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形势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金融监管形势(共8篇)

金融监管形势 篇1

各方共同努力推动博士后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夏文峰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秘书长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为谋取长期发展优势,争相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必须千方百计的用好人才、用活人才,千方百计的招揽人才,在人才竞争中占据主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也指出,要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国内人才作用,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人才。

博士后研究人员是我国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国家对博士后制度和博士后群体高度重视。我国自1985年开始实行博士后制度,通过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和使用中发现更高级的人才。该制度实施25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单位和学者的大力支持下,博士后制度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已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46个,并在大型企、事业单位设立了164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7万多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经成为世界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博士后制度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高层次人才工作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出站的博士后绝大多数已经成为相关领域和单位的科研骨干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博士后研究人员成为最活跃、最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的青年人才群体。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改革完善

博士后制度,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渠道,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提高博士后培养的质量。

交通银行在实施“走国际化、综合化道路,建设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一流公众持股银行集团”的发展战略进程中,高度重视博士后的培养工作。建站五年以来,通过博士后管理工作的不断实践,交通银行制定了一整套博士后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日常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相结合的博士后管理制度可操作性强,效果突出。尤其值得强调的是,交通银行每年根据形势变化和银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强调博士后要重调研、重实际、重参与、重合作、重交流,进一步拓宽和创新了博士后科研模式,科研成果显著。

新形势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2010年交通银行博士后金融论坛纪要

编者按:由交通银行博士后工作站主办的“2010年交通银行博士后金融论坛”11月5日在昆明举行。全国人大财经委、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8家商业银行博士后工作站的领导和博士后以及4家媒体的40位代表出席了论坛,与会代表围绕论坛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就银行业博士后培养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新金融》期刊宣布了“2010年博士后金融专题研究”征文获奖者名单。关键词:博士后论坛

金融创新

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12-014-03 博 士 后 论 坛

我国在动产担保领域开展金融创新成绩斐然 刘 萍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

中国人民与银行相关研究和实地考察结果表明,近年来,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动产担保领域。金融担保问题与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密切相关。《物权法》第四编,即与担保物权相关的八大条款,奠定了中国在金融创新领域,特别是动产担保方面的制度建设基础。

担保是我们日常经济生活中最复杂、最核心、也是最具有竞争力的部分。目前,世界银行每年对全球130多个国家的经营环境进行评估,其核心就是该国动产担保制度建设情况。2008年《物权法》颁布之后,中国在该项评估中得分得到显著改善,打破了长期以来得分为零的困境,2009年更被世界银行推行为该评估三大案例之首。区别于其余两国的技术性改革,中国的案例属于制度性改革。2010年,中国的动产担保案例再次居全球158个案例之首。中国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尤其是在动产担保领域的一些举措,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也引起了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

与动产担保相关的金融创新,其亮点主要是保理和应收账款的供应链融资,即使用权、经营权和产权的改革。《物权法》颁布4年以来,我国在动产担保方面创新出大约200多种模式,并在全国范围内复制和推广开来。目前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创新急需下一步的司法解释,通过划分一定的边界,为金融创新给予法律支持。

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平衡关系 龚明华 中国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

在国家人事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设立了博士后研究站或工作站。在当前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管理创新迅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加强对行业内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博士后研究人员,作为银行业研究人员队伍当中高层次的群体,对推进银行业重大研究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博士后人员研究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交行博士后

金融论坛至今已经举办了四届,为银行业提供了一个交流成果、思想碰撞交流的平台。结合本次论坛的主题,我们可以从四个角度来认识如何处理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平衡关系。

首先,总体来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开始反思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问题。美国等西方国家面临的主要是创新过度、监管不足的问题。与之相反,我们目前还处在经济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很大,需要继续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开展金融创新,特别是在农村金融服务、小企业金融服务,消费金融、绿色信贷等领域进行创新。当然,在积极开展金融创新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防范和控制风险。作为监管者,银监会要坚定的站在市场的旁边去弥补市场的缺陷和不足。因此,我们必须有效处理其中的平衡关系,既要弥补不足,同时也不能遏制创新。

其次,从金融创新本身来看,金融创新必须坚持简单、实用、透明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简单。在美国次贷危机中,金融创新变得非常复杂,风险传递链条不断加长。如果没有一个权威机构能够完全掌握全部信息,那就谈不上有效监管。所以,简单原则在金融创新过程中非常重要。只有保证金融创新模式和产品结构简单,才便于检测风险、发现问题。第二个原则是实用,即金融创新必须具有明确的实体经济真实需求导向。创新要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特别是最基本、最广泛的金融需求,以填补服务的空白。因此,坚持金融创新,要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金融体系的发展程度相适应,坚持金融创新密切联系实体经济的需求和银行业发展的现状。我们要杜绝为了创新而创新,杜绝非理性的行为,创新要能够降低机构的成本、市场的成本和社会的成本。第三个重要的原则就是透明,坚持信息的充分披露,防范不合理的关联交易。《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活动必须遵守行业的行为准则和银行员工操守守则,要向客户准确、公平,没有误导的进行信息披露,充分解释与创新产品和服务相关的权利、义务和风险。例如,对理财等重要创新领域产品,银行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让客户去清理、抄录风险提示语,确认客户确实了解银行所披露的相关风险信息。在金融创新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上三个原则,做到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充分披露,加强对银行机构个人理财、代理销售保险、信用卡、衍生产品交易、债券投资、信贷资产转让等领域的监管,规范一些不合理、不合规、不审慎的行为。

再次,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我们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要吸取美国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的教训,坚持将金融创新与公司治理、激励机制相结合。反思美国金融危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公司治理和激励机制严重扭曲,导致金融创新过度扭曲。金融创新,不再契合实体经济的需求,不再满足市场的

2010 总第262 期 12 December 需要,反而成为价格投机、过度承担风险、规避监管和客户争利的工具。我们要以此为鉴,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必须具有负责任的董事会和高管层,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架构,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最后,从金融监管者的角度来看怎样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平衡。作为金融监管者,一方面要加强创新监管机制建设,主要是加强部门监管和机构监管联动。在功能监管方面,要强化市场的检测,进行风险提示和监管标准解读。在机构监管方面,需要强化信息共享,便于功能监管进行行业综合分析和持续检测。必须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才可以适应金融创新领域发展的新形势。另一方面就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监管水平。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方向与金融监管 连平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大力推进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刻不容缓。首先,2009年信贷超常规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商业银行必须改变业务结构,从以贷款业务为主更多地转向一些新型的、创新性的业务发展。信贷超常发展主要源于两个原因:一是从总量上看,较高的信贷和货币供应水平与中国的融资需求密切相关。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会对货币供应和信贷产生较高的需求。二是从结构上看,资本市场在整个融资当中所占的比例依然较低,目前仍没有超过20%,这个结构问题是导致我国GDP 和M2比例不合理的一个重要原因。直接融资基本不具有创造货币的功能,间接融资占比高导致金融体系创造货币的能力较强。其次,国内外监管要求明显提高,会提高未来发放贷款的成本,迫使商业银行在其他领域开展更多的业务创新。再次,在“十二五”期间利率市场化推进速度会进一步加快,将对银行经营管理产生更为明

显的影响。在现行体制下,银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银行必须积极开展创新业务。

在推动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同时,监管部门必须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下阶段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控制信贷增长,大力发展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另一方面,发展其他非信贷融资产品。监管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对金融创新予以鼓励和引导。一般来说,金融创新产品往往涉及到多个监管部门,这意味着我们创新和完善协调监管,监管不留死角,更要促进金融产品

创新。

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完善金融创新机制:一是创新产品要简单、透明,使投资者容易理解;二是银行在设计创新产品时,要确立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首先应考虑的是客户的利益而不是商业银行自身的利益;三是要建立一种金融创新评价制度,通过相关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对金融创新产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当然,监管机构要对这些中介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金融监管形势 篇2

一、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加强金融监管对于经济发展以及政府管理社会都有着独特的意义与作用, 政府与金融机构都不能忽视这种作用, 应该积极地认识这种作用。作者在此将加强金融将的作用或者是意义简单地分为以下三点:

1. 加强金融监管可以建立公平的市场秩序[2]。

金融市场的成分是非常复杂的, 它有着众多的参与者, 参与者之间相互竞争的非常激烈。就以前的事例来看, 如果缺少金融监管, 就会出现许多的恶性竞争、不公平竞争的事件。加强金融监管是维护市场秩序、确定公平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2. 加强金融监管可以对市场经济施加一定的干预, 确保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以及盲目性, 如果没有一定的金融监管就会朝着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而去。金融监管对于市场经济有一定的指导性, 可以指导市场经济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3. 金融监管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政府依靠金融监管来实现对经济的管理, 以达到政府所期待的目标, 也通过金融监管来实施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除此之外, 金融监管还有着许多作用, 比如可以稳定市场经济等等, 这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如何加强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的意义非凡, 加强金融监管不是简单就能做到的, 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制约着金融监管的实施。作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及理解, 将加强金融监管的措施分为以下几点:

1. 全社会、全面的重视金融监管[3]。

目前很多的金融机构或者说大部分的政府部门还没有意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导致的后果就是忽视金融监管、没有制定有效的金融监管措施等。首先, 政府必须重视金融监管, 政府可以开展关于金融监管重要性的课程, 领导以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参加, 切实的了解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其次金融机构与企业对于金融监管应该加大重视力度, 可以模仿不重视金融监管而导致的后果的情形, 让工作人员换位思考、了解其重要性;最后全民性的重视金融监管。只有重视了金融监管, 才可能做好金融监管工作, 这种措施是在为之后的金融监管实施打基础。

2. 做好各类商业银行内部的金融控制管理。

商业银行是我国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 其金融监管工作的实施直接关系着国家金融监管的实施。银行的内部控制管理联系着许多的方面, 比如管理部门、下级工作人员等, 银行内部控制管理有着一套非常完善的体系, 它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以及共同努力。这套体系是由银行各种内部管理方案而组成的, 系统非常庞大, 这样系统具体的内部管理体系才能实现银行内部权力的制衡以及有效的监督管理。金融危机让所有的金融机构都了解到金融危机的发生与机构内部的管理有着很大的联系, 很多时候都是由于银行自身的监督管理工作没有做好而导致了之后的金融问题。商业银行要想做好自身的内部监督管理必须做到这几点:严格审查银行的真实资产, 不定期的对于已经了解的资产进行审查;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的给出解决方案;银行内部监管部门做好对银行的监督管理工作,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及时解决;最后把银行内部监督管理的结果做成书面报告, 及时报告给上级部门。银行只有自身进行严格的内部监督管理控制, 才能减少可能出现的金融问题。

3. 做好各类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督控制工作[4], 强化内部控制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

每个金融机构都存在着自身的内部审计部门, 这个部门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 做好金融机构内部监督管理工作也就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可以及时发现机构中存在的问题, 确保取得的信息都是真实可靠的, 这是因为内部审计在金融机构中的地位非同小可, 它直接掌握着金融机构内部所有的信息。具体的做好内部审计工作需要了解大量的机构信息, 将与内部管理有关的信息筛选出来, 根据相关信息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制作出融机构内部管理明细。利用这个内部管理明细金融机构可以迅速地找出机构金融监管的薄弱之处, 重点对薄弱之处进行监管。有重点、有步骤的金融监管必定会带来有效的监管结果。

4. 强化企业中的财务审计工作, 实施全面的金融监督[5]。

企业中的金融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 企业应该进行强有力的监管, 无论是对于财务预算还是对于执行力都应该进行有效地金融监督。企业可以制定具体的财务管理条例, 这项条例必须全面、可靠, 包含了企业金融的各个方面, 例如财务预算、财务决算、各类财务报表的审查规定等, 在制定金融监管条例之后切实的落实制度, 实现制度化的金融监督管理。企业还必须做好外围的审计工作, 分时段的对于企业的各项财务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时刻的检查企业财务的实际情况。最后, 企业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审计部门, 负责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 来减少金融风险。伴随着未来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国各大企业也将会发展迅速, 也会扩大企业规模, 这时候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对于企业的金融监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企业内部管理直接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命运, 做好了企业内部审计监管工作才算是做好了企业金融监管工作。

5. 确保证券市场的安全、健康[6]。

证券市场的管理也是加强我国金融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 证券市场的发展与金融监管是分不开的。我国目前的证券交易市场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行为,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多不好的影响。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 要想加强金融监管力度, 就必须做好证券市场的各项工作。具体措施分为以下几点:

(1) 强化各类信息的更新力度。很多时候证券交易市场出现的问题都是由于信息不准确、不及时而造成的, 大部分都是由于信息闭塞而引起的。所以政府应该严厉的打击不实信息, 遏制造假行为, 及时利用各种渠道发布真实的金融信息, 以此来进行金融监督、管理。

(2) 加大对上市公司的审查。政府必须制定严格的企业上市标准, 严格的按照标准执行上市公司的检查工作。同时对于已经上市的企业进行定期核查, 如果不符合上市标准要及时进行调整, 对于不易调整的企业, 要责令退市。只有通过这些规定才能确保上市公司的质量, 进一步的确保证券市场的安全。

(3) 实施最大程度的政府行政透明化。目前很多的金融机构会猜测政府的行为, 以此来预测股市, 导致出现许多不必要的问题。所以政府很有必要实施行政透明化, 减少金融界对政府行为的猜测。以上这些都是加强证券市场金融监管的措施, 只有切实的落实了这些措施证券市场的交易才能更加规范、安全, 未来的证券交易市场才值得信任, 最终金融监管才能发挥作用, 才能达到实施金融监管的目的。

三、结语

就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将面临更多的金融风险与金融挑战。金融学家认为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能够切实降低金融风险, 实施全面的金融监管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它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与社会人士的共同努力。笔者认为, 只有首先认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然后实施以上提到的加强金融监督的措施, 才能迅速有效地开展金融监管工作, 金融监管的效果才会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市场经济的发展才会更加顺利、安全。

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越来越注重金融监管的重要性。随着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将面临更多的金融问题, 如何面对金融危机, 解决经济问题成为了金融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主要讨论了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加强金融监管, 希望对经济的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关键词:目前现状,加强,金融监管

参考文献

[1]李炜.谈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经经营和监管的启示[J].新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2) .

[2]李成, 涂永前.“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1, (01) .

[3]魏革军.危机推动下的金融监管变革——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J].中国金融, 2010, (14) .

[4]刘扬.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中国金融监管的政策选择——基于巴塞尔协议Ⅲ的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 2011, (06) .

[5]李文泓, 陈璐.美国、欧盟和英国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比较:措施、展望与启示[J].中国金融, 2009, (20) .

新形势下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思考 篇3

【摘 要】现阶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批互联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平台迅速发展壮大,对现行金融监管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做到既能充分包容创新又能确保监管到位,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互联网金融;监管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最近两年,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迅猛。来自第三方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2015年网贷、支付、众筹等互联网金融行业持续快速增长,其中P2P网贷市场交易规模9823.04亿元,相比2014年增长了288.57%.

当前经济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需要多方位的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为经济助力。互联网金融作为信息业和金融业结合的典范,对经济体来说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它使得整个金融结构和市场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弥补传统金融不足、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大众创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了其特有的技术、信用等风险。仅2015年12月,全国P2P问题平台就新增了106家,截至2016年2月,累计P2P问题平台已达到1425家,占现有P2P平台的36.1%。去年下半年的泛亚事件、e租宝事件等,因回款额度巨大、涉及投资者人数众多,成为广受社会关注的案件。这些公司的实质是打着互联网金融的幌子进行非法集资、自融、庞氏骗局等违法犯罪活动,对投资者和社会造成了巨大伤害,也影响了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声誉。

春节过后,一线城市房价开始出现新一轮上涨,楼市火爆的背后隐现互联网金融的身影,众筹、首付贷、P2P等高杠杆房地产理财产品几乎被用到了极致,这类产品助推一线城市房地产出现非理性过热,对楼市长远健康发展不利。目前这类产品还处于监管的真空区间,央行征信系统亦无相关数据,这放大了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与此同时,我国还有众多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从事着互联网金融活动,却享受不到金融政策的红利,税负过重,发展受限。

目前尚无细化的监管政策真正“落地”。2015年7月,十部委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反映出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正在逐渐加强。但《指导意见》毕竟不是法律,其对各类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和监管只能作笼统的规范,而无法实现对复杂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全面有效的覆盖,互联网金融监管仍然任重道远。

三、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建议

鉴于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相应的金融监管体制需加快建立,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我们对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尽快出台互联网金融监管相关细则。十部委发布的《指导意见》已经明确了国家层面的监管职责分工并落实了监管责任,但与之相应的监管细则还尚未出台,省级层面监管主体仍不明确,监管工作无法落到实处。鉴于国家部委在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我们可以建立以国家部委牵头、中央驻地方监管部门为主力的监管协调机制。这种机制可以使地方政府在监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加强与中央的沟通,便于及时处置互联网金融风险。

严守准入门槛,建立退出机制。网贷行业竞争激烈,经营风险较大,部分欠缺经营管理经验,应对行业风险实战能力不足的企业,稍有不慎就会面临灭顶之灾。我们要严格限定互联网金融准入条件,提高准入门槛,将经营初衷不善的企业和个人挡在门外,从源头上遏制行业乱象,保护那些合规经营、具有良好风控能力和合理商业模式的企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总体性评估,对于风险较大的业务和机构要纳入重点监管范围,对于那些达到退出条件的机构或业务要使其有序退出市场,保障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加强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引导。在国家经济转型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刻,我们应客观评价互联网金融行业包括P2P平台的发展给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所做的贡献,加大对行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努力引导互联网金融向阳光化,健康化的方向发展。加快建立行业协会,规范和引导会员单位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行为,提高投资者维权意识,为消费者提供投诉渠道,为互联网金融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建立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信用是任何行业发展的生命,而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快速发展,有着广阔前景的行业,其信用状况必须引起各方关注和重视,而当前,我国尚未建立互联网金融平台信用体系。未来需要加大信息披露程度,让互联网金融企业经营透明化,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实施风险监测,建立一套完备的信息反馈机制。此外,我们还可以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实行信用评分制,对它们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信用评分,借以规范行业自律。

四、结语

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论文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风险防范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1.1 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抵押贷款市场分“次级”(Subprime)及“优惠级”(prime),它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次级贷款,指的就是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以所购房屋为抵押的住房贷款。

2001年至2004年,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风靡一时。2005年至2006年,随着美联储17次加息,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出现降温迹象,但是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也并未因此而停住脚步。放贷机构为了竞争,不断放松放款条件,一些贷款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方式,即借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且仅需申报其收入情况而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空前活跃的重要推动力,但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与此同时,次级抵押贷款被证券化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指的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又能够产生可预期的稳定现金流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汇集起来,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贷款的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再配以相应的担保和升级,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次级抵押贷款证券,被美国的金融机构做到了全世界,危机发生,全球就为美国的次级债买单。

在进行次级抵押贷款时,放款机构和借款者都认为,如果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者进行抵押再融资就可以了。但事实上,由于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这时,危机就发生了。危机一旦发生,就必然引起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这就会冲击贷款市场的资金链,进而波及整个抵押贷款市场。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价格也会因为房屋所有者止损的心理而继续下降。两重因素的叠加形成马太效应,出现恶性循环,使得危机愈演愈烈。

1.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到2007年爆发,至今已经经历了4次大的冲击波。第一波冲击始于2007年8月份。当时危机开始集中显现,大批与次级住房贷款有关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被迫进入“降息周期”。第二波冲击始于2007年年底至2008年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全球著名金融机构因次级贷款出现巨额亏损,市场流动性压力骤增,美联储和一些西方国家银行被迫联手干预。第三波冲击发生于2008年3月份,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濒临破产,美联储紧急向其注资,并大幅降息75个基本点。第四波冲击发生于2008年7月。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和美国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陷入困境。美联储拟注资250亿美元。第五波冲击发生于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的破产最终引爆全球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监管缺失是本次危机的直接原因。金融监管缺失使一些国家的金融失去监管,使金融杠杆不适当的放宽放大。

监管松弛和内部管理松弛是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监管松弛表现为金融当局和金融机构管理层缺乏及时全面掌握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动向和真实信息的有效制度安排及措施手段,缺乏对有关从业人员行为的有效约束,奖罚不明,渠道不畅。金融监管松弛的例子有很多。2008年12月15日,美国华尔街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因涉嫌证券欺诈遭警方逮捕。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麦道夫一直向其客户承诺每月约1%的投资回报,无论大环境如何他从未亏过。据估算,投资者们损失可能高达500亿美元。受害者名单却越拉越长,既有来自美国、欧洲和亚洲众多银行和机构的投资者,也有为数不少的对冲基金,学校、慈善基金,甚至还有许多和他同为犹太裔的富翁。全球多家著名金融机构损失惨重。随着越来越多的案情细节浮出水面,美国公众的情绪从震惊演变为愤怒——在麦道夫涉嫌欺诈的二十年时间里,监管部门都干什么去了?!金融作家Gunther Karger已经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总检察长投诉,要求调查该委员会主席考克斯和其他委员是否履行了各自的职责。震惊全球的麦道夫案**还未平息,美国又一起“大规模商业欺诈案”浮出水面。美国证券与交易委员会以涉嫌“大规模商业欺诈”指控得州的亿万富翁、斯坦福金融集团的董事长艾伦·斯坦福及其旗下3家企业欺诈80亿美元。多年前,美国金融监管机构曾发现美国得州大亨斯坦福集团涉及重大证券违法行为,一些专家认为这是即将发生大问题的信号,但监管机构每次都让该公司缴相对小额罚款了事。近期,英国版麦道夫—一名外汇交易商涉嫌欺诈4000万英镑被捕。这是英国第一次因信贷紧缩而引发的大型案件。金融监管缺失状况从上述典型案例可见一班。加强金融监管的思路

金融监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涉及的内容相当庞杂,本文主要从家监管目标、主体、依据、对象和国际合作等方面阐述加强金融监管的思路。

3.1 金融监管目标要以安全优先,兼顾效率

金融安全,在更学术的层面上被称之为金融稳定。金融稳定是指金融体系能够有效发挥其配置资源、分散风险以及清算支付的功能,而其在出现各种冲击以及结构性变化时,依然能够发挥其基本功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100多年前,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货币经济是经济的第一推动力金额维持推动力。没有金融就没有现代经济。它的状况如何,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的未来。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是现代银行经营的三个基本原则,这三项原则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现代银行在其业务活动中,应注重兼顾协调,通过资产和负债的综合管理来实现三者的要求。在金融实践中,金融业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经营理念,始终把安全性摆在首位,这是金融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也是这次席卷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业的警示。

3.2 金融监管主体要加强合作,提高监管效率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型金融市场的不断涌现,金融监管主体出现了出现了分散化、多元化的趋势。中央银抓们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监督,证券市场、期货市场等则由政府专门机构,如证券市场委员会、期货市场委员会等行驶管理只能,对保险业的监管也由政府的专门机构进行。近年来,一些国家将银行监管部门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

在监管机构分离,渐趋专业化的同时,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就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从90年代以来的金融危机来看,微观层面上金融机构的稳健并不足以确保这个歌金融体系的稳定,而且,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在业务方面的交叉发展也使得针对特定类型金融机构所实施的监管效力被不断削弱。所有这些,都要求对监管体系进行重新调整。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整合,将其纳入到同意的体系当中,或者在保持专业监管机构独立的情况下,建立不同监管机构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的机制,提高金融监管效率,以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

3.3 依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范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金融活动,提升金融监管水平

为了对金融机构监管,每个国家都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经济金融环境制定出了一系列兼容监管法规作为金融监管的依据。就西方国家而言,其金融监管依据是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巴塞尔协议”和《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协议和核心原则虽然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是它们对稳定金融体系具有很大作用,成为全球通用的银行监管文献。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银行经营复杂程度的不断增加和风险管理水平的日益提高,巴塞尔委员会1988年的资本协议已经那个越来越滞后于风险监管需要。2004年6月,在经过长达6年的的制定期后,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简称新巴塞尔协议火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或巴塞尔协议Ⅱ)。新资本协议反引发了现代景荣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也反应了全球化和国际金融活动的游戏规则。例如,审慎合理的风险承担、科学准确的风险衡量、充分有效的内部控制、科学合理的资本配置和风险敏感的资本监管框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针对银行的经营活动面临的诸多风险提供了风险敏感性更强的监管框架;为金融业管理金融风险设定了资本标准;鼓励商业银行在防控风险的过程中更多地考虑资本金收益。在这一系列措施中,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资本要求不仅仅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挂钩,而且还与其他实质性风险联系起来(比如支柱1下面的操作风险以及支柱2下面的利率风险等)。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国际银行界的“游戏规则。目前,很多国家还不具备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条件。随着新资本协议在美国等十国集团的实施,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该行列。该协议将在商业银行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和操作风险加权资产的规范,商业银行内部建立完整而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的约束,、以及全球银行体系的稳健经营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3.4 对金融创新产品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强监管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造就了大量新的金融业务:可变利率存单、金融期货合约、期权交易等。金融创新使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迅速膨胀,金融期权、金融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的派生型、杠杆性、虚拟性、高风险型使金融监管产品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和高风险化。

二战以后,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了大量非金融机构。目前,非金融机构在发达国际中已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表现在机构类型日趋多样化,发展迅猛,并且其资产和负债规模所占的比重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银行金融机构,其业务领域日益拓宽,在金融创新、资产重组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

因此,从金融创新产品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和高风险考虑,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济影响和货币供给方面考虑,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都应不得不重视和加强对对金融创新产品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强监管。

3.5 金融监管当局应加强国际监管合作与其他合作,提升防范国际

金融危机的能力

国家和区域性监管机构应加强国际合。一是完善国际监管体系,建立评级机构行为准则,加大全球资本流动监测力度,加强对各类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的监管,增强金融市场及其产品透明度;二是国家和区域性监管机构在遵循一致性原则基础上制定规章以及其他措施;三是监管机构加强同金融市场所有层面的协调和合作,其中包括跨国境的资本流动;四是监管者和其它相关当局应当在防范危机、加强管理和应对措施上加强合作;五是发展国际金融合作与协调,积极探讨必要十一的增加呢国际或作与协调的途径和方法,运用国际资源提升防范过金融危机的能力,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欧盟建议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9年2月25日

[2]2009年2月27日,商务部陈德铭部长在伦敦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著名电视主持人罗伯特·佩斯顿(Robert peston)的专访

[3]《通力合作共度时艰》胡锦涛15日在华盛顿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上的讲话 2008年11月15日

[4]《金融理论研究》主编:王国刚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年4月

金融危机下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 篇5

【摘要】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着诸多缺陷,多重监管机构之间难于协调,信息很难共享,监管部门金融监管理念落后。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确立适度监管原则,完善金融监管模式,加强金融监国的国际合作。

【关键词】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 金融自由化。

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金融动荡发生越来越频繁,1987 年华尔街股市崩溃、1992 年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7 - 1998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美国开始进行金融监管改革,2011 年爆发的欧洲债务危机,直接影响到全球股市、期货市场、原油价格等各个方面。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内容和理念,逐步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一、金融危机下国际社会金融监管改革。

金融衍生品和虚拟资本的无限扩张以及信息分享机制不畅给金融监管带来的障碍,2008 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促使美欧各国探寻和建立新的金融监管框架和规则。

( 一) 《巴塞尔协议Ⅲ》。

受到了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催生,巴塞尔委员会2010年通过了《巴塞尔协议Ⅲ》,新的巴塞尔协议影响了银行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战略,成为全球银行业监管的标杆,引发国际金融监管准则的调整和重组。为了创造出更稳定的国际金融体系,协议主要做了以下修改: 第一,提高银行最低资本要求,增强资本质量; 第二,提出新的计量指标,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三,设立“资本防护缓冲资金”,提高整个银行业在危机中的恢复能力; 第四,引入杠杆率指标,把控银行风险敞口。

( 二) 美国金融监管框架改革。

美国的金融监管模式是“两级多头式监管”,中央和地方两级都拥有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权力,多个履行金融监管职能的机构对金融行业进行分业监管。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2010 年 7 月,美国通过了《金融监管改革———新基础: 重建金融监管》的改革方案,其对金融监管制度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1) 组建联邦级的金融服务监管委员会 ( FSOC) ,负责识别和防止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系统性风险,促进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 2) 组建全国保险监管局( ONI) ,主要履行保险行业的监督、咨询、建议和信息交流等职责。( 3) 成立全国银行监理署( NBS) ,负责对所有联邦特许存贷款机构、外国银行实施审慎监管。( 4) 成立消费者金融保护署( CFPA) ,将原先分散在不同监管部门的消费者保护职责予以归并,统一执行保护消费者权益职责,对金融产品提供机构进行检查,对损害消费者和投资者的金融机构和市场行为实施处罚。

二、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问题。

( 一) 金融行业经营模式的变化。

中国加入 WTO 之后,金融行业逐步对外开放,随着竞争的加剧,中国金融行业分业经营的模式业也开始带有一定的混业特征。

首先,监管当局对金融分业经营的政策进行了适当调整,一个金融企业的法人机构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保险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业务。1999 年 8 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颁布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符合条件的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获准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同年 10 月,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又一致同意保险基金进入股票市场。2000 年 2 月,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又联合发布了《证券公司股票抵押贷款管理办法》,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获准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为抵押,向商业银行借款。2001 年 6 月,人民银行发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确商业银行在经过人民银行批准以后,可开办代理证券业务、金融衍生业务、投资基金托管、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以及代理保险业务。其次,金融控股集团内部的子公司混业经营,即一个金融集团或者非金融集团通过控股或设立子公司的方式,在集团内部提供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混业经营在提高金融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同时,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 二) 金融创新的发展。

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开展金融衍生业务、投资基金托管业务、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以及投资银行业务,这些业务本身来源于证券业和保险业,“银证通”、“银券通”等银行业务品种的使用使得大众通过银行网络就可以直接进行证券投资。保险企业的创新金融产品、混业经营的势头尤其明显,新的涉及多个金融业务领域的保险产品不断涌现,如投资联结保险就横跨保险业和证券业两大金融业务领域。

三、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

( 一) 中国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监管形势 篇6

第一章

协作宗旨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强化风险意识,充分发挥金融监管与金融司法在防控化解金融风险中的协作优势,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等多种手段,全力推动建立健全“党委政府主导,司法强力推动,部门协作联动,金融机构内控防范”的金融风险防控化解协作机制,着力打造“共建共防共治”的金融稳定大格局,不断增强金融行业区域竞争优势,服务和保障新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组织形式

成立以明水县人民法院主要负责人为组长,明水县金融工作局、中国人民银行明水县支行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各协作单位相关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明水县金融监管与金融司法协作领导小组。

县金融监管与金融司法协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协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中级法院金融审判庭,县法院金融审判庭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由协作单位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县银行业协会、保险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组成,具体负责日常办公、协调、联络等工作。

第三章

主要内容

一、建立联席会议机制

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确因工作需要,经协作单位提议,可适时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协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联席会议筹备、协调等组织工作。联席会议可组织相关县区法院、金融保险机构的负责人列席会议。

联席会议主要内容为:通报涉及地方金融风险的诉讼案件情况及审判形势分析,提示风险点以及地方金融监管和业务办理中的风险化解、漏洞防范问题;通报相关金融改革措施、金融监管立法及政策变化、金融监管工作、金融重大纠纷处理等情况;共同研究重大地方金融突发事件的协同处置,制定防范与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措施和处置预案,推进全县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早期干预体系和防控体系建设。

二、建立信息交流共享机制

协作各方建立信息交换制度,充分发挥智慧法院、智慧金融建设的积极作用,共同搭建地方金融信息平台。县中级法院结合司法公开工作要求,向金融管理部门通报全县金融审判典型案件、重大金融案件审判情况和最新法律法规。金融管理部门加强金融运行和金融稳定状况的日常监测,及时掌握各类金融风险信息和金融突发事件发展变化情况,定期向县中级法院通报有关涉贷出险企业、逃废债及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处置、核销等方面的信息和情况。

围绕重点工作,适时联合开展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对涉金融案件和金融县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研判,探讨解决当前防控化解金融风险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三、完善金融案件审执协作机制

全县法院要建立健全金融纠纷诉前调解+案件速裁+依法审判+强化执行的繁简分流处置模式,强化审判环节与执行环节无缝对接,严格审限管理,提高审执效率。坚持为金融案件设立绿色通道,继续推行要素式金融审判方式。探索建立法官与金融机构定点联系接访制度。在金融案件审理中推行快捷有效的送达方式,积极借助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基层组织进行送达。持续开展金融案件专项执行活动,健全保全责任保险、悬赏保险、“执行110”等工作机制;向社会公布涉金融债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通过与金融、不动产管理等机构的信息共享,加大对被执行人财产线索的追查力度,促进金融债权及时足额实现。

金融管理部门应监督各金融机构积极支持配合法院依法审理、执行各类金融诉讼案件,充分利用VIP等窗口,简化涉案信息查询流程,依法协助法院查询、冻结有关涉案企业、个人的银行账户,依法为法院强制执行提供线索及其他必要支持。

四、完善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协作机制

进一步完善体系化、全覆盖的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有效运用诉调对接、委托调解、人民调解等方法,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效果。深化“分调裁审”机制改革,充分发挥明水县金融纠纷调解中心作用,让更多金融纠纷快速化解在诉讼前端。在现有诉调对接模式基础上,不断创新、丰富对接方式,简化对接程序,使纠纷化解更加专业高效、便捷利民;加大宣传力度,提升金融纠纷调解中心的大众知晓度和信任度,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调解方式解决金融纠纷,依法理性维权;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通过开展业务培训班、专题讲座、组织旁听庭审、调解观摩等方式组织调解员开展业务培训,强化法学理论及调解技能等方面水平,不断提升调解人员专业化水平。

五、建全打击金融违法犯罪协作机制

全县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进一步强化“套路贷”、虚假诉讼专项治理力度,严厉打击插手民间借贷的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严格规制“职业放贷人”放贷行为,严守法定利率红线,坚决打击违法获取高息行为;关注各类金融犯罪派生的洗钱行为,依法严厉打击涉互联网或者以互联网金融名义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妥善处理民刑交叉的金融案件,对于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内外串通进行高利转贷、利益输送或违法发放贷款构成犯罪的,及时移送相关犯罪线索;加强对处非案件的协调沟通,推动建立条块结合、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链条预防和打击非法集资工作格局;强化沟通配合,严厉打击金融领域恶意逃废债行为。

金融管理部门强化依法行政意识,依法保障国家金融监管政策有效落实,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提升全县金融生态环境创建成效;紧盯重点领域金融违法犯罪,加强金融行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监管,惩防结合,标本兼治,坚持内部管控、行业自律、外部监管相结合,强化信贷纪律约束,建立健全贷款操作环节问责机制,构筑防控金融违法犯罪的“隔离墙”。

六、完善重大金融风险分析研判机制

进一步健全金融法律风险提示与预警制度,搭建地方金融领域重大敏感案件的预警、处理平台,开展金融案件风险隐患排查摸底,高度关注资金链断裂、股权质押、互联互保等可能引发风险扩散的情况,推动地方金融风险的共防共治,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传导和扩大;充分挖掘运用金融审判大数据,密切监控金融业态发展趋势,对案件信息反映出具有普遍性、趋势性的问题,及时提出分析报告,为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预警和重大决策提供相关信息支持;对案件审理中发现金融机构在管理、经营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的,及时向金融管理部门通报,发出司法建议,引导金融县场持续健康发展。

金融管理部门积极督促金融机构根据相关司法建议及时提出整改落实措施,督促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内部审批管理,防止类似金融问题重复发生,推进金融机构管理制度健全完善,严格从业纪律和职业道德培养,切实提升源头防控金融风险成效。

七、完善人才资源优势互补机制

全县法院邀请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人员旁听金融典型案例庭审,积极组织法官对金融机构相关人员进行有关金融法律知识和裁判规则解读方面的培训,提高其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意识与能力;探索建立金融陪审员信息库,对于需要陪审的金融案件,优先选择金融陪审员参加陪审,实现金融案件专业陪审。

金融管理部门充分发挥金融专业优势,积极组织部门或行业业务骨干对全县法院金融审判人员进行金融业务知识、金融政策知识培训,及时交流金融行业监管前沿动态,促进司法裁判结果与金融监管政策导向有机衔接。

同时为了提高法官的司法能力,可以安排法官到金融管理部门进行短期交流,以丰富工作阅历,充实专业知识,培养精通审判理论、熟悉县场规则、掌握金融政策、善于处置风险的复合型金融审判人才。

八、完善金融法制宣传协作机制

金融监管形势 篇7

金融监管当局的主要职能是维持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健, 特别是防止银行挤提的消极效应, 保护存款人的利益。这一职能在20世纪30年代源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得以进一步强化, 时至今日仍被视为金融监管的主要目标之一。而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 随着全球范围内消费者保护运动的蓬勃兴起, 一项新的监管内容——消费者保护开始为监管者所重视, 并被逐渐纳入金融监管目标体系中。典型的表现就是这一时期美国一系列以保护消费者权利为主旨的金融立法。如《诚实信贷法》、《公平信贷报告法》、《信贷机会公平法》、《住宅贷款信息披露法》、《金融隐私权法》等, 并将执行这些法律的职责指派给金融监管当局。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 金融监管者对消费者保护问题不再停留在政策层面, 而是进一步深入到体制设计和改造之中。1995年, Taylor提出了著名的“双峰”理论。Taylor认为, 虽然金融监管有很多目标, 但主要的目标有两个:一是针对系统性风险进行审慎性监管, 以维护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或金融市场崩溃;二是针对金融机构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合规监管, 防止发生欺诈行为, 保护知情较小者、中小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合法利益。Taylor建议成立一个独立的针对金融领域系统性风险进行审慎监管的“金融稳定委员会” (Financial Stability Commission) 和一个独立的针对金融机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合规监管的“消费者保护委员会” (Consumer Protection Commission) 。 (1)

Taylor的理论得到了澳大利亚的响应。1998年, 澳大利亚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沿着“双峰”理论的思路进行的。澳大利亚政府采纳了斯坦·沃利斯先生的“维利斯调查” (2) 中的建议, 并于1998~2003年间进行了一整套立法改革。在新的监管模式下, 澳大利亚的金融监管格局划分为三大部分: (1) 澳大利亚储备银行 (RBA) 为中央银行, 负责制定、实施货币政策, 发行货币, 管理外汇储备, 管理清算和结算, 维护金融系统稳定。 (2) 澳大利亚审慎监管局 (APRA) , 承接了原先的3个监管系统, 即澳联储、保险和退休金委员会、州政府监管部门的相关监管职能, 将分散监管改为集中监管。 (3) 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 (ASIC) , 主要负责对公司和金融市场实施监管, 同时也负责在退休金、保险金、保证金领取和社会信用方面的消费者维权。在新的监管模式下, 为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职能, 澳大利亚前期先后成立了银行和金融服务督察机构、金融行业申诉服务机构、保险督察服务机构、信托争议处理中心和保险经纪争议处理有限公司。而后, 2008年7月1日, 澳大利亚将银行和金融服务督察机构、金融行业申诉服务机构和保险督察服务机构合并为全国金融督察服务公司 (Financial Ombudsman Service, FOS) 。FOS是一个独立的争议解决服务, 由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 (ASIC) 批准成立。2009年1月1日, 澳大利亚信托争议处理中心和保险经纪争议处理有限公司分别成为金融督察服务公司的分支机构。FOS为不能直接与金融服务提供者解决纠纷的消费者和小企业提供免费、公平和易得的非诉争议解决途径。

2007年金融危机后, 各国纷纷改革本国金融监管体系, 将金融消费者保护作为金融监管的重要目标的趋势日益显现。

在众多的改革举措中, 力度最大的当属美国, 美国将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从美国2008年3月发布的《美国财政部现代化金融监管架构蓝图》和2009年6月公布的“金融白皮书”即《金融监管改革:一个全新的基础——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重构》中可得到充分体现。其中, 金融白皮书中提到要建立一个新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 (3) 。而2010年7月, 奥巴马签署《多德-弗兰克法案》, 根据该法案, 美国成立消费者金融保护署 (CFPA) , 将之前分散在美联储、证券交易委员会、联邦贸易委员会等机构的监管职权集中到消费者金融保护署, 致力于保护美国金融消费者免受不公平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滥用。CFPA的具体职责包括:负责在信用卡、储蓄、房贷等银行交易中保护消费者利益, 防止各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制止“不公平的条款和交易”, 要求所有放贷人必须向借贷人提供标准、简单的贷款合同, 确保消费者获得清晰全面的信息, 并将对条款复杂的贷款进行严格的审查。为突显金融消费者的重要性, 《多德-弗兰克法案》将监管金融机构和保护金融消费者作为消费者金融保护机构的两项并列的职责。 (4) 此外, 通过出台与金融消费者保护相关的立法, 实现对金融消费者比较全面而深入的保护。最新代表性立法为2009年5月22日奥巴马签署了标志着进入“美国信用卡新纪元”的法案——《信用卡履责、责任和公开法》, 该法案旨在通过禁止信用卡滥用行为, 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 (5)

英国2000年金融改革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金融改革中, 也将消费者保护作为监管目标之一。根据2000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 英国金管局 (FSA) 监管金融服务业的四个目标包括:维持市场信心;增进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了解;适度保护消费者;打击金融犯罪。针对金融欺诈, FSA提出了金融产品的“合适并且合理” (fit and proper) 原则, 并在金融危机后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 加强对贷款人的保护。2009年11月1日起, FSA加强了对银行以及房屋互助协会与客户日常接触的监管, 从直接信贷、支付、存款账户到交易和利率变更。2010年1月, FSA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确保按揭贷款人免受欺诈, 包括:不得对提前还款收取费用和利息、要求公司必须考虑借款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客户的还款必须优先用于偿还欠款而不是罚息等。第二, 加强事后投诉处理的信息披露以及消费者赔偿。2010年1月, FSA宣布将要求银行、保险公司和养老金等金融机构在2010年8月31日前公布如何处理消费者投诉。在半年内收到500起及以上的金融机构, 需要对如下问题进行两年一次的披露:投诉数量和处理数量、两个月内处理结束的投诉占比。FSA还提出加快银行破产后金融服务赔偿计划 (FSCS) 对客户的赔付期限, 客户在7天内得到赔偿, 并且简化赔偿的程序, 要求不考虑存款人的贷款额度进行总额赔付, 提前向客户说明参与赔偿计划的产品。第三, 把是否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目前, 平等对待客户 (TCF) 是FSA对零售金融产品的监管导向, 将平等对待客户 (TCF) 计划融入整个监管框架。要求公司在2008年底满足要求。从2009年起, TCF被纳入FSA的ARROW评级内容。第四, 加强事后追偿和惩罚。2009年7月英国财政部公布的《改革金融市场》白皮书提出, 对那些给大量消费者造成损害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消费者有权向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金融机构追讨损失。FSA对一些采取高压销售策略、不能公平对待消费者的公司进行惩罚甚至关闭, 对证券欺诈加强消费者警示和案件查处力度。 (6)

二、我国金融监管目标的审视

目前金融监管部门仍侧重于对金融机构的合规性、风险性进行监管, 而对消费者权利保护的重要性在认识上还存在不足, 保护消费者的措施相对比较薄弱。

1.立法方面缺乏对消费者权益保护这一监管职责的具体构建。我国法律在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有两个层次。一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基本法律;二是中国人民银行, 保监会, 银监会, 证监会等监管机构制定的规章制度。

在第一个层次上, 并没有体现出对消费者的特别保护。如《商业银行法》在第一条确定的立法宗旨中仅仅提到了“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 并且同商业银行的保护并列一起, 没有强调消费者保护的特殊性。即使该法还设立专章规定“存款人的保护”, 但这里的保护仅仅停留在对“存款人”保护, 而且主要保护机制也仅局限于存款安全和存款保密等问题上。《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对于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在消费者保护问题上的职责规范也不够明确。该法第一条针对消费者保护有原则性规定, 但是《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在“第三章——监督管理职责”中, 没有一个条文涉及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问题, 其他的监管法规中也没有对银行业监管机构在消费者保护方面的职责提出具体的要求。

在第二个层次上, 各监管机构制定的规章制度相互间常有明显冲突, 这就导致各金融机构在执行时无所适从, 自然也严重影响了法规的权威性。当然, 银监会的监管规章试图在消费者保护的一些热点问题方面做出努力, 如银行服务价格问题。2003年银监会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出台了《商业银行服务价格暂行办法》。该办法对银行服务价格的确定程序、收费标准等问题作了较详细的规定。这反映了我国监管当局已承担起金融消费者保护方面的职责, 并试图用强制性机制解决服务收费问题。但这种机制存在一定的局限, 因为具体规则无法对千差万别的服务及其收费做出统一规范;另外, 过于普遍地推行强制性规则, 势必导致市场规则受到挑战。

2.监管机构内部处理消费者投诉和纠纷解决机制的相对缺失。由于现有的金融监管制度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纠纷解决机制, 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产生纠纷, 往往直接诉诸司法途径或者一般性行业的消费者保护机制来处理, 这种做法大大激化了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对抗, 也很容易导致金融机构的声誉受到损害。以证监会为例, 目前在证监会内部仅有一套非透明的处理投资者上访的信访制度, 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投资者的投诉提供了一条渠道, 但是它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处理投诉和纠纷的应对机制。而这一机制的缺失必然会影响对各类市场参与者的监管和保护。而且, 由于金融产品的交叉销售, 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界线越来越模糊, 消费者更是难以分辨一旦出了问题, 该向谁求助。向不同的监管机关投诉的消费者, 可能获得迥然不同的对待。

3.金融业自律组织没有对消费者保护问题给予足够关注, 我国的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保险行业协会虽然已经成立多年, 但是由于制度、机制、监管等方面的原因, 这些自律性组织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在消费者保护问题上的作为也非常有限。几个协会目前还没有从同业合作与协调的层面上, 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 也没有相关的书面安排来促进金融机构与消费者纠纷的减少和解决。 (7)

三、我国金融监管目标改革建议

1.明确将消费者保护纳入金融监管目标, 建立审慎监管与保护消费者并重的“双峰”目标体系, 增加消费者保护的监管资源配置, 强化监管者的消费者保护职能。

2.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设置专门的消费者保护机构, 行使金融监管权在交易规则的设置、经营行为合规性的审查、消费者救济等方面为消费者提供专业化的保护。在这一方面, 澳大利亚的“双峰”监管结构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3.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与消费者团体、金融同业组织的沟通与协作, 通过建立长效的联系机制, 发挥消费者团体的作用, 增进消费者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并借助行业自律的约束力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 保障消费者利益。

摘要:文章在介绍分析各国金融监管目标新趋势的基础上, 对我国金融监管目标进行了多方面的审视, 并就当前我国金融监管目标存在的问题及缺失, 提出了相应改革建议。

关键词:金融监管目标,新趋势,金融消费者,保护

参考文献

①邢会强:“澳大利亚金融服务督察机制及其对消费者的保护”, 载于《金融论坛》2009年第7期。

②Caner Bakir, Who Needs a Review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inAustralia?The Case of theWallis Inquiry, Refereed Paper Presented to Jubilee Conference of theAustralian Political Studies Association,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2002, 10.

③See Financial regulatory reform:a new foundation-rebuilding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from www.financialstability.gov/docs/regs/FinalReport_web.pdf, 2010-6-22.

④SeeDoddFrankAct.

⑤马红雨、康耀坤:“危机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研究”, 载《证券市场导报》2010年2月号, 第19页。

⑥巴曙松、牛播坤:“金融消费者保护成为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 载于《资本与金融》, 2010年第4期。

金融监管形势 篇8

[关键词] 分业监管统一监管

一、我国现行金融监管模式面临的问题

1.我国现行的金融分业监管模式不符合世界金融业的发展方向

从世界金融业的发展方向来看,随着混业经营趋势的增强,金融业统一监管是基本的趋势。英国在1986年通过了《1986年金融服务法》,开始进行全面的金融改革,允许银行兼营证券业务,形成多元化综合金融企业集团。日本在1998年通过了《金融体系改革一揽子法》,允许各金融机构跨行业经营各种金融业务。美国在1999年通过了《1999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该法废止了已实行了60多年之久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允许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以控股公司的方式相互渗透,废除了金融业分业经营制度。与混业经营的趋势相适应,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转向了统一监管模式,1996年以后,澳大利亚、冰岛、韩国、英国、日本都开始实行统一监管模式。美国《1999年金融现代化法案》赋予了美联储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权力,使美联储成了能同时监管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的惟一一家联邦机构,金融统一监管己若隐若现。

2.国内混业经营趋势的加强使分业监管的业务基础发生变化

目前,我国己形成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现代化金融体系,金融结构也趋于复杂,金融机构的业务边界逐渐模糊,分业监管模式的有效性受到严重挑战。混业经营在增强各金融机构竞争力的同时也加剧了金融风险。在分业监管体制下,多头监管往往不能及时发现风险和有效控制风险,容易导致监管疏漏和监管缺位同时并存。

3.分业监管无法适应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

当前,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非银行金融机构控股模式,比较典型的有光大集团和中信集团等。二是产业资本控股模式,比较典型的有山东电力集团、海尔集团等。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淡化了金融业各类业务的严格界限,推动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渗透和融合,在分业监管体制下,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增加了监管的成本。管制是有成本的,直接成本包括维持监管活动的费用,间接成本是被监管行为的执行成本。在目前的分业监管体制下,各监管机构对该公司各金融机构存在重复检查和报告要求,加大了监管活动的成本,也加重了金融控股公司的执行成本。监管队伍庞大,监管成本高,监管效率低。

(2)各监管机构信息不能共享,难以沟通和协调。各监管机构直属国务院,在法律上是独立的平级主体,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各监管机构之间彼此独立行动,信息不能共享,不能综合评估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国务院实际上成了监管部门的信息汇总处理中心,高层决策部门获得的是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分业信息,难以获得各监管机构对该公司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综合评估和总体判断。

(3)监管真空。由于各监管机构实行垂直管理,条块分割,加之监管目标不完全一样,金融控股公司不同的业务主体在业务交叉中钻分业监管的空子,导致监管疏漏。随着控股公司各金融机构的业务交叉渗透和相互融合,分业监管机构已不能完全覆盖一些新型的金融机构,一些金融机构还逃避监管,产生“监管套利”行为,游离于法律和监管之外。

4.分业监管模式不利于监管业务多元化的外资金融机构

当前,外资金融机构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资金融机构实行混业经营,一些银行集团的商业银行业务、证券业务虽然是两块牌子或两家机构,但同属一个集团,可以互通信息、人员、调拨资金,我国分业监管模式难以对其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和逆向操作进行有效监管。

二、统一金融监管的优势

1.统一金融监管模式顺应了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需要

金融控股公司是指至少参与银行、证券和保险中两个以上业务的机构,而且其业务往往跨国经营,这就促使监管当局寻找更有效的途径有对其进行监管。如果对其采用分业监管,让入怀疑不能从总体上衡量整个集团的风险;不能确保各分业监管之间没有缝隙或漏洞;不能根除一些集团内的风险 ;也难于防止集团内某个机构危机和风险的扩散。当然,多个分业监管机构协调工作对金融集团进行监管也是可能的,但统一监管将能通过强制性,更好地保证监管工作的协调和信息共享,更容易堵塞监管漏洞和消除重复监管,也有助于国际监管的合作,因为各国之间只有一个监管联系,省去了很多麻烦。

2.统一金融监管模式能较好地解决金融机构套利行为

随着金融混业的发展,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之间的界线日渐模糊,出现了提供类似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却归口完全不同的部门监管。由于不同监管部门监管要求的差异,会导致某些被监管者在提供特定服务或产品时具有竞争优势,从而引发监管套利行为。 如果监管套利行为很普遍的话,各独立监管机构为避免监管客户的转移和流失就会竞相减轻监管负担,从某些方面看这种竞争是有利的,但如果造成原有审慎性监管被削弱的话,却不容忽视。而统一监管模式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当然,从金融创新的角度看,适当的监管套利行为应该鼓励,但应最大限度地降低出现系统性危机的风险。

3.统一金融监管模式更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

监管效率是指由规模经济带来监管成本的降低而引发的效率提高。尽管一个监管组织的规模经济很难以测量,但一般说来,较大规模的组织更有利于劳动力的专业化分工和投入品的集约化应用等。表现在统一监管模式中,就是可以从共享基础設施、管理,以及辅助设施等方面节约成本,克服分业监管模式中相关的重复建设。另外,对于混业经营的被监管金融机构而言,其面临单一监管机构,可以节约被重复监管的成本。Hawkeby (2000)认为,将多个分离的监管机构合并为一个机构获得的规模报酬将会使得执行监管的成本下降成为可能。据Briault (1999, 2001)研究表明,1998年~2002年的四年间FSA每年的预算都在减少。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单一的组织结构简单的监管机构,更有利他们对监管机构的识别,降低社会公众识别、求诉的成本。

4.统一金融监管模式增强了监管弹性

从监管法令的角度来看,统一监管模式更具弹性。在分业监管模式下,为明确各方的责任,就需要对各机构的监管权限和责任进行清晰的、详尽的界定,但又不可能事先对市场发展做出准确的预期。所以各个独立的法定监管机构所依据的法令会在其处理特殊问题时留下管理权的不确定性,尤其当新的金融产品或机构出现而最初并没有在法律中规定时。而在统一监管模式下,只需作原则性和概念性的规定,可以为监管制度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灵活性。法令的灵活性使监管当局能够及时、准确地对市场发展或创新做出反应,并有效防范市场风险。此外,法令的不完备使得分业监管机构的监管领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交叉和漏洞,这样各自的监管目标和责任不明确或不一致会造成各监管机构间的冲突。不过,即使各监管机构能有效的承担各自的监管责任,但汇总起来未必能达到和谐一致的监管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统一监管模式就有明显的优势。

5.统一金融监管模式能较好的改善职责

分业监管模式下,在职责和权限上各监管机构可能存在重叠,因此,监管者之间有可能相互推诿责任,很难让其中一个机构对出现的问题负责。而统一监管由于其管理结构单一,对于政府官员、产业界和公众来说,除了这个监管机构外,没有其他机构对金融监管事务负责了。

三、金融监管模式变革的路径选择

统一监管的最终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根据国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程度分两个阶段最终实施。

第一阶段,即现阶段。目前由于我国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业务基本上处于合作阶段,跨行业的金融产品比较少,因此,跨行业的监管问题较少且相对简单。当前的任务主要是对国内日益发展的金融控股公司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体系。据此,构建我国双层的金融监管体系(见图1)。建立国务院直属的国家金融监管局,由其负责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实施整体的综合监管。国家金融监管局有其独立的组织体系与行政设置,其功能主要在于加强统一监管,增进信息沟通,提高综合监管能力,防止监管漏洞。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依旧按照分业监管的原则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及金融控股公司各相关子公司业务实施专业化监管。国家金融监管局有权对上述分业监管机构的职责和争议予以界定和仲裁。通过建立这种双层的金融监管模式,一方面可以确保在现行分业监管体制下对金融控股公司各子公司实施有效的分业监管,另一方面在明确了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监管职能部门后,不仅能够使银行、證券、保险三个监管部门在协调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上形成制度化,而且又有利于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总部的监管,尤其是对其各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以及财务状况实施重点监管,将金融控股公司蕴藏的风险尽可能降到最低限度。 通过上述组织设计,应可有效解决我国在向混业经营转变过程中混业和分业经营行为并存而引发的监管难题。

第二个阶段,如果金融控股公司已经成为我国金融机构主要的组织形式时,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大监管机构成为国家金融监管局的内部分支部门,由此,国家金融监管局将成为我国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国家金融监管局负责对金融控股集团公司进行监控,其下设置的各个金融行业的监管部门负责对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旗下各分业经营公司的监控,这样,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成本和协调成本都大大降低,提高了对金融业的监管效率。 (见图2)

依据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程度,按“二步走”设想对金融监管组织结构加以变革,最终实现统一金融监管。

参考文献:

[1]丁俊:混业经营浪潮下金融监管模式的比较:兼论我国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的改革思路.亚太经济,2001(3)

[2]张双智张双勇:加快立法,构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 上海证券报,2006(7,5)

[3]黄福建:统一金融监管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财经大学,2003(5)

[4]宋利格:混业经营趋势下的金融监管:模式与对策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中央财经大学,2004(4)

[5]虞群娥:论全球金融监管模式变革与我国监管模式选择.财贸经济,2002(6)

[6]周恒山:浅析全球金融监管模式变革与我国监管模式选择.湖北社会科学,2004(9)

上一篇:购买家具购销合同下一篇:国际宽容日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