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研究

2022-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 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以促进全体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为根本目的。从建构主义的角度而言, 体育学习是学生不断探索与思考、质疑与释疑;不断表达个人见解和提升个人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不断超越个人行为成为群体的行为;发展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的契机。这就为我们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 寓丰富的德育内容于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 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本人在多年的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 根据新时期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依据体育教育的“六种教育特性”, 通过各种途经和教材特征, 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教学之中, 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1 体育教学中的教育特征

体育学习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学习的特点, 它将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 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意色彩。学习过程也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 其情意色彩渗透于学练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尤其是在小组合作学练中, 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 彼此争论, 互教互学, 共同竞争, 既充满温情和友爱, 又充满互助与竞赛。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倾听他人的意见;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心境愉悦、练习出色、归属感得到满足时, 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更加愉快, 道德品质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

(1) 教学形式的集体性。集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群体意识。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 学生人数多, 活动范围广, 外界干扰大, 没有一个良好的组织规范, 纪律约束, 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 建立必要的制度, 引导学生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 有利于学生形成互相尊重、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2) 教学方式的竞争性。体育竞赛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争强好胜是少年儿童鲜明的心理特征。而好胜心有了明确的目的, 并变成一种稳定的行为取向之后, 它就升华为激励向上的进取心。而有进取心的人才能在优胜劣汰的现代社会中立足。学生的竞争能力, 反映了个人的体育素质、意志品质和心理因素。体育比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如球类学练时, 要求学生灵活果断, 密切配合;耐久跑时要求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任何比赛都要有胜不骄, 败不妥的作风与精神。

(3) 少年儿童的表现性。表现自己是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体育学习内容广泛, 每位学生都能展现自己的特长, 活动中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内心世界, 能表露无遗。体育教师只要认真观察, 仔细分析, 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就能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4) 教学要求的规范性。规范性可以培养组织纪律性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体育教学形式多种多样, 活动的空间广阔, 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必要的限制性, 就难以控制教学过程。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多种规则, 并且严格地执行, 以培养学生健康的行为方式、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意识。

(5) 学习内容的实践性。体育学科区别其他学科最显著区别之一, 就是学习必须使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每学习掌握一个动作技术, 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而各个不同的环节必须有相应的意志品质支配, 才能达到最后的准确性、节奏性和协调性。所以, 抓住实践性特征, 就能结合教材特点和组织方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6) 学习过程的交往性。当代教学设计专家“罗米索斯基”提出:人际交互技能与认知技能、心理动作技能、反应技能 (态度) 一样, 必须在学校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类目标涉及培养与他人有效地交往、处理人事关系的能力等。体育教学形式常采用集体和分组练习, 这就能促进学生互相帮助、相互尊重、文明礼貌意识的形成, 使学生交往能力与体育技能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

2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德育和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体育教师应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和意志品质, 结合各种活动形式, 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1) 课堂常规中的德育教育。参与体育活动必须有一定的规范、规则要求。把课堂常规落实到每一节体育课中, 就能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习惯。在体育活动时, 学生参与布置场地、搬运器材等劳动, 就能明白从小事做起、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意义, 养成尊重劳动者的优良品质和习惯。通过体育竞赛规则和制度的约束, 就能培养学生公平竞争、求真务实、尊重对手、服从裁判等体育道德风尚。

(2) 体育课堂中的德育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内容丰富、项目繁多, 不同的内容所蕴涵的德育因素各有不同。教师只把握教材特点, 明确德育目标, 就能有的放矢的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学生运动技能由生疏到熟练, 能使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经过艰苦的磨练。有利于学生正视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从而培养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课堂教学中的练习强度和密度, 练习数量与距离, 都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有的学生会表现为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有的有恒心, 乐于完成任务;而有的同学反应迟钝、见异思迁。教师要抓住时机, 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表现因材施教。

(3) 体育竞赛中的德育教育。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多数是以集体的、竞赛式的方式展现, 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创造了条件。体育竞赛要求有组织、守规则、密切合作、互相帮助。竞赛中学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态度和情感。因而体育课比文化课有更多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机会, 从而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进行集体竞赛时, 参加竞赛的同学, 为了集体的荣誉努力拼搏;其余的同学呐喊助威;学生胜利后相互鼓励;失败了总结经验, 从而能养成胜不骄、败不馁、团结协作、平等竞争的意识。而且在体育道德规范和规则的约束下, 拉近了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的距离, 协调了人际关系, 消除了精神烦恼, 促进了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4) 群体活动中的德育教育。学校的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 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是活跃课余生活、陶冶情操、树立良好校风的有力手段。体育教师要把群体活动与德育活动相结合。并力争形成制度化、常规化管理模式。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 教师是教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要体育教师在观念上重视德育教育的地位, 把握住体育运动项目所蕴涵的德育因素, 及各种活动形式的教育价值, 结合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 就一定能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目标。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过程, 是满足学生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 其情意色彩渗透于学练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只要体育教师把握好体育教学中的“六种基本特性”, 抓住课堂常规中、课堂教学中、体育竞赛中、群体活动中的德育教育因素, 就能很好地寓思想教育于体育教学之中, 就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教育特征,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 [S].湖南出版集团出版中心, 2007.

上一篇:机械密封的利旧修复可行性论述下一篇:外语课堂教学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