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村劳动力务工保障意识研究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障碍性因素。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多样化就业, 是有效地解决“三农”的“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河南省作为我国农村劳动力大省, 共有农村劳动力4915万, 而2010年实际转移农村劳动力仅为1843万, 占比37.5% (河南省统计局, 2011) , 我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仍有很大的潜力。研究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务工保障意识, 探讨农村劳动力务工保障意识的内在规律, 从而为有序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提供安全保障参考, 对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小康社会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实证调查

本研究采用实证问卷调查方式, 调查问卷按劳动力工作的地域进行设计, 具体包括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本县镇和本村。2009年1月10日至2月10日, 通过对豫中郑州市登封县宣化乡才沟村第6村民组、许昌市鄢陵县南坞刘圪村和平顶山汝州市小屯乡范湾村第4村民小组, 豫南信阳市潢川县白术村第9村民小组、南阳市红泥湾乡竹园村第5村民小组和驻马店市遂平县和兴乡后楼村第5村民小组, 豫北安阳市安阳县辛村乡南伏恩村、新乡市原阳县陡门乡安庄村、焦作市郇封镇雪庄村第6村民小组、濮阳市南乐县张果屯乡西韩森固村第6村民小组和济源市北海庙后村, 豫东周口市淮阳县齐老乡杨楼大队西三刘村、商丘市虞城县城郊乡罗庄村和开封市兰考县坝头乡孟房村第2村民小组, 以及豫西的洛阳市栾川县栾川乡七里坪村第9村民小组和三门峡市灵宝县马家寨村等河南省豫中、豫北、豫东、豫西和豫南等五大区域的16个村庄或村民小组共2076名农村劳动力在务工保障意识情况抽样普查, 通过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 力求得出河南农村劳动力务工保障意识方面的规律。

二、河南农村劳动力务工保障意识分析

(一) 农村劳动力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研究发现, 河南农村劳动力具有以下特点:男女比例接近, 女性稍多;已婚占大多数, 其次为未婚劳动力, 但离异比例呈上升趋势;年龄集中在18-55岁年龄段;教育程度以小学和初中等较低的教育程度为主, 其次为高中和中专, 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占比较低。

(二) 农村劳动力务工保障意识的总体分析

1. 签订合同情况

研究发现, 在接受调查的全省不同地域16个村庄的劳动力中, 农村劳动力在企业工作的人数占农村整体劳动力的33.36%。在这部分企业工作的务工人员当中, 签订务工合同的比例还不到半数, 仅占47.62%。这说明多数在企业务工人员法律和维权意识不足。

2. 享受保险情况

通过数据分析, 在接受调查的全省不同地域16个村庄的劳动力中, 农村劳动力在企业工作的人数占农村整体劳动力的33.36%。在这部分企业工作的务工人员当中, 享受保险的务工人员比例仅有39.12%, 还不到4成, 这说明多数在企业务工人员维权意识不足或企业为务工人员工作安全考虑提供的保险制度不够健全。

(三) 河南五大不同地域农村劳动力务工保障意识分析

1. 签订合同情况

通过数据分析, 河南五大区域的农村劳动力务工合同签订情况均表现为五大区域务工人员务工合同的签订比例较低, 签订合同的人数仅有15.89%, 说明河南五大区域务工人员对务工合同的签订不够重视, 法律和维权意识较为淡薄的情况。另外, 豫北、豫西和豫中务工人员签订合同的比例相对豫东和豫南地区较高, 说明上述三个区域的务工人员法律和维权意识相对较高。

2. 享受保险情况

通过数据分析, 河南五大区域的农村劳动力务工保险享受情况均表现为五大区域务工人员享受保险比例较低, 仅有13.05%, 说明河南五大区域务工人员对务工保险不够重视, 法律和维权意识淡薄, 务工企业对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不够重视的情况。而五大区域中, 豫中、豫南和豫北务工人员享受保险的比例相对豫东和豫西较高, 说明上述三个区域的务工人员法律和维权意识相对较高, 以及当地企业对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较为负责的现实。

(四) 农村劳动力务工企业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1. 性别与劳动力务工保障意识相关性分析

(1) 与签订合同相关性分析。通过调查数据分析, 男女农村劳动力务工合同签订情况表现出没有签订合同的在企务工劳动力占据相当高的比例的现象, 说明相当大一部分在企务工人员法律和维权意识观念的淡薄。另外, 签订劳动用工合同的男性在企劳动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说明相对女性在企劳动力, 男性在企劳动力有更好的法律和维权意识。

(2) 与享受保险相关性分析。通过数据分析, 男女农村劳动力务工享受保险中, 男性占16.93%, 女性占9.38%, 这一现象表现出享受保险的在企务工劳动力比例明显低于没有享受保险的在企务工劳动力比例, 一方面说明在企务工劳动力维权意识较弱, 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强, 对员工的人身生命关注不够。另外, 男性享受以及不享受保险的在企务工人员的比例明显高出女性在企务工者比例, 一方面说明男性在企务工者多从事高危工作, 对是否享受保险等比较留意和关注,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从事低危险度工作的企业女性务工者对保险的关注度不够甚至忽略。

2. 婚姻状况与劳动力务工保障意识相关性分析

(1) 与签订合同相关性分析。通过研究, 不同婚姻状况的农村劳动力务工合同签订情况表现出没有签订合同的在企务工劳动力占据相当高的比例的现象, 说明相当大一部分在企务工人员法律和维权意识观念的淡薄。另外, 在企务工的已婚劳动力签订合同的比例高于没有签订合同的比例, 而在企务工的未婚和离异劳动力则正好相反, 说明在企务工的已婚劳动力有更强的法律和维权意识。

(2) 与享受保险相关性分析。表通过研究, 不同婚姻状况农村劳动力务工享受保险情况表现出享受保险的在企务工劳动力比例明显低于没有享受保险的在企务工劳动力比例, 一方面说明在企务工劳动力维权意识较弱, 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强, 对员工的人身生命关注不够。另外, 已婚在企业工作人员享受保险的比例较高, 而未婚和离异在企业工作人员享受保险的比例较低, 这说明已婚在企业工作人员有较强的法律和维权意识, 对是否享受保险更为关注。

3. 年龄与劳动力务工保障意识相关性分析

(1) 与签订合同相关性分析。我们将年龄分为12-17岁、18-25岁、26-35岁、36-45岁、46-55岁、56-65岁以及65岁以上几个阶段。通过调查数据分析, 不同年龄阶段的农村劳动力务工合同签订情况表现出没有签订合同的在企务工劳动力占据相当高的比例的现象, 说明相当大一部分在企务工人员法律和维权意识观念的淡薄。另外, 除26-35岁在企务工劳动力以外, 其他年龄段的在企务工劳动力比例签订合同的比例均低于没有签订合同的比例, 说明整体上来讲, 在企务工劳动力法律和维权意识较淡, 同时也说明相对其他年龄段的在企务工者, 26-35岁的在企务工者有较强的法律和维权意识。

(2) 与享受保险相关性分析。通过调查数据分析, 不同年龄阶段的农村劳动力务工享受保险情况表现出不享受保险的在企务工劳动力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说明相当大一部分在企务工人员对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意识观念的淡薄。另外, 12-25岁以及65岁以上年龄段的在企务工者享受保险的比例高于没有享受保险的比例, 而其他年龄段则正好相反, 其中原因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究。

4. 受教育程度与劳动力务工保障意识相关性分析

(1) 与签订合同相关性分析。我们将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分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或者中专、大专及大学以上。通过调查数据分析, 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农村劳动力务工合同签订情况表现出没有签订合同的在企务工劳动力占据相当高的比例的现象, 说明相当大一部分在企务工人员法律和维权意识观念的淡薄。另外, 小学和初中学历以及大专学历的在企务工劳动力签订合同的比例较高, 说明小学和初中学历以及大专学历的在企务工劳动力有较强的法律和维权意识, 其中原因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 与享受保险相关性分析。通过调查数据分析研究, 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农村劳动力务工享受保险情况表现出不享受保险的在企务工劳动力占据相当高的比例的现象, 说明相当大一部分在企务工人员对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意识观念的淡薄。另外, 文盲和小学等低学历在企务工劳动力享受保险的比例高于没有享受保险的比例, 而初中以上学历的在企务工劳动力则正好相反, 这可能与低学历在企务工劳动力多从事高危工作而对保险较多关注有关。

三、研究结论

农村劳动力在企务工人员当中, 超过半数的务工人员没有签订务工合同和享受各种工作保险。豫北、豫西和豫中务工人员签订合同的比例相对豫东和豫南地区较高。豫中、豫南和豫北务工人员享受保险的比例相对豫东和豫西较高。

在签订劳动用工合同的比例方面, 男性、已婚、26-35岁以及小学和初中学历以及大专学历的在企务工劳动力比例较高, 同时, 男性、已婚、12-25岁以及65岁以上年龄段、文盲和小学等低学历在企务工劳动力享受保险的比例也较高。

摘要:通过对河南省五大不同地域的实证调查分析, 发现河南农村劳动力务工保障意识表现为农村劳动力在企务工人员当中, 超过半数的务工人员没有签订务工合同和享受各种工作保险。豫北、豫西和豫中务工人员签订合同的比例相对豫东和豫南地区较高。豫中、豫南和豫北务工人员享受保险的比例相对豫东和豫西较高。另外, 河南劳动力务工保障意识与劳动力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表现出了较强的相关性规律。

关键词:河南,农村劳动力,保障,意识

参考文献

[1] 肖称萍.我国农民工转移培训的现状与实施对策[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2] 张亿钧.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3] 杨万甫.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思考[J].农业经济.2008年第6期.

[4] 刘忠明.农民工培训问题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第10期.

[5] 王小和、张艳.农民工进城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探讨[J].农村经济.2006年第2期.

[6] 吴慧燕.农民工生存状况及培训政策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第12期.

上一篇:革兰染色法在阴道分泌物真菌检验中的价值观察下一篇:浅谈辅导员工作的责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