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

2022-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的现状和未来

【摘要】移动支付作为电子支付的一部分,以其便利、快捷的特点,日益被人们所接受。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移动支付发展的客观环境和形势,认为在今后几年的时间里中国将迎来移动支付的迅速发展时期,并对移动支付产业链主要参与者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发展方向做出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移动支付 现状 展望

一、引言

随着通信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在全球的迅速普及,电子支付已经不再是个陌生的名词,甚至对于青年一代而言,“电子银行”已不再属于新兴的银行业务,俨然成为传统银行业务的一种。与此同时,第三方电子商务以及智能手机技术催生的“移动支付”逐渐成为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方向,为个人金融体系带来深刻的变革。2012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量超过1751亿美元,预计2013年全球移动支付总交易额达到2320亿欧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决策者、金融业以及广大的相关行业工作者,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关注这一领域的广阔发展空间。

二、基本概念及发展情况

(一)移动支付及分类

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移动支付产业链涵盖众多环节,主要包括电信运营商、银行业、第三方服务商、终端设备制造商、商家及手机用户等。单位或个人的支付指令将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传感间接或直接得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

移动支付主要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所谓近场支付,就是用“刷手机”的方式进行资金的划转,常见有NFC(基于13.56MHz)支付、RFID-SIM(基于2.4GHz)支付等技术手段;远程支付则是指通过向银行发送支付指令进行支付的业务,较为常见的如手机银行客户端。

(二)移动支付发展的有利条件

我国移动支付虽然起步较早,但发展较为缓慢,其中的主要因素有:移动支付标准不确定,制约芯片终端制造业务发展;智能手机渗透率过低,限制移动支付的应用推广;物理网络覆盖率低、受理环境不佳、电子支付平台不完善,导致移动支付实用性不高。而自2011年之后,这些阻碍国内移动支付发展的因素正在逐渐弱化。

1.近場移动支付标准基本确立及政策导向。中国人民银行于2012年12月发布了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技术标准,涵盖了应用基础、安全保障、设备、支付应用、联网通用五大类35项标准,并表示将推动手机支付标准应用试点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截止到2013年9月,虽然尚未明确发布移动支付的国家标准,但自2012年6月,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签署支付业务合作协议以来,国内技术标准已经日渐明朗,基本可以确立近场支付采用基于13.56MHz的NFC通信技术。同时,由于13.56MHz是国际标准,这意味着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将具备迅速与国外接轨的巨大潜力。

2.智能手机用户基础提升。

通过对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分别得到我国2007年~2012年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增长趋势图和2010~2012年我国3G移动电话用户数变化图,如图1和如图2。

数据显示,2007~2012年以来我国电话用户总数(包含固定电话及移动电话)不断提高,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数不断萎缩,平均年增长率为-5%;移动电话用户数增长明显,且近5年保持15%的平均年增长率。由此可知,我国通信用户正在从使用固定电话向使用移动电话进行迁移,这无疑扩大了移动支付的用户群基础。

对于远程移动支付而言,移动电话上网率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CNNIC在2012年7月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3.88亿,手机上网比例达到72.2%,已经超越台式电脑的70.7%,成为中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同时,自2009年我国3G网络开始运营,其用户群不断扩大,移动电话中的3G用户占比从2010年的5.5%增加至20.9%,截止2013年6月3G用户渗透率已提升至25%。3G网络用户渗透率的飞速提升,标志着手机用户对信息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强。伴随着巨大的信息流,各色零售、娱乐应用不断涌现,促使着消费者尝试移动支付,而这恰恰是移动支付的最佳切入点。

进一步来讲,用户为了充分享受各种增值服务带来便利,使用多种客户端应用,如社交工具、资讯工具等,智能手机逐渐成为移动电话中的主流选择,这为移动支付模块的嵌入打下了技术基础。CNNIC市场调查结果表明,智能手机网民在手机网民中占比已接近80%,用户新购手机时智能手机选购率达到72.8%。因此,对这部分手机网民而言,“近场支付”几乎不存在技术上的困难,而只需一个良好的受理环境和使用契机。

3.电子商务的发展及支付格局的初步形成。近几年来,政府对电子商务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央行也陆续出台一系列管理办法及制度,不断规范市场。2010年颁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之后,央行陆续颁发多批《支付业务许可证》,这使得第三方机构支付业务活跃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2013年7月最新出台的《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更是将第三方支付机构纳入了管理范围内,力图严格把控线上、线下收单业务风险,这一举措从长远来看,将有利于规范第三方支付环境,促进支付业务的健康发展。

我国目前移动支付主要托生于电子商务的发展,一些传统的电子商务公司凭借其先天的优势,在取得支付牌照后大力拓展线上收单及移动支付模式,逐渐形成了优势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各银行积极竞争、合作开拓的格局。

相比于近场支付,远程支付方面是目前移动支付的主要应用形式,各大第三方支付机构均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场景,而银行则将大部分零售类基础银行业务搬到了移动设备上。前者拥有庞大的客户资源和销售渠道,后者则拥有完善的清算体系,因此前者通过对接线上商家和银行,不断创造更加流畅的客户体验形式,如快捷支付等,而后者则在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大力拓展非金融服务业务,在手机银行客户端嵌入电子商务模块。

在近场支付方面,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态度都较为谨慎,主要为区域试点,市场不甚成熟,但银联掌控有大量的线下收单业务,相信其受理环境的规模化改造较易实现。

2013年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显示,移动支付仅占我国电子支付金额比重的0.28%,具有较大可增长空间。其中我国2012年银行机构发生移动支付5.35亿笔,总金额2.31万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16.6%和132%;第三方机构发生移动支付21.13亿笔,总金额约0.18万亿元。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移动支付交易额相对较大的业务仍由银行端发起,第三方支付机构发生的则具有交易笔数多、金额较小的特点。

(三)小结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不难得到以下结论,我国移动支付领域已具备了较强的客户源基础,基础建设初具规模;国家政策导向和民众素质提高带来的信息需求极大的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刺激了移动支付的需求;移动支付领域蕴含巨大商机,不断吸引银行及各支付机构大力开拓市场,进一步促进移动支付的完善和发展。

三、移动支付产业参与者的发展方向

移动支付产业参与者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如图3所示:政府积极鼓励引导产业发展,商户与用户处于产业链的两端,信息流、资金流由用户端传向商户端,通信运营商、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构建的移动支付平台,移动支付涉及的各种终端软硬件厂商则提供服务的承载和支持。

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移动支付模式主要有四种:以日本为代表的移动运营商核心支付模式;以韩国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核心支付模式;以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公司为核心的模式;以及移动运营商和银行合作的模式。

虽然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参与者们已经开始重视这部分业务的发展,并陆续开展了一些合作,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占据绝对地位的单一产业模式,各参与者仍处在各自拓展与摸索的阶段,尚未形成合力。而对于不同的参与者,今后几年的发展将决定未来移动支付业务这块“大蛋糕”的分割。

(一)移动运营商

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进行了战略合作,成立了联动优势公司,曾一时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与中国银联合作无疑间接的加强了中国移动与各银行之间的联系,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两者在行业中的优势,但是同时也意味着合作基础下的移动支付将更加倾向于形成以金融机构的结算账户为资金核心的支付模式,而移动运营商则仅仅成为一个通信渠道,这显然将影响运营商在未来移动支付领域中的利益分配。在远程支付上,通信运营商的收益将更依赖于上网产生流量产生的费用和既得市场的保持,这一点反映在近年通信运营商“套餐”费用比重逐渐向数据流量费转移上,在不久的未来,通话费用将不再是服务收费的重点,而是成为数据流量的附属赠品。同时,为了抢占近场支付份额,通信运营商与手机厂商的合作必须更加紧密,这不但有利于近场支付软硬件的整合,也利于形成新的份额格局。

(二)银行模式的开拓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由于第三方支付的迅速崛起,银行正面临着支付领域逐渐“脱媒”的尴尬处境。尤其是在个人零售业务方面,大量的中间业务份额被第三方支付公司占据,并且第三方支付机构仍在不断进行创新,以求将传统银行业务灵活的转变为可以简单购买的“商品”。在这种形势下,银行必须加大对移动支付新领域的投入力度,促成“掌上金融”形成以银行账户为核心的结算模式,防止失去未来的广阔市场。在这方面,银行应转变固有思路,积极开展创新合作,从而保持有利的优势地位。

1.资源的有效整合。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机构能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电子商务平台,商户资源充足,在B端和C端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使用率。而第三方支付机构之所以能够被广泛的应用于网络购物过程,在于第三方支付的“担保”作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货、钱两条线”购物模式所带来的交易风险,从而提高了大家的使用积极性。“担保”的概念由来已久,银行各种业务都与此息息相关,是银行的“看家本领”,从技术上是容易达到的。而银行自建有良好的清算体系,且大部分网上银行具有积分商城等功能,这些因素为银行有效整合电子银行、电子商务提供了有利条件。银行应将电子银行服务,尤其是网上银行和移动支付,與银行卡快捷消费、积分消费、商户收单结算(含特约、特惠商户)、小微商户信贷等业务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与大型网上商户合作,整合多种活动资源,在移动支付领域逐步加深个人用户及商户对开户行的黏性,形成以银行账户为唯一支付结算方式的模式,从而赚取中间业务收入、获取资金沉淀,提高综合收益。

2.金融产品的销售。虽然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电商领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金融产品方面,银行目前仍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有储蓄、贷款、理财等需求,这些业务仍将是银行业务的基石,其发展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好的产品”和“好的渠道”。显然,在“好的渠道”方面,移动支付为银行带来了更多的发挥空间:不但方便了新金融产品信息的全方位推送,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助式购买,从而降低运营成本。2013年7月,招商银行推出全新概念的“微信银行”,一时成为关注热点,而国内大多数都紧随其后,纷纷推出相应的服务,利用微信这一几乎风靡全球的网络社交平台进行各类信息的推送,甚至附加基础账户服务,这不但标志着营销阵地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更为将来金融产品的快捷销售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但也应该看到,将各类金融产品直接照搬到网络或移动设备上并非一件简单的事,监管政策和业务风险的把控将是银行面对的主要课题。

另一方面,贷款业务目前仍掌握在银行手中,能否将小额信贷应用于近场支付,或许是未来信用卡的发展方向。例如将个人信用卡消费拓展到公交、公共事业缴费等近场支付情景,将极大的促进信用卡的使用和扩张,增加用户群和使用黏性,有利于客户的培养。

3.农村市场开拓。我国金融服务和我国经济发展一样,呈现着严重的城乡差异,银行在发展中应注意借助信息互联带来的便利,加速我国农村资金的运转,启动其潜在消费能量。尤其是针对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在手机较为普及的今天,移动支付以其私密性和便利性,或许可以成为他们的首选。而对于较偏远地区,自助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铺设近场支付机具的成本相对较低,如能实现与银行账户小额取现业务相结合,将有一定的发展潜力。这里的主要困难点在于机具的日常维护和客户使用习惯的培养。

(三)第三方机构整合及行业规范的建立

截至201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累计发放支付业务许可证250张,第三方支付行业已形成比较完备的产业结构,支付企业多集中在上海、北京、广东等地,其中以银联、支付宝、财付通等为代表的集团企业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快钱、易宝、汇付等几家独立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也获得了一定的市场空间。这些企业在银行卡收单、互联网支付等领域的业务瓜分基本完毕,而移动支付无疑是他们将要着重拓展的业务领域。

由于近年我国电子商务已形成了以阿里巴巴、淘宝等电商为核心和主导的格局,因此具有先天优势的集团性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方向将对国内移动支付整体带来重要影响;对于加入移动支付领域的电信运营商而言,它们具备强大的资金实力和远程通信信道,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对于移动支付领域的市场争夺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而在客户端不占据优势的独立第三方支付机构能否抢占到移动支付这一新兴领域的份额,或将是这些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这种情况,第三方支付机构将面临进一步整合的趋势。

现阶段,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继续完善网上支付平台同时也在逐步将销售(包括各种实体销售、虚拟产品销售、代缴费、航空票务等)推向移动设备终端,力图使消费者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把钱花出去”,目前大型的电子商务网站推出手机的客户端中均整合了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为了提高用户体验,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正逐步推动“快捷支付”,通过对银行卡实名账户和虚拟账户进行绑定,简化支付过程。在这些变革与创新中,第三方支付机构,能否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和差异化的服务特色,并严格把控风险,承担起等同于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是未来移动支付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

其中,风险的把控能力包括建立完备的业务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体系,建设好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和安全运行模式,严防敏感信息外泄、内部欺诈等事件的发生;规避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在落实身份认证等关键性安全把控环节的基础上进行业务创新。此外,面对越发严格的监管环境,第三方机构需要更加大胆的进行业务创新和资源整合,突出既得优势,扩张业务领域,做得更加专业、规范、独特,才能逐步加强品牌效应,先行一步,从而在移动支付领域获得更广阔的空间。

(四)小结

综和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移动支付未来发展的推动力量将主要来自通信运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他们将在彼此竞争与合作中,逐渐确立各自在行业中的地位,划分其在移动支付领域的业务范围。

四、产业链受益模式初探

从图3中可以看出,产业中的收益将来源于产业链的两端:(1)向客户收取服务手续费或年服务费;(2)向商户收取交易产生的结算手续费及平台服务费;直接提供手机支付服务的运营者将获得来自两者的全部或部分收益。

(一)客户教育和客户培养

客户是移动支付的使用者,受益者和消费者,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移动支付的推广还处于以“免手续费”,“转账有礼”等吸引用户的阶段,客户使用移动支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享受较优质的信息及账户服务的“付费意识”不足。这一方面需要支付环境的进一步完善,通过前期的投入,养成用户高频的使用习惯,另一方面也依靠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标准,着力进行客户教育,才能为移动支付注入经济活力。此外,还需要通过整合商户活动,对客户进行差异性定价,带动使用量的飞速提升,产生规模效益。

(二)商户与服务商的双赢

商户是移动支付产业利润的最主要创造者,在申请移动支付模式的同时需要支付年服务费、交易手续费,广告费用等;移动支付服务商通过为商户提供商品展示、交易结算等服务赚取佣金,因此,“双赢”是商户与移动支付服务商共同追求的目标。特别是在“云技术”迅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商户与服务商之间的合作并不局限在简单的电子商务模式上,未来的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无论是商户、还是支付平台,其决策将不再是含糊的经验或直觉。在多方合作下,强有力的数据分析使客户定位更加精准,营销效果将大幅度提高,而这还仅仅只是个开始。未来是移动的——集合了信息资讯、卫星定位、社交、金融、购物、娱乐等众多服务的移动终端,在云分析下将展现出更多的商业契机:在2012年就有报道称“德温特资本市场”公司利用分析人们当日的“推特”情绪预测金融市场趋势赚钱,这一在当时被称作“不太靠谱”的行为,或许可以为现在的“移动的市场大融合”带来很多启迪,相信无论是商户、通信运营商、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数据分析平台,在这方面都还大有可为。

五、结语与展望

通过对今年我国智能手机使用率、政策標准导向的简要分析可知,一直以来限制移动支付的发展的客户群基础、标准不统一等因素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弱化,未来移动支付服务的提供者将对市场份额展开激烈的竞争;而挖掘客户的深层次需要和有效的营销模式,以及严格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措施将是影响这场角逐的关键点。但无论竞争如何激烈,合作仍是大势所趋,各行业中巨头将在培养客户习惯、寻找与商户共赢的平衡点等方面强强联手,进一步带来金融与通讯行业的大融合,加速信息时代资金流的运转,刺激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协同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移动产业链涉及的个人私密信息会在各支付服务商的平台进行流转,甚至多次转接,早已打破了原本的个人-银行的模式,因此私密信息的安全传输和保存变得尤为重要。移动支付市场仍亟待用法律约束产业参与者的行为,加强客户安全教育,以便早日形成统一、安全、稳定的移动金融环境。

作者简介:杨雪吟(1987-),女,汉族,天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子银行业务管理。

作者:杨雪吟

第2篇: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移动支付洗钱犯罪及其防控

内容摘要: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移动支付洗钱犯罪的犯罪主体、犯罪方式、资金流转、身份识别和账户监控出现新变化。这些与移动互联网的即时性、快捷性,资金转移方式的多样性,数据流动的广泛性、信息分割现象的加剧存在关联。应以网络犯罪场、犯罪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分析移动支付洗钱犯罪的潜在犯罪主体、背景条件和现有治理制度的形成机理,主张弱化洗钱犯罪背景条件,提高犯罪主体的成本与风险,以优化治理效果。

关键词:移动支付;洗钱犯罪;数据流动;信息分割

21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随着通讯技术和网络设备的广泛应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悄然来临。互联网金融领域,特别是支付领域“广结硕果”的同时,也为利用移动支付实施洗钱创造条件,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移动支付洗钱的犯罪主体、犯罪方式、资金流转、身份识别和账户监控均呈现前所未有的变化,给既有的反洗钱治理体系带来严重挑战,如何选择有效的治理模式,构建合理的防控体系?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移动支付洗钱犯罪

(一)移动支付与移动支付洗钱犯罪

关于移动支付,2006年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inancial Action Task Force)(以下简称FATF)出台《新支付方式报告》,将其认为是“使用移动电话和其他无线通信设备来支付货物和服务。通过使用语音访问、文本信息协议或者允许访问网络无线应用协议的移动通信设备发起支付,并键入与用户或者移动设备相关联的标识号最终形成授权。” FATF《预付卡、移动支付和基于互联网的支付服务》介绍移动支付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起源20世纪90年代末,演进过程与移动电话固有数据通信能力密切相关,这一阶段银行开始提供基本查询和交易的服务;第二阶段与移动电话的广泛应用以及电子货币产品的运营存在关系,这一时期电子货币与预付账户直接挂钩,非银行机构也开始参与;第三阶段推动移动支付的金融机构既有传统支付服务提供者(银行或者存款机构)或者非银行支付服务提供者, 其他各种类型的服务提供商如移动网络运营商、移动电话设备制造商、电信行业标准设置组、支付网络和软件开发者也成为提供移动支付服务的必要主体。 为了评估移动支付的风险和脆弱性,世界银行曾将移动利用移动支付分成移动金融信息服务、移动银行和证券账户服务、移动支付服务和移动货币服务四类,其中移动支付服务,允许非银行和非证券账户持有人使用移动电话进行支付,且支付服务提供商可能是非传统的金融机构。

综上发现,移动支付是在传统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者、移动设备商、电信运营商、场景应用 服务提供者等多方参与下,用户利用移动电话和其他无线通信设备支付商品或服务,属于网络支付的具体类别,包括移动电话支付(手机支付和其他移动设备支付)。

对于移动支付洗钱犯罪,学界并未从犯罪学角度给出明确规定。不过,国际社会对与支付有关联的洗钱犯罪广泛关注。如FATF介绍了利用新支付方式、商业网站和互联网利用移动支付洗钱带来犯罪的风险,其中特别指出网上银行、预付网上支付产品和电子货币三种互联网支付洗钱模式。 以及欧洲理事会网络犯罪全球项目和反洗钱与反恐融资措施评估专家委员会指出的借助数字货币、电子货币系统实施洗钱犯罪等。

随着互联网络的深入发展,特别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用户借助移动终端在以网络支付结算平台为中心,由电信运营商、移动设备商、场景应用服务提供者等多方主体参与下实施的洗钱犯罪活动愈演愈烈,并蔓延至非法资金转移、清算、交易的各个环节。相比传统洗钱犯罪和其他网络类型的洗钱犯罪,开始有新的变化。

(二)移动支付洗钱犯罪的新变化

1.涉嫌主体构成更加多元,协作分工能力强

移动支付的构建离不开移动设备商、电信运营商的参与。传统领域共同洗钱犯罪更多的是用户与金融机构形成互动,协作完成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转移。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以网络支付平台为核心,形成移动设备商、电信运营商、支付服务提供者、金融机构以及其他行为人等多方参与完成资金支付结算的模式。在此模式下,给移动网络服务的主体,特别是电信运营商提供参与金融业务的机会,支付作为金融的核心环节,把控在途和交易资金的流向,电信运营商的参与使得共同洗钱犯罪的涉嫌主体更加多元化。

同时,移动支付的发展,也加快支付服务理念、产品设计的更新,各个参与主体根据各自特色“发挥所长”开拓支付服务市场、优化支付服务技术时,必然离不开分工的明确性与精细化,分工促进支付产业的发展,但也为共同洗钱犯罪提供细化职能、协作分工的土壤。如FATF为了评估洗钱犯罪风险,审查客户的个人账户或证券账户时,便利用世界银行将移动利用移动支付分成移动金融信息服务、移动银行和安全账户服务、移动支付服务与移动货币服务四种类型进行区别性审查, 可见,行业的精细化为分工、协作洗钱犯罪创造条件。

另外,随着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移动支付领域场景应用的扩充不仅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也为洗钱犯罪大开“方便之门”,场景应用服务提供者本身脱离于支付平台而独立存在。例如,在多方主体参与的洗钱犯罪活动中,犯罪主体为了掩饰、隐瞒上游犯罪所得及其收益,可通过拨打移动电话、发送短信或运用无线应用协议等方式,支付场景应用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商品与服务,最终实现上游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转移。

2.洗钱行为复杂性与洗钱途径多样性交织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移动支付开始成为继现金、银行卡支付后最重要的方式。从支付介质角度看,犯罪主体为了移转非法资金,可利用平板或者手机端银行WAP或者以短信验证码完成签約,通过签约协议号进行快捷支付,甚至“出现手机带特殊芯片插槽,可直接感应消费完成非法资金转移” ;利用代扣协议完成签约,通过卡号、姓名进行支付;利用支付平台提供的电子钱包账户支付;使用NFC等非接触式通道现场方式,如扫二维码和以NCF方式,或者通过移动POS、智能刷卡头、蓝牙POS支付等直接接触式通道现场实现支付,以及利用编程用户识别模块卡或者非结构化补充业务数据进行支付 。洗钱的本质是欺诈和隐藏,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复杂多样的线下、线上洗钱方式更加凸显这一本质。

支付方式的新变化,迫使线下实体商家、传统电商、酒店航旅、互联网巨头、第三方支付、数字娱乐等行业都将面临转型。移动支付场景应用的扩充、线上线下支付方式的结合,和“支付+营销”新零售模式的创制加速移动支付与实体行业的互动频率。相比传统洗钱方式,借助金融机构“漂白”上游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途径必然多样,而且已有向非金融业之外的实体行业迈进的趋势。

3.资金流转的即时性与便捷性并存

移动通信设备的更新和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推动移动互联网络支付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移动支付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洗钱犯罪提供促成性机会。“大额支付用卡,小额支付选手机”已成为潮流。据统计,“截至2016年12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4.75亿,较2015年12月,网上支付用户增加5831万人,年增长率为14.0%,我国网络使用网上支付的比例从60.5%提升至64.9%。其中,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增长迅速,达到4.69亿,年增长率为31.2%,网民手机网上支付的使用比例由57.7%提升至67.5%。”

移动支付相较利用固定网络终端进行支付的最大特点在于移动性,洗钱主体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将非法资金所得及其收益以支付方式转移。就拿移动支付的场景应用而言,行为人将上游犯罪所得以投资名义进行网络理财时,不受台式计算机固定位置和上网固定场所的羁绊,随时随地完成非法财产的流转。同时,也打破了由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确立的专用网络单一洗钱方式,形成公用网络、专用网络并存格局下的资金流动新趋势。

传统移动支付,更多地体现在物態空间里支付服务使用者空间地位的位移变化,如用户使用公交卡、健身卡、购物卡等预付卡支付。移动支付相较于传统移动支付,其优势在于便捷性。虽然在特定场所后者具有便利性,但受限于发卡机构或者特定企业所从事的行业领域。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移动支付因为网络互联互通的特性,利用非法所得及其收益进行资金支付结算时不仅免去了携带各种预付卡的麻烦,而且在多样的应用领域便利、迅速地实现犯罪所得性质、来源、位置、控制关系的掩饰与隐瞒。

4.身份识别与账户监测的反侦查性强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行业分工细致化进程加快,易导致信息的分割。从单个支付角度而言,完成资金的流转,需要金融机构、支付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场景应用服务提供者和用户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支付流程的碎片化分割了账户信息和客户身份信息的完整性。从整个支付体系来看,提供网络支付服务的机构一边与各级银行相连,另一边与多样化的场景应用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和用户相连,参与主体的碎片化致使用户的身份信息和账户信息被分散保存在不同机构之中。

从监管部门角度看,我国银行系统身份识别和账户监控的反洗钱工作主要在央行主导下进行,但是支付服务等非金融机构虽然由央行领导,但在反洗钱工作方面并未形成系统的监管制度,加之电信运营商、移动设备商和场景应用服务提供者等机构是由其他部门进行管控,监管机构力量分散,易导致监管信息的割据,加大反洗钱侦查工作的难度。基于此,反洗钱监管部门很难掌握反洗钱侦查工作所需信息,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制度、交易记录保存制度、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的效力大为削弱,从而大幅降低侦查监控工作的效率。

此外,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加载电子现金账户的移动终端通信卡普遍出现,使得电信运营商成为电子支付综合平台的重要参与力量。传统反洗钱工作更多地注重对银行系统的监控,而对于由电信运营商主导的小额快速支付活动的监测、管理存在“盲区”,加上移动终端通信卡,如手机卡,实名登记制度并未完全落实,易导致洗钱犯罪主体将通过网络电信诈骗获取的犯罪所得及其收益通过各种通信卡顺利实现“漂白”。

二、移动支付洗钱犯罪的成因分析

(一)移动支付洗钱犯罪的相关理论剖析

“理论为原先被看作是无联系的经验性观察的资料的结合与一体化,并提供了一种合乎逻辑的思路。” 犯罪现象需要理论的解读,以此方能更好地认识、防控犯罪。移动互联网时代,同移动支付洗钱犯罪相关的理论主要有网络犯罪场理论和网络犯罪经济学理论,这两种理论分别从不同侧面对移动支付洗钱犯罪成因作出了有力解析。尽管理论能够指导实践,但是每个理论拥有“亮点”的同时也蕴含着缺憾,以下分别阐述。

第一,网络犯罪场理论。该理论源自犯罪场理论。“犯罪场”是由“社会场”衍生而来,犯罪场理论由储槐植教授提出,并将其定义为“存在于潜在犯罪人体验中、促成犯罪原因实现为犯罪行为的特定背景。犯罪场的结构是潜在犯罪人与犯罪背景因素的结合,没有潜在犯罪人也就没有犯罪场。” 可以说,犯罪的背景条件和潜在犯罪人是犯罪场的两大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其中,犯罪的背景条件涉及时空因素 、被害人因素 和社会控制疏漏因素 ,这些因素分散在社会之中,不具有能动性,本身没有引起犯罪行为发生的能力和属性,仅是赋予有利于犯罪的价值取向;另外一因素便是易受外界犯罪原因影响并形成犯罪心理的潜在犯罪人,潜在犯罪人在犯罪的背景条件影响下首先形成犯罪决意,进而转化为犯罪行为。一定程度上,犯罪的背景条件是潜在犯罪人形成决意实施犯罪的客观前提,而潜在犯罪人是犯罪原因与犯罪行为实现的关键点,居于犯罪场中心,起支配性作用。

网络时代,信息化、全球化趋势明显,网络空间已由传统的虚拟空间向社会生活空间迈进,移动互联网络进程的加快,加速信息社会全方位、多方面的构建与发展。笔者认为,网络犯罪场是犯罪场理论的进一步演绎,是犯罪场理论在网络犯罪领域的具体化。网络犯罪场的价值在于能够促成可能的网络犯罪原因转化为现实的网络犯罪行为,运用其分析移动支付洗钱犯罪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然而,任何理论并非“完美无瑕”,就网络犯罪场理论而言,其更多地关注潜在犯罪人,且强调犯罪的背景条件对潜在犯罪人的诱发性影响。对于真正的犯罪主体缺乏有效关注,未能对已然发生犯罪的规制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为此,针对该理论的“瑕疵”,笔者认为犯罪经济学理论可以有效避其之短。

第二,犯罪经济学理论,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研讨各种经济性利益因素与犯罪主体意识相互作用的规律并依此找寻相应防控对策的理论。在犯罪经济学理论中,社会资源是稀缺的,人的需求却是无限的,如何在有限的社会资源中最大限度地满足效用,需要发挥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而这离不开成本收益分析。犯罪经济学中的成本指犯罪主体实施犯罪所耗费的资源,包括犯罪的直接(实际)成本、时间机会成本和惩罚成本;犯罪的收益则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获得的非法成果或者利益,包括物质上(有形)和精神上(无形)的收益。运用犯罪经济学理论,特别是成本收益理论,能够较好地认识网络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动机、目的,进而利于加强对犯罪人实施网络犯罪的预防和治理。但是,该理论以(有限)理性人为前提假设,我们知道人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实施犯罪并不都是基于理性选择的结果。同时,(有限)理性人实施犯罪时产生的成本、收益并非类似于能够作出精确计量的会计成本、会计收益。

无理论指导的实践易陷入盲目,无实践应用的理论常显得空洞,研究网络犯罪需要理论发挥作用。尽管网络犯罪场理论、网络犯罪经济学理论各自都有不足,但是对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移动支付洗钱犯罪的成因分析具有启发意义。以前述理论为指导,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对移动支付洗钱犯罪的关键要素加以探讨,以进一步加深对该犯罪形成机理的认知。

(二)移动支付洗钱犯罪的形成机理

移动支付洗钱犯罪的潜在犯罪主体、犯罪的背景条件与传统洗钱犯罪相比,均有差异,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前时期,数据的广泛流动和网络的互联互通使得利用移动支付犯罪的结构形态和功能作用产生了新的变化与特质。因而,治理该类犯罪之前须对其形成机理作出分析。

1. 存在多样化利用移动支付洗钱的潜在犯罪主体

此类潜在犯罪主体是指具有利用移动支付实施洗钱犯罪心理的主体。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享受互联网业务带来的快捷与便利,社会生活的移动化、终端设备的智能化、场景应用的丰富化,使得网络技术的利用和网络知识的掌握更加普遍。传统网络犯罪受限于网络基础设施发展的瓶颈,网络技术和网络知识的普及程度并未完全推开,专用网络的运用仅成为少数专业性群体的“特权”。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典型特征便是网络平民化,网络已成为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網络的合法或非法使用已悄然受潜在犯罪主体心理的影响。“大多数罪犯以及不法行为者都是他们思想的合乎逻辑的结果。他们的犯罪行为决不是从天而降,突然发生的。”

网络的平民化使得每个独立个体或组织能可能成为潜在犯罪的主体,但在具体网络犯罪中,基于具体网络应用特点和使用者需求程度的不同而出现特殊性变化。在移动支付洗钱犯罪中,利用移动支付从事资金支付、结算或者从事与支付活动相关业务的群体更易成为潜在的犯罪主体,对于前者主要是使用移动支付服务的用户,移动互联网时代利用移动支付实施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主体更加全民化、广泛化;而后者主要是参与或者从事支付、结算业务的主体,涉及电信运营商、支付服务提供者、移动设备提供者、场景应用服务提供者、商业银行等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后者基于从事支付业务之便可能在前者的利诱、唆使、威胁下产生洗钱犯罪心理,确立共同犯罪意向,形成协助犯罪意识的可能。

2.具备诱发移动支付洗钱犯罪的背景条件

在犯罪场中,尽管犯罪的背景条件常作为整体并引发作用,但是,在弄清犯罪的形成机理之前须对其进行拆分式解构,由“分”到“总”,方能一窥全貌,更好发挥背景条件的整体性作用。整体性作用的发挥,需要部分性功能的跟进,网络犯罪场中的时空因素、对象因素、社会控制疏漏因素作为有机组成部分,有必要予以关注。

首先,时空因素方面。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设备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完善,通过无线接入设备访问互联网,能够实现移动终端之间数据交换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进入继大型机、小型机、PC终端之后的技术发展新时期。网络时代的转变,“实现了由‘信息媒介’向‘生活平台’的转换,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平台。” 在以人、设备、信息所组成的新型社会生活和交往空间中,终端移动性和可携带性,支付服务及时性与便利性以及终端、网络、服务的强关联性给移动支付洗钱犯罪创造了有利的时间、空间条件。

其次,对象因素方面。洗钱犯罪并无被害人,但是实施该犯罪必然侵害一定的对象,通常而言,指上游犯罪的非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在传统的物态社会中,非法所得及其收益更多的是以货币、财物等有形物质予以再现,而到了网络时代,非法所得及其收益呈现出电子化趋势,表现为虚拟货币或者其他虚拟性财产。一般情况下,洗钱由处置阶段(Placement Stage)、离析阶段(Layering Stage)和融合阶段(Integration Stage)构成。 处置阶段,将实体性非法财物电子化,形成信息流,经利用移动支付对密钥、数字证书、数字签名等认证方式完成离析,并与合法来源的电子货币相混同,最终在金融体系或者市场中流转完成非法资产的“漂白”。这一点在PC互联网时代与移动互联网并未有多大区别,关键点在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加便捷,“黑钱”流入的场景更加多样化,隐蔽性、欺骗性更为明显。

再次,社会控制疏漏因素方面。洗钱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需要对其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治理,然而现实中的多种措施存有漏洞,不能有效地抑制洗钱犯罪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具体而言,社会控制包括法律规范层面、技术对策层面和观念影响层面的控制。法律规范层面,我国《刑法》更多的“重上游犯罪、轻洗钱犯罪”,对于洗钱情节、明知的认定存在模糊,并未对网络洗钱的新方式作出相应规制性规定;《反洗钱法》尽管作为我国针对反洗钱制定的唯一一部法律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但是其不仅缺少收集反洗钱情报信息的专门性机构,而且缺乏对关键人物的监控,同时金融情报机构(Financial Intelligence Unit, FIU)的独立性不足也严重影响了对洗钱犯罪的控制;部门规章方面,《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仅将监管范围、大额和可疑交易的报告义务、客户身份识别与身份资料以及交易记录的保存扩大到证券、期货、保险等行业的金融机构,对从事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未作出相应性规定,《金融机构报告涉嫌恐怖融资的可疑交易管理办法》仅对涉嫌恐怖融资活动的特殊事项作出了规定,缺乏对利用移动支付洗钱融资的规制。尽管2016年12月30日央行对外发布《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首次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纳入责任主体范围,但是对于从事支付业务和参与利用移动支付的电信运营商却未纳入扩容责任主体的范围,以致留下洗钱的“黑洞”。另外,虽然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电信运营商落实电话实名登记全覆盖任务的进程加快,但仍然存在一些转售企业营销网点不按规定批量发卡和虚假登记的行为。技术对策方面,在反洗钱监测系统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自动的可疑支付交易电子识别系统的适用滞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 利用移动支付交易信息、资金流转信息日渐海量化,以及支付服务提供者囿于自身实力缺乏对可疑资金交易中产生巨量数据信息的提取、分析能力,以致“了解你的客户”原则难以得到应有的贯彻与落实。观念影响层面,有学者指出,“洗钱犯罪是一种智力型、知识型、隐蔽性的犯罪,防范和遏制洗钱行为,不仅要求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反洗钱立法,还要求具有懂法律、熟悉业务、有反洗钱经验、经过专门训练的银行从业人员。” 然而,现实中电信运营商、支付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及其工作人员常常未经过专业技术训练便已上岗导致反洗钱意识不足。

3.规制利用支付洗钱犯罪的现有制度存在不足

从犯罪经济学理论角度看,(有限)理性犯罪人利用移动支付实施洗钱犯罪往往是由犯罪成本与犯罪收益权衡的结果,恰如加里·贝克尔所言,“只有违法行为的预期效用超过时间及资源的机会成本时,当事人才会实施犯罪。” 当实施洗钱犯罪所获犯罪收益大于因犯罪而遭受的直接成本、惩罚成本和时间机会成本时,犯罪主体“铤而走险”实施洗钱犯罪,洗钱犯罪结果的发生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经济学常将其界定为负外部性。 负外部性需要规制,以尽可能减少社会整体福利的损失。针对已经发生的洗钱犯罪,主要从刑事实体、程序两方面对其调整,然而两者在规制移动支付洗钱犯罪中存在些许的不足。刑事实体法方面,洗钱罪的认定需以成立上游犯罪为前提,就网络电信诈骗而言,电信运营商明知有网络电信诈骗行为而为其提供支付结算,帮助转移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由于网络电信诈骗犯罪一词属于犯罪学概念,刑事实体法并无具体对应罪名,网络电信诈骗认定的不足,可能导致适用较轻刑罚且是情节犯的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惩罚成本相比洗钱罪较低,客观上增加了利用移动支付实施洗钱犯罪的可能;二是刑事程序法方面,最大的问题便是证据的收集与认定,恰如前述,移动支付产业链中分工的日渐精细化,分工协作带来支付产业创新、发展的同时也易导致信息分割的加剧。在涉及洗钱犯罪时,以信息、数据为载体的电子证据必然散在于线上、线下的各个参与机构、组织之中,不利于证据的收集。另外,“网络之间的通信是基于数字技术,而以数字的形式保留的记录并不是有形存在的,” 而且计算机或者网络中产生的信息也存在被复制、篡改的可能,极为影响电子证据的认定及效力。犯罪经济学理论中,刑事法能对洗钱犯罪人起到威慑作用,然而其威慑作用主要由“逮捕率” 和刑罚的严厉程度决定,证据收集、认定的不足影响“逮捕率”的提高,弱化刑事法治理洗錢犯罪人的威慑作用,进而降低犯罪人进一步实施洗钱犯罪的成本,强化了继续实施移动支付洗钱犯罪的动机与目的。

三、移动支付洗钱犯罪的防控路径

不同的犯罪学理论是站在不同的立场、视角、标准上生发出来,适用个别理论尽管在防控某些具体犯罪要素上起到积极效果,但每个理论防治犯罪并非“尽善尽美”,为此,笔者尽可能找寻能够彼此通约的多元理论,针对移动支付洗钱犯罪,提出相应防控对策,以期优化该类犯罪的防控效果。

(一)注重对利用移动支付洗钱潜在犯罪主体的防控

加强利用移动互联网络的宣传教育工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在网络环境或网络条件下确立调整人和人之间以及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同时,通过宣传,在移动互联网络领域营造良好的公共舆论,形成一定的外在约束,因势利导,强化公民对规范、文明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意识,促使公民能够自觉遵守法律,履行好基本的法律义务。同时,根据移动支付的技术特点,加强相关机构工作人员的反洗钱培训和宣传工作,特别是对移动支付服务机构反洗钱风控部门人员开展涉及法律法规,网络支付国家或行业政策,可疑交易与大额交易分析、识别与报告的要求,客户尽职调查等内容的培训,树立洗钱风险意识与合规意识,提升业务素质,了解所处岗位的职责,建立健全对未参加反洗钱培训或者培训不合格者禁止从事反洗钱工作的机制,为对客户进行反洗钱宣传和教育充实人才队伍。

强化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行业自律。网络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类型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开始走向网络世界的“舞台中央”,网络设施建设、运营、管理都高度依赖于网络服务。为规范类别化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行为,应加强行业协会的监督管理,如在支付清算协会的网络支付应用委员会中成立网络支付应用反洗钱专门机构(委员会),增加《网络支付行业自律公约》第14条对网络支付会员单位及其内部工作人员参与洗钱的规制。同时,细化《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风险防范指引》有关反洗钱管理架构、内控制度、操作规程上的要求,并确立协会针对包括成员单位之外的网络支付平台洗钱向公安部门或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举报制度。此外,就利用移动支付而言,由于支付行业体系的构建、运营需要电信、支付、银行、场景等多种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共同参与,支付清算协会加强本行业有关反洗钱自律规定制定的同时,也应同电子商务行业协会以及消费者等协会增进合作,充分发挥民间规范调整的力量。

(二)弱化移动支付洗钱犯罪的背景条件

一要完善前置反洗钱规范调整移动支付洗钱犯罪的作用。对于《反洗钱法》而言,应扩大反洗钱义务主体,建议将支付服务提供者等非金融机构纳入进来,比照传统银行增加支付服务提供者的反洗钱义务,形成对金融机构和包括非银行支付机构在内的特定非金融机构反洗钱同等管理的格局。详言之,在《反洗钱法》第一章总则第3条中,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金融机构和包括非银行支付机构在内的按照规定应当履行反洗钱义务的特定非金融机构,应当依法采取预防、监控措施,建立健全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履行反洗钱义务。”在总则的指导下,对反洗钱监督管理一章中的第8条增加一款,“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或者会同国务院有关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制定包括非银行支付机构在内的特定非金融机构反洗钱规章,监督、检查非银行支付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的情况,在职责范围内调查可疑交易活动,履行法律和国务院规定的有关反洗钱的其他职责。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在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的授权范围内,对包括非银行支付机构在内的特定非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义务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金融机构反洗钱义务一章的后面,单设特定非金融机构反洗钱义务一章,具体从建立客户身份识别制度、执行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以及反洗钱培训和宣传工作方面作出规定。部门规章方面,修改《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建议将从事支付业务和参与利用移动支付的电信运营商纳入反洗钱责任主体的范围。另外,在治理电信诈骗、推行电话实名登记期间,工业与信息化和公安部门可出台相应管理规范,加大对一些转售企业营销网点不按规定批量发卡和虚假登记行为的行政处罚力度。

二要提高规制利用移动支付洗钱的技术能力。移动互联网时代,多样的场景应用服务和频繁的网上交易,引发数据的海量激增与流转,加速利用移动支付移转非法资金流向的趋势。因而,在网络支付领域运用大数据反洗钱技术,防范洗钱风险很有必要。大数据反洗钱技术的关键在于对海量客户身份、交易数据信息的海量搜集和科学分析,以增强反洗钱决策的科学性。针对当前移动支付反洗钱技术参差不齐的状况,管理部门、行业协会或者其他非营利组织应加强数字认证技术、数据仓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运用的指导,提高支付机构工作人员在反洗钱工作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能力。同时,针对利用移动支付洗钱过程的复杂性和实施单一反洗钱技术的低效性,应根据既有技术的特点,优化利用,形成综合应用多种技术的技能。

三要明确监管利用移动支付洗钱的关联机制。对于网络领域出现的新型洗钱行为,应树立“以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作好对特定地区、特定网络服务关键环节的较高洗钱风险的客户加强监督、管理。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作为我国的金融情报机构,在承担分析大额、可疑交易报告和移送可疑交易线索义务的同时,也应对利用移动支付频繁流转的闲散资金加强审查与监督。

四要注重规制利用移动支付洗钱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包括法律层面的合作,也应含有业务层面的交流。法律规范层面,应积极吸收《新支付方式报告》第五部分关于FATF建议和特别建议的适用, 《商业网站和互联网利用移动支付的洗钱与恐怖融资风险性》第六部分关于被有关部门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 《利用新支付方式洗钱》第五部分有关新支付方式法律问题等相关反洗钱规定, 及时转化到国内法律规范中来;业务交流层面,应加强执法、司法合作,通过双边或多边条约为在金融情报信息分享、电子证据的收集、嫌疑人的定位、侦破协作、引渡、犯罪收益分享等方面进行合作提供稳定的制度性框架。而且,应注重彼此间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合作,为利用移动支付反洗钱犯罪策略的构建奠定基础。

(三)完善移动支付洗钱犯罪的现有治理制度

针对既有的移动支付洗钱犯罪,应以提高洗钱犯罪人的成本为宗旨,尽可能降低社会整体福利的损失。刑事实体法层面,应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明晰网络电信诈骗成立金融诈骗犯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和普通诈骗罪之间的界限,厘清上游犯罪类型范围,如适度扩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规定,增加“利用移动支付以明显不符市场价格交易、恶意套现、货币兑换等方式”协助转移、转换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情形。对于以移动支付服务单位的名义决定,包括单位集体决定或由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决定,实施洗钱犯罪的,依照《刑法》第191条对第三方網络支付平台处以洗钱罪;对于从事移动支付服务的工作人员参与洗钱犯罪的,以自然人犯洗钱罪处罚;对于其他人利用移动支付实施犯罪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客观上为洗钱犯罪人提供资金流转的帮助,要认定其构成洗钱的帮助犯须满足如下条件:一是主观上知情犯罪人实施洗钱犯罪;二是技术上有可能阻止犯罪人实施洗钱,却未阻止,造成金融管理秩序法益的侵害。

刑事程序法层面,特别是证据层面,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即时性、快捷性,资金转移方式多样,信息分割现象严重。加上,资金流转、交易、清算信息的可复制性、易篡改性和易毁坏性,应根据IP地址证据、移动终端归属证据、场景应用服务网站活动记录证据存在空间载体的特点进行区别化收集、提取,并形成从支付结算事项过渡到网络设备,再由网络设备过渡到行为人的线性取证模式,对于在场景应用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网站上达到可疑的频繁交易记录,应学会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处理,明确可采性程度。证据认定上,在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的基础上,司法人员应突出支付网络空间的资金支付、结算行为、介质、时间、网址与物态空间洗钱犯罪主体的关联性,对具有可复制性特征的支付结算信息被篡改、破坏可能性的排查应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进而实现移动支付洗钱犯罪电子证据客观性、关联性与合法性的同时兼备,以织紧刑事法网,最大限度地提高对利用移动支付实施洗钱犯罪人的威慑。

作者:汪恭政

第3篇:互联网+背景下移动支付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智能终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金融支付行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新兴的支付方式优化了人们的支付方式,但由于移动支付也存在-定的安全隐患,论文从描述移动支付的意义出发,给出了移动支付的分类,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移动支付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给出了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移动支付;互联网;产业链

1.移动支付的意义

移动支付是-种基于传统现金支付及刷卡支付而衍生发展的-种新兴的支付方式,用户可以使用手机、PDA或其它复杂的电子设备进行支付,通过无线网络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没有时空限制进行在线支付,比如说:预订机票,预订酒店。这种随时随地的支付方式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2.移动支付的分类

从支付距离来看可以将移动支付分为两类,分别是远距离支付和近距离支付:(1)近距离支付意指使用手机这样的移动终端进行现场支付或者利用扫二维码的方式进行支付。在近距离支付的过程中不需要互联网的介入,支付快速便捷,现在常用的近距离支付有蓝牙、红外线、NFC这三种支付方式通过传输进行数据信息交换。(2)远距离支付意指使用手机、电脑等设备通过远程完成资金交易,例如:電商平台交易支付,手机银行转账汇款等。通过连接电脑端等接口与支付系统的后台,其原理与PC端支付原理大致相同,而且应用场景更加广泛。

从资金来源来看可以将移动支付分为:手机卡用户、银行卡用户、第三方平台用户。(1)手机卡用户,电信运营商在移动支付行业实力雄厚,拥有着大量的手机卡用户,在移动支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话费、短信的支付方式完成支付。(2)在银行体系内可以利用信用卡、储蓄卡、借记卡等大量的用户群体。(3)第三方平台用户是指在网上注册账户,利用网银进行充值,其账户是具有虚拟性的虚拟账户,例如:微信、支付宝用户等。

3.互联网+背景下移动支付存在的问题

3.1二维码病毒

近年来广大群众渐渐地习惯了使用微信进行支付、日常交流、支付、购物等活动,-些商家为了产品的营销与推广,通过加微信的方式,那么加微信的必经阶段就需要进行扫取二维码的方式而且以-些小礼物作为诱饵,这就给了不少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有些不法分子在二维码中设置病毒,当消费者扫码过后病毒就随之植入你的手机,可以盗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甚至微信、支付宝、银行卡上的资金,导致-些消费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3.2伪基站、钓鱼网站的危害

-些不法分子通过买卖他人信息进而伪装成-些官方电话,官方网站等给用户发短信,短信内容并不真实,内容可能包括某某用户中奖、赠送礼品、话费等链接或者网址进行引诱用户进行点击,当用户点击这些网址或者连接时,可能会暂时出现-些虚假的网页界面,从而诱导输入银行卡账号、银行卡密码以及产生虚假支付页面,使得用户被盗大量资金,由于这些带有伪基站以及钓鱼网站的短信息的电话号码与普通号码并无区别,在这方面的管控难度较大,尺度难以把握,所以这样的短信很难被手机自动识别为骚扰拦截,具有较强迷惑性。

3.3法律法规不完善

(1)权责化分界线不明确

当前国家对于互联网+移动支付尤为重视,为其出台了-些相关的法律依据,可以为移动电子支付保驾护航,但是仍然显得不足。原因在于目前互联网+移动支付飞快地发展速度,加之全新概念,创新形式的不断更新,就使得法律条文在面对着移动支付存在着滞后性,这才使得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条例出现不完善。

(2)监督存在漏洞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的监管由中国人民银行,信息化与工业部,城乡建设和住房部,银行监督管理业务委员会及工商总局这五个部门进行联合监管。虽然每个部门都有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却存在着权责方面划分不明确的问题,而且个别部门监管存在漏洞,在支付过程中对于第三方企业责任划分不明确,相关法律法规条款不完整,所以现在移动支付过程出现了监管存在漏洞现象。

(3)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匮乏

在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中,我国缺少关于金融消费者的相关法律法规。-般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解决相关金融之间的矛盾纠纷,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本身而言存在着-定的不足,我国在金融消费者保护法方面存在严重匮乏的现象。

3.4产业链问题

在移动支付发展的进程中,其中关联着许许多多的产业链,局面十分复杂。要求我们要将各方利益密切进行联系。目前,我国的移动支付由于发展迅速,因此产生了-些后遗症,就如在产业链方面存在着很多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及商业化模式的建设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纰漏。

4.互联网+移动支付问题的相关对策

移动支付的飞速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移动支付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还在阻碍着其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在上面提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接下来将主要围绕安全、法律法规、产业链以及地区特殊问题几大维度进行对策的提出。

4.1注重支付验证环节

为了更好的保证使用移动支付的消费者的资金往来的安全,我们可以增加支付前的验证环节。-些第三方平台为了能够让客户拥有更好的体验感,所以简化了繁杂的验证过程,比如说:在支付之前不需要短信验证码的验证,这样简化步骤后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为广大用户节约支付耗时的问题,但却增加了支付的风险。-旦发生手机丢失现象,无需进行验证也可进行交易支付,隐患问题就会发生。对于此问题我们可以借用人工智能的手段进行干预,比如说:脸部识别、指纹识别以及声音识别等进行验证资金往来交易。

4.2要使用正规安全WIFI

当用户处于公共场所时连接WIFI上网时,首先要确定自己连接的是否是商家或者运营商提供的正规安全的WIFI,在连接上网的时候可以通过-些鉴别安全性的软件进行检测。除此之外,在上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登录资金相关的账号,如有必要资金交易是可以切换为移动数据网络。如果通过公共网络进行交易,为了保证资金安全可以使用虚拟专用网络(VPN)予以加密处理。

4.3相关政策问题的解决

(1)明确权责划分

移动支付过程中由于涉及的主体比较多,包括交汇平台、支付平台、交易双方、金融机构等。只有这些主体部门真正做到分工明确才能使得移动支付在法律层面更加完善。在产生纠纷时要能够明确哪-方需要担责任,真正将在进行移动支付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所产生的问题进行规定,明确进行权责划分,才能让移动支付的过程中不混乱,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

我国急需出台完整的法律文件,能够将移动支付的各个环节所涉及的责任纠纷、法律准则、法律流程加以详细说明,才能使得移动支付行业在法律规范方面进-步提升。只有做好监督工作才能保证-些法律的实施,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建立金融信用等级制度

将金融信用制度与用户相关联是保证交易安全的有效手段。-方面可以建立信用评分机制,信用值高的用户可以享受-些特定服务,而信用值低的用户则会受到-定的限制。另-方面可以完善征信体系将-些用户的日常金融交易记录记录在征信中作为参考。同时为了能使支付宝更加健康的成长,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4.4产业链问题的解决

要想使得产业链更加协调合理,就要创造-种新的商业模式,这就需要企业之间要注重合作,节约内部消耗的资源,合理分配利益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言言.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02):73-74.

[6]王勇,王学辉.移动支付中安全问题的法律思考[J].人民坛,2020(01):40-41.

[7]杨小霈.浅谈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01):60-61.

作者:刘颖

第4篇:两会关于移动互联网支付热点解读,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移动互联网支付提案

两会关于移动互联网支付热点解读,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移动互联网

支付提案

《两会关于移动互联网支付热点解读,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移动互联网支付提案》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这里给大家转摘到。

两会关于移动互联网支付热点解读,2016年全国两会关于移动互联网支付提案 第

一、在两会上,我们能看到电信运营商的不少代表委员,也能看到很多广播电视媒体行业的精英,还可以听到电视机电脑手机行业的巨头声音,但是,互联网这个世界上最热最大最前沿的产业

却看不到“代言人”。在这样一个自扫门前雪的利益集团诉求横行的平台上,互联网行业注定是弱势群体。 第

二、在三网融合的问题上,各利益相关方都会大力呼吁,以达成有利于自己的格局,但是此前国务院的三网融合意见中就对互联网产业未见任何鼓励和支持,而是让电信和广电融合对外挺进互联网地盘,所以,如果期待两会能给互联网以政策利好几乎不可能。 第

三、在很多已经年龄很大的委员代表的眼中,互联网几乎就是洪水猛兽,连提供给弱势群体的网吧都被视为眼中钉,更有对内容管制强化的大声呼吁。两会代表看不到美国年轻的国家CIO带给美国的新兴竞争力,而只会妄自尊大的以国债第一为荣誉。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中,两会带来的只能是利空,绝不会有利好。 第

四、对于移动互联网最积极的就是运营商,但是三大运营商已经被非法内容搞得焦头烂额,现在只能是期待广电借

三网融合去把屋子打扫干净然后再把运营商请来做客了,心得体会所以纷纷顾左右而言他,不是物联网就是移动支付,还搞搞收购银行转移下即将到来的315的注意力。

第五、对于每年一度的315央视晚会,运营商更是噤若寒蝉,现在是正洗干净脖子等着挨广电一刀,根本没有精力也不敢去有所动作。对于移动互联网,运营商最好的策略就是悄悄的布局,高调的不行,指望运营商在这个敏感时刻替移动互联网出头,几乎不可能。 互联网,据说是唯一一个在国内市场打败了所有气势汹汹的国际寡头同行的中国产业;互联网,据说是一个曾经完全靠一批有梦想的人用规范的民营资本运作起来如今正在国进民退的朝阳产业;移动互联网,据说是中国目前真正可以和世界基本同步的新兴战略产业。但是,在中国最高级别的决策会议上,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振臂高呼,或者哪怕是敢于提一两个句子来呐喊。

移动互联网与两会其实离得很近,已经渗透进两会的方方面面;范文写作移动互联网与两会又离的很远,仿佛生活在两个完全隔绝的世界。我们祝福产业好运吧!

以上就是《两会关于移动互联网支付热点解读,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移动互联网支付提案》的范文全部内容,主要描述互联网、移动、两会、运营商、产业、就是、但是、融合,看完如果觉得有用请记得收藏。

第5篇:“互联网+”推动移动支付产业发展进入新时代

编者按:在历经10多年的发展之后,中国第三方支付业正发展成为一个竞争充分、创新精彩纷呈、跨界融合日新月异的行业,并成为中国支付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支付机构累计发生了网络支付业务374亿笔,金额达25万亿元,两项数据均实现了倍增。

在历经10多年的发展之后,中国第三方支付业正发展成为一个竞争充分、创新精彩纷呈、跨界融合日新月异的行业,并成为中国支付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支付机构累计发生了网络支付业务374亿笔,金额达25万亿元,两项数据均实现了倍增。

高速增长的产业不但给支付机构和从业者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更改变了其他行业的命运。可以说,这个产业已经成为许多行业赖以发展的基础。

3月24日,由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举办,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支持的“2015中国支付金融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大型金融机构、领军企业等主要负责人出席了此次会议,并围绕“从支付到金融:开放市场下的产业未来”的论坛主题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和建议。

历经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第三方支付业已经成为一个充分竞争、创新纷呈、跨界融合的行业,成为中国支付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支付机构累计发生了网络支付业务374亿笔,金额达25万亿元,两项数据均实现了倍增。

去年10月末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银行卡清算市场,而目前相关市场开放的规则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中。上海证券报社副总编辑李彬在致辞中指出,如果说2011年,央行颁发的第一张支付牌照,开启了这个行业规范发展的新进程,在2015年,这个行业将迎来开放市场的新纪元。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马国光认为,支付是基础环节,对拉动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实现所有银行的互联互通,也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前提。

他认为,未来支付清算市场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我国支付清算体系,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我国支付清算市场的效率。此外,还应坚持分类、差异化和公平公正的原则,清算网络布局主要取决于市场的实践与竞争,不同清算网络系统业务有重叠对我国支付体系安全运营是非常有益的。

上海银联电子支付总经理孙战平认为:“开放的市场会有竞争,也会有活力。无论是万事达、维萨和银联,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竞争对手:现金。我想,我们能共同把市场做得更大。”

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副总经理黄勇认为,开放市场引入的多元化竞争主体将为支付产业打开新的发展空间,开放市场出台的监管政策措施将极大地推动支付产业健康规范发展,开放市场带来的支付技术创新将为支付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助理、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杨涛表示,未来支付时代将更加强调技术标准和专业规范的稳定性。而规则和标准的竞争将是全球性的竞争,金融后台的竞争很大程度是规则的竞争。

支付仅为基础,支付之上的增值服务已成为核心竞争力。利用多年积累的支付数据以及客户,从事综合金融服务、精准营销服务、构建闭环的支付生态圈等,已成为中国支付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总裁助理陈达伟认为:“我们希望支付宝钱包能成为用户生活的入口,能提供一站式的理财和融资服务。对企业而言,我们希望能使他们忘却支付的烦恼。对银行来说,我们希望成为渠道的延伸。” 投资策略和建议:

李克强总理在3月5日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这是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大量提到互联网,并突出了互联网在经济结构转型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认为,“互联网+”战略将为电子支付和电商物流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移动支付,正处在“互联网+”这一风口中央,未来几年移动支付爆发将会催生庞大的硬件产品和服务市场需求。移动电子支付和NFC产业链相关的A股上市公司主要包括:新大陆、证通电子、恒宝股份、东信和平、东港股份、天喻信息、同方国芯、国民技术、易联众、达华智能、广电运通、盈方微、卫士通、新国都、信雅达、御银股份、长电科技、高鸿股份、腾邦国际、长城信息、通富微电、顺络电子、捷顺科技、星网锐捷、航天信息、上海普天、通富微电、中科金财、长城信息、南天信息、美亚柏科、深桑达A、硕贝德和信维通信等。第三方支付概念股主要包括:苏宁云商、航天信息、生意宝、石基信息、腾邦国际、焦点科技、深圳华强、数码视讯、中科金财、号百控股、高鸿股份、新华传媒、浙大网新、长电科技等。

笔者建议短线关注同方国芯(002049)、苏宁云商(002024)和顺络电子(002138)等;中期建议关注高鸿股份(000851)和国民技术(300077)等优质品种。

免责声明

本产品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资料,本产品分析师力求引用资料和数据的客观与公正,但不对所引用资料和数据本身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作出保证。本产品中的任何观点与建议仅代表产品发布时的判断和建议,仅供阅读者参考,不构成对证券买卖的出价或询价。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及分析师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产品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者需自行承担风险。

第6篇:微店宝:微信支付全面开放 助传统行业拥抱移动互联网

微信第三方开发平台智游乐微店宝经理云松认为,“对于接入微信支付的商家来说,微信支付的意义不光是完成线上购物、线下购物的闭环。还在于它与微信这个最大的社交帐号体系整合,实现既能面对海量用户,又能 精准管理的SocialCRM的大体系。因此,全面开放将使微信支付完善O2O模式,全面助力传统行业拥抱移动互联网”。3月4日晚间,微信官方宣布:微 信支付接口向微信认证的服务号全面开放。商家通过自助申请完成认证后,即可通过调用微信支付,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支付消费体验。

微信第三方开发平台智游乐微店宝经理云松认为,作为微信商业化闭环中一项重要的能力,微信支付开放不仅将完善微信公众平台的生态系统,还有可能激活现有产业链,并催生更多新兴产业和新兴的服务模式,这对传统行业传统的商业模式来讲预示这更多机遇的到来,与此同时,也将日渐形成新的商业规则。

全面开放支付接口 助传统行业深度触网

据微信官方发布的资料显示,这次微信支付主要开放了JSAPI支付接口和Native(原生)支付接口两种(即大众所熟知的公众帐号内支付场景和扫码支付场 景),并将在近期开放App微信支付功能申请。JSAPI支付,即用户直接可以在公众帐号中购买商品,调用微信支付,如在“1号店”微信公众帐号中抢到特 卖商品,就直接可以在其微信公众帐号内调用微信支付进行付款;Native支付是用户可以在百货商店当中,扫描条形码直接支付,如此前微信与上品折扣、天 虹等百货公司合作,直接扫描售货员Pad上商品二维码就能完成付款。

这意味着多到万人以上的大型企业,少至只有一个店主的小花店,都能以移动互联网的思维经营。

微信第三方开发平台智游乐微店宝经理云松以今年情人节在微信上火起来的“roseonly专爱花店”为例,传统的花店送花模式一般局限于小地域范围,或小部分人之间,而更需要付出情感关怀的远方亲 友却无法收到爱的祝福。roseonly专爱花店微信公众帐号接入微信支付后,用户就能随时给心爱的人意外的惊喜。热门推荐、新品上市、玫瑰星座……,用 户可以直接在“roseonly专爱花店”选取自己想要的创意搭配,然后只负责下单并用微信支付买单就可以了。

除了线上,在微信支付试点的线下商家中,海底捞火锅是最具代表性的。海底捞目前已上线公众号内支付和线下扫码支付两种支付方式,用移动互联网的思维改变了传 统餐饮业的经营模式。用户在“海底捞火锅”微信服务号,能订餐位、叫海底捞外卖、选购底料、查最近门店,并用微信支付完成付款。在线下,用户则可以直接扫 码结算。

此外,微信支付与其他行业的合作也衍生出了大批新的服务模式。如微信支付+王府井百货,试水百货微信购物;微信支付+酒仙网,上线酒类移动销售平台;微信支付+太平洋咖啡,创新餐饮消费新体验……

助力商业新模式形成

微信第三方开发平台智游乐微店宝经理云松认为,微信支付的出现帮助传统行业更好地拥抱了移动互联网的到来。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过去的PC互联网都已经不算太互联网了,移动互联网才是 真正的一个互联网,甚至以后每个设备都能够连上网络之后,人和设备之间、设备和设备之间的通信全部连接在一块,一切都连起来之后,将会有非常大的想象空 间。

微信支付的开放对传统行业来说是一个深度触网的机会,并且这个门槛非常低。通过微信认证,接入商户可以调用高级技术接口带来的CRM和信息化管理体系,并直接与微信亿级用户对接。带给商家最直接的效益是大大降低了营业成本,并增加了业务流量。

目 前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了2.7亿,有着海量的用户基础和需求。随着微信公众平台9大技术接口的免费开放和微信支付对21个类目商户的全面开放,在 使用微信支付过程中不仅有了更加便捷智能的体验,而且满足了用户随时随地交易支付的需求,这就为微信用户的支付体验提供了一整套的解决方案。“商家从登 录、商品展示、支付、互动到分享的全流程中,微信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大平台,为企业提供流量,为商品销售提供解决能力,帮助传统电商企业向移动互联网迁移” 电商专家认为。

微信第三方开发平台智游乐微店宝经理云松:“微信支付接口的开放会带动更多相关方共同构建一个越来越大的产业生态。与此同时,它给一个近乎寡头垄断的市场注入了竞争因素,这将令大量商家和消费者最终受益”。

微信第三方开发平台智游乐微店宝经理云松认为,微信的最大优势在于用户群体,微信支付一旦大规模应用,将形成一个良好的购物闭环。未来,微信的社交属性加上微信支付开放后形成的公众平台的开放生态,被认为是移动互联网入口级产品的微信,为传统行业带来的改变将不可想象!

第7篇:移动商务综述--移动支付

移动电子商务中移动支付的文献综述

引 言: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移动支付成为网络交易的主要手段。目前我国的移动支付仍然处在高速发展初期,新模式、新技术不断涌现。国家对移动支付持鼓励的态度。对移动支付进行文献综述有利于我们在参考大量文献的情况下,更深入的学习和利用移动支付,这是当代学生应该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正 文:移动支付,是指由移动运营商、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机构共同提出的、构建在移动运营支撑系统上的一个移动数据增值业务应用。

通常的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终端是手机、掌上电脑、个人商务助理和笔记本电脑。移动支付最大的优点在于方便、快捷、安全。

在对文献的研究过程中,我下载了10余篇有关移动支付的文献。其中8篇中文,2篇外文。研究的方向主要是移动支付的发展历程,概括起来包括既国内的早期、中期、现在和未来的状况,也包括国内和国外的移动支付的发展历程。

一:国内的移动支付主要的几个阶段:

(1) 早期的艰难发展:移动支付业务90年代初期在美国出现,随后在日本和韩国出现并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移动支付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发展迅速。我国的移动支付最早出现在1999年,由中国移动与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部门合作,.在广东等一些省市开始进行移动支付业务试点。但很遗憾,由于这新兴技术在其本身技术,消费者的观念,市场的效应等原因上,最终未能取得成功。但它打开了移动通讯和金融结合的大门,为电子支付的发展开了个很好的头。

(2) 中期的动荡发展:2002年以后,中国银联分别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合作,在海南,广东、湖南等地开展了移动电子支付业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4年开始,给予试点的成功,银联开始向全国推广。2006年,中国移动公司在厦门启动了中国首个近距离通信手机支付,拉开了我国的移动支付的发展序幕,我国移动支付正式进入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

(3) 现在的成熟发展:目前,我国的移动支付产业已形成了较完备的价值链。广大招商银行、各主要通信运营商以及众多的第三方支付服务组织都积极参与进来,有力的促进了我国移动电子支付产业的发展。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都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发展移动支付的功能,并最终以短信形式发送到用户的手机或电脑上,从而达到移动支付的目的。在相关电子商务的法律规范体系的配合下,移动电子支付更安全,更便捷。但是,现在中国的网名突破5亿,居世界第二,手机用户更是将近11亿,而使用移动电子支付的比率却不高。因此,我国发展移动电子支付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4) 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个人总结了移动电子支付如果要想更充分的发展,有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必须要突破:

①、 加强安全性。在电子支付过程中,做重要的环节就是安全的保障。

只有在安全的消费氛围和体系中,消费者才敢于去用更快捷,更便利的方式完成消费。在这方面,我们的金融体系,我们的运营商,我们的法律制度需要不断的健全,不断的努力。技术部门要求防止木马病毒偷窃用户的资料;监管部门要求对用户的操作时刻关注,有据可查,及时防范。

②、 形式多样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移动电子支付要与多样化的技术结合起来,与指纹,语音,二维码等等技术紧密联系一起,确保消费的安全。

③、 观念的更改。如果想打开移动支付的市场,就必须把消费者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我们要在市场是推广移动支付的观念,让消费者相信并愿意使用。彻彻底底的改变他们实时实地消费的观念。政府也应该大力支持和宣传移动支付的优势,让群众相信移动支付的可靠性,高效性,便捷性。

④、 开阔更广的平台。现在我们的移动支付主要集中在智能手机,电脑等相对先进的产品。如果我们想更好的发展,必须让移动支付存在每一种电子产品中。让消费者的硬件设施要求不需要那么高。这样运用的人也就更多了。

二:国内外移动支付的比较

我国的移动支付的发展状况基本上这样的。一步步的向上发展,在未来也有良好的,广阔的是市场。但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移动支付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近年来,全球移动支付市场呈高速增长的趋势,总体情况良好。全球移动支付发展主要划分为三大阵营,即日韩,欧洲,美洲。其中韩日商用规模最大,欧洲正在起步,美国电子支付在移动领域的应用比较少。

较国内的移动支付特点,美、日、韩是最早推出移动支付业务的。其移

动支付不仅可以付款,而且能从银行转帐,可以收进支出。韩国移动支付吸引了大量手机用户使用,为电信运营商、手机制造商、内容服务商等创造了巨大的商机。

日本在移动支付发展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截至今年9月,日本手机支付用户数突破4900万,占手机用户的56%,占总人口近四成。日本的移动运营商普遍采取注资金融机构的方式主导产业链发展,共同推进移动支付服务。因此,在日本你不仅可以付费买火车票,购物,还可以转账,做办公楼的电子钥匙。因此移动支付在日本的手机用户中占了绝大部分。

韩国的移动支付业务实现方式主要采用的是红外技术,韩国70%的电子支付(超过10亿美元)都是由移动支付完成的。在韩国,移动支付业务是移动通讯运营商与银行合作主导模式,其手机支付渗透率已接近60%。韩国的K-merce设计的手机不仅可以提供移动证券、移动银行、票据、彩票、购物、拍卖等服务,更可以像遥控器一种发射红外线进行结账,像交通卡一样靠近刷卡机结账。

在欧美,尽管移动支付发展的历史比较长,但业务发展不及日本和韩国,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信用卡、个人支票的高度普及;另一方面,受文化背景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手机文化淡泊也是一个因素。

相较于欧、日、韩,我国的移动支付还不是那么完善,由于起步早,困

难也比较多。广州成为移动支付启动最早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手机用户只要拥有支持移动支付功能的新版SIM卡,并且在任何一家联网银行开户,就可以带着手机到各个商业网点去消费。如广州移动先后推出了“手机钱包”,“移动POS机”等小额移动支付业务。

中国联通在江苏无锡建成了联通首个移动小额支付试验系统,并在全国几个城市进行了试点工作。

2003年年底,中国移动推出了手机小额购物服务。中国联通与中国银联

合作,推出基于联通手机的移动支付业务,用户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手机进行消费等业务。联通的数据传输采用国家商密委批准使用的加密机进行加密,保证数据不被破解和修改。

目前我国的移动支付的应用范围已经涉及转账汇款、网上购物、公共缴费、手机话费、公共交通、商场购物、个人理财等很多领域。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移动支付主要应用于小额支付;另外,由于业务收益分成所涉及的环节较多,同时需要负担前期建设的基础费用,在目前业务发展未达到预期规模的情况下,整个行业仍处于非盈利状态。

总 结: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和各种文献资料开展针对移动支付的研究煜调查,让我更加明白了国内外移动支付的发展态势,也一定程度上了解到我国移动支付的一个发展历程。

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提供通讯和娱乐服务,高带宽无线数据通道可实现高质量的视频通话,视屏监控,高速上网等功能,使手机变成最便利与及时的所媒体终端,进而推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离不开移动支付,用手机代替现金、支票及信用卡是大势所趋。总之,从以上的分析看来,只要我们在技术问题、运营与操作方面、政策方面、安全方面、法律法规方面最好了,我国的移动支付的前景将非常的美好

目前,移动支付在市场上还没有完全的被消费者所接受,但随着移动支付向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步参透以及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加之业务提供商在技术和服务上的进步,相信我国的移动支付能为更多的人带去便利。

参考文献:

《移动支付国内外研究述评》

《移动支付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手机支付模式》

《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中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的调研分析报告

《移动支付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研究_合作共赢模式的构建》 《2011年中国移动支付行业研究报告》

《我国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发展趋势研究》

《Enterprise_ Mobile_ Applications》翻译后

德勤发布《中国移动支付未来发展趋势》翻译后

第8篇:移动支付

当诺基亚高管Gerhard Romen访问日本的时候,他仿佛看到了手机的未来。自2004年开始,大约4900万日本手机用户凭着携带支付功能的手机就可以行遍全国:他们的手机可以用来做机场登机验证、大厦的门禁钥匙、交通一卡通(图)、信用卡、支付卡等等。

在这些应用背后提供技术和软件方案的是索尼子公司FeliCa公司。支付手机内置FeliCa支付芯片,芯片中植入用户身份信息和支付数据。这些芯片由索尼联合Renesas和Toshiba提供。

另外,由索尼、手机运营商NTT Docomo、交通运营商JR East组成的联盟推进着手机支付生态系统的发展。运营商、商店、信用卡发行商以及手机制造商达成统一协议,由FeliCa负责具体实施。

FeliCa 公司执行副总裁Kurakazu指出,公司在2006年得到了很大发展,那时,JR将售票卡Suica集成到手机上。现在,在日本几个最大城市里,有 110万人使用Suica手机购票或购买自动柜台机的商品。索尼也正试图在其系列产品上内置FeliCa芯片,包括索尼笔记本、电视、PS3。

在日本,无线生活渗入到生活每个角落,因此带支付功能的手机成很大卖点。最大的卡拉OK点唱机Daiichi Kosho公司,就拥有15.5万FeliCa手机会员。在每一个Big Echo连锁卡拉OK吧里,只要在点唱机上刷一下手机,就可以立马下载最喜欢的歌曲列表,因为这些信息和用户信息一起保存在商家的数据库里。

从去年开始,所有的日本机场都支持可支付手机。日本国内航班的乘客,无须纸质机票,只要刷一下他们的手机就可以完成登机检录,直接过安检就可以。而且,支付手机还可以记录飞行里程点数。

FeliCa手机全球扩张对阵诺基亚NFC手机

FeliCa在日本的市场已经占主导地位,眼下,它正准备复制国内的成功扩展国外市场。现在,FeliCa的支付芯片已经在曼谷、深圳、德里和夏威夷等有一定市场。香港和新加坡交通系统已经使用FeliCa芯片,并正试用在手机上。

然而,FeliCa的最大威胁来自诺基亚。诺基亚手机占全球41%的市场份额,其正在推广自己内置支付芯片的手机。再过几周,诺基亚将推出其第四个带支付功能的手机6212,该手机使用手机支付开放标准NFC(近距离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FeliCa虽然也是基于NFC,但不支持和其它NFC设备进行通信。

FeliCa掌握着日本,但NFC手机正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在北京,可以用NFC手机支付交通费用;在澳大利亚,可以支付停车费用;在法兰克福,可以在所有公共交通系统中使用。而且,在全球各地,还有很多地方在试验NFC,包括英国运营商O2已经小范围试用了6个月。02为500位伦敦市提供诺基亚 6131手机,内置Barclays的交通卡和支付卡,可以进行每次小于10英镑的消费。

甚至在日本,也在用于在自动售烟机上的新年龄验证身份证件中使用了NFC的芯片。"你可以推出自己专有的东西,但可能无法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NFC协会负责人Romen说道,"另外一种做法,就是建立开放的生态系统,让别的厂家都来参与,这样才能形成更大的市场"。

现在,美国最大的10家银行、所有大通信运营商以及Visa和MasterCard卡商都在试用NFC支付功能。但目前还没有看到相关评论。

手机支付市场到2011年将达220亿美元

据行业协会Eurosmart和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ytics的数据,到2011年,消费者用手机支付的金额将达220亿美元。手机支付市场如此巨大,看来这不仅是日本商家看中的商机。

第9篇:移动支付的发展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商品交易的支付方式和手段历经多次变化。从最原始的以货易货交易,到几千年来将货币作为商业流通中的媒介物进行面对面的交易,再到近几十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用卡作为支付媒介得到广泛的应用。如今,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了移动支付,它使人类的商业交易活动摆脱了时间、空间的束缚,使人们在移动的环境里也能方便快捷地实现支付。

一、当前我国金融和支付服务存在的不足

1.金融服务资源相对不足,便捷性也不够。据统计,平均一个银行从业人员要应对490人,仅计算柜面服务人员的话,平均一个柜员至少要应对1000个客户左右。在广大农村和贫困地区,金融服务资源更是有限甚至为零。银行网点服务不仅资源有限,在时间便利性上也有限,通常是上午8点到下午5点,虽然有自助设备如ATM和网上银行,但这方面资源也相对不足。

2.现代支付系统成功的解决了大额和小额支付问题,但对于更小金额支付或微支付关注还不够。从已有的数据来看,现有的支付系统和非现金支付工具主要代替了现金在单位支付和个人大额支付中的使用,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更小金额支付或微支付,仍然以现金方式完成,事实上这部分支付具有频率极高,金额很小的特点。

3.零钞、硬币大量使用,社会成本较高。现金投放主要解决零售小额支付和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微支付。所以,这部分大量流通的零钞、硬币必然会增加货币的印制铸造、运输、保管、残破币兑换及反假币等多个环节的成本。

4.非现金支付给社会管理提供的便利未能触及更小金额及微支付领域。非现金支付较之于传统的现金支付在社会效益层面上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为社会管理提供了便利,换言之,支付的金融功能与社会管理功能相结合。如以实名制开立银行账户,凭单位信用开具票据,用银行卡进行日常消费,不仅提高了全社会的资金清算效率,而且实现了对客户身份确认和交易处理的信息化、集约化管理,节约了社会管理成本,提高了社会管理效率。虽然移动支付发展迅速,实现了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的非现金支付,但在面对面的近场微支付领域中,现金仍被大量、广泛的使用,非现金支付的社会功能在微支付领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发展移动支付的重要性

移动支付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随后在韩日出现并迅速发展。中国最早出现则是在1999年,由移动与工行、招行等金融部门合作,在广东等一些省市开始进行试点。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应该来说初具规模。

1.拓展金融服务空间。移动支付发展的快,主要得益于移动支付对传统银行业务的有益补充。对于生活在银行网点覆盖不到的地区的居民来说,以前无法直接享受到银行网点的服务,有移动支付后,可以直接用手机进行交易。这能较好地解决银行金融服务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的问题。与传统银行服务模式相比,移动支付依靠较少的基础设施投入,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通信网络和设施终端,从而以较低的成本拓展支付服务,为手机用户提供便捷的支付服务,促进金融全面普及,达到广泛的便民和惠民效果。

2.为微支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便捷性是移动支付的第一特征。只需一部手机、只要有通信网络,便可以完成支付,不受网点、营业时间的限制。这种随时随地的便捷性,以及手机在普通民众中的广泛普及,使移动支付成为解决微支付的最佳选择。

3.逐步代替零钞和硬币。以日本为例,随着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流通中的硬币,特别是小面额硬币总金额增速在不停下降。可见,移动支付对微支付中的零钞和硬币的代替作用是明显的。减少零钞和硬币的使用不仅能降低现金的生产和管理成本,也能降低现金的使用成本。

4.进一步实现支付的社会功能。在微支付领域推广移动支付,能够提高微支付资金的清算效率,实现对交易的信息化和集约化管理,随着手机实名制的推广从而实现了微支付主体的身份确认,做到有据可查、有迹可循。有效减少管理成本,节约社会资源。

三、我国推广移动支付具备条件

1.我国的移动支付服务可以由商业银行、移动营运商和第三方支付组织分别提供,也可以合作提供。银行的优势在于其完善的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和庞大的客户群的绝对信任。移动营运商则拥有安全的通信渠道,有庞大的手机用户资源和便捷的服务终端。

2.广大的客户群是发展移动支付的基础。随着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性和粘合度越来越高,移动支付必然会更加普及。

3.目前已经有较为成熟的技术环境。目前,移动通信网络已经非常成熟且覆盖面极广,中国银联的POS跨行网络体系也链接了各商业银行,金融与通讯的融合已有了经验和基础。

4.逐步完善的法律框架。我国已经相继出台了《电子签名法》、《电子支付指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其中《办法》的发布为包括移动支付在内的各类新兴支付方式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办法》的配套制度,以及移动支付的业务规则等,也在制定中。

四、大力发展移动支付还需要做什么 1.首先要有积极的、正面的政策导向。 2.鼓励多样化的业务模式 3.倡导统一的技术标准 4.加强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 5.防范和打击犯罪 6.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总而言之,移动支付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各方参与者的通力合作。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够成为现代金融服务和支付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上一篇:红旗小学学校工作总结下一篇:最美的风景作文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