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科研简讯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宁夏大学科研简讯(精选7篇)

宁夏大学科研简讯 篇1

宁夏大学学术委员会

2015年第3期(总第主办

84期)

宁夏大学科学技术处

二O一五年

九月

三十日

本 期 目 录

项目新闻

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重大专项—西北盐碱地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在宁夏启动

综合快讯

 能源化工重点实验室赴厦门大学访问交流 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马连芳一行来我校调研  科技处开展2015科研项目督导检查工作

 我校刘秉儒博士受邀为亚行贷款银川湿地项目能力培训班授课  我校米粮川新村土壤改良成效显著

 宁夏大学农学院暑期考察慰问教学科研基地与师生  我校风光互补节水灌溉设备在中阿博览会成功展出

 西部生态中心刘任涛博士关于沙地灌丛土壤动物的系列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许兴副校长一行检查指导分管学院、重点实验室安全工作  厦门大学专家团队助力宁夏大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工作

成果获奖

 胡玉冰教授著《西夏书校补》荣获2014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

 杨开飞教授论文荣获全国第十届书学讨论会最高奖

 蔡永贵教授《俄藏黑水城汉文文献词汇研究》一书获2014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

 我校在2014-2015中华农业科技奖中荣获2个奖项

学术交流

 第九届文化混搭心理学研讨会在我校举办  中国回族学高峰论坛在宁夏举行

 第四届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暨河西历史文化研讨会召开  我校承办第三届中阿大学校长论坛中阿大学学者研讨会

项目新闻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重大专项—西北盐碱地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在宁夏启动

7月28日,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大项目——西北盐碱地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在宁夏启动,该项目总投资794万元。该项目由宁夏大学主持,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新疆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等单位参与。这是我国第一个针对西北地区盐碱地生态恢复的林业重大科研专项,也是我区首次实施国家林业公益行业重大科研专项。

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彭有冬副局长出席项目启动仪式并作重要讲话,宁夏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马金元出席项目启动仪式,副厅长金韶琴致辞,宁夏大学谢应忠副校长主持会议,项目咨询专家、协作单位代表、宁夏大学科研管理部门及课题组成员共计40余人参加了会议。

宁夏大学谢应忠副校长对国家林业局彭有冬副局长一行及各位专家参加项目启动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感谢国家林业局、宁夏自治区林业厅、专家对这个项目的支持。谢应忠副校长介绍了近年来宁夏大学在盐碱地方面的团队建设和做出的重要科研成果,并希望宁夏大学联合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新疆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等单位协同创新,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和目标的完成。他表示将全力协助支持项目的实施,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

严格按照林业行业专项项目相关管理办法组织实施,确保目标的完成和经费的合理支出。同时,预祝项目启动会取得圆满成功。

宁夏自治区林业厅金韶琴副厅长,代表项目主持单位的主管部门对国家林业局彭有冬副局长一行参加项目启动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对项目获得国家林业局立项表示祝贺。感谢国家林业局在各方面对项目的支持。

项目首席科学家孙兆军研究员汇报了项目实施方案。专家组成员认真听取了项目汇报,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国家林业局彭有冬副局长对项目的启动和实施做重要讲话。彭有冬副局长指出,项目组专家对项目的实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希望项目组按照专家意见,认真修改,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项目要淡化植物品种筛选工作,更多的引进当地技术部门已有的优势品种,如平罗、青铜峡引进的乔木柽柳等。各承担单位要紧密合作,借鉴地方政府、企业、林业技术推广部门等的成功经验。希望项目组根据既定目标,解决盐碱地生态恢复中的部分关键问题,项目在研究过程中要兼顾经济效益,以提高生态恢复的可持续性。项目经费使用一定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文件要求。

综合快讯

能源化工重点实验室赴厦门大学访问交流

2015年7月8-9日,能源化工重点实验室一行7人,在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赵天生、副主杨金会带领下到厦门大学化工学院访问交流。7月8日上午在厦门大学化工学院卢嘉锡楼215会议室,双方就科技研发、产学

研工作等一系列问题举行了学术交流和座谈会。

厦门大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林辉首先对实验室来访表示欢迎,希望双方能充分沟通,把交流合作做出成效。赵天生副主任和厦门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醇醚酯工程实验室主任袁友珠教授介绍了各自学院和实验室的总体情况。双方研究人员介绍了各自课题组科研进展,并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为双方开展实质性合作寻找切入点。

会后,实验室一行参观了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醇醚酯国家工程实验室。

本次出访为双方下一步的交流建立很好的基础。

厦门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李军、醇醚酯工程实验室副主任王沈扬、张庆红教授等参加了交流。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马连芳一行来我校调研

7月8日上午,国家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马连芳一行来我校调研,实地考察了宁夏大学农学院教学科研成果展室、葡萄与葡萄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部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别听取了农学院科学研究及服务地方基本情况的汇报及西部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概况汇报。自治区科技厅副巡视员胡炜德、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徐晓涛、副校长许兴、农学院院长何文寿、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玉炯等陪同考察调研。

在农学院教学科研成果展厅,院长何文寿教授介绍了学院学科发展、师资建设、科研人才队伍、院士工作站等基本情况,并以翔实的数据向马

司长介绍了我院科研成果、科技创新和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建设方面的优势和特色以及所取得的成绩。随后,实地考察了葡萄与葡萄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西部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了解相关情况并进行了深入交流。在西部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王玉炯院长详细介绍了实验室建设发展情况,科学研究概况以及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

马司长对农学院和西部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推进宁夏农业科技发展创新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对我校涉农科学研究今后如何进一步做好科技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并从宁夏农业农村领域重大需求、重点研发方向、创新引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鼓励我校再接再厉,不断攀登,在现代农业科技方面做出新的更大的成绩。

科技处开展2015科研项目督导检查工作

根据国家及地方各级各类项目管理的相关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对我校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督促各类科研项目按期保质完成,提高项目结题率和经费使用效率,经学校研究科技处对我校承担的部分科研项目于7月11日进行督导检查。检查项目分自然科学类与人文社科类。

此次检查汇报会受到各位主持人的高度重视,对汇报内容进行了精心准备,以PPT形式、图文并茂地汇报与展示了各自项目的研究进展情况、目标完成情况、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经费使用情况等。科技处邀请的校内外专家认真听取汇报并对项目进行了督导检查和评价。

通过此次督导检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各类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监督项目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存在问题、经费使用情况、阶段性成果产出等。进一步加强了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跟踪项目研究进展,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沟通协调,确保项目按期完成预期目标与任务。今后,我处将在注重科研立项的同时,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与服务,促进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的产出。

我校刘秉儒博士受邀为亚行贷款银川湿地项目能力培训班授课

受银川湿地管理办公室邀请,我校生态学科硕导刘秉儒博士于7月上旬为来自全区各地的50余位“亚行贷款银川湿地项目能力培训班”学员,开展了宁夏银川湿地功能与作用及生态监测培训。

刘秉儒博士由浅入深地介绍了湿地定义与类型、银川湿地功能及作用、银川湿地的状况及存在问题与对策,然后结合自身的科研工作经验,就湿地生态动态监测技术、宁夏黄河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状况、湿地生态定位监测技术标准做了详细介绍。

黄河在宁夏平原及灌溉绿洲的形成与开发过程中,发挥着资源供给、地貌外营力及多种生态作用;而以黄河为依托形成的银川各类湿地直是绿洲的核心,对绿洲生态的维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黄河来水量减少以及人工整治使河道趋于固定,加之气候变化、城市带建设、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化快速推进、土地资源开发增速等多层面因素影响,使黄河面临来水减少与水资源紧缺、水文生态过程动态性增强、水安全与生态安全问题逐渐凸现等问题,也使银川绿洲湿地生态系统的负荷不断加大。

开展宁夏银川湿地生态观测与监测,掌握黄河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水平衡、水沙平衡、营养盐等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生物多样性及鸟类栖息地变化过程、揭示湿地的补水与保水机制,进行湿地修复定位实验研究等,可以为银川平原的生态安全建设服务,对银川及周边区域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有现实意义。

本次专业培训,提升了银川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有利于进一步强化银川湿地管理工作,也为我校在科技服务地方方面扩大社会影响力。

我校米粮川新村土壤改良成效显著

8月3日上午,校领导田军仓、农科院原院长戈敢、社会服务处处长刘成敏、新技术应用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孙兆军与中卫市委常务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及香山乡相关领导到米粮川新村检查压砂盐碱地治理情况,并深入到田间地头实地查看压砂地改良和种植西甜瓜的长势情况。

《中卫市米粮川生态移民新村盐碱地治理技术开发》项目负责人孙兆军研究员向校领导和中卫市有关部门负责人汇报了盐碱地治理及其种植西甜瓜的情况。他说,项目自去年10月份以来,新技术应用研究开发中心领导非常重视,多次深入调研,制定治理方案,并在春节期间就开始利用拱棚进行前期预备性试验。在取得满意效果后,开始进行大田试验示范。经过改良后的大田压砂地土壤全盐和PH分别由6.3‰和9.4下降到3.6‰和7.5;改良后的压砂地种植西瓜和甜瓜的出苗率为98.2%和97.8%,而未改良的压砂地西甜瓜出苗率为67.8%和60.3%,改良较未改良压砂地出苗率分别提高了30.4%和37.5%;改良后压砂地西、甜瓜产量分别为3312.6公斤/亩和1633.0公斤/亩,而未改良的压砂地西、甜瓜产量

分别为152公斤/亩和73.0公斤/亩,改良较未改良压砂地西、甜瓜产量分别提高了3160.6公斤/亩和1560公斤/亩。

校领导和中卫市有关部门领导及专家对改良效果给予了肯定,对我校社会服务处和新技术应用研究开发中心有关专家的辛勤劳动表示了感谢,希望尽早使这项成果得到推广,使米粮川新村广大群众尽快受益。

随后,校领导与中卫市有关方面领导就双方科研经费等相关问题交换了意见,提出尽快给予解决。

宁夏大学农学院暑期考察慰问教学科研基地与师生

为加快推进农学院教学科研基地建设,加强暑期学生实习的安全管理,强化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与服务,7月下旬,农学院院长何文寿教授带队,科技处副处长钟艳霞教授、农学院与葡萄研究院领导及相关专业教师11人组成考察组,对农学院部分科研教学基地、科技扶贫村进行考察,慰问暑期坚持一线的师生。

此次考察慰问活动历时三天,先后考察走访了宁夏农垦暖泉种羊场、宁夏志辉源石酒庄葡萄基地、海原县树台乡马铃薯基地、宁夏银湖农牧开发公司长枣基地、宁夏旱作节水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同心县王团乡)等8个教学科研基地,泾源县香水镇米岗村、同心县王团乡黄花岭村等2个科技扶贫村,现场召开5次座谈交流,慰问了51名学生、23名教师;并结合学校对科技计划项目的检查要求,对农学院教师承担的“宁夏中部干旱带雨养农业区马铃薯全程机械化高效节水综合示范”、“葡萄质量提升及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舍饲滩羊异食癖发生机理及其营养调控技术研究”、“中部干旱带优势特色作物新品种引选与配套栽培技术”等1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

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重大专项、科技扶贫项目进行现场检查,这些项目涉及到我区的瓜菜园艺、葡萄、草畜、马铃薯、红枣、中药材等特色产业。

在考察慰问活动中,考察组实地调研了各基地的生产科研条件及学生和老师的生活条件,慰问了坚持在科研、教学实习、科技扶贫一线的老师、学生,鼓励他们克服难题、踏实做事、积极探索、注意安全;对各基地为农学院师生科研与实习提供的大力支持与便利条件表达谢意,并现场解决了有关问题和困难。多年来,农学院坚持“产、学、研、用”结合、“三带三进”的人才培养与科技服务新模式,依托科研教学基地与扶贫村,结合实际,发挥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支撑宁夏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

我校风光互补节水灌溉设备在中阿博览会成功展出

在中阿博览会召开期间,我校新技术应用研究开发中心研发的风光互补节水灌溉设备作为宁夏唯一高技术成果在中阿高新技术成果展览会进行了展示。

风光互补节水灌溉系统是由我校孙兆军教授研究团队发明的一种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驱动的智能化节水灌溉设备。它将绿色能源引入了干旱农田,引起了阿拉伯国家的广泛关注与好评。近期,阿联酋、约旦、苏丹等国纷纷邀请孙兆军教授研究团队到该国建立基地,进行技术转移。

博览会召开期间,许兴副校长等领导到会场进行了参观指导。

西部生态中心刘任涛博士关于沙地灌丛土壤动物的系列研究取得 10

重要进展

近日,刘任涛博士的又一篇关于沙地灌丛土壤动物分布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主流期刊《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接受发表。这是刘任涛博士从事沙地灌丛土壤动物系列研究发表的第7篇SCI论文。刘任涛博士以流动沙地土壤动物为研究对象,先是比较了流动沙地中灌木林地与乔木林地的生态效应,人工种植灌木林地和自然恢复草地进行固沙的生态恢复效应;再从灌木种的差异性方面,分析了沙地灌丛对土壤动物多样性分布的聚集效应,共同参与提出了沙地灌丛“虫岛”的概念;最后又选取单一灌木种—柠条,开展了灌丛年龄增加对土壤动物多样性分布的影响及其季节动态特征、灌丛林地发育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恢复效果评价,以及灌丛斑块微生境局部空间尺度上土壤动物多样性分布规律的研究。从大尺度到小尺度,从野外试验实践到室内理论分析总结,刘任涛博士揭示了沙地灌丛土壤动物群落分布规律及其功能多样性机理,促进了沙漠生态学研究的土壤动物生物学理论发展,为恢复生态学学科发展和理论提升提供了科学案例和系统的土壤动物学基础。

刘任涛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2013-2014年在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荒漠生态研究室从事博士后工作。现为宁夏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已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报批地方标准1项,预出版学术专著1部《科尔沁沙地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特征》(科学出版社,2015)。培养研究生2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通讯评审专家,国内外主流刊物《Ecological Indicators》、11

《Ecology and Evolution》、《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草业学报》等的通讯审稿专家。

许兴副校长一行检查指导分管学院、重点实验室安全工作

2015年9月1日上午,许兴副校长带领科技处、校办相关负责人分别对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能源化工(天然气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西部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新技术应用研究开发中心、中国阿拉伯研究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旧实验室及危险化学品库房等重点安全部位进行了逐一检查,以确保开学前各实验室的安全。

在检查中,许兴副校长强调,高等学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实验室安全工作是实验室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2015年学校实验室的重点工作之一。希望科技处、各单位主管领导和全体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建立完善学校实验室各项安全监管体系,扎实开展工作落实,确保实验室安全平稳运行,为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保障。

各单位表示将认真落实许兴副校长的指示精神,进一步组织开展对师生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确保相关人员全面掌握实验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安全防护知识。

厦门大学专家团队助力宁夏大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工 12

2015年9月27日,应宁夏大学邀请,厦门大学科技处周涵韬副处长(主持工作)、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江云宝教授、副院长/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袁友珠教授、副院长李军教授、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谢兆雄教授和朱红平教授等一行访问宁夏大学,并就我校正在申报的煤基能源化工与资源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进行指导。校党委金能明书记、何建国校长、许兴副校长等领导分别会见。

9月27日下午,在金能明书记、许兴副校长的陪同下,厦门大学周涵韬副处长一行7人考察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宁东基地管委会循环经济研究院金政伟院长详细介绍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煤化工产业技术水平、运行状况和发展前景。同时参观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成果展厅、煤化工园区、宁夏捷美丰友化工有限公司、宁夏恒有能源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听取了神华宁煤集团煤制油建设项目介绍,了解了宁东基地产业化项目进展及技术需求。

9月28日上午,我校召开了煤基能源化工与资源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专家咨询会。在听取了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报书内容后,厦门大学专家对申报书相关内容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实验室定位、研究方向、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金能明书记指出,厦门大学的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三次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获得优秀,具有非常强的学科特色和实验室建设文化,希望宁夏大学能源化工重点实验室多多向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

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建立长期的伙伴实验室,将先进的实验室文化和管理理念引入,加快推进省部共建实验室的申报工作。

同时,厦门大学周涵韬副处长与我校科技处、社会服务处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了科研工作方面的座谈交流;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袁友珠教授、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谢兆雄教授到能源化工重点实验室现场指导并座谈;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江云宝教授、院副院长李军教授、朱红平教授等一行与我校化学化工学院进行了座谈与交流。

成果获奖

胡玉冰教授著《西夏书校补》荣获2014全国优秀古籍图书

奖二等奖

日前,2014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评奖会在吉林长春举行。我校人文学院胡玉冰教授著、中华书局2014年出版的《西夏书校补》(全4册,共110万字)荣获二等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是唯一一项古籍专业图书奖项,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设立,自2006年起,每年召开一届,获奖图书代表了当古籍整理的前沿学术水平。

清代学者周春所修《西夏书》,是中国最早的,而且是唯一的一部纪传体断代西夏史书,对于了解西夏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西夏书校补》的出版,胡玉冰教授耗时12年。他以《西夏书》为基本史料框架,首次全面、系统地辑录散见于近三百种宋元典籍中的西夏基础史料,详注史料出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二十四史”无西夏专史的缺憾。首次将西夏国原始文献及陕甘宁等地新出土西夏碑石文献资料等按专题进行资料

汇辑,将西夏文献中的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首次按专题系统地汇为一编,并对文献文字与内容比勘异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同类型文献整理汇编工作提供了范式。本著作被收入中华书局品牌丛书《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之中,出版得到了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名列中华书局2014古籍整理类“十佳图书”榜首。

古籍整理研究是文化兴盛的基石,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基础性工作。胡玉冰教授工作24年来始终坚守在古文献整理研究专业领域,以汉文西夏文献、西北(陕甘宁)地方和民族文献的整理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为重点,取得过多项重要的学术成果,得到了学界好评。胡玉冰教授在汉文西夏文献整理研究领域一直处于领军地位,坚持将整理成果建立在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其《传统典籍中汉文西夏文献研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荣获宁夏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是宁夏在社科研究一些领域已经迈入国家层面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也是宁夏社会科学创新能力提升的标志之一。先后整理出版了《西夏书事校证》(第二作者,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西夏事略校证》(独著,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西夏书校补》(独著,中华书局2014年)。

杨开飞教授论文荣获全国第十届书学讨论会最高奖

美术学院教授杨开飞博士的论文《宋代心画书学观念的演变》获“全国第十届书学讨论会”论文评比最高奖。2015年2月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在河南安阳隆重举行“全国第十届书学讨论会”颁奖大会,杨开飞博士获奖并在大会上就其论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主要观点及所取得的

创新性成果在大会上作了交流发言,获得国内专家和同行的好评。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书学讨论会是书法界最高规格的理论盛会,每三年举办一次。本届讨论会共收到论文1200余篇,经书法界专家、评委会、监委会认真有序的初评、复评、终评,共评出获奖论文29篇。本届书学讨论会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本届论文作者大多来自全国著名高校并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邱才桢博士,北京大学的祝帅博士,中国美术学院的方波博士等,论文作者大都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并具有良好的学术积淀和很强的研究能力;第二,本届参选论文必须全部是近三年未经发表的最新书学研究成果,以往取得的研究成果或已经发表的论文都不在评选之列; 第三,北京、上海、广州以及东部省区学术实力较强。从获奖作者分布情况看,北京、浙江最多,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在学术研究领域高层次人才较少,学术研究薄弱。

杨开飞教授的论文多次在全国书学研讨会获奖,在国内书法界具有一定的影响。2015年6月8日,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书法家协会联合甘肃城市学院组织成立“张芝书法院”,邀请杨开飞教授参加揭牌仪式,并授予“张芝书法院特聘教授”证书;7月2日,应山西省高校书法专业的邀请,作了题为《蔡襄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的学术报告;近日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创办的“张海艺术馆”永久收藏杨开飞教授的书法作品。杨开飞教授是宁夏有史以来唯一的书法博士,为宁夏书法赢得了荣誉。学术交流

蔡永贵教授《俄藏黑水城汉文文献词汇研究》一书获2014全

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

2015年7月,2014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评奖大会在吉林长春举行。我校图书馆蔡永贵教授所著《俄藏黑水城汉文文献词汇研究》一书荣

获二等奖。

“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是国家在古籍图书出版领域设立的唯一一项专业图书奖项,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负责评选。2006年以来,每年评选一次,获奖图书代表了古籍整理和研究的前沿学术水平。黑水城文献与敦煌文献、殷墟甲骨文献和居延简牍被列为我国四大地下出土文献。随着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俄藏黑水城文献》、《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英国藏黑水城文献》等原始文献的逐渐刊布,关于黑水城出土文献的研究,越来越被学界关注。在已经刊布的俄藏、中藏、英藏三种黑水城出土原始文献中,《俄藏黑水城文献》是其中材料最宏富、文献价值最为学界公认的一种。蔡永贵教授等完成的学术著作《俄藏黑水城汉文文献词汇研究》以传统文字学训诂学理论为根基,以黑水城汉文文献为语料,对其词汇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独辟蹊径。《俄藏黑水城汉文文献词汇研究》一书,是黑水城出土文献面世以来第一次对黑水城汉文文献进行系统的词汇学研究的学术著作。

目前,蔡永贵教授利用传统文字学训诂学理论研究黑水城文献的另一部著作《俄藏黑水城汉文文献俗字研究》一书也已进入了出版程序。

我校在2014-2015中华农业科技奖中荣获2个奖项

9月17日,农业部公布了2014-2015中华农业科技奖结果,我校参与完成的2项成果获奖。

农学院张桂杰副教授参与的“高效饲用氨基酸研制及其在猪低氮排放日粮技术体系中的应用”获科研成果一等奖;农学院闫宏教授参与的“中卫山羊营养需要与舍饲适应性研究”获科研成果三等奖。

中华农业科技奖是由农业部、科技部批准设立的面向全国农业行业的

唯一综合性科技进步奖,是农业部常设部级表彰项目之一。该奖主要奖励我国农业行业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技术创新成果、科学普及成果以及优秀创新团队。2014-2015中华农业科技奖获奖成果共184项。其中,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43项、二等奖47项、三等奖59项,优秀创新团队奖25项,科普成果奖10项。

学术交流

第九届文化混搭心理学研讨会在我校举办

2015年7月29-3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和宁夏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九届文化混搭(Cultural Mixing)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地共37所高校和研究所的67位心理学研究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有关文化混搭心理的理论、新研究、应用与未来方向,力图通过心理学的微观视角,为解决中国当下的一些社会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本次研讨会安排了15人次的主题报告。雍少宏教授报告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民族型心理契约的结构、前因及其绩效”。认为,民族文化通过价值判断、优先选择和惯性习俗的方式对回族员工的期望产生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了民族型心理契约理论,提出了“社会心理契约”的构想。与会专家和学者认为该理论有创新性并可开拓社会心理学研究视野。

何晓丽教授分享研究报告“穆斯林视域下的群际共情与群际关系”,该研究的出发点是“我们想寻找和谐社会关系背后的情绪基调,或者说共情和情绪对群际关系的促进机制”。得到了与会专家和学者的热烈响应。

本次研讨会教育学院心理系9名教师和20多名研究生参与组织、服务和讨论,受到与会专家和学者的高度称赞,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专家表示将与我校心理学研究者开展相关合作研究,此次研究会对提高我校形象、促进心理学学科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据悉,暑假期间为期二周的第八届社会心理学暑期研讨班在我校成功举办,全国各地高校心理系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美国研究者和我校心理系教师共同参与学习。同时,我校聘请“国家千人计划”的香港中文大学赵志裕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康萤仪教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杨宜音教授作为我校客座教授。

中国回族学高峰论坛在宁夏举行

中国回族学高峰论坛暨丝绸之路与中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于7日至8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举行,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有关回乡文化、丝绸之路等问题展开讨论。据了解,本次研讨会由自治区教育厅和宁夏大学共同主办,其主题是“回族、丝绸之路与中阿文化交流”,与会专家围绕影响“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传播盲点与对策、清真饮食产业面临的全球化挑战与应对策略,中国穆斯林在促进中国同海湾国家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宁夏大学校长何建国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的交流合作面临新机遇。此次研讨会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回族学是宁夏大学的优势特色学科,多年来,宁夏大学回

族研究院坚持“兼容并包、宁静致远”的理念,聚集了一批优秀人才,产出了许多有影响和研究成果,建成了国内目前藏书最多、种类最为齐全的中国回族学文献信息中心。

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冀永强说,本次研讨会是中阿大学校长论坛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议结束后,会务组会将专家们的精彩发言整理成会议报告,报送有关部门,为相关决策服务,这是学术研究建言咨政、发挥智库作用的一个新尝试。

据了解,本次研讨会除主旨发言、分组讨论外,还将举办一场学术沙龙,三维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联袂发表学术演讲,各类学术精英奖秉持专业精神,开展对话、交流。而在分组讨论中,有两位外国学者将以远程视频方式参与讨论,这种新尝试是宁夏建设网上丝绸之路的生动体现。

第四届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暨河西历史文化研讨会召开

近日,由我校西夏学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河西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暨河西历史文化研讨会在甘肃省河西学院召开。西夏学研究院院长杜建录研究员主持了研讨会开幕式。

会上,河西学院校长刘仁义教授,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史金波研究员分别致辞。来自俄罗斯、日本、法国、美国、中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及全国各地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是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框架下的重要项目之一,每两年举办一届,已成功举办四届。本届会议分为大会报告和分组讨论,与会专家学者就西夏历史文化、语言文字文献、文物考古、宗教艺术、河西历史文化等专题内容展开了广泛交流。论坛共收到国内外专家提交的论文120余篇,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专家学者们利用新发现的西夏文献、文物

考古资料,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本届论坛的成功召开不仅对于学界交流展示当前国际西夏学研究最新成果,进一步推动西夏学的国际化和深入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河西学院“河西学”的构建也大有裨益。

我校承办第三届中阿大学校长论坛中阿大学学者研讨会

9月12日至13日,中阿大学校长论坛中阿大学学者研讨会在银川国际交流中心召开,会议由中阿大学校长论坛中方秘书处主办、宁夏大学承办。研讨会以“弘扬丝路精神,共建一带一路”为主题,围绕“一带一路”与中阿全面交流合作、中国´阿拉伯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阿拉伯国家政治和社会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伊斯兰研究与教学、阿拉伯语与汉语教学与研究等议题进行研讨。

谢应忠副校长参加会议并致辞,他指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和智库的合作相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是软支撑,但这是一种更为持久的支撑,智库要先行,文化交流要走在前,促成民心相通。希望各位阿拉伯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建言献策,进一步推动中阿在教育、科技、文化等多领域学术合作。

中国阿拉伯研究院院长李绍先、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圣敏、常务副院长张前进和人文学院徐丽君教授分别做了“阿拉伯国家转型发展与中阿合作的历史机遇”、“干旱地区的文化研究”、“中国阿语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和“阿语教育及人才培养应成为中国国际教育合作的主旋律”的主题演发言。

宁夏大学科研简讯 篇2

2007年12月13日,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白春礼院士在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傅伯杰、广州分院院长陈勇、湖南省科技厅常务副厅长李求长等有关领导的陪同下, 视察了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白春礼常务副院长首先视察了农业生态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随后, 与所领导班子成员、研究员、部门负责人、部分青年科技骨干和研究生代表进行了座谈。座谈会由所党委书记李文祥主持, 王克林所长向白春礼常务副院长汇报了该所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以来, 在科学目标凝练、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平台构建、院地合作、科技成果产出以及创新文化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进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步发展举措;同时, 听取了部分科研骨干、海外客座人员和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发言。在听取了汇报和发言后, 白春礼常务副院长充分肯定了亚热带生态所在知识创新工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他说, 亚热带生态所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 主要是因为有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和较好的人才基础。他指出, 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作为资源环境领域的亚热带生态所面临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亚热带生态所在科技布局上, 要进一步瞄准国家和地方需求, 凝练科学目标,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 加强系统集成, 努力为构建环境友好和谐社会, 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为中国科学院在湖南唯一的一个研究所和窗口, 亚热带生态所应该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为湖南的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拥有适度人才队伍规模是必要的, 但同时还应该考虑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与机制, 打破研究所和地域界限, 加强合作, 加强交流, 整合人力资源, 壮大人才队伍力量。

白春礼常务副院长最后希望亚热带生态所继续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发展态势, 在创新三期工作中“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为把研究所建设成为强所、高水平的所而奋斗。

湖南省科技厅常务副厅长李求长在讲话中表示, 科技厅要在进一步加强与亚热带农业生态所合作的基础上, 加大对亚热带所在人才、基地、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国家野外站专家组的专家考察中科院亚热带生态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站

2007年11月28-29日, 以中国农业大学刘巽浩教授为组长的生态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专家组成员一行5人, 对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行了现场检查。

在环江喀斯特站, 在专家组的专家考察了野外观测场地、实验室、工作与生活设施以及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示范基地, 听取了亚热带生态所所长兼环江喀斯特站站长王克林研究员关于建站进展、研究方向与发展目标、基础设施与仪器设备、人才队伍、主要科研任务、运行机制以及社会影响等的汇报。专家组的专家充分肯定了环江站的区域代表性、定位、基础设施、一站四点的网络式布局、前期工作积累、发展态势以及合作共建的运行机制, 认为环江喀斯特站以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为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明确, 特色鲜明, 既符合国家与地方发展需求, 又面向国际学科前沿, 具备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和试验示范研究的基本条件, 满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要求。建议进一步加强区域尺度研究, 增加与地方合作共建的力度, 适当增强人文社会与生态经济学科研究力量, 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 早日将环江喀斯特站建设成为中国西南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高水平研究平台。广西自治区河池市人大副主任谭三川代表当地政府表示将继续支持环江喀斯特站的建设和发展。环江喀斯特站科研人员和研究生30余人参加了汇报会。

中科院亚热带生态所与湖南省启动共建洞庭湖湿地站工作

路甬祥院长日前视察亚热带农业生态所时明确指示:应抓紧洞庭湖湿地生态站建设, 为保护大型内陆淡水湖泊生态安全, 保护宝贵的湿地资源做出贡献。为切实贯彻路院长的指示精神, 亚热带农业生态所领导班子迅速做出部署, 组织洞庭湖湿地研究中心科研人员讨论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站的研究方向、长期定位观测中心站和观测点的选址要求、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共建机制等主要问题。

2007年11月9日, 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王克林所长带领洞庭湖湿地研究中心主要科研人员与湖南省林业厅、湖南省环境保护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长沙办事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在长沙召开了联席会议, 合作各方均对联合共建洞庭湖湿地生态研究站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与诚意。通过多边协商, 合作各方业已就合作共建洞庭湖湿地生态站的合作、开放运行机制、知识产权分享以及数据共享方式达成了一致性的合作意向。洞庭湖湿地生态研究站已经进入紧锣密鼓的建设前期阶段。

西藏高原草场鼠害防治研究课题通过验收

2007年12月11日, 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办公室在长沙组织专家对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成承担的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KKCX2-YW-N-52) 课题“藏北高原鼠害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进行验收。

专家组的专家在听取了课题负责人的工作汇报, 以及课题实施地区——西藏那曲地区科学技术局王忠全局长的补充说明, 查阅了相关技术文件, 经过认真质询和讨论, 认为藏北草原抗凝血灭鼠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 对藏北草原害鼠基本特性的认识填补了这一区域的多项空白, 在高原草场鼠害治理研究方面居国内外领先水平, 全面并提前完成课题预期的经济的技术指标, 部分内容超额完成, 一致同意该课题通过验收。专家组建议课题组在主管部门与地方政府的支持下, 进一步深入研究藏北害鼠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并积极推广应用该课题取得的重要成果。

《广西岩溶山区生态重建及桂中旱片治理技术研究》获广西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日, 以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为主要成员单位完成的“广西岩溶山区生态重建及桂中旱片治理技术研究”成果获得2007年度广西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亚热带农业生态所所长王克林研究员、曾馥平研究员等为项目组成员。

本项目通过在不同岩溶类型区建立的示范区, 探索岩溶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途径, 构建岩溶山区复合农林生态系统, 开发特色农林植物, 开展土地结构调整和农业结构, 为恢复重建岩溶退化生态系统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示范。重点开展了岩溶山地植被恢复与复合农林体系技术开发、岩溶旱区治理与高效节水技术开发示范、先进实用技术在岩溶生态重建中应用与示范、岩溶区草食畜牧业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岩溶石漠化综合防治、桂中干旱区综合治理、资源合理开发与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建立了既能修复受损生态系统又能满足岩溶山区群众生存和发展的技术体系;提出了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资源、生态、经济合理配置模式;筛选出适宜不同岩溶区种植的农林植物品种, 以发展当地特色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主要示范内容;建立了适于广西乃至西南岩溶区地表地下岩溶水联合开发、系统调度的水资源利用技术体系。并以人-地关系为核心, 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 提出了岩溶脆弱生态区调控与管理的技术对策, 构建了岩溶地区资源高效利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本框架, 建立了岩溶地区资源调控与优化利用技术。

本项目是广西“十五”科技重大专项之一, 该项成果还获得了2007年度桂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科院亚热带生态研究所主持的《三类生物活性物质对猪羊鸭的营养功能及其应用》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日, 由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李丽立研究员主持完成的“三类生物活性物质对猪羊鸭的营养功能及其应用研究”成果获得2007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按蛋白质-小肽-氨基酸三层次, 在国内外率先研究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小肽、半胱胺和金属硫蛋白等三类 (四种) 生物活性物质在畜禽体内的代谢规律和作用机理;采用瘘管技术、插管技术、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研究三类生物活性物质对猪、羊和鸭的营养功能;从猪肝中提取了金属硫蛋白, 并研制了快速简易的测定方法;螯合成功了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产品;通过化学方法对半胱胺的巯基进行保护, 使之在高温和空气中有高稳定性。

该项目通过10多年的研究与开发, 研发出了对畜牧业高效、安全生产进行营养调控的配套技术体系及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猪肝金属硫蛋白和稳定性半胱胺产品和猪羊鸭羊鸭系列添加剂和配方, 所获得的1项发明专利成功转让。项目实行了研、学、产相结合, 在国内多个高新企业、上市公司和生产厂家组织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对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品质和安全性、确保人类健康、环境安全以及畜牧业和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开发应用前景。

《蔬菜硝酸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获2007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日, 以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为主要技术依托单位的“蔬菜硝酸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获得2007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全面研究并探明了湖南省菜园土壤的主要肥力特征、蔬菜和环境硝酸盐的污染现状与分布特点, 以及蔬菜硝酸盐污染与其生态环境等的关系;研发集成并筛选出了既能保证蔬菜丰产, 又可大幅降低产品硝酸盐含量和减少环境硝酸盐积累的控氮优化施肥、有机无机肥合理配施、抑制土壤硝化和促进蔬菜硝化还原等关键技术, 编制了相应的技术操作规程, 并首创了全省蔬菜硝酸盐污染综合防治专家决策系统和预测模型。目前, 该项成果已在湖南省推广应用11.55万hm2, 新增产值2.26亿元, 并建立了一批低硝含量的无公害蔬菜产地, 创建了“映武”、“十惠”等10个著名绿色或无公害蔬菜品牌。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彭廷柏和黄道友两位研究员为该项成果完成的主要专家成员。

《固体发酵生产香菇菌丝体及其应用》通过成果鉴定

2007年11月25日, 湖南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肖和艾副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固体发酵生产香菇菌丝体及其应用”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

大学科研团队建设初探 篇3

一、团队与大学科研团队

“团队的概念来源于企业,是在经济信息化冲击下,西方许多企业逐步摒弃了自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传统垂直功能化管理模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以团队为核心的扁平式过程化的管理组织模式。”现在,“团队是指才能互补,并愿意承担共同责任,同时乐于为统一目标而奉献的少数人员的集合。”一般来说,高效的团队都具有明确的目标,其团队成员能够达到良好的沟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如今,团队管理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大学也不例外。众所周知,大学教师是高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人才强校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大学在加强引进和培养教师的同时, 引入了团队概念,开始关注科研团队的建设。大学的科研团队应具备如下四个特征:

(一) 具有共同的和明确的目标。大学科研团队的组建一般有很强的目的性,如某些基础领域前沿性研究或大型国家攻关项目,像这种类型的科研团队,一般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目标。而且,团队明确的目标有利于团队成员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形成合力,便于团队工作处于领先地位。

(二) 采取灵活多样的组成方式。大学在组建科研团队时,其团队成员可以采取灵活的组成方式,可以根据项目的需要来组合。其团队成员既可以是由同一所大学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也可以是由不同大学相关学科的教师共同组成,还可以走出校园到企业、公司聘请有关的专家,真正做到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圆满地完成科研项目。而且,在项目结束以后,团队可以自由地解体或者重新组合。

(三) 形成有效的沟通方式和优良的团队精神。由于大学的科研团队由多学科方向、多类型人员组成,为了确保其有效运行,往往需要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应鼓励团队成员倾听、积极回应他人观点,对他人提供支持并尊重他人的兴趣和成就,以此确保团队的高效运作。团队成员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是团队精神的核心,只有团队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才能顺利实现团队的目标。

(四)制定明确的制度、提供良好的设施。同企业一样,大学科研团队良好的运作依赖于有效的制度支撑,否则就会无章可循。与此同时,大学也应该大力支持、积极配合,提供先进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

二、大学科研团队建设的意义

大学的基本功能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大学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创造知识的圣殿。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学科间不断交叉和相互融合,知识的创新更需要多学科、跨学科的合作,这就要求大学的科研活动不单是个体行为。还应是团队行为,如果在大学的学科中,没能建成相应的科研团队,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能团结本学科教师和资深的学科带头人,没有能将学科中的教师凝聚在最佳学术方向上,那么这样的学科是难以发挥重要作用的,是难以实现大学的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宗旨的。

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涉及面宽,工作量大,这都不是哪一个教师能胜任的,即便在某些可以单独从事研究的学科,如果采取大家互相配合、合作分工的团队方式,其研究也会更深入,研究成果也会更丰富,比“单兵作战”更具优越性。

而且,大学的团队合作能够提供深层次的知识信息和组织信息共享,营造理解人、信任人、尊重人的环境,做到人尽其才,使每个团队成员的智慧都得到充分发挥,也有利于形成合力,更好地实现团队目标。因此,大学需要建设科研团队,需要教师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深层次地、交叉地进行学术研究,走共同发展、合作多赢的学

术研究之路。

三、如何建设大学科研团队

大学团队的组建根据其构造和性质的不同,笔者通过观察、分析认为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种模式,即“自发型”、“利益型”和“被迫型”。所谓“自发型”,是指当某个学科由于长期的历史沉淀而形成了非常好的学术氛围,同时也出现了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的前提下,该学科的教师自觉地向他靠拢,形成团队,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模式。第二种模式是“利益型”,指当学科中的某个教师获得了项目和资金,该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了完成发表论文的任务或实现其他的各种利益,会主动向这个“带头人”靠拢,形成团队,进行该项目的科学研究,这种团队一般来说会随着项目的结束而自动终止。当前我国高校大都比较重视科研,无论是评定职称还是各种经济利益,都以科研为导向,因此,“利益型”的团队比较普遍。最后一种模式是“被迫型”,指学校为了整合教师的合力,运用行政力量将不同或同一学科中的一部分教师组成团队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模式。

如何使不同背景下形成的大学科研团队有效而良好地运行?就是要根据不同团队的形成方式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团队进行建设。

在第一种模式的科研团队中,由于其在形成过程中已经具备了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学术氛围,其团队非常稳定,同时也有明确的学术方向,所以在保持其良好运行时主要是注意对其新进团队成员的培养。团队领导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新成员融入团队,而新的团队成员也应该抓住机会,以开放的心态加快融入团队的步伐,新老团队成员在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团队的智慧,在相互尊重、彼此理解的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增进团队力量,保持团队稳步向前发展。

在第二种模式的科研团队中,因为其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常常只有形式上的合作而缺乏实质意义上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表现为貌合神离。团队成员之间实际上是相互独立,在资源、信息、思想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相互合作和交流。”因此,要保持这样的科研团队的良好运行,主要是要形成合理的组织建制,有效的沟通方式和良好的团队精神。在这种模式的团队组建中,各成员都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功利性很强,如果没有合理的组织建制,没有良好的沟通环境,将不利于团队目标的实现。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应该通过开展集体活动来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防范并化解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第三种模式的科研团队中,团队是由学校行政力量干预硬性形成,因此团队成员之间相对缺乏沟通和了解,增强其科研团队的凝聚力是保障其良好运行的关键因素。“提升团队的凝聚力,主要从增强学术内聚力、提高文化维持力、降低人际离散力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尽其所能地营造团队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围,让团队成员感受到通过团队的合作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科的发展,同时能够使自己的优势最大化地得到发挥。其次,通过引进或培养团队中的学术权威,保持合理的团队结构,提升团队整体学术水平来增强科研团队的学术内聚力。再次,通过培养团队成员坚定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团队成员的毅力和意志,营造团结、融洽、民主的合作氛围来提高科研团队的文化维持力。最后,通过开展各项集体活动,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坦诚交流,防范并化解成员之间的各种矛盾,消除误解来降低科研团队的人际离散力。

无论根据哪种模式组建的大学科研团队,为了保持其运行良好而有效,就必须建立健全团队内部的管理及运行机制。

“团队内部的管理及运行机制,是团队成功发展的关键,应确保大学科研团队作为一种学术自治型单位,必须拥有一定量化的资源,并掌握配置权,在资助经费使用上建立一定的特殊政策,给予团队较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

在建立健全团队内部的管理机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保持团队旺盛的生命力。建立激励机制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着手:物质性的激励要可量化、可操作。在考核、评职、津贴发放、奖励等各种利益调节中鼓励学术团队的形成与发展。除了物质激励外,还必须注意精神激励,要注重团队成员的个体成长,业务提升,以及增强齐心协力共同合作的团队精神。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团队成员在职称晋升中论资排辈现象的发生,应根据不同团队成员贡献的差别建立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在大学中进行科研团队建设,发挥团队作用,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是培养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学生的需要,也是大学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的需要。只有明确大学团队的概念,深刻理解团队建设的意义,了解大学团队的形成和建设中的问题,才能真正建立起运行良好和有效的大学科研团队。

参考文献:

[1]Peter F. Drucker 著.未来的管理-25位卓越管理大师关于管理的新思维与新技巧[M].李小刚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徐绍莉,田静.大学加强学术团队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1).

[3]余斌.高校教师科研文化的缺陷及其改进[J].高等教育研究,2008(7).

[4]李明.试论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5]马二军.关于构建学术团队与提升科研水平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2).

大学重阳节班会简讯 篇4

当天,博才大学_班老师组织家长和学生们提前来到了街道龙王港社区二楼会议室,进行会场布置、节目彩排,以争取给老人们展现一场精彩的演出。当得知同学们要为他们表演节目的消息后,尽管多数老人们行动不便,但也赶到了现场观看。活动中,学生给老人们表演了跳舞、歌唱、朗诵等节目,并邀请老人上台一同参加游戏,为爷爷奶奶系上红领巾。随后还组织开展了包饺子比赛,由同学们现场和面、弄馅、擀皮,再包好饺子煮给老人吃。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还将自己准备节日纪念品送到老人们手中,提前祝爷爷奶奶们节日快乐。接过学生们送上的奖品后,空巢老人方淑兰高兴地说:“非常感谢社区每年都开展不同的重阳节活动,使我们这些空巢老人能够感受到政府对我们的关爱和关心,这次活动非常精彩,学生纯洁天真的笑容深深感动了我们,希望还能继续开展类似的活动,让他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

宁夏大学科研简讯 篇5

(一)四川大学

2012年8月19日

莫斯科大学研修抵蓉,与川大师生共进晚宴

由莫斯科大学150名师生组成的学生研修代表团一行,在研修团团长、莫斯科大学副校长谢明·尼古拉的带领下,于8月19日下午抵蓉,四川大学师生代表20余人在成都双流机场迎接了研修团一行。

为了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四川大学在成都岷山饭店举办了隆重的欢迎晚宴。四川大学副校长晏世经教授在晚宴上致词。晏世经副校长对此次来川参加研修计划的莫斯科大学师生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莫斯科大学是俄罗斯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高等学校。她享誉世界,与我校有很长的合作历程,相信这次的研修之旅必将把两校推上更高的合作层次和水准,并殷切地希望莫斯科大学的师生这短暂的五天中,尽情感受中国文化,体会成都风情,广交中国朋友,在四川大学的研修,能成为他们一生的美好记忆!

接着,莫斯科大学学生研修代表团团长谢明﹒尼古拉在会上作了讲话,他对四川大学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他说,四川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莫斯科大学学生来华研修是俄罗斯和中国合作的一个非常大的项目,150名成员来自学校外国语、物理、数学等20余个院系,希望两校能以此为契机,成为战略伙伴关系,加大合作力度,深化合作领域,合作越来越好。

随后,晏世经副校长代表四川大学向向莫斯科大学师生赠送了礼品,莫斯科大学老师代表回赠了纪念品。

在接下来的研修活动里,莫斯科大学的师生将参观四川大学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都江堰、青城山、熊猫繁育和研究基地,以及四川古代建筑群锦里。

大学生 科研调查心得 篇6

经过我们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一系列的调查活动终于接近了尾声。回顾这一段时间大家的付出的辛勤与汗水,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尤其是看到即将成型的调查成果,更是感觉这的确是一次很好的历练。在这次科研小组活动当中,我们获益良多,针对“网络安全”这一领域的探究,我们有了更深层次的见解。

今天当我们步入网络社会,发现青年与网络之间存在众多的契合点,正是这些契合点使青年对互联网“一网情深”。青年在网络影响下千状百态虽然向社会展示了其众多绚丽之处,也令人倍感惊喜。但不少青年网民的失色表现却无论如何不能给社会增辉,不能让人高枕无忧。其中,最让我们大吃一惊的还是网络带来的强大的影响。

当然,影响有好也有坏,正面影响就是有助于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为青少年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导和教育。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同样,又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而说到负面影响,对于青少年“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青少年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网络改变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各种信息垃圾将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污染青少年心灵,误导青少年行为。在调查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上网青年几大共同的“特征”。

第一,认知上的“快餐——硬结”症 对于众多步履匆忙的青年而言,互联网好比知识快餐一样,大大激发了他们急于求知的强烈欲望,在鼠标轻点之间就能立刻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里的学习、工作效率。

第二,情感上的“狂泻——冷漠”症 上网交友,网上聊天、在BBS中高谈阔论成了人们忘记权威压制、排遣孤独,宣泄不满的畅通渠道。只是我们观察到,尽管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青年缓解压力、平衡心理、但过多虚拟的网上情感交流无疑让许多青年在放飞情感的同时,总想试图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深埋心底,不愿向真实世界坦露,并懒得与活生生的人进行情感交流。

第三、意志上的“自主——膨胀”症 在互联网这一无人管理的区域内,青年人能够以己为中心,以己需要为尺度,完全按自己的个人意志自主地利用网上资源、自主地在游戏中扮演各类角色、自主地设计令人惊叹的“小制作”、“小发明”等等,这种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意志自主表现虽然在相当程度上利于青年个性的张扬。但我们也为一部分人在极度的意志自主中其“唯我独尊、唯我是大”的意志膨胀表现所震惊:一些青年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个性,总想通过自己的意志自主表现而一鸣惊人,于是利在互联网上随意制造思想和议论的巨大泡沫,甚至为了达到让世人把他当主角的目的而不惜作出损害别人数据、破坏他人网站,侵入别人系统等过激行为,以至酿发可怕的阻塞网络交通的网络地震。

宁夏大学科研简讯 篇7

记得在文革前,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就存在行政人员过多、权力过大的情况。当时把下乡参加“四清”等视为苦差,学部机关的行政人员为了躲避此类苦差,就尽量把下乡的指标摊派到各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头上。他们平时最重视的,当然是侍奉学部的领导人。然而文革时,他们之中又有人造反,揭发领导的“奢侈生活”。文革结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改为中国社科院,当时住房十分紧张,院部机关屡次上报研究人员的住房状况,申请房子,但一有房子,又由机关人员优先分配了。至于外行居然负责重大研究课题,更成了荒唐的咄咄怪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听说某所的书记纯属外行,但偏爱附庸风雅,一定要在一些学术会议上登台演讲,研究人员要为他起草演讲稿。为显示高明,他又乱改草稿,结果错谬迭出,叫人哭笑不得。在出国热中,自然也少不得由他负责带队。但语言不通,专业不懂,谈访日收获,只能说出那里的面多少日元一碗。

上世纪恢复评职称之初,多少尚有点学术味道。一位学问平庸的先生,却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巴结上一位党组成员,最后获升书记,尽管研究员的头衔得之颇晚,终于赢得官位、职称双丰收,当上了上一级的学术委员,得到一级科管津贴。他最喜欢发表长篇演说,听他枉己正人的说教,干瘪无味的言词,听众纷纷退场,于是这位先生发怒说,就是走剩一个人,也要将演说进行到底!正是“笑骂由汝笑骂,好官我自为之”。为了亮出既是书记又是学者的身份,自然刻意发表指导性和总结性的文字,主持力不能及的大课题,其办法无非是吃他人的劳动成果,叫他人为自己写作。如果他人因此而提升职称成功,尚须感戴他的恩典。

朋友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学界“新风”有所谓八字诀,叫做“由学入官,以官养学”,就是说在学术界当个领导,设法在别人的成果上署名在前,或叫别人代笔,当空头主编……如今看来,还不够“由学入官”条件的,还有一条步入青云之途,即“由党入官,以官控学”。古人所谓“学而优则仕”,此人的窜升可谓“学而劣亦仕”,学劣者可以反居学优者之上,形成劣领导优,外行凌驾内行之上的格局。

当然,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某系主任,决无在本系和学界亮身份的奢望,他为官一任,只是挖空心思地捞钱。据说他对法律倒下了苦功,以便钻法律空子打擦边球,招来怨声载道也置若罔闻。

有两位女士在会议期间邂逅,同住一室,一位向另一位坦言,她反复思量,搞学问远不如当官合算,所以自己决不想在学问上求得成就,而是想方设法去当官。重权势而轻学问是学问的悲哀,也是大学、研究机构之类单位的悲哀。

有人说,大学和研究机构,是三分学问,七分关系。如果是三分或者一二分关系,七分以至八、九分学问,这大致是常态。然而衙门化却造成了倒三七以至倒一九,学术就难有正当的、公平的竞争。衙门化的结果,必然是权势压倒学问,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喊得再响亮,骨子里还是尊崇权势。因此,徒有虚名的学者反而成了学术界的代表。这就是衙门化造成的荒唐。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外国同类机构相比存在的软件方面差距,主要就是衙门化。人家是正式的大学、研究机构,而我们是衙门。在此体制下,即使是学者当官,也不免产生官僚化、学阀化、奴才化倾向。

电视剧《长空铸剑》中107师的形象颇值得回味,如此一个没有战斗力的假典型,其深层蕴藏着计较个人升沉得失酿成的腐败,一些名牌大学、研究机构不就是如此?剧中尚有两个不计较个人升沉得失,一意扭转107师颓势和败局的师长和政委,现实中很多单位只怕还没有这样的“公仆”。

衙门化的沉疴痼疾愈演愈烈,欲医治这些痼疾,势必触及行政人员与外行们的利益,遭遇巨大的阻力。记得中国社科院院部派一干部向张政烺先生征询改革意见,张先生老实指出,院部机构必须大为精简。那位干部感到不合口味,只三言两语应付一下,立即告辞。有间名牌大学搞改革,照搬西方大学的某些模式,向教师的铁饭碗开刀。于是教师们提出质问,为何不对人数更多的行政人员的铁饭碗开刀?结果改革无疾而终。西方某些大学的模式亦非无可讥议之处,例如某些人获得终身职位后,照样是铁饭碗,在学问上不思进取。反观中国的大学,在获得教授、博士生导师等头衔后,不求学问长进,或俯仰于官场,或沉浮于商海者亦非个别。欲改变此种情况,目前似尚无有效良方。

革除衙门化的积弊固然极难,但若因循苟且,不愿从要害处开刀,我们的教育和科研机构就决不能成为中华民族科学和民主的真正动力与基地。

上一篇:英语作文:我的理想下一篇:名师工作室成员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