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英语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专业英语论文(精选5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能够自主学习,有独立处理能力,把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学生。近年来,英语教育一直改革,取得了不少进步,但与此同时,英语教学中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就从阅读、听力、写作以及性别差异等方面对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风格进行对比研究,并且提出缩小这一差异的方法与策略。

第一篇:专业英语论文

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选择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在简要阐释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基础上,指出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教师专业发展意识薄弱、欠缺专业发展知识,缺乏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和自主权等方面,并探讨了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英语专业 英语教师 专业发展 问题

高职教育亟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效果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这与对教师专业发展缺乏重视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关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主要围绕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展开研究。

一、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思想等方面连续不断地的取得提升,是教师新手向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对任何一个教师而言,教师专业发展贯穿其职业生涯始终。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性;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目前,国内学者关于高职院校教英语专业进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方向、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等。

例如,郭巧棉通过依据Fessler的教师生涯周期理论对18所高职院校的180位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不同阶段英语教师的具体需求层次和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展业发展具备阶段性历程。石磊则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的理论进行科学阐释,并从创新教师知识基础、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加强英语教育教学研究、营造新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等方面探索了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不同学者对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目前,关于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及路径的研究也成为了当前高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英语专业英语教师缺乏专业发展意识

目前,缺乏专业发展意识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师中已成为普遍问题,尤其新教师队伍中体现尤为明显。在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眼中,职称晋升的重要性要高于对自身职业的规划。同时,从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工作量及教学任务来看,他们很少有时间去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更谈不上外出进修或参与各类学术交流。久而久之,他们逐渐对教育教学理论及科研发展等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便会降低,对自身专业发展也是武侠关注,这很大程度地制约了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英语专业英语教师缺乏实现专业发展的知识

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专业素质及综合素养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语言交际能力、教学技能、专业知识、情境知识、教学推论技能和应变决策、教学理论。而获得这些专业知识,他们必须充分学习并掌握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文化知识。

但是,目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师大多仅仅接受过岗前培训,而关系专业发展的知识培训及学习则相对较少。同时,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注重培养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对英语教师英语专业知识、教师学水平、专业实践能力以及工作经验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现实环境中,高职院校教师在这块普遍缺乏,既无法满足自身专业发展需求,也达不到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英语专业英语教师缺乏自身专业发展的自主权

高职院校中,英语专业英语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缺乏自主权。自主權集中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科研活动、学术活动、进修培训权等方面。同时,在衡量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时,他们在专业发展中的自主权是重要的指标。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中,英语教师大多肩负较多的教学任务,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或进行深造。

目前,大多数教师选择假期实践参加短期培训,但是真正由专业培训机构或高职院校组织的培训活动却很少,且集中在教师专业发展层面的培训班更是少之又少。在培训中,将培训的重点集中在一些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的研讨,但是关于这些理念在英语课堂的具体实施却关注较少。这一方面反映出了英语专业英语教师在专业发展自主权方面的缺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来高职院校管理机制的不科学,不合理,造成英语专业英语教师积极性,主动性被束缚,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自主权难以实现。

三、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基于前文对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分析,本文认为应从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和正确的思想、健全高职院校考核分配制度、充分保障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自主权,有针对性的开展学术科研活动,加强院校之间,院校与行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合作等方面来推进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对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制约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从而从高职院校、教师自身以及社会等多个层面入手,多管齐下,共同推进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的更好发展。

四、结语

时代发展背景下,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既要擅长英语课堂教学,也要了解和关注高职教育理论及外语教育发展趋势等,关注专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努力学习英语相关行业知识,为自身专业发展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本文侧重研究了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希望对高职院校研究和探索英语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有所益处。

参考文献:

[1]吴琼.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调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4):81-83.

[2]石磊.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途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81-84.

[3]张放.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创新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4):128-129.

[4]郭巧棉.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课题名称: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及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李晓艳

第二篇:“英语+专业”还是“专业+英语”?

摘 要:作为以工为主、以文为辅的理工院校,其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该采取“英语+专业”还是“专业+英语”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对几所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后,指出理工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与对策

[

[文献标识码]A

[

Key words: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 technology, English major, curriculum, problems and solutions

1. 绪论

21世纪,国际范围内的经济竞争与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其中科技竞争的焦点是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对英语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英语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根据这一要求,教育部所作的外语专业调查和教育改革的两个报告指出:英语专业必须构建一个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目标是培养三种类型的人才:第一类为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内的研究型人才,在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翻译学等领域精心培养,可以成为高校优秀的英语师资;第二类为“英语+商务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可以成为外贸、外企、银行、公司等经贸单位的骨干;第三类为“英语+应用文科”的跨学科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那么,作为以工为主、以文为辅的理工院校来说,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该采用“英语+专业”还是“专业+英语”的人才培养模式呢?下面我们将分别以华南地区(A校)、华东地区(B校)、东北地区(C校)三所具有代表性的理工院校以及对江苏某理工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所作的问卷调查(略)为例来看看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从而得出答案。

2. 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从表1可以看出,几所理工院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英语高级专门人才。但是在专业导向上,各学校的培养计划又有所权重。A校侧重于科技、经贸、商务、法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同时培养3+2型文理双学士学位英语人才;B校在注重科技类和经贸类人才导向的同时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工科常识;C校计划培养出文、理、管结合又具有初步科研能力的英语专业人才。上述几所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大纲》所提出的要求,在专业导向上也各具特色。但是与其它综合院校横向比较之后,笔者认为在具体课程设置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课程设置模式僵化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上述各院校的课程设置比较灵活,除了安排大量专业基础课之外,还有许多专业知识课供选择。然而,对比之后发现,理工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外语、综合院校的课程设置如出一辙,只注重培养一类和三类文科人才。上述几所院校虽然对工科知识提出初步要求,但没有重点强调。这种课程设置导致各类院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千篇一律,缺乏学科特色。笔者认为,理工院校必须充分考虑理工英语专业的特点、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灵活处理,强化语言技能,突出理工科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2.2 课程安排不切实际

在上述几所院校的课程安排中可以发现,各所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基础课安排在一、二年级,为三、四年级的专业知识学习打好基础。这样的课程安排在理论上来说比较科学。但是,调查中发现,多数院校安排学生在大四上学期实习,下学期学生又忙于找工作、写论文,真正用于专业知识学习的只有大三。在问卷调查中发现,80%的学生认为除英语外必须学习另一门专业知识;70%的学生承认,迫于就业压力,他们从大三开始复习准备考研,学习重点放在考研科目上,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学习;60%的学生认为,应该从大二开始学习专业课程。四年的学习是一个整体,但是在大三、大四两年出现断层,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没有得到足够的强化。调查表明:各院校的课程安排总体符合《大纲》要求,但在具体操作中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末倒置、主次不分,传统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学生英语基础扎实而专业知识明显不足。

2.3 英语和专业脱节

在“英语+专业”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一类“经院式”人才大部分进入高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这部分教师英语知识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比较而言,理工专业知识不足,只能教英语,不能教专业,而理工科教师专业知识丰富而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在问卷调查中发现,50%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老师无法用英语授课,而英语老师又解释不了一些理工方面的知识,英语和专业脱节。有些院校对开设专业英语课的目标不明确,甚至认为开设专业课是一种多余;即使有些院校开设了英语专业课,课程选择随意性较大,由于没有进行充分论证,效果不明显。(刘润清、戴曼纯,2003)

2.4 课时安排不合理

上述几所院校要求在校学生必须修满2000-2200课时以上,200多学分。除去毕业实习和论文写作时间,大部分学生都在忙于理论学习、修满学分,很少有时间从事理工科试验。即使学校开设理工专业课程,英语专业学生只能学习理论,由于缺少实践,只有理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更谈不上系统学习和把握专业知识。这种状况导致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人文知识肤浅、理工专业知识薄弱。从根本上来讲,英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英语与某一被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顺应时代要求,理工英语专业应该适当减少理论课时,加大社会实践和科学试验课时的比重,调整教学重心,培养既有表达能力又具备动手能力的专业型人才。

3. 理工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对策

理工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格局和学院自身条件出发,充分考虑理工英语专业的特点、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变革。笔者认为:以“英语+专业”为结构特征的课程设置不是简单叠加,应是优化组合、有主有次,在英语专业框架下提供多种选择,基础性和选择性相结合,为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其个性化发展空间提供条件。

3.1 强化语言技能,突出工科导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传授语言本身的结构知识,忽视语言在专业领域里的应用。要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一年级课程设置可以灵活处理,按照理工英语专业学生的不同情况分班进行强化训练。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新的课程设置对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学习课程进行合理安排,针对理工学生表达能力欠缺的现状加大听、说课程的比例,将学生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作为核心,狠抓理工英语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同时,对语言学习课程进行调整充实,突出工科重点,改革传统的课程结构,积极引导学生的专业导向。

3.2 利用工科优势,联手合办专业

秦秀白(2006)在《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应该加强学科建设》一文中提出:理工院校常片面地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了高校英语教育的学科性、专业性和人文性。对此我们有不同看法:理工英语专业不能培养通才,只能倾向于一个专业,培养工具型人才。如果英语毕业生只知文学或语言学而不懂专业知识如何胜任实际的社会工作,由此可见,“专业+英语”的人才培养模式才经得起社会实践的,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担负起繁重的科研与翻译工作任务。

但是,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人才是不能光靠外语专业来实现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有相应的新教学内容。根据培养目标,借助工科优势,改造传统基础课程,增设新课程,调整教学内容。这一点可以借鉴单科院校的经验,设立为某一特定行业服务的目的,迎合社会需要设置实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国家重点学科的优势,充分发挥理工大学工科教师丰富的优势,在英语学科内设置“专业+英语”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机械学院、化工学院、电子学院等兄弟学院联姻,合作办学,跨学科设置不同英语专业方向。复合专业的选择要充分论证、科学调研,必须考虑理工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其内容和深度更要依据学生所学的语种、不同的生源、师资队伍等各种具体因素来确定。课程设置可以是外语开设的专业、专业倾向或专业知识课程,也可以是专业课程英语授课。

3.3 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

多年来,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工科英语要改变这种教学方法,提倡以启发式、讨论式为主的交际法教学,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鼓励英语专业学生像工科学生那样,多动手,开展探究式学习,力图把语言理论和专业实际结合,把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变为主动式的过程,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习和科研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也要文理兼顾,利用传统课程灌输人文知识,同时加大专业课程改革的力度,培养文科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教学内容要注意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既要注意各门课程内在的系统性,又要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以符合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要求。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学生人尽其才,更好地面向市场,顺应社会需求。

4. 结论

课程设置的指导原则是使学生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使学生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理工院校所面临的挑战决定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根据“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一体,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思路,“设计专业+英语”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时代的要求。但是,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理工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M]. [1998]106号通知.

刘润清、戴曼纯. 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策略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秦秀白. 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应该加强学科建设[J]. 外语界,2006(1).

束定芳、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方法与实践[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外语专业调查和教育改革北方课题组.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M]. 1998a,1998b.

作者:刘正霞 张 权

第三篇: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风格对比研究

【摘要】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能够自主学习,有独立处理能力,把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学生。近年来,英语教育一直改革,取得了不少进步,但与此同时,英语教学中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就从阅读、听力、写作以及性别差异等方面对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风格进行对比研究,并且提出缩小这一差异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 英语专业 非英语专业 学习风格 对比研究

一、引言

英语作为国际指定的官方语言,在世界各地都受到高度的重视。在中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都是通过课堂学习来获得英语知识,但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目标,课时数和学习策略都大不相同,所以就造成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风格有很大不同。但国内对这两者学习风格不同的具体表现,研究甚少,因此笔者就针对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风格不同,做出研究与分析。

二、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策略的对比研究

2.1 调查对象和方法

针对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阅读方面的差异采取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笔者对河北某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访谈。在访谈过程中主要涉及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等方面。在访谈过后,笔者对访谈结果进行总结与整理。

2.2 认知差异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英语专业学生在阅读出现走神现象时,会返回来重新读一次来帮助自己理解文章。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20%采取返回重读的方式,大部分会忽略此部分,继续往下阅读。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越到难以理解的部分会采取不断重复阅读的方式,当明白其含义之后会继续重复阅读,从而加深印象。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遇到难以理解的部分就会跳过去,认为一句话难以理解,并不会影响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另外在教材方面,英语专业学生的教材难度和词汇量都比非英语专业要多。但是,入学时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不相上下,在教材难度差别很大的情况下,英语专业的学生就不得不采取反复阅读的方式帮助自己理解文章,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英语学习会以英语四级和英语六级为最终目标,所以会在课堂内外通过大量的单词记忆和习题练习来进行自我评估,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平时英语活动较多,缺乏自我评价的方法,因此,在监控和自我评估方面非英语专业学生要高于英语专业学生。

2.3 认知策略差异分析

通过研究分析,笔者认为产生认知策略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教学方式的不同和教材存的差异。通过调查了解,老师在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的阅读课堂教学方法大不相同。现在高校非英语专业的老师一般采用全英文教学方式,在阅读完一篇文章时会让学生以英文自己对文章大意进行总结,而英语专业的老师在阅读课堂教学时,由于课本内容较多,所以一般不留让学生自己总结的时间。这就造成了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认知策略不同。而教材方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教材中包含了提高学生阅读技巧的sectionB,这非常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阅读技巧,而非英语专业的教材中没有专门的阅读技巧部分,泛读的课时安排比较少,因此,非英语专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更加注意论点,论据,论证等。所以说,教材的长度与难易程度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只有合适的教学方法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策略。

三、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水平的对比研究

3.1 调查对象和方法

通过对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考试试卷听力部分成绩进行调查与分析,并且结合对学生与老师访谈的方式,调查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听力水平的差异。笔者对河北某高校大三年级英语专业30名学生,非英语专业30名学生大一,大二两个学年期末考试英语听力成绩进行了对比研究。并且针对老师课堂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听课情况分别对老师和学生进行访谈。

3.2 听力差异对比结果

根据调查顯示,在全英文教学的课堂中,英语专业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但非英语专业学生大部分反映听课非常困难,尤其是涉及到比较复杂的句型和一些高级词汇,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完全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老师只能英文讲一遍,再翻译一遍,这就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另外,期末考试听力成绩显示,第一学期,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差异不明显,从第二学期开始英语专业学生听力成绩要显著比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成绩更好。

3.3 差异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英语专业学生的听力水平要显著高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听力水平。通过对老师和学生的访谈,笔者分析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词汇方面,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量要远大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量;第二,发音,英语专业的学生普遍比较重视发音,会在课余时间针对发音问题进行大量练习,而这点就被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所忽视;第三,听力练习,非英语专业学生每周的听力课只有两个课时,并且由于其他课程安排的比较紧密,课下又没有针对性的练习,而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练习英语听力的机会较多。总之,要想学好英语,听力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而提高英语听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大量的练习,通过正确的练习方式,并且长期坚持下去。

四、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写作问题的对比研究

4.1 调查对象和方法

针对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写作方面的差异采取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笔者对河北某高校英语专业10名成绩中等学生与非英语专业10名成绩中等学生进行了访谈,主要涉及写作动机和写作基础、写作习惯和英汉语言差异等方面。访谈过程采取录音的方式,并在访谈结束后将语言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进行研究与分析。

4.2 写作动机

通过研究发现,英语专业学生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都很低。当笔者提问在写作过程中是否会出现紧张,烦躁等情绪时,不管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都说这取决于作文题目是否是自己所熟悉的,且大部分学生都透露出自己本身并不喜欢英语写作,但是迫于压力又不得不写,所以在写作的过程中并没有满足感,而是充斥着厌烦。所以在写作动机方面,不管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

4.3 写作基础

在写作基础方面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较多拼写错误且使用词汇一般为较简单的词汇,英语专业学生在英文写作过程中虽然也会出现拼写错误,但这种情况发生较少,且写作过程中应用高级词汇较多。语法方面,非英语专业学生写作过程中一般语法应用较简单,且有时候存在严重的语法错误,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语法上会存在一些小问题,但是会采用较多的伴随状语从句、非限制性定于从句等句型,提升整篇文章的质量。

4.4 写作习惯与写作策略

在写作习惯和写作方法上,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存在较大差异。在访谈过程中,全部学生都说自己平时有背诵范文的习惯,英语专业的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在背诵之后会进行写作方法的总结,这一习惯在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却不存在。此外,英语专业学生表示在初次写作完成后,自己会对作为进行检查和修改,而非英语专业学生写完作文就认为完成任务了。在写作方法上,英语专业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写作方法,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通常是采取背诵作为框架,再填充内容的方式。

4.5 英汉语言环境差异

由于汉语是我们的第一语言,而英汉的句型句式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英文写作过程中都很容易受到汉语影响。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写作中会较少受汉语影响,因为英语专业的英语课时安排较多,在课下也有大量的英语活动,再有,在平时也比较喜欢英文的影视剧和英文歌,平时接触英语较多,所以受汉语影响就比较少。但是,汉语习惯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影响就较大了,他们表示,在写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中国式英语。

五、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总体差异分析

5.1语言环境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我们处在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大环境中,无疑给英语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众所周知,即使我们没有进行英语的学习,如果生来就处在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环境中,我们也可以轻而易举的以英文进行交谈。所以说,长期的英语语言环境会使我们接受英语更加容易。在访谈中,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通常集中在课堂,在课余时间大部分同学会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但与英语相关的极少。而英语专业的学生课堂接触英语的时间较多,并且在课堂以外的时间会参加一些英语交际活动,并且喜欢英文影视剧与英文歌曲,这就形成一种环境的影响,使得英语专业的学生接受英语更加容易。

5.2性别差异对语感培养的影响

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不同的性别对语言的接受能力是不相同的。因为不同性别学生的个人语言学习能力、兴趣、对语言的学习动机等方面都大不相同。并且不同性别的人对语言的使用上也有很大的差别,通常女性要比男性对语言更为敏感,所以在英语的学习中,女性对英语的接受能力要高于男性。英语专业中有90%以上都为女性,而在非英语专业中男性要多于女性。这就造成英语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接受英语的能力相对较强。剧调查显示,英语专业英语成绩前10名有8名女性,只有2名男性,非英语专业中英语成绩前10名有7名是女性,3名为男性。由此可见,性别差异与英语的接受能力有很大关系。

六、改善英语学习问题,缩小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差距的建议

6.1 学生角度

首先,要加强对基本功的认识,英语的学习离不开基本功,只有把基础打牢,才能使得英语学习起来不至于太过困难。只有有扎实的基础,才能使得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对英语运用自如。现在很多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学只是停留在文凭教学的水平,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学科要求。所以说不管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加强自己对英语基础的训练。再有,非英语专业在英语课程设置上比英语专业少,这就使得非英语专业的语言环境不如英语专业,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多参加与英语相关的活动,比如同学之间的情景交际,并且可以通过原聲的英语影视剧和英文歌来创造英语语言环境,从而减小这种学科的差异。在阅读方面,遇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要想办法明白句子的机构与含义,从而为以后的阅读打下基础。再有,不管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养成总结的习惯,总结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好的学习方法以及应该如何改正,都会给英语的学习带来很大帮助。

6.2 教育工作者角度

在课程设置上,不要一味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也要适当对英语的文化,文学等进行补充。现在大多数学习对英文文学、语言学等课程都不够重视,在阅读方面也向“快餐化”发展。实际上,加强对英文文学和语言学的重视,会给学生的英文学习带来很多便利,并且一定要保证充足的阅读量。文学可以使学生增加自身的语言素养,对写作等方面非常有利。另外在教材的选择方面,一定要选择难易相当的教材,过难过易都不利于学生对英文的学习,并且,阅读材料长短也要适中,材料过长会使得学生不能深入阅读,材料过短又会造成资源浪费。笔者认为,在非英语环境下,增加学生的英文阅读量很有必要。另外,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比如在写作之前,老师可以提出写作题目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去充分讨论,让学生在写作之前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在写作前就有了大概的思路和写作框架。在写作的过程中,只要对写作前的大概框架进行填充和删减,列一个提纲,然后开始写作。写作完成之后,老师再次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发现问题,然后进行修改。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将自己的见解和发现的问题提出,但切记不能以极端的语言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样课堂也就活跃了起来。

结束语

英语学习是我国教育的重点,而如何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就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分别从阅读、听力、写作等方面对比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的学习风格,提出笔者的见解,旨在通过取长补短来改善英语的教学方法,从而为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提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刘向红. 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观念、学习策略与动机调查[D].湘潭大学,2005.

[2] 丁艳雯,唐艺,陈珠玲. 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习语学习现状调查[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07):82-84.

[3] 赵婷. 英语与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词块使用情况对比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4] 赵欣. 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性别差异与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的研究(英文)[J].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105-107+121.

[5] 白云玲. 英语与非英语专业学生交际意愿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

[6] 刘红. 对中国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语篇特征的差异性的调查[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

[7] 刘飞燕. 英语专业学生听力学习中动机、焦虑和成绩的关系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

[8] 周爽. 非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7.

作者:孙佳琪

第四篇: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摘要:针对在非英语专业特别是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利用“模拟国际学术会议”这一形式训练学生口头报告的能力以适应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需求。然后解析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所具有的交互性和任务型等特点。重点阐述在新教学环境中,笔者如何具体实施操作,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任务式学习。实践表明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仿真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一个思路。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模拟会议;口头报告;科技英语写作

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是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形式。在国际化视野下,学生在大学期间不单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具备实际运用科技英语的能力,以满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鉴于此,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然而,阅读、写作科技英语论文,特别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做口头报告,对于许多研究生来说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究其原因是日常极少使用科技英语。以笔者所在的西南科技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硕士研究生的英语课程包括外语学院教师教授的144学时的“基础英语”和本学院专业课教师讲授的18学时的《专业英语》。可见,研究生所获得的交流技能与学时数未成正比,表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教学形式需要改进。在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里提到,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阅读和翻译机械工程领域的英语文献和资料,掌握科技英语的表达方法,并加强学生的专业英语听、写作和说的能力”。这一教学目的严重滞后于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需求。同时,笔者所在学院机械工程领域研究生来自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业工程、工业设计、材料成型及过程装备与控制等不同专业,若仍采用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即以科技英语文献材料为载体,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产生诸多问题。首先,因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很难兼顾广度与深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不平衡,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这与实践性强的《专业英语》课程不适应。笔者所在的课程组藉着海外留学或工作背景自担任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以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在研究生的《专业英语》课程中融合“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口头报告,藉着“模拟国际学术会议”这种实用性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熟悉国际学术会议流程,并在这种情景中使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信心被建立。本文组织如下:第二部分介绍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详细介绍实施“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的具体方案;第四部分总结实施教学改革以来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第五部分为结论。

一、教学模式设计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视角。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们自身的认知结构影响对事物的理解。学习者通过其个体对某知识单元以往的经验,进行解释,从而由此知识种获得自己的内部表述,这样就内化了新的知识单元。探索新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正是建基于这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专业英语》课程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模式取代了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灌输式和填鸭式讲授模式。新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中,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一学习模式代替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这样作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在这种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中起到帮助、引导和促进作用,而不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口头报告(Oral Presentation)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在学生的任何一个学习阶段以及就业后都会用到,也是中国研究生十分欠缺的。口头报告也是一项重要的可移植技能,如商务环境中的产品推介,在不同场合名字不同而已。在中国的教育中,由于教学资源不足,从小学到大学本科阶段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是教学班级编制中学生人数偏多,这就导致采取口头报告这样的教学形式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主流形式,只能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偶尔采用。到了研究生阶段,相比以前的教育阶段而言,学生人数大幅下降,尤其是到了研究生开始学习专业课程之后,研究生有众多的课程可以选择,班级规模随之缩小,这样就可以采用小班授课,这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实行口头报告式教学创造了条件。因此,把对口头报告的了解与训练引入到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中,可使学生的口头报告训练转化为国际交流技能。

2.需求分析。研究生使用英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每一个专业领域中,一般都需要检索阅读新近发表的英文文献,从而熟悉自己专业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这里主要涉及到运用“读”的技能。二是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工作之后,完成此研究还需要最重要的一步,即将研究结果整理好并撰写英文科技论文,这里主要涉及到使用‘写’的能力。三是将自己所撰写的英文科技论文投稿到个人的研究领域中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上,论文被录用后,需要参加学术会议,并参会做英文口头报告或墙报交流,报告结束后与同行专家用英文进行交流,这里主要是使用“听”和“说”的能力。绝大多数同学经历过大学四、六级英语以及考研英语,具备读写能力。但长期的哑巴英语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听说能力普遍较弱。为了确定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的需求性,我们在课程开课之初进行了随机访谈,对象主要是学习《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生,经数据统计后发现大部分学生选择这门课程时学习动机非常明确,都是希望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使写作和交流技能得以提高,可为以后在工作中运用科技英语奠定基础。其中89%的学生提到他们选修该课的目的是为了撰写论文和学术交流,而这当中73%的学生提到他们的动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全面综合素质,而无明显学习动力仅仅只是为了修满学分的学生占2%。然而,部分同学错误以为中文写作加上金山快译或者百度翻译等就等同于专业英语写作。对于这部分同学,因着没有很有效的练习,在真正撰写英文科技论文时,他们显得无从下手;导致他们所撰写的英文科技论文语法和表达混乱,用词不当,逻辑混乱,前后矛盾。对于专业英语交流他们也会误以为只要提前预备好即可。以上需求分析结果表明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技能型课程,《专业英语》是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必需的前期准备课程。专业英语写作与交流能力也是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必备的一种语言应用技能,必须通过学生本人的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技能无法仅靠教师的讲解灌输培养。只有学生分享部分课堂时间,在各项语言实践活动中都能有积极参与的心态,不再是消极被动,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只有如此,学生才有望全面提高其综合应用科技英语的能力。

3.教学模式的特点。基于多媒体教学和网络信息化的特点,笔者在《专业英语》课程的设计中,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藉着这一教学模式,学生不仅是获得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真实自然且有意义的活动获得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因此,该教学模式具有交互式和任务型等特点。(1)交互式教学模式。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在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下实现的交互活动有三个层面,即学习者与机器间的交互、同学之间的交互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加上在先修课程文献检索中所积累的知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在科技文献数据库中进行信息检索,然后泛读进行文献筛选,找出所需精文献后进行精读,完成文献综述型科技论文或课题背景下的研究进展型论文。并通过我们所建设的课程网站,学生注册用户后,可在网上递交论文及其所撰写的英文科技论文的摘要及全文,从而实现了人机交互。在学生与教师间的交互过程中,通过课程网站、QQ交流群、微博等交流平台,教师可将教学安排和学习要求发布给学生;通过这些交流方式,学生也可把自己对学习专业英语的需求和建议反馈给教师。这样,学生的需求和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予以充分考虑,从而就教学内容的安排及其难易程度及时进行调整。比如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为了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体现专业英语的时效性,使课堂得以丰富,在科技文献的具体案例讲解时,我们尝试就最新发表在机械工程领域的权威期刊的英文科技论文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并依据这样的具体案例,使学生阅读专业英语的技巧和写作能力得到培养,这得益于通过案例呈现了论文的格式要求和框架结构,和学生一起学习并分析文中的用词和表达及逻辑与推理,讲解文中的数据展示方法和分析结果的思路。同学之间的交互过程主要体现在同学们在小组讨论时观点的交流和碰撞、需要团结与协作完成小组作业以及评阅其他小组成员或自己小组成员的论文等过程中。比如以写作摘要为例,在模拟国际学术会议论文的准备过程中,学生基于建构在领会摘要写作格式和语言的基础上,在课后写作自己的英文科技论文的摘要部分,然后利用课外时间小组成员可通过聚集在一起就各自的论文进行相互讨论和修改,小组成员的交流和讨论也可通过网络进行,经过协作和讨论多次后,英文学术论文摘要的写作学生就能掌握。基于相同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写作讨论和修改后,论文的各个部分可完成,从而形成一篇具有完整结构的论文,并最终定稿。然后学生基于所完成的书面论文,准备发言提纲,并就在模拟国际学术会议上如何进行论文的交流发言进行准备。藉着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逐渐扩大协作学习的范围,且模拟国际学术会议活动的始终都在进行协作学习,并且协作过程中离不开交流这一最基本的环节,经过这样的实践后对写作专业英语论文学生就不会再有畏惧心理,这奠定了学生日后发展的基础。实践结果证明,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建构从而学习理论知识与这种三个层面的互动(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和人机互动)是息息相关的,学生实际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得到培养。(2)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项目驱动式学习以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围绕各自在研究生阶段所要开展的课题进行的探究性学习。该模式有利于学生在模拟真实的项目中建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成技能,实现在实际工作中的迁移。该模式指导下的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在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的课堂背景下,学生通过完成各项目,亲历国际会议的各环节,获得直观体验,全面锻炼英语听说读写译及跨文化交流等各项技能。

据此理念,我们取消了期末考试,而是设计一次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并围绕这个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制定了以下评估项目:项目①: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如学生进行文献检索,主要来源是具有权威性的英文科技文献数据库,如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等,然后根据所检索文献的不同类型进行泛读或精读,从而进行信息加工;项目②:参与组织和筹备模拟国际学术会议;项目③:参加模拟国际学术会议;项目④:制作墙报(Poster)的效果;项目⑤: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结束后的学生自评。学生在完成这些项目后就自然完成了考试。项目驱动式教学最强调的是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主要是以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它的优势主要为合作式语言学习取代个体语言学习、培养实际能力代替获取书本知识、实践多项技能取代训练单项语言技能,体现了课堂语言教学的真实性和社会化。

二、课堂具体实施方案

笔者至今已连续4学期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举办模拟国际学术会议(以下简称模拟会议)4届,实践效果较好。模拟会议的操作过程包括会前准备、会议进行、会下交流和会后总结。

1.会前准备。实践表明,会前准备对模拟会议是否成功影响很大。在举办一次模拟会议之前,需要三个方面的预备工作,一是平时阶段的不断预备,二是模拟会议临近时的筹备,三是模拟会议举办时的最后预备。(1)常态化工作。为了使所举办的模拟会议达到良好的效果,最主要的准备就是牢固掌握《专业英语》的知识点及重要的词汇量。在模拟会议当中,学生能够进行一个综合训练,同时也能体现和提升学生使用专业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因此在平时就让学生能够重视这种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以下几点认真仔细讲解给学生,并提出相应的要求以此进行经常性实践。第一将国际学术会议的具体活动内容、会议相关信息和获取渠道介绍给学生。要求学生以此查找一些国际学术会议信息。第二将会议论文内容、格式要求、语言特点、投寄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尤其是专业学术论文的主体结构和写作技巧等认真详细地讲授给同学,并要求学生在撰写自己提交大会的论文摘要(300字左右)和全文(2000字左右)时,应结合各自已经在开展的或将要开展的课题。第三给学生讲解报告学术论文时如何开场与结束,让学生掌握交流学术论文时如何进行逻辑展开,避免照搬书面学术论文的框架,学生还应熟悉口头表达时的基本方法,这些都离不开学生在日常进行经常性实践。同时要求学生依据其所撰写的书面论文,预备论文交流时的提纲,并在会下进行会议论文宣读的模拟训练。第四向学生讲授如何就发言人的报告进行即席发问,作为报告人如何就这些问题进行回应,如果遇到问题无法回答时如何委婉地予以回避;同时会议主持人,由所安排的学生轮流担任,并要求他们对会议中的常用句式、术语、组织会议的基本程序和主要工作等熟稔于心。所有这些内容讲授和实践,都是为能够顺利举办模拟国际会议进行准备。此外,在每学期的第一讲课中教师就要明确地提出期末将安排一次模拟会议,以此作为考查学生在本学期中综合训练成果。这样学生在本学期的各阶段学习中会产生压力并一直为此进行准备。(2)近期准备。近期准备可在课程进行约一半时开始,主要是成立组委会、学术委员会及会议主持组。由于学习《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生来自三个不同的专业,同学们的研究方向共通性较小,这样我们所组织的模拟会议就需要考虑学生的跨学科特点,因此全班按专业方向分为6~7个小组。组委会一般由各组组长组成;学术委员会则由每组推举1名同学组成;会议主持组有4~6人,由学生自愿报名结合教师协调组成。组委会、学术委员会及会议主持组均有1名负责人,由选举产生,负责人负责安排组内成员如何分工协作、控制各自小组的工作进度,并适时联络其他小组的负责人就有关事宜进行协调与衔接。表1总结了各组的职责。模拟会议的总策划由主讲教师担任,并具体负责制订评分标准、审定会议议程、讲评会议活动等。为达到真实效果,模拟会议的基本程序完全依据实际举办的大型国际会议的流程。(3)临场准备。临场准备比较简单,在正式开始模拟会议的前一天,由组委会负责对场地进行布置,保证会议场地可正常使用,所涉及到的仪器设备调试到位,准备饮料(会间休息时饮用),最后确定大会议程等。

2.会议举行。正式开始会议后,由主持人发言宣布会议开始,然后开幕词由所邀请的学生扮演“嘉宾”致辞,接着主持人简单扼要地就2~3位主题发言人得情况进行介绍,邀请他们就共性较大、普适性较强的题目做15分钟左右的大会发言,并对观众的即席发问进行答辩。茶歇10分钟以后,开始分组会议报告。1~2名主持人配置在每个分会场,分会场的发言人报告论文并回答听众的提问,时间不超过10分钟。最后,主持人邀请“嘉宾”致闭幕词,并宣布会议闭幕。从模拟会议顺利举办的角度来看,需要着重的工作有三方面:(1)主持人在会议中的发言。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交流活动中,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主持讨论会。所以在开始一场模式会议之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介绍会议主持人的基本要求和主要责任。如整个会议的程序应在事先有充分的了解,所主持分会的发言顺序、发言人姓名、讲题都应熟记于心,通过宣布的信号就发言的时间进行控制。同时要求会议主持人应把握几个要素:一是掌握时间、催促发言、协调分歧、活跃气氛、维持秩序和总结归纳;二是训练主持人学习如何宣布开会、介绍和感谢发言人、问答讨论的组织、宣布中途休会或会议结束等一般程序。最后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资料检索和练习,事先准备模拟会议的开幕词和闭幕词以及主持的句式和用语。以此能够提升学生在这方面的素质和技能[8]。(2)论文报告人的发言。国际会议中最主要的交流形式就是依据学术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做报告,这也是模拟会议中的核心活动。因此,在模拟会议之前,教师就要分享在做研究报告时如何调整心态,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最佳的状态,控制语速和语调。指导学生开场方法、逻辑展开方法、修正口误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等,以及如何制作高质量的ppt。(3)即席发问与答辩。论文报告人做完学术报告后,一般应在所分配的交流时间里预留2~3分钟时间进行现场的问答和讨论。模拟会议在这一阶段可主要就两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是听众在听完报告后会提问,二是报告人在听懂听众的提问后要善答问。为考察和训练报告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现场临变处理能力,要求听众根据一般性问题、异议性问题、资料性问题等类型积极提问。对于2~3分钟的即席发问与答辩过程,虽然时间很短,但学生在此过程中既需要听又要说,既要思又要辩,这样问答双方的语言能力、专业知识、策略水平、临场经验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能可集中地被反映出来,因此也是作为一个重点在模拟会议中予以训练和考察。

3.会下交流。在实际的国际学术会议中,由于报告人做报告的时间有限,所以一般都会在会后安排许多实质性的交流活动,这种会后交流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而模拟会议毕竟只是《专业英语》课程的一部分,不可能连续几天开展。所以,会后交流这一环节如何才能安排好就很值得商讨。我们现在的做法为会间交谈及课外交往专门安排出专用时间。模拟会议的会间休息(Coffee Break),我们会准备一些茶点,意在制造出一种融洽轻松的环境。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和技巧运用到交流中,例如选择交谈话题应如何操作,怎样加深话题,以及怎样进一步联系等,与评委、来宾或不同专业的同学深入交流。会议交流中有准备的宣讲与这种自由的交谈特点不同。通过这种交谈活动,学生不仅能提高其使用英语表达学术思想、交换专业信息的能力,同时他们与专业同行沟通的能力和社交能力在实践中可得到提高。会议结束后,许多学生仍是兴致勃勃,因此颇受学生欢迎的是模拟会议的会下交流,同学们利用会下交流在课外继续交流、交往,使课外成为课堂教学的延续。为了配合模拟会议的活动,一些交流活动我们进行组织等,例如开展“English Corner”(英语角活动)等。

4.会后总结。举办模拟会议的宗旨是综合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客观评价学生语言交流的效果。因此,在整个模拟会议中,我们重点的是在于评判和指导学生的会上做报告和会后交流的表达等,包含了模拟会议现场的评分、利用最后一节课进行集中讲评以及学生在模拟会议结束后的自我小结这三个方面。(1)现场评价。模拟会议举办时,有关专业导师、教授、主讲教师及优秀学生代表会被专门邀请,一个评判小组就此形成。设计评分表,如表2所示,量化指标可避免主观随意性。而对于参与组委会、学术委员会和主持的同学根据表现进行评定,最多可有20分的附加分。评委评分之后,交专门工作人员汇总并排出名次,这名次就作为评定该生参加《专业英语》课程的一项学习成绩。(2)集中讲评。根据主讲教师在模拟会议举行当时的现场考察和实况记载,结合评委的评分和现场的评价,主讲教师在最后一节课开设专题,就模拟会议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表现,给予综合讲评。在教师的讲评中,最主要是评述不理想之处,侧重共性问题,避免指名道姓、举个例。使全体与会学生能举一反三,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进一步有所提高。结合单独通信,可较为直接地指出个别学生的不足之处。(3)自我小结。模拟会议结束后,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网站提交自我小结报告。学生重点就参加模拟会议的主要收获、体会和心得,以及改进模拟会议需要的意见和建议等形成自我小结报告。衡量举办该场模拟会议的效果、价值和意义都可建基于学生的自我小结。这也成为评价举办模拟会议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和信息反馈渠道。

综上,模拟会议会后的这些总结工作能给此项活动画上圆满句号,既得益于有特邀评委的协助,需要主讲教师的主持,更离不开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三、模拟会议的效果及建议

1.模拟会议的效果与评价。截至2014年6月,我们已举办了4届模拟会议,参加会议的学生达160人,受到较广泛的好评。如同学反映说,参加学习《专业英语》课程时,特别是利用模拟会议的机会进行实践训练,学会了使用科技英语如何就专业领域进行学术交流,英语表达能力提高了,参加会议与组织会议的程序也熟悉了,体会了国际会议的氛围,总之获益良多。还有同学提到模拟会议口头报告帮助自己找到在演讲时的不足,是很好的经验积累。也有同学评价说将专业英语教学与学生论文写作和交流有机结合,专业而实用。据数据调查并统计发现,研究生通过模拟会议的练习,在3年时间里,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或在国际会议上做学术报告的同学占学习这门课程的全部学生的比例已至少有10%。通过对学习专业英语课程的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共收到45份数据,统计结果表明该课程的教学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非常有益这一观点所有学生都赞同。其中73%的学生认为学习该课程对个人今后的工作及科研有直接的帮助;7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反映真实情境,有很好的锻炼作用;15%的学生认为会努力争取机会参加国际会议交流,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将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中,融合基于项目的模拟会议,有利于把学生的真实需求与英语教学直接对接,不只是获取语言知识,更可获得语言技能,从而在实践中应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积极活动,将深刻理解英语科技论文的写作,且不只在简单的英语交流层次上有这种理解,而是结合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这样学生既对英语语言产生深切感受,又能向更高更深层次在本专业的研究上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被拓展,学生探求、研究问题的能力被提升。

2.现存问题与改进意见。虽然模拟会议受到比较普遍的好评,但改进还需不断持续以不断更新。从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看,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与一般的英语课相比,包括举办模拟会议在内的《专业英语》课程都具有语言技能综合、交流信息密集的特征,那么这门课要上好就有相当的难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需要投入其中;二是模拟会议的交流内容变为学术交流,不再是日常对话,这极大地挑战教师的知识面。要能讲授该门课程得心应手,教师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是必须的,还应当要有宽广的知识面,以及参加国际会议的丰富经验,从而对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及科研情况有充分了解;三是有些学生欠缺基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甚至很少开口,觉得难为情,这给顺利开展本课程带来挑战;四是与一般的英语课相比,举办模拟会议增加了许多实践活动,活动经费就必不可少。针对上述四个方面的实际问题,笔者提出的建议如下:首先,对于教学过程授课教师应不断反思,自身的知识面教师不断拓展,学生不同专业领域的国际会议教师应多渠道关注并尽可能参加;在教学过程中,可同时协同相关专家共同参与。其次,在《专业英语》课程开设之前,可建议学生学习或选修公共演讲课,学生基本的口头表达能力及演讲技巧应形成良好的基础。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也可帮助他们适当操练常用句型,使他们的畏难情绪被克服,从而保证在模拟会议中他们有话可说,敢于开口踏出第一步,这样必然会从中获得成就感,为后续进步奠定良好开端。

实践表明,模拟会议利于调动学生构建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基本技能得到综合训练,尤其是使学生有机会训练和提高科技英语写作和学术英语交流技能,从而克服学生话语构建能力方面出现的僵化现象。“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体现在模拟会议的考核方式中,学生将来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工作所需的语言交际技能从中大获裨益。这种考核融合了“考”、“教”、“用”,在这样的考试中,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以重构。由于学生对这种形式的考核有很高的关注度,学生在此过程中的热情和能量教师可充分“利用”,从而寓“教”于“考”。因此,举办模拟会议对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译的英语综合语言技能,对学生使用英语作为交流媒介的效果进行全面考察而言,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事件表明,本文介绍的经验做法在较大范围内具备推广价值。

致谢:

本文作者在此感谢西南科技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近四届全体研究生在研究生《专业英语》课堂上对于模拟会议口头报告教学方法改革的配合。

参考文献:

[1]苑洪亮,王怀民.探索开拓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空间的途径和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1):90-91.

[2]李代禧,刘媛.《科技英语》课程的现代教学模式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3):110-112.

[3]Dupuy BC.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Can it help ease the transition from beginning to advanced foreign language classes?[J].Foreign Language Annals,2000,33(2):205-223.

[4]宋国治,杨云辉,王作为.结合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口头报告的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C].The 3rd International Annual Conference on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2012:1-4.

[5]梁文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研究生模拟国际会议[J].消费导刊,2008,(3):18-19.

[6]梁砾文.项目驱动模式下的博士生公共英语教学——“博士研究生国际会议英语”课程的组织设计与实施[J].现代教育科学,2009,(5):100-103.

[7]张燕,章国英,李平,等.应用型课程“医学国际会议英语”的考核方式设计[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1):1498-1500.

[8]胡庚申.“语言+交流”(双外)教学法的具体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6):30-34.

[9]董琇.“模拟国际会议”考核与相关课程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37-140.

作者:卢玉斌 袁卫锋 甯尤军

第五篇:英语专业与非专业学生英语写作问题对比研究

摘 要: 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和教学的薄弱环节,不少学生和老师长期受其困扰。本文以广东某本科院校的大二学生为对象,通过访谈法,对比探究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问题。结果显示,英语专业学生与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动机情感、构思、谋篇布局、词汇、语法、英汉差异、写作策略与技巧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本文尝试对相关问题进行归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英语专业 非英语专业 英语写作问题 对比研究

一、研究背景

英语是一种国际语言,许多国际场合都以英语为沟通媒介。在全球化影响下,中国对具备英语沟通能力的人才需求逐渐增加。目前在国内,全日制普通高校普遍把英语作为必修课,可见国内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的核心技能之一,然而长期以来,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和教学的难点,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水平任重而道远。

当下,不少专家学者针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教学,在情感动机,认知和策略,文化或思维模式,语篇衔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但是,针对英语专业和非专业学生英语写作问题的对比探究比较少。因此,笔者针对二者英语写作的动机与情感、构思、词汇、语法、修辞手法、英汉差异、写作策略与技巧等方面进行对比探究,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笔者探讨的问题:1.英语专业与非专业学生在英语写作方面分别存在哪些问题?两者有何异同?2.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哪些?3.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二)研究方法

笔者采用访谈法收集信息。本次访谈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向受访者简要说明本访谈的研究目的;第二部分是邀请受访者现场按要求写命题作文,以此了解学生的具体写作情况;第三部分是通过受访者回答具体访谈问题,以此了解学生在英语写作动机情感、构思、谋篇布局、词汇、语法、英汉差异、写作策略与技巧等方面的问题。

来自广东某本科院校的两名大学生受邀参加本次访谈。该校在广东省为二本院校,生源质量在广东各高校处于中间水平。出于数据收集的方便性,最终确定两位大二年级学生为受访对象,其中一位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以下简称“E”),另一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以下简称“N”),两人的英语成绩在班上均为中等(根据其英语期末考试成绩排名而得出)。笔者对受访者各进行长约50分钟的访谈,得到受访者同意,对采访全程录音后将录音转为文字进行分析。

在访谈过程中,两位受访者被邀请现场撰写一篇命题作文。考虑到英语专业与非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同,大学接受英语教育的课程也有区别,因此,分别根据英语专业四级考试(TEM-4)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的写作要求,安排E在35分钟完成一篇200字的题为“Academic Dishonesty on Campus”的命题作文,N在30分钟内写一篇题为“Due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Spelling”的命题作文。作文要求事先列在纸上,写作过程中,两人均不允许查字典或他工具。

三、研究结果

(一)写作动机与情感问题

当被问到是否喜欢英语写作时,E表示:“其实我还挺喜欢英语写作的。因为在我写作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看法写进去;自己口头说不出的但是在作文里可以写出来。所以我挺喜欢写作的。”而N则直接回答“不喜欢”,她认为:“写作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而且需要从不同的书籍上学习知识,还要应用到写作当中,花的时间会比较长,所以不喜欢。”

两位受访者对写作的情感态度也影响其写作频率。E表示曾有坚持每周写一篇英语作文的习惯,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这个频率降至每月一篇。而N则不好意思地坦承没有主动写英语作文的习惯,除非老师布置作业,或者是考试需要。

据观察,在现场写作过程中,E全程表现平静,但在随后的访谈中表示,她在写作中,当不知道如何表达的时候会感到焦虑;而N在写第二段的时候,则出现频繁的停顿,表现得有点烦躁,时不时抓一下头发,并且在随后的访谈中解释为“想不到写什么而感到紧张”。

(二)写作构思问题

1.总体构思

对于写作总体构思,两位受访者均表示没有困难。本次访谈的作文题依照相应考试的作文要求设计,针对每部分写作的功能要求和针对具体写作内容的提示,她们也表示,这种现场作文的题目要求,以及类似专业四级英语考试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写作题目要求,有助于她们进行写作构思,在英语写作总体安排上不会出现重大偏差。

2.具体内容构思

访谈中的两篇现场作文都是议论文。在写作论证方面,E的作文要求在第二部分用恰当的例子或者细节论证观点,但是E的论证稍逊色。例如,她的观点为“Academic dishonesty is harmful to us”,论证部分,First and for most,academic dishonesty make a lot of students not improve their writing skills...Moreover,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tudents turn blind eyes to their writing skill and the consequence of copying paper... Last but not least, academic dishonesty put students into a dishonest place and it will let them be in bad position...可以看到,第一个论证点“学术欺诈没有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可以证明观点,但是论证力度欠佳;第二个论证点“越来越多学生忽视她们的写作能力和抄袭论文的后果”,但这只是写出当下现象,而没有点出原因。在访谈安排的写作完成后,E也表示在写作过程中,觉得内容结构安排有点困难,她说道:“……就像这篇作文,我在写第二部分就觉得困难,可能是想到的东西不是很充分,所以我感觉写得……(笑)不是特别好(笑)……”而N的要求是分析不少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出现不重视拼写现象的原因,她的观点为Firstly,most of the students believe that spelling is a hard job for them,they have to spend more time on it and it will cost them much engarce(engarce应为energy). Secondly, attention given to spelling may make most students feel tired when they have to 7 so many subjects.Finally,our teachers also always pay less attention to students’ spelling when they’re teaching. N能够从学生和老师的角度分析原因,做到符合题目要求。值得注意的是,N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其专业把逻辑学列为必修课。

(三)词汇问题

在使用词汇的时候,E的词汇运用基本准确,而且词汇比较丰富;N主要存在用词单一的问题。例如,在表达“重视,注意”的意思的时候,E分别用到bring to one’s attention,attach importance to,put emphasis on,而N则全部使用pay attention to,全篇使用达6次之多。在形容某一群体数量的时候,E的选词除了有more and more外,还用到many a,an increasing number of等,而N则主要用most,重复使用了4次。其他情况则不一而足。

词汇拼写方面,E没有出现单词拼写错误,而N有一处,把energy拼错为engarce。至于词语搭配,E的词语搭配有一处错误,表达“解决问题”时误用了“save the problem”,而N没有出现此类错误。

(四)语法问题

在语法方面,两者都有主谓一致等词形变换的错误,尤其是主谓一致,E的错误较多。例如,E使用“Many a reason account for this harmful thing.”,谓语动词“account”应作第三人称单数变换,即“accounts”;“...that academic dishonest bring student many harmful consequence and effects.”应为“...that academic dishonest brings student many harmful consequences and effects”。N用“I believe the cause is following”,但是下文列举了不止一个原因,所以应用“I believe the causes are following”。

另外,E名词所有格运用一般,如“...preventing the student’s academic dishonesty”应为“...preventing the students’ academic dishonesty”。N的句子“...we may ask the question about that why our students pay so little attention...”中,则没有注意到about后应接宾语,不能接句子;倒装句的运用上,N也有不足的地方,如“Only in this way,could the students’ spelling can be improved.”,此处应为“could...spelling be improved”,“can”应该删去。

(五)修辞手法使用问题

在修辞方面,两位受访者在修辞运用上均没有亮点。E尝试运用习语“turn blind eyes to”,在实际生活中,类似表达“turn a blind eye to”更常用。通过访谈发现,两位学生在平时写作时也没有刻意用修辞。

(六)英汉差异问题

在访谈中,E与N均表示受英汉差异影响。前者回应道:“我有些句子就觉得就像从中文那里翻译过来,就觉得不像……特别完整的句子。(笑)”例如,“academic dishonesty make a lot of students not improve their writing skills...”和“Moreover,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tudents turn blind eyes to their writing skill and the consequence of copying paper.”和“...the society needs honest students and skilled people.”

N表示会有中文式英语表达,而被追问会否用汉语思考比较难的句子然后再翻译成英语时,她则笑着说:“通常不会,因为这已经超出我的能力水平,我会换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式表达。”例如,N在作文第二段开头写道“When we find this situation,we may ask the question about that why our students pay so little attention to their spelling.”要表达类似“When we find this situation”的意思,英语常用被动语态以显客观,如“when it comes to such situation”;至于“Why our students pay so little attention to their spelling.”中文则常说“为什么我们学生如此不重视他们的拼写。”此处可证明N所说的中式英语表达。

(七)写作策略与习惯问题

虽然两位受访者专业不同,E和N的策略运用却非常相似。两者都谈到分析优秀作文,套用模板,学习其中的高级词汇句型等,同时,当被问到各自的老师通过什么方式训练英语写作时,两人都表示老师让她们背范文、记模板等。在访谈中,两位受访者在完成写作时都有检查的习惯,都表示会检查单词。不同的是,E着重检查单词拼写,以及时态是否有错;而N则主要尝试把不会的单词用另一种方式表达。

根据对两位受访对象的现场写作观察,笔者发现她们均没有列提纲,而是边想边写。E在写作过程中,会偶尔回顾前文,然后再继续写;写作用时24分钟左右,之后有检查,修改内容不多,用时不足2分钟。N在写第二段的时候,则出现频繁的停顿,她动笔写作过程不足14分钟,之后开始检查作文,主要是修改一些单词或补充一点内容,用时约为4分钟。由于在现场写作过程中,两人都没有列提纲,在追问平时写作是否列提纲时,E表示她没有列提纲的习惯,她说:“我感觉我一开始写,我就……写着写着后面会想到一些东西,我就觉得(笑)……反正我觉得我这种习惯对我挺有用的。”而N则回应,因为实际考试中没有太多时间列提纲,所以平时英语写作也没有列提纲的习惯。

四、讨论

(一)原因分析

对访谈结果的分析,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英语写作的动机与情感来看,部分学生对英语写作的积极性颇高,这可能与个人学习喜好或态度相关,例如E认为写作可以记录自己的想法,但她并没有特别说明这是出于自己专业学习的要求;而部分非专业学生(包括专业学生)对英语写作表现出消极情绪。一方面,这与英语写作本身难度有关,因为英语写作能力是英语其他技能的综合体现,难度较大,如N有畏难情绪而不喜欢英语写作。另一方面,应试教育下,学生被动进行英语写作,为了迎合应试要求,不少学生选择背诵范文,写“八股文”,这无疑挫伤学生英语写作的积极性。

2.在写作构思方面,两受访者表示总体构思不难,但是在具体内容构思上出现问题。以本次访谈的现场作文为例,两篇现场作文都是议论文,N的逻辑论证优于E。除了个人水平外,客观上说,就逻辑思维能力而言,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上会稍占优势。例如N,她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其专业把逻辑学列入专业必修课程,而逻辑学在外语系则是公共选修课程,学生所学知识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影响不容小觑。

3.词汇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词汇量方面,专业学生的词汇量占优势,这与学生的学习有关,如N因专业原因,英语课程本来就比较少,而课后词汇积累也不足,所以词汇量不足的问题较突出。词语搭配方面,E的错误比N的多,一方面E的词语搭配运用不够熟练,另一方面这可能与学生英语写作习惯有关,即部分英语专业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不同手段,如丰富的词汇搭配,使作文语言更优美出彩;而部分非专业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只关注内容表达,对文章语言美感不太重视。

4.至于语法问题,从本次现场作文来看,两位受访者主要存在主谓一致的问题,这与学生的语法学习情况和写作后是否认真检查有关,如E对“many a”的语法点的运用欠佳,N列举多个原因时,忘记对“consequence”作复数形式变换;由于现场作文能考查的语法知识点有限,在随后的访谈中了解到,N写作时,一般会用已掌握的语法,不用不熟悉的语法,这就与学生个人的写作技巧或策略相关。而E的所有格运用不太理想,这与其语法学习基础有关。

5.从英汉差异方面来说,两位受访者均表示受英汉差异影响,一方面,在国内的英语教学中,中小学教师主要以汉语讲授英语知识,大学的英语教师也并非使用全英教学,因此,不少大学生在思考和解决英语学习问题上,习惯使用汉语思维。另一方面,学生生活在汉语环境,在英语学习上,听说读等方面的英语知识积累不够,写作上难免会出现中式英语等问题。

6.其他不良写作习惯对学生英语写作造成困扰。例如,两位学生都没有列提纲的习惯,这主要是因为平时写作业比较随便,应付考试的时候怕耽误时间就直接开始正式写作。至于卷面书写,英语专业学生有接受过相应英语书写训练,因此卷面书写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问题不是十分明显,但是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如N,还有待提高。在修辞手法使用上,通过访谈发现,两位学生在平时写作时都没有刻意用修辞,这可能与平时对写作训练或习惯不够重视有关。

(二)建议

访谈结果显示,专业学生的写作主要存在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词汇语法使用不够准确等问题。因此,对于专业学生而言,应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可通过选修逻辑学等相关课程,增强写作的内容安排与论述能力;养成列提纲的习惯,帮助理清写作思路。平时要加大课外阅读量,通过阅读不同题材的英语材料,开阔视野,积累素材,充实写作内容。

非专业学生在写作动机与情感,英语基础和写作习惯上均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非专业学生在英语写作的动机与情感上,应该端正学习态度。通过熟习相关词汇、语法、修辞的使用方法,提高写作质量。参考优秀范文是提高写作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不应拘泥于写作模板,因为这种应试学习技巧,不利于英语写作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容易导致思维僵化,加剧对英语写作的厌恶感。

就专业英语老师而言,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不同的英语材料,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了解英语思维模式,帮助学生写出较地道的英语作文;通过课堂师生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恰当的修辞,并尽可能用词精确,使文章表意清晰,同时文采斐然。另外,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向学生传授英语的应试和实际应用技巧。

公共英语老师可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英语写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教学中,除了重视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讲授,还应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如通过集中若干课时进行系统的写作教学与训练。同时,老师可以倡导学生建立学习小组,通过同学之间的学习取长补短,互相鼓励。由于英语基础不同,老师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合理分配学习时间,使他们投入足够的精力与时间夯实英语基础。

五、结语

借助访谈与临场写作,本研究总结了英语专业与非专业学生在英语写作问题上的异同,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由于本研究选取的调查对象仅为广东某本科院校两位大二的学生,因此无法判断得出的结果是否同样适合其他院校及该校其他年级的学生,这正是个案研究的不足之处。但是,在深入了解英语专业与非专业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后,对于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本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谨此抛砖引玉,同时希望能对广大学者有所启发,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2013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英语专业与非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问题对比研究”(项目编号14278128)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李洁颖

上一篇:综合管理论文下一篇:平衡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