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思考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前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正面临巨大的更新与变革。随着艺术设计专业的不断扩招,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数量已拥有相当的规模。急剧增长的学生数量势必也会冲击到教学的各个方面。笔者针对教学实践中学生出现的情况提出一些问题: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不少学生对艺术的追求自我要求低, 缺乏较高审美鉴赏力, 中等教育带有功利性的速成教育方式造成不少学生对一些基本的艺术常识不了解, 兴趣不够。学生在入学前的所谓基础, 多为一种套程式化的、模仿痕迹明显的表面技法, 并非从艺术的整体观、艺术的审美观和最基本的造型观念有所造就和启蒙;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似曾相识”的作品屡见不鲜。许多学生一旦考入大学, 仍然习惯于往常线性的思维方式, 习惯于教师对作业作品的好与坏的评价, 在艺术创造的想象和探索上难有实际性的突破, 依赖于现有大量出版的现成图形资料, 东拼西凑“生吞活咽”, 寡于创新。学生养成应试教育下被动学习习惯, 不能从旧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针对目前出现的情况, 笔者认为教学的创新首先来源于课程的创新。

一、启发式地教学理念融入课程设计

在课程教学中, 有责任心的教师应该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把启发式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中, 为学生创造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机会, 并且把这些由独立思考而来的创造力引导到有用的方面去。

在国外的设计教学中, 教学的方式与手段是非常灵活的, 教师一般以启发和引导为主鼓励学生利用任何可以利用的手段去达到设计的目的, 灵活表达各种形式的创意理念。德国卡尔斯鲁厄设计学院的平面设计系的麦修.因伯顿教授开过一门“建筑与文字设计”的课题, “建筑”是三维的概念, “建筑”与“文字设计”合而为一, 显而易见, 是教授为提高学生的创意能力而设的一道难题, 其目的是迫使学生打开思路, 将二维结构跳到三维结构, 在这一过程中去发现灵感的火花和制造不可思议的可能性。在这样一种灵动的、无拘无束的创意空间, 锻炼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一个作品需求出发的主动创造精神。这种非常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值得教育者去学习、借鉴。

启发式地教学理念融入到课程中, 更为尊重个人的个性化表达倾向和选择, 诱导学生从自身内心需要的时候去寻求美和有意味的样式。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去想、去发现、去创造。同时也能启发与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意识, 鼓励学生在平日多欣赏优秀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现代艺术、先锋艺术等, 全面提高艺术审美素质。学贵善思, 学贵有疑, 引导学生从多方位知识领域中去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给学生以思维想象的空间,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不认为现存的一切都是正确和合理的, 因而能不依平庸、不承袭陈规。艺术类学生中有不少是“不守规矩的”, 教师一定要因势利导, 不能轻易封杀。学生自我表达的空间大了, 思想也就会自由、活跃起来, 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机, 也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创意思维和想象力。

二、课程教学侧重于思维训练

笔者认为, 目前的许多学生毕业以后并非把本专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从长远的目标来看, 如果在学校中能学会思维和方法, 对于他们毕业后从事任何行业都是有所益的, 也才能成为一个人成长的无穷动力。西方的“进步主义教育者”杜威谈到“学校中求知识的真正目的, 不在知识本身, 而在学得制造知识以应需求的方法。……就学生心智而言, 学校所能做或需要做的就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一个人的职业成长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学会正确的思考才能应对不断涌现的新事物的挑战。周至禹在《思维与设计》一书中谈到:“过去, 我们的教学目标往往定位于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的, 而不是把没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 使其敢于并善于提出问题。须知, 学问就要“问”, 学会通过发问“为什么”开始自己的思考, 这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思维训练的是人, 是对于自我的发掘与完善, 因此并不是一般创意思维训练。艺术设计中的思维训练正是把艺术中的视觉表现与形象思维特点相结合, 通过训练开拓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艺术设计, “设计”本身包含了思维的过程, 包括内容到形式的一系列推导和追究, 其间充满了准备、孕育、确定和验证的思维活动, 而落实在设计的造型阶段则需要各种艺术思维的介入, 包括直觉、灵感、意象的产生以及想象力的催发。课堂上, 更重要的是, 透过设计方法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 因为开阔的思维可以让学生发现更多的设计方法。设计的教育体系应更加追求对设计创新系统方法和思想的应用, 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认识设计和进行创造, 进行多种思维训练。每一种思维训练手段都能充分调动想象力, 每一种思维方法都能创造独特的思路。

三、运用暗示教学法

现代的课程教学融入了多种的教学手法, 在众多的教学手法中, 笔者尤为推崇保加利亚心理学博士洛扎诺夫提出的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突出的是教学的情感性。暗示教学法依据的原理是:人类在学习过程包括了大脑两个半球的协调活动, 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的统一, 以及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而通常人们的教学总是人为地将它们分割开来, 使学习潜力未能充分发掘, 暗示教学法就是要把它们统一成一个整体, 发挥整体功能, 尤其注重调动和发掘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的大脑无意识领域和情感活动的潜能, 使学生在精神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洛扎诺夫认为在精神放松状态下, 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最有利于激发人的超强记忆。暗示教学法的有基本的三条原则: (一) 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教学始终要使学生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 无论教学的哪一个环节都要满足学生在情感上的需要, 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满足求知欲的一种快乐。课堂上讨论某个主题的时候, 教师可以暂缓不做出任何发言, 先让学生们踊跃发言, 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课堂规则是少提批评性意见;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和补充意见;鼓励各种想法, 多多益善;追求与众不同、甚至离题的想法。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进行创作。在此时, 学生与老师都是平等的, 对话是在设计者与观看者之间进行的。讲评的目的是鼓励不同意见的表述, 使每一个参加评论的人都能各抒己见。在宽松的言论自由的环境中, 激情的创意火花容易迸发而出, 教师和学生都能从中学到新的东西。 (二) 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潜力。利用学生的情绪,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绪生活。当学生自己有所发现时, 会产生兴奋感, 自豪感, 会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这些情绪上的体验对学生将是一种极大的激励。 (三) 暗示相互作用原则。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尊重的关系。课堂讲评是艺术课程教学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讲评中, 学生们要展示自己的作品, 并通过对话的形式来表述自己的设计创意和表现过程。在课程组织中, 要求学生在设计中的表达能力通过语言表达、图形表达、作品实物表达来体现, 其中语言表达通过对作品设计过程的陈述, 阐述设计的创新观念、思维过程、灵感来源、完善经过、通过语言表达使学生相互启发。先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 也学会分析他人的作品并作出评价, 再由教师综合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设计作品评价着重在作品的个性、想象力、表达能力、形式感等方面, 以利于因材施教并增强学生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设计热情。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 使得课程的展开变得周密而充分。

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教给学生如何学远比学生具体学什么还重要。古人云:“事必有法, 然后而成”, 好的教学方法如同一把万能钥匙, 能打开学生不同个性的思维, 启迪才智的发展。开放式的教学观, 启发式的教学理念, 互动的过程教学, 并善于利用“情感”因素, 合理安排教学的内容与方式, 并尽可能地通过直观形象化的教学语言手段、生动而丰富的教学方式, 甚至通过了解学生的气质, 心理状态、个性特征, 以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畅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研究学习艺术设计的学习方法, 增加学习方法的传授, 怎样教与如何学是观念更新在课程教学方法上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周至禹编著.《思维与设计》,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 吴文侃主编.《比较教学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

[3] 杨小微主编.《现代教学论》,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年

[4] 邬烈炎.《走向研究型课程——以设计基础教学为例》,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4年

上一篇: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研究——之数人环境侵权责任研究下一篇: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生态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