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的说服他人

2022-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如何更好的说服他人

他人如何育“良师”:对芬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持续调研①

摘要芬兰中小学教师的在职专业成长模式可概括为“一个基本,三条路径”,即以校为本,以多元合作、研究导向、技术支持为主要路径。借鉴芬兰经验,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在理念上应坚持基于校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思路,将教师发展与学校改进有机统一;在机制上应搭建多方对话与互动的平台,为教师提供自主发展空间;在策略上要创新培养模式,如借助信息化工具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时空界限等。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在职教育;PISA;学校共同体;LUMA中心;芬兰教育

文献标识码B

健全教师培训体系,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通过集中式的短期培训和教研两种方式进行,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和路径,需要在全球化视野下进行借鉴与反思。

自2000年起,芬兰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连续多次的优异表现,引起了各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芬兰学者萨尔伯格(Sahlberg)曾指出,芬兰教育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高质量的教师队伍。[1]芬兰现有2440所中小学校(2016年统计)[2],在職教师39041名(2013年统计)[3]。芬兰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与21世纪以来欧盟委员会所提倡的“终身学习”理念一脉相承。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指出,教师教育应该有机整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环节,使之成为一个延续不断又相互支持的整体。

笔者在芬兰学习与工作期间,曾多次实地考察芬兰不同城市的中小学一线教师在职专业发展项目,并与芬兰的一线教师、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进行了深度交流。虽然在国家层面,芬兰教委对在职教师专业发展仅提出了指导性思想,促使不同地区和学校有不同的规划设计,但笔者发现,芬兰中小学在职教师教育实践有一般性的规律可循,可概括为“一个基本,三条路径”。

一、“一个基本”:以校为本是基本选择

上世纪80年代以前,芬兰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以短期课程或集中培训的方式为主。80年代后期芬兰全国教育改革之后,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因为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就要求培训设计个性化、校本化。因此,当前芬兰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首先体现为“以校为本”的核心特色,即以学校及其发展需求为中心组织教师的专业学习活动。

国际经合组织(OECD)在2013年开展的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项目显示,芬兰官方的教师培训项目与其他国家相比要少很多,中小学教师被要求每年累计参加不少于三天的培训活动。但是芬兰教师的在职培训活动并不匮乏,是从传统的集中培训转向了更加广泛的、具有渗透性的、校本化的专业发展活动。这些基于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发展项目是无法被记录在官方数据之中的。芬兰是典型的教育分权制国家,国家仅对教师的核心能力提供框架式指引,如芬兰国家教委规定了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素养,包括终身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有效教学能力、改革前瞻能力等。具体到培训实施层面,则由各地政府和教育局提供经费,学校联合教育研究机构做出培训项目内容设计。简言之,学校对本校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拥有最大的决定权。这种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将教师个体发展与学校集体改进结合起来,学校的发展需求与教师的发展愿望得到了有机统一。赫尔辛基大学附属学校的一位资深中学教师曾向笔者表示,“这种立足本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思路,一方面结合了学校不同发展时期的主要工作,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教师自己决定是否开展以及如何开展专业学习活动,激发了其专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二、“三条路径”:彰显合作、研究和技术的作用

在以校为本的核心理念指导下,芬兰中小学探索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师教育方案,主要体现为多元合作、研究导向、技术支持的三条主要路径,并且以建立学校资源平台和项目制的形式来推进。

1. 多元合作:借力发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国内中小学对教师教育“多元合作”的理解,往往指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具体表现为政府提供经费,高校提供智囊,教师进行现场实践;而实际情况是制度规范的缺失造成多方合作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芬兰对“多元合作”的实践则有所不同,这里的“多元合作”基于学校的某些现实问题,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由各方人士组成共同体,开展更具实效的专业性合作。在“多元合作”这一路径中,对话是关键手段,多方合作对话平台的搭建,促进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同育人良好机制的建立,并且帮助教师找到了促进专业成长的校外资源。

2010~2013年,芬兰坦佩雷市(Tampere)开展了名为“学校共同体”(school community)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当地的15所中小学参与其中。该项目开展的背景是芬兰新一轮教育改革对全纳教育的呼吁,改革特别指出学校应关注有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发展。芬兰的一线教师在面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上有所欠缺,亟须这一方面的学习。因此,“学校共同体”项目以提高教师全纳教育的素养为目标,搭建了跨界专业人士合作平台,以工作坊的形式将学校教师与心理医生、护士、社工等专业工作者定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为教师提供专业化的指导。这样旨在解决具体问题的项目,使得教师个体发展与学校变革有机统一在一起,教师把自己视为学校发展的主力军,增强了对学校的归属感。

在芬兰埃斯波市(Espoo),学校为了提高教师与社区的合作能力,采用主题工作坊的形式将不同学科的教师与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和家长聚集在一起,围绕学校面临的多元文化问题、天才学生的培养问题、家校合作育人问题等,通过讨论促成观点的碰撞与融合,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有不少教师表示,这些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在师范教育中从未接触过的知识。

2. 研究导向:理性思维提升教师工作效能

在芬兰,每一名师范生在大学期间都要修读研究方法的课程(占总学分的20%),参与一项课题研究,从事几项小型调研,并最终完成规范的学士论文或硕士论文。芬兰师范教育体现出的研究取向,成为连接职前和职后教育的关键。在“研究导向”的路径中,“反思”是教师发展的关键途径,养成批判反思的习惯,用一种研究式的思路、严谨的态度对待日常工作,能够提高教师的工作效能。

2012~2014年,赫尔辛基大学附属学校曾组织教师与赫尔辛基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者共同开展了一项设计型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教师与大学研究者基于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共同设计、实施、改进研究方案。经过几轮合作之后,教师更加深入理解了在实践中开展研究并反哺教育教学工作的一般路径。这种类似行动研究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帮助教师提高了研究能力。

3. 技术支持:借信息化工具创造教师发展新机遇

2016年,芬兰启动了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不仅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做出了新的界定,同时也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素養被认定为当前芬兰中小学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对于芬兰教师来说,信息技术工具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不少教师对全新的技术依托型教学很感兴趣。信息化工具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教师的日常工作在技术环境下得到整合,教师借助技术支持不断优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成为必然。在“技术支持”的路径中,“创新”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在2003年成立了LUMA中心,致力于STEM教育的研究与相关的教师培训。迄今为止,芬兰各地已经设立了9个LUMA分中心,它们为不同的学校提供有关STEM教育的前沿知识,并通过信息技术工具将芬兰全国的STEM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例如:一所中学的科学学科负责人曾告诉笔者,在LUMA中心的影响下,该校教师的合作方式已主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科学教师会把每次课程的教学资源、学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上传到公共空间,教师们可据此展开教学讨论。数字化工具打破了时空界限,让教师的合作途径更加多元。

2015~2017年,笔者在芬兰赫尔辛基、万塔和艾斯波三个城市的六所小学参与了有关数字故事(digital storytelling)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项目。数字故事是一种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传统教学活动的新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可视化的叙事手段,将技术、移动设备、语言连接起来,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编写完成一个有意义的学习故事;在编写过程中,学生还需加入图片、声音等多媒体元素丰富故事的形态。通过数字故事重构教学活动,教师们更新了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探究式教学方式的认识,更掌握了合理利用信息化工具实现优质高效教学的方式。

三、系统推进:芬兰模式对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启示

时代的不断发展对学校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培养教师的主动学习习惯、与校外社群的合作能力、多元文化意识以及信息素养,都成为当前教师教育需要直面的挑战。芬兰“一个基本、三条路径”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对于我国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机制与策略能够提供些许启示。

首先,理念上,中小学应坚持基于校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思路,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与学校改进统一起来。良好的学校环境是教师发展的前提,优秀的教师队伍建设则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在教育改革时期,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与学校的基本定位和发展使命相结合,以立足学校办学现实为基础,辅以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的提升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教师全方位的专业成长。

其次,机制上,学校应搭建多方对话与互动的环境,为教师提供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一方面,建立多维立体的合作格局,即构建多元主体、开放交流、共建共享的教师教育平台,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看作相互渗透的生态系统,促进教师与社会各界专业人士的积极合作。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鼓励教师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职业发展阶段和未来规划,加入有侧重的专业发展项目,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能力和自觉意识。

最后,策略上,中小学要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如借助信息化工具打破教师专业发展的时空界限。当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时下热点词汇不断与教育发生碰撞与融合,教师教育也不能置身事外。实现“互联网+教师教育”,学校层面应搭建教学服务平台,借助信息化工具的支持,实现多方联动、资源共享,并以此带动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及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Sahlberg,P.Finnish lessons: what can the world learn from educational change in Finland? [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2011.

[2] Finnish National Agency for Education.Compulsory education in Finland[EB/OL].[2018-07-01].https://www.oph.fi/download/180148_ Compulsory_education_in_Finland.pdf.

[3] 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Teachers in Finland[EB/OL].[2018-07-01].https://www.oph.fi/download/166755_teachers_in_ finland_statistical_brochure.pdf.

[4] Niemi,H.Relationships of teachers’professional competences,active learning and research studies in teacher education in Finland[J]. Reflecting Education,2012,8(2).

注释:

① 本文系北京市社科联2018年度青年社科人才资助项目“改革开放4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变迁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魏戈

第2篇:说服他人的6种心理术,说服等于创造财富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景:你在与别人争论某个问题,分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就是不能说服对方,有时还会被对方“驳”得哑口无言。这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学家认为,要争取别人赞同自己的观点,光是观点正确还不够,还要掌握微妙的交往技术。心理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许多增强说服力的方法,其中最基本的有六种。

1.利用“居家优势”

邻居家的一棵大树盘根错节,枝叶茂盛,遮住了你家后园菜地的阳光,你想与他商量一下这个问题,是应该到他家去呢,还是请他到你家来?

心理学家拉尔夫·泰勒等人曾经按支配能力(即影响别人的能力),把一群大学生分成上、中、下三等,然后各取一等组成一个小组,让他们讨论大学十个预算削减计划中哪一个最好。一半的小组在支配能力高的学生寝室里,一半在支配能力低的学生寝室里。泰勒发现,讨论的结果总是按照寝室主人的意见行事,即使主人是低支配力的学生。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自己或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比在别人的环境中更有说服力,在日常生活中应充分利用居家优势,如果不能在自己家中或办公室里讨论事情,也应尽量争取在中性环境中进行,这样对方也没有居家优势。

2.修饰仪表

你想上级在申请书上签字,你是不顾麻烦,精心修饰一下仪表呢,还是相信别人会听其言而不观其貌?

我们通常认为,自己受到别人的言谈比受到别人的外表的影响要大得多,其实并不尽然。我们会不自觉地以衣冠取人。有人通过实验证明,穿着打扮不同的人,寻求路人的帮助,那些仪表堂堂、有吸引力的人要比那些不修边幅的人有更多的成功可能。

3.使自己等同于对方

你试图鼓动一伙青年去清扫某块地方,而他们却情愿到别的地方去,你怎样引起他们的兴趣呢?

许多研究者发现,如果你试图改变某人的个人爱好,你越是使自己等同于他,你就越具有说服力。例如,一个优秀的推销员总是使自己的声调、音量、节奏与顾客相称。甚至身体姿势、呼吸等也无意识地与顾客一致。这是因为人类具有相信“自己人”的倾向。正如心理学家哈斯所说的:“一个造酒厂的老板可以告诉你为什么一种啤酒比另一种好,但你的朋友,不管是知识渊博的,还是学识疏浅的,却可能对你选择哪一种啤酒具有更大的影响。”

4.反映对方的感受

你准备拜访隔壁新搬来的一对夫妇,请他们为社区的某项工程募捐,用哪种方法最好呢?平庸的劝说者是开门见山提出要求,结果发生争执,陷入僵局;而优秀的劝说者则首先建立信任和同情的气氛。如果主人为某事烦恼,你就说:“我理解你的心情,要是我,我也会这样。”这样就显示了对别人感情的尊重。以后谈话时,对方也会加以重视。

当然,优秀劝说者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他也会遭到别人的反对。这时老练的劝说者往往会重新陈述对方的意见,承认它具有优点,然后才指出自己的意见更好,更全面。研究证明,在下结论前,呈示双方的观点,要比只讲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5.提出有力的证据

你准备参加某次决策会议,为一项不为大家重视的事业争取更大的一笔钱款,什么样的证据最有说服力呢?

如果向听众提供可靠的资料而不是个人的看法,你就会增加说服力。但要记住,听众受到证据的影响,也相同程度地受到证据来源的影响。在一项实验中,让两组被试听到关于没有处方是否可以卖抗阻胺片的争论,然后告诉一组被试说可以卖的证据来自《新英格兰生理和医学月刊》(这是虚构的),另一组则被告知证据来自一家流行画报。结果发现,第一组比第二组有更多的人赞成,没有处方也可以卖抗阻胺片。因此,引用权威更能消除听众的先入之见。

更多学习登陆 陈安之 永远成功网陈安之课程报名咨询QQ:

863799908

6.运用具体情节和事例

你刊登广告,推销某种药品,是把药品的成分、功能、用法详细介绍一番好呢?还是介绍某个患者使用后如何迅速痊愈的事例好呢?

优秀的劝说者都清楚地知道这样一点:个别具体化的事例和经验比概括的论证和一般原则更有说服力。因此,你要多卖掉药品,你就应酌情使用后面一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你要说服别人,你就应旁征博引,使用具体的例子,而不一味空洞说教。

总之,说服别人,赢得赞同的能力并不是神秘的天赋,通过学习一些社会交往技能(当然首先要观点正确),我们就可以增强自己言谈的说服力。为了坚信这一点,你不妨试一试。

第3篇:有效说服他人的六种战术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 学会委婉地表达观点; ● 认识到重复对说服的重要性; ● 学会微调观点以适应公众要求; ● 认识到隐蔽宣传意图的力量。

有效说服他人的六种战术

一、明确对象,突出重点战术

1.明确对象

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反应不同,因此讲话时要区分对象,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能无的放矢、一概而论。例如,对知识分子可以满口“之乎者也”,对普通工人和农民则不能这样说话。

【案例】

视察

有一个团长,平时和下级谈话完毕后习惯问一句:“你明白了吗?”有一天,一位司令员到团里视察,需要这位团长向司令员汇报完情况,他说完之后又顺口问了一句:“首长,我汇报完了,不知道您听明白了没有?”司令员一拍桌子,大怒道:“就你这点事儿,我还听不明白?我当团长的时候,你还在穿开裆裤呢。”团长觉得非常委屈。

面对下级和面对上级说话时,语气和态度不能一概而论。向上级汇报完毕后,在正式场合要请首长做指示,在非正式场合要问首长:“我说清楚了吗?”案例中的团长就是忽略了这种区别,才会招致上级的恼怒。

2.突出重点 我们应该在明确对象的基础上,做到突出重点,言简意赅地讲述听众最关注的内容。比如,演讲前先了解听众从事的行业、知识水平、年龄阶段等情况,然后根据听众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演讲内容,使之尽量与听众密切相关。

【案例】

福特汽车广告

有一段时间,福特汽车在芝加哥的销售非常不理想,销售经理很奇怪,于是请心理学家做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市容、服装、语言的变化,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而福特汽车却总是一成不变,不符合人们求新求变的观念。对此,福特汽车推出了一个新广告,宣传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福特汽车始终在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更新变化。这条广告播出后,福特汽车的销量迅速上升。

这条广告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突出了求新、求变的重点,从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案例】

威尔逊总统的演讲

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非常善于演讲。有一次,一个记者请教他,说:“总统阁下很善于演讲,你准备一个小时的演讲要用多少时间?”

威尔逊想了想,说:“大概需要两周。” 记者又问:“那么准备两个小时的演讲呢?”

威尔逊说:“需要一周。如果讲半天时间,那就不用准备了,现在就可以讲了。”

演讲的时间越短难度越大,因为需要用更简练的语言突出中心思想,需要更认真地推敲琢磨,准备时间就越长。 -

二、先求同,后论异战术

先求同,后论异,又被称为“敲门砖效应”,就是从对方能够接受的观点入手,先与其达成共识,再表明自己的不同看法和主张,这时对方往往更容易接受和认同。否则,就容易陷入剑拔弩张、针锋相对的争论之中。

【案例】

智斗房东

在美国留学,房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离学校越近房租就越贵。一个留学美国的小伙子想在学校附近租一间公寓,由于房租太贵,而且房东坚持拒绝降价,他只好签了半年的合同。

住了一个月后,他给房东打电话说:“房东先生,能不能请你来一下,我准备搬家了,我们把房租结算一下。”房东到了之后,他先恭维了一番:“我住了一个月,房子设施很好,住起来很舒适,去学校也很方便,您的管理也井井有条。”

房东听了非常高兴,问:“那你怎么还要走啊?”

小伙子回答:“这不是房子的原因,纯粹是我个人的问题。我现在经济上闹了危机,付不起房租了。我真的很留恋这里,但是不得不忍痛割爱。”

房东又高兴又感动,就问:“你能出多少钱?”

小伙子很不好意思地说:“我现在实在很困难,最多只能付120块钱。” 房东一听,慷慨地说:“120块也行,那你就住着吧。” 就这样,房租从175块降到了120块。

在上面的案例中,留学生先求同——站在房东的立场上,表明设施好、离学校近、房租不贵,让房东解除戒备心理,再论异——自己经济困难,无法负担房租,房东就很慷慨地同意了降低房租的要求。

第4篇:说服他人三个原则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 认识到提升自信心的重要性;

● 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 认识到尊重带来的力量;

● 学会运用反自我利益增强可信度。

有效说服他人的原则

与人沟通要注意坚持三个原则:自信尊人、实事求是、反自我利益。

一、自信尊人

1.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自信未必成功,但不自信肯定失败。例如,在求职面试时,如果求职者表现得犹犹豫豫,不断强调自己没有做过相关工作,以后会尽量努力去做,老板绝对不会放心将工作交给求职者;如果求职者态度诚恳、语气坚定,强调自己喜欢这份工作,一定会做得非常好,就容易获得老板的信任。

中国文化强调谦虚,孩子从小便被父母和老师灌输“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观念,要求说话办事谦虚谨慎、留有余地。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我们要学会宣传自己,在该谦虚的时候谦虚,不该谦虚的时候不谦虚,如果连自己都否定自己,别人就更不会相信你了。

中国人做事谦虚,在外国人眼中往往是缺乏自信的表现。例如,刚刚改革开放时,中国人宴请外宾往往会客气地说:“今天只是吃顿便饭,你随便吃一点啊。”外宾感到非常好奇,私下问主人:“为什么不把最好的东西给我吃呢?是不是要用它招待更重要的客人,我还不配享受呢?”主人这时不必过分谦虚,不妨坦诚地告诉外宾:“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这就是最好的东西。”外宾反而会认为得到了尊重。

2.尊人

自信对人很重要,但切记不能趾高气扬、飞扬跋扈,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在商务谈判或朋友约会中守时,在交谈中耐心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说话等。

国际上有以下三种人际交往的法则:第一,人际交往黄金法则——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

你,你就如何对待别人。第二,人际交往反黄金法则——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应如何对待你。第三,人际交往白金法则——别人希望你怎样对待他,你就怎样对待他。

【案例】

记住员工名字的老板

有一个老板每次到办公室或车间视察之前,都让秘书为他准备一份有关员工的

资料。在视察时,老板能够准确地叫出每个人的名字,甚至还会问:“王师傅,听说你家孩子快考大学了,现在学习状态怎么样?”或者“听说你家孩子考上大学了,恭喜你啊!”员工听后很受感动。

尊重表现在很多细节上,案例中的老板能够叫出每个员工的名字,就会让员工觉得老板对自己很熟悉,很尊重自己。

【案例】

善于助人的售票员

在公共汽车上,有一位妇女抱着小孩晃晃悠悠地无法站稳。售票员看到车上没

有空座位,而妇女旁边坐着一个小伙子,便就走了过去,一边拉着小孩的手,一边轻轻拍了一下小伙子肩膀,然后对小孩说:“小朋友,快谢谢叔叔,叔叔给你让座。”小伙子立刻站了起来,连忙说:“快坐吧!快坐吧!”

吃瓜子的小伙子

在公共汽车上,有一个小伙子在嗑瓜子,随地乱吐瓜子皮。售票员看到后,很

有礼貌地说:“先生,请不要嗑瓜子,车上不能吐瓜子皮。”没想到小伙子不但没有停止嗑瓜子,还朝售票员脸上吐瓜子皮。售票员找出一张报纸,双手拿着给小伙子接瓜子皮,全车人都对这个小伙子怒目而视。最后,小伙子脸红了,在下一站灰溜溜地下车了。

这就是尊重的力量,尊重本身就能说服别人。反过来,如果案例中的售票员直接对小伙

子说:“起来,给人让个座,没看见有抱小孩的吗?”或者“没听到我说的话吗?车上不许嗑瓜子!”小伙子可能不会理睬,甚至还会发生口角。

要点提示

体现尊重的人际交往法则有:

①黄金法则: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如何对待别人。

②反黄金法则: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应如何对待你。

③白金法则:别人希望你怎样对待他,你就怎样对待他。

【案例】

偷衣服的顾客也是上帝

在美国的一个超市里,一位妇女在买衣服,买了一件后还想再要一件,可是又

舍不得花钱,于是就把另一件藏到衣服里。

超市工作人员通过监视镜头发现了她的举动,当她交完款准备带两件衣服离开

时,超市经理拦住她说:“留步,请你来一下。”把她带到一间办公室后,超市经理打开监控器,播放她偷衣服的镜头,说:“您是我的顾客,是我的上帝。您刚才疏忽了,买了两件衣服,一件忘了付款,您把钱交一下就可以了。而且您买了两件,这一件我们可以为你打折。”妇女交钱后,超市经理就把她放走了。

超市员工很不服气,认为经理不应该把小偷放走,而应该把她扭送到警察局。

超市经理说:“抓贼不是我的任务,她是我的上帝,我得罪不起,我相信以后她还会光顾我的商店,再也不会忘记付款了。”

人们应该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遇到的事情,少一些讽刺、挖苦,多一些尊重、理解。

二、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就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实话实说。

1.真诚

做到实事求是,最重要的是真诚。真诚就是思想、情感、行为一致,即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果说一套、做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就是不真诚的表现。

2.辩证

实事求是还必须具备辩证的态度,即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看待自己、看待别人。虽然要待人真诚,有时也可以说一些善意的假话。例如,面对癌症患者,我们不能说:“你得的是癌症,是不治之症,还有三个月可活,大家都瞒着你呢。”而要鼓励他:“没问题,你要有信心,你的身体一定能够恢复的。”

【案例】

场场爆满的杂技演出

中国北京杂技团访美演出时,有一场表演出现了失误,自行车被摔得稀里哗啦。团长想,这场演砸了,后面几场大概不会有人看了。

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后面的演出场场爆满,观众反而更多了。因为人人

都喜欢看真功夫,而这次失误正好让美国观众相信,中国北京杂技团的表演都是真功夫,没有使用任何道具,没有欺骗观众。

三、反自我利益

反自我利益就是宣传或说服他人的观点和内容与自身利益相悖,这种点最容易被人接受。

【案例】

学生代表

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毕业分配是由一个领导小组负责的,这个领导小组里

会有一个学生代表。在某次推荐学生代表的民意调查中,一个班的大部分同学都推荐了同一个人。同学们一致认为,如果有分配边疆的名额,这个人肯定自己报名,不会动员别人,因为他平时肯吃亏,威信很高,大家十分拥护他。

与众不同的茶摊

张家界有一个很特别的茶摊,因为旁边竖着一个牌子写的是:“人生维艰苦难多,

处处上当受骗。请君提起勇气,掏一块钱,喝一杯茶,再上一当!”游人一看这个牌子就觉得好笑,因为喝一碗茶要一块钱实在是很贵,但是摊主明明白白地说这就是上当,大家也就高高兴兴地掏一块钱来上一当。

虽然学生代表和茶摊摊主不懂心理学,却在不自觉中运用反自我利益原则,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案例】

信仰危机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出现了信仰危机,很多年轻人缺乏共产主义理想和

信仰,认为思想政治工作都过时了。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十几个党代表,全国只有50多个党员,之所以最后却

取得革命成功,靠的就是扎根串联、访贫问苦、街头集会、撒传单、贴标语,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发动群众。为什么会在掌握政权几十年后出现信仰危机呢?

解放前,共产党员宣传马列主义、共产主义没有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反而面

临坐牢、杀头、流血、牺牲。老百姓看到共产党员流血牺牲都是为了消灭剥削和压迫,当然会跟着共产党走。现在一些共产党员虽然身居高位,却不为人民求福利,自己根本不相信共产主义,却要求群众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群众看到这些就会对共产党产生怀疑,信仰也就随之动摇,从而产生信仰危机。

要想克服信仰危机,就要从反腐败做起。如果共产党员能像过去一样,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信仰危机就会消失。这就是反自我利益原则的体现。

第5篇:

上一篇:2020年扶贫会结束么下一篇:win7共享打印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