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补救高中数学(精选9篇)
摘要:
数学思维能力就是作为数学科学的独特思维方式所具有的功能、本领。中学正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最佳阶段。本文就如何从现实生活中培养数学思维兴趣,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对比开拓数学思维能力,从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拓展数学思维能力,从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来充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形象和抽象思维收敛和发散思维正向和逆向思维
爱因斯坦说:“创造性原则寓于数学之中。”在人类历史上,数学的探索精神帮助许多杰出人才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为人类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数学发展到了今天,数学文化已成为现代科技文化的核心,它的形式化语言,理性主义观念,抽象的、逻辑的思维方式,已成为现代社会成员必备的素质。这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成员对事物的洞察、理解与判断能力。中学正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最佳阶段。
数学思维能力就是作为数学科学的独特思维方式所具有的功能、本领。数学思维最大、最突出、最有效的功能就是抽象模拟。数学思维的抽象模拟功能同其它科学思维的抽象模拟功能相比,其独具有一种“连续性”的特点即抽象连续性(也可以叫做抽象层次性)。
例如从三只苹果、三台拖拉机、三支笔等客观具体存在中,获得了自然数3的概念,3是数学思维首次抽象所得的理想存在;苹果、拖拉机、笔等是具体存在,因而不是数学研究的对象,而从它们当中抽象得到的3,则是数学研究的对象。对于首次抽象得到的所有自然数的集合而言,“数集”这个理想存在的抽象程度,就比“自然数集”高一个层次。因为后者不是首次抽象的产物,而是从已经是理想存在(包括自然数集在内)的各种数的集合中“二次”抽象得到的。在数集及其同层次抽象所得到的有关概念的基础上,还可通过高层次的抽象而获得更高层次的数学概念。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正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数学所独有的抽象的连续性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下面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的一些思考:
1.从现实生活中激发数学思维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力求认识和接触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事实证明,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也是思维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对某一事物发生了兴趣,才会积极地动脑筋想办法去探讨和研究它。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提出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关并使学生感兴趣的具有逻辑思维性的间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从而达到培养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当讲过空集的概念之后,让学生举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是空集的例子。比如说:“所有会下蛋的公鸡构成的集合就是空集。”虽然这有点俏皮话的味道,但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对空集概念有形象而深刻的理解,并使学生开始进行积极思维活动。
2、通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对比开拓数学思维能力的土壤 所谓形象思维是指从具体感知的形象目标出发,通过思考去把握认识对象的思维方式。而抽象思维是从定义概念出发,在思考过程中主要依靠理性演绎,尽量舍弃形象感性直观的东西去把握认识对象的思维方式。二者既对立又互补,并在一定程度上互相转化。在人们认识问题的过程中,这两种思维方式总是交替出现,而在认识的不同阶段其主次地位 1 又非常分明。在认识的初始阶段,前者往往给人启发,通过直觉感到豁然开朗;而在认识进行中却离不开推理演绎。数学正是认识和把握这种规律性最好的途径,它可以引导学生在认识问题过程中更有效地进行二者的结合运用。例1:过点M(1,1)作直线L交双曲线x2-于A、B两点,是否存在直线L使线段AB的中点恰为M?
常规解题方法用设两点法和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L,然后代入曲线得出一元二次方程,再用判别式法考虑“△”的大小,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其过程比较繁。如果从点位置去分析此题,就简便多了。通过作图发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系列的推论。
①当点在双曲线内时,存在只交同一部分的直线。此时该中点(x0,y0)满足x20->1.②当点位于渐近线与双曲线所围成的区域内,找不到这样的直线,此时0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恩格斯《自然辨证法》)它源于现实,却又舍弃具体的物质属性,建立起自己的“数与形”的独立王国。它把“抽象与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能力,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3、从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拓展数学思维能力 收敛思维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及传统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与此相反,是无一定方向、范围,超出常规、脱离传统方法,由已知探求未知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偏重于训练收敛思维而淡化训练发散思维。这恰恰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相悖。容易造成学生循规蹈矩的思维习惯。一旦遇到纷繁复杂无矩可循的问题时,便会束手无策。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教学中必须强化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这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我认为主要应该提倡研究型学习。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每提出一个问题时,首先应该引导学生以这个问题为中心,展开思路去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教师要在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比较中,引导学生体会思维方法的多样性,广开思路,活化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这样就会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创造性的精神活力和思维方法,营造出使学生努力进行发散思维的教学环境。这并非轻视收敛性思维,因为收敛性思维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二者应该同步发展,不能顾此失彼。特别在思维的后期,为了选取最合理的思路,最有效的假设,这时收敛思维是不可缺少的。 4、由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来充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人们常规的思维习惯是“由因导果”,即正向思维。而从反面思考问题的过程,即“由果导因”为逆向思维的过程。实践证明,尤其是在科技工作中对问题的研究逆向思维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数学学习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双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种训练主 2 要应该在概念,公式,定理的讲授上多下功夫。 此外,反证法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逆推理方法,它也是进行逆向思维训练的良好方法。综上所述,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值得突出强调的是要有意识地,自觉地把这种思想融会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知识是思维发展的基础,而科学的思维又是认知、纳知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传授知识和发展思维同等重要。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我认为后者比前者显得更为重要。 现代思维、科学思维正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存、相互渗透、紧密结合和合二而一的高级抽象形态,即抽象形象思维。所以说,数学思维是现代科学思维的标准模式。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首先要让学生走进充满创造性活跃思维的境界,点燃青年学生心中的火把,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发挥出他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真正培养出新世纪,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高新标准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一、影响高中数学学习成绩的几个因素 笔者在2011年暑期参加了宁夏自治区组织的“新一轮高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时, 和许多同仁谈到这个问题, 相互交流经验,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调研, 深深感受到影响高中学生数学成绩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够。 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后, 学习数学逐步产生依赖心理, 初中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荡然无存。其主要表现在:盲目学习, 被动应付, 不能真正进入课堂的“学习场”。从而难以真正理解老师所教授内容。 2. 欠好的学习方法。 老师一般在授课过程中都要把讲授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和其知识结构进行阐述, 对讲授的新概念的内涵进行深入剖析, 对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进行重点讲授和认真分析, 突出重点, 深入解析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有部分学生上课无法专心致志听课, 对知识要点没听或听不全, 虽然笔记记了一大堆, 但对教师讲授知识的重点、难点不能正确理解, 课后又不能及时复习、只是死记硬背, 不会灵活应用。这些同学虽然晚上加班加点, 但白天上课却无精打采, 或是自己另搞一套, 学习效率不高, 学习效果极差。 3. 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这部分学生与别的同学不同:常常“自我感觉良好”, 极易忽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巩固, 很少认真考虑解题思路、主动演算解题, 而是好高骛远, 一味追求偏题、难题和怪题, 以表现自己的所谓“水平”, 这部分同学通常眼高手低, 解题技能不够, 丢三落四, 重“量”轻“质”, 往往陷入题海的旋涡。到正规的作业或考试中成绩不理想。 4. 学习中知识难点无法突破。 大家知道, 从初中数学到高中数学, 从知识的多个层面都是一次质的飞跃。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必须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 (特别是高三年级) 都是难度较大、方法较新的知识。如平面解析几何中的二次曲线问题, 集合的映射问题, 二项式公式, 三角等式, 三角函数的反函数问题, 空间概念的形成, 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初等概率统计问题等。这些都是学生经常碰到的难以把握的问题, 这些内容正是影响学生成绩的关键点, 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边缘内容, 对这些内容如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深刻理解、深入分析, 影响学习成绩是不可避免的。 二、解决高中数学学习成绩不良的有效策略 鉴于上述影响高中生成绩的四个重要因素, 笔者认为, 教师必须采取用力措施, 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 同时, 突破重点, 分析难点, 具体而言主要有一下几点。 1. 注重学法指导,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特别是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首先, 认真制订学习计划, 做到课前预习, 上课专心听讲;其次, 及时认真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第三, 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3个方面。在课堂上学生应该重点领会老师讲课的思路,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课前预习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知道什么是重点, 什么是难点, 更能把握住各个知识点的重点, 力求对数学知识全面认识和掌握, 了解数学概念、结论产生的背景, 理解其内容本质、内在联系, 掌握形式表达, 体会及掌握数学方法、思想、精神和作用。在课堂上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 而不是全抄全记。认真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对教材的系统总结, 是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养成系统小结的习惯, 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 一要弄清知识结构, 把握知识重点和难点;二要注意前呼后应, 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使之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三是注意归纳习题类型, 积累解题规律。 2. 克服急于求成。 由于高中生总体年龄较小, 不少学生存在着对高中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上的不适应, 造成一些学生盲目求快, 对知识不求甚解, 还有的同学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得意, 忘乎所以。相反, 遇到挫折便会觉的前途无望, 以致心灰意冷, 无所事事。针对这些情况, 教师要对症下药, 使学生懂得学习数学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积累过程, 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研究发现, 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 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这就是他们的学习习惯良好, 基础知识扎实, 运算技能达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他们具有较强的运用数学的意识。因此, 教师要特别注意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把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到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3. 注重数学学科之特点, 探求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不仅研究现实中存在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而且还研究可能的形式和关系。它是描述客观世界的, 是一种文化。其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它的确定性、抽象性、精确性、广泛的实用性和纯洁美, 数学中充满着创新精神, 因而对能力要求较高。同时, “数学这门科学是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结晶。”[2]学习高中数学一定要注重它的“灵活性”, 必须做到手脑并举, 仅仅题海战术, 不去认真总结积累, 不是良策。对课本知识首先要深入钻研, 做到融会贯通。同时, 还要探求最佳学习方法。记得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 不怕困难, 刻苦学习。只要辛勤劳动, 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没有攻克不破的堡垒。对教师而言, 应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批判性和探索性上, 教师必须熟知某些微观的数学方法论, 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能力。 4. 激发学习兴趣, 排解分化点。 大家知道, 凡是有兴趣于某事物, 人们总是想办法去接近它、认识它、获得它, 并对它产生愉快情绪的体验。反之, 没有兴趣, 人们是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握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 注意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激发求知欲望, 使学生产生非知不可之感, 体验到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的愉快。 参考文献 [1]易南轩, 王芝平.多元视角下的数学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想要学好数学就要先对书本中的知识点进行学习,但这并不是单纯的的看书,而是应该一边看书一边进行思考,思考每一道习题中包含的知识点,以及解题的思路和技巧。数学学习最常见的就是公式和定理,所以在做题时可以多对公式进行运用,掌握其常见的逻辑推理方法。 孩子们在掌握了知识点以后,就应该多做练习题了,很多基础不好的孩子们更应该注重习题的练习,孩子们千万不要眼高手低,觉得自己已经会做了,很多考试时的题目就是从平时的.练习题中演变而来的。孩子们应该反复的琢磨书本中的经典习题,因为经典习题中蕴含了很多的知识点,所以数学学习时,书本是非常重要的。 1、被动学习 被动学习是很多学生都有的通病,学习总是靠老师赶着,作用也只完成老师布置的,但是就是不主动的去学习,而且被动学习的效率非常低下,想要提高成绩必须改正这个毛病,将自己没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的复习一遍,争取早日掌握。 2、忽视基础 很多学生学习都是靠做题,但是每次做完题又错很多,这就是基础不好导致的,基础是你提高成绩的保障,只有掌握基础知识,你才能在这上面衍生出更多的知识去学习,做题也是一样,基础题先做题,等你基础题都会了再提高题目的难度。 3、上课以为听懂了 1 学会预习与预习计划 高中数学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应用非常广泛,它随着知识和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也不断更新,学好数学与学好其它基础课一样是我们这一代人立于不败之地的必备素质,所以学会预习是取得成功的良好开端。那么高中数学从哪些方面预习数学呢?在学习新课之前,要先对教材进行预习。预习新课不是走马观花地泛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1预习概念。要找出定义中的关键字,进一步思考这些关键字起的作用,若把它去掉有什么后果,力争对概念进行完整的理解。 1.2预习定理。要找出定理的条件、结论。分析定理的使用环境及证题的类型,尤其注意条件的严密性,若有条件减弱会有什么结果? 1.3预习公式。要抓住公式的结构特征、使用条件,了解公式的求解对象。思考能否对公式进行变形?变形后有什么新的功能? 1.4预习例题。思考例题考查哪些知识点,例题使用什么样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1.5在预习之后,要列举出本节课有几个值得掌握的知识点,你理解了多少,那些知识点是难点,列举出本节课出现了几种解题方法与技巧。 2 学会预习的好处 2.1预习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自学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才能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2预习可以改变听课的被动局面。有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感到吃力,跟不上教师上课的进度,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过去应该学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有掌握好,造成学习上的障碍。二是听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不能把握听课的重点和难点,对学什么和怎样学心中无底。这样的学生往往课后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弥补,长期下来,便只有招架之功,学习就陷入困境。 2.3预习能够提高听课的效率。预习有助于扫除有关知识方面的障碍,为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所谓的温故知新就是这个道理。 2.4预习可以增强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通过预习,可以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找到重点、难点和疑点。这样,对于预习时看懂的部分,上课就着重研究教师的思路,学习教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预习中不懂的问题,上课时教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目标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高度集中,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时通过预习有助于听课笔记的记录与使用,课本上有的内容可不记,这样挤出时间,认真听课,认真分析,提高效率。 3 预习的步骤 高中数学的预习应根据预习的时间和内容,可以把预习划分为整体预习、阶段预习和及时预习三个层次。 3.1整体预习就是对学习内容进行全局性的把握,一般在开学前或者开学初,比如说暑假或者寒假,集中一定的时间,通阅新教材,进行系统的自学,了解数学科的知识体系,有个概括性的印象,达到心中有数,学习起来就居高临下,有条不紊,并且能够缓解对数学学习的精神压力。由于数学学科是大家普遍觉得困难的学科,所以整体预习就更显得必要。 3.2阶段预习就是对有关知识块或者知识点的内容进行预习,一般以一个章节或者单元为整体,初步建立这部分的知识结构,明确知识的重点,了解学习的难点,发现一些重要的方法,增强学习的目的性,从系统的角度掌握这部分的知识和方法。这种预习方法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但是常常是蜻蜓点水,得过且过,没有形成知识框架,应该加以纠正。 3.3及时预习就是在教师上课前,把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再次明确重点和难点内容,把握重要的思想方法。这样的预习时间短,印象深,见效快,上课的时候就有的放矢,得心应手,高质高效。这种方法更为常用,但是由于每天的不确定因素比较多,不一定都能如愿,所以要统筹安排,把三个预习的层次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全面兼顾。 4 坚持正确的预习方法是学好数学的根本 高中数学的预习主要是为了了解新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得以全面入手;找出新旧知识间的关系,发现需要扫清的障碍;明确重点、难点、疑点,以便在听课时有的放矢。所以预习的方法显得尤其重要。下面从见个方面进行讨论。 4.1读。先粗读一遍,以领会教材的大意。根据学科特点,然后细读。数学课本可分为概念,规律(包括法则、定理、推论、性质、公式等)、图形、例题、习题等逐条阅读。例如,看例题时要求学生做到:分清解题步骤,指出关键所在;弄清各步的依据,养成每步必问为什么、步步有依据的习惯;比较同一节例题的特点,尽量去体会选例意图;分析例题的解题规范格式,并按例题格式做练习题。 4.2划。预习时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应该用各种不同的符号划出来。例如,重点的地方打上“*”,疑难问题旁边加“?”,需要重点理解的结论,可以在文字的下面划“――”,对重点字、词下面加“・”,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划时要有重点,切勿面面俱到,符号太多,结果一头雾水。 4.3批。预习时常常会有自己的看法、想法与体会,应该不失时机地在旁边写出来。比如,某个定理的证明,用另外一个方法更为简单而且容易理解:“不共线三点确定一个平面。”它包含两层意思:过不共线三点可以作一个平面,而且只可以作一个平面,即“既存在又唯一”。对于批注是否正确,可以在听课时得以验证。 4.4写。写包含这样几个方面。写大意:每个章节或者单元或者某一段的大意可以在在书边上写出来。写小结:写对某一部分预习的感受和体会;写经验、总结和拓展,对某一部分的学习总会有所收益,在解题时的感受以及解题的经验,对知识的认识和拓展都应当写出来,这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复习和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故事插入到教学,创设一个情景辅助教学。当然,这个“故事”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并不是任何一个故事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事情作为故事插入到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要明确讲故事的初衷,讲故事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一个情景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情景中思考,在思考中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切不可将故事生搬硬套到教学当中,否则会让教学显得很生硬,不合时宜。创设情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引导学生探索、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高中有一些概念学生在初中时没有接触过,如果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那么教学效果将会差强人意。这就需要教师采用一些特殊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比如,高中生第一次接触“集合”时,可能会有点陌生,教师在课前就需要进行思考,想出更加合适的故事插入到教学中,创设一个情景,帮助学生理解。首先,可以给学生们创造一种故事情景:我们全班要去参加运动会,其中有参赛人员和拉拉队。虽然对手很强大,但是参赛同学奋力拼搏,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讲了一个小故事后,我开始引入概念。我让学生们思考“集体”和“集合”的相似之处,成功地帮助学生理解了陌生的概念。再比如,讲解《常用逻辑用语》时,学生们对于这些逻辑用语感到很头疼,总是弄混,或者绕不过来。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自己的个人经验进行讲解,用一个故事的方式,引入这些逻辑用语,帮助学生们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情境创设应当有针对性 如果能够创设出有针对性的情境这无疑能够让情境教学更高效。高中数学教学素材中,很多教学要点是有很鲜明的特色的,有些概念或者定理学生在初次接触时并不太容易理解与接受,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如果能够对于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情景创设,这往往能够很大程度化解这个问题,让学生在理解上更为畅通。在创设有针对性的情境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情境能够简单直观,不能够让已经就比较抽象或者复杂的事物通过一个更为复杂的情境来借以表达,这不仅丝毫起不到正面作用,还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更混乱,这会让他们在相应知识点的理解上产生更大的障碍。 五莲县第三中学 候秀丽 2011年7月14日 11:46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理想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平实、高效的。理想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从旁协助,利用一切有效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多方会话,从而达到对知识的主动建构。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促使学生爱学数学,学好数学呢? 一、营造理想的课堂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科学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引导学生沉浸在智力高度紧张、情绪异常愉悦的氛围中,代表了师生双方感情的融洽、和睦与流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课堂调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因此,营造理想的课堂气氛,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注意分配能力,既要注意讲授内容,根据学生反应及时调整讲授的节奏、特色及自身情绪,又要密切注意整个班级的课堂气氛及个别学生的反映,处理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同时,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机智,对于课堂突发事件,教师应因势利导,把握教育分寸,以使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 另外,教师在言行上应该给予每个学生关心和鼓励,关注学生在数学和数学学科以外的点滴进步,不失时机地给予认可和赞赏,充分施展教师个人魅力,融洽师生间的关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从喜欢老师转为喜欢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欲望,全身心参与到课堂中去,进而提高成绩,达成良性循环。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生动的、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和保证。 学生能否对数学产生兴趣,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密切相关。首先,教师必须在教法和学法上多下功夫,狠下功夫,注重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展开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多角度、多层次地编排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组织、科学排比,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拓展为生动、有趣的典故、发现史,或适当、合理地运用图片、模型、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促进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功能。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思维达到“兴奋点”(即“临界点”),才可能带着愉悦、激昂的情绪去面对和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去比较、分析、探索认识对象的发展规律,展现自己的智能和才干。这无疑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学生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当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了一个一个的实际问题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必将被更进一步地激发起来,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 另外,数学公式的识记过程往往是枯燥无味的,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怕学的心理而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这时,教师可适当的利用口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识记及运用公式。如三角函数中“诱导公式”的“奇余偶同,符号看象限”,均值不等式中的“一正二定三相等”,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同性为增,异性为减”等等,均能让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 对于新知识的学习,通过问题形式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单纯的讲解。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步骤。当然,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1.提问要有序 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要考虑学生的认识次序,循序而问,步步深入。前后颠倒、信口提问,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 2.提问的内容要有度 浅显的随意提问引不起学生兴趣,超前的深奥提问又使学生不知所云,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3.提问语言要有启发性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式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达要准确、精炼,若用符号语言提问要辅以适当的解释。 4.要给学生思考时间 提出问题后适当的停顿便于学生思考,学生答完问题后再稍微停数秒,往往可引出他人更完整确切的补充。几秒钟的等待可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掉以轻心。 四、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对于新课引入,教师应该做好精心设计,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予以迁移和转化,所作的教学设计要能充分暴露新旧知识的联系,使问题既要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不感到陌生,有思考的余地,又要在此基础上向新课作自然延伸,使学生在思考中有新的发现,而这种发现又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新课状态和新课情境中来。 例如:在学习复数的除法时,笔者曾让学生先回顾一下初中所学的“平方差公式”,以及无理分式的化简方法——“分母有理化”:即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乘以分母的平方差的另一半;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仿照得出复数中的“平方和公式”以及复数除法的运算方法——“分母实数化”:即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乘以分母的共轭复数。当学生得出结论后,那种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都说“原来如此”,不仅深刻体会到了初、高中知识的紧密联系和互相转化,同时还增强了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五、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若能善于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往往能一扫学生头脑中数学枯燥、抽象的印象,产生新奇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编高中数学教材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编写的始终,大部分章节的引入都是从实际中提出问题,并且在每节的例题、练习中增加了大量的联系实际的内容。如集合与简易逻辑以运动会参赛人数的计算问题引入;数列以一个关于国际象棋的传说故事引入;又如指数函数引入:某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并且在每章后都开设有研究性课题和阅读材料,如数列中的阅读材料“有关储蓄的计算”和研究性课题“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等,就是为了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新知识引入时应尽量设置一些能引发学生兴趣和激发学生探究能力的背景引入,例如在讲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用“高斯速算”的例子引入、在讲数学归纳法时用“多米诺骨牌”游戏引入„„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体会身边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好数学的内部动机。 六、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在多方面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教学容量;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电脑课件来完成。 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图象时,通过电脑课件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现,进行各种变换后变成的动态变化过程,原本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简单易懂,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印象也特别的深刻。 从多角度来评价是否是一堂“好课” 一堂好课有哪些特征?或者说一堂课符合哪些标准才能算是好课?许多教师、专家的意见都很值得我们思考.数学教学专家邱学华归纳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是三个字:趣、实、活.语文特级教师袁浩归纳一堂好课的标准是四个字:新、实、活、乐.特级教师靳家彦提出“好课”的十条标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以生为本,流程科学,注重内化,体现沟通,启迪创造,媒体得当,讲究实效,多元评价.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提出“五个实”: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 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有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郑金洲教授将“好课”的标准概括为“十个化”: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主动化、师生互动的有效化、学科教学的整合化、教学过程的动态化、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教学策略的综合化、教学对象的个别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崔允教授把“好课”的标准归纳为“十二字”: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杨佐胡老师认为:主要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一是学生的参与状态,二是学生的交流状态,三是学生的达成状态.评价一堂好课应该是“取得了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第八章的《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了。在进一步求标准方程时,学生容易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化简出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呢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 2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首先,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教学一开始,教师要创设数学发现活动的环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提出开放性问题。问题是思考的起点,但作为教学开始环节,不要把问题设计成一问一答式,而是围绕教材待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正确引导学生思维、激发探索新的问题。其目标指向常常是:可作什么?该作什么?其次,观察情境,形成问题猜想。让学生针对教师或本人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实践操作等。通过类比、实验、观察、联想、归纳、化归等方法,形成更数学化、更抽象的问题,或者引入探索猜想。 再次,调动发散思维,研究问题。如今的初中数学题目大都是比较灵活的,有着多种解题方式。这就要求学生在把握问题特点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发散思维能力,深入研究问题,多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发散性地解决问题。最后,触类旁通,灵活应用。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解决其它问题的开始。学生从问题中得出的不仅是结果,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触类旁通,灵活应用平时积累的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以多种思维方式解决同一问题,以单一思维方式解决多个不同问题。 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我们能按照数学知识间的相互关系,把相应的课本、练习、习题、解答以及相关的学习资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超文本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这对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自学都是非常有利的。但是,目前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上课时完全按照课件既定程序进行,只需按动鼠标,课件便按顺序播放,无法根据学生的反应来调整教学过程,这样使得整个教学囿于固定的一个框框中,缺乏活力和灵活性,学生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因此,我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应善于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突破难点。数学的教学内容与其它科目相比较抽象,所以某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掌握,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例如,我们利用计算机可以完成平移交换、旋转变换、对称变换,实现在运动变化中研究数学规律。 其次,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收集资料解决数学问题。新课程又要求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提出课题,积极地思考所面临的课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有选择地获取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利用网络技术收集资料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组织竞赛,强化兴趣 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引导儿童开展一些竞赛性的练习,就能唤起学生的内驱力,激发斗志,调动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常搞速算比赛,争当教学小博士、巧算家、智力竞赛和师生竞赛等。例如:教7+8=?先让学生算出得数,引导学生回顾怎样想的?学生讲述,教师板书:并命名:丁一法:因为8+8=16,7比8少1,所以7+8=15。张鹏法:7可以分成2和5,2+8=10,10+5=15……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好?哪组得“智慧星”最多。孩子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最后评出这节课的“小博士”,还评出优胜组。 教学中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竞争意识引入课堂是很有必要的。一节课上完后进行课堂小结,本是很枯燥的,可是教师把小结弄成“擂台赛”一点也不枯燥,而且收到很好的效果。由一个学生当“擂主”,其他学生根据当堂学习的内容向“擂主”频频质疑,若“擂主”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回答或回答错误,则由提问的学生自述答案,然后上讲台成为“新擂主”。这样的好胜心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地、灵活地运用新旧知识。 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故事对于每一个少年儿童都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不论家庭情况如何,每一个孩子在孩提时一有闲暇总会缠着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给讲个故事,哪怕大人的故事编得破绽百出,他们也会听得津津有味,并且沉浸其中,为主人翁的沉浮牵肠挂肚,更有甚者是跃跃欲试地为主人公出谋划策。我在上师范时教我代数的一位周老师就经常利用这种方法,数学课总是和故事穿插在一起的,因此上他的课总也感觉不累,而到最后考核的成绩在全年级也是名列前茅的。或许是浓榜样吧,我在工作中也就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故事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统计图时,先设计了一个有四个生产车间的工厂,厂长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让四个车间进行比赛,却又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急得厂长几天都睡不好觉的故事。这时就有学生开始为厂长支招了:把每个车间的产量用一张表列在一起,每个车间不都能知道自己车间的生产情况,互相一比不就知道谁先进,谁落后了……有的学生也就七嘴八舌地为厂长想开了,有的学生也开始翻书找答案,有的开始讨论该想什么办法……在综合他们的意见后我再加以适当的点拨,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统计图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积极性也就不用提了,教学效果也非常显著。 4数学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动手操作活动而展开,又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可以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剪、移、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分别用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去拼摆平行四边形.在教13-6=?时,先让学生用学具在课桌上摆一下、算一算,互相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这样的情境设置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课堂上全身心地摆、算、说,出现了摆法不同、说法不同,但得数相同的情况,这样可以使学生体会操作探索,明白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解法,能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这对学生思维的发展非常重要.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 要与学生要和睦相处 这里说的不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简简单单的不发生纠纷的和睦,而是师生关系很融洽、很和谐、很好,学生喜欢听老师的讲解,老师又喜欢学生的乖巧。所以我要说无论是那科老师,学生很愿意学你这一门学科,则是最大的成功。谈到这,那就得先从教师的自身说起。我先问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悦目的东西,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那么要让学生喜欢学你这一科,必须先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学生愿意见到你,学生喜欢听你说话。大家都知道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美的容貌,不是每个人都有一副好口才,那要赢得学生的欢迎我们普通人应该怎么做呢?其实要赢得学生的欢迎只需要你以诚相待,说话交往多考虑对方,上课时衣着得体,精神状态很好,你还得拥有渊博的知识。 中学生是渴望理解和交流,作为一名任课老师,要想让学生喜欢你,必须与他们沟通交流,去了解、理解他们,传递你的关怀与爱。学生还小,很幼稚,有些问题他们想不明白,生活上有些事又处理不当,影响心情,从而影响学习,经过谈话交流,他们就会想明白,摆脱烦躁的情绪,在学习上轻松进入状态。 要让学生发现数学美 无论谁提起数学都会认为数学难,数学枯燥,那学生当然也会这样想了,所以我们要改变他们的这种观念。首先,要发现数学美,那美在何处呢?(1)简洁美,欧拉给出的公式:V-E+F=2,堪称“简单美”的典范。世间的多面体有多少?没有人能说清楚。但它们的顶点数V、棱数E、面数F,都必须服从欧拉给出的公式,一个如此简单的公式,概括了无数种多面体的共同特性,能不令人惊叹不已?(2)和谐美,著名的黄金分割比λ= 是很好的例子,符合这样的比例,人们就看着顺眼、舒服。 比如,人的肚脐,是人的身长的黄金分割点,你如果用从头到肚脐的长度去除以人的身高,接近0.618,一般讲是比较好看的黄金身段。(3)奇异、突变美,到定点距离与它到定直线的距离之比是常数e的点的轨迹,当e<1时,形成的是椭圆;当e>1时,形成的是双曲线;当e=1时,形成的是抛物线。(4)对称美,函数的奇偶性说的就是对称美。(5)统一美,数的概念从自然数、分数、负数、无理数,扩大到复数,经历了无数次坎坷,范围不断扩大,逐步得到统一,在数学及其他学科的作用也不断地增大。教师还要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去挖掘和揭示数学美,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2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 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还可以适当地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在准备一节课时,可将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先做完,再针对本节的知识内容选择相关题目,往往每节课都会涉及好几种题型。 加强辅导帮学生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 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和一个步骤是少不了的。高中数学中易分化的地方多,这些地方一般都有方法新、难度大、灵活性强等特点。对易分化的地方教师应当采取多次反复,加强辅导,开辟专题讲座,指导阅读参考书等方法,将出现的错误提出来让学生议一议,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通过变式练习,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以达到灵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3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鼓励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启迪数学思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是“探”的开端和主线,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发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在新知的探索中,教师要把问题的发现、思考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思考这个问题,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思考。当教师创设了适合学生实际和认知水平的问题情景后,让学生从中找到必要的数学信息,去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由教师问学生答转变为学生质疑提问、探索解答;这种改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认识分数第一课:分一分的教学。教材安排分数学习是从1/2开始的。在正式学习分数以前,学生已经会运用“一半”这样的词语,只是还没有思考过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它们。这节课,我先从简单的问题出发:“能帮他们把东西公平的分一分吗?”说到公平,学生就能意识到实际上就是要平均分。“苹果只有一个,还能平均分吗?该怎么分?”学生一下就想到了“一半”。“可是,这一半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入苹果的一半是它的1/2。进而,让学生在“涂一涂”中,体会1/2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半个花瓶、半个脸谱等。这样,体现出了数学课堂所必须遵循的循序渐进科学性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发挥想象;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 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托尔期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大量的数学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才能达到较佳的学习效果。关于课堂教学与练习、研究性课题的作用。在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一道难题的解答,应不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和原理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接收老师的答案,而没有深入领悟并消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在题目的设置上应该精心设计,让学生思考,反复思考,将与该题目相关的知识点在脑海中回顾与思考,使得学生在探索思维过程中获得知识,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在经历这一过程之后老师再加以讲解,学生便会加强记忆深入领悟题解。 数学课堂教学中,练习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习题常见的有教材上的传统的习题,这类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解题技能,加深知识的巩固。但如果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老师还应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老师编设习题一般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层层分解;二、设计一些开放式的习题,启发学生多角度的去解答。以上两类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多向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观察思考,运用多种知识来解答题目,将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既能使学生正确解题,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除此之外教师应当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加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特色之一。把数学学习从课堂走向了社会,使学生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善。 4营造数学课堂氛围 给与鼓励性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诱导、点拨,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师给与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学生就会产生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为营造课堂氛围起到关键性作用。当学生回答问题受挫时,教师应满怀鼓励和信任的微笑,能使学生心安智生、“柳暗花明”;当学生板演成功时,饱含肯定和赞赏的微笑,能使学生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强的求知欲。 教师的鼓励性的评价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治百病的良药”,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融洽的合作气氛,使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心态,坚定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中多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遇,使学生把学习数学当成一件乐事,在成功的基础上去争取更大的成功。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及时给与评价,充分鼓励他们,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1.调动积极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具有传染性,而教师的情绪更具有感染力。教师本身的情绪状态,可以产生共鸣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课堂中形成某种心理气氛。如果教师保持精力充沛的教学热情,也就是把勃勃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注入课堂,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乐于接受并反馈信息。 2.精心备课,用渊博的知识、严密的逻辑折服学生 【关于如何补救高中数学】推荐阅读: 如何学习高中数学07-11 如何教好学好高中数学07-04 关于如何促进就业思考11-15 关于如何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07-18 关于自己如何做好车间管理的心得11-11 关于如何写好英文工作简历的05-24 关于如何发挥基层工会作用的思考06-25 关于学习的800字作文:如何高效学习10-18 关于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思考09-14 关于如何保护农民工权益问题的思考10-03关于如何补救高中数学 篇2
关于如何补救高中数学 篇3
关于如何补救高中数学 篇4
高中数学如何预习 篇5
高中数学如何情景教学 篇6
如何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篇7
如何高中数学教学评价 篇8
高中数学差生如何提高成绩 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