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公共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国内外教育理论的蓬勃发展, 教育研究者们越来越注重构建新型的公共课程教学模式, 以此来改进高职公共课程存在的着重把握学科而忽视应用, 重点讲解理论而忽视实践等问题。与普通教育相比,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具有明显的过程属性, 职业教育课程的过程属性突出表现为课程的工作过程导向性。因此, 构建和实施以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公共课程教学模式, 对于增强公共课程教学效果, 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改革理念

1.1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渊源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传统职业教育逐渐与真实工作过程相脱离和企业对继续教育需求的日益扩展, 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中以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劳耐尔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1], 创立了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思想与理论, 这种“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模式迅速被德国学术界认同, 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指南, 我国的职业教育界也对其进行了的极大关注, 并创造性地进行了本土化的应用。

1.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念与特点

劳耐尔研究团队认为, “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 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 即在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作为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工作过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目的性。职业的工作过程是动态和静态的结合, 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预期的效果[2];第二, 交互性。工作组织、内容、对象、手段和工作产品是工作过程的核心要素, 他们相互联系, 处于不断运动状态;第三, 协作性。最终产品的完成是由多个工作过程组成的, 中间产品成果具有一定的过程代表性;第四, 可迁移性。工作过程所涵盖的要素在每个阶段都在不断的变化;第五, 慎密性。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需要六个步骤: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1.3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公共课程模式价值取向

公共基础课程在人的全面发展中, 具有基础性、导向性、发展性功能。高职教育承载着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服务学生继续教育及终身发展的任务, 担负着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等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使命。认知理论强调代表人物布鲁纳强调, 在教授公共课程时不能把知识灌给学生, 而是要学生自己主动地探索和发现。这种“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使教的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以达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数理逻辑、空间概念、情感表达、人际沟通智能、体育、音乐等人类至少要存在的智能, 让羁绊学生发展的元素逐渐消逝。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把学习的目的、动力和学习的价值结合起来, 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魅力所在, 使师生关系并行发展, 并厚植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3]认为, 学生的知识获得是对已知的知识重新组合建构一个新的认知结构, 知识认知行为具有建构性,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正是符合这一理念。它打破了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实现课程学习与完成工作任务实现了结合。

2 创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行动式公共基础课程体系

在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中, 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却面临尴尬境地, 呈现弱化或边缘化。纵观高职院校教学现状, 无法在教育理论或教学务实上, 都需要面向就业, 开发并拓深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因此, 有必要对以下方面给予关注。

2.1 打破传统公共课程教学模式中的“羁绊”元素

首先, 提高对公共基础课程定位的认识。即:树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的课程观;把握“教学做一体,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明确“双师素质”的师能观, 提升“能学习、会做事、可成才”的学生观, 巩固“促进学生就业并使其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明确课程定位,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公共基础课程体系, 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 克服课堂教学教师中心的弊病, 以有效地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其次, 依据职业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分析, 研究工作的内容、方法和工具, 注重研究组织结构形式。围绕职业鉴定中心确定的八大核心职业能力标准, 以完成职业任务为依据, 解决课程内容的选取问题, 要以工作过程知识为主要内容, 真正达到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2.2 创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行动式公共基础课程体系

彻底打破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壁垒, 以职业任务为逻辑依据, 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排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建符合工作情景, 将公共基础课程目标融合到各个项目的学习情境中, 建构以实践导向理论、理论实践一体化、工作与知识紧密联系的课程体系。

3 建立综合化的公共课程开发保障体系

首先, 要全员化参与, 以过程为导向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构建以人为本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学校要加大对公共基础课程的研究工作, 特别是要加强学生、用人单位、教师的意见的收集[4];其次, 争取企业的支持, 强化公共基础课程的人才培养概念, 在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编制课程, 让企业直接参与课程的具体实施和评价, 通过教法、教材、实训手段、评价改革, 让工作过程导向的全局意识发挥正常的作用。提供实训基地、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保障, 强化教学与实的深度融合;再次, 组建专家团体, 对公共课程教材进行编制和评价, 形成其他有关方面的咨询服务或技术指导。另外, 由于不隐性知识容易被模仿、复制和传递, 所以要注重公共课程教育对策略、经验等隐性知识的学习, 这不仅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念在实践工作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而且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源泉。

摘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在德国兴起后, 迅速传遍世界各地的教育界, 现在已经深入进我国的课程改革的各个方面。本文在厘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育改革理念和特点后, 简析工作导向的公共基础课程模式价值取向与课程构建现状。提出高职公共课程教学模式应该建立在打破传统公共课程教学模式中的“羁绊”元素的基础上, 整合知识与技能、创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行动式公共课程体系, 建立综合化的公共课程开发保障体系。

关键词:工作过程,公共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 李勤道.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和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10.

[2] 谢承力, 罗斌.试析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与设计中的学习情境设计[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9.

[3] 马开剑.传统课程与教学范式的缺陷探析与整体转向[J].当代教育科学, 2004, 9.

[4] 李秀敏.浅谈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改革[J].科技信息, 2008, 10.

上一篇:企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思考下一篇:纳税筹划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