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与

2022-1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小学科学教学与

小学科学教学与传统理论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摘 要]在新课标《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指引和要求下,小学科学教学迈向了创新与实践为主的新时代。在探究创新和实践作为学习理念逐渐取代传统的理论教学,创新和实践更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目标被提到了小学科学的重要位置上。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小学科学中的创新和实践已成为教育关注的亮点。

【关键字】小学科学教学;创新与实践

小学科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工具性,创新和实践对学生发展脑力和动手能力已成为教学的关键。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为目标,小学科学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不是盲目或是随意选择的,小学科学对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获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应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小学科学教学课程的学习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

一、“开放式”的教学观念的创新和实践

小学科学教育创新与实践需要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觉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思维空间,开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体现教学的时代信息,时空的拓展变换,为学生创建一个多样的,多变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在《奇妙的指纹》教学中,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呢?教师可以每人发一块橡皮泥,颜色让学生自己选择,让学生分别用把这块橡皮泥捏成自己手的样子,看谁捏的最像,交给老师。学生学起来就会当做一个游戏。捏完后,学生交上来后,让学生自己区分哪个是自己的,如何区分,从个人引出“指纹”:“为什么会有指纹?”“为什么指纹都不一样?”“指纹的作用是什么?”“橡皮泥上的指纹是不是都一样的?”不再局限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开放性的教学有助于学生自己思维的扩散,亲自实践。

小学科学教育中学习“果实或是种子”教师可以联系身边的实践,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播放幻灯片呈现一幅美好生动的画面。例如,“被放飞的蒲公英的种子”每一个被放飞的小伞都带着生命的气息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学生看到的是一个个生命的起点。

二、“引导——合作”作为当前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原则的创新和实践

“引导——合作”作为当前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原则逐渐取代传统的教与学的教学原则,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以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主要是在教学上的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交流学习中的行为和表现、参与的热情、学习的态度等。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在教学中的交流、态度,发现和获得学生心理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走进老师教学思路,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增强师生感情,促进师生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既表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也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所起的作用之上。

在教学小学课本中的《土壤里有什么》时,教师可以直接在课堂上每人发一个花盆和一些泥土,让学生自己闻一下土壤的味道。教师可以提问:“这土壤是什么味道?”“土壤里有什么?” “为什么植物会在土壤里存活?”“我把手中的这颗花种种下去能开花吗?”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实践去亲身体验泥土味道,弄清土壤的成分及植物能生长的原因。最后试着让学生想象花种种入土壤开出美丽的花朵的样子。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两个一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株植物,老师做示范,学生也自己跟着老师去实践,老师可以说“看谁的植物长得最茂盛,花开的最美”。学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思考,改变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

三、“全面性—多元化”教学评价方法的创新和实践

小学科学教育改变以往的“打分”评价转向学生个性,学生同伴合作,家长参与等,通过学生的态度等进行多元化评价。由学生个体转向合作小组: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探讨,小组实践得出的结论进行评价;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主要是学生对小学科学学习的态度,个性发展,认知水平,思维模式的评价;课堂评价:学生课堂积极性,学习心理,探究欲等评价;评价呈现学期化:教师的评价应以一个学期作为一个全过程,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水平,创新水平,只是掌握程度进行总体的评价。

小学科学对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应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小学科学教学课程的学习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在新课标《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指引和要求下,小学科学教学迈向了创新与实践为主的新时代。

责任编辑 沁 砚

作者:秦丹淳

第2篇:小学科学教学中“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的探索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我们可以挖掘科学教材中隐含的许多节能环保素材,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展“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本文试从开展“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可行性分析、操作模式和活动评价方面作一些探索。

关键词:小学科学;节能环保教育;科学探究;模式;评价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实施了“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的活动。所谓“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从科学教材中选择有节能环保素材的内容,结合自然、社会和生活中的现象,选择、确定主题进行研究,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认清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的迫切性,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取有关的节能环保知识,增强节能环保的意识。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可行性分析

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以学生经历和体验为手段,以儿童周围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为主要认识对象,把相关的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科学课的教学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例如:生命世界中的生态平衡、把小动物送回家、认识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了解保护生物特别是珍稀濒危生物的重要性……物质世界中,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知道有的物质不可再生、意识到物质的利用会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人对环境有责任……地球与宇宙中,欣赏美丽的天气、知道水域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层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可见,小学科学教材中包含了节能环保相关的最基础和最基本的内容,编排也是科学合理的。在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节能环保教育,不仅是开展节能环保教育,培养小学生节能环保素质的需要,也是全面完成科学学科教学、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内在需要。

科学教育并不仅仅是记忆概念和定律,而应当积极倡导科学探究。新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探究式学习活动而非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明确了这一点,我们便可把科学探究定义为: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全面提高科学素养。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重在探索的过程,而非结果;重在收集证据,而非繁杂的计算;重在对结果的评价,而不迷信结果。

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隐含的节能环保素材,以课题的形式,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向学生进行节能环保教育,开展“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的活动。

二、“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操作模式的阐述

“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是一种研究性学习,也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探究性学习。问题式和探究性是它的核心思想。通过学生的探究、实践,形成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问题积极主动地、科学地探究的基本素养。经过实践探求,在大量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个基于问题、注重实践的操作模式。如图所示:

1.提出课题阶段。这是“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开展的前提。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老问题,需要带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在这一阶段里,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提出研究的任务,诱发探究的动机。为了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应做到“三个结合”。

(1)活动研究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结合。活动内容设置的基础是与小学科学(常识)教材的紧密结合,它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例如,学生在学习《塑料》一课时,对“塑料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塑料的应用”产生兴趣,教师就组织学生以这两个问题作为探究课题,让他们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与他们一起进行探究活动。

(2)活动研究与日常生活问题结合。小学科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情况,让大自然与社会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大课堂,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存打好基础。因此,“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研究的课题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例如,夏季由于高温少雨,余姚市曾饱受过干旱之苦,用电严重短缺,严重影响了余姚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在体验缺水缺电之苦的时候,感到非常困惑。于是,我们以《余姚城区电资源的研究》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3)活动研究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科技教育是校园文化活动教育的内容之一,红红火火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活动平台,也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实践创新的舞台。“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与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紧密结合,成为我校科技活动的特色。学校提出创建环保绿色学校,科学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节能环保课题调查活动,广大学生纷纷自立课题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有《姚江在呻吟》、《一次性筷子调查报告》等。

2.制定方案阶段。这是开展“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在此阶段,学生根据所研究的问题与任务进行组内分工、时间安排、资料准备等工作,并形成书面形式,指导学生做好方案的论证和设计工作,使学生对整个探究活动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了解,为开展课题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1)课题小组独立制定活动方案。我们引导学生搜集、吸收相关的有用信息,进行学习借鉴、迁移运用,为自己的活动研究制定一份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简要地说,我们要求学生在课题实施方案中写明三项内容:一是要研究什么?即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二是怎样研究?即研究过程的设计。包括研究的工作步骤、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时间安排、研究的方法等。三是预计最后的研究成果是什么?一般在这一阶段需要完成活动方案表,如下图:

(2)组织开展课题论证、展示活动。各小组提交课题活动方案,师生共同在课堂上讨论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因为不是每个课题都能实施研究,也不是每个课题都有研究的价值,所以要让学生阐明选题原因并展开充分讨论,一方面让学生明确自己课题的研究价值;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开阔,意识到自己的身边原来有那么多问题值得研究。在展示课题的过程中,老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与尊重,学生的课题具有独创性,应该表扬;不具独创性,同样给予鼓励。通过展示和讨论,师生共同对所提交的课题进行筛选与合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好奇欲望、探究欲望、创造欲望和竞争欲望得到了充分地调动,为下一步具体实施研究计划奠定了基础。

3.实践体验阶段。这是“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的中心环节。这个过程是学生学习、实践的最重要过程,也是学生最容易产生创新思想的过程。根据小学生实际,我们采用的实践体验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文献搜集法。文献搜集法主要指围绕一个主题,通过查阅有关的图书、报刊,或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搜集有关的资料加以分析、比较、综合,进行判断、推理,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资料的来源很多,有书籍的、生活中的、网络的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应用资料。例如,学生围绕“余姚水资源调查”这个主题,他们对余姚降雨量和家庭用水情况,设计了表格,通过观察和走访等获取资料。

(2)参观访问法。参观访问法是学生围绕研究主题,进行实地参观,访问有关人员,从而搜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资料,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方法打破课堂限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势,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例如,学习动物一课后,学生确立了“余姚养鸽业调查活动”课题,他们通过参观养鸽场,采访农技人员等,了解提高鸽肉品质及预防鸽病等科学养鸽办法,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设想,与养殖员、农技人员交流。

(3)考察调查法。考察调查法就是围绕研究主题,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情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分析,然后写出调查报告。比如:学校周围小河里鱼虾减少的原因、学校周围污染环境行为的调查等。

(4)观察实验法。观察实验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获取处于自然界中的一些动植物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一些反应,针对这些反应借助一些资料作出准确的推理、解释。例如,一个学生为了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想了许多办法观察蚂蚁,有强迫法、引诱法等,多角度了解蚂蚁,并且坚持观察了半年,记录了大量的文字资料。

(5)实践操作法。实践操作法是指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提出尝试性的实践方法,并在研究过程中加以实践操作,以此提出研究结论。例如《姚江的污染及治理》课题,学生为了解决污水问题,提出植物治污的设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养殖水葫芦治污实践活动。

(6)合理假想法。合理假想法是在主题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自己合理的想法、创意或金点子。如假设在人类居住的有利环境或不利环境的因素有所改变(或一成不变)的情况下,我们的生活环境在10年、20年之后将会怎样进行假想。人口剧增的隐患:20年后,纯净的淡水何处觅?……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自己对节能环保的理解,设计自己理想中的事物。如:理想中的住宅环境等。

4.研讨交流阶段。这是“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提高认识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必定有许多收获,有许多新的认识。在这里,学生主要把实践所得的事实材料进行归纳整理、提炼总结,形成一定的书面表达形式。但是,这些收获和新的认识比较零碎,不够全面,有的可能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分析归纳。一般采用讨论和辩论的办法,让学生交流自己对活动研究的描述与记录的内容。根据学生共同交流情况,很多时候教师再次组织学生开展第二次的探究解决问题,然后再进行共同交流提炼。根据学生实际探究情况,如此循环研究,使这个主题研究不断深入。

5.成果展示阶段。展示课题成果能让学生充分体验“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快乐,是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重要手段。在这一阶段,师生共同把交流所得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向全校或社会有关单位进行递交,加强宣传。展示课题成果的形式很多,有实物展示、版面展示、主题班队活动、撰写课题报告、课题研究报告会等。

三、“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评价方法

1.实行多元性评价。打破学科教学中教师评价为主的模式,实行教师、学生、家长共同评价,尤其注重自我评价,让学生在反思中认识自我,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

2.重视过程性评价。由于“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来考虑,既重视“质”,又重视“量”。

(1)评价学生对“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的认识程度和自觉程度,评价学生的节能与环保习惯养成程度。

(2)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如科学研究的兴趣、主动学习的品质、对问题发现和研究的关注等,以及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实践能力。

(3)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体验时是否专注,实验时是否投入,讨论中是否积极,汇报中是否认真等等。

(4)分析学生的劳动结果。如小制作、小论文、研究报告等等。

3.建立档案袋制度。“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所涉及的评价范围比较广,一次性定性是不可能的,为了考核学生是否达成目标,我们采取为每一位学生建立档案袋的方法,把他平时的作品、报告等等都收录进去,展示其成长的足迹。

在实践中,我们的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节能与环保意识,养成节能与环保习惯,也在活动中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科学地思考问题,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社会交际能力和实践能力,挖掘了学生的智慧潜能,发展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参考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刘德华.点击学校课程——走在十字路口的科学教育[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2.

[3] 余姚市东风小学课题组.以〈节能与环保〉校本课程为突破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成果报告[M].2002,9.

【责任编辑:张桂英】

作者:严培源

第3篇:浅谈自制教具与小学科学教学

新课标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下面我就介绍一下几个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课中的有效应用。

一、导入新课的时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程的开始,如果老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那么,下面的课自然能很好开展。自制教具就是一个激起学生兴趣的好教具,可以说自制教具是变抽象为形象,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非常愿意接受形象的事物。如果老师在导入阶段利用自制教具让学生观察,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一定能激起学生对下面学习内容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电磁铁》这一课时,拿着自己做好的电磁铁,先给学生演示了电磁铁吸铁的过程,学生立刻产生了兴趣。当我问:“大家想不想知道这里面的奥秘?”时,所有学生都非常希望学习这一课。

二、需要放大情景,让学生观察更直观时

科学课里有许多比较抽象或者比较难以观察的事物,需要我们利用自制教具来放大,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观察起来更具体、更直观。例如,我在教学“温度计的读法”时,由于温度计本身比较小,很难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拿着温度计,老师在讲台上讲,效果也不好。所以,我利用彩纸,做了一个温度计的模型,大小是8cm×60cm,这样,我在讲台上进行讲解与演示,学生就看得非常清晰,学习效果非常好。

三、在学生探究活动中

当课程内容比较简单时,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究,小组合作,得到问题的答案。比如,我在教学“淀粉遇碘酒变蓝”时,让学生用我给每组准备的淀粉和碘酒,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己观察,得出结论。下面是研究利用碘酒,判断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学生用自己准备好的各种各样的食物等自制教具,自己进行实验验证。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都得到了正确的结论。

四、拓展学生知识面时

可以说,大自然就是一个天然的实验室,也是我们科学课的教室。当我们要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时,我们可以来到教室外面,这里有许多的教具可以供我们使用。比如,在教学《寻访小动物》这一课时,正值夏末,学校中就能找到许多小动物,有课本上有的,也有课本上没有的。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校园里去寻访,利用大自然里的小动物当作我们的自制教具,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眼界。

新时代,新要求。现代社会,要求我们每一个人有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自制教具的制作培养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自制教具的使用提高的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实践能力。所以,在我们科学课的教学中,自制教具的制作与使用非常重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研究,继续完善自制教具的使用,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作者单位 河北省三河市张营小学)

编辑 鲁翠红

作者:邓立芳

第4篇: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与研究试题

一、填空题。(15分)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__________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________、组际________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多向交流。

3.小学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探究即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________,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________。

4.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______________有关的浅显的________,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课程标准》把科学知识领域的内容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展开。 6.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10分)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课中每堂课必须要进行探究。( ) 2.科学新课程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传统的讲授法完全可以摒弃。( ) 3.科学探究活动的程序中的每个环节,在具体操作时一个都不能漏掉。(

)

4.在讨论、辩论活动中,教师不必多干预,可以让学生尽情的展开讨论,效果更好。( ) 5.探究的出发点是人类对自然的好奇心,探究的基础是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探究的过程是曲折坎坷的,探究的结果有成功,但更多的是失败或者出乎意料的。( ) 6.学生亲历的科学探究活动只能在课堂上完成。( )

7.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应注重启发性、趣味性、后继性和层次性。( )

8.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尊重事实,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 9.内容标准是《科学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 ) 10.高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低估更可怕。( )

三、填图题。(9分)

请填写完整科学探究内容标准框图。

四、列举题。(24分)

1.列举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2.列举科学课程的评价方法。 3.列举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类型。

五、简答题。(14分)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涉及哪三方面? 2.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什么?

3.“生命世界”中有关“生命的共同特征”的内容有哪些?

4.小学科学课教学如何突出“科学味”?(从科学本质的三大问题回答)

六、论述题。(12分)

1.有效教学是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落实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高效教学是追求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落实并扩大落实教学目标,或在减少教学时间的情况下落实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过程。高效教学实际上就是提高教学效率。请结合我县小学科学教学研究专题,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论述教学目标的调控策略。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提出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是可以预见的,有些问题是不可预见的。对于可预见的问题可以进行设计与组织;对继发性问题需要教师组织。请结合我县小学科学教学研究专题,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论述学生问题的组织策略。

七、案例分析。(16分)

1.在教学《蚂蚁》一课时,老师课前让学生带来了蚂蚁,可刚上课不久,有一位学生不小心打翻了装有蚂蚁的盒子,蚂蚁倒了一地。这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处理:

方式一:老师对这位学生进行了批评,并且制止他抓蚂蚁,让他与其他带蚂蚁的同学一起观察,然后继续顺利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

方式二:老师没有指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捉。这时有的学生努力地去捉东奔西跑的蚂蚁,满头大汗但却一只也没有捉到;有的轻易就捉到了两三只;有的学生用放大镜在地上就展开了观察;有的让蚂蚁在自己的手上爬;还有的和蚂蚁玩起了堵截的游戏…… 这两种教学方法你认为哪一种处理比较恰当,请阐明你的观点。

2.在教学《溶解的快与慢》一课时,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搅拌、用热水、砸碎可以加快溶解。

师:我们知道了加快溶解的方法,如果要让溶解慢一些,有什么办法? 生:不搅拌。 生:用凉水。 生:不砸碎。

师:这些方法都能减慢溶解速度。

老师刚要进行下面的教学环节,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 生:水放的少一些溶解得慢。 师:?

生:如比说,一滴水中我放入一麻袋盐。 师:……

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怎样处理这个学生的问题?

第5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科学论文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内容摘要】: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以达到全面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兴趣探究过程倾听教学方式全方位评价

【正文】:

什么是科学?恩格斯说:“科学就是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的材料”。所谓“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所谓“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就是用积极的态度理性地、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这就是《科学》课最根本的目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以达到全面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

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但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不能靠外部的灌输得到的,而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逐步获得,让孩子们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发展孩子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上好科学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 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成功之路,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

力。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是科学课要注意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趣味性浓是科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之一,怎样将学生的直接兴趣持续下来,这就需要自然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进行培养。教师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强烈兴趣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在课外去完成。如我在教《磁铁》一课时,在课内引导学生实验认识了磁铁的基本性质,在即将下课时我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把一根磁铁截成两段后,每小根磁铁是否具有磁铁的基本性质?在教《动物和环境》一课时,给学生提出了“你在什么地方能捉到蚯蚓?为什么?”的讨论题,让学生先讨论再回家实地考查验证。这样有目的地设置一些悬念,不仅使学生保持了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且节省了课内教学时间。

教师对学生当堂不能得出的结论,不要轻易告诉学生,要激发学生课后亲自实践解决。如我在《冰》一课时,我出了这样一道讨论题:“水结冰后体积是膨胀了,还是缩小了?”并提示,学生在平时吃冰棒时,看到冰棒的柄端是平的,还是凸的或者是凹的呢?学生虽然吃过不少冰棒,但没有观察这一点,这时同学们各说不一,争论不休,有的同学希望我给他们一个正确的答案,我却说,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同学们课外通过实验去解决吧。这样不仅把学生课内的兴趣持续到了课外,而且学生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要比教师在课堂上讲的记得牢。

二、树立科学探究过程的理念

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标准》中所指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们用以获

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模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从两种探究活动的比较可以看出,科学家们的探究,是在已知世界的基础上,探寻未知的领域。学生们的探究活动,则主要是在已知领域内通过探究获得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科学能力、树立科学意识、培养科学品质的活动。

探究活动已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树立科学意识、培养科学品质的活动。探究活动已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探究过程”意识。

第一,科学探究本身是一个过程活动,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

第二,通过活动过程,让学生对身边的科学现象亲自观察、亲身感知,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体验其中的乐趣;通过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自信;通过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使他们逐步形成科学意识,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此外,科学探究过程也是能力的形成过程,必须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载体,才能内化形成。在科学课程教学中要使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教师还必须为学生精心创设探究互动的氛围。教师的“过程”意识不仅体现在科学探究过程,还要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既要重过程教育,也要重过程评价。

三、在科学探究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在科学课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实验,因为在课前师生准备了实验材料,学生又急于想动手摆弄这些材料,这样就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因此,

常常会有出现这种情况,老师无论在全面怎么讲,学生在那儿还是自己摆弄,根本不听老师讲什么。听不进老师讲的话,就不知道这节课要探究什么。所以,在科学课中,引导学生学会“倾听”非常必要。以下是我经常采用的方法:

(1)实验材料先不发给他们,等老师把该讲的讲完,学生的疑问,假设和探究方案都提完,再把实验材料发下去。

(2)给予倾听者鼓励表扬,分两种:一是只认真听讲,对这样的学生多做口头表扬。而发言积极,提的问题又比较有价值,这样的学生不仅说明他认真听了,而且还说明他动脑思考了。对这样的学生记一个“优”,学期末会积累不少。久而久之,不仅使他们学会上课倾听,而且学会积极思考。

四、教师要努力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将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代替单纯的讲解;以创造各种学习的机会和探究的情境代替灌输;学会倾听,了解学生理解了什么,误解了什么;将社会和大自然都看作教学的资源和科学教育的场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权利,对他们积极加以引导;将教学评价伴随在教学过程之中,努力与教学融为一体。

教师应将进行探究性的教学作为一种新的体验。不可否认,我们中的大多数教师在学校学习的期间和进行教学工作的期间,都很少从事过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因此,我们需要和学生一起对科学探究进行积极的体验,并尽快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承担起指导的责任。

五、注意在科学探究中对学生全方位评价

引导学生搞科学探究,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要课前准备,课上引导。还需要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有的学生对科学探究很感兴趣,这是老师最欢迎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属于能力较弱的,主要表现在动手能力弱和推理能力弱。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属于能力强,但对科学探究不是很有兴趣,这些学生一般语数成绩较好,是班干部,是班主任眼中的好孩子。怎样把这三类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呢?我认为对学生全方位的及时的评价,无疑是对学生搞好科学探究提高科学素养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当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或概括出一个完整的探究结论时,即使给予表扬奖励,并记上一个“优”。有的学生在课前准备实验材料时表现积极,能克服困难,给予及时表扬,记一个“优”。学生在探究科学问题时,发现了一个别人没有发现的新问题时,及时表扬,记一个“优”。并且及时引导其他学生再把这个新问题探究一下,这样一是让发现这个新问题的学生感到他的发现很重要,二是让大家明白,搞科学探究就是这样,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探究,在探究中又不断地发现新问题,又不断地探究。当某个学生在探究时,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也及时表扬,记一个“优”。这样,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能得到两个“优”。老师布置在家观察实验的作业完成的好,也记一个“优”。积累三个“优”可以得一个“小红花”,然后再记到成长档案,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全方位的评价虽然麻烦,但很值!

小学科学教学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

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钟启泉

4、沈健《小学科学课堂如何开展有效性的探究》,安徽省宣城市教研室

5、蓝岳美《科学教学更有效》,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网

6、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研究工作总结

第6篇:小学科学《运动与呼吸一》教学设计

《运动与呼吸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认识呼吸是人体最主要的生命活动之一; 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了解呼吸的过程;

认识什么是肺活量,了解人的肺活量各不相同,加强有氧运动能提高人的肺活量。

【过程与方法 】

掌握测量不同状态下1分钟呼吸的次数;

能设计、制作简易的肺活量测量仪,掌握测量肺活量的正确方法,并能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会通过对不同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运动与肺活量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尊重事实、以证据求结论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不同状态下呼吸的体验和肺活量的测量,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有更多的了解,增强保护自己身体器官的强烈意识。

知道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强呼吸能力,提高肺活量,增进身体健康。 能用所学到的有关运动与呼吸的知识指导自己平时科学地开展锻炼。

二、学生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呼吸器官、呼吸的过程、运动后呼吸会加快、肺活量的大小有一定的认识,但都属于粗浅、零碎、模糊的。而像肺活量与运动有什么关系,对于大部分四年级学生而言还缺乏基本的认识。所以本课教学的着力点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呼吸器官的认识、呼吸过程中各器官的协调作用、呼吸的过程等,通过对“呼吸”的反复体验、多媒体演示、师生讨论等逐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2)对于肺活量大小的认识,通过游戏、讨论、改进、制作简易肺活量测量仪、自测肺活量等逐步帮助建立;(3)对于运动与肺活量大小的关系,重点通过数据的比对、分析、资料的阅读、不同状态下一分钟呼吸次数的测量、比较等帮助建立。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什么是“肺活量”,学会自制简易肺活量测量仪,并能较为准确地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2.通过对不同数据的比对、分析,发现运动与肺活量之间的关系。

四、课前准备

1.每位学生准备一份肺活量记录表和不同状态下一分钟呼吸次数记录表 2.每组学生准备:5L空油瓶一个,水槽,水,有刻度烧杯或量筒,胶带,吸管,记号笔等

3.教师准备:(1)课件

(2)气球、肺活量电子检测仪等

五、教学过程:

引入,体验“呼吸”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

我们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这是我们人体最重要的生命活动之一。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运动与呼吸》(揭题)

师生一起做深呼吸运动,学生交流在此过程中体验到的身体发生的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同学们有重点地再进行体验。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在呼吸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身体的很多器官都发生了变化。那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人体哪些器官参与了呼吸的过程呢?

体验呼吸器官之间的协调作用,了解呼吸的过程

1.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多媒体,帮助学生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请每位同学对照呼吸器官图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并想像空气是怎么通过这些呼吸器官进出人体内的。

2.学生尝试描述空气在人体内的进出路径。配合课件,予以强化。 3.电脑出示模拟呼吸器,演示人体是怎样利用这些呼吸器官进行呼吸的。

(三)自制肺活量测量仪,测量肺活量

1.师:吸气时我们的肺变大了,那一次我们的肺内一次最多能装多少空气呢?

2.吹气球游戏。认识什么是“肺活量”。比较吹气球比赛的几位同学肺活量的大小。

3.小组讨论,如何做一个简易的肺活量测量仪,从而比较准确地测量我们的肺活量大小。

4.师生讨论、确定简易肺活量测量仪制作方案

5.小组尝试制作,在此基础上每位同学利用简易肺活量测量仪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并做好记录。

6.给出区间表(表1全班在区间中的人数统计,表2男女肺活量的对比)。用举手的方法,汇总、统计全班数据

7.比较汇总的数据,有什么发现?

8.出示肺活量电子检测仪,教师演示的基础上,请班内肺活量比较大的几位同学和相对肺活量比较小的同学上台测试,教师做好记录。

(四)、探究运动与肺活量的关系

1.讨论,什么原因可能导致我们肺活量有大小呢?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采访肺活量大的同学,让他们自己说说什么原因。 3.出示一组资料:运动员与平常人的肺活量数据统计,有什么发现? 4.你觉得肺活量大好还是小好?为什么?

5.平时剧烈运动后呼吸有什么变化?测量平静状态下一分钟呼吸次数和剧烈运动后一分钟呼吸次数。比较自己的记录的数据,有什么发现?

6.采集班中肺活量大的几位同学的几个数据:肺活量,平静状态下一分钟呼吸次数,剧烈运动后一分钟呼吸次数。与这几位同学的数据比较,你又有什么发现?

7.教师小结:肺活量大,说明你的肺功能健康,参加一些剧烈运动或者爬山、爬楼梯等运动后,就不会出现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经常运动,特别是参加长跑、游泳等运动就能不断锻炼我们的呼吸器官,增加我们的肺活量。

(五)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对“运动与呼吸”这一主题进行进一步的质疑,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布置学生课后可以利用简易肺活量检测仪测量父母亲的肺活量。并制订一份家庭锻炼计划,坚持锻炼,几个月后测测自己与父母亲的肺活量是不是越来越大,身体状况越来越好。

第7篇:小学科学教学探究能力与培养思考论文

科学可以使教育进入美好的境界,让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伴随生命的始终。小学的科学教学为培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成为21世纪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应当改变以往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在课堂中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1.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避免单纯地靠一本教科书来灌输知识,必须把它转化为利用投影、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1.1指导观察,分组实验;教师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铜、铁、铝、锡的四个共同特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1.2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第一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第二组实验,研究木棍、粉笔、瓦片与铜、铁、铝、锡不属于同一类物体。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1.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有哪些共同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金属的共同特征。

1.4强化记忆,扩散思维;为了进一步掌握金属的共同特征,教师运用了投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物体中辨别金属,既做到了新授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设计实验、组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完成。

2.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亲自动手参与做实验的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学会进行科学试验的本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2.1观察思考,分组实验;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2.2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各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2.3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两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课堂教学高潮。

2.4运用概念辩别金属;众所周知,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在科学课《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识别金属,知道有些物质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由于教学活动组织得充分,学生掌握了金属的特性、共性,根据金属的共性、特色,学生能够很快从多种常见的物体中辨别出金属,并说出辨别的方法,教学目的实现就成为一种可能。

2.5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分组实验、观察思考、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大胆发言、辨别金属等活动中完成。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感情也会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缩短教师与学生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教师更准确地认识学生、把握学生、亲近学生,从而沟通知识传播的渠道,使之更加通畅。师生心理相通、感情相融,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8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府一学区、黄甫学校、墙头学校校际交流活动汇报材料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府谷镇第一学区念沟湾完全小学

张爱霞

2014年12月19日,学区在沙后河中心小学举行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校际交流活动。此次活动对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提高了科学实验的开出率。但由于教学观念、教学评价、教师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讲授+验证”模式仍占统治地位。教师仍是课堂的主角,讲得仍然很多。而且实验以演示实验为主,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少。

2、教师将学生实验时间切割成许多个1—2分钟、3—5分钟,有的同学实验还没做完、现象还没看清、数据还没来得及搜集,就被迫息手。

3、实验指导过细。教师将实验器材、实验方法、步骤、注意点等交代(规定)得一清二楚,学生只要也只能按教师的安排去操作。

4、教师越俎代庖,在学生实验发生偏差时不是指导学生分析原因,而是直接教或替学生实验。

5、教师偏重于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而忽视让学生分析现象与结论间的内在联系,学生的思维未得到应有的训练。

6、教师在组织实验时未能正确处理好约束与自由之间的关系,课堂上出现两种状况:一是学生大声喧哗,操作随意,汇报时各人还在忙各人的。实验处于无序状态;二是管理过严,学生跟着教师亦步亦趋。

上述现象剥夺了学生自由探索、自主发展的权利,扼杀了学生的科学兴趣,也使教学活动丧失了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培养的良好机会。要切实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效益,我认为必须从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做到“三个突出”。

一、教学思想突出“学生主体”。

“回归主体,发展主体”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之一。“回归主体”是指把被教师夺走的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发府一学区、黄甫学校、墙头学校校际交流活动汇报材料

展主体”是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获得主动、生动、和谐、充分的发展。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做到:

1、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探究欲望,尊重学生的实验操作权,消除“实验难度大”、“实验易出意外”、“实验易乱”等顾虑,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的自制力,积极创造条件,大胆放手,为学生实验提供心理、物质上的保障。

2、责任于学生、放权于学生。

我们要让学生承担一定的学习责任,将学生推到科学探究的前台。要给学生探索权,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由结合进行实验探索,并为学生实验提供时间、空间等方面的保障。

二、教学目标突出“研究兴趣”。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因此在科学实验教学的目标上我们要突出学生的研究兴趣的培养,让学生经历像科学家那样的“探求意义”的过程,体验、理解科学,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1、在情境中诱导。

探奇觅胜的情趣、跃跃欲试的心向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强大动力。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创设有意义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学《杠杆》一课时,组织“比一比谁的力气大”的游戏,由学生推荐一名“大力士”和一名体单力薄的学生进行比试。第一轮不用任何器械掰手劲,很显然“大力士”赢;第二轮使用撬棒,比试谁撬得起谁,“大力士”握离支点近的一端,结果“大力士”输;游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输赢的反差更使学生惊奇,为后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支持。

2、在实验中培养。

让学生亲手实验,亲身发现是培养学生研究兴趣的最佳方法。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以自己的演示代替学生的操作,不用自己的经验束缚学生的创意。例如:在学生府一学区、黄甫学校、墙头学校校际交流活动汇报材料

掌握导体和绝缘体的初步知识后,出示研究课题“水是否是导体?”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学生自主采集水样,自主改进固体导电实验装置,亲自动手实验,顺利解决了问题,得出:不纯净的水是导体。

3、在激励中发展。

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离不开激励。实验教学中教师除了当好“文明观众”,即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解放他们的眼、耳、手、口、脑,让他们动手“做科学”。还要当好“促进者”,在实验的关键处、学生的疑惑处给学生以恰当的点拨与激励,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成功的、失败的)都有收获,从而强化学生的研究兴趣。

三、教学模式突出“探究研讨”。

1、让学生猜想与假设。

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提出假设。如教学《神奇的水》时先让学生猜测一元硬币的表面能盛多少滴水。又如研究电磁铁时,让学生对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假设。这样做极有意义,一是调动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二是促使学生动脑思考,对问题进行判断推理;三是实验后,无论结果相近还是反差强烈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

2、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我们要相信学生,让学生制定实验方案。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准备哪些材料,准备怎样进行,小组如何分工,实验需注意什么问题等。例如:研究磁铁各部分磁力大小时,学生就设计出了多种方案。方案一:拿大头针靠近条形磁铁的各部分,用手感觉磁力大小;方案二:把磁铁平放在桌面上,拿大头针靠近磁铁的各部分,观察大头针被吸时与磁铁之间的距离,距离越大说明磁力越大;方案三:在条形磁铁的两端和中间挂大头针,比较大头针的多少,大头针挂得越多说明这部分磁力越大;„„。虽然这些实验方案可能与教师的设计有一定的距离,但却非常有创意,有价值。

3、让学生亲手实践探索。

我们要大胆放手,让学生亲自实验探索,亲身体验感悟。例如:教学《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组织同座位同学实验:轻推对方平伸不动的手掌,感受对方给自己的反作用力;静思跳高时脚对地的作用方向,大地对脚的反作用力及方向;讨论生活中你还遇到哪些类似的现象,府一学区、黄甫学校、墙头学校校际交流活动汇报材料

进一步增强对反冲现象的认识。即便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出现了偏差教师也不代替,而是启发学生反思:“哪个环节有问题?”“如何改进?”并激励他们继续实验。

放手让学生实践,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需要用教师的眼睛和耳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一举一动,要敏锐地注意到学生们在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扯得太远的要帮助他们回到主题上来,钻进“牛角尖”的要帮助他们跳出来,并不时放几颗“水珠在热油锅里”挑逗、引发学生的思维。

4、让学生交流研讨。

搜集分析解读数据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兰本达教授把这一活动独辟为“研讨”,要求学生讲出自己在自行探究中的发现,通过分析、交流,集中大家的智慧,使每个学生所获得的形象更加丰富和完整,并将探索中所观察的现象,内化成概念,认识事物的本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重视学生探究、收集、掌握事实后的整理、分析工作,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揭示现象与规律间的联系,使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处在中立的立场上为孩子们服务,鼓励学生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的发言(发现)是靠得住的。把大家都同意的观点写在黑板上。即使是“错误的”,如果大家都同意也得把它写在黑板上。这样不仅仅是体现“民主精神”、“学生为主体”和“尊重学生”,同时也便于学生做科学研究笔记。当然“错误的观点”对教师来说是一个警觉信息,从中可以发现学生在想什么。下一节课就应该带一些会产生矛盾的材料,以促使学生发展更适当的事实和概念,从而澄清错误。

第9篇:小学科学教学的生活化实践与思考

泰兴市河失小学徐坚伟

中文摘要:生活是科学的生长点,运用于生活是科学的意义所在。小学科学是引导学生步入科学殿堂的启蒙教育。生活是学生开启学习研究科学大门的发力支撑点,或称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建设生动活泼地科学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认识到科学是大众的科学,人人都是科学道路上的探究者。

关键词:小学 科学 生活化

教师的课堂教学受到传统知识考试的影响,优先考虑挖掘知识的深度,拓展知识的广度,依据“科学知识”目标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活动,把源于生活的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活活地剥离,使生动鲜活的科学失去了活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科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给已有充分发展的学术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立足生活—将科学问题生活化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喜闻乐见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在生活与科学教学之间建立一座认知“桥梁”,激活探究的原动力,激发探究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把科学问题生活化,回归于生活,使学生产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

1.教材处理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根据学生生活的地域差异、风情差异、生活差异、气候差异等,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概括有:(1)改一改。教材所提供范例。把教材中学生都熟悉或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改编或替换教例。(2)添一添。教师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基础上,增加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3)减一减。减掉教例中远离学生生活或根本不可理解的内容。

(4)排一排。根据季节时令,将每册的内容体系重新编排,使教材更能联系生活。

2.探究材料生活化

“有结构的材料”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基础和关键,能提升科学概念反映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有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完整的形象,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有结构的材料”可以从以下途径获取:

(1)从学生身边的物品中选择;(2)从学生周围的环境中选择;(3)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4)在学生经验范围内选择。

二、走近生活—将课堂教学生活化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独立探究、师生交流、小组合作等形式。其中,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提升学生认知水平,丰富认知经验,重建完善认知结构。

1.课堂导入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引入非常重要,如果学生看不到课题与生活的关系,就无法形成高水平的学习动机,也就失去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因此我们努力寻找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提出相关的问题,创设生活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因此,上课用生活例子引入或揭示课题能产生“于无深处听惊雷”的震憾效果。

2.教学情境生活化

在科学教学中,采用语言引导暗示、实物设境、游戏造境、多媒体创境、网络示境等方法,调动学生储备的生活经验,激发兴趣和好奇心,活跃思维。如在教学《研究纸》一课时,课前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收集素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纸做的以及纸的种类。上课时,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使学生感受到纸制品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此,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洁想给远在毛里求斯的妈妈邮寄一份礼物,她该选择哪种纸呢?是呀,“这些纸各有什么特点呢?”“包装邮件的纸必须具备怎样的特点呢?”“这些纸各有什么用途呢?”„„一个个问题油然而生,唤起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它不是枯燥的,而是无比有趣的。

3.探究方式生活化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如探究《暗盒里有什么?》这节课我先在课桌上预先放了一些纸盒。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大家要想办法弄清楚“暗盒“里是什么。经过讨论和实验,组织学生“摇一摇”盒子:“物体不能滚动,感觉像个长方体。”“掂一掂”盒子:“感觉有点沉,不像是木头和塑料,应该是金属的。”用磁铁“吸一吸”,有一边显示出磁性:“这可能是块磁铁。”老师为他打开了黑盒子,果然是块长方形的磁铁,同学们为他鼓起掌来。又一个女生走上讲台,“摇一摇”盒子:“这东西可以滚动,是个圆的。”用磁铁“吸一吸”,没用:“不是铁的。”拿在手里“掂一掂”,“不算很重,估计不是金属„„”这样的设计,不仅能使学生体会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还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生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如,“摸一摸”、“看一看”、“刻一刻”

等都是探究科学简单易行的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返回生活—将科学运用生活化

学科学,就是为了用科学,创造幸福生活。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感受科学魅力和懂得科学知识的力量,建立学科学、爱科学的情结,不断为学生科学探索源源不断地注入动力。

1.课外活动科学化

课堂探究受时间条件的限制有许多活动不能展开,课外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了蜗牛的外在显性特征后,指导学生在班上开辟生物角饲养蜗牛,继续研究它们的一些生活特性等内在特点。课堂里教完了《有趣的食物联系》,组织学生以“一片树林”、“一块田地”、“一个池塘”为观察、调查、研究生物的食物联系,切切实实感受生物的食物联系就在身边,生活处处是科学,保护环境要从身边开始,从我做起。

2.家庭生活科学化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而学生自发产生的兴趣更能刺激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探究厨房中的科学:

(1)醋、糖、盐、酱油等的性质用途;(2)用什么方法除热水瓶中的水垢;

(3)清洗厨房油烟;(4)把蛋壳放入醋中,看看有什么现象等。另外如洗衣服时看到五颜六色的肥皂泡,现代化的科学电器设备,照相机的使用方法和原理等等,无一不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在探索感兴趣的事物中,点燃智慧火花,搞“小发明”、写“小论文”等,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3.科学作业的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的巩固而忽略学生的动手能力、情感体验等的作业形式,合理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例如,在教学《地球的表面》之后,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的沙坑里边去动手做一做盆地、丘陵等各种地形。玩泥、玩沙是小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学生利用课余休息的时间玩沙造地形,在玩的活动中进一步建构知识。

总之,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并实践新的课改理念,因地制宜地为学生搭建学习科学的生活化平台,还学生一个真实地探究科学的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皮亚杰的《智慧心理学》

上一篇:劳动合同的形式与内容下一篇:技术培训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