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如何教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课如何教(精选10篇)

高中语文课如何教 篇1

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如同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面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让他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引发了学生更为深刻的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益处的。但有些教师,却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课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延伸、拓展与整合。语文课上成了知识常识拼盘课、五花八门杂烩课。语文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和教学目标,如果课文涉及到什么内容就拓展什么内容,那么语文课就会被上成历史课、地理课、思想教育课、科学知识普及课……。如果语文课堂长此以往,必将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课外拓展要立足文本,为语文教学服务。语文教学虽然强调“综合性”,但无论怎么“综合”,语文的拓展延伸也是语文学习的延伸。如果语文课姓了“综”,不再姓“语”,那么语文就没有了明确的研究对象,使老师更难以驾驭,学生无所适从。语文的拓展延伸应以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为基础,潜心会文才是语文的根本。试想如果没有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没有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分析理解,那么其他的一切活动必将成会空中楼阁,以致于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二、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高中语文课如何教 篇2

一、博学多才,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把语文课教活, 教师本身就要有一眼常流常新的清泉。语文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 靠传授教材的知识来应付考试, 那就远远不够了。无论是从学生的角度还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 都应不断充实自己。首先, 教师要钻研教材, 并加以自己独特的见解, 把自己理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告别那种依照教学参考资料画瓢的做法。其次, 广泛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 如报刊或网络。例如选入新教材中的《阿房宫赋》和《过秦论》等文章, 我在认真备好教材之外, 上网查阅有关秦朝和秦始皇的资料,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再其次, 熟要读课文的原著及有关专业的书籍, 充分利用课内外知识, 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腹有诗书气自华”, 教师丰富的知识、独特的见解、真挚的感情、生动的语言, 定能叩响莘莘学子的心弦, 既教活了语文课, 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转换角色, 书山有路导为径

“如果能教会学生去‘爬树’, 去摘更多、更好的果子’岂不更好?”教学观念的一种深刻的变革是:师生共学, 教学相长, 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 要让学生唱主角, 变教堂为学堂, 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语文课应致力于“导”, 让学生思考一个个难度适中的“为什么”, 使他们自始至终保持新鲜感, 保持思考状态, 学得轻松活泼而收效甚大。在具体教学中, 在解决教学难点时, 我总是将一个个较难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的“跳一跳, 够得着”的问题, 这些问题就成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有些问题提出后, 学生就能解答, 解答不了的, 老师相机点拨,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 是刺激学生思维的诱因, 激发学生的动力。为此, 我在上课过程中除了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外, 还要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教学时我多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时间, 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 在朗读中培养情感, 在即席发言中锻炼口才, 在自由讨论中放飞思想。这样, 让学生唱主角, 教师适时点拨, 激疑寻趣, 以“导”作“匙”, 帮助学生敲开思考的窗户, 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中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三、关注社会, 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老师要学会关注社会, 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书。社会生活丰富多变, 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不断地去接触社会, 不断地阅读生活, 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 优化知识结构,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不致于成为时代的文盲。如果教师自觉接受当代学生对教师知识的挑战, 学习生活中鲜活的语言, 那么语文课堂就能活起来。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在语文教学中, 除了要求自己关注社会外, 还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因为学生作文首先要学会做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融入社会之中, 关心祖国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关心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及为多数人所瞩目的带倾向性的问题。有了这样一腔热血, 他们自然就会关注时代的发展, 留心社会的走向, 注视世界的变化, 也就会自然地主动地去浏览报刊, 注意新闻, 关注时局, 议论时事, 抨击时弊。关注社会, 就能开阔视野, 陶冶性情, 改变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陋习, 将语言文字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起来。就能使作文教学活起来, 在作文考场上就有了正确的思想观点、丰富的写作素材和积极健康的情感宣泄了。

四、和谐氛围, 学海无涯乐作舟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这里强调的是人心所向。社会要发展, 先要有和谐的社会, 要教活语文课, 就要先有和谐的氛围。教学的鲜活之气, 课堂的精彩瞬间, 语文的长久魅力, 来自于师生的双向带动, 共同创造。

首先是师生关系的和谐。至于商人, 顾客就是上帝;至于教师, 要把学生当做朋友。在新的形势下, 教师要注重情商的作用, 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 同他们结成亲密的朋友和学伴的关系。教师要由教学管理者变为学生的合作者、指导者;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无论堂上课后, 对待学生都要亲切友善。这样, 学生才会以自己的创造性学习、超常的临场发挥, 反过来激发你, 带动你, 促使你的教学渐入佳境。

其次, 学生的发展要和谐, 即知、能、情、美兼顾。仅仅知、能发挥好的学生, 往往心理、情感、品德不太健全, 自以为是, 缺少合作精神和应有的责任感, 课堂鲜活不起来;只有情、美素质高的学生, 因知、能不及, 发现不了问题, 课堂也鲜活不起来。因而, 教师的教学引导要和谐发展, 另外教师要起示范作用, 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成为学生心目中全面和谐发展的一面旗帜。这样, 学生就会在和谐氛围中快乐地掌握知识, 提高语文能力, 成为知、能、情、美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如何教好高中数学 篇3

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它涉及了我们的生活、工作、科研等方方面面。学习数学,可以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学好数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的问题。那么如何教好高中数学,让他们在这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将来更好的为人类社会服务,我认为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首先让学生了解数学,了解数学起源,了解数学的美。重视数学的应用,数学是现实的数学,它属于客观世界,属于社会。数学教育应该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新编的高中数学教材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贯穿在教材始终。大部分章节的引入都是从实际中提出问题,并且在每节例题、练习中增加了许多联系实际的内容。例如,集合与简易逻辑,以运动会参赛的人数计算问题引入;数列以一个关于国际象棋的传说故事引入;又如指数函数的引入以某细胞分裂引入,多寻找一些跟实际生活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他们体会到解决问题后的成功和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使学生主动参与。再者,教师要善于用幽默的语言来教好数学内容,讲究语言艺术,讲课时优雅、大方而不做作,让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和平易近人,感染他们更好的接受数学。

二、对学生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是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学习能力水平出发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不同层次的作业和练习,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而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新课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集体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性差异,让优秀学生吃好,中等水平的学生吃饱,差的学生吃得了。在复习过程中,指导基础好的学生应多总结综合题型,基础薄弱的学生应以复习基础题为主,基础题简单,但不一定能得分,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调整正确的思维方式。实行分类指导,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灵活选择运用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应如何教 篇4

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思想,如果教师没有新颖、前卫的教学理念,那么要想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之中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愿望将是非常困难的。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之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之中占用不可撼动的主体地位,而学生完全处于弱势地位,所有的学习活动都由教师引领,这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较强的依赖心理,导致很多语文教学活动无法进行高质量的开展。要想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挣脱出来,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跟随教学改革的大势加快自身教学理念的转变,利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二、善于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多媒体高新技术的运用是可以改变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一种全新教学手段,它可以让学生更全面、更直观的了解语文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的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内涵,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多媒体是近些年比较常用的一种的教学手段,无论是在初中或者是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它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图片、动画及语音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增强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将教学内容以动态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良好的兴趣,同时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探究学习能力起到了更好的促进作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是当今教育界在积极普及的一种教学理念,这种理念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为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开更宽广的学习之窗。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利用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例如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等等,这都是当代教师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灵活的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进行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同时对学生内在潜力的挖掘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巧设课堂提问

高中语文课如何教 篇5

1、了解《诗经》的创作成就,积累文中出现的名句,品味中国古代经典的思乡主题所反映出的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通过涵泳、美读等方法的活动体验,结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的基本脉络。

4、通过小组讨论形式,采用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集体品评文中优美的语段,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比较鉴赏文章的意境美。

5、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家”在本文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阅读时细细品味“家”的涵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听,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二、介绍《诗经》:

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2、教师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诗经》相关的知识

资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500余年间的诗歌305部,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就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

《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有“正”的意思,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其中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大雅》多为西周早期的诗,共31篇;《小雅》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的诗,共74篇。《大雅》多为赞美诗,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小雅》多为怨刺诗,表达下层贵族牢骚不平的情绪。从风格上看,《大雅》雍容华贵,诗味不浓;《小雅》生动活泼,艺术价值较高。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赋、比、兴。

“赋”:铺陈叙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教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诵读并感知课文:

1、让一学生上台朗读,读完后正音。

岁亦莫(mù)止

猃狁(xiǎn yǔn)之故

载(zài)饥载渴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ài)

彼路(lù)斯何

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学生集体朗读全诗

2、学生小组讨论,疏通语句,评点全诗。(通过小组之间的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明确:

第一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冒出了 芽尖。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又到了年末。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有家等于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不停地奔走,没有空闲。

第二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多么鲜嫩。说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么忧闷。忧闷的 心好像烈火在燃烧,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 地方总是没有固定,无法叫人向家里捎信。

第三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已经又老又硬。说回家呀道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阳春。王室的 差事没有尽头,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有谁来慰问。

第四章:那开得茂盛的是什么花?是常棣的花密密层层。那驶过的 大车是 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 坐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一个月的交战就有几轮。

第五章: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牙装饰的弓和鱼皮箭囊。怎能不天天警戒,猃狁入侵,战事十分紧张。

第六章:想起我离开家的 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飞。如今我在归乡的 途中,纷纷扬扬雪花漫天。路途泥泞步履艰难,饥渴交加满身疲惫。我的心是多么凄凉悲伤,满心的 伤痛又有谁能体会。

3、梳理诗歌的思路:

明确:第一章至第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四、合作探究:

1、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情感的诗句。(学生活动,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先分小组交流,后展示本组的共同成果(每组准备两到三处)。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活动,个性化阅读)

浅谈高中语文的创造性教论文 篇6

教学也是艺术,它同样能产生一种迷人的力量。人们常说,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正是对执教者“教学艺术”的褒奖。对执教者来说,课之所以上得好,其秘诀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教学艺术。过去乃至现在仍有不少教师把语文课上成了“讨厌课”、“陪坐课”、“休息课”、“做其他作业的课”,不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重理轻文”,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不注重教学艺术,则不能不是主要原因之一。艺术与创造性联姻在一起,创造性是其重要的因子。克莱德?柯伦在《教学的美学》中明确指出:“教学达到了某些要求的创造性工作便是艺术”。教师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一般的艺术创作更具有其独特性。

创造性教学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科有深刻丰富的认识,形成独特教学风格。作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要牢固掌握自己所教学科最基础的知识,还要清楚这门学科最复杂的问题,以及教学大纲中的具体要求。能够做到这样,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才能在教学中轻松自如,才能使注意力不再只盯在教学内容上,而是着重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要达到这种境界,在知识更新突飞猛进的今天,必须参加各种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时时保持知识程度的“新”与“厚”。

教学中,参与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但创造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乃至身心都要全部投入其中。教师创作的`对象是国家规定的教材和面对社会、充满个性的学生;创作的任务,是通过语文教育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灵魂;创作的手法,不像一般艺术那样,集中、提炼与典型化,而是围绕着对学生如何教育和发展的问题,进行教学理论的探求和教学法的加工制作;创作的构想主要体现在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和教学设计之中,要殚思竭虑地创造出因材施教的方案;创作的内容,是对教学内容的巧妙处理,选择合理表达的方式方法。如开讲语的设计、板书的设计、提问的时机、教学高潮的设置、训练的手段等;创作的产品,是遵循教学过程而导向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最佳效果,而这个“产品”的好坏、优劣,则是教学艺术创造性高低的标尺。

创造性与“求异”相关。教学需要新颖、突破、与众不同,要常教常异、常教常新,才能放出创造性的光芒。教学的“求异”,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表现。

教学中甲教师运用某一教学方法可能出效果,而乙教师依样搬用,就不见得出效果。李白《古风》说:“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邻失初步,笑杀邯郸人。”教学不看对象,盲目趋时,一窝蜂地学习某法,就会留下丑女效颦、邯郸学步的笑柄。所以,画家齐白石对学习、模仿他的人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就道出了艺术创造的真谛。语文教学必须创造,惟有创造,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例如,语文教学中的开讲艺术,虽然它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开头,却熔铸了教师的智慧,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教师的素养。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开讲方法,相同的课文也有不同的开讲方法;有的老师开讲的方法是从已有的旧知识出发,或引出新知识,或类比求异,或多向钩连,让知识来一个螺旋式的循环往复,使能力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有的老师则用巧设悬念、石破天惊的方法来刺激学生思维的兴奋灶,激发动机和兴趣,从而带动全篇的教学;也有的老师用激情演说、常识介绍等方法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做出巧妙的铺垫,为整篇课文的教学搭桥铺路、蓄势兴波;还有的教师则用伴乐入境、看图说“画”,录相投影、游戏竞赛等导入法。采用多种多样的开讲艺术,可以让语文课堂生意盎然、多姿多彩。教者“常教常新”,学生“越学越乐”。

一切艺术的产生都来自广阔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培育各种艺术的土壤和温床。语文教学艺术同样来自社会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课堂,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学习,哪里就有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师必须向生活学习,从生活中吸取营养,开拓思路,充实自己,使教学艺术的创造火炬燃烧出智慧的火花。

语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 篇7

一.要让语文课教出“语文味”, 第一个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环境, 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主要应明确以下几点。

1. 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比如, 语文课不是政治课, 语文课不是德育课, 语文课不是审美教育课, 语文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或文学课。无论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那一种课, 都与“语文味”背道而驰, 或者说不是我们提倡的“语文味”。

2. 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的“保姆”。语文课有它存在的独立价值, 有它独立的目标, 它对学生的发展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不能把语文当成其他学科的“保姆”。

3.语文教学不能机械化、模式化。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所谓科学化或模式化, 是不科学的。

二.要让语文课教出“语文味”, 核心是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 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主要方法如下。

1.要教出语文独特的情感来。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善良和悲悯情怀, 首先就要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要让学生学会感动, 学会流泪, 这是语文独特的任务。那么, 如何教出情感呢?

首先, 教师备课要有情感, 即要找出教材的情感点。其次, 教师要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课文的情感。教师只有自己先热爱每一篇课文, 才能把自己的热爱传递给学生。最后, 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在教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 引导和促成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教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这里。

2.要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来。

首先, 语文课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其次, 语文课堂要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 许多时候需要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其乐融融的心理环境。在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教得神采飞扬, 学生学得兴致高涨, 这时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教学环境之间融为一体, 就会出现“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优美意境, 就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在教学中的最佳体现。再次, 要教出个性美。教师不要跪着教书, 学生也不要跪着读书。教师要教出自己的教学个性, 就要敢于根据自己的理解教课文, 要敢于“玩教材”, 敢于把自己在教学过程 (包括备课) 中的情感冲动、情感体验告诉学生。第四是要教出幽默美。语文课堂要有笑声, 除了特殊内容的语文课以外, 一般说来, 没有笑声的语文课不能说是美的课, 也不能说是有语文味的课。

3. 要教出语感。

所谓教出语感, 即教出对语言的敏感, 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读出来的, 而不是靠分析出来的。因此, 语文课上要书声琅琅, 书声琅琅本身就是“语文味”的一种重要体现。

4. 积淀民族文化。

语文是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工具。一堂语文课, 如果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味, 那么我们就大致可以说它具有“语文味”。“积淀民族文化”包括积淀当代民族文化。语文教师和学生要做民族文化的积淀者, 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把握时代特征, 使自己的思考具有时代气息。具体方法是要用现代意识观照每一篇课文, 特别是古诗文。这样, 一方面可以使枯燥变得有趣, 使遥远变得亲切;另一方面, 可以使现代人的思考沉淀到经典作品中去, 沉淀到师生的心灵中去, 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5. 丰富生存智慧。

语文是交际工具, 是让人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对话的学科, 简单的说, 是让人学会做人的主要学科。因此, 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应该注重启迪学生的思想和生存智慧。

高中语文课如何教 篇8

但是据我了解,许多语文教师并没有对《语文读本》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疲于应付繁重的课本教学任务,更无心对《读本》阅读进行较为细致有序的阅读指导,许多学生放着一本好书不用,到处找书借书读,的确可惜。本人在两年教学中,充分利用和发挥了《读本》的教学魅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本人的几点做法和感受与大家交流。

首先:仔细了解《读本》的特点。

《读本》有别于一般课外读物,是语文教科书的延伸,是按照新的高中课程而编写的。《读本》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它应与教科书同步使用,纵观已经使用的五本《读本》,可概括出《读本》选文有如下特点。(1)有些是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延伸的文章(2)有些是与课文同类的拓展性文章。(3)有些是课文作者的其它经典作品。(4)有些是富有文采和鉴赏性的文章。(5)有些是指导写作或学习方法的知识性文章。(6)有些是课文的删节和补充部分,因此,它比其他课外读物更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也更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和作者写作背景的理解,也有利于老师指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另外每篇选文具有导读提示,或提出问题或指出思路或提出重点或概括文章特色,更有利于学生自学的重点和方向的把握。

其次:做好《读本》的导学设计。

要让《读本》充分发挥阅读训练的作用,必须做好两件事。第一,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当他们产生兴趣的时候,阅读就不是负担,而是享受。第二,建立必要的阅读规范和反馈调控机制,把阅读过程的无序变为有序,目标的抽象变为具体,效率的低效变为高效。为了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我结合自己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开展的实验,谈谈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索和体会。

(一)激发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我主要推荐下面三种:

1.语文课中增强点击《读本》的频率。比如学习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在谈到鲁迅与白莽的关系时,我就朗诵了鲁迅评价白莽诗歌的那段著名的比喻:“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悠远之作都无从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许多同学听了之后眼睛一亮,这“一亮”中既有对这段优美的文字及其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和饱满激情的欣赏,也有“鲁迅一向很吝啬褒扬的文字,却何以给白莽这个年轻的诗人那么高评价”的疑问,有些同学甚至拿起笔要求我用记录速度再朗诵一遍,以便他们能够记下来,我不失时机地告诉他们这段话就在《读本》中。如果能在课堂上经常恰当地点击《读本》中的精彩片段,并给学生以必要的心理暗示,就可以把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迁移到《读本》的阅读中来,学生也就会因为需要而主动进入《读本》世界。

2.给《读本》编写导语。我们尝试师生合作给《读本》每一篇课文编一段导语,尽量体现零距离、新视角。

《西安这座城》的导语:“有位外国朋友问我:中国哪一个城市最能代表中国历史?我告诉他是西安;三毛生前有人问她,大陆作家中最欣赏谁?她说是贾平凹。让我们看看三毛最欣赏的作家笔下最具有历史魅力的城市是怎样一个世界。”贾平凹,西安,单是看看作者和题目也许就让读者感到分量,但是我们的中学生朋友并不一定这么看,他们可能更欣赏三毛和金庸,那么好,这段导语就从三毛说起。

3.开发学生的阅读积累。如果说上面的方法对于那些阅读积累比较雄厚的学生来说略嫌浅薄的话,你需要给他们创造更大的发挥才能的空间。除了让他们给自己比较熟悉的作品写导语外,我们每周还开设一节课外阅读交流课,在阅读交流课上给他们提供发表见解的机会。

(二)建立阅读规范。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是过程与方法却不能千篇一律,因为学生的阅读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行为。那么如何找到规律与个性的结合点,应该是我们建立阅读规范的突破口。

《读本》是略读教材,略读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走马观花、读而无获”。针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我与学生合作设计了一种阅读笔记。把阅读要求作为一个底线拉出来,使阅读目标具体化,适合学生操作;同时为了照顾到学生的阅读个性,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给学生几点提示:

1.《读本》的文章不必每篇都读,可以放弃20%;

2.笔记里的内容不必每点都写,可以放弃20%;

3.在速读的基础上完成,每天所用的时间20分钟左右;

4.每周有一节阅读讨论课,大家交流阅读体会,互相分享发现的乐趣。

最后:掌握《读本》使用的方式和技巧。

我认为教师应当结合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见缝插针地适时融入《读本》的有关内容。引起学生对《读本》的足够重视,自觉地在课余时间多读,具体做法如下:

1.利用早读或午读时间。

结合教学进度,有计划地布置学生对《读本》中的文章或精彩片段进行朗读,以此训练学生的语感。在平常的训练中提高感知文学的能力,因为所选的文章中许多都是佳作,凝具了作家的心血与智慧。如一册《雨的近想》、 二册《与妻书》、三册《雨巷》《教之雀》、四册《散曲选》、五册《秋叶》等等。学生若能在高中将其中几百篇文章细读,其语文涵养定有较大的提高。

2.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演讲时间。

请学生将演讲对象定在《读本》选文范围里,每人限三分钟时间将最大信息量表达出来。起初,教师做好指导工作,学生可以写对文章的读后感或写精彩语断的分析或改写文章形式:如散文、记叙文的编写、扩写、续写,或仿写精彩语句,或用文中的几个好词,连词造句,或现场提问考大家等形式,多角度多方位地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展示学生阅读风采,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一个学期下来,几每个学生都能上台三四次,我时常能听到同学们自己的仿照句、独到的观点,睿智的发问,活泼的语言。我心中不由地觉得《读本》帮了同学们大忙了。

3.在课后提供学习《读本》的空间。

学生每天的学习任务重,课本、练习册、各种参考资料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语文教师应当在精选课本练习的同时,划出空出一定的时间供学生做读本作业,本人的具体做法如下:1.新学年的第一堂语文课就布置《读本》作业的具体要求。2.每周上交两至三篇《读本》作业。3.起初由教师指导出题,到了一定程度由学生针对相应文体自由地完成每篇500字以上的作业,出题的形式有以下一些:积累词汇、连词仿句、摘录名言、分析佳句、品味特色、试拟板书、改写文章、读后感悟、文言归纳、对比阅读、默写片段、自行设疑等,这些形式多角度地将阅读教学的要点溶入读本作业中,它既是课文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深化和提高。4.每月定期展示一次优秀的读本作业,对较有特色和创意的作业挂在后面黑板上作为典范展示,这不但对作者本人是一个激励,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作业榜样。

高中语文课如何教 篇9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入了70多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要想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含义,在教学这些古诗时就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情蕴意。例如教学《咏柳》一诗,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当春天到来之际,你行走在路上,一定会感受到严冬过后,大自然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你看那河堤上,道路旁,原本光秃秃的柳树,这时是不是有了变化?它变得怎样了?在学生想象之后,老师就可以提问他们想象的情景,然后就导入诗文,指导他们朗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诗文与他们想象的情景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这首诗看似对柳树轻描淡写,实则蕴含着作者很巧妙的笔法。全诗对树干和树枝树叶的赞颂,即对柳树的赞颂,虽然没有一个柳字,但是人们可以通过他描写的万条垂下绿丝绦和细叶这些柳的特征的描写。推测出作者写的就是柳。原本光秃秃的柳树现在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什么呢?当然是春风了,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大地,作者赞咏春风中的柳树,其实就是赞咏了春风。这棵树是这样,其他的树不是也一样抽枝发芽、绿叶成荫吗?所以,这首诗的主旨是赞颂春风吹得树儿绿,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

二、音乐画画配合,创设意境

古诗文富有韵律、节奏,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受孩子们的喜爱。配乐朗诵诗是一种创设意境,让学生进入到诗的境遇中去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加深学生对诗意、诗境的理解。如教学岳飞写的《满江红》,通过反复的配乐诵读、歌唱,能让学生体会诗句的豪迈风格,阔大境界,语言的粗犷有力,气氛的雄伟悲壮。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反复的配乐诵读,能让学生体会诗句清新自然的风格,语言的明白如话,感受到渔人于斜风细雨中那种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教师在进行配乐朗诵时,要适时地指导学生体会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高亢与低沉所表达的情绪与效果。在古诗文中,诗与画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古诗文的教学,还应注重把诗画乐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三、趣味训练,培养诗兴

学习古诗文,还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1、巧设情境问题让学生填写诗句。如,问学生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妈妈常用()这句诗来教导我们,你能写出男一首《悯农》吗?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 》中的()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 》中的诗句()。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 》中的诗句()说明了这个问题。

2、按要求写诗句。一是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各一句。如描写春天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描写夏天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写秋天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描写冬天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二是要求学生写出带有红、橙、黄、绿、青、蓝、紫字的诗各一句。三是写出带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数字的诗句。四是要求学生在诗句中填入花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竹外()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等。

3、设计一些文学史常识的回答,如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国文坛合称为(),其中,李白被称为(),杜甫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是《 》,抒发了()。

4、让学生学写对联,感受成功的快乐。如我出上联鸟语花香添美景,学生就饶有兴味地对出下联风和日丽庆新春或风和日丽迎新年。其他的训练还有很多,如: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个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

四、运用故事,点燃诗心

小学生很喜欢听故事,教学古诗文时,可以插入一些有趣的故事,以此来点燃学生的诗心。

特别是讲一些与此有关的奇闻轶事,学生就会更感兴趣。如贾岛推敲的故事,是用僧推月下门好呢,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呢?体现了古人对提字炼句的注重。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提炼。还有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骆宾王咏鹅的故事,王冕喜画墨梅,写诗咏墨梅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使学生增强对古诗文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更能学好古诗文了。

五、课外拓展,积累诗文

古诗文是思想的精华,智慧的源泉,是古人用心灵中流淌出的动听的乐章、描绘的迷人的画卷。除了学完课本中的诗文,还应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诗书让他们课外诵读。学生通过课外诵读,展开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文的语言,步入诗文的境界,就会得到很多课外的积累。学生一旦有了大量的课外的诵读与积累,反过来,就会大大地促进我们语文的教学。

高中语文课如何教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风格,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品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诗歌意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深刻领悟作品情感,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意象的特殊含义,深刻体会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意象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体会诗歌的朦胧美。【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通过学生朗诵,找出诗歌的意象词,体会这些意象词的特殊含义,体会作者在沉重和迷茫中依然渴求新的希望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板书)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齐读诗歌,找出表达情感的词语。

明确: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凄婉迷茫

2、这些情感的载体是什么?

明确:丁香、姑娘、雨巷

三、合作探究,品味情感

1、诗歌中除了雨巷和丁香姑娘,还写到了哪些人和景物?

明确:油纸伞、篱墙、我。

2、再读诗歌,小组讨论,说说这些人和景物有什么特征?传达出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 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四、拓展延伸,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五、艺术特色

1. 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

2.《雨巷》的音节特色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④词的重叠运用。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2. 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3. 诗歌的用词。《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课外补充:

上一篇: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书下一篇:英语写人范文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