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育心得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历史教育心得(精选12篇)

初中历史教育心得 篇1

这次网络培训中,我听了历史专家的讲课,看了他们的案例,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初中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怎样提升教学水平,对我影响很大。

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是中学历史教师的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这个过程艰巨而复杂,我认识到,实现专业发展,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就如无米之炊无源之水。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作为一名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如何才能既快乐又优秀呢?作为历史老师首先要会爱。会爱,才是真爱,如果你不爱学生,那么你的教育一开始就失败了,一双眼睛看住几十个学生,而一颗爱心却可以栓住几十颗心,用我们的爱心,用我们的真心来重新审视一下眼中的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样在你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你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学生就会认真地学习你所教的学科,你和学生都会有较大的收获。爱学生的关键是尊重学生,尊重是爱的前提:以尊重为前提的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给予他们适度的宽容与谅解、体谅理解他们的难处与苦衷、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不说任何伤害他们自尊的话语等等这些都是尊重学生的表现。尊重学生的关键是尊重学生的差异与潜能:爱护和尊重好孩子很容易,难就难在,我们要尊重全部的孩子,尤其是那些学困生和我们眼中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是有差异的,差异来源于遗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五彩缤纷的经验世界。差异是对我们工作的挑战,同时也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在班级工作中最易犯的毛病,大多与忽视这种差异有关,其实我们不可能打造出一个模式的学生。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从学生的差异出发,因势利导,采取有针对性的做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不断发展,引导他们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其次,勤学多思,让我们有话可说。“要想学生学得好,必须先生好学。只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在知识量飞速增长,信息不断更新的今天,教师更应当把学习作为一个长期的,永不间断的工作来做,不仅从书本中学,而且从实际教学中学,从他人身上学。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教师才能有进步、有创新。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你的学生才会保持对你的崇敬与服从,你的教育才会更加有力。最后,老师在管理和教育学生上,方法总比问题多。作为教师,每天一张开眼睛,你就会面临许多问题、许多麻烦、许多要办的事!其实!再多的问题都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多!世上没有办不成的事,只有不会办事的人。一个会办事的人,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轻松自如地驾驭各种局面,把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关键是看你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技巧、用什么手段。成功者就是比对手多做一点,并能坚持到底。不要借口,只寻方法,想信能成功的。

初中历史教育心得 篇2

(一) 初中历史课程内涵

历史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人文培养科目, 尤其是在初中阶段, 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 李世民说“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历史学科的学习是从漫长的人类文明中节选出珍贵的片段, 从不同角度作用于学生的思想中, 让学生明白所谓历史是过去发生的现实, 而现实中出现的一切事件也都形成历史。历史本身并不遥远, 历史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与每个人都有切身的关系。

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可以划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部分。新课改要求是, 七年级到八年级四个学期从人类起源开始, 一直延续到中国近现代史 (20世纪初) , 完整系统地将中国历史的发展融会贯通;从九年级开始接触世界史, 主要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发展、历史革命事件等。历史学科中包括大量生动有趣的事件、传说, 也有影响人类进程的革命, 各种伟大的人物故事等等。学习历史对于思想刚刚进入独立状态的初中学生而言, 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而不应该当成是负担。

历史学科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不排除其中的趣味性原因, 这给历史教学工作提供了天然的条件。但是, 在现代的初中阶段历史教学工作中, 作者也发现了一些客观问题。很多历史教师不知道从何下手, 对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 在课堂上言之无物, 照本宣科几句话就把一节课的内容讲完了, 其他的时间大部分让学生用来记忆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份、主人公、实践意义和历史作用等等, 这些都是用来应试教育考试的部分。

(二)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问题

历史是有血有肉的存在, 传统的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显然会泯灭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我在实践中发现, 很多历史课上学生往往心不在焉, 或者干脆在看其他学科的书籍, 或者做作业, 使得历史课程沦落为一种自习课。

应该说这种情况在目前大多数初中学校都是存在的, 这当然和目前中考招生以分数进入高中的形式有关。尽管中考不如高考那样困难, 但是同样竞争很激烈。不过考虑到一些地方在中考已经逐渐进行了改革, 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 历史学科本身所占的时间就不多等因素, 造成课堂学生注意力流失的原因, 主要是和教师的教授方法有关。

二、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方式改进

历史学科中包含了大量丰富的人文素材, 是学生基于母语环境下获取知识的丰富宝藏, 同时能够凝结成历史片段的人物、事件等内容, 必然存在巨大的研究价值。这对于后来的学习者而言不应该是言之无物, 而应该是可圈可点的。我认为, 现阶段初中历史教育要改善应试过程中养成的弊病, 就必须从教师入手, 改变观念、改善教法、改革工具, 充分满足学生在历史未知领域的好奇心, 激发其学习兴趣。

(一) 教学观念的改变

在实施新课改之前, 初中历史学科的教育模式基本上采取的是教师讲解、学生背诵记忆的模式, 而考试的形式多以填空、选择为主, 客观上造成只要死记硬背, 就能够获得高分的应试教育模式。相对应, 初中历史学科中对年份、人物、事件等了解是基础部分, 这种教学方式只能作为一个知识点, 而不是真正的学习历史。

历史学科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 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学习中的快乐, 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改变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 通过教学环境创设的方式, 扩大历史学科的知识面, 而不是简单地就人论人、就事论事, 自然就可以在课堂上妙趣横生, 使整节课的内容变得更加充实。

(二) 教学方法的改善

初中历史学科的教育中已经不单纯是对事件、人物等历史要素的分析, 同时还涉及一些基础的历史研究理论, 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发展规律、推动历史发展的基础要素等等内容。例如, 在讲解世界历史中俄国革命的部分, 除了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矛盾, 还要从社会制度的更替和生产力的变化等原因分析。

同时, 历史教学中涉及的方法也很多, 最典型的是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讲解。例如, 在讲到中国近代史部分时, 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 阐述为什么中国近代远远落后于世界的原因。这就包括了当时的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层次原因, 闭关锁国、小农经济、封建体制等等, 通过阶段性的总结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同样, 在讲述清朝晚期国内洋务运动改革为什么失败这一问题时, 教师也可以旁征博引, 从内外不同的因素进行分析, 而不是单纯地归结为“清政府腐败无能”一句话上。

(三) 改革教学工具

随着多媒体信息化技术在教育平台上的运用, 学生可以更直观地通过影片、图片等资料来了解。如一些历史教育题材的电影楚汉争霸、郑和下西洋、甲午风云, 等等。教师利用这些先进的工具手段, 并分析影视资料与实际历史的差距, 可以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历史。这对以后学生面对不同的历史题材改编有清楚的认识, 不会被一些多余的因素所干扰。

三、结束语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是义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它存在的意义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掌握历史素材, 更重要的是基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下, 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历史本身是很精彩的一门学科, 包罗万象又极其生动。对此, 历史学科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灵巧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历史学科在文化课压力下获得地位的提升。而且,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堂环节, 展现自身的教学魅力, 可以让学生被生动的历史所感染,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树立远大的理想。

摘要:历史学科的学习贯穿了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受到新课改要求的影响, 从单纯地应试角度转向过程教学, 要求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加入情感价值观, 以及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从现实角度出发, 历史学科的感性因素表现明显。如何通过课堂教育方式给学生传递更多的历史相关性内容, 而不是基本的内容讲解, 促使学生死记硬背年份、事件, 这需要通过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来实现。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索, 阐述自己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初中历史,心得体会,历史课程,教法创新

参考文献

[1]杨斌.对情境教学法的探讨——以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为例[J].文教资料, 2011 (33) :175-176.

[2]许静.论初中历史课程的综合化[D].重庆师范大学, 2005.

[3]王继萍.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构想[D].山东师范大学, 2006.

[4]胡金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 2010.

[5]陈珏, 杜鹃.初高中历史教材衔接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 (3) :142-144.

初中历史与情感教育 篇3

2001年,我国新课程改革将课程目标定位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情感教育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被正式提了出来,并成为衡量教育教学的重要指标。中学历史教学大纲里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情感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历史情感教育,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善于探究,善于思索,并把自身置于历史发展当中,获取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吸取历史上失败的教训,完善自己的人格。因此,在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二、情感教育的实施原则

1.教师情感的表达要适当。教师情感的表达要平和、适当,注意情感和理性解释的和谐,既不可毫无表情,冷若冰霜,也不可以情害意,热情过火。历史是科学不是艺术,作为教师,首先要尊重历史事实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应以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作为指导学生情感教育的标准。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我们应该深入到当时历史环境中去,不能以现在的视角去看待历史上的人和事,要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教育学生。

2.教师要切实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心理和认知特征,设计明确的情感教育目标。初中学生在知识储备、思维能力等方面还有欠缺的地方,教师在设置教育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笔者在讲授《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中曾设计了“匈奴在历史上做了哪些贡献”这个思考题,本来想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明白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个民族所共同开创的,进而使他们懂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初一学生认知水平所限,对这个问题显得很迷茫,无从下手。所以,教师在设计情感教育目标时,要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

三、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历史课上实施情感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教师要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情感。情感教育,首先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情感因素,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情感的交融,进而完成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充分备课,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内容。最后,教师在讲课时,要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例如,在讲授战争场面时,教师语言要慷慨激昂,把战争恢宏的场面和战争的残酷性展现出来,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教师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感情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感情,教师要对在历史上做出过积极贡献的民族英雄、政治家、思想家乃至人民群众有着深深的敬意;对出卖国家、阻碍历史发展的人物,教师要充满蔑视,这样学生在感染中也能树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情感教育是师生双方在思想上的相互交流,而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这种交流的达成。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我认知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习惯于把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设计,很少让学生参与进来,这种被动的学习知识的方法是很难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的。

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环节中来。例如,在准备初一历史上册第十课《秦王扫六合》及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两课时,我让学生表演两个历史剧,一个是秦始皇加强统一的措施;另一个是昭君出塞。在准备过程中,无论是演员的挑选还是话剧的编排,我都让学生自己去准备,我只是起到一种指导的作用,结果学生非常高兴的参与到其中,他们准备资料,制作道具,并且很认真的进行排练。其实,当他们真的把自己融入到历史角色中的时候,就会对历史人物形成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二是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自己去探求知识。初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有自己喜欢的历史问题,教师在讲授时,不妨鼓励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历史知识讲述出来,并谈谈自己的内心感受,教师可以趁机进行点拨,做到师生情感上互动。当然,还可以举行主题辩论活动,让学生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寻求情感的落脚点。

3.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情感教育。丰富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情感教育的实现,教师可采用讲述法,介绍重要历史人物或重大历史事件,让学生对历史有基本的了解。同时教师可以巧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去探究。例如,讲完汉武帝的大一统时,教师可相应介绍汉武帝消极的一面,如重用酷吏、不爱惜兵力、迷信谶纬学说等,这样学生在评价汉武帝时就会比较全面公正,进而也能在情感上认同人无完人的道理。此外,天津作为近代最早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有许多名人故居及其它历史古迹,教师可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将传授历史知识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当然,教师在授课中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生观看历史图片或视频录像,对学生进行视听的直接刺激,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

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发现,初中学生很喜欢参与历史剧的表演,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这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例如,在讲述《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时,我中间穿插了昭君出塞的历史剧表演,学生参与热情高,观看得也认真。这样,把昭君出塞的过程、影响,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使学生对王昭君的历史功绩和巨大的人格魅力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起到了很好的情感教育的作用。

总之,从当前历史教育的现状来看,突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历史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严肃、科学的史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使心灵得到洗礼和升华。同时,通过情感教育,可以使教师与学生真正建立起一种心灵的沟通,这样我们历史课也不会再是死气沉沉,而是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初中历史远程研修学习心得 篇4

2012年初中历史远程教育培训马上就要结束了,通过收看视频,聆听专家们的讲解,以及和有经验的教师们的交流,使我感触颇多。回顾这段学习的日子,倍感喜悦和欣慰,也引导着自己不断思考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下面,简单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转变教学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学会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更新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把自己变为一个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通过课堂教学,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自身发展。

对于学生而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法逐渐进入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提供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1、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到的这张图片(屏幕显示)是福煦车厢,这节火车虽然不在了,但非常著名,它曾经是一战德国签订停战协定、正式投降的地方,回顾一战的历史思考:

如此大的战争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它的性质、结果如何?

战争结束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是否也随之烟消云散了呢?(战后由于德奥成为战败国,英法虽然实力削弱但仍是欧洲强国,美日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它们企图依据变化的各国实力来重新分割世界,所以他们的矛盾斗争又从战场上转移到会议桌上),为了结束厮杀,共谋对策,一场会议上、谈判桌前的唇枪舌战开幕了。

2、简介会议的基本情况。出示巴黎和会三巨头图片

讲述苏维埃俄国被剥夺了参加和会的权利,德国及其盟国则成为受审者等候发落。

组织讨论,探究:“参加和会的27个国家是否有平等的权利?” 认识:帝国主义召开巴黎和会的目的是掠夺战败国和弱小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会议由少数几个帝国主义大国所操纵。

3、展示图片:《凡尔赛和约》。指出《凡尔赛和约》是巴黎和会签署的最重要的条约,有关内容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这个条约不论哪方面对德国进行了压制,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德国的实力进行了保留,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牵制法国,保持欧洲大陆的均势)

4、中国山东问题:①回顾山东问题的由来。②视频播放:《五四运动》。③联系史实,设问总结:巴黎和会关于中国山东问题的规定对中国历史有何重要影响?④分析和约对中国主权的践踏,增强情感体验,激发民族情感。

5、(出示地图)总结一下“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哪些地区统治的新秩序?怎样看待凡尔赛体系?

6、组织学生讨论

法国元帅福煦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订的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关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讨论提示——因为依靠《凡尔赛和约》所建立的一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初中历史培训心得体会 篇5

我们现在使用的初中历史教材是北师大版本,课本内容容量不是太大,却知识含盖面宽,对学生的论证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和比较评价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许多学生不把历史课当一回事,这就更加需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实现教师历史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而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也能够提前熟悉课本内容,理解课本中的基本知识框架,为课堂听课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做好历史预习工作呢?

一、指导学生预习每单元的开篇前言

每一单元的标题下都有一个本单元前言。在前言中不只是交代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还交代了本单元的历史线索和主要问题,它可以帮助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而中国史部分单元前言中又加入了关于世界大势的叙述,更让学生能够了解同时期世界历史的发展特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单元预习可以设计一个单元预习学案,让学生在每单元开始之前预习总结本单元主要知识结构与框架,并找出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二、指导学生注重看教材每课的导入框和开头的引言

北师大版初中教材每课的篇首都有一段简短学习导言,它虽然很短,但里面有知识介绍,有精典问题,且语言概括、精炼,本课内容也都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在课前精读这篇导言,从而对本课内容有一个浅层次的整体印象,同时在预习中也要思考其中的问题以备在课堂上思考回答。当学完课文内容后,再回首具体理解该段导言,学生就能站在宏观角度去理解课文,试着学会繁中求简,详中求略,学生的历史书面语的概括和提炼能力也一定会有提高。

三、指导学生预习教材的正文内容及其中配上的图表

课文的正文分大字和小字两种不同字体,当然大字是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主要内容,而小字部分则是对大字内容的补充与扩展,这些小字史料的引入为学生的学习大量的文献资料与学习素材,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内容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小字部分也要重视。

现行教材中图表数量明显增多了,有原始照片图、后人画图、表格图、地图等。这些图表简洁明快,但功能各异,我们在预习时应该学会看图学史、看图说话、看图复述正文部分相关的史实,可以以此来培养自己口语组织和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课本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问题。所以,以预习中也要重视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四、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后的“每课一得”“材料阅读”“自我测评”和“活动建议”

课本后的“每课一得”会让学生知道许多在教材中和现实生活中经常提到的一些历史术语、名词和概念,还有一些历史资料,它可以帮助学生补充课本知识,深入拓展视野,提高学生阅读史料的水平和从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阅读”不只提供了一段与本课有关的史料,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预习这些史料与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自我测评”中的问题虽是一个较低层次的练习,但其作用不可小视。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低层次能力的积累是高层次能力的基础和载体。这些练习题有的再现本章节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的是针对教材重点内容进行设疑。通过练习,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重点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活动建议”是学习本课的一种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预习中思考如何利用课本内容进行设计,也能起到整合课本内容,深入理解课本内容的作用。

初中历史新教材培训心得 篇6

通过对新课标的认真阅读,我受益匪浅。我认识到在如今信息化时代中只有让初中生主动对对历史及其文化、对历史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并取得成绩。新课标中给予我们新的视野去帮助学生消除消极的情感,以免它们影响学生历史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更应该借鉴苏格拉底“助产术”的教育方式,通过教师与学生不断地提问,激发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使得学生不再只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自主者。

新课标中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需要做到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

初中历史三观教育浅探 篇7

人文精神包括以知识为基础的文化积淀以及以历史和实践为指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综合素质的体现, 也是社会发展真实水平的重要风向标。人文精神教育是初中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历史学科包括世界和中国的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等相关内容,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相对全面的概括, 以丰富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对整体世界的认知水平。从内容上看, 初中历史包括经济史、文化史、政治史、军事史等内容,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抓住历史课程的特点以及开展人文精神教育的契机, 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基础上, 以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完成学生素质层面的引导。

一、充分利用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对初中生开展三观教育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 人生观作为人格的重要内容, 指导着学生对自身的认知以及对自身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对其潜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人类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颇具特色的先进人物, 其作为与态度对历史的进步起着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 教师可向学生充分开展相应的人生观教育。例如在《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可针对商鞅、孙武、屈原、扁鹊、老子、孔子、韩非等人物展开素质教学。首先, 教师要注意确保学生对具体人物的认知程度, 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及其影响等进行全面陈述。在陈述过程中, 教师应避免带有主观的评价色彩, 使学生尽可能客观地认识各类历史人物, 并以自身知识体系为基础展开思考。其次, 教师可通过情境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令学生在正确的历史观的指导下对具体人物加以讨论, 并从中形成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认识。比如在教学《孔子的发展与成就》一课时, 教师可在课堂上开展交流会, 使学生分别针对孔子的教育成就进行分析与总结。由于初中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均未成熟, 在人物认识和评价等方面难免存在不够正确的现象, 因此教师在此过程中还应适当地加以引导, 以保证以培养正确人生观为内容的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效性。

二、充分利用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来对初中生开展三观教育

人文精神的培养除了对学生人生观加以正确引导, 还包括帮助学生形成对世界的整体认知与评价, 并以此为基础, 充分认识自身与世界的矛盾与联系。初中历史作为世界发展的简要陈述者, 既承担着向学生展示较为充分的社会历程的责任, 也应起到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并处理历史与现实、社会与自我等联系的积极作用, 从而完成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教育目标。首先, 全面、详细、有组织、有计划地认识世界发展的过程、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是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以价值观培养为重要目标的课堂活动的重要基础。例如, 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对有关知识进行梳理, 使学生能深入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影响。另外, 在事实教学的基础上, 教师可向学生展示课件的相关视频或文件资料, 使学生在事件的认识过程中充分考虑各方评价。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适当进行引导, 使学生最终形成自身对历史事件的独立看法, 具体可通过创作、演讲等形式完成价值观培养教学的任务。

综上所述, 初中历史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开端, 不仅是其世界观形成的基础, 同时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契机。教师应充分把握历史的客观性、系统性及特殊性等特点, 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人文素质教学, 以先进历史人物的光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以历史的严谨推动学生完整世界观的建立进程。

摘要:初中历史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初始阶段, 历史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同时也在其综合素质、人格的养成等人文精神方面起积极作用。文章主要从充分利用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来对初中生开展三观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聂翔雁.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探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4 (4) .

[2]曹明秋.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问题、现实问题结合存在的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8) .

谈初中历史课堂情感教育 篇8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感教育;人生观

著名学者葛兆光教授对历史的价值有一段精辟的比喻:“历史仿佛给人们提供着关于‘故乡的回忆,这种回忆不一定是对于村庄位置、房舍田地、乡亲父老、水井道路的具体再现,而是一种关于故乡的温馨感觉,使人们一想起故乡就觉得亲切,使互不相识的人一提到故乡就有‘同乡甚至有‘同根的感觉。‘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始终存在着眷念,这就是历史的价值。”诚然,历史的亲近感不是来自冷冰冰的过去的年代、人物和事件,而是我们透过历史迷雾的所悟所得,是可以引起我们共鸣的情感体验。

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既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以应对考试和升学的压力,又通过情感的升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怀呢?下面笔者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体会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情感,这样既避免了历史学习中单纯知识灌输的枯燥,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可谓一举两得。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互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分析原因,升华认识,引起情感共鸣,树立热爱学习的信念,为将来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在这个情感升华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接受了。

二、拓展课程资源,推动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现行版本教材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包括文字、图片及课后知识链接等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对历史知识有更深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此外,现在信息技术、多媒体等技术在教学中运用很普遍,历史教学用多种媒体和各种手段,可以增强训练内容的感染力。有时候,历史课的某些教学内容确实存在比较枯燥、抽象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采用多种辅助手段使内容呈现“活”起来,其教学效果将改善不少。因为教师可优化组合这些媒体手段,将音乐、音像等视听材料镶嵌于教学内容和过程之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与直观教具的结合,呈现生动形象的教育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这样既可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不足,又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感染力,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对历史课的积极情感,进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三、找准切入点,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学相长体现的是师生互动,无法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在平常的教学中,笔者非常注意借助历史上大量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质,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笔者经把杰出历史人物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用他们的高尚品德去熏陶学生,必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教授“中西方古代思想史”时,教材中提到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亚里士多德的“吾爱我师,吾尤爱真理”,这些都是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材料,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这些优秀人物的名言警句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激发学习热情

历史教科书中有一些本身就含有显性情感因素的内容,教师必须研究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发掘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并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把它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的效果。如介绍司马迁与《史记》时就可以这样讲:“司马迁在遭李陵之祸后,身心俱损,也曾萌生过死的念头,但当他想到孙膑在身受取掉膝盖骨的酷刑后依然矢志不渝,完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屈原在屈辱流放中仍忧国忧民,写出千古不朽的诗篇后,他毅然决然地倾尽全力,写了这部经典之作。”这样,我国史坛巨匠司马迁百折不挠、奋笔疾书的崇高形象就会自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怎能不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呢?当然,同一个史实,启情点不同,在情感教育上的作用不同,适用的对象也不同。如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杰出贡献,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很好材料。但教材中充满了数字,内容抽象枯燥,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初中历史课标学习心得 篇9

童知义

本学期学校组织我们学习课标,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感自己认识的不足同时也积极要求自己要与时俱进,在新课改的大好形势下,努力进步。

首先要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时应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其次,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总之,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固定模式中,要树立让学生学真、学善、学美、学成人、学成材的观念。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想我们应努力做到:

(1)在教学观念上,应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2)在信息传输中,应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

(3)在教学模式上,应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4)对学生的态度,应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浅谈初中历史的教学心得 篇10

为浙江大学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现代教育家郑晓沧先生曾经讲过:“今之学生,不可不勉为绩学之士;今之学生,不可不勉有君子之风。”可见,道德熏陶是与知识传授一样重要的事情。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正确为学生树立更好的典范。历史这门课程正是对学生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如何树立榜样无疑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不同的历史教师有不同的见解和认识。除了树立榜样之外,完善导课以及作业布置的有关艺术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两个方面对历史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成长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本篇文章即针对树立榜样、精彩导课以及作业布置三个方面来探讨下本人对初中历史的一些教学心得。

一、教学心得之树立榜样

(一)为何要树立榜样

有人说,教师只要传授好知识就完成了教学使命了。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是不全面的。为人师者,不仅需要成为学生知识上的导师,还应该努力做学生灵魂上的起航人、生活中的榜样。

只有成为学生的榜样,教师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才能更加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此外,教师努力成为学生榜样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各方面的素质也可以得到发展和突破。因此,不论是为了赢得学生的尊重还是推进自身各方面教学素养的进步,教师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是益处多多的。最重要的是,初中历史这门课程就是一门关注学生思想发展的课程,学生能否做到以史为鉴、以人为鉴与教师的教学艺术息息相关。

(二)从细节做起

榜样的树立不能是一句空话,不能停留于形式,而应该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渗透进历史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最能够打动学生的,往往是一些细节。因此,教师在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的时候,应该从细节做起。比如:教师要求学生不要爱护教室的环境、保持教室的卫生,自己首先就应该改掉乱扔粉笔头的坏习惯。再比如:学生评论历史事件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三思而后言、做到有理有据,教师本身在给学生分析教材内容时,就应该认真搜集各方面的辅助材料,尽可能在讲解的时候面面俱到。总之,关注细节是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的必经之路,也是做起来相当有难度的一点。

(三)通过多样渠道获取反馈信息

教师要想成为学生的榜样,还需要了解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而了解的路径则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向学生询问意见和建议;有的教师则更喜欢细细观察学生的反应。我认为,直接向学生询问意见,可能并不能获得理想的答案,因为学生碍于师生之间的感情,可能并不愿意直接告知教师。因此,教师最好还是采取委婉的途径,获悉学生的心声。然后按照获悉的信息,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

二、教学心得之精彩导课

(一)导课是反映教师教学水准的关键环节

导课是一节课的开始,导课是否精彩非常能够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准。一方面,万事开头难,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另一方面,导课的长短充分反映出教师教学时间的把握水准,要想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取得预想的效果,是需要教师较高的教学水准的`。总之,导课是反映教师教学水准的关键环节。

(二)怎样的导课才称得上是精彩的

什么样的导课才称得上是精彩的呢?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教师思考的核心问题。我认为,导课是否精彩教师说了不算,关键还是应该由学生来评断,因为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历史导课最主要的目的之一。通过广泛搜集学生的评价,教师初步得出结论,大多数学生认为短小精悍、互动性强的导课是比较精彩的。短小精悍指的是历史教师即完成了导课这一教学环节,又不耽误课堂主体知识的讲授;互动性强指的是在这个导课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机会以发言或表达的方式参与进来。

(三)教师如何提升自身导课的教学艺术

很多初中生因为历史知识体系庞大而从一开始就产生了畏难的心理。因此,教师努力扭转学生的畏难情绪、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关键的。导课正是教师有效把握学生注意力的环节之一。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导课艺术。一方面,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语言使用和组织艺术,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内容比较丰富的导课。另一方面,历史教师还应该多搜集一些时下热门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中可以使用的素材,在导课的时候多引用一些,以引发学生更多的共鸣。此外,教师还可以多设置一些问题,在导课的时候以反问、设问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

三、教学心得之完善作业布置的艺术

(一)学生完成作业之后,是否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教师留作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规律地温习知识,通过温习而更加扎实地掌握住知识。但是,很多教师其实并没有真正关注学生完成作业之后的效果,布置完作业就万事大吉了。其实,我认为,教师尤其需要反思学生是不是在完成作业之后,取得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如果没有,那么,教师就要反思是哪一个方面出了问题。

(二)关注学生作业完成时的心态和心情

大多数的历史教师在课堂上的时候,都非常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心态。其实,下课之后,尤其是学生完成作业时的心态和情绪一样需要教师关注。如果学生总是在一种不情愿的状态下完成作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也来越反感做作业这件事情,做作业之后也自然不能取得好的成效。因此,当学生出现消极的情绪时,教师就要通过多样的形式进行疏导或者是开解。

(三)兼顾质量和数量是布置作业必须注意的

初中历史教育心得 篇11

关键词:利用 当地历史资源 助推 初中历史 情感教育 途径

【分类号】G633.51

初中历史新课标明确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引导、教育学生“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对此细细解读,我们不难发现,利用历史教材,对初中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纵观现版本的初中历史教材,尽管它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但是,由于它的容量有限,各地那些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源,却难以在教材中体现。可那些各地的历史资源,当地学生大多都有耳闻。利用各地那些历史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身为初中历史教师,对此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摸索出了三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利用当地古代名人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美审美的教育。

我们山东省临沂市兰山汪沟镇闵家寨村的闵子骞,可是个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

据史料记载:闵子骞,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今临沂市兰山区汪沟镇闵家寨村人,公元前536年至公元前478年在世。闵子骞是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唐朝开元年间封闵子骞为“费侯”,宋朝赠“琅琊公”,后又改称“费公”。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闵子骞以“单衣顺母”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故事是这样的:闵子骞小时候,继母虐待他,冬天用芦花套棉衣给他穿。芦花不御寒风,子骞终日冻得打颤。有一次子骞驾车送父亲外出,因寒冷翻车,被父亲呵斥鞭打,结果衣破露出芦花。其父省悟,回家写书休妻。子骞不但不怨恨继母,反而常跪父亲面前,哀求说:“继母在只有我一个人受冻,继母走了我和弟弟们就都要受冻。”父亲见儿子如此知礼,去掉休妻念头,继母也非常感动,痛改前非,从此视子骞为己出。其實闵子骞绝不单单是孝顺,这其中还包含了善良、宽容和仁爱。

为此,本人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曾多次带领学生来到闵家寨村的闵子骞的纪念堂前,声情并茂地讲述闵子骞的故事。让学生闭目遐思,将闵子骞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同放电影般在学生的脑海里反复播放,无形中,闵子骞的品德就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了学生。

其实,各地各学校的周围,或多或少地都有一些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他们身上具备的我们中华民族“孝道”的悠久传统,一代又一代地影响着我们不断前行。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其本身“容纳”的含义,将其升华到一个高度,对学生进行爱美审美的教育。

二、利用当地现代红色历史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当地现代红色历史教育资源,应包括红色历史教育基地和革命英雄人物先进事迹。

近在咫尺的沂南县马牧池乡小洼村,曾是我们山东省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时印刷所所在地。写着“大”字的冲锋号、保存完好的电话机、印刷石板、铅字……这些浑身都荡漾着革命历史“元素”的红色革命文物,至今都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小洼村的纪念馆里。

据报载:自一九三九年十月,至一九四六年九月,在那抗日烽火的硝烟中,大众日报战时印刷所设在沂南县马牧池乡小洼村前后长达七年。当时,该村高锡环老人毅然腾出三间新房,用作印刷场所,无私支援报社战时发展。那时,报社印刷人员增至四五十人,实行全员军事化管理,按时出操训练,纪律严明。由于敌人频繁扫荡,报社工作人员经常会拿起武器对敌作战,有时还会紧急转移。这些红色革命历史文物,是当年大众日报印刷所工作人员紧急转移时留下的,高锡环老人冒险收藏起来。后来因拒绝说出报社印刷场所地址,高锡环曾被日本鬼子在头上砍了一刀。

带领学生来到这里,瞻仰这些珍贵的红色历史文物,学生的面前,会再现出那个年代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放全中国英勇献身的壮烈场面。无形中,一股豪气会从学生的心底升腾——为了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我们理应发奋读书,决不辜负先烈对我们的期望。

与我们学校相邻的沂蒙山的怀抱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活跃着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沂蒙游击支队,支队长崔友义的英雄事迹,在沂蒙山区广为流传。

在革命传统教育实践活动期间,本人在学校领导的帮助下,曾多次邀请健在的沂蒙游击支队的老战士来学校做报告,绘声绘色地讲述崔友义的英雄事迹。听完报告后,再细细回味老战士的动情讲述,学生们都纷纷围拢在老战士的身旁:爷爷,我们一定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三、利用当地当代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对学生进行创业理想教育。

位于我们学校东侧的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半程镇的新程金锣肉制品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一个缩影。而该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周连奎,则是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弄潮儿。

从昔日小厂发展成为中国肉制品行业的翘楚,并一手将金锣打造成业内一流的品牌。周连奎以他的执着、坚韧、责任和奉献让沂蒙人乃至国人广为关注,他不仅书写一个了商业传奇,同时也收获了一路辉煌,其创业史更为人们传为佳话。

经过三次变革,现如今,新程金锣肉制品集团有限公司综合能力居全国首位,肉制品产销量居全国同行业前列。产品畅销全国180多个大中型城市,部分产品远销港澳地区和东南亚等国家。

数次带领学生走进新程金锣肉制品集团有限公司参观学习,聆听完热情的讲解员的动情的讲解,学生们都会被这里的产业规模和火热的生产场面所折服。每每于此,学生们都会在“参观记”里认真地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为实现我们的远大理想,奋斗吧,同学们!

论如何增强初中历史的教育功能 篇12

一、历史教学在学校人文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初中学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对于外界的事物还基本处于学习的阶段。这种特性使他们特别容易被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所影响。因此, 充分利用他们的在校时间, 发挥各个学科的教育功能, 这对于他们的人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是依靠教师的传授以及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的良好氛围。通过这样的教学, 学生能够了解并接受相关的人文知识, 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其中有着许多体现人文情怀的典故, 而这些典故又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因此可以说历史教学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独具的优势。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过历史知识的讲授,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以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待历史、思考历史, 进而促进自己健康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二、增强初中历史教育功能的建议

长期以来, 我国的初中历史教师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日常教学中过分关注对知识的传授和巩固, 而对于历史学科教育功能的发挥不够重视。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 初中历史的教育功能逐渐引起了社会的注意, 笔者结合多年的研究经验, 对如何提升初中历史的教育功能提出几点具体的建议。

1.初中历史教师要转变落后的观念, 提升自身业务 水平

要牢记“要想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首先要拥有一桶水”这个道理, 努力地充实自己。不要因为历史在初中阶段是开卷考试而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要牢记为师者的责任:“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为师者的首要任务。在现代阶段, “传道”演变为对学生人文情怀和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培养。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转变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养成的单纯拓展自己专业知识的习惯思维, 认真思考, 领悟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情怀培养的深层次关系。要不断地充实自己, 不要将眼光局限在初中历史教材这“一隅之地”, 在不断夯实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 多多了解诸如地理、政治和民俗风情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求博古通今, 但至少在课堂上也要能够做到旁征博引, 对于相关典故能够信手拈来。例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史时, 可以通过“历史总是曲折前进”这一论断来进行说明。从中国历史来看, 历代初期的几位皇帝都很注重人民的生活, 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国家便逐步走向繁荣, 汉代的“光武中兴”, 唐朝的“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清代的“康乾盛世”等都使各自的朝代达到了统治的黄金时期。但随着统治者个人权力的膨胀, 横征暴敛、鱼肉百姓的政策相应出台, 最终使国家走向灭亡, 借此引导学生要戒骄戒躁, 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效果。

2.初中历史教师要利用课堂内容提升德育水平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德育资源非常丰富, 教师如果能认真挖掘、妥善利用, 无疑会给德育教育带来极大的帮助。如在讲《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节课时, 可以充分联系我国古代那些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科技发明, 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再比如讲到都江堰时, 可以联系现今社会许多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利益竭泽而渔, 不顾子孙后代的利益, 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等, 激发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热情。在进行这些课的讲授之前, 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动手收集资料, 然后通过课堂展示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初中历史教师要利用插图加强美育

初中历史教材中, 有着许多栩栩如生的插图, 如果利用得当, 这些插图有利于提升初中美育的效果。教材中既有敦煌壁画、《蒙娜丽莎的微笑》等驰名古今中外的绘画作品, 也有唐代“颜柳”、宋代“苏黄米蔡”等大家的书法作品, 教师在讲述时如果能适当地穿插一些经典桥段就会起到非常好的美育效果。

总而言之, 要想充分地发挥初中历史的教育作用, 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积极学习, 不断地丰富自己, 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沈旗军.初中历史教学要发挥人文教育功能分析[J].新课程导学, 2013 (7) .

[2]洪桂民.初中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塑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 .

上一篇:成功,真好作文700字下一篇:爱心社敬老院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