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新闻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贸易新闻(精选8篇)

贸易新闻 篇1

7.3%;贸易顺差2597.5亿美元,增长12.8%。12月当月,出口增长4.3%,进口增长8.3%。

2、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出了新部署,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此外,加快自贸区的建设以及扩大内地延边地区的开放改革战略,也将进一步挖掘和培育我国经济全方位开放的优势,推动外贸进出口的增长。

3、“走出去”的步伐在加快,带动了与投资相关产品的出口增长。去年1-11月份,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实现非金融类的对外直接投资802.4亿美元,同比增长达到28.3%。对外投资的增长将继续带动我国与投资相关的成套设备、中间产品出口的增长。

4、中国与欧盟、美国的双边贸易额分别为5590.6亿和5210亿美元,分别增长2.1%和7.5%;对日本的贸易额为3125.5亿美元,下降5.1%;欧美日占我对外贸易总额的33.5%,同比下滑1.7个百分点。同期,我国对东盟、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进出口额分别为4436.1亿和651.5亿美元,分别增长10.9%、8.6%。

5、2013年,中部地区外贸增长13.6%,西部地区外贸增长17.7%。其中重庆、河南、安徽、云南、陕西、甘肃、贵州等7个省市外贸增速都在15%以上,占全国进口总值的5.7%,比上年提升了0.6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外贸增长6.6%。其中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山东和福建等7个省市进出口总值达3.29万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79%,比上年回落了0.9个百分点。

6、2013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12655.38亿美元,同比增长7.3%,占出口总额的57.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603.4亿美元,同比增长9.8%。同期,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4618.4亿美元,增长10.3%,占出口总额的20.9%。

7、2013年,我国进口消费品2322.9亿美元,增长24.6%;进口原油2.8亿吨,增长4%;铁矿石8.2亿吨,增长10.2%;煤炭3.3亿吨,增长13.4%。此外,机电产品进口8400.8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进口5581.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3%和10.1%

8、中国2013年贸易总额超过美国排在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基本已成定局。中国海关总署10日表示,据统计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高达4.1603万亿美元,同比增加7.6%。这也是中国首次突破贸易总额4万亿美元这一历史大关,2013年中国贸易总额大于美国2500亿美元左右。

9、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建立上海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有助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贸易新闻 篇2

伴随着中欧经贸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中欧贸易摩擦也愈演愈烈。近些年, 欧盟间断不歇地对中国光伏产品展开双反调查, 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2012年9月6日, 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中国输欧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这是欧盟近年来针对单一国家和单一产业发起的涉案金额最大的一次反倾销调查, 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 给中国光伏产业带来的挑战更为严峻。而新闻报道通常具有社会建构的功能, 在向人们传递信息同时也传播着一定的态度与价值观念。

新闻报道的性质决定了其应客观真实, 不夹带作者的个人价值观, 但在现实中报道者都难免把主观观点和立场融入其中。“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 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 (沈家煊, 2001) ”。分析报道者在词汇——语法、文本结构等方面选择的语言表达策略, 有利于揭示其背后的真实态度与意识形态。因此, 本文将以批评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 以评价理论中的态度资源为分析工具, 遵循Fairclough提出的批评性分析语篇的三个步骤, 即描写、阐述和解释, 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对《金融时报》关于中欧光伏贸易摩擦的7篇新闻报道进行研究。本文将回答以下3个问题:1) 态度资源在此类新闻中的分布规律和特征是什么?2) 新闻报道者运用态度资源试图与读者构建什么人际意义?3) 报道者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是什么?

2 文献综述

近些年, 越来越多学者从语言学角度出发, 把新闻语言当作研究对象进行话语分析。Martin&White (2005) 基于评价理论的态度子系统对新闻语篇的评价意义作了重要的分类和深入的讨论。林晓娟 (2010) 从评价理论的角度解读新闻报道背后的含义, 并强调了对新闻报道的评价性阅读。聚焦于某一领域新闻报道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张欢雨 (2010) 从评价理论视角对关于朝核问题英语新闻报道的态度资源进行了分析。

而随着人们从关注语言的形式到注重语言与社会的辩证关系这一变化,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和分析框架的批判话语分析方法也被运用于新闻话语分析。如袁华等 (2008) 采取Fairclough的语篇分析三维模式为主要框架, 借助评价理论为具体分析工具, 从“建构”的视角对选自美国《纽约时报》2007年9月27日刊登的一篇关于伊朗核问题的新闻报道进行积极话语分析。而蔡林 (2013) 则在评价理论视角下, 以批判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 对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新闻报道进行了研究。目前虽然关于中欧贸易摩擦的相关研究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但研究还主要局限于在经济学、国际贸易等领域。杜兴鹏 (2013) 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分析中欧贸易摩擦问题并提出有效应对措施。而从语言学视角对中欧贸易摩擦的研究尚较为空缺。

基于以上文献回顾, 笔者发现目前现有研究存在以下两点不足:1) 从语言学角度对新闻报道展开研究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较明显的政治、核武器等领域, 而针对经济贸易、体育等中性话题则研究较少。2) 较少学者从语言学视角探讨中欧贸易摩擦这个话题, 而基于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视角分析该话题的新闻报道尚存在空缺。因此, 基于功能语言学的视角, 评价理论将被运用于分析中欧光伏贸易摩擦的相关新闻报道, 试图挖掘新闻报道者的立场和态度及揭示新闻语言中隐藏的意识形态。

3 理论框架

3.1 评价理论

作为一个语义资源, 评价理论通常用以研究、描述、解释作者在语篇中如何使用语言资源开展评价、确立态度、建构语篇角色和协调人际关系。Martin和White (2005) 把评价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态度 (Attitude) 、介入 (Engagement) 和级差 (Graduation) 。态度系统是评价系统的核心。态度是我们的感觉, 包括情感反应、对行为的判断以及对事物的评价 (Martin&White, 2005:35) 。本文运用态度次系统展开分析。Martin&Rose (2003:22) 在其评价理论中将态度分为三个子系统:情感、判断和鉴赏。

3.2 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 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 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丁建新, 2007:23)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个核心思想是:作为社会实践的话语、话语与意识形态以及话语和权力, 它们一起构成整个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解释框架。Fairclough (1995) 提出的社会文化分析法被学术界公认为最系统和最完备的分析方法。社会文化分析方法是一个三维结构的批评话语分析框架, 包括文本分析、过程分析和社会分析三个层次。Fairclough (1995) 认为任何话语都可以同时视为一种三维的概念, 话语的这一性质要求话语分析也必须是三维的, 一般应包括:1) 对语篇的语言学描述。2) 对语篇与话语过程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3) 对话语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

3.3 分析框架

Martin的评价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使我们从新闻语篇的态度资源选择发现语篇的目的与作者的态度 (王振华, 2001) 。而批评性话语分析借鉴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很多分析方法, 如情态、转换等。因此, 将批评话语分析运用到评价理论, 有助于深入探讨关于中欧光伏贸易摩擦新闻报道态度资源分布规律和特征及挖掘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

4 新闻报道批判话语分析

4.1 语料收集

在进行资料收集和整合以后, 本文选取了7篇来自《金融时报》的关于中欧光伏贸易摩擦的新闻报道。选取《金融时报》作为语料来源, 因其是英国领先的全球性财经报纸, 受众面积较广。为了使分析更加科学、可行, 所选每个语篇的长度限制在800字以内。

4.2 文本及过程分析:语料态度系统描述与阐述

词汇的选择是新闻语篇重要的一部分。由以上部分可知, 态度系统包括3个子系统:情感、判断和鉴赏。在这一部分, 首先针对所选语料对其态度系统三个子系统的分布规律进行定量分析, 并通过定性研究分析和归纳其特征。然后, 对态度系统子系统进行次系统化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判断资源所占比例最小, 比例仅为15.9%, 因为在该类新闻报道中, 读者更关心的是中欧光伏贸易摩擦的现状与发展动态而不是人们的行为。鉴赏资源所占比例最大, 为44.2%, 说明在鉴赏资源是态度资源中最重要的子系统。而情感资源所占比例为39.9%, 说明在该类新闻报道中报道者也注重人们对行为、现象等的情感表达。情感资源比例应该低于鉴赏资源, 这是由新闻报道客观性所决定的。

1) 情感资源分析

情感是表达人对事物和现象的情感反应。Martin (2005:51) 指出, 情感包括幸福/不幸福 (如不幸、反感、高兴和爱) , 安全/不安全 (如焦虑、惊讶、自信、信任等) , 满意/不满意 (如不快、厌倦、好奇、愉悦等) 和渴望/不渴望 (害怕、渴望等) 四个维度。

所选语料运用了83个情感资源:2个关于幸福/不幸福 (2.4%) , 47个关于安全/不安全 (56.6%) , 11个关于满意/不满意 (13.3%) 和23个关于渴望/不渴望纬度 (27.7%) 。安全/不安全纬度所占比例最大, 幸福/不幸福纬度比例最小。安全/不安全纬度比例较大原因在于报道者通过新闻报道传达了其对中欧光伏贸易摩擦的担忧及关心, 而幸福/不幸福纬度所占比例不大是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要求, 报道者应避免夹带过多个人价值观。此外, 语料中渴望/不渴望纬度所占比例仅次于安全/不安全纬度, 因为报道者希望在保持报道的客观性的同时让读者了解事件发展的趋势及其写作意图。

2) 判断资源分析

判断资源可次系统化为社会评判和社会约束。社会评判包括行为规范 (normality) 、做事才干 (capacity) 和坚忍不拔 (tenacity) , 其正面含义让人羡慕, 负面含义受到批评, 无法律含义。而社会约束包括行为是否可靠 (veracity) 和是否正当 (propriety) , 其正面含义是表扬性的, 负面含义是谴责性的, 具有法律含义。

3) 鉴赏资源分析

鉴赏资源可再被次系统化为反应、构成和价值。反应由影响 (impact) 与质量 (quality) 组成。影响指过程或文本的吸引大小;质量指过程或文本对情感影响有多大, 反应建构的元功能是人际功能。构成由平衡性和复杂组成, 平衡性指过程或文本的对称性;复杂指是否因为过程或文本复杂而无法理解, 建构的是语篇功能。价值 (valuation) 指用社会标准来判断过程或文本是否重要, 建构的是概念功能。

4.3 社会分析:语料态度系统解释

对文本的解释是Fairclough提出三维批评性话语分析框架三个层次中最后一个层次。熊伟 (2011) 提出, 解释的目的是要揭示社会结构是如何影响和决定话语的生产和阐释过程, 以及话语如何反作用于社会结构并对其施加再生产影响的。Fowler (1991) 指出, 新闻报道的选择和构成, 在社会和经济因素的作用下隐藏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在当今不平等、不平衡的国际传播秩序下, 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势媒体凭借强大的经济和技术优势, 主宰着当今世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 比如美国媒体CNN、ABC、英国媒体金融时报、泰晤士报等。这些大众传播媒介巨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本国受众, 甚至其他国家的受众能读到和看到什么, 影响和控制他们头脑中对于他国的国家形象等。新闻报道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种, 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5 结论

本文以Martin的评价理论和Fairclough的三维批评性话语分析模式为理论框架, 分析了7篇《金融时报》中关于中欧光伏贸易摩擦的新闻报道。通过对文本分析、过程分析和社会分析三个层面的分析, 本文发现虽然新闻报道者在词汇——语法和文本结构等语言表达策略尽可能遵循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但报道者难免把主观意图和立场融入其中, 并在其中表达自己对语篇的理解和评判, 新闻报道并非如其所宣称的客观公正。

通过对所选语料态度资源的分析, 发现在该类新闻报道态度资源的分布规律和特征, 其中鉴赏资源是报道者使用最多的资源, 其次是情感资源, 最后是判断资源, 这一点正好符合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要求。同时结合过程分析和社会分析, 揭示了报道者试图与受众建构的人际意义以及隐藏在看似客观的词汇和句子结构后面报道者意识形态的表达, 报道者在报道中欧光伏贸易摩擦时对中国态度的描述多处运用安全/不安全情感资源, 暗含着对中国的话语偏见。

摘要:近些年, 欧盟不间断地对中国光伏产品展开双反调查, 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而目前针对中欧光伏贸易摩擦的研究主要还局限于经济、贸易等领域。该文将另辟蹊径, 从Martin的评价理论出发, 以批评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 选取《金融时报》中7篇关于中欧光伏贸易摩擦的新闻报道作为语料, 探讨态度资源在此类新闻中的分布规律和特征及报道者试图构建的人际意义并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该文研究意义在于:扩展了批评话语分析的范围和为新闻报道的受众更客观地看待新闻报道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评价理论,中欧光伏贸易摩擦,新闻报道,批判话语分析

参考文献

[1]蔡林.评价理论视角下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新闻报道的批评语篇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 2013.

[2]丁建新.叙事的批评话语分析:社会符号学模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3]杜兴鹏.中欧贸易摩擦问题及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 2013 (11) :52-54.

[4]林晓娟.鉴于评价理论解读新闻报道[J].科技信息, 2010 (35) :117, 239.

[5]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4) :268-275.

[6]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国语, 2001 (6) :13-20.

[7]熊伟.话语偏见的跨文化分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 2011.

[8]袁华.评价理论对新闻报道的积极话语分析[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08 (5) :58-61.

贸易新闻 篇3

我国新闻出版业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其对外文化贸易状况也同样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大致按照产品结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对新闻出版业的外贸情况进行分类阐述和研究。

一、我国新闻出版业外贸情况现状及分析

近年来,在中国政府“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国新闻出版企业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中国的出版物也愈加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尤其是在近几年里,中国每年都引进出版1万多种世界优秀图书(大部分来自英美)。在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对外图书推广计划以及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等一系列项目的拉动下,中国出版物“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大。

(一)我国近几年实物出版物进出口状况

1. 1999~2009年我国期刊进出口情况

我国期刊业进出口数量和金额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但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期刊出版物出口方面也遭受了一定的打击。

据统计,2009年我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的图书、报纸、期刊出口种次、金额都比2008年有所下降,唯数量比2008年增长10.39%。其中,期刊出口的数量和金额2008年与2007年相比降幅最大,分别为8.1%、 38.5%,2009年比2008年种次下降5.11%,金额增长60.98%(见表1和表2)。

2. 2006~2008年我国图书进出口情况

2006年图书进出口在数量和金额上均持续增长。其中出口出现了较大的增幅,显表明中国图书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开始发力,增长迅速。2006年全国图书出口1 437 462种次、735.63万册、3191.99万美元,与2005年相比种次增长25.2%,数量增长42.1%,金额增长9.28%。在进口方面,2006年全国图书进口559 896种次、360.6万册、4324.41万美元,与2005年相比种次增长1.13%,数量下降10.66%,金额增长3.04%。图书出口册数是进口的两倍 。总体看来,2006年我国在图书国际贸易方面,总体指标呈持续增长势头,版权贸易逆差大幅缩小。

由于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 2008年我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的图书、报纸、期刊出口种次、数量及金额都比2007年有不同幅度下降,分别为下降18%、21.9%、7.9%;在2009年与2008年相比种次下降4.95%,金额下降1.42%。有数据显示,海外出版物进口影响不大,图书、报纸、期刊进口数量、金额分别增长了44.7%、14%[1]。

由表3可以看出,2007年和2008年两年图书出口数量大于图书进口数量,但是图书出口金额明显小于图书进口金额。总体上来说,在种数、数量、金额上,2008年的图书出口较2007年有所减少,但图书进口数量和金额均有上涨。2008年综合性图书在图书出口种数、数量、金额上都拔得头筹。进口之中种数和金额最多的是自然、科学技术类图书,数量最多的是文学、艺术类图书。

3. 2009年、2010年我国出版物进出口情况

据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统计资料,2009年我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92.0万种次、896.2万册(份、盒、张)、3498.8万美元,累计进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82.1万种,2811.3万册(份、盒、张),31 032.3万美元,进出口总额34 531.2万美元,逆差27 533.5万美元。出版物进出口总产出53.6亿元,实现增加值6.6亿元,营业收入53.2亿元,利润总额2.8亿元。

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2010年我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047.5万册(份、盒、张)、出口金额达3758.2万美元,说明我国出版物进出口正呈持续发展态势,发展空间亦渐拓展。

(二)我国近几年版权贸易状况

版权贸易是一种无形的知识产权贸易,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压力低、产品附加值较高的特点,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新的经济增长点。

限于统计资料的不完整,仅得到2008年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引进输出比为6.5:1。从上述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版权贸易方面,图书版权引进所占比例整体呈上升态势(2003年的80.5% 增长到2007年的92.4%),由表4数据可以看出,版权贸易逆差的局面呈现逐步缩小趋势。我国版权引进结构单一化倾向明显,并且图书版权出口有所起色,但其他大类输出乏力。

2. 2009年、2010年我国对外版权贸易情况及其分析

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共引进出版物版权13 793种(其中,图书12 914种,录音制品262种,录像制品124种,电子出版物86种,软件249种,电视节目155种,其他3种),共输出出版物版权4205种(其中,图书3103种,录音制品77种,电子出版物34种,电视节目988种,其他3种),版权贸易引进品种与输出品种比例降至3.3:1。

上述资料表明,全国版权贸易逆差正在迅速缩小,并且我国图书版权输出品种不断增加,内容质量也有明显提高。实物出口总量不断扩大,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2009年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885万多册(份),较2008年增长10.4%,金额达到3400多万美元[2]。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的最新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的版权贸易引进输出比从2005年的7.2:1变为2010年的3:1,2010年我国对重点发达国家的版权输出总量比2005年增长近14倍。总体来看,对外贸易状况有所改善,“走出去”取得积极成效,但贸易形势依然严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上述数据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国新闻出版业面临着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的主要问题。具体来看,传统出版物(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版权的进出口贸易在总体数量和金额上仍存在着逆差,2009年传统出版物贸易逆差为1946.1万册(份、张、盒)、2.8亿美元,相当于同期进出口总量的52.9%和总金额的79.7%。引进版权品种数量是输出数量的3.3倍,这种贸易逆差反映出目前我国新闻出版文化传播力弱小、对外贸易结构有待进一步改进的问题。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阐析:

第一,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强。整体来看,我国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仍然十分有限,市场需求的疲弱,导致我国相关产业发展水平偏低。我国的文化由于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而缺乏一定的话语权,感召力还不是很强,也使得我国出版业对外贸易呈现逆差。

第二,“走出去”动力不足。首先,出版对外贸易的宣传力度不够,对很多出版社而言,“走出去”属陌生领域,其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够畅通、成本高,经营风险较大。其次,我国出版社的建立需要严格的审批手续,民营资本的介入受限,因此各出版社基本上都可以维持较高的利润率[3]。另外,由于我国的出版社由事业单位改为企业的改革刚刚完成,产业职能还没有同事业职能完全分离,出版社与原挂靠单位之间仍然存在千丝万缕联系,财政资金的支持使出版社的资金来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

第三,管理体制落后,经营策略缺失。转制以后的单位出现企业单位事业化管理的弊端,其市场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此外,盲目跟风出版、出版物同质化严重、忽视了有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精品图书的出版,并且营销形式单一化,缺乏成熟的营销网络。

第四,文化贸易领域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传统出版物和版权贸易人才和翻译人才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一个优秀的版权代表首先必须精通外语和法律,知晓国际图书贸易的规则,并能做出引进后的销售计划。我国目前此种“复合型”人才匮乏。

三、国外新闻出版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发达国家凭借产业贸易主导了国际文化贸易的格局,在国际文化贸易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新闻出版业也在其列。借鉴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新闻出版资源的战略和发展方式不失为增强中国新闻出版业国际影响力,最终塑造中国新闻出版世界品牌效应的一种好选择。

(一)美国:“放松管制”与“文化扩张”

以美国图书出版业为例来看,美国的图书进出口贸易比较发达是美国成为国际出版业巨人的重要原因之一。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源自美国完善的版权法及强有力的版权保护执法、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都为美国版权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第二,美国政府一直鼓励非文化部门和外来资金的投入版权产业,为此政府为吸引大量资本投资在出版业而积极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图书出版业的繁荣发展;第三,在出版模式上,美国图书出版善于利用形成出版集团的优势,构建多学科、多领域的出版模式;并注重拓宽国际出版领域,加强和国际出版集团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保持住了美国出版业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4]。

(二)韩国:科学调配资源与海外拓展方略

韩国是出版业国际竞争性较强的国家。在其出版业发展过程中,韩国采取了加强出版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全国性的出版基金以支持有价值图书的出版、进一步提升韩国出版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等有力措施以促其出版行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韩国作为一个人口较少、地域较小的国家,十分注重在国际范围内整合出版资源,其引进版图书(译著类)有1万余种,占其年出版图书总数的近4/1。另一方面,韩国出版业亦十分注重开拓海外图书市场。例如,早在2002年韩国就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5],在该法中规定政府应对开发外向型产品、开拓海外市场、可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出版机构加大扶持力度,强调了培育战略性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此外,韩国注重详细分析研究海外图书市场的情况,并据以调整出版物的数量与种类,努力扩大韩版书的出口规模;并不失时机地借助国际书展等场合向国际社会进一步全方位推介韩国发展状况,以促进与国际出版业的交流,扩大合作机会;并建成了国际版权管理系统。

四、新闻出版业对外贸易发展建议及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出版对外贸易的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鼓励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出版传媒集团。其次,逐步放宽出版物出口的审批权,简化出口手续,逐步推行核准制度,并最终转向以提供咨询服务为主的登记制度;采取财政和金融的手段,如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投资保险、专项基金等,加大对出口出版物的扶持力度。再次,加强驻外文化机构对中国出版企业“走出去”的协调、指引作用,及时向国内出版单位提供国外文化贸易法律法规、政策、投资环境、文化贸易机构、知名国际出版企业和国际出版市场等信息。还有,支持新闻出版企业参加国际大型展会和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国际合作网络和平台的作用。

(二)创新对外出版业的经营策略

中国出版产品“走出去”有许多有利因素,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对出口的有关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给予优惠,在金融、保险、外汇、财税、人才、法律、信息服务、出入境管理等方面,为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国际竞争力创造必要条件。”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应针对海外市场的不同需求,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同表达习惯的阅读背景特点及其变化采取合适的策划战略,多出版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品牌产品。此外,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高科技运用程度低,因此,应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与出版产业的融合,注重把高新技术运用于出版物的创作、出版、销售等各个环节。在此基础上,加强和国际出版集团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国际出版领域,扩大图书国际发行地域,提高国内的出版业在国际的地位,提升中国的出版产品国际竞争力。

(三)增强出版企业的海外实体运作能力

我国出版业虽在产品“走出去”业务上形成了逐步发展的态势,但是在输出方式上主要是采取版权贸易、合作出版的形式,尚不能掌握出版市场的主动权和控制权,笔者认为我国出版业应努力打造自己的出版品牌,加大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的步伐,并适时购并海外出版资源,这将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国际出版主流市场、增强我国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将同时带动出版业的整体发展壮大。

(四)加大对外贸易人才培养

我国新闻出版对外贸易复合型人才的匮乏,目前尤其缺乏熟悉掌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商法、现代管理等专业知识的企业家和复合型人才;并且,缺少为出版社提供专业、优质代理服务的版权代理机构、版权代理经纪人。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一方面需要教育机构的专业教育加大新闻出版对外贸易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同时加强其在对外贸易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和能力培养;另一方面,要注重扶持并发展版权代理业,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新闻出版业对外版权贸易人才市场。此外,海外营销队伍的拓展和专业能力的提高也将大大有助于获取最新国际市场信息,促进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和壮大。

(作者单位: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升国,郝振省.2008~2009年中国出版产业发展报告[A].见:张晓林,胡惠林,章建刚.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35-144.

[2]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R],2010年7月.

[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文化贸易研究中心.首都文化贸易发展报告(2009)[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9.

[4]叶新.图书为王,文学当道——美国图书出版业的黄金时代[J].编辑之友,2010(7):108-110.

贸易新闻 篇4

美国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

2018.6.25 周一 来自三分钟新闻早餐

00:00 07:24

●国内资讯

纽约证券交易所近日大幅收跌,反映出华尔街对贸易战可能引发的后果感到忧虑。有指标显示美国经济开始放缓,仅金属关税一项就已造成美国境内4万人失业,贸易战的阴影正在席卷美国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

①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对外工作要根据党中央统一部署,加强谋篇布局,突出工作重点,抓好工作。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重要节点,推动对外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②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就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企业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等作出部署。

③国家卫健委日前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技术水平“双提升”的有关情况:我国正大力建设和培育医疗技术的“高地”,优质医疗资源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医疗技术自主创新发展步入“快车道”,专科服务能力建设大大促进了医疗质量持续进步。④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222997.1亿元,同比增长10.2%;国有企业利润总额12901.3亿元,同比增长20.9%。同时,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比上年同期均有所提升。

⑤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规范标准审定《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和《国家通用盲文方案》,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同意,将作为语言文字规范发布,自2018年7月1日起实施。

⑥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人民法院近日对山西省临汾市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案件作出了判决。生态环境部表示将持续加大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惩处弄虚作假行为,不断强化监测数据弄虚作假防范和惩治机制,防范和打击环境监测不当干预。

⑦台湾国泰金控公布最新“经济信心”调查显示,民众对景气现况乐观指数为负28.1(乐观减悲观比例),创近17个月低点。●国际资讯①新华社巴格达电,伊拉克总理阿巴迪与伊拉克什叶派宗教领袖萨德尔近日在伊南部什叶派圣城纳杰夫会面。阿巴迪表示,他领导的“胜利联盟”和萨德尔领导的“行走者联盟”为组建新政府而结盟,新联盟将对其他政治派别敞开大门。

②中新社伦敦电,时值英国脱欧公投两周年之际,上万英国民众在伦敦市中心示威游行,呼吁对英国脱欧协议进行最终公投。参与此次示威游行的“人民投票”组织者称,此次示威游行是“夏季行动”的一部分,旨在向特雷莎·梅首相执政内阁施加压力。

③聚焦难民问题的欧盟峰会召开在即,法国政府发言人本杰明·格里沃日前在巴黎表示,鉴于部分中欧国家的“抵制”,如果不能遵从欧洲团结的基本价值观就不应从欧盟获益。而欧盟的价值观和基础正在面临“危机”。此次峰会将是一次“艰难的”会议。●财经证券①对于网贷行业来讲,用户鉴别其风险的一项重要途径是信息披露。目前,根据多家网贷检测平台的统计,网贷行业整体的的信息披露合规程度仍很不理想。仅在最近一周的时间里,网贷行业相继有钱满仓等三家在业内相对知名的公司风险暴露,引发关注。②下一步,证监会将继续保持对重大环境污染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执法高压态势,依法全面从严实施行政处罚,督促上市公司切实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义务,引导其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努力打好资本市场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

③按照最新披露日期来看,今年以来,A股市场共有142家上市国企涉及重大重组事项,其中央企国资控股共56家,省属国资控股共52家,地市国资控股共34家。从重组目的来看,即包括横向整合和垂直整合,也包括多元化战略重组等。●文化体育①“金砖五国”青少年儿童戏剧联盟将首次在京联合展演,2018年度国际儿童青少年戏剧协会艺术大会也将首次在中国举办。本届戏剧节以“点亮五洲童心,塑造美好未来”为主题,中国儿童戏剧节规模越来越大,影响也遍及全球。

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议 篇5

WTO贸易技术壁垒(TBT)协议给予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不是保护本国产业不受外国竞争的影响,而是保证各企业参与平等竞争的条件和环境。了解WTO贸易技术壁垒(TBT)协议的内容和原则,对我们做好标准化工作和质量认证(合格评定)工作非常重要。

(一)概念

贸易技术壁垒(TBT)是指:由于各国或地区制定或实施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及标签标志等技术要求,如果制定或实施不当,可能给国际贸易造成的障碍。

(2)技术法规和标准

TBT 协议对技术法规的定义是强制执行的规定产品特性或加工和生产方法的文件(我国的强制性标准属于此类文件)。对标准的定义是:非强制的,为了通用或重复使用的目的,为产品或其加工和生产方法提供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

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区别在于符合的性质。与标准相符合是自愿性的,与技术法规相符合是强制性的。它们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是不同的。如果一个进口产品不符合技术法规的要求则不能进入市场销售,不符合标准(自愿性)的进口产品则可以在市场销售。但是如果消费者更喜欢符合地方标准的产品(如符合质量和颜色标准的面料和衣服),则不符合标准的进口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份额可能受到来影响。

(3)合格评定程序

合格评定程序是以确定产品是否符合技术法规和标准要求的技术程序.例如:实验、认证、认可、检查和认证。一般来说,由出口商承担合格评定的有关费用。不透明和不公正的合格评定程序会对国际贸易造成障碍。

(二)贸易技术壁垒(TBT)协议的主要内容

TBT 协议由15 个条款和3 个附件组成。从内容上可分为4 个部分即:名 词术语部分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部分信息和协调部分和机构、磋商 和解决争端部分。

TBT 协议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纳成两条(1)各成员要保证其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制订、批准和实施不给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2)各成员要保证其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透明度。根据TBT协议对“通报”的规定,各成员的标准以及当各成员制订与国际标准不一致、对贸易有影响的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时,必须向WTO 通报,并要留出适当时间征询其他成员的意见,对收到的意见要进行研究和答复。不难看出对各成员来说通报是双向的。即各成员不仅对外通报,征询其他成员对本国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意见,而且也将接收其他成员发来的通报.并可对其成员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提出建议和意见。通过这种通报制度以及咨询机构的服务WTO 把各成员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制定置于所有成员的监督与审查之下,从而减少某些成员利用 制订不当条款给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障碍的可能性。TBT 协议的上述运行机制把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有机结合在一起。成员的权利是建立在其他成员的义务上的。如果某个成员不履行自己的义务,那就构成了对其他成员权利的损害。

(三)贸易技术壁垒(TBT)协议规定的正当目标

TBT 协议中规定,技术法规除为实现正当目标所必需的条款外,不应有额外限制贸易的条款。这里所说的正当目标是:

(1)国家安全要求:(这类技术法规的目的是保护国家安全。)

(2)保护人身安全或健康:最大量的技术法规和标准是用于保护人身安全和健康,在这方面可以给出大量的实例。(如要求汽车必须安装安全带以减少交通事故中的人身伤害,或要求插头插座必须保护使用者不受电击,都属于保护人身安全的法规。保护人身健康法规中的一个最通俗的例子是香烟包装,它要求在烟盒上必须表明“吸烟有害健康”)

(3)保护动植物生命和健康

保护动植物生命和健康的法规也是很通用的法规它们包括旨在确保受水、空气和土壤污染威胁的动植物不会灭绝的法规。(例如某些国家规定某些受到威胁的鱼类只有长到一定长度后,才允许捕捉)

(4)保护环境

由于空气、水和土壤受污染日益严重消费者越来越关心环境致使很多国家制定了保护环境的法规。这方面法规的实例包括纸和塑料产品的循环使用以及对汽车尾气的限制。

(5)阻止欺诈行为

大多数这类法规的目的是通过信息(主要是以标签的形式)保护消费者。此外也包括分类、包装要求、测量(为集合尺寸、重量等)规定来避免欺诈行为。

(6)其他目的其他目的包括保证质量、技术协调或促进贸易。质量方面的法规:例如要求蔬菜和水果必须达到一定的尺寸才能投放市场的法规是在发达国家中非常普通的法规。旨在技术协调的法规在统一的经济区域里也是很常用到的法规:例如欧盟和EFTA 对通讯和终端设备所做出的技术规定。

(四)贸易技术壁垒(TBT)协议的基本原则

1.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技术壁垒原则

(1)TBT 协议中有关技术法规的条款

贸易技术壁垒通常是由各国起草、采用和实施不同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引起的。如果A 国的生产商把产品出口到B 国其产品必须符合B国的相应技术法规或标准的要求。两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之间往往存在差异。TBT 协议序言中明确指出:不应妨碍任何国家为保证其出口产品的质量、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护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采取必要的措施。同时WTO 成员在技术法规方面的灵活性也受到TBT 协议的限制。

(2)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技术壁垒

对于成员政府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技术壁垒的含义是:当成员政府为达到某项政策目标(如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而制定一个技术法规时该法规对贸易的限制不应超过为达到正当目的所必需的内容。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根据产品的性能而不是产品的设计或技术特性来制定法规。这样做有利于避免对国际贸易的不必要障碍。例如防火门的技术法规应要求防火门能够成功通过所有必要的防火试验。法规可以规定“门必须能够防火30 分钟”但不应规定门必须由什么材料制成等内容。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技术壁垒还意味着当导致采用某技术法

规的环境已不存在或已改变时或为达到有关目的可以采用其他对贸易限制较轻的手段时此技术法规应取消。

(3)技术法规引起的不必要贸易技术壁垒

当某技术法规的内容超出为达到正当目标所必需的内容或当某技术法规不能实现正当目标的时候此技术法规将给贸易带来不必要的技术壁垒。考虑到正当目标不能实现所带来的风险当正当目标能够通过对贸易限制较少的手段实现时使用技术法规对贸易进行限制就超出了必要范围。协议规定了制定技术法规的正当目标是:国家安全要求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

(4)合格评定程序

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技术壁垒原则同样适用于合格评定程序。如果对产品是否符合进口国家的法律和法规进行评定的程序所规定的条件或所需要的时间超过符合评定所需要的必要条件或时间则此合格评定程序会引起不必要的贸易壁垒。例如向申请合格评定方索取的信息不应超出评定所必需的内容评定用设备的设置地点及样品的抽取不应给被评定方造成不必要的不便。

2.非歧视原则

(1)技术法规

与WTO 其他协议一样TBT 协议要求各成员承诺WTO 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义务。TBT 协议条款明确规定各成员应保证在技术法规方面给予来自任一成员境内产品的待遇不低于本国生产的同类产品或来自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的待遇。

(2)合格评定程序

非歧视原则同样适用于合格评定程序。各WTO 成员进口的产品应享受本国类似产品或任何其他成员国的类似产品的同等待遇。这项规定的含义包括对国外产品的合格评定收费应相同。同时为保护商业利益对被评定的进口产品的有关资料保密性应受到与本国产品相同的尊重。

3.标准协调原则

(1)生产者的利益:为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互联和兼容(如电信设备、汽车配件)对各成员的标准进行协调是非常必要的。标准上的差异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壁垒。法国和德国的汽车要想销售到英国.他们必须把驾驶位调整到右侧。把一个产品设计制造成不同的结构必然增加生产成本.因此.减少各国标准间的差异对生产方是非常有利的。

(2)消费者利益在一个标准获得协调的市场环境中各国产品自由平等地竞争,使消费者对产品有更多的选择产品的价格也会降低。(3)标准协调与TBT 协议

协议鼓励各成员以国际标准作为制定本国技术法规的基础除非这些国际标准因气候、地理因素或基本技术问题对实现正当目标不适用。

(4)参加国际标准制订

贸易公司钢材贸易企划书 篇6

钢材贸易企业由于经营品种不同,规模大小不一,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有快有慢,具体市场营销方法各异,但是,其在制订营销策略时,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当然,我们还要及时根据钢材市场行情的变化,对营销策略做出准确、果断的调整。

一、钢材产品的市场定位策略

首先,钢材贸易企业对自己经营的钢材产品要有一个准确的市场定位,只有把这个工作做好,其他的工作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延伸。

钢材营销的信息策略

钢材贸易企业营销活动所涉及的信息,即钢材营销信息是专指反映钢材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状况的特征、相关因素以及与经营活动有关的资料,数据和情报的总和。因为钢材贸易商的营销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宏观和微观)下进行的,市场的环境会影响和制约企业的营销活动。因而钢材贸易企业必须去努力了解它和预测它,以便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

1.钢材营销信息在钢材贸易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中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1)钢材市场信息是钢材贸易企业营销活动的起点

钢材贸易企业开展市场营销,必须面向市场,根据用户需要,从营销环境分析、组织订货、商品定价、分销渠道、促销手段、物流配送等多方面全方位开展,市场营销的这些活动,无疑都是以市场信息为起点的。分析市场,了解市场,确定目标市场,选择实现目标市场的策略,掌握市场动态,是钢材贸易企业进行有效市场营销的必要前提。

(2)钢材市场信息是钢材贸易营销决策的依据

钢材市场环境变化多端,钢材贸易企业要取得理想的营销成果,取决于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而正确制定营销策略的首要因素,在于能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钢材贸易企业获得的市场信息越多,准确性越高,时效性越强,决策才越科学。

在当今钢材市场的多数品种呈现供大于求的大环境下,尤其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钢材经营企业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情况下,为了使企业赢得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经营者必须通过对市场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来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3)钢材市场信息是提高钢材贸易企业经营效益的途径

钢材贸易企业营销的最终目的是扩大市场销路,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增加企业盈利。要实现这一目的,市场信息是极重要条件,信息灵、生意兴,在市场营销活动中,谁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谁就能抓住企业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对价格信息反映的灵敏程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4)钢材市场信息是钢材贸易企业搞好内外协调的工具

钢材贸易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企业必须随时注意市场的发展动向,不断搜集、反馈市场信息,使自身的经营活动与外部环境相协调,按照市场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营销目标、促销措施,改善企业各工作系统的相互关系,促进营销组合的优化,以增强企业应变能力。

2.钢材贸易企业应关注的钢材资源供给信息

钢材资源供给的变化,对钢材市场发展趋势有着直接的影响。其内容主要包括钢厂的生产能力及实际产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钢材、钢坯的进出口数量,某一时段内钢材总资源和某个品种可供量的变化,以及钢厂停产检修或大修等信息。在钢材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钢材贸易企业还应重点关注地方中小钢厂实施总量控制和进出口增减情况。此外还要了解钢厂的产品结构变化、新产品开发、产品销售服务、销售政策、进货成本等信息,以便于掌握整个市场的钢材资源供需变化,然后对经营的产品、品种、数量及供货厂商的选择作出正确的决策。

3.钢材贸易企业应关注的钢材需求信息

从钢材市场营销的观点来说,市场需求是一切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因此,市场需求信息应是企业调研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相关行业、用户对钢材的需求数量、时间、特点、服务要求、项目招标、需求地区分布,以及可开发的潜在市场等信息,以便于寻找到有利的销售对象、时机和应采取的对策。

4.钢材贸易企业应关注的钢材价格行情信息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钢材的价格行情多变,有时甚至一天一个价或一天二个价,密切关注和及时掌握钢材价格变化及行情走势,对企业经营趋利避险尤为重要。钢材价格行情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钢材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钢厂价格政策及调价信息;不同地区的价格水平;竞争对手的销售价格;企业钢材销售的成本、利润及用户对价格的反映等。

5.钢材贸易企业应关注的市场营销信息

主要是钢材市场营销渠道和营销环境的信息,包括非直供类客户的信誉和实力及其销售情况,市场分销、销售网点的设置,流通渠道及交易方式的发展变化,钢材批发市场的经营环境,企业营销策略实施效果。还包括竞争对手的市场占有率,销售服务的特色和策略等信息。

二、钢材贸易企业的品牌和推广策略

钢材贸易企业如何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建立自身的品牌,消费者很容易把钢铁产品和贸易公司自身的形象混为一谈。贸易公司在品牌推广的过程中,可以既利用钢铁生产企业已经建立起来的品牌形象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又可以在营销的过程中,建立起独特的自身品牌。钢材贸易企业建立起独特的产品品牌之后,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降低对于钢铁生产企业在品牌上的依赖程度,钢铁消费企业认可钢铁贸易企业的品牌。

钢材贸易企业在推广上主要是对经营钢材产品的推广和对企业自身品牌的推广。推广的媒介主要是通过物资信息杂志或者钢铁信息网站等。钢铁贸易企业在进行推广工作时,很重要的是必须清楚的知道推广的受众在哪里,接受这个信息的方式是不是正是我们的采取的方式,应该采取怎样的推广方式等等。只有这样钢材贸易企业的推广才是合理有效的,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推广。

对于产品推广的方法,按照频率来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集中时间方法,另外一个是均衡时间方法。两种方法是交叉或者分别使用的,比如,当一个钢材贸易企业在刚到一个新的市场区域时,客户对它没有印象,不知道经营什么产品,为了达到较快打开销路的推广方法就是采取集中时间的推广。

此外,我们必须结合经营钢材产品的市场成长阶段,产品导入阶段还是产品成熟阶段,对需要突出推广的重点内容和方式方法予以调整。

三、钢铁贸易企业的渠道策略

钢材贸易企业必须通过一定的渠道才能够把钢材产品销售到客户的手中,是直接面对所有的直供客户还是通过二级或者三级经销商,要能够既节约成本,又可以降低管理的困难,迅速占领市场或者扩大市场份额。渠道的影响因素分析:

据钢材产品的购买特点选择渠道的利用形式。比如螺纹钢就比较适合直接销售,而角钢通过二级经销商才能帮助把产品分销到更深入的市场区域。

根据客户的采购频率设计渠道政策。比如,如果是工程客户,工程只要一结束,下次采购时间就不知道多久以后了。而生产性用户,基本上采购量相对稳定,除非遇到行情大的波动,或者资金困难等原因采购频率才会有所改变。

执行销售政策还需要人员的保证,不同的渠道的销售组织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密集性的销售网络需要企业的销售团队配合,也就是说,它的团队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这就要求销售组织不仅具备大客户的管理,还需要有一个市场支持的业务人员的队伍来配合零售终端的建设。如果该钢材产品购买的频率很低,不是采用密集性的销售行为,则企业要更加注重大客户的维护和管理,有些产品可能会采用直营或者专卖的方式来完成,而这样的产品的销售管理往往侧重对钢材贸易企业的管理和直营管理的人员配置,更突出的是人员的独立沟通和作战能力。

不管是什么样的渠道模式,市场客户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市场客户管理是钢材贸易企业获得长久利益的基础。必须制定措施对市场客户进行管理,尤其是作为渠道成员的客户,就更需要制定一些客户管理的方法。

渠道管理还要注意渠道的资金垫付、渠道宽窄和长短,渠道组织系统建设和渠道人员的管理等等问题。

四、钢材贸易结算与风险信用管理

钢材贸易结算模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先款后货(一般吨钢利润10元-30元),二是7日内付款(一般吨钢利润30元-50元),三是半月内付款(一般吨钢利润50元-70元),四是一月内付款(一般吨钢利润120元),五是约定时间垫资(一般吨钢利润120元和垫资每月收取垫资总额的2分-3分资金占用费),垫资总量通常不超过工地所需钢材总量的20%,但垫资额度和时间根据具体情况而定。1.企业管理者应具备强烈的信用管理意识

从供应商的角度来看,客户是否按时付款可能涉及很多问题,例如客户的付款能力、赊销条款是否明确、商品或服务能否按时按质提交、货单和发票内容的准确无误、客户投诉的及时解决、应收帐款的管理水平等。这些问题涉及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方方面面。信用管理部门需要销售部门、财务部门、法律部门、生产部门、售后服务部门等的共同参与和密切配合,任何部门的疏忽都会影响应收帐款的及时和完全收回。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理解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并对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

2.企业应建立明确的信用管理制度,设立信用管理部门

信用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有详尽、可操作的信用控制制度及程序来指引、规范相关部门的业务行为与流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明确的赊销及其他相关术语的定义。对于专业用语的解释必须清晰,并且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同,以避免日常操作中因理解差别而导致的失控。比如,对于款到发货的定义,必须指明是指货款实际到达企业的银行帐户,这样就杜绝了日后销售部门以客户银行汇款的传真件作为发货申请的要求。

(2)严格的信用批准授权。信用批准的权限一般仅限于信用部门经理及总经理,绝不可以将信用批准权下放给销售部门,否则,信用控制形同虚设。

(3)详细的客户信用评定程序。信用申请一般由客户提出,由销售人员提交公司的信用管理部门。信用管理部门随后展开对客户的资信调查。调查通常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的客户拜访是首选的方式。通过实地观察,与客户管理层或相关人员面对面的交谈,可以获得最真实、直观的资料,比如,通过参观客户的生产车间,可以了解客户设备的陈旧程度、开工情况、生产环境情况等,据此判断出客户的定单获得情况、企业的发展前景、获利的可持续性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判断客户的资信等级特别重要。

但实地调查也受到许多条件限制,如时间问题,经费问题等。所以通过信用调查公司获得客户信用分析报告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信用调查公司一般有银行、工商、税务等背景,其获得的资料更全面,但缺点是资料的真实性无法得到验证。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选择合适的信用调查方法。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进行信用调查,以下信息是必须获得的: ① 名称、地址和电话号码; ② 总经理和采购经理的姓名;

③ 经济形式(个体、股份制、合作制)以及主要投资人的姓名; ④ 开户银行名称;

⑤ 经营形式(代理商、分销商、最终用户); ⑥ 生产的产品、内销或外销; ⑦ 净资产、负债; ⑧ 纯销售; ⑨ 付款历史;

⑩ 销售人员的推荐介绍。

通过信用调查得到的资料经过筛选、汇总、分析,形成客户信用分析报告。信用分析报告由信用部门编制,除了记录所闻所见、分析客户财务数据、汇总历史付款、购货信息外,重要的是应从识别风险的角度评价客户的偿债能力,评价赊销风险,提出信用建议。

经信用部门审核通过的信用申请表连同编制的信用分析报告提交总经理作最后的审批。经审批通过的赊销客户名单及时公布,由销售人员通知客户。

如果信用部门的分析报告不支持客户的信用申请,可以要求客户提供相应的付款担保。付款担保包括母公司的担保函、客户开户银行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或其他有价证券。在付款担保经信用部门或法律部门认定有效以后,提交总经理批准。如果客户的财务状况、资金实力均达不到赊销要求,又不能提供付款担保,但考虑到开拓市场、行业竞争等众多因素,销售部门极力推崇,最后的裁定权在总经理。

客户信用评定的有效期一般为一年,以保证信用批准始终建立在获得客户最新资料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减少信用风险。重新评定的程序与新增时相同。企业信用评定流程见图1。

图1 客户信用评定流程

3.制订严格的信用控制流程

该流程贯穿了从客户下定单到同意赊销发货直至收回赊销款的全过程。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开发的ERP管理系统能够高效、快捷、准确地执行信用控制,避免了人为因素导致的信用失控。经初始化设置后,赊销客户的信用额度、付款条件均由计算机记忆并管理,时刻与客户的实时交易记录作比较,作出是否准许发货的判断。销售人员将客户定单登记到系统中,财务部将收到的货款维护进系统,该网络资源可以共享到信用控制部门,信用控制部门根据计算机的记录,判断是否符合发货条件,符合的审核通过,不符合的通知退回。遇到特殊情况,如超过批准的信用额度或已到期的货款尚未结清,销售部可以提出临时性申请,由总经理决定是否批准。经信用部门审核通过或总经理特批的定单可以开具提货单和发票。

赊销货款的及时跟踪是信用控制流程的另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应制订货款催收程序,规定每个部门应履行的职责。信用控制部门负责及时发布货款到期信息,对于有逾期货款的客户,关闭其信用帐户,除非特殊批准不得恢复其信用帐户。每月由财务部向总经理和销售部呈报一份应收帐款帐龄分析报告,该报告将应收帐款按递延的、当期的、逾期30天未付的、逾期60天未付的、逾期90天未付的列出。所有逾期30天的欠帐由信用控制部门发信催付。对于逾期60天的欠款, 由总经理发信催款。对于仍不能收回的欠款,委托第三方处理或由法律部门协助进行法律诉讼。上述各部门的职责均作为业绩考核的内容,以保证各司其职。

4.企业应建立客户档案、客户管理系统

完整的客户档案是信用管理的基础。客户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客户资本资料、客户信用资料、赊销合同、以往交易记录等。信用管理部门依靠完整的客户资料评价跟踪客户的信用状况,及时调整信用策略。客户档案应从与客户建立交易关系前就着手建立,并在客户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予以及时补充与更新。具有完善信用管理体系的企业都会定期从销售员、客户或专业的信用咨询公司获得客户的信用资料。

客户管理除了上述客户基本资料的维护外,另一主要任务是建立客户信用评价模型。根据信用评价模型计算客户的信用得分,按得分高低划分A、B、C类客户。A类客户为财务状况良好、付款及时、购买力稳定、信用风险很低的客户,对这类客户的管理应该从如何拓展业务方面着手;B类客户财务状况一般,但波动大,付款时有拖欠,信用风险较大,对这类客户的管理则着重信用监督;C类客户为财务状况不良,过期款发生频繁,信用风险相对较大的客户,对这类客户的管理应注重收集客户的最新财务、人事、生产等变动信息,以免产生坏帐损失,必要时收回信用销售。

五、资金授权

公司董事会对总经理的资金权限:单笔预付货款不超过500万元;单笔垫资不超过200万元,垫资总额不超过1200万元 ;如超出资金授权由公司董事会表决。

贸易新闻 篇7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救济措施,战略性,政策

从世界贸易组织的性质分析, 它是一种建立在行政管理之上依靠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的一种法律行为, 但终其目的而言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正因为它的行政管理性质, 就赋予了它单方性、强制性以及政策性的特点。然而, 从权力的实施主体而言, 世贸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的实现是通过进出口国际贸易管理机构实施, 而贸易救济的发起者大都要经过申请人的申请才能实施, 但这并不否认存在少数当局者根据现有的调查数据而主动进行调查程序的启动措施。因此, 归根结底, 世贸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是一种公共权力的行使行为。但若从其实施的效果而言, 贸易救济措施的实施是由受害国的国际贸易管理机构来决定, 其采取的措施包括征收相关产品的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以及进出口货物数量限制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均可对进口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

(一) 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概况

世界贸易组织为其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定义为“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 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 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出品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 (某种要素所得到的高于该要素用于其他用途所获得的收益) 的产业予以扶持, 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 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 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简而言之可概括为“利润转移理论”以及“外部经济理论”两项, 同时这两个理论又包含了利用关税方式, 从而抽取外国垄断行业所获得的垄断利润, 并且采取以进出口行业竞争的方式, 促进进出口以及因进出口所获得相应补贴, 为本国寡头企业争取更大的国际份额。

(二) 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行意义

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旨在增进本国的福利。

在针对寡头垄断、存在规模经济的行业领域以及不完全竞争行为采取相应的贸易措施。然而, 这些高端产业对本国国民经济技术产生外溢效益并能获得超额垄断资金。

2、世贸组织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以及规模经济的基础上, 是一种随机的、动态的国际分工体系。

在该体系中, 政府政策的规划与制定以及各企业战略决策的选择均是相互牵连相互影响的。

新修订的《外贸法》对加强与完善贸易救济措施的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第一, 新外贸法增加了“对外贸易调查”一章。第二, 新外贸法还对对外贸易救济、指定经营、限制和禁止进出口等制度进行了完善。第三, 新外贸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国贸易救济措施的法律体系。

3、世界贸易组织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竞争优势作用。

国家兴亡的根本取决于该国在国际竞争力的大小, 取决于该国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 然而,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并不等同于它具有了竞争优势。尤其在高端产业中, 发达国家已熟练运用世贸组织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国际上已占有一定的先行优势。

4、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中应重视政府作用的发挥。

一国企业可以通过借助本国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出更加雄厚的国际地位。例如, 一国政府可通过对国内产业进行集中引导, 培育并发展大型跨国企业, 以此来增强本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 国内一些大型企业还可通过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补贴, 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 最终也能提高该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 加强贸易救济措施的制度建设, 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我国对外国产品采取贸易救济措施, 是在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之后, 按照世贸规则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 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按规则办事, 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 也体现了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和世贸成员的形象, 证明我国完全有信心、有能力, 像那些欧、美等老资格世贸成员一样, 充分运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赋予我们的权利, 维护自身利益。

综合所述, 世界贸易组织被定义为“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该组织于1995年运作以来, 始终负责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的维持工作。因为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上具有法人地位, 因此在各成员国争端调解方面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是通过征收关税、提供出口补贴和数量限制等措施来扶持本国的产业, 提高竞争优势, 在市场上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今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组织和法律基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经历了八轮贸易谈判后, 关税大幅度降低, 一些补贴也不允许使用, 这对成员方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的使用起到了限制作用。为了维护世界贸易的公平公正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救济措施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曾兆祥;《关于“贸易中心”与流通中心作用的几点意见——兼论城市批发渠道》[J];工业品贸易中心理论研讨会论文集[J];1985年

加工贸易新政推动贸易转型 篇8

一、加工贸易转型的背景

加工贸易与我国改革开放同步启动,由于我国注意发挥比较优势,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大力发展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8319亿美元,增长333倍;同期,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从5.7%提高到48.6%,对我国出口贡献率达到60%以上。2006年,加工贸易出口占我国GDP的19%,其顺差增量拉动我国GDP增长近1.5%:2007年上半年,加工贸易进出口4409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比重达45%,堪称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重要增长极。

加工贸易为国内企业融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渠道,使我国形成了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制造业平台,特别是国内企业通过深加工结转方式为跨国公司进行配套生产,使用外方技术、营销渠道实现了“借船出海”;推动我国实现了初级产品为主向制成品为主的出口结构的转变。

与此同时,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压力也在不断加大,环境资源保护与能源节约要求越发强烈,贸易摩擦日趋频繁,国际贸易失衡日趋严重,出口结构急需改善,外贸增长方式有待改变。当前我国加工贸易的80%由外商投资企业控制,60%以上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我国已成为廉价供应欧美国家消费的“世界制造商”。在我国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产业链不断延长的同时,也存在外资主导、总体处于价值链低端、国内企业获取利润较低以及监管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不过并不能因此就限制加工贸易,而应遵循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和规律,按照我国经济发展条件和需要,在发展中去克服和解决加工贸易转型亟待上路。

二、新政赋予加工贸易转型的新含义

从国际来看,国际产业面临从一般制造业转移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新趋势;从国内来说,中央确定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的要求,对国内资源的占用和能源消耗、节能减排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此次调整应是国家产业升级适应国际产业变化的一个主动调整,是为了促进产业升级和加工贸易升级。

此次新政出台赋予加工贸易转型三方面含义;一是要实现加工贸易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提高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能力;二是要优化加工贸易区域布局,引导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促进东、中、西部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三是要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发展,由单纯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内容延伸。

调整政策不是要取消加工贸易,而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加工贸易。主要目的是为了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抑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减少贸易摩擦,促进贸易平衡,缓解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政出台后的影响

1预期效应。扩大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属于“微调”范畴,大部分企业能够通过适当的生产和销售行为消化政策的影响,因此新政更重要的在于导向功能。政府的贸易和产业政策走向十分清晰;近期内,致力于解决贸易顺差增长过快问题,及由此引发的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压力及贸易摩擦问题;中期目标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抑制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出口产品的过快增长,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远期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从《目录》设计范围看,大部分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不会有太大影响,而一批政策不鼓励、下支持发展的行业或将就此淡出加工贸易舞台。

2业界反响。新政的突出影响就是抬高了企业资金成本。政策调整之前,对于大部分依法经营、无走私违规行为的A、B类企业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空转”;但新政出台后,一旦进口原料或者其制成品被列入限制类目录,则实行“半实转”,即A、B类企业必须缴纳保证金的50%,有违规行为的C类企业仍和以前一样全额缴纳。毋庸置疑,这一“台账实转”实则抑制了加工贸易企业的资金流转。此次限制类目录共涉及300亿美元左右的出口额,所需缴纳的保证金(按先行一年期贷款利息算)共计6亿元人民币。这一系列调整已开始发挥积极效应。广东一些加贸企业已开始调整战略布局,向“低物耗、强技术、高价值、本土化”方向拓展;各方反馈数据显示,加工贸易正初步呈现“自东向中西”的梯度转移之势。

新政不涉及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从而意味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优势更加明显。目的在于针对区外加工贸易监管难度大、风险高的特点,引导区外的企业到区内经营,便于集中管理,有利于出口加工区的发展。

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的政策建议

在保持总体政策稳定的前提下,继续稳步推进加工贸易发展,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克服目前面临的制约因素。具体来说,运用政策手段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总体政策体系。发展加工贸易的战略定位是提高企业、产业、地区和整个国家的竞争力,因此须先建立促进加工贸易转型的总体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针对总体目标,建立与完善有利于推动加工贸易转型的产业政策、地区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财政政策、进出口政策、保险政策、外汇政策等以及相关行政制度、程序和法规条例,并且要使这些政策和制度协调统一。

2完善加工贸易商品管理。按照国家宏观调控、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要求,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商品分类管理办法,建立产业和产品准入目录的动态调整制度,根据进出口税则目录调整情况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定期发布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

3加强加工贸易企业管理。加强加工贸易企业准入审核,从企业的环保水平、工人最低工资、社会保险、生产设备水平等几方面完善企业准入管理。尽快解决深加工结转和使用国产原材料及零部件退税问题,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的积极性。

4制定优惠政策正确引资。继续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变劳动力成本优势为综合服务环境优势和技术支撑优势,承接外资高端产业和环节的转移。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和营销中心。

5引入供应链管理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大力发展研发、金融、信息、物流供应链等各项服务,打造一批跨国公司的一级供应商,培育“全球采购、全球销售”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提高国内企业直接接单能力,推动我国加工贸易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向本土企业为主转变。

6健全加工贸易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监管体制,提高监管效率和便利化程度。为企业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坚持并完善以保税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深加工结转政策;整合现有的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特殊监管区域,以适应承接高端制造环节和生产性服务业转移的新要求。

7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与完善有利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建立健全各种行业协会、商会及其职能的基础上,针对加工贸易企业综合开展国际信息收集与提供、技术交流与推广、典型发展案例介绍与展示以及咨询与培训等工作,以推动其转型升级。

上一篇:剑桥英语教案范文下一篇:作风纪律整治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