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习经验(精选10篇)
我认为我们应当端正对生物这一学科的态度。只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我们很容易掌握它并且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与物理、化学相比生物中的难题很少,不会因为一道题做不出来而浪费太多时间。因此重视生物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迅速、高效的掌握生物这一学科呢?经过讨论,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基础知识要扎实。
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是学好生物的基础。基础知识包括书上的重要知识点、老师上课补充的知识点。还包括书上的一些小字内容,书上介绍的实验等等。基础知识是解答选择题、问答题的基础。如果没有基础知识,解题技巧再强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掌握基础知识是生物学习的重中之重。
也许很多同学会这么抱怨:知识点太多了,我背不过来。或者:我就是因为讨厌背东西才选理科的,结果还让我背这背那。或者:作业太多了,忙作业就焦头烂额了,哪有时间背啊。
与其抱怨,莫不如学会有效的记忆方法。
在这里提出一种方法供大家参考:构建知识网络。所谓知识网络就是把知识点以图表网络的形式列举出来,丛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这些联系在我们的脑海建立出一个知识的骨干和枝叶。众多零散的知识点与主干的重要知识点相联系,构成一颗丰茂的知识之树。这样做有很多好处:1.知识之间的联系被建立起来之后,通过一个知识可以回忆起相关的很多知识,这样知识不容易遗忘。2.这样的总结方便我们随时翻看,在复习时也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3.它有助于锻炼我们的发散性思维,拓展思维广度,可以有效解决做填空题时“不知道该填什么”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上课听懂了,下课缺不会”的现象呢。很可能是因为缺乏自己的思考。学习知识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细胞要分化?为什么细胞具有如此复杂的结构?把每个知识点想明白,才能把它背明白。运用自然不成问题。
在高中期间,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遇到问题要先自己多思考,实在不明白再去问老师和同学。锻炼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这对我们是很有帮助的。
接下来讲一讲习题。习题是巩、强化所学知识的必要和有效手段。通过做题,我们可以检验自己是否掌握了基础知识。并且查缺补漏,及时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并加以填补。同时,我们还能锻炼解题能力、解题技巧。训练自己寻找出题人意图,发现“题眼”的能力。为达成这些目的,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把题做精做好。不求把题都作对,但要求有所收获。以下是我们的一些经验。
选择题要做“细”:1.一定要看完四个选项再做选择。2.感到不确定的选项要做好标记,便于以后寻找。3.对过答案之后,错的题目和不确定的选项要有所研究,弄清楚涉及到的知识点和自己做错的原因。4.如果可能,错题最好整理在错题本子上。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可以只把错的选项和错的原因整理上去。但是一定不要只抄一遍题,再把答案抄上去。一定要通过反思,把经验教训记录下来。
填空题要做“精”:1.自己做完一遍再参考答案。2.要仔细琢磨每一个空用到了什么样的知识点。3.注意语言的规范性。注意学习标准答案的语言格式与思路。
做实验设计题时要勇于拿出自己的方案,然后再与答案的方法比对,找出不足,积累经验。比较好的思路可以整理下来方便日后翻看。
预习是培养自己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那么, 如何预习呢?首先, 通过看书我们要对这一节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主要讲了哪些知识点?我掌握了多少?还有哪些知识点理解不了?带着这些问题走入课堂, 那么你的课堂效果一定会更好。
二、学会“听”
听课听什么?要听老师分析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考点和疑点;听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所未能理解的内容;听老师对一类问题 (或习题) 是如何分析的;不仅要认真听, 还要做好必要的笔记。笔记如何做也有一定的讲究, 有些同学喜欢将老师的板书一字不漏地记下来, 其实大可不必。我们只要将老师补充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结论或习题做一些笔记, 对于习题也只需记一些主要的分析过程, 课后再进行必要的完善即可;万万不可顾此失彼, 因为忙着做笔记而忽略了听课。
三、学会“说”
课堂上对一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不要老依靠老师的讲。每一位同学都应该积极思考, 大胆发言。不要害怕会出错, 即使出错了或有些问题, 老师和同学们也一定会帮你把问题纠正过来, 还会帮你找到出错的原因, 何乐而不为呢?高考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对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 学会“言”才有助于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四、学会“忆”
忆即复习工作, 即一堂课下来或一个章节下来, 我们必须要有一个较为系统的复习整理过程。此项工作将直接关系到你成绩的好坏。通过复习, 一方面将一些重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强化, 另外也可以对前后知识的系统性和它们的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此即为古人所说“温故而知新”。
五、学会“思”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此言提醒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反思。其实, 学习生物知识最关键的是学会其中的学科思想和答题方法, 学会思维。因而, 同学们在看书或做题时, 要多想想为什么这样做?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或表述?此类习题有何规律?这种方法或表述好吗?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生物思维模式和答题能力。
六、学会“练”
高中生物的基础知识和答题技能相对不多, 要想熟练地掌握它, 就得进行一定的训练。同学们要在练习中融会知识,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答题技能的掌握, 同时这也是提高同学们解答生物试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同学们万万不要陷入“题海”, 掌握好训练的“度”。
七、学会“纠”
无论是平时的学习还是高考复习, 测试总少不了, 那么当老师批阅后的试卷发下来后, 我们怎么办?有一些同学在看完自己的分数后就是等待, 等待着老师的讲解。其实试卷中许多问题自己是完全能解决的, 不少题目之所以出错, 完全是因为自己在审题、提炼或考虑问题不全面造成的。这些问题你完全可以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交流, 自己发现问题之所在并予以更正。这样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正确的思维, 又能提高自己的纠错能力, 防止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
八、学会“研”
高中生物中有许多重要的结论和规律, 传统教学中, 往往都是由老师直接教给学生。那么现在, 我们能否在老师的引导下, 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探索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 从而自己得出结论?要在这种“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长此以往, 相信同学们的探索能力一定会增强, 也为有志于对生物学科做深入研究的同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爱心是班主任走进学生的法宝
1、 冰心老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一切。”做为一名班主任,就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因为我深知爱心对于班主任来说的重要性。这爱心包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对自己的工作有了爱才能产生工作的动力,才能在工作中倾注满腔热情,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班主任工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有了爱你才会舍得付出。而对全班学生热爱之心是凌驾于对工作的热爱之上的,爱学生体现在以真诚、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真心实意地热爱、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在班级中既是学生的“大家长”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用爱感化学生、教育学生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就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
2、作为一名班主任,爱好学生并不难,难得的是爱后进生,对待学生不能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好而特别亲之爱之,也不因为他的成绩差,行为不端而厌恶他,而应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应当成为班主任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特别是要善待班级中的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热情。
二、班主任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1、用发展的眼光全面了解和正确评价学生。在学校里,常有这样的事: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好,班主任认为他一切都好,而有的学生学习不好,就认为什么都不行,一无是处。当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班主任尤其要捕捉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用来点燃后进生求知和上进的欲望。
2、尊重信任学生都具有渴望得到班主任的重视、理解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的目的。班主任教育学生,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上进的动力,才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才能使自己融入班集体。
3.重视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医生”。 由于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当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态度消极等等。针对这些现象,平时我就开展一些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让他们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集体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心境,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班主任要有敏捷的判断、随机应变能力,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
1、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如果总是等着事件发生了,再去解决、做工作,伤害和损失往往已经是不可避免了。所以尽量做到预防为主。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和常见冲突行为,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2、正确引导,化干戈为玉帛。
小学生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思想品行也会有不同的特点。低年级学生自制力较弱,同类的问题会反复出现,思想教育很难有长效,需要反复做大量工作;中年级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和自我约束力,但也不够长久,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同时也需要家长和科任教师共同配合;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如果能够正确引导,令其心服口服,思想教育便会有长久效果,不但影响到他的小学阶段,甚至会影响他一生的成长。
3、沉默促自省,无声胜有声
对于突发事件,有时进行冷处理,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沉默,也是一种教育。其实,现在孩子什么都懂,只是自制力差或一时冲动,拧劲上来,情绪不稳才犯错误。严厉的批评,能使他们认错。不口头批评,他们自己也会随着时间推移在反省自己,多数也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4、抓好班干部队伍建设
发挥班干部的小助手作用,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因此我对学生的各方面采取扬其长,避其短的方式。例如:我让调皮的孩子当纪律委员,管理别的孩子,我让其担任班干部后,使其认识到自己是班干部,要以班干部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比如劳动委员,学习态度比较认真,一有作业总是想事先完成,学习成绩良好,但是不管班级有什么劳动都不愿意参加,让他当干部以后体会到不愿意参加劳动是不对的。在班级中挑选的学习委员,组长,以及小组长这类的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表现出色,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他们的长处,让每个学生都不断进步,带到整个班级积极向上。
四、搞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另外,综合多数过来人的经验,学习生物还是背最有效,进步最快。要尝试自己画思维导图,在图画出来的过程中也是自己记忆的又一个过程,要理解性记忆来背而不是死记硬背。
最关键的是,要有自己整理的一个小的笔记本,平时做题的时候记,从1开始记小的知识点,生物学习的几乎全是那些小的,杂的知识,往往选择题就是只考一点,如果在这上背了那很,就会显得很多余。
虽然高中生物考点很多很细,但是也围绕着主线。比如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是必须要求掌握的,两者结合起来的考题很多;而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也是重点。遗传的中心法则更要弄懂,还有人体的稳态,内环境等等之间的联系有很多。
太原十二中贾雷
摘要:当前有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成为当前的要务,而研究性学习顺应了这一历史的客观要求。现存的物理学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建立物理学知识框架具有独特的优势。积极创新情境,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本文就此问题结合物理课堂教学的实践谈些粗浅看法。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物理教学 必要性 把握 注意事项
一、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贯穿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倡导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倡导“参与式”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些教育改革的新观念已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
向高中学生传授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并在活动课程或课外活动中开展一些课题研究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研究性学习顺应了这一历史的客观要求。
研究性学习过程运用于物理教学,具有以下优势:①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获得物理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物理学概念;②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是形成物理学概念的前提;③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探究物理世界的积极态度,如同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生命科学宝库的金钥匙.
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都是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教学,以传授课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为主。即使是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是教师的控制下按部就班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很少有机会与学生的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相联系。在物理课程中,贯穿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符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可给学生一些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加深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和热爱,更好地体现物理教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二、物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把握
物理科学素养作为科学素养的一部分,是现代人一生都需要,并应不断得到发展的。一个人的职业可能与物理学没有直接关系,但任何人的生活和工作都不可能脱离物理圈,况且人就是最重要的物理。物理学素养包括具备基本的物理学知识,相应的技能和能力,对社会中的物理学问题的解决有浓厚兴趣并积极参与,用正确的价值观规范自己的态度、行为和习惯。同时,科学是开放的、发展的,今天被认为是正确的,明天未必仍然完全正确,科学贵在创新,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从这意义上讲,物理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学生容易选择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比较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研究,具备了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开放性特点,面对着广泛的内容,应该如何选题呢?
1.最好的教学法一—兴趣教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的要点。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如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学若能紧密结合物理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
了解的、与生产生活密切关联的物理问题,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从而激发学生对周围有关物理现象的关注,激发对物理的情感倾向。只有在学生产生了兴趣的起点上,才会引发积极的思索和产生探求未知的愿望。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有时废寝忘食。
2.合理质疑——激发学生思考。
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给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引出活动!要善于设计疑问,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所研究的问题上来。问题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均应用围绕着问题展开。让学生在不断提出新问题,认识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中提高综合素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课程教学的课堂里,学科知识本身的丰富性会带来学生思维的多相性,各种各样不同领域的问题涌向教师,教师不可能接触所有领域的知识,一时回答不出来不足为奇,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索,保持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并能与共同面对问题进行研究。教师要让自己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
3.可操作性——学习信心毅力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必须考虑是否具备观察、调查、实验等客观条件,包括学校条件、学生条件、社会条件,只有这样,学生的研究才能按部就班、有事可干,有充实感,有成功喜悦感。因此选题必须来源于学生身边周围发生的问题或者通过学生老师共同努力就能得到解决的问题,以做到切实可行。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动口、动手、动脑中,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有利于智慧技能的迁移,参与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真实而未知的情境中动手去探求真知,亲自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实验技能的方法,认识科学知识的价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产生探究的愿望,有助于学生确立克服困难的意志和信心。
4.设置悬念——延伸教学
我国的章回体小说都做了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时,矛盾冲突达到白热化程度时,作者往往要来一个急刹车,以“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告一段落,使读者产生欲知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这就悬念心理,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和教材具体内容,恰当设置悬念,而且教师应有意识地留问题给学生,使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回味无穷”。
三、物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1.贴近生活,引入课题,进行推测,提出假设
本教学设计从教师有目的的给出材料——日常生活中的淀粉消化的速度与生产过程中淀粉水解速度比较——直接切入课题,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物理体内的催化剂——酶的特点。
材料:人每天都需要吃饭,人体消化的速度相当快。人体内每小时可以水解500吨淀粉,相同质量的淀粉,在有足够的酸作为催化剂的条件下,全部水解需要十几天。
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教师引导:酶是物理催化剂,它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可能具有高效性的特点。怎样才能知道酶具有高效性呢?
2.点拨启发,设计方案,实验探索
教师引导:我们在无机化学当中学过催化剂,怎样能确定哪种催化剂的效率更高呢?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比较相同化学反应在不同的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通过化学反应速度可以确定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化学反应速度越快的,催化剂的效率越高;反之,催化效率越低。
教师引导:化学反应速度怎样才能确定呢?
学生思考回答:通过反应物的消耗速度或者产物的生成速度比较可以看出来。
材料:过氧化氢(H2O2)在 Fe3+的催化下,也可分解成H2O和O2,动物新鲜肝脏中含有的过氧化氢酶也能催化这个反应。据测算,每滴氯化铁中的Fe3+数,大约是肝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分子数的25万倍。从数目上看,一滴含有催化剂的容液中,Fe3+数远远大于过氧化氨酶的分子数。
如果现在我们想弄清楚Fe3+与过氧化氢酶,哪一种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面对学生的争论、教师不急于点评。先让学生相互点评,最后经教师分析比较,最终筛选出下列设计方案对猜想进行探究——分组实验。
实验设计引导:要比较Fe3+和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设计实验中的其他条件应该相同,如两个试管中过氧化氢溶液的量应该相同,Fe3+和动物肝脏也应尽可能同时加入两个试管中。然后通过产物——O2的产生速度,即气泡的产生量、带火星的卫生香的复燃速度,或者试管温度的变化——最终确定酶与无机催化剂效率高低。
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注重等量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等总要的实验设计原则的渗透。
学生按实验设计步骤分组实验。并思考问题:1.你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
2.通过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以上的引导,从提问、引导猜想,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环环相扣,有的放矢,学生的求知欲望冉冉升起,为下一步探索研究作了良好的铺垫。既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又在实验的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实践拓展,深化认识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酶的一个特性——高效性。
给出生产实践资料,学生在分析中,深化学生认识,加强学生科学就在身边的探究思想。资料: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就是利用了酶的这个特性,比如说在污染物的处理上,废旧塑料的大批量降解利用的就是相关的酶,塑料自然降解需要上百年的时间,甚至需要更长时间,而利用专用酶处理相等量的塑料几天内就可以完成。
四、在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研究性学习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离开了全体学生这个层面,研究性学习就完全背离了它的初衷。所以,要让研究性学习避免“贵族化”,走向“平民化”,就得重研究过程,而淡化研究成果。如果成果不期而遇,自然是个惊喜,但不出成果,只要“学会了研究”,也是极大的收获。
2.研究性学习的选择要有的放矢。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给选题带来了困难。课题的设置首先必须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课题必须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同时又应有一定的难度与梯度,能开拓学生的思维 ;但在同一学校同一班级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给选题带来了困难,选题应该面对哪一层次的学生。如果面对尖子生,那么其他学生就产生畏难情绪,没有积极性,无从下手,从而在活动形成依赖心理,如果只获得了别人整理好的有序的知识而没有自己的理解,达不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如果忽视尖子生,尖子生又得不到培养;如果分组过多,选题过多,老师又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指导。
3.谨防对物理研究性学习只重形式而不重实质。部分教师为了赶“潮流”或通过压力又不得不向研究性学习靠拢,因此在形式上僵硬地套用“类似研究”的方式和“设问——探究——解答”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把物理课堂搞得“四不像”,不但未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在传授知识这个层面上也未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夸大了研究性学习的功效,盲目
追从研究性学习,部分教师不管这节课是否适合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每节课,每个知识点都用这种方式去讲解,“千篇一律、生搬硬套”,完全忽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优点,把研究性学习视为“万能产品”。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取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
五、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从科学研究的意义上讲,通常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地圆学说的提出是哥伦布航行美洲的认识依据,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原理是电力广泛运用的理论基础。因此,认真选题并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初步论证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起始。科学家们都认为,提出问题是学得真知的关键一步,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假如提不出问题,那么就很难想像他真正地学到了什么。
1. 探明与揭示前概念
学生的前概念是概念教学的出发点, 教师在探明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对前概念进行分类, 并思考如何运用有效的探究或谈话等策略改变学生的错误概念。然而, 概念转变毕竟是学习者本身的思维进化, 显然学习者也必须明确自己所持有或所运用于解释某种现象的观念, 因而在教学时教师应提供机会, 例如小组讨论、集体讨论、个别提问或写字画图等, 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概念, 这就是揭示前概念。例如, 在教学有丝分裂时运用访谈调查的方式了解到学生对有丝分裂较普遍的错误理解是有丝分裂是一分为二的, 所以DNA和染色体的数目应该是减半的, 教学中应让学生表达出来;又如, 许多学生对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存在错误认识, 教师可以设问:你能说出自然选择的机制吗?学生在回答中必然涉及对这一科学问题的理解, 如有的学生可能把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适应性变异理解成一种有目的的生物行为等, 由此, 就能帮助教师弄清学生产生哪些错误概念及产生错误概念的原因[1]。
2. 运用前概念, 引发认知冲突
所谓认知冲突, 就是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引发认知冲突是激励学生概念转变学习的契机和条件, 认知冲突的引发将为后继学习提供前提, 伴随着冲突的解决, 从而实现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在教学上引发认知冲突时, 应创设一定的情境, 通过“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暗藏‘陷阱’的计算结果?巧妙设计的启发问题?精心策划的课堂讨论?司空见惯的日常事例”, 使学生对一些现象所持的原有概念明朗化, 然后直接对其提出挑战, 从而引发认知冲突。例如, 创设无籽西瓜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应用前概念尝试解释, 然后教师或学生质疑, 把学生引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愤悱”状态, 以“疑”动摇顽固的前概念。
3. 搭建脚手架
维果斯基认为, 对于学习状态, 可以分析出两种水平:一种是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 另一种是潜在的可能达到的水平。第一水平也就是不需要任何帮助学生就可以达到的已有的知识水平;第二水平就是学生自己不能独立达到, 因而, 从第一水平到第二水平需要在教师或他人的合理帮助下才可以达到。这里的合理帮助就是指教学中搭建能够支持学生成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恰当支架。这些支架可以是范例、问题、建议、工具、图表等, 其中最简单的支持就是提醒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例如, 在学习遗传规律时, 将概念以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表示, 诸如白化病的遗传、血型遗传等, 让概念“生活化”、“范例化”;学习转录和翻译时, 以多媒体和Flash为工具制作的教学片断, 能形象地、动态地呈现微观的抽象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此外, 教给思维的方法也是提供支架, 从内涵外延上、所含的特征数把握概念, 以形成酶的概念来看, “活细胞产生”, “具催化作用”、“蛋白质或核酸”是该概念的三要点, “内环境”这一概念中, 抓住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这一要点。
4. 提供适当的先行组织者
与建构性的支架式教学不同, 另一种强调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即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或前概念组织教学的教学策略是基于接受式学习理论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教学中“先行组织者”可以促使学习者在其已知的材料和需要学习的材料之间架起一道桥梁, 从而使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2], 也就是将要学的新现象比拟成另一熟悉的现象, 这是由于科学教学常涉及理解一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因此参照某些可观察到的事物或曾有体验的事情能够更好地促进理解[4]。例如学习神经系统可联系学生已经具有的电路系统, 将神经类比于电线, 将冲动类比于电流等。
5. 概念图策略
“为理解而学习”是建构主义的一条重要信念, 学生要对真正地深层次地理解某一概念, 不仅取决于前概念的丰度与精度, 一般地说, 个人的经验背景和知识储量“丰度”越大, 他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就越大[4];而且必须让学生看到所要学生的概念在整体结构中的位置。这时最有效的策略就是绘制概念图, 即利用学生已有概念组成“概念地形图”, 把新概念置于其中, 在这样的“地形图”中, 概念与概念间的上下级关系得以明确显露, 有利于学生通过已知概念掌握新概念, 并形成全面的深层的理解。例如, 学习减数学分裂时, 罗列出染色质与染色体、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染色体与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与四分体等容易混淆的概念, 再引导学生用线段或箭头连接各概念, 逐一分析线段两端概念间的关系, 并用适当的词标注于线段或箭头上, 便形成了相关的概念图。
6. 元认知策略
概念的转变本质上是一种自我监控过程。“在建构性学习中, 学习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判断自己的进展及与目标的差距, 采取各种增进理解和帮助思考的策略, 而且, 学习者还要不断反思自己及他人的见解的合理性如何, 看它们是否与自己的经验体系一致, 是否符合经验事实, 以及推论中是否包含逻辑错误等[5]。”所有这些, 都取决于学习者的元认知水平。由于前概念具有顽固性特点, 要形成稳定的新概念并纳入学习者的认知结构, 学习者有必要在学习进程中自我观察、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 例如, 引导学生思考:我真的理解了吗?我的前概念是如何转变的?我运用学习策略和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还有更好的建构学习途径?我能有效运用新概念解释吗?等等, 进而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正确的评价, 如果意识与发现学习偏差, 就及时调节学习过程, 变换学习策略, 保证学习过程向预期的目标靠近。
参考文献
[1]俞丽萍.内隐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生物概念教学[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6, 20 (6) :77-78.
[2]陈丽香冯维.论组织者教学与支架式教学的异同及应用[J].教学与管理, 2006, 8:62-63.
[3]袁维新.科学概念的建构性教学模式与策略探析[J].教育科学, 2007, 23 (1) :24-28.
关键词:学习方法;高中生物;预习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方法的优劣是学习成败的关键,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掌握科学的、高效的学习方法。初中生物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学会实验操作技能和生物学知识在人类生活、生产等方面简单的应用。高中生物则是将生物知识逐渐理论化、系统化,揭示生命本质的现象。学习的知识不但要求学生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更强调了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将生物学知识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
随着高一新生入校,教师首先应该教给他们高中生物的学习方法。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学习知识。要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通过教师这一载体,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一定的技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授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比单纯传授生物学知识更加有效。
一、让学生了解高中生物课程设置及特点
高中生物必修模块有3个:“分子与细胞”“遗传与变异”“生物与环境”,此外,理科生还要学习选修一和选修三两个模块。
生物学还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具有实践性、科学性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涉及生物的知识,我们都能用课堂中学会的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实验在认知和探究活动中很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掌握实验设计方法,并能够尝试改进与创新实验;同时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要非常注重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理解的基础上去应用。
二、让学生把握好学习生物的三个重要环节
进入高中阶段,教师首先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生物学的方法,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生物学科的学习要把握好预习—听课—巩固总结这三个重要环节。
1.认真预习,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万事开头难,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先浏览一遍讲课内容,划出核心概念和专业术语,逐步培养学生概念图法预习。学会分析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从内涵和外延上去理解。人教版高中新课程的教材编写中也突显了预习的指导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本前的“本节聚焦”,自己能解答相关的问题,通过这样的预习,为下一步听讲奠定基础,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听讲时就可以对自己已经弄懂的或重点知识加深印象,并比较一下老师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的差距。
预习时要善于提出问题,把教材中的内容归纳成一个个问题,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听课。如:预习“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节时,学生可归纳出以下问题:(1)“细胞呼吸”和“呼吸”是一样的吗?(2)人体吸入的氧气去哪了?呼出的二氧化碳是怎么产生的?等等,带着问题听课,这也是素质教育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一项重要要求。
2.参与课堂,从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传统的高中课堂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被动式的“填鸭”,在
40分钟的时间里听完老师的讲解。但是,随着高中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一定要适应,所以教授正确的“渔”是十分必要的。
(1)抓住一堂课的精髓。一节课讲述的知识点不少,但每个知识点并不是同样重要。所以在预习的基础上,将自己的问题与同学相互探究讨论,把自己当作课堂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达成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区分重点和非重点,以便把主干知识学习扎实。
(2)紧跟老师思路。教师每堂课都精心设计,有清晰的思路。紧跟教师的思路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系统性的把握,明确主次。因此,听课时要注意听老师是怎样引出新课题的,怎样展开、突破重难点,怎样归纳总结。如果上新课前能够切实进行好预习,则可以把自己预习的情况与老师讲课的内容进行比较。这样,就可以在听课时,明确老师的思路,这思路也就是我们掌握知识的思路。
(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活动。在课堂中,教师创设恰当的情境,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真实过程中,不再以旁观者的身份去观摩教师所教授的内容,相反,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究者,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订解决方案、修正方案、探讨不同方案的优缺点等一系列过程,从而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归纳巩固,从中再去发现新的问题
部分高中学生,课堂上感觉都听懂了,教材中的内容好像也全明白了,但是遇到习题及考试,就无从下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及时复习归纳总结。归纳巩固应注意以下几点:
(1)顺着教师的思路,回忆本节的知识点。课后首先仔细回忆老师讲课的思路,这实质上是在强化存在自己头脑中的记忆表象的过程。能回忆出来的,往往是自己已经掌握了的;回忆不出的,常常是自己没有弄明白的,应该马上翻开书,好好将这部分内容看一看,将它弄懂。尝试回忆时一定要注意及时,因为知识表象在头脑形成后在1~2小时内遗忘最快,所以尝试回忆不能拖得太久。
(2)独立完成作业。布置作业、练习及考试,是一个信息反馈的过程,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对学生个别辅导改进教学;而对于学生来说,则可以用来复习和检测,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特别是找出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可以及时加以弥补和提高。做作业时一定要独立完成,不可抄袭。并及时更正错误,避免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
(3)做好总结和归纳。在学习完某一章知识,对此章知识进行整理、重组,总结出知识结构,以便我们能从整体上把握,从而加深理解和灵活掌握。通过总结,不但可以巩固学过的知识,而且能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样,就使我们能在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上来对待知识,就好像我们站在山顶上看山下的景色,不但能看清所有景点,而且能看清各景点间的关系。由于我们站在了新的高度上来看待知识,我们也就有了驾驭知识的能力。从而可以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
上述是通过对高一新生学习生物学的方法的指导,高一新生要在实践中尽快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形成习惯,良好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认真坚持下去就会见到成效。正如没有好习惯,成功不容易;有了好习惯,失败不容易。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四十
2、要重视学习方法,认真观察实验,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不重视观察和实验,就不可能学好生物课,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障。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紧密相连的科学,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应注意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理解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生活实用价值。
看大家都在分享自己的考教师资格证的试讲经历,也就把自己的经历给大家分享一下吧,自己也是之前从蛋蛋网上学到很多经验,希望能给其他人一点帮助吧!
1.提前20分钟到达考试现场,当场抽题后就进去备课室备课了,我当时抽的是减数分离,当时就冒汗,看前面的人抽到的是蛋白质那一节,想着自己的有些难;但之后想想难的课用15分钟讲肯定很满,不会担心早讲完没课可讲。
2.备教案,我们那没有老师检查大家有没有带自己的教案,所以带什么都行,建议大家先用10分钟思考自己的教案框架,再用40分钟写好教案,写字一定要快,时间比较紧张,教学过程有三页空白要写,再留10分钟给自己,想想应该是怎样的讲课逻辑顺序;
3.进去先把自己抽到的题给老师,不用交教案的,我还专门礼貌的问一下老师,人家说不用交,然后等老师们忙完后开始介绍自己,一定要简短;
4.我从复习导入,从有丝分裂到减数分离,让学生猜测减数分裂中减数到底是什么减掉了,看到老师们都在一直点头,也觉得不紧张了,也就开始进入状态了; 5,讲课还没讲完减数分裂的全过程,老师就说时间到了,让自己讲述一下自己的课程思路并评价一下自己的讲课,我就按自己的教案设计说一遍,并把自己的不足归因于客观原因,说因为自己没有掌握好时间的关系,把课程没有讲述完等等;
6,之后老师提问问了一下我的研究生专业,问我是什么时候毕业一些题外话,还有最后老师问了我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不同,我大概说了一下,老师们也没再问问题,就直接交完教案,给老师说谢谢,最后出门前,再说句老师再见。
1.高中生物应用合作学习的优势
1.1树立合作意识
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来看,国际教育倡导合作学习,特别是随着时代进步,社会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日渐复杂,凭一己之力早已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加大对于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的培养力度,特别是受我国国情特殊性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均为独生子女,缺乏树立合作意识的成长环境,应用合作学习法,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树立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1.2培养交际能力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合作学习法,为学生间沟通及交流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交能力,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间互相教学、交流知识的过程,是学生间互相帮助、沟通情感的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还能促使学生间互相监督,形成课堂制约力,进一步约束自身学习行为,做到“张弛有度”。
1.3开发创新思维
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释放学生的创造能力,具备显著价值作用,尤其是针对学习主体的学生,教學过程是探究、发现、创新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合作学习法采取异质分组的方法,其实质为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综合考虑每一位学生的知识宽度、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合作学习法开展一系列课堂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为枯燥的教学过程增添一丝趣味性。
1.4倡导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法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原则,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自主参与”转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前预习,设立情境问题组织一系列小组讨论,多思考多表达,得出合作讨论结论,完成思考过程。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一部分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教师把握适当时机,准确“点拨”,进一步巩固教学成果,加深教学印象。
1.5形成竞争意识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尤其是高中生,从生理及心理的发展进程来看,是形成竞争意识的初始阶段,学校必须加大对于形成竞争意识的重视程度,促使学生成长为上进心强并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合作学习法将班级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各学习小组间形成“角逐”态势,促使学生间形成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
2.高中生物应用合作学习的策略
2.1知识实践化
生物作为一门以生物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内含有大量的实验项目,无法通过简单的知识讲解完成教学过程。同时,受生物实验特殊性的限制,生物实验反应无法完整呈现于每一位学生眼前。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紧扣教学任务,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一系列课堂实验,鼓励小组自主分工完成实验过程,得出详细的实验报告,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生物实验的观察、操作及记录机会。
例如:以高一《生物》为例,光学显微镜的调试步骤复杂,无法通过简单的知识讲解完成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必须选择真实的光学显微镜完成调试,但是光学显微镜的造价高昂,少部分学校的教学基础薄弱,教学资金投入不足,存在教学设备无法满足教学任务的情况。教师可利用合作学习法,以5人为一学习小组,借助视频展示台、投影仪及摄像机等设备,轮流上台演示调试光学显微镜,放大调试过程及调试结果,便于及时记录调试结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以“真核细胞及原核细胞”为例,教师可回顾已学知识“细胞的概念”,讲解“真核细胞及原核细胞”的区别,以5人为一学习小组,组织观察实验“大肠杆菌及酵母菌”,鼓励学生判断“哪个是真核细胞?”。
2.2知识动态化
作为合作学习分组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模型的分组方式包括特长分组、情感分组及兴趣分组,完成分组后,教师可大致讲解教学内容,组织讨论教学内容,拟定各分组的讨论命题,由各小组自主选择,进一步细化命题,分为若干个“分支问题”分配给小组各学生,自主研究,自主解决,自行得出讨论报告,便于汇总,形成完整的讨论报告,便于各小组间分享学习心得,有助于学生及时纠正报告内错误观点。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紧扣教学任务,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书本知识由“静态化”向“动态化”转变,通过调查模型合作学习的方法,设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进一步巩固教学成果。
例如:以高一《生物》为例,在学习“叶绿素”的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合作学习法,以调查模型为依托完成班级分组,大致讲解叶绿素提取的实验步骤、实验原理及基础概念,组织课堂讨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拟定各小组的讨论命题“哪一种色素扩散最快?”、“哪一种色素含量最多?”、“哪一种色素含量最少”,由各小组自主选择,进一步细化命题,鼓励学生自主观察、操作及记录,尤其是叶绿素属于虚拟概念,存在着一定的理解难度,合作学习促使叶绿素“活”了起来,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加深教学印象,激发学习热情。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合作学习分组模型的主要组成部分,编号模型适用于复习教学,尤其是问题明确的论点。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编号模型为依托完成分组,即将全班学生分为5人小组,按1-5完成编号。教师提出问题后,各小组学生共同讨论得出答案,教师报小组编号请学生作答。
3.结语
【高中生物学习经验】推荐阅读:
高中生物的关键学习方法11-21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06-28
高中竞赛普通生物学07-13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教案11-23
高中生物实验方法05-29
如何学好高中生物10-18
高中生物【实验9】10-24
高中生物公式总结10-29
高中生物课程教案11-11
高中学生物考试反思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