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搞好初高中的衔接(通用10篇)
江苏省东台市安丰中学 224221 唐小铁 *** 摘要:本文以我上学期任教高一物理的经历为依据,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高一新生在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对策。目的是抛砖引玉,共同探讨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尽快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和学习特点,轻松跨过这一台阶。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改进课堂教学;新课改;体会;思考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脱节。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特别是对意志品质薄弱和学习方法不妥的那部分学生更是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物理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和学习特点,轻松跨过脱节台阶,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试图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高一新生在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对策。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必修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
1、从直观到抽象:如 物体——质点。
2、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运动——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
3、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加减法)——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4、从浅显至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所以,就整个初中物理而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还没有高中这么明显。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 1
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由于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一时没能很好地形成,因此,思维要求的突然提高,再加之教材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这五部分内容中最难的部分“力学”放在高一起始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
二、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 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而觉得物理好像真是无章可循。
而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必须在高一时,就应尽最大努力去培养他们。当然,整个的完善和提高,应贯穿于全高中阶段。
三、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的运算、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这一特点我们这些普通中学的学生更为突出。
四、学生初中旧知识及日常生活经验严重负反馈。
学生通过十几年的成长与生活,接触、感受到许多物理学的现象,特别是力学现象。而在初中阶段,所研究的力学现象,如杠杆原理、浮力问题等,与他们的生活感受及生活经验绝大部分是吻合的、一致的。因此,他们有许多时候凭直观感受或主观想象,都能猜中正确的结论,而高中所涉及的物理感受更本质、更抽象一些,并且许多时候其生活经验或者潜意识中存在的一些比较根深蒂固的观点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如在力的分解中,他们认为拉电灯的绳与电线的拉力大小与绳或电线的长度有关,难于理解成角度的二力合成;在直线运动中,匀速的根深蒂固,难以接受变速运动所带来的变化;他们认为平抛物体的飞行时间,随平抛的初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力学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学生这些想当然的错误,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与澄清,致使他们又多次地再出现抵触,并使他们学习物理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信心更是雪上加霜。
五、部分学生知识面窄,不注意观察。
高一学生,特别是我们学校来自农村的高一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的局限,课外阅读的稀少、单一,导致他们知识面狭窄。不喜欢、更不善于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即便是那些爱好体育运动、爱好打球的男生,他们也不能将诸如篮球、足球、乒乓球、铅球、台球等运动与抛体运动、碰撞等物理现象联系起来。他们中绝大部分(特别是女生)对科普知识不感兴趣。遇到理论性较强的地方,就会感到枯燥乏味,逐渐产生厌烦心理和应付心理,加之到了高中,因生理、心理因素变化,易引起精力分散,产生一些莫名的焦虑和烦恼。日常活动少,好静厌动。这些对他们也会造成一种消极的影响,慢慢地对物理不感兴趣,逐渐失去信心。他们认为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在物理上长途跋涉,还不如省点心,多抓一下别的科目算了。
针对高一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 3 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2、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3、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功,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用简单的方法就把刚才还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对这种解题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
4、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 4
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5、妥善过渡,降低台阶 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开始时,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这要求高一物理教师必须熟悉初中物理教材)。另外,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要作必要的复习与讲解。在进行例题分析时,不仅要分析清楚物理过程,也要对数学运算作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演析,还可适当复习或补充三角知识(如反三角的表示、倍角公式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例题、作业和测试题一开始不宜太难,期中和期末的测试题应根据学生实际,尽量控制在60分以上和95分以下,以免学生盲目乐观或丧失信心。其次,对书本上精练的概念、定律、定理的叙述,要作适当的语法上的分析,用浅显的语言剖析含义,从多角度去阐述它们(文字、公式、图像等)。最后,对学生中想当然的经验错误,一定要及时针对学生情况,帮助他们找出错的原因,并及时纠正(同时还要注意有的错误还可能重犯)。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高一新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特点和现实困难,尊重学生的这个基本实际,多想办法,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跨过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学习台阶。
参考文献:
一、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 在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的情况下, 让原有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 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 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 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首先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 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 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 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 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二、加强直观性教学, 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 为了使问题简单化, 经常只考虑主要因素, 而忽视次要因素, 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 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 往往感到模型抽象, 难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 多举一些实例, 多做一些实验, 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并掌握物理概念, 通过观察、动手、纠正等步骤, 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 天赋很好的学生, 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 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 变抽象为形象, 变枯燥为生动, 是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的一种好的方法, 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三、改进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开始于疑问和惊奇, 问题启动于思维。”教师要改进课堂教学, 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 调动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 教师要按照物理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 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方法, 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 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 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 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 教师可以采用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 达到举一反三、举三反一的效果。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 用简单的方法就把刚才还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 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 对这种解题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 时间一长, 能力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
四、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初中阶段, 由于教学内容少而浅, 教师较为注重趣味性, 教学课堂密度小, 进度慢, 学生掌握较为容易, 而且习题类型较少, 变化也不多, 且多数以教师课上讲的内容、例题对的上路, 考试时只要记住公式, 做好笔记, 学生一般就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因而, 不少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到了高中, 教学进度明显加快, 课堂教学密度加大, 学生只有多作分析、思考、练习, 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习题类型更是复杂多变, 单靠死记硬背远远适应不了高中物理教学的节奏。因此, 教师必须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虽然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 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 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 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 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 常常是上课听得懂, 课本看得明, 但一解题就会出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 综合运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一、高一物理教学产生“台阶”的原因
高一物理教学产生“台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第一方面,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与教材所要求的认知水平不相适应是造成“台阶”的直接原因。初中教材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具体运算模式进行的,直观形象,文字通俗易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而高中物理教材的编排,与形式模式相适应,文字叙述亦抽象严谨,这与我国高一学生的具体运算认知水平不相适应,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困难。第二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大多数高一教师,不是从初中的基础上拔高,给台阶搭设一个斜面,让台阶变得平坦一些,而往往是从高中教材水平向大学拔高,使“台阶”更陡,结果导致大多数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滑坡,造成两极分化。
二、搞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学,解决好高一物理“台阶”
1.教师要注意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
根据皮亚杰理论,初中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与形式运算早期。所以初中教材以直观形象教学为主,在教学中运用直观形象教学方法符合教学的规律。而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应达到形式运算水平,高中教材内容的掌握基本上是与形式运算模式相适应的,实际上我国多数高中生的物理思维还处在具体运算阶段,尤其是高中一年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直观形象教学方法的运用。除努力完成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外,要尽可能增加一些演示实验,并且运用幻灯、挂图、模型、微机等直观性形象的教学方法,同时,在讲解物理概念、规律时,还要联系工农业生产及实际生活。比如在讲解放在斜面上的物体的受力分析时,根据下滑力随着坡度增加而增大的知识,说明桥梁要造很长的引桥,减少坡度的原因,使学生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2.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分层次发展学生能力
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教师要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使他们尽快的适应高中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促使他们的认知水平由具体运算模式向形式运算模式过渡,要求学生能进行归纳演绎推理,会建立物理模型等等。例如,培养学生的受力分析能力。在讲完三种力之后,可设计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在复习初中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的基础上,比较三种力,即讲完重力,让学生画出重力,讲完弹力,让学生画出弹力,且与重力比较,讲完摩擦力,让学生画出它,且与重力、弹力比较。第二层次,分析一个平衡物体受多个共点力的情况,讲授受力分析的顺序和方法。画出完整的受力图并且分析出平衡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第三层次,讲授隔离法,先隔离、后分析。这样,学生在各个层次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受力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3.教师要能吃透教材,明确初高中物理知识的结合部位
要想搞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学,最关键的环节是熟悉初高中的教材,找出初高中知识的结合部位,作为最佳“耦合点”,激发初高中知识引起“共振“,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例如,在讲授弹力一节时,首先要明确初高中知识的结合部位是初中已经学过的压力、支持力、拉力等弹力。讲授时从压力、支持力、拉力引入。如在黑板上画出放在桌面的书,让学生画出初中学过的桌子受到的压力和书受到的支持力的图示。指出压力、支持力都是同一性质的力,统称弹力。这样引出弹力,自然易理解。
4.纠正初中水平的局限而造成的对某些物理问题认识的错误,克服思维定势,搞好衔接教学
由于初中水平所限,讲授的某些物理概念、定义不够严格,讲授的某些物理规律其条件也不够明确,因此往往造成学生对某些物理问题的错觉。所以,纠正这些错觉也是初高中衔接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此外,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使学生敢于向困难挑战,主动想法减少台阶的影响,而学校也要加强高一的教学力量,选派有经验的骨干教师教高一物理,对青年教师加强业务训练。这一切,都有利于初高中的物理教学,减小“台阶”的影响,提高中学物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物理教育心理学》,邢红军,成都科技大学出版,1994.10
2.《现代教育思想》,邢永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2001.6
江苏省滨海中学 刘东升
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只要求学生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简单计算及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其知识层次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而现行高中化学知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导致部分学生刚跨入高一,就感到很难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因此如何适应并学好高中化学知识,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做好知识上的衔接。教师应熟悉初中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做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高考要作要求,例如:酸性碱性氧化物的定义及分类、同素异形体;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完全解决,应在高中教学中拓宽和加深,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初中只是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判断,而高中是从化合价的升降角度来判断。高中化学要对初中有关知识进行拓展、完善,开学初首先要复习并拓宽初中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化合价的概念及规律,原子结构中对电子的认识,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分类及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应用,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及守恒法、差量法等常用的计算解题技巧,溶解度的概念等等。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能让学生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衔接教学中同时还要把握好知识的深广度,要选择好教学切入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是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很多同学学习初中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和简单模仿,而学好高中化学,仅仅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高中化学学习要求学生学会分类、归纳、比较、推理、迁移等,要理解性地记忆知识,更加重视化学实验,学会自己探究或小组合作,而不是靠死记硬背获取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深刻的。从高一第一堂化学课起,教师要上好学法指导课,要指导学生要坚持课前预习,记预习笔记,答好预习思考题;专心听课做好听课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并做好学习小结;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学会单元的复习与整理,注意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指导学生养成认真细致、字斟句酌阅读教材的习惯,先课前预习,再课后细读,既重视教材重点知识,也不忽视一些数据图表及选学内容,如“拓展视野”、“资料卡”、“信息提示”等,因为这些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主要内容同时能拓宽知识面。
三是做好思维方式的衔接。学生要把以前的“是什么”的思维模式转变为“为什么”,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上课坚决不能“走神”,要做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这样才能弄懂弄通每个知识点,从而学习化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高中化学有如下特点:①知识量明显增大,且涉及多个模块;②理论性明显增强,高中学习对理解要求很高,不动一番脑子,就难以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③综合性明显加强,往往解决一个问题,还得应用其它学科的知识;④系统性明显增强,高中教材的知识结构化升级;⑤能力要求明显提高,要学会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如果上了高中,学生不注意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创新,要将形象思维逐渐转变为抽象思维,那就会使学习越学越困难。
总之,初高中化学的衔接不但是知识的衔接、学习方法的衔接、更是思维方式的衔接,三者应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切实加快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使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机整合、协同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其内在联系,综合考虑学生各方面的需要,使之尽快适应高中阶段化学的学习,为将来化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 要:高中语文是培养学生交际、汲取文化知识等的重要科目,而高中生作为未来祖国的希望,在传承传统的文化方面具有重大作用。现如今教育进入了不断的改革,语文也逐步担任起继承名族文化的任务。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简单的向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一个国家的语言是绝对不可以脱离其传统文化的,语文只有渗透了传统文化才有灵魂,即便当今时代语文的教育已经进入了新的改革,但是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依旧存在一些弊端,对于传统文化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所以本文将简单讨论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中[1]。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高中语文课堂对于学生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高,但是却依旧存在以下两点教学弊端。
1.教学模式单一
虽然现在提倡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但我们多数地方为了追求分数仍然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老旧模式。学生上课失去主动性,完全被动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但是由于语文这门科目的特殊性,对想象力和思考能力的要求很高,单一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使学生们的思维都变得狭窄。
2.教学内容刻板
语文这门科目本身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现代许多条条框框的标准答案把学生变得十分拘束,在语文教学中,照本宣科,内容十分的刻板,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常忽视[2]。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都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核心,一个国家传统的优良文化有必要代代相传。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的语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精神,让学生们一直以中国为荣,并且在长时间的传统文化的传授过程当中,逐渐养成许多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美德,并且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们的情操,随之学生们所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
三、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中
1.将古诗词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
古诗词的教学在语文课堂上使不可忽视的重要一部分,优美的古诗词从古代流传到当今,里面沉淀着满满的传统文化,所以为了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首先就要将古诗词的教学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孟子》中曾有这样一句话: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上天将重大使命安排在这个人身上,首先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受到煎熬,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饿的体无完肤,使他身体变得十分虚弱,使他做事错乱不顺心顺意,从而使他心理承受能力增加、性格变得坚韧不拔,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像来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所宣扬的,该古诗主要是指万事都必须经过苦难、磨练,才能达到成功,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铭记自己的理想抱负,老师在课堂上讲授该古诗时,一定要联系我国的传统文化,将优良的美德传承给下一代,重点培养学生们故事中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永不服输的理想抱负,教会学生从古诗词当中寻找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动的投入语文课堂中,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将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将作文教学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
作文向来是考验学生整个高中语文的标准,因为作文中文字表达、语言、技巧等都可以很明确的反映出该学生的语文功底。
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整篇文章的灵魂,老师在教学写议论文时,可以导向性的以一些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词语,如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用辩证的思想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进去,更好的为祖国传统文化发展做准备[3]。
除了教学写议论文之外,老师还可以以半命题的形式,例如,写一篇关于“仁”的文章,仁这个字眼最早出现在诗经的洵美且仁当中,接下来就是论语中的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这些都是高中古诗词中必备诗句,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学生们首先会从语文书上的相关例子找起,这样就可以潜移默化的将这些古诗词运用进作文当中,从而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这些古诗词,更广泛的传承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时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等,老师都可以安排写与其相关的作文,曾有一句诗这样说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带着忧伤的,学生通过描述清明节所发生的事,帮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清明节的背景,从而使学生们更好的?鞒兄泄?传统。
3.将四大名著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
中国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是高中语文必读的四大名著,老师可以每周安排一次语文阅读课,要求学生们阅读其中一本书,慢慢品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学生们的情操[4]。
结语
所以通过以上简单的论述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语文作为高中教学中的重要科目,老师一定要多元化的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课堂的教学中,保证每个学生都学习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将其发扬光大,为我国未来发展做出贡献,帮助我国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政策的调整、课程结构的重建、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更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评价体系的建立、教师教育以及制度创新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显然,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教学改革仍然显得十分缓慢,如何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我认为首先应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入手,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关键词:问题意识,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谁获取知识谁就是主体。现代教学不再是以往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应该是老师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为现代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要培养出有主体意识的学生,使他们积极进取、主动求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阅读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西方哲学史上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故事:有一天,罗素问大哲学家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所有的学生当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课时总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问我。”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次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解读这个经典的故事,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个人的成长与他能够产生的问题密切相关,即问题产生的频率和质量是个人成长活力的重要表征。按照这一理念,如果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个人成长来说,意义深远。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一.学生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分析 1.无疑可问
主要表现有二种形式,第一种是:过分依赖老师和书本,传统的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第二种是: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 碰到问题时就不往下想了,或根本就没有提出问题的意识。
2.不敢问
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3.没有机会问
课堂上由于时间的紧迫,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所以大多数的教与学均由教师或部分优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
4.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
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
总之,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无法提出具有思考性的、实质性和深入的问题,我们不由要问:学生的思考能力、问题意识哪里去了呢?如何唤醒和挽救学生正在失去的问题意识呢?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解决方法和实践 1.发挥化学史的作用
科学历程本身就是最好的启迪和激发。一部化学发展史,其实就是化学问题被不断提出、解决又不断地提出新问题的历史。向学生介绍一些化学史知识,让学生置身于化学家的发现和发明过程中,可大大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拉瓦锡对燃烧本质的质疑导致了科学的燃烧理论的诞生、雷利对数据千分之一误差的质疑使得稀有气体元素被发现„„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要告诉学生,不少化学学说在诞生之初本身就很不严密,是经过后人慢慢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而发展到今天的化学大厦也绝非完美无缺,许多经典的化学理论在鲜活的不断变化的实践面前总是面临挑战;同时,超导材料、海洋新能源的利用、纳米技术„„无数的新问题也正等待着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去研究。2.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作为一门实验科学,没有实验的化学教学是索然无味的,但流于形式的化学实验对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也是极为不利的。对课堂演示实验,能让学生自己上讲台做的或有学生自己要上讲台做的,教师应尽量满足,但做之前和做完之后,教师可发动其他学生就该实验提几个问题:步骤有什么要求,操作有什么注意点,刚才这位同学做的有无错误?对学生自主实验,要求可更严格些。每次实验结束当学生把实验桌收拾干净后,教师可留出5-10分钟让全体学生坐下来思考、提问:刚才的实验有无发现问题?假如有和预料中的不一样的情况出现,是什么原因,应该怎样改进?
比如,在《化学1》二氧化氮与水反应这节课的探究实验中,理论上装满二氧化氮气体的试管导致在水中液面应该上升约2/3的体积,但实验过程中却发现往往没有上升这么多,并且在用洗耳球鼓入空气后液面没有上升反而下降,这时就可以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分析可能存在的影响实验的因素。很多学生就想到可能是收集到的二氧化氮气体不纯,或者是在操作过程中造成漏气,或者是鼓入空气的速度过快,空气中的氧气来不及与一氧化氮反应,反而将试管中的水分赶跑等等。3.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进行阅读和深入的思考
可能现在很多老师在上课的课程中为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或者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甚至认为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应该让学生去“死读书,划重点”,而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探究上,因此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浪费”时间给学生看书,觉得书上有的知识就没有必要讲,而是按自己理好的思路讲课,让学生按照一种系统性强的方法去学习,这样不是不好,但是我个人认为,我们现在推行一种探究式的学习和教学,并不意味着以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完全摒弃!殊不知这种极端的做法恰好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的其中一项指标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包括培养学生的阅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学生来说,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可能较多的知识是来自于老师,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获取知识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靠阅读和查阅资料,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汲取精华。如果在高中阶段没有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机会培养这种能力,那么到了大学或者走出校园以后再去锻炼,只怕为时晚矣!
例如,在学习《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的性质》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目的,步骤,现象等,我给了他们充分的时间阅读课本上的科学探究,让他们来分析这个实验的目的等。这时,很多学生一看到碎瓷片就想到防止暴沸;另外一部分善于思考的同学认为这里不是溶液中的反应,应该不是防止暴沸,石蜡油在这里是和碎瓷片反应,实验的目的是看碎瓷片和石蜡油反应的产物是什么。我先不做点评,而是在实验过程当中,提醒他们老师不是用的碎瓷片,而是加的氧化铝粉末,效果可能会更好,你得到什么启发。这时就有人提出来:老师,碎瓷片应该不是和碎瓷片反应,碎瓷片这里可能是催化剂。随后我正好借机向他们解释,碎瓷片中含有氧化铝,氧化铝可以催化石蜡油分解。
所以,我的看法是,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已经逐步具备了一种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悟性是比较高的,有些知识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能理解,而根本不需要老师多费口舌去解释半天,而且由于我们的知识基础和学生不同,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他们不一样,我们理解的难点重点对于学生来说未必就是他们的理解存在问题的地方,有时讲得越多,学生越消化不了,甚至会适得其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例如在上到《化学能和热能》这节书的第一课时——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的关系,可能很多老师也觉得这节课比较难于处理,所以这节课我并没有特别处理,而是先让学生阅读课本P32页的内容,提问他们通过这段话能够得到什么信息?这段话想告诉我们什么?他们就会知道,原来这段话是在说明化学键和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的,断开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会释放能量。他们能够提取出这些信息,足够了!接下来我就顺水推舟,提问那么一个反应过程中到底是放热还是吸热怎么判断呢?然后可以提醒他们看P33页的图示,让他们学会从比较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角度比较放热还是吸热。由于反应的过程中能量是守恒的,如果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了,反应后“多余”的能量必然要以其他的形式释放出来,反过来就要吸收能量了。
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课外补充的知识他们很难接受和理解,但是如果通过课堂上给他们充分的时间阅读,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鼓励把他们不理解和存在疑问的地方大胆地说出来,有时他们提出来的问题并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全班的问题,这时我们再去解决这些问题,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效率,能够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例如,上到苯这一节的时候,对于苯和氢气发生的加成反应,我让他们先看课本上的方程式,然后问他们对于这个方程式有没有疑问,他们第一反应就是没有,但是有个学生嘀咕了一句:那个圆圈怎么没有了?结果其他同学立刻说“对啊对啊,那个圆圈哪里去了?”有一个同学提出问题以后,他们也大胆了,也陆陆续续说出自己的疑问,例如“环己烷是什么物质?化学式是什么?那个六边形代表什么意思”等等。4.努力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间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在民主平等的交流中,学生才能活跃思维,大胆质疑,敢于申辩,获得灵感,才能发现问题,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见解。只有当学生的问题一直被教师重视着、关注着,并得到妥善解决,学生发问的潜力才会被驱动,问题才会迸发出来。要让学生主动地质疑问难,一旦学生有质疑表现时就马上给予机会,鼓励他们敢于表达、敢于发问。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不是让学生按教师的设计和意图一步步地进行“填空式教学”,而是让教师跟着学生的思维和发展走,适度点拨引导,使教服从于学。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激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是其进行独立深入思考的结果,而问题提得好,或者说问题提到点子上,这正是学生思考有深度的表现。
例如:在《钠的化合物》这一节内容中,有关Na2O2与H2O的反应,按照课本实验,学生能够很感兴趣的知道Na2O2和水反应生成O2,我们接着补充了一个向反应后的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的实验,学生能发现溶液变红,振荡,红色突然消失,这时,我们发现坐在下面的学生发出一种很奇怪的声音,有一种很想知道原因的欲望,这样,就为我们讲下面的内容打好了基础,埋下了伏笔,整个这堂课的效果就显得特别好。再比如,上到苯的性质这一节的时候,在让学生推断苯可能的结构的时候,很多人都推断苯应该含有不饱和键,但是当将苯和溴水混合,振荡后溴水不但不褪色,反而下层的黄色跑到上层去了,这是学生感到十分惊讶,他们很自然地就会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奇怪的变化呢? 5.加强学生的自我归纳和总结能力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自己去小结也是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学完一章、一个单元后,指导学生回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概括,把学过的知识点经过知识链的串接,加以纵向和横向的广泛联系与充分比较,整理出化学知识体系的本质结构,使学生深化认识,对化学学科本质有更加深刻地理解与准确把握,能够系统、全面又正确地思考问题。两个学期以来,我一直坚持让学生每学完一章就自己写小结,例如他们在学完《化学1》第一章之后,他们就把与物质的量有关的公式用一个十字体现出来。
总之,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时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定能得到充分的激发。当然,就中学生而言,囿于知识积累的程度,我们没必要也不可能要求学生提出一些当今化学领域的前瞻性问题,我们所言“在化学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主旨是要让学生在探索化学世界的过程中,在掌握了一些基本化学理论和化学方法的同时,保持着对前人所做工作的一份“平视”,努力发现现有理论的一些不足和缺陷,努力保持着对化学世界奥妙无穷变化的好奇和探究,进而使其树立起热爱化学、献身化学、发展化学的信念和决心。这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所在。
一、教学研究尚待返璞归真
课题研究不应是装饰门面之花瓶!课题研究不该挂羊头卖狗肉!一旦与教学实践相脱离, 那么, 教学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教学实践也就无异于“盲人骑瞎马”。然而, 造成这般不争的事实, 能怪我们的教师吗?有谁甘愿做那些劳而无功之事呢?究竟是谁惹的祸?我们固然无权也无意去追根溯源。我们只知道, 教学中的重重困惑不是所需要研究的课题, 课题所要求研究的并非教学所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应水乳交融的实践和研究, 就是这般“桥归桥, 路归路”。
其实, 我们在实践中有着太多的疑虑, 比如“如何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等等, 如果我们能将其中的任一问题研究个水落石出, 那么, 学生幸莫大焉, 教师功德无量!
我时常痛苦地想, 语文教学之根本任务, 乃是引导学生学好祖先传承之优秀文化, 提升学生之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研究的根应深植于此, 它当然不同于科学界那尖端技术的研究。语文是民族的历史的, 语文教学是朴素的实在的, 语文教学的研究何苦追赶时尚, 何苦随波逐流, 更何苦遮遮掩掩地穿新鞋走老路!有些问题完全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研究永恒的课题。当然我不是提倡因循守旧, 固步自封, 语文教学融入时代气息。这本身也是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想, 若是鲁迅先生仍健在, 当他目睹了当今语文教学研究之怪状后, 是否会再次呐喊一声:还语文教学研究之本真吧!
二、语文教学亟待删繁就简
一砍多余环节。我们不是经常高喊“向四十分钟要效率”吗?高效的课堂应是干净利落的。教师不说一句多余话, 学生不做一件多余事。学生能完成的, 就放手让他们去读去说去写, 教师不必絮絮叨叨更不必越俎代庖。
在此有必要提及时下课堂上屡见不鲜的有关活动, 比如让学生演一演。这一时髦做法正呈愈演愈烈之势, 似乎哪堂课不演就意味着学生没有动起来, 意味着某些理念没有落实到位。其实并不尽然!语文重在一个“化”字, 它必须通过多 (下转第32页) (上接第31页) 层次的“读”得以实现, 怎一个简单的“演”字可以了得?语文课应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悟。在学生充分感悟并有所内化的基础上, 让学生演一演当然无可厚非。问题是有限的课堂时间哪容得下这些环节?不少教师就让学生匆匆读过数遍后草草收场, 急于让学生一演了之。于是宝贵的课堂时间就在学生玩玩闹闹嘻嘻哈哈间悄然溜走, 待到下课铃声响才发现该读的书没读, 该做的作业没做。师生不得不在课后挤出休息时间进行亡羊补牢。
有鉴于此, 语文课还是少演或不演为妙。即便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 也应适可而止。推荐学生读读相关的阅读材料, 引导学生背背优美的语言文字, 其收效是否毫不逊色于演一演呢?如若学生真热衷于演, 教师完全可以引导他们在课间暇余去自编自排自演课本剧, 在休闲中过把瘾, 一举两得, 岂不更好?
还有, 那费时低效甚至无效的习作指导课, 我们是否也该狠下心来好好砍一砍?学生习作最大的障碍何在?稍作了解就不难发现, 是语言的贫乏而非内容的枯竭!至少我所接触的农村学生如此。因此, 教师煞费苦心地组织活动、创设情境并不能解其燃眉之急。多彩的活动, 生动的情境, 对胸无点墨的学生而言, 终将化为美丽泡影。既然如此, 又何必让这些无谓的劳作充斥课堂呢?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 教师只有轻装上阵, 方能驾轻就熟。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我们在设计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教师怎么问, 学生如何答;怎样总结, 如何过渡;学生谈到哪里出示图片, 读至第几遍播放音乐等等, 考虑得甚是周到。殊不知, 如此这般, 就在不知不觉间给自己来了个五花大绑!这样的设计, 与其说是线性, 不如说是钢性!试想, 教师在课堂上还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些什么!
因此, 教师在设计时切忌作茧自缚。只有将钢性设计柔化为弹性设计, 教师的头脑才能卸下重重负累, 从而运转自如;学生的个性才能摆脱层层束缚, 得以恣意张扬。课堂也才有可能因此而激情荡漾, 灵感迸发, 诗意盎然。的确, 有了删繁就简之三秋树, 才会有领异标新之二月花!
在弹性设计中, 块状结构不失为一种科学方案。也就是说, 把教学内容与师生活动进行有机整合, 再视具体情况将教学过程分化为若干版块。在每个版块中, 没有纷繁的头绪, 没有生硬的环节, 给师生活动留有很大空间。教师的教学因此而拥有很大弹性, 教师可根据教学中生成的资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350-01
新升入高中的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学校,对英语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但总体来说英语水平都是偏低的。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对高中英语的学习上,普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缺乏较强的学习动机,信心不足;适应不了高中老师用英语讲课的教学方式,整堂课听不懂;惧怕高中听力训练,感到难度太大;不善于用英语表达思想有人交流;不善于使用阅读策略,没有形成阅读的习惯;不能用英语思维,写作困难……总的来说,这个阶段的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都不是很好,需要在高中阶段进行加强训练。以下就从英语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入手,分析高中英语教师应当如何搞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工作。
一、听
初中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中文授课,而且老师们的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平时的教学内容多注重于在老师进行知识讲解后让学生们进行试卷练习,所以对学生进行的口语与听力的训练少之又少。即使初中英语成绩很优秀的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后也会出现相当的不适应。因为教学大纲明确要求,高一学生应该具备听懂别人所说的英语的能力。高中的英语老师为达到这一要求,大多采用全英语教学的方式。要求学生不仅能抓住和记住老师课堂上讲的大意,而且要能进一步通过对方的脸色、语气听出言语中隐含的含义。这对于听力基础薄弱的高一新生来讲很有可能整堂课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而那些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往往需要将老师所讲的英语内容转化为中文之后才能被理解,这样一来很容易出现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顾此失彼的现象,长此以往,会大大降低老师的教学效率。所以老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英语听力的训练,具体方法可以是:全英语教学应该循序渐进,起初可以用中文教学多一点,一点一点的增加英语的内容,给学生以缓冲的阶段,让学生在慢慢适应中逐渐提高听英语的能力。讲课时,尽量用简单的单词,学生学过的语言,并配合实物演示或创设情境,让学生容易理解所听内容的大意,这样也容易提高学生们的自信心。
二、说
初中老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英语口语的训练也是很少的,加上没有语言环境,初中学生说英语的机会也是少的可怜。在进入高中之后,即使他们很想说好英语,但由于过去长时间的“闭嘴”,导致他们不确信自己的发音,不肯定自己的用词而不敢开口,怕说错了被别人笑话。所以高中老师要培养学生的信心,为学生创造说英语的机会,纠正他们怕出错的心理,鼓励他们多开口。在平时教学生的课堂上,老师可以要求两个学生为一组,让他们进行日常对话;可以让学生试着对课文进行英语复述,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英语会话等等。这样一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也同时锻炼了其他学生的听力能力。当然,语言的基础是单词和词组,要想让学生可以有流利连贯的口语能力,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单词和词组的训练,需要每天对英语单词进行多样化的检查,可以集体听写,也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提问,另外,老师还要督促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背诵,通过长时间的口语训练,可大大提高学生说英语的能力。
三、读
阅读在高中英语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开阔学生们的视野,丰富语言知识,让他们更多的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所以在高中,老师都普遍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在平时教学中会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但是对于新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词汇量十分有限,对语法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和熟练,另外知识面又窄,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初中时,学生碰到的阅读材料都是词汇量少又好理解的,但是一到高中,英语的难度整体加大,学生经常会面对一大堆生涩难懂的阅读材料,需要经常翻字典才能勉强进行下去。这样的话,学生很快就会厌烦英语的阅读。对于高中英语老师来讲,需要尽快改善学生阅读上的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在课下坚持每天一篇的课外文章的阅读,并做好单词的积累工作,扩大词汇量。老师还可以在课上多为学生讲解一些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英文阅读的内容。同时,老师还应该教授学生们一些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例如不要每逢新单词就去查字典,可以联系上下文猜测词意;不要字字都精读,要学会整体理解;不要用中国的价值观去判断其他国家人民的行为习惯等,帮助学生在更多的时间里完成阅读理解,并提高正确率。
四、写
英语的写作是英语听、说、读、写四个技能中最难掌握的一种。初中学生常常出现写作内容空洞,一个意思翻来覆去的描述,语法错误较多等问题。而高中的写作又比初中写作要求更严格,所以许多高一学生都害怕写作。所以在学生刚入学时,老师就应该积极着手去解决学生不会写作,害怕写作的问题。首先可以要求学生在口头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笔头练习,例如在课程开始,老师可以要求每个学生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通过老师和学生的提问,不断丰富学生介绍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在课下将扩充后的介绍写成作文。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另外注意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在日常的练习中锻炼学生的笔头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芮金节.中小学英语教学方式衔接的策略[J].大学英语(学术版). 2006(02)
[2] 王丽华.如何解决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 2006(04)
[3] 黄龙光.论初中与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6(02)
[4] 王惠冰.初中与高中英语教学衔接问题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6(02)
关键词:教学目标 高效课堂
如今,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已日趋成熟,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也随之突破性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中学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
应试教育的弊端表现为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如何运用新的课改理念打造高效课堂,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一个不朽的使命。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我的看法和做法。
一、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一再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因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咬住“目标”不放。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在内容上,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领域,而在具体的每节课中,教学目标又要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可面面俱到,否则要点不显,失于平庸。一个班的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都存在着不少的差异,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不要搞“一刀切”,要分出层次来方好。总的来说,要让好的能吃得饱,差的能吃得下,中等的够吃。课堂教学中要落实教学目标,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进行教学评价,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二、确定和精准目标,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是预期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或所要达到的一个标准。如果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好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就有一个好的课堂教学的开端。有好的目标,教师教什么才心中有数,怎样教才心中有路。
对教师一节课的课堂效果的评价,占较大比例的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应紧紧结合新课程目标以及结合班级的学生特点来制定,不可茫目拟定。想想自己平时备课,往往是读完教材、教参,然后照搬教参给出的教学目标,再来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而忽略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对教学目标功能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从实际的教学积累中我觉得教参中给出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大的范围,在设计时还应该像章老师一样,在目标中体现方法与过程,结合班级学生的特点,制定精准。毕竟教学目标强调的主体是学生,目标也必须能让教师准确把握教什么和怎样教,学生明确学什么和如何学,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全国语文名师钱梦龙先生曾说过:“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疑惑的地方,学生也可能会产生疑惑,我读了几遍才悟出好处的地方,学生也可能很难发现它的好处,我就在这些地方好好导一导。”好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是这样的: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未知的生活经验,唤醒学生,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地方,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地方,使他读好。
(一)掌握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是为了使学生向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学活动也就是对其教学目标的追求过程。如目标中第一条,老师是根据学生阅读时容易出错的字音来制定的
(二)教学过程,围绕教学目标。新课的成功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实现教学目标创造条件。一般导入新课的方法有:演示实验、复习巩固、问题导入、设疑导入等。实践证明,在导入新课后,及时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一种有效的时机,通过展开教学目标,可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内容,达到整体初步感知,为逐项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
课前的谈话就围绕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从人物外貌、动作等体会人物感情。,看科学家伽利略图片,叫叫他的名字,交流资料引导学生交流从课外收集到的对伽利略的认识这一系列环节的设置,章老师都在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创造条件。
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环节时,要注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顺利达成目标。
1、找准重点,逐层落实目标。
每篇课文,总有两到三条训练重点,通常我们把能否正确理解和领悟课文的关键作为取舍教学重点的标准。老师重点指导学生感悟主旨。先通过圈划重点词,再找到重点句反复品读,让学生从创新的角度去探索。
2、攻破难点,达成目标
所谓“难点”,就是指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到底哪些才算是难点呢?这就要求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我们经常说的备课不仅要备课文,更要备学生,就是这个道理。课堂教学要围绕“目标”而展开。此外,我还想谈谈课堂生成反馈时如何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教学。
3、目标反馈,检测目标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把“信息的及时反馈”作为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而形成性检测为学生达成目标的及时反馈提高了保证。在形成测评的形式上,要根据教学目标和知识能力本身的实际来决定。主要有:问答、讨论、朗读、各种形式的书面测试等。问答、讨论、朗读不可能一下子有许多人参加测试,这就要恰当地确定人员。一般来讲,问答、讨论、朗读应选中下等学生,因为他们往往可以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大多数学生的达标情况。以优等生流畅的答问、朗读包办代替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是不可取的。
4、目标深化,因材施教
教师在进行形成性检测后,要及时分析结果,尽量做到及时矫正补救。如再讲解,再辅导,必要时对个别学生作第二次评价与指导,一般在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教完后,但尽量做到当堂达标。这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向45分钟要质量,或者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掌握反馈信息,及时引导学生回到自己的“预设目标”中。
反馈信息可以掌握目标达成的现状和差距,从而通过调控不断纠正教学中出现的失误,调整教学的疏密和速度;对学生来说,反馈信息可以强化追求目标的意识,发展智力,尤其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来说意义更加重大。
章老师的课,核心的教学环节其实只有两三个环节,但她却能把每个环节充分地展开。这让我想到其实我们应该将每节课的课时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小目标,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分阶段地在各个活动中逐一实现。一节好课不仅仅在教师的教,更重要的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看看学生在一节课上是怎样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通过一节课的学生有所收获,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那么我们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一些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可设计为“学生能够„„”“多数学生能够„„”“个别学生能够„„”这样的要求。很明显今天的这堂课,章老师在目标的达成上也做到了这几点,分层达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一门艺术,在大力倡导“高效课堂”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确定好教学目标,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实践创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在语文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关键是一个“活”字,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是绝对出不了成绩的。对“活”的理解是多种多样,有教学模式上的改变,有教学手法上的更新,因人而异罢了。我在语文教学中能“活”字当先,不拘一格,所以我的语文课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和欢迎。
总之,高效的课堂既要以精准的目标为中心,也离不开融洽的师生关系。随着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推进,随着教学新理念的深入人心,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会随之水涨船高,蒸蒸日上,真正构建科学高效的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了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
参考资料:
1、《做最好的老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版
内容摘要:
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鼓励学生探索求异
三、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领域
四、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运用和处理信息的现代化素质
五、开展活动,充实学生课外生活
关键词:英语教学
创新
学习兴趣
好奇心
多媒体
课外活动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教学目标,感受成功。”它所强调的是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过程。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合作中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并使其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时代对社会人才的需求也在日趋变化,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离不开教育,创新教育是指根据创新原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的教育。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高素质人才,才能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素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了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问题。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和为初步应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下面谈几点个人在从事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几点看法和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有趋向性是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多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索。所以首先要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假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确立明确的英语学习动力。
一切信息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者的动机即内在动力,也称学习的坚持性,是积极学习的原动力。要是学生认识到在我国英语虽然不是母语,而属于一门外语,但它却是走向世界的桥梁,是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必备条件,从而使学习产生巨大的内驱力,实现信息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飞跃。机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极大兴趣。
第二,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们对新奇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有了好奇心,才会有求知欲和兴趣。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Unit3 My birthday时,上课伊始我先提出一个问题:It’s sping now.Sping is from______to______.学生们都知道,但却不会用英语来表达,他们就会急于知道十二个月的读音,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为本节课的教学开了一个好头。
第三,联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遵循英语的交际功能原则,针对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中多为贴近生活的对话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力求避免简单的字词句的教学,而是让学生先自己预习,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把不明白的问题标出来课堂上再质疑解疑,这样既把学生放在了课堂上主体位置上,符合新课标要求,有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另外,针对教材中的对话教学我会引导学生自编自导成小品或真实情景的对话上台表演,教材中每一单元最后都是“Story time”我也都会让学生们演一演。因为都是一些故事性强的小笑话,学生们爱听爱看也爱演,有的学生甚至对我说:“老师,我最喜欢演Zoom和Zip(人教版英语课本中的两个角色)了。”这不就是我的目的吗?学生要演就要有创造和发挥。表演出色者还可以为本组挣得积分。学生们都能在表演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这一做法还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想要表演的学生都是提前预习,积极准备的。这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积极主动的自学能力。并由此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向往。更重要的是表演的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二、鼓励学生探索求异
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由教师的有“一言堂”变成师生的“群言堂”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教学禁锢了学生想象的思维空间,束缚了学生的头脑。时代在发展,知识也在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要开拓思路,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本质疑、对权威质疑,鼓励学生独立地,有主见地思考问题。荀子曰:“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迂之”。学生通过思想质疑把枯燥的死东西学活了。郭沫若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读书把活人读死,活读书把死人读活。”
三、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领域
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其它国家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扩大学生是知识面;教材每一单元C部分都有一个主题GOOD TO KNOW介绍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这一部分虽然不是考试内容,但是每次教学这一部分时,我都会积极准备,并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给学生补充一些知识,学生们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对课本知识的处理要灵活多样,使学生堂堂课都有新鲜感。这一点体现在我在每一节英语课中都会穿插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在学习中游戏,在游戏中学习。教学中要力争做到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要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努力提高和改进教学方法,注意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到课外去摄取知识,到知识海洋中采摘宝珠。
四、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素质
让学生多听和模仿较地道、纯正的西方人士的录音材料,培养学生纯正的语音、语调以及提高听力、口语水平。把课文知识利用多媒体制成教学课件,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例如在教学Unit2 My favuorite season一单元时我将一年四季的图片制成课件并用动画做出fly kits,plant trees,swim和make a snowman.学生们图文结合一看就懂,有的学生更是自己动手又画了几幅画。所以本课的单词在我没有讲到情况下,也就几个后进生不会写了。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五、开展活动,充实学生课外生活
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组织开展英语角、英语兴趣小组、英语故事及英语歌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英语角内有各种简单的英语报纸、学生写的简单的英语小短文等;英语兴趣小组的主要活动是英语演讲;英语故事有结合课本中Story time开展的英语情景小故事,还有学生针对成长过程或生活经历自编自演的小品之类的,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英语歌曲比赛的曲目大都是教材中的,因为我个人的音乐细胞先天就缺乏,所以我大都是先教会他们单词,在让学生跟着磁带学唱。学生们兴致也很高昂。这些课外活动的开展能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鼓励创新精神。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识;训练和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才能。当然,创新教育不但是智慧觉悟的教育,它还强调开发潜能要同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素质人生态度相结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耐挫折性;提倡奉献精神,探索精神和创业精神等优良品质的培养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刘佛年说:“什么叫创新?我想只要有一点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称得上创造。”所以我们教师决不能把学生当成灌输思想的对象,要引导学生大胆地创新让他们在英语学习中得到无穷无尽的乐趣。
【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搞好初高中的衔接】推荐阅读:
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方法06-10
浅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7-23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09-19
浅谈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06-06
浅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中的收益心得07-01
浅谈在历史地图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09-14
浅谈在教学中对学生激励性评价06-03
浅谈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做好安全防事故工作10-05
浅谈在教育教学中学生英语兴趣的培养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