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群众文化服务发展和创新的重要保障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明确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意见》提出了发展先进文化, 创新传统文化, 扶持通俗文化, 引导流行文化, 改造落后文化, 抵制有害文化, 巩固基层文化阵地, 促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明确发展方向, 并不是要把公共文化服务成为简单的说教宣传, 而是尊重文化发展的自然规律, 对多样性的群众文化发展确立对不同的类型、不同形态的文化做针对性的发展规划。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群众文化。对中国传统的文化, 不是单一的承袭, 而是既一脉相传又推陈出新, 在推陈出新中实现了公共文化与传统的文化有效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日益更新的发展。作为一种现代社会文明背景下发展起来一种文化形态的通俗文化, 其有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 通俗文化大众化的内容, 接地气的形式, 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所以要对通俗文化给予必要的扶持。在市场经济大环境里, 与大众传媒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广泛宣传其独有的个性、展现流行文化时尚元素, 所以在青少年中有广袤的市场和广泛的影响, 如果加以正确地引导, 不仅仅能够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还以文化人独有的特点, 大大地促进了文化自由消费, 在文化产业与群众文化事业协调发展上起到不可或缺地作用。

作为当代文明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各种文化形态, 多元的群众文化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对于文化公共性所包含的文化样态和现象不仅做出了精确分类, 还提出了具有专有所指性的发展方针, 它标志着人们对新时代公共文化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了深刻地认识, 文化自信不断在增强。政府作为主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共建与共享、改革与创新, 在这些长时间的实践中发展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原则具有高度共识。在《意见》中被给予了“新元素”。例如政府作为主导, 《意见》明确地要求各级政府要按照“一定标准”来推动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均等化, 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性发展, “发展动力”也在《意见》中被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并加以了阐述。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的特征是当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特征。共享与共建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群众的文化需求, 也有效地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全面提升。它并不是一个降低成本简单机制, 而是要实现服务、资源的人尽其才、待用无遗。不能把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结合看成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 也不能把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事业看成毫不相干的两回事。作为新时代的公共文化改革与创新的重点内容就是公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文化与科学技术高度融合。也是群众文化事业创新的主要发展方向。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有助于群众文化事业创新发展, 为全社会文化注入新活力。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优质的需求也不断增强。所以目前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就是广大人民群众, 基本特性之一是公共性。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就是公共文化服务, 国家设立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非营利机构的目的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 全面发展大众文化, 所以, 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承担者群众艺术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成就功不可没。不断提高的各级文化馆 (站) 组织的不以赢利为目的各种群文活动和文化生活, 尽心尽力为大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其基本特性上也说明了具有“公共文化服务”的特征。

自改革开放以来, 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各级的市委市政府践行着公共服务职责,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增强并加大投入。关注民生文化, 强项弱项取长补短, 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地保障。全面覆盖城市与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也逐步有效建立。党和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度重视, 不断加大公共文化建设上的投入, 实现了自身发展的群众艺术馆, 有两个方面的重点体现:一是硬件 (设施) 得到极大地改善。有力地推动了各地文化馆 (站) 的硬件设施建设与专业技术发展;二是国家对群众文化发展事业的补助经费逐年增加, 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0.4%, 与1978年同比增长192倍。

2017年以来有了广泛、完整的群众文化工作网络的群众艺术馆。网络连接全面上至省、市群众艺术馆, 下至乡、镇、街道文化站和乡村文化站、社区基层文化工作室, 老年艺术活动中心以及各地文化组织。这些覆盖整个社会的文化机构和组织纵横交错, 构筑起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雏形;具有强健地生命力。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本身是群众文化艺术服务, 它包括村落文化服务、乡镇文化服务、企业文化服务、社区文化服务、校园文化服务等, 它们发挥着必不可少的示范、辐射、推进作用。

二、群众文化服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形式创新

随着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 人民群众的生活的价值观、文化消费行为、社会生活的模式都产生了相当大的改变, 很多古老形式的文化生活已经很难的吸引群众的目光和参与, 过去的传统文化活动项目由于缺乏竞争力和生命力也逐步地退出了人民群众生活的舞台。所以有效整合各地区具有特色文化资源, 探索地区性新形式, 通过有效地文化资源和谐共建与共享机制, 积极创新相关体制等方式, 拓展各种社会力量来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性服务和群众文化性服务的渠道。

(一) 探索建立群众文化事业单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在坚持文化场馆公益属性的前提下, 来自文艺界的社会成员以及直接接受公共文化服务的群众对文化事业单位的发展规划决策监督, 重大业务等问题进行整合解决, 实现公共文化机构的真正共治。

(二) 发展民间艺术团体及各类文化基金会

文化基金会是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基金会运作, 把社会各界上有意向赞助文化的分散资金和各类资源高效地集中起来投入到文化事业的建设中去, 为发展民族文化和人类进步而做出积极地贡献。优良的管理环境、有效地管理手段和健全的制度有效地促进公共文化的发展。

(三) 鼓励帮助文化志愿者或人民群众积极有效地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 鼓励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上来, 尤其要以群艺馆为主体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1) 要调动居民积极性, 协助居民自己组织起来, 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基层专业人员发挥指导作用, 鼓励群众自办文化的热情和动力。

(2) 应该积极指导培训文化志愿者队伍, 完善、健全、建立文化艺术志愿者的管理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挖掘各方面专业人才特别是有文艺特长的群众成为文化艺术志愿者, 建立具有多种文化人才类型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加强对文化志愿者的各项相关技能培训, 有效地增强群众文化志愿者整体水平。

三、积极搭建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鼓励群众参与

为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 作为主导作用的政府应积极制定制度、落实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的机制, 为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搭建平台。一是搭建“资金平台”。设立文化发展基金, 增加发展社会赞助、无偿捐助等公共文化资金的渠道, 汇集民间闲散文化资本, 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发展多种渠道提供资金支持。二是搭建人民群众参与平台。通过举办高密度、多层次, 多种规模的文化活动为民办文化更好地融入社会、为自身的发展打下坚实地基础, 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平台、文化大赛平台等, 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有效地推动群众积极加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去。

总而言之, 群众文化服务工作是政府建立的公益性质的文化服务事业, 肩负重要责任就是繁荣群众文化事业, 其特性、作用、决定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所占据最重要地位, 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所以, 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得到满足, 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 是我们每一个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摘要:人们在职业以外的自我参与、娱乐的群体性、倾向性、承传性文化是群众文化。它既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流行性文化和通俗文化等。是以作为主体的群众活动, 其特性为自娱自乐, 其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 主要的社会现象是以文化娱乐活动为内容的。中国人的文化知识启蒙, 都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浸润;无论是有形的, 还是无形的多元化文化都伴随着我们中国人的一生的心理历程, 是中华民族最深的精髓积淀, 也是中国人民群众文化生生不息、持续发展的丰厚源泉。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群众文化

上一篇:合成氨循环系统中甲烷含量低的原因分析下一篇: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