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科研工作计划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本科研工作计划(精选8篇)

校本科研工作计划 篇1

(一)、抓教师学习的有效性,做到学习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本学期利用周五下午放学后为固定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

包括: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各学年组分组备课研修。在学期初,就排定学习的内容、主讲人员。特别是分组备课研修,给了每位教师充分发挥的舞台,可谓“百家争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我们还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在网上进行学习交流,我校的博客网站上涌现了大量教师的优秀论文、随笔。

(二)、学习研究促发展,要求每一位教师一学期完成1篇教学论文、1篇教学案例或教育案例、1篇教学随笔、1篇教案和1篇教学反思。同时为进一步促教师成长发展,我们创设了每月教师自评活动。每月结束后让教师对自己本月的工作做以总结,并对自己的下月工作提出希望,通过自评活动,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使教师能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下月的工作中,从而达到了教师不断提升的目的。

(三)、明确了外出培训反馈制度。在组织开展校本研修的基础上,创设机会及支持教师外出听课及其它教学探究活动。本学期王敏、徐星群等教师参加区优质课听课活动;田玉坤参加市学苑杯的听课活动;曲杰参加省优质课的听课活动。每次外出听课或学习,各教研组都及时利用研修平台进行学习讨论。

二、以校本研修考核评价制度为抓手,抓好教学常规管理。

(一)、扎实研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落实,我校领导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做到随时听课,随堂评课,课后交流反馈的系列化听课方式。通过领导与教师面对面的对课堂教学进行意见交流,快速的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看到一张张课堂意见反馈表上领导一句句理论的引领,教师评课后的句句真诚感言,仿佛看到了教师们一步步成长的足迹。

(二)、逐步转变教学常规管理模式。本学期利用《校本研修考核评价制度》,教学常规管理逐步从以制度管理、以单一的考试成绩激励管理为主的刚性管理,转变到以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本学期,我校制定了每月一特色主题活动的常规评比活动。三月份开展了“教学卫生节节抓”主题评比活动。活动中进一步督促了全体教师对课堂卫生习惯的重视,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卫生水平,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课堂上良好的学习习惯。四月份开展了“落实教学常规,规范作业要求”主题评比活动。此次活动通过对学生作业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对学生的作业提出了新的规范要求,使作业形式向多样型、实践型的、趣味型、实效型的方向发展。五月份开展了“测试方法我创新”的主题评比活动。此次活动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各位教师通过异彩分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测试形式,测试方法有新意有实效性,有些方法可广泛传用。六月份开展了“期末教学成果展示”主题评比活动。本次活动是对本学期各班本簿及各班级的特色成果进行展示评比,通过全员参与评比活动,评出了优秀班级和特色班级,使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同时家长会上也为家长们呈现了一份圆满的丰富多彩的成果汇报。以各月的特色活动为主线抓学校的教学活动,使教学工作有章可循,促进了教学工作规范化的实施。

(三)、加强质量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导处坚持对全校的教学质量实施监控,并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本学期对一至五年级的测评采取了周测的考评制度,对六年毕业班进行了半月测的考评制度。教师每周上交考评内容,针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再提高,六年级半月进行一次测试,上交试卷和质量分析,由于测试的紧密能够及时查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教导处还重视监控学生能力的提升。每周的新闻交流教师能够进行记录,每周一首古诗文能坚持领学生进行积累,每周的好书阅读,不但每周进行阅读,学期末还上交了读后感。

三、校本研修活动,促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推进我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校本培训,本期学校举办了课例型校本教研系列活动之“名师之路说课大赛”活动。此次活动通过业务学习理论引领、全员参与说课评课、活动后总结交流的形式进行。教师们热情参与、积极研究、探讨,此次活动不仅是我校中青年教师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的一次展示,也是落实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实际行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有教师无论在教育教学理论上,还是在教学实践上都有较大的收获。

(一)优点

1、全体教师对教材、教法、学法分析比较透彻,部分教师能对教材重难点的确立进行分析,根据本班学生、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分析学情,确立教法、学法。

2、在说教学过程这一环节中,一些教师能抓住本节的重难点和亮点,围绕几大亮点及本文的特点去说教学过程,不但语言凝练而且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提高了说课材料的质量,真正达到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3、部分教师的说课分析中能有理有据,依据教参要求分析阐述,以课程标准理念为理论依据,使说课内容、方法的设计有根可寻,并使说课材料提升了一定的理论高度。

4、部分教师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抓住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体现知识的价值与应用。教学中注重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问题

1、有部分教师说课材料不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后设计而成,而是直接从网上下载,还能看到打印后的黑色边框痕迹。

2、部分教师将说课中板书设计这一环节省略,没有对板书的设计进行简要分析说明,这里表现突出的是专科组的教师。

3、个别教师说课时间较长,说课程序的各个环节面面俱到,没有重点亮点,没有本节的特色,缺少设计的理论依据,类似于教案,因而显得说课材料平淡无味。

四、专题研究活动,强化课题研究的规范管理。

我校申报的十一五规划课题有《校本研修第二期工程》,其中我校的子课题《落实校本研修的实效性》,正在研究阶段。为进一步让教师对课题有新的认识和对课题研究的主动性,我们在业务学习时间里为教师选择了“对教育科研的再认识”、“以课题为引领,优化教育教学行为”等有关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学习,从而提升了教师研究的积极性,教师能转变意识,把科研工作融入到自己的各项工作之中。在科研中干工作,在工作中搞科研。

针对课题研究活动,我校本学期,推出了一节谢冰的数学课,参加“全市优质录像课评比”活动;推出了一节赵晶的《统计》课,参加了龙潭区教育联合体的送课下乡活动。通过优质课的打造,进一步推动了教师钻研的精神,使学校内也充满了研究的氛围。让科研引领教师的教育方向,让科研带领教师走出固守的教育模式,让科研指引教师由教书匠成为教育家型的教师。

五、打造亮点,构建特色教研活动

亮点一:月评自析活动促教师工作再提高。

亮点二:各月特色常规评比活动促常规管理规范化。

亮点三:特色早自习活动,浸润师生心灵。

亮点四:周测月测促教学质量的提升。

亮点五:校园大课间活动彰显学校的办学活力。

校本科研工作计划 篇2

“小”是开展小课题研究。小课题是以问题为对象的教育现象研究, 可以改变校本科研的难以深入、见效不明显的现象。是指教师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或困惑转化为课题, 去思考、去研究、去实践。有利于破解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唤醒教师参与教科研的主体意识, 点燃教师的研究激情, 增强教师的科研信心。吉林省敦化市为了有效开展小课题研究构建了小课题研究的“三小框架”, 即“立足小现象、确立小课题, 开发小策略”的研究框架。具体操作方式:

(一) 在小现象中发现问题, 提炼课题:对“小现象”诊断——对“小现象”反思——把问题转化为课题;

(二) 在行动中开发小策略, 解决问题:理论学习——开发小策略——行动中印证;

(三) 在小案例的撰写中积累策略。老师应该和医生一样, 积累的“病例”多, 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多。要求教师在反思中积累小案例, 在研究中积累小策略、把印证实施中的成功案例撰写出来, 汇集小故事, 编辑成册, 建设自己的“小课题研究策略库”。

小课题研究, 小而实, 易操作, 见效快, 它贴近教学, 贴近现实, 不好高鹜远, 解小题破大题, 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

二、重视一个“导”字, 营造氛围, 引领科研

“导”是指在校本科研中要发挥校长科研思想的引导作用。温家宝总理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上曾强调, 必须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 倡导教育家办学。纵观中外教育家无一不是通过对教育的研究, 兼容并蓄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积极进行探索和实践, 形成自己教育思想, 才成为教育家的。因此, 校长应重视教育科研, 并引领广大教师开展研究, 解决问题, 实现自我超越。校长在科研工作中要做到“四导”:1.全心引导。校长要身先士卒, 全力引导, 带头搞科研, 唤起教师搞科研的热情、激情;2.精心辅导。要根据课题需求开展科研培训, 建立以校本为主渠道的培训体系, 邀请专家、科研部门来校“传经送宝”;3.悉心指导。在课题进入实施阶段, 要深入到校本科研的活动中去, 亲临指导课题研究, 帮助教师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4.评价督导。开展科研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 使教师在评价中受到激励, 使之形成浓厚的氛围。

三、立足一个“真”字, 发掘资源, 锻造队伍

“真”是指实实在在搞“真科研”, 实实在在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先生曾经指出:“不上课, 那他就不是老师;不搞科研, 那他就不是好老师。”钱老的话强调了教师应该“成为一名研究者”, 一位教师不搞科学研究或不具备科研能力, 缺乏知识创新的源泉, 就不可能成为高水平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引导教师真研究、真讨论, 写真文章、真实践, 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并感到研究中的快乐与幸福。真研究要求:一是要保证研究的前沿性, 不然有可能花费了大量工夫, 其成果有可能是被淘汰的东西。二是要紧紧围绕一个“真”字来展开。三是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 充分发挥科研骨干的专业引领作用, 采用“结对子”、沙龙研讨等形式给普通教师以帮助和指导, 让校内的“实践专家”现身说法, 为教师树立身边的榜样。四是在研究过程中取得科研部门、教研部门、学术部门等专业引领力量的支持和帮助, 学校要与教育学会、教科所和教师进修学校等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定向合作与指导机制, 及时邀请专家对教师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会诊”、给教师提供相关信息和资源, 以此实现长期的资源共享, 为校本科研扫清障碍。

四、追求一个“质”字, 提炼成果, 重在推广

“质”就是追求科研质量。有些老师认为, 搞科研就是写论文, 为了评职称不得不搞。因此不少学校科研质量较差, 形成了“只有教育科研之形, 而无教育科研之神”的尴尬局面。要想打破这种尴尬局面, 课题研究必须来源于实践, 课题研究成果只有转化为教学生产力才有作用:第一, 校本科研必须重视过程质量, 有效开展校本科研活动要重视过程的实践性, 高质量的过程才有高质量的成果。第二, 重视成果表达形式的多样化。研究报告、论文不是课题研究成果的唯一表达方式。教师要学会提炼成果, 要善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让研究为我们的教学生涯注入无限的生命活力。通常有“研究案例”、“教学反思”、“叙事研究”、研究报告 (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课题研究报告) 、教育教学论文5种成果表达方式。这些方式便于操作, 与教师工作实践联系紧密, 能很好地解决工作与研究的矛盾, 是教师研究活动的重要载体。它们既可以成为教师教科研活动过程的记录, 也可以成为教育科研活动成果的表达方式。第三, 重视研究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中小学教育科研不是为研究而研究的, 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解决学校实际问题, 改进学校现有实践状态。因而, 一旦形成相关的研究成果后, 要注意在教育教学中加以运用。不然, 教育科研成果就要束之高阁, 成为文本书籍, 放在书库里, 成为装点门面的装饰品, 好看而无用。这样的教育科研会失去生命力和影响力, 在学校“留不住, 站不稳, 走不远”。

五、实现一个“强”字, 厚重内涵, 品牌立校

“强”就是通过科研实现科研强校、打造品牌的目标。学校要把“科研强教, 科研强校, 质量立校”作为学校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实践证明, 科研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抓住矛盾的特殊性, 搞出自己的特色, 而不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吃别人嚼过的馍。有特色才有价值, 才有吸引力。

走科研强校之路要采取有效措施丰富学校文化内涵: (1) 大力推进一校一品建设, 校长要选择适合于校本发展的特色研究项目, 通过科研实现自已的办学理念。 (2) 建立“我的成长我做主, 我的课题我当家”机制, 实行课题主持人责任制, 自主选题, 自愿参研, 自觉遵守规则, 不断激发教育科研的活力。 (3) 扩大校外合作伙伴关系, 加强对外交流。要与国内的名校结为联谊校, 与本市学校结为对口交流学校, 形成校外研究共同体。 (4)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 逐步建成集“教育论坛、教育博客、教研网页”于一体的教科研交流平台。 (5) 不断完善教育研究的服务体系, 加强学校教科室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功能建设, 提高为一线教师服务的水平。只有采取有效措施, 校本科研才能形成一种风气, 形成一种文化, 形成一种特色, 打造一所名校。

校本科研工作计划 篇3

[关键词]校本科研;成果特点;有效性;学校内涵;深化发展

一、校本科研的概念及成果特征

校本科研实际上就是以学校为教学研究的根本,结合教师的教学方式探究,以解决老师在教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老师专业技能提升的教学研究活动。校本研究实际上就是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结合实际的发展,来探究、总结其中的规律。

校本研究的成果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关键内容,其特点为:第一,注重问题意识。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第二,注重研究过程。校本研究是一个比较关注过程的实践内容,其既是一个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过程,又是通过实践升级理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结合老师的日常工作,不断地改善教师的教学。第三,注重实践创新。为了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就要保持校本研究中的创新精神。学校要结合本校的发展和老师教学的的细节进行研究以便提升校本研究的效率。

二、开展校本科研的重要意义

校本科研发展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第一,开展校本科研可以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想要办好学校,就要结合学校的发展开展校本科研,为学校配备更为优质的资源,提高老师的教学技能。第二,校本科研是改进传统的教研方式的重要手段。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对教学研究的内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想要达到教学研究的目标,就要找出传统教学中的误区加以改进,以保证教学研究符合教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找出传统教学方式的误区最好的方法就是校本科研。第三,开展校本科研有利于学校发展。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强化校本科研能够帮助老师更加深入的理解教育的意义,改进教学的手段,以适应科研改革对学生的要求。在教研小组的努力下,学校会朝着更高的目标发展。第四,开展校本科研可以促进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是老师在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通过开展校本科研,老师可以发现教学中的误区、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高校本科研有效性的基本方法

1.在教学中树立问题意识

想要做好校本科研,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树立问题意识。在教研小组中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探讨教学中的问题。

2.结合教学情况备课总结反思

教学总结反思要求老师能够在教学中不断的深入探讨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将自己在教学中的领悟与出现的问题加以记录。在定期的记录与总结的过程中,引导老师找到自身的错误,树立问题的意识,为提炼有效的课题提供基础。

3.推行集体备课制度

为了抓好教研的效率,首先要从备课抓起。为了保证备课的效率,要结合老师的个人备课内容集体研究,然后形成教案。不同的老师再结合班级中的具体情况,个性设计。通过集体备课的过程,可以集众人之所长,促进备课效率的提升。在自行备课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拿到教学研讨会中讨论。

4.强化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发展。为了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就要不断强化老师的基本素质。学校可以结合青年教师骨干、学校优秀教师引导等方式,提高老师的素质,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在教师素质的培养中,注意观察老师身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促进校本科研的发展。

5.结合研究具体过程探讨

校本研究的过程与教学实践是不能分离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想要提高校本研究的实效性就要结合教学的效果探讨,找到恰当的教学方式。在研究的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活动开展。

6.建立健全科研组织机构

建立健全科研组织是在校本科研中最关键的环节。学校要结合教学目标,聘请专业的人員为学校的发展做好规划。通过制定长期教研目标、阶段性教研目标、奖励方案等,为科研组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此外,还要结合组织内人员的基本情况,选取领导人员组成领导小组,以保证校本科研的高效开展。

7.营造良好的校本科研氛围

学校的领导人员要关注并重视教研工作的开展。在校内可以实行个人责任制,要求领导在不同的教研中蹲点,一人、一学科、一课题、一成果。在领导的带动下,学校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带动老师积极的参与到校本科研中。

8.规范课题管理方式

为了保证校本科研的有效性,在开展教研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实际,确定有研究意义的课题。切忌追求课题的数量而导致每一个课题都不精的情况发生。在课题管理的过程中,要狠抓课题开展的过程。此外,还要严格把握阶梯关。所有参与课题研究的负责人签字通过,以保证课题按时完成。

9.总结提升,实践创新

在校本科研开展之后,学校会获得丰硕的成果。教研组要充分的发挥职能,增强教研组内的凝聚力,从而推动教学的发展。老师也要善于总结,在听取他人的意见之后,老师要不断地反思教学中的误区,进而更加深入地研究课题,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

为了调动老师校本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可以结合教研的过程组织一系列的业务竞赛。如最优教案评比大赛、最优质课程大赛等等。在教务处牵头、各大教研组参与的竞赛中,能够发现各大教研组各显神通,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老师们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四、结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虽然在推进校本科研改革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显著得成绩,但是我们不能骄傲。要结合教研的情况找出校本科研中仍旧存在的问题,在创新性思维的引导下,深入探讨校本科研的途径和方法,以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保证校本科研之花在学校常开不败。

参考文献:

[1]李艳红.扎实推进校本教研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对校本教研的几点思考.《校园英语:高中版》, 2014.

[2]刘丽华.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学校内涵发展的策略研究.《开心素质教育》, 2015.

[3]边华伟.深化课程改革 促进内涵发展——以山东省莱芜市寨里中学课程建设为例.《教师博览:科研版》,2012 .

校本科研工作计划 篇4

2010年在人们的感慨中即将过去,回首一年的工作,给我们留下的更多的是历练、成长和收获。在县教育局的领导下,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全体教职员工群策群力,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一切为了教师的走向成功,一切为了学校的更快发展”为办学理念,发扬“开拓,进取,务实,创新”的育民精神,重环境,强制度,铸师魂,提素质,树立“打造名校品牌,追求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坚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加强质量监控,努力形成人人重质量,科科讲质量,个个抓质量的局面。突显以下几个特点:

1、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学校继续加大对教学常规的管理力度。教学校长和教导处主任坚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及时与教师交流,每月抽查教案、作业各一次。教学校长抽查复习教案一次,并专门召开了会议进行总结。学校决定从下学期开始,每个学期末都要开展教案展示、评比,教学人员全员参与,给教师们提供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

2、继续开展“主题备课 专项研讨”活动。努力做到教研和科研有机结合、教研和常规有机结合,讲究实效。本学期我们继续开展“主题备课 专项研讨”活动,根据如何提高有效的课堂教学理念,在期初,校长带领教导处和各教研组组长对本学期如何开展活动进行了研讨,形成了教研、常规与科研课题紧密结合的新活动板块:数学主题备课专项研讨活动与国家级科研课题《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相结合,确定了本学期的专项研讨主题是:动手操作与实践应用。语文主题备课专项研讨活动与省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相结合,确定了本学期的研讨主题是:习作和语文七色光。本学期我校数学、语文学科仍然按照低、中、高段分为六个教研组,分四个阶段开展活动:第一阶段(九月)自主备课阶段,本阶段主要是教师们围绕主题开展学习活动。各教研组长上交专项研讨活动计划,带领本组成员开展自主备课活动,要求每位教师上交一份学习材料;第二阶段(十月)案例分析阶段,每位教师上一节研讨课,授课教师上交授课时间表,校长带领教导处成员和各段教师深入班级听课,课后大家坐在一起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研讨,提出优缺点,授课教师上交课堂实录,组长负责研讨记实;第三阶段(十一月)交流研讨阶段,李淑梅校长带领教导处成员和各教研组在一起对第二阶段的授课情况做问题式交流,教师们通过自己的个人备课和实际教学,对本组的研究主题有了自己的一个新的认识和做法,本阶段主要是提供一个机会,让教师们坐下来把自己的体会和经验互相交流,重在研究讨论,对前面几个阶段中存在的疑问和困惑进行研讨,然后对第四阶段工作做统筹安排;第四阶段(十二月)展示观摩阶段,各段教研组选出优秀课例进行展示,组长上交活动总结。

3、参加市校本教研活动展示及现场互动交流,获得高度评价。

我校语文教研组采取“主题备课、专项研讨”的教学研究形式,围绕“如何进行语文七色光教学”进行现场展示。展示活动分为三个版块,第一版块:“专项备课”由低、中段七位语文教师就“如何进行语文七色光教学?”进行备课研讨。备课过程中,大家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有争论、有赞许、有质疑、有共识;在这个平台上,畅谈出做法、解答出困惑、总结出策略。体现的是一种轻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可以说是“于平淡中见精彩,于无心中柳成荫。”第二版块:“课例展示”二年级《语文七色光五》教学研讨课。王老师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紧扣单元主题,开展活动,带领学生体验了语文学习的快乐。第三版块:“课后反思”七位教师针对这节课进行反思,及时总结,将备课与上课更为紧密的融为一体。一方面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上好自己的课,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她们还要准备自己的发言内容,反复练习,修改稿件,达到自然流畅的表达,可以说难度很大。在这次展示活动中,我校的这种有效备课、有效教学、有效反思,和教师们表现出来的淡定、自然与大气,给全市教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与会领导和教师的高度称赞。

4、在常规管理中继续实施流动红旗制度。为了加强对常规工作的管理,增强各项活动在学生和教师中的影响力,进一步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本学期我们继续开展 “单项测查优胜班级”评比活动,教导处在平时的考核中,认真对待每一次红旗的评价工作,力争做到公平,公正,重实效。

在学校开展“诵读精典诗文,弘扬民族精神,”活动,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珍惜自己民族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拓展素质教育实施渠道,创学校之特色。在开展“诵读中华古诗,弘扬民族精神”活动中,合理利用每天晨读20分钟时间,既重形式又重过程。面向全体学生,班主任坚持全程参与,既求速度又求效果。26位班主任老师非常负责,把此项活动做为一项常规,不管学校是否检查都坚持自己开展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扎实开展教师的常规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

1、加强教师的政治学习,努力塑造教师师德形象

2、开展行风评议活动。我们制定了《教职工师德考核办法》,签订了师德承诺书,并在学期末,根据承诺书的内容,教师对照自身工作,开展了师德自评问卷调查,查找在工作中的不足,并写下了反思与激励。学校加强平时的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进行处理,建立了教师体罚学生追究责任制度,直接与教师工作考核挂钩。学校向社会公布了举报电话,设置了留言本,在校园网上开通了“集中评议行风意见留言本”,接受教职工、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广泛监督。在学期末,通过教师个人申报、教师民主评议、学生问卷、公示等形式评出李中华和陈修丽两位老师为诚信教师。

2、继续抓好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本学期业务学习以“有效教学”为中心,以“学习新课标,理解新教材”为重点,采取研培结合的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继续进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

本学期采取的信息技术培训方式是任务式培训,主要采用教师自学的方式进行,我校由于每个班级、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电脑,所以教师网络使用率很高,信息技术提高很快。

(2)继续开展分学科校本培训活动

开学初,学校对分学科校本培训工作做了总体规划,3个大学科组每次活动的具体时间、内容、主持人等都做了统筹安排,围绕学习新教材的重点,利用每月一次的分学科校本培训的时间,在三大学科组中,开展活动。(4)开展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互相学习活动 本学期,根据市、区教育局、教育学院对市级骨干教师的评价标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期初,学校就引领校级以上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以自愿为主互结教师帮教对子。

(5)继续开展每周一诗活动

为增进教师师德修养及文化底蕴,本学期我校继续开展每周一诗活动。以抽查的形式对教师背诵古诗的情况进行了考核。

三、开展扎实的校本教研工作,保证“三发展”目标的全面实施。

1、营造教研氛围,充分利用“教研日”开展研究活动。本学期把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二定为年组“教研日”时间,由年组组长带领组员共同研究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在教研日时间集中讨论研究,达成共识,教师把研究的成果带到课堂中,实践研究,然后再近一步提出问题,利用下一个教研日继续深入系统的研究,教研日为教师搭建一个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的平台,促进教师能始终站在教改的最前沿相互借鉴,以求共进!教师们把教研的情况一一记录下来,作为工作的积累,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

2、把传统的“一课多讲互评”与“主题备课专项研讨”活动结合起来,重视研究过程。每学期开学初,我校就在第一个月开展了一课多讲互评活动,这已经成为我们的传统研究内容,同组教师共讲一个主题,大家互相听课,互相评价,因为是一个主题,所以比较起来很容易找到成功和不足,教学效果一目了然,有利于大家的借鉴与交流。

四、科研工作紧张有序,开展大量研究活动,讲求实效。我校现有语文、数学和综合实践、小发明四个课题,各个课题组都制订了活动计划,并且按照计划有秩序实施。主要开展了业务讲座和习作主题的备课活动,效果很好,并把活动的过程性材料积攒起来,学期末上交了课题总结,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设想。

立足校本谋发展科研引领创特色 篇5

——梁辉中学教科研工作汇报 教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是教育教学的第一生产力,它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我校虽地处城郊,教科研工作各方面的条件和水平无法与名校、强校比拟,但近年来,我校凝集全体教师的教育智慧,立足校本、开拓创新,学校教科研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形成。

一、以规章制度为保障,垂直管理,形成良好科研氛围。

健全组织,科学管理,完善制度是学校教科研顺利开展的必要保障。我校建立了校长亲自挂帅、教科室具体负责、课题骨干及教研组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形成了校长――教科室――课题骨干为主体、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良好科研氛围。学校还制定了科研工作章程、课题管理办法、奖励方案、年课题指南等,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将科研与教师的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考核奖励挂钩,建立教科研档案,从机制、体制上保证科研工作的严密有效。

二、以梁中讲堂为载体,学习实践,提升教师科研素养。

为切实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学校于2008学年开设了“梁中讲堂”。她是智者、能者的舞台,也是学习、实践者的舞台。分为:外请专家学者报告、讲座;校内教师论坛、交流;学校骨干公开示范等形式。通过聆听、感悟、交流、实践等途径,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们注重讲堂的系统性,从师德到专业、从通识到学科、从科研到实践等统一谋划,定期展开;我们注重讲堂的针对性,从学校的中心工作出发,从教师的实际出发,确立主题,逐一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注重时效性,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展不同要求的研修,教育名著研读、课堂常规、教学反思、教育科研等因人制宜。

“梁中讲堂”多次邀请宁波、余姚两地教科研专家作专题讲座,还邀请了一批特级教师、名校长来校讲学。专家们“高层建瓴”的引领激励了教师们参与教科研的热情,提升了教师的教科研素养。

三、以论文撰写为起点,注重实践,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成功的幸福的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

学校在注重教师学习培训的同时,更强调教师教科研的实践。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更具生命活力。学校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读书体会、教学反思、身边问题、课改探索等写出读书心得和论文,如学校出台了“教师培养十个一”等,提倡人人都是科研工作者、人人

争做研究型教师。学校还创设条件,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与内驱力。学校又根据实际,优化科研队伍,培植了一批科研骨干,他们在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同时,积极探索与实践,并在科研中发挥引领作用。先普及后提高,夯实科研基础,提升了教师科研能力。

四、以课题研究为引领,立足校本,谋求学校特色发展。

学校教科研的土壤在校园,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最终归结是为了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一直来,我校坚持“立足校本、科研引领、特色发展”的目标,构建学校、余姚市级、省和宁波级课题研究平台,前瞻、科学地规划实施教科研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如学校是以梁辉烈士而名,所属施教区内蕴含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2005年学校就开始了《革命根据地红色教育的开发研究》的课题研究,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课题获得了宁波市二等奖,探索出一个开发红色教育资源的新模式、编写了《爱我这方热土》和《德育十五分钟教育读本》两本校本教材、提炼出了一系列利用红色教育资源的教育方法。在市内外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在上述课题结题获奖的同时,学校针对优秀教师纷纷进城带来的困境:教研组缺少了带头人、学课缺少了主心骨、学校缺少了教师的专业引领者,及时提出了“自主规划,同伴互助”的教师培养策略,并申报了宁波市教研系统2007年课题《“自主规划,同伴互助”式青年教师成长模式的探索》。到09年结题时,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也带动了中老年教师的后续发展。

两年前,随着本地优质生源的大量流失、外地学生不断涌入,学校审时度势,前瞻性地展开了《城郊初中不同地域学生文化融和教育的探索》研究,并在宁波市级立项。旨在通过融和教育,让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同一所学校里没有隔阂、没有歧视,能和谐相处、共同进步,以达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目前课题已经结题,一套行之有效的融和途径已经形成,并编写了一册《爱我家乡爱我中华——民族文化知识读本》,准备参加上级的评审。

校本科研工作计划 篇6

2012年3月31日,我校各级骨干教师在校长的带领下参加了双辽市教科所承办的《提升教学质量校本科研教研专家报告会》。本次活动增强了我校教师钻研学习的热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具体总结如下:

一、积极参加培训,提高骨干教师素质

骨干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力量,培训与建设教师队伍是学校长远发展的关键,特别是这次培训活动机遇难得,而且聘请的是教学方面的权威专家李元昌教授和省级科研骨干徐向东教授。因此,我校充分利用资源选拔精干的各级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抢占教师队伍建设的制高点。

二、明确培训目标,保证培训质量

明确培训的目标与内容,让与会人员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是拓宽教学思路,更新教学观念,解决教学过程的难题,并发挥其辐射作用。要求每名参加培训的教师要做笔记,写心得体会,立足本学科的实际,结合学科特点,进行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和引路课,他们带着求知的欲望和任务培训,效果良好。

三、层层引领,重温报告

不同的教师各有不同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思路,我们采取有效的途径,为他们提供互助学习的机会,即建立互助对子。采取市级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结对的形式,在给双方明确的任务与内容的基础上,我校于4月11日在多媒体教室重温了《提升教学质量校本科研教研专家报告会》。这样,在帮带的情况下,不仅促进了骨干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而且提升了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四、开展交流,发挥辐射作用

交流心得体会,激发全体教师内在潜能,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我校在4月12日举行“立足学科实际,交流学习体验,挖掘实际课堂操作方法”的经验交流会。会上,各级骨干教师积极发言,特别是李影的《向学科管理要质量》;徐晶的《在教学反思中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刘万民的《立足学科校本研究,引领教师整体发展》,受到了全校的一致好评。学习活动交流,推动了学科前沿理论与实际运用在我校的全面推行。

校本科研工作计划 篇7

一、解困:科研是教师的需要

教师需要科研吗?最初, 老师是这样用行动来回答的。2006年底, 学校科研领导小组草拟了一份《项城市中等专业学校科研工作量暂行条例》, 预备将论文发表及获奖、编写著作、教材和多媒体课件以及课题研究都以工作量的形式转换成课时分进行奖励。本以为这是教师和学校双赢的好事, 但在教代会表决时, 这项议案竟以多数票反对而未能通过。

教师认识的“教科研”是高不可攀的“象牙塔”, 是学者、教授们的工作。分析下来, 教师不愿做科研, 主要有这三道“瓶颈”。瓶颈一:平庸化心态:认为教学是一种常态, 教学态度好质量就上去了, 不用变革。瓶颈二:排他性心态:科研就是写论文, 是“经验总结”的提升, 教学实验周期长, 操作方法太复杂, 一个人干不了, 合作, 成果算谁的。瓶颈三:操作化心态:教学科研就是要有新方法、新思想来指导实践, 旧的都要被淘汰, 被替代。把别人的新方法搬过来就是在搞科研。行不通, 自己的科研就是失败了。面对困境, 反复分析职业学校的科研怎样定位, 目标是什么?于是, 一场关于“我与教育科研”的研讨在全校展开。学校邀请了著名大学教授来校讲学、开展论文报告会、课题展示会、科研沙龙。

通过这次研讨活动, 教师们明确了: (1) 校本科研取之于教学, 取之于学生, 在教学中遇到疑难杂症后去寻求良方, 教学管理后感觉良好加以总结形成“我见”, 都是科研, 这种科研, 就是“草根研究”, 就是和教学、专业培养结合的研究, 这才是学校教科研的发出点。 (2) 教师要成为一个善思者, “学生需要什么?”“今天的课有问题吗?”……在反思中发现问题, 将问题课题化, 在反思中辨析, 寻找对策, 教中研, 研中教, 这才是学校教科研的主流。 (3) 以“学生为本”, 探求学生的需要, 分析学生的需要, 协调学生的需要, 应该成为教师科研的主要思路。

二、行动:使科研走上快车道

解决了“做什么”的问题, 教师们又面临着新的门槛, 如何带教师迈进这个行动的“大门”呢?

(1) 从学生的需要找教学研究的突破口。需要, 就是理想与实际情况的距离。是“应该是什么”与“现实是什么”的差距。倡导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 就是我们科研的选题。给老师们提供的思路是: (1) 学生的需要与现实合拍吗? (2) 不同的学生需要是相同的吗?有层次之分吗? (3) 学校在协调学生需要方面有什么独特的作用?这就是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的再现。一经通俗化, 教师们豁然开朗了。顺着这些思路, 教师们开始了行动。例如:实习生跟踪困难, 他们需要更完善的管理。于是招生就业处找到了“实习生信息化管理”的选题, 一年后, 他们开发出了《项城市中等专业学校实习管理系统》。职高生学习基础差异大, 统一的教材、教法和评价方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于是, 基础学科的教研组找到了“基于差异发展的语文 (数学、外语) 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校本课程建设”和“学科分层评价模式的探究”等选题。现在, 三个学科的校本教材已基本完成, 学生有了更广泛的选课空间, 《促进职校生和谐发展的学业评估实践的研究》获得2010年度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比一等奖。学生面临严酷的就业竞争, 他们需要更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于是, 政治组就选择了《拓展中职职业规划课程, 实现就业指导个性化》的课题, 并开始了有条不紊的研究实践。

(2) 为每一位教师创设参与科研的平台。教师行动了, 管理更重要, 学校的科研部门努力为教师搭建发展的平台。 (1) 分层定位:见习期教师———着重学习教学理念, 理论与实践结合, 尽快在教学上入门。中间层教师———着重组织其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围绕学科参与校级科研课题, 不断提高教科水平。骨干教师———带头主持校级或市级课题, 形成教学经验及特色, 发挥示范作用。 (2) 梯队建设:由骨干教师组成科研领导小组, 科研信息处为主要职能部门, 教研组为基础科研活动中心, 形成有序发展的格局。 (3) 个别化指导:校内每学期召开校本课题鉴定和论文评比会, 选择优秀的论文和课题, 由科研领导小组责成专人进行指导, 为教师在各级各类科研评比中获奖奠定基础。

三、发展:科研使教师有了“好日子”

经过近三年的全员科研, 科研百花齐放。教师们看到了“好日子”, 跨进了第三道门———成果的大门。

(1) 科研成果显著。我校连续三次获得周口市政府颁发的教学成果一等奖。三年来, 学校教师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6篇, 论文获市级一等奖以上24人次。其中, 教师在近两年的全国职教优秀论文评比中分获一等奖4个, 二等奖6个。完成了两轮校本课题立项, 立项校级课题近百个;青年教师刘永领自主承担省职教学会重点规划课题并获2012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全国学科技能竞赛中, 两位教师获一等奖。学校有省骨干教师20名, 市优秀双师型教师12名, 130多人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

(2) 推动课程建设。现在, 语文、数学、英语教师自主进行教材开发, 使之更适合职教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适合学分制改革需要, 学校开设“课程超市”, 学生根据专业个性发展自主选课, 这些选修课程的大纲和教材都是教师自主编著。我校教师可开设选修课50门, 近50%的教师具备了开发选修课程的能力。

(3) 推动专业建设。校各个专业部、教研组都有自己的专业课题, 这些课题使专业建设不再只是学校工作, 而成为专业教师每个人都思考的内容, 极大地调动起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 进一步夯实了我校计算机专业、数控技术、服装制作、电子信息工程四个国家重点示范专业的地位。

(4) 推动学校管理。我校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网络已经有序运行, 教务处把“学分制管理”作为核心课题, 政教处把“自主发展的文化特色班级建设”作为核心课题、人事处将“校企结合优化职校专业教师培养机制的实践研究”作为核心课题, 等等。这真正做到了科研与管理的巧对接、细安排、真落实、再发展。

一种生态的教育科研, 应该是和谐的、有生命力的, 是运作良好的、成果与成效显著的。今后, 我们要在成效上进一步巩固科研促进实践, 让每一位教师潜能得到激发, 成果得以展现。

让校本教研与科研有机结合* 篇8

一、 校本教研为课题研究提供载体

教师做研究并不是搞发明,只是针对教育教学的困惑及问题找到合适的答案或办法。所以校本科研课题直接来源于学校和教师的需求,即学校中出现的问题是研究起点,解决这些问题是课题的归宿,以教师为校本教研的主体,研究的过程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方法是行动研究的校本教研思路,体现在“一立足、三为本、多元评价”上。

“一立足”是立足课堂,让课堂成为科研的主阵地。着眼于课堂不断反思实践,将教师在教学过程和自我反思中发现的困惑和问题与年组成员进行交流探讨,把具有典型意义、有探讨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综合,确立为课题进行研究。

“三为本”,即把科研工作锁定在“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课程”上。

1.校本培训应多元立体,百花齐放

校本培训是教师提高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科研能力的保证。实现“立体式校本培训”要做到培训内容合理预设,量身定做,科学生成,如:根据需要举办专题讲座、教学质量论坛(通过分析性检测,讨论、分析、总结教学得失)或个人特长项目培训(内容:普通话、三笔字、简笔画、说课、评课、现代教育技术、班主任工作、主题班会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培训等)。培训形式百花齐放,交叉确立。尝试采用同伴互助式的学习研究、智慧碰撞式的课题研讨、专业引领式的系列讲座、自主发展式的个别自学和资源共享式的校际联动等多种形式。

2.校本教研应以人为本,特色活动

学校的校本教研着眼于教学活动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把行动研究法作为基本研究方法,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我们开展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活动”,“走进名师工程活动”,“搭建‘读书实践、反思、论坛、展示”等系列活动。活动以调研课题研究中的问题为线索,以研究者的身份开展教学,必须把教室作为教学的“研究室”,必须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从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入手,设计教学过程,变“学习型备课”为“研究型备课”,“变个体备课为群体备课”。通过课题研究,采取“同课异构”、“双备双上一一反思”的途径,本组骨干教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上研讨课,要有集体备课记录和研讨记录。要求教师把教学中的得失及时记录下来,通过反思、提炼、交流,发掘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典型问题,展开专题研究。在研究活动中,让不同的思想、观念、方法发生碰撞,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平台。

3.校本课程应科学探索,勇于实践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形成并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在经过认真思考和科学论证之后开发了校本课程“七巧板创意构图设计”,将科学、美术、艺术学科进行整合,引领全校师生与读写为友,与图画对话,与同伴交流。这一校本课程处处都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时时都在滋养着儿童的精神世界,使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且事实证明,这些积极的教育价值也正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所追求的。

“多元评价”即学校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学校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定,为学生建立科学的成长袋。其主要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质性资料,生成的各种作品,描述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反映学生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如:“成长快乐”、“七彩童年”、“闪光的脚印”等。

二、 通过课题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校本科研立足于学校实际,解决的是学校具有个性或特殊性的问题。也可以围绕教学中的问题或困惑进行集中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把要解决的问题变为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将研究的成果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广泛的推广。

1.组织教师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上升为课题,发挥集体的力量联合攻关,在互学互动中共同成长

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针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每学期结束都要将个人最困惑的问题提出来,找出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并撰写学期教学反思上交教研组,由教研组对共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提炼并上升为课题。例如,科学学科中开展的省级课题《农村小学科学学具的开发与利用》和《小学科学DV实践与研究》,有助于科学教学在实验器材不足的情况下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从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2.分解课题为若干子课题,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研究

教师可以围绕课题,查阅资料,学习相关的知识,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教学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利用课堂研究,教师能够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提高业务水平,同时也提升自己的教科研能力,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3.每一个课题都有具体的研究方案,有专人负责

研究人员不仅包括本学科教师,学校领导也应加入到课题研究中去,亲自部署、安排、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和课题组成员共同编辑、整理、打印课题研究成果资料。学校应给予大力支持,这样就能调动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人人都参与的校本科研机制,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三、 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带动学校的特色发展

学校可以把学校特色与教育科研进行有机结合,以“特色学校、特长学生、特点教师”为宗旨,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要千方百计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同时开展课外兴趣小组,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1.“书香溢满校园”的读书特色

以“书香溢满校园”为线索,把“读书工程”的读经典书—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图配文—演课本剧贯穿于此项目之中,将成果体现在校报上,师生共同参与其中。

2.“口头作文”、“图配文”校本的课程智能特色

“口头作文”“图配文”是学生会倾听、会说话、会交流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助于写好书面作文,而且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3.以“素质为本,活动见长”的体艺特色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体育艺术2+1活动,开展“亚铃健身操”运动,开展古诗词吟唱、京剧进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机会,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4.开展“校园文化隐性”课程,陶情导行

一是创建读书长廊、感恩长廊、班级读书角、南侧生态园、教学楼植物实践基地,彰显人本主义。二是校内走廊、教室、校园音响系统增设人文提示,展示其细节育人情怀。

5.开辟“学耕园”劳动实践基地

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亲身体验种植、除草、灌溉、收获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

6.创建“生态园”

学生们通过参观、喂养,搜集并交流和动物有关的资料,更加了解、爱护动物,促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同时学校应建立各种兴趣小组,通过开展活动让学生的个性特长明显发展,分析理解能力、综合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也拓宽、深化了学生的学科课程学习,学生的学业成绩不断提高。

教育科研为学校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教育科研工作的力度,注重科学、规范的科研管理,立足校本研究,继续抓实生态课堂、有效教学工作,坚持走教育科研强校之路,力促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学校内涵的长足发展。

【责任编辑:白文军】

上一篇:台湾部团队游报名须知下一篇:描写书籍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