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历史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1

姓名:陈业强 单位:儋州西流中学 学分账号:特岗入职暂无学分账号

通过这次初中历史新教材培训让我懂得了新教材的编写是按时间顺序来编写的。这样的编写改变的传统的教材编写按主题的模式。符合了初中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习起来较容易,不像以前那种按主题编写,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很困难。“例如在八年级第一个学期第二单元的编写’近代化的探索’如果按时间顺序编写洋务运动应该放在第一单元来学习,但却放在第二单元来学习,学生学习完了第一单元。到第二单元时,又从新的去学习,这样在时间方面就感觉很乱,让学生很难把握”。同时新教材的编写按“点——线”的顺序来按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展开,符合中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这次培训还让我懂得了利用历史的图片来教学。通过多媒体的教学功能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现更多的历史图片信息。让学生在简短的课堂中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通过历史图片来换取同学对历史的兴趣,从而能更进一步的去了解历史和掌握历史。也加深将来在中招考试中的图片识图题的认识,让同学在心中有一个概念。

同时,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懂得了,这次新教材的编写突出了国家的意志,在日后的教学中,有些问题要淡化如:七年级历史里讲到农民起义时,针对于这类的问题一定要淡化,但讲到中国的领土问题时,这类的问题一定要重讲,让学生在脑海中对祖国的领土有个概念。培养同学的爱国情操。

初中历史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2

对于学生来说, 在教师引导下探求知识是一种能力, 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巴尔扎克说, 问“是深入的阶梯, 是长进的桥梁, 是触发的引信, 是觉悟的契机”, 因此, 在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讲到“孔子”时, 利用孔子“当仁不让于师”一句, 教育学生不惟书, 不惟师。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 师生互相启发, 互相补充, 探究越来越深, 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得到激发而越来越强烈, 他们的思维和能力也不断发展提高。在互动的过程中, 达到“教学相长”。在学习“司母戊鼎”时, 提到它的铸造采用合范法, 学生立刻提问:各部分分别铸成后, 怎样再合铸成一个整体?对这个问题, 我在备课时并没有考虑。在表扬这个同学勇于质疑, 发动学生课后积极探求答案的同时, 下课后我也认真查阅资料, 在以后备课时更细致, 做更充分的准备。

在教学中, 我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时间, 让他们发表见解, 提出疑问, 保护他们探求的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快乐。

二、认真组织探究课与课外活动

1. 精心设计。

每一个学习主题后的“学习与探究课”是教科书新设的内容, 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对于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探究式创造性学习起重要作用。这一课型的设立, 要求教师改变“一支粉笔, 一本书, 走进教室满堂灌”的教学状况,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了解知识, 掌握方法, 提高能力。设计“了解身边的‘历史’”一课时, 除要求每个学生通过调查制作一课家族树, 介绍家庭成员状况外, 组织学生自愿结合为四个小组, 分别完成四个题目: (1) 求真中学的发展与未来; (2) 我这十三年; (3) 中国文字的起源与演进; (4) 信息交流的实现。每个学生各负责查找一部分资料, 由组长整理并写出调查报告。然后在课堂上集体交流, 实现资源共享。

2. 重视每节课。

布鲁纳曾说过:“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 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北师大版”新教材中“活动建议”的设计, 有利于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对每节课的“活动建议”我都认真思考, 认真对待, 根据现实条件及学生状况或直接利用, 或稍做变通。“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课, 就直接利用了课本上的主题: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情景。很多学生通过查找资料,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写出了非常好的文章。

3.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学生的课本知识是有限的, 而历史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影响着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水平。现在的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较少。在教学中我注意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多读书, 读好书上。卡耐基说:“真正的读书使瞌睡者醒来, 给未定目标者选择适当的目标。正当的书籍指示人以正道, 使其避免误入歧途。”在读书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探求思考, 实现自我教育。

学习“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课时, 我注意有机地穿插一些成语典故, 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向学生推荐《东周列国志》一书, 并与“活动建议”的内容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在读过之后与我进行探讨。至今, 我已向学生推荐了《上下五千年》、《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课外阅读书目。学生把课外阅读的知识运用到课堂上,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学生读书的基础上, 我将在学期末指导学生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 就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收集材料, 发表个人见解。使学生在探究中读, 在读书中思, 在思考后写, 形成历史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引导学生探索现实

据调查显示, 学生关心现实远胜于关心历史。提倡实行“谈古论今”, 不仅能丰富教材内容, 使之“活化”“升华”, 而且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 把了解过去与认识现实乃至预见未来联系起来, 使历史教学更贴近时代, 以显现历史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初中历史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3

一、知识内容的合理选择

选择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知识内容。具体来说,就是选择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主要包括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尽量减少知识密度,增大知识跨度,大量删减旧教材中“繁”“难”“偏”“旧”的知识内容,选择一些对初中生比较有用的知识。教材每课都有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文物、图画等。如在介绍历史人物时,不仅描写人物的活动和作用,还注意补充人物的品格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规律。

二、注意文献资料的选用和史学研究新成果的吸纳

教材大量编选文献资料。在行文中以及在课文中引用和摘录文献资料外,课文后还专门设立了“材料阅读”专栏。“材料阅读”都是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供学生自行阅读,帮助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八年级上册《劫难中的抗争》一课,选用了法国大作者雨果的一段话:“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拒。……有一个胜利者把一个个口袋塞得满满的,至于那另外一个也如法炮制,装满了好几大箱子。……一个强盗就会被人们叫做法兰西,另一个叫做英吉利”。

另外教材能充分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提供给学生最新最科学的知识。如,《夏商西周的更迭》一课中有这样的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与旧教材所叙述的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1世纪,其建立者为禹的儿子启有所不同,这便是采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另外,课本中的许多插图,也反映了近期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材每课都配有学习导言。它虽然很短,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课文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些问题来展开的,这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本课内容及主要知识点的了解。课文的正文,有大字和小字两种不同字体叙述的内容。其中,大字部分的内容是学生们应该掌握的,小字部分的内容是大字内容的补充和扩展,同时能引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同时课文设有“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试一试”等问题,它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课文内容。每课的正文后都设有“每课一得”,“材料阅读”、“自我测评”和“活动建议”四个学习栏目,目的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每课一得”所选历史知识或者是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史料,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自我测评”的题型多样,难度适中,注意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活动建议”的设置为学生结合课文开展活动提供了多样化的参考,也为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

作为历史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光有好的教材还不行,最主要的一点还应当能够最大有效地合理利用教材。

1.吃透教材。

首先,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要有一个较深的了解,对照课程标准,找出重点和难点,了解教学目标中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方面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

其次,将历史教材、历史课程标准和教师参考用书结合起来,一步步设计授课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可以找到的历史资料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对课文中的大字、小字以及插图和图表进行深入的研究,挑选其中最为重要的作为授课的重点。

不要仅限于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内容,应该根据这些基本的内容去查阅更多的资料,教材中课后的习题也是教学的重点,可利用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设计板书,进行实际授课,引导学生尽量多地用自己的方法和角度阅读教材,真正发挥教材的作用。

2.充分利用历史图片和图画。

在历史学习中,图片和图画也和文字与地图等材料一样,成为学生感受历史的基本信息之一,也是教师进行历史教学的材料。“北师大”版教材中大量使用图片图画,并且在教材学习活动中有如何以图片和图画中学习历史的设计。如八年级上册“图说红军长征——学习与探索之三”。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和教学研究中,认识历史图片和图画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自觉地将其纳入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逐步掌握从图片和图画中有效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技能。对于教材中不同类型的图片和图画,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如漫画、人物像等可以直接让学生欣赏,有的如遗迹照片、纪实照片等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还可以组织学生对图片和图画反映出的历史知识进行讨论总结。此外,还可借助其他相关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相关软件等。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历史教材通过展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和熏陶青少年一代,在提高他们道德品质,精神状态和文化修养方面,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七年级历史新教材培训心得 篇4

2017-10-11在文综教研活动室汇报外出培训知识讲座及心得

张华校长亲临现场听取汇报并做指导,提出宝贵的建议。2017年8月12日—8月13日围期一天半的培训—三科统编教材

培训内容如下:

刘新宇老师对统编教材(历史)的讲解如下: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点内容: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课堂教学设计的新观念、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如何进行新教材的课堂设计。

霍俊峰老师对统编教材(历史)的讲解内容如下:

历史教科书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教材内容依据人类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

首先,针对教学课堂设计的含义主要是: 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课堂教学所进行的设想和计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学生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景做出精心的安排。

新教材之“新” 时序性:在内容编排上,坚持历史学科“时序发展”特性,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符合初中性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感受到中国历史是在纵横交错的历史时空中不断前进的。

时代性:中国古代史历史的短镜头拉近到21世纪,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这样的设计,在体现时代高度的同时,更加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生活,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切性: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删除过难、过偏的知识,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每一单元的前面设有单元导语,概述本单元的内容。如: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呈现一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标所要求的主干知识,并有一些相应的必要内容。新教材的课文,一般是根据课题分为相关的三个子目,分别叙述基本的史事。每课的课文大约在1000字内,全以大字形式呈现,以使课文更为通畅。课文前设:导言:结合本课内容要点,以问题设置为主,以激发学生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课文旁设:相关史事: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史事,作为知识的补充,如名词解释、事件说明、现象描述、历史小故事、文物赏析等。问题思考: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课文后设:知识拓展: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新教材还设有大量的插图,平均每页都有两三幅图,达到了图文并茂,可使学生拓展视野。

新、旧教材之比较: 1.教学课时的变化 原有七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22课,还有五节活动课,新教材四个单元21课,其中活动课一节。原有七年级下册教材共三个单元22课,还有活动课一节。2.教材内容的变化

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4、学生学习方法的变化(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2)合作学习: 新的课改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3)探究性(创新)学习:在新的课改中强调用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为此,新的课标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在评价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

初中数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5

初中数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于景玲

8月下旬,管局举办初中数学新教材培训,通过1天时间的学习,虽然时间很短,但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那么的珍贵。现谈谈我通过培训学习后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落实“四基”,提高“四能”

1.重视数学的科学价值,同时关注其文化内涵。通过教科书这面镜子的反射,结合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地介绍古今数学的发展,深入浅出地反映数学的作用(工具作用和人文教育作用),使学生逐步地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2.重视基础,返璞归真

重视中学数学在数学科学和其他科学中的基础作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在实现从算术到代数、从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从确定性数学到随机性数学等重大转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初等数学的本质,返璞归真,为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打好基础。

3.重视思想,立足发展

重视渗透和揭示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好地反映数学内部的联系以及它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注意教科书内容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使学生经历实验、探索的过程,体验如何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能力,播撒“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种子,搭建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1.贴近生活,注重过程

内容素材的选取,要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教科书的组织安排,要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为构建丰富的学习环境提供重要资源。

2.发展思维,引导探索

内容的呈现要努力体现数学思维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猜想、推理、反思”等理性思维活动的基本过程,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精编问题,创设情境

精心选编现实生活和数学发展中的典型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领悟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使问题在教科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注意问题的基础性、思想性、开放性、趣味性等。在“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等栏目下,有针对性地选配相信能就一定能

优质文档

习题,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

(三)改进教科书的呈现形式,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1.改进呈现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精心设计教科书的呈现形式,改进栏目设置、版面设计、图文选配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包括科普小品等)呈现教材内容,适当设问、留白、引导,加大探索空间,安排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教科书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2.重视信息技术,改进学习手段

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和数学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有意识地引入计算机(器)、网络等进行信息处理(包括快速计算、自动制表、智能绘图、人机交互等),设置“信息技术应用”专栏(选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几点想法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对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材有了初步的了解,我的思想理念得到了相应的提升。新课标无论是从教材编排还是活动的内容和思想理念上都是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能力的方法。面对新教材,我认为应下大功夫钻研,深入领会新教材的精髓,并在以后的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做到下几点:

第一步要钻研教材,去体味新教材的意境,要将情感教学融入课堂,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对新教材的理解和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可以通过语言情感的表达而发散,通过在课堂中传递和学生产生共鸣,融入教师的情感之中,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品味和对生命特质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美好情感的形成。从而使他们产生美好的联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增强其参与意识,实现其自身价值。

第二步要把握教材的精髓,教法上应有所改革,在教学中,许多环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完成,体现出教师是学习行为的引导者、参与者,这是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一种现实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第三步探究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好办法,新教材要倡导探究式学习方法,为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力性。教学中从教学实际出发,适时适当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学法上适应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不断增进角色意识,努力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配合学生去学习。探究活动是学生实践性学习行为。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时候,教师要配以相应的探究相信能就一定能

优质文档

指导。我们要打破思维定势,创新教学是培养学生主题意识的途径。通过师生的相互启发,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学会自己探讨答案的实践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思维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第四步转变师生角色,新教材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写法,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此要进行师生各自角色的转换。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新教材的改革,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要求出发的。由此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现代的促进者;由教学行为的管理者和执行者,转变为学习行为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开发者。学生角色的转变,新教材注重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皆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再是被动式的学习者,而是主动式的学习者、探究者、发现者。

总之,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课标、探究数学本质、积累活动经验、体验数学精神、理解数学知识、学会数学思维、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能力、领悟数学思想、提高数学素养。

相信能就一定能

优质文档

初中历史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6

开发区实验中学

纪晓丹

2017年12月1日至2日,我参加了河南省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跟进培训。

这次培训,我感受最大的是,数学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目标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教书走向育人,而原来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的提炼与整合也就是现在核心素养。新教材也做了很大的调整,删掉了一些计算繁杂,缺乏实用性的内容,增加了学生比较熟悉的来源于生活的例子,且更具有时代气息。

与之相适应,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也具有新的特点: 一是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维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成就感的喜悦,创新思维火花的迸射。

二是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三是教师要善于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四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初中历史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7

一、新教材编写的长处

第一, 实数及其运算部分, 新课标降低了实数运算的要求, 运算强调“以三部为主”, 二次根式只要求了解概念及其加、减、乘、除运算法则, 会用它们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运算, 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采取了够用即可的方法, 但加强了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强化了根据问题的需要选择恰当运算方法和运算工具能力的培养, 所以从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来看, 不是降低了难度, 而是提高了要求.

第二, 整式加减内容放在七年级方程内容前, 整式乘除放在七年级下册, 这样的编排得到广大教师的拥护, 教材对每个知识点的编排, 都是从几个具体的、简单的题目运算出发, 最后归纳出运算性质, 再进一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从具体到抽象, 再由抽象到具体的编排方式, 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整式的乘除法, 运算公式减少了, 从而降低了记忆的要求, 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 从而真正理解公式的来源、本质和用途.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摆脱了过去“从概念到概念, 从公式到计算”的枯燥无味的模式,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确保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代数式最基本、最有价值的主干内容, 也就是“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辩证法.

二、存在的不足

第一, 常言道, “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七年级《有理数》一章设计对学生学好初中数学在心理上至关重要, 一次次失败的打击无法树立学习的信心, 我在教学中碰到下面例子.

课例一:习题1.4第11题, 一架直升机从高度为450米的位置开始, 以20米/秒的速度上升60秒, 后以12米/秒的速度下降120秒, 这时直升飞机所在高度是多少?该题所要计算的式子 (450+20×60-12×120) 并不难, 但如何正确理解题意, 列出正确式子, 就要求有较强的能力.涉及到数形结合、正负数意义、路程时间速度公式等, 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而言, 困难不小.

课例二:1.5例4 (略)

学生的困难:一是负号的变化影响学生判断, 学生没有信心做出正确选择;二是题目呈现大量数据, 学生有畏难心理;三是教材解题文字说明与式子表达学生不易读懂.

第二, 八年级是初中生身体、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一年, 虽有一定独立能力, 但仍没有摆脱儿童的依赖心理, 八年级上册的内容整体难度比较大, 只有实数一章能让学生感觉轻松些, 但教材在编写中, 把实数的概念和运算都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联系起来, 加强知识间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所以学生学习也碰到了不少困难.如:

课例三:《实数》第一节平方根例 (3) , “小丽想用一块面积为400cm2的正方形纸片, …裁出一块面积为300cm2的长方形, …长宽之比为3∶2, 不知能否裁出”.习题第9题“平面内有四个点, 它们的坐标分别是… (2) 求四边形面积; (3) 将四边形向下平移…”.复习题第8至第14题共7小题.

第三, 分式的运算编排在八年级下册, 课程标准提出三方面要求:一是借助分数知识学习分数的运算;二是以描述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为背景, 抽象出分式的概念, 体会分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类代数式;三是结合分式运算将指数的讨论范围从正整数扩大到全体整数, 构建和发展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要求, 在体会数学实际应用中学习分式的运算, 在运算中体会分式的应用, 把两个难点交融在每节课里, 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处理两者关系时感觉困难.分式的许多例题和习题,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处理难度大, 变换了多种方式, 但效果不佳, 学生总是在许多关键点理解不透, 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大, 如“我真笨”“我怎么总想不到”“数学怎么这么难”.

初中历史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师培训 国培计划 新课程改革

当前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对广大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初中历史教师培训不仅是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而且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仍有一些地区没有重视新课改和教师培训,即便对初中历史教师进行了培训,但培训的有效性还有待商榷。因此,针对如何实施有效的初中历史教师培训,探讨出适合新课程改革的初中历史教师培训“新”模式是势在必行的。

1初中历史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1)初中历史教师培训观念呈现滞后性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转变观念,即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样,初中历史教师培训也应该贯彻这一理念。在教师培训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培训的内容、方式等应该以教师为中心,满足教师的差异性需求。然而现实上许多教师培训者依然以自上而下、一刀切等传统的教师培训理念来实施教师培训,这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违背的。

(2)培训方式上表现出单调性

与传统的教师培训形式相比,新课程教师培训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倡导平等参与。新课程教师培训的形式本身就是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这种培训方式对培训者和受训教师双方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实际中仍是以灌输式的讲授为主。虽然有些培训也幵展了一些其他形式,但多数都流于表面,实效性不强,甚至有些偏远地区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现场观摩、小组讨论等培训形式无法实施。

(3)培训内容单一、陈旧

新课程教师培训包括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培训、课堂教学实践训练。在培训实践中应该将通识性培训和学科培训有机结合。但调查发现,有些地方仍然以通识性培训为主,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这种单一的培训内容已经使教师培训越来越表现出它的疲急性与落后性。还有部分地区的教师培训重学科培训,轻通识性培训,使新课程培训成为了单纯的“教材培训”。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从中获得对其教学有直接指导作用的知识信息,然而在培训中呈现给教师的培训内容主要是基于培训者的研究兴趣和提供能力,由培训者安排自认为受训教师应该掌握的观念、理论和知识,并进行灌输教学,忽视了受训教师的实际需求。

(4)培训师资缺乏认定

我国有些地区的优质培训资源仍然比较落后,表现为能够胜任新课程培训的高水平培训队伍薄弱。虽然在目前的培训系统中,大部分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是依然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些教师尽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自身的观念陈旧,教育理论素养不高;一些教师有一定的学养,但教学研究能力不够,少有成果;一些教师对教育一线的情况知之甚少,往往隔靴搔痒;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和新教育手段运用很不适应……而这些教师本身的学习修养又缺乏相应的机制和办法,师资队伍建设的计划性不强,相较于国外严格的师资资格认定制度,我国在这一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2针对问题提出的实施理念

2.1更新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师培训理念

随着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培训工作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引入新理念。新课程的教师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更新观念:一是坚持面向实践,二是着眼深层建构,三是强调参与互动,四是注重专业发展,五是依托基层学校。以个案研究的方式进行了调查,认为新课程改革应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即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又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师培训理念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更新。

(1)对初中历史教师培训工作的再认识

首先,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习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从“要我学”向“我要学”思想转变;第三,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主动学习,深入研究,深刻反思,大胆实践。培训者应该将培养专家型教师作为追求和从事的事业。学校也必须意识到初中历史教师培训对教师个人和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因为这是学校成为教师成长的重要基地。

(2)用正确的思想指导初中历史教师培训

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师培训必须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新课程教师培训具有鲜明的成人学习的特点,教师不再是培训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者和重要资源。培训者和受训教师要平等地进行民主的探讨和讨论,充分调动受训教师的参与性。

(3)以科学的方式开展初中历史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机构尤其是参与教师培训的培训者应该深入教学第一线,在理论分析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教师培训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更要培养广大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教学实践的能力。在培训活动幵始前,培训机构应该对受训教师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发展需求,设立恰当的培训目标,挑选合适的培训内容,制定有操作性的培训模式等。在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还应该对培训效果进行及时评价并对学员进行跟踪评价。

2.2确立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师培训目标

在确立新课程教师培训的目标之前,我们首先要理清“改革与培训”的关系,即弄清楚“培训初中历史教师使其适应以后的历史课程改革”还是“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行要求培训初中历史教师”。如果历史课程改革先于培训活动而发生,则该培训活动是特殊情况下的教师培训,具有适时性的特征。但以长远眼光来看,它的目的在于树立初中历史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从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师参与历史课程改革的程度。前者具有短期性应急之需的特点,后者具有长效性的特点,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部分。因此,本次历史课程改革中的培训活动既是特殊背景下的应急培训,又是一般情况下的初中历史教师的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1]杜志强,靳玉乐.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2]刘万海.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问题与趋向[J].教育探索,2003(12).

初中历史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9

三亚市逸夫中学王乃金

我积极参加2012年三亚市初中物理新课标新教材全员培训活动,这次三亚市初中物理新课标新教材全员培训活动在吴革主任的认真组织下开展得有声有色,本次培训采取现场培训和网上研讨的培训模式。这种培训的效果非常明显。这几天来我分别听了江西省特级教师黄恕伯老师、三亚市教育局教研室吴革主任、三亚市第三中学吴多学主任、三亚市实验中学黄孝尧主任、海南省教育厅罗基鸣主任等专家做有关2012年秋季初中物理新课标新教材实施落实专题报告后,得到了许多启发。下面介绍本人在这次培训活动中感受最深刻的一些学习体会:

一、江西省特级教师黄恕伯老师幽默指出:缺少知识和技能只不过是得了感冒病,而缺少学习兴趣就是得了癌症。黄恕伯老师强调了“过程、情感”的关键作用。缺少“知识和技能”可以随时补充,但是缺少学习兴趣不能随时补充。并且以前一些有用途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已经没有什么意义,而现在一些有用途的“知识和技能”过了几年后也许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例如:有了计算机,算盘已经没有多少意义;有了电子秤,天平也没有多少意义;有了点钞机,那么人工点钞技能也没有多少意义;等等。这些事情说明了缺少知识和技能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学习兴趣。只要有学习兴趣就可以不断补充新知识和新技能。

二、通过本次培训学习,我知道了我国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经走过了11个年头。经过十余年的课改实践,国家层面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反复征求政界、业界、知名人士和高等院校及基础教育各方人士的意见,针对课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基础教育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了认真修订,对相应教材也进行了修订调整。新课程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版)已于2011年11月底正式颁布,今年秋季起全面付诸实施。海南省教育厅罗基鸣主任说,这次对基础教育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对相应教材也进行了修订调整,这不是又回到课改前的状态走回头路,而是对课改进行调整,巩固课改成果。

三、江西省特级教师黄恕伯老师利用身边一些常见、简易的器材做一些有趣的探究实验,使学生深刻理解空气柱长度和音调的关系,并且使学生学习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一个文科学生在听黄恕伯老师的物理课后就情不自禁上来要求改报学习理科.这个故事说明了黄恕伯老师教给学生的不只是管笛乐器的知识

七年级历史新教材培训感想 篇10

期初,我们洮北区全体历史学科进行了初教材培训,使我感触颇深。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历史教科书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编写,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教材内容依据人类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

一、新教材之“新”

1.时序性:在内容编排上,坚持历史学科“时序发展”特性,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符合初中性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感受到世界历史是在纵横交错的历史时空中不断前进的。

2.时代性:世界现代史把历史的短镜头拉近到21世纪,加入计算机网络、生态与人口等内容,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这样的设计,在体现时代高度的同时,更加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生活,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适切性: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删除过难、过偏的知识,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绥靖政策、东欧国家的改革运动、中东战争、科索沃战争等等。突出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适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战争与和平、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与全球视野等等。使学生增强国际意识,养成开放心态和国际视野。

二、新教材的结构

1.每一单元的前面设有单元导语,概述本单元的内容。如: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2.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呈现一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标所要求的主干知识,并有一些相应的必要内容。新教材的课文,一般是根据课题分为相关的三个子目,分别叙述基本的史事。每课的课文大约在1000字内,全以大字形式呈现,以使课文更为通畅。

课文前设:导言:结合本课内容要点,以问题设置为主,以激发学生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课文旁设:相关史事: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史事,作为知识的补充,如名词解释、事件说明、现象描述、历史小故事、文物赏析等。问题思考: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

课文后设:知识拓展: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新教材还设有大量的插图,平均每页都有两三幅图,达到了图文并茂,可使学生拓展视野。

三、新、旧教材之比较: 1.教学课时的变化

原有七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22课,还有五节活动课,新教材四个单元21课,其中活动课一节。原有七年级下册教材共三个单元22课,还有活动课一节。

2.单元标题的变化(以七上为例)

旧教材

新教材 中华文明的起源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3.教材内容的变化

新教材

旧教材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第2课“贞治之治” 第3课盛唐气象

第3课“开元盛世” 4.具体内容的变化(七上第1课)

新教材

旧教材 我国最早的人类

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北京人

北京人的发现 山顶洞人

北京人的特征

初中历史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11

锁簧一中历史组

马晓红 2016年10月14日,我们在锁簧一中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的部编本初中历史教材培训会,参加此次培训的是锁簧一中、张庄中学、阳胜中学七年级历史教师。这次教材培训的教材,指的是根据2011版课程标准修订的教材,今年终于通过最终审查,可以于2016年秋季开学后使用。其他学科、其他年级没有变化。这次教材培训由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教材主编叶小兵主讲。叶教授主要从新课标的变化、教材的介绍、教材使用建议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

1.单元设置与2011年版课程标准吻合,分为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突出了历史时序观念,线索清晰明朗。同时也保留了2001年版课标的主题以概括时代特征,依次为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教科书放弃了小字部分,全部以宋体字正文形式呈现,每课文字量在千字左右,尚属适中,但教学实践中难免要做好取舍,同样的文字量并不意味着同样的教学难度,更不意味着同样的知识含量。一般每课包括3目,个别有4目,其内在逻辑有赖于各位同行教学中仔细梳理。

3.教科书选用了大量插图(地图、历史文物、遗址遗迹等),并提供了诸多材料供师生选用,体现在教科书为教学素材、为教本与学本的结合的特点,唯有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才可能不因为求全责备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若求面面俱到则难免顾此失彼。插图较以往教科书更专业,舍弃了原来低幼化的绘制插图,但部分人物插图如秦始皇像、汉武帝像等都选用的现代绘画风格,而不是从古籍中如《三才图会》选用,影响了呈现的历史感,在整个插图选用中显得极不协调,希望试用过程中已经有人提出来并做了调整。

4.课文注释较以往有所增加,辅之以“相关史事”“知识拓展”等栏目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顺利的完成预习或自学,但也就要求教师能够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设计更有广泛针对性的教学以促进更多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教科书对学生而言读起来越容易,历史课对老师来说上起来越难。

5.正文的部分叙述太过严肃,板着面孔,有些出自文言的表述没有能够很好的现代化。这一现象也可能是教科书为分工完成,汇总后没有规范语言风格,在教科书的可读性上面没有做出统一。“材料研读”中的史料大多为文言,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小,教科书没有提供相应的现代汉语解释,大约会在教师用书中出现,但无疑会增加历史老师教语文的情形。

那么,处于新课改大潮浪尖的一线教师该做何应对?

一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要依照历史顺序让初学历史的学生具体地知道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通过生动的语言讲述和学生自己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些历史事件、人物、现象所发生和存在的时间和地点,启发学生探究这些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如果没有明确的历史时序意识,只是讲述历史事实,那么,面对这些事实,学生就会感到杂乱无章,没有头绪,甚至发生历史的错位,无法正确地考查这些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无法揭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达不到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

二是要贯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普及性原则。希望教师认真学习并充分领会课程标准中对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全面理解课程内容所采取的“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避免追求过全、过细、过深的历史论述,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这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是要全面理解并实践修订后历史课标对教学工作提出的具体建议。需要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真正能够通过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师生双方的积极有效的互动中,将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落到实处。教师要特别注意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旗帜鲜明地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历史。课堂不是私人的领地。在观点上,还是要依据依据课标,正面教育。

初中历史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12

保亭新星中学陈雪梅

2012.08.23

本人有幸参加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标新教材初中历史学科的培训,在为期两天的培训中,8月19日上午本人认真听了人民出版社张振海老师对初中历史新课标的解读—把握课标精神、提高历史素养,从他的解读中获知,2011年版的课标总共分四大部分: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张振海老师在解读过程中,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就是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新课标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新课标设计思路上学习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注重历史思维的训练,还把新旧课标做了对比,从旧课标的“制订”和新课标的“制定”的解释突出新课程注重的是结果,湖北宜昌十四中张英姿老师的《精讲“点”把握“线”》讲座,她服装师的设计和建筑师的设计的共同点都具有创作性,从而启发我们教学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要满足学生的学,她的报告以理论联系实际从教材的《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南北战争》例举,使我们明白了新课标中如何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关注学生的兴趣,要让学生感觉到历史的课堂是非常有味道的,学生才喜欢学,其外,还听口市一中初中历史教研组组长吴建红老师关于教学有效提问的专题讲座,吴老师从导致问题的无效或低效的出现原因及如何改进的详细讲解,使我们明白提问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问(设问)是教师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在听海口市教研培训院林子齐老师关于《结合初中历史教学案例探讨整合课程资源、教学设问》中知道了如何使用教材中的图片及各种资源来辅助教学。最后听了省教研员李海英老师关于初中历史教学存在问题的剖析及共享她的一篇体会,使我明白,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成长,要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创新,经历过才能成长。

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13

武安市第九中学

2014年8月20日,我参加了教育局举行的英语新教材培训学习,这一次主要学习《英语(新目标)》教材的介绍。北京海淀区八一中学的胡老师主要从五个方面来介绍:

一、教材开发背景与使用情况。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

三、教材体例和特点。

四、教材立体化建设。

五、教材使用建设。

六、(新目标)教材的有效教学。

经过这次的新教材培训,自己受益非浅,对教材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一定的帮助。我深深体会到使用这套教材具有如下特点:探究性、实践性、趣味性、评价性、灵活性。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下面是培训心得体会:

一、新教材的特点

传统的教材,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的呈现,注重用教材反映相应学科的知识系统,教材的设计多考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而《Go for it.》教材主要是以结构—功能—话题相结合的三维编写主线。教材编写上,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整套教材中处处都渗透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的内容再囿于知识的记忆和再现。要求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不断开展探究性学习,更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教材的内容看,死记硬背的知识少了,灵活运用的东西多了,教材的弹性更大了。教材设置了语言情境,注重了语言的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能力。

二、合理运用教材

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是简单地教授统一指定的教材,教师可以选择适合的教材并有效地整合多种课程资源,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实施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每个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目标英语教材,教师可以合理整合教材内容:

1、整体设计。

2、调整教学顺序。

3、教材内容的删减。

4、教材内容的补充。

5、教材内容的拓展。

6、教材内容的加工。因此,教师在教材的选择和利用上有自己的创见,并在开发更具适合性、针对性的课程资源上有所开拓和创新。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应为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合作。

四、新的教学观念

英语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新目标英语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整套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是以任务链来呈现。任务型课堂教学具有广泛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运用直观、情景和交际的手段教学,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尽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学习方式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学习方式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最终将成为一个人的生存、生活方式。而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学习策略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它不是哪位教师用一两节课就能教给学生的,而是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师不应该是不厌其烦地机械地带学生读单词,而应是教给他们学生单词的策略,指导学生构建自己的学习策略,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1)学习成绩考试 它的目的方式在于检查学生在一个阶段内所学的材料,知识的掌握的情况,形式有单元检测,期中,期末考试。

(2)课堂表现的评价它能调动学生的英语兴趣,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口语表达能力,听力能力的一种评价方式。

(3)单词评价单词是学习英语的重要关口,是学好英语的重要材料,首先会读,然后会默写及运用。

(4)作业的评价 它是检测学生学习英语态度的方式,通过作业适时发现学生学习英语的优缺点,不失时机进行适当的指

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篇14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得抓教师素质。担当素质教育重任的中小学教师,其素质结构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学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素质及健康向上的身心素质。

要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尤其是创新素质。第一、要自觉更新观念,增强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第二、要勇于实践,在开展创造教育的尝试中磨练创新的胆识;第三、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勇闯新路,勇挑重担,切实抓好对年青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特别要发扬三种精神:一是吃苦奉献精神。要不断使教育水平登台阶,必须有一支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二是勤俭持“教”精神,要从一支粉笔、一张稿纸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工作习惯;三是勇争一流精神,要树立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的决心和信心,教学有目标、工作有动力、措施过得硬、任务完得成。

要提高教师科学文化素质,鼓励教师参加合格学历和高学历进修,学历不达标教师不准晋级。要求教师坚持教研论文,人人接受微机培训等,多渠道地提高教师科学文化素质。

要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扎实开展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发挥教师进修院校的作用,营造学习氛围;加快培训骨干教师的步伐,采取教育深造、竞教说课等方式,建立一支学科结构合理,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

要提高教师身体素质,让教师善于工作、学习、生活和休息,勤于锻炼身体,永葆教学青春。

只有教师素质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才能真正地得到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新环境、新秩序,才能得到切实营造和建立。

二、让学生精神世界更美好。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高度发展的标志,被喻之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两手”。

学校是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阵地。青少年的成长如何,将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他们能不能承担“两个文明”建设的重任,以及在其中作用的大小,直接取决于他们的思想状况和道德水平。所以学校应大力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秀品质,按照“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将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学校,责无旁贷地肩负着精神文明建设的重担。首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净化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强自身的“免疫能力”,抵制社会上与精神文明不相容的腐朽思想、不良风气的侵蚀,加强自身思想修养,提高思想水准和政治素质,以培养世纪之交合格公民和可靠接班人为己任。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规范职业言行,自觉地做文明教师,作好学生的表率,牢记“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用文明的言行去陶冶青少年,使他们在文明的环境里茁壮成长。

其次,清理校园内不健康的文化垃圾,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政治思想教育于课堂内外,净化校园语言、行为,造就良好的育人氛围,将社会上的文化垃圾拒之于校门之外,拒之于学生心灵之外,用英雄模范人物的伟大形象地置换那些所谓的“歌星舞星”。用共产主义理想道德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使他们能吮吸成才的营养,呼吸文明的空气,成为健康、文明的一代新人。

三、多研究些问题。

教育教学研究本身就属于应用科学的范畴,基层教研更不能脱离教育教学实践孤立存在,它是教师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永远承担着培养合格的未来成员的社会接班人,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新的期待,我们的教育对象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新的变化,社会期待与教育现状之间的差异,就构成了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准确、深刻地把握这些问题,不断探索适应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就将难以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这是基层教研的基本任务、目标、价值之存在。

发现问题就需要有“问题”意识,要善于从社会发展、社会进步二特点出发,从教育教学二现状出发,切实把握社会发展与教育教学现状的差异。前不久,有关人员对300名教师进行开放性阅卷调查,要求教师列举出当前教学中最困难、最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对教师中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最终依然有几个方面,其中前3个是:①、评价方式落后,师生面临的压力大,素质教育难以落实;②、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设备落后;③、学生学习分化问题严重。从这表明教育教学中值得我们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很多,我们需要有发现问题的意识,也要有发现问题的理论修养,当然这但该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这个意义上看,教研也是教师从人格的自我需要,他需要我们多一点问题意识,多一点奉献精神、批判精神和忧患意识,少一点趋炎附势、随波逐流,板凳坐得十分冷,梅花香自苦寒来。

四、体罚不是教育。

体罚和变相体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早就废止的教育方式,但在共和国成立了几十年的今天,体罚和变相体罚却依然存在。为何会出现屡禁不止的现象呢?私下认为体罚和变相体罚之所以有它的市场而屡见不鲜,是因为有那些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教师心目中有下列误区:

1、你娃子不听话,打了你是为了你好;

2、师父,天地君亲师,香火上占个字,打也无妨;

3、严师出高徒,打就是严。

上一篇:装修合同长期下一篇:大学生实习导师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