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作用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作用(共12篇)

浅谈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作用 篇1

关键词:

科学素养 严谨细致 实践创新

科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渗透到各个学科,现实的教材足以说明科学这一学科在学生的发展方面,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虽说科学在小学阶段不是考试科目,但是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个学科都有科学的影子,反过来这些学科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为了这一理解几年来,我在科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结合实际我在教学中有序地开展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活动,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开展科技活动,培养了学生较为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心理,增强了科学素质。优秀的成绩告诉我: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综合能力的培养,总结认为在活动中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要让孩子知道必须刻苦钻研、不怕困难才能有所作为

通俗的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对学生意志的培养。要让学生明白任何一种创造发明,甚至于一般的学习研究,没有起码的克服困难的毅力,没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精神,很难取得一定的成就。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茅以升说过“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攀登高峰的人”因此,在科技活动中应注意对学生意志的培养和锻炼。我们成立的兴趣小组足以说明刻苦钻研、不怕困难的重要,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他们在日常生活、科学知识及科技、科学书籍中已接触到一些自然科学的奥秘,并对它产生了好奇心。对小组开头安排的一些趣味性活动感到很新鲜,对能动手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也很高兴。但是随着活动的开展,由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一般来说比他们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要深、要广,比如我在组织孩子们利用天文望远镜观察五大行星时,真正适于观察的条件并不多,一般要在晚上的八九点的时间,并且还受气温、天气阴晴、风力等因素的干扰。调试天文望远镜也是非常麻烦的事情,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并且要有耐心、恒心。再如各种资料的搜集、调查工作也是非常困难的。例如我组织孩子们去老漳河进行环境调查,得带着各种器材,闻着污水味道走五六里路,活动困难重重,有的学生的兴趣开始不稳定了,畏难心理萌生,打退堂鼓的也有,可是我能与孩子们一起坚定信念,克服了困难,终于完成了任务。在各种考验面前,我一方面向他们讲述科学家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探索真理的故事,使学生受到鼓舞。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互相帮助,提高信心。法拉第有一句座右铭:“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在科技活动中,就应该注意让学生树立敢于成功,不怕失败的坚强信念,在各种困难中磨练成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让孩子们明确:有决心,有信心,不畏艰苦,是做科学这门学问的必备的品质。我们要善于从小学着手培养孩子们刻苦钻研的精神,为孩子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让孩子们明白实事求是、严谨细致才是科学

伽利略说过:“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实验得来。”在用现代科学知识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倡细致严谨、一丝不苟,因为科学本身就是以事实为依据的,实事求是才是科学的价值。每周学校的“科技活动”课,我从三年级开始就严格贯串“认真”两个字。在每一次上活动课之前都让学生自己准备好工具:剪刀、刻刀、胶水或双面胶带;当学生拿到制作材料,找出所需的卡纸后,先看制作说明或制作步骤,了解本制作的基本方法;在动手剪刻各部件之前,先阅读剪刻符号进行正确的剪刻,交给学生对每个部件在反面写上部件名称;最后用刻刀在虚线处、点划线反面刻痕从而完成制作。这样每一个活动完成后,学生的图纸阅读能力和动手实践都会显著增强,伴随形成的就是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习惯和对科学的兴趣。

对于兴趣小组的学生,从开始对锋利刻刀的小心翼翼;到后来学习锯子和用烙铁焊接等技术的娴熟掌握;从对船模、车模、航模的一窍不通,到自己能很快的完成一辆四驱车的制作,都是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结晶,是刻苦学习的成果,每当此时我总是激动不已。然而在此过程中我得时刻十分冷静,时刻提醒学生在这个时刻要特别注意不要半点马虎,要精益求精。努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从时间上、制作的标准上、效果上来锻炼同学一丝不苟、积极求索的科学作风,使他们学到了对科学进行探索研究和运用所学知识的一些态度和方法,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科学素质。

三、注重小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创新能力培养

在开展科技活动中,我努力让学生尽量多的接触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同学们,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智能,鼓励他们去培养创新能力,以科学经验来指导活动,又不拘泥于书本的一种结果,从而培养学生去大胆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

浅谈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作用 篇2

一、利用各种音像资源, 激发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 学生就会持续地、孜孜不倦地、全身心地到投入到科学探究学习中去。教育技术具有处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的能力, 其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 使学生获得多重感官刺激, 情境的再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美好、愉快的学习氛围,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各种各样的声音》一课教学, 教师可利用音像资源, 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 有风声、雨声、雷声、下雪声、小溪声、海浪声;鸟声、蟋蟀声、虎啸声、海豚声;笛声、鼓声、锣声、歌声等, 对学生听觉产生强烈的冲击, 让学生亲自感受到我们自然界的美, 勾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利用计算机软件, 化解教学中的难点

科学课程标准从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个领域提出了内容标准, 它集合了自然界的许多相关知识, 近到我们熟悉的水、土, 远到我们陌生的太阳系、银河系等, 由此涉及了很多学生比较难理解的知识, 针对这一情况, 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相关课件就起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在地球与宇宙知识领域里, 地球的自传、月球的运动模式、太阳系及九大行星等教学环节中, 由于受到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学生对地球自传形成昼夜、月相变化、太阳系及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等知识无法理解。这时就可以利用教育技术, 把网络上搜集的一些丰富多彩的图片组合起来, 在教学中将这些图片、视频资料, 加以整合, 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或利用flash、direct软件制作课件。通过课件的使用, 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加深学生的印象, 增强学生的知识面, 突出了重点, 突破了难点。再如在讲解人体血液的循环、呼吸系统这些环节里, 传统教学就是采用学生看插图教师讲解的方法进行教学, 在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 老师讲得严肃认真, 学生听得迷茫糊涂。现在利用软件演示, 学生就能清晰地掌握整个血液的循环、呼吸的过程, 图声并茂、颜色逼真, 教学效果生动、形象、直观。

三、利用网络资源, 开阔学生的视野

新课程理念倡导三级课程, 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要求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 现行教材内容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求知的需要。在日常教学中,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要求学生搜集资料, 达到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疑难解惑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土壤》的知识时, 要求学生查找有关土壤的资料, 了解土壤的构成、分析东北平原的土地为什么是黑色的、我们家乡吃的大米多数是辽宁盘锦产的盘锦大米, 那么为什么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上课时, 不少学生带来了从网上下载的和土壤相关的知识, 有的学生说土壤颜色还有红色的、紫色的、黄色的;有的同学提到了香蕉为什么在北方不易生长等问题, 这里面涉及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的预设。学生在搜集资料的同时, 学到了课本以外的许多关于土壤的知识, 使学生的信息量大增。再如生物的繁殖教学环节里, 有学生提问鱼类、青蛙怎样繁殖。问题提出后, 按照新课标理念, 让学生开始科学探究, 即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通过科学探究过程, 同学们将准备好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课堂上学生发言踊跃, 介绍自己得出的结论和依据, 有的学生甚至把自己搜集的图片、视频拿到教室佐证。通过对鱼类、青蛙怎么繁殖的探究, 使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书本知识的有限, 网络知识的无限。另外为了积攒素材, 建立科学探究日志, 要求学生建立自己的科学网站, 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获得的经验体会、成果、科学小制作上传到校园网站, 实现资源共享。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新课程理念倡导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 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引导学生懂得珍惜生命、保护环境, 爱护我们的地球。我利用数码相机拍摄了我们家乡的滦河生态工程、当地矿山环境污染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每年春天沙尘暴天气图片和视频资料, 使学生认识到环境对生态和人类造成的影响和破坏是不可低估的, 学生通过亲眼观看这些真实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受到了极大的思想教育, 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再如在《中国稀有植物、动物的分布》教学时, 通过在网络上收集的银杉、银杏、熊猫、金丝猴、扬子鳄等我国稀有动植物图片和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图片,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从而加强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生命的教育。

浅谈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作用 篇3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让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发生了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巧妙利用网络教学,让知识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网络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思维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 “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网络下的教学丰富了资源,深化了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

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

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四、网络教学虚实互补,优势互补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胜任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则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显示了更大程度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将学生带入无比辽阔的世界。如讲雨的形成、行星等知识,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形象生动地再现给学生观看,这样虚实互补,学生对这类知识就不会只知理论却茫茫然了。

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是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催生的结果,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把握网络和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不断探索网络教学与科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浅谈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作用 篇4

【摘要】 科学发展是社会起步的基础,欲振其国必先利其器。小学科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体儿童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形成依赖于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只有经历观察、发现问题、实验探索或者验证的过程才能慢慢形成。很多探究活动要通过实验的方法来实现,因此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学教育的成功进行与其实验室装备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一个拥有完善装备管理的实验室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科学这门课程,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小学科学 实验室 装备管理 实验教学 一、一个完善的科学实验室装备建设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一)小学科学实验室的基本配备

一个规范而健全的实验室是一所学校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实验室的基本设备非常琐碎而复杂。首先科学实验室的建设,必须有利于学生小组实验,创造便于学生小组活动、开发学生智力实验环境;其次要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有多种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全面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创建绿色实验室,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最后要营造浓郁的小学科学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的实验探究。

小学科学实验室的使用面积不能太小,至少得比一般的教室要大,不小于80平方米,班级多的学校需要配备两个以上的实验室和一个仪器准备室;每张实验桌子都应配有220v交流电源插座以及水槽和水龙头;实验室应避免阳光直射,环境要好些,每天必须通风,并且要有防火设备。当然科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药品及易耗品也需要及时补充,至少得满足一个班所需要的量,否则难开展教学,以致影响到基本的小学科学教学。

(二)科学装备与组织课堂教学

大家都知道小学科学教学是基于实验展开的。每次科学实验都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大量不同的实验仪器及其设备。比如说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滚动与滑动的实验当中,我们就需要一整套完善的科学实验室装备才行。首先是要给每组学生准备好一辆实验室用的小车,其次还需要准备纸盒、钩码、弹簧测力计、胶带、玻璃弹子等材料,最后桌面也是不能少的一样装备。对于小学生来说,做滚动与滑动的实验肯定是第一次,所以他们肯定会很感兴趣,而且很好动,那就必须要强调好课堂的纪律,如果是在实验过程当中,有些装备有偏差,学生会比较难成功完成实验,这对于小学生的自信心来说肯定是比较差的,所以要尽量减少由于装备给学生带来的麻烦,这样肯定是百害而无一利的。由此可见,一堂成功而又有趣的小学科学课不光需要科学教师的好好引导,学生的配合好更需要硬件设施的帮助,这在科学课当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完善的实验室装备,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三)必须及时更新实验装备的作用

科学实验室的装备多为低值的易耗品,必须及时的更新。低值品就是指还不够固定资产标准又需要我们去使用的器具设备,如低值仪器仪表、工具量具、科教器具等等。易耗品又指很容易碎裂及消耗的物品,如玻璃器皿、元件、零配件、药品等。科学实验室这些东西必须由专职人员负责管理,定人定量管理,以便及时了解使用及消耗情况。

在科学教学过程当中,随时可能使用到各种不同的低值易耗品,如果由于这些因素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就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小细节决定了大方向,为了确保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基本科学素养,及时更新完善科学实验的装备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针对科学实验装备的作用,解决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

(一)重视科学实验目的性教育,细化科学实验计划的指导

研究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科学学习“玩”的兴趣占据主导地位,课堂上的科学实验活动其实是他们认为很好玩很有趣才被吸引的。这种纯粹被玩的意识支配的科学实验活动就难以收到成效,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教育。首先让学生清楚科学实验和玩的区别,我们的实验活动是有目的和计划的,是科学研究活动,而玩是一种无目的的消遣。其次在活动前要清楚为什么实验,怎么实验,注意些什么等。强化了目的性教育,学生内心对实验活动的认识也就更清晰了。

在科学实验计划的制订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把能预测到的都交代清楚。实验的先后程序,观察的重点要十分明了,尽量把指导工作做细做扎实,为学生成功实验做好铺垫。

(二)倡导科学实验个性化,坚持“说清楚后再做”

新课标注重对学生科学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提倡解题方法的多样性,这一理念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主要体现为让学生自己设计科学实验。一个问题通常有很多的解决办法,让学生从不同途径去解决问题,体现了科学实验个性化的学习特色。在实施科学实验教学时,教师的指导就要因材施教,要善于对学生的方法进行归类,会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并对确定的各种方法一一作指导。学生在做科学实验前一定要汇报操作的方法,把科学实验方法说清楚,懂了后再做。

在做溶解实验当中,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提出通过搅拌、加热、磨细的方法可以使食盐溶解得快。这时就让学生对每个方法提出验证的方法,说怎样去实验,说需要注意什么,说出每个对比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科学实验时要注意的方面,再让学生选择喜欢自己的实验进行操作。这样的过程既保证实验方式的多样,也能为学生实验方法的科学性把好了关。

(三)必须明确小组分工,强化各组员的责任意识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的好处,是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当一个问题产生后,很多人一时无法回答,这时教师往往是会依靠个别同学的回答来替代全体同学的想法,殊不知其实大部分的同学尚处于一知半解之中。避免产生这种现象的方法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小组合作实效性的方法,就是要增强每个组员的责任意识。我们的学生在传统“大锅饭”观念的影响下,如果内心没有具体的目标任务,学习时就会产生一种从众的心理。所以在分组实验时,要给每个组员安排任务,可以首先为每组产生组长,再由组长做合理分工安排,使得人人有任务,人人都参与。

教师为学生分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和个性特点,学生的学习成绩状况,尽量实施合理的交叉搭配,注意各方面的平衡。密切关注学习弱势群体,通过合理的调配把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的个人资源形成共享。

(四)采用多种形式评价学生,提高探索延伸科学实验探究的积极性

小学科学课外延伸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自主探究性,巩固小学科学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一片科学探究学习的广阔天地。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做,我觉得检查评比是关键,检查和评比是促使学生去主动去进行科学探究实践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检查使学生有压力,采用评价让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试想,如果只会布置而不闻不问,那只能让学生意识到是教师的一种口头禅,长此以往学习效果也会越来越差,教师也就另学生失去了信心。

三、进行有序的科学实验室装备管理能够大大提高实验效果

(一)科学实验装备的细则

小学科学实验室是进行科学教学的主要场所,合理有序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基于它的重要性,因此其基本管理的细则有以下几条:

1.小学科学实验室应以符合配备标准的仪器设备和科学规范的管理,为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以及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2.每学期末实验室应根据教学要求编制好下学期仪器设备、器材补充计划报学校审批购置,并在开学后根据任课教师实验计划安排编制好各年级的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室使用安排情况表

3.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应做到帐目清楚,帐、物相符。•必须具有区统一印制的《教学仪器设备(器材)总帐》、《教学仪器设备(器材)明细帐》、《教学仪器(器材)添置流水帐》、《教学仪器设备(器材)报废帐》、《低值易耗品明细帐》等管理帐册。在帐务管理中,应做到记帐及时、流程规范、填写完整、准确无误,逐步实行帐册资料电子化管理。

4.仪器设备的存放应分门别类,入橱存放,科学有序,排列整齐,定橱定位。要做到一橱一号(仪器橱号)、一橱一卡(仪器橱内仪器存放目录卡),保证物卡一致,帐卡相符。

5.仪器设备的保管应注意防火、防潮、防霉、防腐蚀、防变形、防碎裂等。

6.仪器设备借出或使用归还后,要及时登记、清点、检测、擦净、归位,发现短缺、损坏,要按有关赔偿规定处理。

7.仪器设备借用、使用、损坏、维修必须及时记录。•仪器设备应经常处于随时可使用状态。实验室应设有《借还物登记簿》、《仪器设备损坏维修登记簿》等簿册。

8.严格执行报废规定,凡损坏而又不能维修或失去维修价值的仪器设备,应予报废。单价在800元以下的,由校长审批;单价在800元以上物品,或单价在800•元以下但同一物品一次报废批量价值超过800元的,报区教育局教育技术装备办公室审批。所有报废物品,均须记入《教学仪器设备(器材)报废帐》。

9.加强档案资料的建设管理。实验室应做好财产帐务、教学业务、技术资料(说明书等)、文件资料(计划、总结、报表、申购报告、上级文件等)各类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年末按档案管理要求,分类装订,装盒存放。

10.做好实验室的净化、美化、防火、防盗工作。•实验室应保持科学、文明的环境,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氛围。消防设备、•电器线路应定期检查,保证师生人身安全。

(二)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必须正确选择实验仪器

科学实验仪器是多种多样的,同种仪器也可能是用不同材料做成的,面对如此之多的材料正确合理的选择使用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在三年级的液体测量实验教学当中,我们通常会需要塑料仪器给学生进行科学实验,但同样是测量液体实验,高年级学生就会选择玻璃仪器。就其中的道理也就是因为年龄的差别在那里,为了安全的科学实验,我们会在实验仪器上做相应的调整,这样不仅保证了安全,也能更好的保证科学实验的成功率,一次提高实验的效果。

作为一个合格的小学科学教师,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合情合理的实验理念教会给学生,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更好的表现。作为小学科学实验室的管理员,必须全面了解实验室的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要确保仪器正常实验并且 数量充足,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各种仪器的使用效果。所有的实验仪器都是属于国家的,因此建立完善的实验室账册在实验室日常管理中也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做好全面的科学实验室的管理及准备工作,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老师,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传道授业,更加要去改变他们的习惯并且为他们提供更加完善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

[2] 王军海.《农村小学实验装备现状及加强科学实验教学的措施》[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年第18期

[3] 徐金金.《浅析实验装备管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现代教育.2013年第2期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5

——以《昼夜交替》的教学为例

许多学者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了界定,通俗地说,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即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

随着课改的深入,小学科学课堂出现了一些转变,在“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思想指导下,原来中规中矩、安安静静的课堂变成自主探索、热闹非凡的课堂,学生们畅所欲言,大胆探索,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在自主与热闹的背后,我们也在深深的思考:这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吗?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学会了吗?科学探究能力提高了吗?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了吗?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呢? 首先,课堂是贴近学生生活世界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学生的生活世界指的是学生全部的生活,得以展开的背景和种种可能性。“生活世界”是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多种品质生成的奥妙蕴藏的处所。

其次,课堂是给予学生先进文化浸染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所以要善于营造一种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收文化的洗礼和熏染。

另外,课堂是培养学生灵性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究性,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和对话。有效的课堂不是机械的生产一些整齐划一的脑袋,它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科学探究是一种思维状态,更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心理倾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是探究活动得以开展的首要条件。它能有效的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走出“要我学”的低谷,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教学《昼夜交替》这一课时,我首先用大屏幕循环播放一组“日出”“日落”的图片,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太阳升起地球上就是白天,太阳落下就是黑夜,白天和黑夜是交替进行的,叫昼夜交替现象。然后教师再问:关于昼夜交替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白天和黑夜是怎样形成的?昼夜为什么会不停地交替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产生探究的欲望和动机。同时,这种潜在的动机力量,还会使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经验,这种成功的学习经验又会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得新的满足。因此,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行为不断的从已经获得的知识从新指向对新知识的探求上来,从而形成持续的指向学习任务的学习动机。

二、有效的提问和追问

提问是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师生沟通手段,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之一。一个真问题的提出就是一次研究的开始,也是科学探究成功的保证。“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它是教师对学生答问结果中表现出来的问题的一种有效处理方式,是对学生回答的进一步提问。我认为“追问”本身不是目的,只是引导学生更为深入理解的手段。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适时“追问”可以对主体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昼夜交替》一课时,教师通过一组图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白天和黑夜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会不停地交替出现呢?问题提出之后,教师接着追问:那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一个学生说:跟地球自转有关,教师赶紧接着追问:那你知道什么是地球自转吗?学生说得不太准确和完整,只是一些片段,这时候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关于地球自转的视频资料,就会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

问题提出后,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行为,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呢?首先,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尽可能鼓励其他学生对给出的答案发表评论,以便了解其他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调整教学。其次,教师提出问题后,应尽可能让学生回答而不是教师自问自答,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不应打断他,应充分的鼓励,同时启发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完善。另外,教师要乐于接受期望之外的回答,及时发现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亮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还有,教师应多用追问的方法,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

三、教师的有效指导

现代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有些教学中,教师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常常忽视教师的指导,认为教师指导多了,就会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然而,有效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完美结合。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理应全程参与指导,只是要掌握好指导的“度”。指导并非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启发思维,适时地点拨,指导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表现为启迪和激励。如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可给予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完善方案;在学生开展实验时,教师应全程参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帮助;在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围绕关键问题开展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闪光点,拓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指导学生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在做这个模拟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通过讨论,整理如下,即:调节手电筒跟地球仪的距离,差不多正好能照亮半个地球仪;确定一个点来观察昼夜交替现象;有顺序的选择你们要验证的情况,讨论方法后再进行;当几个同学在做时,其他同学一起来观察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并记录结果。把这些弄清楚之后再做实验,学生就会比较顺利的完成这个实验,并且在实验中有所收获。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隐含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在学生探究发生障碍时,进行适时的启发、点拨,连接学生的思维断点,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发现已有的经验与新发现的现象或事实之间的矛盾,并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重建“更为科学”的概念。这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也是学生内化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建构起来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自己认知结构的“活知识”。

四、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的,要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情感和思想状态。这些知识和经验可能是下一步学习的铺垫和助力,也可能是下一步学习的障碍。

在上《昼夜交替的解释》一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昼夜交替成因的前概念调查,五年级学生对昼夜交替成因的解释,认为地球自转的占36%,认为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的占23%,认为太阳绕地球转的占11%,认为和月亮有关的占6%,其他原因或什么都不知道占24%。在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后,我有针对性地利用学生的身体和地球仪开展模拟实验,学生在亲身体验后,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的科学概念发展过程,最终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丰富和完善了“关于昼夜交替成因”的多种解释,达成了课堂教学的目标。

浅谈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作用 篇6

一切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现如今配套的学生实验材料包却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学生实验时缺乏可操作性,那结果就是浪费教师学生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更可怕的是挫伤

学生的科学探究积极性。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有二个活动: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热是怎样传递的,明白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课文中的实验(见图)要求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段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课文的要求是用蜡粘,课前我让学生进行尝试,学生化了不少的时间,可一上课学生向我抱怨的却很多都说粘不牢,成功的寥寥无几,上来展示时颤颤抖抖的又掉落了几根。那么简单的实验为什么会不成功呢?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找问题:通过了解又自己亲身实验终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虽然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会在桌上凝固。由于蜡先要熔化成液体,然后滴在铁丝上,再往上粘火柴。但蜡的凝固时间快(指冬天,夏天正好相反),且熔化后粘性不大,所以很难粘上去,因此成功的不多。

改进:改蜡为修自行车用的轴承油—“黄油”。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想了一想,什么东西粘性大呢?平时自行车经常修,只见修车师傅往轴承里抹“黄油”,有时自己也尝试过,这“黄油”能把钢珠粘住,对,这东西可能行!就赶忙跑到校门口修自行车的摊上要了一些交给学生去尝试,经过一番忙碌,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欢呼声。

又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中,观察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学生配套实验包中只有一个已粘连的小气

浅谈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作用 篇7

一、利用美好的大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奇、好动、好玩是孩子的天性, 科学课上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自然中, 观察、培养、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他们很快地掌握课中的知识和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如教学《花的结构》一课时, 在百花盛开的春天, 教师可带领学生到桃园、梨园中, 指导学生欣赏花开放时的情景, 使学生欢乐异常, 陶醉在美好的春光之中。这时指导他们仔细观察桃花、梨花和田中的油菜花, 它们的不同结构, 并让他们说出这些花的区别是什么, 把学生的观察兴趣调动起来, 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 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而且增强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又如, 教《植物的叶子》和《制作叶的标本》一课, 教师可提前告诉学生内容, 让他们到大自然中观察, 采集各种形状的树叶, 进行展览, 或者教师带着学生去野外收集各种叶子, 并带领学生一齐动手制作叶的标本, 还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 发挥想象力, 根据叶子的形状拼成一些美丽的图案, 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好动的天性, 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利用教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 所以科学课每节课都要准备教具。有时一节课要准备几件甚至10多件, 才能将课中所要求的内容全部讲到、讲清。如果事先准备不好, 那么教学时肯定会受到影响。但所有的教具教师不可能全部准备到, 教师应适当地给学生分配任务, 让他们准备, 去仔细地观察、比较, 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其特征。如《认识岩石》一课, 教师把学生采集来的岩石做教具, 让学生观察岩石的颜色、结构、软硬程度和遇盐酸是否冒泡, 以及其他的性状, 使学生知道几种常见岩石的特征, 并能在众多的岩石中辨认出来。这样一来, 不仅激发了学生研究大自然的兴趣, 而且使学生迷上了研究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又如《动物怎样在水中游泳》一课, 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小组准备一条小鱼, 让学生通过对小鱼游泳的观察, 知道鱼是靠鳍在水中活动的。在这基础上, 教师再让学生分别把鱼的尾鳍、腹鳍、背鳍剪掉, 观察它们在水中活动的特点, 使学生明白了鱼的尾鳍、腹鳍、背鳍的不同作用, 学生自己就能总结出鱼鳍的作用, 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培养科学兴趣、掌握科学方法以及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本领,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科学学科的教师, 我们特别要注意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据美国心理学家奥托的估计:一个人发挥出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0%。鉴于此, 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实验操作, 满足其旺盛的求知欲, 让主体功能淋漓尽致地发挥。例如, 教学《沸腾》一课, 让学生用试管夹夹着试管给水加热, 学生愉快地观察实验的每个环节表露出的特征变化, 使学生产生渴求了解沸腾这种自然现象原因的欲望。又如, 教学《空气的成分》时, 上课开始, 教师不说什么, 只是让学生观察下面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点燃一支蜡烛, 然后用玻璃杯罩上, 学生专心地看着, 他们发现蜡烛慢慢地熄灭了, 学生对这现象感到非常的意外, 很想知道为什么罩上玻璃杯, 蜡烛会慢慢地熄灭。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学生想尽快地知道答案。这样学生想探究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教师也轻易地导入了新课。

在实验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品格, “眼见不一定为实”, 对任何观察到的现象, 都应该问一下是真是假、可靠还是不可靠。例如, 太阳的东升西落, 恰恰是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运动的反映。只有按照科学的方法设计、严格控制了相同条件并且经过严格检验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实验, 才具有科学意义。而这样的实验结果, 又必须经过与客观世界的紧密联系以及在头脑中缜密、科学地分析, 才能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在实验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品格, 使从小养成实事求是、客观分析的习惯。实验是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的最有效方法, 具体来说, 要培养学生以下几点:1.在实验中掌握科学方法;2.在实验中培养求真务实的品格;3.在实验中鼓励质疑问难的品质;4.在实验中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四、用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 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去探究。所以, 我们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来设置一些问题, 它是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 是一把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 让学生充分地展开他们的想象力, 通过问题吸引学生的强烈求知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 《不倒翁》一课, 课前先让学生准备好一个鸡蛋壳和橡皮泥, 上课时, 教师指导学生在鸡蛋壳的底部粘上橡皮泥, 然后用纸和其他物品做一顶小帽子并粘牢, 再用彩笔画上脸谱, 同学们看着自己做的不倒翁在桌子上摆来摆去, 都非常高兴。这时老师可以提问:“为什么不倒翁不倒呢?”学生们目不转睛地观察, 很想知道为什么, 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想尽快知道答案。所以,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满足他们的探究要求, 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浅谈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作用 篇8

关键字:数学教学;教具学具;作用

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已有八年,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深知教具使用的重要性。我的教学经验有限,但在课堂教学中体会最深的就是教具和学具使用的重要性。因为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知识需要孩子有一定的想象空间,但是这正是小学阶段孩子最薄弱的地方,所以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教具与学具的重要性。

一、利用教具,更具直观性、启发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对一些抽象知识的理解,都需要通过教师用教具的实践操作,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探索发现规律。对于数学基础差、学习非常吃力的学生,则更需要利用教具使教学直观化,帮助理解。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内容时,教材中有一个题目是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的顶点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这个过程中去探究周长与面积的变化规律。这个内容显然是比较抽象的。我上课时制作了课件,但发现利用课件演示学生似懂非懂,一脸茫然的看着我,怎么能让学生明白理解呢?于是我重新设计,让每个小组都用4根小棒围好一个长方形,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去拉,去体会这个过程中周长和面积的变化。有了小棒,学生很容易理解周长没有变,因为始终是那4根小棒围成的图形。但对于面积,底没有变还好说,高变短了学生拉来拉去都体会不出来。不但他们急,我更是心急如焚。突然我灵光一闪,学生的难点不就是拉的过程高如何变的不知道吗?拿两个长方形重叠着放不就解决了吗?开始两个图形重合,然后拉动上面一个,学生自然而然就观察到了底不变,拉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比原来的长方形的宽短的现象。于是,根据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就很快得出了拉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面积越来越小的规律。多么简单的教具,只是两个简陋的小棒组成的平行四边形,却帮助学生解决了一个相当有思维难度的抽象问题。因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弱,所以使用教具能更直观的把数学知识具体化,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教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借助教具,进行直观教学,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帮助非常之大。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我用铁丝制作一个长方体活动框架,再用带磁性的贴面糊上六个面(六个面分别涂三种颜色),让学生观察这六个面有什么关系。我演示时,将相对的面取下叠在一起,完全重合。通过学生比一比,看一看,画一画,得出两个相对的面是完全相同的。再把铁丝制作的长方体活动框架(铁丝分别用三种颜色), 再拆开进行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数数有多少条棱。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准确数出12条棱,并通过比一比,量一量长方体的棱,概括出12条棱根据长短和方向可以分成3组,并且相对的棱平行且长度相等。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具虽然简单,但易做易操作,充分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和好动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借助教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外界事物接触很少,对抽象事物的思维想像能力较差,而有些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如果不借助于生动直观的教具,小学生是很难以理解的。

例如:在学习《体积与体积单位》时,课本上有这样一个实验:两个同样大的杯子,一个装满了水。把一个物体放入另一个杯子中,然后将装满水的杯子中的水倒入另一个杯子中,结果发现杯子满了水还没倒完。从而说明物体能够占据空间的大小,让学生体会到体积的含义是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由于水没有颜色,后面的学生基本都观察不到,学生对物体占据空间大小没有一个真切的感受。于是,我就在水中加入了彩色的颜料,这样教室各个角落的学生都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水面的变化情况。另外再在石头上系了一根绳子,倒入半杯水后用手提着绳子将石头缓慢的放入水中。于是,所有学生都可以清晰的观察到随着石头浸入水面的部分的增多,水面也逐渐上升。这时候学生可以得到的经验就不仅仅是物体可以占据空间的大小了。他们甚至可以初步体会到,物体浸入水面的体积等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通过这些教具的直观演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点,更让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巧妙地运用教具,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化难为易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不同,学习能力就会有差异。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常常会和一些学生的认知水平发生冲突,产生学习障碍,如果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教具,会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学习障碍,把知识化难为易,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观察物体》时,我带了很多立方体让学生来观察,摆成不同的形状,从各个方向看是什么平面图形。做到练习时,很多题目给出很多立方体组成的图形让学生画从某个面看到的平面图形。遇到有困难的,我就用立方体摆出图形,让学生观察来做,学生一下就觉得很简单。但突然不知哪个同学嘀咕了一声,“考试时又不能带立方体”。我愣了一下,但我一瞬间看到学生桌上摆的文具盒,橡皮、铅笔芯盒等,脱口而出,“不带立方體你就没办法了吗?”我立刻引导学生,利用橡皮、铅笔芯盒、文具盒等,也可以模拟立方体,虽然不规则,大小不一,但一点不影响判断可以看到哪些面。学生们也兴趣盎然,真正体会到了身边到处都是数学。

综上所述,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同样,我们的教具也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因此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要成功地上好一堂数学课,就必须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作指导,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地运用教具,并结合现代教学手段互为补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9

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王红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

每个教师的不懈追求。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

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小学科学学科和小

学生的特点谈谈本人在科学课堂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科学课每周仅有两节,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很有限,有许多制作、科技小论

文等作业需要学生在课外自觉地、主动地完成;因此,培养学生的持

久学习兴趣是科学课本身的特点之一。怎样将学生的直接兴趣持续下

来?这就需要教师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蚯蚓找家》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带领学生在学校的树池里挖出一些蚯蚓带到教室里,观察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在没有实验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推

测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在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因

此学生的实验兴趣进一步被激发,经过学生的反复实验后再和同学交

流自己的发现,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成功是发展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

学生克服了较大的困难获得成功,学习就会更加积极,兴趣就会更加

浓厚。

二、重视教学情境化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例如我在教学《磁力大小有变化吗》这一课时,给学生同样的磁铁,看谁有办法能吸起更多的回形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谁也不服谁就动起手来,都想超过他人,在动手的过程中想办法调整回形针放置的位置,在调整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磁铁的不同部位的磁性有强有弱,磁力的大小与磁铁的多少有关。情境教学”模式就是利用这个机会去创设情境,教给他们发现事物规律的一般思维方式,形成善于听取各种不同建议以及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情境,将学习置于乐观的情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

科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这样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教学《天气》这一章时,讲到了云、雨、风和气温等有关自然现象时,我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结合课本知识,让他们真正去看看云的样子,让他们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理解风的力量、谈气温变化的感受,讲自己对雨的观察与体验。通过这一些活动,使他们明白平时熟视无睹的这些事物,就是大自然的一角,其中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科学知识,等着他们去研究。同时也认识到只有通过仔细观察、认真研究,才能揭开其中的奥秘,并让学生陶醉在大自然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三、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

如教学《液体的溶解》一课时就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进行分小组,在每个小组内首先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合理分工,明确职责二是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常规。三是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按要求进行实验,1、把胶水倒入水中,看到了什么大家统一意见并记录下来。

2、是一名学生用小棒在水中用力搅动一分钟后,等水静止后在看胶水在水中的状态,把看到的讨论后记录下来。最后得出结论,并把记录的情况汇报给全班同学,在全班同学讨论的基础上老师进行小结,得出正确的结果。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而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探究后反思,谈谈探究后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

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时,我给学生都准备了一个电路检

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和以下待检测的物体:铁钉、塑料片、棉线、牙签、铜丝、纸片、头发丝、陶瓷、橡皮、铅笔、硬币、土块等大量材料,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的实验中了解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并思考一下导体都有哪些共同特点,想一想怎样利用导体与绝缘体的性质为我们服务,领会了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说一说今天学校的收获。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篇10

小学科学教学是科学基础教育,担负着儿童科学启蒙的重任。小学科学实验既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基础,又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重要方法和重要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实验不仅能使儿童有效的获得知识、掌握知识,而且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爱好,使儿童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科学态度、科学素养,发展儿童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儿童的科学素质,培养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品质。下面仅就自己的实验教学工作谈几点心得:

一、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环境对人的意识、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我在实验室管理工作方面,注意到了环境育人这一因素,把实验室布置的就如同科学的殿堂:黑板上也贴着:“探究、发现、创新”六个大字,墙上挂着中外科学家的巨幅画像,及实验规则和方法。后面的墙上挂着巨大的展板,上面有我国两弹一星成功的画面,有神州六号飞船发射成功的巨幅画像。四壁洁白如雪,实验器材摆放整齐,一尘不染-----,这样的环境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发着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加强仪器管理,保证实验课顺利进行。

只有把教具分类清楚的摆放在教学仪器柜里,才能用时快速地找到,高效地服务于实验教学,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

我把我校的数学、科学类教具按照《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目录》的顺序从一号柜往后依次摆放,同一柜教具按“小件在前、大件在后、左低右高”,上下层教具按“小件在上,大件在下,轻件在上,重件在下”的规则作近距离的调整,再填写标签贴在仪器柜的每一个层次的左上角。教具这样摆放,既美观大方,又可以快速地找到。

三、做好实验教学的资料建立保存工作,为课程改革打基础。建立好各个实验教学的资料,把以往实验教学中的各种表册保存起来,作为今后实验教学的参考资料,不断改进实验教学,为课程改革铺路搭桥。

为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每学期初我都及时制定《小学科学实验计划》、《各年级实验目录》、《实验室工作计划》等十几种计划和安排,然后实验教师、科学教师共同研究,填写实验准备报告,科学教师填写周实验计划并提前一周交给我,我根据以上表册做各项准

备工作。做分组实验的时候,每个小组有一名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单,课后实验教师、科学教师共同填写实验登记表。

以上各种资料学习终结时装入档案盒中,放在资料柜里,妥善保管,查找起来非常方便,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四、自制教具,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受经济条件制约,现有教具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动手,自制教具。

多年来我自制了“风的形成演示箱”,“液体热胀冷缩实验瓶”,“空气热胀冷缩演示瓶”,“二氧化碳制取瓶”等40多种教具,发动学生自制“反冲现象实验器”200多件,弥补了学校现有教具的不足。

五、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实验教学更上一层楼。

小学自然教材十二册第十四课《日食和月食》,由于所介绍的知识和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难涉及,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虽然“三球仪”可以演示日食和月食的成因,但是它很难反映其现象。我在教学中运用Flash6.0制作了一个CA1课件,清晰、动态地展示了日食和月食的过程及成因,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做好每一个科学实验

1、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

(1)填好实验通知单。演示实验,提前两天,将通知单交给实验员准备仪器用品;分组实验提前一周,将实验通知单交给实验员准备仪器用品。

(2)选择所需的实验仪器与用品。有的实验用品仪器室里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因地制宜选取或自制。例如,“风的形成演示箱”,就可以用饮料瓶自制。

(3)选择恰当的实验方法。不同的实验方法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只有恰当的方法,才会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例如,日食和月食的实验,利用三球仪来演示,就没有利用Flash6.0CA1课件演示的效果好。

(4)每一个实验在课前都要试做,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例如,“二氧化碳有灭火作用”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倒二氧化碳蜡烛即熄的现象,这就要找出原因,反复实验,找到最佳的实验方案。再如,“氧气助燃”的实验。烧红的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的实验很难成功,这就要向学生说明原因。以免临堂失措。

2、实验之中要正确引导启发

(1)实验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2)组织学生探究实验的结论,使科学结论形成书面语言。

(3)指导学生填好实验报告单,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4)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单,搞好点评,按年级保存。

3、每次实验后,教师要对实验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出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制定出改进方案,以便提高以后的实验水平。并将反思形成书面材料保存起来,以备后用。

七、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

在我们农村小学,近几年实验教学虽有所发展,但在一些小学,由于诸多原因的限制,实验条件还很差,实验室和仪器室形同虚设,完全没有利用起来,造成了有的小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实验课。另外有的科学教师的素质也不高,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专职的自然教师。这势必给实验教学带来诸多的不利因素。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使学校领导和实验教师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培训科学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施实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浅谈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作用 篇11

一、提高教师的能力

自制教具进行教学是对教师的考验,如果教师自身能力不够强就没有办法独立进行教具的制作。所以如果能够将利用自制教具作为要求的话,那么不仅学生的学习质量会有提高,教师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学校和教师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同时教师也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对待这一要求,因为虽然自制教具对自身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但是最终其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此外,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教师想要制做出自己内心真正设想的教具就必须要不断地查阅资料、整理素材,同时还要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思维特点等,这些都能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制作教具还能够帮助教师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所以自制教具对教师的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运用自制教具进行教学就是因为制式教具没有办法满足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如果单纯使用制式教具的话无疑会让教学质量受到影响。教师经过教学实践会发现,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因为重点内容、难点内容等耗费大量的学习时间,但是有时候即便用了大量的时间学生也还是没有办法快速准确地理解相关内容。这个时候教师如果只是一遍一遍地复述概念、原理的话,学生会觉得这个老师很烦,一遍遍地复述相同的内容,而且这些都是学生听了也不理解、产生不了其他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想法的内容。这样学生会觉得教师的教学方法出现了问题,并进而怀疑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的学生甚至还会在上课的过程中处处和教师对着干。如果学生带着对教师的怀疑的心理来听课的话,其注意力就不能够真正的集中,总是尝试从教师的理论中找到漏洞然后攻击教师。这种思维虽然有利于学生怀疑能力的发展,但是却会使得课堂教学的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就要用学生能够快速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用最快的速度掌握知识。如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空气的时候,笔者会利用自制的教具来做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一些特点。笔者用一根导管将水杯和实验器材连接起来,然后笔者向漏斗加入一些水,但是奇怪的是虽然注入漏斗里面的水更多了,但是水却没有办法进入到水杯里面。这说明空气虽然是我们的肉眼没有办法观察到的,但却是真切存在的。在自制教具的帮助下学生会很轻松地认识到这一点,这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

三、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生注意力

自制教具相对来说更加有意思,因为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教师就必须要考虑到在运用教具的过程中学生的投入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大大提高。一旦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就能够发现更多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内容,观察到科学中更多的神奇之处。

四、提高教师对教具的掌握能力

自制教具其实是教师能力的体现,但更加重要的是,自制教具会不可避免地带上教师本人的个人色彩。在设计和制作教具的过程中,教师会根据自己的理念和喜好来设计和制作,待教具制作完成后,教师其实就已经在教具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教师会很熟悉教具的各个方面,其运用范围、运用的原理还有运用的技巧以及教具的各个细节特征都会烂熟于心。学生通过教具学习知识的时候会以教具为媒介更加深刻地了解知识和教师。教师也可以通过教具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探讨 篇12

一、挖掘生活化活动内容

1、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化学习活动资料

现在我们对学生的教课科学课是由一下几个部分所组成的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这些都是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要求与准备工作。学生们要进行对科学的学习, 我们就要不断的进行参加不同的研究活动、进行对不同事物的观察、与认识等。在我们要与学生们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时我们要去选择一些比较吻合孩子们身边比较实际的实验进行探究。我们在进行研究与探究时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经验和实际进行探究, 在对问题的探索、尝试、调整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学得具体、学得积极、学得有用。可以通过不同的实践让孩子们更了解科学并且让他们知道科学是来自与生活, 让学生知道科学源于身边的生活, 了解科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

2、在学生周围实际生活中寻找内容

我们要通过对学生们的引导让他们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 教材中那“面向生活”的内容就显得十分有限。我们为了更好的与学生们更好的进行科学与生活当中的联系, 教师们要不断的去发现孩子们周边发生的事情与生活环境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要将这些事情转化成一个个不同的非常具有代表性和探究性的科学研究问题, 并且让孩子们在这些不同的生活问题当中可以亲身感觉出科学与生活是融为一体的科学源自于生活, 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处处都会有科学。

(1) 关注校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

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 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 教师们要不段的去挖掘发现学校当中的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科学素材, 把校园中的科学问题搬进课堂, 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到处都会有科学只要你用心去发现。

(2) 留心社会生活中的科学资源。社会生活是学习科学的大课堂, 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 我们还可以通过在和学生家长们进行谈话的过程中采集到与学生生活当真与科学有管的一些实践问题, 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科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

社会生活是学习科学的大课堂, 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 我们还可以通过在和学生家长们进行谈话的过程中采集到与学生生活当真与科学有管的一些实践问题, 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科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

3、加强科学和其它学科的联系

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 构建一个开放的大课堂, 并且我们允许学生们在科学课上选择一些不同的生活当中与科学问题互相关联的科学生活问题, 不人为地设置学科壁垒, 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找到应用的广阔途径, 理解科学的丰富内涵, 吸收更为丰富的营养。

二、构建活动生活化模式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 将科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 并且还要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是实践来进行对科学的实践与交流经验的空间, 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课前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凭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做好课前尝试探究, 课堂创设生活情景组织开展活动探究。课后延伸探究生活内容, 创设大课堂情境。我们要激励孩子们去平时的生活当中学习并且利用自己的头脑进行使用科学去化解各种不同的生活问题, 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提高思维能力。

1、课前准备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尝试活动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 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在对小学生们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们一般都会采用一些比价符合生活当中的实践材料, 让孩子们进行实践。

2、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

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 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 我们要利用对孩子们生活经验的想法与思维开拓, 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 它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 学习就是学习者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和过程。因此,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 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摘要:科学活动生活化探究旨在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我们要将孩子们的科学研究带领到更广泛的生活实践当中。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科学研究, 科学活动贴近生活, 让生活和科学研究相互融合在一起, 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我们通过不同的方式与方法去引导学生们去学习科学的想法, 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 可以让学生们使用科学理论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课,活动,生活化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上一篇:优质服务效能监察下一篇:蜜蜂养殖技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