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浅析与中职机械专业衔接的高职课程标准的开发

摘要:本文在分析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中职生知识、能力特点的基础上,以《机械制图与CAD》课程为例进行高职课程标准的开发,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测绘模块,提升和拓展高职学生的识图和绘图能力,有效利用课时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衔接;课程标准;职业能力;开发;

在中高职分段培养模式下,课程的有效衔接是顺利完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目前我国中职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在国家指导文件的指导下多由学校根据办学特色调整制定,这使得高职阶段的教育没有了相对统一的起始平台。针对我院专业开设情况,本文在研究中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升入高职教育阶段后专业课程衔接的问题时,以《机械制图与CAD》为例探讨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的开发。

一、高职课程标准开发的思路

课程标准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是课程实施、管理和评价的依据。在充分研究学生原有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确定衔接课程的结构和学习内容,设计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模块,在夯实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和拓展其职业能力,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高职课程标准的开发过程

1.中职阶段《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教学内容。《机械制图与CAD》是一门传授机械图样语言的专业平台课程,该课程所形成的制图的技能和识图的能力,对学生后续核心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岗位职责的完成都至关重要。由于我院招生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中职院校,各学校机械制图课程的实施有所差异,但通过对张集中等职业学校、车幅中等职业学校学等国家示范学校调研发现,大多数学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制图的基本规定,平面图形的画法,投影原理和点、线、面、体的投影规律,立体表面的截交线和相贯线,轴测图,组合体、常用件和标准件的画法,AutoCAD平面绘图。教学侧重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和三视图的识读与绘制。

2.高职阶段对《机械制图与CAD》课程的基本要求。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制造技术及自动控制理论,能从事产品工艺编制、机械零部件制造与装配、机床设备维修维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机电产品技术服务等工作,具有生产技术开发与管理潜能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设计工艺装备的能力,参照车工和钳工的职业资格标准(表1 车工与钳工对机械制图的要求)对本课程的要求,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要求学生能读懂复杂畸形零件的工作图,能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工作图,能读懂机床的主轴箱、进给箱的装配图,能正确识读零件图上的尺寸公差及其他技术要求,树立国标意识、质量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规范作图的习惯。

三、中职毕业生学情分析

达到中职毕业资格升入高职阶段的中职学生,虽然专业主干课程都已修习完毕,但是知识掌握深浅不一。中职生已经知道正投影的规律,能绘制简单零件如轴、体、组合体的三视图,具备了基本的绘图和识图能力。由于《机械制图与CAD》通常开设在第一、二学期,是学生接触机械专业的第一门课程,图形从平面到空间再到平面的转换过程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虽然中职阶段课时安排多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识图和绘图能力有待提高。

四、高职阶段《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标准的制定

我们采用优化的教学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模块化的测绘训练来设置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复杂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识读与绘制能力。本课程以液压元件齿轮泵和齿轮减速器的测绘过程为主线,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测绘训练的同时也复习了公差与配合的知识,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高职《机械制图与CAD》课程内容设计如表2所示。模块1为中高职机械制图课程的衔接模块,通过此模块帮助学生回忆正投影规律和三视图画法,强化标准件如连接件、轴承和常用件如齿轮、蜗杆、轴的画法,帮助学生巩固中职阶段学过的知识,对未能掌握的知识查漏补缺。模块2和3为提升模块,通过从单个零件到整个部件的测量、草图绘制、尺寸标注、视图选择、图形绘制的工作过程,实现学生从图样的绘制到零件设计的思维转变,逐渐提升学生的认识层次和思维方式。模块4为拓展模块,以学生熟悉的齿轮泵、减速器为例,采用目前普遍使用的计算机软件进行零件的建模和部件的装配,输出工程图,用于生产实践。模块5为综合能力提升训练,根據学生能力选择较复杂装配图,读图并拆画主要零件图并三维建模,达到综合能力的提升。

五、课程评价

建立任务考核与期末课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占60%,期末考核占40%,如表3所示。

参考文献:

[1]冯波.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定损与评估专业课程标准开发[J].职业时空,2012,(10).

[2]吴秋懿,郝俊.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

作者:张欣 宋如敏

第2篇: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机械基础”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提高“机械基础”教学课堂效果,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地位,提高学生學习的兴趣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 “机械基础” 课程教学 自主探究学习

“机械基础”是中职院校对口高考单招机电类、中专机械类与汽车类等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机械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升学及毕业后从事机械类工作的基本能力。笔者从事多年“机械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就如何提高“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效果从自身教学中做了几点探讨。

一、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来自于教学第一课

一个良好的开端,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名机械教学专任教师,“机械基础”讲授开学第一节课显得尤为重要,第一节课不仅要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还要最大可能阐明机械基础教学所要讲述的基本内容,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在机械基础教学中讲好教材绪论内容尤为关键,首先在讲述绪论部分时,一方面要阐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让学生足够重视起来;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与积极性。另外,巧妙的新课导入也将为“第一堂课”增添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一堂课”教学中,笔者往往采用制作精美的PPT课件进行动态演示,介绍我国机械发展的辉煌历史,诸如我国古代机械方面发明的水碾、指南车、水排等等,近代我国飞机制造、卫星、神舟飞船等航天技术发展,现代我国探月工程设备的发展及应用,图文并茂,然后进一步动态演示及分析世界机械发展的光辉历史。这样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另外在绪论部分教学中还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引导学生认知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汽车、家庭缝纫机、机床等机器的组成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机器、机构、构件、零件、机械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另外教学中还通过作图分析认识几个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与内在联系,如图1所示采用作图法引导学生认识机器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样在绪论部分教学中通过生动的PPT课件展示、作图分析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知识结构的合理构建,从目录开始

目录主要介绍一本书的知识架构,上新课内容之前首先要介绍目录,把课本的各个知识点创设成一个空间架构,让学生对全书有一个整体认识。同时作为教师,要进一步了解所教学生知识水平层次。就拿笔者所教对口单招机电一体化专业班级来说,多年来机械基础教材一直沿用陈海奎主编的《机械基础》第三版,但所教的学生是参加江苏省对口单招学生,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机械基础所涉及机械的基本概念、各种机构性质及运用等基本知识,于是在讲解目录的时候,笔者就告诉他们,哪些内容为高考考纲要求必须掌握、必须认真学习的,哪些是作为了解内容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的。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目录讲解时要明确所教的顺序有可能打乱目录顺序,也有可能要补充其他知识点。例如,陈海奎主编的《机械基础》第三版教材中,根据考试大纲第三章齿轮传动章节必要补充斜齿轮、锥齿轮、蜗轮蜗杆的受力分析,重点探讨相关齿轮的“螺旋方向、受力方向、回转方向”三向之间关系,然而这个难点对口单招机电类学生必须掌握,而中专班学生只要了解;第六章凸轮机构必要补充凸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失真现象及等加速等减速、等速运动规律图线的做法,第七章槽轮机构、步进机构运动特点分析及案例分析等等,因为这不仅仅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如指掌,更是对教师能否站在更高处熟练把握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考验。所以作为教师在分析课本知识架构时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梳理与分析。

三、知识掌握关键在课堂

随着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已变得多样性。普教模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中职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但不管怎样,作为教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为学生知识的掌握关键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手段。

1.多媒体动态教学

如今,多数中职院校的教学已经利用电子黑板和多媒体投影技术,这些现代化技术的运用为“机械基础”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情景环境,它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加生动具体,让机械各个知识点产生良好的动态效果,让课堂教学由平静变得生动,让枯燥变得有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同时也提升教学质量。多媒体使用的媒体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和影片所提供的互动功能等等,例如笔者在讲授槽轮机构的运动特点时,如果对照书本来讲解,不仅枯燥,而且学生很难理解。所以笔者采用图2所示的多媒体动态教学。学生直观掌握槽轮机构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及相关应用的知识,并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与学习的求知欲。

再如讲授到棘轮机构,笔者利用图3所示的动态演示图,分析棘轮齿式棘轮机构的常见类型及特点、齿式棘轮机构转角的调节方法、防逆转措施等等,形象直观,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直观性教学

机械基础的教学涉及现实生活中所能看到的很多机械设备及机构,直观教学是教师通过现实实物、形象模型、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更加直观地展示所受内容的真实性。例如笔者讲授铰链四杆机构演化知识点时,让学生用木条制作曲柄滑块机构模型,然后让学生固定不同的杆件做机架及取不同杆件长度模拟直观演化成转动导杆机构、摆动导杆机构、摇块机构、移动导杆机构,形象直观,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一部分知识,收到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制模型对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现场直观观察,产生良好的直观效果。例如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带领学生到学校实训车间、模拟机械实训室,认知各种机床的传动机构,利用实习车间机床认知带传动、齿轮传动、变速机构,利用牛头刨床认知曲柄摇杆机构、齿轮机构、螺旋传动机构、摆动导杆机构等等。但过分依赖直观教具,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有限制的,应当合理的、逐步有控制的使用,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认知各个知识点。

3.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例如笔者在进行液压传动基本回路案例分析时,尤其是在填写液压系统动作循环表时,很多学生往往不能准确填写表格,笔者认为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液压系统第一个动作采用逆推法,由液压缸往液压泵方向逆推,然后再顺推,让学生理清油液的流动方向,所产生的动作顺序,并让学生参与讨论电磁铁通断电顺序、压力继电器何时发出信號、行程开关何时被触碰等,启发学生去思考,往往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归纳整合

中职类“机械基础”这门学科是机械类、汽修类专业的一门传统课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就需要将各种知识点归纳整合。例如在讲授轴系知识点时,可利用轴系零件的讲解把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螺旋传动等知识点进行整合,同时把轴、键连接、销连接、齿轮传动等知识点进行优化整合,尤其对于对口单招机械类专业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高考时,一些知识点往往以机械综合题的形式出现,所以学生多知识点的融会贯通、知识梳理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可以将其中有联系的知识点穿插起来讲解,引起学生共鸣,提高教学效果。

5.勤动手多练习

在“机械基础”学习上,学生必须自主归纳各种机械传动、液压传动各个知识点。然而,要想学好“机械基础”,有针对性地练习非常有必要。不练习很难理解各个知识点。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除保证足够的课外作业外,加大练习很有必要。练习习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精挑细选,类型要多样化,根据学生实际分层次布置作业,同时要多与实际相结合,多走进生活接触更多现实的机械方面的知识,便于知识的巩固与掌握。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细致入微,做一个学生喜爱的教师

仅仅做个上好课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己无法满足现在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要想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在教学细节上绝对不能马虎。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中间去,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加以改进;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细心解决。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现场解决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做让学生做到学与练相结合,教师就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用丰富的知识去浇灌学生,让学生知识层次不断提升,让更多的学生与教师一起去学习机械知识。

参考文献:

[1]盛群力,褚献华.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淮海技师学院)

作者:张士雷

第3篇:中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策略探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化脚步的加快,我们国家的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使得中职院校的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干道,人才数量不断上升,逐年增加。但是,我们国家的中职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育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教学质量堪忧,本文以中职院校《汽车机械基础》课程为例,分析了《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望为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做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中职院校;《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策略

一、引言

社会和科技发展到今天为止,对技术性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现代职业教育必须要进行改革——以“学”为主,以“教”为辅,以“实践”中心,以“理论”为基础开展教学的改革,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性人才。以汽车机械基础课程为例,该课程是汽修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但其内容比较抽象,而且是一门对实践和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程。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导致对理论知识理解不到位,从而导致课程教学质量不容乐观。鉴于此情况,老师应该适当的调整教学方式,采用理论+实践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

中职院校属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但是,根据当前中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中职院校在开展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依旧是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方式,甚至有些院校因各种情况,实践课几乎没有,从整体上而言,中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依旧以传统的“填鸭式”理论教学为主,而且在理论教学阶段,由于《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特殊性,很多理论都是必须要有实际的案例图进行分析讲解,所以在没有实践条件的情况下,老师基本上就是“照本宣科”,缺乏对学生的引导性教学。这些都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缺乏深入理解,不能灵活运用于实际操作,与中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相违背。

(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

中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中考过后,成绩不理想而进入中职院校继续学习的学生,其本身缺乏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由于没有经历高中物理、化学、数学的熏陶,缺乏一定的理化基础,所以在面对《汽车机械基础》这类具有明显理化特征的专业课时,会出现理解偏差,理解困难的情况,如果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那么学生非常有可能出现得过且过的思想,从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还有一点,缺乏实践课程的《汽车机械基础》课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理论知识理解不够,再加上实践比较少,学生会对该课程逐步失去兴趣。

三、提高《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实现信息技术与理论课程教学的融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门课程顺利实施且保证质量的前提。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汽车机械基础》的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将理论知识形象化,以更加独特的展示方式,向学生讲解专业知识,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且在老师科学的引导下,还会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比如说,遇到比较复杂的零件构图,老师可以利用3D制图将零件按照一定的比例制作出来,并进行演示,而且最好事制作成动画模式,将每一个步骤都用动画演示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零件的内部构造,从而实现形象化教学的目的。同时,在演示的过程中,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形成良好的互动式教学。

(二)加强实践教学,形成理论是基础,实践是升华的教学模式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老师应该改变教学理念,从思想上重视实践教学,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课程,在每一节理论课程之后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并纳入教学考评体系中。其次,在缺乏实践基地的学校,可以加强校企合作,平时的课程中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理论、原理,之后联系企业,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最后,学校可以组建课程实验室,加强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并引导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开展凸轮传动知识的教学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汽车发动机配气机构的装配,并让他们观察凸轮工作过程,传动受力等,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凸轮的作用及工作原理。

总结

综合而言,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人才结构的变化,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想要在竞争激励的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因此,作为中职院校《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应该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根据教学的需要,加强实践理论结合的力度,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并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芳.中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策略探讨[J].信息周刊,2019,000(006):1-1.

[2]盧金华.探讨中职汽车机械基础教学管理方法[J].管理观察,2011,000(034):83.

作者:黄家明

第4篇: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摘 要:机械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一门非常重要的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原有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现阶段中职教育的需求,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进一步提高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文章作者分析了现阶段机械基础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措施,希望可以提高机械基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一、我国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1.学生自身的基础较差

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一些中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这些学生普遍来说自身的基础比较差,学习的习惯也比较差,因此他们也很容易出现自卑的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机械基础课程的学习没有兴趣。

2.教材五花八门

现阶段很多中职学校使用的教材都是各学校自行订的,教材五花八门,版本不一,有些是太简单了,知识点没讲清,有些则是本科教材的压缩,因此理论知识难度很大,使得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地进行结合。所以选用合适的教材很重要,教材的选用与内容的组织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

3.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学生对机械基础课程没有兴趣

很多中职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颇深,导致其教学观念跟不上现阶段的要求,这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这种方式使学生完全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学方式的单一和内容的枯燥,导致学生对机械基础课程缺少学习兴趣,大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过程中师生缺少互动,课堂参与率低

教师在进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由于机械基础课程的知识面广、课程内容多,课时又是有限的,因此,教师为赶进度不停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述,跟学生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很多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全身心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

二、改进和创新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效率

1.凸显教学重点

机械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常用结构、液压传动、机械传动以及常用结构四大部分,这其中常用结构以及机械传动又分为很多种类,这就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这部分内容很繁杂,容易出现畏难情绪。想要学生掌握传送知识整体,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将常见的往复式四冲程内燃机作为重点内容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在进行一种机构的学习时就可以联想到另外几种机构,并进一步去引导学生对各种机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析。

2.使用多媒体以及网络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教学

随着我国近年来教学的不断改革,中职课程系统也有了进一步的调整。当今世界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水平越来越发达,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对于中职机械基础教学来说,将多媒体、网络与传统的教学进行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进一步地提高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将机械的图片、文字以及声音结合起来以PPT 的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方式更加生动、活泼、形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理解。此外,教师也可以采用相关的动画、微课小视频等来进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这样可以将学习的内容更为直观、清晰、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抓住重点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对机械基础课程的理解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3.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采用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见到机器和机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课程内容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教师再进行课堂知识的讲解,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分析以及实际操作,从而达到学习机械基础课程的最佳效果。目前,广东省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已经具有多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教室,很多机械类的专业课程都可以在这些教室里进行教学,如在《平面连杆机构》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理实一体化教室里配备了牛头刨床横向进给机构、惯性筛以及剪板机等机构和机器,在课堂上让学生自行分析其所属机构,这就使学生对双摇杆机构、曲柄机构以及曲柄摇杆机构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讲的理论知识少了,但学生却学习和掌握到了更多的知识。

4.采用教学模型

在机械基础课程中,所有的知识都和现代机械工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都是建立在生产和实践的基础之上。所以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在进行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电化教学、实物直观演示教学以及现场参观教学的方法,让传动系统运动起来,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对系统的运动特?c和工作原理进行领悟和理解。

三、加大实习教学,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加强各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机械基础”是机械类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它与“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以及“机械制图”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进行机械基础的教学时要与这些课程的内容进行结合,例如,在《轴》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这几门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再以车床主轴箱为例进行轴的讲解,车床主轴箱这个例子涉及前面我们提到的好几个学科的知识点,即轴和齿轮等零件的尺寸确定、零件的结构图、热处理方式的选择以及加工工艺、末轮转速计算等。将各科之间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重新将原本孤立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进行实习教学,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

中职教学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在初中时接受的大多是理论知识,因此在升入中职后实践动手的能力就会比较弱。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听与练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中进行学习。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去仔细地观察演示操作,观察完后再进行实际的操作,在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期间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巡回指导。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领悟程度来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对于那些动手能力和领悟能力差的学生一定要耐心地进行指导,让尖子生和学困生可以共同进步。

总之,笔者认为一个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师一定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并能够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进行突破和创新,将教学重点凸显出来,能使用多媒体以及网络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教学,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机械基础知识的兴趣。教师要利用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领悟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法,耐心指导每一个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对机械基础的理论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让学生能够树立起良好的专业意识,同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全方面地进行发展,为自己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海庆.浅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J].科技信息,2010(14).

[2]卢隆有.谈中职机械基础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J].成功(教育),2010(3).

[3]胡金星.中职学校《机械基础》教学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8).

[4]翟永清.中职《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方法初探[EB/J].软件(电子版),2013(6).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

第5篇:简论中职机械基础课程中螺旋传动的教学体会论文

《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专业技术课程和今后合理使用、维护机械设备及进行技术革新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螺旋传动的应用形式”是其第二章《螺旋传动》的教学内容。笔者以素质教育观念为指导,对“螺旋传动应用形式”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学习中常见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较差

在以前的课堂中,一般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教师会将整个理论从头讲到尾,并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由于这种理论知识本身就非常的乏味,学生被动地听,容易产生抵触心理,这就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果。学生面对这样的课堂环境很容易走神,渐渐产生厌学情绪,降低了学习的热情,尤其是本章难点“差动螺旋传动”的教学。

2.分类模糊不清

螺旋传动实质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运动,是两个运动叠加的结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给予充分的说明。在一般的教科书中,往往先把此运动分解成两种简单的运动,分别进行讲述、判定。但是,现代的学生大多缺乏生活的经验与阅历,对很多常见的运动根本就不了解,这就大大加大了学习的难度与教学的难度。学生在判定移动件的直线运动方向时,步骤混乱,左右手不分,导致结论错误。

二、教学分析及改进

众所周知,螺旋转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下面本人将基于自己的理解谈谈化解难题的方法。

1.合作教学

本人在开展此知识点的教学活动中,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给所有的小组都发一些实验器材,要求学生利用这些实验器材来自己刻出或者捏出螺旋形。各个小组成员都要参与,以加深每个人对螺旋运动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进行积极的引导。让人欣慰的是,所有的学生几乎都做出了非常漂亮的螺旋形。有些学生做出的螺旋形非常的特别,具有多重螺纹。然后,教师趁热打铁,给学生讲述关于螺旋传动的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对照理论观察自己制作的模型,加深对螺旋传动的感悟,并对学生制作的模型进行点评。

2.直观教学

对“螺旋传动的分类和移动件的直线运动方向判定”的教学,教师一定要先优化教学内容,进行课题分解和模块化再组合。笔者的具体方法是:在第一部分中,将螺旋传动分为两大类。其一为只有螺帽或者螺杆中的一个旋转,其他的仅仅做单独的直线运动。其二为不管是螺杆还是螺母都发生移动,但是两者的运动方式不同,一个为直线另一个为螺旋运动。在教材的第二部分着重讲述了螺旋运动方向的判定方法。方向有两种,一种与拇指相同,另一种则相反。基于螺旋运动方式以及方向的差异性将螺旋运动分为两大类。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反复地强调二者的区别,并采用直观的方式进行演示,加深学生的理解,避免学生对此知识点感到迷惑不清。

3.采用多元化教学

因为螺旋传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运动过程,仅仅依靠理论的讲解是无法让学生充分、透彻地理解的,还需要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有多实践,学生才能对理论有更加深入形象的了解。随着信息化校园建设的逐步深入,教学方式与教学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器材能够让学生对知识体系有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能力。

4.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将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支持职业技能的学习。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器材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高自己的能力。对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评价,可以是各实验小组相互评价,也可以是小组成员自己评价等。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水平,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教学质量。

5.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

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每节课都给学生留下一个课后思考题,锻炼学生的思维。教师要以身作则,制订教学计划,让学生自己制订学习计划。对于上节课中留下的思考题教师应当及时制订解答,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信心。

总之,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螺旋传动应用形式”的课堂教学中以素质教育观念指导学生学习,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第6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500014建议课时数:1周学分:1学分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汽车机械基础》《工程力学》《液压与气动基础》

《整车维护》《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 后续课程:《汽车发动机总装与调试》《汽车维修质量检验》

《 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

一、前言

1.课程的性质

该课程是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在学过《机械制图》《汽车机械基础》《工程力学》 《 液压与气动基础》等课程之后,进行《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全面应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一个设计。这是一次全面、综合实践性很强的模仿设计工作的练习和考核。

2.设计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五年制职业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

能计算选择电机,确定总传动比,并分配各级传动比,计算各轴功率,转速,转矩,对传动件(轴、齿轮)设计计算,装配图设计和绘制,零件工作图设计、绘制,能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1.设计内容:设计一级变速箱。

2.时间安排:①1设计计算:1天

②绘制总装图草图:2天

③绘制正式总装图:2天

④编写说明书:1天

⑤答辩:1天

(上述时间安排仅供参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情况适当调整详细的设计时间进度。)

3.设计要求:①绘制总装图一张;A2

②绘制零件图若干张(具体要求由指导老师确定);A3

③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一本(字数不得少于5000字)。

四、成绩考核

1、平时表现(包括纪律遵守情况、设计态度情况等)占20%

2、图纸质量和说明书质量占50%

3、答辩成绩占30%。

注:

1、课程设计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等;

2、对于抄袭他人成果、设计方案存在严重缺陷和答辩不合格者,课程设计成绩为不合格。

五、教学建议

1、课题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所学专业,并结合企业实际综合考虑,学生可分组进行,每组6—8人,每组课题要有区别,每组配1名指导老师,

2、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从设计方案的构思、零件材料的选择、工艺设计计算、画图,到查阅技术资料、编写技术文件等各方面得到综合训练。

3、每组要配备一套《机械设计手册》,《减速机设计指导书》等参考资料。2

第7篇:中职机械基础教案

教学目的 掌握常用的运动副类型

教学重点 低副和高副

教学难点

辅助手段

课外作业

课后体会

一、运动副

使两物体直接接触而又能产生一定相对运动的联接,称为运动副。

根据运动副中两构接触形式不同,运动副可分为低副和高副。

1.低副:低副是指两构件之间作面接触的运动副。按两构件的相对运动情况,可分为:

(1)转动副:两构件在接触处只允许作相对转动。由滑块与导槽组成的运动副。

(2)移动副:两构件在接触处只允许作相对移动。由滑块与导槽组成的运动副。

3)螺旋副:两构件在接触处只允许作—定关系的转动和移动的复合运动。丝杠与螺母组成的运动副。

2.高副:高副是两构件之间作点或线接触的运动副。

二、自由度

—个作空间运动的构件具有六个独立的运动,即沿X、Y、Z轴的移动和绕 X、Y、Z轴的转动,构件的这种独立的运动称为构件的自由度。

一个作平面运动的自由构件,可以产生三个独立运动,即沿X、Y、Z轴的移动及绕A点(极点)的转动,所以具有三个自由度。

当两个作平面运动的构件组成运动副之后,由于受到约束,相应的自由度也随之减少。转动副约束了沿 X、Y轴向移动的自由度,保留了—个转动的自由度。移动副约束了沿一轴方向的移动和在平面内两个转动自由度,保留了沿另—轴方向移动的自由度。高副则只约束了沿接触处公法线方向移动的自由度,保留了绕接触处的转动和沿接触处共切线方向移动的两个自由度。

所以在平面机构中,每个低副引入两个约束,使构件失去两个自由度。

每个高副引入一个约束,使构件失去一个自由度。

三、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目的

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目的在于:撇开与机构运动无关的外部形态,把握机构运动性质的内在联系,揭示机构的运动规律和特性。

机构的相对运动只与运动副的数目、类型、相对位置及某些尺寸有关,而与构件的横截面尺寸、组成构件的零件数目、运动副的具体结构无关。 用线条表示构件,用简单符号表示运动副的类型,按一定比例确定运动副的相对位置及与运动有关的尺寸,这种简明表示机构各构件运动关系的图形称机构运动简图。

只表示机构的结构及运动情况,不严格按比例绘制的简图称为机构示意图。

章节名称

TOPIC 2 铰链四杆机构 授课形式 讲授 课时 2 班级 中专0101 教学目的 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掌握平面四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

教学重点 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掌握平面四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 掌握平面四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

辅助手段

课外作业

课后体会

四杆机构的组成

铰链四杆机构是由转动副联结起来封闭系统。

其中被固定的杆4被称为机架 不直接与机架相连的杆2称之为连杆

与机架相连的杆1和 杆3称之为连架

凡是能作整周回转的连架杆称之为曲柄,只能在小于360°的

范围内作往复摆动的连架杆称之为摇杆。

链四杆机构的类型

铰链四杆机构根据其两个连架杆的运动形式不同,可以分为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和双摇杆机构三种基本形式。 1)曲柄摇杆机构

若铰链四杆机构中的两个连架杆,一个是曲柄而另一个是摇杆,则该机构称为曲柄摇杆机构。

用来调整雷达天线俯仰角度的曲柄摇杆机构。

汽车前窗的刮雨器。当主动曲柄AB回转时,从动摇杆作往复摆动,利用摇杆的延长部分实现刮雨动作。

2 ) 双曲柄机构

如果铰链四杆机构中的两个连架杆都能作360°整周回转,则这种机构称为双曲柄机构。

在双曲柄机构中,若两个曲柄的长度相等,机架与连架杆的长度相等(,这种双曲柄机构称为平行双曲柄机构。

蒸汽机车轮联动机构,是平行双曲柄机构的应用实例。平行双曲柄机构在双曲柄和机架共线时,可能由于某些偶然因素的影响而使两个曲柄反向回转。机车车轮联动机构采用三个曲柄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其反转。 双摇杆机构

铰链四杆机构的两个连架杆都在小于360°的角度内作摆动,这种机构称为双摇杆机构。

三、曲柄存在的条件

由上述以知,在铰链四杆机构中,能作整周回转的连架杆称为曲柄。而曲柄是否存在。则取决于机构中各杆的长度关系,即要使连架杆能作整周转动而成为曲柄,各杆长度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这就是所谓的曲柄存在的条件。

可将铰链四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概括为: 连架杆与机架中必有一个是最短杆;

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必小于或等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

上述两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否则机构中无曲柄存在。根据曲柄条件,还可作如下推论: (1)若铰链四杆机构中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必小于或等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则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a.以最短杆的相邻杆作机架时,为曲柄摇杆机构;

b.以最短杆为机架时,为双曲柄机构;

c.以最短杆的相对杆为机架时,为双摇杆机构。

(2)若铰链四杆机构中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大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则不论以哪一杆为机架,均为双摇杆机构。

四、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

1.曲柄滑块机构

在曲柄摇杆机构中,如果以一个移动副代替摇杆和机架间的转动副,则形成的机构称为曲柄滑块机构。

它能把回转运动转换为往复直线运动,或作相反的转变。

2.导杆机构

章节名称

TOPIC 3铰链四杆机构的工作特性 授课形式 讲授 课时 1 班级 中专0101

教学目的 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工作特性

教学重点 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工作特性

教学难点 急回特性、死点

辅助手段

课外作业

课后体会

一、急回特性和行程速比系数

曲柄摇杯机构中,当曲柄A B沿顺时针方向以等角速度转过φ1时,摇杆CD自左极限位置C1D摆至右极位置C2D,设所需时间为 t1,C点的明朗瞪为 V1;而当曲柄AB再继续转过φ2时,摇杆CD自C2D摆回至C1D,设所需的时间为 t2,C点的平均速度为 V2。由于φ1>φ2,所以 t1>t2 ,V2>Vl。由此说明:曲柄AB虽作等速转动,而摇杆CD空回行程的平均速度却大于工作行程的平均速度,这种性质称为机构的急回特性。

摇杆CD的两个极限位置间的夹角ψ称为摇秆的最大摆角,主动曲柄在摇杆处于两个极限位置时所夹的锐角θ称为极位夹角。

在某些机械中(如牛头刨床、插床或惯性筛等),常利用机械的急回特性来缩短空回行程的时间,以提高生产率。

行程速比系数K:从动件空回行程平均速度V2与从动件工作行程平均速度V1的比值。K值的大小反映了机构的急回特性,K值愈大,回程速度愈快。

K=V2/V1 =(C2C1/t2) / (C1C2/t1) =(180°十θ)/ (180°一θ)

由上式可知,K与θ有关,当θ=0时,K=1,说明该机构无急回特性;当θ>0时,K>l,则机构具有急回特性。

二、死点

以摇杆作为主动件的曲柄摇杆机构。在从动曲柄与连杆共线的两个位置时,出现了机构的传动角γ=0,压力角α=90°的情况。此时连杆对从动曲柄的作用力恰好通过其回转中心不能推动曲柄转动,机构的这种位置称为死点。机构在死死点对于转动机构是不利的,常利用惯性来通过死点,也可采用机构错排的方法避开死点。

但死点也有可利用的一面,当工件被夹紧后,BCD成一直线,机构处于死点位置,即使工件的反力很大,夹具也不会自动松脱。 点位置时由于偶然外力的影响,也可能使曲柄转向不定。

第8篇:中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反思

一、 教学对象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职招生规模的扩大,中职门槛急剧降低,中职生的“总体素质”是“每况愈下”。中职学校招收的这些学生基本上都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失败者,他们普遍年龄偏小,综合素质偏低,基础知识偏弱。一部分是学生思想品德和学习表现比较落后或自身缺点较多的后进生。他们习惯于保姆式的教育方式,养成了被动学习、被动接受式的“被看着”的习惯,自我控制能力及学习能力十分有限。他们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学习主动性较差,学习兴趣很容易丧失,极易产生厌学情绪。

随着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的确立,目前我国需要越来越多的从事制造业的技术工人。作为中职学校,这几年的机械专业的确很红火,选择这一专业的学生较多。他们一般都没有学过立体几何,空间概念较淡薄,空间想象力较弱,刚开始学习《机械制图》课程,遇到困难这是很正常的。

二、 培养目标分析(即企业要求)

我们机械专业培养的是在一线工作的中初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从事的是技术工人的工作。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读懂设计人员画好的图纸,然后根据图纸要求选择合适的坯料,选用合理的加工工艺及装备,完成该图纸所示零件的制作。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能看懂技术图样是首要的,只有能读懂图纸才能加工出合格的产品出来。

三、 教学反思 1,课程特点分析

《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基础课程,它实践性和应用性都较强,是学生入学后就进入学习的新课。课程以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的训练贯彻始终。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解决画图和识图问题(其中以识图为主),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该课程的教学很抽象,教学过程中非常需要理论联系实践。

2,现行教材主要内容分析

教学过程中,虽然我们尝试使用过几种不同版本的教材,但目前各类中职学校选用的《机械制图》教材基本上都包含了以下这些内容,国家标准在制图上的基本规定,正投影法和三视图的投影规律,组合体视图的读图方法,图样的表达方法,常用件的表示法,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内容等等。其中三视图的投影规律,组合体视图的读图方法,零件图的内容等是该教材中的教学重点所在。

3,学生学习结果分析

近几年,我连续担任了几届学生的《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虽经努力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但由于该课程以及我们学生的特点,学生学习后的掌握情况不太满意。每届总有部分学生接近一无所获。当然,由于方法的改进,学生的学习结果还是有较为可喜的进步。

4,教学革新 1) 课程内容的改革

根据前面所述中职学生的特点,结合中职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实际教学中课程教学内容要尽量降低难度,毕竟,这些十

五、六岁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不足,学好这门课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的。想当初我们在上大学时,学习该课程时尚有许多同学感到很吃力,何况他们呢!所以我们要以“必需”、“够用”为出发点,精简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注重实践训练,加强与机械专业其它相关课程联系精密的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识读和应用图样的能力,以会“读”为学习的主要目标,学以致用,以适应企业需要。

为此,教学中我们对有些内容进行了舍取和简化。如在讲授常用件的特殊表示法时,结合企业要求,我认为学生只要能弄明白图样上相关常用件的含义就行了,具体参数的解释在《机械基础》等相关课程中有专门的阐述,无需更深的了解。至于轴测图部分的内容,它主要是帮助我们空间想象的,时间不允许的时候可以不去了解。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 实物制造教学法

中职学生的生源特点,注定要求我们必须采用不同于普通高中的教学方法。他们的智力类型更适合于“行动课程”的学习,即适合动手操作、现场实践、手脑并用的技能性知识的学习。这种学习方法不仅仅适用于技术能力的培养过程,对专业基础学科的学习也是非常有用的。如在讲解组合体特别是切割类的组合体- 2 的投影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图形分析的步骤,运用切割类组合体的读图方法,采用橡皮泥、土豆、萝卜、或泡沫塑料等材料让学生一步步完成该形体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完成对该图样的识读。与此同时,当学生完成上述制作后,结合学生制作的实体,对相应的点线面投影加以分析、讲解,又加深了学生对教材中点线面正投影法投影规律的理解。这种教学过程设计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教学中的动手过程里也包含了部分机械加工工艺的知识,通过制作的完成,为以后加工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帮助。

 模型——图形对应法

在三视图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参照大量不同的实物模型,绘制出各模型对应的三视图,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将它们对应起来,以此来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促使他们能更进一步地理解以正投影法为理论支持的三视图的投影规律。

当然,模型的使用,不仅仅只作为教师的教具,我们要让它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我们要把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揣摩,让学生去理解,让学生学会用视图去表达这些模型实体,或把模型和相应的视图表达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只做教学中的指导者,做问题的制造者,做学生学习的咨询对象,做学习结果的评判者。

 加强校企合作,充分运用企业课堂

企业生产中有许多与产品生产相关的零件图纸,这些技术图纸应该说是较为规范的,表达较为合理,清晰,是经过企业生产实践检验了的。让我们的学生经常进入企业实地学习,把企业生产的零件(实物)和相应的图纸文件进行比较,潜移默化地建立起两者之间的关系,达到综合学习的目的。

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模型的使用使得学生在学习有些内容时变得相对容易,但有时受到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把有关知识都用模型表达清楚。有时多媒体的运用比模型更能起到效果。比如我们在讲解两个圆柱体正交形成相贯线的知识时,完全可以把由不同直径的圆柱体相贯而形成相贯线的几种情况用动态的课件制作出来,通过多媒体演示这种规律,让学生学习。又如我们在学习截交线知识时,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演示出一平面沿不同位置截过一基本体后的各种情况下所形成的截交线的- 3 形状,这样就能让学生能非常直观地理解这部分知识。

 加强课程之间的知识衔接

《机械制图》这门课程,作为教学,正投影法是理论基础,读懂三视图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起良好的空间构造能力,为识读图样打下基础。而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能够独立完成对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识读。这就说明光有空间想象力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能掌握那些图样中所能表达的其它有用信息。比如我们要能通过图纸了解相关的尺寸基准的知识、尺寸公差的含义、形位公差的含义、表面粗糙度含义的等等,这些内容的掌握一定要用“加工”的概念来加以演绎。离开了相关知识的支撑,这部分内容就变成空中楼阁,难以理解。

《机械制图》是机械工程技术人员的“语言”,作为我们从事这一行业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了这一“交流语言”,一切都无从谈起。《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须由学生、教师的共同努力来实现。为了适应形势,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不断地探索出符合学习主体——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主体的学习兴趣和激情,我们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 4

第9篇:中职学校机械加工课程教学探讨论文

【摘 要】机械加工课程是理论与实践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学生能否学好这门课程,直接关系到对今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因此,在机械加工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精讲多练,突出实践,突出空间想象,因材施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关键词】机械加工 课堂教育 教学方法

机械加工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既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是一门较难学习和掌握的课程,这门课的教与学矛盾相当突出,给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很大的挑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提高机械加工课程的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习探索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愉快的体验,就会热爱学习。让学生置身于充满趣味性、刺激性的动感活动中,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要用心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过程和状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走进他们的心里,和他们进行情感交流,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教师课前要吃透教材,选择好知识切入点,从中找出重点、难点、疑点、热点。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感,设计出有矛盾、有新意、有立刻想要动手、有趣味的疑问,把学生引入疑难情境中,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要动手的愿望,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本节课的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质疑。课上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疑点耐心点拨、引导,启发学生从疑难中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思考中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同时,鼓励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学习中要敢于质疑,大胆动手,善于提问,不怕出错,不怕出丑,让学生知道有很多科学发现以及专业动手技能的提高都是在不断探索中产生的。比如,开始学习数控时,指导老师可以先展示一些普通车床上的难以加工的特型面,如椭圆、球体、抛物线、双曲线等,再向他们介绍数控机床。经对比,让他们体会数控加工的优越性。也可以带同学们去参观一些工厂,让他们看到数控加工的高精度、高质量和高效率,体会高科技现代化大生产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迅速准确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

二、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知识传授轻能力和动手实践训练的培养,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与实践训练结合中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满足现代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机械加工课是一门涉及问题多且杂的学科,它需要其他相关专业基础课来支持。很多知识点不在实践动手操作中亲眼观察是很难理解的,加之学生没有太多实践实训动手经历,单凭教师讲解和简单的实践演示,实训,学生无法想象和体验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和操作起来觉得内容枯燥,兴趣淡薄。新的教育理念提出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训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专业知识结构和工作方式,将全新的教学理念带进专业教学课堂,用于指导教学。

三、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自由、民主、和谐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平等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师生互动,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摇篮。只有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不会感到压抑,才能充分发挥创新意识,才能自由思考、大胆讨论,才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技能,还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感染力,为学生创设偷快、和谐的情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学习新知识的最初阶段,学生最容易因理解不了或迷惑不解而紧张、焦虑,甚至放弃学习,这时教师应耐心、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感染力去启发和感染学生,使他们增强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摆脱由于挫折造成的消极情绪,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获取知识。课堂上师生情感交融,思想共鸣,在这样一个情境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并勇于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探索。

四、手、脑并用,发展学生立体思维及空间想象能力

机械加工课程是对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恰巧空间想象能力是中职学生普遍欠缺的薄弱环节,学生在课堂上听懂教师讲课并不难,但要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木课程的内容,培养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与一定的表达能力,则需通过一定课时的练习或实践话动。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除保证足够的课外作业外,还应安排一定比例的课堂练习、习题必须精心挑选,尽量与讲课的内容、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题目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思考性,既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归纳和掌握教材的要点,讨论解题思路和分析常见的错误等,又要有利于训练思维方法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我们一定要抓住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来施教,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运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教具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降低问题难度。此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有条件的话最好到一些大型制造企业的制造或技术部门参观,让学生了解机械加工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缩短学习与应用的距离,使学生更加热爱本课程的学习。

五、走校企联合的道路,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

企业是社会生产的基础,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因此,不能关起门来办教育,要走出去研究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如果把学校比做商家的话,那么企业就是学校的顾客。不研究企业的用人需求,我们的产品怎么能满足顾客的要求。另一方面,从广义上讲,企业也是一所学校,企业内部有许多掌握先进技术的人员,学校也可以聘请他们作为兼职教师,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同时,企业也是学校最好的实习训练基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世界性的制造业大国,今后二十年制造业仍将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大国变为制造业大国,更深层的意义是扛锄头的农民将会越来越少,各类加工厂肯定会越来越多,而为这些工厂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能的优秀员工的任务将历史性地落在职业中学教师的肩膀上。应该说职业中学的前景是无比光明的,但与此同时,竞争也必将是非常残酷的。我们相信,那些具备战略眼光、重视信息技能教育、切实提高信息技能教育水平的职业中学将最有机会成为招生市场的优胜者。

总之,中职教学工作有其纲要性同时又深赋艺术性,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在机械加工课程的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和中职学生的个性来组织教学,努力探索好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改革,使机械加工课程的教学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李世维.机械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程益良.机械加工实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上一篇:档案学理论基础测试下一篇:ptt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