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现状调查分析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现状调查分析
摘要:为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新课程改革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存在教学方法滞后,教学理念不够先进,以及软硬件不够健全等问题。为应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中一定要转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并注重加大对相关软硬件的投入。体育与健康课成的改革对实现素质教育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的现状,通过调查、讨论、搜集资料等方式,探求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良性发展的趋势及策略措施。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问题、策略
临夏地处我国西北地区, 在甘肃境内临夏经济文化水平处于发展中, 学校体育工作也处于发展中。因此, 对该地区学校体育《课标》实施情况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为了全面了解临夏市高级中学体育 (与健康) 课程的实施现状, 对临夏中学、回民中学、河州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实施现状展开调查, 试图探讨这三所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所出现的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 而这些问题是成为推动《课标》顺利实施的动力, 推动临夏市高级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因此, 本研究对《课标》的更好实施和对临夏市高级中学体育的更好的发展, 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目的需要, 本文以临夏中学、回民中学、河州中学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网查阅发表的有关学校体育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 论文主要有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学刊、体育科学、西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成人教育学刊、中国体育科技等。专著3篇, 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课程导论》。这些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同时通过网络查阅、下载有关文件、法规, 教育统计资料。
(2) 问卷调查法。
针对所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拟定相关问卷, 根据指导老师建议和意见, 进行了反复修改、制定了学生问卷发放300份, 回收295份, 有效问卷290份, 有效回收率为95%。
(3)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的材料进行基本的整理和效验, 采用常规的数理统计发进行统计分析, 并将调查所获得数据在EXCEL2003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3.1、临夏市高级中学器材设施现状
体育器材设施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是检查、监督、评估、规范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临夏市高级中学器材设施调查结果显示:临夏中学是400米的塑胶场地, 有十多个篮球场、两个排球场, 还有室外的乒乓球场。回民中学现在的校区是250米的土操场, 篮球场排球场为数不多。河州中学是300米的土操场, 只有一些篮球场和排球场。
体育器材设施对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不容忽视, 虽然体育器材设施对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不是唯一的, 但也是十分重要的。任何体育项目离开体育器材设施都是无法进行的。再有, 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的特点是具有广泛性、选择性、连续性和深刻性。这四大特点就将注定必须得有良好的体育器材设施做后盾。
3.2、临夏市高级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新课标的理解和认识
《新课程标准》把中小学体育课程统一称为《体育与健康》课程, 正式给这门课程赋予时代的色彩, 符合学科发展观, 更有利于实践工作的开展。临夏市高级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新课标的理解和认识, 没有一位体育教师对课标是完全不了解的, 但对《课标》改革缺乏必要的认识, 教师的重视不够, 不能更深一层的了解《课标》。所以, 在以后的学习和改革中, 要对体育新《课标》的性质、结构、以及实施新《课标》的意义要进行深入的学习, 使体育教师统一认识, 尽快适应现代社会教师的需要是很有必要的。
3.3、临夏市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 是教和学双方都应遵循的。临夏市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实施排前三位的依次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36.7﹪、增强学生关注身体健康意识23.3﹪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20﹪, 这与《课标》理念是相一致的, 但是对于“健康第一”的理念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还有就是体育教师们对学生掌握动作技术要领, 对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情况需要达到什么要求却没能很好的体现。因此, 虽说实施《课标》的教师们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标》的理念, 但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3.4、临夏市高级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
体育教学方法是师生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 它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桥梁的中介作用。教师问题意识增强, 师生互动频繁, 教学气氛活跃。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临夏中学、回民中学、河州中学这三所学校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临夏市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师们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 像游戏法、合作学习法等。主要以游戏法为主, 游戏法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的教学理念是相一致的。而讲解法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3.5、临夏市高级中学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现状
课程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就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实际, 拿出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由于体育课是在室外进行的, 而且学生们都处在相对活动的状态, 因此教学组织活动更为复杂, 这就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的方法。临夏中学、回民中学、河州中学这三所学校的学生是非常喜欢并对体育课有浓厚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这些说明新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习评价的激励性等让学生变得更爱上体育课, 但部分学生的消极态度也是我们教学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学生对体育课有浓厚兴趣而喜欢体育课, 而产生兴趣是练习中体验到了成功的结果, 由成功→有趣→喜欢这种心理过程。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临夏中学、回民中学、河州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基本符合中学体育教学要求;体育教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但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体育场馆设施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 从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尤其针对高三学生, 不但技能没有讲授, 还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指导, 以至于学生阅读体育课本的习惯没有形成, 造成学生体育知识的欠缺。体育教师多种的教学方法, 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新课程的推进需要高中体育教师在理解和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实践, 解决体育课程与教学中的困难与问题, 做一个体育教学的实践者、研究者、反思者和高中体育新课程的建构者、参与者、开拓者。
4.2、建议
(1) 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有效实施的物质基础, 是中小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物质保障。不断改善中学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等教学环境, 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硬件建设, 会促进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使其心情愉快地掌握运动技能。
(2) 制约课程有效实施的障碍主要包括:教学材料的不充分, 班级规模过大, 教学语言问题, 陈旧过时的教学材料, 教师的质量和水平问题, 教师的数量问题, 教师的知识技能和态度问题, 等等。可见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体育教师的培训也不容小视。
(3) 要想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就一定要针对体育教学的目标、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科学的、综合性的考虑相关因素, 在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独特。另外对学生还要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
(4) 要加深学生对《课标》的认知程度、参与程度。一定要在定期, 学校和教师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采取灵活多变的宣传形式, 对学生进行体育新课标实施意义、作用等方面的宣传工作。
(5)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 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器材与设备落到实处, 保证学校有最起码的运动场地和器材设备, 以满足学生上课的最起码的需要。另外对现有体育设施除了应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外, 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因陋就简、因地制宜, 自己动手, 对场地器材进行适时的改造, 努力开发它潜在的功能。
摘要: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和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 提高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水平, 以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本文以临夏中学、回民中学、河州中学这三所高级中学为调查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对这三所高级中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关键词:临夏市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实施现状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2]刘国辉.吉林省西部县级高中实施体育新课标现状的研究[D].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3]李福祥.长春市八所重点高中实施体育新课标现状与对策研究[D].2007年硕博学位论文.
摘 要 本文以四川省绵阳市五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学为例,通过文献调研、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变化特点,调查了当前绵阳市五所具有代表性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实施现状,概括了他们实施体育新课改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并得出了较为重要的结论和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完善高中体育新课改的方法与途径提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 绵阳市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 新课改 现状
一、前言
我国从2001年开始实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育与健康课在改革后取得了很大的成效,2010年四川省绵阳市也开始实施高中体育新课标。从我国各省市开展的情况来看,新课程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然而,绵阳市在实施新课改时是否顺利,教师在上课时是否遵循了新课改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新课改的五个领域目标,新课标具有哪些新的特点及变化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本文对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对绵阳市五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学实施新课改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为高中体育新课改提供了参考性意见。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绵阳市的南山中学、绵阳中学、普明中学、实验高中、绵阳一中这五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学课改情况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成都体育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知网查阅了大量新课程改革的文献和国内外有关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文献。
2.访谈法
走访了成都体育学院数位课改方面的专家,以及绵阳市五所一线教师,对新课改的实施及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
3.数理统计法
通过excel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4.比较分析法
对五所条件不同的学校实施体育新课改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新课改的变化特点
1.明确了课程性质
在课程性质方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了本课程的三个特性,即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1]。新课标全新定位了课程的性质,从三个特性不难看出高中阶段的课程学习更加全面了。
2.全新的课程理念
体育新课改全新的课程理念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第二,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第三,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第四,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1]。
3.课程目标的改变
新课改将课程目标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2]。这一目标的确定将为全面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出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4.教学内容的改变
新课标要求新课程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3]。改变以前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5]。
5.学分制的实施
新课标将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高中三年学生必修11个学分。其具体学分分配如表1:
表1 体育与健康学分分配表
必修必选学分学时必修选学学分学时
田径类项目1个18个田径类项目
共9个
共162个
健康教育专题1个18个球类项目
体操类项目
水上或冰雪类项目
民族民间体育
6.评价方式的改变
体育学习的评价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4]。新课标改变了原有的评价方式,按五个领域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过程评价综合判定,这样就能准确、全方面地评价每个学生。
(二)绵阳市五所高中新课改实施的现状
1.体育教师对新课改目标、理念的了解程度
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内容、目标等方面的把握和理解,是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而通过对几所学校的老师进行访问调查表明,大部分的体育教师表示对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念比较清楚,但是还有一小部分的教师对课改的目标、理念等不是很清楚,更有一部分老师不知道,这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是非常不利的。
2.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实施情况
新课改要求把学生感兴趣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和新兴运动项目引入体育课堂,以适应时代要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但在统计时发现,几所学校还是按照以前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并没有把充满乐趣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和新兴运动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依旧如初。
3.课程具体目标的实施情况
新课改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具体地分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希望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从表2可以看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只有25%左右的老师运用新的教学目标,而大部分老师还是不能转变旧的教学目标模式,致使新的课程目标形同虚设。
表2 五所学校的体育教师运用新课程目标的情况表
南山中学绵阳中学普明中学实验高中一中
新课标的教学目标6人6人4人2人2人
海德洛特的教学目标13人14人10人8人5人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1人3人2人无1人
运用新目标所占比例30%26%25%20%25%
4.学分制实施的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学分制的实施情况比较不错,所有的学校都按照了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要求实行了学分制,这对新课改的发展十分有利。
5.体育与健康考核与评价方式的实施情况
新课改要求老师在教学考核与评价时,应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1]。学生的成绩考核评价结果,不应以百分制衡量,而应以等级制的“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来表示,每学年评定一次体育成绩,见表3。而我在调查时发现,82%的体育教师还是以过去的评价方式,采用达标考核的方式进行评价,其他方面不予考虑。
表3 南山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表
评价项目评价内容评鉴方法得分评价等级
学生的学习态度(30分)出勤率(10分)考勤优秀(85分以上)
课堂表现(10分)提问与观察良好(75-84分)
运动知识与技能的运用(10分)观察与学生评价合格(60-74分)
体能与运动技能(70%)体能与运动技能技评与达标情况不合格(59以下)
结论
6.选课及上课情况
据调查,绵阳市的五所学校都没有进行选项教学,其课程安排还是以教师的专项为依据进行开课,而打破教学行政班界限,同一年级分模块组班进行教学的新的教学方式更无从谈起。上课形式依然没有改变,上课内容依旧如初。
(三)绵阳市五所高中新课改实施存在的问题
1.学生差异性大
由于各地方的体育资源不尽相同,体育课的授课标准也不一致,导致学生各项运动技术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进入高中后,给高中的体育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种情况下如果就让学生选项,很容易导致学生的盲选和错选,很不利于选项后的组织教学。
2.体育教师不足
新课改要求进行选项教学,而选项教学后要求每个项目必须有一个相应的教师或者多个教师,且要留一个候补的机动补缺教师。从表4可以看出:平均每100个学生还匹配不了0.2个教师,几个学校的体育教师配备上都严重缺乏,根本就满足不了选项教学的要求。
表4 五所学校的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情况表
学校南山中学绵阳中学普明中学实验高中一中
总共教师人数20人23人16人10人8人
全校学生总人数11443人13221人5200人6000人5500人
教师与学生之比0.17%0.17%0.31%0.17%0.15%
3.体育教师专项过于集中
从表5可以看出,体育教师的专项大多是田径和篮球,其他专项的很少,如果进行选项教学,很难使学生的专项技能水平达到一定水平。
表5 五所学校的高一体育教师专项分配表
项目南山中学绵阳中学普明中学实验高中一中
田径无3人2人1人1人
体操1人1人无无无
足球2人无3人1人无
篮球1人3人3人1人1人
乒乓球无无无无无
羽毛球无无无无无
排球2人2人无无无
游泳无1人无无无
健美操1人2人无无无
4.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
从表6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学校的体育运动场地、教学器材严重缺少,根本就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如果一个万人左右的学校仅仅有一个田径场,只能基本满足常规项目的教学,学生合班选项教学根本就不能开展。
表6 五所学校场地器材统计表
场地南山中学绵阳中学普明中学实验高中一中
田径场1个2个1个1个1个
体操馆无无无无无
足球场1个2个1个1个3个
篮球场8个6个6个4个无
乒乓球台75个(28个可用)16个25个18个15个
羽毛球场2块2块无1块3块
排球场1块6块2块1块1块
游泳馆无1个(不能用)无无无
健美操馆无无无无无
5.排课难
选项教学要求打破教学行政班界限,同一年级分模块组班进行教学,或者是打破年级界限实施模块组班教学[1]。而大多数学校排课都以高考科目为主,非高考科目为辅,如果打破教学行政班界限会加重学校的排课难度,不利于学校的常规管理。
6.课时不足
我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新课标过于理想化,新课改要求每学期学生学习2个模块的内容(1模块为18学时),健康教育每学期每生3个学时,那么每学期每生的总体育课时就是39学时。除去假期、雨天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体育课根本达不到39学时。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新课程目标更加明确
体育新课程不在是一味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强调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三维”目标的达成。
2.新课程结构更加清晰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最大变化是课程结构有了全新的突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结构有小到大依次是课程总目标、具体目标、内容标准[2],这样既可在宏观上整体规划课程和整合课程,也有利于调整科目内部的微观结构,使得课程结构更趋合理,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
3.课程内容更加丰富
新课改剔除了对学生发展不利的、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选择学习自己所爱好的体育知识。增加了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必修选修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
4.课程管理具有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5]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5.综合性的课程评价
《标准》要求采用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淡化甄别、选拔功能[2]。例如,新课改要求对学生的评价要采用让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过程评价综合进行的办法。
(二)建议
1.体育在高考中应占一定比例
体育在高考中的地位决定了它能否得到有效实施。绵阳市是中国西部的教育城,其高考的升学率全国领先,这里面聚集了很多国重、省重学校。他们都以升学率进行相互的竞争、相互对比,对体育新课改虽然也积极响应,努力改革,但由于体育课是非高考科目,所以学校对其关注力度还是不够。
2.体育教师应身先士卒
体育教师是新课改的主要角色,体育教师应当首当其冲,积极加入到体育课程改的队伍中去,为新课改的有效实施尽最大努力。
3.体育教师应改变陈旧观念
作为新课改下的老师,我们不能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我们应当打破常规,勇于创新,迅速掌握新课改的最新理念和最新的方法,尽早改变那些与新课改相悖的旧教学观念。
4.体育教师应转变角色
传统体育教学的核心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是灌输式的传授知识。而新课程要求老师要从“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从“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6]。
5.体育教师应加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改造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资源,积极开发与优选校内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实现校外课程资源的整合,努力开展体育与健康教学特色活动。
6.合理选择体育教学的内容
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校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一些选择的余地。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体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EB].川教.2010.6.
[2]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
[3]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M].教基[2003]6号.
[4]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中国教育报.2001.7(第二版).
穆道魁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 116052)
摘要:体育舞蹈课程一直以来都是大连理工大学开设的特色课程,大连理工大学开设体育舞蹈课程已经有了十多年的历史,在普通高校中是比较悠久。本文对大连理工大学体育舞蹈课的现状进行调查,从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情况、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知情况、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学习情况以及场地器材设施等方面着手,找出影响大连理工大学体育舞蹈教学的因素,从而提出相应对策,为推动体育舞蹈在大连理工大学的发展,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并为体育舞蹈课程更好的在大连理工大学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连理工大学;体育舞蹈;现状;调查研究
一、引言
体育舞蹈又称国际标准舞,它是集娱乐、休闲、社交、健身和艺术于一身,并能培养礼仪、气质和鉴赏能力等功效的,具有健身、竞竞技性质兼有文化娱乐、丰富知识内涵的体育项目。体育舞蹈源起于英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正式进入我国。随着国际化的继续深入和我国经济的全方位发展,体育舞蹈在我们国家的发展也是一日千里。80年代高等师范大学体育专业开始开设体育舞蹈课程,此后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增设体育舞蹈课程。体育舞蹈作为一项体育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运动项目逐步被引入到大学课堂中。
体育舞蹈虽然是新兴体育项目,但刚开始就以它以其独特的锻炼方式,给学生在课堂上带来前所未有的快乐,深受大学生们的欢迎。它对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建立友谊、调节心理等都有良好的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健康意识,锻炼身体的习惯及体育技能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本文对大连理工大学体育舞蹈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了系列调查,找出体育舞蹈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体育舞蹈进一步在大连理工大学的开展和普及提供合理依据。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连理工大学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知情况
体育舞蹈传人我国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但是高校广泛开展只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体育舞蹈课程刚开展就立刻受到了广大大学生们的青睐,因为它比较适合大学生高雅的追求和审美需要,所以能被广大大学生所迅速接受。通过调查,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识与了解主要通过以下一些途径:同学介绍、自己亲身体验、学校宣传、同学表演、媒体宣传。应该加大对体育舞蹈项目的宣传,尤其是体育舞蹈基本知识教育,通过校、院、系以及学生会、团委,或者在校园内广泛粘贴海报等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舞蹈比赛和舞蹈晚会,这样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体育舞蹈,能在高校更大范围的普及,增加学生了解体育舞蹈的途径。
(二)大连理工大学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目的和原因
通过“参加体育舞蹈课的目的”的调查可以看到,有26%是为了学分而选修体育舞蹈课,有74%是为了兴趣爱好而选修体育舞蹈课。在谈及愿意选修体育舞蹈课的原因时,56%选择强身健体,50%选择满足兴趣爱好,45%选择培养社交能力,38%选择调节心理,陶冶情操,36%选择掌握健身方法,30%选择修够学分,27%选择为就业增加技能。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热衷于体育舞蹈运动近期心理满足的意识较强,主要表现出爱美,爱男女交际,爱娱乐性竞争,获得满足和展示自我的心态特征。大学生对体育舞蹈的选择有了多种多样的原因,其中有它的目的兴趣所在,这使我们看到体育舞蹈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发展的前景。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是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体育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最重要条件。因此,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也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运动能力,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全面协调发展。
(三)大连理工大学体育舞蹈的教学情况
1.教学内容情况
通过对担任体育舞蹈教学工作的教师访谈了解到:体育舞蹈种类繁多,由于开课时间短,教师只能针对其中的一种风格进行教授,大多教师根据个人爱好以及对其舞种的掌握能力来安排教学的内容。从“学生对所喜欢体育舞蹈种类的调查”的中可以看到,喜欢学习标准舞的占19%,喜欢学习拉丁舞的占30%,二者都喜欢学习的占51%。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中既想学拉丁舞,又想学具有艺术魅力的标准舞,学生在学习了一些拉丁舞的基本动作后,又想学难度较大的、具有观赏价值的国标舞,如华尔兹、探戈、拉丁的伦巴、恰恰、桑巴等。他们想学好国标来进一步展示自己的舞艺、舞技。但是,由于学校现有师资条件等原因,在实际的教学中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要求,在只能学习一种风格的体育舞蹈时,大学生们更爱去学习拉丁舞系列,拉丁舞系列能展现出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时代气息。
2.男女比例
在体育舞蹈的学习中,大家都知道需要男女配对进行,从“男女比例情况调查表”中可以看到,大连理工大学选修体育舞蹈课程的大学生中,女生占69%,男生占31%,选修体育舞蹈的男生偏少,男女生比例达到1/2.2,以至于在课堂练习时一部分女生没有搭档,或者是多个女生共用一个搭档,造成男生的练习要比女生多很多,最后导致男生女生水平参差不齐。
3.课时数与教材情况
从调查可以看出,大连理工大学体育舞蹈课程是一学期36课时,由于体育舞蹈内容较多,一学期只安排三十多个学时的话,只能教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动作。(调查报告 )如果要真正的掌握体育舞蹈这门课程,让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一技之长,应该增加体育舞蹈的课时,尽量达到每学期72课时。通过调查可知,大连理工大学体育舞蹈课程还没有统一的教学教材,体育舞蹈进入大学校园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在高校基本普及,但是国家还没有编
写出统一的体育舞蹈教材,大连理工大学体育舞蹈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制定都是由本校体育教研室或体育舞蹈教师自编。
(四)大连理工大学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学习情况
1.学生对体育舞蹈教学情况的态度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81%的学生对教学效果满意,1 0%对现在的课程教学效果不满意,9%的学生没有填。77%的学生认为本校的体育舞蹈课程能满足其需要,15%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其需要,8%的学生没有填写。可见,大连理工大学选修体育舞蹈的大学生对教学现状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提出不满意,由此可见大连理工大学体育舞蹈课程的开展还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绩,只是在个别方面还有待提高。
2.学生对体育舞蹈课建议的调查与分析
在“学生对体育舞蹈课的建议(可多选)”调查中得知,68%的学生希望学习交际舞,学校应该根据大学生们的不用需要,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57%的学生建议成立体育舞蹈俱乐部,这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舞蹈的学习只限于常规的课堂上,课后没有地方对课堂的学习进行巩固消化,建议成立体育舞蹈俱乐部,定期举行舞会,并有老师专门指导,使所学的体育舞蹈有所发挥和提高。44%的学生希望学一些舞会上的礼仪和注意事项,能使他们在舞会上充分展现优美的舞姿,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气质,使体育舞蹈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这样的榜样效应,能使更多的大学生都参与到体育舞蹈这项运动中来。
(五)大连理工大学体育舞蹈场地、音响设备等设施情况
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舞蹈教学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体育舞蹈对于场地既有其独特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普通性。开展体育舞蹈教学及训练较为良好的场地是形体房,或标准舞场(23m长,1sm宽,光滑的木地板),也可以在学校的体育馆,如羽毛球馆,篮球馆,健美操馆等一些室内场馆来安排教学。通过调查可知,大连理工大学有固定的标准教学场地,教学设施比较齐全,设有把杆、镜子、地毯、投影仪、音响等设施,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为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体育舞蹈这门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对大连理工大学体育舞蹈课程的建议
(一)学校、各院系应该加大对体育舞蹈的宣传,让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体育舞蹈这一运动中来,使体育舞蹈课程更好的在大连理工大学开展创造浓厚的氛围。
(二)加强体育舞蹈的课外活动建设,建议推进体育舞蹈选修课俱乐部化,组织体育舞蹈代表队,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场地积极组织体育舞蹈的训练和表演,在提高场地利用率的同时增强学生体育舞蹈学习兴趣。
(三)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因材施教,内容简单的拉丁舞和难度较高的国标舞适当穿插,并使二者有效地结合。这样既可以满足当代大学生对美和时尚的追求,也使所学内容更具有实用性,成为大学生的一种交际手段。另外要更多的鼓励男生加入到这项运动中来,适当的增加课时数,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体育舞蹈内容。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方法,对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积极性不高,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主要有时间问题、参与方式、组织形式以及体育设施等。面对这些现象,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研究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乃至国家未来的栋梁,学生德、智、体、美和劳动技术的全面发展关系着祖国的未来,但事实上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往往都是主抓德、智和美的教育,注重德、智和美的发展,因此忽视了体育和劳动技术的教育。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周口师范学院普通院系中具有代表性的8个院系的高年级女生为调查对象,即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政法学院、中文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研究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提出改进措施。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查阅近年来有关高校大学生及大三、大四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文章,进而分析周口师范学院普系女生体育锻炼现状。1.2.2问卷调查法。根据调查目的,运用调查问卷原理和方法,设计合理的调查问卷,在高年级女生中发放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每个系40份,大三、大四各20份,回收问卷316份,有效问卷310份,回收率99%,有效率98%。1.2.3数据统计法。采用MicrosoftExcel等数理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2.结果与分析
2.1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2.1.1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分析。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较短。大四的学生面临毕业,毕业前的任务使她们很难专心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大三的学生学习任务重,紧张的学习氛围影响她们进行体育锻炼。2.1.2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参与体育活动次数分析。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少。说明高年级女生绝大多数都不能坚持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对体育认识不足。2.1.3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分析。高年级女生参与体育活动大都是为了塑造形体,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身为当代女大学生当然不能例外了。有一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的作用,为了自身的健康而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2.2制约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
2.2.1影响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观因素分析。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高校女生人数已越来越多。周口师范学院女生人数达全校总人数的三分之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怕苦怕累,对体育没有兴趣,认为体育运动对自己没有用处,主要还是因为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也有部分同学因无法克服自身惰性而从未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因此,端正她们对体育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2.2.2影响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客观因素分析。学生在校期间是有一定的学习任务需要完成的,紧张的学习氛围导致她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体育活动。学生都喜欢集体运动,学校缺乏有组织的体育比赛,也是影响高年级女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院系应该时常组织一些体育比赛,去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让她们可以学到更多的锻炼方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普通院系女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存在缺陷,她们所能进行锻炼的体育项目有限,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参与体育活动主要还是以跑步为主。3.1.2周口师范学院高年级女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普遍较短,达不到预期的锻炼效果;高年级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大多数是为了塑造形体;参与体育活动缺乏专业人士指导和适当的锻炼方法,锻炼效果不佳。3.1.3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影响她们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不完善制约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普通院系缺乏有组织的体育比赛。
3.2建议
3.2.1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端正对体育的态度,充分认识到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3.2.2端正高年级女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和动机。态度决定一切。端正高年级女生对体育运动的态度迫在眉睫。应加强对高校学生体育知识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价值观。3.2.3院系组织体育竞赛。体育竞赛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特征,通过体育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她们的上进心。3.2.4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学校需继续加大对体育硬件设施的投入,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改善体育教学条件,为高年级女生参与课外活动提供更好的硬件设施,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梁华伟.河南省普通高校高年级女生课余体育参与特征与促进措施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9):91-93.
[2]冯艳.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高年级女生课余体育参与的优化组织模式[J].体育科技,,(4):153-157.
[3]史祝梅,徐岩.应重视大学高年级女生的体育锻炼[J].山东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11,(11):16-17.
黄壮英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我校2007级学生暑假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旨在全面了解我校2007级学生暑假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影响小学生假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并从实际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为我校制定符合本校学生假期体育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生 假期 体育锻炼 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前言
假期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它能有效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展个性,培养能力,满足全体学生对体育的不同需求,促进体育教学,养成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以加强人际交往,丰富假期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
为了改善广大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7年发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这充分显示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视程度。假期体育锻炼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延伸,对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本校2007级全体学生。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本文查阅了有关的文献资料。
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0份,有效11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1.7%。谈话交流法:从一至十四年级各班随机抽出10名学生进行谈话和交流,做好谈话记录。
二、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表(1)
兴趣人数百分比排序
非常喜欢5650.9%1
比较喜欢2421.8%2
一般2018%3
不太喜欢76.3%4
毫无兴32.7%
5从调查中我发现,对体育活动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学生占72.7%仅有6.3%的学生不太喜欢体育运动,2.7%的学生对体育运动有厌恶情绪,这说明大多数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参加体育锻炼。
2.2在假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表二:
目的人数百分比排序
交朋友54.5%5
与家人一起交流3027%2
掌握提高知道技能109%4
锻炼身体5045%1
其它1513.6%3
从表二可以看出,促使学生在假期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目的是锻炼身体,占总人数的45.4%,这说明了大部分部分学生都能从学校体育中了解常锻炼身体能有利于身体健康,并从中说明了学校体育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到加强。另外有27.2的学生参加假期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能与家人一起交流,这说明了学生在空闲时间很喜欢和家人一起交流沟通。因我校大部分学生都是住宿生,每周只有周末在家,所以家长也应该抓住这些机会和小孩进行沟通。学生在假期参加体育锻的目的不但是锻炼身体,而且还能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2.3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 表三:
项目人数百分比排序
球类3027%1
田径类54.5%7
舞蹈类109%5
自行车2018%2
游泳2018%2
武术1110%4
跳绳65.4%6
踢键子43%8
其它43%8
运动项目是学校体育进行身体锻炼的主要手段,每个人的假期锻炼所选择的练习内容通常应该是自己喜欢的而又能方便参加的运动项目。如表三,选择球类运动的人数最多,其次为自行车、游泳、跳绳等。为什么学生在学校进行假期体育锻炼时选择球类的人数最多,最大的原因就是佛山属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体育场馆设施较齐全,能很好地提供各种球类场馆,然后球类场馆又可以不受早晚和种天气的影响,运动起来比较方便,其次其强度可大可小,可随自己的时间和身体状况进行运动。并且球类运动是校园体育活动的大项,选择球
类运动进行假期体育锻炼的人数排在第一位就再也正常不过了,其次为自行车和游泳,这也和佛山遍布各个地区的绿道和各个单位的游泳池有关,这给自行车运动和游泳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
2.4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表四:
方式人数百分比排序
个人锻炼1715%3
结伴锻炼2825%2
家庭锻炼6054%1
学校组织56%4
我校2007级学生参加假期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个人锻炼,2、结伴,3、和家人一起,4、学校组织。我校学生在假期体育锻炼形式上的选择情况如表5,有54%的学生采用家庭锻炼,25%的学生采用结伴锻炼,18%的学生通过学校组织形式参加课外体育锻炼,15%的学生通过家庭组织形式进行课外体育锻炼。这说明多数学生在参加假期体育锻炼时主要还是有家人陪伴或有伙伴陪同,这种形式的锻炼效果更佳。
2.5持续时间 表五:
每次时间人数百分比排序
1小时及以上7063%1
不固定时间3027%2
少于1小时109%3
从表
(五)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在校学生中,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及以上的学生人数最多,共有70人,约占总人数的63%,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不固定的学生共有30人,约占总人数的27%,另有10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少于1小时,占总人数的9%。《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从以上数据分析单次锻炼时间保证在1小时以上的人数百分比最低为62.2%,最多达到83.6%,可见学生每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长还是比较乐观的。
2.6锻炼频率
我校2007届学生参加假期体育锻炼频率 表(六)
锻炼次数人数百分比排序
每周3次以上4036.3%1
不固定时间6054.5%2
每周少于3次108.2%3
通过表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2007学生中有40人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在3次以上,约占总人数36.3%,有10人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为3次及以下,约占总人数的8.2%,有60人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并不固定,占总人数的比例最大,为54.5%。这说明多数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并不固定。《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
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只有36.3%的青少年达到了这一标准,加上不固定次数中可能达到或超过3次的比例,最多也不超过60%。这说明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较低,没有完全达到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
通过访谈得知:大部分学生认为在下午锻炼身体是最好,因为练完之后就可以回家吃饭冲凉看电视睡觉,而不像早练完了一身汗还要回家重新冲凉的。运动促进新陈代谢,这样还可以提高吃欲,还可以不用在早上早起。下午锻炼后晚上也能更快地入睡,这样能提高睡眠质量。有些学生在假期的周末参加锻炼次数较,因为在周末时学生的父母较有空,这样能陪学生一起进行锻炼,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也高,锻炼的时间也较长。也有些学生在周一到周五进行锻炼,这样就更好地和他们的朋友相处和交流。假期里多数学生要么参加社会假期补习班,要么随家长去亲戚家串门,而放弃了体育锻炼,出现了假期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真空”现象。因此多数学生都是偶尔在闲暇或父母有空的节假日里利用一时间参加体育锻炼,随意性很大,无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规律。
3.1结论
我校2007届学生都很有兴趣在假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在假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锻炼身体;项目以篮球最受学生喜欢,其次为自行车和游泳等;形式主要是和家人一起锻炼;锻炼的频率较低,没有完全达到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持续时间多数保证在一个小时以上,部分学生参加锻炼持续时间的长短不固定,锻炼时间的选择也不固定。
3.2建议
3.2.1加大课外体育锻炼场地器材的资金投入,并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培训
3.2.2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课外体育锻炼,建立“三位一体”(学校—社区—家庭)的监督管理模式,实行定期“两检”(课外体育锻炼情况检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检查)政策。
4参考文献
[1] 马宁.重新审视课外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J].体育学刊,2006,13(1):138-140
[2] 单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性别差异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01)
[3]雷继红.当前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08)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国学校体育,2007(06)
[5]周丽君等.浙江省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状况的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5)
众所周知, 教师心理健康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的发展, 更是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从长远角度来看, 教师心理健康将会影响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在现代学校教育中, 教师心理健康的价值甚至已经超越了教师知识本身。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重任, 是与学生直接接触最多、互动最充分的一门学科, 因此, 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必然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可见, 研究体育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到底如何, 有何特点, 具体又存在哪些问题等系列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必须对我国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
因此, 本文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对惠州市高校体育教师进行调查, 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分析原因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惠州市高校的体育教师, 有效被试为50名, 其中男性39名女性11名。
2.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校图书馆和电子专业期刊网广泛查阅和搜集相关文献资料, 并进行分析整理, 为本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 问卷调查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作为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 该量表的中文版本由汪向东等提供, 共包括90个自评项目, 测量的1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它 (睡眠及饮食情况) 。量表的每个项目采用Likert形式5级评分制记分, 得分越高, 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 则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该量表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的应用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被公认为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全面和能较准确的反映自觉症状等优点, 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校度。本研究还对体育教师的性别、年龄和精神压力来源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53份, 有效问卷为50份, 有效率为94.34%。
(3) 数理统计法。
所有调查数据在PC机上采用SPSS 12.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算出相应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百分率等指标数值并进行相应的t检验和f检验。
3、结果与分析
3.1、惠州市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根据SCL-90量表设计理论, 被试如有某项因子分≥2分, 则在该项因子上存在着轻度心理问题;如有某项因子≥3分, 则在该项因子上存在着中度心理问题;如有某项因子≥4分, 则在该项因子上存在重度心理问题。惠州市高校体育教师SCL-90因子分≥2和≥3分的人数及比率见表1, 在50名体育教师中, 小部分教师存在着各种轻度的心理问题, 极少数教师存在中度心理问题, 没有教师存在重度心理问题。可见, 惠州市有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存在着各种轻度或中度心理问题, 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惠州市高校体育教师SCL-90因子分与全国常模的比较情况见表2, 有躯体化等4个因子分值高于全国常模, 有人际关系等5个因子分值低于全国常模, 其中仅躯体化和人际关系因子分与全国常模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可见, 惠州市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与一般人群相当, 这一结果与刘强辉等的研究结果相似。
3.2、惠州市高校不同性别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惠州市高校不同性别体育教师SCL-90因子分的比较情况见表3, 男性教师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女性体育教师, 其中仅在躯体化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好于男性, 但差异并不显著。这可能与男性体育教师感觉承受的工作压力更大、社会和家庭责任更重等原因有关, 这一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3.3、惠州市高校不同年龄段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惠州市高校不同年龄段体育教师SCL-90因子分的比较情况见表4, SCL-90大部分因子分均表现出随年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 且仅在偏执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升高, 但总体差异并不显著。这可能与年轻体育教师由于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较低而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等原因有关。
3.4、惠州市高校体育教师精神压力来源情况
惠州市高校体育教师精神压力来源情况见表5, 主要精神压力来源排在前三位的是经济、职称和子女方面, 分别占到教师总人数的50.00%、40.00%和30.00%, 其次是来自健康、教学和其它等方面的压力。从表中可以得知, 相当数量的体育教师感觉到经济收入偏低、职称晋升困难和被子女教育等问题困扰, 正承受着来这些方面的较大精神压力。
4、结论
(1) 惠州市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与一般人群相当, 有部分体育教师存在着轻度或中度的心理问题;
(2) 惠州市高校女性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男性, 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升高;
(3) 惠州市高校体育教师的精神压力主要来自于经济收入、职称晋升和子女教育方面。
5、建议
(1) 加大体育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 使其得到社会和家庭的尊重、理解与支持, 为体育教师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社会和家庭环境;
(2) 重视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减轻其心理压力, 注意对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尤其是要关注男性、年轻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教师要对其进行治疗;
(3)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体育教师的经济收入水平, 改善其福利待遇, 同时注意加强对其进行价值观引导, 使其形成多元价值观, 避免过于关注经济问题;
(4) 为体育教师职称晋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为其提供各种进修和培训机会以提高科研水平, 如有可能应适当降低其职称晋升的条件, 另一方面可考虑适当减小高级职称与低级职称各方面的差距;
(5) 面向体育教师开展子女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 使其能够正确的看待子女教育问题, 并帮助其掌握有效的子女教育方法;
(6) 体育教师自身也应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 掌握一些常用心理保健的方法, 逐步养成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
参考文献
[1]叶一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心理健康的价值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 2002, 24 (5) .
[2]刘强辉, 蔡先锋, 钱晓梅.高校体育教师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水平[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 (30) .
[3]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
[4]郭念锋.心理咨询师 (下册)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3.
[5]董玉福, 张文星, 郭美丽.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 2003, 39 (6) .
关键词:留守儿童; 健康; 体育参与
中图分类号:R6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75-001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且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我们体育工作者可以从体育学的视角,对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及身心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通过体育手段、体育方法等体育功能与教育途径对这种特殊家庭子女的身心健康起到促进与改善作用。
一、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现状
1.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性格孤僻不合群。留守儿童在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后具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在某段时间里不爱沟通、不愿和他人交往、性格抑郁封闭,具有焦虑与自卑倾向。留守儿童由于没有一个正常的家庭,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产生羡慕非留守儿童的心理,严重逆反心理和扭曲心理。农村留守儿童具有极强的逆反心理,抵抗思维严重。
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转变或偏移,道德意志薄弱。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过渡。儿童尚未具备自律道德的能力,在这一时期就需要外界的帮助,那重要的就是外界给予的帮助是否起到教育的作用。
2.留守儿童的生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体质健康。通过调查,得到数据利用BMI指数来评定留守儿童的体质健康程度。调查结果见表1:
注:BMI指数越高,说明体质健康程度越差,两组差异在1%以上为差异显著。
表1充分说明,普遍留守儿童的体质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在辽宁省特别是辽西北和辽中地区差异显著,主要原因在于辽东半岛经济發展相对较快,促使外出打工人员较少。在调查中也体现出辽东半岛的留守儿童相对数量较辽西北和辽中地区较少,所以辽宁省留守儿童问题重点在经济欠发展地区。
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在调查过程中,了解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吃早餐问题的情况如下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吃早餐的数量和质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二、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参与现状
1.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体育
留守儿童的体育兴趣。通过调查得知,辽宁省留守儿童的体育兴趣完全没有普通学生的体育兴趣浓厚。留守儿童的家庭体育项目。农村还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又都是靠双手劳动获得收入,那么繁重的农田劳作,已经让他们疲惫不堪,因此留守儿童基本就丧失了家庭体育的权利。
2.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
学校体育师资概况。通过对辽宁省农村学校调查表明,有部分体育教师缺乏应有的事业心。更多的体育教师缺乏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进取心,应该体现出厚德博学,为人师表的作风,教学中要注重个人的行为举止,规范教学,树立良好的形象。在日常工作中“不拘小节”,作风严谨。在工作业务上,以学习新课程改革为工作契机,发扬创新精神,开展学校体育运动,创新场地规则,发明实用器械。创新教法,更新教学内容。
3.留守儿童的课外体育活动
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形式。调查显示,学校体育设施紧缺,除了单双杠以外,没有任何可以活动的体育设施,在玩的过程中,留守儿童显得特别被动,有时没有得到同学的允许,只能在一旁观看,这样对留守儿童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
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孩子的体育活动内容也逐渐丰富,也有现在流行的滑板、轮滑、呼啦圈等内容。但是对于留守儿童就不一样了,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富裕,温饱都是问题,更不用说玩了。
三、结语
辽宁省农村还有十几万留守儿童,是一个很严峻的社会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运用体育干预,通过体育教学手段,消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体质,培养好的生活习惯,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蔡玉军等.留守儿童社会化研究的新视角——非社会性行为理论[J]青年探讨.2005(6)
[2]胡庆山,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6(10):21-26
现状调查分析与举措建议
渠县李馥乡第一中心学校:
田道全
王利平
【摘要】 促进中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特长显著。锻就中小学生强健的体魄,让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关系伟大“中国梦”能否实现的头等大事。为认真贯彻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教体艺〔2006〕6号)精神,实践“一切为了学生 ”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锤炼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各地农村中小学多次掀起了青少年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潮。本文从农村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实地调查、座谈访问、资料收集、网络交流等方式方法,研讨了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中在意识层面、组织领导、制度机制、活动实施、效果评价、监督管理、设施设备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从学生认识、学校重视、教师实施、家长监督、社会认可等方面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并从转化观念、提高认识、转化作风、加强监管、建立机构、健全机制、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注重落实、把握渠道、推进改革、强化创新、改善条件以及提高水平等十四个方面明确了强化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落实的举措。
【关键词】
阳光体育
协调发展
落实举措
农村
创新
卷 首 语
增强中小学生体质、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近几年来,在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县各级各类学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总方针,始终坚持“健康第一、快乐至上、轻松学习”的人本思想,针对各个学校各个学生的差异性,创造性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举办了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中小学生运动会,在全县范围营造了生动活泼的校园群众体育氛围。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下发以后,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又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启动了“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我县教育局、体委和团县委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在原有良好体育业绩的基础上,实行各方联手,上下联动,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体育工作在推行全民健身方面的目标任务,几度掀起了全县中小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的热潮,形成了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让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了操场、走进了大自然、走到了阳光下,焕发了生机,充满了朝气,激发了广大中小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激情,培养了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提高了广大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力促进了广大中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农村中小学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调查分析
我县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在紧跟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迅速广泛启动,并把“健康第一、快乐至上、轻松学习”作为教育的执着追求,使一度沉闷的校园学习生活变成了孩子们欢乐的学习海洋,在周一至周五每天的两课两操和下午第三节阳光体育课中,学生尽情地投入到了充分的健身娱乐活动中,将“健康第一”落到了实处,形成了生动活泼充满朝气的育人局面。但是由于农村中小学受历史性、现状性以及技装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开展这项运动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一些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1、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意识形态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进程中,由于受到传统固有思维模式的制约与局限,部分学校行政、教师、家长对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还把教育教学停留在只注重“文化”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视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这都有待进一步从意识形态加强认识,营造整个社会都积极唱响阳光体育运动的良好氛围。
2、组织机构不够健全、制度机制不够完善,组织领导力度有待进一步强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一是少数学校没有成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领导机构;二是虽成立了机构但没有覆行职责或敷衍塞责,三是在履责的机构也是分工不明确,缺乏合力;四是组织领导中存在前后不一致,内外不一致现象;五是制度建立不符合本校实际不切合学生实际,没有针对学生的差异性。
3、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有待确立,运行机制有待完善。部分学校还没有摸索出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阳光体育运动运行机制,存在被动应付现象,部分学校虽有较好的运行机制,但是没有长期坚持运行,缺乏监督管理,且部分学校的运行机制受其它因素干扰多,随意性较大。
4、活动实施有待开拓创新。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以体育课教学和课外活动完全代替的阳光体育活动;二是完全脱离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和平台,另搞一套;三是有的学校阳光体育时间得不到保证,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师、学生疲于应付;四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方式方法、活动组织、活动内容等因循守旧,缺乏开拓与创新精神,不敢大胆将各校各班各生的差异性与运动心理生理学原理结合创编具有自身特色的运动项目。
5、推行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价有待进一步落实。一是主管部门对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缺乏一套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二是各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效果缺乏过程性评价;三是没有把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实施情况与学生体质健康检测、体育中考等进行有机结合起来。
6、条件设施设备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体育教师缺乏专业化的进修培训,制约了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二是必要的活动经费得不到保证;三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场地、器材等设施没有或是不达标,制约了运动的广泛开展。
二、农村中小学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从社会大环境看:整个世界随着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的趋势与日剧增,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已深深扎根在了整个人类社会,从而也使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产生偏差,重文轻体成为了大家的共识,只关心文化成绩而忽视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成为了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通病。
2、从学校这一教育的主阵地看:党和国家的教育总方针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而中考、高考这一宏观指挥棒确是实质性制约学校教育怎么分配教学资源的有力杠杆。
3、从教师自身素质方面看:我县还有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来自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他们的体育素养主要来自县教育局的各类体育工作培训,对体育工作中的实际操作还能勉强应付,对于体育理念就知之甚少。这一实际情况对于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精神层面的深入就微乎其微了。
4、从学生自身接受方面看:在当下的学生因受到社会、家长以及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对待体育锻炼是能够不动就尽量不动,能够敷衍就尽量敷衍。绝不会从“健康第一”的层面去考虑,而是片面的追求文化成绩的最大化,从而无视体育锻炼对与自身长远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5、从学生家长引导方面看:各学生家长在这个物欲横流社会的指引下,过重看待文化成绩,一味追求文化成绩的高低,在孩子身体方面只是给予生活的改善,根本不明白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从而无视孩子体育的锻炼甚至还反对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把体育锻炼当成是不务正业。
6、从学校行政意识方面看:各级各类农村中小学领导层基本都无体育专业教师,那么他们对体育教学以及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在意识层面上就会仅仅停留在上级的要求,体育教师的自发组织开展上。
三、对提高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效果的举措建议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从意识形态上去寻找原动力。
1、要认真学习领悟上级和教育体育部门有关阳光体育活动推行的文件、会议、讲话精神实质,提高思想认识。
学校要制作专门的阳光体育活动开展宣传栏,并随时更换最新发展变化信息,积极主动做好阳光体育活动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健康第一”思想深入人心。从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阳光体育活动的深刻认识,要真正把开展好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作为建设和谐教育、促进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从根本上认识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思想上正确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培养他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这是学校教育一项长期使命和任务,必须一以贯之,而不是跟风,不是仅仅为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同时要明确责任和任务,深知此项任务任重而道远。
2、转变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
正确理解教育的本质和价值观。把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以提高全民族基本素质和个人全面发展为宗旨,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教育的实质是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是以考试为手段,以升学为目的,忽视人的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则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从这个角度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回归教育本质的必然,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
(二)转化作风,加强监管,健立机构,构建健康阳光运行机制
教育主管部门要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积极组织、协调、督促各校的阳光体育运动健康有序发展,各学校要按照“教育引导与养成习惯相融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统一、卫生安全与活动相协调的原则广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努力做到100%学校开展这项活动,100%家长支持这项活动,100%学生参与这项活动。
为了保证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方案的顺利实施,学校务必成立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由学校第一责任人挂帅,分管校长具体负责,成员由班主任、体育教师、卫生心理教员组成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小组,由领导监督小组统一部署,制定具体的措施,明确任务和职责,领导、监督和组织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实施。
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中要实行首遇责任制。通过“五负责”确保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安全、有序、高效地进行,即:一是值周组负责,组织、指挥晨两课两操的全过程,值周行政到场亲自参与活动,同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提高全体师生对两课两操活动的重视程度;二是体育教研组负责,对于班级活动场所及进退场的安排、活动器材的准备及活动锻炼的指导的负责;三是班主任负责,组织本班按时、按要求参与活动锻炼,正确引导并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指导学生活动;四是随堂课教师负责,配合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活动锻炼,加强安全监管;五是校学生干部负责,对全校各班级参加活动锻炼的表现、进出的纪律及安全进行督查,结合学校的“五化评比”负责组织评比活动。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注重实效。
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氛围。要制订详细的宣传计划,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广播站、宣传橱窗、黑板报、集体朝会等各种宣传工具和手段,开设专题栏目,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第一、快乐至上、轻松学习”的思想和健康理念,使“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唤起全校师生对健康的关注,大张旗鼓地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引导广大学生自觉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进大自然,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要特别注意宣传学校体育工作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以此带动更多的班级和学生参与到阳光体育活动中。要注意宣传和普及科学健身、科学用眼、科学营养等科普知识,为在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科学指导。
(四)把握把准阳光体育运动的主渠道,推进阳光体育运动不断深入升华。
1、学校体育课是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主渠道。
学校要贯彻“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学内容配置和编排上,从学科特征出发,遵循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发展特点,注重学生对阳光体育的求知求学需求,注重教学安排的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强调体育知识、技能、体能、意志品质的有机结合,学校并可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创编一些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活动作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各学校还要不断改革创新阳光体育运动模式、方法和技术手段,实行课内与课外结合,并向家庭、社会延伸拓展。
(五)增添阳光体育活动的设施设备,改善阳光体育活动的硬、软件办学条件。
各学校要在公用经费中根据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实际需要,增加必要的活动经费投入,以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同时配齐专业、专职的体育教师,并根据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需要,设置青少年活动中心为阳光体育活动提供项目和场地支持。
(六)人人运动,全员参与,创设阳光体育运动快乐健康的大舞台
学校的阳光体育活动要以“人人有项目、班班有特色、校校有联系”为基本组织目标,活动应以班级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活动的形式、规则则可结合实际予以创新发展。各学校除了选派学生代表参加各级各类运动会外,重点还应立足本校、扎根班级组织开展相应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并且根据学校的传统特色和学生健身需求,依靠学生的自我组织管理模式,拓展武术、健美操、啦啦操等各类小型多样、简便灵活的体育健身活动。实现人人运动,全员参与,创设阳光体育运动快乐健康的大舞台。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现状调查分析】推荐阅读: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价值11-04
爱课程体育与健康答案07-12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计划06-25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09-2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11年版)11-13
体育与健康课10-25
高一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工作计划06-08
体育与健康教学标准07-01
体育与健康期末题07-21
小学体育与健康论文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