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发展和培养(精选8篇)
摘要
本文阐述了职业教育中 “双师型教师”和“一体化教师”的概念,总结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探讨了“一体化教师”的培养方法,对现阶段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和“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
一体化教师 ;
在现代职业教育中,随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对专业教师的需求从单一的、传统的理论教师或实习教师,逐渐转向双师型教师,并向一体化教师的方向发展。
一、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所谓“双师型教师”重点在于教师在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两方面都能胜任。在表征上,“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中、高级职称),又有专业相关职业资格(技师、高级技师技能等级)。
1.学校政策计划培养法
(1)“走出去”培养法。一是学校组织部分教师走出校门“观摩”兄弟学校,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二是选派教师参加校际间组织的教研活动,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种教学比赛;三是学校每年根据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情况作出教师培训计划,选送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知名企业、名牌大学等单位举办的各种培训班。把外面先进的东西反馈到学校,与时俱进,有目的地推动学校教研工作的开展,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2)“请进来”培养法。聘请职业教育专家教授到学校开办教学讲座,讲授现代职业教育新理论、新方法、新慨念,如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和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过程和方法、项目教学与案例教学、教学方法的适用对象和设计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等。更新教师观念,增强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意识,提高教师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要求。
(3)“双证制”培养法。笔者学院对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均采用“双证”培养制,一是经本人申请、学校批准的获得学历文凭和学位证的深造学习;二是安排短期培训班,使教师获得上岗证、教师资格证、普通话等级证和各种技能职业资格证。两者有机结合,形成双证交叉培养制,教师能力的提高得到了认可,为教师开通了资质认可和晋升的绿色通道。
2.院内优势互补培养法
(1)“互补缺失”法。多渠道来源的师资各有优势和缺失,开展人人为师、人人有得的教学研讨活动,从受过师范专业训练的基础课教师那里学习研究教育理论应用方法和教学技巧;从有过企业机械工程技术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那里学习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灵活驾驭课堂、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风格;从经验丰富的实习教师那里学习掌握专业技能和传授专业技能的心得体会与动作要领。
(2)“拜师学艺”法。青年教师拜双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为师,跟班学习性听课,学习掌握一体化教学中课堂组织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操作技能等各个教学环节,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3)“双向听课”法。开展专家教师指导性听课教研活动。方法一:由优秀教师上公开“观摩课”,课后主讲教师对一体化教学过程中的设计、组织、知识与技能要点进行总结,再由听课者评课,评析学习专家教师的教学经验。方法二:督导处领导和专业带头人听课,并及时评课和反馈信息,评课时要对教学中出现的不足之处或失误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指导,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疑惑,帮助授课人提高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新老互动”法。发挥新教师知识先进、老教师经验丰富的优势,对同一门课程、同一案例分析,采用集体备课、集体研究的方式,实现新老互动、相互学习切磋,使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与丰富的经验相结合,实现互帮互学、共同促进提高的目的。
(5)“理实搭档”法。在一体化教学安排中,有意识地安排理论教学能力强的专业教师与操作技能强的实习教师搭档教学,使他(她)们在教学实践中扬长避短、互相学习与研讨、共同提高,向双师型方向发展。
二、一体化教师的培养
所谓“一体化”教师,是指教师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下,根据教学项目的要求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技能教学和企业生产管理于一体,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在表征上,“一体化教师”不仅要有专业技术职务和相应行业专业职业资格,还应有丰富的企业生产和管理经验和社会阅历,并能从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因此,“一体化教师”的培养要求高于“双师型教师”,它结合了企业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和实践的要求,把教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新形势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趋势。培养一体化教师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进一步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
善教师培训制度,让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工作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落实执行。
二是遵循认识规律,在理论与实践交互作用中培养一体化教师。要加强教师企业培训基地建设,积极与大中型企业合作,与企业一起制定企业培训教师课程,让教师轮流到企业挂职锻炼,进行生产和管理学习,真正掌握工作过程及其专业技术。
三是开辟多元化师资来源渠道。要继续发挥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作用,为职业院校培养“一体化”教师。与此同时,通过从社会聘用或与大企业联合办学等形式,广泛吸引企业技术骨干等各方面人才尤其是一些高科技领域的急缺专业人才任教,壮大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积极建立包括社会各行业的技师、高级技师等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师资人才库。
四是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在职前、职中与职后一体化中培养。引导刚分配的大学生教师先到企业就业锻炼,具备了岗位职业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职业院校教师的内涵。同时,强调一体化教师培养与培训的连续性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性,把职业教育中一体化教师的培养视野扩展到教师一生的专业发展,根据教师职业生涯中适应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确立培养目标,实施有效的专业化培养。
五是对原有的“双师型”教师提出“一体化”教师的培养要求,在既能从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上,还能将理实一体化教学和企业生产管理溶于一体,根据岗位工作过程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实施教学。
一、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一般包括教师资格证书的管理制度、鉴定制度和发放制度三部分内容。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作为国家对教师实行的特定的执业许可制度, 旨在保障教师队伍达到基本的素质要求, 是教师专业化的制度保证, 也是一种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政策导向, 是一种政府行为, 它主要解决教师队伍的“入口”问题。“教师资格制度是现代教师教育制度的核心, 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实行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1]
从国际经验来看, 当代各国教师培养都以教师资格制度为基础, 围绕教师资格制度制定教师培养方案, 教师教育院校培养的教师最终要满足教师资格制度规定。[2]我国于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 并于1996年开始试点。1996年9月召开的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通过实施教师资格制度, 规范教师职业标准, 认定师范毕业生教师资格, 吸收师范专业毕业生及社会优秀人才从教。”教师资格制度首次吸引非师范毕业生从教, 为打破独立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进行制度上的准备。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提出“完善以现有的师范院校为主体, 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由此, 全国进行了师范教育结构调整。教师资格制度于2000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 对于形成教师准入机制, 拓宽教师来源,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教师专业发展最有力的保障制度, 但是, 在有关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政策配套建设和法规完善等方面尚存在不足, 主要表现在:资格认定流于形式, 几乎所有的在职教师都是一次认定, 终身有效, 而不是定期认定;吸收非师范类优秀人才从事教师工作, 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 打破师范院校封闭定向的培养模式, 是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但是, 教师资格应“择优上岗”, “门槛”设置不应该过低;传统的教师在职研修目标强调理论知识, 忽视教学实践能力, 教师参与校本课程试验、开发的机会, 开展行动研究等能力需要提高;相关教师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的认定体制尚需建立健全等。
在传统的以定向型为特征的教师教育体制下, 教师资格认定主要是学历替代性认定, 具有师范院校毕业的学历证书就意味着具备教师资格;在以非定向型为特征的教师教育体制下, 教师教育的概念基本上等同于教师证书教育的概念。其实, 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主要是解决教师队伍的“入口”问题, 把已经做好适当专业准备的人引入到教学工作岗位, 这个“入口”与职前教师教育的“出口”相衔接。[3]为此, 国家要明确教师行业的准入条件, 规定教师必须经过国家考试后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经过一定期限的教师行业实习, 方可成为正式教师, 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从现代大学的属性来看, 现代大学的教师教育从根本上说要以教师资格标准为依据。因此, 应建立基于教师资格标准的以教师教育专业考试为前提的“三权分离”管理模式的教师资格体系, 即“以政府制定的教师资格标准为基础, 在通过鉴定的教师培养机构的教师教育专业学习, 参加国家考试中心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 [4]即教师资格标准的管理权力在政府, 教师资格考试的权力在国家考试中心, 而教师资格课程的提供权力应该在教师教育机构, 只有这样, 才可能保证教师资格制度的国家权威性, 并对教师执照体系进行重建。
二、教师教育和培训机构认定制度
教师教育和培训机构是指大学机构、学院、研究院、学系或大学机构内的其他行政主体, 这些机构专门负责中小学教师和其他教育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教师教育和培训机构认定是对教师教育和培训机构进行评鉴、认可的过程。教师教育和培训机构认定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机制,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教师教育的质量, 并为其专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教育进入到现代大学已经是一个发达国家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也是一个国家教师教育水平高低的标志。“现代大学的一个基本治理结构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的结构, 教师教育应该作为我国现代大学的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应该成为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5]因此, 必须建立教师职前培养的专业学院。现代大学的教师教育专业学院首先要建立机构资质的认定标准, 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以现代大学的专业学院为组织机构的教师教育学院体系。
教师职后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外在条件。教师专业发展是多层次的, 需求是多样化的, 为了满足这种多层次性和多样性, 需要由通过鉴定的教师培训机构来满足教师的培训要求, 因此, 需要制定培训机构资质标准, 并与教师职前培养机构的资质标准相联系。教师的专业发展贯穿于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进修的全过程, 一体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 教师教育一体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教师教育机构中打通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 建设一体化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其次加强教师教育机构与中小学的合作, 逐步将教师教育的重心下移到中小学校, 致力于建立以教师校本培训为核心的教师职后培训体系。学校应该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负有一定责任。从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对教师承担的责任来看,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负责教师的录用;给教师提供工作岗位;负责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负责教师教研活动和继续教育活动的组织;负责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工作进行评价和考核等。对于教师团体专业成长而言, 现有中小学承担的责任还相当有限。“中小学校应该承担参与教师职前培养、促进教师职后发展以及提升教师专业社会贡献力的责任”。[6]
从教师教育的理念看, 教师在职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是改善教师的专业水平,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在职教育活动重在强调知识更新、弥补不足, 把教师看成是专业不合格的专业人员, 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补救、被动的意味。相比之下, 使用教师专业继续教育代替在职教育更能体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注重教师的自我知识更新, 帮助教师解决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教育课程认证制度
影响教师质量的因素很多, 如生源质量、培训方式、师资水平等, 其中教师教育课程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涉及教师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等。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课程认证制度, 目的是确保教育学科课程水平与教师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其内涵是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材、教学安排等都要通过严格的认定程序。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应该成为现代大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和教学重建的依据。培养什么素质的教师才能胜任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一个国家和教师教育机构对此应在教师教育的课程与教学中体现出来, 包括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在教育系统内为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教育项目, 其中, 在课程设置模式与教师专业伦理两个方面尤其需要制度创新。
首先, 合理选择课程设置模式。在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中, 各层次教师教育机构如何在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中, 建立适合开放式培养和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课程, 关键是课程设置模式的选择, 在时间和空间上如何安排教师教育的双专业课程, 即与所教授科目相对应的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美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教师教育政策改革, 是一场从社会到学校的系统工程, 它主要通过提高课程标准, 结合教学实践来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它由政府使用法律和经费调控, 改革方案在联邦、州教育部、学术团体、证书颁发机构、教育学院和学区联合进行”[7], 主要表现在提高师范课程认证标准、加强在职教师进修、发挥优秀教师在教改中的领导作用、严格新教师考试和培训制度等几个层面。在当今信息社会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背景下, 我国教师教育机构应适时应对多样化的教师教育格局, 在课程模式上进行积极的适应性调整, 处理好统一标准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开放型与规范性之间的关系, 为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 凸显教师个人专业伦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凸显教师个人的专业伦理。一般来说, “成熟的专业工作应该具备以下六个特征和标准:专业知能 (专门知识和技能体系) ;专业道德;专业训练;专业发展;专业自主;专业组织。”[8]而“教师在社会上首先是道德变革的动力——这是一种必须明确并努力追求的角色”, [9]理查德·埃尔默尔 (Richard Elmore) 在“关于教学实践的几个现实问题”研究项目中通过考察典型案例提到:“在学校工作的人根本不在意如何组织管理自己与如何重视自身学习之间的关联性”[10]“现在到了明确地把道德目标再引进使之成为师范教育和教学的制度上的目标的时候”, [11]道德目标作为一个变革的主题需要引起大家的关注。近年来对于教师专业伦理 (道德) 的国内外专著不少, 但大多强调教师教学效能和敬业态度及教师对学生的关怀等专业伦理, 较少直接触及教师个人的品格素养, 遑论建立教师品格素养的指标。也就是说, 师资培训机构的课程内容大多是针对教师如何教导学生道德或培养学生品格, 极少涉及教师本身如何提高品格。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大多重视教学专业知能的提升, 大都扣紧教学效能, 并没有针对教师本身的品格而言, 这反映了“政府和培训机构对教师专业伦理的漠视, 也显现了师资培训受功利思想和绩效理性宰制的意识形态”。[12]事实上, “理想教师必须在品格、专业知能和自我作为中展现人格感召的权威”。[13]教师专业伦理, 不在强调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专门知能, 更重视教师自主性自律所展现的品格内涵和价值观。教师品格素养的提升, 是教师本身内发性、自主性地形塑其专业的先决条件。教师本身是否意识或了解自己的品格素养?教师对自我品格素养有什么期望?哪些品格自己认为重要却难以做到?这些事关教师自身品格素养的知与行的差距问题, 是教师思考如何提升自身品格素养的起点, 更是学校、师资培训机构或各级政府通过课程标准来提升教师个人专业伦理的重要依据。
总之, 教师专业发展实施的条件保障是全方位的, 既有教师资格制度规范化, 教师教育和培训机构的专业化, 又涉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改进。在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如何满足教育发展的要求的同时, 要充分考虑到教师自己的专业发展需要, 考虑到教师作为主体的价值, 使教师真正拥有持续专业发展的自主权利和空间。
参考文献
[1]朱旭东.我国现代教师教育制度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
[2][4][5]朱旭东.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的建立:未来教师教育的方向[J].教育研究, 2010 (6) .
[3]唐玉光.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制度[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2 (9) .
[6]康丽颖.学校的责任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 2006 (12) .
[7]包秋.近十年来美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变化[A].中国教育政策评论[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208.
[8]王建磐: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政策的选择[C].中国教育政策评论[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22.
[9][11]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21, 132.
[10]Elmore, R..Hard Questions About Practice[J].Educational Leadership, 2002 (59) 8:22.
关键词:小学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教师专业性;分析
小如今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在培养师范学生的时候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培养,却忽视了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这样就会使得一些师范生在毕业之后缺乏一定的科研能力。尤其是一些从事小学专业的教师而言,不能够深入的对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进行研究,这就会导致小学教育缺乏创新性。这些刚刚步入工作岗位中的教师并不能够适应教学环境,久而久之出现了批判性和发散性的教学思维。小学教育与初高中教育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小学教育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这样会对于小学教育有着一定的促进性作用。
一、教育科研能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科研能力
我国小学教育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改革,如果此时小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小学教师必须要学会具备更高的素质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这样才能够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占据一定的地位,教师要学会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专业的教学方式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必备的条件,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对于一些新鲜事物较为向往,所以在对小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学会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在激励、了解、鼓舞中会促进小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1]。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专业化发展不仅仅是现如今教师发展中需要的必备过程,也是一名具有理想和职业道德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品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是我国未来教育行业的重要核心内容。如果教师不具备专业的素质,那么何谈教育多样化和教育多元化。对于小学教育而言,教师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人物。只有从根本上提升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才会更好的促进小学教育的未来发展。专家型教师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就是需要具备较为专业的科研能力,只有具备专业的科研,才会在未来的实践教学中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二、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反思能力,促进教师科研意识的生成
教师科研意识是小学教育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小学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面临不同的学生,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背景和家庭背景的不同,导致了自身对学习有着不同的看法,为了更好的促进小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笔者建议小学教师一定要不断的培养自身的科研能力。这样在面对不同种类学生的时候能够随机应变,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一定要学会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去教育学生。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非常重要,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要不断的进行自我反思,从以往的工作中总结经验,进而实现创新式的教学体系[2]。
(二)尝试教学改革,体验科研行动研究的过程
对于小学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虽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工作,但是两者之间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教学是小学教师的本质工作,而科研能够促进小学教师更好的工作,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只有不断的提升小学教师的科研水平,才会令小学教师更好的投入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例如科研意识就是一种寻求问题和不断探索问题解决方案的积极倾向,对于任何一名小学教师而言,科研能力都是自己强大的后盾,在别人看来,只有不断的提升自己,并且在创新中进步,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二十一世纪中站稳脚跟。任何的成功都来源于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尝试,大胆创新成为了二十一世纪小学教师的主要发展方向[3]。
(三)开展教育叙事性研究,创设小学教师体验科研的平台
小学教师的叙事性研究主要就是通过叙事的方式反思进而改变教师的日常生活。这种叙事形式主要是以小学教师的生活故事为研究内容,进而让小学教师能够感受到科研的重要性。教师身边真实发生的故事和情景往往更具有说服力,所以小学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运用自身身边发生的故事等内容来形成一种感染力,这将会令小学教师感受到科研就在身边。
(四)相互合作,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
相互合作是小学教师科研项目中的重要内容,由于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想法都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教师对于教育一定会有着不同的看法,为了使得教师能够在未来的教学中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优势,笔者建议可以让这些小学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会互相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姿势。并建立一定的交流和交往平台,让教师之间可以畅所欲言,这可以有助于提升教师之间的沟通能力。除此之外,互相合作才能够提高小学教师的科研氛围,各个教师在互相之间的讨论和研究中会具有更好的科研氛围,这有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和交流能力[4]。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论述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需要培养的科研能力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小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很多教师并不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创新,这将会导致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够得到提升。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现如今存在的问题,才会推动我国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科研能力对于任何一个小学教师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加强对小学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视,才会实现小学教育的高效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阮成武,王明月,张佳慧.整个与分化:中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3(09):130—137.
[2]关文信,齐晓倩,王阳明.小学教师专业特点及本科小学教师的培养思路研究[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8):134—137.
[3]王平,李明明,郭春波,王凤兰.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必须注重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J].师资队伍,2014(04):101—108.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艺术设计教育 社会需求 发展方向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其他的设计专业人才相比越发显得缺乏竞争力,艺术设计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日趋明显。正确认识并解决这些矛盾,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关健。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艰巨任务。而艺术设计专业一直是职业教育中很重要且实用性很强的一个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艺术设计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符合现代审美,也更加个性、灵活的要求。针对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在艺术设计教学方面的现状并结合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笔者对其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做出了如下探讨。
一、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首先,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是文化基础差,综合素质不高。家长和学生把上职业学校和学美术视为无奈的选择,大多数学生没有美术专业基础。
其次,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着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的问题,导致学生掌握的技能不足以应付变化中的就业形势。
其三,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设置上,大多开设的是传统专业。而现代社会对于设计人才的需求明显趋于个性化、实用化,传统的课程计划很难满足学生将来走上岗位之后的需求。
其四,由于许多职业学校设置的学科都是大同小异,这就导致了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无法得到满足,同时增加了雷同专业的人才就业竞争和人才的浪费。就我国现行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来看,从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的包豪斯设计教学体系基本沿用至今。它的特点是儿何形体的构成训练,忽视具体造型设计,培养理性的、千篇 一律的设计风格,这与我国目前处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个性化、特色化的设计风格不相适应。同时,由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时间短、经验不足,还不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自己的特色也不鲜明。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更是存在着秩序较不明确,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师资队伍不完整,教材选用较随意,教学方法较为陈旧等诸多问题,必然影响职业学校艺术设计专业进一步快速健康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总结和建立艺术设计专业理论体系,培养走出校园即能很快立足于社会的`人才。因此,应当尽快建立起能够培养出毕业即就业、所学即所用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二、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
当今,追求个性追求创意的人才市场需求无疑对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并促使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革。关键就是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要把比较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转向理论与实践并重,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拥有自我观点、自我特色的培养模式上来,从而实现毕业生同类人才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因此我们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要在重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文化素养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个性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抗压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教育,增强其社会竞争力。为了实现这种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笔者以为,中等职业学校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实用创新性。
1.适应形势变化,增加实用性课程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很多公司并不要求毕业生学历有多高,而往往期待他们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例如曾有一家设计公司到我市某所职业学校招聘毕业生,他们的要求是学生既要懂Photoshop,Coreld~广告设计,又要懂建筑制图、还要懂3Dmax制作室内效果图—这些知识技能已经涉及到了平面广告与室内设计两个方向。
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是把专业方向分得一十分明确,广告就是广告、室内就是室内,毫不相干。据了解当时我市某所业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还只有一个方向:平面广告,名字也不叫“艺术设计”而叫“电脑美术与广告设计”,学生在并没有学过室内设计知识,所以应聘自然犯了难。这个例子反映出我们的教学与社会需求产生了一些矛盾。
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就必须同时考虑社会的需求与学生个体的发展两方面情况,要有实用性。具体来说,就是不墨守陈规。另外还要重视一些新的工具的应用,例如电脑软件对设计的影响,课程设计要考虑其实用性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我们应在教学中打破旧的思维框架,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竭力拓宽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时刻以岗位能力所需为主要教学目标,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顺应社会的审美需求,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要善加利用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一个民族的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与其本民族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它所孕育出的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及思维方式都是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今世界,正流行着一股中国热,不仅外国人喜爱带有中国元素的设计,更多的国人也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图案有了更热烈的追捧,如民间图案、吉祥图案、民间传说、几何形装饰纹样等。了解这些并将其运用于实际设计中,这一教学理念应当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课题。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各地所具有的民族特色、地域风情溶于设计理念之中,培养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创新型设计人才。(二)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完善的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师资队伍体系。
国外的艺术设计专业比我们开设的早,人才培养机制也运行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为了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艺术设计教育上取得进一步发展,我们应当积极的去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弥补我们在设计理念,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来完善我国中职院校艺术设计课程师资体系。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许多教师并非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而是根据学校课程安排的需要跨专业教学。由于他们在现代艺术设计专业较前沿知识方面的匾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设计潜能的开发。而且现有的一部分教师也往往观念陈旧,不能较快的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培养个性化的学生也就更无从谈起。所以,加强师资培训和“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建设一个高素质的完善的教师队伍,是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的重中之重。
(三)以能力本位教学为基础,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和大专院校的学生相比,虽然专业功底略显不足,但实际操作能力是优势,我们应当扬长避短,在教学上更加注重实际操作性。所以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积极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所谓“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即职业学校应积极主动融人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发展之中,使职业学校成为企业等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源,在逐步适应需求的基础上适当先行,引领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发展。因此,职业学校应该既是企业人才培养的基地,又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智囊和参谋。
学校可以聘请设计公司的工作人员定期来学校开办讲座,传授最新的设计方面的动向;我们的学生也可以定期到合作公司去学习、实习,在学习设计理论知识的同时并进行实践操作,即“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技能更加纯熟,学生毕业之后可以直接去学校的对口公司就业,也可以运用在学校和公司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更快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达到“零”距离就业。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将实践提到了和理论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上,这种理念下培养出的学生会比以往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更容易立足于社会。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中小学教师
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甘井子区教育局 葛永军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法》把教师视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胡锦涛同志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来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现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情况:小学教师563万,初中347万。小学专科以上学历70.9%,初中本科以上53.2%,全国中小学教师缺编20万,不包括全国已在岗的民办、代课和特设岗位的“教师”。教育改革(课程改革)进行好多年,可以说举步维艰,改革的瓶颈问题就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较低。教育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如择校问题屡禁不止,体罚学生的现象不时出现,学生的课业负担越减越重等等,都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教育需要有关。
因此,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课改的三大关键要素:课程、教材、教师,而教师专业化水平是保证)我区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上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使广大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相比,教师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还有明显的差距,面对新课程,许多教师显得力不从心,这已成为制约我区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们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关系到我区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问题。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及发展途径、特点。●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
(一)教师专业结构问题的几个概念和结论。1.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①本体性知识(学科专业知识)
②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知识。③实践性知识: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与之有关的知识,如设计教学、策划活动、实施教学、应对生成、解决即时性问题等方面的能力。2.几个重要结论
①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关系。②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可以通过密集式的培训达到。
③实践性知识是教师自身日积月累的结果,只能通过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获得。④最为关键的是: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3.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
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在上述几个方面特别是实践性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不断成长、进步、提升。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特点 1.发展的途径
①外在的推动力:培养、培训、校本教研等。
这需要校长在意识增强基础上的设计、组织和执行,包括制度约束、行政干预等。②自觉的内驱力。
特别是实践性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必须是经过自己内在的驱动,自省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日积月累形成这种能力。2.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①它反映一个国家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或水平,如学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社会地位等。②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永无止境的。
“化”是一个渐进过程,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不断追赶先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的发展完善过程,由此意义上讲,它是无止境的。③教师专业化的目的是使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推进教师专业化的目的在于突出学校教育工作的专业特点,使教师这种职业由随意性向规范性转变,成为一个有自己独特知识和技能的职业,成为其他职业劳动者所不可替代的社会角色,借此提高教师职业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因为政治和经济地位的高低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高低是相辅相成的。
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进而创造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二、学校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课程改革对校长职责定位提出的要求:是课程的管理者,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责任人。
(一)校长提升自身的课程领导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有力保障。校长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是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主要策划者和引领者,首先应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而对校长诸多能力要求中,对课程的领导力是校长的首要能力。课程领导力是指校长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实施新课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能力,它是一个校级团队决策、引领、组织学校的课程实施的控制力,是校长所有能力要求的核心能力。1.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包括几个方面: ①课程规划能力:校长把自己的课程价值观转化为学校课程开设计划、构建学校课程开设体系的能力。
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各自学年总课时量,各占比例数,周科时量是多少,尤其是对学校课程的规划,对教师、学生的发展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大连市义务教育课程计划》(【2007】101号文件)规定:初中全学年课时总量为3502节,其中,国家课程3296节,占课时总量的94.1%,地方课程206节,占总课时量的5.88%,校本课程103节,占课时总量的2.94%。小学全学年课时总量为6020节,其中国家课程5250节,占课时总量的87.2%,地方课程630节,占课时总量的10.47%,校本课程210节,占课时总量的3.49%。
②课程开发能力:指校长领导广大教师着眼于国家要求和学校实际,开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资源的能力。说到底,就是校长领导学校如何把国家必修课程开设好,以及如何更好地开发选修课程的能力。③课程实施能力
校长领导课程实施的能力:
a.开齐课程
b.开足课程 c.开好课程
而开好课程的能力是校长引领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的重要途径。
④课程管理能力:包括课程立项的管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管理、课程实施的质量管理等等。2.如何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呢? ①提升校长认识课程的理解力。
对课程准确的理解表现在国家课程的正确理解,校本实施上。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和不同学生对国家课程在准确领会精神的前提下的不同理解和实施,才使国家课程呈现它的丰富内涵和多元价值,呈现它的教育魅力和弹性空间。国家课程的权威性、指导意义和强烈要求并非排除课程应具有的因地制宜的可选择、可创作的空间。国家课程的校本实施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再创造的水平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
对课程准确的理解还体现在对校本课程的准确理解,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一种个性化补充、拓展、延伸和丰富。
它强调的是国家课程的指导性、学校的主体性、资源的多样性和学生的选择性。(教育发展方向是资源的多样性和学生的选择性)
正是后者的充分体现,才使学校的办学具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成就特色学校。
80中学办学特色:生命教育。以“和而不同、泰而不骄”做为办学理念,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把人当成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全力开展生命教育。设计了六大系统工程:校园文化(基础工程)、研修文化(奠基工程)、活力课堂(主题工程)、校本课堂(核心工程)、主题活动(实践工程)和多元评价(保障工程)。尝试了教学改革,打造活力课堂,构建了五个课堂活动流程:自主预习、合作研究、成果展示、提炼升华、拓展运用。
76中办学特色:尊重教育。基于对学校教育现状的思考,将学校的办学理念确定为:尊重。其实施途径为:遵循一个理念,运行两个课题,突出三种教育,锻造四种文化。一个理念:尊重
两个课题:省级课题《基于尊重教育的初中学生学习主体性教学对策的应用研究》;国家级课题《以尊重为价值导向,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三种教育:习惯养成教育、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尊重系列主题教育 四种文化: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环境文化
课堂上实施五步教学法,即理科:课前反馈,明确目标;独立思考,探究展示;评价反思,整理归纳;强化训练,拓展提升;总结反馈,布置作业。文科:课前活动,交流点评;预习检测,明确目标;学习新知,探究质疑;评价反思,整理归纳;强化训练,布置作业。育文中学: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实施了学生,教师,环境为主的三主题教育。学校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关注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疏导,通过各种途径和工作,引导教师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确立了“任务型”课堂教学五大环节:即“出示目标,分配任务”,“分组合作,完成任务”,“展示成果,师生互动,”“矫正强化,巩固提高”,“达标测试,检查验收”。组建“248”学习小组,实现“兵教兵”互助学习的策略 金湾中学:坚持“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从宏观到具体、从长期到短期,设计了学校从“十五”、“十一五”到“十二五”的校本研修的发展轨迹。“十五”研究课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十一五”的课题:提高教师三项能力的研究(课标详解能力;构建课堂知识微结构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并结合“十一五”课题研究构建了《金湾中学德育实施纲要》,注重的了德育工作的课程化。
金二小学的办学特色:创新教育。侧重从“四个途径两项保证”来进行实施,四个途径分别是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在校本课程中创新;针对学生特点,创设具体情境,在学校活动中创新;打造硬件,强化软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创新。两项保证的主要措施有:
1、队伍建设: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
2、管理工作:推行精细化现代化管理思路。
周水子小学:乐学教育。学校以创建并形成“三品一乐”为主要工作。“一乐”为乐学教育办学特色,“三品”即:课堂教学品牌,教师素质品牌,学生阅读品牌。以《小学生快乐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为牵动,逐步形成了“两转三给四乐”的课堂特色:“两转”是以“教知识”为主线转移到 “怎么学”为主线、以“教师讲”为主线转移到以“学生学”为主线;“三给”则是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在全学科打造形成了“少教多学、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的“乐学课堂”。以乐学教育为价值取向的教师文化,打造教师素质品牌,以兴趣阅读、习惯阅读、品位阅读的校园阅读文化,打造学生阅读品牌。
实验小学:主打品牌:良好、持久的小学生综合素质养成教育。实小一年来坚守坚守一颗做教育的不浮躁的心、坚守一条永无终点的“减负”的路、坚守一个溢满书香味道的宁静的校园。实小提出“好习惯比分数更重要”、“在课堂拼搏中成为好老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等口号,课堂上关注的焦点是课堂管理、习惯中学习、合作学习和信息技术的应用。②提升校长对课程现状的判断力。分析判断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学校的课程文化形态;
教师对国家课程的理解力、忠诚度和执行力; 课程教学状态;
学生对课程的需要度与满意度;
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学校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丰富度。
以上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度有赖于校长对获取途径的用心设计和实施。最有效的手段是走进课堂,对课程现状做出准确判断。③提升校长对课程氛围的营造力。
首先,校长应该致力于营造民主、开放和合作氛围,同时,校长要通过培训、日常教育教学管理或其他形式,让全体师生感受到课程实施与教师自身发展的关系,从而产生紧迫感,让全体教师感受到课程实施是校长对全体成员的一种深层次的长远的关心,从而产生信任感,让教师感受到课程实施是关及自己更关及到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从而产生认同感,通过有效的课程实施培训,支持、服务、引导教师的课程实施,让教师产生依赖感。要鼓励尊重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创造性劳动,让教师产生幸福感(成就感)。④提升校长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力。
学校课程资源主要依赖于学校自身的资源开发,其中教师资源是最需要开发的资源。善于利用教师专业和非专业优势,在学校课程框架中,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教育教学资源,也使教师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学校的制度文化、教师职业道德、人际关系、环境布置等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非显性资源。如果学校能够按课程的要素对它们加以整合和利用,让它以课程的形式呈现,就能激活学校对课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主体的课程形态,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68中自99年开始进行校本课程的探索)⑤提升校长对课程实施的规划力。
课程实施规划的制度,首先要求制定者有个完整的、多维的课程概念,要考虑到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搭建、课程内容的挖掘、课程实施方案的设定,课程评价方案的跟进,以及课程管理组织机构、工作程序、改进机制的建立等。在课程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中,要充分强调构成课程基本要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课程的设计、开发、整合、执行、评价、反思、修正过程中,校长要特别提醒教师对构成课程基本要素的重视和遵循。课程的基本要素主要涉及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式、课程评价等要素。
课程体系的建立首先要观念先行,要改变长期以来的教师中心、学科中心、课堂中心的弊端,努力探索以学生的人性需要为出发点,以满足、提升作为成长中人的需要的课程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为重点,以形成将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统一起来的新的教学方式为核心的学习课程体系。
※校长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引导教师关注、研究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探索目标的校本研修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性研究课题。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经验。课堂五环节: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的问题
自学结果汇报(学困生优先)
纠正、讨论、指导
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教学做到“三清”: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杜郎口模式:“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三追求:立体式、大含量、快节奏。三环节:预习、展示、反馈。
六步骤: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以上所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首先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这里的课程概念,我个人认为应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仅仅指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设置,还应该包含影响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里的所有工作,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校长对涉及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进行梳理、归类,确定时间、内容、要求和评价标准,形成常规,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模糊事情清晰化。
(二)深化宣传教育,树立教师专业化新理念。
1.要树立“教师专业化是现代化教育发展重要标志”的观念。
教育科学成长发展(教育规律、脑科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等)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需要教师系统的现代教育科学来支持,用娴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来驾驭,用崇高的专业精神和较高的发展能力来维持,所以要倡导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美国一些学校已尝试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指导教学工作,做到当堂即时反馈,像专业体育比赛一样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掌控。)
(我们有些学校老师利用网络、QQ等技术指导、掌握孩子学习情况和思想情况。)2.要树立“教师专业发展是分阶段、无限的和终身”的观念。
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空间是无限的,成熟是相对的,发展是绝对的,而且是终身的。3.要树立“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在学校”的观念。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学,专业能力主要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学校是其专业成长的主阵地,教师专业素质是提高必须在学校这个特殊环境中才能真正实现。因此,学校要为教师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对教师的最大福利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为他们争取、创造一切展示自己、提升自我的机会,这是一位好校长(领导)应该做的,是责任。有本事,才有前途(钱)。
4.要树立“反思与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方式”的观念。
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在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于教师能感悟教改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并对问题做出价值判断。教师只有在问题为中心的实践反思和教学探究中,在改革教学和改变自己的互动中,才能实现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丰富自己实践性知识和能力,因此为教师创设情境和机会很有必要。(交换的格言,另:炸蛎黄)
(三)加强学习培训,夯实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成了个人发展的需要,当然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学校要担负起为教师学习培训创造条件的责任,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群体素质。1.创造学习条件,建设学习型校园。
首先,学校为教师的学习提供好的学习条件,为教师订阅相应书刊,设立阅览室,特别是设立电子备课室,建立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其次,积极创造条件,选教师外出交流培训和学术交流,让教师多长见识,(见识就是水平),开阔视野,也提升教师提高专业发展的内驱力。2.校本培训实践化。
坚持以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困扰为范围,不定期开展互动式、参与式、实践式培训,特别是把校本培训与听课、评课活动、导师制活动结合起来,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与受训者就实际问题进行交流、沟通、研讨,实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即时性培训,突出培训的“校本”性。另外,还要注重理论引领,邀请专家和省、市、区教研员为教师开设专题讲座,让教师们走进新课程实验的广阔天地,促进教师观念的改变。3.做好、做实校本教研工作。①意义:校本教研的开展是全体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制度和策略的保证,是最实用有效的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方法。②要素和策略
△
专业引领(双向细目表、课标分解)不能拿来主义,要引领教师实践过程。△
同伴互助(不是互相取代)
网络(信息技术备课、集体备课、互相取长补短)△
实践反思(强调自省、总结、创新)③校本教研形式和效果。
a.学校教学的模式化研究,起到规范教学作用。全区所搞课型研究很有意义。
b.学校自主创新的教学整体要求,很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成功教育的低、小、多、快等。c.切实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d.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实施网络教研和网上备、评课,网上反馈与评价(与学生、家长交流)是努力方向。e.活动推进战略。
创设活动,成为教师教研的有效载体,如点击课、推门课、引路课等等。f.校长评课。
常听课、会评课,进得了课堂,讲得出名堂,使教师在校长的指导下,专业水平更快提高。④重视科研工作,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
a.要求教师加强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做到“课前反思,从问题入手”,把教学反思引向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方向,引向深入研究的领域。b.加强课题研究,提升校本教研的层次和品位。学校应该把课题研究工作作为科研工作的突破口和提升点,开展行动研究,鼓励教师在日常教研基础上,从问题到课题提升教研层次,确立富于校本特色的科研课题,做好深入研究,注意科研实效引领:不能有课题没问题,不能有行动没研究,不能有借鉴没创新,不能有感觉没评价,不能有成果没转化。
(四)注重点面结合,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在学校队伍建设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增强针对性,实施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策略,才能更好地优化团队,也能深化同伴互助,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首先,加强青年教师培养。(35岁以下青年占比50.55%专任)青年教师的成长是团队发展的后劲所在,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其专业化发展是队伍建设的重点。
1.加强新教师岗前培训:对应届毕业生集中进行岗前培训,让他们了解学校办学历程、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掌握备课、讲课以及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要求等,设立“过关项目”,使他们尽快适应新岗位,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融入新环境,热爱新团队。2.实施“导师制”:初级以下职称青年教师均应与一位同学科骨干教师和一位有经验的班主任结成师徒“对子”,实行“一对一”的传帮带,制度政策,采取相应有效措施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也可以为团队注入“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活力,促进队伍的优势互补和整体优化。
3.搭建青年教师成长的“大舞台”,学校要努力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帮助青年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规划。其次是实施“名师工程”。“名校”需要“名师”支撑,“名师”是一流团队的旗帜,也是学校品牌成功的“代言”。在全面提高队伍群体素质的基础上,在各学科教师中积极挖掘优秀人才,通过择优引进、优化组合、综合培养、锻炼提高等手段,实施涵盖师德建设、专业发展、形象宣传等方面的“名师工程”,也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积极效应,通过导师制、示范课等形式,推广成功经验,引领本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带动团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需要与之相适的评价机制。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教育教学评价的目的不是限制教师、打击教师,而是激励教师、解放教师,使教师能够更加自由自觉的工作,努力向自己的发展目标前进。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洛克说:“不管会引起人们怎样的误解,评价的目的不是要废除和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
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系统,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多种平台,形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保障系统。
可以探索评价机制,构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显示系统等。因此,改进学校内部对教师的评价方法,建设科学积极的人性化评价体系十分必要。改变终结性的评价方式,建立工作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方式,突出发挥评价在进行过程中的控制作用,随时掌握工作中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便于和教师及时沟通,让他们了解情况,改进工作方法;与此同时,我们的评价更要着眼于发展,要敢于让“有心人”脱颖而出,要善于为“有志者”铺路搭桥,想方设法让热爱教育事业、工作能力强、教育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优先晋升晋级。
考核评价机制要以人的发展为本。
金钱被誉为刺激员工的无往不胜的利器的神话现已被打破。因为由物质匮乏的时代过渡到物质相对富裕时代,激励主题也随之转变。
(马斯洛层次理论)即由外在激励向内在激励转化。
为职工创造由做出贡献与成就的条件和机会,丰富工作内容,增加工作趣味,使教师从工作本身中获得成就感。
当前如何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是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包括马上要进行的岗位设置等问题,否则难以达到设立绩效工资和岗位设置的初衷和愿望。
(六)加强师德建设,激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因。
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的职业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教师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这种信念会激励教师不断积极地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这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因。“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领导要多创造师生共同参与、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这些活动要精心设计,让教师的劳动得到家长、学生的理解、支持甚至感动,让教师真正体验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有幸福感和成就感,焕发出教师内心深处的自豪感和对学生、对事业那种深深的爱。(80中学演出节目非常感人)
总之,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学校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各位领导应该在“十二·五”开局之年重新审视学校现状,研究制定相应措施,着力提高自己的课程领导力,倡导教师以自我造就、自我发展促进专业化发展。重视和加强教师培训管理工作,努力拓展培养教师的渠道,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从而推动学校管理工作整体向前推进。当然,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久工程,更是当今学校发展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当今人们达成的共识是:一流的人才必源于一流的教育。而我们中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大竞争中迅速崛起,最终要取决于教育。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总而言之,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教师是个专业,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专业。教师的专业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大力发展教育学科这一点不可动摇。同志们,新的一年,新的征程,更是充满新的希冀和渴盼,让我们立足于素质教育的最前沿,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站在新起点,坚持高标准,着力求深入,务必见实效,勇于改革创新,奋力攻坚克难,全力抒写我区教育教学新篇章,向党的九十岁生日献礼。最后,赠送大家一句话结束我今天的讲话:“教育,是我们生命里永远的牵挂!深厚的印记必定还在不断延伸,希望大家在未来的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丰富自我。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陆建身(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摘要:专家型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阶段。专家型教师在知识、效率和洞察力等方面具有特殊优势,“经验+反思”是专家型教师成长的基本模式,“专长+个性” 是专家型教师的核心特征,而“学者型”教师是专家型教师的先决条件,专业教育成才是当前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提高的主流,其中研究生教育将是培养专家型教师后备队伍最有效的途径。生物学教师专业提高的内容包括专业基础、实验和实践、选学专题三大类课程。
关键词:专家型教师,生物学,专业发展,提高课程
教师的品质(Teachers'Personality)是决定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当世界进入21世纪,信息化时代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突飞猛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烈冲击传统教育,教育理念的革新和深化,使得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和不断提高发展。技术熟练型教师和“知识型”教师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越来越难做”已成大趋势,“埋头苦干”必须以“抬头快干”替代,教师专业成长不再是经验积累为基础的论资排辈,专家型教师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不断进修提高和终身学习,相应的研究生教育将成为培养和造就专家型教师后备队伍的最有效途径。教师成长发展的五阶段理论
教师成长专业发展的众多理论中,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Berliner提出的教师教学专长发展五阶段理论在当前国际上颇具影响,对教师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实践价值。五阶段理论认为,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可以划分为新手(Novice)教师、熟练新手(AdvancedBeginer)教师、胜任(Competent)型教师、业务精干(Proficient)型教师和专家(Expert)型教师五个阶段,其中专家型教师是教师成长发展的最高阶段。
五阶段的教师具有可比较的基本特征(内容略)。
在教学专长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业务精干型教师中的一部分才能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
1.1专家型教师的原型观
专家型教师教学专长的构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结构、经验积累和认知技能等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Sternberg 1997)提出的专家型教师教学专长的原型观。Sternberg综合了教学专长的各方面研究,对教学专长进行了定义。他认为,新手与专家教师的主要区别表现为他们在知识、效率和洞察力等方面的差异,知识和经验在专家型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知识
Stenberg认为,教师的知识应包括内容知识(即学科知识或本体性知识)、教学法知识(即条件性知识)以及实践性知识(包括外显的和内隐的知识)。专家型教师不仅应具备丰富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关于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的社会知识,以及通过内隐学习过程获得的经验性知识,并能够将上述各种知识广泛、充分地整合在一起,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2)效率
效率包括教师教学技能的认知自动化、执行监控以及认知资源的再投入。
专家型教师的教学技能达到了认知技能自动化程度,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使专家型教师处理问题时具有如下特点:①在相同的时间里,比新手教师处理更多的信息;②处理相同 陆建身:1948年生,男,教授,博导,生物课程与教学论负责人,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⑵⑴ 1的信息量,较新手教师付出较少的意识努力。
由于专家型教师具有在知识、经验和元认知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因而,他们在教学领域解决问题时具有较高的效率,并能够对教学行为进行有效的计划、监控和调整。
(3)洞察力
洞察力是指对问题深人透彻的分析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专家型教师在解决问题时,对问题的分析通常更为清晰和透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和恰当性。
1.2 专家型教师的成长规律
所有教师,包括专家型教师都是从新手阶段起步的。一般而言,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大约经过2—3年,新手教师会逐渐发展成为熟练新手教师,其中大部分熟练新手教师经过教学实践和职业培训,经过3-4年可成为胜任型教师,这是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归宿。此后,大约需要5年左右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有相当部分的教师可成为业务精干型教师,这些教师在基层学校充当教学业务骨干。业务精干型教师再经过更长时间的研修和反思实践,其中部分业务精干型教师在以后的职业发展中有可能成为专家型教师。
(1)“经验+反思”是专家型教师成长的基本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著名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但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以至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熟练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时代发展决定传统的“技术熟练者模式”难以造就现代专家型教师,目前国际上教师专业发展倡导“反思实践者模式”,强调反思实践能力为中心的教师成长机制,实践证明,仅仅依靠外部培训“补偿缺陷”的简单做法,其效果有限。只有注重调动教师积极的自我意识与实践,“经验+反思”才将成为专家型教师成长的基本模式。
(2)“业务专长+丰富个性” 是专家型教师的核心特征
“具有业务专长和丰富个性”是当前教师发展的新目标。这个新目标要求教师在具备“任何时代的教师都应具备的一般素质”的前提下,还应当具备适应时代变化的特殊素质。而这个新目标在专家型教师应得到最完美体现。
(3)“学者型”教师是专家型教师的先决条件
所谓学者型教师,是能以自己的学科性质特点为基础,研究自己的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独特的实践操作体系、教学思想或教育理论,以及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风格和流派的教师。其具体特征:一是拥有的知识以脚本、命题结构和图式出现,并能进行更完整的知识整合。不仅有科学知识,也有人文知识,而且实现了两者融合;二是具有较高的解决教学问题的效率。能将通过自动化而“节约”的大量认知资源集中在教学领域高水平的推理和问题解决上,依靠广泛的经验,只需少许努力就可以迅速地完成各项任务;三是富有敏锐的解决问题的洞察力。能鉴别出有助于问题解决的信息,并有效地将这些信息联系起来,找出相似性及运用类推来重新建构问题的表征,从而取得新颖而恰当的解答⑶。
“学者型”教师是对传统知识型教师的突破和超越,因此“学者型”教师是造就专家型教师的基本前提。
1.3 专家型教师的评价和鉴别
专家型教师应当具备专家型教师原型的核心特征,概括起来,专家型教师作为一个现代教育的专家可以从以下10个方面去进行评价和鉴别:
(1)具有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敏感性和创新教育教师的基本特征。
(2)具有多元而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方
法论知识等。具有“学者”所应当具备的文理跨学科的基本学养。
(3)具有个人的教学风格、特色和魅力。
(4)具有领衔承担学科教育科研的能力,并不断有创新的研究成果和论文出现。
(5)具有掌握国内外第一手文献资料的信息能力,能对有关的教育专题作全面而有
见解的综述和评价。
(6)具有一定的述著能力,能主编或独立撰写专著或教材。
(7)具有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在生物学科教育中应用文字、数据、图形和网
络等基本信息技术。
(8)具有独立思考和个人价值判断的反思实践能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
(9)具有敏锐的识人目光,能发现学生和晚辈中尚未冒出的人才,并培养出一定数
量的优秀学生和成功学生。
(10)具有应聘高一级学校高级职务(如中学应聘大学、小学应聘中学)的能力和基
本条件。
上述标准可大致用于判断和鉴别专家型教师,但值得指出的是,专家型教师应该是一个多样性的群体,因此用于评价专家型教师还可有不同的标准或规范。事实上,专家型教师群体的特征变化具有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专家型教师可能而且更应该具有个性化的特点。2培养专家型生物学教师的有效途径
培养专家型生物学教师的途径从性质上可分自学成才型和专业教育成才型两大类,专业教育又可细分为连续深造型、间断深造型和在职提高型。当前教师发展的主流是专业教育成才型。
2. 1自学成才型
一般而言,自学成才是大多数人的梦想和少数人的现实,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古今中外自学成才的专家型甚至大师级教师不胜枚举,但在自然科学生物学领域,完全靠自学无师自通的生物学专家型教师还鲜有所闻。当然,信息化社会能为生物学自学创造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但纯粹的自学成才毕竟不能成为主流。事实上,自学成才的途径与专业教育成才并不对立,自学成才应是专业教育成才的必须条件和必要补充。
2.2 专业教育成才型
(1)连续深造型:
本途径是在完成高等师范或非师范本科生物学专业教育后,直接连续攻读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甚至完成博士学位。连续深造途径的好处是能在人生学习的黄金年龄段,打下最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为生物学教师的后续可持续发展提供较大后劲,缺点是缺乏教育实践经验,在生物学教学技能和人格魅力方面还需后期弥补。
(2)间断深造型
本途径是在完成高等师范或非师范本科生物学专业教育后,先参加一段时间的工作,积累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和体会,再继续攻读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等学位。间断深造途径的有利处是能克服连续深造的不足,打下扎实的生物学专业理论和实践基础,为生物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较大后劲。国外研究生教育很注重工作经历,是研究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条件。
(3)在职提高型
这是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提高的主渠道。生物学教师在完成生物学本科教育后,参加学历或非学历的在职提高型教育。
①学历提高教育:又称研究生教育,包括:
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
学制3年,每年11月份报名,从2003年起不需单位同意即可报考。1月份考
试,考试科目:政治、外语、生物教育学、普通生物学四门。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
院2003年录取了11名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
生物学教育硕士:
学制2-4年,每年6月份报名,10月份考试。考试科目:政治、外语、教育
心理学、普通生物学四门。分脱产和半脱产两种学制,前者脱产1年 完成34学分后,回原单位1-3年完成硕士论文;后者利用两个暑假完成34学分,其余相同。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后,授予教育硕士学位(等同于MBA、MPA、EMBA等专业学位)。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2003年录取了20名生物学教育硕士。
②非学历提高教育:
生物学教学研究生课程班:(详见2004年2、3期)
每年暑假进行,完成相关课程学习后,发给研究生课程结业证书,截至2003年,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已举办了7期生物学教学研究生课程班。
生物学骨干教师培训班:
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承担了国家级、省市地方级生物学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为全国各地培训了一大批优秀生物学教师,其中已有不少中学生物学教师崭露头角,2名生物学教师还出版了个人专著。
生物教育访问学者:
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每年接受生物学教育访问学者申请,对象是各地高师、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中级以上的教师。访问学者的研修期限为1年,完成课题后发给国内访问学者证书。已结业的生物学访问学者中,最多的在一年中发表了5篇核心期刊论文。
3生物学教师专业提高的课程和内容
生物学教师专业发展应当走实践研究者的道路,专业提高的内容大致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和实践课程以及根据个人特长爱好和教学需要的选修专题课程三大类,当然,还应当掌握生命科学和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前沿科学进展动态。
3.1.专业基础课
除了外语、计算机等必需的基础工具外,生物学教师最重要的公共专业基础课有以下课程:
(1)生物教育学:
生物教育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学教育理论和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是现代教育学理论、原理和方法在生物学学科教育中应用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生物学课程的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生物学课程与教材;生物学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生物学学习;生物学教育评价;科学教育与生物学教育;生物学教师;生物教育科学研究等。
(2)生物教育心理学:
生物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学与教的心理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主要揭示和研究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与技能,形成能力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研究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注意及感知规律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心理分析;动作技能及生物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动机;生物教学中有效教学方法和技术的设计与应用; 现代生物教师的职业素质与职业心理等。
(3)生物统计学计算机应用
本课程在掌握生物统计学基本原理方法和计算机应用的前提下,重点以SPSS大型统计软件进行生物科研所需的各类数据分析和图形处理,包括描述性统计、统计推断、相关回归和计算机作图等。
主要内容包括: SPSS大型统计软件概述;生物统计学概述;数据库基础;描述性统计
处理;t-检验;X-检验;其他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和回归;综合应用等。
(4)生物科研方法
本课程系统介绍生物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类型、一般步骤和常用方法,研究报告的撰写等。要求掌握生物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结合中学生生物教学的实践,独立开展生物教学专题研究,进行生物教学专题研究和论文写作。2
主要内容包括:生物科研选题;生物科研类型和方法;生物科研设计;生物科研文献检索;生物科研的数据和图表;生物科研论文的撰写等。
(5)生物教育测量与评价
本课程系统阐述生物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对生物学各教育环节的测量与评价,理解并掌握相应教育测评的理论和方法,以提高生物学教育质量。
主要内容包括:生物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述;生物教育测量与评价指标;生物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设计和实施;生物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结果与分析;生物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影响因素与心理调控等。
(6)生物学案例教学法
本课程系统阐述了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方法和作用,引述和评价哈佛大学案例教学实例,并以独特的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学教学领域的应用展开理论和实践研究,还介绍各类生物学案例供实践和练习。
主要内容包括:案例教学法概述;案例教学法由来;案例教学法的地位和现实意义;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生物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生物案例的撰写;生物案例课的课堂组织;生物案例教学的评价等。
3.2.实验和实践课程
(1)生物学现代教育技术
本课程阐述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学教育领域内的实践应用研究,分别介绍计算机、网络、信息采集设备和生物学教具等在生物学教育中的有效合理使用。
主要内容包括:现代教育技术概述;生物学计算机支持教学;生物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应用;网络应用;信息采集设备的使用;生物教具制作与应用;生物现代教育技术的评价。
(2)中学生物科技活动设计和指导
本课程介绍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组织形式、活动形式、选题原则.选题类型、选题来源,城市、农村、学校开展生物课外活动的特点,研究生物科技活动与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等的相互关系。
主要内容:生物科技活动概述;生物科技活动选题;生物科技活动组织和实施;生物科技活动评价;生物科技创新活动优秀项目评析等。
(3)中学生物实验和实验教学
本课程对生物教材中所有规定的实验,以及可补充的实验,包括个人实验,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和课外实验进行方法比较,实践研究、效果评价等,并探讨生物实验教学的方法技巧效果和规律。
(4)生态学实验与野外调查
本课程介绍常见实验生态和野外调查的各类方法,内容包括:生理生态实验;室内模拟生态实验;模拟生态球制作;小型无脊椎动物的种群生态,简单种间关系,生态系统分析研究;各种野外调查方法,如种群密度,分布格局,多样性调查样方法,样线法,点四分法等。
(5)细胞生物学实验
本课程结合细胞生物学内容,选择介绍与中学生物学教学有关而又有条件实现的内容,以充实和加强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并提供生物学科技活动内容。
主要内容:细胞生物学概述;油镜操作与显微测量;线粒体和液泡系;叶绿体制备;细
胞化学;细胞骨架;染色体制备;细胞融合;染色体畸变等。
其它专题还有如环境生物学实验,实验内容有:水体有关指标的测定,大气粉尘的收集与测定,室内空气质量分析,噪声的测定等。
如营养学实验,可运用常规简单的生化方法,分析一般食物如肉、鱼、蔬菜、水果等营养成份,为指导合理膳食提供依据。
3.3.选修专题课程
(1)环境生物学
本课程主要介绍环境与生物、环境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提高生物学教师实施环境教育的能力。
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因子概述;污染生物学基础;环境生态学基础;环境与人体健康;环境生物学实验等。
(2)保护生物学
本课程从环境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出发,阐述保护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介绍我国资源生物的概况,开发资源生物与发展国民经济的关系,资源动植物的种类现状、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生态保护的紧迫性和保护措施;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评价,环境管理等。
(3)现代健康教育专题
本课程涉及人口与优生理论;营养与健康理论;环境与健康理论;艾滋病预防与性健康教育等内容,可独立选学。生命科学进展专题
本课程主要介绍生物学科在国内外现代科学领域中的最新信息、理论和高新技术发展的状况与前景。其主要内容的涵盖面广、新而且动态变化。
课程内容如人类基因组作图和测序计划;人类疾病与基因工程;脑基因工程;转基因动植物及其应用;基因治疗和基因工程药物;克隆技术和动物无性繁殖;生物多样性;细胞信息转导;自由基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态学;国际地圈及生物圈计划;生物多样性利用和保护研究;分子遗传学进展;癌症研究进展;艾滋病研究进展;衰老生物学研究进展;现代生物进化论和生命起源理论研究进展等。课程可以专题讲座、学术报告或学术沙龙等形式进行。
参考文献:
〔1〕陆建身.2001.生物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06-524.〔2〕(美)R.J.Sternberg.1997.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2(1)22-26.
一、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的职业要求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 教育的目的观已从重知识发展到重知识与能力, 并在知识与能力基础上重素质的历史新阶段。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英语素质是当前职业学校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办学思路和教学模式, 必须摒弃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 把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与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等紧密结合, 从简单的语言教师转化为能为专业技能服务的英语教师, 从而培养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下对英语熟练应用, 并且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新的复合型当代综合型人才。这就对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专业知识, 了解相关理论, 培养科研意识, 提高专业化发展水平。只有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自身的这种状况彻底改变, 只有从“职业”的特点出发, 才能制定出适应职业英语教育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 才能迈出职业教育英语改革的新步伐, 探讨出具有职业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的模式落后, 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 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已经逐步形成特色, 其专业课程的设置安排也逐步趋于规范。但是, 英语教学得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水平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成为制约和教学质量乃至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现在职业英语教学一直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一味地依赖于教材和老师, 缺乏思考, 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并且局限学生的思维, 限制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将学生学习的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到一起, 导致知识脱节。
2.教学过程强调手段, 忽视基础应用
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 只有在“兴趣”上下功夫, 采用的教学手段可谓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 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英语基础薄弱, 没有良好的习惯, 进行高层次教学有难度。如果教师在上课时过多地重视教学手段而忽视学生基础, 那么极容易造成学生一开始因为手段新鲜而暂时的产生一定兴趣, 但是日久天长, 随着自身的水平能力最终放弃英语学习。所以, 只有当学生具备了听得懂、说得出、写得对的基本能力时候, 他们才会真正的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这种“基本能力”必须从基础踏踏实实地抓起。
3.“教”、“学”脱节
目前,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因为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学习能力差, 教师无法按正常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 影响课程实施, 课堂缺乏“教”、“学”合作。但是如果教师因此放弃与学生合作, 毫无疑问对自身专业发展和解决教学问题毫无益处。
4.教学经验丰富而理论高度不够
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在多年英语教学中, 无论在课堂教学、教学实施还是学生管理、课堂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 可以说, 不少人已经形成了自己成熟的教学风格。但这还不够, 宽广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只是职业进一步发展的开端, 如果教师没有对教学中的一些值得探究的现象引起重视和研究, 如果不能正确运用教学理论深入研究到一定广度和深度, 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自我发展。
三、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自我发展的建议
1.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执行者
对于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来说,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是一个必然趋势。教学理论来自于教学实践, 而教学理论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理论与实践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极强的互补性,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中抽出时间学习和了解教学理论, 依托课堂作为英语教学实践的首要场所, 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来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
2.做反思型教学的实践者
反思型教学旨在培养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有创见、有分析和客观性的思考的能力, 以作为改进课堂实践的一个途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应该以自我实践中的“问题”为反思的起点, 利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分析、师生的互动、同行之间的相互评课、说课、自我评价自己的教学习惯和经验、评价同行教学经验, 澄清自己日常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 以便更好地修正、调整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实施、打破“自以为是”的常规或习惯做法, 在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教学实践中超教与学的局限, 逐步走向专业成熟。
3.做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者
中职英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 影响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鉴于此, 教师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应作教学模式改革的先锋。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师要积极倡导和尝试有利于学生主体主动发展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最终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当前所学知识。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方法。
4.做改革英语教学内容的探索者
改革教学内容, 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都轻视文化课, 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只要学好专业就可以, 英语没什么用处, 从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需要更新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体系, 打破课程体系之间的壁垒, 要精选、优选教学内容, 注意把体现学生专业特性的多学科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例如,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 生产现场使用英语的机会日益增多, 如计算机、数控、汽修专业的进口设备、仪器的说明书和使用手册, 国际通用技术标准等;旅游服务专业的各个旅游景点的英文介绍;求职招聘时的常用对话等都可纳入教学内容, 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实用而生动的教学内容。
总之, 新世纪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要实现自我发展, 就要更新观念, 承认自己的局限性, 摆脱传统对教师职业、对自身的习惯定位, 听取和吸纳各种意见, 不断向教师群体学习, 开拓自己的视野和胸襟。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职业的特点对于教师的职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由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受到各种因素制约, 需要采取各种应对策略以促进英语教师职业的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专业发展,职业特点,对策,反思型教学,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在职外语教师职业发展的必要性
在科技和经济不断进步和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教师是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教师自身的语言素质、教学观念、教学理论水平、教学技能技巧、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都是制约教学进步的因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语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个公式: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社会环境(4分)+教学方法(3分)]教师。这说明教师的素质越高,教学质量就越高。当今,在外语教学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对外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外语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学习和掌握现代外语教育教学理念。事实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行为的确定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所做出的决策都与教师本身的教学观念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正是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在影响和指导着他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决策。因此,外语教师必须学习并掌握最新的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其次,要掌握最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学会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积极利用和开发多种教学资源,掌握多种评价形式并不断研究、创造、发展外语教学法以提高教学效率。第三,要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扩展。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和科技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使自己能按照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去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才能树立超现代的外语教学意识。第四,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都会出现知识僵化、才思枯竭的状况。因此,外语教师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积极寻求职业发展,提高自身的任职水准,以便适应外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外语教师职业发展方式
脱产学习和进修是提高职业水平的有效途径,但并不是每个外语教师都有这样的机会,所以在教学的同时,还得寻求其他机会进行职业发展。根据Davies&Pearse(2002:197)的观点,外语教师在不脱离教学的情况下,可利用以下三种机会寻求职业发展。
1、个人发展。个人发展途径主要包括个人反思、记教学日记、教学录像或录音以及阅读有关教学书籍和学术期刊等。
第一,个人反思。这可能是教师职业发展中最重要且最有利的途径。每上完一堂课都要进行反思,如:这堂课总的效果怎样?学习者对不同的课堂活动反应如何?这堂课有什么好的方面,为什么好,如何进一步发展?这堂课存在哪些不好的方面,为什么不好,今后如何避免?等等。教师也可以把课堂上观察到的东西在课后立即记下来。通过这些记下的材料对个人教学进行反思。刚开始由于经验有限这种反思可能会比较困难,但是就像真正的教学一样,随着反思的越多,教师也会获得更多的反思经验,进而更容易分析出自己教学中成与败的根本原因。Penny Ur(1996:319)认为,教师职业发展的首要基础就是教师对每日发生在课堂上的事件的反思。但不幸的是,目前很少有教师能够意识到这一点。
第二,记教学日记。进行个人反思光靠一点笔记和模糊的记忆还不行,记教学日记不失为一个好方法。James(2001:67)认为教师记教学日记能有助于他们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熟悉的学校和课堂,进而重新构架自己的观念和设想。教师把整个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记录下来,一方面可以从中看出学生进步了多少,自己进步了多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进步;另一方面,还可以有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不好的方面,意识到还可以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并做出更为妥当的选择。这样,教师就能更加职业性地认识自己——哪些方面自己比较擅长和哪些方面还有待改进。
第三,教学录像或录音。有时候如果很难记住课堂中所发生的事件,教师可以进行教学录像或录音,这也可以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所需的反思材料。在录像或录音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忘记正在录像或录音,以免受其影响。然后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或听录音,再进行分析和思考。
第四,阅读教学书籍和学术期刊等。教师与本职业的发展保持同步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经常阅读有关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书籍、学术期刊、通讯报道等。这就要求学校图书馆、资料中心和各教学院(系、部)等要在这方面给予较多的投入,以满足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当然,教师自己也应该经常购买一些对职业发展有用的书籍。
2、合作发展。合作发展就是与同行一起共同谋求职业发展,主要包括与同行切磋交流、相互听课、合作上课等。从教师的职业道德方面来看,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和同行切磋交流,共同进步,教师之间并不是彼此对立或独立的。和同行交流经验和想法可以提高你自己的经验和看法,帮助你找到应对难题的有效方法,还可以让你更加正确而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工作。这样受益的不仅是你自己,还包括你的学生。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寻找合作职业发展机会,经常与同行相互切磋,相互听课,合作上课,还可以建立长期互助的合作网以便共同开发资料、合作开展教学研究等。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寻求职业发展方面的合作意识还不够强,尤其是在相互听课或同行观察这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传统上教师都是关起门来上课,有些教师甚至在整个的教学生涯中都从来没有听过同行的课或是被同行听过课而得到一些反馈,这一点对教师的职业发展极为不利。事实上,相互听课能够让教师发现很多课堂上自己忙于授课时注意不到的东西。Davies&Pearse(2002:201)指出,教师在观察同行授课时最好是集中观察一两个方面,更多的是要观察学生,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行动最能体现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听完后要给同行提供一些反馈信息。
另外,在合作发展中教师应尽量接触积极进取的同行,这点对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有些充满激情渴望上进的教师若是多次遭到同行的冷遇则有可能最终降温而甘于平庸,这对教师的职业发展极为不利。
3、正规发展。这里所说的正规发展主要是指教师利用假期参加在职培训和一些学术会议、研讨班、教学研究组等。对于教师来说,在整个的职业生涯中光靠职前所接受的培训和知识是完全不够的,还得不断参加一些培训课程以提高业务水平。Davies&Pearse(2002:202)指出,对于一个不断进取的教师来说,在整个教学生涯中他的职业发展需经四个阶段:
阶段1:职前培训(=基本意识和能力)→阶段2:广泛教学,加上不断反思、合作等(=意识和能力的逐步提高)→阶段3:第一次在职培训(=意识和能力的重大提高)→阶段4:继续教学,加上不断反思、合作等(=意识和能力的逐步提高)
【试析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发展和培养】推荐阅读:
试析对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若干思考论文09-20
试析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分析教育论文07-04
试析乡村社会的司法运作06-23
试析电视新闻的真实性09-06
试析我国离婚抚养制度的构建11-02
试析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07-07
试析涉农资金审计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