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兴校科研强校

2022-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科研兴校科研强校

强化“职能” 科研兴校

钱军,1964年3月出生,湖北荆门市人,博士,教授。历任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书记,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办公室主任、组织部长兼统战部长,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等职。兼任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北京市青联委员、北京市高校党建研究会常务理事、首都青少年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等职务。2008年7月,任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长期从事林业经济管理、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主持完成国家林业局《中国森林资源管理变革趋向:市场化研究》《中国加入WTO对林业的影响与政策》以及三峡建委《三峡库区速生丰产林实验示范基地研究》等课题的研究。主编《风险投资运行机理与操作实务》《金融学概论》《市场营销管理》《全国青少年绿色长征系列丛书》等论著10余部,发表论文70多篇。

记者:近3年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科研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带动了学校整体发展。请问,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作为市属高校,为什么提出要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钱军: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其中科学研究的水平往往决定着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社会服务的能力,而科学研究往往是地方教学型大学的短板,是地方高校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关键。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作为地方教学型大学,目前正处于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关键时期,走科研兴校道路,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对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来说,是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的关键所在。因此,学校提出要“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记者:学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实现科研率先突破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钱军: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作为首都唯一一所建筑类高校,将深入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坚持面向首都需求和建筑行业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树立“大科研”意识,通过构筑科研平台,凝聚科研团队;通过凝聚科研团队,争取科研大项目;通过实施科研大项目,争取大成果。

记者:在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中,学校十分注重思想的引领作用,请问学校是如何加强思想工作,引导教师转变科研观念,树立重视科研的意识,增强大家的科研动力的?

钱军:学校党委强烈地意识到,认识影响行动、认识决定行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因此一直高度重视思想工作在推动科研突破中的引领作用,引导教师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在教学型大学,教师往往对科研重视不够,甚至把科研和教学对立起来,这实际上既制约了科研发展,也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通过反复宣讲、政策引导、典型示范、重奖国家科技奖获得者等方式,引导教师树立“教学是天职,科研是能力”的意识,自觉站在科教兴国、科研兴校的战略高度认识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现在崇尚创新、重视科研,在学校不仅成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而且成为全校近1万名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

记者:通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广大教师的科研观念得到了转变,科研意识得到了增强,在项目申报和科研活动组织等方面发生了可喜变化。请问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哪?

钱军: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由被动科研转变为主动科研,从“要我做科研”变为“我要做科研”;二是由以我为主转变为以市场为主,更加注意面向需求开展科研;三是由单兵作战转变为集体作战;四是由个人行为转变为组织行为,改变了过去“小而散”的局面;五是由科研与教学分离转变为教学、科研互相促进。

记者:学校注重树立“大科研”意识,以开放合作姿态强化资源整合,增强科研内外合力。请问具体有哪些思路和举措?

钱军:一是站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产学研结合的角度,通过构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互相促进的格局加强科研。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是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产学研结合是高校服务社会的要求,是高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将“课堂”从教室延伸到企业、科研院所第一线,及时掌握市场的人才需求信息,培养适应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脉搏和企业科技需求,进一步优化科研方向,将优势科技资源配置到具有重要经济和社会价值的研发项目上,提高科技水平,进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二是站在拓展国际合作的角度,通过开展国际合作科研开阔科研视野。第一,“走出去”,支持和鼓励教师出国学习培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开阔教师的国际视野。第二,“请进来”,通过举办或承办国际会议,邀请国外知名教授来校进行学术交流,让广大师生在校内就能深入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动态。第三,“联起来”,与国外大学联合开展合作研究,为科研人员搭建了向国外高水平团队学习交流的平台,提升了创新能力,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三是站在教师相互协作的角度,通过组织团队式科研强化集体科研攻关能力。针对学校原先存在的科研队伍及研究方向较为分散,无法承担高水平科研课题的现实状况,学校提出了“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建设思路,引导广大教师正确处理好个人兴趣特长与国家需求、学校目标的关系,正确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准确定位,尽快把自己的研究方向统一到学校主导的研究方向或者团队中来,积极加入各学科的学术团队,争取更大的学术发展空间。

记者:学校紧紧抓住四个工作重点,推动科研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请您介绍一下四个工作重点及有关工作举措有哪些?

钱军:一是构筑平台,筑牢科研基础。科研平台是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载体,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一向重视科研平台建设工作,提出了以平台支撑科技发展的思路,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发展。近3年来,学校的省部级科研基地由1个增加到10个,而且布局合理,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行业部门设立重点实验室,大学科技园,与企业联合建设的工程中心等,基本上实现了面上的全覆盖,使学校的每个优势学科都有1个~2个省部级科研基地作为支撑,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二是组建团队,汇聚攻关力量。在地方高校,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往往是单兵作战,从而导致其所承接的科研项目级别较低、经费少,出大成果的机率则更小,严重制约了地方高校科技实力的提升,而组建科研团队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学校以学科为基础,以科研项目为平台,从整合资源入手,加强组织,加强建设,既创造条件,让各种自由、自发形成的科研团队不断成熟,更加强整合,自上而下、有目的、有目标地组织建设3个能代表学校水平、将来在国内国际形成一定优势的团队。目前,学校已拥有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12个。这些团队都是学校承接大项目、拿国家科技奖励的主力军。学校所获得的7项国家科技奖励全部出自这12个团队。三是争取大项目,提升科研层次。大项目是体现科研层次的主要指标。学校通过不断凝练科研方向,积极整合科研资源,努力争取拿大科研项目,科学研究的水平与层次有了较大突破。3年来,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从2007年34项增加到2010年的65项,获得重大水专项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2007年的1项增加到2011年的11项。四是争取大成果,提升科研实力。近年来,学校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方面不断实现新突破。2009年,参与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实现了零的突破;2010年,主持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其中第一主持单位1项,第二主持单位1项,实现了主持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项,其中1项主持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学校科研层次再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学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是如何通过科研突破推动学校整体发展的?

钱军:学校坚持“六促进”策略,以科研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第一个促进,即科研促进教学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坚持以科研服务教学,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环境有力地支持着教学,教师将科研成果以及自己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应用到教学中,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是科研基地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场所;二是科研项目成为培养学生的有效载体;三是科研成果在第一时间进教材、进课堂、实现知识化;四是科研合作单位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五是科研骨干教师成为学校教学的支撑力量。总之,通过科研引领教学、服务教学,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学校通过了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校的评审,并被批准建设“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此外,科研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支持了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学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提供了条件。

第二个促进,即科研促进学科建设,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离不开科研的支持,科研成果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办学基础。学校以“更名工程”和“申博工程”为主要抓手,狠抓科研突破,带动学科实力发展。一是科研基地支撑了学科发展。近3年来,省部级科研基地从1个增加到10个,使得学校重点学科、特色学院都有了省部级科研平台作为支撑,推动了学科发展。二是科研突破推动了学科上新台阶。例如,学校注意将数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参与和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多个科研项目,其关键技术和核心理论都是数学模型的构建,这有力地推动了数学学科的建设。2010年,数学学科在没有二级点的情况下,以北京市专家评审第一名的成绩破格成为一级学科硕士点,使学校理科有了一级学科硕士点,为学校更名大学提供了重要条件。三是科研积累和资源整合促进了学科群建设。学校5个学术团队加入了北京市“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重点学科群的建设工作,推动了市级学科群的建设,也促进了校内学科群的发展。四是科研发展促进了“申博工程”。今年,学校依托在建筑遗产保护和大都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长期的科研积累,按照项目化的新方式,启动了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博士)培养项目申报工作,申报了“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和“特大城市交通枢纽建设与设施安全理论及技术”两个项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第三个促进,即科研促进社会服务,提升学校的服务力。学校坚持“立足首都、面向全面、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的办学方向,在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中,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能力。一是加强校地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参加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改革试点为契机,以建设学校的北京市大学科技园为载体,发挥校办企业和学校学科专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与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高校联合签署了共建京南大学科技园的协议,启动了京南大学科技园建设,落实了首批落地项目。二是加强校企合作,符合建筑行业发展。学校与浙江勤业集团共建技术研发中心,联合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为企业生产解决技术难题,被批准为浙江省技术中心。三是创办和发展好学科性公司,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发展特色产业,并以校办企业为主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工作。四是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参与完成了中小学、康复医院、住宅的重建方案设计工作以及建设4万多套过渡安置房的技术指导和监理工作,为北京市政府援助四川什邡市地震灾区的“北京节能屋”项目作出了贡献。发挥古建筑保护方面产学研结合的优势,积极参与汶川地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被国家文物局授予“文物系统汶川地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第四个促进,即科研促进师资建设,提升优秀人才的引培能力。一是提高引进人才和稳定人才的吸引力。引进人才是市属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稳定和留住人才是市属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难题。学校加强科研工作,以科研平台建设为依托,稳定、吸引和汇聚优秀人才,推动人才、基地、项目的有机结合。科研平台的快速增长,为学校的事业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为学校实施人才“凤巢计划”筑好了巢。二是激活师资队伍建设的造血功能,使立足自己培育大师成为可能。虽然引进人才是市属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但当前市属院校引进人才越来越难,市属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坚持引培并举,立足自身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因此,学校实施人才“凤巢计划”中特别注重“筑巢生凤”“促凤飞翔”。首先,是每年设立500万元青年教师培养专项基金,支持青年教师开展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其次,是发挥团队育人作用,鼓励教授组织青年教师形成大团队一起进行深层次的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既充分发挥高职称、高水平教师在年轻教师教学科研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又促使年轻教师脱颖而出,加快成长,不走自然成熟的缓慢过程。最后,是发挥科研项目研究过程的锤炼作用,使教师在参与重大项目、争取重大奖项的奋斗中快速成长起来,为师资队伍建设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提供了条件,并为“出大师”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三是促进教师分类管理,实现各尽所长。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团队建设为抓手,充分考虑教师的个性和能力差异,探索教学、科研“轮岗”“分岗”的新型组合用人方式,促进教师在教学与科研发展两方面的替换和互通。一个学科团队中,有的是擅长科研的科研型教师,有的是擅长教学的教学型教师。在工作分配上,尽量安排科研型教师多承担科研任务,教学型教师多承担教学任务,考核的侧重点不同,鼓励大家各尽所能,各尽所长,从而通过教学、科研“分岗”实现教师类型在空间的替换和互通。在时间分配上,科研任务重时,教师可申请按科研型教师管理和考核,把工作重心放在科研上;科研任务较轻时,可申请按教学型教师管理和考核,把工作重心放在教学上,从而通过教学、科研“轮岗”实现教师类型在时间上的替换和互通。学校还探索设置专门的科研岗位,吸引优秀人才以省部级科研平台为依托,潜心开展科技攻关。这既能帮助不同特长教师借助团队合理分工来完成学校教学、科研分工和考核任务,又可以促进团队内部教师教学、科研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第五个促进,即科研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一所高校科研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其开展国际化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科研水平越高,在国际化合作与交流中越能赢得尊重和主动。随着科研实力的不断增强,学校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在举办相关国际学术会议时国外专家教授参与的层次越来越高,带动了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和国际人才培养合作项目的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第六个促进,即科研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文化力。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竞争力、创新力和发展力的无形载体。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引领先驱,是丰富大学校园文化底蕴,增强大学校园文化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一是科研促进学术精神建设,不断沉淀和丰富学术精神。二是科研促进作风建设,形成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三是科研促进制度文化建设,提高教授治校水平。为更好地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学校健全学术管理机构,明确其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地位和权利,使学科带头人成为积极的管理者,发挥好专家治校的作用。这为培养良好学术精神,促进学术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四是科研促进学风建设,为学生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教师潜心科研、严谨治学的态度,陶冶了学生;教师攀登科学高峰、取得巨大成就,鼓舞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激情;教师通过讲座等方式介绍自己科研的最新成果,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浓郁了学校的学术氛围。

[责任编辑:于 洋]

作者:贝裕文 彭磊 王德中

第2篇:立德树人,科研兴校

【摘要】立德树人是我国进行教育改革之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立德树人包括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两个方面,对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研兴校是伴随着教育发展提出的一个理念,教育想要发展,就必然离不开教学科研。教学科研是教育发展和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学科研;可持续发展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国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德树人成为中小学教学中的核心内容,所谓的立德,指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三观;所谓的树人,指的是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国家还明确了教学科研在中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自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之后,教育的地位就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下,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而教育的发展又离不开教学科研,教学科研实际上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命脉。

一、以德为先,以能力为重

在我国推动新高考改革之后,素质教育就成了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主旋律。想要进行素质教育,就必须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所谓的德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此来指引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良好的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人生发展的方向,对学生将来的人生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此看来,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核心。

二、以科研为先导

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明确了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教育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教育想要进行创新,就必须要进行科研。离开了科研,教育创新将会寸步难行。同时,科研还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的途径。从近年来不同学校的发展来看,凡是取得不小教学成果的学校,都坚持了科研兴校的战略,将教学科研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础。那么科研为什么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如此大的作用呢?归根结底就是因为科研可以推动新的教学理念的产生,使学校不断向前发展。教学理念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先进的教学理念往往可以推动教学方式的变化,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率。所以,以科研为先导实际上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除此之外,科研还是促进学校形成自身特色的重要因素。以科研为先导要求学校在遇到教学难题的时候,不是依照其他學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是以自己为主体来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就会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所以,科研也是学校形成自身特色的基础。

三、解开科研头上的枷锁

分析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科研现状我们就可以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学科研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封闭。这个封闭性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概念上的封闭。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教学科研都被束缚在某一个学科之内,科研内容假大空,根本没有和教学实践联合起来。很多学校在撰写科研论文的时候,让专业的理论作者代笔,使得科研论文完全与教学实践脱节,科研论文也就变成了假大空,完全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第二层含义是学校不能从教学案例中吸取经验,做到举一反三。很多学校在进行教学科研的时候,太过于热衷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将教学案例用教学理论来进行解读,这就使得教学实践与教学科研之间存在一道明显的隔阂,严重地阻碍了教学科研的进行。学校要克服当前存在的封闭性问题,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必须要增加教学科研的开放程度。

1. 增加科研活动主体的开放性

当前中小学在进行教学科研的时候,具有一种天然的畏惧心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科研活动主体的封闭。很多中小学校在进行教学科研的时候采取的是闭门造车的思路,无法得到社会的支持,课题的研究自然是举步维艰。首先我们要承认,中小学的主要任务还是教育教学,但是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中小学的任务已经不仅仅是教学,还要兼顾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这和传统的教学活动已经产生了本质上的不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只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需求将书上的知识讲授给学生,而现在,老师为了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还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修改,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这种教学角色转变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要经过大量的教学科研来增加老师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以此来推动教学内容的转变。但是教学科研本身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如果单单依靠学校的力量,科研工作便非常难以展开。所以,中小学应该增加教学科研活动的开放性。其中最好的两种方法是:一是聘请专家和校内的老师形成教学科研小组,指导学校教学科研的进行。二是在学校研究教学课题的时候,聘请专家来进行指导,这样虽然专家不能主导学校教学科研的方向,但是可以给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巨大的帮助,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学校也应该鼓励更多教师投入到教学科研中。科研与学校的教学工作息息相关,是基于学校的教学活动展开的。很多教学科研杰出的学校都具有一支非常庞大的科研队伍,很多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兼职教学科研人员,丰富了学校内部科研团队的人员构成,使得科研团队的开放性非常高。

2. 增加科研课题的开放性

教学能否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视乎科研的质量,而教学科研的质量和科研课题也是息息相关的,如果课题负责人自身的科研素养较高,他就可以从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以课题的方式将其反映出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学校都具有科研素养较高的科研人才,这就使得很多学校的科研课题并不具备什么实际意义,根本不能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作用。所以,学校除了要增加科研主体的开放性,还需要增加科研课题的开放性。比如,学校可以参加一些由校外的科研专家所牵头的科研课题,和其他的学校一起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学校还可以将教学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设立为教学课题,并且聘请科研专家来进行适当的指导,推动教学科研的进行。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国家近年来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这就是立德树人理念的最直接体现,学校应该坚持以育人、育德为核心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计划。而科研兴校是我国中小学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反映了全校师生对学生价值理念的认同,是形成学校特色的重要途径,所以我国的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坚持立德树人、科研兴校的理念,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和个人综合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卞桂平,焦晶.浅议立德树人:内涵、实质及要求[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4(02):50-52.

[2]刘尧,傅宝英.中小学科研兴校的基本目标[J].现代教育科学,2003(12):1-4.

[3]肖凤翔.科研兴校理念与实践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04):47-50.

作者:廖日国

第3篇:奏响“科研兴校”的华美乐章

1991年,时任辽宁省辽源市教育科研所所长的栾传大率先提出“科研兴教”的观点。18年来,这一观点已深深扎根教育土壤并得以拓展与衍生。

百年老校湖北省老河口市第三中学与时俱进,作出了“科研兴校、争创一流”的理性选择,在广泛开展教育科研实践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奏响了‘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的华美乐章。

2007年,老河口市第三中学(以下简称“市三中”)再度荣膺“湖北省教育科研实验学校”的称号。

转眼间,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如今的市三中发展得怎么样?他们在教育科研方面又有什么新的进展?

近期,记者走进市三中校园,走近校长朱国平,采访获悉,今天执着地走在“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上的市三中显得更加意气风发,市三中人在破解教育理论脱离实际的难题、推动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方面进行着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求“变”——奏响“兴校”变奏曲

聚焦:一本合订校刊

市三中校长朱国平递给记者一本名为《三中教科研》的校刊。这本校刊是市三中十余年来编辑出版的100期《三中教科研》的合订本。她设有《学校管理》、课题研究》、《德育心语》等多个成型的栏目,其间迸发出市三中人勇于探索、锐意求新的思想火花。显然,合订本《三中教科研》是市三中人坚持开展教育科研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正确的教育实践需要科学的教育理论作指导。

如何转变学校的发展思路,确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市三中领导集体遵循教育科研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提出了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发展之路。

学校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正副组长的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教育科研工作專题会议,对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进行了总体的规划和部署。学校引进了制约和激励机制,制订了教科研成果表彰奖励制度、学习研究制度、学科带头人评选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等。受到表彰的教师,其业绩被记入档案,并作为个人评优、晋级、选聘的重要依据,以此保护和调动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加大对教育科研的投入,改善教育科研条件,逐步建立了校长领导下的教育科研网络,建立健全教育科研的激励机制,巩固了教育科研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地位。

学校成立了教科室,定期编辑、出版《三中教科研》的前身《教学月报》,并以《教学月报》为阵地,转变教师观念,帮助教师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意识,引导教师逐步确定“两种意识”:服务意识,即教师的教育科研要紧密结合教学和工作实际,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服务;创新意识,即要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改革旧的东西,提出新的观点,探讨新的方法。学校力图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教育科研工作,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科研观。

眼下,市三中编辑的《三中教科研》已经出版110期。《三中教科研》总结的经验成果与教学评估结果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1996年以来,湖北省先后分12批评审确定了213所学校为“湖北省教育科研实验学校”,市三中位列其中。

2006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了11个检查组,对包括市三中在内的部分教育科研实验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

2007年3月28日公布的评估结果显示:市三中被确认为“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学校”,再度入选“湖北省教育科研实验学校”之列。

《三中教科研》见证了市三中人“科研兴校”的奋进历程,记录了市三中发展的足迹:学校先后荣获“湖北省素质教育实验学校”、“湖北省教育科研实验学校”、“湖北省教育现代化实验学校”、“湖北省数学变式训练先进集体”、“湖北省安全文明校园”、“襄樊市教育科研十佳基地”、“襄樊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襄樊市发明创造示范学校”、“老河口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浚“源”——奏响“强师”进行曲

画面:一位教师获奖

10月中旬,从中央教科所传来喜讯,市三中教师丁志勇在由中央教科所与中国教育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课题试验学校中小学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该项活动的参赛者来自于全国各地课题试验学校和教育科研部门,丁志勇所讲的多媒体教学录像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中脱颖而出,问鼎大奖,成为老河口市唯一的一等奖获得者。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促进教研活动和学校全面发展力量的源泉。

“培养一批‘懂行’的老师尤为重要。”校长朱国平及其领导班子成员对此坚信不移,一支懂科研的教师队伍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所以,学校领导有意识地去培养一批能够进行教育科研的研究型教师。

市三中引导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学校立足校本研究,加强在职培训,用足用好远程教育资源,更新教育观念,熟悉新教材,掌握新教法。每年学校都组织各教研组赴外地名校考察学习,借鉴他人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教学方法,弥补自己的不足。

学校定期举行一次“教学沙龙”和“教育教学研讨会”,为老师们提供经验交流、共同提高的机会,努力促进学校教科研浓厚氛围的形成。

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学校启动了“名师工程”,积极拓宽师资培养途径。具体做法有:

一是引路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途径,还聘请专家学者到校为老师举办学术讲座,或积极承办省市学术活动,使老师们不出校门就能领略教育的前沿动态,扩大教师的视野,感受教育改革的步伐,为教师的成长指明方向。

二是搭台子,通过多种形式的比赛,评选等活动,为骨干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知名度。

三是压担子,让骨干教师承担或参与国家、省、市级的课题实验,在研究中提高。

四是树典型,充分发挥专家型教师的榜样作用,定期组织骨于教师举行示范课,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实行青年教师“拜师制”,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采访中,记者获悉,紧随教师丁志勇获奖的还有教师王立中。

11月22日至24日,襄樊市初中体育教学优质课暨三个一评比活动在襄樊四中举行,市三中的教师王立中技压群雄,获得襄樊市体育优质课一等奖。

丁志勇、王立中两位教师获奖是市三中师资水平大幅提高的一个缩影。

现在,市三中已基本形成一支专家学者型骨干教师群体,其中有省级骨干教师6人,市级骨干教师38人。他们无私奉献,不懈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支勤于探索、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正是由于他们的创造性劳动,才支撑起了市三中“科研兴校”的一片蓝天。

植“根”——奏晌“科研”协奏曲

镜头:一项课题成果

校长朱国平及相关教师主持的“十五”教育科研课题“后进生转化研究”,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入手,历时两年调查研究,对

后进生的类别、成因、思想行为和不同的转化途径等诸方面形成了系统的理性认识,为防差转差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措施,在班级管理和德育过程中发挥出明显的作用。该项课题研究取得了预期成果,受到襄樊教科所的专家一致好评。

实践是教育科研的“根”,而如何进行实践,则是整个问题的核心。

市三中的教科研实践从科研选题,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成果的转化等方面入手,使实践活动更具针对性、使用价值和可操作性。

市三中在教科研中注重实践的目标型性,明确要求教育科研的理论价值于实践价值的有机统一,使教育科研在深化课堂改革的过程中发挥出有针对性的作用,强调“小、准、实”,反对“大、全、空”。朱校长接受采访时对此话题解释说:“它所强调的是,研究课题的选定应抓住本学科、本年级、本人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切入点要小,问题要找准,研究实验要扎实、具体、规范,反对不切实际的大道理和空洞的虚假研究。”

市三中在确立“后进生转化研究”的课题外,还确立了“初中化学双分教学研究”、“思想政治课情景探究”、“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初中数学探究性课堂教学结构研究”和“探究性课堂教学结构研究”等针对性极强的多个科研课题。其中,“探究性课堂教学结构研究”的课题研究对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作用明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

“课题研究一旦取得成果,最大的意义和作用莫过于将研究成果大力推广、全面普及,迅速转化为教学常规,发挥其功效,实现其价值。”朱校长介绍说。

市三中及时做好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工作,采取了切实可行的三种形式:一是边研究边推广,“自学式阅读全程教学”的研究课题的理论根据充分,优越性明显,市三中采取了开放性研究的模式,经常性地向兄弟学校教师开课,及时总结规律性的结论,让其仿效、推广;二是辐射型推广,“问题情境的创设与优化”的课题研究先在局部范围内进行,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在学校确认的试点班试行,最后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形成市三中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特色;三是全面统一推广,“快乐校园建设”研究课题切合学校情况,针对性鲜明,课题成果一经形成,校园中形成了会学、巧学、乐学的良好氛围;学校立即着手推广,在全市掀起了“快乐校园建设”的燎原之势。

如今,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教育资源,已经成为市三中教育科研实践的基本目标和教育价值取向。

固“本”——奏响“育人”狂想曲

回放:一项发明专利

几年前,市三中学学生孟安琪发明的一种笔筒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为:CN200420058049.4。该笔筒为筒形,在笔筒内轴设有隔板。由于在笔筒内设置了隔板,这种隔板可以设置多层,这样,将不同的学习用具分别放在隔间内,就能避免学习用具凌乱堆放的情况。

无独有偶,同孟安琪一样获得发明专利的还有刘维骏,他发明的电动试管毛刷被评为实用新型专利。两位同学同获发明专利不是一种巧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市三中坚持教科研、坚持创新,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一种必然结果。

学校搞教育科研的就是为了求新,新方法、新思路、新成果都需要凭借教育科研来获得。创新是教育科研的本质,而育人则是一切教育创新的终极目标。

“市三中教研带动理念的更新,促进了育人模式创新的进程。”多位接受采访的教师都持有这一观点。

“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是市三中承担的襄樊市教育科研“十五”课题之一。经一段时间的研究论证之后,市三中提出了新。的“三育人”观点,即情景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正是这一创新的理念,孕育出了育人新模式。课题研究负责人、校长朱国平经常利用晨会、课余时间给学生讲一些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的小故事,营造清新、生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缩小师生的心理距离,使教育要素发挥最佳的效益。课题组成员会同学校有关部门对校园环境重新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和精心规划,净化、绿化和美化校园环境,力求“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与此同时,课题组还协助成立了文学社、书画队和演讲团,制订出学校系列文化活动的运行表,组织开展了征文、书画、演讲、歌咏和诗歌朗诵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市三中班主任赵崎说:“我懂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如果我现在遇到……问题,我会这么做……”这是赵老师为学生依据教学要求设计的一道拓展写作片断的作文题。班上有一名男生公然在作文中大谈对“早恋”的向往。赵崎看过全文之后,意识到这是学生青春期逆反心理的体现,其间,不乏挑衅老师权威的意味。

“我该怎么做呢?”赵崎思付着,看来讲大道理是行不通的。

为了避免出现面对面时可能出现的沟通障碍,赵崎决定用“批语”的形式来交流,批语中没有质问和否定,而有赞赏——“勇敢、直率、富有想象力”,还有启发——“为了八年后的成功,现在请你认真学习,积蓄力量和資本”。

特别的做法收到特别的成效。该男生撕掉了那一页,又补做了一篇作文,并在本子的右下方写上了一行小字:“赵老师,撕掉的那一页我想自己留着,我会记住时间的。”

“心会跟爱一起走”是赵崎及市三中更多教师的共识,“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是教育的真理。”在市三中,随着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育人方式就是这样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作者:詹幼萍

第4篇:科研兴校、质量强校

名师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

——吉首市第二小学陈绪贵

从2004年担任吉首市第二小学校长以来,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快乐的成长,让教师幸福的工作”的办学理念,在学校管理中,我确立“名师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几年来,学校教师的素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近几年,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中小学写字教学先进单位,湖南省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湘西自治州安全文明校园,湘西自治州学习型学校,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优秀学校,吉首市教学质量先进单位,湘西自治州德育示范校,吉首市中小学艺术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首届数学教师综合素质竞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吉首市教育管理、教师培训先进单位,吉首市第二届科技创新大赛团体总分第一名等光荣称号,一个省级课题和一个国家级课题分别获州级科研成果

一、二等奖。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挂牌学校。本人2004年以来年年被评为“优秀校长”,年年受到市级嘉奖,2008被评为湘西自治州“学习型校长”,2009年年终考核记三等功。

一、健全组织、规范管理

学校成立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 我任组长,由支部书记、副校长、工会主席、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

1 等人员组成领导小组成员。

学校制定了校本研修活动方案,明确了每一个人员的管理职责。学校定期对教师个人和教研组进行考核评比,评选出优秀教研组和校本研修先进个人,并进行表彰和奖励。

二、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学习是永恒的主题和终身的任务,是行动的先导。我始终认为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更好地做好工作。

1、认真坚持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坚持每天收看电视新闻,把自己的思想集中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摆正自己的位置,对上级负责,对教师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

2、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校长的业务能力。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我积极参与新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观念,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走在前列,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几年来,我坚持每周到班级听两到三节课,每天放学后看一篇教育专著的文章,每周摘录两到三篇教学案例或教学反思。自己撰写的《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与策略》一文获州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并在国家级报刊发表,《我校的问题管理》一文也在国家级报刊发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环保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实验报告在国家级刊物出版。

三、创新管理模式,走名师立校之路

(一)队伍建设,制度先行

2 根据现有的教师队伍状况,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重点,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1、抓制度

针对实际强化内部治理,以完善的制度治理,引导教师内化学校治理规范,使学校的办学目标内化为每位教师的自身教育追求。建立、健全教师考核制度,修订了包括《月考核制度》、《德育工作考核条例》、《教学质量监控奖励方案》、《竞赛辅导奖励方案》、《教科研奖励方案》、《学期绩效考核》等多项考核奖励在内的《市二小教师发展性评价》。

2、抓学习

通过每周四的中层干部例会制度,加强理论学习和实例剖析,逐步形成讲合作、讲奉献、讲正气的氛围。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先后邀请局领导、省、州、市教研员、科研专家等来校坐堂会诊、研究指导。

3、抓建设 (1)领导班子建设

①十二字要求练内功,“五个一”增强行政执行力。 中层干部要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要有闻风而动的干劲,又要有破解难题的锐劲,善于联系沟通,总结反思。在作风上作表率;在业务上当骨干;在服务中做公仆,切实提高指挥效能。

“十二字”:

善学习:半月两篇学习摘录。

3 勤反思:每月一篇随笔,反思工作得与失。

乐沟通:工作中及时处理矛盾,与老师多沟通,多谈心。 强调研:有较强的调研能力。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听课评课,及时把握第一手资料,分析、反馈、总结。

“五个一”:

即在教学上教好一门学科;在教学管理上挂点一个年级;在教研活动上作好一次讲座;在业务指导上每年帮扶一名教师;在学生管理上每周下到挂点年级的每个班座谈一名学生。规范领导班子成员的行政行为和工作行为,做到遵章守纪、民主决策、公开透明,不徇私舞弊。

(2)教师队伍建设

①创新德育教育,坚持以德立校,依法治校。

学校工作始终坚持以德育为核心,坚持传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坚持“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的原则,坚持以爱国主义、养成教育、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各类活动为契机,熔人格的形成于鲜活的生活实践中。

②加强法制教育,重视安全工作,创建平安校园。 定期作法制专题报告,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落实至关重要”。学校成立了组织机构,加强了制度建设,每学期以及节假日都与班主任签定安全目标责任书;制定安全工作制度和值班管理制度。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我每月进行一次安全知识讲座,并组织全校学生,分年级分班轮流观看交通安全教育牒片,同时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写出观后感,对学生真正起到了安全警示。确保校

4 园安全,创建平安校园。

③运用科学理念,锻造教师队伍。

几年来,我校坚持每周一次的政治学习制度,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创先争优。狠抓师德教育,开展师德师纪大整顿。全校教师无违纪和违反“教职工八条禁令”规定的现象,全面落实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制订培训原则,炼就科研本领。 (1)结合实际情况 落实培训原则

根据我校教师学习状况确立了校本培训的原则,

自主性原则。根据教师培训的目标,学校自主规划、组织、自主考核、管理,教师自主学习、探究和发展。

实效性原则。避免形式与说教,紧密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以问题管理为中心,着眼于发现、提出、论证、解决、管理、总结、推广。

针对性原则。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引进性原则。利用外出培训和校际之间结对联动的机会(我计划用两年时间让全校教师分批分期到北京、上海、山东、江苏、长沙的一些名校去培训),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开展多方合作交流,实现借鉴先进经验、互动交流的有效培训。使全体教师在培训中真正得到实惠、得到提高。

(2)九字要求练就素质

爱学习:每月一篇摘录或随笔。我在寒假期间向教师推荐并

5 发放了教育杂志和书籍,要求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假期读一本教育论著,写一篇读后感,写一点读书笔记,以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比如给教师每人发一本《教师十八项基本功修炼》、《爱是教育的真谛》、《给教师一生的建议》等。每位教师又可根据自身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自主学习,并要求作适量的读书笔记,在教研组内交流,做自觉的“学习型教师”。开学初,组织教师开展读书笔记的评选和交流,提高积极性,学校把优秀的读书笔记读后感整理打印发给每个教师进行交流,共同提高。

善研究: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培训活动。努力钻研新教材,研究新教学策略。学校将教师的各种校内外培训情况纳入月考核。

勤治理: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治理。 (3)制度培养能力

学校每周三进行业务学习和培训,探讨教法,切磋技艺。 组织青年教师教学汇报课,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教学示范课和班队主题活动随堂课点评。开设教学理论讲座、科研课题的选题、申报培训等。

(4)落实教师远程非学历培训

我逐渐学会审时度势,认真研究,结合学校、教师队伍实际明确提出了将教师远程非学历培训作为教师工作集中培训主要形式的思路,强调教师远程非学历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明确要求各专任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形势,引导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强化教师网上学习能力和整合教育资源能力,让教师及时

6 应用课改新理论、新内容、新方法指导学科教学,挤出两万多元奖金建立学校网站,利用网上资源服务于教育教学,教师培训合格率达100%。

四、创新教学模式,走科研兴校之路

1、认真落实两个常规,加强教学管理.

在常规教学管理中,建立了各种常规管理制度,以《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学常规》为准则,并把《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学常规》复印成小册子,教师人手一册。完善常规管理办法。教师采取模块备课,学校领导及时督查指导,每学期进行常规教学检查不少于四次,并及时总结反馈。在课堂教学常规管理上,建立监督机制,严格上课规范,提高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要效益。

2、教、研、训立体结合,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围绕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使广大教师积极开展教育创新实践,主动地、创造性地理解、应用新教材组织课堂教学,验证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通过培训,使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的自我反思,实现认识上的升华与飞跃,从而为开展教育实践创新奠定基础。教师们通过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一反思教育教学理念,二反思教育教学行为;三反思教育教学个性;四反思教育教学科研;五反思影响和制约学校发展的问题;在反思中提高,在提高中创新。我要求教师从本校实际出发,结合学科特点,研究如何把学科创新的基本理念

7 和创新课堂的基本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开展创新,通过课堂教学创新案例,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并探索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和策略,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活动。

为确保教学不走弯路,我作眼两项重要研究。在教师中学校开展了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合“学、查、做、纠”活动,学习理论,学习先进单位的典型材料,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学生中学校开展了有效学习研究,学校根据生源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结合《湘西自治州中小学教学常规》中的“学生学习常规”,制定了符合市二小实际的《学生学习常规》,形成了预习—上课—复习—作业的学习流程,从课前小预备、学具准备到课中参与,再到课后作业、笔记整理、及时复习等均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生活、学习品质和习惯。

3、上好“五节课”,努力打造有效课堂。 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五节课”活动。普听课:每期前两周进行全校任课教师普听课,促教师、学生及早进入新学期教学状态;推门课:随时了解掌握教师、学生的教学、学习常态,并进行有效的监督、监控,检查与指导,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效果;示范课:进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示范课活动,实现教改引领;评优课:开展校内评优课,以学科、以年级组评选校级优秀课,进行表彰;研究课:适时组织学科教学研究课,人人参与互动,研究、探索学科教学模式,充分调动教师教改教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通过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使广大教师逐步改变,

8 提升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教研组为单位,通过具体的课例研究、研讨,使广大教师认识现代课堂教学,实践现代课堂教学,以达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的目的。

五、打造青年教师,落实“八个一”工程

(一)落实“八个一”工程

青年教师是一所学校的生力军和顶梁柱,“青年教师兴则学校兴;青年教师强则学校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成败和可持续发展。为了构建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学识渊博、功底深厚、教艺精湛、研教俱能”的高素质青年教师队伍,我结合学校实际,培养青年教师的特色,提出并落实了“八个一”工程,为青年教师搭建了展示自己风采的平台,全力打造青年教师。

1、读一本书。身为教师只有博览群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每学期校长要求每一位青年教师至少阅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每月检查一次)

2、写一篇读后感。为了使阅读教育教学专著的读书活动落到实处,要求每一位青年教师每期至少上交一篇读后感,由我亲自批阅,利用例会时间每次指派两名教师与大家交流阅读心得,从而在全校范围内掀起读书热潮。(已装订成册)

3、上一堂研讨课。青年教师培训最终落在课堂上,为了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我规定每一位教师每期至少上一堂研讨课。

4、交一篇论文。为了引导青年教师在研究中教学,在研究中反思,积累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9 学校要求青年教师每期上交一篇较高质量论文,并且每篇论文我都必须认真阅读。(已装订成论文集)

5、写一篇研修感悟。利用校本研修平台,引导青年教师结合研修内容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剖析教学中的得失,积极撰写自己的研修感悟。(已装订感悟集)

6、写一篇班主任工作案例。大胆启用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增强实践能力,要求每期撰写一篇班主任工作案例,让他们得到锻炼和提高。(已编成案例集)

7、定一个微格课题学校。青年教师每期确定一个微格课题,围绕课题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学习反思,从而上升到理论高度,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努力朝着科研型方向发展。(已整理成微格课题集)

8、作一次国旗下讲话。为了锻炼青年教师,每周安排一名青年教师根据学校德育工作主题有针对性地作一次国旗下讲话。(已装订成国旗下讲话集)

(二)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为重点

在打造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我强调要以课堂教学能力提高为重点:

1、实践锻炼压“担子”。我有意识地把一些教学任务交给青年教师,例如让他们承担公开课教学,承担教改实验课题,担任班主任等,让青年教师在教学第一线“唱主角”、“挑大梁”,在实践中见世面、长知识、增才干。

2、勤学苦练厚“底子”。有计划地对青年教师开展基本功培训活动,让青年教师夯实基础,厚实功底,使他们基本上能够做到:练好一手粉笔字;讲好一口普通话;能设计一份好教案;上好一堂公开课;带好一个班级;写好一篇教育科研论文。

3、竞赛比武搭“台子”。有计划地在青年教师范围内大力开展各类赛教活动或课堂教学环节的专项比赛,通过学、练、比、评等措施,使青年教师相互观摩学习,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让青年教师各显其能,各领风骚。

4、安排师徒结“对子”。对每位新分教师选派一位名优教师或中青年骨干教师建立师徒关系,以3年为一个周期,要求名优教师和骨干教师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两年多来,我校由青年教师参与辅导的学生,共有12个团体项目,42个个体项目在区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其中,5人为国家级获奖,10人为省级获奖,50多人为州级获奖,100多人为市级获奖,获奖的范围十分广泛。

青年教师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以人为本,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近几年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参加全市教学质量统一抽测年级,各科合格率均在98%以上,0

8、09年、2010年的四年级抽考、六年级抽考,学生双科合格率均达到100%,名列全市前茅。

六、创设书法特色教学,促进书法校本教研

为了寻求发展,2007年我开始提出了创建以“书法教学为特色”的发展理念。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11 创建特色、求实创新的指导思想,认真地对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书法教学的普及和提高作了全面而系统的探索,并在州级立项(《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书法教学研究》)进行课题研究(2011年1月已经结题),培养兴趣,挖掘亮点,创新起点,以书载道,承载文化,追求至高目标;多元展示,提升品味,努力办出特色;立足实际,开发教材,寻求个性拓展。实实在在把书法课列入课表,确定专职教师3名,兼职教师24名,从不挤占书法课,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组织学生参加市级以上书法比赛,获奖200多人次,2009年学校被授予“全国写字教学先进单位”光荣称号,专职书法教师吴海龙被授予“全国写字教学先进个人”光荣称号,2010年11月组织学生参加“湖南〃湘西州首届艺术大赛”小学二组的硬笔书法,包揽了全州前四名(四个金奖。注:每组只设4个金奖),这四名获金奖的同学并代表湘西州赴长沙参加全省总决赛,均获得金奖。我校还根据学校学生实际,编写了《吉首市第二小学书法校本教材》一套(一至六年级,共十二册:每年级各两册),现已申报州级“五百”工程。如今,我校已形成了“书法教学有特色,学生书法有特长”的良好书法教育氛围,为创建少数民族地区书法特色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1年2月18日

第5篇:管理兴校 科研强校

管理兴校

科研强校

——2014年度“河南省校本教研实验学校”工作总结

驻马店市第一高级中学创办于1927年,至今已有88的办学历史。目前全校共有 107个教学班,学生6750名。教师347名,其中高级教师134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其中,研究生学历28人。

回眸我校教育科研工作,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紧紧围绕学校建设的总体目标,坚持“科研兴校”,加强学习管理,努力构建学习型校园。创新教研模式,开展教研沙龙活动,实行动态语文教学改革,规范课题管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共同研究,积极服从和服务于学校教育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给学校教育教学注入了活力,带来了生机,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2013年度被评为驻马店市社会科学界社科普及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被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评选为“校本研究实验学校”。

一、学校领导重视,科研机构健全,教育科研工作迅猛发展

我校领导有强烈的科研意识,视教科研为学校的“一把手”工程。学校根据教科研实际情况,设置科研处,配备主任1名,副主任2名,职教科员4名,并聘请10位同志为兼职教科员,这些兼职教科员都是省级骨干教师,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这样,学校的科研骨干队伍日益壮大。学校成立由校长——分管校长——科研处主任——课题组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组成的科研管理网络。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构建:

(一)以组织管理为目的的领导机构,校长亲自挂帅,分管校长主管,科研处具体组织领导,课题组、教研组督促落实。

(二)以实验课题为纽带的具体操作机构,由课题组负责人,课题组组长、参加课题研究的成员组成,形成交叉管理形式,确保课题组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从而各负其事,各司其责。这样的组织机构,有效地促进了“校本化研究”格局的形成。

二、狠抓科研队伍建设,加强师资培训,规范科研管理

过硬的师资队伍是科研的关键,学校始终本着“发展教育师资先行”的原则,切实抓好师资培训。通过广泛宣传,让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和目标,提高对教科研的认识,增强教科研的意识,提高教师投身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重点抓好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业务进修,更新教育观念,为开展教科研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加强教科研业务培训;实行师徒结对制度,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抓好名师工程建设,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开展读书活动,构建书香校园,打造学习型学校

三、规范课题过程管理,提高教育科研实效

1、规范课题申报制度,提高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一方面,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承担某一个课题研究,每个课题都必须制定具体的方案和研究计划,并且按计划开展调查、实验、研究、总结、反思。另一方面,教师又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这样既规范了课题研究的开展,又充分以教师为本,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2、抓好科研阵地建设,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以课题组和教研组为研究阵地,组织开展人人上好课题研究课、实践课活动,促使教科研工作紧紧围绕“研”字上开展活动,真正让教研、科研融为一体,从而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搭建教师对话的平台,注重交流研讨。根据课题研究制度,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求教师每两月做好一次调查,每月撰写研究心得,学校每月组织一次“教师沙龙”,让教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分析自己的研究案例,谈自己的实践反思,在互相交流中不断进步。

3、以课堂为主阵地,让教师在观摩、实践中提高。学校结合课题,每学期按计划组织教改研究活动,并实施有效调控。通过省、市两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示范课、资深教师辅导课、新教师展示课等形式,帮助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课后教师撰写课堂教学随笔心得,让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努力在实践中提升自我。我校多次承担了市区级的教科研培训会、研讨会和观摩活动。

4、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素质。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校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校长郭冰川、书记李文忠、副校长陈洪彦、副校长崔伟亲自培训教师和班主任,介绍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实施办法和指导意见。各学科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制定规划,落实实施步骤,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各班把学生的研究成果归档保管、分类评比。在此基础上各学科各位教师推选出学生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汇集成册。然后再发给师生相互学习、分享成果、共同提高。

5、目前课题结题情况。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我校课题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国家级课题“动态语文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省级课题“个性发展与抒写”“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德育教育”“动态化学理论与实践”等课题已得到专家鉴定组的评估,顺利结题,并获得好评。我校另有多项课题获市社科研优秀成果奖,张志仲同志编写《学校德育读本》,吴富安主任编写《中学科学发展观简要读本》,张胜利主任主持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价值》课题获市社科联优秀课题一等奖。“感动天中人物”张胜利老师的专著《班级主流文化的魅力》一书,由国家行政学院出版发行,受到省内外同行好评。

6、继续抓好课题的立项、申报工作。近三年中,学校又申报了许多课题。国家级课课题

2 “中学生美德培养与教育”及课题实验基地“中华美德实验学校”正在向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申请;河南省教育厅课题“中学生阅读与个性抒写”实验基地已经获得批准;“动态语文教学理论的再探索”被立项为国家级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模块教学的优化试验”“待优生英语听力能力提高研究”等数十项课题被立项为市级课题。

7、课题研究有效推动了学校特色建设。

通过国家级课题“动态语文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学校语文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全市乃至全省获得很好的声誉。我校先后编制《动态语文读评创》校本教材三期六册;书记李文忠主编的《动态语文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副校长陈洪彦主编的由本校语文老师撰写的解读古往今来作家作品的文化散文集《众里寻她》,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本校老师选编的供学生背诵的诗选集《新诗经》,由延边出版社出版;学生作品《驻马店市一高矿砂文学作品选》,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由我校语文老师编撰的《美文赏读》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书记李文忠被国家级杂志《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加以推介,《中国教育报》曾作专项介绍。王沙蒙老师参加全国性高考作文模式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在“动态语文教学研究”取得先期成果的同时,陈洪彦副校长在全省教研室组织的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随着动态语文研究的深入进行,我校语文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得到了极大提高,整个学校的书香之气与人文之味更加芬芳与浓郁。

在动态语文研究活动的带动下,“动态化学教学研究”“动态生物教学研究”等单项学科教学研究全面铺开,课题研究成果或论文都获得了市级以上教研机构的鉴定或奖项。

四、创新教研形式,举办教师沙龙活动。

教师沙龙活动是我校教研活动形式的一个创造,是学科教师互动的一个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平台,是师生交流,讨论学习方法的有效形式。其基本做法是:各个学科每周一期,每期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话题主题来源于课堂教学,是课堂中困扰师生的问题;参加沙龙的教师做好周前准备,每人都要对话题主题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措施;沙龙活动进行中各个老师研讨、探索和交流,毫不保留自己的看法;参加沙龙活动的学生对老师的讲法是否“接地气”、是否有效解决学生的问题发表看法,并且当场再提出疑问,互动交流,师生共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其宗旨是促进任课教师继续成长,不断提升自己,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从而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之路。

五、教育科研结硕果,素质教育显成效

通过短短几年的教育科研活动,老师们尝到了科研的甜头,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中,老师们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明显增强了,出自老师、学生之笔的

3 文章在各级各类报刊上越来越多,学校科研处及时对这些优秀科研成果汇编成册,加以推广。目前,刊发师生文章的《矿砂报》共出197 期,《矿砂文学作品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针对学生实际,实行了“学案制”,共编印各年级各学科学案 300余期。教师参编的教辅资料正式出版的有30余部,“动态语文教学理论的再探索”这个课题在语文学科领域里作进一步的实践探究,特别是将研究成果体现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中,近三年来,教师在国家级发表、获奖论文有 241 篇;省级发表、获奖的有 180 篇;驻马店市级发表、获奖的有 208 篇;驿城区级发表、获奖的有 140 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的有 150 人次。同时教师继续积极推荐学生优秀作品(作文、书画、摄影等),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文章的学生超过600人次;其它各类竞赛获奖共计1500人次。所有这些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科研这块肥沃的土壤,也很好地诠释了我校教科研工作的真正内涵。

2014年我校有37名教师获得省、市级教研室优秀论文奖。34名教师获省、市级教研室优质课奖,辅导奖5人次。4名教师获得区语委办颁发的辅导奖。19名教师取得普通话合格证书。获得社科联成果奖8项,社科联立项3项,省教研室课题3项获得

二、三等奖。矿砂报每周一期,每期都及时报道学校新闻,发表校师生美文。矿砂文学社定期开展一系列活动。诸如到杨靖宇家乡参观,到福利院献爱心和泌阳春蕾小学留守儿童开展一对一结对子。教师沙龙活动,每周一期,每周围绕一个话题,研讨、探索和交流学科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成长的途径和经验,宗旨是促进任课教师继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从而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之路。为我校营造“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工作氛围。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本着将培养老师业务素质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不断使老师从“教书匠”转变成研究型、科研型老师,从中保证了我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驻马店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行列中,我校高考成绩名列前茅,我校一本、二本上线人数大幅度增加,提高率位居驻马店市第一。可以说驻马店市第一高级中学前进的每一步,都与我校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分不开。

六、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长远规划和宏伟蓝图

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未来目标是:发挥学校教科研的职能,充分调动学校教科研骨干力量,以点带面,营造学校教科研氛围,从而促使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1、继续做好各级课题的申报、立项与实施、结题推广、滚动发展工作。形成多级(国 级、省级、驻马店市级、驿城区级及校级)课题层次,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做好课题的管理与结题工作,形成一批并及时推科研成果广。

2、 通过教育科研工作,为教师的发展铺设成功的阶梯,让教育科研成果成为锻炼优秀 教师的熔炉。每年要有一定数量的文章获奖或发表。

3、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制订和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发挥教育科研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使教育科

4 研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4、通过深入扎实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研究,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5、通过制度保障、设施保障和激励机制,促使教科研工作向自主状态发展。

回眸我校的教科研工作,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面对未来,我们仍任重而道远。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谁能紧紧地沿着教科研这条跑道快跑,谁就能赢得发展的新机遇。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依然把教育科研作为兴校、优校的基石,认真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教科研为先导,向教科研要质量,以搞科研求发展,真正实现学校跨越式前进。

驻马店市第一高级中学 2015年1月2日

第6篇:管理兴校 科研强校

管理兴校

科研强校

——2014“河南省校本教研实验学校”工作总结

驻马店市第一高级中学创办于1927年,至今已有88的办学历史。目前全校共有 107个教学班,学生6750名。教师347名,其中高级教师134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其中,研究生学历28人。

回眸我校教育科研工作,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紧紧围绕学校建设的总体目标,坚持“科研兴校”,加强学习管理,努力构建学习型校园。创新教研模式,开展教研沙龙活动,实行动态语文教学改革,规范课题管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共同研究,积极服从和服务于学校教育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给学校教育教学注入了活力,带来了生机,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2013被评为驻马店市社会科学界社科普及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被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评选为“校本研究实验学校”。

一、学校领导重视,科研机构健全,教育科研工作迅猛发展

我校领导有强烈的科研意识,视教科研为学校的“一把手”工程。学校根据教科研实际情况,设置科研处,配备主任1名,副主任2名,职教科员4名,并聘请10位同志为兼职教科员,这些兼职教科员都是省级骨干教师,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这样,学校的科研骨干队伍日益壮大。学校成立由校长——分管校长——科研处主任——课题组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组成的科研管理网络。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构建:

(一)以组织管理为目的的领导机构,校长亲自挂帅,分管校长主管,科研处具体组织领导,课题组、教研组督促落实。

(二)以实验课题为纽带的具体操作机构,由课题组负责人,课题组组长、参加课题研究的成员组成,形成交叉管理形式,确保课题组成员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从而各负其事,各司其责。这样的组织机构,有效地促进了“校本化研究”格局的形成。

二、狠抓科研队伍建设,加强师资培训,规范科研管理

过硬的师资队伍是科研的关键,学校始终本着“发展教育师资先行”的原则,切实抓好师资培训。通过广泛宣传,让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和目标,提高对教科研的认识,增强教科研的意识,提高教师投身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重点抓好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业务进修,更新教育观念,为开展教科研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加强教科研业务培训;实行师徒结对制度,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抓好名师工程建设,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开展读书活动,构建书香校园,打造学习型学校

三、规范课题过程管理,提高教育科研实效

1、规范课题申报制度,提高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一方面,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承担某一个课题研究,每个课题都必须制定具体的方案和研究计划,并且按计划开展调查、实验、研究、总结、反思。另一方面,教师又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这样既规范了课题研究的开展,又充分以教师为本,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2、抓好科研阵地建设,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以课题组和教研组为研究阵地,组织开展人人上好课题研究课、实践课活动,促使教科研工作紧紧围绕“研”字上开展活动,真正让教研、科研融为一体,从而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搭建教师对话的平台,注重交流研讨。根据课题研究制度,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求教师每两月做好一次调查,每月撰写研究心得,学校每月组织一次“教师沙龙”,让教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分析自己的研究案例,谈自己的实践反思,在互相交流中不断进步。

3、以课堂为主阵地,让教师在观摩、实践中提高。学校结合课题,每学期按计划组织教改研究活动,并实施有效调控。通过省、市两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示范课、资深教师辅导课、新教师展示课等形式,帮助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课后教师撰写课堂教学随笔心得,让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努力在实践中提升自我。我校多次承担了市区级的教科研培训会、研讨会和观摩活动。

4、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素质。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校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校长郭冰川、书记李文忠、副校长陈洪彦、副校长崔伟亲自培训教师和班主任,介绍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实施办法和指导意见。各学科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制定规划,落实实施步骤,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各班把学生的研究成果归档保管、分类评比。在此基础上各学科各位教师推选出学生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汇集成册。然后再发给师生相互学习、分享成果、共同提高。

5、目前课题结题情况。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我校课题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国家级课题“动态语文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省级课题“个性发展与抒写”“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德育教育”“动态化学理论与实践”等课题已得到专家鉴定组的评估,顺利结题,并获得好评。我校另有多项课题获市社科研优秀成果奖,张志仲同志编写《学校德育读本》,吴富安主任编写《中学科学发展观简要读本》,张胜利主任主持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价值》课题获市社科联优秀课题一等奖。“感动天中人物”张胜利老师的专著《班级主流文化的魅力》一书,由国家行政学院出版发行,受到省内外同行好评。

6、继续抓好课题的立项、申报工作。近三年中,学校又申报了许多课题。国家级课课题

2 “中学生美德培养与教育”及课题实验基地“中华美德实验学校”正在向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申请;河南省教育厅课题“中学生阅读与个性抒写”实验基地已经获得批准;“动态语文教学理论的再探索”被立项为国家级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模块教学的优化试验”“待优生英语听力能力提高研究”等数十项课题被立项为市级课题。

7、课题研究有效推动了学校特色建设。

通过国家级课题“动态语文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学校语文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全市乃至全省获得很好的声誉。我校先后编制《动态语文读评创》校本教材三期六册;书记李文忠主编的《动态语文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副校长陈洪彦主编的由本校语文老师撰写的解读古往今来作家作品的文化散文集《众里寻她》,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本校老师选编的供学生背诵的诗选集《新诗经》,由延边出版社出版;学生作品《驻马店市一高矿砂文学作品选》,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由我校语文老师编撰的《美文赏读》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书记李文忠被国家级杂志《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加以推介,《中国教育报》曾作专项介绍。王沙蒙老师参加全国性高考作文模式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在“动态语文教学研究”取得先期成果的同时,陈洪彦副校长在全省教研室组织的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随着动态语文研究的深入进行,我校语文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得到了极大提高,整个学校的书香之气与人文之味更加芬芳与浓郁。

在动态语文研究活动的带动下,“动态化学教学研究”“动态生物教学研究”等单项学科教学研究全面铺开,课题研究成果或论文都获得了市级以上教研机构的鉴定或奖项。

四、创新教研形式,举办教师沙龙活动。

教师沙龙活动是我校教研活动形式的一个创造,是学科教师互动的一个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平台,是师生交流,讨论学习方法的有效形式。其基本做法是:各个学科每周一期,每期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话题主题来源于课堂教学,是课堂中困扰师生的问题;参加沙龙的教师做好周前准备,每人都要对话题主题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措施;沙龙活动进行中各个老师研讨、探索和交流,毫不保留自己的看法;参加沙龙活动的学生对老师的讲法是否“接地气”、是否有效解决学生的问题发表看法,并且当场再提出疑问,互动交流,师生共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其宗旨是促进任课教师继续成长,不断提升自己,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从而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之路。

五、教育科研结硕果,素质教育显成效

通过短短几年的教育科研活动,老师们尝到了科研的甜头,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中,老师们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明显增强了,出自老师、学生之笔的

3 文章在各级各类报刊上越来越多,学校科研处及时对这些优秀科研成果汇编成册,加以推广。目前,刊发师生文章的《矿砂报》共出197 期,《矿砂文学作品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针对学生实际,实行了“学案制”,共编印各年级各学科学案 300余期。教师参编的教辅资料正式出版的有30余部,“动态语文教学理论的再探索”这个课题在语文学科领域里作进一步的实践探究,特别是将研究成果体现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中,近三年来,教师在国家级发表、获奖论文有 241 篇;省级发表、获奖的有 180 篇;驻马店市级发表、获奖的有 208 篇;驿城区级发表、获奖的有 140 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的有 150 人次。同时教师继续积极推荐学生优秀作品(作文、书画、摄影等),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文章的学生超过600人次;其它各类竞赛获奖共计1500人次。所有这些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科研这块肥沃的土壤,也很好地诠释了我校教科研工作的真正内涵。

2014年我校有37名教师获得省、市级教研室优秀论文奖。34名教师获省、市级教研室优质课奖,辅导奖5人次。4名教师获得区语委办颁发的辅导奖。19名教师取得普通话合格证书。获得社科联成果奖8项,社科联立项3项,省教研室课题3项获得

二、三等奖。矿砂报每周一期,每期都及时报道学校新闻,发表校师生美文。矿砂文学社定期开展一系列活动。诸如到杨靖宇家乡参观,到福利院献爱心和泌阳春蕾小学留守儿童开展一对一结对子。教师沙龙活动,每周一期,每周围绕一个话题,研讨、探索和交流学科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成长的途径和经验,宗旨是促进任课教师继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从而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之路。为我校营造“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工作氛围。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本着将培养老师业务素质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不断使老师从“教书匠”转变成研究型、科研型老师,从中保证了我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驻马店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行列中,我校高考成绩名列前茅,我校一本、二本上线人数大幅度增加,提高率位居驻马店市第一。可以说驻马店市第一高级中学前进的每一步,都与我校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分不开。

六、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长远规划和宏伟蓝图

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未来目标是:发挥学校教科研的职能,充分调动学校教科研骨干力量,以点带面,营造学校教科研氛围,从而促使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1、继续做好各级课题的申报、立项与实施、结题推广、滚动发展工作。形成多级(国 级、省级、驻马店市级、驿城区级及校级)课题层次,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做好课题的管理与结题工作,形成一批并及时推科研成果广。

2、 通过教育科研工作,为教师的发展铺设成功的阶梯,让教育科研成果成为锻炼优秀 教师的熔炉。每年要有一定数量的文章获奖或发表。

3、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制订和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发挥教育科研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使教育科

4 研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4、通过深入扎实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研究,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5、通过制度保障、设施保障和激励机制,促使教科研工作向自主状态发展。

回眸我校的教科研工作,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面对未来,我们仍任重而道远。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谁能紧紧地沿着教科研这条跑道快跑,谁就能赢得发展的新机遇。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依然把教育科研作为兴校、优校的基石,认真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教科研为先导,向教科研要质量,以搞科研求发展,真正实现学校跨越式前进。

驻马店市第一高级中学 2015年1月2日

第7篇:依法理校 以德立校 科研兴校 质量强校

———2005年秋季学期学校工作总结

时光如梭,2005-2006学年上学期已经结束。本学期,我校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之东风,紧紧围绕区局工作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走“依法理校 ,以德立校, 科研兴校, 质量强校”之路,走人本化德育,服务化后勤,科学化管理之路,扎实工作,努力实践,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主要大事及成果:

2005年,全校师生克难奋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1、2005年高考取得了伟大而辉煌的成就,重本达线和本科达线人数超历史,本科达线率达71.4%,全市单科评估8个学科中我们有7个学科挤进了前十强,综合评估中我们还挤进了全市前八强!

2、招生工作取得较大突破,高考成绩和良好的管理,使我校社会声誉进一步提高,更多考生及其家长看好我校。今年我校招收高一新生1281人,其中奥赛生240多人,龙泉线上学生8人。招收文理科复读生382人。良好的生源增强了学校的后劲,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3、全市高考总结大会在我校隆重召开。我校再次被评为 “荆门市高中教学先进单位”。全市中学物理学会理事会和中学数学年会、历史学科说课竞赛等活动也在我校举行。这些活动扩大了我校影响,促进了教学工作。

4、学科竞赛和教改教研硕果累累,全年学生共有233人次获奖,其中国家级奖15人次,省级奖60人次,市级奖158人次。教师参加优质课竞赛共有15人获奖,其中市一等奖5人。教师参加优秀论文评比,有22人获奖,其中一等奖13篇。

5、基本建设继续加强,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区委、区政府领导亲自督办的掇刀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暨掇刀石中学图书馆工程已胜利竣工并被评定为优质工程。3号学生公寓改造竣工。学校形成层次多样、服务周全的宿舍系列,学生住宿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为改善师生洗澡条件而修建的澡堂即将竣工。校园网络建设基本完成,课件制作室、智能广播系统顺利安装并投入使用。

6、学校召开了四届二次教代会,审议通过了学校管理方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现在正积极筹备召开四届三次教代会,学校努力向民主管理、依法管理和科学管理迈进。

7、校园文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学校在经费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仍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了工作重点。学校领导班子亲赴湖南常德一中和公安县车胤中学考察校园文化建设,回校后确定方案,逐步实施,使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现在的掇中校园,可谓木秀花馨,景色宜人;名言警句,典雅醒目;自然景观和文化氛围相得益彰。

8、学校在教研成果收集整理,资料编撰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编辑、刊印了《班主任工作论文集》、《掇中优秀教研论文集》、《国旗下讲话》、《学生优秀演讲稿选编》等校内读物。成立了“掇中30年”编委会,为校庆30年收集资料,筹备撰写校史。

9、大力实施扶贫助困工程,努力构建温馨和谐校园环境。学校建立了贫困生基本情况档案,千方百计筹集扶贫资金,全年共为60多名贫困学生减免了学费和杂费。学校还积极争取政府、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扶贫助学。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我们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庄严承诺。

10、为彻底解决学校冲洗厕所和擦洗地面、浇灌花木而启动的饮水工程,成功地将总干渠里的漳河水引进了校园。虽然一部分学生误饮此未经消毒处理的不洁水一度出现了呕吐腹泻的情况,但这并不影响将来在专家的指导下处理达标后全校继续正确的使用。

二、主要工作及体会:

(一)、狠抓制度建设,构建科学管理体系,实现依法理校

学校管理是一门科学,它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组织的核心能力。管理落后就会制约一个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制约学校的市场竞争力。为了提高我校的管理水平,我们注重领导班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的民主监督作用,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科学管理之路,基本实现了依法理校。

1、坚持和完善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是学校管理的普遍模式。校长负责制强化了部门岗位职责,使各部门有职有权,成为管理实体,各部门直接对校长负责,从而形成了比较科学的管理系统。我校的校长负责制在学校常规管理中,形成了三种基本运作模式:一是形成了从校长到分管副校长再到各部门、各年级,分工负责、层层落实、各司其职、通力协作的管理体制。二是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形成了校长办公会决策制、党总支监督保障制、教代会审议制和行政例会督办制的决策和工作程序。三是在原有校务值周制度基础上,增加了年级值日制度。由学校中层以上干部轮流值周,各年级每天分别由一名干部值日。值周领导负责检查督促值日干部到岗情况,在工作上纵观全局。值日干部负责检查督促本年级的出操、上课、自习、查寝等到岗和履行职责的情况,同时,发现好人好事,处理偶发事件,填写值日记录。值周领导汇集一周工作情况,在工作例会上向校委会汇报。校长总揽全局,各部门各方面的工作都要对校长负责。

2、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管理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校基层民主的基本制度,是广大教职工民主管理学校,监督干部的基本形式。 新年伊始,早春时节,学校就召开了四届二次教代会。早在上学期末,校工会、校民主党派组织就在广大教职工中,就学校改革发展大业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了分类整理,为大会的召开做了充分的准备。会上,代表们认真听取了陈景泉校长代表学校所作的工作报告,讨论审议并通过了《掇刀石中学二00五春季工作计划》、《掇刀石中学结构工资实施》《掇刀石中学创建省级示范高中工作方案》等文件,会后,将教代会通过的决定、议案装订成册,向全体教职工宣传进而在实际工作中实施。本期末,按照学校部署,工会正积极开展活动,筹备在明年春天召开四届三次教代会。这标志着我校向依法治校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3、全面推行校务公开制。校务公开是学校实施科学管理、民主监督、拒腐防变的“阳光工程”,是我校依法治校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职工对学校工作是否满意、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办学质量是否满意等为出发点,推行校务公开,创建“人民满意的学校”。学校坚持对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结果实行公开。对学校招生收费、教职工招聘、基建和大宗采买招标等“三招”广泛公开。对评职晋级、评先表模、评议干部等“三评”实行公开,对学校财务帐、食堂和校办产业经营帐、工会活动帐等“三帐”全面公开,接受教职工、社会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我校连续几年被评为“校务公开先进单位”。校务公开规范了学校的办学行为,促进了学校办学效益的提高和社会声誉的形成。

4、稳步推进教师聘任制。我校的聘任制,实行校长聘年级主任,年级聘班主任,班主任参考学生意见聘科任老师。能者上,庸者下,公开公平,一视同仁!应该说,我校的聘任制推行的是比较顺利的。因为这一制度关系学校的生存、发展,符合广大教职工共同的根本利益,实施过程中坚持唯才是用,公开公平,不搞暗箱操作。大家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这一制度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使整体的性能状态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有效的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一制度还给每一个教师带来竞争的压力与动力,有为才有位,有真本领就不会被埋没,就能脱颖而出。在这样的体制下,大家潜心教学,致力教研,比学赶帮,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班级之间、年级之间,明竞争,暗较劲。这种竞争格局成为推动教学、促进发展的源头活水。

5、出台了《掇刀石中学雇请职工管理办法》。完善了学校临时用工制度。根据学校工作的需要,我们每年都要雇请为数较多的炊工、公寓管理员、勤杂工、门卫保安等工作人员。以往,学校对雇请职工的管理没有文件规定,没有制度依据,在工资分配、福利待遇等方面较多人为因素,缺乏科学管理。后勤服务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多事杂,管理难度较大。《雇请职工管理办法》的出台,使这方面的工作有了制度依据和保障,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尊重雇请职工,尽可能改善其待遇,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后勤服务的质量。

(二)、提倡“以德促学”,推崇“厚德载物”,实现以德立校。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党和国家从国民素质、民族兴衰高度提出的重大要求。加强德育工作,培养合格公民,是社会对学校的强烈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本学期,在学校政教处、校团委等部门的领导下,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进一步加大德育工作的力度,使德育工作又上新台阶。

1、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管教管导,加大正面教育的力度,大力开展活动育人。上学期,在政教处的组织下,三月开展文明礼貌教育月活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提高公共道德意识。四月,开展了以“诚信——人生第二通行证”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这次活动培养了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五月以“五四”青年节为契机,开展中国近代史知识竞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六月聘请掇刀区检察院检察官开展“让犯罪远离校园”以案说法广播讲座。结合高考开展以“On my honor as a student I have neither giren nor received any help this assignment tent”为誓言的诚信应考考前教育。下学期,组织学生观看“神舟六号”发射成功的新闻,帮助学生了解“神舟六号”对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意义,各班专门办了板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张思德》,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学生观看“创建节约型社会图片展”,使学生了解国情,培养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注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思想品德有缺点、厌学的学生采取跟踪教育,用热情、耐心和真诚帮助他们,转化了一批学生,在30多名受处分的学生中,撤消处分的有20多人。关注女生,关心女生成长,学校专设了女生工作管理员,在心理咨询室定期开展女生心理咨询和疏导活动。成功开展了系列文体活动。下学期,召开了校运动会、开展了广播操比赛和全校学生美术作品展,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元旦迎新歌舞晚会。长期坚持开展文明班级和文明寝室的创建工作和评比工作,上学期评出文明班级6个、文明寝室65个,下学期评出9个、文明寝室74个。政教处提出“把美铺在床上,把美挂在墙上,把美留在地上,把美揽入梦中”的倡导。促进了寝室文明卫生程度的提高。重视学生会工作,注重培养学生自教自管的习惯和能力。评出了第三届和第四届掇中“校园十佳”。

2、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热情,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发挥班主任的德育主力军作用。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是德育的主要承端着。班主任的工作不力,学校工作也就没有生气。因此,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积极性,想方设法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和水平,避免班主任工作的盲目性、片面性,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本年度,我们继续坚持班主任工作月会制,会上让在某些方面做得较好的班主任交流做法、经验,供大家借鉴学习。如黄红兵老师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使学生创造高考辉煌的经验;做好复读班工作,最大限度挖掘学生潜力的做法;范江华老师严慈相济、张驰适度的治班经验;许飞老师做学生良师益友;在班主任中引起了较好的反响。这种做法提高了班主任工作的整体水平,激发了班主任工作的热情。目前潜心研究、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工作作风,班级之间竞争协作的局面已经形成。

3、加强安全工作,营造平安环境。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我们时时拉紧安全这根弦,每次会议上不忘讲安全,时时查找安全隐患,及时整改落实,防患于未然。学校从保安公司聘请了四名保安,夜间巡查校园,加强了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加强了住宿生的安全管理工作,严格实施查寝点名制度。每月组织一次安全大检查,收缴刀具、棍棒、火种等危险物品,检查设备设施,及时发现问题,不留隐患。制定了《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以及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但是,所谓百密一疏,本学期我们在安全方面仍然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在学校饮水工程的建设和初步使用中,片面追求速度,在未对管道和首批水源进行严格消毒、又未对学生及时宣传提醒的情况下,启动自备供水系统用于冲洗厕所、清洁卫生和浇灌花木,结果造成了部分学生因误饮此水而出现腹泻、呕吐的事件。尽管事件发生后,学校采取了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纠正措施,使局面得到迅速遏制,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得到了切实的保障。但此次事件对我们留下了深刻教训,全体师生痛定思痛,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这会促使我们严格认真做好今后的学校安全工作。

(三)、突出教学中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走质量强校之路。

教学是学校的基本工作,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本年度,在学校教务处的领导下,全体教师扎实苦干,确保了教学工作的优质高效。

1、抓实备教辅改考评诸环节,规范常规教学。教务处坚持备教辅改考评诸环节一起抓,坚持“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的标准,实施教学。参照省级示范高中的标准,拟订《掇刀石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一览表》,严格进行备课本检查,做到人人过关,务求优秀。深入课堂抓45分钟的效益,实行三级听课制度——教研组集体听课、学校领导推门听课,市教研室视导听课,深入课堂,了解教情,研讨教法,指导教学。定期开展教学调查,严格认真、实事求是搞好评教活动。实行教法学法交流、经验推广制度。每次考试后都及时办出学法交流专栏,相互取长补短。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全年共有233人次获奖,其中国家级奖15人次,省级奖60人次,市级奖158人次。

2、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质量兴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能不能上去,是学校工作中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教学质量好,社会反响就好,生源就充足,学校就蒸蒸日上,越办越红火。反之,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被淘汰出局。今年,借全市高考总结大会在我校召开的契机,学校组织召开了2005年教学工作会议,全校教职工进一步强化了“高考是学校生命线”的意识,会议确立了“五抓”的备考方略,即:抓服务先行,让师生安心;抓备考前移,从高一做起;抓管理到位,重细节优化;抓教学落实,求科学高效;抓常规过程,求规范运作。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务处坚持三个年级一起抓,扎扎实实把好每一个年级段的质量关;各类班级一起抓,在确保奥赛班全面创优之外,努力创造平行班级共同前进的局面。各年级制定目标任务,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班、到人。方案制度在先,责任明确,高考和学年考试成绩出来后,方案兑现,奖罚分明,教学质量结硬仗。努力办好文、理奥赛班,力争闯名牌,出精品。对入校时中考成绩优秀的学生,登名造册,从学习、生活、思想、心态等方面实施跟踪培养。确保其进步、成才。为此,各年级还实施了“新星工程”,对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进行奥赛辅导。通过开好质量分析会、科任教师联系会等增强辅导的针对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依据学校《教学优胜者评选方案》,认真评选并奖励教学优胜者。

3、紧锣密鼓抓高三,高考再上新台阶。

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在05届高三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2005年高考又创新高:1092人参考,重点本科上线95人,比去年增加9人;二本上线287人比去年增加96人;三本上线346人,比去年增加115人;本科上线总人数728人,比去年增加220人,上线率66.7%,高于市平均上线率(60.65%)6个百分点;应届生上线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市教研室下达的目标数:重本上线40人,比市定目标26人超出14人,目标完成率达到154%;二本上线139人,比市定目标107人超出32人,目标完成率达到130%;三本上线289人,比市定目标258人超出31人,目标完成率达到112%。文科500分以上人数点全市十分之一,帅雯雯、彭映霞、周福、段金林、陈静、许登等同学进入全省文科前1000名;理科考生张华森、郑世源、黄丽娟分别取得616分、612分、608分的优异成绩。

05届高考取得了较好成绩,06届只能更好。竞争没有商量,发展不能间断,巩固的社会声誉要靠连续不断的积累。学校已为06年高考下达了宏伟艰巨的新任务。新一届高三年级全体师生,目前正厉兵秣马,扎实苦干。班级之间形成了很好的竞争格局,以奥赛班、复读班为龙头,宏大、严整的高考阵容也初步形成。学校各部门对高三工作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支持。相信明年的高考会有新的进步。

(四)、深化课堂改革,大兴教研之风,实现科研兴校。

加强教改教研工作,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是社会和时代的呼声,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个学校提高办学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年度,在教科处的组织领导下,我校的教研工作蓬勃开展起来。

1、大张旗鼓开展考核课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教科处组织了群众性的考核课活动。全体教师都上了考核课,近70%的老师获得了优秀。考核课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大家在教学中大胆探索,变灌输知识为探究知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敢于开放课堂,启迪学生思维,诱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考核课提高了教师们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能力。所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都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手段,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和鲜活感,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在考核课活动中,一批教学新秀脱颖而出,青年教师康艳丽执教的李清照《声声慢》激情飞扬,文采斐然,融朗诵、鉴赏、审美于一炉,在全校师生中掀起了一股李清照热。还有刘纯成、董艳容等等老师的课也给师生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2、迎难而上,课题研究成果初显。在过去,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精力不济,我校的教研工作存在档次不高、成果不大、实效不显著的情况。本年度,学校提出教研工作务必在课题研究方面出成果,开创新局面。教科处在原有课题基础上,督促落实。使这方面工作有了一定突破。语文组“作文个性化教学”、“‘三多一主’读写教改实验”两个课题的成果已经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上得到宣传推广。物理组“中学物理教学的STS活动”课题已圆满结案,其研究报告在《中学生理科月刊》2005年第二期公开发表。英语组《张思中教学法探索》课题成果在荆门市得到了公开展示,全市英语教师来我校观摩了课题成果。全市中学物理学会理事会和中学数学年会也在我校隆重召开。教师参加优秀论文评比,有22人获奖,其中一等奖13篇。

3、建章立制,创造条件,改善设施,营造良好教研环境。 学校实行教科处领导、教研组规划、年级备课组实施的三级教研格局。每一学科每周安排一半天的教研活动时间。保证教研活动按时开展。学校对新分配或调进的教师,由教科处安排一位教学骨干担任指导教师,促进新教师尽快熟悉教学业务,快速成长为业务骨干。学校完成了课件制作室的装配,全天候向教师开放,没课的老师可以进入课件制作室查阅资料,进行网上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或学习交流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这些措施使网上备课方兴未艾,教师课件制作水平得到普遍提高。教科处组织开展了课件制作比赛,涌现了一批多媒体课件制作高手,他们制作的课件进入校园网,成为本校同学科教师的共享资源。学校积极支持教师参与教研交流,创造条件让一部分老师外出学习,鼓励、支持教师出国培训和参加各种优质课竞赛。刘艳梅老师赴澳大利亚进行了英语和教育模式学习。今年,还有一批教师参加了优质课竞赛和说课竞赛,董艳荣、李凤琴、黄红兵、阮勇等获得了市级一等奖。陈烨老师在全市“物理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

4、积极整理、汇集教研成果,编写有本校特色的读物、书刊。本年度,教科处汇集、整理老师已经发表或获奖的论文,编发了《掇刀石中学教师论文集》。编发了4期《掇中教研》。语文教研组满腔热情地支持学生文学团体“青梅文学社”的成长,本年度出版、发行《青梅》杂志5期。

(五)、其它方面工作

1、校园文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果。这些年,我们学校在校园绿化、美化、方面,力度较大,成效显著。校内绿树成荫,建筑俨然,花香鸟语,环境优美。但是,与许多名校相比,我们校园的文化意蕴却相对逊色。环境育人,既要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更要有高雅、浓酽的文化环境。在年初召开的四届二次教代会上,代表们提出、审议并通过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议案,学校在经费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仍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了工作重点。学校领导班子亲赴湖南常德一中和公安县车胤中学考察校园文化建设,回校后确定方案,及时行动,使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现在,走进校园,地旷草绿,木秀花馨。建筑规整大方。绿树红花丛中,大理石镌刻的诗词、警句,醒目的文化广告牌,使你于玩味中开启心志。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致相映成趣,引人入胜,催人奋进。

2、实施扶贫助困工程,努力构建温馨和谐校园环境。扶贫助困,爱生助学,是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我校过去在这方面的措施是得力的。05年学校把扶贫助学,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加以落实。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建立家庭贫困学生档案,跟踪扶贫,跟踪助学。陈景泉校长郑重承诺,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要求教师、班主任对贫困学生要在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给予更多关爱。二是千方百计筹集扶贫资金,学校在教职工中开展募捐活动,提倡每的捐一点,从学校其它开支方面挤一点,学校团委、政教处组织各班回收废纸创收一点,每学期可筹集扶贫资金二万多元。三是广泛宣传,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人士扶贫助学。我们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60多名学生学费得到全部或部分减免,政府和社会人士也与我校多名学生建立了结对扶贫关系。贫困生基本实现了衣食无忧,健康成长。贫困是可怕的,回首过去的年月,贫困的确曾吞噬过许多青年美好的梦想。但是,在今天,在掇刀石中学,历史的悲剧与遗憾将不再重演。

3、做好招生宣传和办考工作。 本年度,我们成功举办了掇刀石中学2005年招生座谈会,设计制作了2005年掇中招生宣传册,并下发到我区初三学生人手一册,兑现了2004年优生招生奖励。出色完成了招生任务。成功举办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和掇刀区2005年中考。学校党政办公室加强宣传工作力度,在报刊、杂志上发表12篇介绍、宣传学校工作的通讯报道。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有如下体会:一是要时刻牢记“教学是学校中心工作,高考是学校生命线”的意识,团结奋斗,锐意进取,扎扎实实提高教学质量。在确保大面积升学的前提下,要狠抓重本上线,创名牌、出精品。只有志存高远,注目一流,才能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二是要想办好一所学校,特别要办出名校,一定要有规范、完善、高效的管理机制。今后,我们将更积极主动地借鉴其它学校的经验,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向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科学管理迈进。 三是要更加强化安全意识,牢记“隐患险于明火,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在安全问题上,要多调查研究、多倾听师生意见建议,真正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四是要加快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一支优良的教职工队伍,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对教师队伍建设,要力求做到师德和师能的统一,也就是奉献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在提高途径上强调学校“逼”、“ 引”和个人奋斗的统一;要实现提高待遇与提高工作质量的统一。要在全校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团结拼搏,追求质量,勇创一流,争做名师的生动局面,使全体教职工乐于奉献,识大体顾大局,为学校发展做出实绩。

掇刀石中学 2006年1月10日。

第8篇:质量立校 师资兴校 科研强校 特色亮校

——宣州区学校目标综合考核总结和表彰大会交流材料

宣城二中

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宣城二中走过了快速发展得十年,学校从办学规模、基础建设、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面对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国家教育发展纲要对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全省普通高中规范办学的形势让学校面临新的课题,教师工资制度的改革使学校管理面对新的挑战。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向全体教师提出了“凝心聚力、再创辉煌”的口号。 一 以德为先、全面发展

1加强师德建设: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学校广泛开展了“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成立专门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师德建设主题活动方案,编印师德学习手册并组织学习,召开师德建设动员大会,开展师德演讲活动。引导教师进一步增强教师职业使命感,克服盲目攀比风气,继承优良传统,树立再创新辉煌的信心。

2德育教育活动:德育为先是学校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学校倡导以活动为载体的德育教育以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学校政教处、教科室、团委、年级部为主体的专题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学校每年举办的“青春红五月”文艺汇演、元旦文艺汇演、“青春励志行”、告别母校升旗仪式、学生成人宣誓活动、家长开放日

1 活动等活动成为宣城二中有特色主题教育活动。结合重大时事举办的专项活动成为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抓手。学校专题德育活动如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等均有计划正常规范开展。

3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所年轻的成长中的学校,宣城二中深切感受到学校文化积淀的重要性。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丰富学校发展内涵成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学校大力倡导和支持下,学生会社团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二中大讲坛”活动影响较大,“蓦然”文学社深受学生欢迎,以绿色、人文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创设了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也增强学校办学的文化品味。学校成立文化中心,专人负责,增强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效。

4特长学生培养:新课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学校重视学生的特长发展、为学生特色发展创造条件已成为宣城二中办学的重要特色。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对体育、音乐、美术、播音主持、科技等方面特长学生进行有计划的专业辅导。学校特长学生培养成果丰硕:2009年高考体艺双达线70人,在全市各校遥遥领先。其中体育录取北京体育大学3人、上海体育学院3人。

5分层教学辅导:宣城二中是一所学生生源差异最大的学校。如何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学校长期思考的课题。学校以年级部为主体开展的不同层面学生的分层教学

2 辅导取得一定成效。高三年级针对高考临界学生的“励志班”、高二年级针对学业考试的“强化班”、高一年级针对学困学生的“提高班”均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6各类竞赛辅导: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办学基本要求。学校成立奥赛中心和科技中心,有组织的开展奥赛和科技创新大赛的辅导工作。学校对各类学生竞赛活动高度重视。学校不仅安排教师专业辅导,还投入每年数十万的专项资金用于学生竞赛活动。学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也取得良好的成绩:2009年取得四科5人获省二等奖,16人获省三等奖佳绩;组建科技中心,就显现成效,全国首届高中生技术设计大赛总决赛,经过初赛、复试两轮选拔,我校杨军同学在全省47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成为安徽省7名进入决赛选手中的一员;高二(10)董秉伟、高二(12)班 徐超获得省赛区二等奖,高二(10) 沈睿获省赛区三等奖,

二 创新制度、优化管理

1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学校坚持一切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学校各部门工作计划均能围绕教学中心制定,学校为教学和科研落实了各项专项经费保障。学校对教辅工作进行调整,全面体现服务功能。学校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2级部管理体制改革:近年来我校在级部管理体制上形成特色。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2009年开始学校在保持级部管理体制的同时,实行校长联系制度和部门分管制度。这即强化了级

3 部基层管理职能,有加强学校对级部的调控,进一步理顺管理思路、明确管理责任、增强管理效率。学校每学期开展级部管理经验交流(级部管理论坛)、对级部管理干部进行培训。

3教研制度的改革: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结合我校教研工作的实际,我校对教科研工作制度进行改革。一是将原教研组改为以年级为主体的教研备课组,对语文、英语、数学学科,各年级再分设A、B组。这即有利于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也有利于将教研活动的主题引向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二是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修订教研量化考核制度,使其适应新的教育教学需要。三是调整集体备课制度,规范集体备课形式,提出引领主备式、学习提升式、交流研讨式、课题研究式四种基本备课形式。将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强化备课组长的责任,强化教研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

4级部教学视导制度:我校作为我市规模最大的普通高中,多年来形成的年级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取得较大的成效。为进一步加强对年级工作的指导和监控,学校实施学期级部视导制度。通过学校组织对级部各项工作检查评估,使年级工作即能规范落实学校各项工作,又能结合年级情况创新工作方法、探索工作思路。 5教师量化调研制度:学校一直将学生问卷调研作为对教师考评依据之一。为进一步强化教师服务学生的意识和增强教育教学质量意识,学校一方面规范对教师调研制度,形成量化调研的规范形式,另一方面又强化调研结果的应用,不仅作为教师工作

4 安排的依据,还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

6常规检查制度改革:针对教师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制定教师备课笔记量化检查制度,从备课的各个环节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问题,学校组织进行认真研讨,制定学生作业检查标准,力图从各学科特点出发,对各学科作业量、布置方式、批改要求等各个方面使教师有章可寻。 三 课堂为本,提高质量

1立足课堂、提高效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而作为一所学校要全面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需要特定的方法和策略。学校倡导问题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抓手,要求以问题引领课堂,以此促进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推进教师课堂教学观念的全面更新。针对市教育局制定的课堂教学提高年活动方案,学校及时落实,制定实施方案。学校将教研备课活动的中心确定为课堂教学的研讨与提高。学校鼓励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课题研究活动。

2优化过程、精细管理:宣城二中的生源特点决定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走精细化管理的路。学校提出“向班主任要人数、向备课组长要分数”的口号。学校形成以年级部为中心,以班级和教研备课组为主线的教学质量管理网络。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的调研反馈调控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定期的考试调控学生学习效率、通过班主任例会调控班级竞争、通过备课组成绩分析调控学

5 科教学质量。学校加强对课后辅导的监督管理、加强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分类学习指导、鼓励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学校倡导年级之间、班级之间、备课组之间、教师之间形成过程合作与结果竞争关系。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充分重视优秀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南苑风”名师课堂教学展演活动、骨干教师考核制度等形式,使优秀骨干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带头人。学校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拜师结对活动、青年教师考核制度、青年教师业务考核与评比活动等系列化培养制度推进青年教师成长。

学校通过教学开放活动、送教下乡活动、校际交流活动等形式促进教学交流。学校重视教师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供教师学习机遇。2009年暑假,学校首期骨干教师培训班60人在华东师范大学接受培训8天,2010年第二期培训班已经完成准备工作。从2009年9月开始,学校先后邀请省内外专家长兴中学教务主任徐弘、上海教育局教研主任赵才欣、上海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徐阿根、安徽师大教授孙德玉等进行6次讲座。通过系列学习培训,教师观念得到进一步改进。

4加强毕业班工作:高三毕业班工作是学校中心工作之一。2009年7月学校就组织全体高三教师到合肥一中学习一天,与合肥一中新、老两届高三教师全面交流,效果明显。学校组织多次对高三教学计划的审查与指导活动。学校组织对高三进行教学

6 视导活动。本学期学校组织开展高三二轮复习专题研讨活动。学校还组织系列化的对高三学生的学法指导与帮扶活动。针对高三的励志教育、心理教育等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四 以研促教,提升品位

1、校本培训跃上新台阶:2008--2009年学校获得宣州区专题培训优秀学校,2009--2010学年学校围绕 “上好课”这一主题,将校本培训与学校有效课堂建设全面结合。2009年10月,学校在高

一、高二全体教师中开展 “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专项活动月”活动,要求从上课、听课、说课、评课每一个环节均做到了精心设计和组织,务求实效。本学期高三年级全体教师参加的高考复习课专项研讨活动也取得良好成效。围绕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为中心的年级教学开放周活动开展有序。

2、集体备课再现生机:集体备课是我校教科研工作一个亮点,为进一步发挥集体备课能有效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作用,经反复调研,广泛征求意见,重新出台学校集体备课新方案,建设有效课堂,发扬集体智慧,提升教师水平。方案新在形式灵活,操作性强,责任明确,考核评价到位,上学期试行两次,效果显现。教科室又分级部召开调研反馈会,各位组长建言献策,使集体备课实施过程有效、可操作。本学期学校全面实行新集体备课方案,实行专项时间集中备课、行政检查与级部考核结合、形式与内容自主选择、检查结果和材料收集周周清。通过新方案实施,集体备课的成效明显增强。

3、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已成为我校一个重要特色。在研省级课题五项,有三项已打报告,申请于2010年5月前结题;在研市级课题五项,分别按要求完成课题工作及阶段性结题工作。教科室组织领导并参与大部分课题的研究工作,承担具体任务,徐高峰领头的徽文化课题精品讲座已全面展开,并与建设中的宣州徽文化园接轨,小课题带动大产业,必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李家树领头的绿色阅读课题除课堂教学模式展示须放到下学期外,结题的一切准备工作就绪;

4、教研成果:上学期统计,教师发表论文14篇,参赛获奖论文52篇,主编教学参考书或配套用书6册,参加市级以上教材编写的老师近20人,本学期教科室组织教师参与与北师大出版社合作编写从高一到高三所有学科配套用书,我们的目的是一定要学以致用,最终要达到教学相长。近两年来,我校青年教师在市级以上的优质课评比中获得较好成绩,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市一等奖均有人。

作为发展中的学校,宣城二中依然存在大量问题。学校也致力于进一步改善办学环境,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是二中新一任领导班子的责任和使命。

2010年6月22日

第9篇:质量立校 科研强校

——暑期校长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排龙山学校---罗纯军 今年暑假8月,我参加了零陵区暑期校长培训班的学习,本次学习区教育局高度重视,几位领导做了精彩的报告,使与会者如沐春风,受益颇多。通过学习,我进一步明确了方向,理清了思路,思想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学习后,我更进一步认识到要做好学校工作,必须抓住根本,特别是以下几点:

一、 强化质量意识,坚持质量是学校立校之本

坚持一个中心:即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旗帜显明抓质量,想明白就干,干就干出个样来。管理中必须落实好两项制度:首先是干部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协作。换人不如换思想,全体干部都要以身作则,想做事、会做事、做成事,要有豁上、拼上的精神,敢抓敢管,勇于吃苦,敢于吃亏,做到工作面前压不倒,困难面前吓不倒,名利面前整不倒;其次是落实教师管理制度,既要“规范、秩序”,又要“人文关怀”,要求全体教师端正心态,愉快的工作,愉快的生活。在大力提高教师道德水准的前提下,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及理论水平。

二、 立足课改,科研强校

1、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是前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工作者树立现代课程观、人才观、价值观,树立现代教学观、学生观。为此,教师必须不断认真学习、领会。同时不断反思、对照,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学习。为此,必须把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放在教研工作的首位,领导以身作则、带头学习,不断地用新理念分析认识教学中的问题,与教师一起在课改实践中不断地更新观念。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用现代化教育理论武装头脑,并指导课改实践,才能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学水平的提高。

2、实施课题带动战略是有效途径

本着“问题即课题,过程即研究,改善即成果“的原则,以学案教学为新课改实施的总抓手,学别人的经验,走自己的路子,整体推进,逐步到位。通过教师撰写教学札记、教学随笔、实践反思录、典型案例分析等,开展小课题研究,使教师养成自觉学习和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促进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

3、科研为先导,抓好课堂教学是关键

一切教学改革必须根植于课堂教学,这样才能抓住改革的牛鼻子,要把课堂教学当做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必须以课堂教学的创新为重点,促进课改理念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把解决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作为立足点,把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为着眼点,把教学方式的转变作为切入点,把倡导教师改革创新出效益作为生长点,真正把课堂做为教改的主阵地,使教科研的成果及时的转化为生产力。

三、变“管理学校”为“经营学校”,不断地改进学校的管理水平

在现有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农村教育可以说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做为农村校长必须心系农村,立足实际,不怕困难,敢于奋斗,以“质量立校”,以“科研强校”,在自己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汲取名校长的理论指导,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才能使学校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为学校的发展赢得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带动学校整体水平有较大的提高,真正把学校办成“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学校。

我们排龙山学校地处边远山区,近年来,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够理想,通过学习后,我们觉得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与先进学校加强联系与交流,在课改实践中勇于探索和创新,勤于思考,不断总结反思,努力探索一条符合我校实际,切合新课程理念的管理之路,把我校打造成为一所农村名校。

上一篇:社团联工作报告下一篇:美术教师招聘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