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需要真诚的思考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艺术需要真诚的思考(精选8篇)

艺术需要真诚的思考 篇1

来源:《求是》期号:2013/16作者:杨庆春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作风之一。9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揭露党内的各种错误和不正之风,巩固和发展了党的团结和统一。总书记强调,要倡导开展积极的善意的实事求是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家坦诚相待、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总结经验教训,交流思想认识,达到帮助同志、增进团结、做好工作的目的。这再一次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真实的团结需要真诚的批评。只有严肃认真、真诚如一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实现上下同欲、众人同心的团结,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批评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境界。批评公道正派,才不会言不及义。领导批评部属,上级批评下级,同志间相互批评,都是负责任的表现。如果只是维持表面上的一团和气,大家都做老好人,那就不需要、也不会有健康的批评。只要批评不是借机泄私愤、寻机报私怨、伺机穿“小鞋”,批评就是同志间的相互信任和关爱。正确的批评不是背后的指责,应是当面的指正。在延安的一次会议上,有人对彭德怀组织指挥“百团大战”提出不公正的批评甚至责难。彭德怀决心和毛泽东交换意见,并要求周恩来作中间人,于是有了著名的“延安君子协定”。毛泽东开门见山:第一把话讲透;第二可以骂娘;第三各自检讨,不准记仇,不影响工作。毛泽东自我批评、开诚布公;周恩来坚持事实、不偏不倚;彭德怀言无不尽、胸怀坦荡。党的领导人对批评的诚恳态度,更激发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的抗日热情。开展批评难,难在有私念;批评要真,真在一片公心。真,既是认真,又是真诚。这是很高的一种境界。

批评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风气。坚持原则、出于公道的批评,一般不会得罪人。如果引起被批评者厌烦,不管批评者怎么认识,首先有责任问自己,为什么批评的对象经不起批评?批评的方法是否得当、火候是否欠妥?这都是批评的学问。是私下进行,还是公开交锋;是点到为止,还是摸清搞透,全靠批评者对这门思想武器掌握运用得如何。当干部工作顺利时,及时提出要注意的问题,提醒小心摔跤;当干部犯了错误时,又从不恶言厉色、冷嘲热讽,而是耐心地批评帮助,因此,当事者都能心悦诚服,信心倍增。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团结,倘若适得其反,有违初衷。有的领导怕批评人,主要是担心民主测评时丢选票。这种担心岂不是私心?批评要凭底气硬。底气不足,心气就不顺,风气必不端。

艺术需要真诚的思考 篇2

和其他学科的大学教育一样, 美术学院教育作为现代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 与其他古代形态教育在本质上的区别, 即它不仅要继承传统, 还有发展传统, 创造未来的使命。曾经铸成经典的巴黎皇家美术学院在19世纪的现代主义大潮面前, 为维护其经典的价值地位而采取拒绝和排斥的态度, 学院主义在那个时期成为保守主义的代名词。但是, 曾经的“经典学院”对其使命的漠视并不意味着大学领域的怠慢, 集中在魏玛国立包豪斯造型艺术学院旗下的一批优秀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们, 凭借自己对现代文明的敏感和教育职能的深刻认识, 以勇敢的实践精神开创了符合20世纪工业文明发展方向的新教育模式的先河。包豪斯艺术教学的理念和实践不仅深深地影响了此后半个多世纪的艺术教学的发展, 甚至还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整个视觉造型艺术观念的拓展。

中国的美术学院教育历史不足百年, 是在西方的模式上的不完整移植, 是欧洲和前苏联美术学院教育模式的改造产物。最初引入西方学院教学时被我们作为“进步文化”选择的主流内容, 在当时的西方并不站在进步文化的立场上, 无论是艺术原则还是技术系统都源于古代经典。既不包含印象主义之后的现代艺术观念, 也不包括包豪斯学院代表的新艺术教育理念。就这一在中国形成的教学体系本身而言, 完善其主体构造的前苏联模式本身即是一个有很大片面性的模式。它忽略了艺术与科学的分别, 以自然科学逻辑的推理代替人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程式化的教学和密不透风的课程系统, 与其说是培养艺术家, 不如说更像是艺术学生的产品生产。

“艺术的误导”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即体制内与体制外。体制内的误导主要指美术学院主导下的艺术传播, 而体制外则主要指改革开放以后全面商业化的艺术市场。先说说美术学院, 它无疑具备了中国行政体制的一切特点, 属于“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特色”, 所以不言而喻的, 它很难有所革新。作为一种文艺领域的化石, 我们甚至可以从它身上看到新中国文化史的镜像。

民国时期, 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等人曾尝试将西方艺术及美学引入中国, 潘玉良的油画也算面相不俗, 但这仅仅是启蒙, 是中国艺术第一次尝试呼吸新鲜空气, 这空气给予很多中国画家以营养, 令中国的传统绘画有了不同的气质面貌, 但中国人在西画方面还并无堪称“伟大”的建树。自从列宾风格与苏维埃风格的混血儿进驻中国美术学院, 它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好比基督教东正教离开了他的希腊老家之后, 反而客居俄罗斯大地而成正统。漫长的西方艺术中的一支基于政治原因突然强行植入中国, 并成正统至今, 这本身即违反了艺术正常的发展规律。艺术本身是非政治性的, 当政治经济地缘等因素发生变化, 会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状态与思潮, 进而影响到艺术潮流, 这是一种自发的变化与响应, 因此, 艺术的形式或风格就与当时代人们的精神状态息息相关, 人们很容易对同时代的艺术产生共鸣, 而“植入”的艺术显然不具备这种基础, 自然会与社会大众相隔阂。我们知道:艺术是人类心灵对生活与世界的种种影像, 失却对生活的热诚关注, 艺术创作必偏离正道。

目前, 中国的美术学院教育就像一个真理宣教中心, 对试图学习造型的青年们提出一套清规戒律, 即所谓的素描、色彩、速写、创作。这套方案并不测试他们是否具备创造的资质, 而是看他是不是西方写实体系的顺从者, 对这套教理掌握的程度决定他能进入哪一座大门, 中国的艺术院校基本是统一教派不同级别的分类。

但是, 人们只能选择校门而无法选择教理。原因是大家根本没有选择教理的机会。全国的教学大纲几乎是学院间彼此的临摹版本, 框架就是前辈们从西方趸来的, 核心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逐步完善的透视学, 以及空间、体积、比例、解剖、色彩等要素。

视觉造型艺术是由视觉和造型训练两部分构成的, 透视学原理为视觉仿真手段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同时也内化成写实艺术的方法论。他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让我们的美术学院表面上是热衷传授“造型艺术规律”的地方, 可除了传播西方15到19世纪中期那个唯一体系之外, 更像是排斥其他造型艺术的连锁店。

当造型艺术教育被这样的“透视学”统一之后, 艺术家创造性的广阔前景, 被抽离得只剩下按“透视学规律”去再现这条狭窄的道路。造型艺术从来都是人类创造力的另一个纪念碑, 可自从中国的教育体制认定以透视学为核心的写实体系为唯一标准之后, 就再没有其他艺术规律跻身的余地。一方面, 这种教育导致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造型艺术变得单调乏味;一方面, 又使得当代的艺术实践为南郭先生和皇帝新衣的制造者们大开方便之门, 因为造型艺术几乎丧失了可资检验的标准。而标准的沦丧恰恰是现行艺术教育无视“眼睛的自由”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西方从14世纪逐步完善起来的观看体系的确有助于学生获得基本技能, 代价是他们要像信仰某种宗教一样, 只能用唯一的视点来观看这个世界。真理式的教化禁绝他们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也禁绝了通向其他道路的可能。我们的美术教育除了在“西方”身后亦步亦趋, 对透视学视角之外的世界一概视而不见。所以, 中国的学院美术教育只培养了出色或者平庸的学生而鲜见艺术家。假如引进写实的造型艺术会丰富我们的表达手段是合理的说法, 那么所有大学整齐一律地把教学大纲定在向这种造型理法学习就显得荒谬。

如果我们承认西方20世纪的造型艺术还有可取之处的话, 最充裕的理由应该是:当代艺术终于冲破文艺复兴以来透视学的集权制, 进入了以眼睛的解放为特征的艺术民主时期。对于我国的艺术教育而言, 如果一定要和西方恪守师承关系, 值得讨论的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以透视学为主干的模仿体系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既方便学习又便于讲授, 它的好处已经不用进一步去证明了, 透视学原理的发现应该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值得称道的成果之一。他给中国学院教育带来的问题其实与这个体系无关, 是我们在把他引入视觉造型艺术的教育体系时不恰当的奉为唯一的看法。模拟对象与造型的独创性形成结构性的冲突, 这种内在的矛盾总是首先抹杀眼睛里的异常信息, 最终导致符合透视学原理的中规中矩的造型。当移植来的西画体系成为所有造型艺术根基的时候, 我们的艺术教育在唆使生动的眼睛申请集体整编, 心甘情愿的充当西方艺术的尾随着。

西方古典写实系统的确是一个完美的技术系统, 它曾为欧洲古代艺术辉煌的创造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和工具。即使到今天, 对许多不同种类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和写实主义艺术家来讲也依然如此。从许多方面看这个技术系统都有足够的理由在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中存在下去。事实上, 19世纪现代主义艺术对传统学院教育以及古典艺术的颠覆性挑战也并非源于对这一体系内部逻辑完整性和合理性的否认和怀疑, 而是由于社会形态变化导致了社会文化的需求发生变化, 艺术的关照对象发生了转移, 人们对创造智慧的激励超越了对高超技能的欣赏。“技能崇拜”就个体艺术家和教师而言, 无论在今天甚至将来的艺术创作和教学活动中的存在都是合理的,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教育中把握这样一个原则, 就是将技能转化为创造性工作地有效技术准备而不成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阻碍或束缚。但是, 现实中的问题恐怕远比语言文字的讨论复杂得多。如果传统造型语言和材料技术的掌握在教学中已不再具有绝对价值, 对创造性智慧的重视, 使语言技能和材料技术成为与个体选择相关的相对成分, 那么, 如何使学院教学的课程体系能够真正对具体的学生产生实效?面对当今视觉艺术形态的大观, 应如何理解课程体系中基础教学含义的内容?由于新视觉媒体和技术介入的不断扩充, 如何使有限的课程系统有效地包容这些不断膨胀的内容?如果我们承认技能和技术在现代艺术中的相对地位, 原有的传统写实体系也理所当然的在课堂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那么, 又如何在新的课程系统中有效保留这一内容?如果说,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 我们的教学过多地依赖西方写实系统的法则而忽略了对中国传统精华的传承, 怎样使其融入系统而不是简单的填入?中国地域广大, 文化传统源远而丰富, 如此多的院校间是否应该或有必要构筑一个统一的课程模式?或者应该相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院校间的差别空间?

人们对创造才能的重视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的理解, 依照这样的观念, 教育的职能不再是单纯向下一代传授某种技能或技术方法, 甚至也不是依照某种既定的教条去接续规范。教育是一种创造, 是将学生的某种可能的潜在才智开发出来, 并激活的智慧活动。优秀教育者资质是对人类品性中有价值的潜质的洞察力和将这一潜质转化为智慧财富的创造力, 知识和经验是实现此目的的必备条件, 但不是目的本质。

反省和质疑并不是一个狭隘的是非功过的简单评判, 我们面对的是共同问题, 我们每个从事学院艺术教育的单位或个人都有责任寻找答案。而且只有通过切实的教学实验和实践, 才可能接近真实可靠的答案。如果我们果真对历史持乐观态度, 我们应当看到, 这种反省和评判的自觉当是中国学院美术教育即将真正走入成熟的先兆。

摘要:对创造才能的重视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的理解, 依照这样的观念, 教育的职能不再是单纯向下一代传授某种技能或技术方法, 甚至也不是依照某种既定的教条去接续规范。教育是一种创造, 是将学生的某种可能的潜在才智开发出来, 并激活的智慧活动。优秀教育者资质是对人类品性中有价值的潜质的洞察力和将这一潜质转化为智慧财富的创造力, 知识和经验是实现此目的的必备条件, 但不是目的本质。

关键词:学院艺术,创造,文艺复兴

参考文献

“最美”需要专注和真诚 篇3

而偏偏就在此时,一直以人文历史、百姓民生为特色的北京卫视,以《最美和声》为突破,杀入了音乐选秀类节目的战团,让人颇感意外。虽然没有大红大紫,但“你唱我和”的差异化概念,还是在众多音乐节目中有很高的辨识度,给观众留下了“纯净、清新”的好印象。尤其是节目摒弃了让参赛选手“痛说家史”的煽情设置,没有导师掐架、没有洒狗血的意外,有的只是对音乐专注而认真的态度,因而节目一经播出就获得了较高的社会美誉度。

《最美和声》是北京卫视首次以制播分离形式推出的音乐类竞技节目,模式源于全球最成功的音乐秀节目之一、美国ABC电视台节目Duets。

节目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表现形式,采取了“红花配绿叶”的模式来选秀。比赛过程中,明星与草根歌手必须精诚协作。这种“双人赛”形式,颠覆了以往节目中参赛歌手是惟一主角的局面。当陈羽凡与学员陈俊豪合唱《小草》,胡海泉和学员肖洒合唱《离不开你》时,观众不由得会为两位知名歌手能如此放下身段、为草根学员充当伴唱和背景音而感动。

当“煽情”成为选秀类节目必不可少的杀手锏时,《最美和声》做到了只以纯粹的音乐来打动观众。当学员肖洒刚准备痛说北漂的悲惨经历时,导师陈羽凡毫不留情立即打断,要求他好好唱歌,用心去表达音乐。其他参赛的选手们也从来没有故意隐瞒自己的专业能力而“扮草根”,无论是范玮琪的师妹曾静玟,还是胡海泉御用的鬼才音乐制片人丁于,或是早已与陈羽凡熟识的米可,还有演员黄永卓等,都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真实的身份告知观众。

据北京麦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统计,《最美和声》的“社会美誉度”位居2013年各类卫视大型音乐类综艺节目的榜首;在其主动发布的新闻中,多为与赛事赛制、导师专业性、选手成长故事相关的报道,没有坊间八卦和绯闻炒作,这显示出节目专注于音乐,力求用真诚态度面对观众的用心。

《最美和声》对北京卫视而言有四个“首创”:第一次在卫视节目定位上全新的尝试和突破,第一次播出大型电视音乐季播栏目,第一次引进国外版权模式,第一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制播分离。如此之多的“第一次”,展现了北京卫视尝试、创新、探索的决心和信心。北京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副主任牛振青谈到《最美和声》时说:“这次北京卫视主动拥抱了社会上的精英力量,请外援、借外力,一起推动北京卫视的节目创新,培养出一流的节目制作团队。尽管这个尝试才刚起步,但我们希望能够赢在未来。”

无疑,《最美和声》是北京卫视转变办台思路、开门办节目的转折点。为保证节目效果、力求音乐专业性,节目组邀请了著名音乐人、第一季《中国好声音》音乐总监王笑冬担任音乐总监,台湾著名音乐制作人刘天健担任艺术总监;节目组还配置了顶级音响设备和现场乐队,并由担任过北京奥运会音响师的邵勇坐阵把关。

评委方面,《最美和声》也本着打造专业团队的理念进行邀请。不管是“性情歌者”陈羽凡、“音乐诗人”胡海泉,还是“摇滚天王”萧敬腾以及“氧气歌后”范玮琪,都是实力派明星。几位评委性格迥异,也代表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而不同,这样的人员组合使得比赛更加精彩好看。

《最美和声》播出后,给北京卫视的收视群体注入了年轻的活力。以往,北京卫视的主要收视人群稳定在中老年观众,《最美和声》则吸引到了更多25-50岁高收入、高学历、高购买力的女性观众,其中15-24岁的青年观众提升幅度达到123%,外地观众贡献比则占到80%以上。青年观众的激增,更为北京卫视提升国际化、时尚化的品质注入动力,这也是北京卫视决定改变的初始动力。

友谊需要真诚励志故事 篇4

后来,青年的父亲听闻此事,就对他说:“人家都说海上的鸥鸟喜欢同你玩耍,毫无戒备,你何不乘机抓几只回来,也给我玩玩?”他立即回应道:“这有何难?”

次日,青年早早地出了家门,驾船出海,迫不及待地盼着鸥鸟们的到来。

可是,那些聪明的鸥鸟早已察觉到他的异常神态,因此只是在空中盘旋,而不肯落到他的船上。当青年准备伸手抓它们的时候,鸥鸟们就“呼”的一声全飞走了,青年一无所获。

艺术需要真诚的思考 篇5

一、案例式教学方法的引入

要想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的生动,妙趣纷呈的案例必不可少。有老师抱怨课堂讨论气氛不热烈,学生不积极。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笔者总结案例教学的成功经验,有如下几方面:首先,案例的选择要新。好的案例的选择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一些老掉牙的案例学生当然没有了讨论的激情;其次,案例的选择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有的案例确实很宏大叙事,可学生也就高山仰止,无话可说了。比如说上课过程中谈到大学精神时,我切入颇具争议的“真维斯”冠名清华教学楼事件,请学生们予以评论。在学生们争辩中引导学生明白大学可以接受商业,但不应该商业化;大学也可以和资本亲近但不应该被资本奴役。大学精神应该表现为独立的人格、批判的精神、创新的品质。清华“真维斯”楼事件发生在今年5月份,新鲜度足够,又是发生在大学里的事情,在这种具体设定角色与情节的情境式教学中,学生们深有同感、侃侃而谈,既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训练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可以说一次成功的案例教学。案例式教学还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说案例要提前布置给学生,我的通常做法是提前一次课把案例布置下去,这样可以让其有所准备、有所思考;再比如案例教学对老师的要求很高,老师要高屋建瓴,既要懂得把握全局,又要会调动全场的气氛,在点评时观点要独特,归纳要精辟,使学生真正觉得从案例讨论中有所获得。

二、课程教学中增加学生的参与与互动

现在的大学生是不甘寂寞的一群人,他们需要展现自我的舞台。如果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成满堂灌的说教形式,学生会自然而然产生逆反心理,而得不到想要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和学生互动和交流。(1)自我介绍。我校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都是大一新生,互相之间并不熟识,为了有一个更融合的课堂气氛,第一次课上我让同学们玩了击鼓传花游戏,传到花的同学除了要自我介绍,还必须介绍其前面的两位同学,且鼓励同学进行才艺展示,以给大家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这一游戏,为后面课程的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课前十分钟时事评论。规则是前一次课报名,每次有3名同学上台表演,总时间不超过十分钟,评论的内容可以是时事、新闻或身边发生的事。此环节的运行在我的教学中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同学们踊跃报名,不仅开始积极关注身边的时事新闻,而且明白口才是表达思想与情感的精华。(3)作业展示。作业根据不同的主题,要求学生制作课件并配合演讲。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搜集信息,制作Flash动画、Power Point演示文稿,有时还要亲自拍摄DV,亲自动手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所谓有的放矢,教学应该根据受教育的对象而制定相应的策略。当代大学生是在网络普及的形势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知识面宽广,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然而,由于刚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们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完全树立,极易被一些个别、极端的人和事物所影响,又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自尊和自卑经常融于一身。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生活方式、认知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当前大学生的现状,积极研究寻找应对策略。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在教学中尽量做到与学生有共同语言。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教师与学生之间才有沟通的余地。比如说网络语言在学生中非常流行,而如果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适时、适度的使用,不仅不会流俗,而且会起到很好的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距离的作用。除了迎合学生,还要达到一定的改造学生的目的,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而我们的课程设计也应该紧紧围绕此目的而展开。比如说开课之初即告知学生这门课学生必须遵守的规则,讲解规则的含义和规则生效的基本条件,朝着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有公民意识的方向前进。

艺术需要真诚的思考 篇6

一、本土艺术教育的现状

以美术院校为例, 在我国, 自建国后, 美术院校多采用西式教学方式, 但对本土文化的重视程度还是相当高的。属于中华本土文化艺术的国画、建筑等并没有被西方艺术的传入而显得薄弱。

但对于非艺术类大学生, 这一点就显得生疏了很多, 相反, 对西方的绘画、建筑、设计等却通过多种途径不断获得。这些直接影响了新时代大学生情操的培养和知识面的拓展。因此, 将本土艺术内容纳入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中已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对非艺术类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同时, 要对本土艺术教育提高重视。

二、本土艺术教育的结构

欲使非艺术类大学生得到很好的本土艺术教育熏陶和学习, 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必须达到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渠道的完美结合。

(一) 教育者

在高校推行本土艺术教育, 其传播者即是受过良好训练的教师。教师必备的素质如下:第一, 对本土艺术的概念、特性、分类了解透彻;第二, 掌握中华本土艺术, 或地区本土艺术各种类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风格、艺人等;第三, 熟悉民风民俗, 具有将民间艺术品与民俗相结合讲解的能力;第四, 具有初步的动手能力, 适当演示;第五, 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在学校的支持下, 可以带领学生到相关地区进行田野调查。

总之, 作为传播本土艺术特色的教师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拥有传播民族文化的崇高使命感, 才能将这一特殊的教学形式进行得顺畅、生动。

(二) 受教育者

许多非艺术类大学生可能存在一种困惑, 觉得不是自己专业的知识学了没有必要。其实, 每一名大学生都应该有一种社会责任感, 将中华民族延续五千年的文化香火继续传承, 不愧于龙的传人。

而作为这一教育体系的受教育者亦应具备一定的素质:第一, 求知欲, 不要将求知欲限制在自己专业的小圈子里, 而应向宽泛处拓展;第二, 民族自豪感, 不要盲目地崇拜别的国家、民族取得的成绩,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对本土艺术的学习只有怀有民族自豪感的大学生心中才更加会发出光芒;第三, 审美意识, 在本土艺术的学习中, 一定的审美修养是必须的。大学生只有了解美的真谛、欣赏美的形式、掌握创造美的方法, 才能从正确的角度欣赏本土艺术的魅力所在;第四, 包容理解态度, 在本土艺术中, 亦会出现历代普通民众的作品, 要区别于宫廷艺术的华贵、细腻, 要正确分析其美所在。

(三) 教育渠道

在高校中适合开展的本土艺术教育渠道主要有:理论知识、欣赏、采风考察、实践四个方面。

理论知识主要指学生对本土艺术的实物、历史、工艺进行的描绘和整理。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对本土艺术教育起到铺垫、补充、整合的作用。对本土艺术的整体概况或某一门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是对欣赏、采风考察、实践三种方法的补充。

欣赏本土艺术包括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方面, 是看得见、摸得到的。这是本土艺术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欣赏本土艺术, 可以使本土艺术在受教育者面前变得直观和鲜活。受教育者要学会在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 诸如衣食住行等方面寻找本土艺术的魅力, 去积极地欣赏和学习。

采风考察是受教育者亲自到某一本土艺术的发源地进行实地考察和感悟, 对其人文、民俗等进行零距离接触。

实践是指受教育者亲自对自己感兴趣的本土艺术进行操作, 如进行以下练习:国画、剪纸、京剧、越剧、泥人等。这些对培养学生热爱本土艺术的兴趣和热情大有益处。

三、本土艺术教育的作用

(一) 增强民族归属感

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当代大学生所接触最多的往往是西方艺术, 对本土艺术的忘却自然会丧失一种民族归属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的特色文化和艺术形式, 作为中华民族的大学生难道不应该对本土艺术进行学习吗?从中能自豪地树立民族归属感。

(二) 培养传统道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诸如“孝”“俭”“忠”等优秀道德品质, 被无数艺术家通过绘画、文学、音乐等形式表现出来, 通过艺术的熏陶培养传统道德观念, 这一有效教育形式即形象又生动。值得借鉴和发扬。

(三) 传承本民族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文明古国,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艺术内容。在现代教育中, 对非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教育缺少的恰恰是这一部分最为丰厚, 最为鲜活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联系就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 就没有世界的。鲁迅先生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 有地方色彩的, 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即为别国所注意。”事实证明, 为世界各国所共赏的中国艺术作品, 决不是亦步亦趋模仿他国的作品, 而是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红楼梦》译本在法国出版后, “人们就好像突然发现了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 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影片《喜盈门》被外国观众誉为具有“世界性的主题”的“国际性的影片。”而世界艺术是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民族艺术, 即本土艺术。[1]黑格尔说:“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当然是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所共赏的。”世界艺术亦是表现人类共同美的民族艺术。[2]毛泽东同志指出:“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美, 不同阶级之间也有共同的美。”正如“口之于味, 有同嗜焉。”[3]

所以说, 对本民族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关系到本民族的艺术是否能成为世界的艺术, 至关重要。

结论

综上所述, 非艺术类大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接受本土艺术教育是非常有必要性的。非艺术类的大学生与艺术类大学生一样, 需要提高审美能力、拓展知识面、增强其民族归属感。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本土艺术需要通过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爱护不断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

关于艺术市场你需要知道的六件事 篇7

最引人注目的方面之一便是拍卖行拓展他们生意的方式,持续性地收购覆盖了所有的营收领域。关于他们进入私售领域也已经有了很多的报道,两者都作为他们内部运作的一部分,并经由以二级市场资源为重点的专门零售网点(佳士得不久前才增加了他们的纽约空间)来操作,但是在一些该拍卖行新展厅组织的展览中,还包括了一些直接来自艺术家委托的作品。

这种情况在苏富比和佳士得位于香港的销售空间也有显著地体现,另一个例子是苏富比在英国查茨沃思庄园举办的每年一届的杰出雕塑展,其中也包括一些来自艺术家工作室直接委托的作品。

一级市场的渗透

一级市场的渗透将是最后的处女地,允许拍卖行在艺术市场的各个方面分得一杯羹,从艺术作品的生产到最终的销售。在佳士得较早的尝试中,打算通过收购鹿腿画廊来进入这一领域,但是最终失败,对于苏富比来说,这是值得学习的一堂课。这家公司肯定也对2008年直接地销售来自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工作室的作品有所反省,尽管在那时候看起来很成功,但是接下来导致了赫斯特作品价格的下跌和藏家收藏欲望的减退。对于拍卖行来说,将他们的私售空间视作一种能在未来强有力地介入一级市场的媒介,是一种必然的逻辑,但这很少公开。

拍卖行和互联网

拍卖行进入互联网是另一种分裂。苏富比可能也是由于激进投资者的压力,已经和eBay达成了合作。佳士得也借助电子商务向前迈进了一步,现在,它提供了一种“点击即买”的服务,还有另外一些可收藏的拍品。再者,这些将自己描述为“艺术商人”或者“艺术人”的顶级拍卖行通过进入在线市场来不断地拓展他们的业务方式,也释放了一种信号。

市场的狂热

作为经销商,他们的传统做法被其它的方式所扰乱。通常被称作“李欧·卡斯特里”的模式是画廊帮助一位艺术家缓慢地发展事业,并从他或者她的成功中获得回报,但这受到了威胁,这不仅是因为超级高古轩画廊的强大火力。艺术家的物色由于投机倒把者的出现而加剧了恶化,这些人可以成就一位艺术家的声誉和快速提高作品的价格。10月份,在伦敦举办的当代艺术拍卖会就很引人注目,众多上拍的年轻艺术家作品仅仅才创作了两三年,在2013年,卢西安·史密斯作品在苏富比的上拍就是一个例子。

就此事而言,有两个分裂性的方面:首先,是对艺术家职业生涯的影响。作品价格的爆发式增长和快速转到拍卖行将对艺术家接下来做什么形成挑战——是继续创作这些成功的作品,还是冒着风险探索新的,但有可能不适宜销售的途径来快速消除这些影响。其次,这些一夜成名的故事鼓励“偷猎”行为,并与一些艺术家迅速地提升画廊的食物链,还有就是扰乱了传统模式。而且,可能更糟的是,这种投机倒把现象似乎已经触发了一类机会主义的艺术家生产适宜市场的作品。

“李欧·卡斯特里”模式也由于全球化遭到削弱:艺术家可由不同国家的画廊代理,这种情形不可避免地影响艺术家和画廊彼此的承诺。

博览会疲劳

分裂也影响到了博览会。直到最近,对于藏家来说,参观所有重要的艺术展览都是可能的,但是随着艺术博览会数量的急速增长,这变得非常的困难,即使是对最具有决心的全球旅行者。“博览会疲劳”这个术语越来越流行是有充分理由的:藏家开始变得精挑细选,顶级博览会也不能做什么来改变这些。这同样也适用于艺术画廊,除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玩家,他们有财力和人力在一年中参展数十场博览会,更多的艺术经销商被迫做出更具策略性的参展计划。

风险与选择

另外,越来越多的问题是选择博览会还是画廊项目的冲突,这其中有很多难解的问题。博览会代表的是一种大和不断增长,这是画廊倾向选择的部分原因,除了被巴塞尔艺博会、弗雷兹艺博会、军械库艺博会或者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正式确认”参展外,其它都存在着一些变数。但这种选择是基于画廊的项目,由于资源限制,必然对中小型的经销商产生限制,参加博览会并运营一个受尊敬的画廊项目对画廊的财力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压力。此外,能进入顶级博览会参展还可能依赖于画廊同意展出的作品是否容易销售,因为这关系到收入来源。

除了超级画廊,对其它画廊来说,艺术博览会代表的可能是一种相当大的风险:一场博览会得来的营收可能要用于支持下一场。假如博览会效果不佳,或者一笔交易未能达成,这都可能产生毁灭性的影响。

蓬勃发展的新兴经济体

习作评语需要一点艺术 篇8

一、交流谈心型

小学生的心是透明的, 似一块块纯净的水晶。当他们心中承载了不应有的重负时, 他们往往需要倾诉、需要疏导交流。宋同学在一篇日记中写到了成长中的烦恼, 家长每个双休日都让他上提优班, 甚至平时晚上还要上课, 常常搞得很晚。他不理解, 他讨厌这种教育方法, 感到苦闷。对这样的作文, 我写了如下评语:“读了你的文章, 作为老师, 我沉默了许久, 和你一样心情沉重, 但我很快放下了沉重, 因为我知道这是教育体制造成的, 作为个体, 我们无能为力。但是, 孩子, ‘成人不自在, 自在不成人’。我们应该学会适应环境, 而不能指望着环境适应我们。看得出你很努力, 老师相信你会迎来一个个丰硕的秋天。”当这篇评语反馈到孩子手中时, 笑容又天天挂在了他的脸上, 而他依然在忙碌地学习着。

二、肯定激发型

在批改学生习作的时候, 我们老师要用一个放大镜去寻找学生习作的优点。学生习作有的在遣词造句上较为优秀, 有的结构较为完整, 有的有一个较出色的结尾或开头, 针对这些长处可采用肯定激发型的评语。如:“这个词语用在这儿很贴切。”“你写的这个结尾意味深长。”“你巧妙的过渡, 使文章更精彩。”学生阅读到教师这样的批语, 会感受到自己在习作中某一方面的成功, 从而激发了他们的习作信心和兴趣。

三、欣赏指导型

一个人得到别人的真心欣赏就会感到愉悦, 愉悦之余最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 孩子更是如此。

毕同学在一篇日记中写了他与爸爸之间发生了矛盾, 他爸爸误解他不认真读题造成了错误, 他在日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气愤讨厌一下子涌上心头, 我再也不喜欢爸爸了。日记的内容具体生动, 而平时他的文章大都空洞, 缺欠具体内容。于是, 我在评语中写道:读了你这篇日记, 我感到惊喜, 同时也感到遗憾。惊喜的是你原来也可以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其实, 写作文就这么简单, 只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写出事情的重点过程就叫具体了。老师相信这次你对“具体”二字一定有了厚实的理解。更相信下次你还会写出更好的文章。遗憾的是爸爸误解了你, 你怎么不找他谈呢?他那么爱你, 你也爱他, 就一次误解, 你就不喜欢他了吗?你那么乖巧, 那么聪明, 老师相信你会用你的智慧处理好这件事。然后再把处理的结果、感受简单地写上去, 文章会更丰满。

当这篇评语辗转交到孩子爸爸手中时, 他感到内疚之余, 还专程到学校与我一起探讨孩子的思想、作文等方面的辅导教育问题。孩子的作文一天天进步, 日记也充满了孩童的欢乐。

学生的作文有时会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妙语, 教师一定不能吝啬欣赏性的评语。一些学生阅读面广, 写作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古诗文, 从而对文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时, 教师不妨送上一句:“你的知识储备丰富, 知识面真广。”也有学生作文通篇文采飞扬, 比班内学生明显高出一筹, 教师就可以这样批注:“欣赏你的文章是我的一种荣幸, 几年后或许你的名字会家喻户晓。”我想每一个孩子读到这样的评语都会心花怒放。

四、征求意见型

学生写作是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 往往表达出独特的认识, 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去任意修改, 以致文章中美好的童真、童趣在修改中消失。当然, 对学生某些不规范的语言, 教师还是要适当点拨, 但要用征求学生意见的口吻。如有学生写道:“我实在很高兴很高兴。”我们可以这样批语:“你的心情老师可以理解, 如果换成‘此刻我难以表达心中的喜悦’, 是否更妥当?”

五、婉评抒情型

如果说学生的作文离不开情, 那么, 教师的评语更离不开情。当学生把作文当做向老师表露情感的舞台时, 教师的评语就应该是展开对学生寄予深情的天地。对学生作文的评价, 断然不可一味地抬高, 有时也需要一定程度的呵斥, 但这种批评应是善意的, 委婉的。

有一个学生写作时经常忘加标点符号。在作文评语中, 我这样指出:“当老师打开你的作文本时, 总能听到一阵哭泣, 原来是句子们挤得难受, 标点符号们又觉得你不重视它们。你想想, 如果你每天坐的位置一直很挤, 或者, 当老师像你轻视标点符号那样的轻视你的作文, 你难道不难受吗?”当学生从我的评语中读到批评而羞涩时, 却一点也没有伤害他们对作文的喜爱之情, 反而更能使学生从评语中感到温情。

上一篇:建筑工程资质下一篇:“绿色上网、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