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党历史心得体会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对生活有所感悟时,应当记录下来心得体会,这可以让我们在回首岁月时,了解自己的心灵成长之路。那怎么写出言辞合适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党历史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我党历史心得体会

我党90年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

我们不是经验主义者,但我们的主义里富有伟大的历史经验。90年来我们党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创造举世瞩目的伟业,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走创新之路,实现了党的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我党90年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这个过程,既艰难曲折又辉煌壮丽,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也为我们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提供了重要启示。

理论创新

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生长点,只有建立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930年,毛泽东就提出反对本本主义,强调调查研究是一切工作的第一步,“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延安整风运动前夕,他又指出:“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这些精辟论断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一次大解放。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辛探索,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适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开启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进入新时期,邓小平针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境遇及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重重困难,冲破“左”的思想的严重束缚,亲自倡导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自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发表,到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始终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努力将其贯穿于社会实践和理论思维的各个方面,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天地,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现实,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到新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立足新的历史起点,自觉认识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归结起来说,中国共产党90年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两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指引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行动指南。

理论创新

必须扎根实践、扎根群众

理论来源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而不是某个人头脑想象的产物,这是众所周知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否承认这个观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和一切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对通过实践经验而发现的客观规律的阐释和表述。因此,离开了客观实践,离开了对实践经验的相当程度的积累,离开了人民群众,任何理论创新都是不会发生的,也是不可能发生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

对于一个严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树立正确的学风,是至关重要的。在我们党内,毛泽东是有着这种清醒认识的第一人。延安整风中,他首次提出了学风是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问题,是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的命题。毛泽东把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矢”和“的”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马克思主义这根“矢”,就是为了射中国革命这个“的”。离开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空谈理论,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极其有害。

理论创新和发展,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正确对待人民群众,充分尊重群众的创新实践和思想智慧,注重了解基层工作实情和人民群众的诉求,注重收集群众在实践中探索创造的新办法、好经验。对此,邓小平曾讲过一段十分朴素的话:“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胡锦涛同志也强调指出:“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一句话,社会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基础、源泉和品格,离开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理论就一事无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不断拓展着我们同周围世界的联系,开阔着我们的天地,转变着我们的观念,振奋着我们的精神,检验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理论创新只有扎根于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朝气蓬勃的创造活动,从中获得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才能不断研究和解决新征程上遇到的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理论创新

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坚持立足中国与放眼世界的辩证统一,这是理论创新的战略要求。任何理论创新,都是全方位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结晶。9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时代特征,吸收人类文明最新成果,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毫无疑义,我们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是对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

为了实现理论创新,我们必须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从世界发展的全局上把握其基本特点和总体趋势,进而作出新的回答和新的判断。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以世界历史的宏大视野去进行全方位思考,进而作出理论创新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扎根中国大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具有世界眼光和宽广胸怀的马克思主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的转换,在分析国内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制定了一系列紧跟时代步伐的重大方针政策,实现了当代中国历史的又一次伟大转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也是不仅立足国内而且放眼世界,正确借鉴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全面吸收了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今天,中国的前途命运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的理想信念、党性原则、行为方式等都要注入新时代的特色和内容。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局势,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刻认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等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发展的重大影响,从战略高度深入研究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回答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重大问题,为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保证。这样才能适应时代之潮流,合乎发展之需要,创造出切合时代和形势需要的、推动历史前进的新理论。

理论创新

必须发扬民主、百家争鸣

邓小平曾非常深刻地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民主也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条件。过去的教训告诉我们,理论创新停滞的时期,都是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的时期。只有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只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才能形成一种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地发挥出来,才能实现真正的理论创新。

要形成这样的局面,就必须全面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已经有五十多年的时间了。实践证明,“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方针。在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基础上,自觉地、坚定不移地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维护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必由之路。

在今天,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就是根据宪法规定的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精神,实行科学研究的自由,包括提出自己见解的自由,讨论的自由,批评的自由和反批评的自由;就是允许不同的派别存在和发展,一切学术是非问题都通过学术界的自由研究和讨论,通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来解决,而不是用政治和行政的手段来解决。在党内,在马克思主义者内部,在研究时代的新发展和改革的新实践的过程中,应当允许,而且需要有不同理论观点的争论。党内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是极其重要的。但这种统一指的是政治基本方向、党的基本路线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的统一,是行动上遵守党的决议和纪律的统一,不是也不可能是理论观点上的完全统一。

历史证明,那种把同党内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意见不合的理论观点当作“反党”、“反革命”加以打击的做法,是极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的。在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中,要把研究与宣传适当区分开来;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

理论创新

必须加强制度建设

加强理论武装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邓小平就强调过,与领导人的思想、作风相比较,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特征,制度是决定性因素。“毛泽东同志说了许多好话,但因为过去一些制度不好,把他推向了反面。”比如,毛泽东当年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宝贵思想,如“团结——批评——团结”,是处理人民内部是非矛盾的基本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指导我国艺术和科学发展的基本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方针,等等。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特别是缺乏制度支撑和法制保障,出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使理论创新的成果未能得到很好地坚持。

所以,进行理论创新必须与加强制度建设紧密结合。一方面,理论创新成果只有通过制度化,才能有效发挥理论的巨大作用,才不会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建设推动实践发展,在新的实践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从而促进理论的更进一步创新。只有将理论创新的成果制度化,建立和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引导党员、干部把理论创新同研究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突出问题结合起来,使精神力量变物质力量,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切实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才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每当革命和建设的重大关头,我们党总是结合不断发展的实际,在推进理论创新的同时,加强理论学习和理论武装,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

延安时期,经过整风学习,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建国初期,全党为迎接新的任务,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过去不熟悉的东西,顺利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倡导全党重新学习。这次学习最重要的成果,是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实现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过去30多年,我们党能够经受住国际国内各种各样的考验,领导人民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从根本上说,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靠的是全党认真学习和实践这一理论体系。我们必须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抓紧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全体党员、干部都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

(作者系中共临沂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作者:李抒望

第2篇: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百年历史演进与经验启示

[摘 要]社会主要矛盾贯穿社会发展始终,正确认识和解决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回溯党的百年历史,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时代变迁中不断认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并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与世情、国情相结合,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统筹国内国际情势,明确党的历史任务。全面分析和系统总结党解决社會主要矛盾的历史经验,对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迪,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中共百年;社会主要矛盾;演进历程;经验启示

[

[收稿日期]2021-03-11

[基金项目]教育部2020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项目(20SZK10299001);江苏大学第19批大学生科研项目“疫情和后疫情时期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研究”(19C464)

[作者简介]黄千千,郁从娟,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阎静,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际关系学。

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发展变化的,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不尽相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作出科学研判,分析并解决各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党的一项重大任务。一定意义上来讲,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便是一部探索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回顾中共百年社会主要矛盾的演进历程,总结党认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经验,能够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提供深刻启示。

一、中共百年社会主要矛盾的演进历程

社会主要矛盾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过程中产生且不断变化的,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不同。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经历了多次历史性变化,科学把握百年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变化路向,不仅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的基础,也是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

1.1921—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入侵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裹挟而来的现代工业使无产阶级在中国产生并壮大起来,在共产国际的支持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党在一大上直接参照俄国成功经验,提出“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归社会公有”[1](P1)的革命任务,但实际上并不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未具体涉及到“反帝反封建”革命目标,成立初期的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对象尚无明晰的认知。经历了一番革命实践后,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阐明:“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2](P9)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部分共产党人开始认识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以及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在此基础上,国共合作开启北伐战争,不久大革命失败。

2.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党的五大总结当前局势:“封建分子与大资产阶级已转过来反对革命。”[3](P177)此时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明确意识到人民群众与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较之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同年“八七”会议对大革命失败原因进行总结,会上毛泽东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国情,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3](P393)。长期关注农民运动的毛泽东以农村为中心坚持工农武装割据,认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2](P98)。由此,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适合当前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3.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居于社会矛盾的主导地位,这导致抗日战争不只是共产党或国民党一方的战争,而是全民族的战争。毛泽东正是在把握全局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的基础上写出了《论持久战》,指出“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4](P465)。由此我党积极推动二次国共合作,由十年内战转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得到有效解决。

4.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再次产生分歧,国民党的内战政策激起了要求和平民主的广大人民的不满,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共产党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阶级矛盾又日趋激烈。“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一个在美帝国主义指挥之下的反对中国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反革命的战争。中国人民的任务……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5](P1245)在明确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开启了同国民党反动派的人民解放战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矛盾“体现在人民对国家、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需要与推翻‘三座大山’之间的矛盾”[6](P5-11)。中国共产党准确判断并解决了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建立了新中国。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彻底结束,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从社会的主要矛盾中落幕。

(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仍然存在,土地革命还待完成,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明里暗里对新中国进行封锁,落后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桎梏着我国步入社会主义社会,所以我党还是集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解决同三大敌人之间的矛盾。1953年后國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全部被消灭,特别是土地革命的顺利完成,国内阶级关系发生重大转变。中国共产党迅速根据发展态势,在七届二中全会分析革命胜利后国内存在“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5](P1433)基础上,对社会主要矛盾重新做出判断。此时,社会主要矛盾由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为主转为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毛泽东创造性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实施不仅助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使国民经济快速恢复起来,也使我国阶级矛盾得到基本解决。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八大召开之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研判和准确定位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探索过程。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调整方向和路线,逐步带领人民走向社会主义建设。

(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6—1978年)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已开始三年的“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但中国仍然没有摆脱落后农业国的现状,处于“一穷二白”状态,“‘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7](P44)。之前以阶级斗争为主的矛盾,理论上不再突出,人们更多的是对发展落后经济文化的迫切需求。为切合实际、顺应发展,党再次调整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在八大上作出新阐述:“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8](P293)翌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肯定了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位,指出当前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随后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一改八大上的论断,错误分析了国内阶级状况,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出现偏差,认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阶级矛盾,还把知识分子也归为了剥削阶级,导致了之后的“反右”扩大化以及十年“文革”,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出现停滞甚至倒退,背离了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制定上也出现急于求成的情况,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违背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纵观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这20多年来党带领人民在一条曲折的道路上探索,但也为后来重新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基础。

(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7年)

“文化大革命”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始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实行全面拨乱反正,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生产力。1979年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9](P182)随后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党基于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立足现实国情,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社会主要矛盾做了科学表述,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0](P54)。从中国当前基本矛盾出发,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提出了改革开放;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作出了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在经济体制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思以来市场与计划的历史局限性。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邓小平先后提出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论、市场经济论等重要论述,决定了我国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从十一届六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要矛盾不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中不断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探寻路径。

(五)十九大以来(2017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洞察局势,把握现实,引领我国各方面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很多方面在世界上已经从“跟跑”变为“并跑”,甚至是“领跑”。落后的生产力在量变中发生质变,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已经逐步解决。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满足生理需要之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在解决温饱问题后,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期盼得到更好的教育、工作、社会保障、医疗、环境等,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到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人们开始从生存需求转向全面发展的需求,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了制约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和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此,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P11)这意味着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不再单一集中在经济领域,党和国家不仅要继续推动发展,还要注重发展质量和均衡以更好地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方面都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主要矛盾决定中心任务,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为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制定合适路线政策提供了指南。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认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经验

中共百年,我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立足国情,带领中国人民在曲折中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国内社会和国际地位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实践型政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能够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路线方针,但也存在过失误和偏差,造成消极影响。因此,发现和总结党在认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中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与国情、世情相结合制定政策路线

唯物辩证法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就要具体矛盾具体分析,优先抓住并解决主要矛盾,才能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抓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方法论,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就曾指出:“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2](P308),“事物发展过程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并推断革命的将来。”[2](P322)

毛泽东在国家获得解放之际,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分析;邓小平整合国际国内大局,对改革开放时期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判断;习近平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建设全局的高度作出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论断。梳理百年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識和解决过程,无不是站在国情、世情的大局之上出发的。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充分证明,在任何时期都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好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转化,在不同时期要对不同矛盾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帝国主义入侵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寻求国家解放主抓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在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执政党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为巩固政权主抓阶级矛盾;在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探索时期为发展生产力主抓工业国与农业国、需要与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时期主抓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各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新时代主抓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这些清晰体现了世界形势变幻下我党聚焦时代发展的具体需要,同时也反映了党对抓主要矛盾方法的熟练运用。只有立足国情、世情,从实际出发,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才能准确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制定出符合社会稳定发展的政策路线。

(二)以人民为中心,高度关切人民的利益与期待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是以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为使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能否真正掌握人民群众的需要,能否将人民群众的需要视为自己的价值旨归,影响着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认识和把握。党的百年历史进程证明,在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过程中,党始终将民族复兴的使命与人民的利益与期待紧密联系在一起。

毛泽东在社会各方面的改造与建设中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邓小平在继承和发展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共同富裕思想,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最高价值标准。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实现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发展的实质内容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刻揭示了人民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习近平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才及时根据我国现实发展状况提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变。

梳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可以看到党始终把追求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价值取向。从解决温饱到实现全面小康,从满足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发展生产力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被压迫民族到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党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刻把握,无不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根本使命,以为人民利益服务为奋斗目标。

三、中共百年对党正确认识和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启示

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路线和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要求,系统梳理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过程及其历史经验,可以更好更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对党正确认识和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迪。

(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认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动力之源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社会历史领域生产力决定一切,是整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动力之源。在探索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通过生产力水平来认识社会主要矛盾,通过发展生产力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还要看到我国贫富差距仍在不断拉大,“发展的不平衡本身就是一种不充分,它内在地包含着发展的全面性、协同性和耦合性不足”[12](P172-179),这种社会群体间和人自身发展的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进生产力未达到普遍发展的情况。中共百年的历史经验启示我们,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但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不变,要始终把促进生产力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首先,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我们要破除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条件,对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某些部分、环节和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完善;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其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抓紧提升科技在物质生产中的参与率与贡献率,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使中国在5G通信、共享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最后,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加快生产力发展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为每个人发挥聪明才智提供机会和平台以释放出14亿人的创造力。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认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指向

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指出,我国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但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为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前提。切实解决好制度模式的选择问题,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要紧紧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其次,客观分析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带给国家治理的新机遇与新挑战,重新聚焦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点与难点,发挥出独特的治理优势和制度优势。明确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目标,构建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实现新时代党和国家治理科学化、程序化、综合化。最后,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旨归仍然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始终把落脚点放在发展生产力和改善民生上,优化社会制度,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协调好数量与质量、经济与生态、物质与精神、国内与国际各自之间的关系[13],使社会朝着更加全面均衡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回溯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向度上多次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科学判断,期间也经历了一段艰难探索和偏离摇摆时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正确路线引领下,党找准了我国发展的根本任务,把握了正确的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时代与实践不断发展的产物。回望历史、检视当下、展望未来,中共百年社会主要矛盾的演进历程,反映了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要求,蕴含了党的使命与责任,体现了人民的发展追求,昭示了历史前进方向。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这一重大时间节点上,中国共产党须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下充分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要求,吸取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赓续伟大精神谱系,与时俱进,以此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参 考 文 献]

[1]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周显信,许双双.论社会主要矛盾演进与我国三次“起来”伟大飞跃的内在逻辑——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作[J].理论探讨,2019(4).

[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2]肖贵清,王然.论中共探索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逻辑[J].河北学刊,2019(06).

[13]马敏.如何理解新时代“强起来”的深刻内涵[N].光明日报,2018-09-20.

Key words:A Centu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ocial principal contradictions;evolution;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责任编辑 薄 刚]

作者:黄千千 郁从娟 阎静

第3篇:我党入党誓词的历史变迁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一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党的十二大统一了入党誓词,并将其写入党章,体现了入党誓词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入党誓词变迁的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的入党誓词,核心是“永不叛党”,强调阶级斗争

中国共产党诞生初期,在章程中只是对党员入党资格、条件和手续进行了说明。当时,只要承认党的纲领,并有人介绍,经过审查,即可入党。入党形式虽然简单,然而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创立和成长的初期面临着严酷的革命斗争环境,入党誓词为捍卫党组织、保卫红色政权应运而生。曾有记者采访1925年即入党的夏征农老人,问他在人生经历中记忆最深刻的是什么?老人毫不犹豫地说:“是当年的入党誓词!——‘永远跟党,永不叛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王树声则是在1926年2月13日入党的老党员,他入党时的誓词为:“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服从党的纪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严守秘密,誓不叛党。”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在加强党和红军建设时,十分注意通过入党宣誓仪式来对新党员进行党性教育。1927年10月15日,毛泽东在湖南省酃县水口村叶家祠堂主持了六名新党员的入党宣誓仪式。他向新党员详细解释了入党誓词的意思,然后带着他们宣读入党誓词:“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这一版本的誓词,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物证。1931年1月25日,江西永新北田村农民贺页朵秘密入党时,在一块红布中间写下了入党誓词:“牺牲个人,言首泌蜜(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伏从党其(服从党纪),永不叛党。”贺页朵所写的入党誓词,与毛泽东领誓的入党誓词相比,内容大致相同,顺序略异。

这一版本的入党誓词还在一些老共产党员的回忆录中反复出现过,核心内容大致相同。如李志民回忆1927年他入党时所诵读的誓词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牺牲个人;严守秘密,永不叛党。”杨得志回忆1928年他入党时宣读的入党誓词为:“牺牲个人,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

除以上版本的入党誓词外,福建长汀博物馆保留着这样一份入党誓词:

中华民国××年×月×日在××地以至诚加入中国共产党,愿永久遵守下列誓词:

一、遵守党纲党章和纪律;

二、绝对忠实为党工作永不叛党;

三、保守党的秘密;

四、服从党的一切决议;

五、经常参加支部生活和活动;

六、按时缴纳党费。如有违上列各项,愿受党的严厉纪律制裁。

这一时期入党誓词的最大特色是强调阶级斗争和对党忠诚。一方面,中共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此观点被这一时期的入党誓词普遍吸收,成为重要特色之一;另一方面,大革命失败后,党员数量从革命高潮时近六万人锐减到一万多人,党组织被打散,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党内一些意志不坚定分子在白色恐怖下背叛革命,给我们党造成巨大损失。所以,党组织尤其重视党员的忠诚问题,“永不叛党”成为党员入党之初的基本承诺。而且,作为一条铁的纪律,“永不叛党”自从拟定之日起,被各个时期沿用,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之始终,成为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核心内容。

(二)抗日战争时期入党誓词,强调要作“群众的模范”,“对党有信心”

1939年1月25日,陈云撰写了《发展党员问题》的讲话提纲,其中“入党手续”部分写有“

四、誓词。青年预备党员。1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2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经常地积极工作(模范);3遵守党的纪律,永远不叛党(秘密);4不怕困难,永远为党工作;5要做群众的模范;6保守党的秘密;7对党有信心;8百折不挠,永不叛党。”

中央党校延川实习团杨英杰等人在《共产党人》1940年第4期上发表《延川县禹居区三乡支部的特点、党员和干部》的工作通讯,提出:

新党员入党,应该给以仪式,入党的仪式,对于很多党员是起了不小的作用;应该宣誓,誓词如下:“我宣誓:

一、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二、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三、遵守党的纪律;

四、不怕困难,永远为党工作;

五、要作群众的模范;

六、保守党的秘密;

七、对党有信心;

八、百折不挠,永不叛党。(中共中央组织部规定)谨誓”。

对比以上两段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标准的入党誓词是时任中组部部长的陈云起草的,中共中央组织部颁布时只在个别地方进行了修改。之后,它被各地党组织翻印,为新党员入党宣誓时所用。例如,中共冀中区党委印制的入党誓词,上方为马恩列斯毛的头像,左右各一面党旗,中间即是这一入党誓词;中共左右冀中区党委印制的入党志愿书第一栏内容即是这一入党誓词。

除这一标准的入党誓词之外,还存有其他版本的入党誓词。1940年6月入党的王书波,曾撰文回忆他在入党宣誓仪式上诵读的誓词:“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战到底,坚决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执行党的决议,严守党的纪律,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战场上英勇战斗,终身于党的事业。”1945年4月13日,

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部在《关于整顿农村党支部工作问题材料》中提出的誓词为:

从今天起,誓为党的工作奋斗,要做到:第一,热心工作;第二,积极生产;第三,主持公道;第四,努力学习(或第一,为革命斗争;第二,遵守纪律;第三,积极生产)。

这一时期的入党誓词不再强调“阶级斗争”。究其原因,是抗日战争爆发后阶级斗争服从于抗日民族斗争,这也是当时我们党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则。其入党誓词的特色内容是“要作群众的模范”和“对党有信心”。强调“要作群众的模范”,是因为抗战时期随着党的政治影响的扩大和威信的提高,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对于党员的要求越来越严。“群众常常根据我们党员的行动来测量我们的党,所以党员无论在何时何地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给非党群众一种好的影响,使他们更加敬重我党。”另外,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党在领导抗战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要求党员坚定革命信念,对抗战取得最终胜利充满信心,对党的前途充满信心。

第4篇:我党入党誓词的历史变迁

我党入党誓词的历史变迁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一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党的十二大统一了入党誓词,并将其写入党章,体现了入党誓词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入党誓词变迁的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的入党誓词,核心是“永不叛党”,强调阶级斗争

中国共产党诞生初期,在章程中只是对党员入党资格、条件和手续进行了说明。当时,只要承认党的纲领,并有人介绍,经过审查,即可入党。入党形式虽然简单,然而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创

立和成长的初期面临着严酷的革命斗争环境,入党誓词为捍卫党组织、保卫红色政权应运而生。曾有记者采访1925年即入党的夏征农老人,问他在人生经历中记忆最深刻的是什么?老人毫不犹豫地说:“是当年的入党誓词!——‘永远跟党,永不叛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王树声则是在1926年2月13日入党的老党员,他入党时的誓词为:“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服从党的纪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严守秘密,誓不叛党。”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在加强党和红军建设时,十分注意通过入党宣誓仪式来对新党员进行党性教育。1927年10月15日,毛泽东在湖南省酃县水口村叶家祠堂主持了六名新党员的入党宣誓仪式。他向新党员详细解释了入党誓词的意思,然后带着他们宣读入党誓词:“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这一版本的誓词,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物证。1931年1月25日,江西永新北田村农民贺页朵

秘密入党时,在一块红布中间写下了入党誓词:“牺牲个人,言首泌蜜(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伏从党其(服从党纪),永不叛党。”贺页朵所写的入党誓词,与毛泽东领誓的入党誓词相比,内容大致相同,顺序略异。

这一版本的入党誓词还在一些老共产党员的回忆录中反复出现过,核心内容大致相同。如李志民回忆1927年他入党时所诵读的誓词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牺牲个人;严守秘密,永不叛党。”杨得志回忆1928年他入党时宣读的入党誓词为:“牺牲个人,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

除以上版本的入党誓词外,福建长汀博物馆保留着这样一份入党誓词:

中华民国××年×月×日在××地以至诚加入中国共产党,愿永久遵守下列誓词:

一、遵守党纲党章和纪律;

二、绝对忠实为党工作永不叛党;

三、保守党的秘密;

四、服从党的一切决议;

五、经常参加支部生活和活动;

六、按时缴纳党费。如

有违上列各项,愿受党的严厉纪律制裁。

这一时期入党誓词的最大特色是强调阶级斗争和对党忠诚。一方面,中共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此观点被这一时期的入党誓词普遍吸收,成为重要特色之一;另一方面,大革命失败后,党员数量从革命高潮时近六万人锐减到一万多人,党组织被打散,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党内一些意志不坚定分子在白色恐怖下背叛革命,给我们党造成巨大损失。所以,党组织尤其重视党员的忠诚问题,“永不叛党”成为党员入党之初的基本承诺。而且,作为一条铁的纪律,“永不叛党”自从拟定之日起,被各个时期沿用,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之始终,成为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核心内容。

第5篇:我党历史上重要的会议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今兴业路76号)举行,后来由于会场受到暗探的注意和外国巡捕搜查,会议的最后一天(7月31日)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大会确定了党成立后的基本任务。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一大选举了由陈独秀、张国煮、李达三人组成的中央领导机关--中央局。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共产党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策,动力和前途,提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四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5年四大召开,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五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7年五大召开,大会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为作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六大):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共产党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对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县城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的目的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教训,纠正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事业,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七大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大会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这次大会距1928年召开的党的六大已有17年。七大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夜召开的,大会正确分析了形势,指明抗战的前途和任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大会通过的党章,第一次明确规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七大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

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5日--13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举行。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举行的第一次中央全会,也是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极为重要的一次中央全会。全会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阐明了在全国取得胜利后,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提出了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这次全会为促进和迎接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为保证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作了政治、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1956年9月15--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第一次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由于当时党对于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没有能够在后来的实践中坚持下去。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九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会

1969年九大召开,九大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使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十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会 1973年党的十大召开,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一大):文化大革命中后的首次大会 1977年党的十一大召开,虽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仍然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将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从而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22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这次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二大):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982年9月1日--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大会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同时提出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三大):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时机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大会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大会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经济发展分三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全会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党的理论、路线的形成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十四大)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为党的十四大召开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1992年10月十四大召开,这次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997年9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大会指出,中国共产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次大会是20世纪最后一次党代表大会。

党的十六大:与时俱进的大会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新世纪乘胜前进,规划制定新世纪中国发展重大战略的会议,也是与时俱进,为指导思想增添理论新成果的代表大会,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党的十七大: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大会

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党的十八大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党的十八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大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历届两会召开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28日) 第二次会议(1955年7月5日~30日) 第三次会议(1956年6月15日~30日) 第四次会议(1957年6月26日~7月15日) 第五次会议(1958年2月1日~11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

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1949年9月21日~30日) 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上 毛主席开幕词 毛泽东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当选副主席 中国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 (1949年10月9日)

第二次会议(1950年6月14日~23日) 第三次会议(1951年10月23日~11月1日) 第四次会议(1953年2月4日~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59年4月18日~28日) 第二次会议(1960年3月30日~4月10日) 第三次会议(1962年3月27日~4月16日) 第四次会议(1963年11月17日~12月3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1954年12月21日~25日) 第二次会议(1956年1月30日~2月7日) 第三次会议(1957年3月5日~2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964年12月21日~1965年1月4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1959年4月17日~29日) 第二次会议(1960年3月29日~4月11日) 第三次会议(1962年3月23日~4月18日) 第四次会议(1963年11月17日~12月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75年1月13日~17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1964年12月20日~1965年1月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78年2月26日~3月5日) 第二次会议(1979年6月18日~7月1日) 第三次会议(1980年8月30日~9月10日) 第四次会议(1981年11月30日~12月13日) 第五次会议(1982年11月26日~12月10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1978年2月24日~3月8日) 第二次会议(1979年6月15日~7月2日) 第三次会议(1980年8月28日~9月12日) 第四次会议(1981年11月28日~12月14日) 第五次会议(1982年11月24日~12月1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83年6月6日~21日) 第二次会议(1984年5月15日~31日) 第三次会议(1985年3月27日~4月10日) 第四次会议(1986年3月25日~4月12日) 第五次会议(1987年3月25日~4月11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1983年6月4日~22日) 第二次会议(1984年5月12日~26日) 第三次会议(1985年3月25日~4月8日) 第四次会议(1986年3月23日~4月11日) 第五次会议(1987年3月24日~4月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88年3月25日~4月13日) 第二次会议(1989年3月20日~4月4日) 第三次会议(1990年3月20日~4月4日) 第四次会议(1991年3月25日~4月9日) 第五次会议(1992年3月20日~4月3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1988年3月24日~4月10日) 第二次会议(1989年3月19日~27日) 第三次会议(1990年3月18日~29日) 第四次会议(1991年3月23日~4月4日) 第五次会议(1992年3月18日~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93年3月15日~31日) 第二次会议(1994年3月10日~22日) 第三次会议(1995年3月5日~18日) 第四次会议(1996年3月5日~17日) 第五次会议(1997年3月1日~15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1993年3月14日~27日) 第二次会议(1994年3月8日~19日) 第三次会议(1995年3月3日~14日) 第四次会议(1996年3月3日~13日) 第五次会议(1997年2月27日~3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1998年3月5日~19日) 第二次会议(1999年3月5日~16日) 第三次会议(2000年3月5日~15日) 第四次会议(2001年3月5日~15日) 第五次会议(2002年3月5日~15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1998年3月3日~14日) 第二次会议(1999年3月3日~11日) 第三次会议(2000年3月3日~11日) 第四次会议(2001年3月3日~12日) 第五次会议(2002年3月3日~1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2003年3月5日~18日) 第二次会议(2004年3月3日~14日) 第三次会议(2005年3月5日~14日) 第四次会议(2006年3月5日~14日) 第五次会议(2007年3月5日~16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2003年3月3日~14日) 第二次会议(2004年3月3日~14日) 第三次会议(2005年3月3日~12日) 第四次会议(2006年3月3日~13日) 第五次会议(2007年3月3日~1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2008年3月5日~18日) 第二次会议(2009年3月5日~13日) 第三次会议(2010年3月5日~14日) 第四次会议(2011年3月3日~14日) 第五次会议(2012年3月 日- 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2008年3月3日~14日) 第二次会议(2009年3月3日~12日) 第三次会议(2010年3月3日~13日) 第四次会议(2011年3月3日~14日)

第五次会议(2012年3月 3日-1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2013年3月5日~14日) 第二次会议(2014年3月5日~13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2013年3月3日~13日) 第一次会议(2014年3月3日~12日)

第6篇:我党领袖风采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光荣、伟大、正确的,我党的历史发展主题和主线围绕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我党的历史贡献总起来说就是做了三件大事,即第一件: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第二件: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三件: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但是在党的发展史上也出现了一些错误,我们应该历史地、辨证地看待党的历史上出现的失误与曲折,以实事求是态度对待失误与曲折。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成长。中国共产党也是在领导中国人民的发展道路上,不断的解放、发展和完善自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开展,让我更加深切感受到,我们党是一个成熟的、先进的、充满活力的政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唯有靠中国共产党。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指引下,党的事业蒸蒸日上,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毛泽东所以能在人民群众中产生无穷的人格魅力,其原因在于他本人具有的特殊品质。毛泽东生于湖南,从小受湖南文化的熏陶,养成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性格:他有一种强学、好学、永不知足的精神,有极高的领悟能力,这种能力对他理论创造不可缺少;他注重“游学” 、“实学”和周密的调查研究,这使他创造性的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并创立新理论;他熟谙中国传统文化,通融古今,兼收并蓄,大量吸收中西方文化,善于古为今用;他不唯书、不唯上,不怕压,不服邪,对真理有一种执着的追求,这些塑造了他特殊的品质和特殊的人格魅力,其表现如下:壮志凌云,抱负远大;注重调研,务实求真;、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无私奉献,一心为民;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见;远识卓,功丰绩伟。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虽然我没有毛泽东的伟大目标,但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认真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作为会计系的学生应该,

1、立足本职,扎实学习与会计相关的专业知识,

2、勇于实践,做全面发展的积极分子,

3、密切联系群众,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我想从周恩来总理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事的方式,待人的方式,还有就是我们应该尊重他人

第7篇:绿色邮政,心系我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事:

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给我这次挑战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我是来自济阳县邮政局的刘晓姝,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绿色邮政,心系我党》。

在这百花争艳,风景怡人的季节,踏着时代节拍,穿越岁月时空,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的伟大时刻。它是这样令人心潮激荡,令人充满希望,此刻此刻,我热血沸腾,浮想联翩……回顾90年来党所走过的光辉历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在人类历史上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辉煌史诗。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是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生长在新时代的我更加坚定的认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中国。

有人说家是沙漠里的一片绿洲,会让黯然失落的人感到久违的希望。我永远不会忘记,走出大学校园后的我面对一无所知的社会,是多么茫然失措,是绿色邮政在我心中播种了充满希望的种子,只等待金秋十月的累累硕果;我永远不会忘记,当我第一次走进印有中国邮政四个大字的营业大厅,开始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履行对自己对顾客的第一份使命,当时激动的心情是多么难以言表;我永远不会忘记,在过去的一年中,领导和同事们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

和鼓励,教会我良好的工作方法和技巧,也教给我责任和感恩。在此,我要衷心的道出:谢谢你们!

作为一名新邮政人,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见证了济阳邮政的蓬勃发展,各项经营指标的完成、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改善、职工精神面貌的改变,是因为我们有一支能关心职工、热爱企业、无私奉献,并带领大家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好党员领导班子。

这是一支精诚团结,想事、谋事、成事的过硬领导班子。领导们把自己全身心都投入到了邮政事业上,一颗心只顾邮政这个“大家”,而忽略了自己的“小家”。工作中,只要是要求职工做到的,自己肯定带头做到。一年多来济阳邮政局在他们的带领下,建立了一套好的用人机制,在全局形成干事创业、积极向上的用人环境,真抓实干、勇争排头的精神已蔚然成风。无论是“储蓄会战”、“保险会战”、“短信会战” 还是“邮政贺卡会战”、“报刊收订会战”、“物流分销会战”,局长都亲临现场指挥,与全局职工一同抗酷热斗严寒。领导们在抓好邮政业务发展的同时,时刻把职工的利益放在心上。每逢职工生日局长都要送去一份祝福的贺卡和礼物;每当职工家里有事,班子成员都要走访和慰问;风雨雪夜,职工总能收到局长提醒路上注意安全的短信。夏天送去一条毛巾、冬天送上一瓶防裂油,无不体现着县局领导对职工的关心。他们以一颗颗浓浓的爱心,一片片赤子情怀,千方百计地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

宽敞明亮的楼房,干净整洁的庭落,争妍斗艳的花园,集休闲、娱乐一体的活动室,具有普通农家色彩的小伙房……这济阳县邮政局领导们为职工营造的舒适而温馨的工作环境。在农村支局改造和职工小家建设中,县局领导深入支局听取职工意见,统一规划,统一改造,逐步将支局门前地面全部硬化,告别了雨天一汪水,雪天一滩泥的景象,各种日常起居用品一应俱全,职工小家面貌一新,职工宿舍整齐清洁,小伙房实用干净,小菜园里长满了新鲜的绿色蔬菜,环境改善了,职工的精神面貌改变了,企业的向心力提高了,让职工真正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县局领导还利用节假日组织全局职工开展拓展训练,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增强了员工团队意识。每周一次的县局学习为职工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每位员工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更为员工指引了的前进方向。

我们正踏着坚定的步伐向“强邮惠民”的工作总体目标迈进,实现了“邮政与社会共繁荣,员工与企业共发展”, 在县局领导的苦心孤诣与全局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为邮政、为社会燃烧了新的希望,开启了新的征程……

90年血与泪的奋斗史,百年邮政,百年辉煌。此刻,站在讲台上,我向最伟大的党表明,向邮政表明:我拥有青春,“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正因为我年轻,所以需要梦想,正因为梦想,所以更应亟待奋进,将奋进置身于邮政,将邮政事业置身于我整个热血青春。我要用党的要求来完善自己,用党的伟大来激励自己,用无数共产党员的那份永恒的追求,对祖国对人民的

忠诚,来为我撑起我奋斗的天空。

人总要慢慢长大,给自己的心找一个家,邮政就是我的家,我为是邮政人而感到自豪。鹰击长空,是因为它满怀对蓝天的梦想;鱼跃碧波,是因为它从不停止对海洋的向往;我跋涉不止,是因为我心中的那崇高的志向——为人民服务!我要用我的奋斗为济南邮政铸造更辉煌的明天!最后,祝愿我们的党和国家永远强大,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邮政万岁!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

上一篇:镜鉴读后感下一篇:预备党员考察鉴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