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优秀教学案例(推荐10篇)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优秀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我以新课标为依据,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重组教材,优化课堂教学。本节的主干知识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这是一个微观的分子水平上的过程,学生缺乏直观经验,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动画和物理模型模拟等,使这一内容直观化;侧枝内容是rna的种类及遗传密码的概念、种类、特点等。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物质种类也比较多繁杂,我将它们置于本节课之前和之后分别讲解。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开篇,是本章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用2课时。由于课时调整,我在上完dna结构后直接跳跃讲述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内容,课程标准中与本节教学相对应的要求是: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概述”是理解水平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能够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和扩展等。因此,本节教学主要是对转录和翻译过程的描述,而且让学生理解转录和翻译的物质结构基础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要达到理解层次的目标,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观点思考和讨论相关的问题,需要运用有关dna和rna结构的知识,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行分析;“为什么是三个碱基编码一个氨基酸呢?”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本节教材的另一特点是插图多而且复杂。插图包括结构示意图、化学组成区别图、转录过程流程图、翻译过程流程图和一个mrna分子上的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示意图等。能否处理好教材中的插图,是本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dna分子结构后,已经能够建构dna的分子模型,并掌握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同时对dna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进一步探知有关dna的其他问题,学习的欲望强烈,但是学生往往会陷入学习时明白,学完了就糊涂的困惑中。因此在每节课前都有一个复习旧知识的环节,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能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理解密码的简并性。
2、能力目标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识图能力,分析归纳和推理判断的能力。让学生能利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原理和过程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用生物学观点认识和分析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2)教学难点
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基于以上分析,在整体上我决定,一方面从学习目标的任务入手进行教学设计,主要完成什么是转录?怎么转录?什么是翻译?怎么翻译?这四个问题。另一方面调整课堂结构,不再利用传统的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教学叙事程序,而是采用从整体到局部,先了解全貌再深究细节的程 序;在策略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设置问题串,层层设疑,激发并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教法上,采用多媒体课件、模型模拟等形式,把抽象、复杂、微观的过程动态化、形象化、宏观化。这样有利于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感悟和理解,又能节省时间。但教材中的八幅图表不能放弃不用,否则就会忽视了学生的识图、辩图和析图能力的培养;在学法指导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过程
篇三:高中生物必修一 走进细胞优秀教案
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2.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第一章走进细胞的引入,让他们体会一下学习细胞的好处。〖板书〗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边思考边回答。
〖生答师提示〗1.提示:病毒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 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患者呼吸困难,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
〖问题〗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的注意思考。
〖板书及问题〗
一、为什么说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列表说明(板书)〗选列出问题空表,学生一边阅读课本一边填写,教师总结。
表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实例
〖思考与讨论〗1.提示:草履虫除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应激
性等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不可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
胚胎发育通过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实现。3.提示: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许多种类的细胞参与,如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相关的骨骼肌细胞,等等。人的学习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由细胞形成组织,由各种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多种系统协
作,才能完成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涉及到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4.提示: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等。5.提示:例如,生物体的运动离不开肌细胞;兴奋的传导离不开神经细胞;腺体的分泌离不开相关的腺(上皮)细胞,等等。
〖小结〗让学生思考之后看第四页第一二段。(第一课时完)〖复习引入〗略。〖板书〗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问〗地球上的生命系统可以分为那些层次?为什么说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列表说明(板书)〗选列出问题空表,学生一边阅读课本一边填写,教师总结。
表2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思考与讨论〗1.提示:如果把龟换成人,图中其他各层次的名称不变,但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例如,心脏应为二心房、二心室;种群应为同一区域的所有人,等等。应当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个。如果换成一棵松树,图中应去掉“系统”这个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的具体内容也会改变。如果换成一只草履虫,细胞本身就是个体,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2.提示:细胞层次;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层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另一方面,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独立完成一系列的生
命活动,某些生物体还是由单细胞构成的。
3.提示: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因为生命系统能完成一定的生
命活动,单靠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动的。
〖小结〗略
〖作业〗课后练习一二题。
〖答案〗1.(1)活细胞:a、d、g、i;(2)死细胞:b、e;(3)细胞的产物:c、f、h。2.(1)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因为大肠杆菌是单细胞生物);(2)种群层次;(3)群落层次。
拓展题1.提示:不是。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因此,尽管人
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但不意味着人工制造了生命。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改革,贯彻,大纲
高中生物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生物学基础的关键。新大纲通过教学目的、课程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中注意的问题、考试考查重点几个方面将高中生物教学过程分为了六个部分进行。新大纲突出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21世纪的总体要求, 体系完整、知识系统性强、内容与课时吻合。其中经典的生物学知识可以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 高中生物教学新大纲特点分析
新大纲中对原有体系进行了调整, 高三年级的选修内容改为复习高二年级的知识和初中的生理卫生内容, 体现了教学大纲充分考虑了学生高考的需求。同时明确高中生物知识教育方面、思想教育方面、能力培养方面三方面的教学目的。同时更新了高中生物教学知识点, 指出了高中生物教学是一门普通高中开设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 说明了高中生物教学应着眼于基础教育。同时强调了高中生物教学应通过教学过程及实验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基础实验技能。
2 如何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改革, 贯彻执行新教学大纲
2.1 加强教师培训, 领会精神, 促进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新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 首先要加强教师新大纲的学习, 使教师深刻理解新大纲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能力培养等。通过深刻地领会新大纲的主题思想及具体要求, 才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新大纲落实到实处。另外, 由于新大纲中对于知识结构也进行了改变, 因此, 授课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更新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 以适应新大纲的要求。
2.2 加快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 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多数高中已经开始实施多媒体教学, 但是其并没有将多媒体的优势真正地发挥出来,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必须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真正地应用到教学中, 将其优势最大发挥。
2.2.1 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 辅助生物教学
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 把本来在课堂上无法得到的直接经验通过多媒体把教材中抽象的知识化为较形象的知识、较理性的知识化为较感性的知识, 使知识形象化地表现出来。如声音、灯光、图片、照片、动画以及电影的有机组合变化, 起到传递感性经验的作用。计算机灵活多变的组织和表现方法还能有机组合教学材料, 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加深理解, 掌握原理, 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应该根据教学内容, 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进行设计。
2.2.2 利用多媒体环境, 进行学生自学辅导
利用多媒体环境, 进行学生自学辅导是一种替代教师讲授的形式, 作为对课堂补充, 教师根据教材的要求, 编制一系列的问题, 例如:知识讲解、举例说明、信息演示、评价打分、反馈建议等方面的内容。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下, 由计算机向学生提问, 要求学生回答。学生在计算机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 除了可广泛接受多媒体传递的社工内务教学信息的刺激以外, 还有其独特的地方, 首先是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 学生掌握人机交流作用中的主动权, 能充分参与学习;其次, 学生可以按人类思维方式, 即学习过程中的非线性网状进展方式去获取知识, 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控制和调整学习过程。
2.2.3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物实验辅助教学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生物实验, 它除了具有录像优化实验的相同效果外, 它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按照生物教学的要求, 模拟出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模拟演示, 有利于学生提高求知欲望和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教学中的规律。
2.3 加快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改革, 促进新大纲的实施
新大纲从素质教育和培养未来社会合格的接班人出发,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思想品德教育、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要求, 要达到这些目标要求, 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 真正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 改进教学方法, 使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从面向少数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化, 从重智育向知、情、意、行协调发展转化, 从重知识、理论向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和技能、能力并重转化。因此在贯彻执行新大纲的过程中, 必须通过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加快新大纲教学目的的达成。
2.4 加快高中生物教学实验的实施, 促进新大纲教学目的中实验教学目的的达成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 细致的观察是实验所必须的要求,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必须时时要求学生细致、全面, 而且要有条理地进行实验。对于实验中的现象等进行详细地观察及记录。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 还要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实验中的错误现象要及时进行纠正, 加深学生对于实验的感受,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但是开设实验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在原有5个实验、实习的基础上增加到24个, 学校的实验设备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尽早根据新大纲的要求, 配备实验设备;教师应在已有条件的基础上尽量创造条件, 开齐上好实验, 否则就难以落实大纲的教学要求。
3 处理好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促进新大纲的实施
作为学生未来技能的基础, 高中生物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高中教学又是必须面对高考的, 这是一个回避不了的现实, 因此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也就成为一种现实的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本无可厚非, 只要高考存在就回避不了应试。发展学生的素养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这两个价值取向虽然存在矛盾, 但它们也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一致性。高考考纲界定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要求, 其实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素养提高为核心任务的教学, 同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水平。因此, 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废除“高考”制度, 而是要进一步完善考试和“高考”制度。就现实的高中教学而言, 抛开应试而谈学生发展是不现实的, 以追求学生升学为唯一目标的教学是教学的悲哀, 是对学生未来的不负责。我们不能期待两者的完全重合, 但追求两者的最大交集则是每个教师应该做的。
4 结论
高中生物教学作为高中基础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教学效果对于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素质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新大纲的实施为我国高中学生基础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但是对我国高中生物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高中生物教学新大纲, 我国必须提高高中生物教师的培训与学习。通过教师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促进新大纲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王欣.高中生物教与学[J].西南教育科技, 2005, 12.[1]王欣.高中生物教与学[J].西南教育科技, 2005, 12.
[2]吴利军.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前沿, 2006, 7.[2]吴利军.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前沿, 2006, 7.
[3]赵东强.关于如何提高高中生物培养目的分析[J].科教导报, 2006, 4.[3]赵东强.关于如何提高高中生物培养目的分析[J].科教导报, 2006, 4.
[4]张晓东.高中生物教学经验谈[J].信息科技, 2004, 9.[4]张晓东.高中生物教学经验谈[J].信息科技, 2004, 9.
关键词:高中生物 案例教学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097-01
案例是实际存在或曾经发生过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案例的价值在于提供真实而典型的素材,供人们分析研究,总结普遍规律,从而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案例教学就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真正进入通过精选的案例之中,使学生经历、体验或模拟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中感悟和理解一定的道理,获得一定的知识。这一过程就是案例教学过程,这一方法就被称之为“案例教学法”。目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越来越普遍,以下是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心得。
1 通过探究活动引入知识点
在“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一节课,课标要求能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说明”是理解层次的行为动词,也就是能解释和阐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本节课包括3个知识点,即生物电的发现、膜电位的产生和动作电位的传导。生物电的发现这部分内容,通过探究活动—— 蛙腿论战,重现科学发现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科学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膜电位的产生这部分内容,结合多媒体课件,了解钠—— 钾泵的作用特点,从而理解膜电位产生的原理,即当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使细胞处于膜外带正电、而膜内带负电的静息电位;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使细胞处于膜内带正电、而膜外带负电的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传导这部分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兴奋区与静息区电荷分布的特点,理解动作电位传导的方式和兴奋的双向传导。因而,本节课应用案例教学法主要通过学生讨论,通过蛙腿案例教师引导、点拨,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探究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使学生掌握膜电位产生的原理和动作电位传导特点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
2 设置问题,启迪学生思维
案例选择的原则:示范性和适中性;现实性和应用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弄清楚案例涉及的问题会联想到与哪些生物学知识有关?哪些问题有探讨的价值?把学生提出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汇总,在集体商议后,设置问题。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及教学经验精心预设问题。此类问题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更好地诱发学生参与学习,进一步提出问题。预设性问题在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能动思考间起了纽带作用,它将教师要讲授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想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支架作用,体现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要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助于学生解决思维冲突。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教学中,设计了以下7个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已有知识,思考、讨论、理解实验是如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1)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本实验中科学家选用了什么材料?有何好处?(2)根据实验材料,你可以提出几种实验假设?(3)探究遗传物质的关键是什么?科学家用何种方法探究的?(4)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子最好用哪些元素?为什么?(5)搅拌离心后,上清液是什么?沉淀物是什么?为什么?(6)实验现象是什么?分析实验现象,如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7)此实验能说明DNA具有哪些特征?
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同化、顺应新知识的过程,是整合建构知识的过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自行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启发、引导学生解决。
3 利用学生熟悉案例穿插在课堂中
例如教学案例“酶在代谢中的作用”一课时,可以采取利用学生熟悉案例穿插在课堂中。
3.1 导入新课
用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 工业上利用氮气合成氨,引出在生物体内也有同样的反应,但反应的条件不同。工业上合成氨需要高温、高压等极端条件,在细胞内合成氨是在常温、常压等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并且反应速度极快,这是因为细胞内有特殊的催化剂—— 酶。
3.2 简述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验,其中大部分都可以在学校的生物实验室完成,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等等。又如选修l《生物技术实践》中植物芳香油的提取、胡萝卜素的提取等实验也可以获得很好的实验效果。关键是教师要重视,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中,还有一个新的教学亮点就是模型构建。物理模型包括各种结构示意图、结构模型、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等。模型构建的活动课如果安排在实验室中进行则比在教室中进行效果更好。一是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或完善作品;二是可以为学生的作品摆放提供空间;三是给学生的交流、展示提供空间,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挖掘和利用社区的课程资源
社区的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如科技馆、动植物标本馆、动植物园、少年宫、科技馆、科研机构、环保机构、卫生防疫站、园林绿化部门等,还有广阔的田野、山林、河流等,也为学生学习生物学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利用社区课程资源开展学习活动,是使生物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的延伸,这种学习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特点,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结合高中生物教材的相关内容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来开展学习活动的方式有多种。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可以请有关专家来校开讲座或座谈等,还可以发动学生走出教室,走出书本,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开展调查研究,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这是利用社区课程资源的最好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学生今后重视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例如开展人类遗传病的调查、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等的调查、探究种群密度、调查本地主要农作物的一种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和效果等。
5 结语
总之,高中生物案例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并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学会观察、反思,提高他们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长足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吉发,刘强,段联合,等.教学方法论:10余种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践[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9(1).
[2]张可柱,张祥沛[主编].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M].商务印书馆,2006(4).
[3]左清凡,李娘辉[主编].高中生物校本培训指导手册[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1.概念:是指用于快速繁殖优良品种的,叫,
也叫
2.优点:
(1)保持的遗传特性
(2)地实现种苗的
(3)不受自然生长季节的限制(因为在具有一定人工设施的室内生产)
(二)作物脱毒:
1、原理:植物附近(如)的病毒极少,甚至无毒。
2、获得脱病毒的植株的方法:切去一定大小的进行,获得脱毒苗。
3、优点:使农作物,产量
4、实例:、草莓、甘蔗、等主要经济作物
(三)神奇的人工种子:
1.定义:人工种子就是以得到的、、和等为材料,经过包装得到的种子。
2.人工种子制备技术的主要流程图:
诱导植物愈伤组织→体细胞胚的诱导→体细胞胚的成熟→体细胞胚的机械化包裹→贮藏或种植
3.优点:
(1)后代无
(2)在生产上不受、、限制
4.实例:芹菜、花椰菜、桉树和水稻
二、作物新品种的培育:
(一)单倍体育种:
1.过程:通过培养获得,加倍后当年便可得到遗传的优良品种。
2.优点:
(1)后代是纯合子,能
(2)极大地缩短了
(二)突变体的利用:
1.产生:由于培养细胞一直处于不断的,因此容易受到和(如、等)的影响而产生。
2.利用:从产生的突变体中可以出对人体有用的突变体,进而培育成。
三、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1.细胞产物种类:、脂肪、、药物、、生物碱等
2.技术:植物技术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够画出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通过小组讨论和自主合作探究得到新知识,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态系统是统一的整体。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大自然美好风光的电影短片,邀请学生分享感受,顺势提出问题:这些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新课教学
1.回顾生态系统概念和类型,展示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的图片。
2.出示池塘生态系统的示意图,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观察并分析该生态系统由哪些成分组成?学生总结得出,该池塘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继续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在该生态系统中,这些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引导学生进行补充,从而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组成成分的主要生物类群及其作用。
3.启发学生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示意图,探究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当中,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如CO2、水、氨等),排出体外后被生产者重新利用。可见,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三)角色扮演,巩固提高`
通过画图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评价。
(四)小结作业,课外拓展
学生自主分享这节课的收获,课后作业:课下进行角色扮演。
授 课 者: 陈杰泳
学 号:574304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参考教材: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标准
教科书生物必修一
12 月 12 日
学校: 专业:生物科学 课题: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授课时间:15钟 受训班级: 受训人:学号:受训技能:提问和讲解 指导老师: 受训日期:
教学
目标 1.能说出核酸的种类
2.掌握DNA和RNA的异同
3.掌握核酸的组成基本单位和组成元素 时间
分配 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学
技能 学生学习行为
及预想回答 教案体
及教具 1.5’ 播放一个以DNA为线索而成功破案的刑侦案件视频,并以问题作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
老师趁机提出问题:1、DNA是什么?2、为什么DNA能比较精确地定位一个人的身份?3、你还了解那些关于DNA鉴定的应用?
导入 观看视频
探讨和交流为什么DNA信息能用于刑侦破案
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交流 视听觉媒体 30s 总结学生的答案,并最后设下疑问:到底正确答案是什么?让我们学习完这一节后试着自己寻找一下答案吧 总结 认真听讲 7 讲解:
DNA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核酸的一种,另一种核酸则是RNA。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提问:DNA和RNA作为两种不同的核酸,它们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 讲解
提问
认真听讲
学生1:基本单位不同
学生2:DNA是双链
一、注意概念引入的直观化
我们都知道,生物概念是对生物现象、规律等进行的高度抽象化,概念的本质就决定了概念内容带有很强的抽象性,这对抽象思维能力尚不成熟的高中生来说自然会在理解上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概念抽象化的问题,在引入概念的时候,直观化的表述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可以以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直观的实物、实例等来引入相关的概念,这样会大大降低概念的抽象性,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例如,在讲到细胞的渗透作用时,教师就可以以生活中常见的腌制食品为实例进行引入,通过萝卜腌制以后表皮变皱,放进清水里又重新恢复饱满这样一个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现象给学生形象直观的表达出细胞的渗透作用的表现,这样有了一个直观生动的实例引入,学生在接下来的概念学习中就会变得更加轻松。
二、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概念经验
概念同化是高中阶段概念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利用学生原有的概念经验来学习新概念的一种方法。例如,在学习反馈概念之前,就可以利用之前学习过的血糖调节和甲状腺激素调节的相关概念来进行概念教学活动的铺垫,由于有了之前的相关概念作为铺垫,这样,在学习反馈概念这样一个抽象性更强的概念时就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大的困难,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概念理解和接受能力。
三、善于抓住概念的关键字词
在生物学科中,每一个概念都有一些关键的字词,这些字词往往可以精准地概括概念的主要内容、概念的本质等,因此,在学习生物概念的时候,注意抓住概念的关键字词也是学好生物概念的一个有效方式。例如,在讲解“植物的向性运动”的概念时,教师就要注意抓住这样几个关键词,一是“植物体”,这个词表明了概念的对象是植物而不是动物,二是“单一方向”,可以杜绝多向的错误理解,三是“定向运动”,准确表明向性运动非任意方向的重要特征。通过抓关键字词来学习生物概念不仅可以轻松的把握概念的本质内涵,同时,对于强化和巩固学生的概念记忆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积极利用生物实验手段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在生物概念教学中,往往也离不开实验活动,很多时候,生物概念用语言描述的方式很难说得清,学生很难理解的透彻,而一旦引入实验手段,所有难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理”中,关于“自由组合”的涵义,很多学生总是不能准确的把握,即使教师费尽气力,一些学生依然懵懵懂懂。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可以采用模拟实验进行说明:准备两种长度的四双筷子,在每双筷子上用橡皮筋扎紧,用来表示复制过的染色体,用两组不同长度的筷子表示两对同源染色体,并在相同的位置做标记,表示等位基因。接下来,在黑板上模拟减数分裂的过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把每组筷子分开,然后将不同组的筷子进行自由组合,这样筷子上的基因自然也会进行重新的组合,而在第二次分裂后,就不会再看见基因的重组现象了。通过这个简易的模拟实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自由组合”的涵义,比起语言讲解,这种实验的方式显然更有优势。
五、恰当引入多媒体工具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具在生物课堂上应用的越来越多,在生物概念教学中,恰当的引入多媒体工具,对概念教学的效果提升也会大有裨益,这是因为多媒体工具具有动画、图像、声音、文字等一体化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轻松地将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直观,既有效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又增加了概念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基因的表达”这一概念,是从水分子的水平来阐述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由于这一过程属于微观的现象,在表述时带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在理解起来就显得非常困难,如果这时候能够引入多媒体工具,把这个现象以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让学生可以直观地看见“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这样,学生就能够轻松地理解相关的概念。
六、适当设疑突破概念难点
疑问是思维活动的催化剂,在概念教学中,尤其是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概念,通过适当的问题设计可以有效突破概念中的思维难点,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概念内容,例如,在讲到“内环境”的概念时,很多学生容易把内环境中的血浆和血液混为一谈,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个难点提出问题“血液是由哪两个部分组成?”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刻就能明白血细胞是不再属于内环境的,从而轻松有效地突破内环境概念中的这一难点。
总之,概念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所有的教学活动一样,概念教学的开展也需要讲求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就是要通过日常的学习和经验总结,不断地掌握和完善这些概念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努力通过科学高效的概念教学来为生物教学活动奠定基石。
摘要:如果把生物教学活动比喻成修建大厦,那么概念教学就是修建大厦之前的奠基工程。基础打的是否牢固,直接影响未来大厦的质量和落成。因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我们一定要以新的教学理念重新定位和设计生物概念教学,努力提高概念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本文就是笔者结合高中生物概念教学实例所总结出的一些提高生物概念教学有效性的拙见。
【关键词】高中 生物 分层教学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
分层教学是不同层次的教学范围内的学生为对象的类,并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方案,通过建立异质分组的学生,或同质分组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层次,分层辅导,实施分层的评估,以达到共振的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影响,所以,所有级别的学生可以通过教学策略的努力,最大的发展。
二、当前高中生物教学的状况
在本课题实验前研究者对高二年级学生进行了该方面情况的问卷调查,在回答“你目前生物课学习的状况”时,31.76%的学生认为“不吃力,较轻松”,有52.34% 的学生认为“努力还能跟上”,而15.88% 的学生则“比较吃力,感觉跟不上”;在回答“与你自己的接受能力相比,你认为生物课上老师讲课的深度怎样”的问题时,69.93%的学生认为“适合自己的接受能力”;14.86%的学生认为“低于自己的接受能力”,而认为“超过了自己的接受能力”的占了15.21%。由此可见,着眼学生平均水平和能力进行教学虽顾及了班级中的多数学生,满足了这部分学生的发展需要,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尤其是优等生和后进生),则不能切合他们的实际要求,或者说没有能够照顾到他们的发展要求,这样的教学对他们来说是不平等和不公平的,也是有背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不同学生有个性地发展”的教育目标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其加以改进。
三、高中生物分层教学策略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分层教学的前提。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课堂内外的学生观察也可能有关的其他教师和家长了解情况课程,逐步积累的有关资料。实验前,然后在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其中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问卷调查的形式,学习兴趣,接受,学习习惯,合作能力和领域,如学生成绩的差异,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的比较,高中生物教学,教学提供了基础的分级分层必要的执行。一般来说,学生水平如下:
A层(即优生层):学生在学习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浓厚的兴趣,愿意接受挑战,可以主动和独立的学习,作为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表示,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好的和比较稳定的成绩,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更好。
S层(中等生层):在学习的教师实践总体布局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愿意参加班级和学校的活动,但他们在总成绩中产阶层是在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缺乏动机不强,不能专注于学习成绩不稳定甚至有时明显起伏。
C层(即学困生)的学生普遍较差自律,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形式缺乏“我要学”的积极思想的研究,不愿动脑筋,一遇到困难知识部分学生退缩,他们没有按时完成工作,或者复制业务的现象,甚至少数学生放弃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浪费。
学生不是分层教学和课程的最终目的,以更好地发挥团队的作用,我们需要学生链路层和数据包。一般来说,两种方式组:团体和同质异质群体。同质的群体,是指学生类似的学习成为一个研究小组的能力,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集团的不当行为分为研究组。分组,可遵照“异质性的团队建设”的原则,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组,每个研究小组由四名学生,A级1,B级2,C级1组成。该小组的成员将在表格的形式统一调整的前座,使课堂讨论,小组成员可以互相帮助在一起。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师在开始讲课时,要充分利用有直观的教具如模型、挂图,有趣的生物典故,当前生物科学研究热点等相关内容进行巧妙的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骤,也是进行分层教学的必要步骤。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性的问题能够唤起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后续学习。继而在导入课程时,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此过程要让学生明白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他们能够了解和应用那些知识。
(三)分层次练习
分层练习也是课堂教学分层的重要环节之一。分层练习是学生将课堂知识内化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要注意其层次性。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可将练习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知识的练习,是全体学生都必须作答的;第二层次为比较简单的综合题,能达到中等或中等以上学生的学习水平,满足B、C两个层次学生的需要;第三层次为较复杂的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C层学生可通过积极的思考得到解决。练习题不用标清层次,这样A层学生会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得到更多的练习机会,而较高层次的题目也能满足B、C两层学生的需要。这样,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练习时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练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足,教师应该通过课堂小结及时地进行补充说明。这样可以更好的调节学生学习实际与所达成的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
四、结论
总之,我们认为,课程改革和高中新一轮学生之间日益局势的来源不同,主张尊重差异的尊重,使学生能够适应普遍的前提下实现个人的基本要求性格发展,今天,分层教学是在高中在实施分层教学生物学教学取得的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强大推动的结果是积极的例子,在对分层教学的研究,提出了这个问题战略和措施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高中生物分层教学的实施研究 朱张莹 商情(教育经济研究) 2008/05
[2]高中生物“分层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江建来 中学生物学 2005/08
(1)理解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2.目标解析
(1)理解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就是指在记住DNA重组技术的几种基本工具来源及本质的基础上并能分析工具的具体作用及特点。
【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无法从微观领域来理解工具的具体作用,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无法在脑海中构建出操作模型。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实际中通过对纸条的剪接宏观构建操作模型,其中关键是纸条剪接过程的细化与处理。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动画。因为使用动画,有利于学生对过程的理解。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基因工程产物,引出问题:你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吗?
问题1:什么是基因工程?
设计意图:掌握基因工程的概念,明白基因工程的操作水平、操作环境操作对象,以及简约的过程。
师生活动:苏云金芽孢杆菌含有一种可以合成毒蛋白的基因。
让细菌的毒蛋白基因在棉花细胞中表达,可培育出抵抗棉铃虫害的抗虫棉。
想一想需要做哪些关键工作?(请同学来简述其操作过程)
问题2:根据简述,解决培育抗虫棉的关键步骤需要哪些工具?
基因操作的基本工具有哪些?
问题3:什么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小问题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本质是什么?它切割DNA有哪些基本特点?
小问题2:限制酶的结果是什么?什么是粘性末端、平末端?
小问题3:要想获得某个特定性状的基因必须要用限制酶切几个切口?可产生几个黏性(平)末端?
小问题4:如果把两种来源不同的DNA用同一种限制酶来切割,会怎样呢?
小问题5:限制酶与解旋酶有什么区别?
问题4:什么是DNA连接酶?
小问题1.DNA连接酶的作用是什么?
小问题2:DNA连接酶的种类与特点?
小问题3:DNA连接酶与DNA聚合酶的区别是什么?
问题5:什么是载体?
小问题1.载体具有什么作用?在基因工程操作中,常用的载体有哪些?
小问题2.作为载体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知识拓展:内含子与外显子
例1:基因操作的工具
摘要 本文通过对新旧教材的比较,新教材教学中时间的安排及“度”的把握,“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的教学思想,模型教学的应用及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得比较等方面的介绍来初步探讨新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 新课程 “度”的把握 主体 引导者 模型构建 探究性实验
作为全民族未来的一项伟大的事业─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改革。在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而课程改革中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教材改革。随着社会向前发展,教材的性质及功能已经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正因为教材的性质及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现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教育的发展。但传统教学方法已在大部分教师的脑海中根深蒂固,那么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以及如何掌握好新课程教学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就新课程的教学研究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认真研读教材,了解新旧教材内容的异同点
跟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有了许多的改变,更侧重于学生的素质教育。高中生物新旧必修教材相关内容的变化,对于我们有效地克服原有思维定势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自身的知识更新,避免“穿新鞋走老路”,而真正将其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是必要的。新教材在相关知识方面与旧教材相比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内容上的增减: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删除了以下内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科学的新进展;高中生物课学习的要求和方法;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矿质代谢;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人与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新陈代谢的类型;植物的向性运动;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生殖的类型;生物的个体发育。还删除了一些过于抽象的学生难以接受的内容,如“原始地球的产生”、“生命的起源”。同时新教材增加的内容包括: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细部凋亡。除此之外,对一些生命现象则更加重视推理、演绎如“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就是在通过分析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
2.实验方面的变化:试验方面最大的变化是新教材将过去的一些验证试验改为探究试验,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除此之外,还设置了“模型构建”栏目,如“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这些模型的建构既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用心 爱心 专心
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用模型的科学方法来分析与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通过这些探究活动的设置和开展,使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其创新意识,让学生亲自去寻找答案,发掘知识,使学生在探讨过程中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这对于学生终身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3.教材编写体例比较: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每章的编写中增加了“本章小结”、“自我检测题”,其中,“本章小结”的内容是该章的知识要点归纳,在于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总结;“自我检测”则通过典型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新知识。在每节的编写上新教材增加了“问题探讨”和“本节聚焦”。“问题探讨”是新教材编写的一个亮点,被编写在每节的开始,是由图片+ 情景+ 讨论题组成。其中的问题有的来自生活,有的来自科学史,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一定作用。“本节聚焦”是针对教学目标特别是认知目标而设置的,它以问题的形式提醒学生本节应着重关注的内容,这有助于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除此之外,新教材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对生物学史的认识,以“科学史话”、“科学前沿”、“科学家的故事”的形式,在章节中展示科学发展的曲折和艰辛,以及科学过程的继续和发展创新,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能使学生置身于科学历史的氛围中去领悟和体会,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感受现代科学前进的脉搏,激励学生为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去不懈努力、学习和探索。还增加了“资料分析”、“技能训练”、“相关信息”、“思考与讨论”、“知识链接”、“学科交叉”等,这些都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而设计的,学生要透彻回答就必须认真学习本节内容。除此之外,新教材对内容作了前后调整,如,在旧教材第二章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中,“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放在“细胞器”的前面,这样在没有介绍细胞器的前提下就让学生去比较两者的区别,学生就很难理解,而在新教材中将这两部分内容作了调整,这样,不但可以使巩固细胞器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运用新知识并很容易的总结出“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区别”,一举两得。
4.课本插图的比较:与旧教材的插图相比,新教材插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插图均为彩色图,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2)增加实物照片和示意图数量,如“幼儿和老年人”它使得“人体老化细胞的特征之一就是含水量明显下降”这一知识点更为直观、形象;3)增加了人物图的数量,加大对学生科学史教育,如“关于酶本质的探索”;4)在习题中出现了教材中没有的概念图,它能形象地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知识体系的建立;5)新教材中编排了一些流程图,如“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这样使得一直困扰学生的一个非常抽象的过程得以直观形象化。类似的还有“合成的分泌蛋白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示意图”、“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出各种细胞”等。总之,形式多样的插图为学生
用心 爱心 专心
种细胞;②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③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④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⑤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⑦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而以讲代做的实验有:①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②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③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④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⑤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⑥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对实验教学的时间对“度”很好地掌握了。
通过这个的统筹安排之后,我们再也没有觉得时间的不够了,不仅能够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够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轻松地掌握。
三、“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
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中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的教学思想。那么如何才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的教学思想呢?我认为首先你必须了解你所教的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因材施教,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我自己的教学情况为例,我所任教的高一六个班,基本上可以分为2个层次:有四个班的成绩应该很不错,而另外2个班的成绩可能相对来说要稍微差些。以教学中画概念图为例:在那四个较好的班级,我经常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观点,只提供给他们相关的概念,或者有时候什么也不给,就让他们自己根据某一节或某一章的知识,自己画概念图;而对另外两个班,一般都是根据课后现成的概念图,只要求他们在现成的概念图上直接填相关的概念和关键词。在各个班绘出的概念图中,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学生对各知识点的裂解、掌握程度以及比较容易混淆的地方。
课堂教学中也应该充分引导学生,让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比如说在必修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教学中,课堂上有一个关于玉米地能量流动的技能训练。课本中提供的信息是收获玉米共6000kg,通过对化学成分的分析含碳量为2675kg,但同学们在计算最后折算成葡萄糖的时候却有6687.5 kg,发现的学生就会问为什么得到的葡萄糖比玉米的质量还多呢,是不是题目有问题啊?最后大家经过讨论得出是因为玉米植株除了葡萄糖之外,大部分的还不是葡萄糖,而这些物质我们都把它折算成葡萄糖,这样才使得它的质量还超过了玉米的质量。
通过平时“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这种的教学思想,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还增强了学生积极动脑、追求真理的科学思想。
四、模型教学的应用
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对所认识的对象有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教学的引入时非
用心 爱心 专心
常有必要的。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有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在必修1中,我们应用的比较多的是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进行教学。在物理模型教学中,我们最开始选择是真核细胞的三维模型的构建,学生积极动手,所用的材料五花八门,但是所构建的模型都很不错。通过模型真核细胞的三维模型的构建,学生能够很好地了解各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各细胞器的形象,而且也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下面是几幅我们学生所构建的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图1
图2
图3
图4 而概念模型的引入,首先能够让学生自己认真去了解各个概念,掌握各个概念,然后去思考各概念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通过对知识网络的构建,不仅加增强了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而且能够使学生系统化地掌握知识,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在必修2和必修3中,我们应用的比较多是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让学生自己构建图表或曲线图。数学模型的构建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这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用到,学生对模型的掌握情况也很不错,从而能够使学生更好、更有兴趣地去学习生物,提高课堂的效率。
用心 爱心 专心
主要参考文献:
【高中生物优秀教学案例】推荐阅读: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06-28
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11-01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反思07-04
高中生物教学工作计划20207-19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10-18
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反思07-19
高中生物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案例09-12
高中生物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11-05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优化策略研究09-27
高中生物探究式实验教学设计研究及案例分析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