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教学课程设计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诗词》的教学课程设计(精选13篇)

《古诗词》的教学课程设计 篇1

【摘 要】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文学的启蒙教材,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通过古诗词教学,有助于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陶冶情操,重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不仅是新课标的客观要求,也有利于锻炼学生想象力和记忆力,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爱国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国古典诗歌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巧积累,俏吟唱,激发高涨的兴趣之火

众所周知,积累的重要性,新课标也在着重强调。如何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愿意积累、主动积累,积累出兴趣、积累出情趣也是我一直探寻的问题。

1.1 利用网络资源,学唱古诗词名曲。“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后主的惆怅。“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的无奈,唐婉的哀怨……这些打动人心的千古绝唱不仅对学生的积累起到兴趣上的激发,同时使学生对诗词作者的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进一步让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高涨;当然对学生的文化熏陶也起了一定作用。不知有多少次,我走过学生身边,听到他们情不自禁地吟唱着《将进酒》《虞美人》《钗头凤》……这样的旋律,不禁释然。

1.2 进行品词析句。说诗是语言的精华,一字一句都是诗人经过斟酌得来的,有的甚至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如果我们一字一句地逐一讲解,反而会让古诗失去原本的魅力。新课标指出,古诗的学习,重点在于考查“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教师不要过多地讲解,一味追求标准答案,而是应当鼓励学生多点个性化的理解,把握中心,体味诗情。如学习陆游的《示儿》,诗中“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就是诗眼。陆游悲的是什么?透过一个“悲”字,你又能感受到什么?学生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明白了陆游悲的是祖国还没有统一。透过“悲”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骨瘦如柴的老人,在大雨滂沱的夜晚,卧在床上,双手紧紧地握住儿子的手,告诉儿子,自己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等到收复失地了,家祭时不要忘把收复失地的消息告诉他。这“悲”中有遗憾、有悲伤、有痛心,这是悲壮的一幕,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积累知识

积累知识在语文学习中是不可少的,诗歌作为语文的一部分同样也需要学生努力积极地积累知识。通过对古诗进行知识积累,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古诗中的意境来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及其主要内容。积累古诗词的知识主要靠学生对古诗进行背诵。背诵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却也是最令学生头疼的一个环节。教师要想在背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该在教学时多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创作思路,从而帮助学生背诵。画中领悟哲理,增加理解深度

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对古诗赐予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真理。

对于古诗教学图画的运用课分为两种

3.1 教学观赏画。一般来说,课文每篇中都有一幅画,借助图画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例:《静夜思》插图,通过插图学生就一目了然,诗人在晚上看着月亮睡不着觉四连故乡及亲人。这对于学生的感官是一种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易突破教学重点,是学生升华了情感。

3.2 学生创作画。这是让学生打开早期想象的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理解上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画笔再现始终描绘的场景,是学生进入诗意。结合低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自己描绘出古诗的内容和涵义,学生从中去享受那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无穷魅力。将诗词同现实教育相结合

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中描写的美,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模式,想要学生进行模仿填词,学以致用,还需要不断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通常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古诗词的学习贯穿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比如,利用每节语文课开始的几分钟让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背诵,并评选出当日“最佳背诵者”;每周进行为古诗词配画作的比赛,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作画,评选“优秀作画者”;对学生每月的古诗词学习情况告知家长,等等。通常,我也非常关注于系统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新、旧知识熟练掌握。比如:在学生学习了《村居》一诗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背诵所有有关春天的古诗词,举办“春之韵”古诗词朗诵大赛。通过一系列系统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同时增加成就感,消除学生学习的腻烦心理,多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审美感。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结晶,更是古人智慧的一个综合体现,做好古诗词教学对于实现学生博古通今、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同时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提高对古诗词教学的认识,保证学生学好古诗词,使我国的古诗词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古诗词》的教学课程设计 篇2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设计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应该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有效结合,进而形成创新、开放式的教学思路。

1.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实现因材施教。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新课标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只需要掌握生字词,第二学段的学生应该在这一基础上理解诗词的含义,并掌握相关的古诗词常识、古诗词韵味以及诗词中的通假字等等。虽然这一标准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明确的要求,但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比较系统地掌握相关的古诗词基础知识,并在不断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拓展自己的语文水平与认知能力。相对来讲,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丰富的古诗词知识,其具备分析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难度,体现出教学的综合性。教师可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地利用,为学生营造思考问题的情景模式,以此来引导学生了解正确的学习方式。

2.注重阅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提高小学生感悟能力的重要方式。古诗词教学应该运用古诗词节奏与韵律的特点来加强阅读训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和体会古诗词。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阅读帮助学生创设古诗词中的情景。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视角,通过对诗句内容的讲解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并在阅读中体会这一情景美。此外,在朗读的时候,教师还可以通过示范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帮助学生把握阅读的节奏与古诗词的韵味,进而帮助学生真正走入意境。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积极主动地想象古诗词中包含的情感,以此来加强对古诗词的认识。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创新路径

1.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多媒体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方式,很多教师都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实现画面、音乐等方面的烘托,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讲,通过直观的画面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多媒体将古诗词中的意境转化为画面,采用视觉上的冲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春晓》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动态图或者相应的小视频,来为学生展示直观的信息,让其在这一环节中感悟古诗中蕴含的内容,并配以应景的音乐,便于学生的理解。

2.注重教育与生活的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在新课标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真正了解古诗词的魅力。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加强对古诗词的运用,将所学习的知识与生活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教学《赠汪伦》一课时,诗人用桃花潭水来比喻两人之间的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友人分别时的不舍心情,并让学生通过理解来对诗句进行运用。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来对知识进行延伸,让学生想起类似的知识,通过对比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古诗词》的教学课程设计 篇3

从教材角度来看,《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简洁精炼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从学情角度来看,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参与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二、全面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活动框架

(一)整体教学设计线路

古文新教。在诵读中,走出传统文言文教学逐词逐句翻译的模式,以读促教,以读促析,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以“写作”为主线。在具体实施中,我可以首先送学生一篇自己的下水文章;其次师生共同研读文本,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最后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这就有效地落实了课标规定的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实现了语文能力的培养,最终落实到写作。

以多媒体为辅助。在多媒体运用上,我选用的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 板块化教学流程设计

1.导入新课。阅读《秋天的童话》之后,让学生概括出文章的写作思路,叙一件事——绘一片景——抒一段情,明确语文是生活,文章是心声。热爱生活的人,必然热爱写作,苏轼就是这样的人,共同学习他的《记承天寺夜游》。

2.检查预习。以“读”的形式进行,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节奏,第三遍读懂意思。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包括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自己通过预习仍然没有掌握的知识,可以提出来让其他组的同学予以解答,对于展示的同学给相应的组加分。

3.新课内容。在新课内容设计上,我计划用“明事”与“析景”来统筹新授进程,以“问”来贯穿全课,提高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倡导探究性语文教学。(1)“明事”。第一“问”:文章叙事的六要素是什么?第二“问”:请大家通过填写“叹词”的形式,来揣摩“我”的心理活动,体会作者言简意丰、曲折为文的风格。(2)“析景”。第一“问”:在苏轼的眼里,那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夜游所见,乃是全篇之精华所在。让学生自己读,读出自己的体会。品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写的是什么景?请同学们把“如”和“盖”去掉读一遍。既然是比喻,那么就让我们这样来写:“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比较这两者。课文的“盖竹柏影也”的“盖”给人怎样的感觉?白板呈现的画面是,天空中挂着一轮圆月,院子里有竹子和柏树,庭院里的“水”是波光粼粼的,让学生看着画面在组内展开讨论,就可以得出结论,原来先前所看到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一种幻觉,文章先虚写,再实写,虚实相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美妙月景。第五次读,读出一种宁静的氛围。第二“问”:苏轼用心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空明澄澈的月夜图,从中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找出文眼“闲人”。学生分小组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本文写作背景的资料。讨论明确一声“闲人”,几多“内涵”: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赏月的欣喜、排遣的达观。学生经过思索、讨论,形成自己的认识。第六次读,读出一些复杂的情愫。

4.总结拓展,从作者、内容、写作进行总结。

5.作業布置。仿照本文的写作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文章。

通过这一课例的分析,为大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去尝试,在执教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维的《使至塞上》中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这些作品都有着:叙一件事——绘一片景——抒一段情的写作规律,只要遵循规律,依据理论指导,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就有希望取得实效。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县第二中学

古诗词改写教学设计 篇4

溧阳市外国语学校

虞云柯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9课《渔歌子》改写。教学目标:

1.结合《渔歌子》改写,学习古诗改写的方法。2.通过对古代诗句的改写,培养鉴赏和迁移能力。

3.感受古诗语言的特点,在想象中体会诗境,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了解古诗的特点。

二、结合《渔歌子》学习改写 1.朗读了解诗歌内容。2.把握诗词中的景物。

3.以第一句为例,结合生活经历和借助图片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4.学习范例,体会方法的运用。

5.欣赏整首词的改写,体会修辞手法的使用,画面的整合。

三、总结方法

《古诗词》的教学课程设计 篇5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是个诗的国度,古诗词便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纵观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古诗词的发展可谓是异彩纷呈,并且名家辈出,涌现出众多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这些文学作品成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在中国文学史上闪耀她那独有的光芒。我校语文组在《柳州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主课题的背景下,借此契机,申报子课题——《初中学段古诗词教学衔接的实践研究》。在柳州市教科所,三江县教研室的引领下,我们团队一定同心协力,团结合作,认真开展好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现就本课题的研究现状评述如下:

在国外,随着汉语言对世界各地的扩大影响,“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钟爱汉语并对中国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网络平台检索查知:截至2017年7月,中国已在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11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共有51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134所孔子学院和13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欧盟28国、中东欧16国实现全覆盖。但由于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很难把握,所以在国外的古诗词翻译作品中很难感受到其中的意境与语言魅力。这些年虽然国外研究古诗词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这些成就却是少得又少,能够取得认可的更是寥寥无几。初中各学段古诗词教学衔接的实践研究几乎空白。

在国内,今年全国一盘棋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教材内容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符合语文教育规律,重视语文认知规律,许多古诗词被选入不同学段的课本内。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对古诗词的教学研究一直都非常重视,之前各地所用教材因版本不同,对古诗词教学的研究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现状分析:初中学段古诗词教学,绝大多数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方面忽略了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片面追求对字词句的讲解,缺乏对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分层递进,螺旋式提升的教学规律,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不高,没有学习热情。虽然有关古诗词教学研究方面的著作很多,但专门就初中学段古诗词教学衔接的实践研究这方面的理论书籍还是很少,据网络平台检索查知,就目前研究还是比较匮乏,很多是夹杂在一般的古诗词研究论述中。柳州市三江县教育界对这方面的教学研究更是一片空白,也是一片处女地。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6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的心境。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好教材。此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锤炼历来被人所称道,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位游子的心。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词风缠绵而不颓废,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选编这三首诗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诵读,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设计理念】

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提升感悟内涵,达到入情,悟情,融情,升情的目的。【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教学难点】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2、搜集这三位诗人的古诗。【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组际比赛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2、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谁一触动它,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念之音。今天我们就随着古诗《泊船瓜洲》,与王安石共弹一曲思乡曲吧!

背诵思乡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亮相的机会,唤起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乐于自觉背诵古诗文的兴趣。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拨动学生的思乡之琴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揭题讨论:

⑴ 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这里指哪里?

⑵ 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谁来介绍一下。

⑶ 师相机介绍王安石。

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⑴ 学生自由试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 正音:

间、数、重、还。

⑶ 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或师范读。

⑷ 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读通是读懂的前提,因此,先让学生试读,适时辅以教师的范读,或学生的赛读,力求读通的同时,读美。并让学生借助图、课后注释,以学生自己对诗歌内容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取代统一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来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三、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1、反复品读: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⑴ 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⑵ 描述关于绿的好词: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绿”过江南的美丽景色?

(“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绿满江南”、“桃红柳绿”、“春风和煦”„„)指数名学生说。

⑶ 朗读体会“绿”意: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绿意盎然的春光图。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学生朗读。

师:你看,这“绿”字让你们这么一说,竟如此的丰富多彩;这“绿”字让你们这么一读,竟如此的生机盎然。知道吗,这小小的“绿”字里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呢!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交流: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换词、朗读体会作者用词之妙,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

2、质疑:

春风真的只绿“江南岸”吗?那作者为什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不说“春风又绿江两岸”呢?哪个词写出他想回家?(还)

你有过思念家乡的感受吗?你想家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朗读体会。

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让他们的情绪在情境中与诗人产生共鸣,更能体悟作品蕴含的情感。

3、是哪些景物让诗人想回家?他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点拨:

⑴ 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

⑵ 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和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标出位置。结合图和注释理解诗意。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水间”“只”“数重山”的意思。

⑶ 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① 简介:

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在学生心愤而求通、口悱而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学生体会文字里面蕴涵的意思。

②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⑷ 诗人离家很近了,应该怎样?(靠家近应该还)

4、离家近了,应该回家;离家久了,更应该回家。可是什么原因?

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四、感情朗读,背诵诗歌

1、读:

读出语气、节奏、重音。

2、评:

评议读法,注意把握节奏、语速、重音。

3、背诵:

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4、小组合作,把这首诗改编成小故事或作画。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通过读、说、议、背诵,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改编诗作,为诗配画,则更是展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五、运用所学,适时拓展

1、补充写王安石的诗供学生选择自读,或同桌读,或几个人讨论。

2、补充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拓宽阅读的时空纬度:一是古诗,一是现代诗;一是思家,一是思家更思国。从而实现情感升华,深化学生情感内涵。

六、课外作业

收集思乡思亲的诗作,特别是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的诗。〖板书设计〗

◎钟山

◎京口

~~~~~~~~~~~~~~~~

~~~~~~~~~~~~~~~~

◎瓜洲

《泊船瓜洲》一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采用板画能很明确地表达了这个主题:京口、瓜洲一水相隔,岸上,诗人独自一人向着家乡的方向远眺,虽然家乡离此地相距深远,但诗人看来,只是翻过几座山就到了,很近很近,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1、导入:

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余光中眼里,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到了张继和纳兰性德的的笔下,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秋思》和《长相思》。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五分钟。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还要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争取把它读得有味。

2、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3、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4、对比阅读,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词又叫长短句,因此,诗句与诗句不同,根据词牌填写,字数有多有少。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5、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6、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悟出诗、词的不同特点。

二、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借助图、课后注释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洛阳城里见秋风”句点拨:

①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②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③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④ 课件播放繁华的洛阳城,再对比反衬引思:面对如此繁华的洛阳城,诗人却只“见秋风”?

通过想象画面、对比反衬诗人思乡之情。

“欲作家书意万重”句点拨:

① “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② 简介:

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③ 想象说话: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④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让人一言难尽呀!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读出“意万重”之感。

在这里,朗读不再是机械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渲泄。

⑤ 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⑵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从这两句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读不懂的?

点拨:

① 看看文中插图,找找画的应该是哪句诗的意思?

②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③ 换位思考,写话体验:

出示提示语:

想一想,如果你是诗人,在这秋风瑟瑟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家书“开封”后,你会怎么做?(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如果你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心里怎么想?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话?想象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图文结合,想象画面,换位思考,丰富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诵读全诗,说说在诗人眼中,乡愁是什么?(一封意万重、说不尽、临发又开封的家书)。

学习《长相思》:

1、朗读全词,读通,读出节奏感。

2、谈初读感受:

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3、欣赏课文插图,对照文中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

(学生默读并思考词意,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4、全班交流:

⑴ 感受边塞军旅生活之苦:

① 说说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诗的意思。

② 相机理解“一程”“一更”“此声”是指什么声音?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无法安睡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③ 联系生活谈谈:踏遍千山万水,风雨兼程,你们有没这样的感受?你觉得边塞军旅生活怎么样?朗读体会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联系生活放谈感受,由生活走向文本,激起学生情感体验。

⑵ 想象故园和谐宁静之美:

① “故园”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

② 全班交流: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祥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

⑶ 对比反衬“碎”字之苦涩:

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碎在征途上,碎在风雪中,碎在心坎上,谁再来读《长相思》?(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3、质疑:

既然身在征途,身系家园,感觉那么的心碎,那为什么还要参加边塞军旅生涯?引导学生明白好男儿心系故园,更爱国家。

4、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三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三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

(第一首,借景抒情,浑然天成;第二首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最后一首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风雪聒耳,吹不断我的思乡情。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反复诵读,感悟特点,升华情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那一股股思乡情!

四、作业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学生练写。

4、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设计〗

秋思

长相思

见秋风,意万重╲

边塞苦旅╲

思念家乡

思念故园热爱祖国

说不尽,又开封╱

《古诗词》的教学课程设计 篇7

一、深挖古诗词的设计思想

1.使学生通过品味课文,感受古诗语言的魅力。古诗词大多数都出自名家的笔下,从古至今被学者铭记以及传颂。小学古诗词具有简单精炼、寓意深刻的属性,因此,在对其进行设计时,应该设立一个准则,即在培养学生口语表达以及审美格调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一些语言表述的技巧,换句话说就是使学生表达的思想或者观点富有一定的诗意。总之,在对古诗词进行设计时,培养以及提升学生对语言的审美能力,应该作为设计的出发点,这样学生才会在学习中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以及强大的吸引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丰富学生的思想境界。在对古诗词进行设计时,应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设计工作的基点,将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作为重要的设计思想。只有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才会体会诗人的思想高度,是抑扬顿挫,还是豁达向上。另外,诗人在构思方面不是平淡的,也需要发挥想象力去深化一些思想,所以说,小学古诗词在设计方面必须融入培养学生联想能力的模板,这样学生才不会感觉深奥的诗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带有多种感情色彩的。

二、探究古诗词的教学方式

1.在教学中应用比较方法。所谓的比较教学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有意地将类似的或者有一定关联的两个或多个古诗词的写作风格相对比,当然,也可以比较诗词间的思想内涵,通过分析总结环节,学生在比较学习中强化了对小学古诗词的理解能力。除此之外,也可以将古诗词的作者相比较,通过对比分析他们的生平经历,去感悟他们的内心境界,是仕途顺畅还是郁郁不得志。例如,诗仙李白的诗风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在《静夜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将自己的思想情怀通过月光淋漓尽致地吐露出来,他的写作风格是高涨的,在仕途失意的人生中,他的生活态度仍是乐观豁达的;而诗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从诗人沉闷压抑的诗句“初闻涕泪满衣裳”中,能够体会出这位现实主义派的诗人对穷苦大众的同情与关爱,因此他曾写出这样的经典绝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总之,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善于利用比较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掌握不同的诗词风格,为他们写作风格的培养提供了参照。

2.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普遍被应用,它自身具有良好的视听效果,视频以及丰富的图文资源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致。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才更加愿意探索古诗词的深层含义,小学古诗词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明显的提升。多媒体可以通过图片资料向学生传递古诗词中所勾勒的场景信息,在学生的感官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此时他们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多项能力必然得到全面的培养以及锻炼。

3.借助朗读的教学方式。小学古诗词虽然简短,但是文字却不乏美感,为了使学生加深对优美文字的印象,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使学生将情感投入到诵读的环节,在字里行间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以及艺术美。例如,在教学《题西林壁》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应用该教学方式,优化了教学流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创新意识,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例如趣味性教学、合作教学等,激发学生学习以及深入探究古诗词内在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相信,在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中,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会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学生语文素养会得到整体的提升。

摘要:<正>新课改后,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本中增加更多需要背诵的篇章,同时古诗词在课堂教学中流露出哲学思想与价值观念,以及其他艺术特色。本文笔者结合人教版语文教学事例,针对教育改革下小学古诗词设计思想以及教学方式提出了提高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的对策。一、深挖古诗词的设计思想1.使学生通过品味课文,感受古诗语言的

《古诗词》的教学课程设计 篇8

复习内容:常见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复习要求: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激发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兴趣。

复习重难点:1、正确辨析古诗词中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

2、能较准确地赏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

指导方法:启发思考、讲练结合

指导过程:

一、课堂导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秦时明月汉时关”等古诗词名句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运用了修辞手法。(板书:古诗词鉴赏——修辞)

二、师生互动、鉴赏诗词

鉴赏方法:朗诵诗词、整体感知——学生品读、鉴赏作答——教师点拨、学生整理。

鉴赏诗词及要点如下:(板书)

1、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比喻“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离别之苦

“尘随马去,月逐舟行”——思念之切

2、林黛玉 《 咏白海棠》:

拟人“偷来”“借得”

“偷来” 贬词褒用想象新颖

3、李华 《春行即兴》:

对偶“芳树”——“春山”

“花”——“鸟”

“自落”——“空啼”

4、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夸张 岳阳楼高耸入云

诗人恍若置身仙境

三、课堂练习:习题五

学生思考练习后,师生共同讨论,明确要点。

借代 特征代名称“朱门”代显贵之家,反衬凄惨景象

部分代整体“樯橹”代指战船

具体代抽象“金戈铁马”代指精锐部队

四、课堂小结

修辞手法在高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扩展语句以及仿用句式等题型中均可涉及修辞手法的运用,请大家既要学会鉴赏,又要学会运用。

五、课后作业:习题六、七、八

附:《古诗词鉴赏——修辞》问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二)阅读林黛玉 《 咏白海棠》,分析颔联的修辞手法及效果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简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修辞方法是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做简要分析。

简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五)下列诗句中都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2、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简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简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六)下列诗句中都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简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2、王安石的《题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简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七)下列诗句中都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

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八)课后作业

1、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和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提示: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运用了夸张、比喻。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元 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①青玉案:词牌名。②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③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④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故称箫为凤箫。⑤玉壶:比喻月亮。⑥蛾儿雪柳: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⑦阑珊:零落。

词中哪些地方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析。

比喻:“花千树”——将元夕的焰火比作千万棵繁花锦簇的花树;“更吹落星如雨”——焰火像被吹得如雨落下的星星;“玉壶”——喻月亮。

古诗草的教学设计 篇9

学习目标:认、写生字、读、背古诗、感受小草的生命力强

学习重点: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学习难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学习方法:创设情境,集中识字、表演朗读。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预习课文,圈生字,给生字注音,标自然段把课文读通顺。字卡挂图教学步骤:

一、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草》。

二、学习生字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三、感悟古诗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a“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挂图,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b“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c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荣”?

d“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根。

四、朗读古诗: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五、背诵古诗:引导学生背诵采用多种形式来背诵。

六、指导书写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七、课时小结:

学习了草这首古诗,你们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小草有顽强的生命力。)

八、作业设计

1、填空:野火 ,春风 。 追黄蝶 , 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板书设计:

草(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草的生命力很顽强)

教学反思:

上完这堂课后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领导、老师们对我这堂课的鼓励和指导将使我对诗歌教学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为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上好每一堂的诗歌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回顾这堂课的得与失,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看说读想议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语文听说读写的几个感官参与绝不能孤立运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各方面感官,在看说读想议上有成功之处。

在插图画面的视觉冲击下使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感知,通过看图说话把心中所思所感表达出来,让学生乐说好说;通过所看所想与诗歌进行对照讨论理解感悟,在“春风吹又生”的画面想像中学生的讨论有了碰撞和融合,这体现了议的有效性。

二、抓住关键字,剖析理解

汉语文化源远流长,每个汉字都有相互关联的几层意思。诗歌言简意赅,惜字如金。对每个字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

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离离、原、岁、枯、荣”的理解,使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落到实处,而非流于形式。

三、扎扎实实,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语文素养是靠点点滴滴的语文基础和长期持之以恒的语文实践积淀、整合而成。低段语文教学的基础和能力,是语文素养摩天大厦的基石。根基的扎实、牢固程度至关重要。

本课教学在识字、写字、读诗、说话等基础教学方面目的明确,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像“枯”和“荣”的理解与书写,通过画面的直观展示,在说话练习中培养语感,既抓住了识字能力培养,又注重陶冶情操,让学生感受汉字所体现的形体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朗读训练,从认清字词的通读,借助插图意会诗意的熟读,到直抒胸臆,升华情感的美读,循序渐进,重在精品的积累,形成语感,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四、发现不足,奋勇改进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10

芝罘区祥发小学 梁娟娟

【教学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的心境。此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锤炼历来被人所称道,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秋思》这首诗,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这首诗,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选编这三首诗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诵读,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运用学习方法,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感受游子心境

播放音乐,谈话:导读课上,老师带领我们走进了第六单元的学习,还记得单元主题是什么吗?(浓浓的乡情)

1.[出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每一位游子发自内心的声音。

2.让我们合作读读这些饱含浓浓乡情的诗句: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读了这几句诗,游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是啊,这就是游子。(指屏幕)他们久在他乡,寒灯下孤独一人,心中那份浓浓的乡愁,全都化作了相思泪。一起读。

5.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第六单元的《古诗词三首》,去感受游子心头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游子思乡)。

6.谁来有板有眼地读古诗词三首。(不出示)

(1)你读《泊船瓜洲》。(读快了提示:读古诗要慢一点,沉一点)(2)你来读《秋思》。

(3)我们一起读《长相思》。

7.读得既准确,又富有节奏。三首古诗词中,哪一首最难学?——异口同声《长相思》。那我们就迎难而上,先学习《长相思》。

二、学习《长相思》,风雪征途路,游子夜无眠

(一)导读课上,我们知道了“长相思”词牌名,《唐宋词鉴赏词典》是这样介绍的,谁来读?

[资料袋] 长相思:词牌名,36字。上下阙各四句。前人多用以写人的思念之情,始见唐代白居易词。——引自《唐宋词鉴赏词典》

(二)那在这首《长相思》里,纳兰性德思念的是什么? ——故乡(故园)怎么知道的?故园(就是):故乡。——乡心:什么是乡心?思念故乡(家乡)的心。

(三)纳兰性德是在什么情况下思念故园的呢?词的上阕,谁来读?一起读——

1.读着读着,(板贴:读文字想画面)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从哪里读出来的?“山一程、水一程”

2.只经过了一座山,一条河?

——他们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千山万水。

3.他们经过了——出示:崇山峻岭、千山万水(学生读),可谓是——出示:山高水长,长路漫漫,这就是“山一程、水一程”。

4.作者为什么要跋山涉水、向山海关行进呢?走进作者的写作背景,可以帮我们更好地学习古诗词。谁来读读资料袋的内容?(资料袋:康熙(xi)21年,康熙皇帝出山海关去长白山祭(ji)祀(si),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一等侍卫随驾出征。千军万马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将士们初春时节出发,如今已是寒冬。)

5.孩子们,想象着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艰难挺进的画面,我们一起读。

7.现在你是否可以体会出,纳兰性德是在什么情况下思念故园的?——在艰辛、疲惫、劳累(离故乡很久)的情况下思念故园的。

8.旅途如此艰辛,让人疲惫。可为什么深夜千帐,却帐帐灯火通明?(思乡之心,难以入眠)想象着白天行军和夜深千帐灯的两幅画面,谁能读出画面的不同?请你读,语气为什么变轻了?就这样想象着画面,一起对比着读——

(四)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音乐起】词的下阙听老师读。纳兰性德又在什么情况下思念故园? ——风雪交加的夜晚,睡不着觉的情况下思念家乡。(板书:梦不成)2.对于纳兰性德来说,这是怎样的夜晚啊?

——漫长、孤独、寂寞、寒冷、劳累、疲惫、烦躁„„

3.多么漫长又难耐的夜晚,我们一起读,读出萦绕在游子心头无边的思念。齐读,“故园无此声”深情读三遍。

4.此时,纳兰性德会想到故园哪些美好的画面? ——作者读书,母亲在床边缝衣服(真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秋节,一家人坐在桌前吃月饼、上月(这样的画面温馨甜蜜)——看着孩子在院子里嬉戏、玩耍(这样的画面其乐融融)

5.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课件中突出“碎”字)

(五)纳兰性德对故园的想念,是漫漫长夜里,寒冷、疲惫、噪杂之声交织而成的„„(音乐画面俱现)

1.这样的思念,谁来读?你来读,你再来读。2.让我们带着想象,深情诵读《长相思》。三、一首《长相思》诉不尽风雪中纳兰性德的思乡情。【出示:学习要求】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泊船瓜洲》和《秋思》,把最能表达游子思乡的诗句画下来。

1.学生自读圈画。2.请你读出画的诗句。

四、学习《泊船瓜洲》,“绿”字生辉,“又”字见情 1.(出示:泊船瓜洲,变红“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让我们走进《泊船瓜洲》,聚焦这一重点诗句,读。

(1)“绿”在这里的意思是——吹绿。

(2)诗中最受人推崇的也是这个“绿”字,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出示:到过入满)最初是“到”,又改为“过”、“入”、“满”,为什么最终决定用“绿”呢?把这几个词分别送进诗句中读一读,品一品。

(3)想象用“绿”字好在哪里?——“绿”字写出了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色。

(4)同学们请看,这,就是被春风吹绿的江南岸,美不美啊?(美)2.这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出示《忆江南》、画面及音乐)正如白居易《忆江南》中所描写的,一起读。

(1)在这首词中,白居易也同样用了一个“绿”字。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2)让我们对比着再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春来江水绿如蓝)

3.一个“绿”字写出了江南的美景,家乡的美好。一个“又”字,又让你体会出了什么?请你再读一读,品一品。

(1)你体会出了什么?

——又一次(再次)引导:春风再次吹绿了江南岸,王安石却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啊?你体会出了什么?

——思念。“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请你读出王安石心中对家乡的切切思念。(2)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王安石是如此的思念家乡,那他为什么不回家呢?

是离家远吗?

—一不远。一水间,数重山。是的,离家近,却不能回,为什么呀?

①读读这段资料,会帮你们回答心中的疑问:[资料袋]《泊船瓜洲》是王安石被贬后第二次赴任宰相的途中所作。年过半百的王安石对政治早已心灰意冷,他曾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这次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

虽离家很近,却不能回家,此时的王安石是怎样的心情?——忧愁、忧伤。②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思乡情会更浓。指生读

4.一个“绿”字,写出了江南的美景,一句“何时还”,道出了游子的心声。也让《泊船瓜洲》成为了思乡诗的经典。我们一起来诵背《泊船瓜洲》。

五、学习《秋思》:秋风引乡愁,家书又开封(出示秋思)让我们走进张籍的《秋思》,继续读文字想画面,用心品读重点诗句。(变红: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一)读,你来读。是什么勾起了张籍的思乡之情?(变红:秋风)是的,乡思生于秋风里!

1.(出示画面及音乐持续到3:漫天飞舞的落叶、瑟瑟摇摆的枯木、风吹落叶遍地翻飞滚„„)你们看,这就是秋风里的洛阳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是的,此时的洛阳城里,秋风瑟瑟、木叶黄落,放眼望去,满目萧然。身在洛阳城里的张籍,会是怎样的心情?——凄凉、寂寞、想家,想亲人。

3.“自古逢秋悲寂寥”,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秋思》。

4.对照画面,自己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从哪里能体会到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我从“欲作家书”体会,诗人很想家,想写信给家人。

——我从“意万重”体会到诗人在信中要表达的意思很多。(板书:意万重)

(1)张籍十年没有回家了,提起笔来不仅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想起了谁?想对他说什么?(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孩子、儿时的伙伴„)

5.你还从哪里体会到思念?

——“说不尽”“恐”(担心,害怕说不完)

——“又开封”„(因为说不尽,想把说的话都写进去)这些都是因为诗人想要对家人说的话太多太多(指板书)

6.诗人因“见秋风”而“意万重”,因“说不尽”而“又开封”。(1)我们想象着画面,读出游子对家人,对家乡悠长的思念。(2)我们把游子的思念也装进我们的心里,一起来诵背《秋思》。

六、总结:让经典成为积累,让游子进入心灵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词三首》,感受了三位游子的思乡之情。好的古诗文要背下来,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

2.三首古诗词能背下来吗?(能)看来大家这节课学习得很用心。

老师给大家提高要求,把三首诗词连起来背诵。看谁能通过背诵,表达出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1)自己先轻声背一背。(2)谁想背给大家听?

3.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画面,我们有声有色地背诵。请你来。(提示:面向大多数同学背)

分别出示《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配乐朗读

4.背得入情入境,请转身。同学们,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我们还在读。因为,故乡在每一位游子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学习到这里。课下,请你们: 七.作业:

初中语文诗词教学设计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教学设计

古诗词是我们珍宝,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彰显,是民族内涵的展现。古诗词不仅具备优美的语言文字,铿锵有力的气势,平仄有秩的韵脚,还充盈着古人丰富的想象力,真挚的感情,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因此,教师务必让学生们体会到古诗词的趣味,走进古典文学世界,提升他们的诗词素养,学习古代圣贤的大智慧。

一、趣味介绍,激发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可谓人尽皆知,但是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古诗词的兴趣就显得十分困难,教师不妨努力抓住课前几分钟,做一个精致的导入,来吸引学生们注意,達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一个优秀的趣味介绍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课堂表现积极性,还能够促使他们产生探索古典文学的欲望,由于对古人生活模式,生活情境的好奇,产生努力学习古代作品的动力,同时,教师节省了维持课堂秩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们由被动变为主动,更好地确立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也为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长远来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必要保障,也是对“学无止境”的良好诠释。那么,究竟如何设计课前几分钟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比如,可以根据本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们的预习情况,设计语文古诗词游戏竞猜活动,最简单的,由学生自愿到讲台上担任主持人的角色,念出本节课所学诗词的现代汉语翻译,其他学生们抢答对应的是课文中的那一句文言。比如《醉翁亭记》中描写酿泉的“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之间喷涌而出,一泻千里的是酿泉”就是诗词中“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这样一来可以充分地督促学生课前认真进行好预习工作,二来可以带领学生们品味诗词中的感情发现其中的美好;教师也可以根据诗词的场景,结合古典音乐与Flash动画制作一份精美的PPT文件,吸引学生们一起探索这篇文言诗词。

二、趣味学习,掌握知识要点

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仅仅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们在座位上也一定会昏昏欲睡,课堂纪律难以维持,更达不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们应该充分地走进学生,发现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所具有的行为特点,思想变化,根据这些信息做好教学规划的调整,以便因材施教。设立仿古的现代化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学生们自导自演一出根据古诗词改编的话剧,就能够带领学生们走近诗词,品味诗词,了解作者和诗词中描述任务的内心独白与他们的人物关系,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思想风气等。另外,诗词中大量的艺术修辞手法也是带领学生们找乐趣的重点,不容忽视,大量的拟人、排比、比喻、夸张、以动衬静、欲扬先抑、借物抒情、借古咏今等修辞更好地渲染了氛围,表达了感情。比如,《曹刿论战》这篇文章,学生们就可以编排话剧,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理解记忆,发现其中蕴含的古代圣贤的兵法、智慧:“齐人三鼓,刿曰:‘可矣。”充分体现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这也是古人的心理战术。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可以明白为什么曹刿要等齐人三鼓之后在开战,就是想挫一挫敌人的锐气,自己一鼓,战士们气宇轩昂,轻松获胜;学生们也可以明白,为什么曹刿一定要登上车子望一望敌人的队伍,再乘胜追赶,是因为大国家往往都计谋颇多,心怀叵测,只有看到他们的队伍散乱,士兵溃不成军才能断定他们没有设下埋伏,才能够乘胜追击,这就是古代圣贤的大智慧,现在还有运用,也是“一鼓作气”的由来;还有诗仙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利用想象的手法,写出了黄河之水的由来,“奔流”二字形象地描述了黄河水一去不返的景象,大气磅礴,气势汹涌。

三、趣味背诵,体会诗词感情

经过充满趣味的引入,轻松愉快地学习,就要进入朗读背诵,夯实基础的环节了。文章中许多的重点词句需要记忆,并且文章的思想内容需要深入体会,在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基础上,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古代的社会发展情况。既然背诵诗词这般重要,提高背诵效果是教师所迫不及待的,趣味背诵能够提高学生们的背诵效率,所以这些趣味背诵的方法与技巧值得教师们关注与探索。教师依然可以采用学生们竞争的方式增加趣味性,比如诗词九宫格。同时,教师们应该注意学以致用的问题,只有当学生们真正用得上,才会产生学习的需求,认识到诗词重要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就是最简单的方式。学好诗词,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深刻的认识,高度的社会洞察力,文章才能有文化底蕴。趣味背诵有了用武之地,同学们才会知之、乐之、好之!比如,教师们课堂上预留出背诵与检测时间,学习完成后,大家集体背诵,采用竞争方式到讲台上展示,并配合相应的奖励制度,鼓励大家参与。像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全文以“行”字为主线,主要讲的是诗人踱步从孤山寺到白沙堤,描绘了一幅大自然的风光美景图,“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早春燕子飞回来了,搭窝筑巢,莺争抢着向阳的树木,“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诗人边走边领略自然风光,花朵渐渐丰盈,五颜六色,生机盎然,小草探出头来,身姿不高,只能没过马蹄,趣味的背诵过程中也是对自然的一种欣赏,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享受。总而言之,每一首入围初中语文课本的经典诗词,都是古代圣贤感情饱满,体现社会风气与环境的代表性佳作,所以以趣入境品诗意,带领初中学生们欣赏古典作品,是语文教师们不可推辞的责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优化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模式,提高创新意识,体会古典作品的美与内涵。

参考文献:

[1]陈丽明.以趣入境走进诗意———以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2):122-123.

[2]洪慰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学生主观体验的方法[J].成功(教育版),2015,(21):110-111.

“古诗配画”教学设计 篇12

1. 教材分析

“古诗配画”是小学《信息技术1》的第17课的教学内容。课本的内容根据新教材的编写精神和育人理念, 突出了文字编辑的教学特点, 注重使用Word进行文稿处理能力的培养, 强调教学中文稿处理和美化的活动实践,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进行图文并茂的美化编辑, 在编辑实践中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

2.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 对计算机有了初步的了解, 对一些工具的运用也处于初步认识阶段, 而对文稿的编辑和美化, 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操作实践和操作训练, 因此对本课的教学, 要采取导学法, 以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引导, 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 认知文稿的处理工具Word。

(2) 掌握使用Word工具进行文稿编辑和文稿预览的方法。

(3) 掌握正确保存文稿信息和编辑操作的技巧, 提高使用Word工具进行文稿处理的能力。

(4) 增强对文稿编辑的兴趣, 提高对Word工具基本功能的认知。

(5) 增强使用Word工具进行文稿编辑操作的信心和主动学习、勇于克服困难的健康心理。

三、教学重点

(1) 认识Word工具编辑和处理文稿的基本功能。

(2) 掌握运用Word工具, 进行文稿编辑的基本方法。

(3) 文稿编辑中图片插入功能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

文稿编辑中图片与文字内容的和谐统一。

五、教学设想

对于本课的教学, 运用自主探究的活动形式和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参与使用Word工具进行文稿的编辑活动, 在对古诗的文字处理中, 给古诗合理配画, 以提高学生使用Word工具保存文稿信息的技巧, 从而养成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素质。

六、教学要求及建议

为提高文字的输入和图片的采集速度以及“古诗配画”的编辑效果, 教师可事先做好以下几项教学资料的准备工作。

(1) 制作本课的教学辅助课件, 课件配画样式屏幕截图如图1~3所示。

(2) 帮助学生搜集学过的古诗文, 并提示配画的方法 (运用卡片形式) 。

(3) 在D盘建立教学图片库。

七、教学过程

1. 教学导入

(1) 导入:揭示课题

以前我们学了好多优秀的古诗, 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画, 能激励人, 给人以美感, 如果我们能根据诗所描述的意境, 给其配上一幅恰当而美丽的图画, 那就更是一种享受。板书 (古诗配画)

北宋理学家邵雍作了这样一首古诗, 大家请看诗的内容: (播放课件教学资料1) 题目是《一去二三里》 (读或背诵一下古诗的内容) 。

大家数一下古诗的字数, 有多少? (20字)

诗句描述了哪些景物? (烟村、人家、亭台和鲜花)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这首诗仅用20个字, 就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有“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的田园画面, 创造出一种淡雅、幽美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

想一想, 你能为这首古诗配上一幅恰当的画吗?

现在我们根据古诗所描述的意境, 一起来给它配上一幅适合的画, 大家看看有什么效果?

(2) 浏览:配画文稿

(1) 看一看画面上都有什么。

(2) 说一说配画前后的文稿有什么不同? (单独的诗文显得单调无趣, 配了画的文稿给人一种生动活泼、情趣无限的感觉, 诗的意境更加具体化了。)

(3) 再说一说, 三幅配画文稿又有什么不同? (文字的多少、文字的位置)

(4) 在配画文稿中, 当文字的多少和文字的位置发生变化时, 产生的效果也就不一样。

(3) 阅读:“教学资料2”

现在我们再看一看“教学资料2”, 来为你喜欢的古诗“配画”。 (“教学资料2”的内容主要有“古诗配画”的流程和用来配画的参考古诗。)

2. 编辑操作

(1) 文字输入

在学过的古诗中你喜欢哪几首?学生背诵古诗。

学生选择古诗。 (从“教学资料2”中, 选择一两首你最喜欢的古诗, 再选择输入法, 将古诗文字输入到Word文档。) (板书:选择—古诗)

(2) 文字编辑

(1) 选中:文字编辑是从文字“选中”开始的, 只有被选中的文字, 才能进行编辑操作。

(2) 按住鼠标左键, 拖动鼠标划过文字, “选中”古诗可进行字体、字号、颜色等内容的编辑, 这时也可体会“格式”工具的其他功能。

(3) 编辑预览

作用:通过预览, 查看编辑的效果, 以方便进行恰当的文本修改。

方法:编辑预览可选择如下操作

(1) 文件—打印预览—进入预览窗口, 可选择单页或多页预览—返回编辑页面, 点击“关闭”按钮。

(2) 也可直接点击编辑窗口的打印预览按钮, 进入预览窗口。点击“关闭”按钮, 返回编辑页面。

(4) 文稿配画

(1) 可上网搜索合适的图画, 另存于桌面, 然后再把它插入文稿中。

(2) 也可到D盘 (教学图片库) 中去选取一两幅图片插入文稿中。

(3) 方法:点击插入菜单—图片—来自文件—选择图片内容—点击确定。 (板书:插入—图片)

(5) 图片编辑

单击选定所插入的图片, 调整图片大小, 调整图片位置, 设置环绕方式。

(6) 文档保存

(1) 路径另存:文件—另存为—选择保存位置—文件命名—选择保存类型“Word文档”—确定。此种保存, 不改变原文件。

(2) 按钮保存:利用保存命令和保存按钮, 也可进行文档的保存操作, 这种保存操作, 要改变原来的文件。 (板书:保存—文稿)

3. 展示与交流

展示:组织学生进行优秀作品的欣赏, 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交流:说一说你所编辑的古诗和配画的意思。说一说你对文字处理和文稿编辑的体会。

阅读:第17课 (46~47页) 内容, 思考古诗配画的过程, 想一想你从中学到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懂?

八、教学反思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13

主备:牛丽 万慧芳 实验小学 修订:王巧玲 刘建霞 教研室

教材分析:

《古诗词三首》课文中有两首古诗和一首词组成,分别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刘禹锡的《望洞庭》,还有白居易的词《忆江南》,三首诗词在内容上都是写南方自然风光的。《独坐敬亭山》表现了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怀才不遇,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学情分析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学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教学目标:

1. 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敬亭山”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教学策略和手段

古诗的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运用形象思维,结合注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感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伙伴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交流表现出来,同时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古诗、作者的资料。2.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导入:同学们,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歌是这条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熠熠光辉。唐代诗人更是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被世人称为“诗仙”,知道他是谁吗?

2.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谈对李白的了解,教师补充。

3.你会背李白的哪些古诗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如:《赠汪伦》写的是珍视友情的李白,《静夜思》是乡愁满怀的李白,而《望庐山瀑布》中的李白则是寄情山水、浪漫悠闲的……)

4.这节课我们要学他写的《独坐敬亭山》,从中我们又可以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看到一位不一样的李白。

5.板书课题,揭示题意

(1)简介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江南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由来。)

(2)教师: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带着什么感情去读呢?(感受“独坐”,指导读出孤独。)

6.师:要想学好这首诗,我们需要达到哪些教学目标呢?出示学习目标,指名生读。

二、诵读感知,领悟诗意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学习生字“亭”。师:这个“亭”字是我们今天要求写的字。看到过亭子吗?跟我们的这个字有没有联系呢?(生答)

师边简笔画亭,边说“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生写)

2.再读诗歌,借助注释,领悟诗文大意。

3.小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抓住“尽”“闲”等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抓住“厌”字理解诗句意思: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4.配乐,教师范读,指名生读,再齐读,深入理解。

三、品读感受,体会诗情

1.再读诗句,说说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2.品读一、二句,结合诗人写作背景感受“孤独”。(1)出示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教师点拨:前两句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孤独之感。“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动”中有“静”,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3.品读三、四句,感受诗人“不独”(1)链接资料,体会“相看”

同学们,知道这是诗人第几次看敬亭山吗?据史料记载,李白曾七次登上敬亭山,整整七次啊!诗人为什么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啊?全班交流。

(2)教师点拨:在大诗人李白的眼中,这哪里是一座山啊,这就是他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会一直与他相伴的好朋友啊!一位孤单时想找他作伴、忧愁时想向他倾诉的好朋友啊!后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这首诗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教师: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孤独,寂寞……)对这个孤独寂寞,与山惜惜相怜的李白。

4.有感情吟诵《独坐敬亭山》。

四、达标检测,巩固练习

1.指名背诵《独坐敬亭山》。听写“亭”字。2.说说“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意思。3.写话练习。(选做)

4.总结:李白为后人留下了近千首优秀诗篇,同学们,结束了今天这节课,老师希望你们走进李白的诗歌世界,和李白相看——两不厌,你一定会更懂得李白的人生追求,与李白长——相知,你也一定会从李白身上汲取到催人奋进的力量,和李白长——相悦!

五、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

2.搜集李白写山的诗句,体会“人与山的相知相悦”。板书设计

鸟飞尽 云独去

孤独寂寞 独坐敬亭山

与山相知相悦

只有敬亭山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通过课前搜集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的资料。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长江南岸, 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古称“云梦泽”。跨湘鄂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现水面被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部分。洞庭湖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杨么寨、铁经幢、屈子祠、跃龙塔……面积约3900平方公里, 3.接下来我们依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古诗。出示学习目标,生读。

二、诵读感知,领悟诗意 1.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文。听录音,再次感知洞庭湖的美。

2.自学“庭、潭、螺”三个生字。

3.再读,借助注释,想象当时的情境,理解诗句,不懂的做记号。

4.小组讨论、交流自读情况。(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总写洞庭湖的秋色。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体现了洞庭湖宁静、柔和的美。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山水风光。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突出表现了洞庭湖山水和谐之美。

(3)诗文大意: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5.有感情地朗读,领悟诗文大意。

三、品读感受,体会诗情

1.品读诗句,体会诗人为什么称洞庭湖为“潭面”? 说“潭面”,是因为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表现了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2.再次有感情地吟诵《望洞庭》,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达标检测,巩固练习

1.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直至熟读成诵.2.写字指导,强调“螺”的结构。

3.练习说话: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选做)

五、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1.听写《望洞庭》。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景色的古诗进行阅读,开展古诗阅读交流会。

板书设计 湖月 相和

洞庭秋色 潭面 如镜 和谐宁静

望洞庭 热爱 赞美

洞庭山水 山水 青翠

君山 青螺 山水相称

第三课时《忆江南》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1.导入: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这一节我们要学的是一首词,你们对词了解吗?生说,师补充。简介词的常识。2.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今河南郑州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创作背景:白居易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3.让我们明确学习目标,用心学习这首词吧!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读感悟,合作交流

1.自读《忆江南》,学习生字“谙”。(同桌互查,订正读错的字音,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2.读准字音,读熟诗文。

3.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说说词句的意思,也可小组交流、补充。

“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引导学生理解准确“旧、曾、谙”的意思。“蓝”字是什么意思?“能不忆江南?”是什么句式?(生说,师点拨。)4.默读词句,想象画面,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小组合作,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生想象)。指导朗读。

(2)红与绿的映衬之美,又该如何描绘?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灿烂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出示图片,句意。)

(3)“风景旧曾谙” 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曾经,诗人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卸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舍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三)浓浓的江南情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四、达标检测,巩固练习

1.背诵《忆江南》,并能想象所描绘的景色。2.古诗文中游名胜。(选做)

五、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1.积累赞美祖国山河的词语。

2.了解并尝试背诵白居易的另外两首《忆江南》。板书设计

江花红胜火

忆江南 赞美 怀念

上一篇:和君游记下一篇:快乐又充实的中秋节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