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规划-专业调查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职业规划-专业调查(通用8篇)

大学生职业规划-专业调查 篇1

一、前言

就现阶段的国内物流市场来看,物流专业前景还是乐观的。我国物流处于飞速发展阶段。我国物流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近些年,全国普通高校开设的物流专业越来越多,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基于这个现状,特作此调查报告,具体分析中南大学物流专业的现在与未来。

二、内容

1.专业定义:

物流工程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主干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物流学导论、采购理论与策略、运输与包装、国际市场营销、配送中心营运与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财务成本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物流规划与设计、仓储管理等。毕业生可在物流企业、港口、海关、货运公司、商贸企业等就业

2.专业发展历史:

中南大学于2007年开设物流专业,至今已经6年时间,班级设置基本为一个班

3.主要课程:

管理学原理、物流学导论、采购理论与策略、运输与包装、国际市场营销、配送中心营运与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财务成本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物流规划与设计、仓储管理等

4.就业主要领域: 生产或制造企业的采购、仓管、生产管理、调度、营销等岗位;物流企业的采购、仓管、配送、营销等岗位;连锁超市的主管、仓管、配送等岗位;航空、海运、公路、铁路等运输领域的基层管理岗位;进出口公司、外贸公司、保税仓库的国际物流及国际货运代理岗位;各类物流咨询公司的相关岗

位。此外,事业单位的物资部门,高等院校甚至中职中专学校都需物流老师。

5.在全国高校分布: 1994年我国高校开始设立物流管理专业,1998年该专业被合并到市场营销专业,2001年教育部重新批准恢复物流管理专业。在2001年的时候,全国只有2所高校开设这个专业,如今已经有310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如果加上高职院校,就达到1000多所

6.全国10强高校:

依次是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7.物流界风云人物:

张淼-中国外运四川公司、中国外运空运西南公司总经理

罗川-四川大西南建材城总经理

杜云-成都通安达集团董事长

杜笑非-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总经理

„„

8.中南大学物流专业基本情况:

中南大学物流专业开设于2007年,今年07级第一届毕业生即将毕业,总体就业情况还无法得知出来,由于是最近几年才新开设的专业,知名度没有院里其他专业,比如交通设备与信息工程那么有名气。每一届军只设一个班级,人数上比较少,所以给别人的印象是不太好的,加上别人的误解,多数不看好中南的物流

9.中南大学物流专业发展建议:

目前,国内需要60多万中高级物流专业人才,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最为抢手的物流人才就是那些掌握现代化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作为211、985重点大学,中南大学以及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可以应对社会上的职业需要增加对物流专业的重视程度,开设更多的班级,增加对其的宣传

学校,学院可与社会上的物流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可以定期派送在校学生去企业实习实践,具体感受物流系统,为今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奠定基础,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

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教会学生“是什么”、“怎么

做”这对于以后的工作十分重要。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让他们知道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更加投入心思学习。

我们学校是要培养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所以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多数学生认为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够实际应用,觉得大学就是读书,这对于学生积累经验、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并不利,学校在这方面应该加强。

要培养一些社会需求的人才,不要因为哪个专业热们就注重哪个方面的培养,社会的发展需要各个方面的人才,而不是单方面的。

10.本人对物流专业的认识:

大一分专业时,不想去另外2个专业(其中还有国家重点学科),于是就稀里糊涂的选了物流。在多数人严眼中,物流专业是不被人看好的,在不懂的人看来就是搞运输,搞配送的,一下子就被人定义成不好的专业了。我自己也逐渐的去了解了那么多,面对中国国内的物流行业的现状,还是心里有些欣喜的,毕竟这个行业也还算是新兴产业,虽然发展了有快10多年了,但是国内市场的不成熟,太混乱,因此还是需要我们这样会具备专业的物流知识的大学生的,这一点对我而言是坚定不移的相信的。但是现在主要的就是外在环境,周围人对这个专业的不理解,这样对我们学这个专业的人来说,打击自信心肯定是有的,心里有时候有委屈啊,但是我还是相信这个专业的。

三、结语

调查体会:

本次调查是进入大学来对自己所学专业做的最详细的一次了解,知道了物流业现在在国内的现状,各个高校间的竞争力,以及就业前景等很能多方面。比以前有了更深的了解。

对于学生而言,关键在于接受更多的有关物流专业的知识,储备更多知识以应对未来社会高级物流人员的需要。将所学知识与以后的实践结合在一起,真正发挥所学的知识,在物流行业中做出一番贡献。

对于学校而言,如何更好的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高素质,高智商,能很好适应社会企业市场变化的现代大学生是以后还需考虑的事。

大学生职业规划-专业调查 篇2

关键词:地球科学,职业规划,问卷调查

一、问题提出

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价值观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高等教育者的重视, 但多数研究是基于面上的、笼统的, 对于某个专业或行业的专门性研究相对比较缺乏, 在对相关专业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指导时缺乏针对性, 教育效果有可能大打折扣。专业领域的职业规划调查研究, 对于相对艰苦、冷门学科的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尤为重要。

对于研究型大学, 由于学生个人素质和个人期望值均较高, 专业选择自由度越来越大, 对于艰苦专业的不认可往往会表现得更为凸显;与此同时, 作为国计民生至关重要的地球科学学科, 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专业领域的高层次、高素质的领军人才, 这对研究型大学的地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非常明确也很艰巨的任务。深入了解地球科学专业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以及职业规划的现状和期待, 探索更为有效的专业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途径, 对于地球科学学科的人才储备、学科发展有着积极的实践性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地球科学专业学生管理工作实践, 参考当前国内外有关职业规划的调查问卷, 自编“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问卷”, 从专业认识、职业期待、职业规划现状、择业价值观四个方面共48个衡量指标开展问卷调查, 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二至四年级、研究生一至三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同时选择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空间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部分本科生、研究生为调查对象, 以进行必要的比较分析。

调查方式采用群体研究和抽样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南京大学学生采用群体研究方法, 针对本科三个年级和研究生三个年级的全体学生开展调查, 共发放问卷348份;北京大学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 从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随机抽样, 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95份;中国地质大学也采用随机抽样调查办法, 共抽取本科生、研究生200名, 回收有效问卷197份。本调查有效问卷640份, 涉及地球科学领域14个专业, 被调查学生的本科院校涉及48个地学领域院校。对640份有效问卷调查材料采用SPSS11.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对一般指标进行校际比较分析, 重要指标进行个体因素相关性分析。

对问卷四个部分的量表分别进行了信度分析, 职业规划、自我探索、职业价值观三个重要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数分别为0.884、0.843、0.791。一般而言, 克朗巴哈系数越接近1说明量表的内在信度越高, 只要克朗巴哈系数超过0.6, 调查数据就有分析的价值。所以, 本调查中的职业规划测量项目内在信度很高, 具有分析的价值。

三、数据分析结果

(一) 地球科学专业社会认可度分析

1.专业认可度。对于专业的选择初衷, 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生“服从专业调剂”和“无奈选择”的比例分别高达65.5%和71.1%, 而中国地质大学则有46.7%的学生是因为感兴趣而主动选择地球科学专业的。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在入学前对于专业的认识相对更欠缺, 且主动选择地学专业的比例较低, 因此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在入学后的专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问卷通过“高考时选择高校和专业的考虑因素”进行数据统计, 前三项因素为:学校所在地区29.8%、兴趣爱好45.3%、方便就业10.3%, 启示高校要在学生进校后需要从兴趣激发和就业指导角度开展相关的专业认识教育。

2.影响因素分析。影响专业认可度相关性分析表明, 父亲受教育情况、家庭所在地、父亲职业、性别等是显著相关因素 (表1) 。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 学生更倾向于“感兴趣, 主动选择”;父亲的受教育情况越低, 学生则倾向于“服从专业调剂”。性别是“入学前对专业认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统计数据显示, 接近60%的女生在入学前对地球科学专业完全不了解, 对专业“有所了解”的比例男女生分别为49.0%、37.3%的女生。

注:**表示, 在置信度 (双测) 为0.01时, 相关性是显著的;*表示在置信度 (双测) 为0.05时, 相关性是显著的。

将就业前景的四个表述方面进行离散化后进行家庭所在地的相关性分析 (图1) , 可以看出地级市和副省级市生源对地科就业前景比较看好, 高于总体情况, 农村、乡镇生源对于专业的就业前景表示更为不乐观, 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同学更需要了解地球科学领域的职业、岗位信息。当父亲的职业是专业技术人员时, 对于地学专业的就业情景持最积极的态度, 当父亲职业为农民时, 对专业的就业前景最为不看好, 这也说明地学专业不为普通大众所了解, 由不了解造成相应的不看好。

(二) 大学生职业规划进展分析

1.职业规划现状。调查显示, 81.4%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非常重要, 但49.4%的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不了解;对于个人探索、职业世界探索、求职技巧等方面的认识, 超过50%的学生表示不了解;79.7%的学生认为兴趣测试非常重要, 但仅有36.7%的学生接触过职业兴趣测试。职业规划教育在研究型大学尚有大量普及性工作亟待完成。“自我探索”调查显示, 80%的学生对于自身有一定的思考和定位, 但是对于自身所适合的“职业和岗位”、“职业技能”探索甚少, 65.2%和73.2%的学生对此表示不了解, 提示学生个体职业规划的深入层度比较欠缺。

关于就业实习, 93.7%的同学都认为是重要或者非常重要的, 遗憾的是, 参加过就业实习的学生比例较低, 仅为19.4%。其中中国地质大学 (29.2%) 参加就业实习的学生比例显著高于北京大学 (17.0%) 和南京大学 (14.4%) 。学生职业规划开始时间的调查显示, 大二、大三是开始职业规划较为集中的时间, 但仍有39.7%的学生对于未来没有规划, 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大四 (27.3%) 、研三 (30.4%) 学生尚未开始职业规划。

2.相关因素分析。对自我探索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 父母受教育情况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呈现正相关;性别与自身所具备的职业技能存在相关性, 女生中34.1%表示不了解, 男生不了解自身技能的人数占24.5%, 其他方面的相关性不明显, 表明自我探索的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手段获得有效提升。“大学前学习相对轻松, 参与社会实践较多”、“在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 其职业规划明显早于没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 非学生干部的高年级学生中有40.6%的学生尚未开始职业规划, 表明社团和学生活动组织有助于学生更早地制订学业和职业规划。

对“专业选择缘由”与“职业规划情况”两个量表选项进行相关性分析, 运用卡方检验得出的p值为0.029, 说明地球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进展情况与其专业选择的原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数据分析表明, 对专业感兴趣而选择地球科学专业的学生职业规划的开始时间更早, 而“无奈选择”或者“服从调剂”的学生到高年级阶段仍然有36.1%和34.5%的学生尚未进行自己的规划。

3.对职业规划教育的期待。大学生在专业课老师、辅导员、父母等处可以获得较多的职业规划指导, 专业的职业规划咨询师尚未发挥明显作用, 但是仍有不少学生期待一对一的职业咨询。对于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 大学生最大的期望是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就业实习的机会, 此外, 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职业兴趣和技能方面的测评, 帮助他们认识自我。

(三) 职业期待

1.就业领域。对于未来从事的职业领域, 三所大学具有各自的特点, 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更愿意在本专业对口领域工作 (43.1%) , 南京大学选择在对口领域的人数比例为21.7%, 北京大学仅为15.5%;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领域”的学生比例在三所学校都很高, 综合性大学更明显, 显示出地球科学领域的学生既希望利用专业知识优势, 同时期待不局限本专业领域的、更为广泛的就业领域。关于“就业决策自主性”, 90.7%的学生表示择业决策由自己决定, 体现出这三所大学的学生较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2.就业去向。对于未来的就业去向, 33.3%的学生希望到国有企业, 其中南京大学的比例明显低于另两所高校;希望到外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学生比例相当, 显示出南京大学的学生以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事业单位为未来求职的三个主要去向;除了国有企业, 北京大学的学生更希望去外资企业, 而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则更希望到事业单位。可以看出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更为看重职业的挑战性, 地学特色院校的学生更为看重职业的稳定性。

3.岗位类别及城市。对于未来所希望从事的岗位性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学校”和“性别”是相关性因素。以学校分类进行数据分析, 三所学校的学生期望从事的岗位比例最高的为专业技术类 (33.4%) 、科研学术类 (30%) 和管理类 (12.1%) , 11.2%的学生对于未来想从事的岗位没有考虑。比较分析表明, 期望从事科研学术类岗位的学生中, 北京大学的学生比例最高 (37.1%) ;专业技术类岗位最受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青睐 (43.1%) 。南京大学的学生的岗位期待主要集中在科研学术、专业技术、管理和规划设计类, 相对而言较为分散, 与专业设置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南京大学工科专业的设置对于拓展学生的岗位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A.科研学术类B.专业技术类C.管理类D.营销类E.规划设计类F.艺术创新类G.自由职业类H.服务业类I.自主创业J.尚未确定

关于未来职业所在城市的期望, 相关性分析表明其与学生“家庭所在地”的相关性不明显, 但是与“学校”的相关性显著。北京大学近一半的学生倾向于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业, 南京大学的学生有29.7%的学生希望在南京就业, 20%左右的学生希望在江苏附近、江浙沪等地就业;19.8%的中国地质大学学生希望能在武汉就业, 不少学生希望到环境较好的城市就业, 杭州、成都等地的选择比例较其他城市略高。

4.月薪期待。关于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待, 北京大学选择人数比例较高的月薪值分别为5000 (28.0%) 、8000 (17.1%) 、10000 (20.7%) , 南京大学学生期望的月薪值较为集中在4000 (10.6%) 、5000 (33.6%) 、6000 (10.3%) , 中国地质大学学生期望的月薪值相对集中在3000 (17.6%) 、4000 (23%) 、5000 (21.9%) , 一定程度体现了不同地区的薪酬水平和不同学校学生的薪酬期待。

5.就业难点。对于就业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53.3%的学生认为会是“专业局限性”, “社会关系”成为就业担忧的第二大因素, 其次是实践能力欠缺及性别歧视, 均与专业的特殊性相关。从学生性别角度的比较分析显示, 除了专业局限性这一共同的难点外, 男生更担心社会关系和实践能力, 女生更担心性别歧视。

(四) 职业价值观分析

1.就业形势预判。三所大学的学生对于就业前景的态度表现出乐观与谨慎的态度, 一方面认识到就业的形势很严峻, 不容乐观 (61.7%) , 另一方面也自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找到工作 (88.9%) 。相比较而言, 北京大学的学生的就业自信心表现得最为乐观 (92.6%) ;南京大学的学生则表现出自信 (88.2%) 并随遇而安 (49.9%) 的态度, “不担心就业”的学生比例在三所学校中最高 (43.9%) ;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在对于就业形势的态度上与前两所学校相比, 自信心稍低, 但是“不想考虑就业形势问题”比例最低 (14.1%) , 表现出较为客观现实的一面。

性别比较角度的分析表明, 男生对于就业形势的态度更为乐观, 而女生对于职业规划的态度更为积极。从专业与就业形势预判的相关性分析来看, 地质学类、地质工程、地球化学类的学生对于就业的形势表现得更为积极的一面, 且对于职业规划表现得更为主动。

2.就业时机。关于最佳的就业时机, 支持研究生再就业的学生比例略高于本科生, 三所学校的差异明显。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学生都更倾向于研究生再就业, 但北京大学的学生认为自身尚不够成熟的动因更大, 更多的是从内在考虑, 南京大学的学生从就业形势、就业压力和自身修炼三个方面都有所考虑, 更多的是从客观的就业形势角度考虑就业时机;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57.7%的学生希望本科就业, 趁着年轻多到社会上历练。从性别对比角度看, 男生更愿意在本科毕业后就业, 女生对于本科就业更没有自信。

3.野外地质工作认可度分析。野外地质工作认可度调查显示, 多数学生认可“野外工作对于地球科学领域职业的必要性”, 仅有17.8%的学生表示不同意, 其中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最认同, 北京大学的学生最不认同。认为野外地质工作很辛苦, “能不出去就不出去”的学生中, 南京大学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大 (27.5%) , 中国地质大学中74.5%的学生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是三所学校中比例最高的。对于“室内一样可以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这一说法, 73.5%的学生表示同意这一说法, 表现出学生更愿意在室内从事科研工作, 对野外地质工作之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根本性认识。其中, 南京大学对室内从事科研表现得更为赞同, 女生比男生更愿意从事室内的科研工作。

从专业角度看, 地质调查专业的学生对于野外工作的看法最为积极, 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的学生更不看重野外地质工作。地质工程和矿物岩石矿床学专业的学生同意“能不出野外就不出野外”的比例最高, 地理学、地球物理、地质调查专业的学生对此表示不同意的比例最高。

随着交通和住宿条件的大大改善, 野外工作环境和条件已得到了非常有力的提升, 关于“目前交通住宿条件便利, 野外工作艰苦程度不高”的说法, 约70%的学生表示认同, 南京大学的学生表现得最为认同, 而中国地质大学的同学却最不认同, 可以看出两所学校的学生所参与的野外地质工作程度有所不同。

综观分析, 多数学生认可野外工作对于地球科学领域职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也认可当前野外工作各方面条件的良性改善, 但是在野外地质工作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 多数学生认为在室内一样可以从事科研工作, 且越是综合性强的高校的学生, 越是理所当然, 专业性的高校学生更能接受野外工作在科研工作中的分量。

4.职业价值观分析。问卷设计了14个指标测量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调查显示, 学生最关注的是个人价值的体现 (73.2%) 、薪酬待遇 (63.4%) 和兴趣爱好 (73.3%) , 对于专业对口的需求不是很强烈 (39.5%) , 认为“国家需要”是重要和非常重要的学生比例是最少的 (32.2%) , 在择业时考虑“国家与社会需求”比例最高的为中国地质大学 (23.1%) ,

三所学校学生的择业因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南京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学生更看重“个人价值体现”、“个人兴趣”、“工作的体面性”, 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更看重“工资待遇”、“行业发展前景”与“与所学专业对口”。除此之外, 南京大学的学生更关注“工作环境舒适”、“工作轻松自由”和“较好的人际氛围”, 北京大学的学生更关注“多样化的工作体验”, 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更关注“工作的稳定性”。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更关注自身发展、体验与挑战, 地学特色院校更注重工作内容和稳定性。

其次, 男生更关注工作的体面性、挑战性, 女生更关注工作的舒适环境和个人能力的提升。多数学生对自身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发展前景非常关注 (72%) , 近半数学生认可职业发展前景与国家需要之间的相关性 (47.7%) 。后现代的价值观念表现得较为明显, 71.2%的学生希望在工作中“学到知识和技能, 促进自身成长成熟”, 45.4%的学生视工作为“生存的手段, 更为享受工作之外的生活”。

家庭所在地与择业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在择业时考虑“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学生比例最高的是来自于农村的同学, 表现出在择业时, 农村和乡镇的同学更能够相应国家的号召和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 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同学对于工作人际氛围的关注度高于来自其他地区的学生, 体现出农村和乡镇学生对于环境的适应性焦虑。随着生源所在城市的级别提升, 学生本人对于自身的价值体现和需求、工作挑战性和多样化体验都表现得更为明显, 说明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个人的择业价值观更趋于务实和后现代化。

四、结论与思考

地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在专业认识与职业规划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 专业选择比较被动, 专业兴趣不足, 对于专业的社会地位、就业领域不够了解, 尤其是综合性大学, 需要及早进行专业内涵与发展前景等方面的教育; (2) 多数学生能够认识职业规划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对于相关的理论、方法缺乏了解, 职业规划开展的进度和深入程度均存在不足; (3) 地学领域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务实, 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薪酬待遇和兴趣爱好的满足, 价值观引导与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 (4) “高校”、“性别”、“父亲职业”、“父亲学历”、“性别”、“生源地”等大学生个体的自然属性与专业认识、职业规划的诸多要素呈现明显的相关性, 这对于高校地学专业进行自主性质招生及更为精准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基于此, 高校地球科学的学科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国家战略人才培养与大学生个体需求的相结合, 从专业兴趣引领、专业美誉度提升、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精准化的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探索切实有效的职业规划教育方式和方法, 为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储备和培养人才。

(一) 努力提升艰苦专业社会认知度与美誉度

地球科学专业领域的专业认知随着时代的变迁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从建国初期的推崇, 市场经济发展后的逐步消退, 到新世纪以来认知度和认可度均较低, 专业发展与社会认可度之间的矛盾愈加显著, 亟待有效的专业形象提升措施。大学生对于地学专业的认可度与其自身的职业规划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 充分说明提高专业认可度是大学生提升规划意识、建立自我认知、树立正确职业观的重要开端。

高校可以通过地学校园文化环境的氛围营造, 通过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方式, 将专业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科研、公益、社团、休闲等活动中, 展示地学魅力, 对话现实问题, 解决公众困惑, 提供志愿服务, 普及地学知识等, 让学生在图文展示、文体表演、户外拓展、演讲辩论、知识竞赛、校园宣讲、志愿服务等多样化的活动中, 梳理架构并灵活运用地学知识, 在自我组织的过程中提高专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敏锐度, 提高专业的社会认知度。

地学科普创作是更为广泛的提升专业美誉度的有效手段。现代地球科学专业的美誉度提升有赖于多层次、多角度和专业化的科普活动, 需要行业主管部门与教育部门、专家学者与创作团队共同参与提供组织保障, 建立起由行业科技专业人员、科普人员、新闻媒体组成的科普创作人才队伍。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和支持高校突破学科和专业限制, 开展地学与新闻学的交叉复合人才培养, 有计划地培养地学科普创作、编导和出版人才, 为地学科普创作的可持续开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 逐步建立起专兼结合、动态稳定的地学科普创作人才队伍。

(二) 因势利导提高大学生专业兴趣

兴趣对于大学生明确目标、合理规划、集中精力、发掘潜能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专业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赖于系统、全面、有效的专业认识和了解。

新生导学活动是大学生尽快了解专业、建立兴趣的重要途径。新生导学课程的内容应涵盖地球科学领域各个专业方向, 包括专业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前沿、难点和挑战、未来发展方向及职业去向等, 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等方面分析现代地球科学学科对于人类生存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古生物、岩石、矿床等地学基础学科角度激发学生的科学好奇心;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工程等方面, 揭示数理化等基础理科学科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领域, 激发学生对于地球科学的专业兴趣。导学课程的内容需要专业知识和职业规划相结合, 让学生感受到专业的内涵和社会地位, 同时能够结合自身找到契合点, 建立与地球科学专业之间的个人内在关联。

名师参与导学活动是兴趣提升活动的有效保障。学术精湛的大师、名师更能够将深奥的地球科学专业知识阐释得通俗易懂, 学者对于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越是深入, 越是能够接近这门科学的核心和精髓, 对于学科体系的了解也越是透彻和系统;他们不仅有较高的学术造诣, 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对生产实践也有相关的接触和了解, 可以融科研与教学为一体, 创造性地开展基础课教学;他们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学术经历能够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方法, 因此其授课更具有启发性, 更能够深入浅出地带领新生进入科学殿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对于初涉地球科学的学子至关重要。

(三) 全方位开展精准化就业指导工作

精准、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地球科学专业学生更快地明确目标、提升动力、规划学涯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建立由学校、院系共同参与、分工负责的两级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统筹协调、统一部署全校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部门负责专业化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团队的组建和培训, 教务部门负责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建设, 学院学工人员负责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及职业规划咨询指导具体工作, 充分调动专业教师、校友、用人单位的多方面资源, 共同开展针对不同学生团体、不同求职意向学生的精准化就业指导工作。

从课程内容角度, 专业课程需要增加专业所对应职业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岗位性质和内容等信息, 帮助大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职业信息, 引导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探索, 并进行相应的知识储备, 为职业目标的实现进行有效的积累。从教学方式角度, 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运用分组讨论、项目开展等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互动与交流中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引发其对于未来的思考和规划。

针对多数同学对于职业规划体系尚不够了解情况, 高校需要将职业规划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课程体系, 组织专业教师队伍进行系统的课程教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 应通过职业规划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生涯人物访谈、校友交流、单位参观、就业实习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课程内容的消化和应用, 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 认识自我, 了解自我, 树立积极的成才观和职业观。

对于社会认可度不高的专业, 职业世界的探索对于学生的职业定位非常关键。职业世界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就业实习、生涯人物访谈等方式进行有效的探索, 这决定了职业规划教育需要用人单位及行业内的从业人员及杰出、知名校友的普遍参与。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沟通, 增进彼此的了解;邀请行业内的从业人员进校园, 帮助学生认识职场世界和职业要求;邀请各个领域的校友返校, 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和指导。有关行业的实践性较强的职业课程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行业从业人员或校友进校园担任授课教师, 以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地球科学学科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 其科研和就业领域涉及各行各业, 但目前社会对于该专业的认可度尚显不足, 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储备极为不利。地球科学学科招生政策、专业宣传、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效机制的形成, 有待于政府、高校、社会的共同参与和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薛薇.SPSS统计方法及应用 (2009) [M].电子工业出版社:367.

[2]白强, 高定伦.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调查[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

[3]凌文辁, 方俐洛, 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 1999 (7) .

大学生职业规划-专业调查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形势非常严峻,而人数众多的高职毕业生更属于弱势群体,成为就业的难点。因此,高职院校对一年级新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利用各种资源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以了解学生的入学动机及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状况为出发点,我们对黑龙江幼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致力于客观地反映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所做的职业规划及思想状况,为今后我们更顺畅地做好职业规划教学、指导工作提供帮助。问卷回收后,用百分比形式作比较分析。

本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对100名大一学生进行调查,回收1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其中,学前双语方向48人,美术手工方向30人,学前教育方向22人。

本次调查的维度包括如下方面:①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程度;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运用程度,包括自我认知、专业认知和职业认知;③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课程及就业指导服务的满意程度。表现形式:表格。

一、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结果

1.高考填志愿时大学和专业的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真正按照自己兴趣爱好来选择学前教育这一专业只占两成,其他学生是出于各种别的原因选择的,因此这就使今后的教学面临了一定的困难。

2.对未来学习、生活、工作的准备。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入学时缺乏对自己人生、未来的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找到合适工作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丰富大学生活,着眼现在,规划未来,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和生存力。这也更增加了我们就业指导课教师的一份责任。

3.对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的认知程度。

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问题只有一般的了解,当然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方向发展也会感到迷茫。

4.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的认知程度。

调查结果表明,该专业学生普遍认为幼儿教师的工作强度大,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对这一职业的前途持茫然和悲观的态度。

5.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课程及就业指导服务的满意程度。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我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课总体情况还是比较满意的,同时学生就课程的具体时间安排、内容和就业指导服务,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与途径

1.根据学生需要开设职业生涯课。职业生涯课程已经在高职院校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应在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课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和任务,我校职业生涯课以讲座的形式分别在学生的第一和第三学期开设,其中第一学期18学时,主要利用课堂教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制订三年的学习规划,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潜能所至,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第三学期10学时,利用我校附属幼儿园的有利资源,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见习,帮助学生了解幼儿教师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了解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的要求。同时我们更致力于创造条件开设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生涯课程,邀请一些学前专业的专家、幼儿园长等来学校讲座,增强学生对本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的了解。

2.建立一支“系统化”的教师队伍。職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建立在心理学、管理学基础上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需要专门的人员来从教。在英国大学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老师大多拥有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的博士学位,或者是实际的创业家,企业家,他们都可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专业化的辅导。在国内,要对任课老师和就业指导人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才测评与设计、就业求职心理研究、劳动人事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培训,考取国家认可的职业指导师资格,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相关专业培训等。根据现有条件,我们可以联合学校招生就业处、学生处和心理咨询中心等多个部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心理素质等多方面辅导。以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需要,从而提高教学与指导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和指导。

3.举办相关活动,寓教于乐。

(1)规划设计评比。学生入学初,通过入学教育或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帮助学生制订在校期间三年的学习规划;通过职业生涯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制订中长期职业规划,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评比,优秀作品展出,优秀作者有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鼓励。

(2)职业模拟面试。根据我校学生能歌善舞的专业特点,我们定期举办模拟面试、职业生涯大赛等活动,从活动的策划、执行到评比,全程由学生自行组织安排,教师只是做点拨指导,录制活动全过程,择日大家共同观看,细心观察,查找漏洞。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提高安排、组织、领导、协调的能力,同时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调整良好的择业心态,夯实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获得必备的面试技巧。

(3)校园艺术节系列活动。为了弘扬五四青年节的伟大精神,我校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都会举办一系列的节目,比如书画展、舞蹈大赛、红歌大赛,并成立了校兰花艺术团、管弦乐队、拉拉队等开展多种文艺活动,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这不仅活跃了校园气氛,加强了师生交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特长,更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需要开设职业生涯课,建立一支“系统化”的教师队伍,举办相关活动,寓教于乐,教中学,学中做。为今后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计算机应用专业职业规划调查 篇4

1.您的性别:

A 男B 女

2.你就业的环境?

A 大城市B 小城镇C 农村D 视情况而定

3.你选择该专业的依据:

A 父母的要求B 自己的兴趣C 社会的需要D 学校的推广

4.你对本专业的就业形势:

A 不清楚B 很严峻C 还好

5.你对你的职业定位明确吗?

A 明确B 不明确

6.你的职业定位与你的专业联系大吗?

A 大B 一般C 无关

7.你对你所在的专业了解大吗?

A 十分了解B 了解大概C 不了解

8.是否会选择与计算机相关的职业?

A 是B 否C 不一定

9.你觉得你现在自己对就业形势了解吗?

A 了解B 不太了解C无所谓

10.是否会因为就业形势的压力而选择考研?

A 会B 不会

11.是否会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

A 会B 不会C 不清楚

12.你觉得你现在与你规划的职业差距大吗?

A 符合要求B 有一些差距C 有一定差距 在读书期间可以完善D

计算机专业职业化调查报告12 篇5

计算机专业调查报告

——计算机专业社会人才需求调查

摘 要:通过调研、分析当今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与趋势,对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进行有益的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社会调查;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类专业大量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当前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存在的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大量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何进一步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运用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对吉林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进行了调查,并加以分析,对师范院校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进行研究,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1、计算机专业就业调查与分析

本次调查方法是传统问卷调查、网络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共收回传统问卷100份、网络问卷400份,调查对象是我校计算机学院专业学生实习及就业单位、人才服务中心及—届毕业生,用人单位主要包括本省及其他省市与我校有用人历史的中小学校、中小企业等.调查表主要有基本信息和计算机专项职业能力调查两部分组成.调查中发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量大,但中小学计算机教师需求量减少.随着计算机与网络应用的普及,计算机软件的大量使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专业的编程人员及项目负责人或相关工程师等专业人才.另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人才和网络安全人才显得非常缺乏.从人才需求调查表的结果看,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非常旺盛,优秀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以往需求较大的中小学计算机教师岗位逐年减少,教师岗位已不能作为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唯一出口.

算机专项职业能力调查

专项能力熟练掌握一般具备大致了解

计算机基本组装与维护

计算机基本操作

常用办公软件

计算机软件编程与开发

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网站系统开发

网站管理维护

数据库系统的开发

数据库管理

英语阅读

语言表达能力

与客户、同时或学生的沟通能力

其他

(2)地区需求差异明显.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对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和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有一定需求,他们将主要从事计算机基础理论、新一代计算机及其软件核心技术与产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及从事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工程性开发和实现工作,而在中小城市,则大量需求从事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从事企业与政府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的技术工作,以及在计算机与软件企业中从事系统集成等技术工作.

(3)企业招聘时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①要求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希望在短时间内具备上岗能力.多数人力资源主管和项目主管在招聘员工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实践经验.不少企业会参看毕业生是否参加过项目或实习以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条件.大多数企业希望员工尽早具备上岗能力,希望降低再培养成本.在对新员工培训方面的调查中,愿意提供一个月以内培训时间的74.52%,愿意提供三个月以内培训时间的占25.48%,愿意提供三个月以上培训时间占o%.②具备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具备多种技能的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如在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基础上,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维护、信息系统管理、产品推广、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也能胜任.据调查,单位要求人才具备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占84.23%.而不要求的仅占15.77%.这反映了现代企业在人才运用上,更加强调使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③要求专业毕业生具有与从事职业相关的资格认证.企业对ri’认证的认可程度分别是国家计算机等级认证、计算机软件资格与水平考试(软件设计师和网络工程师)、全国信息化工程师和劳动部的职业资格认证.④要求具有突出的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调查显示,企业中的负责人对本科生具备的专业技能要求是:编程能力、数据结构知识和算法知识,此外依次需要具备数据库知识、软件工程知识和操作系统知识.

(4)对专业学生专项能力的要求.在专业学生专项能力调杳中,排名靠前的依次为“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计算机编程与软件开发能力”、“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此外外语能力、信息系统管理、网络管理、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等次之.

2对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的研究

通过以上社会调查分析,发现沿用过去专业培养模式很难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必须要对目前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及内容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及毕业生就业需要.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计算机专业培养上,必须与行业接轨,以就业,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在充分认识和调研社会和行业

需求的基础上,运用课程理论和教学资源进行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的总体设计.

(2)确定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模式.重点在于研究如何使培养目标多元化,从而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要和企业用人需要,进而形成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在充分考虑服务区域和现有教学资源的情况下,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不同学生采用分专业方向的教学,真正落实多元化的专业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出口的学生,采取不同培养方案.如在大四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对希望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增加理论知识讲解的选修课.对

希望就业的同学,增加实践课程的选修课,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从适应就业需求的角度,社会要求计算机专业人才应具备多种技能,应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多方面技能.

(3)突出专业教学特色.积极引入学历学位加资格认证相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计算机软件资格与水平考试等国家计算机资格认证考试,并取得相应认证证书.

大学生职业规划-专业调查 篇6

女性·路径·安全——大路社区公共空间路径安全调查

老有所•乐:上海市四平路街道及苏家屯路老年人公共场所活动

迷途问道——杭州西湖景区旅游公交调研

空间的政治——广州新港街城管小贩的生态空间调查

电瓶摆渡车的“后奥运生活”——石景山区电瓶车运行状况

浑南大道上的一米阳光——关注浑南大道两侧高层建筑对浑南大道产生的常年阴影问题

“鸠占鹊巢”——长沙市“住宅办公”现状调查及分析

警惕孤独死——什邡市洛水镇“5.12”地震后孤老人群的孤独状况调查

庭院深深“深”几许——杭州市庭院改造绩效评价调研报告

弱有所依 居无所碍——北川擂鼓板房区弱势群体无障碍生活现状调查

车轱辘的方寸空间——杭州大型超市非机动车停车问题调查

闹中取“静”——城市商业中心区自行车停放调研

基于城市安全的旧城中心区可持续再生探讨--以北京景***区为例

学之道,不以老为滞——天津市天塔街区老年教育情况调研

历史舞台——太平街区改建初期现状及品牌定位的调查报告

“开轩面场圃,何处话桑麻” ——青岛胶南市台西头村交往空间现状调查报告

城市生活休闲广场的使用特征调查——以深圳市为例

“农改超”,路在何方——天津市南开区农贸市场更新问题研究报告

把脉城市·构建和谐——街道治安与街道设计调研报告

“躲猫猫”还要躲多久?——西安市康复路地区机动三轮车现状调查报告

“方便”之处是否更方便——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公厕现状调查报告

有“市”无“场”的困惑——低收入人群夜市经营状况调查

山寨出租车——大连市凌水地区客运三轮车现象调研

夜放花千树,惹得烦如雨——天津滨江道夜景照明对周边居民的影响调研

某大学“一小时交通圈”调查及交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调研报告

垃圾何处容身?——南京奥体新城环卫设施配置调查

守门人守门难——关于苏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能现状的调研

生命动脉——天津市花苑居住区抗震疏散道路现状调研报告

小区客厅:传统包心制小区中心繁荣的成因调查分析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杭州市下沙大学城设施共享调查

流动的公共空间——广州市支线巴士的社会价值调查

何处是我家——南锣鼓巷停车问题调研

环岛OR患岛?

可游!可骑?——苏州古城自行车旅游线路调查

营造具有“共同体”精神的板房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彭州市丹景山镇“金鹭板房社区”实地调查与思考’

防范流感灾害,优化居住形态——由******引发的居住区建设调查

弃之易,分之难——对成都市市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意思和行为的调查

唤醒沉睡的环廊——中关村地下环廊利用率调研

“都市地道战”--城市地下通道流动商贩生存状况调研

守望阳光——哈尔滨市高层住区阳光遮挡情况调查

梦醒时分:梦犹在,径难寻!——关于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情况调查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钉子户问题调查

辉煌与平淡--后奥运时代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可持续利用调研

围墙的昨天、今天、明天——南京市典型老小区问题调研

点线面——大型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室外疏散空间调研

门:开启还是关闭,这是一个问题?

医院看病“落脚”难——昆明城市中心区综合医院停车设施调查报告

今日的“城市田园”——南京市城区种菜现象及人群调研

失东路——退商还路后山师东路商业现状调查

禾去何从——“厂中村”农民生活状况及土地利用情况

衰而不败——老工业基地公共空间自发再利用现象调查

改变才是生存的不二法则——深圳市南山区街头书报亭生存状况调查

“市之秩,易道之治”——杭州市西湖区北部片区农贸市场调查

流动的红色风景——杭州市公交自行车运行调查报告

交·接——北京市西木樨园老旧职工住区居民生存环境与更新模式研究

道路之“屏”——广西北海市载客三轮车到对城市交通影响报告

聚散——北京出租车交接班停车现状调研

双城记——荆州市古城墙现状调研报告

黑白印“相”—沈阳市西塔街区商业文化服务设施调研

“鹏”门今始为君开——哈尔滨市大学设施向公众开放情况调研报告

城市驿站---合肥公交车站的人性化探索

我们离城有多远?——昆明市呈贡大学城学生出行特征调查

二次渡江

旧宅里的新天地——记南京门西谢公祠1号更新模式探索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关于桂井社区活动公

共参与度的调查

明珠之路——安全之患——宜昌市夜明珠路交通安全调查

安置=安居?——对安置区内居民生存状况的调查

“锈”迹“绣”绩——苏州老城区工业遗存再利用情况调查

意象提篮桥:空间认知与规划启示

“微循环模式”下南锣鼓巷的历史文化保护

后奥运时期北京中轴线城市意象认知调查

迷道穿行,何处寻北?——哈尔滨市南岗中心区地下交通系统方向标识调研

财产的保障,还是生命的枷锁?——关于张家口市居住区内防盗网现状的调查报告

步履蹒跚的城市非正规性地区的变迁——以武汉汉正街为例

拆迁,拆散的心灵家园——章贡老城区拆迁住户邻里关系

青岛台东商业区交通可达性社会调研

聆听流动的话语——校园交通标识系统调查研究

城市,安以致达——济南山大路科技市场地区安全疏散问题

大学生→村民?——北京挂甲屯片区大学生租房状况调查

城市形象与生活的博弈——城市大型音乐喷泉噪音污染状况调查

城市齿轮——都江堰市灾后重建规划公众参与性调研

邂逅地铁 左右为难——成都市地铁二号线站点施工期间交通状况调查

我的世界在哪里——城乡结合部“棚户区”儿童活动空间调查

大“隐”隐于市——花园街区居民生活安全隐患调查

且行且停——旧城区大型综合医院交通空间调研分析

CHINA到底拆了什么——昆明马街区域改造中集市的去留问题调研报告

探索灰色空间:两个城市乞讨者的生存空间调查报告

莫让停车“忙里偷闲” ——传统功能分区模式下停车调查

门前冷落车马稀——深圳地铁公交接驳站“闲置”的调查分析

商流不息、磁力寻踪:社区商业设施影响力调查

校园你我“他”——校园公共空间对外使用调查

即将消失的历史 逐渐淡去的记忆----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古镇保护问题调查

城市的“动脉血栓”——哈尔滨市主城区交通环岛现状调研

通勤路漫漫——南京市P&R系统选择意向调研

用和谐铺筑民生之路 ——九华山马路市场调查报告

注脚城市的文化风景——深圳南山区街头调研报告

秦人•秦地•秦之声——关于西安老城区秦腔公共表演空间

源于学生、创业脚下——舟山东路“学生街”调查

寻找失落的家园——呼唤社区精神的回归

当住宅变成仓库——天河IT商业区周边住区“住改仓”消防安全问题调研

我的安全在哪里——西安市翠华北路行人安全的调研

一百位老人的一天——老年人居住状态调查

欲与天公试比高——南京老城高层建筑地标(1980-2009)变迁

患火窥城,防于未“燃”——张家口市历史文化街区堡子里消防问题

退贤让路 ——广州市体育东路建筑退缩位现状

我的时间谁做主:对异时性的呼唤

风雨无阻的“守护者”归向何处——呼和浩特市环卫工人

学术高地,城中盆地?------A大学鼓楼校区内部及周边建筑高度演变调研

烟烟易熄不易息——苏州市公共场所控烟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职业规划-专业调查 篇7

自全国高校扩招以来, 大学毕业生数量直线上升, 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形势严峻。据教育部网站消息,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 比2012年增加19万人, 再创历史新高。尽管国家和部分地区先后组织实施了大学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选调生等一系列大学生就业创业计划, 但未就业大学生基数仍在不断攀升。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 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社会竞争, 大学生尽早做出职业规划以提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显得尤为重要。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主观能力感, 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就业准备, 以及职业选择的成功与否。所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压力的增加, 提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实现职业目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组成

从南通大学随机选取30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 其中有效被试为260人。被试具体情况分布如下:男生106人, 女生154人;大二83人, 大三100人, 大四77人;文史类82人, 理工类178人。

2.2 研究工具

主要研究工具为调查问卷, 问卷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个人基本资料;二是自制的大学生专业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包括学习成绩、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学习主动性程度、学习目标取向四个方面;三是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采用彭永新、龙立荣 (2001) 编制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 包括5个维度: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计划、问题解决。问卷总共39道题目, 采用5点计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366, 具有较强的辨别效度。

2.3 研究过程及统计方法

在南通大学各校区针对大二、大三、大四学生随机发放问卷, 并确保使取样符合实际分布情况。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南通大学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总体情况 (见表1)

由表1可知, 全量表的平均分为3.41, 其他各维度的得分也都在中间值3以上, 这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全量表和量表各个维度的标准差较大, 说明大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3.2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差异比较

3.2.1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 (见表2)

由表2可知, 不同性别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3.2.2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生源差异 (见表3)

上述结果表明,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没有明显差异。

3.2.3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学科差异 (见表3)

注:*表示P<0.05

由表4可知,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全量表以及收集信息、问题解决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显著水平在0.05水平上, 但在自我评价、选择目标及制订规划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且总体上理工专业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明显高于文史专业的学生。

3.3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专业学习的关系分析

**表示P<0.01*表示P<0.05

上述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专业学习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所学专业满意度以及学习目标取向之间存在高的正相关关系, 并且除了选择目标与学习目标取向之间的相关在0.05水平上, 其余相关均达到0.01水平上的显著性, 但与学习主动性程度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及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订规划四个维度与学习成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且显著性水平较高, 但问题解决与学习成绩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4. 讨论

4.1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总体分析

本研究表明,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全量表的平均分在3.41, 总体上处于中等偏高水平, 各个维度由高到低依次是自我评价、选择目标、收集信息、问题解决和制订规划。全量表和各个维度的标准差很大, 说明大学生个体之间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虽然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加大, 但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过程中对于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须的能力还是有一定的信心, 能够结合自身特点做出恰当的职业选择。大学阶段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锻炼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大学生做出职业决策的自信心。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体上处于中等偏高水平, 但这并不说明个体间不存在差异, 很多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比较低, 尤其在收集信息、制订规划、解决问题等实际操作中存在严重困难。

4.2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差异分析

4.2.1 性别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李莉、马剑虹的研究结果则与此不同, 他们认为性别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有影响的, 在选择目标和问题解决两个维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不可否认, 在某些领域性别的差异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着一定的影响。由于男女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不公正待遇。随着社会的发展, 女性有了更多的参与社会工作的机会, 让社会看到了女性的工作能力和聪明才智。成功女性的事迹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女大学生的职业信心, 提高了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因此, 女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过程中自信心不断增强, 这使得他们和男生一样对未来职业目标的实现有着比较乐观的期望。所以,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4.2.2 生源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生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虽然目前我国城乡差距问题依然存在, 但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通讯事业的发展, 农村也在朝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同时, 农村学生进入大学后, 通过不断接触城市的新事物, 视野更加开阔, 和城镇学生的差异不断缩小。因此,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生源上的差异不明显。

4.2.3 学科差异分析

研究表明, 理工科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于文史类大学生, 并且在全量表以及收集信息、问题解决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显著水平在0.05水平上。

相比于文史类专业, 理工科的就业范围更广, 就业机会更大。另一方面, 在大学期间, 文史类大学生一般只是注重理论性知识的学习, 缺少实践, 而理工类大学生则有很多实践操作机会, 动手能力更强。理工科的学科性质要求大学生拥有更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这又加强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因此, 理工科大学生在进行职业决策时比文史类大学生更有信心。

4.3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专业学习关系的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专业学习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与所学专业满意度以及学习目标取向之间存在较高的正相关关系, 与学习成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但问题解决与学习成绩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满意, 则会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学好此专业的自信心, 并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有着清晰而乐观的期许, 这无疑会提高他们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相反, 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的大学生则缺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部分同学毕业后甚至不打算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 因此他们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 此时若专业知识和自身能力都没有得到提高或达到自己的期望值, 则不能做出有效的职业规划, 从而影响他们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学习目标取向呈正相关关系, 而与学习成绩则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发现, 注重实践性学习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于只注重理论学习的大学生。大学生通过参加课题研究、社会实践以及加入一些组织社团等, 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 这些经历使他们更有信心解决生活、学习或工作中的问题。研究发现成绩优异的大学生在收集信息、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三个维度上得分较低, 很多学习成绩优异的大学生把时间和经历用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而导致在动手操作, 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等方面存在困难, 相比之下, 学习成绩一般而注重个人能力锻炼的大学生具有更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们更有信心做出职业决策。

5. 结论与对策

5.1 结论

5.1.1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总体处于中等偏高水平, 个体之间差异较大。

5.1.2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学科类别上存在显著差异, 理工类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于文史类大学生;但在性别、生源地上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5.1.3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 与所学专业满意度以及学习目标取向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与学习成绩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与学习主动性则不存在显著关系。

5.2 对策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作为职业决策的一种主观感受, 反映的是个体在职业行为过程中的一种自信程度。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提高自身职业决策水平, 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5.2.1 转变对所学专业的态度

研究显示, 对所学专业满意与否直接会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对所学专业满意度偏低甚至不满意的同学要尽可能转变对所学专业的态度, 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 从而达到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提高自身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

有些同学如果无法转变其对专业的态度, 这些同学可以通过转专业或报考第二学历等方法来调整自己的学习规划, 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 以便提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

5.2.2 注重实践性学习

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 也要充分利用实践锻炼的机会,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或参加社团组织活动, 增强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相对于实践机会比较多的理工类学生, 文史类学生可以通过暑期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等方式, 积极地为自己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 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

5.2.3 重视职业辅导课的作用

大学生职业辅导课可以帮助大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 对大学生职业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职业辅导课可分为大二上学期和大三下学期两个阶段。一般来说, 大一学生基本上是处于适应期, 过早进行职业辅导会使学生感到迷茫;大二上学期职业辅导课的开设可以让已经适应大学生活的学生开始树立职业规划意识, 及早地做出职业决策;大三下学期大学生临近毕业, 开始考虑自己的职业目标, 此时职业辅导课要更有针对性,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理论知识的辅导。同时, 职业辅导老师也要不断更新就业信息, 从而为学生做出有效地职业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5.2.4 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的就业平台

大学生可以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校内平台, 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就业招聘信息, 从而在就业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5.3 不足及研究设想

由于条件的限制研究对象只局限在南通大学, 因此研究结论的代表性会受到影响, 在今后的研究中会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 进一步完善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本研究得出大学生专业学习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但对两者之间关系的分析还不够深入, 尤其是学习目标取向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 在以后的研究中还要进一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致谢:感谢量表编制者彭永新博士、龙立荣教授无偿提供“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与记分说明。

参考文献

[1]彭永新, 龙立荣.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测评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 2001 (2) .

[2]张杉杉, 郑日昌.507名理工科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现状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 (11) .

[3]李莉, 马剑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以及归因研究[J].应用心理学, 2003.9 (6) .

[4]王建峰, 张巧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27) .

[5]周瑜.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大学生职业规划-专业调查 篇8

[关键词] 艾滋病 职业暴露 护理专业学生

艾滋病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瘟疫,它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医务工作者面临更多的HIV/AIDS 职业暴露[1]。护理专业学生是一特殊群体,掌握艾滋病知识既是自身的需要,也是未来工作的需要。在我国,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率为80.6%,被污染针头刺伤的占60% [2]。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有:防护意识薄弱,操作时注意力不集中,操作行为不规范,针刺废弃物处理不当等;而且不同工作部门因工作强度和劳动强度不同,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比例也明显不同。张洪[3]的一项调查显示:22%~77% 的护士不知道皮肤沾染艾滋病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后应如何正确处理,职业暴露后应在多长时间内预防性用药。本研究旨在以知-信-行模式( KAB) 为理论基础,了解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为今后在护理专业学生中普及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以有效控制艾滋病在护理职业行为中的传播及蔓延提供科学依据。

对象和方法

1.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护理高职学生中抽取2010级新生共366人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是由WHO的评估青少年艾滋病危险行为的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KABP)问卷修订而成[4]。本研究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专家组评定,结合护理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反复修订和完善调查表,确保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问卷包括五个部分:一般资料、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问卷、艾滋病态度问卷。艾滋病知识问卷:共22个条目,包括调查对象对艾滋病基本知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非传播途径、艾滋病的职业防护知识。艾滋病态度问卷:共8个条目,包括调查对象对有关艾滋病及相关职业防护知识的态度。本研究在正式调查前选择了50名研究对象测试了本问卷的信度。其信度系数(Cronbach’s a系数)为:总问卷a=0.80,知识问卷a=0.71,态度问卷a=0.85。

(2) 调查方法

1)培训前调查:

选择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教师及研究者本人共4人为调查员,调查前进行统一培训。2011年3月到各班进行有关艾滋病知识、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和态度的基线调查。

2)健康教育讲座:

根据培训前调查的结果制订适合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需求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于2011年3月至2011年7月进行为期3个月共计3次艾滋病基本知识及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的专题讲座。

3)效果评价

2011年7月,到各班进行有关艾滋病知识、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和态度的后测,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

(3)资料分析

讨论

1.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态度

培训前后护生艾滋病知识及相关知识和态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这与国内的报道一致[5,6]。表明多种形式的艾滋病健康教育符合学生心理、生理需要,易于被接受,干预效果显著。应长期、深入、广泛地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抵抗艾滋病侵袭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艾滋病的态度,给艾滋病人提供更加宽松的生活空间。调查结果显示,护生在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上认识模糊,错误地认为日常生活接触可传播艾滋病。提示在今后的健康教育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三大传播途径”上,应该针对人们关心的日常生活中的非传播途径进一步加强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或减轻人们对HIV 感染者的恐惧心理,从而为HIV 感染者提供一个相对良好的社会环境[7]。培训前后护生对艾滋病相关态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这提示我们,要通过宣传教育,使护生学会对他人有关爱之心,不管艾滋病感染者是由于何种原因被感染,他们都是疾病的受害者,将付出生命的代价,作为未来的白衣天使,不能让他们在承受病魔的折磨和死亡威胁的时候,还要承受社会的歧视和冷漠。消除偏见和歧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甚至比知识的普及更加艰巨,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

2.艾滋病相关职业防护

培训前后护生对艾滋病相关职业暴露知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表明艾滋病健康教育对培养护士良好的职业习惯具有积极的作用。胡斌莲, 沈亚儿[8]等认为,许多护士因在学校教育中缺少职业防护学习,护士从业后缓慢形成的职业防护意识太模糊,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因而在临床工作中未能执行标准预防方法。由于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和意识不强,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医护人员发生暴露后不立即上报,往往是等到病人艾滋病检测是阳性时才急着向医院和疾控中心报告,错过最佳的处理时机[9]。故而职业院校护生艾滋病相关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是必要的,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应加强护理专业学生AIDS 职业暴露有关知识认知培训[10],从踏入医学殿堂之初就应注重培养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以便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综上所述,对护士进行艾滋病及相关职业防护的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可帮助护士树立正确的态度对待和接受HIV/AIDS 病人,并积极参与到防治艾滋病的教育和工作中去, 同时提高护士的防护和暴露后的正确应对能力, 将HIV/AIDS 职业暴露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职业院校的护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应融合完善职业防护知识培训, 以帮助护士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参考文献:

[1]范亚萍,赵萍,朱中平,等. 深圳社区医院护理人员HIV/AIDS 职业暴露防护知识KABP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166-4167.

[2]申良荣.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的研究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3):216-218.

[3]张洪.医务人员预防HIV 职业暴露与减少歧视的调查报告[J].江苏预防医学.2006,17(3):25-26.

[4]AIDS epidemic update (Special Report on HIV Prevention). Joint United NationsProgramme on HIV/AIDS (UNAID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07,12.

[5]黄泉星.泉州市部分大学新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估[J]. 中国健康教育, 2006, 22 (4) : 263 - 265.

[6]熊文辉,黄粤.深圳某中专学生开展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职业与健康,2007,4(23):588-590.

[7]卫晓丽,王学良,庄贵华,等. 商州市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5 ,26 (6) :487 188.

[8]胡斌莲,沈亚儿.护士锐器伤害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49.

[9]邱兴庆,龚文胜,唐磊,等. 医护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与职业暴露防护干预效果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4):86-88.

[10]刘志娟,黄晓,贺莉萍,等.高年级护理学生艾滋病相关职业暴露知识、恐惧心理与护理意愿[J].职业与健康,2011,29(19):2115-2116.

上一篇:办公室主任英文简历表格下一篇:软件外包开发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