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贸易论文
擅闯中国领土、叫嚣不惧开战,印度要搞什么?
最近,中印边境不太消停。
从6月26日起,中国外交部、国防部连续对印度媒体“爆料”的“中印边境两军对峙”事件进行表态,外交部发言人更是拿出照片,证明印度边防人员非法越境”;
而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陆军参谋长号称,印度此次是在为“2.5线战争”做准备,应对中国、巴基斯坦和国内的安全威胁,并声称“的印度已经和1962年不一样了”。
所谓“2.5线战争”,提法来源于1960年代冷战时期的美国。当时美国担心苏联和中国在欧亚的威胁,提出要“在欧洲应对一场大规模战争,同时在亚洲应对一场大规模战争,在世界其他地区应对一场小规模地区冲突”(1+1+0.5)。
至于1962?那一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印度的结局是“惨败”。
那么,回到这次,到底边境上的冲突是什么情况?
事端
其实,根据印度媒体的报道,这场对峙从6月16日起便已开始。印度的说法是,“印度莫迪听取了国家安全顾问和外交部长的报告,称中方使用推土机拆掉了印度之前设立的碉堡,但双方边防部队没有发生争吵和直接的肢体冲突”。
不过,印度媒体的报道也前后矛盾。之前,该国媒体称“中国军队越过锡金段边界线入侵印度领土”;28日《印度斯坦时报》则援引该国陆军参谋长的话说,“印度领土并未遭受入侵”。
而根据中方外交部、国防部的回应,事情的缘由则是解放军在洞朗地区进行道路施工时,印度边防人员越过中印边界的锡金段,进入中方境内,阻挠中方施工。
陆慷展示的照片可以清晰看到,印度士兵和车辆明显越过了作为边界线的分水岭,进入到中国境内。这张照片拍摄于6月18日。
既然该国陆军参谋长承认“印度并未遭受领土入侵”,为何又要作出“准备2.5线战争”、“印度已非1962年时”这样的强硬表态?
这其中有历史和现实两重因素。
历史
从历史角度,我们先要搞清楚“中印边界锡金段”是什么东东。
说来话就长了。简而言之就是,锡金这段的边界,依据的是1890年就签订的《中英藏印条约》。该条约当时划定的是西藏和锡金的边界,而在1975年印度吞并锡金之后,就变成了中印边境。
根据这一条约,西藏和锡金的边界是一座分水岭,界线是山的顶端。这也就是外交部29日展示之照片中的那座山的顶端,照片中划出了那条红线——
外交部的声明说得很清楚:“根据这一条约规定,洞朗地区属于中国领土,印军越界地区的分水岭非常清楚。印军越界进入了中国领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印军此举违背了历史界约,也违反了印度历届政府的承诺。”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印度越界之后,进入的是中国的洞朗地区。这个地区位于西藏南部,是中国、印度(锡金邦)、不丹三国的交界处。而印度、不丹,正好就是中国邻国中唯二没有与中国签订明确边界协议的国家(不丹同中国仍未建交)。
而由于《中英藏印条约》签署于100多年前,当时的边境划定非常粗糙,跟新中国之后与其他国家签订的精确边界划分不可同日而语;但洞朗地区,则一直属于中方领土且中方实际控制(上世纪不丹边民要进入洞朗过牧需征得中方同意并缴税、中方边防部队和牧民每年在此巡逻放牧且修有设施等)。
由于这些原因,中印经常在边境相持。最近一次有影响力的对峙发生在9月,当时印方派兵越界到中方实控线一侧1.5公里,拆除中方一个在建的哨所,引发中方军队采取反制措施,增加了军队部署。
而此前,即便是中印在边境东段的“对峙”不断增多,也从不曾发生在锡金段的边界。事实上,中印双方都认为中印边界的锡金段没有争议。20年初,中国驻印大使还提出,双方可以商谈锡金段的边界条约,争取实现边界谈判的早期收获;印度外交部发表的声明中,也并认为对主权归属问题提出任何怀疑。
那为什么印度又突然在这里跳出来搞事情呢?
控制
这就涉及到现实因素:不丹是在印度的控制范围之内。
6月30日,印度外交部在“沉默”数天后终于发表声明做出解释:“应不丹皇家陆军的要求”,印军主动要求出来替不丹“出头”。
声明称,中方正在修建的道路将深入(inside)不丹领土,不丹要求恢复到2017年6月16日时的状况。“基于不丹皇室与印度政府在涉及共同利益的事件上的磋商传统,并与不丹皇室协调后,在洞朗地区的印方人员前来抵制中方,目前抵制仍在继续”。
声明同时对印度“热心助人”的举动做出解释:“这样的道路建设意味着极大地改变了现状,对印度而言具有严重的安全内涵”。
虽然印度言之凿凿,称是不丹有这个需求;但事实上,不丹的声明里,压根没有提到需要印度“出面”,也没有说和印度磋商过。不过,以印度对不丹的控制程度,显然稍后不丹也不敢站出来澄清事实。
其实,慑于印度的“淫威”,不丹一直小心翼翼地不敢触犯南亚霸主。
7月不丹大选前,印度赤裸裸地宣布,停止对不丹家用煤气和柴油的补贴——这一举动,立即使当时执政的和平繁荣党落败;几年前,不丹前首相吉格梅,不过是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时同中国领导人进行简单会面,这就已经让印度决心要“痛下杀手”。
同时,由于洞朗地区的地理位置过于重要,“兵家必争”,因此印度一向视解放军在这一区域的部署为“威胁”。直到现在,印度方面自己设定的作战设想,都担心解放军会从这里经过锡金南下。
另一个因素就更有意思:发生在6月中旬的“对峙”,为何偏偏在莫迪访美时被大肆“爆料”出来?罕无人烟的边境地区进行的对峙,视频显然只可能在军人手上,私营的印度媒体如何能够得到呢?合理的推断只能是:这是印度官方给媒体喂的料。
那么,印度官方为什么要这么做?
手段
首先,这也不是印度第一次告“洋状”了——印度核试验时,印度前瓦杰帕伊就曾写信给克林顿,称“中国威胁”导致了印度要发展核武器。
这次呢?难道是莫迪为了采购美国的先进防务技术和设备,特意释放出“中国威胁”,也让特朗普看到印度在亚太区域内具有平衡中国的价值吗?
如果是这样,莫迪访美似已达到目的。两国发表的《联合声明》重申了美国对印度的战略定位,称印美紧密的伙伴关系是这一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核心(central)。美国仍将支持印度早日成为核供应国集团、《瓦森纳协定》、澳大利亚集团的成员,重申美国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同时,特朗普承诺维持奥巴马时期与印度的高水平防务合作,承认印度是美国“主要防务伙伴”;出售给印度的22架“捕食者无人机(Predator Guardian drones)”,是美国的北约盟友才享有的“待遇”。
如此看来,莫迪访美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也该在这一问题上收手了。但是,为什么仍旧没有撤兵呢?
另一种猜测:莫迪试图将中印边界问题的谈判路径按照印度的期待来进行。毕竟,20访问中国时,莫迪就两次提及要澄清实控线:“我认为,澄清实际控制线将大大有助于我们努力保持和平与安宁,请求重启澄清实际控制线的停顿过程。”
然而,中方却认为,双方应该寻求“综合性的举措来控制和管理边界以确保和平和安宁,而不是必须只有靠澄清实控线这一举措”,双方“可以尝试达成关于边境行为准则的协议”。
第三种猜测则具有一定程度的“阴谋论”色彩:难道印度要重演吞并锡金的故事,把不丹发展为下一个“锡金邦”?——当年吞并锡金的方法是,先找个由头,让锡金国内的反印(或亲中)力量暴露出来,后借机以保护锡金的名义,把印度军队开进锡金,逐步清除掉反对势力,最后再通过锡金议会投票表决,“自愿”加入印度,实现锡金灭国的“愿望”。
印度标语:“拉萨、北京,我们会去的”
莫迪政府上台以来,提出了“周边第一”的政策,将南亚邻国放在外交的第一位。为此,一方面,在同周边国家的传统争议问题上大胆作出妥协(如印孟在领土互换协议、海上划界等问题上的大胆突破),改善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寻求通过进一步的联通将南亚邻国同印度“捆绑”。
比如,印度现在搞的小型南盟BBIN(孟加拉、不丹、印度和尼泊尔),就在不断推动《BBIN机动车协议》和《BBIN铁路协议》。按照这一协议,这些国家可以和印度互联互通。
不过,就在孟加拉、印度、尼泊尔议会相继通过这一协议后,不丹全国委员会(亦上院)否定了这一协议。其给出的理由是,“如果其他国家机动车都可以进入不丹,将给不丹带来更多的污染和环境破坏”——而深层的担忧,则是关于印度人大量涌入只有70万人口的不丹的国家命运之担忧。
因此,此次印度“一反常态”地与中国军队相持(在此前从未对峙的中印非争议地段、主动替不丹“出头”),是否是在寻找往不丹加强派驻军事人员的机会?
答案不得而知。但对不丹王室而言,真正考验政治智慧的时候到了。而不丹王室的“主动”民主化,将可能招致的祸福,也有待历史检验。
至于印度陆军参谋长叫嚣战争的言论,除了国防部发言人敦促其停止此类言论的表态外,网友的留言态度则更明晰:印度的确不是1962年时了——当时,印度和中国国力相当,现在印度则远被中国甩开;而2017年和1962年的印度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认为自己很强大。
文/醉卧沙场(南亚问题学者)
美国媒体近期报道,根据公开视频显示,西藏军区机步旅近日组织演练,某新式轻型坦克出现在雪域高原。这款35吨级的新式轻型主战坦克,为了适应山地作战,炮管专门调高了位置,此外炮塔的正面防护也比96A坦克更强,远超印度的90S主战坦克。请介绍这型坦克的有关情况,它的部署是否是针对印度?
一、中印贸易的发展现状
1. 互补性
随着中印贸易的迅速发展, 基于两国地理位置的相邻性优势, 中国已经成为了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两国之间的贸易活动, 已经由过去单纯的商品贸易, 逐渐发展为相互投资、工程承包、技术贸易等方面融合发展的形式。在中印贸易的发展过程中, 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其中, 两国之间不同的产业结构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第一产业方面, 印度具有更大的优势, 而中国的第二产业十分发达, 远远领先于印度。就第三产业来说, 中印两国的发展水平都比较低, 在未来的发展中都有着比较大的发展潜力。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也是衡量中印贸易互补性的一大因素, 通过比较优势的分析, 能够得出两国在不同领域中的各有优势, 因此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除此之外, 贸易互补性也对其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于进出口贸易, 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领域产品的优劣势, 出口优势产品、进口劣势产品, 从而不断发展和扩大贸易额。
2. 竞争性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 在纺织产品、机电产品等方面, 存在着重叠的情况。但是在中印贸易当中, 这些产品之间的贸易竞争却不是十分严重。究其原因, 是与两国的出口结构有关。印度目前还是以一些初级产品为主, 例如矿产品等。同时出口额较中国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在中国的出口结构当中, 初级产品的出口量占比已经有所下降, 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同时, 钢材、服装、农产品等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占比也都有所下降。对此, 印度方面也应当加大力度对高科技产品进行出口, 逐渐降低初级产品的出口比例, 从而是贸易出口结构得以优化。此外, 印度在贸易发展战略中, 不应当将中国当作贸易竞争对手, 而采取反倾销策略限制中国对印度的出口和投资, 应当积极寻求与中国的贸易合作, 维持两国贸易的良性竞争, 从而促进中印贸易的共同发展。
3. 结合度
贸易结合度的作用是对两国之间的贸易依存程度进行衡量。相比较, 中印两国相互之间的贸易依赖程度, 中国对印度的依赖程度明显更高。从近年来的相关数据资料来看, 中国对印度的贸易依赖程度整体上处于稳定状态, 而印度对中国的贸易依赖程度却在逐渐下降, 着就体现出了贸易结合度中的非对称性特点。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 在中印贸易发展当中, 贸易顺差不断加大, 但是印度却没有大幅增加出口总额。这样, 在印度总出口额当中, 对中国的出口额有所下滑。同时, 由于中国的进口额占比没有发生显著的提升, 因此, 印度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不断下降。另一方面, 从中国对印度的贸易结合度方面来分析, 与印度市场之间, 中国的货物贸易始终联系紧密, 因此中国对印度的贸易结合度基本上能够保持稳定不变。由此可以得知, 在中国贸易的发展当中, 印度市场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但是对于中国的巨大市场来说, 印度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利用, 使得本国的贸易事业发展缓慢。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对中印贸易的发挥和进步产生了阻碍和制约的作用。
二、中印贸易的发展趋势
1. 机电和化工产品
在中印贸易发展当中, 对印度的比较优势十分明显的就是中国的机电产品, 而对于中国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是印度的化工产品。但是, 在实际的贸易往来中, 对于机电产品和化工产品, 中印两国之间的贸易互补性仍然十分有限。因此, 在未来的中印贸易发展中, 在机电产品和化工产品方面, 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对此, 两国政府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 促进这两种产品之间贸易互补性的提高, 从而为两国共同带来更大的利益。
2. 农产品
在农产品方面, 由于印度拥有优势明显的第一产业, 同时在农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当中, 也是当之无愧的贸易大国。因此, 对于印度农产品来说, 巨大的中国市场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因此, 在未来的中印贸易发展趋势中, 印度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对此, 印度应当加强对中国市场需求的认识, 更好的迎合中国农产品市场。另一方面, 中国也要深入的了解印度的农产品进口市场, 并有针对性的发展相应的农产品, 使中国对印度的农产品出口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3. 制造品
在第二产业方面, 中国相比于印度具有更大的有比较优势, 同时, 在制造品领域当中, 中印两国具有较为良好的贸易互补性。由此可以看出, 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当中, 中国对印度的制造品出口必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 中国应当保持并提高制造品领域的优势, 积极拓展相应的产业链, 提高制造品的质量, 加大出口量, 满足印度市场的需求。同时, 应当积极研发新产品, 优化生产制造工艺, 控制和降低制造成本。并且提高制造品的附加价值和增值服务。此外, 还应当注重良好品牌的塑造, 增加其在印度市场中的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 从而提升中国的贸易出口量。
4. 矿产品和燃料
在矿产品和燃料领域当中, 印度的比较优势十分明显。同时, 在中印贸易当中, 矿产品和燃料也体现出了较强的贸易互补性。尤其是在近几年的发展当中, 矿产品和燃料的贸易量不断增长。由此可看出, 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 该领域的贸易往来还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此, 印度方面应当保持该领域当中的优势, 加大对中国的出口力度。而对于中国方面来说, 应当大力开发新能源产业, 降低对印度矿产品和燃料的依赖程度。同时, 争取在新能源领域取得大的进展, 开辟新的出口领域。
5. 运输服务
在中印贸易中, 运输服务领域的贸易互补性很低, 相互之间也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 在中印贸易往来中, 运输服务领域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力。对此, 在未来的发展中, 中印两国应当加强对该领域的发展和投入力度, 争取获得更大的贸易优势。对于运输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加强。同时大力拓展新的运输服务项目, 提高服务的人性化特征, 从而促进中印贸易的良性增长。
6. 其他服务产品
目前, 在医疗服务、金融服务、教育服务、软件服务等方面, 印度具有较大的贸易出口优势。不过, 近年来, 中国在这些领域当中的发展十分迅速, 在很多方面都已经取得了较大的优势。在未来的发展中, 中国应当进一步加强对这些方面的投入和发展, 提高各个领域的服务质量。同时, 应当加大这些领域的出口宣传工作, 不断规范行业中相关的制度和标准。由此可以看出, 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 中国在这些领域中的贸易出口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从而取得更好的贸易发展。
三、结论
在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 进出口贸易是一项重要的发展渠道, 尤其是在相邻的国家之间, 相互之间的双边贸易更是对两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中印贸易的发展当中, 由于受到两国国内市场发展情况和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的影响, 始终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过, 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 在未来的中印贸易发展趋势当中, 这些问题终将会被一一克服, 从而带动中印贸易朝着更高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吴国安.中印双边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贵州财经学院, 2013.
[2]朱艳华.中印双边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2014.
[3]王国旗.中印关系波动的原因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D].西北大学, 2011.
[4]杨宏玲.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及推进战略研究[D].河北大学, 2010.
[5]常静.中印贸易发展对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影响力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 2013.
[6]李盾.中印贸易摩擦——争端的特点、原因、解决机制及发展趋势[J].国际贸易, 2011, 02:12-15.
[关键词]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两国人口约2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面积1200多万平方公里,GDP总额约2万亿美元,外贸总额1.5万亿美元。然而,从历年的外贸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中印贸易额占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的分量却不到2%,占印度对外贸易总额的份量不到6%,从这些基本数据的对比就可以发现,双方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互利的投资与合作机会,贸易增长潜力巨大。事实也正如此,印度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传统合作伙伴,两国的贸易额近年来呈现出以较高的增长率逐年递增的态势。另外,由于两国领土接壤,在云南、西藏地区,两国边境贸易也有很好的发展空间。虽然由于历史原因,中印边境贸易在一段时间里面有所衰退,但是两国自身都客观具备在贸易和投资领域互补和合作的优势。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中印乃堆拉口岸的开放、胡锦涛主席2006年底成功出访印度等一系列增进双边交流合作的利好消息的到来,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发展前景被十分看好。
一、加强中印贸易合作对双方的经济腾飞具有战略意义
曾经有人预言,中国和印度在将来会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许多学者也曾提议并探讨了关于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的设想。这些都说明这两个国家应该在经济发展的方向上寻求某种共同的道路。但是,在现实中,中印双方各方面的相互合作的确还存在一定困难,单从贸易方面来讲,由于受到政策、文化、历史、国情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中印贸易的实际开展远不如理论上那样顺利。总结阻碍中印双边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首先,中印之间由于历史原因,印度对我国有一定戒备心理;其次,两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都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市场,在对外出口和吸引国际投资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竞争格局;第三,两国陆运贸易不发达,虽然接壤,但是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目前两国之间大部分贸易的开展是通过海运进行的,路程远、费用高,不利于双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笔者认为中印加大互利合作是两国的明智之举,中印双方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寻求一种南南合作的新格局。其中中印贸易紧密程度的加强,是这种南南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主要表现在:
1.加强中印贸易的紧密联系可促使中印两国在政治方面更加相互信任
同我国一样,印度也正处在改革的浪潮之中,它的目的同样也是经济的迅速腾飞。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对此十分感兴趣,印度也有意希望借助美国等一流发达国家的力量来迅速达到赶超的目标。但这样对于我国而言无疑是不利的。如果能够使两国的经济依赖性加强,在各个领域展开更充分的合作,使双方都成为彼此不可缺少的伙伴,那么经济上的紧密性会影响政治的紧密性,在双方互为有利的基础上,稳定的双方关系应该不难创造。
2.双边经贸合作的加强有利于提高两国的经贸效益
加强双边经贸合作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对于双边贸易,特别是陆运贸易,如果能适当降低关税,则可以进一步扩大贸易量。但就目前而言,印度的关税依然处于一个较高水平,这对双方贸易的进一步开展无疑是不利的;另外,如果像许多学者提出的那样,中印自由贸易区能够建成,则双方获利会更大,根据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的经济理论,不难推测出这个结论。
3.加强中印贸易合作可以给我国西部地区创造更多发展机遇
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几年来,西部地区经济状况已经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这点成绩对于彻底改善西部地区的落后状况还是远远不够的,仅仅依靠优惠政策也是远远不够的,西部地区应该发掘自身的禀赋优势,并能够将资源转化为资本。西部地区应努力做成中印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基地。首先,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明显,从云南、西藏到印度都有公路到达,去年建成的青藏铁路,更是将内地和印度的陆地距离延伸到了拉萨,而且在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中,青藏铁路的延长线已经被纳入重点工程,该延长线将现有的青藏铁路从拉萨延长到了日喀则,按计划,以后还会延长至亚东口岸,这将进一步拉近了与印度的距离,为中印贸易的开展,包括边境贸易打开了方便之门。其次,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优势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国是一个劳动力廉价且众多的国家,西部地区正是我国劳动力密集的地区之一。现在我国的劳动力流动方向主要是东南沿海地区,如果西部地区作为中印贸易的门户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那么随着该地区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大量的劳动力会回归到西部地区,从而可以相应减少流动开支和一系列其他相关社会问题,使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分布不均的问题得以缓解。
二、中印商品贸易结构分析
1.中印产业间贸易情况分析
在中印商品贸易中,双方的进出口产品类别有着较大差异,本文根据HS(The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编码的商品分类标准将参与贸易的商品进行分类研究,该分类制度是迄今为止最完善和科学的国际贸易分类体系,它将所有贸易商品共分为22类、99章,考虑到实际情况,本文在研究中印贸易商品时,剔除了第19类(武器弹药及其零件附件)、20类(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和21类(特殊交易品及未分类商品),主要原因是由于这几类商品贸易量太小,故本文以下只研究其他19类商品。如图1-图3所示,从2003年到2005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印商品贸易有如下特点:
(1)中国和印度的商品贸易结构比例基本保持平稳;
(2)多数类别的商品贸易量较小,但也有部分商品显示出较高的贸易额度;
(3)从印度出口方面来看,该国出口到我国的金额最大的商品是第5类(矿产品),且在该类商品中,印度保持了较大的顺差;第15类(贱金属制品)中,两国贸易量也较大,虽然在2003年,印度在这类产品的出口中占据了绝对优势,但随后2004年、2005年数据显示两国贸易差额不大;第7类(塑料橡胶制品)中,印度显示出略微强势的出口额,但两国这类产品的贸易量并不大;(4)从我国的出口方向来看,我国在第6类(化工产品),第11类(纺织品)和第16类(机电产品)的出口中占有比较优势。
图1 2003年中印贸易商品分类金额
图2 2004年中印贸易商品分类金额
图32005年中印贸易商品分类金额
从图中还可以看到在贸易量较大的产品类别中,进口或出口一边倒的形式十分明显,双方都有具备贸易比较优势的产品,显示了双方商品的互补性,这对于双方贸易的开展是有推动作用的。然而,这样的商品在中印贸易间只是少数,而且,由于诸多原因,一国某类商品大量的贸易顺差无疑会增加另一国一定程度上的贸易恐慌,特别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与许多国家的一直保持了顺差形式,加之印度本国也正在实行一系列崛起战略和改革战略,双方较大的贸易差额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一国的利益,从而影响到两国的贸易进一步开展。所以,这种基于双方比较优势而开展的国际贸易并不十分适合于这两个发展中国家,或者说中印贸易的大规模发展完全依靠这种传统的贸易形式是不够的,而基于规模经济优势的产业内贸易应该更适合目前双方的贸易开展甚至对两国吸收更多的国际投资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2.中印产业内贸易情况分析
学术界一般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产业内贸易程度的高低。在一系列统计指标中,格鲁伯-劳艾德指数(Grubel-Lloyd Index)简称GL指数,是迄今最常用的权威性测量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指标,某产业的GL指数表达式为:
| Xi-Mi |
Bi=1 - ————
Xi+Mi
其中,Xi表示某国i产业的出口额;Mi表示某国i产业的进口额;Bi在0-1之间变动,Bi越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越接近于0,则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很低。根据统计数据计算,中印产业内贸易指数如表2所示。
表2 中印19类主要贸易商品的產业内贸易指数(1997-2005)
数据来源:高校财经数据库
根据表2中的数据,本文只着重研究双方贸易额较大的商品类别的产业内贸易情况(即第5、6、7、11、15、16类商品),可以发现如下规律:
(1)在印度顺差较大的产业中,第5类商品两国的产业内贸易程度逐年降低;第7类和第15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比较大,且近年依然呈现上升趋势。
(2)在我国贸易顺差较大的产业中,第16类产业内贸易指数较平稳,且产业内贸易程度很小;第6类产业内贸易指数指数逐年上升;第11类产业内贸易指数逐年下降。
可总结得到以下结论,如表3:
表3 中印贸易中适合不同贸易形式的商品类别
三、发展中印贸易对策分析
针对前文所研究的发展中印贸易的战略意义和双方贸易商品结构数据的分析,笔者认为发展中印贸易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对双方具备比较优势产品要继续保持其优势
对于印度的矿产品和我国的机电产品和纺织品(虽然纺织品还有一定的产业内贸易成分,但是其趋势已经越来越小,所以对于纺织品贸易而言,中国还是具有比较优势的)而言,因为双方都有着较强的绝对优势,这种优势的具备前者是因先天禀赋后者是后天多年的积累结果,且都是不容易改变的固有优势,所以对于这两类产品双方应该进一步巩固各自的优势,而不必刻意弥补贸易差额,更不要恶性竞争和制定高额壁垒加以限制。
2.利用规模经济开展产业内贸易
对于塑料橡胶制品、贱金属制品和化工产品,产业内贸易已经形成且有逐步加强的趋势,所以,对于这几类产品,两国应着重加强产业内的分工协作,在产品质量、档次、用途等方面,结合本国其他资源如土地、劳动力等,展开合理分工,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创造规模经济效益。另外,由于双方协作分工,产业间的恶性竞争会相应减弱,这对于目前两国吸引FDI方面的矛盾也会有所缓解。
3.大力加强边境陆运基础设施建设和沿线配套服务建设
目前,印度进口到我国的商品所经过的陆运途径主要是经缅甸到达我国云南。值得欣喜的是青藏铁路的开通及已经纳入“十一五”工程的其延长线的修筑无疑对双边的陆运贸易往来是一个利好消息。铁路的运力是陆运的数倍,这样一来既可减少以往绝大部分依靠海运的运输成本,又可以提高运输的速度、效率和安全性。另外,在陆运沿线也应该相应地建立服务于双边贸易的配套设施,如在云南、四川、广西等地设立货物装配和集散仓库、商品加工厂等;也可以不定期在这些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产品博览会,针对双方的优势产品展开贸易洽谈,不论双边贸易还是地区经济亦可在会展经济中获得一部分收益。
参考文献:
[1]罗文宝周金秦:构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南亚研究季刊,2006(1)
[2]郑利:中印经济优势分析[J].合作经济与贸易,2006(1)
[3]张建红:中印两国贸易合作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1999(5)
[4]斯瓦兰·辛格:中印双边贸易的基础探悉与前景展望[J].现代财经,2006(3)
[5]朱晶陈晓艳:中印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及贸易潜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1)
[6]徐康宁韩剑:中国和新加坡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5(7)
中国与印度都是东方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上两国和平共处,相互合作,相得益彰,两个相邻大国之间有着悠远的经济和文化往来。然而,由于英国殖民者侵占印度为其殖民地,并进而侵犯中国西藏,导致中印政治关系中断。中印文化交流也进入了特殊的年代。19世纪20年代,印度国大党奉甘地为领袖,掀起了第一次不合作运动高潮,出现各条战线大规模的群众性斗争,猛烈冲击英印当局的殖民统治,中国则出现了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的高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诗人泰戈尔访问中国,推动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发展。
泰戈尔访问中国与中印学会的建立
1913年, 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亚洲获此殊荣的第一人。1924年4月,泰戈尔访问中国,中国文化界出现了一股“泰戈尔热”。
中国报刊上充满了欢迎和赞美泰戈尔的文章。泰戈尔访华的主要接待人和翻译、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称颂泰戈尔的访问中国,如同泰山日出,“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是“东方的复活”,是“光明的胜利”。中国的左翼作家则从另一角度对泰戈尔表示敬重,《民国日报》“觉悟”副刊刊载沈雁冰的文章,赞美泰戈尔是“一个人格洁白的诗人”,“一个怜悯弱者,同情于被压迫人们的诗人”,“一个鼓励爱国精神,激起印度青年反抗英国帝国主义的诗人”。泰戈尔先后访问了中国的上海、杭州、南京、济南、北京、太原、武汉,到处发表演讲,与众多中国文化名人交流,向中国人民传递印度人民的情谊,对于恢复和加强两国人民的友谊,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印度时,曾深情回忆泰戈尔在中国的这段不平常的经历,赞扬说:“泰戈尔不仅是对世界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天才诗人,还是憎恨黑暗、争取光明的伟大印度人民的杰出代表”,“至今中国人民还以惦念的心情回忆着1924年泰戈尔对中国的访问。” 泰戈尔访问中国,首先推动了中印两国革命运动的互相支持。以1925年“五卅”运动为标志的中国反帝爱国运动得到了印度国大党、印度共产党等各种政治势力的欢呼与支持,也对印度的民族主义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印两国的民族主义政党和领袖加强了联络和互相支持。
中印学者的互访,自古以来就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传统,即便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也没有完全中断。早在1901年11月至1903年5月,中国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曾在印度居留17个月,著有《印度游记》,开创了近代中国学者游学印度的先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领袖关注印度,主要目的是“举印度之事以警中国”。据林承节统计:康有为有80篇论著100处,梁启超有近百篇论著200余处提及印度。他们猛烈抨击英国殖民者对于印度的高压统治和种族歧视制度,深切同情和描述了印度人民的亡国奴生活,分析和研究印度亡国的原因,将对印度问题的思考与中国如何避免重蹈印度覆辙问题相联系。自泰戈尔访问中国后,推动中国高层学者出现了一个游学印度的高潮。20年代后半期至30年代初,中国学者谭云山、徐志摩、许季上、许地山、高剑父等先后访问游学印度。尤其是谭云山长期在泰戈尔创办的印度国际大学任教,并曾周游全印度,著有《印度周游记》《印度丛谈》等,对于推动中印间的相互了解起了重要作用。
从1931年起,谭云山与泰戈尔酝酿建立中印学会的计划。在中印两国学者和政要的热情支持下,1934年5月,印中学会首先在印度成立,设在国际大学,泰戈尔任主席。次年5月,中印学会在南京成立,蔡元培任理事会主席,戴季陶任监事会主席。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印学会推动了一系列中印文化交流活动。如中国中印学会向印度印中学会赠送中国古籍,第一批有6万卷之多;分别在印度的大学设中国国学和中国佛学讲座,在中国的大学设印度佛学和印度文化讲座;推动中国学者陶行知等访问印度,选派留学生赴印度学习等。
泰戈尔与中国学院的建立
中印学会最大的成就是推动在印度国际大学建立中国学院。在谭云山教授的积极奔走下,筹集款项的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泰戈尔则在由他主持的国际大学专门拨出一大块土地用于建设中国学院。1937年4月14日,该学院举行成立典礼,甘地亲自致函祝贺,尼赫鲁派女儿为代表出席,泰戈尔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称该天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中国和印度接壤千里,通道不计其数。这些通道不是战骑和机枪开发出来的,而是和平的使者,往来不绝,一步一步踏出来的。两国人民现在要把这些信道开阔平整起来,使之畅通无阻,以便更密切有效交往。”谭云山被任命为中国学院院长。中国学院的成立,标志着中印文化交流关系达到了新的水平,中印文化交流由此而有了一条常年开通的渠道,其意义不可低估。
抗日战争期间,中印文化交流继续得到发展。1939年8月,尼赫鲁访问重庆期间,曾撰写《发展中印关系意见书》送交中国国民党中央。该文指出:中印两国皆在作培养国力、争取自由的奋斗,因此彼此可以借镜之处甚多。并提出7点建议,深得中国国民党领导人的赞同。国民党中央陈立夫、朱家骅在参考尼赫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印文化合作办法办法大纲》。这反映了中国官方积极推动中印文化交流的意愿和政策走向,使双边的文化交流活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39年底,著名中国画家徐悲鸿应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历时1年多时间。其他赴印讲学访问的著名学者还有陈翰笙、常任侠、金克木、徐梵澄、吴晓铃、陈洪进等。1940年初,中国太虚法师率佛教代表团访问印度,尼赫鲁曾会见该代表团。同年,中国回教代表团访问印度,印度穆斯林领导人真纳会见代表团。11月,国民政府派遣考试院长、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率中国高级友好访问团访问印度,并携带蒋介石亲笔函分致甘地、尼赫鲁和诗人泰戈尔。当时,尼赫鲁由于参加反战不合作运动已被英印当局逮捕入狱,戴季陶到尼赫鲁家表示慰问,并转交了蒋介石的信件和礼物。1941年年8月,印度独立运动家、全印妇女协会副主席卡拉黛维夫人访问重庆,蒋介石在会见时表示:“中国得到自由与独立以后,第一要务当为协助印度与朝鲜之解放与独立也。”
泰戈乐逝世与中印友谊的提升
1941年8月,泰戈尔因病逝世,中国朝野无限哀痛。中国战时最高军事领袖蒋介石亲发唁电,内称:“耆贤不作,声委无闻,东方文明,丧失木铎,引望南邻,无任悼念。”并撰写挽联“诗圣云亡”。国际反侵略运动中国分会的挽文对泰氏一生作了高度评价,称泰戈尔“是歌颂自然的诗人,也是改革现实的健将;是东方精神的号兵,也是国际主义的旗手;是印度的儿子,也是亚洲文化的卫士、世界文明的前驱;他曾为印度不合作运动而忿怒,他曾为中国反侵略战争而呐喊,他曾为东方兄弟的命运而忧思,他曾为西方朋友的学术而奔驰;泰戈尔先生而今不在人间,可是他的精神却永远存在我们的心中!”
1941年11月19日,由中央研究院、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中央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云南大学、中印学会、中国哲学会等7单位联合举行泰戈尔先生追悼大会及纪念演讲会。11月24日,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决定由中央广播电台播放泰戈尔先生之留声机片,并由张道藩发表广播演讲。12月5日,又由著名学者顾颉刚先生等领衔发起建立“泰戈尔先生纪念册编辑委员会”,决定编辑出版大型的纪念册,内容包括泰戈尔先生的传略、年谱、著作表、来华讲学纪事、照片、函电、自制乐谱、相关的纪念文字以及挽诗、挽词、挽联等18种资料。这些都表达中国人民崇敬和怀念泰戈尔的心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美、英等国结成同盟国关系,共同进行世界反法西斯侵略战争。援助印度等周边被压迫民族的独立运动成为中国官方战时重要的外交目标之一,并视之为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中国官方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尤其是对英、对美交涉中,继续劝说英国放弃殖民主义立场,抗议英印当局对于印度“不合作运动”的镇压,不断催促美国主持正义,对英国施加压力,促使其改变顽固的殖民主义立场,早日给予印度独立的承诺和保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印文化交流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42年8月,中印学会为适应战时中印关系的发展需要在重庆举行会议,修改会章,扩充会员,推举朱家骅为理事长,顾孟余为副理事长,陈立夫等为常务理事,戴季陶为监事长,陈布雷为副监事长,王宠惠等为常务监事。戴季陶指出:“现在印度已具有独立自治之政治规模,其人口在4万万以上,以世界言之,合中印两国人口即达8万万以上,故就新亚细亚言以及就新世界言,中印文化之研究合作,实与人类之安危祸福、国际之治乱兴衰所关最大。”
中印学会拟定了详尽的工作计划,关于组织工作,以“详切拟定各种会议之章则,健全本会之组织,加强行政之效率”为中心工作;关于总务工作,以“精密筹划本会应用经费之来源及其处理办法”;关于研究工作,以“特聘中外知名之专家,共为中印各项事业之臻密发展而讨究,且对中印双方有志中印事业优秀之学子介绍而达成交换留学,储育今后本会工作之基本干部”为中心工作;关于学会活动,以“切实促进中印双方相互之了解文化之交流”为中心工作。同时,该学会还拟定了《研究及编译工作计划纲要》。
中国中印学会参与了推动中印关系发展的一系列活动。1942年10月,印度印中学会也于圣地尼克坦举行大会,修改会章,扩充会员,推举泰戈尔的哲嗣罗缔·泰戈尔为主席,尼赫鲁为名誉主席,从中可见泰戈尔在中印文化交流之中依然发生着重要的影响。11月24日,该学会第3届年会在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举行。中国教育部、中国中印学会朱家骅、戴季陶、中国驻印专员沈士华、中国驻加尔各答总领事保君健等致电祝贺。会议就印中文化交流事业作出了不少有意义的决定。
中国和印度正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兼职教授琳敦(Nandani Lynton)和沃顿商学院的吉特德拉・辛格(Jitendra V. Singh)发现,在领先跨国企业的高管数量上,印度要比中国略胜一筹。在这篇个人评论专栏中,两位对此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释。但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印度可能会发现其领先优势将是暂时性的。
中国和印度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崛起无疑是令人瞩目的。高盛在金砖四国经济报告最新修订版中指出,中印两国跻身世界最大经济体的速度可能比最初预计的要快。事实上,今年第二季度,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日本在上半年的综合经济实力仍然强过中国。当然,在未来几年里还会出现不少问题,两个国家都会面临令人望而生畏的挑战。但是,两国的经济发展曲线似乎明显呈上升趋势。实际上,即使在最近冲击了多数发达国家的严重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中国和印度的发展速度仍然是相当可观的。
虽然这两个国家有些相似的地方,但是事实上,两个国家在历史、文化、人口和经济方面是相当不同的。于是我们很想探寻,对于中国和印度在全球经济和文化舞台中的崛起,这些差异具有怎样的作用和影响。
我们认为,最好从研究印度人和中国人如何在领先的跨国企业中发展至高层人员开始。籍此,我们可以获得一些重要线索,了解这两个国家的公司在未来会如何发展成为全球化的企业。
我们收集了财富杂志全球500强公司的数据。我们将中国的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和印度的公司ArcelorMittal从名单中除去,因为这些公司内理所当然会有不少中国和印度籍的高层管理者,而我们的研究更侧重于外国的跨国公司。这样就剩下了46家公司。通过审阅他们的年度报告、公司治理报告和其他在公司网站上披露的领导层信息,我们编录了每家公司的 “执行委员会/高级管理层”以及“董事会成员/管理委员会”的全部名单。我们对这些名单上的每一位人员的个人资料进行研究,确定该群组中的中国人和印度人的人数。结果就是:在总共788位拥有“首席”头衔的高层管理者中,有2个中国人、2个北美籍华人、以及13个印度人。在590位董事会成员中,有4个中国人和6个印度人。
虽然两个国家的`高管人数所占比例仍相对较小,但是,和跨国公司中的中国籍高管相比,印度籍高管的数量似乎相对较多。
我们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于是进行了一些论证来探寻这种不均衡情况的原因所在。我们总共假设了五项主要的差异,并认为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中国和印度在未来几年里在全球发挥的作用。
英语能力
英语能力是与差异明显有关的一项因素,因为英语是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直到最近,讲英语的中国人仍然相对很少,在中国经商大部分使用的是中文,但是这两个因素正在迅速改变。相比之下,印度的主要商业语言是英语,英语的普及往往被视为印度在国际贸易中一项独特的能力。近年来,印度公司在软件服务和业务流程外包方面突飞猛进,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是,这种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在英语教育的普及方面,印度的历史确实比中国更加悠久,但是,如今中国许多高校毕业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也是相当优秀的,即便他们从未出过国或在外企工作过。在中国,家长往往会牺牲一份薪水来承担子女的双语幼儿园和学校的费用。在中国,成人英语进修班造就了许多成功企业。
管理学教育
第二个差异在于,印度在管理学高等教育机构方面拥有较长历史。印度是卓越的印度管理学院(Indian Institutes of Management, IIM)的发祥地,如今,这些管理学院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研究所。其中,印度管理学院阿默达巴德分校是在20世纪60年代与哈佛商学院联合创立的,而创建于50年代的加尔各答分校则是在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的帮助下成立的。所以,五十多年来,印度一直在培养和输送经过专门训练的管理人才。
相比之下,虽然拥有中国领先商业学院的大学也拥有百余年的悠久历史,比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等,但是,中国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实施现代管理学教育。比如当时,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在大连启动了合作项目,欧盟和中方合资建立中欧管理学院(the China Europe Management Institute)。之后,该学院移至上海并成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hina Europ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CEIBS),亚洲领先的商学院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许多大学也创立了商学院,多数是与一家或多家西方合作伙伴共同创建的。党校也是重要的行政管理教育机构,但仍然停留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层面。
这样,我们就能发现管理教育历史方面存在的明确差异,这是50多年和之间的差距。从在中国和印度之外的国家的全球知名商学院担任的领导就能反映出上述差异。在此类院校中,担任院长的有两位是印度人 C哈佛商学院新院长尼廷・诺里亚(Nitin Nohria)和芝加哥商学院新院长苏什・库马尔(Sushil Kumar) C 以及即将成为法国英思雅德商学院新一任院长的迪帕克・詹恩(Dipak Jain),他曾在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担任过若干年的院长职务。与此相比,在全球顶尖的商学院中,没有一位担任类似职位的华人。
一、纺织品的界定
从狭义上说, 纺织品是指梭织布和针织布;从广义上说纺织品指用棉、麻、丝、毛等纤维经过纺织及其复制加工的产品, 包括单纱、股线、机织物、针织物、编织物、毡毯等。本文以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修订4 (SITC REV.4) 项下第65类纺织纱 (丝) 、织物、制成品和未另列明的成品及有关产品为研究对象, 并不包括第84类服装和服饰用品。具体分类见表1。
二、中印纺织品出口规模比较
中国纺织品出口额远大于印度的纺织品出口额。根据联合国Comtrade统计数据, 2007-2013年, 中国纺织品每年的出口额都远远大于印度纺织品出口额, 两国纺织品出口额有较大差距。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际市场需求减少, 中印两国纺织品出口额均有所下降, 导致该年两国增长率为负数, 2009年中国纺织品出口比2008年减少了8.48%, 印度则减少了12.17%。2010年世界经济出现复苏的迹象, 伴随着世界纺织品主要需求的增加, 两个纺织品出口额都迅速增长。2013年中国纺织品出口额1065.78亿美元, 印度纺织品出口额189.07亿美元, 中国纺织品出口额是印度的约5.64倍。 (见图1)
三、中印纺织品出口产品结构比较
中国纺织品出口产品结构比较均衡。按近五年 (2009-2013年) 出口总额计算, 中国纺织品出口结构中, 排名前四位的产品类别是:658类产品 (未另列明的全部或基本上以纺织原料制成的制品) 所占比重最大, 占全部纺织品出口的25.13%;653类产品 (人造纤维织物) 占全部纺织品出口的17.46%;651类产品 (纺织纱) 占全部纺织品出口的12.07%;655类产品 (未另列明的针织物或钩编织物) , 占全部纺织品出口的11.52%。以上四类纺织品出口额占全部纺织品出口额的66.18%。 (见图2)
印度纺织品出口产品结构中651、658类产品所占比重很大。按近五年 (2009-2013年) 出口总额计算, 印度纺织品出口结构中, 排名前四位的产品类别是:651类产品 (纺织纱) , 所占比重最大, 占全部纺织品出口的37.13%;658类产品 (未另列明的全部或基本上以纺织原料制成的制品) , 占全部纺织品出口的26.76%;653类产品 (人造纤维织物) , 占全部纺织品出口的15.61%;652类产品 (棉织物) , 占全部纺织品出口的10.67%。以上四类纺织品出口额占全部纺织品出口额的90.17%。 (见图3)
比较中印纺织品出口结构可以发现, 印度纺织品出口中651类产品 (纺织纱) 所占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是印度最重要的纺织品出口类别。这也可以表明印度在纺织品原材料生产与出口上有一定优势。2009-2013年的五年间, 印度纺织品出口额从91.10亿美元增长到189.07亿美元, 其中651类产品 (纺织纱) 出口额从2009年的21.89亿美元快速增长到2013年的70.86亿美元, 五年间增长了3.28倍。这表明近五年印度纺织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纺织纱出口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 该类产品出口的中印差距明显缩小, 2009年, 651类产品 (纺织纱) 印度的出口额是中国出口额的31.10%;2013年该类产品印度的出口额是中国出口额的58.19%。 (见图4)
四、中印纺织品出口市场比较
中国和印度的纺织品出口市场有比较大的重合。从2009-2013年的统计数据看, 中国纺织品出口的12%出口到欧盟, 10%出口到美国。印度对欧盟、美国市场的依赖性更甚, 纺织品出口的20%出口到欧盟, 17%出口到美国。欧盟、美国市场需求及贸易政策均会对中国、印度纺织品出口有重大影响。
除开欧盟、美国之外, 中国、印度纺织品出口其他市场相对错开。从2009-2013年的统计数据看 (不将欧盟作为一个经济体计算) , 中国纺织品出口排名前6位的出口国别地区是美国、中国香港、越南、日本、孟加拉、印度;印度纺织品出口排名前6位的出口国别地区是美国、中国、孟加拉、阿联酋、德国、英国。值的注意的是, 中、印两国互为排名前6位的出口市场, 表明两国纺织品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内贸易。 (见表2)
五、结论
(1) 目前中国纺织品出口规模远大于印度。虽然近几年印度纺织品出口增速很高, 但同期中国纺织品出口也保持较好的势头, 因此两国纺织品出口的差距仍然很大, 中国处在领先地位。在未来的发展中, 考虑到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 纺织业可能向劳动力生产要素更便宜的国家转移, 印度纺织品出口国际市场占用率可能会进一步提高。
(2) 目前中国纺织品出口产品结构相对均衡, 而印度更倚重651类产品 (纺织纱) 的出口。这与两国的棉花产量有一定关系。中国棉产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 但因近几年棉花价格持续低迷又受到自然灾害, 种植成本高, 许多农民放弃种植棉花, 导致近年棉花产量稍有下降。印度棉产量仅次于中国, 位居世界第二, 近五年棉花产量稳步增长, 国内需求稳定, 因此在充分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同时还能较好兼顾出口。
(3) 中印两国的纺织品出口都明显倚重欧盟和美国市场。中国纺织品出口的近五分之一是出口到欧盟和美国, 印度纺织品出口超过三分之一是出口到欧盟和美国。在欧盟、美国市场, 两国的纺织品有竞争性。与此同时, 在其他出口国别市场, 两国各有侧重, 特别两国之间也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内贸易, 表明两国纺织品出口存在一定互补性。
摘要:由于贸易限制和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弱化, 中国纺织品出口的部分订单流向了印度, 中印两国在纺织品出口方面的竞争引起各界关注。本文对近年来中、印两国纺织品出口规模、产品结构、出口国别地区进行了比较, 并对比较的结论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中印,纺织品,出口贸易
参考文献
[1]李秋珍.中印纺织品出口比较分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3) :19-21
[2]谢国娥, 周宜临.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在欧美市场的竞争关系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12 (1) :75-87
积极努力促进双方经贸合作
2008年,中国成为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成为中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苏杰生大使向记者介绍说:“2000年中印之间的贸易额仅有30亿美元,2008年已经达到520亿美元,从今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来看,2010年要达到600亿美元的目标。”近年,双向投资也稳步发展,印度累计对华直接投资已超过3亿美元。中国对印投资达2.5亿美元。印度驻华大使馆在推进中印之间的经贸合作做了很多的工作。据苏杰生介绍,印度驻华大使馆在17个城市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来宣传该国的品牌,并通过互联网来宣传该国的企业,使印度的品牌和企业在中国人心中有着不错的口碑和形象。3月份在北京印度驻华使馆举办了关于IT产业的一系列会议,10月份还准备举行类似的、关于医药方面的会议。印度驻华使馆将会尽最大的努力使印度的产品在中国具有影响力。苏杰生大使说:“印度使馆所做的一切就是要让中国的合作伙伴能够从与我们的合作中获得利润。”
苏杰生对记者说:“在中印之间的贸易关系中,印度正经历着严重的贸易赤字,这反映了我们进入中国市场的局限性。尽管印度的产业凭借其能力和竞争力,被世界上很多国家承认,但是在中国市场上的效果不是很明显。”据了解,印度的商人和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时有一些难题,印度的IT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但是产品在中国市场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同。苏杰生希望越来越多的印度产品能够被中国企业认可和购买。
谈到对中印贸易的期望时,苏杰生笑着说:“尽管现在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我对中印之间的贸易还是非常满意,希望更多的中国企业去印度投资,更多的人去了解印度的企业和品牌,民间会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正如苏杰生大使所说:“如果中印携手面对挑战,中印两国可以发展成为雄心壮志的关系”。
蓬勃发展的印度会展业
印度的会展业虽然与世界会展强国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印度举办的展会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化。印度知名的展览会有:印度(新德里)国际医院及医疗设备展览会、印度孟买国际IT与通信技术展览会、印度国际金属板材加工展览会。
印度国际金属板材加工展览会(BLECH INDIA)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金属板材加工展览会四大展之一,是展示尖端技术和智慧解决方案的首选。上届(2009年)展会有来自8个国家的近200个品牌参展,近1.5万专业观众参观。苏杰生说:“印度的企业会积极的参加中国的展会,同样我们也鼓励中国的企业多去印度参加展会,双方互动的展会会随着经贸关系合作的增加而随之增加。”印度的展会主要是由商会和专业化行业的宣传部门举办。
和谐之城——印度世博馆
说到上海世博会的印度馆,苏杰生大使自豪地说:“我们世博馆的主题是和谐之城,从外表看是竹结构的,是用可循环利用的原料做成的,它所要传达的信息是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生活的理念。”
据了解,世博馆将展现印度丰富的文化传统,多样化的宗教信仰、文化和语言,传统与现代科技发展,以及城镇和农村的融合。印度馆携带千年文化、传统美食来到上海黄浦江畔。苏杰生形象的描述:“参观者将通过‘时空隧道’回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印度,再穿越中世纪时期,直至现代的印度”。
通过展馆陈列,中世纪时期的MOHALLAHS城市生活形态也被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出来:在那个时代,人们从属于特定的同业工会进行生产和贸易,各个领域密切相连,和谐共荣。展现印度城市生活的演变,展现在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和不断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前,社会不同部门、不同阶层、城乡之间如何以贸易和服务的交换,获得最大程度的和谐共处。创意设计、科学技术等也将成为展示重点,包括信息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生物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多家印度前沿公司都将在世博会展示。最后,苏杰生还向记者介绍说:“印度馆的国家日是8月18日,那一天将会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欢迎你们前去报到和参观。”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