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究
【摘 要】本文基于对广西中职语文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问卷调查及访谈,论述中職语文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与培养的有效路径,提出要加强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以期提升当前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职语文学科 “三教”改革 青年教师 专业发展与培养
2019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使加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成为当前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教师如何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以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是中职语文学科“三教”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中职语文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为中职院校语文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决策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广西多所中职院校的语文学科教师进行了调研,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专业发展状况、学习状况和工作状况等32个客观性问题,收回有效问卷172份。
二、中职语文学科青年教师队伍现状
(一)对学校教师培养机制认同率低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的落实,教师专业发展与培养成为各职业学校“教学诊改”五个层面中重要的一环。然而,调研结果显示,只有51.39%的受调研教师对学校现行的教师培养机制表示满意。对学校在青年教师人才培养方面,受调查教师期待的措施及建议有:加大专项资金投入,为教师提供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帮助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能力;提高教师归属感、增加人文关怀以及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自由度。
(二)积极投身教学工作
受调查教师中,教龄3年及以上的仅为22.23%,但调查结果显示,100%的青年教师“非常热爱”教师职业,81.94%的青年教师非常适应学校的工作节奏,90.11%的青年教师能够很好地应对课时量大、层次多的教学工作任务,63.89%的青年教师能够很好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并运用于教学。
同时,在“目前教学工作中,最大的挑战在哪方面?”的选项中,位居第一的是“自身教学知识与能力的不足”,占40.28%,在“您认为哪一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对于语文学科教学来说最重要?”的选项中,位居前三的是“教育与心理知识”“教学知识与技能”以及“学科知识”,这充分说明多数青年教师以教学为重,将教学工作视为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课堂教学质量较高
目前,多数青年教师治学严谨,能用心备课,认真设计板书;不少人能脱稿讲授;有些教师注意接收新信息,知识面较广,能够介绍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有些教师能有效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注意学生反馈,与学生互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调查结果显示,77.78%的中职语文学科青年教师进行过公开授课,平均分达到79.2分。此外,69.44%的语文青年教师认为自己目前的专业发展处于“平稳发展”阶段,16.67%的语文青年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正在“快速上升”阶段。
三、中职语文学科青年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发展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随着“教学诊改”工作的不断推进,中职语文教师队伍呈现新气象。但在对入职3年以上的中职语文教师的调研中,我们发现,有16.1%的青年教师尚未取得对应系列的教师资格证,有22.58%的青年教师未取得初级职称。这一结果显示,部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不强,未能主动追求专业发展。究其原因,是一些教师存在“语文学科在中职学校中是公共基础课程,对专业能力要求不高,不需要过多关注”的错误思想。中职语文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关系教师自身,也关系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成效,关系着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教学压力大,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1.教学任务重,精力投入大。中职语文学科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2.4%,他们讲授的多是新课,课时量大、层次多、教学工作量饱和。根据督导听课反馈,在语文青年教师授课中,部分教师仍存在授课方法传统、教学灵活性不足、教学效果不稳定等问题。而语文青年教师也在“目前教育教学工作中,最大的挑战在哪方面?”这一问题的选项中,选择“教学工作量过大”的名列第二,有65.28%的语文青年教师认为工作压力大,无暇顾及专业发展。
2.职称晋升缓慢,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参与调研的语文青年教师中,尚有63.89%语文青年教师没有获得初级职称。与高级职称教师相比,语文青年教师中有80.56%认为在“教学知识储备”、73.61%认为在“教学知识熟悉度”上存在差距。此外,有40.28%的语文青年教师将“自身知识与能力不足”视为自身最大的挑战。可见教学能力有待提升是语文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
3.科研能力较弱。从调研结果看,中职语文学科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及科研实践情况均不容乐观。在科研意识方面,64.7%的青年教师选择是“迫于职称评审压力选择做课题研究”,只有19.1%的青年教师觉得“开展教学研究十分有必要”。在科研知识方面,只有30%的青年教师确定自己能掌握“科学记录教学活动的方法”“分析教学活动的基本方法”及“规范科研的一般结构和框架”。在科研实践方面,有62.71%的语文青年教师没有参与过教研项目,81.94%的语文青年教师没有公开发表过论文。
四、中职语文学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与培养策略
中职语文学科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在科学的教师专业标准指导下,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和教师个人协同发力、共同推进。要切实做好中职语文学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与培养工作,就要系统地开展青年教师的职后培训,建章立制,将加强培养与大力引进相结合,通过对现有队伍进行精细化管理,提升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切实打造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新型教师队伍。
(一)建章立制,建立中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标准
学校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试行)》及各系列中职教师职称评审标准等文件精神,制订了《中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不仅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同时也为开展系统的青年教师培训提供了指南,为中职教师的专业化和高质量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
1.标准框架。该标准从师德师风、职业素养、教育教学与科研、学科建设、业绩成果、学生管理,以及论文、著作、实践成果等方面对中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进行描述。设有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29项,包括中职语文教师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及学科建设等各个方面。
该标准将各项指标分为必要条件及附加条件,并按达到程度,划分为“一星”至“五星”五个等级,并以“*、#”等特殊符号注明职称晋升、双师素养必备条件。
2.标准运用。通过对标自查,学校、教研室可以有的放矢,制订体系化教师培养计划;教师可以制订个人职业发展计划,明确努力方向。“对标自查—计划—实践—对标检验”的周期循环,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优化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机构
将常规分散于人事、教务及各专业系部的教师引进、教师培养、教师评价等功能剥离出来,成立“教师发展中心”等专门机构,专职负责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和行动,负责包括组织制订分层分类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教师准入考核,教师培训、评价,以及教师专业晋升阶梯建设。
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机构不仅承担着合理组建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满足教师进行分层分类培训的职能,还承担着建立质量保障机制的职责。通过定期深入教师群体进行调研和长期收集教师发展诉求等信息,了解教师对学校和企业的信息或资源诉求,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资源库,为教师提供精准的培训内容和咨询服务。这样职责清晰的部门,能针对中职教师专业、学科特点进行各专业、学科教师培养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梳理、整合、优化和设计,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实效。
(三)创新培养方法,切实提升培养实效
1.引导中职语文学科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与专业意识
职业与专业意识的树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而是要多管齐下,坚持不懈地努力,方能见效。
首先,加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强化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形势政策教育、丰富政治理论学习方式,引导青年教师充分认识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从事教育事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其次,树立典型和标兵。充分利用青年教师发展的强烈愿望和成长动机,通过树立典型、鼓励优秀等方式,引导他们在教书育人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事业心与责任心。引导青年教师准确处理好日常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课程建设、德育工作之间的关系,激发教学动力,促进教学水平提升。
2.建立基于混合式教学的中职语文学科教师“双环傳动”培养模式
(1)常规结对培养模式:常规的青年教师“师徒制”培养大多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让徒弟能够在师傅的带领之下更快地掌握实践技能和基础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但是,这种“线段式”的培训方式是单向的、零散的,效果不太理想。
(2)“双环传动”培养模式:将“老教师与青年教师”(大环)与“青年教师与新教师”(小环)分别结对子,且将“老教师—青年教师—新教师”衔接起来,形成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的团队培养形式。在教学团队中,团队发展目标清晰,团队成员个体职业发展目标明确,通过共同建设课程、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完成科研课题及参加教学技能竞赛等,在实践中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双环传动”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及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位团队成员都能得到精准的引导与全方位的发展,强化了中职语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新教师、青年教师提供了展示平台,促进了团队成员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
3.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培养格局
语文学科作为中职教育的公共基础学科,其所强调的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及“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所有专业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教学要与其他公共基础学科、专业课程协同共进,同向同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中职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学科领域中,需要政府、学校、行业企业有机合作、协同共建。
4.关注中职语文学科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青年教师是中职教学工作开展的主力军,语文教师的加入,能强化各专业研究团队成果的梳理和提炼,其科研能力对学校教改和科研成果培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为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通过多渠道鼓励青年教师多参加科研活动,给课题少的青年教师给予资金上的帮助,加强学校文献资源库建设,为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四)完善激励机制
要完善教师绩效考核方案,将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情况纳入学校绩效考核体系中。
1.根据《中职语文学科教师发展标准》,定期从师德师风、职业素养、教育教学与科研、业绩成果,以及论文、著作、实践成果条件五个维度对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年度绩效挂钩。
2.明确“双环传动”培养中导师及受导教师的工作任务及考核要求,并将考核结果与年度绩效挂钩。
3.不定期对青年教师成长进行多元化考核,选拔骨干教师外出学习、交流,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专业技能竞赛,对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表彰。制订一系列教师奖励制度与奖励方案,以促进学科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总的来说,中职语文学科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学校要为青年教师提供教学支持,并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针对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表现出的问题进行改革,更要正确地对待。培养青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需要学校不断探索方法、不断调整策略、不断优化机制。
【参考文献】
[1]周建松,陈正江.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背景、内涵与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9).
[2]王成荣,龙洋.深化“三教”改革 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
[3]何金琼,冯娜,蒋文,等.“三教”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以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0(30).
[4]熊亚琴,徐暄.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才智,2014(33).
[5]孔巧丽.新时代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21(6).
注:本文系2020年柳州市职业教育一般课题立项“新课标视野下中职公共基础课混合式教学实践与研究”(编号:LZZJS2020C056)的研究结果。
【作者简介】张剑曦(1981— ),女,广西梧州人,教育学硕士,高级讲师,现就职于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责编 刘颖恩)
作者:张剑曦
摘 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动因包括主观动因和客观动因两个方面,且二者是交互作用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主要有:不断自我反思,激活对新知识永不枯竭的追求;同行研究性探讨,收获新知识、新能力;境内外进修学习,不断“充电”获取前沿学科知识;校本培训,掌握新知识、新能力的获取手段和路径。
关键词: 高校教师 专业发展 专业能力 高深知识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综述
当前我国学术界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即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含义是指,高校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工作时,经过独立自主及相互协作的活动引导自我反省、理解、提升,最终实现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狭义的含义是指,高校教师作为教学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业型教师或教育型教师的过程。
(一)“狭义”含义的代表。
王毅、刘军(2012)认为由教师的职业决定,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着眼点在于通过研究、学习、反思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在实现高校教师独特的社会价值的同时,体现其个人价值。
桂建生(2013)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责任,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和探索,教育教学能力逐步得以提高并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
郑伦仁(2011)认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由教师从事的职业决定的。高校教师是一种教育性、学术性兼有的专门职业。这两性是高校教师最基本的特质,正是这种特质决定了高校教师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不断学习、探究与训练,教育、教学专业知识与技术、专业能力、专业素养等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朱柏萍(2008)提出,从本质上讲,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通过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完善的发展历程,并强调高校教师通过“新知识”的接受实现专业发展。
(二)“广义”含义的代表。
刘洋(2012)认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高校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工作时,经过独立自主及相互协作的活动引导自我反省、理解、提升,最终提高教学、科研及社會服务等专业技能。
邓偊、李颖(2011)提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以高深知识为基础;以学术研究为支撑,是学术水平为标识的动态发展过程。综合学术水平的提高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宋东明(2011)指出,高校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通过自觉的、系统化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不断内化教师专业价值、获得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认同教师专业理论规范、形成教师专业性格,最终成为成熟教师的过程。
钟海青(2010)认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专业知识和精神的拓展和提升,即由多种方式引导自我反省与理解,通过增进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专业知识与精神,促进教师个人自我实现。
综述,广义和狭义区分点在于,狭义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仅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广义的专业发展则强调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综合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我们主张广义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认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指高校教师在认同自身“学术职业”的前提下,通过不断学习、探究、反思提高其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
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既有内在动因又有外在动因,且二者是相互影响、交互作用的。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因。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矛盾叫内因,外部矛盾叫外因。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内在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从辩证法角度看,要重视内因。凡事要从内部找原因,从而找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因集中表现如下:
首先是由高校教师主观意识上对学术职业的坚守决定的。高校教师从事的职业不同于一般职业,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且是一种“志业”,更是一种“梦想”。关于学术职业这一概念它源于西方,广义的学术职业是指一切从事学术活动、以学术作为物质意义上的职业的人;狭义的学术职业则特指高校教师这一职业群体。在我们的研究中,取狭义的概念。学术职业的特点集中表现为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探索性、自主性及学科性。高校教师一旦选择“学术职业”,就会从主观意识上信奉这一职业道德、坚守职业规范、遵从职业操守。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功在他人、利在社会的劳动,这种劳动需要付出全部的聪明才智和大量的时间精力,且是十分繁重和辛苦的劳动。这种劳动的成果往往隐没在学生的成功中,自己有可能一生默默无闻,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特点、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有深刻的理解,由此产生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自豪及勇于献身的精神,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天职。对学术职业的坚守决定了高校教师要发自内心地不断进行专业发展和完善。
第二,源于高校教师对高深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的渴望。这种对知识探索的渴望和追求的梦想,决定了高校教师怀着对知识的虔诚的心耕耘、劳作。对高深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或源于理想、梦想,或源于浓厚的兴趣、爱好。对知识的“追求”从发展经历上探究,它是高校教师在大学学习阶段、研究生学习阶段等逐步形成和积累的。不仅学习内容,而且学习方法和手段都在不断积累和提升。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师对高深知识的追求和探索更加迫切。这种主体发展意愿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实现。
第三,自尊、自强、自爱、自重的心理决定了高校教师主动自觉地进行专业发展和完善。自尊、自强、自爱、自重是高校教师的基本心理。无论是高校教师对学术职业的敬畏,还是社会对高校的期望,都使这种心理得到强化。人本主义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要,高校教师这种主观需求尤为强烈,而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自我实现是相匹配的。从社会层面上讲,社会要求高素质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更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更具有良好的教师素质;不仅是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内容,更是有效的教育工具或手段。教师的品格意志、道德面貌、情感态度、学识能力和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因此,高校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专业发展,才能肩负起高校教师的职责。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因是其专业发展的原动因。这种原动因是建立在主体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价值、意义有着深刻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高校教师主体发展意愿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因。
(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动因。
外在动因是由各种外部条件决定的。
首先,源于高校发展的要求,即高校的发展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要求。在当下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氛圍里,如教育家潘懋元先生(2010)所说,“每一所大学能够生存、能够发展、能够出名,依靠的就是特色”。也就是差异化发展。正是这种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客观上要求学校的教师必须根据学校的定位,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建立优势学科、品牌专业。无疑,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学校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成为一座教育丰碑”,这就提出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必须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
第二,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水平提升的要求。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五大职能之一。高校教师在完成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必须根据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及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业、到社区为市场经济服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校教师服务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集中表现在:(1)要求教师有洞察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产、学、研合作实际需求的能力;(2)要求教师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3)要求教师有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所有这些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
第三,来自教师职称晋升的压力。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压力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尽管没有一所高校明文规定没能正常晋升职称的人离开学校,但二级学院管理的末尾淘汰制,已是实际意义上的优胜劣汰。教师要想不被淘汰,必须在专业发展方向上有所选择,要么成为优秀的专家型教师,在教学上有所建树;要么成为科研型教师,在科研上成绩突出;要么成为卓有成效的社会服务型教师。无论成为哪种类型的教师都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因为无论哪种类型的教师只要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发展了、提升了,就能晋升职称。
三、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选择路径可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建立在对职业的敬畏、对自己专业的追求基础上的。在此前提下,我们探讨几种主要的专业发展路径。
(一)通过教师不断地自我反思,激活对新知识永不枯竭的追求。
“反思”又称为反省、反映,作为哲学范畴是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黑格尔把反思看成一个把握发展的辩证概念,即反思是作为一种把握外在本质到把握内在本质的过渡。高校教师通过不断地对自己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反思,以此全面、深刻地认识自身专业发展在哪些方面具有优势或劣势,并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可见,这种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正确、有效地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对专业发展的反思包括三个方面:(1)对教学工作的反思;(2)对科研工作的反思;(3)对社会服务工作的反思。反思是一种自觉行为,源于对亲身经历的具体教育教学情景的回顾、比对及重塑。对于从事学术职业的教师而言,反思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职业智慧。通过反思,增加了新知识,发展了专业,完善了自我。
(二)通过同行研究性探讨,收获新知识、新能力。
学科专业组、教研组、教研室是高校最基本的教学、科研单位。同行们在这里开展教研活动,通过公开课、示范课、讲评课等交流各自教学经验及各种创新教学方法的运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学术交流,如学术前沿介绍、学术沙龙、科研专题报告、科研心得交流、课题申报的经验交流等提高科学研究水平;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展各种社会服务、社会咨询等工作以此收获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通过境内外进修学习,“充电”获取前沿学科知识。
有计划、有步骤的境内外专业进修学习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目前,境内专业进修学习的主要形式有:国内访问学者、学位进修(硕士、博士)及短期培训进修等。境内专业进修还有一种重要形式就是到专业对口的企业进修。这种进修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通过企业进修在课程设置、实训课教学、毕业设计、就业指导等方面有显著提高,对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意义重大。
境外专业进修学习的形式主要是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及教师专业提升的需求有选择地选国别、选学校、选专业方向等,同样有短期和长期不同形式。境外专业进修除了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外,更重要的在于批判地吸收、借鉴国外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科研方法及创新路径。釆他山之石,为我所用。
(四)通过校本培训,掌握新知识、新能力。
校本培训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通常校本培训分为岗前培训、履职提高培训、各种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技能培训等。近年来,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我国高校十分重视校本培训,很多高校建立和完善了教师发展中心,而且“中心”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他们通过新教师研习班、教学沙龙、名师工作室、教学咨询平台等形式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在尊重新教师的发展意愿的基础上,考虑教师入职前的专业背景、专业基础,为其量身定做培养方案,使新教师在较短时间内较好地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与青年教师一道共同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使其充分认识和了解在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各个阶段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养,更加明确专业发展的方向;与中老年教师一起进一步完善专业发展规划,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毅,刘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探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2).
[2]桂建生.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自主发展和专业对话[J].当代教育论坛,2013(12).
[3]郑伦仁,周鸿.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自我实现途径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1(7).
[4]朱柏萍,论我国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D].兰州:兰州大学,2008.6.
[5]刘洋.高校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7).
[6]邓偊,李颖.从管理视角探析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2011(35).
[7]宋东明.地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特点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1(11).
[8]钟海青.“教师专业化”的误区及批判[J].教育发展研究,2010(4).
[9]张忠华,况文娟.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缺失与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2016(12).
[10]关喜春.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研究[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7(3).
[11]徐紫冷.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高校农业教育,2016(12).
[12]刘佳萌.论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趋势[J].西部素质教育,2017(5).
作者:张月
摘 要: 我国公共艺术专业于2008年才正式被国家教育部获批设立,设立时间相对较短。国内设立相关专业方向的高校也经历了一个并不是很长的建设和探索期。一方面,国内的涉及相关专业建设相关研究和积淀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在各自专业方向发展的基础上的积累。另一方面,是因为公共艺术这一较新的艺术形式,也决定了更新的公共艺术专业尚处于创立发展,自我总结,逐步走向完善成熟发展的阶段。本文即通过对公共艺术专业部分的研究来探究公共艺术专业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公共艺术专业 产生背景 发展路径
公共艺术包括艺术创作、公共空间和大众参与三项要素,大众参与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艺术,指私人、机构空间之外的一切艺术创作与环境美化活动;狭义的公共艺术,指设置在公共空间中能符合大众心意的视觉艺术。①随着城市文化建设的逐步开展,公共艺术人才的需求随之日益迫切。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公共艺术人才来满足日益增加的社会需求成为一个现实问题——高等教育中公共艺术专业的设立因此应运而生。
一、公共艺术专业产生的背景
一方面,公共艺术专业的研究和创作对象——公共艺术产生发展的时间不长,但社会需求和影响力日渐扩大。公共艺术最初概念的形成和较大规模的实施,是以1959年美国费城立法通过“百分比艺术法案”(One Percent for Fine Arts Program)②,直接赞助公共艺术的实施为标志。此后,逐渐兴起于欧洲及亚洲一些国家。在我国,公共艺术虽然是一个新兴概念,但正逐渐为广大国人所了解。随着公共艺术在我国发展,公共艺术不仅成了国内美术界或者美术理论界的关注话题之一,更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如2004年10月深圳举办了“公共艺术在中国”学术论坛,2006年上海举办了首届长三角城市公共艺术暨动漫产业论坛,2008年1月北京举办了“首届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论坛”,等等,引发了更多的关注。并且在中国许多城市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在各自的城市建设,特别是结合城市文化建设中,亦有效仿国外的“百分比艺术法案”建设城市中的公共艺术,主导公共艺术建设,可谓是方兴未艾,大有如火如荼之势。
另一方面,公共艺术专业方向探索和建设在国内逐步展开。面对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兴起及社会对于公共艺术的需求,承担艺术推动者和教育者角色的国内美术院校已经敏感地发现这一趋势——伴随城市的建设、发展和完善、繁荣,公共艺术成为城市文化经济中的一个文化经济产业,显性和隐性地表示着现实和未来的一种行业需要。公共艺术人才的社会需求亦由此逐日剧增。因此,部分国内美术院校近年纷纷设立了公共艺术专业方向,开始开展公共艺术的教学与研究:中国美术学院于2001年创办的视觉艺术学院就是以公共艺术为主开设相关专业方向,进行教学和研究的探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有壁画与公共艺术专业方向;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五、第六工作室,公共艺术为其主导教学方向,到2005年,该校城市设计学院成立了公共艺术系;天津美术学院2004年7月正式建立系级教学单位,在依托传统专业的基础上衍生、融合、拓展出公共艺术新的专业方向,开拓出壁画壁饰主修课程;汕头大学2004年成立的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学专业中含公共艺术专业方向;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2007年开始招收公共艺术方向学生;公共艺术更是成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重点学科,但主要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和高级研修班学员进行公共艺术教学的探索和传播,等等。③其中,中国美术学院可以说是最早开设公共艺术专业方向,有意识地比较系统化建设公共艺术教学与研究体系的先行者之一。2007年中国美术学院主导经由浙江省教育厅向国家教育部申报增设本科公共艺术专业代码,并于2008年正式获批,列为美术类目录外专业正式招生,它是公共艺术专业正式设立的标志。
二、公共艺术专业向何而去
对于一个学科专业的发展而言,获得国家的审批设立只是说明该专业向更成熟完善的方向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并不表示专业本身没有不足,一定具备持久的专业发展生命力。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公共艺术专业设立后,它所面临的状况:
首先,城市化大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契机的持续推动。公共艺术可谓是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伴生品,也正是中国城市化运动和公共艺术的巨大社会需求催生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公共艺术专业的探索和正式设立。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④已从国家战略层面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而中国城市的经营者——政府部门的特有主导力量——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公共艺术意识的觉醒,如上海、杭州、南通等多城市都进行了城市公共艺术方面的总体规划等措施将进一步催化公共艺术需求——人才的培养,这也是公共艺术专业能够继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其次,公共艺术专业设立后为本专业开拓了新的局面,提供了良好的后续动力和保障。虽说近年来高校不断新增的专业在为相关院校增添新的学科门类、招生方向之余,近年来这些新增门类建设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也深为部分专家学者所诟病,但中国历来讲究名正言顺。在教育改革施行中,高等教育去行政化还未真正实现之前,在现实管理中,只有官方设立了相关专业,随之而来的相关专业才能拥有教学资源、研究资源、经费资源、空间资源等方面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话语权,这又反过来会推动或限制了相关专业的进一步向前发展。公共艺术专业获官方的设立为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保障——如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即是围绕公共艺术专业来建设的二级学院,学校给予它的定位便保障了公共艺术专业在该学院建设发展中处于核心位置。而公共艺术专业代码的正式审批及国内目前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和巨大社会需求,国内更多美术院校对于相关专业的开设和人才培养力度的加强也必将是一种趋势,对于公共艺术专业在国内美术院校而言又将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些为公共艺术专业可持续研究和拓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公共艺术专业自身建设
相关专业所在院校探寻研究者应抓住中国城市化大发展的契机,为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的继续努力,为公共艺术专业进一步发展拓展空间。公共艺术不长的发展历程,是公共艺术专业的探索和建设期较短暂的主因,无本专业的先例可循。可供参考的主要是其他的美术类专业,但更多的需要走自己的路,寻求专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公共艺术专业经过前几年的积淀,伴随着国内社会发展特别是公共艺术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建立,到了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以后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以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为例,作为国内公共艺术专业建设具有先发优势的高校在专业建设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面都有着自己的优势,推动了公共艺术专业建设的进步,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浙江馆的总体展示设计、杭州市中山中路公共艺术有机更新项目、上海市嘉定区的城市雕塑规划项目,等等。正如美术类其他专业建设强调专业基础和创作课程,对于公共艺术专业建设而言将一并是注重和强调的。美术类已有其他专业建设中,往往注重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无论是绘画专业、雕塑专业,还是设计专业,都强调自身专业的基础课程,强调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创作,将其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点。公共艺术专业作为美术类专业之一同样不例外,也同样应该是注重和强调的,并在课程设置、教学展开等多方面应予以贯彻。与此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相关科研团队建设方面还需要时间去深化和思考,需要更多的积累和提升。新专业的设立有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性的必然,也不断发挥出特有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拥有自身的话语权,并通过教育实践进一步完善专业本身,推动其逐步走向成熟。但与此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就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相关科研团队建设等都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需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进行改进或加以解决,为公共艺术这个美术类新专业的发展完善成熟,使其与其他专业一样具有长足生命力,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相关高等教育人才作贡献等。否则,也将遇上专业发展的瓶颈,影响专业的生命力。
注释:
①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1:4.
②王中.公共艺术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129.
③来源于国内各类美术院校网站资料及其近年招生简章.
④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人民网-人民日报,2011.03.17.
作者:沈世龙
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教学研究
有幸参加连云港市青蓝课程的培训,聆听了专家的讲座,感觉受益匪浅。 南师大的陆建隆教授对中学教师的发展提出了很多的建议,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分析,陆教授说教学研究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并且为教师的课题选择分析了现状、选择的原则和研究策略,对课题研究的环节还给予了很好的建议。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这样几点:
一、教师专业化素质有待提高,以本人为例,从教近二十年,在初中教了十二三年,近年来到高中任教,确实感觉到压力,整天做试卷,研究教材,还是觉得在教学中有很多问题不能独立解决,所以老师专业化素质提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
而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提高要从自身和学校两个方面来努力,一方面是学校要足够重视教师的成长,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加强教师培训资金的投入,并且创造机会让教师参加培训。另一方面是教师要有自主发展的愿望和动力,并且珍惜培训的机会,象这次的培训中,有好多老师在培训中睡觉、或者直接签了名就去逛街了等现象,这对自身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呢!
二、教学研究的机会要均等。在刚刚结束的市课题申报中,我们学校有八十多个老师申报了相关课题,可是结果只有五位通过初审,最终通过的只有一位,我想这样的比例是不是也对我们老师的积极性打击太大了呢!为了申报这次课题,学校专门举行了有关培训,并且多次对老师上报的课题进行修改,如此结果是太伤人心啊!
三、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也是确定研究成果的一个方面,对于真正搞教学的研究,在教学中会不断的去校正、修改研究方向,更新研究方法,但是对于只是从取得证书,为了晋级等目的为出发点的研究,其实也就不谈成果了,更没有过程,所以这样的课题事实上也没有单方。
从事教学,就得注重研究,在教学中总结经验,在研究中总结方法,才能让教学为研究提供依据,研究为教学提供方法,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江苏苏州 215000 ) 摘要: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自身积极的投入与研究,在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培养、符合物理教师的PCK构建,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科学的高效实现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现场学习力
PCK 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表现为一种隐性增长与累积沉淀,它是教师不断感知专业生活、体验专业实践、内化专业价值、获得专业技能、逐步认同自身从事的专业活动并积极投入的过程。在专业发展多轨道并进的过程中,多数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徘徊于发展“高原期”,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职业倦怠感。如何在传统的物理教师专业发展上突破“高原期”,并科学有效的实现专业的快速发展,值得深思和探究。
一、现场学习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欲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此水”不是固步自封的“死水”,而是“活水”。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活水”源于自身的“充电学习”,教师自主“充电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非正式学习,即教师自发进行的、非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自下而上的自主学习活动。非正式学习拓展了教师终身学习的内涵,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把学习从有限的课堂延伸到无限的生活之中,这是最符合教师职业特性的学习方式。[1]针对非正式学习的特点,教师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现场学习力,即教师要有在各种教学实践现场中学习的能力,而良好的现场学习力表现为具有“钉子”般的“专注力”和“钩子”般的“捕捉力”以及“珠子”般的转化力。[2] 促进教师现场学习力发展的常见“学习现场”有:(1)教师每天的教学现场,如课堂观察、学生指导等;(2)同行教师的教学现场,如江苏省举办的“用物理学的思想启迪学生的智慧”名师课堂观摩活动,市、区教研室组织的公开课、研讨观摩课等活动;(3)学校教研组、备课组日常教研活动现场:如主题沙龙、课例研讨等;(4)各种培训、讲座现场:如学术报告、专家讲座等;(5)网络论坛、网络教研群等:如“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教学研讨”“物理测量与评价”“物理竞赛”等网络主题论坛,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论坛》杂志创建的教师网络研修群,给广大一线教师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
针对上述不同的学习现场,教师需要具备的、良好的现场学习力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能够提高课堂研究含金量,提升现场研究的深度;能够积极投身教研活动,强化教师现场学习的力度;能够善于吸收培训和讲座的“精华元素”,积聚现场反思的厚度;能够挖掘各种现场的“学习资源”,拓展现场学习的广度;能够对这些现场学习的“成果”进行辨证式思考,筛选并吸纳学习现场中的有用资源,使其有效转化为专业成长所需的宝贵财富。
二、基于PCK的修炼: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范式 针对高中169位物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研究表明,物理教师专业知识状况不均衡,倾向于物理专业学科本位知识,这将不利于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3]美国Shulman教授提出,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下文简称PCK)是指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所教学科内容和教育学原理等有机融合的、益于有效教学的“特殊合金知识”。后来,国外学者Grossman、Cochran和Magnusson等人对PCK提出了不同内容划分的观点,并进行了补充和修正。综合以上学者的PCK研究成果,并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及我国物理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将物理教师的PCK分为四个基本构成:物理课程知识、关于学生物理学习的知识、物理教学策略知识、物理学习评价知识。
(一)物理课程知识
物理课程知识是从物理学科知识中挑选出来的,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的接受水平而构建起来的一套体系化的知识。[4]物理课程知识是PCK结构的首要核心成分。教师的物理课程知识主要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三个层面。本体性知识是物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物理学知识,条件性知识是物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是物理教师在面临实际的课程实施和开发过程中所获得的实践性智慧。[5] 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几乎不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并非部分教师所认为的本体性知识越多,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越好。譬如,目前高中物理教师的学历状况以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为主,但从理论和实践上看,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虽然本体性知识掌握程度较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高,但前者在教学业务水平方面并不比后者突出。物理教材内容知识对教师本体性知识的要求是有限的,但对教师理解物理内容知识的深刻性有着较高的要求。由于教材蕴含着物理教学知识的合理表征和教育学形态的分析与讲解,研磨教材对物理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层次至关重要。教师基于科学理解的“吃透教材”才能有效实现物理内容知识向学生学习角度的转化。[6]相对而言,条件性知识是目前很多物理教师不太重视且普遍缺乏的,平时获得的途径主要是靠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讲座等,由于自身的条件性知识不足,导致听讲座的普遍感觉是枯燥无味,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结合物理学科的讲座,甚至有抵触情绪,认为这是纸张谈兵,教学实战效果欠佳。教师易于接受的还是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大部分属于“默会知识”,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能通过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表达的知识。通过教师亲身教学体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和训练,把初级形态的教学经验升华为高级形态的实践性知识。
教学是一个交互的过程,三者之间紧密相连,本体性知识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条件性知识对本体性知识的教学具有理论性支撑作用,实践性知识对本体性知识的教学具有实践性指导作用。
(二)关于学生物理学习的知识
关于学生物理学习的知识是PCK的重要基础和来源,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时的准备条件、学习心理、认知发展和学习策略等。PCK的核心内涵在于将学科知识转化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形式,实现有效转化的关键在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例,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高中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但对于相当部分学生而言,仍未达到这一水平,或是在某些领域才能达到这一水平,因此,在遇到比如电场强度等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时,部分学生显得束手无策,而部分学生则能迅速的理解此类抽象概念。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其原有认知结构便不同,从而导致学生物理学习的认知结构差异较大。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进行切入以实现有效教学。例如,教师针对物理概念教学时,应以学生的物理概念内涵和外延模糊形成的认知障碍为教学起点。又如,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或讲解习题时,应基于学生的学情,进行“心理换位思考”,并“还原(暴露教师的思维过程)稚化(回归学生的认知起点)自身思维”,避免将自己的思维过程过分提纯、过度包装,导致教学过程中无法有效启迪学生的思维。另外,除了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差异,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认知发展的快慢差异也需关注。
(三)物理教学策略知识
教学策略知识主要是指教学目标意识、教学策略认知、教学价值取向、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知识。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策略的认知,对于物理教师而言,重点是物理教学策略的认知和有效运用。物理教学策略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把物理知识从理性的学术形态转变为便于教授知识的教学形态和易于学生理解的表达方式,而对物理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的系统决策活动。物理教学策略的运用是以物理学科特征和学生学习策略为基础的动态过程,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其构建和使用需要经历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以及对教学活动的调节和监控过程。教师一般需要掌握物理有关概念、规律、方法、实验等的教学策略。例如,常见的物理概念教学策略之一是基于学生错误前概念的概念转变教学策略,其一般实施过程中包含测查学生前概念、引发学生认知冲突、鼓励认知顺应、矫正错误概念等具体教学方法;[7]基于学生已有物理科学概念的类比教学策略,如库仑力类比万有引力、电场力类比重力等具体教学方法。
(四)物理学习评价知识
物理学习评价是评估学生物理学业成就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了解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与标准、评价过程、评价方法等,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对于物理教师而言,需要掌握常见的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知识,这不仅有助于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确定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和能力发展的状况等;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有效监控自身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效果,使教师所认识和探讨的教学理论从经验性提升到科学性。
从当前我国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物理教师对物理学习评价知识了解甚少,且由于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仍然主要依据考试成绩,对学生的评价“唯分数论”。针对教学中最常见学习评价方式之一的考试,部分教师没有相关科学命题和编制试卷的知识,仍将命题和编制试卷两个不同概念混为一谈。形象地说,命题是精雕细琢一枚棋子,编制试卷是运筹帷幄一盘棋。在命题与编制试卷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是随意性较强,对现成的试题实行“拿来主义”,试卷是“东拼西凑”的试题“大杂烩”,很难符合学情。其次,多数教师并不关注命题与编制测试卷的效度和信度等问题,主要依靠自己的直观感觉或教学经验来进行。事实上,影响测试卷信度的因素有很多,如考虑试卷的长度、分数分布、试题难度、评分者、命题过程、测验实施过程、考生本身等,教师仅凭直观感觉或教学经验是不能科学地编制测试卷的。一般原创命题较难,教师可考虑从改编试题做起,例如通过改变现成优秀物理试题内容的结构形式(变形、增加或减少物理器材等)、改变研究对象的物理环境(研究对象周围的物体或场)、改变提问或题给物理量(增加或减少物理量、限定物理量的数值范围等)等。对于编制测试卷,物理教师可参考有关科学编制测试卷的流程,即确定测验的目的、制定命题计划、拟定试题形式、编制试题、集合成测验试卷、试做、编制标准答案和规定评分标准等。[8]流程虽看似繁杂,实则科学的反馈效果能对物理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提升教学研究水平: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已有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物理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亟待提升,多数物理教师的教研水平仍停留在低层次,致使他们无法实现由感性层面深入到理性层面、由随机零散的“碎片化”的经验层面上升为具有前瞻性的自成体系的个人教学实践理论。如对苏、粤、鲁、闽等省份的初高中765名物理教师进行调查后得出的实践悖论:多数物理教师认为“教学与教学研究相冲突”[9],这表明物理教师对“教学研究”“教学与教学研究之间的关系”缺乏清晰化的理解,仍停留在应付职称的“泡沫研究”、给学校“装门面、镶金边”的认识层面。
物理教师在教学研究的初期阶段,不仅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教学业务水平亟待提高,而且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处理复杂的教学问题,由此,他们体会到的是教学与教学研究的“违和感”。随着教学经验的逐步积累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物理教师能更多地体会到教学与教学研究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10]实际上,物理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并不随教龄和经验的增加、职称的提高而得到相应的提升,因此,他们需通过践行“专业阅读+实践反思+感悟写作”的螺旋式提升过程,以走出教学研究的“低效困境”,突破教学研究水平提升的“瓶颈”限制。 第一,专业阅读夯实教研基础。物理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丰厚的知识积累。知识积累的厚度与深度,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宽度与广度,而专业阅读是教师较为迅速地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教学任务重、压力大等原因,静心读书已成为很多物理教师的奢侈行为。鉴于阅读与教师外界环境的冲突,可采取较为高效的“链接式专业阅读”,即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链接”相关专业资料及参考文献等,通过阅读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困惑点”。在这些专业资料及参考文献中,物理学科专业杂志是“专业阅读”的关注重点之一,对杂志中的文章可进行选择性的精读,在部分文章精读之余,采用浏览方式力求了解中学物理教研发展动态。
第二,教学反思内化实践经验。“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在教师专业发展初期,由于自身个人化教学实践知识功底不深,其教学呈现粗放型状态,教师的教学反思主要源于教学过程中的困惑和教学兴趣点,属于不具有问题性的一般性感知,故反思多是点状的、零散的、浅层次的。教师通过反思教学实践中的散在问题,与教学理论进行印证与磨合,重构教学实践与理论之间的适恰平衡,同时调节自身教学行为,使教学反思由散状层面上升到系统思维的高度。当外在教学理论被教师理解和内化,结合教学实践转化为“自我的概念”时,便逐渐内化形成了教师的个人化教学实践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实践操作体系和教学风格,并逐步向哲学思考靠拢:什么是物理?(本体论问题)为何教物理?(价值论问题)怎样教物理?(方法论问题)[11],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哲学。 第三,感悟写作显化教研思想。“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教研写作是专业阅读的延续,是使教师个人实践知识与缄默知识显性化、教学实践操作上升到个人化教学实践理论的重要路径。教师可以从对物理教学行为客观描述的“教学日志”“教学叙事”等作为起始练笔,并逐步尝试做出理性的分析与评价,撰写诸如“教学案例研究”、“课例点评”、“教学课后反思”等,在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并提炼理性观点及相关教学成熟思想,物化成形为“教学论文”或实践持续性研究的具有独到观点体系的“教学论著”。 “灵魂之深处,自掘才可能”,物理教师应自主更新“目标驱动程序”,在专业发展中过程中不被外部力量裹挟,使自身专业发展回归教师本位,在专业发展道路上充满正能量,走得更快、更远、更好! 参考文献
[1]杨晓平,刘义兵.论教师非正式学习文化的建设[J].教师教育研究,2013(7):7-12. [2]李政涛.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J].人民教育,2012(21):49-50. [3]侯恕.高中物理教师专业知识现状调查与分析[J].物理教学,2014(7):24-27. [4]金志远.课程知识选择:内涵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l(1):10-13. [5]孙海滨,刘婷婷,李峰.物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结构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1):46-48. [6]张怀明.初中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个案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4(1):32-37. [7]梁旭著.认知物理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78-80. [8]李新乡,张军朋著.物理教学论[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52-354. [9][10]王慧君.中学物理教师教学研究发展现状的实证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3(8):88-94. [11]吴加澍.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5(7):64-69.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省市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但是,目前各地建立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都建立在条件较好的城市中小学。农村中小学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事实上,急需快速发展、急需各种教育资源支持的,恰恰是广大的农村中小学。如何建设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我们须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大学与农村中小学共同发展、互惠双赢;面向农村中小学实际,探索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新途径;完善支持性政策与制度,使大学与农村中小学合作步入常态化。
[关键词]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省市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但是,目前各地建立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都建立在条件较好的城市中小学。农村中小学成为 “被遗忘的角落”。事实上,急需快速发展、急需各种教育资源支持的,恰恰是广大的农村中小学。中国有13亿多人口,超过半数生活在农村,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在农村。温家宝总理指出:“教师是教育之本。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我国有900多万农村教师,他们长期以来工作在艰苦清贫的环境中,恪尽职守,不计名利,默默耕耘,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也要看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依然是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教师的整体素质仍然有待提高。” [1]
建设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有利于促进农村教师的素质提高和专业发展,有利于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有利于提升整个农村人口素质。如何建设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我们须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大学与农村中小学共同发展、互惠双赢 寻求合作伙伴学校,是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前提条件,大学与农村中小学要在调查研究、彼此信任的基础之上,在“共同发展、互惠双赢”的原则下选择合作伙伴。伙伴学校的选择条件包括学校的大小、学校的地理位置以及学生的潜能、个性、年龄等特征。不管什么样的标准或条件,最基本的要求是农村中小学愿意与高校合作,成为伙伴学校的一方。建立了合作伙伴后,双方要有权利与义务的约定。这些约定要体现合作互补、互惠双赢。大学一方面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校本课程开发和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提供仪器设备、信息资料等物质资源的支持;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满足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和学校变革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合作过程中,大学不仅能够不断验证自身教育科研成果的科学性,而且能够获得新的研究课题。农村中小学在为教师职前培养提供教育实践的基本条件与技术指导的同时,一方面促进了自身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获得了学校变革的新理论、新技术和仪器设备、信息资料等物质资源的支持。建设农村教师发展学校,能够较好地发挥了大学为农村中小学服务的功能,在一定的意义上,也促进了大学教师教育的发展。著名教师教育专家古德莱德生动地描述了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学校若要变革进步,就需要有更好的教师。大学若想培养出更好的教师,就必须将模范中小学作为实践的场所。而学校若想变为模范学校,就必须不断地从大学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知识。” [2] 大学与农村中小学互补性较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能够实现大学与农村中小学共同发展、互惠双赢。
二、面向农村中小学实际,探索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新途径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存在着“城市化”倾向,不论教师职前培养、还是在职培训,脱离农村教育特点的倾向较为严重。建设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必须面向农村中小学实际,探索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新途径。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应该为职前教师培养提供教育实习平台
1 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的重要任务。但是,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一直存在实习形式单一导致实习效果不佳,实习时间短导致真实课堂教学体验不足等问题。近年来,为了顺应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一些师范院校积极开展教师教育的探索与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实习新模式,其中,作为一种有效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和农村支教模式,“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建设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以借鉴这种模式。
“顶岗实习”使师范生能够较长时间、“零距离”接触农村教育,能够培养对农村教师这一岗位的认同和热爱。能使师范生的专业水平有所提高,从师技能有所发展。这些效果在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也得到证明。美国国家教育协会的教研教育创制权(NEA-TEI)所收录的资料表明:向533个专家型教师调查,其中超过75%的人认为PDS的职前教师相较于非PDS的职前教师拥有更显著的专业能力。此观点也得到美国62所大学94%教员的广泛认同。PDS与非FDS的职前教师相比显示出如下优势:(1)能够更多地利用不同的教育学方法和教学法实践;(2)在现实课堂教学场景中更具反思能力;(3)在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他们显得更为自信,并很少烦恼多元文化的“冲击”;(4)面对多种族、多语种使用的差异性学生群体更有可能及时适应并展现出相适切的教学艺术;(5)PDS所培养的职前教师在结束实习受雇正式教师后,在教学工作开始的前几年表现出更低的“损耗率”(attrition rates)。这种更低的“损耗率”源自他们更好的专业准备。总之,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接受过相关训练和教育的教师,当他们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他们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基础较其他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和教育的教师要扎实得多,这种训练和教育真正为他们走上教学工作岗位做好了准备。
(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应该为大学教师实现教育理想提供新天地
大学教师进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有三条途径。一是担任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指导师范生的教育实习,通过指导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大学教师能够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二是青年教师岗前锻炼,大学新上岗教师,须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锻炼一年,在中学锻炼的青年教师,应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同或相近课程的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在小学锻炼的青年教师,应在一年内完成语文、数学及其它课程的教学,同时应担任班主任,锻炼胜任小学全科教学的能力。三是送培下乡,大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专家到农村中小学做专题讲座,帮助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帮助他们学习和更新专业知识,把握前沿,了解新动态,从而更好的认识和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
大学教师走进农村中小学,了解农村中小学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摒除过去一味地躲在大学里叙述空洞的教育理论的状态。能够扩大教育研究视野,赋予理论以丰富的实践根基。
(三)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应该为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契机
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应该通过对教师的培训,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本培训应注重实效,在培训取向突出“学科性”,在培训内容突出“问题性”,在培训方式突出“参与性”。二是置换培训,对置换出来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学进行免费培训,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一个“回炉”深造、更新知识结构的机会,解决教师教学与培训冲突的难题,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途径。
三、完善支持性政策与制度,使大学与农村中小学合作步入常态化 完善支持性政策与制度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基本保证。要使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一整套旨在实现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一体化、终身化的机制。
[3] 2 只有理念和行动而无相应的制度安排,理念会流于空想,行动就成为泡影。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是个体行为,而是集体行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设由大学与中小学合作进行,这是一种制度安排,不应当也不可能是某个人或几个人的行为。所以,应该建立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农村中小学三方参与的“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首先,中小学必须获得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大学教育者应该得到大学各院系的支持。其次,三方密切配合,共同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是教师的管理者,农村中小学是教师的使用者,而师范学院是未来教师的培养者,三方的利益密切相关。“三位一体”模式将行政职能部门加入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大学与中小学合作过程中,使得在政策、资金投入、时间分配、人员调度、建设质量等方面都有了保障。总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需要完善支持性政策与制度,使之制度化、规范化,进而进入常态化的建设轨道。
参考文献:
[1]温家宝. 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在河北省张北县农村教师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11-08-28] .http:///ldhd/2011-09/09/content_1943988.htm [2]苏智欣.美国教师教育改革中的思想争论[A].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国际教育纵横——中国比较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42 [3]Flynn Pritchard: The effect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A literature Review [EB/OL].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6)1999.
一、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并强调:“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 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 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日益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中国农村合作事业的发展进入快速增长轨道,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呈现加速态势, 成为中国农业经营组织体制创新的一个新亮点。
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 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其发展中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合作社自身实力弱、运行不规范, 合作社的发展呈现异质性、多样性的特点, 水平参差不齐。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 从总体水平看, 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经营实力弱、承担风险能力差, 停留在微型企业行列。带动农户入社的能力弱、农民通过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购买的农资等的市场份额很低。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走的是“先发展, 后规范, 在发展中规范”的路子, 现在看来是发展有余, 规范不足。登记注册的合作社中, 一部分仍是松散型的, 虽然在工商局注册登记, 但没有办公场所, 有的连牌子也没有挂;有一部分合作社只是从事技术服务和流通服务活动的中介性组织, 没有经济实力来从事经营性活动;也有一些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合作社, 有的是由涉农公司领办, 有的是由专业大户或大股东领办, 其中一些合作社甚至很少具有合作性质。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规模的迅速扩张, 学术界和社会各部门的争鸣日益激烈, 争论的焦点在于:在这些已经注册登记的合法合作社中, 有多少是按照法律规定的条款运作的?又有多少是为了套取国家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的“假合作社”、“贴牌合作社”或“空壳合作社”?有学者认为, 大约80%以上的合作社徒有虚名, 或出于政绩需要, 或为从中牟利而设 (《八成农合社被指“空壳”农业部设槛推示范社》, 《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会刊》2010年第6期) 。也有学者针锋相对地指出, 那些认为虚假合作社泛滥的言论言过其实。合作社只要依法注册, 就没真假之分, 只有规范和不规范之分。不能用抽象的概念来框定合作社的实践, 农民受益是关键。[1]但是不管怎样, 在经营实力相对较强的合作社中, 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民主机制不健全, 领办人控制合作社, 成员账户没有建立或形同虚设, 财务管理不规范, 普通农民社员的参与度低, 普通成员与组织没有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甚至不过是“公司+农户”的翻牌。
究竟什么样的合作社是规范的合作社?规范的合作社在中国有没有发展的空间?有没有生命力?如何促进规范的合作社的发展?令人深思。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多样化、异质性的必然性第一, 混合型多样化的农业经营模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异质性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在现实的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 我们在各地看到的往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混合型、多样化的新模式, 走的是一条兼容性较强的道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形态一是出现对家庭经营的扩展和延伸, 通过各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专业种植、养殖和营销大户开展规模经营;二是当地的公司或合伙企业, 或本地的外出创业的企业家回到地方上承包经营和进行产业化经营;三是工商外来资本或大企业进入农业, 连片开发, 反租倒包。这样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必然影响到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方向和乡村治理结构的演进, 同时也影响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现阶段的特点。如果多样化、混合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和经营形态在中国农村长期存在, 而对公司等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又缺乏制度规范和政策指导, 那么, 作为政府倡导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不可避免地呈现异质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第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相关条款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异质性发展提供了法理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 合作社是“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 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十四条规定, “……从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直接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 能够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服务, 承认并遵守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 履行章程规定的入社手续的, 可以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按照这项规定, 涉农企业也可以成为合作社的团体会员。与遵循国际合作社联盟七项基本原则的经典合作社理论相比,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一大区别是成员构成不再局限于具有相同市场地位、从事相同生产经营活动的同业生产者的联合, 而是在此基础上允许那些处在同一农产品产业链条上具有上游、下游业务关联的相关利益群体也能组成或进入合作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服务的提供者和服务的使用者在很多情况下是利益交换的两方, 如果提供农产品销售、加工服务的是龙头企业, 利用服务的是农产品的生产者 (农户) , 农户社员希望初级产品能卖个好价钱, 并能分享加工、销售的增值利润;而公司社员则希望农产品的价格越低越好, 公司的利润越大越好。这部法令本身已经为可能存在利益冲突的两方共生在一个组织内提供了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同质性的组织, 也有可能成为服务利用者和服务提供者共同组成的异质性的组织。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难点是龙头企业与农民社员之间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 工商及金融资本以龙头企业的形式进入农业, 是剥夺小农呢?还是实现双赢, 龙头企业和小农户成为利益共同体?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之中。龙头企业内部化于合作社中, 外部矛盾转化为内部矛盾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一些地方的实践表明, 开展初加工、深加工和营销服务的合作社多数是依托龙头企业创办;农民自主创办的合作社基本以技术信息服务和对产品进行简单包装为主。在合作社内部, 龙头企业与农民社员如何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这种机制应该是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它能否建立就要看合作社内部的所有权、控制决策权和剩余索取权在农户社员与龙头企业之间怎么划分。
实践证明, 龙头企业领办的合作社中, 龙头企业与普通农户社员对合作社行使的权利差异很大。鉴于龙头企业拥有了合作社经营成功所需的资本、技术、营销渠道、品牌等核心稀缺资源, 并承担了经营风险, 这种制度安排决定了龙头企业成为合作社资产的主要所有者, 控制决策权和剩余索取权的主要掌握者。这也将造成普通农户社员在合作社的决策以及剩余分配中更加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从而与龙头企业的经营实力、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没有合作社的企业家, 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合作社。目前, 发展得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种是大户主导, 设立门槛, 排斥小农, 另一种是龙头企业领办, 资本占据主导地位。在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事业发展的初期, 专业大户领办或资本所有者领办合作社有其现实的合理性。政府政策的着力点应当顺应合作社的发展趋势, 在继续鼓励、引导各类社会精英带领农民发展合作社的同时, 强化对政府扶持资金使用的用途和收益分配的监督力度, 以保障扶持资金最大可能地让广大普通农户受益, 而非被个别领办人或企业占有。
北美新一代合作社的特点是合作社办企业。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的特点是企业进入并领办合作社。要想改变资本对普通农户社员处于支配地位的现状, 让农户社员逐渐获取更多的合作社资产所有权、控制决策权和剩余索取权, 唯一的途径是社员通过入股和扩股向农产品销售、加工和流通环节发展, 使农户社员逐渐掌控资本, 成为企业的所有者或大股东。持有股份应成为合作社成员的重要标志, 因为成员以其出资额在合作社中承担相应的责任, 也享有相应的权利;出资也是合作社成员行使民主权利的基础。由股东社员为主组成的合作社自身成为龙头企业, 将经济活动向农产品流通和加工领域拓展, 使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社员能分享初级农产品进入二三产业的增值收益, 最终实现服务利用者和服务提供者身份的同一。这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佳途径, 是应该鼓励和倡导的发展方向。通过这条途径可使合作社成为社员具有同质性的组织, 也就促进了合作社的规范化。
摘要:信息社会对各行各业提供了便利的同时,对教育产生了影响,针对当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在信息社会背景下,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制定一系列对策。
关键词:信息社会;青年教师;教师专业发展
一、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运用到各个领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教育领域,各地学校也已经开始配备多媒体硬件设施或者正在进行打造各种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建设。信息社会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为教育理念的重构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平台。信息社会对教育有以下影响:
(一)教育教学手段的丰富
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上课时用黑板和粉笔这种形式为学生们传授新知识。而如今,教师将多种课堂信息输入与输出的手段综合运用,多媒体和板书巧妙结合,教学语言生动活泼,使教学方法的运用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效果。现在许多学校都配备多媒体教室,教师利用PPT形式进行讲解,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能提高青年教师对新时代多媒体的研究,更进一步为课堂教学多样化努力学习。
(二)教学知识范围的扩大
如今多媒体的高速发展,对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在课堂中吸取新的知识内容,对青年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机遇。教师在面对教学环境发生改变的同时,是否能让教学内容、教学知识与社会发展同步。这就需要青年教师有新的突破,青年教师自身应有着吸取新知识的能力,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能力、知识建构等创新能力教学方式。课堂上课模式、回答问题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模式等都要符合新的信息技术。青年教师也要有一定的学术视野和专业知识基础,其中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等各种学科在内的都要有所涉及。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要求,引领学生在特定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进行的有目的、有秩序的教学活动安排,核心要素主要是教学的时间、空间、内容及方法的选择与安排。
二、当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均衡
首先,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区别。重点学校的青年教师学历普遍较高、有良好的学习气氛,重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对青年教师要求严格,既有内在需要,又有外在压力。而普通学校师资队伍相对较差,家长对师资要求不高,青年教师动力不足,教师约束力差等原因构成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均衡。
其次,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均衡。在城市上班的青年教师,学习接收能力强,学校资源丰富,学校对多媒体硬件条件配备齐全。而在农村或者偏远地区的青年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条件受到限制,学校的多媒体硬件设备配备不全。整体而言,农村偏远落后地区教学设备落后,知识结构不合理、视野狭窄、对实现自我的追求不高,专业自我实现的积极性不够,导致农村区域教师的整体素质不能契合教育发展对教师质量的需求。信息技术是培养青年教师专业素养、也是培养教师信息知识的基础,如果青年教师不会使用信息技术或者没有这种兴趣和爱好,只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那么这些配套设施就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青年教师缺乏指导
首先,青年教师缺乏学校有效指导。一些学校认为青年教师刚进入学校,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不看重,只是让青年教师尽快地融入到学校中来。学校对青年教师在知识传授上和自身发展上重视不够,缺乏专业的指导,学校也缺乏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部分学校管理层事务性工作繁忙,对教学工作、教改前言进展了解不够,指导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前瞻性和针对性。部分学校没有把青年教师发展列入到学校发展规划或者工作计划,缺乏有效制度安排。
其次,缺乏??秀教师的有效指导。学校管理层没有看到优秀教师在对培养青年教师上的优点。优秀教师能够更快地帮助青年教师了解教学内容,增长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也能让青年教师感受到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需要经历哪些专业知识发展。目前,有些薄弱学校或薄弱学科,缺乏名师指导,这样的成长环境限制了青年教师的发展,进而影响学校的发展,致使教师和学生陷入了互相限制的恶性循环。
(三)培训内容陈旧
当前主要的培训方式还是比较传统的讲授方式,单纯通过专家单方面对学员进行知识技能的讲解,包括培训师资团队与参培学员的沟通,未将参培学员放在主体位置,而是仅将参培教师看作培训对象,忽视了培训教师在培训中自我领悟到的知识,专家虽然讲授着专业知识,但是教师的自我反思对培训效果却有着明显不同。当前大多数培训模式还是传统的讲授模式,也过度依赖于专家的讲授,缺乏与培训老师的互动。培训专家一般都是以自我认知为主,使培训沦为简单的说教或告知,这种单向度的信息传递形式难以调动培训课堂的学习气氛,致使参训教师兴趣丧失,无法发挥参训教师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难以有效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
(四)青年教师参与培训机会少
青年教师在进入学校以后,大多担任班主任的工作,工作任务繁重,另外当学校有机会让教师参与培训的时候,也优先让老教师去参加培训。但是学校没有考虑到青年教师在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技术能力方面,动手能力方面较强,能够更好地吸收新的知识。但是学校考虑到现实需求,给予青年教师的培训机会减少。另外由于整个学校的教师存在不同需求,这些教师分别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使得学校在安排教师培训、进修的过程中,务必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学校一般会组织优秀教师进行培训,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因此,青年教师得到的培训机会就大大降低。
三、信息社会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重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需要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反映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是否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讲授出来,让学生能够认真听懂。备课上课、管理评价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等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提升青年教师的学术能力。青年教师要对学术科研有着学习的心态,在对当前教育发展前沿的问题上要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青年教师是一线教师,对学生学习知识有着重要的指导能力。但是青年教师在对学术问题上并不是特别重视,这就需要学校对青年教师有引导的作用,让青年教师参与学校课题研究,也需要青年教师的新的理论和理解能力,从多种渠道去引领青年教师从事教学研究,以研促教。
(二)加强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由学校和全体教师一起组织的,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和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所有遇到的现实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社会上和校园内部的全部有效资源,注重教师的教学、学习、研究的有效统一,更大程度地实现教师发展的培训活动。校本培训是当前提高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最有效的方式,校本培训也受到当地教育部门的重视。校本培训是以“老带新”共同结合的方式,以传统的培训模式转向“学习型”的终身学习模式。当地教育部门也要定期召开培训会议,宣传校本培训的重要性,举行校校联合,增加校本培训的经验,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大力开展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是指师生在准分离状态下运用广播、电视、文字教材、音像素材和计算机课件及网络等多媒体来实现的教育。远程教育资源具有海量性、超链接性、共享性和低成本性等优点,能够为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提供良好的支撑。青年教师的学习不受时间的限制,无论是在午休时间还是晚饭后,或是节假日等都可以无限制地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这种将知识填充入零散时间的新型教学模式,无疑会获得更为充分的发展,而这也无疑将会是人类未来学习的新模式、新范式。
(四)丰富培训内容
由于教师教学工作具有复杂性的特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具有了多样性。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以资源为视角,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建立乡村教师培训资源公共平台,提供不同类型的优质资源,使乡村教师能进行网络学习或免费下载学习。要想保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由性、自主性、便利性,就需要扩大乡村教师培训网络资源建设,达到乡村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需要什么就能找到什么”“想补充什么就能找到什么”,而且都是免费资源。
(五)选择多样化培训
灵活的培训方式是培训内容有效呈现的前提。农村教师培训课程实施必须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采取灵活的、多样化的授课方式。例如:定制培训计划,根据需要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做培训计划,对于青年教师,多采用实战式培训模式;对于薄弱学科教师,多采用案例式培训模式;对于骨干教师,多采用专项研修或主题式研修模式。
参考文献:
[1]陈琴英.信息教育中的教师信息素养及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5,(2).
[2]邓蕾.黄冈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校本培训研究[D].?A中师范大学,2014.
综合自己的综合特征,内外部环境与行业发展方向及地域,确定本人的职业发展路径是:从基层做起,步步为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直至到职业财务总监的管理路线。
具体路径是:第一步,在校期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参加专业实践活动,利用在校职务培养领导与管理能力。第二步,毕业后,从基层做起,找一份适合自己综合能力与实际自身状况的工作,踏实工作,在实践中磨炼自己,建立关系网,学习作为领导应具备的能力,争取早日成为领导的得力助手。第三步,在成为领导得力助手之后,努力学习并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搞好同事关系、学习专业技能、争取在自身条件与外部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取代领导的职位,并且,不忽视工作与家庭的关系,保持家庭和睦。第四步,在担任领导工作之后,继续学习专业理论与技能。并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关注下属工作和生活情况、使自己成为一名企业骨干、称职领导、并逐步成为企业的财务总监。第五步,尽量发挥自己的轴心作用,为企业制定合理的财务投资计划与决策,编制各种分析报告,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顶梁柱"。
2、职业发展策略
无论做一件什么事,哪怕是非常简单的事,都要讲究策略,因为它是通向成功的捷径,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运筹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
俺的职业发展策略是深渗透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域,因为那里发展速度快、投资环境最佳、经济内在素质最好、交通便利、已成为世界区域性金融、航运、贸易和制造业中心。号称"科技之城"的苏州,是我的目标发展区域。那里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区,苏州工业园区更是高新产业的发展基地,该地区有国家政策支持,科技底子雄厚,为自己的职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哥哥也在那里工作,同学也有的到那边发展,这为自己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后盾。
六、具体行动计划 1.短期计划
1在校期间
1)积极准备英语及计算机等级考试。
2)合理安排、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有计划的学习各方面知识,像计算机、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方面,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3)把主要精力投渗透到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上,适时参加各种专业实践活动提高专业技能。 4)继续做好自己在学校担任的班委、系负责人、院青年志愿者服务大队大队长等职务、积极领导开展各种活动,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5)抽时间阅读各种书籍、报刊杂志,以及通过电视网络等关注时事动态、时事资讯、行业发展方向,并发表自己一些观法,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继续在"郑州华润企业管理资询有限公司"做兼职工作,时刻做好有关计算机生产企业市场调研与分析报告。
7)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计算机生产企业市场动态,所需职业素质、能力、求职应聘技巧等。 8)通过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并取得初级会计专业资格书及电算化中级培训合格证书。 9)努力学习专升本相关课程,争取通过考试到本科院校继续深造。 10)整理毕业论文基本信息,做出论文基本框架,着手准备个人简历。 11)参加各种人才招聘会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了解就业信息。
12)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为大学生活画上句号。 2工作第一年
1)争取最短时间适应工作环境,熟悉工作流程与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运行机制等。 2)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与相关理论知识。
3)工作之余,对自己的业务进行钻研为上司提供合理化工作建议。
4)还要学习与本职业相关的工作内容、方法、技巧,争取对本行业内其他相关职业都有一定了解,以备自己在其他岗位上更快地适应。
5)工作、生活中培养同事之间的感情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
6)工作中,多观察总结作为一名领导是如何管理企业,处理事务,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的。 7)争取时间学习中级会计专业资格的知识,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拿到中级资格证(会计师证)。 3工作第二年
1)继续学习包括财经法规在内的相关专业知识。
2)坚持学习与目标职业相关的计算机、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3)随时关注本行业的最新动态、了解时事资讯,做好财务策划。
4)在做好本职业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了解本行业相关职业运行机制及工作流程,以适应实际工作中的岗位调动。
5)在对自己的业务进行钻研的基础,继续为上司提供合理化的工作建议及策略。 6)争取在本年内取得中级会计专业资格证书。
7)继续与同事保持友好的关系。 4工作第三年
1)工作第三年基本上了解本行内所有岗位职业的工作内容,可以胜任所有岗位的业务资格。 2)继续深入研究业务特点,为上司提出更多关于节约资金、投资、筹资等方面的财务策划,并成为其得力助手。
3)争取在上司不在的情况下,代任上司职位、统筹全局,锻炼自己的实际管理能力,并且抽时间向上司学习该方面的技巧。
4)继续与同事保持较好的关系,并发展上下级的关系。
5)在努力工作之余,不忽视与家人的家庭关系,保持家庭和睦。
6)在上述条件都成孰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发挥自身优势,早日成为会计师。 7)之后一如既往地踏实工作钻研业务,提出建议,培养关系。
2、中期计划
1巩固理论知识,加强专业技能。
2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业务知识、技能培训,掌握市场竞争状况和行业发展方向,发挥自己作为助理应起的作用。
3认真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本行业的投资方向,并做出模拟的资金投资策划,作为上级的参考材料。
4培养自己决策、授权等能力,提高自己的高级管理才能。
5工作中,学习作为领导是如何管理本企业的,如何处理各种复杂关系,如何做出决策,如何用人等高级管理才能,为以后自己提升做出准备。 6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家庭关系等仍需长期保持。
3、长期计划
1在工作与为人方面,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争取早日提升为会计师,成为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负责全面财务工作。
2向企业领导者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如投资决策、企业文化、管理体制、组织机构、整体发展等方面,尤其是在投资决策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调查结果分析报告及市场投资方向报告。
3在本部门,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和管理发展制度,使下属有自主发展的空间与动力。 4通过对各种市场调研分析报告综合分析,为企业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只有投资决策方向正确,企业才能蒸蒸日上。
5通过自己各方面的努力,在家人与下属的支持下,实现自己的最终职业目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财务总监,成为企业的"顶梁柱",并且继续为企业,为这一成就,而坚持奋斗,直至退休。
七、评估及调整
"未雨绸缪"不仅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成语,它是中国古人早在几千年前总结的处世哲理。许多事实证明,这个成语所蕴含的哲理在当今社会中,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计划赶不上变化"当遇到突发情况时,要使计划行之有效,必须把握主动权,主动适应并灵活运用各种变化,以不变应万变。(以基本不变的目标,来运用千变万化的形势)使自己的规划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需要定期不定期地对规划做出评估,并适时进行调整:
1、评估调整的频率与原则
1由于情况的变化是无规律的,所以我决定每季度对我的规划评估一次,当遇到特殊情况时,随时进行评估以便及时对自己的规划做出调整。 2原则是客看现实,实事求是,与时俱入。
2、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1职业目标的评估: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职业目标入行评估。如果一切发展顺利,那么我将一如既往地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当职业目标难以实现时,我将适当调整自己岗位职业目标。
2职业路径评估:当自己在职业发展中,遇到如:国家政策、行业形势等不可抗拒的因素,而导致自己的职业路径方案出现偏差时,我就会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路径。 3其他因素评估:当偶滴身心、家庭、经济状况等发生变化时,我会适时、适度地并调整我的规划,使之切合实际,与时俱入。
4制定一个系统、合适的评分标准,除特殊情况外,每个季度对规划可行性入行客看性的评估,打分(规划的可行性包括是否能达到预定目标,是否及时、有无严重损失等要素)。以每季度为X轴,可行性(分值,满分为100。)为Y轴,建立坐标图形,以使自己对规划的可行有个直观的认识。总结职业生涯发展可行性报告,当某段时期的分值有所下降时,就应当考虑到自己的规划方案是否出现偏差,并适时入行调整。
3、调整原则
我的调整原则是:使职业与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及价值取向等个人因素相匹配,以便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且使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与内外环境相适应,使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明确,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财务总监。
八、备选方案
在职业生涯的道路上,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顺心"、"不称意",因为人生本来就是这样美好。假如人生道路上缺少这样那样的"不顺心"、"不称意",那么,我们的人生将是多么平淡无奇,然而面对这些,我们不能一味妥协,我们应该正视它,掌握主动权,并且明确自己的方向,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在人生沼泽中愈陷愈深。
因此我对自己的规划,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了如下备选调整方案。
1、备选职业目标:我的备选目标是人事经理。因为,这符合自己的某些个性特征,如:善于辞令,精力充沛、自信、支配欲强等,也与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取向等因素相匹配。
2、备选职业路径:我的备选职业路径是:专升本毕业就业会计员深造高级会计师财务总监。因为当今社会竞争激励,没有相当高的知识技能水平,是难以成就大事业的。所以我的备选路径主要突出深造。
3、备选职业策略:偶的备选职业策略是:多渠道获取目标行业发展状况,国家政策形势与地域优势等。并通过老师、同学、亲人等的帮助,到最适合自己的环境、地域去发展,此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皆占,对自己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推荐阅读:
老师职业发展路径10-11
生物专业和职业07-20
投资经理职业发展路径07-08
个人职业发展路径范文09-18
西班牙语专业职业05-26
会计专业的职业分析06-26
药学专业职业规划10-17
造价专业职业规划10-30
职业发展路径 供应链10-13
市场营销职业路径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