学内容, 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要求, 提升就业能力[6]。肖黎、冯志坚、刘纯阳 (2010) 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结构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目前国贸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不足之处, 比如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7]。

可以看出, 国贸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然而国内外对这个问题尽管有一些研究, 但并没能形成统一认识。而且很多研究从不同角度出发, 甚至得出一些并不十分统一的结论。由此说明, 本文基于实证的对国贸人才就业能力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 访谈调研

近年来,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的号召, 深彻转变教学范式, 在大力推进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国际化理念和先进人文思想基础上, 强化专业理论基础学习, 突出应用技术训练, 在学生培养上以第一、二、三课堂为主线。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整体较好, 在全国相关专业中名列前茅, 长期拥有较好的口碑。毕业生经过学校的课堂学习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 能够较快适应工作, 能够冷静分析并运用已具备知识解决问题, 具有较好的经济管理、电脑技术、中英文沟通交流、科学研究、自主学习等重要就业相关能力, 学生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扎实的专业功底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使他们有极大的可能性在专业工作领域取得骄人的成绩。但部分初入企业的毕业生自我定位偏高, 对工作预期偏高, 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其应具备的踏实与勤奋有一定程度的欠缺。虽然毕业生对于新工作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但在工作设计与规划及问题思考方面, 毕业生不能很全面思考问题并且出于长远考虑来作出决策和制订解决方案, 眼光稍显局限, 在工作领域的突破与创新上还有待提高。

3 数据调研

3.1 就业能力测评理论基础

3.1.1 USEM模型概述

简易的就业能力模型由奈特 (Knight) 最先提出, 他将就业能力视为个人品质、各种技能和学科理解的有机结合[8]。2004年, 奈特和约克合作, 通过进一步扩展、修订上述模型, 形成了就业能力研究领域最著名并广为引用的USEM模型[9]。该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 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由专业知识的理解力 (Understanding) 、通用和专业技能 (Skills) 、自我效能 (Efficacy beliefs) 和元认知 (Meta-cognition) 四大要素组成, 这四项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形成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 对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1.2 USEM模型构成要素含义

学科理解力 (U) 指高校学生通过高校的系统培养所掌握的专业基本知识、素养以及对专业知识间关系的理解能力;技能 (S) 指高校学生就业时所需的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的统称, 主要是反映大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体现;自我效能感 (E) 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自信心, 它使自己在某个背景下为了完成某项特定任务, 能够调动起必须的动机、认知资源及一系列行动;元认知 (M) 指人对于自己所进行和从事的活动的认识, 其实质是指导、调节我们的认识, 并选择有效认识策略的控制及执行。对大学生而言, 元认知能力主要是自我认识、自我控制并求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具体表现在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两个方面。

3.2 研究方法——就业能力自我测评

3.2.1 研究对象

本项研究向西财国贸专业近五年的本科毕业生发放电子及纸质问卷共150份, 回收143份, 有效问卷140份, 有效率为93.33%。有效受访者的分布特征为男性60人, 占43%, 女性80人, 占57%;应届毕业生42人, 占30%, 毕业1~2年毕业生62人, 占44%, 毕业3~4年毕业生36人, 占26%;读研或出国深造者32人, 占23%, 求职或待业者39人, 占28%, 职场新人49人, 占35%, 企业中层管理者20人, 占14%。

3.2.2 研究工具

本次调研将调查问卷作为主要的研究工具。研究借助USEM模型, 基于其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内涵、范围, 以2011年“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 (NCSS) ”课题组基于USEM模型的问卷设计为基本框架, 结合西南财经大学国贸专业的具体情况, 形成了最终的测评表, 见表1。

该量表采用Likert五级量表, 1表示“非常不同意”, 2表示“不同意”, 3表示“不一定”, 4表示“同意”, 5表示“非常同意”。

3.2.3 统计方法

本研究统计处理主要为基本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Excel、SPSS 17.0完成。

3.3 统计结果

所获140份有效样本信息统计分类结果呈现如表2、表3、表4、表5。

3.3.1 学科理解力

(1) 学习方法的适切性。“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题项, 总体均值为4.24, 方差为0.39, 选择“非常同意”和“同意”的比例为95.1%, 说明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自身在本科教育期间掌握了合适的学习方法, 认可了自身学习方法的适切性。从表3、表4、表5中可以看出, 不同性别、毕业年份及入职年份的受访人群在评价自身学习方法上, 态度并无较大差异。

(2) 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系统掌握经济与管理学知识以及国贸专业基本理论”题项, 总体均值为3.96, 方差为0.448, 选择“非常同意”和“同意”的比例为79.3%, 没有选择非常不同意的人, 说明大多数学生肯定了大学学习有助于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但是仍有部分学生表现出模棱两可的态度 (18.9%) , 说明理论学习不扎实的学生仍在国贸专业本科教育中占一定的比例。

从表4中可以看出, 女生在该题目中没有选择负面评价的人, 表明女生相对于男生在自身对专业基本理论的掌握上更为自信;而在另外两个维度上, 不同人群的选择并无较大差异。

两题综合分析说明国贸专业本科生较为认同自身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和适切性, 但是对于专业基本理论的掌握则存在不扎实的人群。

3.3.2 技能

(1) 国贸实务操作技能的掌握。“掌握了国贸实务操作技能”题项, 总体均值为3.31, 方差为1.259, 选择正面评价的比例为56.2%, 本题负面评价所占比例远远超过其他题项。说明学生总体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持有不确定甚至负面的态度。

从性别的维度来讲, 女生对实务操作技能正面评价 (63.4%) 多于男生 (46.8%) , 表明女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更为牢固或持有相对更肯定的态度;而随着毕业年份的延长, 对专业技能掌握的正面评价比例也逐渐降低 (表5中, 应届毕业生正面评价为67.2%, 1~2年毕业生正面评价为62.5%, 3~4年毕业生正面评价为47.1%) , 表明尽管总体评价并不高, 但是近年来的评价相较以往已逐步提升。

(2) 各类通用技能的掌握。“具备各类通用技能”题项, 总体均值为4.07, 方差为0.511, 正面评价人数为93.2%, 表明大多数学生对通用技能的掌握状况良好。

从表4中可以看出, 男生相对女生对各类通用技能的掌握更为熟练 (男生正面评价比例为96.3%, 女生正面评价比例为89.8%) ;近年的毕业生相对3~4年前的毕业生能掌握更多的通用技能 (如表5中所示, 3~4年毕业生正面评价比例为89.3%, 低于近年毕业生) ;企业中层管理者在其所属类群中对通用技能的掌握相对更好。两题综合分析说明, 专业技能的培养仍是国贸专业就业能力培养的短板, 是高等教育中较为薄弱的一环。

3.3.3 个人特质

(1) 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具备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题项, 总体均值3.73, 方差为0.473, 正面评价所占比例为77.5%, 有20.5%的人不确定自身交往能力的强弱, 总体来说国贸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并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足够重视。

从表4可看出, 男生对自身人际交往能力更自信, 正面评价比女生高出10%左右;近年毕业生相较往年人际交往能力也在逐渐加强, 表明学生对该能力培养重视程度在逐年加强。

(2) 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得。“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题项, 总体均值为4.23, 方差为0.583, 正面评价所占比例为94.4%, 没有选择“非常不同意”的人, 表明学院及国贸专业学生非常注重该方面能力的培养, 且在此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和自信。在三个不同维度, 人群选择均无较大差异。

综合判断, 目前国贸专业毕业生普遍对人际交往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为重视, 通过大学学习, 这两项能力总体能够得到提升和加强。这进一步证实了大学期间的学习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 更是能力的强化。

3.3.4 元认知

(1) 学习兴趣的习得。“本科的学习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题项, 总体均值为3.61, 方差为0.468, 正面评价比例63.9%, 有32.5%选择“不确定”, 表明虽然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本科教育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是仍有1/3左右学生对自己学习兴趣的习得表示不确定, 暗示很可能本科教育没有使他们从内心找到自己喜欢的学习和研究方向, 因而兴趣并不十分浓厚。且我们可以看到, 从三个维度上来看, 对自身学习兴趣模棱两可者都占有相似比例 (30%~40%之间) 。

(2) 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本科学习使我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题项, 总体均值为4.19, 方差为0.395, 正面评价所占比例为94%, 表明大多数学生经过本科学习形成了自身明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三个维度来看, 不同人群在该题项上的选择并无明显差异。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 目前该群体对专业基本理论知识、适切的学习方法、通用能力的掌握、人际交往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高校尚未达成科学化的就业能力培养机制, 在专业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等方面仍需加大工夫, 且从侧面反映出学院职业生涯的预期与规划也尚未发展到成熟阶段。

4.1 保持通识教育良好势头, 推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通过访谈调研中获得的关于通识教育培养目标的反馈以及数据调研的检验, 发现国贸专业的本科生的确在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几方面有着不错的成绩, 因此在通识教育上学院应当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和发展。

此外, 不可否认的是, 学院在专业能力的培养上仍有很大进步空间, 其应当从贸易相关企业广泛搜集人才市场实践能力新要求和最新就业信息反馈, 结合更加多元化的专业能力培养途径, 使国贸专业学生核心技能得以全方面提升, 真正做到培养与需求的适配性。

4.2 加强学习兴趣培养, 营造多元创新氛围

数据调研中通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信息能够表明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对国贸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帮助和提升。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仍需要更加创新的、实践性的课外比赛或活动的引入, 让学生真正接触和感受到所学理论知识能够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 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未来研究或工作的兴趣方向, 也为职业规划的有效性打下基础。

4.3 丰富职业规划课程, 加大就业指导力度

学院目前在大一就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希望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向学生输入行业相关信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职业规划。但是从数据反馈可以看出, 直到毕业很多国贸专业学生仍对自己的学习兴趣模棱两可, 可见在大一时学生很可能尚未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有十分明确的兴趣方向或者说学生那时对自身价值观和世界观等都不甚了解。因此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可能为时尚早, 在学生对自我以及职业发展有了一定程度的自发了解之后, 再开设课程的效果方能事半功倍, 再辅助以更多途径的就业指导, 相信学生的就业能力会得到极大提升。同时从访谈反馈中, 我们也可发现该专业人才就业规划目光短浅, 亟须提升。

本文样本量的选取并不充足, 导致所得数据可能存在误差, 若能取得更全面、更有代表性的数据, 研究结论将更具借鉴意义。

摘要: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 鉴于全面经济发展对具备高素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增加而该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象, 本文对国内外就业能力含义及结构模型相关研究进行整合分析, 选取USEM模型为主要分析与研究框架, 以访谈调研和问卷调查为主要形式, 基于西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实证调查, 获取了较为全面、客观和时效的信息, 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为探索学生就业能力和人才培养改革建议提供参考。

关键词:就业能力,人才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USEM模型

参考文献

[1]徐峰.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基于上海4所高校的实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汪怿.就业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面[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07) .

[3]楼锡锦, 吴丽玉, 周树红.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07) .

[4]K.S.Law, C.Wong, W.H.Mobley.Toward a Taxonomy of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

[5]王培君.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 2009 (32) .

[6]曾妙.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需求相关性调查与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14 (8) .

[7]肖黎, 冯志坚, 刘纯阳.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岗位及其就业能力结构分析[J].职业时空, 2011, 6 (12) .

[8]Knight, P. (2001) .Employability and Assessment.Skills plus a paper prepared for the fourth Colloquium, October.

[9]Yorke, M., &Knight, P.T. (2004) .Embedding Employability into the Curriculum.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York, 4-5.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读书目 篇3

关键词:国际贸易与经济 教学方法 双语课程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双语教学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高等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可见,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教育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所指出:“国际化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有机部分”。

安徽财经大学也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并已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如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回国从事教学工作、外派师资接受培训、与国外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进行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等。然而和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在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二)双语教学的界定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双语教学是特指在专业学科教学过程中,采用外语(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开展和组织教学的活动。双语教学应包括以下要素:

1.采用原版教材。授课教师应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的教材使用情况。由于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技术等宏观环境方面存在差异,原版的教材可能存在部分章节不适用的情况,但这并不影响教学活动的组织。授课教师可同时指定多本参考教材。

2.使用外语授课或课堂讲授以外语为主。如果只是使用原版教材,而还用汉语授课,笔者认为这不是双语教学。教师必须使用英语完成备课、多媒体幻灯片、课堂讲授、课堂活动组织才是我们所说的双语教学。在讲授过程中,必须坚持使用外语。笔者认为,对一些术语的表述可以适当使用汉语,但使用中文讲授的时间不宜超过总授课时间的20%。

3.学生考试形式的设计和成绩的评估。双语教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可以根据课程需要灵活设计,采取英语口语面试和英文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

(一)双语教学课程教材的选用

在教材的选用上,我们一直都选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学用书。如《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固定教材Dominick.Salvatore的《International Economics》以及《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的固定教材Warren J. Keegan编写的《Global Marketing Management》。我们选择这些教材的理由是:首先,教材的语言表达比较规范、简单,用词准确;其次,教材同经济学科核心课程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内容联系比较密切;第三,相比较而言,教材的内容更具有客观性,作者能从学术的角度去研究、探讨和解释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理论与政策,“大国主义”的思想较少;第四,教材和我国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的国际经济学课程内容十分相似,可形成较好的接轨事态。当然,国外教材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短处。如在一些内容上说明得过于详细。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因此,教学中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选择,抓住主要的内容,对于那些与国内教材重复的教学内容、章节和报道等一律删除,或让学生自行阅读。

(二)双语教学课程的设置

各高校大学英语一般开两年,到了大学三年级,相当一部分学生已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统考,还有一些学生达到了大学英语六级的水平,学生普遍已有了较好的英语基础,这时采用双语教学对学生来说困难相对要小些,可避免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另外,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开始连续、合理地部署和安排双语教学,可延续英语学习,使英语学习四年不间断,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可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提高作用,而且可在基础英语学习之后,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转移到自己的专业上来。因此,我们把双语教学的时间安排在大学三年级,并选择合适的专业课程连续安排双语教学。目前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已经开设了国际经济学(英)、国际贸易(英)、国际市场营销(英)、电子商务概论(英)、特许经营(英)、国际商法(英)等六门双语教学课程。

(三)双语教学课堂实践

1. 双语教学方法的使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英语沉浸式教学法(English immersion)和参与法(Participation method)。所谓沉浸法就是完全使用英语授课,教师用简单浅显的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能顺利的掌握英语,掌握教学的内容和其它知识。当然,对于一些比较专业的经济术语,教师用汉语给出其准确的含义,以使学生对术语和定义有准确的理解,但是汉语解释十分有限。

所谓参与法就是在教学中首先提供一些分析问题的必要条件,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西方经济学等基础知识,自己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扮演主要角色,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维,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掌握也比较牢固。比如在讲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时,我们就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要素丰裕的国家——要素价格较低——具有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的优势——出口增加——要素使用增加——要素相对价格上升——要素价格均等,然后配以图形予以解释。这样,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踊跃。

2. 多媒体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课件由任课教师自行设计制作,教学课件采用全英语,这有利于进行沉浸式教学,给学生制造全英语环境。同时,用英语制作课件可以避免因教师对个别单词发音不准带来的不利影响,上课时我们逐条、有时甚至是逐词显示讲授的内容,让学生看起来更加容易方便,重点更加突出,让学生在课件的帮助下理解的更容易、更深刻、更全面。另外,采用多媒体教室上课,节省了板书所花费的时间,从而可改善教学进度。多媒体课件可集声音、动画、文字、图像为一体,因此在讲课时,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双语教学的考核方法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灵活运用多种考试形式。为适应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我们努力改革当前高校中以百分制闭卷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灵活运用笔试、口试、闭卷、开卷等考核方式,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增加了双语教学课程考试中的口试比重,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质量和水平也都可被计入考试成绩,以此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水平及知识掌握程度。双语教学的成绩评定注重平时考核,使成绩构成多元化,力争改变“一次性闭卷考试”的局面,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考核,避免“一考定成败”。我们注重平时考试,并不是频繁增加考试次数,而是由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通过测验获取教学信息,指导教学更好地开展。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结合课程总结性考试与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并逐步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同时对采用双语教学课程的学习成绩予以注明,从而给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供较好的条件。

三、加强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建议

(一)制定长期的双语教学规划

开展双语教学是一项持续工作,必须有全面长期的规划,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适应WTO要求,加快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有国际交往能力、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专业性强和实践要求标准高的特点,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应采用同国际相关专业(国际商务)接轨的教学计划。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在现有的双语课程基础上,考虑增加一批适应于全球化的专业课程,使用双语教学。并且要特别注意这些双语课程之间的层次衔接,形成合理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在课时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原版教材的特点,安排足够的学时,以保证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二)加大双语教学师资培养力度

双语教学的任课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授课技巧和较高的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还需要较好的英语水平。然而,在高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中,能流利自如地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比较缺乏。一方面,外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足;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知识丰富,但英语功底不深。或者部分专业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比较高,阅读文献与看专业杂志的能力较强,但口语和写作能力较差,进行课堂教学困难仍然很大。因此,培养既能熟练使用英语,又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提高双语教学水平的关键。

双语教学师资的培养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两种途径。一是自己培养。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教师,可以采取短期集中培训的方法,也还可以选送一些教师到外语院校进行进修,由外国教师任教,采取封闭式的训练,使他们的英语水平在短期内有较大的提高。另一种方法就是引进双语教学人才。学校可以采取特殊政策引进国外人员归国进行教学工作,或者聘请其它外籍教师(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教学工作。

(三)传统和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

双语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演示教学内容,就可以节省板书的时间,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教师也应努力把平常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所总结与积累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论文竞赛、课堂小组辩论等方法有机地结合双语教学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它所具有的纯汉语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使它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成长。另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与实际结合比较密切的专业课程直接开到实习基地,同时也可以邀请一些国外的专家或专业化人士到学校,进行学术讲座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优越性和紧迫性,激发他们学习双语教学课程的主动性。

(四)建立双语教学课程评估体系,加强对双语教学的监督和管理

目前,双语教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双语教学质量监督和管理体系不无关系。我们认为应尽快建立双语教学课程的特定评价体系,以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

双语教学课程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做好双语课程的认定工作。根据大家普遍认可的高校双语教学的三种模式对双语教学的层次做好界定,并根据不同层次给予不同的工作量补贴,以激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其次,制定双语教学质量认证体系,加强对双语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如不定期地在院系、教研室内部开展双语教学交流与研讨,开展教学竞赛、组织观摩教学,邀请专家、外籍教师,包括外语专业人员对双语教学的效果进行考核,组织学生评教等。

(五)完善双语师资认证制度,严格双语教学准入

我们认为,申请双语教学资格的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具有一定教学经验,教学水平较高,已用汉语主讲有关课程两轮以上;能熟练阅读外文版教材,准确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内容。

符合基本条件要求的教师可向教研室提出承担哪种形式双语教学任务申请;教研室审定教师条件,报系(部)审核;教学系(部)审核后将符合条件要求的教师报教务处;教务处组织评议小组听申请教师试讲并给出评定意见,符合要求者报主管校长批准;取得双语教学资格的教师,由学校颁发资格证书,并具有优先参加校内各种评选和评优活动;具有双语教学资格的教师,在完成一(或二)轮双语教学任务后,才可申请高层次教学形式资格的认定。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教研课题《加快专业教育国际化进程的研究与实践——以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为例》(编号:ACJYYB200950)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张红霞,李平.论双语教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的应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2]何志勇,陈伟,张秀华.渐进式双语教学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研究,2007,(7).

[3]蔡中华,赵宝元.“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的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6).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读书目 篇4

2张贤达,现代信号处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刘贵忠等编.小波分析及其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4王汇源,数字图像通信原理与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5胡昌华等.基于MATLAB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小波分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6周荫清编著,随机过程导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7

7傅祖芸编,信息论基础,电子工业出版社,1989

8李道本,信号的统计检测与估计理论,科学出版社,2004

9冈萨雷斯著,数字图象处理,科学出版社,1981

10许树声编著,信号检测与估计,国防工业出版社,1985

11何声武,随机过程引论,高教出版社1999年

12朱虹.数字图像处理基础.科学出版社, 2005.13孙学康,多媒体通信技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14李小平,多媒体通信技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15蔡自兴.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

16张青贵.人工神经网络导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10

17戴明桢,TMS320C54x DSP 结构、原理及应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

18王海燕.信息论基础.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19王兴亮编 数字通信原理与技术 第二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20周立功,ARM嵌入式系统基础教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5 21吴明晖,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2黄正谨主编,在系统编程技术,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3郑宗汉.实时系统软件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简历 篇5

国籍: 中国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身材: 163 cm 55 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24 岁

培训认证: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应聘职位: 市场销售/营销类:商务代表 市场维护型 金融/证券/保险类 银行保险 内勤人员 经营/管理类 管理类 仓储 采购 物流

工作年限:

职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 随时

月薪要求: --35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佛山 肇庆

个人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 中国民生银行起止年月:-04 ~ 2008-06

公司性质:

股份制企业所属行业:金融,保险

担任职务: 客户经理

工作描述: 通过陌生拜访、定点展示等的方式向附合办理民生银行信用卡条件的人群介绍、推广信用卡,解答客户的关于信用卡方面的各种疑问,促成其办卡。

离职原因: 实习期满,回校办理各项毕业、离校手续

公司名称: 顺德东顺花卉有限公司起止年月:2007-06 ~ 2007-08

公司性质: 中外合资所属行业:其他

担任职务: 花卉推介员

工作描述: 拿着各类花卉的介绍传单,站在花卉展览场所内行走,注意观察进场参观人们的行为,向参观人们介绍各种其喜欢的花卉品种,深入讲解花卉产品的各种特性,以挑起参观者的更大兴趣并及时投出花卉介绍单。

离职原因: 暑期结束,回校上课

公司名称: 康佳集团起止年月:-03 ~ 2005-12

公司性质: 股份制企业所属行业:电器,电子,通信设备

担任职务: 彩电促销员

工作描述: 分派到肇庆市区的各大家电超市康佳彩电专柜协助销售主管完成销售任务,在专柜附近或超市内走动,以派传单、主动交谈等的形式以吸引、诱导顾客进入专柜内参观,向顾客讲解产品,解答疑问并促成交易!

离职原因: 兼职期限到期,寻找新的社会实践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肇庆学院

最高学历: 本科获得学位: 经济学学士 毕业- 2008-07-01

所学专业一: 国际经济与贸易 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一般

国语水平: 优秀 粤语水平: 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不但系统地学习了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各方面知识,学习成绩优良,而且注重学以致用,培养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我还积极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不断地扩宽自己的知识面。

我对电脑有一定的操作能力,熟练掌握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同时对ASP静态网页设计、Photoshop和FlashMX等软件有一定的操作能力。

我是个勤奋好学,办事认真负责,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易于接受新事物,敢于接受挑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大学期间,曾做过康佳彩电的兼职销售员和花卉产品的推介、销售工作,对销售有着个人独到见解和实战经验。我是个性格开朗、喜欢热闹的男孩,热衷于人际交往,待人真诚,与同学、老师的关系融洽,在同学中比较受欢迎,与人相处良好。

详细个人自传

农民家庭出身的我,节俭、勤奋、求进是我的本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业实习大纲 篇6

实习时间4周实习学分4学分

一、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1、让学生了解涉外经济贸易管理部门和涉外经贸企业的职能和业务范围、涉外经贸现状、涉外经贸业务规程、涉外经贸业务新动向和发展趋势。

2、通过对口岗位实践,并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涉外经贸业务中存在的问题,为毕业后能尽快胜任涉外经贸工作奠定基础,促进理论教育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3、通过实习,让学生向现场的同志学习,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

4、了解社会,了解国情,特别是要了解我国涉外经贸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献身涉外经贸事业的信心和使命感。

二、实习的基本要求

为达到实习的目的,结合现场实际,实习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了解、熟悉所在实习单位涉外经贸业务某一方面的情况,并根据需要为实习单位做一些基础业务工作。

2、了解、熟悉所在实习单位涉外经贸管理方面的情况,并根据需要为实习单位提供一些合理化建议。

3、了解、熟悉所在实习单位进出口、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涉外经济贸易管理方面的情况,并根据需要为实习单位做一些诸如发送邮件、草拟外贸函电、翻译涉外资料、草拟涉外合同、协助填报涉外单证、市场调研等工作。

4、了解、熟悉所在实习单位涉外营销工作方面的情况,并根据需要为实习单位进行一定的营销管理咨询工作。

三、实习方式

实习在地市以上涉外经贸管理部门和涉外企业进行,为了达到实习基本目的,实习包括以下基本环节:

1、请现场专家分别介绍各个单位实习岗位概况。

2、组织参观、考察。

3、组织学生上岗实践。

4、组织班级、小组和个人经验交流和讨论。

5、组织小组编写实习信息简报(每周至少两期)。

6、撰写实习报告,总结、评定实习成绩。

四、实习组织

1、实习学生接受经济与管理系的直接领导,负责实习组织、动员、计划实施、进度控制等工作的检查。

2、实习阶段实行“带队老师负责制”,全权负责实习学生的各项工作。

3、按实习学生人数的多少,设置实习指导教师1-2名:

4、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设组长1人,并由专门指导教师负责掌握各组学生情况。组长的具体工作任务,由指导教师确定。

5、学院相关负责人、指导教师师、学生代表组成“国际经济与贸易生产实习领导小组”,每周定期开会,总结实习情况,研究后继实习的计划实施。根据需要开碰头会,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

五、实习成绩考核

1、实习总成绩由带队教师根据其实习纪律、现场指导教师评语、实习日记、实习周记、实习中期检查、实习总结(报告)和实习论文各部分情况综合评定。

2、实习成绩采用等级分制,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

3、实习期间,学生须每天做好实习日记;每周实习后,学生须写出实习周记并于下周星期一由各组长交给带队教师;全部实习结束后,要写出实习总结报告,其内容应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即业务知识的主要收获、思想方面的主要收获、遵守纪律情况;根据实习体会和所学知识,完成某一内容(主题)的实习论文撰写。带队教师根据其完成的质量给出成绩。

4、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实习为不及格:1)现场指导教师评语为不及格者;2)两次违反实习队规定的作息时间者;3)要求提交的实习日记、周记、总结、论文缺少一个者;4)未达到本次实习的基本要求者;

六、其他

1.学生的实习单位可由系里统一安排或学生自行联系

2.实习期间食宿等费用可联系实习单位协商解决

3.成立指导小组,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指导及与实习单位的沟通联系。

4.实习时间安排,可以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灵活组织。

本大纲主撰写人:撰写日期:

审核人(系主任或主要领导):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读书目 篇7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实务,课程群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 我国的对外贸易类人才需要具备更高的综合职业能力, 而作为培养高素质外贸类人才主要阵地的高等院校,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培养人才方面不仅要培养学生比相关职业院校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且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提高学生理论修养, 掌握国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 把握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另外, 要为准备升学的学生建立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 这需要高等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不断的进行教学改革, 建立从宏观到微观都合理的课程体系。因此, 高校在进行课程建设时不仅要针对单门课程进行建设, 而且要利用课程群的建设加强课程之间的整合, 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效率。

1 相关课程间内容的重叠亟需课程群统一建设

1.1 国际贸易专业理论课程群

这类课程包括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跨国经营与管理以及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地理、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等课程, 有的学校也开设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以及WTO概论等, 在这些课程中, 虽然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但是仍然有许多重复的知识点, 使得一个知识点在多门课中被多名教师讲解过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例如, 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两部分, 因此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这两门课的知识点基本重合;国际贸易课程中包括跨国公司相关内容;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学中都有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内容。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地理、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中都包括国别经济概况及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关系。

1.2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

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 国际结算、经贸英语函电、外贸单证实务、海关通关实务等。国际贸易实务是实务类课程的基础性课程, 在大多数教材中内容比较全面, 有些内容与一些专门课程的内容重复。例如, 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与国际货款的支付与国际或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这两门课的主体内容存在重复。

1.3 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群与实务课程群之间

理论课程与实务课程之间有些内容也存在一定重复, 例如在国际贸易课程中有对关税种类、征收方法、税制等内容的详细论述, 这与海关通关实务的主体内容相重复。

课程之间内容的相互重复不仅会浪费稀缺的教学资源, 而且在这些知识点中, 由于各课程的侧重点不同以及教材的差异, 使得每次的讲解又有一定的差异, 到最后学生反而更弄不明白到底哪一个才是对的。例如,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得知, 关税同盟理论曾经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以及世界经济中都有讲过, 但每位老师的讲解差异较大, 使得学生反而不知道到底哪个才是对的, 以及到底从哪个角度理解比较好。更为严重的情况是老师们有时会认为有重复的知识点会在其他课程中讲解, 因此在本门课程中略过或仅是简要讲解, 在相互之间没有沟通的情况下, 可能会造成知识点的遗漏。这些情况一方面容易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利用, 另一方面也会造成知识点的空缺和遗漏, 不利于学生对理论体系掌握的完整性。为解决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以上问题, 建立课程群, 将相关课程作为一个整体去建设, 统一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协调教学方法与手段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群的构建策略

为实现课程群的整体建设, 可以遵照以下思路:

2.1 理顺各课程间的逻辑关系, 重新界定各门课程的内容体系, 重新调整培养方案

2.1.1 国际贸易理论课程体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理论课程方面的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以及世界经济概论等, 其中国际经济学是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相关理论用更为严谨的数理模型以及几何方法进行阐述, 对数学和经济学的基础要求较高, 因此对于本科阶段的学生来说难度更大一些, 但是往往分析的也更为深入和透彻。在本科阶段的国际贸易课程比较主流的教材更偏重于用文字来叙述相关模型, 同时比国际经济学增加了具体贸易类别的运行部分;国际金融课程中外汇市场、汇率理论、汇率制度、国际收支理论等部分与国际经济学重合, 但更加注重外汇市场实际运行和操作等方面的内容, 而国际经济学更加注重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部分。而世界经济概论主要涉及世界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国别经济特征及比较等内容, 其中也涉及到一部分国际分工、国际经济一体化以及国际金融等相关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基于以上分析, 可将相关课程做以下整合:国际经济学主要讲授自由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理论、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而国际宏观经济学中的外汇市场、汇率理论、汇率制度、国际收支理论等部分可用非讲授法, 国际经济学可适当增加学时, 建议由原来的48学时增加为64学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继续开设国际贸易课程, 为保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可简要回顾自由贸易理论, 加强保护贸易理论的内容, 同时仍将国际贸易相关概念和国际贸易的运行作为重点内容, 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可取消该课程, 只开设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课程中可重点讲授外汇市场、汇率理论、汇率制度、国际收支理论等部分,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不单独开设国际金融课程, 增加的国际经济学课时可以补充该部分内容。世界经济学概论中涉及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理论方面的内容可不讲, 应重点将相关理论与实践结合, 带领学生用相关知识解释当下的时事热点问题。国际贸易课程中所涉及到的跨国公司和关税种类、税制、征收方法等内容也可以在大纲中删除, 而放到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以及海关通关实务等课程中。

2.1.2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 国际结算、经贸英语函电、外贸单证实务、海关通关实务等。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 可减少运输保险、货款支付和单证的相关内容, 分别放在相应课程中详细讲授, 例如, 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课程应突出货物运输与保险及相应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国际结算课程应突出货款支付中的与单据有关的内容及相关法律;外贸单证实务应重点讲授各种国际贸易单证的制单方法;海关通关实务应重点讲授关税基础知识、相关法规和通关程序等内容。

2.2 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除了整合各课程群中相关课程的内容以外,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课程群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国际贸易课程为例, 该门课程建议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之后的一学期开设, 这样国际贸易相关理论中的自由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理论议在国际经济学中详细且深入地讲解过,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可针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开放参与式教学, 即以学生为主导, 对这一部分的理论进行简要的复习。可以让学生自愿结成小组, 每个小组准备一个贸易理论, 为大家介绍理论的核心思想, 产生的背景, 经济学家的生平以及理论对中国贸易政策的适用性及指导意义等。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准备及讲解可以更好的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用理论来解释和思考现实中的问题, 例如让学生自行查找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时事热点问题, 并用相关理论加以分析, 然后做PPT展示,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中要加大实训操作的课时和内容, 涉及的五门课程可以统一安排综合实训, 在增加实训的课时, 使学生更加了解国际贸易业务的整体流程, 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 使学生在工作之后能够尽快掌握相关业务操作。

教学方法改变之后也要随之改变课程的考核方法。首先, 由于教学方法改革之后, 学生在课堂要完成较多的任务, 因此要适当增加平时成绩所占比重, 例如可占到50%。其次, 在期末考试方面, 可由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 增加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 还可以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其他课程的相关内容也可以进行开放参与式的改革。同时要加强网络平台的应用, 加强与学生在论坛上的互动。

2.3 建立课程群小组

要进行课程群的建设就需要相关任课老师不仅要成立课程小组而且要成立课程群小组, 在课程群小组中的老师应当定期召开讨论会, 以课程群小组为单位修订教学大纲, 划清课程群各门课程之间的知识重点。课程群小组要根据修订后的教学大纲选择与其匹配的教材, 在教案的编写上也要相互协调, 有条件时可编写课程群教材, 以更好的适应课程群课程内容的整合与课程体系的要求。

结束语

课程群建设较为完善后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放入学生的培养方案中, 这样可以更好的体现课程群教学的“一体性”特征, 避免资源的浪费, 进一步的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的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和理论联系实际以及相关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卫红, 赵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群优化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教育论坛, 2015 (4) :53-55.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读书目 篇8

[关键词]国际贸易;应用型;课程体系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全球化,国际性人才就显得捉襟见肘了,既懂WTO规则,又懂涉外业务,并且有较高英语水平的高级人才严重短缺,以至于使我国企业在规避及解决贸易摩擦中无所适从或付出高昂成本,加快高素质国际性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一任务就显得更为紧迫,了适应这一新形势的要求,我国高校有必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的设置,以适应高层次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国际经济贸易人才的能力要求

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既懂WTO规则,又懂步外业务,且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高级人才严重短缺,以至于使我国企业在规避及解决贸易摩擦中无所适从或付出高昂成本。实际上,当前我国的国际经贸人才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在业务上、素质上符合国际贸易人才条件的为数史少。部分企业与外商的交往、谈判,靠临时借用不懂专业的翻译人员进行。部分企业的产品出日靠代理商,使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受到一定的制约。

社会上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需求强盛,而人才供给总体缺乏。具体缺乏以下几类人才:

产业或行业贸易人才。缺乏既懂外经外贸业务,又懂产业或产品的贸易和管理人才;电子贸易人才。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精通国际商务管理的复合型电子贸易人才;非货物贸易领域的高级人才。国际贸易正在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的重心转移,由于这两方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所以相关人才严重缺乏;熟悉WTO规则的经贸操作与管理人才。

随着与国外贸易往来的进一步增大,在相关领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短缺以及现有的经贸人才不符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运营的需要,这些都为高职院校大力发展提供了契机。大批量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国际经贸人才己成为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对中国高职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既提出挑战又给予很大的发展机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广阔,但要求会更高。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历史原因和受原专业设置的影响,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木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也与社会对人才的“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不相适应,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

2.教学内容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一,内容比较陈旧。教材中经典理论占的篇幅大,而对近年来学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被广泛接受的新理论、新方法没有及时地被补充进去,其二,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这在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中表现更为明显,具体来说就是比较注意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却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经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缺乏,动手能力较差,市场竞争力弱。

3.教学方法单一

灌输式的教学法是我国经济学教学中惯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几十年的一贯制,偶有其它教学方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虽然建立时间不长,但却继承并发扬了灌输式的教学法。这种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不强,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差;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批评性和独立性,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4.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在多数高校得以广泛运用,相当部分的高校近年来虽己建立了以内部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室。但实验和实践教学的条件较差、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又凸显出来,普遍存在实验实习软件的缺乏以及软件开发的非专业化问题,实验课程的机上操作难度大、软件使用不方便,一些贸易实务的操作流程仍然需要教师在黑板或纸上进行演示,难以做到人机互动。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

在“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基础上,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建立一切为了学生,适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新体系。新体系要把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起来,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课程的设置类型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应用写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

(2)学科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是经济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一是经济学基础课程。是向学生讲授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原理与理论。

3.专业课

在专业课设置上,应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可以自由选择。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与学生具体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适应能力。专业课要与国际接轨,要注重实用性。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专业课可设置为四大类:专业基础课、专业实务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课。

(1)业基础课。让学生掌握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及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国际商法基础知识、商品相关理论知识。课程包括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商法、商品学等。

(2)专业实务课。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相关单据、结算的实务知识。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运输与物流、国际结算、外贸函电。

(3)专业知识课。使学生掌握与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知识。课程包括国际经贸地理、海关报关实务、世贸组织规则、外贸谈判口语。

(4)相关专业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生物技术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法律法规、经济合同的签订执行原则及注意事项;具备生物技术产品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与营销能力;掌握不同的贸易方式的理论及实物知识。课程包括经济合同管理、国际投资与管理国际服务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经济合作等。

四、结语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关键所在,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优劣效果的好坏。然而课程体系的优化也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探索的过程,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改善,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师资力量、教材、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的配套,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实用型、复合型人才,达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熔素质教育视角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8(10).

[2]陈向阳.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3).

[3]庄佩芬.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7(10).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习心得 篇9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眨眼大学生活便要画上句号,走上工作岗位了,有人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奋斗;也有人逃避;有人迷茫;虽然我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但我选择勇敢的去面对它,我相信当你迈出去第一步时,事情就变得容易多了,正所谓“万事开头难”。

大四的第一学期,我来到了一个外贸公司进行实习,为期四十天的实习生活,让我为以后正式工作打下基础。记得来公司的第一天,天还未亮我就早早的起床了,坐上公交车,直奔公司,由于前几天去找到了公司的所在位置,早上很轻松就到了公司,后来才知道早来了一个小时,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第一印象还是很重要的。经理来了之后,安排一个人带我学东西,第一天我了解了一下公司主要出口产品的用途、性质,熟悉了一下工作环境。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汇总一段时间内货物箱单和发票,我觉得没什么难度,只要细心谁都会做,但心里还是告诫自己不能好高骛远,要踏实用心的做好每一件小事。接下来的二十天,也没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有业务了我就跟着同事像她学习,不忙的时候我就看看关于外贸函电、进出口贸易实务的理论知识。教我学习的姐姐比我大一岁,心肠很好,老板过一段时间会问问我学的怎么样,同事都很好,上班的环境还是很温暖的,并不像我们在电视剧里看的有那么多的勾心斗角。二十多天后我回想了一下确实没学到少东西,反思过后我觉得学东西最主要的还是在于自己。综上所述,实习要趁早,本科生的话最好安排在大四之前的寒暑假期间就进行实习,到了大四我认为没有必要再实习了,大四应该把精力放在找一个好工作上,工作岗位才是学习的开始,经验的积累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也有些同学大

一、大二不努力,到了大四要找工作了,想到自己在学习方面有很多证书都没有,觉得自己找不到好工作又花费大把的时间去考证而忽略了找工作,其实工作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作为一个本科毕业生,有着十几年的学习考试经验,只要你有自学能力、有一颗积极探索的心,你就可以做好。任何事情也没有绝对的,当然如果你想找一个好工作,一些证书是你进公司的敲门砖,必须有。在接下来的二十天我把我外贸方面的书籍拿来看了看,不会的我就主动去问她,她去银行了我就主动和她一起。

在实习的过程中是你提前接触社会的一个途径,如果有机会实习还是要把握机会多学习,我谈谈自己实习过后的一些建议:

1、不要迟到早退

虽然作为一个实习生,但是你的为人处世却代表的是你的品质和修养,迟到早退体现的是一个人对这件事情的态度,还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迟到早退,不管是在实习的过程中还是以后的工作。

2、多做少说,不懂就问

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多做一些小事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多承担一些打扫卫生的事情,主动帮忙拖地、扔垃圾等。在实习期间同事还用看学生的眼光来看你,但是自己还是要严格要求自己,不会的就问。

3、要自信但更要谦虚谨慎

自信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自信的人才会走向成功。实习的过程要自信,相信自己不比别人差,能完成份内的工作。当你完美的完成一项工作的时候不要沾沾自喜,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要谦虚,遇到同事不会的,你却恰恰会,不能骄傲自大,可以教别人,但不能暴露出一副很了不起的样子,记住:比你大的人身上一定有你的可学之处。

4、要搞好和同事的关系,不要出风头

记住你只是一个实习生,你的任务就是实习,和公司业务等有关的事情不要插足。

5、平台很重要

如果有机会进大的公司会更好一些,平台很重要,起点高了会有更好的发展。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论文 篇10

【1】浅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深层思考

引言:我们正处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社会的进步对人才也提出个更高的需求。

高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高校来说,也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制定恰当的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应尽量采取职业发展和专业学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在行业更新日渐频繁的社会环境下,学生的专业和行业、职业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可以看出,目前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看重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技能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应用型人才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欢迎。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供需现状

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国际化迈向了新的高度,我国积极引进国外资本,国外资本开始广泛进入到我国的各个领域,如高端制造领域、金融领域、高新技术研发领域等。

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很多大型企业都走向世界,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现状,要求更多的、更高水平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贡献力量。

数据显示,在我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量达到了将近80万人,但是我国高校经济专业毕业生只有14万人左右,即便这些毕业生全部从事国际经贸行业么,仍然存在非常大的供需缺口。

未来的几年内,国际经贸中缺口最大的将是负责外贸公司投资战略决策的专业人才。

虽然人才需求非常旺盛,但是我国高校国际经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国际经贸已经成为就业率、薪酬都较低的红牌专业,人才供需之间的巨大矛盾必须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重视。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面临的新形势和问题

2.1毕业生就业空间不断扩宽

近几年经济全球化发展如火如荼,而我国也积极与世界经济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全新对外开放格局,国内市场竞争开始走向世界,大型企业也进入到国际市场中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展开竞争,这给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外资企业开始进入到各个领域和行业,外贸企业想要扩大业务范围、增加业务量,就必须有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支撑;而我国企业不断“涉外”,原材料和产品出口量明显增加,很多大型企业都走向国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涉外活动的增加也要求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支撑,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空间在不断扩宽。

2.2激烈的竞争对国际经贸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形势下,国际经贸专业学生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学生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近年来我国大力普及高等教育,高校积极扩招以吸引生源。

在高等教育的诸多学科中,经济学历来就是热门专业,社会需求大、就业前景好也让我国各大高校都开始重视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

可以看到近年来财经类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而理工类和综合类高校也纷纷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催生出一大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人才的层次已经由专科生、本科生上升到硕士和博士,我国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

但是也意味着国际经贸专业的学生需要面对更大的就业压力,尤其是近几年国际经贸专业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的情况,带给了学生更大的压力。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践技能,也就是学生不仅是复合型人才更是应用型人才。

2.2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仍然坚持厚基础、宽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将会暴露出这种模式的弊端。

在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传授,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再加上一些重要的实务性课程没有开设,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虽然理论知识基础扎实但是基本没有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践能力,难以满足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知识结构既不宽也不专,达不到专业型要求也达不到复合型要求,普遍存在高分低能问题,缺少动手实践和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业前景不明朗。

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

第一,应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对于常见的经济现象能够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分析;

第二,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管理学知识,能够制定或者提出具备可操作性的管理方案;

第三,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正确解读各个国家的对外经贸政策和国际贸易组织的相关协定;

第四,应该具备一定的市场经济理论知识,能够为外资企业或者涉外企业提供经营管理的建议;

第五,对国际商务经办的各个环节都较为熟悉,这也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性人才做好管理工作的基础;第六,应该具备一定的互联网和计算机知识,为信息化的管理工作提供支持。

4、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4.1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对于我国各大高校来说,培养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应该坚持的原则是“预留出口,理论够用”,理论够用指的是根据企业对人才基本能力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实施深度。

全方位的科学的、适度的培养模式。

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优化基础课设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以及语言沟通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结合国际经贸的专业特点和经济发展趋势,在设置专业基础课课程时,既要满足高校专业培养的要求,也要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科学设置必修课,必修课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课程,能否科学合理的设置专业课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教师应针对必修课的教学先后顺序进行深入探讨,确保课程安排科学合理并且符合教学规律。

4.2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首先应重视实践课程的软硬投入相结合,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实训效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实训室,但是却忽视了实训大纲、实训教学方案设计和考试方式等的软投入,实训起不到实际效果,流于形式。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人才的培养,应该倾向于软投入,例如学习完“管理学原理”,可以设置相应的岗位让学生参加实训;而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经办人才的培养,则应倾向于硬投入;

第二,应该合理的安排学生的毕业实习,现在已经没有对口单位来解决学生的毕业实习问题,目前一部分是由教师或者学校推荐走上工作岗位,一部分是学生自己获得。

专业教师应该针对实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实训效果。

结束语

综上,合理的设置课程体系,将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结合起来,加大软硬投入,才能真正培养出高水平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

[2]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在高校教育模式中,实践教学是有效运用课堂知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最佳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高校逐渐成为热门的选择对象,每年此专业毕业的学生达33万。

此专业兼具理论性和应用型,课堂上需要学生的参与互动。

上一篇:自我负责的教学设计下一篇:2024年福建省行政执法考试资格考试试卷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