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有磁性》教学案例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有磁性》教学案例(推荐11篇)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有磁性》教学案例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纸片、布片、木片、塑料片等能不能吸铁,体会随着条件的变化,磁铁隔物吸铁的本领是如何变化的。

3、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

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己准备:1角的硬币一枚。

2、为小组探究准备:磁铁、铁制回形针、铁钉、铁夹子、铁珠子、铝片、铜导线、木片、纸片、布片、塑料片<量角器>、橡皮筋、玻璃珠和一支铁芯塑壳的笔(既作为记录员记录实验现象用,又用作检验制成物品的不同材料),记录单两张。

3、为演示实验准备:磁铁做成的“验钞机”、两种1元的钢币、一枚5角的铜币和一枚钢芯镀黄铜5角硬币、一支铁芯塑壳的笔。

4、为板书准备:一块磁性黑板或铁皮板、4粒小磁铁、两张写有概念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课前设疑

大家好,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见过检验钞票真假的验钞机吗?(见过)

那你见过检验硬币真假的验钞机吗?(没有)

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个(拿出用纸包着的磁铁)。

课前老师要求大家都准备了一枚一角的硬币,都带来了吗?如果你的一角硬币放在老师验钞机的侧面不会掉下,那就是真的;如果放手后硬币掉下了,那你的钱就是假的了。谁愿意来试试?(由于一角硬币有三种版本,先前发行的两种都为铝币,后来发行的一种为钢币,所以在磁铁作成的“验钞机”上的表现为有的能被吸引,有的却不能被吸引)

这些硬币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老师的验钞机到底有什么奥秘呢?在进行了今天的科学探究后我们就能够找到答案了。

[设计意图]这一段引入最好在课前进行,因为所花的时间一般会在5分钟左右,比较适合公开课的课前谈话。游戏性质的活动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更能紧扣学习内容,在不自觉中进入课堂教学。激趣——设疑——探究——释疑的过程,让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紧凑而又自然流畅,使课前的引入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伏笔和铺垫。

二、新课教学

第一部分——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我们都知道,今天我们要来研究的对象是磁铁(板书)。

磁铁能吸引一些物体,那你觉得磁铁到底能吸引什么呢?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学生猜测)

这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吗?(实物照片:铁制回形针、铁钉、铁夹子、铁珠子、铝片、铜导线、木片、纸片、布片、塑料片<量角器>、橡皮筋、玻璃珠)

[设计意图]看似杂乱的材料,其实是有结构甚至是有“预谋”的。其中木片、纸片、布片和塑料片的出示,能为下一个实验提供便利,使材料更有序和有效,使探究更严谨和流畅。

我们的判断正确吗?为了检验我们的判断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怎么办?(做实验)

老师已经给大家准备了一份材料和一张实验记录单,你们觉得要做实验还缺什么器材?(磁铁)磁铁就在组长桌子抽屉的下面。器材中的铁钉、铜片和铝片比较锋利,请注意安全(课件出示温馨提示)。我们实验开始!„„

教师巡视、指导(特别是共同特点的归纳)„„

音乐响起,学生把器材交给组长保管并停止实验,进行交流汇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

科学家们把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现在老师把这条科学概念贴到这块铁板上,咱们现学现用,利用磁铁的磁性来帮助我们做事情。(将连有磁铁的纸条,利用磁铁的磁性固定到铁板上)

[设计意图]把学生探究后得出的科学概念,以纸条的形式用磁铁固定到铁制的黑板上,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以另外一种形式让他们在心里默念一遍磁铁能吸引铁的特性,更在无形中告诉学生利用科学知识,指导和帮助生活实践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了磁铁具有磁性,能吸引铁制的物体。那如果老师在磁铁与铁制的物体之间放上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比如说纸片、木头等,磁铁还能吸引他们吗?(否定学生的回答,引起他们的思考与分析。如:学生说磁铁隔着纸片能吸铁,老师就问:如果是一叠纸片呢?如果学生认为磁铁隔着木头不能吸铁,就问:如果是一片薄木片呢?)

[设计意图]学生都有玩磁铁的经验,对于磁铁隔物吸铁的特点也有所了解。通过教师的否定与反问,激起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下面的实验设计奠定基础。

那磁铁隔着一些物体到底能不能吸铁呢?(引导学生归纳:隔着少就能吸,隔着多就不能吸)

看来凭我们这样想像是不能解决问题了,还得依靠什么?(做实验)

根据我们每个小组已经有的材料,谁来设计一下做这个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的两个问题来设计实验的方案,首先确定能不能吸,然后探究能吸多少,最后可以更进一步研究什么时候刚好不能吸。)

实验器材怎么解决?

[设计意图]什么状况下磁铁能隔物吸铁和什么状况下不能,是在明确地引导学生设计两种状态下的磁铁隔物吸铁实验,深入的探究不仅能为以后对磁铁的研究推波助澜,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设计实验的合理性。其次,由于提供的纸片、布片、木片或塑料片的数量不够,所以帮助学生解决许多纸片——利用课本;许多布片——利用衣服;许多木片——利用桌子和许多塑料片——向不用塑料片的小组借用等实际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的设计,不仅能让实验顺利开展,更向学生传达了一种利用身边事物研究科学和小组间资源共享的大合作意识。)

很好,大家都想得很周到。老师在课前也做了实验,并写了实验记录,如果我们在实验时碰到困难,可以参考参考。(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由于我的《把科学探究与语文写作进行整合》的课题正在实施之中,以词句来表达难以用表格反映清楚的实验结果,对学

生的写作有一定的帮助。由于是三年级学生,为降低学生组织语句的难度和节约时间,所以出示了探究的范例,对探究和写作都能起到有效的指导。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发实验记录单,并适时指导„„

音乐响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汇报后小结:从我们的实验可以知道,磁铁隔着纸片、木片、布片、塑料片都能吸铁。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说:磁铁隔着所有物体都能吸铁呢?(不能)

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实验的不完全性,引出磁铁隔铁片吸铁的复杂性的知识,强调“一些”的含义,得出“磁铁能隔着一些物体吸铁”的概念)

下面老师就用磁铁的这一个特点把这条概念固定到铁板上。(拿起“验钞机”吸在铁板上,把写有概念的纸条夹在中间。)

[设计意图]第一、引起学生的质疑——“验钞机”怎么可以吸在铁板上呢?——验钞机是假的,它是磁铁。从而回应课前检验硬币真假的环节,也自然地引出了下个环节的教学。第二、用磁铁隔物吸铁的特点来固定本条概念,是对科学知识的合理利用,与上一条概念的展示方法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

第三部分——利用磁铁检验铁制品

其实老师的验钞机是假的,同学们的钱才是真的。验钞机的真实身份是条形磁铁。那为什么有的一角硬币能被磁铁吸引,而有的却不能呢?(从磁铁能吸铁的性质,引导学生认识到一角硬币的不同材质)

看来老师用磁铁做的验钞机不能检验钱币的真假,却能检验什么?(检验物体是否是用铁做成的)

[设计意图]对“验钞机”真实身份的揭示和对硬币真假的澄清,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对课前游戏的回应,并自然衔接用磁铁检验铁制品的教学环节。

下面我们再来检验一下这些硬币(不同版本的5角和1元硬币各2个,分别放到实物投影上)。当磁铁靠近的时候,硬币能否被吸引?学生先猜测,教师用磁铁验证。

跟我们的判断一致吗?这说明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告知硬币的制作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版本的5角和1元的硬币是用不同的材料做成的;磁铁有磁性;磁铁能隔着一些物体吸铁;磁铁能检验该物体是否为铁制品;仅凭我们的感觉去判断事物很容易出错,应该借助工具„„)

教师用磁铁吸起一支铁芯塑壳的笔,问:这支笔是铁做的吗?(如果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就问全部是铁做成的吗?如果是否定的,则问那为什么能被磁铁吸引呢?引导学生重温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的概念和许多物体都是由多种材料组成的生活常识)

把用磁铁来识别铁制品的验证活动安排在最后,是因为生活中一些物品的制作成分是复杂的,仅凭磁铁能吸铁的一条概念是不能够解释所有磁铁吸引一些物体的现象的,对表面覆盖着其他材料的铁制品的鉴别,需要有磁铁能隔物吸铁的概念作为理论的支撑。所以此时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对已学的两条概念的巩固和运用,更是学以致用,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拓展和发挥。

三、拓展训练

生活中有许多的东西会欺骗大家的眼睛,借助磁铁能帮助我们检验该物品是否有铁制品的组成,但不是所有的东西我们都适合用磁铁去检验,比如说手表、电脑、照相机等精密的仪器,磁铁的磁性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环境的,所以只有学会科学的知识,借助有效的工具并合理运用,才能帮助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方便。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如果你有一个1元的硬币掉进了水里,你打算怎么把他捞起来?如果磁铁不能碰到硬币,你觉得你行吗?下课后我们可以做个模拟实验试一试。

[设计意图]把磁铁能隔水吸铁的实验放到课后,不仅是因为该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已经有了生活经验,更是因为课堂的容积是有限的,提供有序的材料,进行有序的探究,提升学生的素养,提高课堂的效率才是最为重要的。过多的实验和器材,必然会扰乱课堂秩序和学生的思维。所以我觉得把这个实验位移到课外,是可行的,而且是高效的。

四、课堂小结

知识就是力量。我们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呢?这些知识又能帮助我们干什么呢?

五、结束寄语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有磁性》教学案例 篇2

2011年3月, 巫山县双龙片区与我校开展教研联谊活动, 我们欣赏了由双龙片区的乌龙九年一贯制学校雷雪萍老师执教的“磁铁有磁性”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一课, 心中豁然开朗, 或许它有效诠释了上述问题, 本文试图以此课例分析来诠释我们对“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为起点”的科学生成教学的理解。

【环节Ⅰ:课题引入】

师:森林中的苹果大王得了怪病, 总爱吃铁, 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同时出示自制的教具让学生观察)

生:苹果大王的肚子里有磁铁。

师:同学们真聪明。

师出示磁铁问道:你们知道磁铁可以吸哪些东西吗?

生:吸铁。 (异口同声)

师出示塑料片、布、气球、易拉罐、回形针、钥匙、螺帽等, 要求学生猜测磁铁吸哪些东西。

分析:教师从生活中的“磁铁吸铁”导入课题, 让学生的科学学习始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然而学生的生活经验未必都是正确的, 特别是对于易拉罐这种材料的物体, 学生的经验是不完整的甚至错误的。此环节中, 当学生作出“磁铁吸铁”回答时, 教师因势利导, 对答案作引申并出示大量生活中的物体, 让学生猜疑, 从“磁铁到底吸生活中的哪些物体”出发, 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设置悬念, 设疑进入新课。

【环节Ⅱ:实验验证】

师:请每个小组的同学利用袋子里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要求重复做几次, 并认真观察, 记录员认真做好记录, 实验完毕收拾好实验材料。

(学生分小组实验。只用了8分钟全班10个小组均结束了实验)

师:与你们之前猜测一样吗?并指名汇报

生1:不吸塑料片

生2:不吸布

生3:不吸易拉罐

生4:吸小刀

生5:吸回形针

生6:不吸气球皮

……

分析:在实验验证过程中, 教师课前材料准备充分, 实验的要求明确。学生明确分工, 有序合作, 体现了较强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就在学生轻松顺利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时, 听课的教师都在担心, 雷老师接下来干什么呢?然而令我们没想到的是, 精彩还在后面。

【环节Ⅲ:应用磁铁吸铁】

师:请同学们拿着磁铁到教室找找可以吸哪些东西。

(学生顿时兴趣高涨, 纷纷走下座位, 拿着磁铁在教室里进行探究)

生1:吸文具盒。

生2:吸门的拉手。

生3:吸磁性黑板。

生4:吸锁。

生5:吸衣服上铁的拉链。

生6:吸坐凳上露出的铁钉。

生7:吸窗户。

生8:不吸窗户, 我试过, 因为窗户不是铁, 是铝合金, 所以不吸。

师对生8的回答指名学生进行了验证。

……

分析:没想到教师打破课前预设, 结合课堂生成的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推向了高潮, 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 老师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这既是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及时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环节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师:我这儿有两把钥匙, 谁能帮我检验一下哪把是铁做的吗?

生:我知道, 用磁铁进行检验, 如果吸, 就是铁做的;如果不吸, 就不是铁做的。

(师请学生上台演示检验的方法)

师出示信封:同学们, 用磁铁能吸起来吗?

(全班学生都摇头说不能)

师指名学生上台演示。

随着上台学生的演示, 下面的学生惊呼:“啊, 吸起来啦!”

(部分学生马上大声说:“里面有铁”)

师缓缓打开信封, 取出里面的回形针。

师板书:隔着物体也能吸 (板书时物体前面留有空格)

师:隔着布、气球皮、纸, 能将回形针吸起来吗?

(学生再次分组实验。)

生1:隔着布能吸

生2:隔着纸能吸

生3:隔着气球皮也能吸

生4:老师, 我发现隔着厚的物体不能吸。

师:是吗?同学们也惊愕地看着这名同学。

生4:是的, 我用科学书做过实验。

师:很好, 你真了不起!同学们也隔着科学书验证一下。

(学生分别隔着一本书、两本书、三本书…进行实验)

生1:隔着一本书、两本书时还能吸, 隔着三本书的时候就不吸了。

生2:隔着四本书也不吸。

……

师:所以, 我们只能说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 (完善板书)

师出示装满水的量筒, 说:谁能帮老师从水中取出里面的回形针?

生:用吸铁, 并上台演示。

分析:此环节, 教师通过出示信封, 让学生判断能不能吸。从学生本节课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让学生进行判断, 然后实验验证, 步步为营, 设置新的悬念, 引导学生探究, 动手操作, 让学生明白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

在学生的动手实验中, 一位男生突然提出:“隔着厚的物体不能吸”。将课堂引入了一个更深的层面, 教师也是急中生智, 引导学生当场利用科学书进行实验验证, 并得出了“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这一结论, 留给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空间。整个教学环节, 师生对话环环相扣, 并利用现有的材料进行探究、验证。可见, 科学的生成教学是遵循学生的思维而组织的教学活动的过程, 是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动手能力的过程。

【环节Ⅴ:拓展与延伸】

师: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了磁铁。

生1:钱包

生2:文具盒

生3:冰箱

生4:遥控车

生5:指南针

生6:磁性黑板

师:很好, 同学们非常热爱生活, 知道了磁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还联想到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 真是了不起!

师:不同的硬币是用不同的材料做成的, 请同学们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 课后探究一下哪些硬币是铁做的。

分析:最后环节是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让学生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引导学生探究“哪些硬币是铁做的”这一现实探究问题。再次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 “磁铁吸铁”是很多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的生活经验。教师课堂引入时, 学生能异口同声的回答“磁铁吸铁”, 就说明学生已经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基础。教师反而就以学生知晓“磁铁吸铁”这一特性为逻辑起点引入, 引导学生探究磁铁到底能吸生活中的哪些物体, 并及时在教室进行实践, 有效把握课堂生成, 为学生的学习、探究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并引导学生探究隔着物体能不能吸,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依据学生的思维, 多次有效把握了课堂的生成, 将看似浅显的一课演绎得精彩纷呈。

《磁铁有磁性》科学教学反思 篇3

教学开始,我创设了“钓鱼”这样一个情景:(一把小钓鱼杆的鱼钩是用磁铁做的.,小鱼是用硬纸做的下面粘着铁。)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你们是怎样钓鱼的?学生答,今天呢老师也想来钓鱼师演示实验。小鱼上钩了。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老师没有鱼食也钓到了鱼。”生积极的答。师导入关于磁铁还有很多有趣的事,你们想和老师一起来研究吗?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导入教学。情境导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与前提。小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玩的一种,“钓鱼”正是小游戏产生的效果。它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材料在科学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整堂课我都很注重用材料来调控课堂节奏。如在材料的准备上我准备了课本66页上的铁钉、回形针等十多种典型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先让学生预测其中的那些物品能被磁铁所吸引,那些不能被磁铁所吸引,然后再用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孩子们的预测是否准确。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有磁性》教学案例 篇4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2.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愉快;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中的奥秘;意识到科学、技术和社会是有机结合的,增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3.知道磁铁的基本性质,了解生活中磁铁的应用。案例背景分析:

《有趣的磁铁》一课选自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下册。本课教科书包括四个板块: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自由活动、拓展活动。活动准备提示了本课探究活动主题——磁铁有什么性质?利用文字及图示方式提出了需要学生课前准备的建议: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准备各种各样的磁铁、曲别针、小螺丝、剪刀等。活动过程和自由活动是课堂探究活动的主体部分。活动过程只有一个活动:玩磁铁,看看有什么发现。自由活动是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拓展活动安排了“调查了解磁铁还有哪些应用,写一份调查报告”的课后活动指向,将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有机结合。教科书这样编排,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着让学生经历“准备材料——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实践应用”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学科学、做科学。

本课主要采用了“单向喇叭口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探究活动从“玩磁铁,看看有什么发现”这一活动指向展开,整个活动过程是一个统整的、逐渐开放的过程。本课主体活动基本遵循“探究——发现——再探究——再发现”的活动进程展开,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受活动阶段的限制,教师在活动中完全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自控者。教学过程描述: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你能告诉老师你平时最喜欢做什么吗?(学生自由汇报)

师:我发现你们都非常喜欢玩,乐于参加与玩有关的活动。作为老师,也非常关注同学们的玩。如果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玩,你想玩多长时间?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课前谈话的设计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1.课前教师采用谈话的方式与学生展开交流活动,以“平时最喜欢做什么?”为切入点,以学生最感兴趣的“玩”的话题为谈话内容,在课未开始就紧紧抓住了学生,为课的开始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平等的氛围。2.孩子的天性就是玩。要是让孩子自己选择,那他会选择“玩一节课”,这是学生的真实想法。但在课堂上学生可能一开始不敢这样说? 1

因为我们的课堂还受多少年来形成的“学习课堂”的影响,对学生而言,课堂上的玩是违规的,能玩上10分钟已经是很大的“出格”了,那敢奢望能玩一节课!这样设计的意图目的在于让学生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从教师的充分肯定中获得认同感,从而对教师产生信任感,轻松拉进师生的距离,好的开始已经成功了一半。]

一、观察交流,直奔主题。

(可以结合课前谈话引入新课)通过刚才的交谈,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喜欢玩,你可别小看玩,因为很多的科学道理就是在我们玩的过程中发现的,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也是在玩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是要通过玩的活动来进一步认识一位老朋友。(出示条形磁铁)你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好玩的?

(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师:你们玩过磁铁吗?你是怎么玩的?(学生交流自己的玩法)

师:看来大家对磁铁都不生疏,你们都玩过什么样的磁铁?给它们取个名字吧!(学生交流自己玩过的磁铁,教师将学生描述的磁铁的形状或名字板书到黑板上)

[磁铁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对它们形状的描述也是不确定的,应该没有固定的名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给磁铁形状命名的权利放给了学生,按照学生的理解给磁铁命名,这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教师将一条形磁铁放到实物展台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磁铁,看看磁铁上有什么?(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板书:S N。如学生不能说到“磁极”,教师可直接讲解给学生)[科学课虽然以探究为核心,但并不是说什么都需要学生进行探究。本环节教师在处理“磁铁”名称及“磁极”时,如学生不能说出,就可采用“讲授”的方式,直截了当的“传授”给学生,做到“该讲的就讲”。]

二、开放空间,自由探究。

师:同学们的观察非常仔细,这节课我们就来玩有趣的磁铁。(板书课题:有趣的磁铁)

师:请同学们注意,在玩的过程中用简单的语言或者图画的形式记录你们的发现,看哪个小组发现的最多?如果你们感到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可用 ☆ 表示出来。

(学生自由探究2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用简单的语言或者图画的形式记录你们的发现”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活动发现,摒弃了模式化的记录方式,为研究结果的呈现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开放的空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用“☆”标注自己的重大发现,将对研究成果的评价权交给了学生,“重大发现”由学生自己确定,自己评价研究发现的价值,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实验取证,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保证这一环节获得充足的实验证据,就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刀真枪”地搞研究,切忌走马观花,华而不实。本环节教师毫不吝啬地 2

让学生尽情地“玩”20分钟,在这样宽松、开放的时空中,每组学生至少能充分地参与到一个探究磁铁特性的活动中,找到磁铁的两个特性,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重大发现的快感,较好的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活动结束,教师组织学生把材料放回实验盘,并提示学生把没记完的记录抓紧时间填完,记完的小组再充实一下。

(学生关注自己小组的记录表,详细记录自己的实验发现。)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探究的时间很充裕,就是没有组织整理的时间,在热火朝天的探究活动之后,提醒学生做好记录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一个“反思”的过程。因为孩子终究是孩子,你一旦给了他宽松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它就会自然地把注意力倾注到活动中,而忽视了记录与整理实验数据、现象和发现。因此,设计这样一个“思一思”的环节,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组织整理自己的探究收获,再进行汇报,既可以提高汇报研讨的质量,又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另外,这一策略,也为学生从“玩”磁铁的探究活动环节过渡到表达与交流环节创设了一个“缓冲区”,使学生的心理状态由兴奋、激动逐渐恢复到平静状态,然后再通过表达与交流活动掀起下一个活动高潮,使课堂教学经历了一个从动到静再到动的过程,体现了课堂学习的节奏感。] 师:哪个小组最想说说你们是怎么玩的?有什么重大发现?交流的时候,发言的同学要清楚地说明你们的发现,其他同学要求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在别人发言结束后进行补充和质疑。

[倾听,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技巧,学生只有乐于倾听,才能将自己的想法与同学的想法进行比较,进而重组自己的信息体系,逐渐实现相互认同、相互接纳。教师适时地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不但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下面是一段学生交流的课堂实录。)

生:我们把磁铁放到小车里,相同颜色的磁铁碰到一块,小车迅速推开。不同颜色的磁铁碰到一块,小车吸在一起,这是我们的重大发现。

师:“不同颜色的磁铁”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两块磁铁不同颜色的两端。师:颜色不同,说明什么不同? 生:说明磁极不同。师:颜色相同呢? 生:说明磁极相同。

师:磁极相同,我们可以说“同极”(板书),磁极不同我们可以说“异极”(板书)。能把你们小组的发现再说一遍吗?

生:把磁铁放到小车里,相同的磁极碰到一块,小车迅速推开。不同的磁极碰到一块,小车吸在一起。(教师随即板书“推”、“吸”)

师:“推”也就是“排斥”,我们可以简写成“斥”

(师完善板书: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教师的疑问“‘不同颜色的磁铁’是什么意思?”指出了学生语言表达上的疏漏。这一简单的质疑,却有三层意义:一是为学生学会倾听树立了一个榜样,暗示学生要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二是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三是为学生间的质疑问难提供了一个“激发点”。另外,磁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本课探究发现活动的一个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在这一难点的处理上,教师选择了“引导”,因为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是很难将结论归结到“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上来的。学生已经知道了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只是不能科学、规范的加以描述,教师巧妙地“拉”一把,这是明智之举。] 生:用磁铁吸铁屑的时候,两端吸得多,中间吸得少,这说明两端的力量大,中间的力量小。生:是磁力大,不是力量!师:真棒,你听得很认真!

(师板书:两端磁力大,中间磁力小)

[课堂上,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及时地鼓励、渲染,树立典型,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从他人的发言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观点,轻松地将课堂推向高潮。] 生:把磁铁用线吊起来,静止后,磁铁会指向南北。生:我们把磁铁放到水里的泡沫上,磁铁也会指南北。生:旋转的小磁针静止后,也会指南北。(师板书:指南北。)

生:磁铁只吸铁的东西,不吸铜、铝的东西。(师板书:吸铁)

生:把曲别针放到盛水的玻璃杯里,隔着玻璃杯也能把曲别针吸上来。„„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磁铁的好多秘密,实际上这些都是磁铁的一些性质,好多的科学家费尽周折才研究出来,可我们一节课就发现了磁铁的这么多性质,而且都是“重大发现”,太了不起了。

(学生为自己的重大发现鼓掌)

[看看学生的发现,就不难想象课堂活动的效果。只要你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探究氛围,学生就能把“蛋糕”做大,把“雪球”滚大。]

三、生活应用,课后拓展

举例说明磁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生举例)

师小结: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生活中好多物品都用到了磁铁,而且磁铁正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垃圾处理场用大磁铁分离出垃圾内的废铁、废钢等金属。课下要注意观察,了解更多磁铁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师:对于磁铁,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自由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重点板书)

师:这么多的问题,在课堂上是无法解决的,不如大家课后亲自去研究,有了结果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体会与反思:

1.身边的科学是探究活动的源头活水。

身边的科学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学生平时对身边的科学现象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学生往往不能有意识地去关注和研究,本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常见的事物——磁铁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符合学生喜欢做游戏和进行小研究的特点,学生通过亲历活动,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我们也能做科学。

2.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探究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

在科学课教学活动或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做些什么?他们需要哪些材料?可能会碰到什么难题?学生可能对什么感兴趣,什么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会有什么发现?可能会得出什么错误的结论?最终他们又会得到什么?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课前进行充分的预测,并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些准备是多个层面的,有材料准备、也有知识储备方面的准备,更有课堂预测方面的准备。本堂课要让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来,首要的是要准备充分的、结构性强的材料。本课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因此实验材料的准备非常重要,这是上好这节课的前提。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进行了两方面的材料准备:一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各种各样的磁铁;二是我准备了各种形状的磁铁(条形、环形、马蹄形、圆柱形、方形、不规则形等)、断裂磁铁、铁屑、细绳、铁器、铜器、、铝器、曲别针、大头针、指南针、塑料棒、小车、泡沫塑料、水槽等,并且保证每组材料的数量充足。由于材料准备充分,学生在课堂上才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玩各种各样磁铁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磁铁的性质,还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3.只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每个学生都会成为伟大的发现者。

探究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所发现,学生的发现越多探究越成功。“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三年级的学生并非一张白纸,他们具备与生俱来的探究本能。探究过程就要从学生不知道、不了解的地方入手,制造矛盾、困惑是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本课活动的重点放在学生玩磁铁的活动中,期望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有较多的发现,因此,课堂中留给学生二十分钟的时间投入“玩磁铁,找发现”的课堂探究活动之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实验、去发现。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在探究活动中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经历了一个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问题是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自己发现的,问题又是自己想办法解决的,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因此,学生在这种自由的、开放的探究情境中不仅发现了磁铁吸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两端磁力大、指 5

南北、磁极间相互作用的性质,还发现了磁铁对电视屏幕、收音机信号的影响、磁力线的形状、断裂磁铁磁极的变化、磁化现象、磁偏角现象,有的学生还利用自己带来的废旧马达、喇叭等提出了有关电磁铁的问题。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科学课应该达到和实现的目标,也体现了每个学生都是伟大的发现者这一客观事实。

4.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磁铁有磁性》教学反思 篇5

在导入阶段,故事中的“神兵”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是吸尘器,因为它也能够将物体吸进自己的体内,因此,我将其也作为了本节课的暗线之一,开篇时由它与磁铁的对比引出“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中间时,由“神兵”的失效引出“磁铁隔着物体能吸引铁吗”等教学环节。但是,对吸尘器的认识毕竟不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且故事的成分似乎占用了过多的教学时间。

修改建议:导入时便引导学生猜测这个“神兵”是磁铁,而地球人的兵器都是铁做的,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如果地球人躲到水下,是否可以躲过“神兵”的追踪?”“磁铁隔着水依旧可以吸引铁,那隔着其他物体呢?”“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引铁,那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来战胜对抗“神兵”呢?磁铁除了铁,还能吸引哪些物体?”由此,将本节课的教材内容顺序进行了调整,但也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衔接的无缝隙。

2、课前活跃气氛用的课件目的性

由于此次是借班上课,因此,我事先准备了一个关于《有趣的事》的PPT,其中包含了一些生活中很有创意的图片、手工作品、奇人异事等。但与本节课的内容相关的仅仅是最后提到的一位70余岁身体带有“磁性”的老人。建议下次制作时将课前预热与上课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更好的开展教学。

3、材料呈现的时机未把握好

在进行第一个教学环节“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时,首先应该向学生介绍这个实验所会遇到的各类实验材料,认识和分辨这些材料,特别是铁片、铝片、铜片和塑料片等。但是,我在抛出问题后,马上说出“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实验材料,放在了小组的抽屉里”话音未落,孩子们已经争先恐后地去找材料、玩材料了,之后我再介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要求已是为时已晚,孩子们都只顾着自己玩弄那些实验材料了。因此,材料的呈现必须抓住时机,不能过早,也不宜过迟。

4、未能及时抓住学生的回答,水到渠成地得出实验结论

在“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这一教学环节时,我要求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将能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分为两类,并思考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在请学生回答时,有小朋友说:“它们都很硬”,也有小朋友说:“它们都有光泽”。这其实是很好的回答,的确,能被磁铁的吸引的都是铁,它是金属,自然有金属光泽,而且质地也很坚硬。但是上课时,我并没有抓住学生的回答,以此为契机引出实验的结论,而是固执地等待“标准答案”的出现,错失了良机。

磁铁有磁性教学设计 篇6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有趣的片段。(播放视频——《机器人与磁铁》),机器人瓦力在路边看到一个马蹄形状的东西,不知道是什么,很好奇,上前去看,还没看清楚,那个东西就一下扑在了它的身上,它吓了一跳,赶紧用手把它取下,那东西却粘在了它的手上,它开始发慌了,用尽办法要摆脱它,一扔,那东西粘在它的眼睛上,它越用力却越扔不掉,到最后它费尽力气以为它把那东西扔了,终于松了一口气,转身离去,可实际上那东西正在它的背上得意地笑呢.......师:同学们,那个东西那么喜欢瓦力,总舍不得离开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生:磁铁

评价语:看来我们班的同学平时还是有这方面的知识的 师:为什么磁铁会那么喜欢它呢? 生猜

评价语:你的表达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你的想法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你表达得这么清晰流畅,真棒!说得很好!

师:到底是不是像你们说的那样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关于磁铁的一些性质(板书:磁铁)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探究活动一:找朋友

1、预测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磁铁很喜欢机器人瓦力,那么磁铁还喜欢什么呢?(播放课件)请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的一些材料(老师拿出材料),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出示材料(边出示边让学生回答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师:现在我请小组先来预测一下,(播放课件),刚才老师展示的这些材料,哪些能被磁铁吸引,可能是磁铁的好朋友?哪些不是呢?小组请小声的完成记录单

(一)里的预测的内容,(播放课件),能吸的打“√”,不能吸的打“╳”,请记录员拿出记录单

(一)生预测(师巡视)

师:哪一小组愿意汇报你的猜测 生:汇报

师:请你说说你预测的理由 生说

师: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吗 生答

师:现在呢,不同小组对这几种材料有不同的意见,该怎么办,怎么知道哪一方的观点是正确的?

2、学生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生:用实验来验证

师:对,做实验。那我们想有快又准确的帮磁铁找到朋友,在实验中我们怎样做才能达到目的呢? 生:将磁铁挨近所有的物品.......评价语:多么好的想法啊,你真是一个会想的孩子!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你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

师:好,同学们实验之前老师有个温馨提示,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

1、小组讨论声音要小,动手要快(这样才不会影响其他小组)

2、小组长监督,操作员操作,记录员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单

(一)上,准备交流

3、音乐声响起时,停止实验,材料员将材料放回材料袋。师:接下来请材料员拿出1号材料袋,开始实验 生实验,师巡视 3、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的实验结果 生上台汇报

师:好,请回。那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和这组有一样吗? 生:都一样 4、小结。

师:那实验结果和预测结果是否完全一致呢? 生:没有

师:哪些预测错了? 生:铜、铝

师:所以仅凭感觉来判断是不对的,必须通过科学的实验方法才能判断准确。师:好,谁来继续说一说,这些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这些材料都是由铁做成的。

师:所以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推知什么? 生答:磁铁能吸引铁。(评价语:他的汇报完整、精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你有自己独特想法,真了不起!你的表现很出色,老师特别欣赏你!)

师:我们只用了16种材料,科学家用了更多种材料做实验后,发现磁铁的确能够吸住铁的物质,我们把磁铁吸引铁的性质叫做磁性。(板书)

师:那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磁铁那么喜欢机器人瓦力了吗? 生:因为瓦力是铁做的

师评价:真了不起,能够学以致用

(二)探究活动二:巧辨真假 师:刚才通过实验,同学们很准确地找出了磁铁的朋友,并总结出了它们的共同特点。现在,有些家伙看到磁铁那么好玩,也冒充到“铁”家庭行列中来了,老师今天准备了这样一套硬币,请小组用看、摸、听、闻等方法来判断这些硬币当中哪些含有铁,哪些不含有铁(注意,不可以用磁铁哦)

师:请材料员拿出材料袋二,记录员拿出记录单

(二),开始分类(认为是磁铁的朋友的放在这一栏,不是磁铁的朋友的放在这一栏)学生分类,教师巡视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再利用磁铁的磁性检验一下,并重新分类 生实验,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实验结果 生汇报

师:你们的实验结果和预测相同吗 生:不同

师:那你们来思考一下:为什么有些硬币能够被磁铁吸住,有些硬币不能够被磁铁吸住呢? 生:能被吸住的里面含有铁,不能被吸住的没有铁

师:仅仅是这样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硬币,稍微讲解)。除了铁以外,其实有些硬币比如新版1元硬币还含有镍这种金属,除了这些,钴也能够被磁铁吸住。板书:镍、钴 师: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知道了什么呢?

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了各种硬币的成分是不一样的,利用磁铁的这个特征,我们还可以去鉴别市场上有可能出现的一些假币,比如有些一元硬币,如果是铝制材料,就吸不住,下次遇到类似情况,你会鉴别吗?

师:当然,生活当中,很多物品我们都可以用磁铁去吸吸看,也有部分物品不能去接触,比方说电视机、电脑、手机、硬盘、手表等等物品,磁铁接触后会损坏这些物品。

(三)探究活动三:隔物吸铁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老师这里有个烧杯,我把回形针放入烧杯中,谁能不湿双手的情况下把回形针取出来?

生:上台实验(师说:手没有湿)

师:老师要增加难度了哦,不湿磁铁的情况下,把回形针取出来 生上台实验(成功掌声送给他)

师:那么从这个游戏里,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磁铁可以隔着其他物体吸铁

(评价语:太棒了!你的回答很精彩!说得很全面!回答得真好,我们要向他学习。他讲得有道理,我再来补充一下。)

师:那么磁铁是不是可以隔着所有物体都能吸铁呢? 生:不一定

师:好,老师提供给你们这些实验材料,先请同学们想一想应该怎样检验? 谁来说 生上台()

师:好,实验之前老师有个温馨提示

1、一名同学拿磁铁,其余同学配合进行实验。

2、及时的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

3、每个物体做两次实验。

现在请材料员拿出3号材料袋,记录员拿出记录单(3)开始实验 生实验,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组的实验结果 生汇报

师: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好,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实验材料。一个厚一个薄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了什么?

生答(用自己的话概括真棒!已经说得很好了)师:所以说,磁铁隔着所有的物体都能吸铁吗? 生:不能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说才能够将实验结果说得更准确 生: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板书)(你真行,概括得非常的完整全面)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其实我们在做第一次实验的时候,就已经是在让磁铁隔着一些物体吸铁了,回忆一下,隔着什么物体?(师在实物投影上演示磁铁吸引回形针的实验)生:隔着的是空气。

师:对,磁铁隔着空气也能吸铁

三、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总结(课件展示)

师:所以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磁铁有磁性》(课件)

四、实践应用,拓展新知 师:我们家里都有玻璃窗,有的住的高的同学擦玻璃窗肯定成为妈妈爸爸头疼的问题,特别是抹高处外面的那面玻璃窗,既麻烦又危险,你能利用磁铁能隔物吸铁的性质,设计一款产品,使爸爸妈妈在里面擦同时也能擦到外面的玻璃吗?

回家可以去试试,用你所学的知识为爸爸妈妈分担一点辛苦,好吗? 生:好

师:老师相信你们!愿同学们都成为小小科学家!

板书设计:

磁铁有磁性

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镍、钴)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有磁性》教学案例 篇7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2、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愉快;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中的奥秘。

3、知道磁铁的基本性质,了解生活中磁铁的应用。教学重点:知道磁铁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设计各种游戏来认识磁铁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表格、各种形状的磁铁

学生:实验材料,铜片、大头针、硬币、、塑料管、牙签、钉子、、铁屑等。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你能告诉老师你平时最喜欢做什么吗?(学生自由汇报)

师:我发现你们都非常喜欢玩,乐于参加与玩有关的活动。作为老师,也非常关注同学们的玩。如果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玩,你想玩多长时间?(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一、观察交流,直奔主题。

(结合课前谈话引入新课)通过刚才的交谈,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喜欢玩,你可别小看玩,因为很多的科学道理就是在我们玩的过程中发现的,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也是在玩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今天,我们就是要通过玩的活动来进一步认识一位老朋友。(出示条形磁铁)你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好玩的?(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师:你们玩过磁铁吗?你是怎么玩的?(学生交流自己的玩法)师:看来大家对磁铁都不生疏,你们都玩过什么样的磁铁?给它们取个名字吧!(学生交流自己玩过的磁铁,教师将学生描述的磁铁的形状或名字板书到黑板上)(教师将一条形磁铁放到实物展台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磁铁,看看磁铁上有什么?(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板书:SN。如学生不能说到“磁极”,教师可直接讲解给学生)

二、开放空间,自由探究

师:同学们的观察非常仔细,这节课我们就来重新认识有趣的磁铁。(板书课题:有趣的磁铁)

1、铁来到这里很想找找他的好朋友们,你们能帮他们找一找吗?

拿出材料1看看谁能成为磁铁的好朋友。

2、磁铁找到了好朋友,很高兴,两块磁铁他们为了争夺朋友又在比力气呢?谁能赢呢?

(1)一个用头拉,一个鼓着肚子拉,谁能赢呢?(学生猜)实验。(2)师演示磁铁吸铁屑的实验,让学生明白两端磁力大,中间磁力小。

3、磁铁比完了力气,想靠在一起休息一下,他们能始终在一起吗?(学生实验)

(1)拿出两辆小车,看看两辆小车能始终在一起吗?(2)把环形磁铁放在支架上,他们能始终在一起吗? 总结: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4、磁铁想靠在一起休息一下也不成,老师为他们找了一张小床把他们放入水中,让他们躺在小床中好好休息一下吧!我们也来听听音乐休息一下吧!看看磁铁停下来时,磁极会指向哪里?(磁极指向南北)

三、小结

刚才,同学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磁铁的小秘密,实际上这些都是磁铁的性质,许多科学家费劲周折才研究出来的,我们一节课就发现了磁铁的这么多性质,真是太了不起了。(学生为自己的重大发现鼓掌。)师:对于磁铁,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8

(2015—2016学第二学期)

南哨中心小学

刘福民

三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2015—2016学第二学期)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可中、思在可后这几句精辟的话 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任然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以下是我对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本班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勤学,上进心强,学习目的明确,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观念。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学习、纪律都较放松,学习能力较弱。

二、主要成绩

1、具体措施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科学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科学观念。(2)、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平时我细心观察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调查小结工作,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根据其的实际情况拟定学习目标,以目标来激励学生进步。

此外,我坚持检查后进生的转化情况,做好小结工作,使优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台阶,进一步培养智力和思维的发展,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2、经验浅谈

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学习新课程目标,准备好每节课必要的实验教具,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好习惯。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按计划完。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1)、关照学生的参与能力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的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3)、丰富学生的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的参与方式,就是改变过去的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自然课教材的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4)、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进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质疑、解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成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5)、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三、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有磁性》教学案例 篇9

第二课《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

盘县坪地民族小学:李俊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亲历猜想、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不断地交替出现。

2、了解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强化学生区别“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和重证据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三、教学准备:

1、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6个,手电筒7把,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会出现什么现象呢?昼夜变化与地球自转有什么联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探讨的科学问题。

(板书课题):

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

(二)、探究新知:

1、教师谈话:昼夜变化与地球自转有什么联系呢?那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地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那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我们一起去看视频。

2、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1)、地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地球的运动方向是什么?

板书: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自转。

(3)、教师谈话: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自转,那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用下面的模拟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3、实验与探讨:

(1)、教师介绍实验器材:地球仪、手电筒。(2)、实验注意事项:(课件)

手电筒和地球仪之间的距离要适当,以手电筒光圈照到地球仪的一半为宜。

在地球仪上确定一个固定点(在地球仪上贴一面小红旗)作为昼夜交替观察的起始点。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时,要保持匀速,手电筒不要动。

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

(3)、实验方法与步骤:(课件)

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用地球仪代表地球,打开手电筒,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看一看,地球仪的那部分被照亮,那部分没有被照亮。

(4)、教师演示实验:

(5)、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实验讨论完成以下问题。(课件)

●在地球上被太阳照到的地方是明亮的还是黑暗的,没有被太阳照到的地方呢?

●在“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地方是什么天?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地方呢?

●昼夜每出现一次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那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贴小红旗的地方在什么条件下是白天?在什么条件下是黑夜?在什么条件下,白天与黑夜就会交替出现?

(6)、学生交流、讨论归纳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己转动,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大约24小时。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三)拓展活动

1、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有哪些?、引导学生课后探究动植物受昼夜影响的情况,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

四、小结: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地球自转与昼夜变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有磁性》教学案例 篇10

科学探究:准确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在活动中提高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学会设计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对自己的身体提出问题,培养想知道、爱提问的习惯,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珍爱生命。

科学知识:正确说出人体的各部分组成及其作用,能在自己身上指出主要的骨、肌肉、关节,并简单说出它们的作用,综合认识人体的主要内脏器官,分析身体各部分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骨骼模型、人体内脏器官模型、人体轮廓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照片,大家仔细观察照片上的人做了哪些具体的动作?(出示学生军训汇报表演的照片,同学们仔细观察。)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谁愿意把你观察到的与大家分享? 学生交流。

是呀,我们可以这样自如地完成各种不同的动作,是因为我们身体的各部分能够密切配合协调工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入第4课的学习《我们的身体》。

二、引导学习,实践探究。

(一)初步观察,基本了解:我们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请同学们观察你、我和周围同学的身体,想一想,我们的身体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同学们边指边认:头、脖子、胳膊、腿等。

师生总结:从外形上看,我们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二)猜想体验,深入探究:我们身体的内部有什么? 1.交流探究身体的方法。

要研究我们身份析内部有什么,光靠眼睛是看不到的,你有哪些好方法交流给大家?

学生交流:摸、按、捏等。

提示:我们可以按时怎样的顺序来观察研究?

小结:现在,我们就用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按一按的方法,按从上到下、由外到内的顺序来观察研究我们的身体。

2.初步探究身体的表面和内部的骨骼肌肉。我们先来看看身体的表面是什么?

教师引领学生一起做:身体表面是光滑的皮肤,皮肤上还有细细的毫毛。再摸一摸,皮肤的下面是什么?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按一按再松手,会怎样?

皮肤下面是肌肉,肌肉软软的,有弹性。

再摸一摸,肌肉的里面是什么?你觉得它是什么样的? 肌肉里面是骨头,硬硬的,比较长。

小结:我们全身的骨头相互连接成一副骨架,这副骨架叫做骨骼。3.学生自主探究身体内部的骨骼和肌肉。

现在请大家继续利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探究我们身体内部的肌肉和骨骼,把你的发现画在人体轮廓图上,可以从肌肉和骨骼中任选一种来探究,把你探究到的都画出来。

学生边探究边在轮廓图上画出肌肉和骨骼。学生交流:骨骼、肌肉

(三)拓展探究,广泛了解:身体器官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我们再来观察手、眼、耳、鼻、舌、牙等器官,研究它们的结构和功能之间有什么联系。

仔细观察这些器官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让它具有怎样的功能?任选两种器官进行观察,把你的发现填写在课本P20的表格里。

学生观察探究,填写表格,请几个同学到白板上填写。交流:

手:有5个手指,手指较长且长度不等,这样可以更灵活地拿取各种东西。眼:人有左右两只眼睛,里面有眼球,中间有瞳孔,可以让我们看清周围的物体。

耳:有左右两只耳朵,外面有耳廓,能听到四面八方的声音。鼻:有两个鼻孔,并且向下,里面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进入。

舌:舌头类似于椭圆形,比较软,能灵活地转动,可以搅拌吃进去的食物。牙:牙齿有上下两排,数量很多,排列整齐,可以咬碎食物,充分咀嚼。小结: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都是与它的功能相适应的。

三、体验活动,延展提升。学生做几个体验小活动:(1)试着用一条腿做下蹲运动。

(2)试着用一只手系鞋带。(3)试着闭上一只眼睛走直线。你觉得怎么样?想跟大家说点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小结:人体是一台复杂的机器,身体的各个部分和器官各负其责,相互密切配合,保持高度的协调性,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假如身体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器官出现了问题,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你有这方面的体验吗?

学生交流:有一次,一不小心把脚崴了,好几天不能正常走路,非常地不方便。

调查:残疾人是怎样生活的?试着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板书设计:

《磁铁有磁性》的说课稿 篇11

第一部分

探究活动1——磁铁能吸引什么?

让学生先猜测,然后在一大堆物体中用磁铁找出能被吸引的物体名称,说说他们的制作材料。我改变书本上原有的对比式实验记录单而设计成现在的强调主题的样式,主要是要把学生的研究注意力集中到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的制作材料上来,而减弱其他材料的负面影响。

在实验后让多位学生来回答探究的第一个问题——磁铁能吸引什么,从而来强化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

接着用磁铁吸引里面装有回形针的信封,设置疑问:“老师的磁铁怎么能吸引纸做的信封呢?”从而进入本课教学的第二部分

探究活动2——磁铁隔着物体还能吸铁吗?

让学生上讲台演示磁铁隔着木片、塑料片、玻璃和铁片能否吸铁,发现磁铁隔着铁片却不能吸铁,得出“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的科学概念,并强调“一些”的含义。

我要深挖的教学内容,就是磁铁隔物吸铁的现象。其实学生对于磁铁有磁性和磁铁能隔物吸铁的现象早就有所了解,停留在这个粗浅层面上的探究,对于学生和我们科学教学的发展都没有太大的意义。

所以我深挖磁铁的吸引能力与隔开物体的多少之间的关系,并采取倒叙的方法,用实验记录单和照片来引导学生对于本实验的设计和假想。

通过这张实验记录单,第一要让学生明确需要选择实验的器材——磁铁,回形针和40张纸片,并让学生解决纸片的问题——利用科学书本。

其次要让学生明白实验的操作顺序

——依次是隔开10张、20、30、40张纸片进行实验,并把最多能吸引的回形针数量记录下来。

通过这张实验照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实验的注意事项,纸要拉平拉紧,要注意页数与张数的区别,回形针要挂直不摇晃,要逐步减少,以减小实验误差等。还要让学生比对照片,在小组内分好工作,2人拉纸,1人挂针,1人记录。

这样,经过选择实验器材、掌握探究顺序、注意操作要点、有效分工合作4个步骤,就形成了一个完整、有效,并具有很强操作性和指导性的实验计划了。

学生运用自己的实验设计,得到实验数据,并综合各组的数据,共同得出“隔开纸片的张数越多,磁铁能吸引回形针的个数越少”的实验结果。

当然本环节最主要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得到实验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直观、简洁和有效的引导下,形成实验的思路和设计方案,增强学生合理选择实验器材,借助身边事物进行探究,能抓住实验要点并团结合作、合理分工的素养,提高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我要调整的教学内容,可以认为是本课的第三部分——就是用磁铁识别铁制品的环节。

教材原来把此环节安排在学生验证磁铁能吸引铁的实验之后,但是教材提供的材料——硬币,其成分显然要比铁这单一成分复杂的多。我们知道,制造1元硬币的材料主要是铁和镍,而铁和镍都能被磁铁吸引,所以用磁铁吸引1元硬币并不能说明1元硬币就是用铁做成的;5角硬币有两种,均为黄色,学生直觉为铜。虽然老版的5角硬币材料的确为铜,但新版的材料为铁心渡铜。所以看似一样的两个5角硬币,被磁铁测试却有不同的结果——一个能被吸一个却不能。磁铁怎么能吸铜?所以容易对学生刚树立的概念产生冲击,而且磁铁能吸引铁心渡铜的5角硬币,不仅需要磁铁能吸铁这一概念的支撑,还需要磁铁能隔物吸铁的理论为基础,所以我调换了此环节的教学顺序,在得出了两个概念之后,并利用学生课外去查阅资料,才能让学生理解本环节的教育内涵,才能理顺学生的思维,沿着他们认识周围世界的认知规律而逐步前进。

上一篇:校园宣讲团致辞下一篇:大讲堂活动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