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课高中生物

2022-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如何评课高中生物

高中生物教师如何评课

高中生物评课稿

余奕老师上的是高中生物生物第二册第五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时,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探究安排合理,注重知识联系

张老师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创建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知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从细胞的分化概念入手、结合分化的特点、遗传物质是否改变等层层推进,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形成知识框架,体验成功之感。

二、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细胞增殖”,“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怎样变化”“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什么?”等。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正常生物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后遗传物质未有改变但因执行不同的功能而发生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细胞的分化,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的共同探讨来概括细胞的分化的特点的内容。

三、科学设计练习,注重能力培养

张老师通过自己设计练习,形成一定的梯度,层层推进,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既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掌握好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评课稿

生化组 应培培

郑庆惠老师上的“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的第二课时,它是高二生物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只有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到: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只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只有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而导致物种的进化,从而得出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定向的改变。郑老师本节课以这一线索为中心,将各个知识点落实。郑老师的上课风格给我下了很深的印象,具体如下:

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郑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

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教学思路的层次,

脉络清晰,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种群”,“什么是基因频率”再回忆种群基因库频率不发生改变的五大条件。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不存在这样的种群,比如有可遗传的变异产生,再回忆可遗传的变异有哪些,可得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突变和重组是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 再通过探究得出: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再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来概括本节课的内容。最后有反馈评价,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郑老师的这种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非常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将知识点落实到位。

二、课堂结构安排严谨: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既能对前面所学知识

进行总结,又能引出下一问题。如:“既然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那么什么才会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呢?”这一过渡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密度适中,重点突出,效率高。

三、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的受益面

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进步。有效的利用课堂的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四、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郑老师善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

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采用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层层的深入。如本节课中的探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其中要求学生作出假设,郑老师就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五、教学语言独具特色:郑老师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让学生一听就知道哪些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语速上的变化能使学生改变对一个问题的关注程度。另外,郑老师的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极具启发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谈谈这节课中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还不够强。如果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话,也许会更好。

二、如果能加上一些板书,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增加课堂效果。 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值得我学习的课。 生物评课稿

xx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是一堂难得的好课。

一、教学目标具体、明确,符合课标精神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生物学科特点,恰当的制定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级目标,从浅至深,不仅让学生了解??,理解??,培养了??能力,确立(形成)了??态度(观点)。

二、内容编排合理,教材处理得当,符合学生发展实际。

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循循善诱,突出??重点,通过??突破了??。

三、教师行为: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例:

2、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4、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

四、学生行为:

学生注意力集中,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参与面广,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积极交流,乐在发现,乐在有感,乐在悟道。在整堂课中是灵动的,收获较多。

五、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

六、特色:

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值得商榷的地方:(略)

一、级别:校级生物公开课

二、课题:《细胞的分化》

三、授课人:林赞

四、授课时间:2008年12月3日

五、听课人数:10人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新课改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细胞的增殖和细胞的结构、种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的知识,又能为学生学习动植物的个体发育作好铺垫,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背景下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科特点,坚持以启发探究性原则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观察直观教具、电化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力求作到因材施教。

七、评课意见

1.能以问题引入,问题的设计能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背景,能从学科知识结构的角度把前面所学内容与本节课所学内容联系起来。

2.在课堂教学中,为避免直接讲授学习,体现探究性学习,教师能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入、制造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形式生动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它能够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知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思路打得开,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往往会产生“触类旁通”之感

3.设计生活化、社会化、活动化的教学情境,丰富互动内容。

创设生活化情境,生物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物课程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从生物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入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既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如何预防癌症》时,提出了以下的生活问题:预防癌症,一要尽量避免接触各种致癌因子,二要注意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三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哪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容易引发癌症呢?哪些食物具有抗癌作用?

创设社会化情境,如在《癌细胞》的教学中,通过介绍癌症的种类和发病情况,再提问:癌细胞是怎样产生的?致癌因子有哪些?怎样预防癌症?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并进一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4.教学资源的直观性,能根据教学内容准备多媒体电子课件等。直观材料展示、运用恰当准确。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有效的为教学服务。 5.合理综合运用各种教法。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利用讲授、谈话、讨论、电化教学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 6.教师能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思辨性的问题和带有开放性的话题,如在《细胞全能性》的教学中,教师提问了如下的问题:已经发生高度分化的细胞,还能像受精卵那样再分化成各种细胞形成完整个体吗?科学家发现了一株名贵而珍稀的花卉植物,你能在短时间内培育出几万株该种植物吗?这种问题的提出,学生一定有话可说,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能积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好。 7. 教师民主型的教学风格,能为互动式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能对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和谐、民主的课堂,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课堂。那些与教师有着融洽、朋友式关系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内在学习动机和更多的能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屈尊”和“倾听”,教师要变专制型或权威型的师生关系为伙伴型或合作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而不是君临天下式的,低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学习,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和篇二:高中生物评课稿案例一 1.第八周教研----四中评课

评课老师:南武中学 许盛毓

4月8日,有幸到四中听了2节别开生面的同型异构课,本人受益良多。现在谈谈我对这两节课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孙慧珍老师的课

1、教学目标方面

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方法明确。

2、教学内容方面

教学设计要合理、严谨,对教学内容分析、处理恰当,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容量适度,环节连贯、紧凑。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重点突出,难点把握准确。课堂结构能按学生的实际而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及年龄心理,对学生有吸引力。很值得我们学习。

3、教学方法方面

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风,较好地达成知识目标。在教学中还专门设置了《豌豆花的观察》这个实验,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对于遗传学的相关概念,孙老师是使用串讲的形式进行的,但是落实的还不是很彻底,略显混乱,因此有部分学生明显跟不上老师的进度。

在讲解“孟德尔的假说的解释”这个知识点时,课件的文字偏多,其实可以插入图片,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课时容量过大,因此超时了,拖堂我们并不提倡。

二、华侨中学的杨豪老师的课

杨豪老师是异地教学,教学难度明显大于孙老师,但是杨老师还是为我们展示了一节成功的课。杨老师上课的班是普通班,他能够很好估计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优点如下:

1、教学目标

能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及教学目标要求,按大纲要求安排教学,能不留痕迹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这是杨老师比较出彩的地方

2、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要合理、严谨、无科学性错误,虽然没有孙老师那么多的经验,但是一样能够做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重点突出,难点把握准确。

3、教学方法 能很好的遵循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巩固性原则,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效果良好

缺点:

杨老师讲的太多,学生动手的时间太少,有满堂灌的嫌疑,应该多提问学生。师生互动应该多一些。杨老师上了50分钟的课,严重超时。上课过程学生的反应略显沉闷。小结不是很到位。

2.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同课异构课的简评

石北中学 周海英

孙老师和杨老师上的是《遗传和进化》第一章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的内容。两位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下面我简单地说说我自己对这两节课的看法。

对孙老师的课,我个人的看法如下:

优点:

1、倡导探究性学习。孙老师面授的群体是锐志班的学生,因此她采用了 “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如观察豌豆花、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勤于动手,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问题是核心的要素。孙老师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和推理来学习孟德尔的遗传实验的杂交实验。同时,还重视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启发和引导。

3、孙老师教态自然、亲切,课堂气氛活跃。

不足之处和建议:

1、教学中没能及时进行引入新内容,如在进行观察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实验现象的同时,可以及时地根据观察的现象提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和性状分离的相关信息。

2、在用孟德尔的假说相对比较抽象,学生阅书并不一定能够对此内容很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用假说的内容详细分析实验。

杨老师的课我认为有以下特点:

优点:

1、杨老师整节课都表现得很从容,笑容可掬,很有活力,很有感染力。

2、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进行思想教育。如了解孟德尔的生平,又如在进行杂交实验现象分析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孟德尔,鼓励学生思考。

3、杨老师对新授知识讲得很细,如辨别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等新知识。

不足之处及个人建议:

1、这一节课的时间分配不是很合理,这节课的难点是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孟德尔的显隐性的判断等假说解释得不够深入透彻,而过多的时间放在前面,如把自交、杂交知识解释得很全面,在进行实验现象分析时,把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判断讲解得很细。我个人认为这部分内容暂时不需要在这个时候讲解,因为这会影响学会对现象分析、解释这一条主线的思路,而且这一节是学生进入遗传学的第一课时,让学生有个初步认识即可,在以后的教学中再深化,可能效果会更好。

2、杨老师对用假说的解释实验现象过于简洁,并且在讲解遗传图解时,用倒推方式推出各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既要鼓励学生走孟德尔的科学道路,但又把当时还没出现的减数分裂知识牵引进去,不符合当时科学发展的逻辑。

3、有知识传授方面还有一点点小漏洞,就是关于自交的解释有点理解不恰当。

以上都是我个人的看法,不对之处请纠正。 3.评课书面稿

培才高级中学 周利

4.《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听课反馈

番禺区东涌镇鱼窝头中学 麦桂珍

在2011年4月8日的广州生物教研中,我在广州市第四中学听了孙惠珍老师和杨豪老师的两节课,讲的是相同的内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两位老师各有自身的教学风格,都有很多亮点。同时反思自己的课堂,着实觉得有很多可以学习借鉴的内容。

首先,就孙惠珍老师的课,谈谈自己的感受。本节课的亮点有:

1.教师素质:在课堂中以自己的家庭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藉此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行注意联系实际生活,学生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欲,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

2.教学编排:在本节课中,孙老师让学生观察豌豆花、进行模拟实验,通过学生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处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体现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

3.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适时、适度,在本节课中,孙老师在讲授模拟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用电脑统计实验结果,这样可以立即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运用秒表来计时,让学生有紧迫感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了教学效率,并且可以可以及时调整教学。

本节课的亮点很多,教学语言精炼、用词准确,教师自己讲的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有我认为也有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比如:课堂上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的容量稍微多了点。建议教师可以适当地处理教学内容,可以让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模拟实验推后再讲,让重点更加突出,同时让学生把握难点。

其次,就杨豪老师的课,谈谈自己的感受。本节课的亮点有:

1.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把握到位,知识目标明确,能力目标在授课的过程中实行的较好,及时让学生反馈教学,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较好地发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2. 导入新颖:杨老师在导入时,以“融合遗传”来推理,黑人与白人生下的孩子是否为“斑马人”呢?这样的导入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复习和巩固,从而引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并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课堂。

3.课堂效果:教学任务按时完成,课堂气氛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并能够倾听、协作、分享,多项互动,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和配合教师教学,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

本节课的亮点很多,但也有我认为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比如:让学生探讨,寻找问题答案,教师不用过多地去“干扰”学生。通过学生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全部学生都能参与进去,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同时,课堂上适时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小组代表表达不充足时,组内其他成员加以补充。

在本次教研中,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好的教学方法,使我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遇到同样的问题时能够用得上。同时,反思自己的课堂,着实觉得我们不能只顾着自滔滔不绝的讲解,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多参与到学习中去。于是,特让自己进行总结与反思,以期尽量完善自己的教学。 5.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评课

广东华侨中学 杨豪

作为本次课题的主讲人之一,我觉得同课异构是一种探讨教学的很好的方法,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且教学理念不同,虽然上同样的内容,但是,会有不同的亮点或者创新之处,同时,不同的听课教师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大家就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评课观点,对自己的评课也可以说是一种教学反思。

孙老师在讲这一课时,用的班级是广州市第四中学的睿智班,这个班共有36名同学,基本上是理解力、执行力都比较高的学生,通过观察,我发现他们学习能力很强,比较会听课,知道何时该记笔记,怎样看书都。孙老师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结合新课标要求,尽量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课堂中,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其中,学生自己进行去雄的操作,感受人工杂交技术中该注意到的细节问题。对性状分离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体会孟德尔假说,整个过程中,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讲解孟德尔实验假说时,让学生看书,先看到孟德尔的假说,然后让学生写遗传图谱,学生自己思考的就相对少一些,学生理解就不是很深刻,如果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恰当引导,把自己想象成孟德尔进行假设、推理,就在无形中渗透了“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然后根据学生的推理,再结合课本的四点假说进行总结,效果可能会更好。

作为新教师的我,参加此次公开课,主要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很感谢教研组的老师和四中的老师们。我是异地教学,所教班级是广州市四中的平行班,学生学习态度较好,但是执行力、理解力相对孙老师的睿智班有差异,我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在学习中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本节课是遗传学的开篇之作,所以让学生掌握遗传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是很必要的。我采用学案教学,其中预习学案,让学生有目的、带着问题去预习,探

究学案则结合书本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进行,让学生理解关键概念。其中,尤其是在讲解性状分离的解释时,我先通过第一点假说,板书自己推理的遗传图谱的一部分,从中设疑,引导学生,根据我的推理思路和减数分裂的内容(学生学习过),把自己当做孟德尔对实验进行推理。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写出自己认为合理的遗传图谱,然后投影学生的学案,从中挖掘问题,围绕上下代关系,一步步设疑,让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最后,结合书本上的假说,进行总结。自己认为比较好的是整个过程中,我尽量做到语调抑扬顿挫,充满激情。板书规整,能结合课本实验与探究学案,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我的讲课过程中,我的目的想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但是可能引导还不是很到位,所以学生有时会提不出问题,这点还要继续挖掘提问的技巧和引导的技巧。其次,还要改进的是像孙老师学习,看能否设计相关动手的实验或者实物,让学生加深印象。 6. 关于全市公开课《孟德尔杂交实验

(一)》的评课意见 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 马丽娜

2011年4月8日,根据我校的生源分组及本人本学年担任的课程,本人到广州市第四中学分会场参加了广州市生物科教研活动,听取了广州市第四中学孙惠珍老师和广东省华侨中学杨豪老师的两节课。课题名称均为: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教研主题为——同课异构课例评析。现就本人的粗浅理解,评析如下:

一、总体评价

两位教师语言清晰、流利,具有亲和力,与学生关系融洽,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学设计规范、课堂演绎谈定、老练,体现了两位教师的基本功扎实。

两节课教学较目标清晰,整体结构较严谨,教学过程较流畅,能因应不同层次学生(一个是锐志班、一个是平行班)的认知要求设计教学,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突出,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两节课均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较好体现《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核心任务:提高每一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两位老师均关注学生的反馈,点拨及时。

二、各自的优点

(一)孙老师课的亮点(任教班:锐志班)

1、善于运用实物——豌豆花,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孟德尔为何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原因的其中两点:

①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传粉,自然状态下是纯种。②豌豆花易于进行人工异花传粉。由此自然带出自花传粉、自交、闭花传粉、异花传粉、杂交等概念,效果好。

2、学生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比较好地让学生认识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孟德尔的假说。

3、整个设计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能让学生从生物学基础知识、科学态度、探究方法等三个方面得到生物科学素养的发展。

(二)杨老师课的亮点(任教班:平行班)

1、重视对关键概念的讲解,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使学生较容易理解和学习后续知识。

2、重视规范杂交过程的文字书写,为学生运用分离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整个设计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能让学生从生物学基础知识、科学态度等两个方面得到生物科学素养的发展。

三、改进建议

(一)给孙老师的建议

1、关于教学设计篇三:高中生物听课与评课 生物听课与评课

一、听课时间:2008年6月4日

二、授课教师:苏敏

三、授课班级:高二(4)

四、授课课目:孟德尔定律的复习 (高中二年级下册)

五、教学评价:

苏老师讲的是高中二年级生物下册第六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所以苏老师直接概括点明所复习的内容是孟德尔定律,包含了第二节里所有的内容,是一个典型的课后即时复习课。但是苏老师并未因此而使得本节课缺枝少叶,教学的过程还是有导入、有板书、有讲解、有演示等等的教学技能,使我们见识到了真正完整的高中授课过程。从教学过程上看,苏老师授课过程行云流水,教学有重点有难点,有知识目标有情感目标,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思考积极性,又完成了教学目标。由此看来,苏老师教授的这节课是一节好课、佳课!

以下苏老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地方:

1、从教师的教上看,一节复习又公开的课,苏老师用幽默的语言、良好的教学设计、极强的调控能力和贴近高考的练习设计使得课堂充实而不失精彩,凝练而不沉闷。首先,语言上,苏老师教学语言成熟,同时贴近生活,运用到一些网络用语、日常生活用词使得教学语言风趣幽默,能够提起学生学习兴趣,使

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在教学设计上,导入简练,引出孟德尔故事,强调了孟德尔定律的重要性,通过学生复述孟德尔定律、对比分析定义,简单而快捷的让学生回忆起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知识,之后再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增加老师的个人理解,使学生抓住了记忆、理解、掌握的要点,同时逐个引出一些关键名词,第二次了解孟德尔其人其事,达到情感培养目标。课堂内容紧抓课本又超越课本(定律的遗传学理解与细胞学理解),有理论也有应试(高考题型分类总结分析),通过分析题型理解理论知识,由理论知识向高考靠拢;(这里不得不说的是苏老师的高考题型分析实在是太妙了)从课堂调控上看,苏老师充分把握了学生的即时状况,在课堂沉闷时能调动学生,在学生活跃时又能及时引入思考;在练习设计上,苏老师充分把握高考题型(从更大方面上讲,是桂林中学这个集体),了解学情,对于高二的学生,引入高考题型的同时又有所保留,控制难度,题型的分类有利于学生理解又富有弹性、实践性的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

2、从学生的学上看,(1)参与状态,所有学生都能够对老师提的问题、停顿有所回应;(2)情绪状态,学生有时被老师幽默的语言、机智的反应引出笑声后能够及时转入课堂思考和专注聆听中。

反思:(1)从课本内容上看,学习孟德尔定律的一个难点是应试中的概率问题,在课堂中,苏老师并没有很大的体现,给出的例题也不能充分验证学生是否掌握;(2)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看,在提到孟德尔的故事时,苏老师

说:一个人的成功要看运气。

第2篇: 高中生物评课稿

余奕老师上的是高中生物生物第二册第五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时,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探究安排合理,注重知识联系

张老师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创建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知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从细胞的分化概念入手、结合分化的特点、遗传物质是否改变等层层推进,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形成知识框架,体验成功之感。

二、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细胞增殖”,“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怎样变化”“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什么?”等。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正常生物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后遗传物质未有改变但因执行不同的功能而发生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细胞的分化,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的共同探讨来概括细胞的分化的特点的内容。

三、科学设计练习,注重能力培养

张老师通过自己设计练习,形成一定的梯度,层层推进,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既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掌握好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评课稿

生化组 应培培

郑庆惠老师上的“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的第二课时,它是高二生物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只有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到: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只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只有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而导致物种的进化,从而得出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定向的改变。郑老师本节课以这一线索为中心,将各个知识点落实。郑老师的上课风格给我下了很深的印象,具体如下:

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郑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种群”,“什么是基因频率”再回忆种群基因库频率不发生改变的五大条件。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不存在这样的种群,比如有可遗传的变异产生,再回忆可遗传的变异有哪些,可得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突变和重组是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 再通过探究得出: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再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来概括本节课的内容。最后有反馈评价,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郑老师的这种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非常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将知识点落实到位。

二、课堂结构安排严谨: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既能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又能引出下一问题。如:“既然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那么什么才会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呢?”这一过渡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密度适中,重点突出,效率高。

三、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进步。有效的利用课堂的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四、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郑老师善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采用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层层的深入。如本节课中的探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其中要求学生作出假设,郑老师就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五、教学语言独具特色:郑老师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让学生一听就知道哪些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语速上的变化能使学生改变对一个问题的关注程度。另外,郑老师的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极具启发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谈谈这节课中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还不够强。如果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话,也许会更好。

二、如果能加上一些板书,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增加课堂效果。

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值得我学习的课。

生物评课稿

xx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是一堂难得的好课。

一、教学目标具体、明确,符合课标精神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生物学科特点,恰当的制定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级目标,从浅至深,不仅让学生了解„„,理解„„,培养了„„能力,确立(形成)了„„态度(观点)。

二、内容编排合理,教材处理得当,符合学生发展实际。

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循循善诱,突出„„重点,通过„„突破了„„。

三、教师行为: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例:

2、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4、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

四、学生行为:

学生注意力集中,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参与面广,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积极交流,乐在发现,乐在有感,乐在悟道。在整堂课中是灵动的,收获较多。

五、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

六、特色:

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值得商榷的地方:(略)

一、级别:校级生物公开课

二、课题:《细胞的分化》

三、授课人:林赞

四、授课时间:2008年12月3日

五、听课人数:10人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新课改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细胞的增殖和细胞的结构、种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的知识,又能为学生学习动植物的个体发育作好铺垫,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背景下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科特点,坚持以启发探究性原则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观察直观教具、电化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力求作到因材施教。

七、评课意见

1.能以问题引入,问题的设计能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背景,能从学科知识结构的角度把前面所学内容与本节课所学内容联系起来。

2.在课堂教学中,为避免直接讲授学习,体现探究性学习,教师能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入、制造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形式生动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它能够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知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思路打得开,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往往会产生“触类旁通”之感

3.设计生活化、社会化、活动化的教学情境,丰富互动内容。

创设生活化情境,生物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物课程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从生物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入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如何预防癌症》时,提出了以下的生活问题:预防癌症,一要尽量避免接触各种致癌因子,二要注意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三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哪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容易引发癌症呢?哪些食物具有抗癌作用?

创设社会化情境,如在《癌细胞》的教学中,通过介绍癌症的种类和发病情况,再提问:癌细胞是怎样产生的?致癌因子有哪些?怎样预防癌症?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并进一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4.教学资源的直观性,能根据教学内容准备多媒体电子课件等。直观材料展示、运用恰当准确。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有效的为教学服务。

5.合理综合运用各种教法。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利用讲授、谈话、讨论、电化教学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

6.教师能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思辨性的问题和带有开放性的话题,如在《细胞全能性》的教学中,教师提问了如下的问题:已经发生高度分化的细胞,还能像受精卵那样再分化成各种细胞形成完整个体吗?科学家发现了一株名贵而珍稀的花卉植物,你能在短时间内培育出几万株该种植物吗?这种问题的提出,学生一定有话可说,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能积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好。

7. 教师民主型的教学风格,能为互动式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能对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和谐、民主的课堂,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课堂。那些与教师有着融洽、朋友式关系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内在学习动机和更多的能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屈尊”和“倾听”,教师要变专制型或权威型的师生关系为伙伴型或合作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而不是君临天下式的,低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学习,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和谐相融,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勃勃生机,才能为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8.能结合所教学生知识背景制定教学目标、并符合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

9.全体成员都能积极参与活动,分工合作,能在讨论中暴露学生的认知障碍,并通过组内和组间讨论解决

10.练习教学:每个知识点教学完成后,能用形成性练习完善并巩固学生的

一、评课人:李雪松、陈晨、刘东奇

二、课堂类型:新授课

三、章节:《免疫调节》一节内容是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内容,。

四、时间:2010年9月4日上午

五、评课内容:

王晓琳老师作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力扎实,声音洪亮,吐词清晰。

1、本节课能完成教学任务,难点逐个击破,重点突出,考点明确,课堂气氛活跃,基本达到预期目

的。

2、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从学生课前设计流程图,课堂上评价流程图,总结两种免疫方式的异同

等方面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课时安排较为合理,能完整地讲解人体三道防线的免疫作用,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

系也能进行详细地分析。

4、精选课堂练习,巩固教学内容。

识结构。

第3篇:高中生物评课评语

篇一

郑庆惠老师上的“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的第二课时,它是高二生物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只有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到: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只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只有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而导致物种的进化,从而得出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定向的改变。郑老师本节课以这一线索为中心,将各个知识点落实。郑老师的上课风格给我下了很深的印象,具体如下:

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

郑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种群”,“什么是基因频率”再回忆种群基因库频率不发生改变的五大条件。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不存在这样的种群,比如有可遗传的变异产生,再回忆可遗传的变异有哪些,可得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突变和重组是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再通过探究得出: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再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来概括本节课的内容。最后有反馈评价,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郑老师的这种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非常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将知识点落实到位。

二、课堂结构安排严谨:

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既能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又能引出下一问题。如:“既然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那么什么才会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呢?”这一过渡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密度适中,重点突出,效率高。

三、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进步。有效的利用课堂的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四、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郑老师善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采用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层层的深入。如本节课中的探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其中要求学生作出假设,郑老师就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五、教学语言独具特色:

郑老师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让学生一听就知道哪些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语速上的变化能使学生改变对一个问题的关注程度。另外,郑老师的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极具启发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谈谈这节课中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还不够强。如果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话,也许会更好。

篇二

xx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是一堂难得的好课。

一、教学目标具体、明确,符合课标精神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生物学科特点,恰当的制定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级目标,从浅至深,不仅让学生了解,理解,培养了能力,确立(形成)了态度(观点)。

二、内容编排合理,教材处理得当,符合学生发展实际。

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循循善诱,突出重点,通过突破了。

三、教师行为: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例:

2、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4、教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

四、学生行为:

学生注意力集中,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参与面广,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积极交流,乐在发现,乐在有感,乐在悟道。在整堂课中是灵动的,收获较多。

五、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

六、特色:

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高中生物评课评语]

第4篇: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如何让高中生物课生动有趣

如何让高中生物课生动有趣

高中生物课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内容很难,而学生的初中生物知识又极度欠缺,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如何让这样的高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是高中生物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摸索,我找到一些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上好第一课紧紧抓住学生。

绪论是高中生物的第一课,上好绪论课就是成功的一半。我不拘泥于课本,另外列举大量的事例,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1998年洪水泛滥直接造成一千多人死亡,国家损失巨大,其罪魁祸首之一是长江中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近年来,黄河每年断流达100多天,这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告。大炼钢铁“炼就”了多少荒山!先围湖造田,后返田还湖,浪费了人民多少血汗。听说过“多利羊”吗?非典是怎么回事?人能患禽流感吗?等等。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时留住学生。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1、巧用比喻化疑难。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妙用诗词添兴趣。例如,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主动运输:可形象地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再如讲到生物的保护色时,引用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口诀谐音助记忆。如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记成“携一两本淡色书来”。植物必需的七种微量元素记成“铜棚新炉贴馍馍”(铜硼锌氯铁钼猛)。有丝分裂时期特点记成“间期复制、前期三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线(放线菌)蓝(蓝藻)子。

4、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的翅膀。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我们能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的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要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绿色衣服来尽情制造吧!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第5篇:高中生物教学论文:如何让高中生物课生动有趣

作者:朱珊珊

摘要:生物教学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但如今它却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虽然生物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在很多学生的眼中这是个“小科”,大部分学校都认为生物这门学科是一门“副科”,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并没有给予该学科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的定位很迷茫,缺乏学习兴趣。如何才能使学生改变对生物学科的看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成为现今生物教学模式改革中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生物;教学质量;教学模式;创新能力

高中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即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延续,又是为中国未来选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身教育,学生对各门学科的掌握情况,直接关系升学及以后的学习情况。而高中生物学以其自身的特点,在高中众多学科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如何在课堂上教好生物学,让学生们学好生物学是多么的重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素质教育,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现今仍然统治着绝大多数高中生物课堂,学生只是围着书本、老师转,并没有多少机会进行独立的思考,这种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在潜移默化的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造成高中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不高,生物成绩优秀率低,生物课堂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另外,这也与当今社会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如何做好高中生物教学工作就成了摆在眼前的一个重要问。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高中生物教学也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巴班斯基教育思想曾经指出:“最优化的教学过程是充分的考虑教学原则、方法和现代教学的特征,实现教学系统的内外统一。”为了有效的实现这一标准,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在他们之间的平等地位,这是教学模式转换的基础。

高中生物课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内容很难,而学生的初中生物知识又极度欠缺,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如何让这样的高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是高中生

物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注重的是书本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其实这种教学和生物教学是相悖的。对学生的调查发现有86%的学生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太枯燥,容易形成厌学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处在认知年龄的学生,学校的教育应该避免让他们被动的接受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探究课堂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高中生物教师转变教学模式,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把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实践,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打造全新的生物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对生物学这一学科的正确认识。

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新教学模式在推广过程中仍然有许多困难。许多学校的生物学教学观念一直没有变化,课堂教学过于理论化,基础性的教学开展不起来,在新的课程实践中暴露出很多问题,难以快速推广新教学模式。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许多教师和学生沟通只有一种形式,这样往往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学生也不能很快适应教师的教学思想。

其次,固化思维的教学形式。虽然许多教师改变了过去的教学模式,但只是停留在教学表面上,课堂中的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课堂的安排上也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第三,课堂缺乏有效的组织。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没有在课后进行有效的训练,也没有课外实验兴趣小组,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高中生物教育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已显得非常的重要,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当今生物教学中存在的种种教学缺陷,使课堂生动有趣,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高中学生对生物这一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一段好的引言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之全神贯注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老师可先根据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给学生讲述这样的故事:在某山区,一个妇女连续生了四个女孩,邻居、婆家人都瞧不起她,她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以为自己没本事,生不了儿子,无奈之下,她便自杀了。故事讲完后老师可问:她为何要自杀,生女孩是女人的错吗?人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通过这样的一个实例引入新课,营造了一个吸引人的课堂情境,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引发学生对学习遗传学的渴望。那么,如何提高高中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呢?

一、转变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实践

转变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实践是提高学生对生物学这门课产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前,仍然有一些学校忽略生物学科的地位,从领导到教师不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这种情况使学生对生物的厌学心理更加明显。因此,需要正视生物在学校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实现 “让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的同时,学校主管部门也要转变自己的理念,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也发生转变,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在课后也可以让学生把他们的问题和想法写在一张小纸条与老师交流,或开展有关生物学习的班级主题活动使之有利于师生互动和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素质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应当了解自己的学生,要学会用学生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用学生的思维思考问题,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性格,尊重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尊重,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高中时期正是学生走向成熟的阶段,所以教育工作不能是单纯的传授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然而教师良好的品格会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另外,大多高中生是因为喜欢哪个老师,才进而喜欢上哪门课,学生常常会被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将对老师的尊敬和喜爱转化为对该学科的喜爱。最后,教师的本职工作便是传授知识,自身没有丰富的知识又如何传授他人知识,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强大,不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又如何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人才呢?所以,在这个知识更新速度如此快的年代,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丰富自己的学识,接受最新最前沿的教育理解,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现在的高中学生大都习惯于接受式学习,而老师则习惯于“照本宣科”,很多学习对学习生物学提不起兴趣,因此也就对这门学科比较淡漠。如何行之有效地使学生“有兴致,多关注,乐意学”,作为生物教师,这确实要引起重视。事实上,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选择与实际相联系的话题,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去思考,学会去提问,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因为有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的参与性很高,普遍都能融入情境。例如在讲授“细胞的癌变”这一内容时,可并不急于介绍课本书面知识,而是创设这样

的情境:在你的周围,在你认识的人当中有癌症患者吗?和癌症患者接触过吗?觉得癌症可怕吗?你认识多少癌症知识?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再引导学生提问——你最感兴趣的癌症相关问题。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有问“怎么样会患癌症”,“如何预防癌症”,“癌症是否会遗传”的,也有问“为何白血病的患病率会呈上升趋势”,等等问题的。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感受生物科学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学生养成关心生活、关心实际问题的习惯,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同时教师不断创设“因疑而学,因学而疑”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操。

四、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设实例式教学情景

传统的教学,老师教学生多少知识,几乎就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学生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方式把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忽视学生的地位。生物学科是一个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不要忽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的地方。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开拓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教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是一个辅导者。实验、观察、参观和实习都是很好的实例式教学情景方法。在做好教材要求的实验的同时,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多观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生命现象,把观察到的生命现象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这样更能激发学生从事于生命科学的热情。

五、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教学方式

生物学是一门实际性、实践性、社会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所包括的内容十分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多媒体技术拥有多样信息,它所展现的图、文、声、像并茂,生动,具有剧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可以说是个得力的助手,它可以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科学和技术的使用可以清晰的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课本知识。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变笼统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变静态为动态。例如,在讲述“减数

分裂”时,应用课件,把细胞减数分裂的全进程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把握每个时期染色体和DNA的变化特点这一重点内容。如何打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展现有丝分裂的动画,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然后再加以说明,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很快可以把握重点知识。在解释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时,传统的教学使用多张的挂图来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分裂和分化的基本过程,有时因为光线的原因致使一些学生不能看的很清楚,使他们逐渐失去了学习生物的兴趣,教学效果很差,然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这个动态过程以Flash的形式展示出来,用十几秒的时间就可以实现细胞分裂过程的直观化,教师只需要加以简单的讲解,学生就可以完全理。因此作为生物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依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绪,完善教学方式,从而使生物课堂生动有趣。

六、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学校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生物是一个能够拓展学生思维的课程,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刻板的规定把教科书的理论被动的灌输给学生,只能是禁锢学生活跃的思想。现在的考试试题越来越开放,这些知识不全是从教科书中获得答案,要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总结出自己的看法。因此,应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尝试找到新的结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给学生安排一些小实验,然后对比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在实验后指导学生的汇总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通过集体讨论自己找出答案,再做详细的记录,独立思考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过程,学生的创新能力会有大幅度提升。

七、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生物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课本中的生物学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的可以被追溯到,所以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老师应尽可能的结合生活实际与学生自身的现状来讲授课本中的知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对知识的记忆。高一的学生刚刚从初中毕业,知识水平有限,在教学上不能急于求成。例如,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让了解生物和社会、经济的关系,从而理解生物,以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在高二高三阶段,要以拓展学生的为主要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内容适当扩展一些课外知。

总之,教育工作者应该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效率。高中生物教学应注重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注重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获得生物学知识的能力,作为

教师,应加强对新教材教学方法探索和尝试,不断总结经验,积极诱导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全面实施新课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结语

总之,优化生物学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改革的有效途生物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了人格的发展。通过教学思想和观念的不断调整,继续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更多的新世纪人才。

第6篇:如何改变高中生物教学“涛声依旧”现象

【摘要】在课改中我们的各级教研部门都倾其所能对教师进行各种培训,使教师以最快的速度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旨,在课改的认识上达成共识。但一接触到实际教学,教师又会下意识的沿着老路进行思考,即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这种“涛声依旧“的局面呢?本文结合笔者教学改革的实践,阐述了在新一轮课改中,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着力解决好的四个转变。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方式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79-01

一、改“整齐划一”向“关注学生的个性特性”的转变

课程由整齐划一向关注学生的个性特性的转变,是新一轮课改的一个重要课程理念。在旧的课程体制中,从课题设置,实施评价都是整剂划的,因而有人形象地把这种教育比喻为:将不同个性、不同特长的学生放在一个标准的课程模子里去锻造,放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去加工。其结果就是将不同个性和特长的学生棱角磨平,变成一个个毫无生气的标准件。显然,这样的教育是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至少由7种基本成分构成,每一个人这7种基本成分的比重和组合不是一样的,因此,表现出不同的智力特色,呈现出不同的个人特长。学科教学应当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条件。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不同学习水平和智力因素的学生设置习题和考试题。课堂提问尽量是开放性问题,答案并非唯一。这样给学生一定的可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使学生的发展更有个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二、改“以教师讲授为主”向“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

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学习,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自主学习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是个体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思考的行为。与自主学习截然不同的是他主学习,在他主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大脑始终处于“休眠”状态,未被激活,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在探索“自主学习”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尝试解决→合作交流形成共识→总结建构延伸拓展”的尝试。

三、改由“注入式”向“学生体验、感悟、探究式学习”的转变

“注入式”的学习,是一种机械、呆板的被动学习方式,学生缺乏创新的激情和活力。建立和形成让“学生体验、感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通过了以下途径建立和形成了“学生体验、感悟、探究式学习”方式。

1. 利用生物科学史实、感悟学生

高中生物新教材增添了大量科学史实的内容。引入生物学史实于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的知识、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思考、质疑、创造、审美,最终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均有所收获。

2. 通过实验,给学生以经历探究和体验

现行的高中生物新教材共安排实验、实习、动手制等课时15个,占总课时的14.3%(总课时105个),这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获取终生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提供了条件,也给学生通过实验体验,获取知识提供了舞台。教师要创造条件,选佳最佳的实验时间与传授理论知识相融合,可先让学生实验,再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也可将实验贯穿在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中。

3. 提供信息素材,让学生领悟推理分析和知识的由来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要将结论性知识直接塞给学生,而是教师首先提供相关的信息、素材(包括图、表、科学实验与科研成就,生产、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让学生自己领悟出结论性的知识。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比较推理分析的能力。

四、改“重知识传承”向“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转变

在当今知识爆炸,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今天,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比向学生传承知识更重要。学生获得了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就相当具备了通向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通过多种方法途径来培养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1. 培养比较梳理,使知识条理化的学习能力

生物学中有许多并列的知识,相近的知识,需要通过比较找出知识点间的异同点,使知识条理化。比较法是学习生物知识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它在学习生物知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相近或并列的知识放在一起,设计成比较表,加以比较,来训练和培养这一种学习能力。如线粒体与叶绿体、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

2. 培养发散联系,使知识网络化的学习能力

如果头脑中只有零碎的知识而没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往往难以应用这些知识正确、快速地解决具体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形成网络化知识的体系。

3. 培养分解组合,使知识层次化的学习能力

概念与概念,知识与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的包容性。对于这些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理清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使知识展现出清晰的层次,如脱氧核醋酸→基因→DNA→染色体。

[ 参考文献 ]

[1]中学生物教学,生物课程标准解读,教师的适应与发展.

上一篇:跳高运动员广播稿下一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