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非均衡环境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中国保险监管环境研究

摘要:保险监管环境是一个全新的题目。这是本文的主要价值之一。 从古至今,人们对环境与形势的研判高度重视,往往把它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晏子春秋·杂下之十》记载:“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此句以橘的生长环境为喻,形容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必然发生变化。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刘欲毕试以完大典,俱审时度势,切中事理。"其中“审时度势”,就是指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 保险监管与监管环境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紧密关系。这一关系既不是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适应或者反作用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共同进化的关系。环境影响保险监管,保险监管可以调适环境。保险监管环境具有非均衡性,这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保险监管对环境进行调适的前提与基础,二者在不断运动、变化中寻找均衡。认识到这一规律对于实现科学的保险监管极为有益。这种非均衡性归结为监管环境本身的运动,并决定于监管环境本身的不确定性,包括动态性、复杂性。由于环境本身的动态性与复杂性使监管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以及内外环境之间的非均衡性,并最终造成保险监管的动态变化与调整。同时,非均衡性决定了监管调适的方向、速度、空间以及方法。就调适的类型来看,可分为适应性调适与控制性调适,就调适的模式来看,有激进式模式与渐变式模式。 保险监管与监管环境二者的关系可以从我国过去的保险监管实践中得到实证。 从外部环境对保险监管的影响看,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历程,正是我国保险监管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不断适应与调整的过程。我国于1992年开始保险市场的试点开放,2001年我国加入WTO又促进了国家的对外开放,保险业作为入世谈判的重点与焦点,处于对外开放的关键位置。从总体上看,中国保险业坚持积极稳妥的开放策略,较好地处理了开放与发展、开放与防范风险的关系。通过对外部监管环境变化的积极应对,有效提升了我国保险的竞争力,促进了保险监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实现了合作共赢与优势互补。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国家的对外开放倒逼保险业改革,并促进保险业提升竞争力。尽管开放的积极作用尚待进一步理顺与发挥,但中国保险业着实从改革与调整中得到了实惠。 从内部环境对保险监管的影响看,2008年保险会出台的70号文规范财产保险市场秩序,就是我国保险监管对内部监管环境的主动调整的过程。出台该文规范财险市场的背景是,当时财险市场一片混乱,各种不规范、甚至是违规违法行为充斥于市场,如随意压低价格、套取费用、违规支付高额手续费等,致使市场环境恶劣,一些大型财险公司的高管甚至悲观地认为,中国的财产保险业已没有发展前途与希望了。针对这种环境,保监会果断出手,下重拳规范财险市场秩序,明确了七项措施来规范市场,自2008年9月至12月,短短数月内责令各公司撤换高管21人,停业整顿16家,罚款近600万元。保监会针对财产险市场的一系列整治行动,其实质上就是对当时环境的优化与治理。通过整治,财险市场上的种种违法违规行为得到了较好治理,环境的大大改善也带来了产险市场的发展春天,各财险公司的盈利环境大大改善,于2009年实现了历史性的扭亏为盈,于2010年实现盈利大规模增长。 如今,监管环境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这其中各种复杂的原因。从国际形势来看,随着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加速,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保险业带来了严峻挑战,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还加剧了风险在全球的传递,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对保险监管产生重大影响。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处的背景来看,目前我国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与变动期,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社会管理水平较低,这均加大保险监管环境的复杂性。此外,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深,必将使监管环境更加复杂。从我国保险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面临着发展方式转型的阵痛,发展业务与合规经营的矛盾必然较为突出,这也加大了环境的复杂性。 本文以构建我国保险监管环境体系为目标,以保险监管环境的非均衡性为基础,以研究监管环境与保险监管的关系为主线,集中论述了监管环境的因子及其影响、监管环境—监管的模型关系、环境因子的影响权重、监管环境的调适及优化对策等,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是首次就我国保险监管环境体系进行的系统思考,并得出了许多创新性观点,这是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目前关于保险监管的研究成果颇多,但都集中在如监管制度、监管效率等方面,涉及到监管环境的成果基本为零。 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它通过系统研究保险监管环境,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保险监管环境的模型、因子及环境与保险监管的关系、监管环境的调适以及优化对策,并用我国保险监管实践就环境对监管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构建的监管环境体系,有利于监管部门在制订政策时能充分考虑到环境的需求,在何时期更关注何种因素,从而使监管政策的制订更有针对性与系统性,并为实现科学监管提供决策依据。 具体而言,其意义有: 1.本文提出了监管环境的非均衡特性,这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保险监管对环境进行调适的前提与基础。认识到这一规律有利于理解监管的动态调整。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以及内外部环境之间对这种非均衡性进行了分析后,进一步指出了其作用机理。并指出,正是由于保险监管环境的非均衡性,才决定了监管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 2.本文系统论述了监管环境各主要因子以及监管环境与保险监管的关系,为实现科学监管提供更加详实的环境依据。通过系统地分析,本文指出在监管环境与监管之间确实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既不是简单的决定或作用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反作用的关系,而是互相影响与共同进化的关系。认识到这一点,将有利于监管部门更好地认识与把握环境的客观规律,对于不利的环境进行调适。 3.本文提出了内外部环境因子在不同时期对监管影响权重不同的观点,有利于增进监管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本文创造性地选取快速扩张期与科学成长期就环境对监管的影响权重进行分析,得出了在科学成长期外部环境对监管的影响权重更大,而在快速扩张期内部环境对监管的影响更大的结论。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是,在现阶段,应科学、动态协调相关资源在外部监管环境的改善上。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运用系统论与方法论,以构建中国保险监管环境系统为目标,以监管环境的非均衡性为基础,以论述监管环境与监管之间的关系为主线,首先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监管环境的非均衡特性,并将保险监管环境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分别分析了内外部环境及共各因子对于保险监管的影响,指出了内外部环境对于保险监管影响的主要路径;随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实证分析了监管环境与保险监管关系,得出在科学成长期,外部环境因子对监管的影响权重更大的结论;紧接着,分析了保险监管对环境的调适,包括监管环境调适的类型,有适应性调适、控制性调适,调适的模式有激进式模式、渐变式模式,并以社会管理创新为例说明了调适的利弊;然后,分别从国外监管环境变化对监管环境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提出了我国保险监管环境的具体优化对策。各章主要内容为: 引言部分阐述了选题背景与意义,说明了文献综述,分析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的研究方法,并指出了创新点及不足。 正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保险监管环境及其相关理论。首先,本章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包括广义的保险监管环境、狭义的保险监管环境与保险发展环境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监管的现实环境与潜在环境;保险监管与监管环境。构建了监管环境-监管的模型关系,将监管环境分为外部环境(包括国际环境与国家环境)与内部环境(包括硬环境与软环境),并细分了其下各因子。其次,指出了监管环境的非均衡性,这是监管动态调整的根本原因。在对均衡与非均衡的定义进行明确的基础上,指出了保险监管环境非均衡性形成的三种原因及其作用机理,并分析了保险监管环境非均衡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最后,分析了环境与组织关系的理论。包括环境决定论、环境适应论、相互影响论与共同进化论。并对这四个理论进行了简要评述。 第二章,保险监管的外部环境。本章首先一一分析了外部环境中国际环境的各主要因子对于保险监管的影响,其次分析了外部环境中国家环境的各主要因子对于保险监管的影响。接着,本章分析了外部环境对保险监管产生影响的主要路径,包括政策影响路径、风险传递路径和社会文化变迁路径。最后,以中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为例,实证分析了外部环境对监管的影响以及二者的共同进化。 第三章,保险监管的内部环境。本章接着上一章就内部环境对保险监管的影响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内部环境中硬环境的各主要因子对于保险监管的影响。其次,分析了软环境的各主要因子对于保险监管的影响。紧接着,分析了内部环境对保险监管产生影响的主要路径,包括消费者路径、保险企业经营路径和行业边界路径。最后,本章以保监会70号文规范财产险市场秩序为例,实证分析了内部环境对监管的影响及二者的共同进化。 第四章,各环境因子的影响权重。本章构建了保险监管环境适应性评价模型,并用层次分析法(AHP)就我国保险监管外部、内部环境因子对监管的影响进行测算与评价。创造性地选取保险业的快速扩张期与科学成长期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各阶段影响保险监管的诸因子排名并对其进行现实解释。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在快速扩张期,内部环境对我国保险监管的影响权重更大;而在科学成长期,这一结论则相反。需说明:快速扩张期与科学成长期并没有严格的时间划分,截取这二个阶段主要是为考察监管环境的内部与外部因子在这二个时段对于监管的影响权重。我国保险业处于从快速扩张期向科学成长期转变的阶段。 第五章,保险监管环境的调适。本章主要讨论了保险监管环境变化的理论背景、监管环境调适的类型、调适的模式等,并以社会管理创新为例,分析了调适的利弊。首先,监管环境变化的背景实际上是在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两大经济学流派的长期演变中发展的。其中,经济自由主义为宽松的监管环境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国家干预主义为严格的监管环境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本章分析了保险监管对监管环境调适的类型,包括适应性调适、控制性调适。随后,进一步分析了主要的调适模式,包括激进式模式与渐变式模式,影响监管机构选择调适模式的因素包括监管环境的复杂程度、监管环境的变化速度、监管环境影响及调适的紧迫程度。最后,分析了调适本身就是以外力对环境的干预过程,可能会带来利弊两方面的影响。并以社会管理创新对监管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具体分析。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管理政策建立及劳动者收入提高方面、传统文化及居民消费观念转变、保险业参与社会管理方面、保险资金投资运用效率提高方面,不利方面包括提升保险创新能力、保险监管能力、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以及防范化解风险能力方面。 第六章,我国保险监管环境的优化。本章提出了保险业需要顶层设计,以适应社会改革与管理需要,适应新时期的监管环境变化需要。本章分别就优化保险监管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分别提出具体建议。优化外部环境的建议主要有: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加强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趋势研究、发挥保险社会管理功能、推进公开信息披露工作等。优化内部环境的建议主要有:加快行业发展方式转型、建立健全保险市场退出机制、重视消费者权益的教育与保护、加快费率市场化步伐等。 就研究方法而言,本文采用了宏观分析法和微观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以及实证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 宏观分析法和微观分析法:本文的论题我国保险监管环境属于宏观范畴,从总体上看,本文的研究多运用宏观分析法,但在总体宏观的基础上,也不乏微观角度,如在对我国保险监管环境的影响路径分析中,对具体消费者、保险企业经营的分析,都属于微观范畴。 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静态分析法从当前具体的时间点对保险监管环境的因子进行分析,如研究保险监管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中,包括各具体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对监管的影响,又如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对监管的影响路径等,都属于固定时点的静态研究范畴;动态分析法指将保险监管环境置于一段时期内进行分析考察,以总结其规律并找出办法,如在监管环境的调适中,以我国社会管理创新为例就调适的利弊进行分析,将我国保险监管环境放在经济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创新这一动态环境中进行考察,充分考虑了当前乃至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监管环境变化对监管的影响,有利于做出更加科学的监管决策。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相结合,既能把握当下,又能预见将来,对于全面、系统地研究我国保险监管环境意义重大。 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侧重研究保险监管环境与监管关系的基本属性,如两者之间的互相影响与共同进化关系等;定量分析法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保险监管环境进行研究,运用AHP法,将行业发展分成快速扩张期与科学成长期两个不同阶段进行量化比较,使我们更加直观、清晰地看到我国保险监管环境的影响因子对于监管的影响。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能加深对我国保险监管环境的理解与认识,使研究结果更加详实,深化我们对其的认识。 此外,本文还运用了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主要表现在从我国保险监管的实践中选取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与70号文整治财险市场秩序分别就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对监管的影响进行分析。比较分析法主要指在对西方发达国家保险监管环境变化的规律进行比较分析。 本文的结论或创新点主要体现在: 第一,研究选题的创新。不囿于一般保险监管的创新性选题,本文展开的系统阐释和论点,是首次尝试对保险监管环境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的系统性论证。目前,我国对保险监管的相关成果,主要包括监管制度、监管效率、监管理论等方面,涉及到保险监管环境的成果近乎空白。而实现保险业的科学监管,需要我们分析影响监管环境的影响因子,从更加宏观的视角,跳出监管看监管,跳出行业看保险。基于此,本文从更加宏观的视角出发,提供了这样一个研究的可能。 第二,本文首次系统地构建保险监管环境体系,集中论述了监管环境与保险监管的关系。首先,以保险监管环境的非均衡性为逻辑起点,对监管环境非均衡性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分析,为正式开始研究奠定基础。并指出,正是由于监管环境的非均衡性,才决定了保险监管是一种动态的调整过程。其次,搭建了保险监管-环境的模型关系,将保险监管环境划分为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就并各影响因子对监管的影响进行一一分析;分析了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对监管的主要影响路径,并从我国保险监管实践经验出发,分别就内外部监管环境对监管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了监管环境与监管之间确实存在着互相影响与共同进化的关系。最后,本文还就保险监管对于环境的调适的类型、模式及利弊进行了分析。 第三,本文首次提出了在不同发展时期,内外部监管环境对于监管的影响权重不同的观点。针对内外部环境不适应,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内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进行研究,并创造性地选取快速扩张期与科学成长期进行对比研究这一思路,得出:在快速扩张期,内部环境对于监管的影响权重更大,而在科学成长期,外部环境对于监管的影响权重更大。其实践意义是,对于当下的保险监管,尤其应将监管重点向外部环境的优化方面倾斜资源,重视外部环境的改善与优化。 此外,本文还从构建监管环境系统的视角出发,提出了许多对保险监管有益的建议。如,本文指出,目前我国保险监管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环境的不适应问题,必须增强内部环境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调整能力并发挥好协调能力:本文还将把保险监管环境置身于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研究,强调因地制宜,借鉴但不能片面照搬西方经验。本文认为,如何提高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是监管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提高行业影响力不能完全依靠发展速度,更应依靠与发挥保险的风险管理及其特有的社会管理功能,充分利用好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带给保险监管的机遇。 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本文考察的保险监管环境因素仅仅是面临的一些主要影响因子,而影响因子的数量和种类几乎是无限的,任何一种研究都不能奢望考察全部因素。考察监管环境影响因子不能完全排除主观判断,是一个仁者见仁的过程。本文力求从影响监管环境的规律上梳理其脉络,尽量还原其科学与正确的一面。同时,保险业作为开放的系统,与环境处在不断的互动过程中,这一变化可能导致行业的经营、发展以及产出等方面的变化,并最终使影响因子发生变化。第二,由于监管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后续研究中应加大对优化监管环境的研究力度。

关键词:保险监管环境;非均衡性;影响因子;影响权重;环境调适

学科专业:保险学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保险监管环境及其相关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保险监管环境与保险发展环境

二、监管的现实环境与潜在环境

三、保险监管与监管环境

第二节 监管环境的非均衡性

一、均衡与非均衡

二、监管环境的三种非均衡

三、监管环境非均衡的机理

四、监管环境非均衡的意义

第三节 环境与组织关系的理论及评述

一、基本理论

二、简要评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保险监管的外部环境

第一节 国际环境

一、世界经济增长率因子

二、全球金融市场因子

三、国际保险监管趋势因子

四、国际再保险环境因子

第二节 国家环境

一、国内政治与法律因子

二、GDP增长率因子

三、税收与投资环境因子

四、利率因子

五、社会信用与舆论因子

六、技术与自然环境因子

第三节 影响路径

一、政策

二、风险传递

三、社会文化变迁

第四节 实证分析: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保险监管的内部环境

第一节 硬环境

一、保险发展水平因子

二、市场结构因子

三、监管改革因子

四、行业组织因子

第二节 软环境

一、监管制度因子

二、监管人力与机构设置因子

三、保险服务因子

四、保险文化因子

第三节 影响路径

一、消费者

二、保险企业经营

三、行业边界

第四节 实证分析:70号文件规范中国财险市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保险监管环境因子权重分析

第一节 层次分析法(AHP)概述

一、基本原理

二、研究步骤

第二节 基于AHP的环境因子模型

一、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二、构造判断矩阵

三、进行一致性检验

四、计算综合重要度

第三节 不同时期环境因子的影响权重

一、测算

二、评价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保险监管环境的调适

第一节 环境变化的理论背景

一、经济自由主义与宽松环境

二、国家干预主义与严格环境

第二节 调适的类型

一、适应性调适

二、控制性调适

第三节 调适的模式

一、激进式模式

二、渐变式模式

第四节 调适的利弊:以社会管理创新为例

一、有利方面

二、不利方面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保险监管环境的优化

第一节 保险监管环境的顶层设计

一、顶层设计的内涵

二、保险业改革顶层设计的意义

第二节 外部监管环境的优化

一、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

二、分析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趋势

三、创新保险社会管理功能

四、加大保险信息披露

五、改进提升行业形象

第三节 内部监管环境的优化

一、加快行业发展方式转型

二、建立健全保险市场退出机制

三、重视保险消费者的教育与保护

四、推动费率市场化改革

五、发挥保险行业协会自律作用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上一篇:实验技能竞赛论文提纲下一篇:政府职能转变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