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基层大调解的完善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调解主要指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 均是通过第三方介入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 通过疏导、说理来解决纠纷从而达成协议, 包括党政驱动、司法能动、多方联动、法院主导和关系协调五大要素, 其功能既在于预防和解决纠纷, 更在于促进社会和谐、保障社会稳定。

一、大调解在实践中的存在问题

首先, 对调解工作的分工不明确。通常, 在矛盾纠纷发生后, 相关调解单位均到现场等待调解, 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 又有个别纠纷没有及时得到解决, 给社会的稳定埋下隐患。政府的工作人员由于其并非专业的调解人员, 缺乏调解的经验和法律常识, 这样会给调解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也是给社会的稳定埋下隐患。

其次, 对调解工作的管理不完善, 调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调解员调解经验丰富, 但法律知识的储备较少, 不遵照法律事实。有的调解员可能文化素质较高, 然而其自身素质又可能需要加强。从宏观上来看, 调解工作所涉部门众多, 难免会出现互相推责或者相互抢功的局面, 上级的管理难以落实, 问题互相推诿, 也导致了基层调解开展工作困难的情况。

再者, 调解中政府作用有待改善。由于政府在调解中的强势地位, 在调解过程中, 因为特殊问题政府的强势介入会让双方都产生一定的压力, 对调解结果的公平性和自愿性都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既然是政法联动, 在失去了政府的影响力后解决问题的效率必然会受到影响, 政府的影响力应该何时使用, 缺乏一个科学的评估和预警体系。要通过建立预警体系, 让政府只在必需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干预, 才能更大化发挥调解的作用。

二、大调解所存问题的解决路径

首先, 从立法上改善大调解。一是要完善调解相关法律。应该围绕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以及行政调解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的完善法律。保证在调解过程中有法可依。二是要相关法律、法规应跟上时代的步伐, 要实时更新调解相关法律、法规, 为调解做好正确的导向作用, 保障调解的有理有据。三是要提高立法质量。完善立法的同时有要精简冗杂的法律, 引导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同时还应加大法律宣传, 加大法律的普及程度是节省司法资源的最有利途径。

其次, 从司法上改善大调解。一是要降低诉讼门槛, 简洁起诉程序, 缩短诉讼周期, 减轻诉讼的经济负担。加强诉讼后对于判决执行的跟踪和监督。二是要建立完善的调判机制。能调先调, 不调就判。判决前先尊重当事人意愿进行调解, 节约诉讼时间, 缩短诉讼周期, 充分利用司法资源。但是, 不能因为双方当事人无休止的打不成调解协议一拖再拖, 耽误诉讼时间, 浪费司法资源。

再次, 从执法上改善大调解。一方面要调解协议达成后确保其执行的效力。对已经执行的调解协议应当进行登记, 确保其在执行后有凭有据, 避免当事人事后无理取闹。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调解结果的执行应当接受相关部门及社会大众的监督, 保证调解结果得到落实, 当事人权益得到保障。

此外, 提高调解人员自身法律素养。基层调解人员缺乏良好的专业基础和法律素养, 更多习惯于思想教育和道德感化, 而不是通过依靠法律、制度和政策解决纠纷。部分调解人员使用语言不规范, 态度有时也比较急躁。因此, 基层调解员应当经过专门的培训, 对于法律法规和服务于民的思想观念应当着重提高, 壮大调解人员队伍, 提高调解人员的综合素质。

最后, 要勇于探索, 积极创新。“大调解”模式是一种新的矛盾解决方式, 我们要将“大调解”与其他系统相对接, 以求达到效率最大化。一方面调解可以和公安相对接。借鉴部分地区率先实践的“警民联调”模式, 对于治安案件, 一般伤害等或者轻微刑事责任受害方愿意接受调解的, 可以委托调解委员会调解。另一方面调解也可以与信访工作进行衔接。尤其是群体上访时, 调解委员会可以主动寻求调解可能, 以求将信访矛盾解决在初始阶段。

三、结语

大调解是一把双刃剑, 时代的发展也让大调解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暴露出不少的问题。要结合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及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 将大调解不断地完善和规范, 将政府、司法系统、和人民组织充分调动、明确分工, 结合实际和法治理论, 建立更加完善的大调解体系。让大调解模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一块完美的拼图。

摘要:大调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特有的纠纷解决模式,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 由于种种社会、政治因素, 使大调解的实施偏离了预定轨道, 对中国法治的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而本文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 从立法、执法、司法等角度全面分析大调解实践中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关键词:大调解,政法联动,政府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苏力.关于能动司法与大调解[J].中国法学, 2010 (01) .

[2] 孙纬.对“大调解”体系下人民调解实践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司法, 2010 (09) .

[3] 刘振宁, 陈金全.基层“大调解”的创新与完善[J].理论探索, 2012 (02) .

[4] 邵华.大调解与我国基层法院的功能——以湖南两个县的土地纠纷调查为例[J].政法论丛, 2012 (02) .

上一篇:浅析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意义下一篇:中职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正能量传递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