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逆差(精选7篇)
摘要: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玉米作为全世界分布最为广泛的农作物,在国际贸易领域,玉米的进出口贸易越来越受国际贸易组织的重视。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大,玉米总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20%以上,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我国的玉米一直是自产自销的状态,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玉米进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舞台上占据重要位置,同时进口量的增加也产生了我国玉米国际贸易逆差。本文针对我国玉米国际贸易逆差进行了解析,同时对其原因和对策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玉米消费量;国际贸易逆差;玉米产量
一、引言
我国玉米国际贸易在出现贸易逆差现象,本文对于玉米供求和国际贸易的状况进行了解析,出现国际贸易逆差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玉米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差、玉米深加工的需求大幅度增长等原因导致的。玉米国际贸易逆差对我国的玉米出口贸易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玉米国际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解析。
二、我国玉米产销及国际贸易现状分析
1.-我国玉米产销及国际贸易现状。在短期间内,基于国内对农业的相应政策,使得种植也收益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国内的玉米种植面积也在逐渐加大,随之玉米的产量不断呈增长状态。从到20,玉米种植面积方面,由25445千公顷到增长到千32160公顷;玉米的产量方面,由13028万吨增长到17000万吨;在消费量方面,由12510万吨增长到17225万吨;在进口量方面,由没有进口量发展到500万吨;在出口量方面由231.8万吨降低到5万吨。从全球的玉米消费量来看,全国各地的玉米作为人们的粮食的数量在逐步减少。随着你人类对生活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致使人类的事物资源发生极大的变化。随着畜牧行业的飞速发展,使得粮食加工行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壮大,粮食加工的能力增强,致使国内对玉米的市场需求变得紧张。受玉米生产成本的影响,我国加大了对玉米的收购量。2005-20我国玉米的消费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低于国内的玉米产量,使得我国的玉米供销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但是从以后,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2.我国玉米国际贸易现状。我国的玉米出口国际市场的特点是集中性,主要针对于东南亚的国家为主,比如朝鲜、日本和韩国等国家。与相比,我国对东南亚的玉米出口量迅速增长,对朝鲜、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出口量也有所增长,基于这些国家是我国的临近国,所以,在运输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这使得运输的`成本减少,从而使得玉米的销售价格也较为便宜。从上文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从年以后,我国我国开始从出口国转向进口国,20国内的玉米出口量与之前每年的变化幅度较小,进口量是出口量的6倍之多,到目前为止进口量与出口量的比值一致在正增长的状态,造成了严重的的贸易逆差局面。
三、出现玉米国际贸易逆差对我国的影响
出现玉米国际贸易逆差不利于我国的玉米种植业的发展。玉米进口量的增加导致了我国大量资金外流,同时使国内的玉米供应量增加,使国内的玉米市场被进口的玉米占据,这样不利于我国的玉米种植业的发展。使玉米产业面临巨大的危机。同时玉米国际贸易逆差冲击了国内的物价,严重影响了物价的稳定。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不仅影响着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同时还与国内民生问题有重要的关系,玉米价格的涨跌影响着农民的生计问题,从而对我国的物价的稳定造成冲击。因此,满足国内市场对玉米的需求同时,必须要以国产玉米为主,进口玉米为辅的原则,企业在保证本身经济效益的同时,要为促进国内玉米产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出现玉米国际贸易逆差原因
1.我国玉米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较弱。我国玉米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较差是我国玉米产业存在逆差的主要原因。其主要表现在生产成本方面。随着美国转基因的玉米进入中国市场,造成了国内对转基因玉米的大量选购。而我国的玉米生产方式主要是一农民的分散性经营为主,没有大规模的进行种植,机械化种植使用较少,主要依靠化肥等农产品增加玉米的产量,这就导致了玉米在生产过程中投入资金较大,相对美国的转基因玉米的销售价格相对高出很多。
2.我国对玉米消费量不断增长。玉米是我国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玉米作为我国养殖业的重要饲料生产原料,对促进我国畜牧养殖业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养殖业的大力发展,玉米加工的企业数量在逐年增长,其产业的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得玉米加工行业快速的发展。在未来的粮食结构中,我国的养殖业对玉米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这就导致了我国玉米出口量在逐年减低的局面。
3.我国的农产品关税不完善。我国根据《农业协议》做出农业产品的平均进口关税在已经降到了15.1%,国际进口关说平均水平的25%,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国外农业产品进入我国的税收标准,根据数据显示,我国玉米现今的出口每亩给予人民币440元/d吨的补助,如若取消了在出口方面的补助,将导致我国玉米产业更不利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五、降低玉米国际贸易逆差对策
1.增强我国玉米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增强我国玉米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降低我国玉米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玉米的销售价格。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玉米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国内的玉米生产成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生产成本在逐年的增长,每亩玉米生产的总成本在20至2009年增长了3.18%,人工成本也在逐年增加,2009年比年上涨8.83%。同时土地的成本也在影响着玉米的生产成本。对土地有效的进行规划和经营可以降低土地和人工成本,对土地进行有效的流转,提高生产力,增强有效的劳动效率,降低单位面积内土地和人工的支出费用。
2.发挥我国玉米的非转基因优势。前文讲到,美国的玉米之所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是由于转基因的种种优势产生的。随着国际上对转基因玉米的质疑,其主要原因是对食用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而我国的非转基因玉米虽然再生产成本上较高,但是有益于人类的健康,我国非转基因玉米的这一优势应进行大力的宣传,发挥我国玉米非转基因的优势,以此来降低玉米国际的逆差。
3.做好补贴政策。我国是WTO国际世贸组织的成员国,在遵守国际世贸组织的制度下,将我国的补贴政策运用好,充分利用绿箱的政策,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对国内的乡村道路进行维修,使我国的乡村道路畅通并加大对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力度。同时要改变补贴的模式,充分利用黄箱政策来进行直接的资金补助。现今,我国对农民的补贴制度在逐渐完善,只有做好补贴政策,才能很好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从而降低玉米国际贸易逆差。
六、结语
本文首先通过对我国玉米产销及国际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得出我国玉米产业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造成了较大的贸易逆差的不良现状,其次,从三个方面对出现玉米国际贸易逆差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从三个方面对降低玉米国际贸易逆差对策进行了解析。本文通过以上的阐述,旨在降低我国玉米国际贸易逆差,为玉米产业的稳定发展献力。
参考文献:
[1]李美娟,刘睿.论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经济,,03(34):38-42.
[2]孙宏艳.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理论导刊,,03(33)11:80-84.
[3]田聪颖,肖海峰.基于CMS模型的我国玉米贸易逆差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08(35):45-49.
[4]杨玲.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探讨[J].特区经济,2014,02:205-207.
[5]马超,许长新,田贵良.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虚拟水流动分析[J].资源科学,,04(31):729-735.
进入20世纪80年代, 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在不断扩大, 贸易结构也从贸易逆差逐渐转变为贸易顺差, 且顺差在逐步扩大。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在1980年是381.4亿美元, 贸易逆差19亿美元;从贸易结构来看, 中国对美出口仍然是初级产品加工, 如服装、家具、机电产品、纺织品、箱包等, 根据中国的统计, 中美贸易1993年美方开始出现逆差62亿美元, 到2004年上升到803亿美元, 11年增长了近12倍;2010年美国商务部数据美方贸易逆差119451.8百万美元。中美贸易顺差数据之大存在着中美双方统计口径不一样的问题。据中国商务布公布:货物经香港等地转口运输, 是造成中美双边贸易统计差异的主要原因。中国对美国出口的货物中, 一部分先被运至香港等地, 再被运至美国。当货物经第三地转口时, 往往被重新包装, 进而产生增值。在中国报关时, 部分货物被报作对中转地的出口, 美国按原产地规则记为自华进口。长期以来, 中美双边贸易的统计存在很大差异。为此, 中美双方于2004年成立了联合小组对此进行研究。按照双方商定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中方小组选取了2000年、2004年和2006年中美贸易统计数据, 按照“东向贸易”和“西向贸易”分组进行了比对。“东向贸易”指中国对美国出口及美国统计的美国从中国进口, “西向贸易”指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及中国统计的中国自美国的进口。通过数据比对发现:“西向贸易”差异很小, 2006年仅为40亿美元, “东向贸易”差异很大, 双边统计的差异高达843亿美元。
我国出口结构主要以低附加值, 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从我国海关统计数据表明, 2007年我国的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了2万亿美元大关。同时, 我国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的结构有较大改善。2006年出口的初级产品中, 食品和生鲜活动物所占的比重达到48.6%, 矿物质燃料及润滑油所占的出口比重为33.58%。而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情况来说, 将2000年与近些年进行对比发现, 2000年运输设备、杂项制品和机械制品彻底取代了橡胶制品、轻纺产品的出口, 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到了2006年, 运输设备和机械产品的出口额达到4563.43亿美元, 杂项制品出口额也达到了2380.14亿美元, 分别占出口总额的49.82%和25.98%。由此不难看出, 外贸结构确实在不断地优化, 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降低, 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有所上升。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中美的贸易摩擦日趋严重, 在配额和反倾销方面尤其严重, 并加以一些政治因素, 美国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制裁、审议最惠国等措施, 而从中国加入WTO之后, 中美间的贸易摩擦也随之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倾销问题。从美国在1980年对中国的首次反倾销调查开始, 美国已经对中国采取了将近100多次的反倾销措施, 并成为世界上对中国“反倾销”起诉最多的国家;二是纺织品的配额问题。纺织品贸易摩擦一直是困扰中美两国贸易合作关系的重点问题, 由于纺织品的收入弹性幅度很大, 且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增长速度较快, 使得美国纺织品制造商面临巨大压力;三是贸易发展不平衡问题。中美之间的贸易收支不平衡一直是双方争议的焦点, 美方对华逆差在最近几年又持续增大, 更加剧了中美的贸易逆差;四是农产品的贸易摩擦问题。由于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总额已经高达将近28亿美元, 远远大于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数额, 巨额的农产品贸易顺差使得中美农产品贸易争端不断发生;五是知识产权问题。迄今为止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仍然薄弱, 要实现真正的知识产权保护也需要很长时间。
2 如何解决中美农产品贸易摩擦
面对美国政府就中美贸易逆差问题频频向中国发难的现状, 针对中美贸易逆差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本文建议政府和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相应的对策:
(1) 适当调整我国的出口结构。不难看出, 近些年来, 中国政府正在试图通过改变出口的贸易结构来缓解摩擦问题。不仅如此, 我国还应该支持更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拓展出口市场。调整出口市场结构, 实现市场多元化战略。
(2) 重视和周边国家的贸易发展。另一个解决与美国贸易摩擦的问题就是尽量减少对美国出口的依赖。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而我国应当充分利用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良好的关系创造更好的贸易前景, 如越南、老挝、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 应尽量鼓励企业向周边国家出口, 优化贸易关系, 减少出口大国的依赖。
(3) 抓住中国进入WTO的机遇, 通过WTO解决问题。中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就应当尽量多地利用世贸组织的机制, 为解决中美贸易逆差问题提供一个稳定、公平和可预见的制度环境。作为WTO成员国的中国, 应当尽量用WTO作为武装自己的武器。通过WTO的制度规范来解决贸易摩擦问题, 可以大大降低中美贸易交往中的风险。在中美因贸易逆差问题而产生纠纷时, 中国应当抓住主动权, 充分利用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 维护中美贸易中我国的正当权益。
(4) 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战略。作为出口占有大比重的中国, 为了在长久的国际贸易中取得领先的位置, 必须从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下苦功夫, 没有创新和产品的升级, 就没有沿海地区产业链的长久生存。尤其在农副产品方面的产品创新可以为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中国的牲畜产品出口中生鲜产品占据了较大比重。然而, 国外严格的进口生鲜品检验检疫制度, 使得我国一些企业在生鲜产品的出口上壁垒重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国内企业要在提高产品技术上下功夫, 将生鲜品做熟, 在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同时也巧妙避开了国外的严格坚毅制度。在国际贸易日趋激烈的今天, 只有开展产品升级战略, 加大技术创新, 尽可能提高产品附加值, 才是我国出口企业的必由之路。
(5) 进一步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进步的基本立足点, 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 我国13亿人口有巨大的消费能力, 而内需的扩大将会大大减少我国企业出口困难的问题。因此我国不仅要重视对外开放, 而且也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国内市场, 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同时, 也要大力推动经贸一体化和全球的运作能力及供应链管理。以扩大内需为主, 进而向外延伸, 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
3 加强防范, 积极应对美国对华反倾销策略
3.1 对国内企业加强宣传, 建立健全反倾销预警机制
政府部门、各主管部门、各行业协会、机构应当主动承担起加强宣传的工作, 让世界了解中国经济, 了解中国的企业发展状况, 力求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来减少对中国企业的误解和歧视。与此同时, 各部门应当建立出口价格的监测系统, 对于监测中发现的价格明显偏低的商品, 即容易引起反倾销的那些商品及时采取措施, 控制该产品的出口价格和数量, 并通过建立良好的疏导机制和规章制度, 使出口企业自觉自愿遵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
3.2 加大市场调研机制, 采取产品多元化战略
不可否认的是, 我国现存的出口市场结构不尽合理, 出口国集中在美国、欧盟等国家, 而这些国家的反倾销措施十分严厉, 我国应当及时转变出口思路, 加快对亚非拉市场的积极开发, 实行多元化的市场开拓战略。同时, 从宏观上控制某些商品, 特别是敏感性商品在短期内对某一市场的出口量猛增的情况, 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出口, 以免遭反倾销。
3.3 认真研究美国对华反倾销法
站在法律的角度维护自身利益是一种切实有效的办法。反倾销是一种较规范的行政调查机制, 我国出口企业应当认真研究美国的反倾销法规, 研究美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现状, 相关产业以及竞争对手的真实情况, 掌握反倾销的知识, 用知识和法律作为武器保护自己。同时, 相关部门也应当加以引导和研究, 诸如研究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生产能力、利润、库存量、主要出口贸易国别和地区等诸多因素, 加之以风险评估的办法, 指导企业随时调整出口产品的价格和数量, 以减少被反倾销调查的概率。
4“碳关税”, 中美贸易新焦点
“碳关税”, 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主要针对进口产品中的碳排放密集型产品, 如有色金属、钢铁、建材等产品进行的关税征收。近几年, 美日欧均提出未来将通过“碳关税”等方式, 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支付治理成本。据报道, 从2012年1月1日起, 欧盟将对所有飞经欧洲的飞机收取高昂的碳排放费用, 中国需要为此支付高达7.43亿元的碳成本。“碳关税”是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 目的是抬高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出口成本, 严重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诚如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指出的那样, “碳关税”不仅违反了WTO的基本规则, 也违背了《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是“以环境保护为名, 行贸易保护之实”。
4.1 全球低碳经济背景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的活动消耗了大量的煤、煤气, 排出大量CO2气体, 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气候发生变化。据国外资料, 1993至2003年, 大气中的碳浓度以每年1.9ppm的速度上升, 目前累积浓度已达到380ppm, 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3.1毫米, 几乎是历史平均上升速度的两倍。自工业革命以来, 占全世界人口不到1/4的发达国家消耗了全球3/4的资源, 排放了80%的温室气体。发达国家要正视其历史累计的碳排放, 为今天的全球气温上升负起责任。今天欧美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 迈过了以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对高能耗产品的需求主要以进口为主, 这样就把碳放排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重化工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以钢铁、建材、石化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较高。从中国对美贸易的总体情况来看, 如果美国对中国实“碳关税”的征收, 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均将产生负面影响, 出品影响大于进品影响。
4.2“碳关税”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一是出口产品成本增加, 市场份额减少。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 以“碳关税”10美元/吨计算, 我国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和纺织等八大高碳产业的税负共计108.5亿元 (以2002年贸易为基准) , 占贸易额的1.28%。从现在大多数认可的研究结果看, 碳关税在15~60美元/吨之间, 我国高碳产业的出口成本将增加5%左右的碳成本。若征收30美元/吨碳的关税, 将会使得中国对美国出口下降近1.7%, 当关税上升为60美元/吨碳时, 下降幅度增加为2.6%以上。
二是进口方面, 若征收30美元/吨碳的关税, 将会使得中国对美国进口下降1.57%, 当关税上升为60美元/吨碳时, 下降幅度增加为2.59%。
三是除却直接影响产业发展外, 美国对华征收碳关税还将对中国就业、劳动报酬以及居民福利造成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1]光平.美元贬值世界何去何从[J].当代金融家, 2008, (1) .
戛然而止的顺差
其实,2011年日本的贸易逆差高达2.49万亿日元,这是日本31年来首次出现的贸易逆差。日本在对外资本收支方面,主要依靠“海外投资收益”弥补,2011年日本在海外资产产生的利息和分红收入的顺差为11,326亿日元。
与“差值”转负同等可怕的是出口总额的下降。2012年1月,日本出口额同比下降8.5%为43536亿日元,进口额同比增长11.2%为57352亿日元。这反映出“日本制造”衰落的长期化趋势,微观数据也反映了这一点:
比如,在日本曾经叱咤全球的电子行业,受到地震、日元升值、技术落后等因素影响,面临着全面崩溃。截至2012年3月31日的财年,索尼预计亏损29亿美元;松下本财年预计将亏损103亿美元;夏普本财年预亏38亿美元;NEC预计本财年亏损1000亿日元,理光将亏损460亿日元……日本九大电子集团在全球的竞争优势丧失殆尽。
不仅仅是电子行业,很多“传统行业”也面临着这种挑战。比如,在日本曾经占据极大优势的造船行业,在高端产品上已被韩国全面超过,在中低端产品上,被中国拿走大半订单,而且中国出货吨位总量远超日本。
二战以来,资源匮乏的日本一直奉行“贸易立国”,主要依靠高端制造业的顺差,换取自然资源上的逆差,两厢抵扣之后,依然保持了极大的总顺差。利用这种顺差,日本国民不但获得了全球一流的消费水平、GDP总额长期位居全球第二,而且积攒了极大的财富:海外投资的净资产高居全球第二,覆盖矿山、石油、工厂等各个方面;其持有的美元国债多年高居全球第一,直到近年才被中国超过;国民储蓄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为国内的融资提供了较低利息,为政府债务实现了隐性担保……
但是,微观层面的竞争力丧失,必将从根本上削弱日本制造企业的竞争力,并最终成为日本贸易顺差的拐点。而这种制造业上的顺差终结之后,日本的海外资产孽息、海外工厂分红等,渐渐成为无本之木,恐怕也将陆续减少。戛然而止的贸易顺差,无疑是日本走向衰落的一个标志。
日本经济的3个加速趋势
其实,日本经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经过了“失去的20年”,但是,公允地说,所谓“失去的20年”不乏夸大成分:第一,日本的GDP虽然一直处于低增长水平,但是人均GDP一直处于全球前列,属于“在高水平上的停滞”;第二,日本独特的财团制度、国家资本主义制度让其想尽办法维持充分就业,失业率长期处于4%左右的低水平,贫富差距也位居发达国家最低之列;第三,日本的海外资产一直在扩张中,大量海外企业通过分红、利息等向国内输入了净利润。总体来说,日本经济在高水平上保持了20年的脆弱平衡。
回顾日本战后经济,它经历了3个特点鲜明的阶段:从1945年到1973年的石油危机,日本经济通过轻工业和相对欧美的低成本实现了连续30年的扩张,跻身全球GDP第二;1973年之后日本经济实现面向高端的转型,在更高层面上保持了贸易顺差;最近20年,由于日元升值、错失信息革命机遇,日本经济的扩张趋势日趋停滞,依靠“吃老本”保持了很高的经济平衡……
但是,2011年开始的贸易逆差,却可能开启日本战后经济的第四阶段,即彻底打破这种平衡,走向加速衰退。
第一,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加速衰落。继消费电子、造船之后,日本其他优势产业如何防守?比如,中国的机械制造领域,2011年对日本“贡献”了578亿美元逆差,这种趋势可以持续吗?
第二,日元升值所维持的脆弱平衡将加速打破。如今日元升值将要大大威胁日本企业竞争力甚至提高失业率,日元不得不逐步走上贬值之路,但是,这种贬值又将影响日元购买海外资产、进口资源的能力,如何建立新的平衡?
第三,日本没有了贸易顺差之后,财政赤字却高达GDP的10%,净债务已经相当于GDP的131%,日本的债务危机将加速到来,恐怕是美欧之后下一个Big Bang!(巨击)
刘西曼 民间学者
2007 年以来, 云南省贸易逆差规模迅速扩大, 由2007 年的301.5 亿元增长到2014 年的7071.6 亿元, 占GDP的比重由6.3%上升到55.2%。根据传统的凯恩斯外贸乘数理论和以Wynne Godley为代表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贸易顺差对经济增长有利, 而较大的逆差往往导致经济衰退、高失业率。但是, 2007 年以来, 云南经济高速增长, 失业率持续降低, 云南省GDP由2007 年的4772.5 亿元增长到2014 年的12814.6 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3%。故而, 2007 年以来, 云南省出现贸易逆差规模迅速扩大和经济高速增长共存的现象。
2015 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17.87 万亿元人民币, 比去年同期下降7.9%对外贸易增长陷入瓶颈, 扩大内需成为新的增长点, 在此背景下, 省际贸易势必成为未来各省经济增长新的争夺点。在新的形势下, 云南省贸易逆差规模是否会进一步扩大, 影响云南省的经济增长?
二、云南省贸易逆差概况
在2000 年以前, 由于贸易规模较小, 加上云南省资源出口量大, 云南省贸易逆差较小, 甚至在某些年份出现贸易顺差。但2000 年以后, 特别是2007 年以后, 随着云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省内需求急速扩大, 贸易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 而云南以资源出口为主的出口并未随之增长, 从而导致云南省贸易逆差迅速扩大。在云南省贸易逆差规模扩大的同时, 云南省贸易逆差在地理方向、产品结构上呈现新的变化。
从贸易逆差规模上看, 1997 年—2007 年的10 年间云南省贸易逆差总额为3404.17 亿元, 2008-2014 年的6 年间云南省贸易逆差总额为25386.95 亿元, 达到1997 年-2007 年总额的7.46 倍。
从云南省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来看, 由1997 年的2.6%提高到2014 年的55.2%, 年平均提高2.4%, 2007 年以前云南省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增长较为缓慢, 甚至在2000 年-2002年、2005 年-2007 年间出现下降, 2007 年-2014 年间云南省贸易逆差占GDP的比重呈现急速上升。
从地域上看, 1997-2014 年间, 云南省对外贸易表现为顺差, 省际贸易表现为逆差, 但省际贸易的逆差规模远大于对外贸易的顺差规模, 总体贸易余额依旧表现为赤字。
从云南省贸易产品结构来看, 产品净调入不断增加, 云南省2014 年产品及服务调出9568.38 亿元, 调入17163.81 亿元, 净调入为7588.43 亿元, 云南省产业整体的竞争力呈现减弱趋势。传统优势产品净调出下降, 高新技术产品净调入增加。
三、云南省贸易逆差成因分析
云南省贸易逆差为省际贸易逆差, 故而云南省贸易逆差的成因分析仅针对云南省的省际贸易。
西方经济学家哈罗德曾经提出过增长率差别的收入效果命题: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高于与其相互贸易的国家, 则经济增长率较高的国家可能形成入超的倾向。2007 年以来云南省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按哈罗德的命题, 经济的高速发展, 必然伴随着大量技术设备、原材料的引进, 云南省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其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之一。
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主席费尔德斯坦 (1993) 强调财政赤字对美国贸易逆差的决定作用, 提出了著名的“孪生赤字假说”。2007 年以来云南省财政赤字急速增长, 这和云南省贸易逆差的增长相吻合, 根据“孪生赤字假说”, 云南省财政赤字的快速增长是云南省贸易逆差的成因之一。
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是国际贸易和各国经济联系的基础。省际分工是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延伸而来, 将我国各省 (市) 作为独立的经济体。从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业发展情况的差异来看, 云南省在我国的省际分工主要表现为垂直分工, 多处于初级原料供应段和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端。按国际分工理论, 省际分工是云南省贸易逆差的成因之一。
四、云南省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1.云南省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关系定性分析
在支出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 Y=C+I+G+NX (C为居民消费, I为全社会投资总额, G为政府购买, NX为贸易余额) , 在贸易表现为逆差时, NX为负数, 即贸易逆差拉低GDP。云南省贸易余额持续为负, 依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来看, 云南省的巨额贸易逆差极大的拉低了云南省的经济增长速度。
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论认为, 国际贸易通过调节国际收支, 对国民收入和就业产生影响, 顺差会增加国民收入、扩大就业;逆差会减少国民收入、增加失业。以此来看, 云南省贸易逆差会导致云南省失业率升高, 经济增长速度降低。
2.云南省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本文利用2007 年3 月———2015 年9 月云南省贸易逆差和GDP的季度数据, 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 研究云南省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1) 模型估计与检验
本文计量模型基础是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Y=C+I+G+NX) , 同时由于各变量是时间序列数据, 难免会出现异方差性, 为了消除异方差性, 在这里对各个变量取自然对数, 由此模型方程设定为:
选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 应用Eviews7.2 软件分别对lngdp和lnm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 对它们进行二阶差分后在1%水平下均为平稳序列, 所以lngdp、lnm为二阶单整序列。
采用最小二乘估计法, 利用Eviews7.2操作得到如下方程:
在方程 (2) 中, 可决系数接近于1, 模型的拟合度较好, 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的线性关系比较显著。另外, 由于模型选取的是时间序列数据, 可能会存在“伪回归”现象, 为排除这种可能性, 检验模型的残差序列RESID的平稳性, 残差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平稳, 表明了序列lngdp和lnm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 滞后1期、2 期、3 期, 4 期时, 在5%显著性水平上二者之间构成单项格兰杰因果关系, 即云南省贸易逆差是云南省GDP的格兰杰原因;滞后4 期时, 在5%显著性水平上二者之间构成双项格兰杰因果关系, 云南省贸易逆差是云南省GDP之间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滞后5 期, 在5%显著性水平上存在云南省GDP到云南省贸易逆差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即云南省GDP是云南省贸易逆差的格兰杰原因。综上可知, 云南省贸易逆差是云南省GDP的格兰杰原因, 表明云南省贸易逆差影响云南省GDP增长, 格兰杰检验进一步证明了云南省贸易逆差扩大拉低了云南省GDP增速。
(2) 结论分析
云南省贸易逆差与云南省GDP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 也就是说, 云南省贸易逆差扩大是拉低云南省GDP增速的因素。云南省贸易逆差是云南省GDP的格兰杰原因, 云南省贸易逆差对云南省GDP具有短期滞后效益, 缩小云南省贸易逆差对提高云南省GDP增速的意义重大。云南省GDP是云南省贸易逆差的格兰杰原因, 云南省GDP对云南省贸易逆差具有长期滞后效益, 云南省GDP的快速增长将在长期层面扩大云南省贸易逆差。云南省贸易逆差对云南省GDP增长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影响, 计量结果表明, 反映云南省贸易逆差每增加1%, 云南省GDP的增长将降低0.54%。
参考文献
[1]卞亚军.试论美国贸易逆差的成因及其调整问题[J].世界经济研究, 2013 (7) .
[2]姚枝仲.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J].世界经济, 2013 (3) .
[3]刘志梅.美国的经济增长、就业变动与贸易逆差[J].2014 (4) .
[4]侯铁珊, 宋岩.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相关指数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15 (7) .
一、日本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的趋势及原因分析
(一)日本贸易收支和经常项目持续出现逆差
从年度数据来看,2011年至2013年,日本对外贸易收支连续3年出现大规模逆差,而且逆差额连续大规模扩张,其中2013年贸易逆差额高达11.48万亿日元。历史数据表明,日本上一次年度数据出现贸易逆差,还要追溯到1980年。从月度数据看,自2011年8月以来,日本已经连续29个月出现大规模贸易逆差,其中2014年1月逆差额高达2.8万亿日元。连续大规模贸易逆差,使得日本经常项目失衡问题日益严重,1985—2012 年日本经常项目平衡一直保持盈余,2013年四季度以来,随着贸易赤字的扩大,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日本经常项目已连续4个月出现赤字,今年1月逆差额高达1.59万亿日元,逆差额为上年同期的4.6倍。
(二)原因分析
近年来日本大规模贸易逆差,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一是核电站全部关停导致大规模能源进口。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后,先后关闭了全国的核电站。2011年前核能约占日本能源消费的30%左右,核电站全部关停意味着日本必须依赖大规模的进口能源,而日元大幅贬值加剧了能源进口的成本。2011年3月至2013年底,日本矿物燃料(主要是原油及相关产品、液化天然气)进口额增加了50%。与地震之前2010年相比,2013年新增贸易赤字约一半来自矿物燃料赤字,2010年矿物燃料赤字为1852亿美元,2013年为2679.4亿美元。
二是国际竞争力下降导致电子产品等制造业盈余锐减。电子行业原本是日本的一个优势行业,但与2010年相比,2013年日本电子产品贸易盈余锐减60%,从4.5万亿日元下降到1.7万亿日元,2013年新增贸易赤字约15%来自电子产品盈余下降。2014年1月,日本电子产品贸易首次从盈余转为赤字,并创30年来最大单月赤字。从其他数据也可看出日本电子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2009—2013年日本手机等电信类产品进口大幅飙升2.6倍,同时出口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苹果和三星手机全球市场份额大幅上升。除了自身技术和品牌战略问题外,大地震使得产品供应链断裂和转移是导致日本电子产品出口下降的另一重要原因,制造业企业为分散风险将产品生产线转移至日本以外,零部件采购也开始更加全球化。2012年度日本制造业海外产量占全部产量的比例达20.6%,与前一年度相比上升3.4个百分点,是自1987年有调查以来的最高比例。
能源进口是导致日本贸易赤字扩大的最主要原因,然而目前日本核电站重启尚无时间表,因此,能源进口短期内赤字大幅下降可能性较小。更为重要的是,电子产品等制造业竞争力下降则是长期趋势,即便是近年来日元大幅贬值也没能改变这一趋势。
二、关注日本连续贸易逆差的影响
(一)贸易逆差和经常项目赤字是金融风险上升的先行指标
一国经常项目余额等于国内储蓄与投资之差,因此经常项目赤字意味着一国要从国外融资才能满足国内投资或者消费的需求。一般来讲,长期大幅的经常项目赤字不可持续。历史上东亚和拉美国家长期大规模赤字是造成数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而近年来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无不面临长期大规模的经常项目赤字的困扰,进而引发债务危机,当前土耳其、南非、巴西、印尼和印度所谓的“脆弱五国”以及当前爆发全面政治经济危机的乌克兰,高企的经常项目赤字也是造成这些国家面临经济困境的关键原因。然而,全球范围内只有美国可以长期保持数十年的经常项目赤字而不爆发金融危机,但这也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批评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并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
(二)贸易逆差和经常项目赤字将拖累日本经济增长
2013年下半年日本经济增速大幅放缓,三、四季度GDP环比折年率增速仅为0.9%和0.7%,显著低于上半年近4.3%的平均增速。从增长动力上看,净出口始终是影响日本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2013年三、四季度日本净出口对日本经济的拖累高达两个百分点。今年日本贸易收支保持逆差的趋势仍将延续,这将继续拖累日本经济增长步伐。另外,今年二季度日本经济的风险主要在消费税上调后各项经济指标将可能出现断崖式下跌。1997年4月,日本消费税率由3%上调至5%,二季度日本经济当即衰退了13.2%,随后的三年一直处于增长与衰退的边缘。
(三)贸易逆差和经常项目赤字将影响日本债务安全
日本政府债务占GDP比重早在2008年就超过200%,并在最近几年继续攀升, 2012年已经接近240%。即便如此,2013年初日本政府仍旧大幅财政扩张。过去几年日本政府债务之所以可以持续,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企业和居民的高储蓄低投资为政府融资,这集中体现在日本经常项目长期顺差,换言之,即便日本政府债务高企,但并没有对外借贷。当前,日本经常项目已经连续6个月出现大规模赤字,这意味着日本开始对外借贷,这打破了过去30多年国内私人部门为政府债务融资的平衡,引发市场对日本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担忧。
(四)日本央行可能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
持续的贸易逆差和消费税上调,日本政府唯一可采取的政策即是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扩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力度。这一方面可以缓解日本经济下行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央行直接购买政府债务,弥补由于经常项目赤字导致的债券融资缺口。日本央行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前瞻指导,或加大国债、商业票据和企业债券等资产的购买力度。然而,两方面因素将使得货币政策放松的效果将不及2013年4月,一方面,当前国债购买规模已经很大,每月约7.5万亿日元国债购买量,已经超过日本每月新发国债的70%,即便加大国债购买量,新增规模也可能有限。另一方面,经常项目赤字限制了日本央行放松货币政策的力度。因为,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的最直接影响是日元贬值,在短期内核电站重启无望的情况下,这意味着经常项目赤字有进一步扩大的风险,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关注日本持续贸易逆差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日本贸易逆差对中国的出口可能形成负面影响
日本的持续贸易逆差,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贸易保护主义倾向。2012年和2013年,中国对日本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8.6%和-8.7%,这在日本经济连续两年实现1.5%的增长情况下是很不正常的。与此同时,日本贸易赤字扩大,必然会采取扩大出口的政策,加上日元的持续贬值,也将使中国和日本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加剧,加大中国稳定出口的压力。
(二)关注我国持有的日元债务收益和安全
近年来,为了提高我国外汇资产的多元化水平,我国持有的日元债务和资产规模有所增加。如果日本经常项目赤字持续,日本为了弥补国内财政债务融资的缺口,必然会进一步吸引外国资本流入日本债务市场。日本债务的币种结构将更加复杂严峻,加上日元的持续贬值,我国持有的日元资产将可能面临资产损失的风险。
(三)日元持续宽松货币政策将加大人民币汇率和国内金融环境波动压力
日本央行持续无限量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加大日元贬值的压力。自2011年10月以来,日本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由105.7下降到75.07,日元兑美元汇率同期由76.77∶1贬值为103.9∶1,贬值幅度接近30%。日元和许多新兴经济体货币同步大幅贬值,而人民币汇率波动始终保持稳定。因此,人民币相对升值压力较大,这将对中国出口竞争力形成较大压力,加剧跨境资金流动的波动性,对我国货币和汇率政策形成挑战。
11月底,东芝宣布,伴随东芝集团对影像产品事业的结构改革,主要生产供应日本市场液晶电视产品的生产基地大连东芝电视有限公司将于12月末停产并终止运营。
这则新闻被外界解读为东芝电视业务撤离中国,于是就有了东芝的声明。声明称,东芝并未剥离电视业务,今后,东芝将通过代工等符合市场需求的形式提高电视产品的竞争力,不断开拓电视产品业务。
东芝旨在通过此次中国生产基地的调整进一步削减固定成本,达成2013年下半年度实现盈利的目标。这背后凸显的则是东芝面临的困境。大连工厂从1997年起生产主要面向日本出口的电视机,但近来持续亏损。该公司9月份曾表示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三个国家的电视自主工厂集中至一处,撤出在华工厂也是其中一项内容。2014年以后,东芝的自主电视机工厂将仅剩在印度尼西亚的一家。
与东芝一起陷入困境的,还有其他电子企业。此前,松下电器宣布为了推进适应经营环境变化的事业构造改革,2013年12月将停止等离子显示器的生产,截止到2014年3月底,将停止位于兵库县尼崎市的第3工厂(已停止)、第5工厂(停顿中)以及仍在生产中的第4工厂的事业活动。
8000亿日元逆差
日本电子企业的变化已经影响到电子产业的贸易格局。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曾支撑着日本出口的家电、电子零部件等的电子产业预计将在2013年首次陷入贸易逆差。相关产业2013年1至9月的贸易逆差约为8000亿日元,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年同期则是约2200亿日元的贸易顺差。
这一逆差也成为日本近期整体贸易逆差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12月18日,日本财务省发布的11月贸易数据显示,出口额减去进口额的贸易收支为逆差1 2929亿日元。逆差额高于上年同期的9570亿日元,创有比较的1979年以来同期的最高逆差纪录。
报道指出,随着日本不断将生产转移到海外,加上日元贬值,出口低迷的状况未见好转,而智能手机等产品的进口却在增加。电子产业和汽车一直支撑着日本的出口,但今后面向日本国内的大规模投资将很难预期,因此贸易逆差的局面有可能持续。
据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JEITA)和日本电机工业会(JEMA)统计,电视机和冰箱等家电产品与半导体等电子零部件加到一起,日本整个电子产业的贸易收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达到9万亿日元的顺差。然而,从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开始,经过“失落的20年”后,顺差出现大幅减少。2012年,这一贸易收支勉强维持了近400亿日元的顺差,但在2013年的统计中预计将出现自1991年有可比统计数据以来的首次逆差。
究其原因,报道解读为,金融危机后,日本电子企业的生产正式开始向海外转移,出口额出现了大幅减少。
曾是日本电子产业火车头的电视机在2013年1至9月出现了1100亿日元的贸易逆差。松下在日本国内销售的产品大多从马来西亚等国进口,尽管在日本市面上仍以日本厂商的品牌为主,但产品本身基本都已在海外生产。在1991年的日本电视机市场上近八成是日本国内生产的产品,但到了2012年,在市场规模640万台的平板电视机市场上,进口产品已占到620万台。
此外,智能手机进口的剧增也对贸易收支产生了较大影响。根据日本信息通信网络产业协会(CIAJ)的统计,在智能手机尚未全面普及的2008年,手机的贸易逆差约2000亿日元,到2012年扩大到将近1万2000亿日元,截止到2013年9月份已经超过了1万亿日元。索尼2013年3月从日本国内撤出智能手机生产,加上日本第一大通信运营商NITDoCoMo引进美国苹果公司的iPhone等因素,预计逆差数字还将进一步扩大。发展形势仍待观察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电子产品凭借其优势风靡市场多年,而在市场瞬息万变、竞争更为激烈的今天,日本电子产业有些疲于招架,其优势的电子零部件也难以填补贸易失衡的缺口。
报道指出,日本企业拥有较强竞争力的“电子零部件和器件”2013年1至9月的贸易顺差为2万2100亿日元,同比减少了5%。日本六大厂商7至9月接到的订单按季度统计创下历史新高,保持着良好势头,但增产部分大都依赖于海外生产,无法弥补家电产品等出口减少的部分。
尽管整机厂商不断将生产转移到海外,但由于韩国企业的崛起等,仍有不少日本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总体经营收支亏损明显。今后如何发挥出精细化技术等优势,在可穿戴终端等新型业务的产品和零件领域站稳脚跟将成为日本各企业的课题。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韩国等后发经济体在电子和汽车产业崛起,与日本之间形成了强烈的竞争关系。特别是中国大陆崛起,使得竞争更为强烈。另外,在技术急剧变革的时期,日本电子企业显得创新不足。而在技术革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不过,这些迹象并不意味着日本电子产业已经衰落。在某些领域,日本电子产业仍有明显优势。
资料来源:U.S.Department of Commerce,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本文主要分析美元贬值作为一种减少贸易逆差方式的有效性, 重点分析以下三个因素带来的影响:1国际贸易绝大多数以美元计价;2向美国出口的出口商对于美国市场占有率的考虑;3美国本土高昂的分销成本。
本文分析结果显示仅仅通过美元贬值并不能结束美国贸易逆差。正如理论上预测的, 美元的贬值会让美国出口额上升, 因为美元贬值使得以其他国家货币计价的美国出口品价格下降需求上升。但是美国的进口商品价格受汇率的影响有限。
国际贸易以美元计价减弱了汇率改变对进口商品价格的影响。绝大部分的美国进口商品都是以美元计价, 使得在汇率改变后的一段时间内进口商品的价格在短期会保持不变。在长期, 对美国的出口商为了保持他们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也会拒绝提高价格。最后高昂的美国本土的分销成本也降低了汇率改变对进口商品价格的影响。
因为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美元贬值没有带来美国进口商品价格的显著上涨。没有价格显著上涨的压力, 美国消费者没有大量减少对进口品的消费而转向购买美国本国制造的商品。通过美元贬值减少贸易逆差更大程度上是通过其他国家消费者对美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上升来实现。但是, 美国对于进口品的消费不能有效减少, 通过美元贬值来调整的贸易逆差大大低于预期。
一、汇率与进出口商品价格
举个例子来说明汇率的改变是如何作用于进出口产品的价格从而改变需求的。以美元对于欧元的贬值为例说明美元的贬值对于欧洲国家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价格会有什么影响。欧洲的生产商首先会考虑, 自身通过减少利润承担多大部分美元贬值带来的损失, 多大部分的损失通过提高价格由消费者承担。欧洲出口商对于承担损失的分配决定了汇率的改变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进口商品的入境价格的改变,
进口品入境美国后要经历库存, 运往分销商, 零售商销售等环节。每一个分销环节都要提高进口商品的最终售价, 汇率的改变对进口商品最终售价的改变又进一步缩小了。更进一步, 分销商和零售商也能够通过减少他们的利润来减少进口品最后售价的上涨幅度。如果分销商和零售商减少了自身环节的利润, 汇率改变对于进口商品最后售价改变率的影响又要低于对入境价格改变率的影响。
接下来, 通过经验数据可以看到汇率对美国进口品价格改变的影响程度要低于其他国家。价格改变的影响相当小, 不论是对入境价格改变的影响还是对经过分销和零售环节的最终价格改变的影响。美元贬值对于进口价格改变的这种相当微弱的影响使得美国对于进口商品需求的改变也相当微弱。
二、各国国家汇率改变对价格改变传递率的估计值
汇率改变对价格改变传递率是指一国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改变率除以一国货币价值改变率。表一给出了1975-2003年美国日本, 欧洲等国家的汇率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平均传递率㈠。这个估计值使用的是本国货币相对贸易国货币贬值一年后, 总体进口商品入境价格的改变率。
对于所有OECD成员国, 汇率改变1%一年后, 进口商品平均价格改变率为0.64%。对于欧洲国家, 汇率改变1%之后一年进口商品平均价格改变率为0.81%.对于日本这个传递率的估计值存着差异, 总体来说处于0.57-1之间。
相反对于美国, 汇率改变1%之后一年进口商品平均价格改变率为0.42%, 非常明显低于大多数国家。这个状况仍在继续, 尽管有所改进, 1990年以来的数据显示美国的传递率为0.32, 其他国家的平均传递率为0.48[2]。
资料来源:Campa and Goldberg (2005) ;Faruquee (2006) 备注:以上数值是通过1975-2003年的贸易数据得出, 日本的传递率表示为一个范围, 因为不同研究得出的结果不同
三、为什么美国的传递率低于其他国家?
为什么美国的传递率相对于其他国家这么低呢?两个因素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美元计价体制;2对美国的出口商对于市场占有率的考虑。
美元计价机制
出口商有权利选择使用何种货币来为出口商品定价。他们可以使用本国货币也可以使用进口国家的货币, 或者也可以使用第三方货币。在选择计价货币上, 出口上会把因为货币所产生的交易成本和货币国家的经济稳定性作为考虑因素。他们同样也会考虑出口商品在进口国的竞争程度, 如果出口商品在进口国竞争激烈, 为了保持出口商品在进口国家的竞争力, 他们会倾向于使用进口国家的货币计价以维持出口商品价格的稳定性。
近年来, 欧洲国家以外的跨国进出口交易通常以美元计价 (表2) 。欧洲国家对外贸易中以欧元计价的比重在上升, 但是美元计价在亚洲拉丁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国的跨国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各个国家, 以美元计价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例大大高于对美国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例, 这充分说明了美元被频繁的作为进出口贸易的计价货币使用。
资料来源:Goldberg and Tile (2006) ;Kamps (2006) 备注:右上角带a的国家所计算的以美元计价的贸易比例不包含对欧洲国家的贸易
在2000年以来的这些年, 以美元计价的进出口额占美国总进出口额的比例也是非常显著的。任何国家以本国货币计价的比例都不会超过美国。欧洲国家平均54%的进口和59%出口以欧元计价。日本26%的进口和38%的出口以日元计价。相反, 美国93%的进口和99%的出口以美元计价。
我们只能得到一部分国家长期的计价货币使用情况数据。数据显示,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欧元发行以来, 美元作为计价货币的使用率在下降, 但是这种下降仅仅限于欧洲区域以及欧盟成员国, 不过这些欧洲国家在对美国的直接贸易中仍然使用美元作为计价货币。
美元作为计价货币的广泛使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美国汇率改变对于进口商品价格改变的低传递率。在出口商对美国出口中采用美元计价情况下, 当美元贬值时, 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不变。汇率的改变只会影响出口商的利润, 美国的进口商对于进口商品所支付的美元价格不会改变。一段时间后, 出口商才有可能根据汇率改变调整出口品价格。数据显示, 出口商在交货之前就已经确定了出口商品价格并且也只会定期改变价格。
出口商对于市场占有率的考虑
以美元计价的体制会在短期降低汇率对价格的传递率, 而出口商为了维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则会在长期降低汇率对价格的传递率。向美国出口的出口商在美元贬值时会选择减少自身利润以保持自身产品在美国的市场竞争力。
相比于出口到小工业国家, 出口商在对美国出口中更倾向于保持价格不变。美国市场很大, 进口商品所占的市场份额要低于小工业国家进口商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出口商在面对美元贬值时不容易提价, 以避免美国消费者转向美国本国制造的其他替代商品。而在小工业国家, 消费者不容易找到本国制造的替代品, 出口商即使提价也不会丢失市场占有率。
总的来说, 以美元计价的国际贸易机制和出口商对于市场占有率的考虑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汇率改变对于美国进口商品价格改变的低传递率。持相同观点的还有Gopinath, Itskhoki, and Rigobon (2006) [3], 他们认为美元计价的国际贸易机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汇率改变对于美国进口商品价格改变的低传递率。
四、汇率改变对于进口商品最终售价的低传递率
通过以上部分, 我们了解了汇率改变对于进口商品入境价格改变的低传递率。但是在进口商品入境直到最终销售给美国消费者之间, 仍然有其他因素影响进口商品最终销售价格。之前提到, 进口商品在入境美国后需要经历存储, 分销, 零售等环节。汇率改变对于进口商品最终售价改变的传递率比汇率改变对于进口商品入境价格的改变的传递率还要低, 因为最终售价相对于入境价格还增加了分销过程中产生的成本。
消费者所购买的进口商品价格包括了由国外制造生产决定的入境价格和由本国分销成本决定的分销价格。本国分销成本主要由库存费用, 运输费用, 营销费用组成。一般来说只有入境价格部分会受到汇率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商品分销成本占到最终售价的范围为30~50% (Campa andGoldberg 2006) 。而美国的分销成本所占比例又显著地高于其他国家的分销成本, 这进一步减少了汇率改变对于最终售价改变的传递率。
五、传递率对于调整贸易平衡影响
理论上而言, 货币贬值会对一国经常项目产生重要影响。例如, 美元对欧元贬值, 会提高由欧洲出口到美国的商品的价格, 美国消费者会因为价格的提高而转向消费美国本国生产的产品或者转向其他国家进口产品。与此同时美国出口到欧洲国家的产品会因为美元的贬值造成在欧洲国家的欧元售价会降低, 欧洲国家对美国产品的需求因为价格的下降而上升。
因为货币贬值而导致的支出改变的规模取决于进出口商品价格改变受汇率改变的影响程度。通过前面分析, 我们得出以美元计价的贸易机制, 出口商保持市场占有率的动机以及美国高昂的分销成本都会减弱汇率改变对美国进口商品价格改变的影响。但是由美国出口的商品却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汇率改变的影响。美国出口到其他国家的商品几乎都是以美元计价, 美元贬值也就意味着以进口国货币计价的商品价格的降低, 进口国的消费者会因为这种价格的下降而加大购买。美国向国外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于美国进口商品受汇率改变的影响更大, 国外消费者因为汇率改变而导致的支出改变额要大于美国消费者因为汇率改变而改变的支出额。国外消费者因为美元贬值而增加的对美国商品的购买量要大于美国消费者因为美元贬值而减少的对进口商品的购买量。
进出口商品消费数量的改变取决于商品的需求弹性, 需求弹性是指消费数量的改变率除以价格的改变率。研究者们对于不同国家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都进行过研究估算。Hooper, Johnson, and M arquez (2000) 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需求弹性发现, 美国的进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差异很大, 通过研究60年代至90年代后期的贸易数据, 他们发现美国出口到国外的商品价格下降1%对导致该商品的需求上升1.5%, 而美国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商品价格下降1%只会导致对该商品需求上升0.3%。这种需求弹性的差异在其他国家中也存在但在美国更甚。
研究者们还发现对进出口商品价格的需求弹性会随着时间而提高, 长期的需求弹性要大于短期的需求弹性。例如, 商品价格改变一年之后需求量的改变要大于价格改变一个月之后需求量的改变 (Gallaway, M cDaniel, and Rivera 2003) [4]。长期的需求弹性之所以会大于短期, 是因为在长期本国制造商有时间生产出对进口商品的有竞争力的替代品, 消费者也会调整他们的购买增加对本国替代品的购买。
因为美元贬值, 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进出口额都会发生改变, 美国的贸易平衡也随之改变。美元贬值而导致的真实贸易逆差的改变要大于名义贸易逆差的改变。
名义贸易逆差的改变之所以会小于真实贸易逆差的改变是因为, 当美国进口商品数量下降时, 进口商品的美元价格是上升的, 而当美国出口商品的数量上升时, 美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是下降的。因此名义贸易逆差的改变数额要小于真实贸易逆差的改变数额。
六、以美元贬值10%为例具体分析
为了更清楚的呈现汇率贬值对于价格和需求的影响, 以美元贬值10%为例具体分析。这里的传递率使用前面1975~2003年的传递率, 也就是在汇率改变一年后, 美国进口商品价格变化率除以汇率的变化率为42%, 对于除美国以外的经合组织成员国家进口商品价格变化率除以汇率的变化率为77%。需求弹性使用Hooper, Johnson, and M arquez计算出的数值, 美国出口到国外的商品价格下降1%对该商品的需求会上升1.5%, 而美国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商品价格下降1%只会导致对该商品需求上升0.3%。
当美元贬值10%,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 美国出口品的价格会下降7.7%, 进口到美国商品的入境价会提高4.2%。使用前面的需求弹性, 可以计算出对美国出口品的需求会上升11.5% (1) , 而美国对进口品的需求会下降1.2% (2) 。这里计算美国对进口品的需求下降额是被放大了的, 实际的美国进口品的最终售价提高率是小于4.2%的, 因为我们这里没有将分销成本计算进来。
通过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 美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改变率要远远大于美国进口品的需求改变率。美元贬值对于美国出口额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于美国进口额的影响。
数据来源:本文的推导
七、结论
理论上, 美元贬值能够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 因为美元贬值会提高美国进口品的价格降低美国出口品的价格。但是三个因素减弱了美元贬值对于美国进口品价格改变的影响。这三个因素是, 以美元计价的贸易机制, 对美国出口的出口商维持市场占有率的动机, 美国当地的高昂的分销成本。美元贬值只会带来美国进口商品价格的微小改变, 这种价格的微小改变对于美国进口商品需求的改变也很小。
美元贬值只会对美国进口品价格造成微小改变, 贸易逆差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美国出口额的改变。因为国际贸易以美元计价, 当美元贬值时, 以出口国货币计价的美国出口品价格会大幅下降, 对美国出口品的需求也因为价格的大幅下降而大量提高, 美国也因此出口额增加了。
参考文献
【1】Campa, José, and Linda Goldberg.“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into Import Price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87, no.4 (November) 2005.
【2】Ihrig, Jane E., Mario Marazzi, and Alexander D.Rothenberg.“Exchange-Rate Pass-Through in the G-7Countries.”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International Finance Discussion Papers, no.2006-851, January2006.
【3】Gopinath, Gita, Oleg Itskhoki, and Roberto Rigobon.“Pass-Through at the Dock:Pricing to Currency and to Market?”Unpublished paper, Harvard University, November.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