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行业常用标准清单(精选7篇)
一、安全生产责任制
1各部门、各类人员安全职责文本、相关记录; 2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办法,实施细则; 3企业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记录; 4企业各级安全奖罚考核记录; 5企业安委会和安全生产会议记录。
二、职业安全健康规章制度:
1二十类职业安全健康规章制度或安全制度汇编文本; 2各级各部门在执行过程的相关记录; 3制度定期评审记录
三、规划和计划的目标管理资料: 1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与计划文本; 2企业发布的安全承诺文本;
3企业安全目标与目标分解,控制考核记录; 4财务预算、计划于项目完成台账; 5企业安全文化发展目标和相关文本资料; 6检查、考评办法; 7安措计划;
8安措项目执行记录;
9安措项目效果评价记录;
四、机构与人员
1企业行政组织机构图和各部门行政职能文本;
2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图;安全生产委员会设置文件及相关人员的职责文本; 3安全管理机构编制文件、相关人员任免文件及能力简介材料; 4网络活动记录、涉及安全健康的会议和决策记录。
五、职业安全健康教育
1培训大纲、培训计划、培训台账、接受培训签到记录,考试试卷自学检查记录,授课记录、效果评定记录等;(新员工进厂三级安全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复训、企业负责人培训、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班组长培训、转岗和复工培训、四新培训、职业健康培训)2人事部门提供从业人员在册(或现场)总人数、近三年:新员工名单、各类特种作业人员名单、中层以上干部名单、班组数量及班组长名单、变换工种名单、复工人员名单、安全管理人员名单;
3从事有毒、有害、粉尘人员的名单以及与有害作业有关的管理人员名单和工程技术人员名单及数量;
4安全文化建设方案;
5安全文化建设实施记录。
六、事故管理
1企业在册职工总人数、参加工伤社保名单; 2保险费缴纳凭证;
3工伤事故台账、工伤认定资料; 4重大未遂事故台账;
5事故档案;(包括:现场图、调查记录、分析会记录、报告书、处理决定、措施)
6事故报表及事故统计分析; 7工伤事故管理制度。
七、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
1近三年新、改、扩建项目、初步设施、施工方案、预评价、验收评价报告,批复文件; 2“三同时”管理制度及工作程序文件; 3资金预算使用及决算资料;
八、班组安全管理
1班组总数台账及组成情况; 2班长、安全员、工人职责文本;
3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文本(危险源清单); 4每周安全检查记录、隐患登记台账; 5每月两次安全活动记录;
九、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1企业拥有的各类设备、工种、岗位名称台账; 2安全操作规程文本或作业指导书文本台账。
十、特种设备与人员安全管理
1特种设备管理台账,特种作业人员登记台账;
2特种设备档案: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安装文件、登记文件; 3各种特种设备运行记录,维护记录,定期自检记录;
4安全装置、安全附件、测量调控装置、附属仪器仪表维护记录; 5特种设备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6法定期检证明或记录;
7各类特种作业员名单、培训状况、健康检查记录、禁忌人员处理记录和操作证登记台账;
十一、相关安全管理
1相关方安全管理制度,劳动合同管理制; 2发包、租赁合同; 3各类安全协议文件;
4相关方现场安全管理实施方案(或细则、措施)及现场监控记录。
十二、现场监督安全检查 1安全检查管理制度;
2检查记录:日常检查、定期检查、专业检查、综合检查;
3隐患台账、隐患整改通知单、整改完工验证记录和效果评定记录。
十三、应急救援预案
1重大和重要危险源清单;
2综合应急救援和专项应急救援预案文本; 3应急策划、应急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资料等; 4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资料。
十四、危险源管理
1管理制度,辨识标准,组织辨识过程记录; 2各类危险源台账,管理控制方法; 3危险源评审更新资料。
十五、职业健康档案 1文档资料目录;
2十二种档案文本,相关文件资料。
十六、劳动防护用品管理
1企业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发放标准; 2企业工种、岗位资料、相关人数;
3企业劳保用品采购计划、资金预算、实际采购情况,实际发放情况;
十七、法律法规获取与适用性评价 相关制度
公司及各部门获取的法规清单
公司各部门对获取的法规进行适用性评价记录
十八、绩效评审 自评计划 自评通知
为了解决我国目前标准体系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等问题,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根据此方案,2015年6月5日,国标委正式发文《国家标准委办公室关于下达团体标准试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标委办工一[2015]80号),确认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为第一批团体标准试点单位,并下达了包括:建立团体标准化相关制度,制定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标准化工作专家委员会章程、标准化工作专家委员会管理规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章程、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管理规定等文件。制定《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安全通用要求》、《掘进机械定义、术语及类组划分》、《掘进机操作、使用通用规范》等40余项市场急需的团体标准,组织实施重要的团体标准,总结团体标准实施效果。研究团体标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提出团体标准的服务和引导、规范和监督的建议等几项具体任务和工作要求。
目前,我国工程机械涉及的标准有1031项,其中国标(GB) 470项,行业标准526项,地方标准5项,团体标准(协会标准)30项(立项27项)。下一步,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将继续完善标准管理体系,完成对《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标准管理办法》的修改,并于2015年年底完成工程机械行业标准化“十三五”规划的制定。
据悉,为了保证行业标准法规工作的顺利进行,行业协会将重点推进2项工作,一是成立标准法规研究小组。目前,协会正在筹备国际国内法规研究小组和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并希望成立排放、电磁兼容、噪声、振动、再制造、节能、施工工法等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小组。二是加强国内外各机构之间的交流,涉及工程机械行业综合性标准应统筹协会、标委会、企业、研究院所、检测机构、大专院校各方的力量,共同推进行业标准化工作。
这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迎来的第一个ISO秘书处。
为什么是中联重科?
2011年11月,获悉成立于1961年、原设在英国的ISO/TC96秘书处重新公开邀请承担单位的消息后,先天具有科研优势的中联重科立即“主动请缨”。
中联重科的前身——原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为国内所有工程机械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见证并主导着中国起重机行业技术的发展。中联重科在国内工程机械行业专利技术累积数量第一,有起重机方面专利700余件,多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联重科也有着丰富的标准化活动组织经验和标准制定经验。公司董事长詹纯新透露,公司是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多项技术的联合承担单位、主任单位、秘书处承担单位,曾参与制定逾300项工程机械国家和行业标准。
“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上,公司还代表国家发出自己的声音。”詹纯新说,公司参与了ISO起重机、土方机械、机械安全—电工方面等技术委员会相关活动,并先后提出多项国际标准提案;参与投票的国际标准达90余项,提出的30余条意见被采纳。
中国已有59个ISO /IEC秘书处
ISO于1947年2月23日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截至目前,承担ISO秘书处工作的成员团体有30多个,有800多个技术委员会和分委员会组,发布了17000多个国际标准。
2001年4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权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并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标准化机构——国际电工委员会)和区域性标准化组织的活动。
国家标准委员会副主任石保权介绍,当前我国以会员身份参与了647个ISO技术委员会的活动,承担了ISO /IEC共59个技术委员会/分委员会的秘书处和35个主席的工作,国家标准化体系不断完善。“中国政府鼓励骨干企业、行业协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方面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
起重机格局将“中国”化?
“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中联重科对于成为ISO/TC96秘书处承担单位志在必得。除多次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沟通汇报外,2012年5月,中联重科赴江苏阳光集团(ISO/TC38)、中船重工704所(ISO/TC8/SC4)、上海中医药研究院(ISO/TC38)等秘书处承担单位学习,“为更好地熟悉秘书处工作经验。”
湖南省委书记周强亲自出面协调,致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支树平局长,表达了湖南省和中联重科对承担该秘书处的强烈意愿。
6月9日,在德国柏林召开的ISO/TC96大会上,全体成员国对秘书处提名进行投票表决,中联重科获得高票通过。詹纯新称,“把世界的专家请进来,把国内的技术和产品推出去,引导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起草过程,以先进的标准推动国际国内起重机行业技术的进步。”
“工程机械业是中国装备制造工业里的‘排头兵’。”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学桐认为,“中联重科承担起ISO/TC96秘书处的工作,将能获得更多国际对话的‘主动权’,使我国有更多的起重机械标准提案上升为国际标准,推动我国装备制造工业的发展。”
机动车维修企业安全生产达标考评指标细化评分标准(试行)16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667-2002 交通运输部安委办关于加快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考评工作的通知(安委办函﹝2014﹞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交安监发[2011]322号 关于印发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相关实施办法的通知 厅安监字〔2012〕134号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管理办法和达标考评指标的通知 交安监发[2012]175号 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管理办法 交通运输部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22 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考评工作的通知 重庆市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考评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渝交委安〔2012〕23号 24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国务院令第9号1988.9.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目录 卫法监发[2002]108号2002.4.18 26 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 卫生部2002.5.1 27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 卫生部2002.5.1 28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卫生部2002.5.1 29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管理办法 卫生部2002.5.1 30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卫生部2002.5.1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 国家安监总局2010.7.1 32 劳动保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国经贸安全(2000)33 劳动保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 国家安监总局2005.9.1 34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国务院颁布2002.5.12 35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国务院颁布2011.12.1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0〕23号 3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化“安全生产”活动的通知 国办发〔2011〕11号
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 国发〔2011〕40号 39 国家安全监督总局关于宣传贯彻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的通知 安监总局[2010]72号 40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AQ/T9006-2010
重庆市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 渝规审发[2006]15号,2006-4-1 42 重庆市消防管理条例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871998.11.1
重庆市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渝规审发[2006]15号2006.12.1 45 重庆市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办法 重庆市人民政府 2007.6.1
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攻坚年工作的实施意见 渝府发〔2011〕2号 2011.1.1
关于全市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巩固年工作的实施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渝府发[2012]1号 48 重庆市2013年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办法 重庆安监局 50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2894-200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18218-2009
汽车维修技术标准 GB3798-83 54 安全色 GB2893-2008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GB6441-86 56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 GB6442-86 57 机械设备防护罩安全要求 GB8196-87 58 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 GB15630-1995
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 监察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08-6-16 60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6号 61 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5号 62 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 国务院令第307号
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8667-2002 2002.12.01 64 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 交通部令 2006年第9号 66 国务院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 国发〔2012〕30号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管理规定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87号 2009.12.1 68 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资格条件 JT/T433-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行业标准2004.11.01 69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令 2006年第2号 70 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123号2009.9.12 71 机动车维护检测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令2005年第7号 72 机动车维护检测技术人员从业资格考试大纲 交公路发[2006]32号 73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公安部令第61号2002.5.1 74 汽车停车场安全生产规范 交公路发[2008]2号
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 GB/T18344-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76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93号2007.6.1 77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罚款处罚暂行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3号2007.7.12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06.3.1 79 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 国务院令第302 号2001.4.21 81 营运公交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规则 交公路发[2002]590号
关于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存储和使用有关操作办法的通知 渝财企〔2008〕101号 83 中华人民共和国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细则 国务院令第307号 2001.6.16 84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7.12.29 85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国务院令第405号2004.5.1 86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 国务院令第406号2004.7.1
重庆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的实施意见 渝府发〔2001〕64号
关于印发重庆市工伤保险实施暂行办法的通知 渝府发〔2003〕82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释[2001]7号 90 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条例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号 2005.6.1 91 重庆市安全生产责任制暂行规定 渝府发(2000)2号
重庆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 公告〔2009〕第9号 93 重庆市道路客运安全生产规范的通知 渝交委安〔2011〕5号
重庆市道路运输管理条例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2号 2006.10.1 96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2006.11.1
重庆市道路客运企业安全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 渝办发〔2008〕53号 102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 交通部令2006年第2号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令2005年第9号 107 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1991.12.2公安部 111 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指导意见 安委〔2011〕4号 113 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考评指标 交通运输部2012
机动车维护检测企业安全生产达标标准(一、二级标准)交通运输部 2012.4.23 116 营运车辆技术等级划分和评定要求 JTT198-2004 117 汽车报废标准 1997年修订
道路车辆维护管理规定 交通部1998.4.1 120 机动车安全运行条件 GB7258-2012
汽车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规定 交通部1990.3.7 122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安全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2003.10.28 126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13861-2009 128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 AQ/T9004-2008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国家安监总局2009.5.1 130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AQ/T9002-2006 131 载货汽车定型试验规程
GB/T1332-1991
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
GB1495-2002 133 载重汽车轮胎系列
GB/T2977-2008 134 汽车大梁用热轧钢板和钢带
GB/T3273-2005 135 汽车轮辋规格系列
GB/T3487-2005
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
GB/T3730.1-2001 137 汽车和挂车的术语及其定义 车辆尺寸
GB/T3730.3-1992 138 汽车大修竣工出厂技术条件 第1部分;载客汽车
GB/T3798.1-2005 139 汽车大修竣工出厂技术条件 第1部分;载客汽车
GB/T3798.2-2005
商用汽车发动机大修竣工出厂技术条件 第1部分;汽油发动机
GB/T3799.1-2005 141 商用汽车发动机大修竣工出厂技术条件 第2部分;柴油发动机
GB/T3799.2-2005 142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GB3847-2005 143 电动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
GB/T4094.2-2005 144 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
GB4094-1999 145 商用汽车辐板式车轮在轮毂上的安装尺寸
GB/T4095-2005 146 载货汽车运行燃料消耗量
GB/T4352-2007 147 载客汽车运行燃料消耗量
GB/T4353-2007
载重汽车轮胎耐久性试验方法 转鼓法
GB/T4501-2008 149 汽车前照灯配光性能
GB4599-2007 150 汽车前雾灯配光性能
GB4660-2007 151 汽车车身术语
GB/T4780-2000
152 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
GB4785-2007 153 汽车平顺性随机输入行驶试验方法
GB/T4970-2009 154 汽车平顺性名词术语和定义
GB/T4971-1985
155 汽车安全玻璃试验方法 第1部分;力学性能试验
GB/T5137.1-2002 156 汽车安全玻璃试验方法 第2部分;光学性能试验
GB/T5137.2-2002
157
汽车安全玻璃
试验方法
第3部分;耐辐照高温潮湿燃烧和耐模拟气候试验 GB/T5137.3-2002
158 汽车安全玻璃太阳能透射比测定方法
GB/T5137.4-2001 159 汽车排放术语和定义
GB/T5181-2001 160 汽车制动装置液压试验的连接器
GB/T5335-2008 161 汽车电器、灯具和仪表名词术语
GB/T5337-1985
162 道路车辆 汽车和挂车 制动名词术语及其定义 GB/T5620-2002 163 汽车维修术语
GB/T5624-2005 164 汽车通用锂基润滑脂
GB/T5671-1995 165 汽车用制动器衬片
GB5763-2008 166 汽车用离合器面片
GB/T5764-2011
167 城市公共交通标志 公共汽车标志
GB/T5845.2-2008 168 城市公共交通标志 城市出租汽车标志
GB/T5845.7-1986
169 城市公共交通标志 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站牌
GB/T5845.11-1986 170 城市公共交通标志 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路牌
GB/T5845.13-1989 171 汽车平顺性脉冲输入行驶试验方法
GB/T5902-1986 172 载货汽车车轮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5909-2009
173 汽车及挂车前位灯、后位灯、示廓灯和制动灯配光性能
GB5920-2008 174 汽车和挂车 气压制动系部件上接口的识别标记
GB/T5921-1986 175 汽车和挂车 气压制动装置压力测试连接器
GB/T5922-2008 176 汽车柴油机燃油滤清器的试验方法
GB/T5923-2010
177 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试验规范 第1部分;一般要求
GB/T6068.1-2005 178 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试验规范 第2部分;性能试验
GB/T6068.2-2005 179 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试验规范 第3部分;结构试验
GB/T6068.3-2005 180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 蛇行试验
GB/T6323.1-1994
181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 转向瞬态响应试验(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GB/T6323.2-1994 182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 转向瞬态响应试验(转向盘转角脉冲输入)GB/T6323.3-1994 183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 转向回正性能试验
GB/T6323.4-1994 184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 转向轻便性试验
GB/T6323.5-1994 185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 稳态回转试验
GB/T6323.6-1994 186 载重汽车轮胎强度试验放方法
GB/T6327-1996
187 货运汽车用冷弯型钢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GB/T6726-2008 188 客运汽车用冷弯型钢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GB/T6727-1986 189 轻型载重汽车轮胎高速性能试验方法 转鼓法
GB/T7035-1993 190 充气轮胎内胎 第1部分;汽车轮胎内胎
GB7036.1-2009 191 汽车护轮板
GB7063-2011 192 汽车气压制动胶管
GB7128-2008 193 汽车液压制动橡胶皮碗
GB7524-1987 194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GB8410-2006 195 汽车安全玻璃
GB9656-2003 196 载重汽车轮胎
GB9744-2007
197 带传动同步带传动汽车同步带轮
GB/T10414.2-2002 198 汽车同步带物理性能试验方法
GB/T10716-2012
199 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曲轴箱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GB11340-2005 200 汽车V带疲劳试验方法
GB/T11545-2008 201 汽车座椅头枕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11550-2009 202 汽车及挂车后雾灯配光性能
GB11554-12008
203 汽车风窗玻璃除雾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GB11555-2009 204 汽车风窗玻璃除霜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GB11556-1994 205 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
GB11557-2011 206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
GB11562-1994 207 汽车和挂车侧面防护要求
GB11567.1-2001 208 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要求
GB11567.2-2001 209 汽车罩(盖)锁系统
GB11568-2011
210 机动车安全检测设备 检定技术条件 第1部分;滑板式汽车侧滑试验台检定技术条件 GB/T11798.1-2001
211 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
GB/T12534-1990 212 汽车起动性能试验方法
GB/T12535-2007 213 汽车滑行试验方法
GB/T12536-1990 214 汽车牵引性能试验方法
GB/T12537-1990 215 汽车爬陡坡试验方法
GB/T12539-1990 216 汽车最小转弯直径测定方法
GB/T12540-2009 217 汽车地形通过性试验方法
GB/T12541-1990
218 汽车发动机冷却系冷却能力道路试验方法
GB/T12542-2009 219 汽车加速性能试验方法
GB/T12543-2009 220 汽车最高车速试验方法
GB/T12544-2012 221 汽车隔热通风试验方法
GB/T12546-2007 222 汽车最低稳定车速试验方法
GB/T12547-2009 223 汽车速度表、里程表检验校正方法
GB/T12548-1990 224 汽车操纵稳定性术语及其定义
GB/T12549-2005 225 汽车主要尺寸测量方法
GB/T12673-1990 226 汽车质量(重量)参数测定方法
GB/T12674-1990 227 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
GB12676-1999 228 汽车技术状况行驶检查方法
GB/T12677-1990 229 汽车可靠性行驶试验方法
GB/T12678-1990 230 汽车耐久性行驶试验方法
GB/T12679-1990 231 汽车V带
GB12732-2008 232 汽车同步带
GB12734-2003
233 汽车采暖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12782-2007 234 汽车悬架用空气弹簧 橡胶气囊
GB/T13061-1991 235 汽车V带尺寸
GB/T13352-2008 236 汽车V带轮
GB/T13405-1992 237 各色汽车用面漆
GB/T13492-1992 238 汽车用底漆
GB/T13493-1992 239 汽车多楔带
GB13552-12008
240 滚筒式汽车车速表检验台
GB/T13563-2007 242 滚筒反力式汽车制动检验台
GB/T13564-2005 243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
GB14167-2013 244 汽车制动液类别图形标志
GB/T14168-1993 245 汽车静侧翻稳定性台架试验方法
GB/T14172-2009
246
车用点燃式发动机及装用点燃式发动机汽车
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GB14762-2008
247 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燃油蒸发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收集法)GB14763-2005 248 汽车节油技术评定方法
GB/T14951-2007 249 汽车用车速表
GB15082-2008
250 汽车座椅 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
GB15083-2006 251 汽车风窗玻璃刮水器、洗涤器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GB15085-2013 252 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15086-2013 253 汽车牵引车与全挂车机械连接装置强度试验
GB/T15087-2009 254 汽车 半挂车牵引座牵引销 强度试验
GB/T15088-2009 255 汽车倒车灯配光性能
GB15235-2007 256 载货汽车驾驶员操作位置尺寸
GB/T15705-1995 257 汽车防盗装置
GB15740-2006
258 汽车和挂车号牌板(架)及其位置
GB15741-1995 259 汽车修理质量检查评定标准 整车大修
GB/T15746.1-1995 260 汽车修理质量检查评定标准 发动机大修
GB/T15746.2-1995 261 汽车修理质量检查评定标准 车身大修
GB/T15746.3-1995 262 汽车定置噪声限值
GB16170-1996
263 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同体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 废汽车压件
GB16487.13-2005 264 汽车柴油机架装直列式喷油泵 安装尺寸
GB/T16570-1996
265 汽车维修业开业条件 第1部分;汽车整车维修企业
GB/T16739.1-2004 266 汽车维修业开业条件 第2部分;汽车专项维修业户
GB/T16739.2-2004 267 汽车用压缩天然气钢瓶
GB17258-2011
268 汽车安全玻璃耐化学浸蚀性和耐温度变化性试验方法
GB/T17339-1998 269 汽车安全玻璃的尺寸、形状及外观
GB/T17340-1998 270 道路车辆 汽车诊断系统 词汇
GB/T17349.1-1998 271 道路车辆 汽车诊断系统 图形符号
GB/T17349.2-1998 272 专用汽车和专用半挂车术语和代号
GB/T17350-2009 273 汽车车轮 双轮中心距
GB/T17351-1998 274 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
GB17354-1998
275 汽车制动器衬片摩擦性能评价 小样台架试验方法
GB/T17469-1998 276 汽车和挂车转向信号灯配光性能
GB17509-2008 277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
GB17675-1999
278 天然气汽车和液化石油气汽车 标志
GB/T17676-1999
279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Ⅴ阶段)GB17691-2005
280 汽车用发动机净功率测试方法
GB/T17692-1999 281 天然气汽车和液化石油气汽车 词汇
GB/T17895-1999 282 汽车用石英钟
GB/T17929-2007
283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能力的通用要求
GB/T17993-2005 284 汽车制造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GB18075-2000 285 汽车及挂车侧标志灯配光性能
GB18099-2013 286 汽车同步带疲劳试验方法
GB/T18183-2000 287 汽车鼓式制动器修理技术条件
GB/T18274-2000
288 汽车制动传动装置修理技术条件 气压制动
GB/T18275.1-2000 289 汽车制动传动装置修理技术条件 液压制动
GB/T18275.2-2000 290 汽车动力性台架试验方法和评价指标
GB/T18276-2000
291
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GB18285-2005
292 汽车燃油箱 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18296-2001 293 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
GB/T18297-2001
294
质量管理体系
汽车生产件及相关维修零件组织应用GB/T19001-2000的特别要求 GB/T18305-2003
295 汽车盘式制动器修理技术条件
GB/T18343-2001 296 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
GB/T18344-2001 297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I)GB18352.1-2001
298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GB18352.3-2005 299 汽车用压缩天然气加气口
GB/T18363-2001 300 汽车用液化石油气加气口(螺旋式)GB/T18364.1-2001 301 汽车用液化石油气加气口 第2部分;快插式
GB/T18364.2-2005 302 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 第1部分;车载储能装置
GB/T18384.1-2001 303 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 第2部分;功能安全和故障防护
GB/T18384.2-2001 304 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 第3部分;人员触电防护
GB/T18384.3-2001 305 电动汽车 动力性能 试验方法
GB/T18385-2005
306 电动汽车 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 试验方法
GB/T18386-2005 307 电动汽车 定型试验规程
GB/T18388-2005 308 汽车及挂车后牌照板照明装置配光性能
GB18408-2001 309 汽车驻车灯配光性能
GB18409-2001
310 燃气汽车改装技术要求 压缩天然气汽车
GB/T18437.1-2009 311 燃气汽车改装技术要求 液化石油气汽车
GB/T18437.2-2009 312 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 第1部分:技术条件
GB/T18488.1-2006 313 电动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 第2部分:试验方法
GB/T18488.2-2006 314 汽车轮胎动平衡试验方法
GB/T18505-2001 315 汽车轮胎均匀性试验方法
GB/T18506-2001
316 汽车运输液体危险危险货物常压容器(罐体)通用技术条件
GB18564-2001 317 声学 汽车车内噪声测量方法
GB/T18697-2002 318 汽车轮胎滚动阻力试验方法
GB/T18861-2002 319 增强型载重汽车轮胎
GB/T19047-2003 320 汽车发动机可靠性试验方法
GB/T19055-2003 321 汽车行驶记录仪
GB/T19056-2003
322 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
GB/T19233-2008 323 汽车用压缩天然气加气机
GB/T19237-2003 324 汽车用液化石油气加气机
GB/T19238-2003 325 液化石油气汽车专用装置的安装要求
GB/T19239-2003 326 压缩天然气汽车专用装置的安装要求
GB/T19240-2003
327 在用燃气汽车燃气供给系统泄漏安全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
GB19344-2003 328 载重汽车轮胎滚动周长试验方法
GB/T19389-2003 329 汽车GPS导航系统通用规范
GB/T19392-2003 330 汽车用压缩天然气钢瓶定期检验与评定
GB19533-2004 331 电动汽车术语
GB/T19596-2004
332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定型试验规程
GB/T19750-2005 333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安全要求
GB/T19751-2005
334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动力性能 试验方法
GB/T19752-2005 335 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能量消耗量 试验方法
GB/T19753-2005 336 重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能量消耗量 试验方法
GB/T19754-2005 337 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污染物排放 测量方法
GB/T19755-2005
338
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Ⅰ、Ⅱ阶段)GB19756-2005
339 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Ⅰ、Ⅱ阶段)GB19757-2005 340 电动汽车用仪表
GB/T19836-2005
341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修理技术要求
GB/T19910-2005
342 汽车空调用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耐制冷剂134a GB/T20025.2-2005 343 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
GB20071-2006
344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插头、插座、车辆耦合器和车辆插孔通用要求
GB/T20234-2006 345 汽车动力转向系统用橡胶软管和软管组合件.规范
GB/T20461-2006 346 汽车用热塑性非增强软管和软管.第1部分;非燃油用
GB/T20462.1-2006 347 汽车用热塑性非增强软管和软管.第2部分;石油基燃油用
GB/T20462.2-2006 348 汽车用高强度冷连轧钢板及钢带 第1部分:烘烤硬化钢
GB/T20564.1-2007 349 汽车用高强度冷连轧钢板及钢带 第2部分:双相钢
GB/T20564.2-2006
350 汽车用高强度冷连轧钢板及钢带 第3部分:高强度无间隙原子钢
GB/T20564.3-2007 351 液化天然气汽车专用装置安装要求
GB/T20734-2006 352 汽车用压缩天然气减压调节器
GB/T20735-2006
353 汽车用高强度热连轧钢板及钢带 第1部分:冷成形用高屈服强度钢
GB/T20887.1-2007 354 重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系统耐久性要求及试验方法
GB20890-2007 355 汽车用液化石油气蒸发调节器
GB20912-2007 356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1997 357 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2006年版)GB50156-2002
358 汽车加油(气)站、轻质燃油和液化石油气汽车罐车用阻隔防爆储罐技术要求
AQ 3001-2005 359 阻隔防爆橇装式汽车加油(气)装置技术要求
AQ 3002-2005 360 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系统通用规范
AQ 3003-2005 361 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车载终端
AQ 3004-2005 362 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 安全监控车载终端安装规范
AQ 3006-2007
363 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 安全监控系统 车载终端与通信中心间数据接口协议和数据交换技术 AQ 3007-2007
364 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 安全监控系统通信中心与运营控制中心、客户端监控中心间数据接口和数据交换技术规范
AQ 3008-2007
365 确定压燃式发动机在用汽车加载减速法排气烟度排放限值的原则和方法
HJ/T241-2005 366 清洁生产标准.汽车制造业(涂装)HJ/T293-2006
367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驾驶员
JT/T27.1-1993
368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超重型汽车列车驾驶员 JT/T27.2-1993
369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超重型汽车列车挂车工 JT/T27.3-1993
370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客运调度员
JT/T27.5-1993 371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客运广播员
JT/T27.6-1993 372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客运行包员
JT/T27.7-1993 373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售票员
JT/T27.8-1993
374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客运危险品检查员 JT/T27.9-1993
375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客运服务员
JT/T27.10-1993 376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客运乘务员
JT/T27.11-1993 377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客运行包装卸工 JT/T27.12-1993
378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货运站场调度员 JT/T27.13-1993
379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货运站务员
JT/T27.14-1993 380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油料工
JT/T27.16-1993 381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货运库工
JT/T27.17-1993 382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维修工
JT/T27.18-1993 383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发动机维修工
JT/T27.19-1993 384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底盘维修工
JT/T27.20-1993 385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维修检验工
JT/T27.21-1993 386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维修电工
JT/T27.22-1993 387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维修漆工
JT/T27.23-1993 388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维修轮胎工
JT/T27.24-1993 389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维修钣金工
JT/T27.25-1993 390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维修铁工
JT/T27.26-1993 391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维修焊工
JT/T27.27-1993 392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维修钳工
JT/T27.28-1993 393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维修散热器工
JT/T27.29-1993 394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喷油泵调试工
JT/T27.30-1993 395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液压装置维修工 JT/T27.31-1993 396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维修镗磨工
JT/T27.32-1993 397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维修木工
JT/T27.33-1993 398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空调维修工
JT/T27.34-1993 399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蓄电池维修工
JT/T27.35-1993 400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维修缝工
JT/T27.36-1993 401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维修粘接工
JT/T27.37-1993 402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维修材料工
JT/T27.38-1993 403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零件清洗工
JT/T27.39-1993 404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检测工 JT/T27.40-1993
405
交通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公路运输与公路养护
汽车检测设备维修工 JT/T27.41-1993
406 汽车举升机
JT/T155-2004
407 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
JT/T200-2004 408 汽车发动机冷却液安全使用技术条件
JT225-1996 409 汽车导静电橡胶拖地带
JT230-1995 410 喷射式汽车外部清洗机
JT/T290-1995 411 汽车客运站卫生标准
JT296-1996
412 汽车车轮螺母拆装机、汽车钢板弹簧U形螺栓拆装机
JT/T299-1996 414 汽车客运站(点)代码
JT/T309-1997
415 汽车客运站计算机售票管理信息系统规范
JT/T310-1997 416 汽车客运站计算机售票票样及管理使用规定
JT/T319-2010 417 汽车喷烤漆房通用技术条件
JT/T324-2008 418 汽车驾驶培训模拟器
JT/T378-2005 419 汽车客票条码
JT/T381-1998 420 汽车排气分析仪
JT/T386-2004
421 汽车货运站(场)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
JT/T402-1999 422 汽车客运线路代码
JT/T417-2000
423 汽车客运站计算机售票行包票样
JT/T418-2000 424 汽车维修业质量检验人员技术水平要求
JT/T425-2000 425 汽车列车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JT/T426-2000 426 职业汽车驾驶员适宜性检测评价方法
JT/T442-2001 427 汽车底盘测功机通用技术条件
JT/T445-2008 428 汽车悬架装置检测台
JT/T448-2001 429 汽车货运站(场)代码编制规则
JT/T473-2002 430 汽车检测站计算机控制系统技术规范
JT/T478-2002 431 汽车发动机综合检测仪
JT/T503-2004 432 汽车测滑检验台
JT/T507-2004
433 汽车防抱制动系统检测技术条件
JT/T510-2004 434 液化石油气汽车维护、检测技术规范
JT/T511-2004 435 压缩天然气汽车维护、检测技术规范
JT/T512-2004 436 汽车号牌视频自动识别系统
JT/T604-2011 437 汽车运输危险货物规则
JT617-2004 438 汽车运输、装卸危险货物作业规程
JT618-2004 439 汽车货物运输质量主要考核指标
JT/T619-2005 440 汽车快件货物运输操作规程
JT/T620-2005 441 汽车故障电脑诊断仪
JT/T632-2005 442 汽车悬架转向系间隙检查仪
JT/T633-2005 443 汽车前轮转向角检验台
JT/T634-2005 444 汽车发动机电喷嘴清洗检测仪
JT/T638-2005 445 汽车车体校正机
JT/T639-2005
446 汽车维修行业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JT/T640-2005 447 汽车运输货物条码编码规则
JT/T648-2006 448 多功能汽车制动性能检测台
JT/T649-2006 449 北京BJ 212轻型越野汽车修理技术条件
JT3119-1985 450 东风EQ 140型汽车修理技术条件
JT3121-1986 451 汽车零担货运站站级与建设要求
JT/T3134-1988 452 汽车大修企业开业技术条件
JT3135-1989 453 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分类
JB/T1375-1992 454 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技术条件
JB/T2629-1979 455 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名词术语
JB/T3301-1983
456 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试验规范.作业可靠性试验
JB/T4030.1-2000 457 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试验规范.行驶可靠性试验
JB/T4030.2-2000 458 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试验规范.液压系统试验
JB/T4030.3-2000 459 低温液体汽车罐车
JB/T4783-2007
460 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回转机构试验规范
JB/T5242-1991 461 汽车离合器分离轴承及其单元
JB/T5312-2001 462 汽车起重机专用底盘
JB/T6042-2006
463 微型汽车发动机同步带传动.粉末冶金正时带轮
JB/T6651-1993 464 汽车及摩托车发动机选配火花塞的热适应性试验方法 JB/T6771-1993 465 汽车排气分析器.校准用混合气体贮存容器的要求
JB 6852-1993 466 汽车空调器性能试验方法
JB/T6914-1993 467 汽车空调用制冷压缩机.试验方法
JB/T6915-1993 468 滚动轴承.汽车发电机轴承.技术条件
JB/T8167-2006 469 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回转机构验收规范
JB/T8715-1998 470 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安全规程
JB 8716-1998 471 汽车万向节十字轴总成.技术条件
JB/T8925-2008 472 中型载重汽车铁基粉末冶金制动磨擦片
JB/T9135-2011 473 汽车减震器铁基粉末冶金零件.技术条件
JB/T9138-1999
474 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液压油.固体颗粒污染等级
JB/T9737.1-2000 475 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液压油.固体颗粒污染测量方法
JB/T9737.2-2000 476 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液压油选择与更换
JB/T9737.3-2000 477 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技术要求
JB/T9738-2000 478 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平衡阀
JB/T9739.1-2000 479 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滑轮
JB/T9739.2-2000
480 汽车起重机和轮胎起重机.起升机构试验规范
JB/T10170-2000 481 汽车转向节用推力轴承
JB/T10188-2010 482 汽车用等速万向节及其总成JB/T10189-2000 483 汽车轮毂轴承单元
JB/T10238-2001 484 汽车空调用暖风水阀
JB/T10284-2001 485 汽车加气站用天然气压缩机
JB/T10298-2001 486 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标牌
JB/T10511-2005
487 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传动轴总成技术条件
JB/T10512-2005 488 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钢板弹簧技术条件
JB/T10514-2005 489 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液压制动轮缸技术条件 JB/T10515-2005 490 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液压制动主缸技术条件
JB/T10516-2005 491 滚动轴承.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用双列角接触球轴承
JB/T10531-2005 492 汽车专用升降机
JB/T10546-2006 493 汽车发动机可靠性 试验方法
JBn 3744-1984 494 重型载货汽车 燃料消耗量限值
JBn 3806-1984 495 汽车机械式变速器 台架试验评价指标
JBn 4152-1985 496 汽车节油产品使用技术条件
JT/T306-2007 497 汽车产品图样的基本要求
QC/T1-1992 498 汽车产品图样格式
QC/T2-1992
499 汽车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完整性
QC/T3-1992 500 汽车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采用与更改办法
QC/T4-1992 501 汽车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标准化审查
QC/T5-1992 502 汽车产品明细表编制规则
QC/T6-1992 503 汽车产品设计文件编号规则
QC/T7-1992 504 汽车用轮胎气压表
QC/T14-1992 505 汽车塑料制品通用试验方法
QC/T15-1992 506 汽车零部件耐候性试验一般规则
QC/T17-1992 507 汽车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 术语
QC/T18-1992 508 汽车用分电器技术条件
QC/T19-1992 509 汽车用气压式制动灯开关技术条件
QC/T20-1992 510 汽车干摩擦式离合器总成技术条件
QC/T25-2004 511 汽车干摩擦式离合器总成台架试验方法
QC/T27-2004 512 汽车用全流式机油滤清器滤芯尺寸
QC/T31-1992 513 汽车用空气滤清器试验方法
QC/T32-2006 514 汽车发动机硅油风扇离合器试验方法
QC/T33-2006 515 汽车的故障模式及分类
QC/T34-1992
516 汽车与挂车 气压控制装置台架试验方法
QC/T35-1992 517 汽车与挂车 气压控制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QC/T36-1992 518 汽车与挂车 气压调节保护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QC/T37-1992 519 汽车与挂车 气压调节保护装置台架试验方法
QC/T38-1992 520 汽车摩托车发动机活塞环检测方法
QC/T39-1992
521 汽车盘式制动器摩擦块试验后表面和材料缺陷的评价
QC/T42-1992 522 汽车风窗玻璃电动刮水器技术条件
QC/T44-1997 523 汽车风窗玻璃电动刮水器型式与尺寸
QC/T46-1992 524 汽车座椅术语
QC/T47-1992 525 汽车汽油滤清器
QC/T48-1992
526 汽车座椅动态舒适性试验方法
QC/T55-1993 527 汽车座椅衬垫材料性能试验方法
QC/T56-1993 528 汽车电气设备产品型号编制方法
QC/T73-1993 529 矿用自卸汽车 定型试验规程
QC/T75-1998 530 矿用自卸汽车试验方法 通则
QC/T76.1-1993
531 矿用自卸汽车试验方法 驾驶员座位基准点R测量方法
准备工作资料清单
1、目标管理
制订明确的、公开的、文件化的安全承诺;
根据安全承诺,制订职业安全健康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针对其内部各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文件化的安全生产目标,目标应可测量、可操作
制定可行的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确保目标的完成。并定期对目标和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考核或修订,保留记录资料;
建立目标,形成安全文化。
2、危险源管理
制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其控制方法;
组织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危险源辨识并保留记录;
依据危险源辨识进行风险评价,分级进行并保留记录;
企业依据缝隙那边是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形成文件;
定期对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和确定的控制措施进行评审和更新,保存记录,并建立危险源、重大危险源档案。
企业应将危险源、重大危险源及其控制措施告知相关人员,是否发布相应的文件或进行培训保留记录等。、安全生产责任制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制度(明确工会的职责); 制定措施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对从业人员进行责任制的培训并保留记录; 查阅工会行使权力和义务的相关记录资料;
定期对安全责任制评审、修订并保留记录。
4、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或企业标准
建立识别和获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的管理制度 建立制度汇编: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或企业标准至少应包括:
——职业安全健康培训制度;
——安全检查与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伤亡事故管理制度;
——班组安全管理制度;
——建设项目职业安全健康“三同时”管理制度;
——安全投入保障管理制度;
——相关方安全管理制度;
——防火安全管理制度;
——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
——厂内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含职业危害告知、申报、职业健康监护等);——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制度(含特种设备、职业病防护设施及设备设施的保养和检修等);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管理制度;
——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女工和未成年人保护制度;
——危险源和应急管理制度;
——危险作业审批和电气临时线审批制度;
——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应有编制、审核、批准的效力,保证实施日期;
发放记录、定期评审、修订记录。、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制定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或工艺安全作业指导书,包括如下内容:适用岗位范围、岗位主要危险源、岗位职责、工艺安全作业程序和方法(包括控制要点)、以及紧急情况的现场处置方案等内容;
提供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操作规程的相关记录材料(可与安全教育培训一并保存); 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或工艺安全作业指导书应经授权人批准,并定期进行评审或修订,保存相关记录。、机构与人员
建立安全管理网络图,从安委会直到班组;
提供企业应按照其从业人员的2‰(及以上比例)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设立安全管理机构的文件及配备安全管理人员的文件,提供培训合格证书;
企业工会应设立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的文件。、职业安全健康培训
培训需求的识别的相关记录材料;
根据识别情况制定的安全培训计划;
安全培训计划的有效实施,新入厂职工“三级”安全教育、离岗一年以上复工、转岗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老职工的每年再培训、相关方的培训;
特种作业人员、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培训合格证书及按期参加的复训、换证等; 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合格证书及每年的再训等材料;
班组长的培训的相关记录资料;
“四新”培训、职业健康、应急救援预案等的培训材料,包括培训记录、人员签名、考核成绩统计、试卷及培训档案等。
培训效果评估及改进措施的相关文件记录。
8、建设项目的安全和职业健康“三同时”管理
企业提供初步设计、设立安全评价报告、安全设施设计专篇、消防专篇、防雷专篇、竣工验收评价报告及其“三同时”的批复文件;
消防验收、审核意见书,防雷验收合格证书等。
9、相关方安全管理
建立相关方管理制度,明确对供应商和承包商的管理规定,提供相关承包商和供应商的档案,资质审核等的相关材料,安全施工协议书,安全教育培训记录相关文件;
建立对实习、参观、学习人员的按去那管理规定,提供对此类人员的教育培训记录相关材料。
10、班组安全管理
建立安全生产标准班组记录台帐(明确班组的管理归口 部门)
结合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是从业人员了解其安全职责;
提供对操作人员进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的培训记录材料,保证从业人员熟悉本岗位操作规程;
班组每月至少两次的安全活动,并保留记录;
企业应定期对安全生产标准班组进行验收和考核,并保存验收和考核记录。
11、劳动防护用品管理
建立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明确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提供发放记录台帐、购买台帐,保留购买劳动防护用品时索取的资质合格证等材料的查阅;
查看现场从业人员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及维护保养。
12、应急管理
根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结果,确定企业的危险源,编制相应应急救援预案,经过评审、修订并备案,提供备案证明。
提供进行应急演练的计划、方案、演练记录、效果评估和改进措施的制定等。保留相应的应急救援的相关图片、录像等记录。
应急救援预案的发放记录,培训记录等材料。
13、安全检查
建立安全检查制度,明确安全检查方式、频次、检查范围、参与检查人员的范围等; 针对检查结果,下达相应的隐患整改通知书,并进行复查验证,确保整改结果。注意事故隐患的“五定”的落实情况。
提供积极配合上级安全监管部门的检查、企业现场无违章、违规、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
14、事故管理
提供对全体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的缴费单据及人员名单等;
建立事故管理制度,对未遂事故、承包商事故列入事故管理范围;
提供事故管理的报告表、调查处理表、事故台帐、事故档案等。
1、研发经费少,技术力量薄弱。全国研发经费只占企业销售收入的0.2%-0.3%,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的3.3%-4%,有些企业主要是测绘仿制国内外同类产品。没有自己的研发力量,研究投入极少,只靠低价竞争。
2、低水平重复太多,产品技术含量低,制造工艺简单,加工设备精度要求不高,多数企业靠这种产品起步,一部分企业靠低水平产品积累资金和经验,向中高档产品靠近,一部分企业则停滞不前,小富即可。
3、行业科技力量不足。行业不大,虽然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及科研院所共有130多个,应该说力量不弱。但目前情况是研究院所忙于创收保饭碗,有的形同一个工厂,只忙于生产及销售,有的想搞研究又没有经费,有的有技术但找不到中间实验用户,生产企业又愿出钱冒风险,以至于产、学、研脱节,本来就不强的技术力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4、国际贸易人员匮乏。首先表现在国内没有一家本行业专业进出口公司,现在3亿多美元出口大都是企业自己做的,一切就绪后找到有出口权的公司下单。还有一些是进出口公司与食品包装机械的客户衔接不够,稀里糊涂就接单,回国后再询价。其次是企业不懂进出口业务,年出口300万美元的企业甚至没有一个熟悉专业外语(包括口语)人才,对国际行情不了解。报价方面只信守“国内售价加30%出口”,甚至出现报价过低而失去用户信任现象。有的是因报价低了,售后服务就赔钱,导致售后服务不好,还有些企业将低价竞争带到国际贸易上。
5、应变能力不强。随着食品加工工艺的变化,机械应该随之变化,但基本原理和主体结构是不变的,包装机械的变化则更为突出,被包装物的形状、大小及阻隔性则要求千变万化,可以说每一台包装机械都是“非标准”机型,每个客户都有不同的订货要求,所以食品和包装机械制造企业必须有一定的技术力量应付日常生产的需要。国外有些企业采用模块化设计来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可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将各种动作模式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机型,但模块化需要先进行大量分析、调研、设计、实验,耗费人力、财力,短期还不能见效益。很多企业都无力去做,一般都是临时抱佛脚的方式,专为用户设计,往往影响交货期。包装和食品机械行业科技进步的对策和措施
1、结合区域布局特点,促进整体协调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农业、经济、社会条件的地域性差异极大,农业制定了综合农业区划与专题区划,农业机械化也研究提出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1000多县级区划。为了研究符合国情的食品和包装机械发展战略,有必要研究影响食品机械数量与品种发展的地域性差异,研究制定食品机械区划。从数量上看,华北、长江下游除食糖以外,其它食品可调出;而华南恰相反,除食糖可调出以外,其它食品都需要调进、冷藏设备,牧区需要屠宰、运输、冷藏、剪毛等机械设备。如何客观描述食品和包装机械远景发展趋势,估算需求数量与品种,合理进行食品加工与食品机械生产企业的布局,是值得认真研究的战略性技术经济课题,而研究食品机械区划,系统与合理配备,是进行定项研究的基础性技术工作。
2、积极发展大型企业集团
我国的食品和包装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缺乏技术力量,缺乏自我发展能力,难以实现技术密集型的规模生产,难以满足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因此我国的食品和包装机械应该走企业集团化道路,打破部分界限,组织不同类型的企业集团、研究院所与高等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结合,有条件的要进入企业集团,成为企业集团的开发中心和人员培训基地。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本行业的特点,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措施,支持企业集团在本行业得到迅速发展。
3、积极引进技术,增强自主开发能力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要立足于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制造能力。要吸取上世纪80年代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今后引进技术要密切结合市场需要和国际技术发展趋势,以引进新技术为主设计制造技术为辅。引进技术要和技术攻关与试验研究相结合,安排足够的消化吸收资金,通过技术攻关与试验研究,真正掌握国外先进技术和设计思想、设计方法、测试方法及关键设计数据、制造工艺等技术诀窍,逐步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和改进创新能力。引进技术还要和企业的技术改进相结合,安排好相应的技术改造资金,使引进的技术能够迅速形成生产能力,转变成商品进入市场。要努力扩展渠道,采取各种方式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包括合作开发、合作制造、人才引进、派出人才培训等,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4、大胆利用外资,加快企业改造步伐
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企业由于起步晚,基础差,积累和还贷薄弱,不给钱发展不了,给了贷款又消化不了。又由于国家财力有限,难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因而企业的技术进步受到严重的制约,长期停滞在原有水平上。十余年来面貌未见有较大的改变,因此利用外资改造原有企业就显得格外重要。
要积极创造条件,大胆利用外资,可以让出一部分市场吸收外商进行合资合作,有的企业也可以租赁给外商独资经营。
5、建立试验中心,加强基础与应用研究
工业发达国家食品和包装机械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广泛试验研究基础上的,为了实现2010年本行业的发展目标,并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我们必须重视试验基地的建设。由于历史原因,这个行业研究力量和试验手段不仅十分薄弱、分散,而且没有充分被利用,应该通过调查研究,组织协调把现有的试验研究力量组织起来,进行合理分工。还要充分利用其它行业,特别是军工部门的技术力量和试验手段,为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服务。与此同时,为了提高行业的开发能力,加速开发过程。根据本行业的特殊需要,建议国家投入一部分资金,进一步加强本行业试验研究中心建设。行业试验研究中心任务是对共性技术、基础技术、带有方向性技术进行系统试验研究,并对国外先进技术进行跟踪。
6、加强质量工作,确保产品质量提高
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在大发展的形势下,要牢牢抓住产品质量这一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经得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来自市场的严峻挑战。国产食品和包装机械要建立与国际标准或工业发达国家标准相适应的产品质量指标体系,并贯彻于设计、制造、检验、安装、调试、服务等全过程,对于量大面广的重点产品实行许可证生产,企业要加强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政府有关部门要对现有的食品和包装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进一步扶持完善,逐步形成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监测中心,它除承担日常质量监督工作外,还负责出口产品的质量认证工作。
7、增加智力投入,加速科技队伍建设
市场竞争的关键是技术竞争,技术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重视培养和用好食品和包装机械的技术人才,做到人尽其才。因此,有远见的领导和企业家要切实从政策上与物质上支持食品和包装机械的教育、科研、设计部门,使他们走在食品和包装机械生产的前面,而不是滞后于生产需求。对现有的食品和包装机械科技人才,要进行必要的规划、统筹协调全局性的重要课题,避免低
水平的重复和冷门、缺门无人攻关,同时鼓励竞争。我国参加国际知识产权公约及加入世贸组织后,将迫使有关部门及企业更加重视开发和生产自己的专利产品,而不能再靠仿造过日子。总之食品和包装机械科研单位要向经济实体方向转变。目前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技术队伍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不仅技术力量薄弱,而且大量科技人员是由其它行业转移过来的,专业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学机械的不了解食品工艺,学食品工艺的不熟悉机械,学校教育和在职技术干部的继续教育必须加大加强。与此同时,还应大力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作用,倡导科技部门的技术服务,技术连锁,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促使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出现质的飞跃。发展战略思路及发展重点的领域
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既面临着国外先进产品的挑战和竞争,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国内外市场和较好的发展机遇。进入21世纪,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和综合国力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国际国内的环境都将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党的十六大提出全民奔小康的宏伟目标,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质量的不断变化和提高,必将促进食品和包装机械向多品种、多功能、高水平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我国已经加入WTO,食品和包装机械的市场要面向全球;国外食品和包装机械的先进技术和装备不断涌入我国市场,这也迫使我们必须采取应对措施,不断提高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水平,努力开拓国内外用户市场。
为了满足市场对包装和食品机械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包装机械应优先发展如下10类产品:
1、纸板生产及制箱(盒)、印刷成套设备,重点发展宽幅、七层、九层瓦楞纸板生产设备及其制箱(盒)、印刷成套设备,并积极开发蜂窝纸板成套设备。
1 化学粘合剂残留量检测的必要性
珠海事件中,国家局医疗器械司组织召开不良反应事件分析会,就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该产品的生产工艺、粘合剂、添加剂等可能存在问题。目前我国的体外循环血路行业标准(YY0267-2008)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SO 8638:2004,制定时标准中并未包含粘合剂残留量方面的要求,因此在该类产品的注册检验时并未涉及相关方面的监督检测。2007年6月1日,国家局发文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体外循环管道类产品再评价工作,其中原材料中的粘合剂为重点检查对象之一。
目前,随着体外循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体外循环产品的用量也大幅增加。若产品中的化学粘合剂残留较多,则可能随血液循环进入人体,造成对人体的损害,更甚者可能造成严重的临床不良反应。因此,有必要在我国的体外循环血路行业标准中增加相关内容,对体外循环血路产品的粘合剂残留量加以控制。
2 常用化学粘合剂的特性
2007年珠海事件发生以来,全国医用体外循环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技委会秘书处所在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州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组织了国内外生产企业调研工作,了解相关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情况、化学溶剂使用情况。2009年3月接国家司食药监械便函[2009]133号文的委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州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又根据过去两年所做工作组织人员进行了资料收集分类、讨论方案、方法验证等工作。通过大量的研究调查发现,国内主要体外循环血路生产企业常用的化学粘合剂有1,2-二氯乙烷、四氯化碳、四氢呋喃、环己酮等,其中环已酮的使用量较大。
1,2-二氯乙烷为无色油状液体,有类似氯仿的气味。密度1.2351g/cm3(20˚C),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丙酮、苯等有机溶剂。1,2-二氯乙烷属于高毒类物质,为可疑人类致癌物,我国环境优先控制物。[1]蒸气有剧毒,对脑、肝、肾及心脏等损害较大,口服15~20mL可以致死。大鼠经口25ppm×5天/周×78周,在细菌和哺乳动物细胞试验中具有致突变性,对试验动物具有致癌性。经消化道染毒小鼠,可诱发肝、肺、肾、骨髓、结肠、胃等多系统损伤。[2]
四氯化碳为无色透明液体,有特殊气味。密度1.5940g/cm3(20˚C),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丙酮、苯、氯仿等。四氯化碳为可疑人类致癌物,高浓度时对中枢神经有轻度麻醉作用,对肝、肾有严重损害。日服数毫升或吸入200mg/m3浓度时可致死。大鼠致癌试验证明其具有致癌性。[3]
四氢呋喃为无色透明液体,有醚气味。密度0.8892g/cm3(20˚C),与水、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互溶。对粘膜有刺激作用,剂量大时有麻醉作用,且期麻醉作用量于致死量相差不多,是否引起肝、肾损害尚待考证。吸入、经口和腹腔注射等途径对大鼠小鼠等进行急性致死毒性实验表明其属低毒[4]
环己酮为无色油状液体,有丙酮的气味。密度0.9478g/cm3(20˚C)。在水中溶解度10.5%(10˚C),水在环己酮中溶解度5.6%(12˚C),易溶于乙醇和乙醚。环己酮属低毒类有机溶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对肝肾功能有损伤。[5]急性毒性实验测得通过静脉注射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200mg/kg体重左右;浓度为500ug/mL环己酮生理盐水溶血率为4.7%,溶血性不大[6]。
3 粘合剂毒性分类[7]
根据粘合剂的毒性对人体和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行分类,1,2-二氯乙烷、四氯化碳毒性较大,属第一类溶剂,即人体致癌物、疑为人体致癌物或环境危害物的有机溶剂,建议在体外循环血路生产中避免使用该类物质作为粘合剂。
四氢呋喃属于第二类溶剂,即有非遗传毒性致癌(动物实验)、或可能导致其他不可逆毒性(如神经毒性或致畸性)、或可能具有其他严重的但可逆毒性的有机溶剂。此类溶剂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和第一类溶剂相比毒性较小,建议在生产中作为粘合剂时限制使用,并严格控制其用量。
环己酮的危害性与前三种粘合剂相比相对较小,可划归为第四类溶剂,但生产中作为粘合剂时亦应对其用量进行控制,建议根据生产工艺和溶剂的特点,并收集生物毒性、遗传毒性等相关实验证据研究人体最大可接受剂量,进行残留量安全使用限值的研究。
4 粘合剂残留量检测设计
根据粘合剂的不同特性,以及控制残留目标的高低,残留量的检测方法也有所区别。现仅以塑料工业应用较为广泛的环己酮[8]检测为例分析残留量的检测方法设计。
4.1 试验液制备方法
环己酮溶于水,且为极性物质,考虑相似相溶原则以及制样时的易操作性,选择以极性溶剂(水)对血路中的残留环己酮进行提取。根据体外循环血路的结构和使用特性,可能有以下几种较适宜的试验液制备方法:4.4.1模拟提取法[9]
(1)取一套样品和玻璃烧瓶连成一密闭的循环系统,玻璃烧瓶加入250mL水;
(2)样品另外灌满水,温度保持在37˚C±1˚C,通过一合适的恒流泵,使水以200mL/min的流量循环4h,收集全部液体冷却至室温作为检验液;
(3)取同体积水,不装样品同法制备空白对照液。
4.1.2 极限提取法
(1)取一套样品,通过玻璃针筒将水输入体外循环血路,使其充满整个循环血路;
(2)封住体外循环血路的两端及所有支路,在37˚C±1˚C环境中恒温4h,收集全部液体冷却至室温作为检验液;
(3)玻璃烧瓶加入同体积水,同法制备空白对照液。
4.1.3 临床使用法
取一套样品,按体外循环血路厂家提供的说明进行预冲后,再按模拟提取法进行制样。
4.1.4 小结
以上试验液制备方法中,极限提取法为静态制样,与临床使用过程差别较大,制得试验液的环己酮含量可能会远低于产品原有的、可能进入人体环己酮含量;临床使用法最接近体外循环血路的临床使用过程,但由于预冲过程可能带走大部分的环己酮残留,不利于企业或监管单位进行安全监控;模拟提取法既结合了临床操作,又比较接近极限提取条件,有利于产品的质量控制,推荐使用此法进行试验液制备。
4.2 残留量检测方法
目前环己酮的检测较成熟的试验方法有气相色谱法和比色分析法。
比色分析法的原理是在强碱性条件下,低分子酮与糠醛产生缩合反应生成黄色化合物,加入浓硫酸后,溶液呈现玫瑰红色,根据颜色深浅进行比色测定测得酮的浓度。空白液中环己酮的加入浓度在1~15mg/L时,回收率可达98.2%~105%。[10]此法的优点是检测仪器成本较为低廉,操作简便,但此法的线性对新蒸馏糠醛的纯度要求较高,不易控制。蒸馏糠醛时温度过低,糠醛无法蒸出;温度过高,蒸出的糠醛杂质较多,颜色偏深,标准曲线的线性差。另外水浴反应时间对测得的环己酮浓度也有一定影响,随时间增长环己酮浓度有下降的趋势,应准确加以控制。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检测法[11]测定,回归方程Y=0.03259X-0.1006,r=0.9997(n=8),环己酮在(5.61~134.64)μg·mL-1的浓度范围内,峰面积比值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为1.4%,平均回收率(n=9)可达100.1%。与比色分析法相比较,气相色谱法的操作更为简便,且测定结果较为准确,精密度高,重复性好,但对检测设备的性能要求和检测人员的专业操作水平要求较高。
5 结论
(1)建议在体外循环血路行业标准中增加常用化学粘合剂的残留量检测要求及检测方法,从而对体外循环血路粘合剂残留量加以控制,尽可能避免其在产品中的残留对病人造成的损伤。
(2)应根据体外循环血路产品的特点和不同粘合剂的特性,设计切实可行的化学粘合剂残留量检测方法。
(3)综合考虑检测限、准确性和实用性,推荐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环己酮残留量检测。
(4)粘合剂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更高,但顶空气相色谱法在有机物检测峰的分离上有其局限性,而液相色谱法在此方面更具优势,可能发展成为测量粘合剂残留量最佳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公度主编.《化学辞典》.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2]衡正昌,李爱武,张遵真.二氯乙烷对小鼠DNA损伤的器官特异性及时效关系研究,卫生研究,2001年7月第30卷第4期.
[3]刘俊娓,于季男.四氯化碳的毒性作用及危害.职业与健康,1996年10月第12卷第5期.
[4]孙谷兰综述,傅慰祖审校.四氢呋喃的毒性和对人体的危害.劳动医学,1988年第4期.
[5]胡琳俐,陈茹琴.抢救成功环己酮中毒1例.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年4月第13卷第4期.
[6]蒋文强,秦冬立,王昕.输液(血)器中的环己酮的研究.山东生物医学工程,1997年第16卷第3期.
[7]化学药物有机溶剂残留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课题研究组.化学药物有机溶剂残留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第二稿),2004年3月1日.
[8]韩澄华,陈年.对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的质量考察.青海医药杂志,2001年第31卷第2期.
[9]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YY0267-2008心血管植入物和人工器官血液净化装置的体外循环血路.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年4月25日发布.
[10]蒋文强,吕霞,邱光正,李关宾.一次性使用输液(血)器水浸液中环己酮的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分析杂志,18(3),1998.
【机械行业常用标准清单】推荐阅读:
机械行业应急预案06-26
重工机械行业介绍07-08
机械行业解决方案09-28
机械行业销售技巧与心得09-06
烟草机械制造行业分析07-22
郏县机械装备制造行业调查报告06-06
2024年中国造纸加工机械行业市场投资前景研究报告07-28
常用机械专业常用技术名词11-11
石油行业 班组常用术语09-16
机械制图课程标准07-16